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范文

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

第1篇: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范文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改变了不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科技伦理危机逐渐引起人们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反思:科技究竟是什么?怎样正确发展自然科学技术?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对于这样的问题与西方文化相比则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出发对科学的实质进剖析,结合现今存在的科技伦理问题提出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型科学研究发展观和方法论。

关键词:科学技术,传统文化,道家

一、前言

长期以来,科学这个概念被一些西方的科学哲学家弄得极端复杂,甚至玄而又玄。他们按照西方科学走过的道路和现代科学的模式,为怎样才算科学提出了很多条件,声言唯有满足其规定的条件,如必须采用封闭式的实验方法、推演的逻辑方法并能以数学的方式表述,必须建立明晰可靠的因果关系,甚至还要能够“证伪”,等等,才够得上是“科学”。其实,他们是将科学与科学方法、科学与科学形态混淆起来,其结果是以崇尚科学的名义给科学带上枷锁。方法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工具和手段,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创造的,是从属的。科学形态则由所用方法、认识水平和所把握的规律的形态来决定。而实际规律的形态与其存在层面的特性相对应,随其存在层面的不同而各异。因此,科学方法和科学形态会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变化,会因认识领域和认识层面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运用某一种方法只能进入世界的某些领域、某个层面,而不能进入所有的领域和层面。世界上没有万能的认识方法和可以包容一切的科学形态,却存在着无限多样的领域和层面。所以,如果以科学方法和科学形态作为科学的标准,必定束缚科学的手脚,拘囿人类认识的视野,也不符合人类(包括西方)科学发展的历史。

科学是文化的一个门类,唯有从功能和作用的角度来定义,才能抓住科学的本质。事实上,一切文化门类,无论大小,如语言、哲学、宗教、政治、文学、艺术、法律、饮食、服饰、房屋……都只能用功能和作用来定义,而不能以方法和形态为标准,否则人们(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就无法沟通,同时也会陷入荒唐!那么,科学是什么?科学是认识,是获得正确知识和规律性知识的认识活动,以及经过这样的认识活动形成的知识体系。人类利用这样的认识成果指导实践,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样理解科学,才符合科学的本质涵义。

用“做什么”而不用“怎么做”来定义科学,将科学从处于当今强势地位的方法和形态中解放出来,强调科学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门类,于是就会顺理成章地承认,世界上各大成熟民族和地区必定有自己的科学认识的历史。因为科学作为认识活动,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特有方式,为各大民族所不可缺少。因此,中国历史上那些揭示了规律的知识体系和技术理论毫无疑问都应当作为科学来对待。但是,中国传统科学与西方科学有本质的区别。大家知道,随着西学东渐,西医进入中国而与中医不断碰撞。自上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提倡用西医和西方近现代科学发掘、整理和提高中医,西方的一些科学家也试图用现代科学解释经络等中医理论,令人惊讶的是,至今已逾半个世纪,竟然毫无实质性成果。就是说,用西医和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不能揭示中医学的知识系统。这一情况显然不可小觑,如果站在西方科学发展的立场,它实际可以看作是一场空前巨大的“科学危机”。一方面,中医学有不可否认的举世皆知的临床疗效,而且其中有很多疗效为西医所不能取代;另一方面,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确与西方现代科学格格不入,不能对话。在这种情况下,唯一正确的出路应当是,重新审视和修正现今某些通行的原理、原则,充分考量中国传统思维的特殊性和中国科学曾领先世界千余年这一不可否认的事实,进而从这一“危机”中引申出一个结论:原来科学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中国科学传统与西方科学传统是两个源,两个流。

二、现代科技伦理危机

当今,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其强势地位已不可动摇,科技每前进一步,人类社会也随之迈进一步。借助科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以往,人类沉浸于征服自然科技的喜悦之中。然而,科技在强大的过程中,其负面效应也日益暴露。现代科技对传统伦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科学技术成果的滥用让人们无所适从。科技不仅仅成为“生产性”力量,它也成为破坏性,甚至毁灭性力量,成为造成种种危机力量的源泉。人们也从没象今天这样对科学技术发展充满恐惧和不安,核技术具备彻底摧毁我们赖于生存的星球的巨大破坏力,克隆技术的发展与成果给人类伦理道德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还有诸如军备竞赛,生态危机,资源浪费,失业加剧等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及全球问题深深地困扰着人们。

首先,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科技的进步使得许多具有杀伤力的先进武器不断问世,加大了现代战争的破坏力,这使得人毁灭人自身成为十分现实的威胁。其次,科技发展带来社会伦理的颠覆,引发社会和科学失范行为的频繁发生。科技自身蕴含的巨大物质利益使得某些人明知研究、使用某些科技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危机,在物资利益的驱动下,仍以身试法,而置伦理道德于不顾。而某些最新的科技成果极大的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如克隆人、器官再生、转基因食品等,人们无法预料这些科技成果的运用会给人类带来的后果,造成普遍的社会道德困惑。其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当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满足了我们对物质财富的欲望;但另一方面又使我们人类所生存于其间的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由于森林的过度砍伐、土地的过度耕种、水资源的过度使用、草原的过度放牧、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球气温不断变暖、各种资源日益枯竭、耕地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科技在极大地提高人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加大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和毁坏力。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高度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逐渐感受到现代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自近代科技发展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各种社会危机:随着现代科技和医疗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存活率提高,人类寿命延长人口数量不断膨胀,而全球耕地的减少,粮食的短缺,使得生态严重失衡,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尖锐;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大大超出了自然的再生能力,近几十年来,煤、石油、淡水、耕地等资源日显紧张;在科技对自然的过度干预下,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森林的毁坏,土地的荒漠化威胁着未来人类的生存;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科技成果的滥用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对这种现象。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已预见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每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最后,从人自身来看,科技的发展也使得作为主体的人的某些能力的退化,科技为人类日益舒适的条件,人类常常过分依赖科技的成果,导致各种现代病的迸发。人的主体地位在现代机器大生产中被逐步削弱,人成为机器的“奴隶”,科技导致了现代人的异化,全球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现代人的心理压力见证了现代机器对人类的挤压。科技本身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是为了人类生活得更好,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背离这一主旨,而导致人类主体地位的削弱甚至丧失。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背离科学本身的初衷和指向,成为人类自身创造出来却又无法掌控的“魔力”。自近代科学以来,科学科技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飞速增长,与此同时,道德伦理却发展缓慢滞后。没有伦理的科学技术是盲目的,而没有科学的伦理是空白的,现代文明社会应当是科学技术和道德伦理的和谐发展,背离了伦理的科学带给人类的是不可预知的未来和不可控制的恐慌。问题的解决应是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采取措施,限制有意识科技成果的滥用,即确定“科技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对科技行为进行伦理约束和对科技运用进行道德限制,增强科技发展中的人文关怀。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科技观点

3.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研方法论

第2篇: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范文

关键词:现代科技信息;科研管理;应用策略

【分类号】:G30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已经走进了一个信息时代。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现代科技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学研究的结构和规模已经形成开放的系统,科技信息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资源[1]。科研工作是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研管理是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因此,如何在信息时代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来加强科研管理已经成为科研机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要结合科研管理的实际情况,根据科研管理的需要,充分发挥出现代科技信息的优势,做好科研管理工作,为我们的科研工作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一、现代科技信息和科研管理的概念

现代科技信息是时展的产物,是我们社会高速发展的重要标志。现代科技信息一方面是指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的增加为我们带来的信息量十分的丰富。这要归结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不仅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而且信息更加透明化、公开化以及公平化。每个人在信息面前都是平等的,而信息也不会因为人的差异而有所变化,它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则是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发展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各种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检索、传播等各个过程提供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同时能够利用现代科技将信息的价值最大化。

科研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科研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细腻而又重要的工作,因此科研管理工作也必须谨慎而又十分的高效,这样才能满足科研管理的需求。现代科技信息在狂管理中有着极大的作用,它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因此,现在很多科研机构都应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完善自己的科研管理体系。

二、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科技信息能为科研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科研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这样才能不断的体现出科研管理图体系的积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收集信息,去收集先进的管理信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然后与目前自己的科研管理工作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不足和缺陷,进而将这些先进的东西带到科研管理中去,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相对完善而且具有活力的科研管理体系。因此,现代科技信息为科研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现代科技信息是调节和控制科研管理的重要依据

科研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科研数据,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科研管理的时候给予一定的自由空间和变化调整的空间,要通过科研管理变化来应对科研过程中的变化,这样才能保证科研活动的高效性。而调节和控制科研管理的重要依据就是现代科技信息。我们主要是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和分析,通过信息的对比和差距分析,反馈出我们现阶段的科研管理水平,然后从信息的反馈情况来对我们的科研管理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以现代科技信息为重要依据,以信息反馈的结果为调节和控制科研管理的标杆。因此,现代科技信息是调节和控制科研管理的重要依据。

现代科技信息是科研管理计划制定的基本要素

制定科研管理计划是进行科研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科研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我们的科研管理的目标是什么、科研管理的方式有哪些以及应急管理的方案等等。科技信息是科研管理计划制定的基本要素,科研信息的情况也对科研管理计划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当前最新的科研动态;当前最高科技的科研设备;国内外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等。因此现代科技信息是科研管理计划制定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科研人才信息化

对于科研工作来说,人才是关键。因此在科研管理中,对人才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人是具有主观思维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同时人才的流动性很强,不方面控制,因此,在科研管理中对人才的管理是十分困难的。科研人才信息化管理是科研人才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重要应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将人才数据化和信息化,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对数据和信息的有效管理来实现对人才的管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弱化人才管理时的短处,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带来的机动性和易管理性,最终实现对科研人才的最优化管理。例如我们可以建立人才数据库,将人才进行分类划分,同时详细介绍人才的基本信息和专业水平。这样不仅给管理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且为检索者寻找人才提供了可靠便利的途径。

科研数据的信息化

科研工作会产生一系列的数据和利用一系列的数据,因此对数据的管理将直接决定科研成果。而且科研数据作为科研机构的核心知识产业,是一笔十分具有潜力的财富。因此,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科研数据的管理。科研数据的信息化是科研数据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措施。科研数据的信息化主要是利用信息化的平台通过各种科技设备实现对科研数据的有效管理,这种信息化的平台不仅为数据的储存和检索提供了最方便的方式,而且为数据的分析评价提供了便利的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分析软件,将信息化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建立科研数据库,对科研机构的各项研究数据分类储存,并进行精确的记录,同时在进行科研数据的检索的时候能够更加方便,让我们能够更快的找到我们想要的数据。

科研成果评价的信息化

科研成果是我们科研的最终目的,因此科研成果的评价将直接决定我们的科研质量。科研成果评价的信息化就是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将科研成果进行一定程度的公开,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科研成果评价中去。这就避免了传统的科研评价在建立专家评审团时浪费的人力物力,同时通过互联网的平台还可以实现对个人隐私的保密,让评价者能够没有心理顾忌。科研成果评价的信息化能够让世界各地的有识之士都参与到评价中去,增加了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评价基数的数量。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实现对科研成果的共享,让更多人能够对科研成果进行学习。

现代科技信息本身的应用

现代科技信息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也是科研管理的基本内容[2]。任何科研机构的管理工作都需要获得足够的信息,需要传输以及反馈足够的信息。现代科技信息作为科研管理重要参考依据,是科研管理研究的重要财富。

四、结语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现代科技信息传播手段的增多,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受到更多的重视[3]。信息社会的发展为我们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科研管理工作对科研机构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充分发挥科研价值的重要手段。现代科技信息极大的推动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并且这种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大对现代科技信息的研究,为科研管理提供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做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毕克新,郭东亮,姚秀荣.科技信息与现代科研管理[J].科研管理.1995.

第3篇: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范文

科学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自然历史博物馆阶段、科学与工业博物馆阶段、科技中心阶段。自然历史博物馆早于科技与工业博物馆产生,是科学博物馆的早期类型,它至今仍然是人们了解自然界、探索自然奥秘的绝佳去处。世界上第一座科学博物馆――1683年建成的英国阿什莫林博物馆就是一座自然历史博物馆。

科技馆的诞生与发展

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馆”,是随着西方科技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类“博物馆”,最早的科技馆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建立的。工业革命带来了人们前所未见的各种机器,如蒸汽机、机车、轮船等等,它们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为了纪念人类的这些伟大成就,并延续发明创造,在欧洲兴起了历史上第一批科技馆。

1820年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座科技馆――法国国立技术博物馆,不仅收藏了一批先进的机械、仪器和其他各种发明的实物和模型,并对公众开放这些收藏,供普通民众和发明者进行学习和参考。伦敦科学博物馆的前身――南肯星顿工业艺术博物馆也在1851年伦敦“水晶宫”万国博览会的基础上创立起来,该馆着重反映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在工业革命中起过重要作用的科技文物,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史蒂文森发明的蒸汽机车,均被该馆收藏。

科技馆诞生之后立即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虽然初期建立起来的一批科技馆仍然以收藏作为主要任务,但是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教育作用的重要性,因为这些博物馆的建立原本就是为了扩展工业教育,体现工业实力,启发社会大众,使他们看到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如1906年在慕尼黑建立的德意志博物馆和1933年建立的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创立的初衷都是专门为了技术的展示和推广,让技术被更多的人使用,博物馆在这里成为一种教育资源。尽管其中有些博物馆,如德意志博物馆,还收藏一些技术制造物,但公众教育已成为它们的主要功能。

现代科技馆:教育意义大干收藏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已有两三百座科技馆。20世纪50年代以后,不仅发达国家的科技馆数量增长迅速,而且像印度、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自己的科技馆。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77%以上的科技馆是上世纪50年代之后兴建的,这种现代科技馆多以科技中心为名,至今依然发展强劲。现代科技馆更突出自身的教育职能,公众也逐渐认识到科技馆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在博物馆展览思想上,传统科技馆主要展览过去的科学技术成就,而现代科技馆侧重于探索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以及开发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潜在能力。在展览方式上也从静态陈列型过渡到动手型。传统科技馆强调历代科技文物,向大众普及科技史知识,展品以陈列为主,一般禁止观众动手触摸。现代科技馆则把展示、活动和参与有机地融为一体,主要展出反映现代科学原理及应用的展品,鼓励观众动手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和探索科学知识,了解各种新技术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现代科技馆界几乎完全放弃了科技馆的研究和收藏的功能,研究和展览功能因此分离,以至于它们往往分别属于不同的博物馆。

1937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发现宫”成为最早创立的现代科技馆。它在摆脱博物馆传统方面走在最前面。“发现官”几乎没有历史收藏,而是以教育作为该馆的主要宗旨。博物馆有责任为后代子孙收藏和照管具有重大历史意叉的样本,通过文物展示供人们了解和反思历史,或者提供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而现代科技馆收集和照管的都是一些很突出的展示型物件(这些物件一般由各馆研究人员自行设计并制作),侧重于展现当代科技的发展成果。当博物馆的定义延伸到“现代科技馆”时,博物馆的概念发生了有趣的变化。由于现代科技馆强调观众的动手操作,因此其展示和教育功能得到加强,但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藏品,其收藏功能被弱化了。美国旧金山的探索馆(1969),加拿大的安大略科学中心(1969),美国华盛顿的航空航天博物馆(1976),以及我国的中国科技馆及各省市正在建设的科技馆均属于这一类型的。

现代科技馆的发展有两种途径。一是在传统科技馆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另一个途径是近年来兴建的具有现代特色的科技中心。前者如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该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置了“儿童馆”,通过简明而有趣的方式介绍科学原理,以引起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力。许多自然历史博物馆、专业科学技术博物馆都纷纷增添了现代科技的内容,加强了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展示和教育活动,而新建的科技中心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如加拿大温哥华科学中心、澳大利亚国家科学中心、纽约科学中心、加州科学中心、香港科学馆等。这些科技中心都把普及科学技术,培养人们的创造能力放在首位。

让科技亲近大众

美国的科技馆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现拥有科技中心(现代科技馆)200处以上。加拿大人口不足3000万,已有10个城市建立了科技中心,每年接待观众的总人数累计超过350万人次。科技中心最本质的使命是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激发起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那么科技中心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在“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成为大众共识的前提下,社会对“终身学习”的场所有着客观需求。科技中心不仅可以作为青少年学校教育的辅助,而且也可以为成年人的知识更新提供莫大帮助。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时刻充实自己,而科技中心无疑是人们集中了解当代科技进展的首选之地。

科技中心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园地。它提供由科研人员精心制作的展览设备,参观者通过实际操作这些设备,可以快速地领会相关的科学原理,增加公众对日常生活中科技知识的了解。科技中心还为媒体提供最新的技术资料素材。通过媒体向大众普及科技知识。

第4篇: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范文

从古至今,人类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衣食住行来进行的。有了人类,这四个最基本的部分就和我们息息相关。其中,“住”这一方面,在漫漫历史长河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称的上千变万化,鬼斧神工,是最能见证人类历史发展的证据之一。建筑,从原始的简单为了遮风避雨到现代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感受,伴随着人类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经历了太多的变迁,未来的建筑,将站在更高的视点上,更加合理的完善的满足人类的所有需求。

通过对现代科技发展程度和现代人生活精神需求日益提高的方面来看,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材料的改革

古至今,建筑的材料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年代,由于结构与需求的变化,材料也在不断变化。从土,木,到现在的钢筋混泥土,建筑材料已经有了质的变化。目前大建筑材料,多是不可再生的,并且不可再循环利用的,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大量的建筑垃圾不知道如何处理,而随着高楼大厦的日益增多,新的建筑垃圾也越来越多。而处理建筑垃圾的方法仅仅是深埋甚至就堆在某个地方任其污染,这对于我们的生活环境是极其不利的。对于“住”这个我们生活中四的大基本之一,改革,变迁是必然的。未来的建筑不会再拘泥于简单的满足人们的居住功能,而会对建筑本身进行变革。建筑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会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材料的运用会更注重环保,可再生等等这些与大自然更为和谐的材料。

2.格局的变化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集中,高楼大厦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建筑的主体。无论是居民楼或者是写字楼,大多都是高层建筑。我们的生活质量在提高,生活品味也在提高,对于居住或者工作,休闲的空间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未来的中国建筑将更加了解使用者的心里状况和实际需求,将二者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打破常规更好的利用空间来设计出最合理的格局,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在格局上有明显的局限性。

3.室内建筑与产品和逸性

“所谓合逸性设计,就是在满足技术功能设计的前提下,运用工程美学、符号学、形态学、心理学、与人机学的原理,对产品进行综合规划设计。它把产品的实用、经济、美观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产品的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和统一,更符合消费者的整体需求。”而把建筑与产品结合起来,也是中国建筑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让建筑一步到位,而不是只给消费者一个设定好的空间,让消费者再次设计,重新布局,而由于收到建筑本省的限定,又无法完全的实现自己心中所想,这样,其实也造成了其他物品的二次浪费。所以说,中国未来建筑趋势,会是更加完整的一个体系,更加注重一次到位,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这样,也带来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供使用自自由支配,更容易满足使用者的心理生理需求。

4.环境变化和结构变化

当代的建筑都是在城市里的居多,而随着人们越来越要求回归自然,对建筑的环境也有了新的要求。我们不再喜欢高楼林立的城市,而是更加趋向于自然环境,乡村生活。当然乡村生活并不代表着落后,而是在更适宜的生活环境中创造同样舒适的生活氛围。所以,在建筑的结构上,会有较的大变革。

在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有许多新的方面有待我们去研究,开发,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中,艺术又是一个与之息息相关的学科,学习艺术史,对我们研究中国建筑的历史以及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非常重要的。

5.艺术史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从艺术史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建筑的历史发展是离不开艺术的发展的。每一个时代的最辉煌的建筑设计都离不开当时最巅峰的艺术思想的指导,大到大明宫,故宫,再到苏州园林,再到乔家大院,北京四合院,无疑不透漏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艺术对与建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灵魂源泉。艺术对建筑的设计是有一定指导地位的,很多出的的建筑的设计者都是非常出名的艺术家。我们关注艺术史,不仅仅关注中国的艺术史,还要关注西方的艺术史,西方的艺术史在全世界也举足轻重的。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速度的推进,我们的建筑也在日趋国际化,将西方的艺术元素融入到我们的建筑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6.学习艺术史的必要性

学习艺术史对于每一个从事建筑行业的设计者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不管我们将设计史与设计比喻成植物的根也好,比喻成高楼的地基“的关系也罢总之,在建筑的设计当中,艺术史是和其密不可分的。通过看待世界各地的优秀的建筑,我们都能发觉它们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简单的外在形式,深层的文化内涵。艺术史会教会我们如何看待每一阶段的不同设计特点,这样,我们有了深厚的艺术史的底子,才可以了解中国建筑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了解使用者的心理生理因素。

艺术史的学习对于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十分重要的。对艺术史的了解是必然的。作为一个成功的设计师,要完整的学习艺术史,这样,才能帮助自己更好的更为贴切的为使用者设计完善的建筑。

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会在艺术史的指导下,朝着环保,再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中国建筑将不会拘泥与现在的格局,而会有较为大的变化,让我们为了这一共同目标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周燕珉等.住宅精细设计. 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第5篇: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范文

从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出发怎样寻找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要找准切入点,首先要了解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及特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六个挑战,很有现实的针对性。这些挑战既表现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特点,又包含和展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切入点,给我们指明了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攻方向和基本任务。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切入点;基本任务

中图分类号:F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7.010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7-038-03

收稿日期:2012-06-20

一、一大切入点

迎接改制不断深化带来的挑战,做好深化改制后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员工对政策的理解层次,对利益调整的心理承受力,不断解放思想,适应改制后新的工作模式,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第一个切入点。国企改制后,深层次矛盾逐步露出水面。这就要求企业政工人员要及时了解员工在改制后的思想反映、心理状态、情绪特点、行为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制形势教育。这是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为国企改制攻坚战的胜利提供保证。改制后形势教育要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摒弃过去那种泛泛议论,抽象空洞,缺乏可信度和亲切感的形式主义弊端。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到循循善诱,寓理于情,情理交融,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二大切入点

迎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带来的挑战,加强对员工的思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文明素质,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二个切入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观念愈加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在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下所带来的过分追求物质利益,金钱至上,个人主义膨胀,理想信念淡薄等诸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其根本职能来说,就是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就是要通过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化作干事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员工进行“三观”教育,要注意防止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被动灌输式,采取寓抽象宏观于具体、寓事于理、寓情于理、寓共同教育于个别疏导、寓正面教育于多种生动丰富的活动中等方法,把阶段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把学习社会先进典型与树立宣传身边的先进人物相结合;把思想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总之,要把“三观”教育搞得生动活泼,有情有理,丰富有趣,亲切自然,实实在在,深入浅出,入耳入心。

三、三大切入点

迎接党风、社会风气带来的挑战,加强对员工的反腐败教育,着力解决“信仰危机、信任危机、信心危机”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三个切入点。企业员工有时不愿接受讲道理,不理解宣传的观点,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理论和现实的差距太大。这就不能不使他们的信仰产生动摇,由对社会上那些行为不端官员的不信任,转而对企业领导的不信任;由对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失去信心,转而对企业发展前途失去信心,使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下降。这个问题不解决,不利于全党全社会反腐败工作健康发展,也必然妨碍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及时有力地切入到这个重要领域,认真研究如何成功地对员工进行反腐败教育。实践证明,反腐败教育是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能回避矛盾,避重就轻,必须直面腐败的客观现实,引导员工从现象和本质,阶段性和长期性,个别和一般,偶然性和必然性等辩证角度,共同分析腐败现象,从理性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认识腐败的本质。反腐败教育不能单兵作战,要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将反腐败教育和其他理论教育、形势教育及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反腐败教育的效应。在反腐败教育中,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企业的领导干部自身形象必须要正,人格崇高,作风正派,才能赢得员工的信赖,才能让员工首先在企业内部小环境里,增强对党风、社会风气好转的信心,自觉地与腐败现象作斗争,进而从自身做起,为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贡献力量。

四、四大切入点

迎接国际国内形势带来的挑战,强化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增强员工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的侵蚀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第四个切入点。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国内形势的主流是改革、开放、发展和稳定。但国际形势仍然风云变幻,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上继续处于低谷,世界经济继续向一体化上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我国的活动一天也没有停止。国内发展和经济发展也遇到了重重困难,特别是国企改制后带来的热点问题接二连三,新的矛盾此起彼落,不少员工对企业乃至国家的前途信心不足。面对这样的状况,加强国际国内形势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传统方法,不但要重新拣起来,还要赋予新的内容,创造新的方法。实践证明,由企业主要领导或组织有内在联系的主题系列活动。也可以把形势报告与员工个别交换思想,与必要的疏导、启迪等方法相结合,以增强教育的整体功能。使员工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争取把握好自己的思想行为,做政治上成熟、思想上坚定的一代社会主义新员工。

第6篇: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范文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类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阻碍作用,对社会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革新,满足了人类的需要,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人类不断地反思科学技术的作用及其产生的效果。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双重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人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前进,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在这个过程的背后却隐含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导致的生产方式的变更,以及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生产力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演进,社会制度的更迭,社会文明的进步,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一)科技革命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赋予其全方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科技革命影响了社会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的影响首先是从生产力入手的,进而对生产关系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更确切地说,它提供了生产力构成要素的新方式。生产力要素在劳动者领域中体现为科技型人员成为主体劳动者,劳动力结构趋向智能化。以世界著名的宝洁公司为例,为了适应市场和满足顾客对最新技术和最新产品的需要,在全球的21家研究中心有贵公司近万名科学家任职,进行产品的研发。第二,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伴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第三,科学技术还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第二,现代科技革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科技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许多人告别了传统的作息时间,现在人们的工作时间更加灵活自由。现代科技还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腾讯、微博、微信等网络载体方便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超越时空的限制,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百度和Google为人们答疑解惑。

第三,现代科技革命变革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近代科技革命把人们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救出来,使人们的思维摆脱了传统落后思想的统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具有了新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实现了认识的新飞跃。

全面自由发展是的理论起点和实践归宿。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和人的社会关系及其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丰富和展开。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发展的全面性既包含着人类的每一个个体都普遍地得到发展,也包含着每一个个体的人的丰富个性都普遍地得到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国6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发展的辨证关系,一方面,大力发展和依靠科学技术能加速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二者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二)科学技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自然的属性,它可以影响人的思维、价值观、道德等意识形态。它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的变化,为它们增添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并促使人对相应的问题作出新的哲学思考。[2]人的发展也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统一于人类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第一,科技进步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物质需要,人们创造和使用科学技术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科技进步提高了人们各方面的才能。科学技术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们探索科技进步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在推动人的体能、智能等各方面的提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科技进步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科学技术在人们的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打破了地域、血缘和行业的局限,使交往呈现出普遍化、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

第四,科技进步张扬了人的个性发展。现代科技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革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推动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技术对人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正如现代解释学之父狄尔泰所说,我们这一代人,脸上虽然挂满微笑,眼角却是忧伤的。人类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方便与满足时,心中已经充满了对未来的焦虑和不安。一方面,随着人口急剧增加,资源消耗日益扩大,耕地、淡水、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必然减少;另一方面,人均收入的提高,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时也造成人类整体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地球终于向人类亮出了黄牌。比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淡水资源危机。到了21世纪的今天,虽然我们生活的条件越来越好,但是生存的环境却越来越糟。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作用时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3]马克思这段话表明,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摆脱贫困,都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发展。

但是,科学技术自出现之日起,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就具有相互矛盾的双重效应。在我国,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造福国民、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和挑战。首先,科学技术影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们只关注物质需求,而忽视精神层面,导致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其次,科学技术减弱了人的某些能力。例如现代医药科技的进步,虽然使人们摆脱了许多疾病的困扰延长了寿命,但是却削弱了人们的许多抵抗疾病的本能。再次,科学技术助长了人的非个性化。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三、小结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本身是革命的和进步的力量。只是由于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的应用,造成了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并导致与价值理性的分裂。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同时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科学技术是们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不是万能的,但离开了它又是万万不行的。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全面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既要努力通过发展人去发展科学技术,又要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去发展人,从而实现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的良性循环和互赢局面。(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1-732,241.

第7篇: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学;软件应用平面设计不只是一门单纯的视觉传达艺术,它同样是时代科技发展理念的体现,也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在社会生活中常用于设计产品的商标和品牌,各类书籍和杂志的排版,以及平面广告、海报,网页设计等。它的设计既需要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设计理念,又要紧跟着科技发展的新型方向进行艺术创作。网络的普及使得现代人对于信息传播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平面设计作为市面上重要的传播信息的载体之一,从最开始的印刷出版一直走到现在人人都能通过计算机网络看到,它受到的新媒介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这同样也表现出了信息的计算机网络化势不可挡的趋势。

1大众的理念

平面设计最开始是通过印刷的方式向大众传播信息,如海报、书籍、品牌设计、包装设计,行录设计等,几乎包含了市场上所有的设计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许多的网页设计、数码字体和相关的数码形象处理的设计,新生力量的出现,使平面设计的传播媒介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现代平面设计的范围因为全球距离的缩短反而更加的扩大化,大大增加了信息的传播和接收的范围,使得其不仅仅要包含本国的民族思想理念也将融入缤纷多彩的世界文化,从最开始只能小范围针对性的设计到现在的多元化、幅度广,平面设计的理念也添加入较多的世界性的元素,如关于全球变暖和动物保护类型的体裁在平面设计中层出不穷,设计师所进行的关于动物保护的广告设计:一头母象和它的幼崽行走在路上,小象多次开心地告诉母亲自己长了牙齿,母象在为着小象成长而开心却因为更加惧怕人类的加害而变得沉默不语,设计师以拟人化的方式及通过对话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对动物过度的杀害而引发的深思。用视觉元素来传播设计师的设想和计划,用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受众,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设计师的设想和计划,看它是否具有感动他人的能量,是否顺利地传递出背后的信息。从这个有关象的故事中也充分地说明了平面设计以不单单是表达小群体的心声,而是向世界上存在的各种人类问题进行加入,加深其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而如果没有信息的数字化和国际互联网给平面设计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和更多资源的共享和探讨,平面设计也许就只限于当时当地的精神文化表现,无法突破地域的限制。所以在进行平面设计教学时应当注意世界感,时代感的加入。

2创新的功能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平面设计不是只靠用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就可以完成的了。当然最基本的点、线、面的认识和学习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透视学等基础课程并没有改变,但在学校里专业老师会告诉你,要想学习平面设计,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or这几门软件应用几乎是必修的课程。自从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艺术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逐步加深,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平面设计创造了更广阔的设计空间,平面设计中开始大量的运用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并且正逐步成为现代最常用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设计师们往往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界面效果以及带给人们视觉盛宴的享受,就需要在界面设计中用到图形合成及图像编辑等,再配合上特殊效果的使用。我们在上网时经常会发现许多风格迥异的界面设计,有的看来十分流畅自然,带给人一种舒服安逸的感觉;有的界面却创意味儿十足,牢牢地把握了我们的眼球;有的却富丽堂皇,展现出一种贵族的风范。这些都靠着了计算机上的这些软件对作品进行修改和编辑。平面设计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媒体艺术的推动下开始了新的发展,而对于平面设计的教学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学生在进行绘画基础学习的同时也参与进入了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学习中,平面设计不再是“平面”了,它变得更加立体,调动人们的科技创新意识,从时代的发展来看待这一日益蓬勃的人类表现艺术。

3视觉表达

当我们随手翻开一本版式明快,色彩跳跃,文字流畅设计精美博人眼球的杂志时,不管内容是否对你的口味,我们大概都会选择仔细阅读,或是为了文字,或是为了那精美的图画,这就是平面设计的魅力,它能把一种概念,一种思想通过精美的构图、版式和色彩,传达给看到它的人。从而激起人们想要去了解、知晓的欲望。人们通过各种颜色的调和这种传统的方式来得到新的色彩,而计算机中强大的颜色选择为平面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创意可能,每种颜色之间细微的变化能帮助设计师在不同的作品中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平面设计,这一靠着视觉表达艺术的设计更加急切的投身于现代计算机技术中来。20世纪的现代艺术从绘画平面慢慢转向了屏幕平面,在新媒介传播中,视觉符号通过显示屏来呈现,同时又将静态与动态,视觉与听觉等融为一体,从多方面刺激人的感觉神经,增强传达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对计算机中颜色搭配、调和的使用,通过不同颜色的对比、衬托来变现主题思想。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有生命力、会说话的能力。

4结语

现代平面设计俨然是文字和语言与图形的有机结合的产物,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已经无法忽视,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的共享相互推动着平面设计的发展。在平面教学中我们既要坚持跟随新思维、新观念、新材料向前发展,又要对保持基本的绘画功底的学习,使得设计富含艺术性、哲理性和文化底蕴。将传统设计美学同新媒介技术下的审美设计相结合,增加新媒介平面设计的美感,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参考文献:

第8篇: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范文

《高等教育法》总则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把对人、对科学技术的武装看作是培养的目的,同时,对科技发展的反思也需要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来,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高职院校在思想教育中增加科技哲学观教育是大学生正确认识科技发展的内涵和边界的合理选择。高职院校主要以理工类专业为主,如何让学生树立科技哲学观的认识,正确对待自己所学专业,培养他们成为素质健全的社会人而不是机械的技术人是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育,解释科技哲学思想的一些问题,如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本质、科学理论与技术理论的结构、科学范式与技术范式的区别等,使大学生正确认识高职思想教育与科技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科技哲学观教学,目的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学生视野更加开放,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科技哲学观教育可以拓展思想教育的领域,正确认识伦理道德、思想政治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和界限,正确引导大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以及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人类捕捉物欲的工具,更多地要关注科学技术与自己、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今,“人们不但不能摆脱工具,还要不断扩大工具的复杂程度。”[1]突破技术优先为人类服务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人类更深层次认识科学技术功能和内涵的前提。这种思想在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中需要得到正确认识,避免培养一批像马尔库塞所说的缺乏批判精神和对社会反思的“单向度的人”,以认识技术存在的合理性。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帮助自身生存发展,人类进行自我超越也是必然的,甚至超越“人类”这一特有概念。科学技术是靠智慧发展的,但仅此还不足以让科学技术发展到如此程度,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代代“爱智慧”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等推动。他们继承了人类科技文明的精髓,依靠“大科学”与“小科学”的融合,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使整个生物圈因此获益。

二、科技哲学观在高职思想教育中的特点

现在高职院校思想教育还仅限于“五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与法制观的教育。在教学中,由于教师专业不同,在课程教学中的侧重点也有很大差异,但是绝大多数侧重于思想政治的灌输,没有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反思。高职思想教育应结合高职特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哲学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把握科技哲学观的特点:合理性与普及性的统一。高职院校进行的人才培养,重在培养有科学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是现代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增加学生的实训和社会实践时间来积累经验,并丰富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大学生科技哲学观不仅是为了增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也需要确立对科学技术知识存在合理性的认识,因此,这种能力的培养应作为大学生的长期发展目标进行。匈牙利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乔治•卢卡奇认为,在当今社会形式合理性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基础,而辩证理性支持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如今,我国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在形式上既有资本主义的成分,又有社会主义的成分,但是社会主义形式是基础。这必然要求正确的科技哲学观应该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体系中,形成长效性、普及性的教学管理形式。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人类科技文明自钻木取火,观天象知时节到如今已历经数千年。我国的传统科技重在关注民生民济,重在实用。美国环境哲学家J.B.克里考特认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要向“东方转向”,当然,指的是东方的传统哲学思想。自上世纪中叶,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竞争重点定位在科技的创新,这俨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一大特点。

信息时代的科技创新不但关注竞争的切入点,也重在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实现了科技哲学观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海德格尔把技术看作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认为在现代技术中,人类和自然都已纳入资源储备,而现在人类不仅背叛了自然,还背叛了人类自己。而高职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单元,无疑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这要求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知识、技术和思想“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局部性与全局性的统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职业化的技能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重在强化专业学科,增强个体自身竞争力;而对于未来的发展,更应该关注人类发展的走向。科学技术的发展定位是信息时代一个重要内容,教育决定科技发展的方向,教育定位有多远,培养的人才就能走多远。重新审视科技史,那些对人类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没有一个仅局限于狭小的专业领域而不顾人类的发展,都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置于人与自然和谐有序发展的全局环境之中。对于科学技术的思考,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自身发展,更要拓展视野,反思人类的行为,关注人类和自然的根本利益。规范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科学技术的运用特别强调密切关注现实问题,诸如科学发展观的贯彻、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环境保护问题等等。要深入细微地研究,立足对问题的思考和创新,特别强调注重提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思路,实现规范化与创新性的巧妙结合。无论对高职人才的培养,还是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我们都需要尊重传统和规范,但不能局限于此,否则就会被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所湮没。在高职思想教育中,运用新方法、新资料、新数据,力争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自圆其说。分析科技发展的规范性与创新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正确认识。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纵观整个科技史,科技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提升过程,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上向因果关系(upwardcausation)。传统科技多表现为一般系统的特性,而现代科技多表现出复杂系统复杂性的一面。科技创新是科技发展整个系统突现的重要表现,也是新颖性的重要表现。“对于复杂性的承认有助于面对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哲学问题。”[2]对科技发展的系统认识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科技的特点、功能、结构和目的,重新审视科学技术、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不能只把科学技术看作简单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把科学技术放在一个复杂系统内理解。

三、科技哲学观在高职思想教育中的内涵

其一,思想教育的一致性。“除了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哲学只有两个真正的研究对象,即自然界和人类世界。”[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更进了一步,通过理论的手段和实践的手段丰富了人类对于它们的看法。运用新的理论促进高职思想教育的改革,顺应了我国全面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需要,同时也促进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展。科技哲学观教育是高职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没有科技哲学观教育的高职思想教育是不完整的,不能割裂这两个方面的教育。因此,两者都是以改造人的思想为目的,具有教育目的的一致性。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今天,想“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4]科学技术的创新不仅仅赋予表象,更多地要挖掘青年大学生这些未来的社会主力军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其二,思想教育的互动性。创新在于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传统的思想教育是单向不对等的教育模式,在信息社会,这种模式显然已不合时宜。高职思想教育应加强大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知识的多元化发展,并且把思想的互动融入整个教育过程。自建国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重视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探寻。上世纪60年代提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5]并提出“要加强理论研究,要有专人搞,不搞理论是不行的。”[6]理论研究还包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通过理论研究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上个世纪50、60年代我国形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良好风气,钱学深、齐毓霖等知名专家都对这个时期给予很高的评价,使一大批知识分子、工程专家在这种开放互动的环境下,开拓了视野,活跃了思想。哈工大的马玉林教授认为,“站得更高一些,看的也更远一些。”同志提出:“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自然科学,而且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并用这些方面的知识来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7]大学生作为生产力的准主力军,丰富其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哲学思想是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三,思想教育的中介性。高职思想教育过程中贯彻科技哲学观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哲学思想和思辨精神。如何把个人的发展和人类整体利益和自然利益联系起来,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就会伤及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会伤及人类自身。思想教育是以中介的身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样,科技哲学观教育也充当思想教育与科技发展之间的中介,只是处于不同的位点上。科技哲学观教育是对思想教育内涵的进一步挖掘,着眼于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充实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经济理性,同时,也应充分尊重价值理性(包括生态理性等),如深层生态学的范式赋予非人类生命以内在价值,而不是依赖于它在经济上的或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8]只供奉科学精神只能推动人类对物欲的追求,而对人文精神和理性主义的追求却可以弥补人类对自身发展的反思,这必然要求加强对科技哲学观中介性的认识。

四、科技哲学思想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一门必修课,以推进培养具有创新性、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群性教育、时代性等多元特征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加强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把道德的内涵加以提炼,融入现代科技成果中,强调认识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大学生对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认识,完成宇宙自然和人性道德的完美统一。加强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增强大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正面认识。人类历史已经证明了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它改变了整个世界。科学技术的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和认识的过程。创新不仅仅指的是科学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深层次理解。正确认识对科学技术合理性的批判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边界问题,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思想、系统思想。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现代大学生的思想过度地重视了功利主义给自己带来的物质上的,忽视了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不利的一面,这样必然给人类的发展带来困惑和质疑。

其二,减少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的过度政治化。现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进行思想教育时,总是把思想教育政治化,政治的敏感性放在突出地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任何一种科学技术都是中性的,就是通常说的“科学技术无国界”。因此,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感受科学技术内蕴的人文气息,避免科学技术的政治化。政治化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缺少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能动性、主动性和科学理性。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不具有政治意义的,赋予其政治性还是本源性,这关系着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还会直接影响着我国科技复兴之路。

其三,充分认识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性。科学与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明晰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几乎所有的科学家、哲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都认为科学和技术具有普适性、可检验性和统一性的基本品格。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至今,任何一种商品都是科学与技术的复合体、统一体。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应给学生理性认识。学生在高职院校学到的内容不仅仅只是技术上的掌握和提高,理论的知识更有助于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和规律。科学与技术统一于理性,理性依靠的是认知,认知的来源无外乎感知上的、经验上的和知识上的积累。因此,正确引导、认识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性及其辩证关系对于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必要的。

其四,强调科学技术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意义。我国高职院校进行的职业教育形式通常情况下是技术性教育和进入职业的适应性教育,几乎没有学校设置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哲学课程。这就大大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学校领导层需要设计长远培养具有哲学思想的科技创新人才的战略规划。所有的高职院校都会有自己的办学理念,然而,办学理念中缺乏哲学观的思想内涵。从社会的现实反映来看,如今培养的更多的是技术人,而不是社会人;其次,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中,应把科技哲学的思想融入到思想教育的教学过程之中。针对这一点,学校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纯粹的技术人还是现代的社会人,然后,把这种理念付诸具体的教育教学,真正实现科技哲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最后,烘托校园厚重科技哲学的氛围。现在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把西方的功利主义穿插其中,但是绝大多数时候是对功利主义的误释,把个人的利益作为功利主义的中心。而真正的“功利主义的标准不是当事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是所有人最大的幸福。”[9]因此,现实需要通过科学技术哲学的宣扬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单纯的技术。

第9篇: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范文

纳米科技将引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笔者: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纳米科技却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纳米科技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白春礼:纳米科技的受关注度升高,不仅仅是其尺度的缩小问题,实质是由纳米科技在推动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变革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所决定的。

纳米科技是多学科交叉融合性质的集中体现,我们已不能将纳米科技归为哪一门传统的学科领域。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几乎都是在交叉和边缘领域取得创新性突破的,正是这样,纳米科技充满了原始创新的机会。而一旦在这一领域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和概念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认知世界,并给人类社会带来观念上的变革。

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革命,纳米科技将引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比如,在纳米尺度上制造出的计算机的运算和存储能力,与目前微米技术下的计算机性能相比将呈指数倍提高,这将是对信息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同样,生命科技也面临着在纳米科技影响下的变革。所以,人们认为纳米科技是未来信息科技与生命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美国《新技术周刊》曾指出:纳米技术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的发动机,其作用可使微电子学在20世纪后半叶对世界的影响相形见绌。

纳米科技也将促使传统产业“旧貌换新颜”。比如,纳米绿色印刷制版技术,完全摒弃了化学成像的预涂感光层,因此版材不再怕光、怕热;由于不需要曝光、冲洗等流程,因而杜绝了污染的产生,并且理论上是传统版材涂布成本的20%。

国际纳米科技发展趋势呈现三个新特点

笔者:那么目前国际纳米科技的发展有哪些新变化呢?

白春礼:2000年美国率先了“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NI)。迄今,国家级纳米科技发展规划的国家超过50个,呈现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例如,美国2011年在纳米科技方面的预算达17.6亿美元。2011年11月30日,欧盟委员会对外公布了欧盟第八个科技框架计划——《地平线2020:研究与创新框架计划》,这份科研计划的周期为7年,预计耗资约800亿欧元。

目前国际纳米科技发展呈现出三个趋势:

一是从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转移转化一体化研究。例如美国尝试建立一个由多所大学与大企业组成的研究中心,希望借此使纳米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便及时有效地将纳米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界。同时,整合各学科的研究力量,集中解决重大的科学挑战问题或孕育重大突破的应用技术。

二是专业平台支撑的纳米技术研发。纳米技术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技术集成,以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的集成。美国建立了14个国家级的纳米科技研究中心,法国建立了3个国家级实验室,加拿大在阿尔伯塔大学建设了国家纳米技术研究所,日本建立了12个纳米技术虚拟实验室,韩国建立了3个国家纳米科技平台。

三是全球大型企业越来越重视纳米技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惠普公司、英特尔公司等,都在用纳米技术开发10纳米以下的器件和工艺。日本关西地区已有近百家企业与16所大学及国立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了“关西纳米技术推进”专门组织,东丽、三菱、富士通等大公司更是斥巨资建立纳米技术研究所,开发碳纳米材料吨级量产技术。

我国已成为世界纳米科技研发大国

笔者:我国纳米科技发展的情况如何?

白春礼:应该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纳米科技研发大国,部分基础研究跃居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我国纳米科技方面的SCI论文数量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9年,我国发表纳米科技SCI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同时,论文质量大幅度提高,SCI论文引用次数跃居世界第二位。反常量子霍尔效应、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等工作,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影响。

近年来,我国纳米科技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的成效也已初具规模。

在专利申请量方面,我国已位于世界前列,从1998年到2009年底,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在纳米技术标准化方面,我国已与世界同步,积极参与并部分主导了国际纳米技术标准工作,在国际纳米标准化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颁布了一批国家纳米技术标准,初步形成了纳米标准化体系;研制了多项国家标准物质及标准样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纳米科技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