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文化交际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这就促使众多高校不断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并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从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作主要的英语教学目标,导致英语教学始终难以达到预期理想的目的,也无法让学生利用英语进行顺利的交流,无法迎合市场发展的趋势。基于此,本文在此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谈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促进高校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达到推动高校英语教学发展的目的。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
教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做的是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组成要素。从本质上说,学生必须要掌握相应的语言能力,包括语法知识、句型结构等等才能够组织语言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环境
在此基础上,语言环境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之一。具体地说,语言环境可以归结为语言发生的情景、各地的风俗文化等等。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其语言的思维不同,其所表达的意思也并不一样。在正常的跨文化交际中,因为语言环境不同所导致的问题并不少见。
(三)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交流者的文化底蕴也是跨文化交际的组成要素之一。从根本上说,语言是某个地区或某个聚落在文明和文化不断发展与进步中逐步形成的,当地的文化与历史造就了各地语言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者需要寻找相应的话题,需要进入相应的语境,需要根据交流的文化背景来说出得体的话。换言之,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语言思维,也无法寻找相应的话题并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良好有效的交流。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就是跨越文化、文明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它要求学生拥有基本的语言能力,能够进入相应的语言环境,并且可以在一定文化底蕴的支撑下寻找相应的话题,利用得体的语言保持有效的交流,这就为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探析
(一)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从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长期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导致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较低,无法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下,部分教师以帮助学生应付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反复的练习,并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行教学。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很难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英语阅读、写作、听说能力,也无法切实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无法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集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语法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也就是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简单地说,教师不能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也不能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应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使学生主动的建构语法体系并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以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在传统的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阅读,而后根据材料后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在不断反复的练习中提高应试能力,却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在自主探究模式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制定相应的阅读教学任务,例如找到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将课堂教学时间的25%留给学生阅读,35%留给学生自主探究,20%留给学生讨论与交流,最后的时间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完全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和资源进行探究,其获得的认知更加深刻,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高校英语语法教学中,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就能够避免大量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能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建构系统的语法知识,达到提高语法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目的,这就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实践教学模式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该让学生进入到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要让学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思维,避免学生误解他人表达的真实含义。因此,教师应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真实的交流,要通过真实的跨文化交际逐步领悟不同文化语言思维,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真实含义。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进入社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可以进入外资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英语与他人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这就能够将高校英语教学上升到实践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与他人的跨文化交际中对特定的语言环境有所领悟,能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思维,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与设备,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利用MSN、FACEBOOK等国外流行的交友软件与国外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这就为高校英语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渠道与平台。在多媒体的有力支撑下,学生就可以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更简单方便的与国外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并且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情景教学模式
此外,情景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情景教学模式,教师就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情景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不同文化与语言思维的差异,能够站在新的角度理解与分析,最终能够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教师需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语言环境。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开展英语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给学生播放相应的英语视频或电影片段,并要求学生按照剧情进行角色扮演。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够进入到相应的情节和情景中,能够在特定的情景中开展更有效的英语听说能力训练,帮助学生领悟相应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首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使用英语教学授课,并要求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另外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英语学习小组,要求小组中的学生要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日常的学习与交流。这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课中与课后不断的进行英语练习。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这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领悟英语,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与此同时,教师要在进一步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也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文化,能够在交流中寻找合适的话题,并进行得体的对话。这就需要教师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要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要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的教学。例如,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阅读西方的历史书籍,逐步了解与掌握西方的文明起源,能够逐步理解西方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习俗。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寻找共同的语言,同时避免学生因为文化习俗的差异导致交流的失败。又如,教师可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给学生播放英语电影,让学生在观看电影或音像中逐步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达到提高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
四、结束语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1.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1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1.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1.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2.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2.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2.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2.3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2.4语用迁移造成影响
人们对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因此往往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语用的迁移。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3.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3.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3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3.4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4期,279-282
[3]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153-154
1.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1跨文化交际在语用教学中的运用跨文化的语用问题是不同文化的人使用同样一种语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应了解不同语言中语用规则,否则就会出现将不同语言的语用规则混用的语用失误,失去了跨文化交际目的。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都属于语用失误。语言失误是二语习者把汉语词语的语用意义用在英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如问题Haveyoubroughtthebook?回答Yes,Ihavebroughtit.这样的回答虽然在语法没有问题,但是英语使用者会觉得这是不耐烦的回答,会引起沟通的不愉快。因文化背景差异而引起的语用错误就是社交语用失误,它与人们对人际关系、权力和义务等观念有关。如在传统的文化中,学生和教师对话要用尊敬的口吻,但这种方式不适合用在和英国教师的交流。又如在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时,中国学者会说一些表示谦虚的话语,这不仅得不得好感反而让人信以为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跨文化的语用问题,对比不同的语言使用规则使学生准确地使用语言知识。
1.2跨文化交际在篇章结构的教学应用语篇是语言整体,由连续的句子或语段构成,包含书面语和口语。中、西方人思维的模式不同,对篇章的结构的认识有很大差别。中国人的思维带有直觉性和整体性,常用的问候语会让我们感的友好、亲切,如:你去哪里、吃饭了吗、去做什么。若这些用在英语表达,欧美人则是不能理解,甚至不知道如何进行这样的对话。我们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在彼此交际中大多带有言外之意,但是西方人以直线逻辑进行推理、演绎,表达直截了当,文章段落结构也是直线发展。要准确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就必须了解目标语中篇章结构的特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篇章结构特点。因此教师必须将相关文化背景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篇章结构,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1.3跨文化交际在修辞教学中的应用修辞学研究的是如何把文章写得更好,把话说得更好的问题。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采用的修辞手段相似,如比喻。在英汉文化里都有比喻这种修辞,用一种物体来比喻另一种物体,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不同,比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所象征的意义不同。如对于dog这个喻体,在英语国家它是好的喻体有luckydog的说法,但是在中国“狗”是不好的比喻,如:走狗、狗奴才、狗腿子等。同一种修辞的手法,同一个喻体,但是所指的含义却是大相径庭。修辞在所有的教材和阅读材料中均会体现,这使得跨文化交际的功能尤为重要,让学生掌握修辞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进行有效的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
1.4跨文化交际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翻译是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的语义来表达,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信息的转换。它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翻译教学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还要掌握其文化差异。王佐良先生指出:“如果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翻译的存在是因为人类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但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掌握,翻译就会出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文化间比较,不能以已存在的文化思维来翻译,而是多考虑不同文化的内涵、渊源、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在翻译时,就要正确地了解其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做出地道如实的翻译。如greenhand是新手的意思;givemefive是击掌;而aunt是所有与母亲同辈的女性亲戚的称呼等。跨文化交际知识在翻译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对文化背景的了解是达不到翻译的完美效果。跨文化交际理论渗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因此要习得地道的英语,用英语正确地交际,就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2.1重视课堂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的引导在二语的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来源,高效率地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可形之道。语言离不开文化,在课堂上,除了讲授语言知识,也要渗透文化知识,用文化指导语言教学活动,深化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把两者合二为一,让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知识也理解了文化的异同。当然,教师可以深入的讲解中西在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知其然并知所有然。通过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语言知识掌握得更深入,在运用上更加得心应手。如教授人教版必修三Unit1时,教师在讲解各国节日不同的庆祝活动之外,可以补充这些节日的来历,历史渊源,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也使课堂更有趣味性,在以后的交际中,学生可以自如地谈论这一方面的话题。
2.2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材中,不管是初中的教材还是高中的教材无不渗透西方文化。这么多选材广泛的英语教材都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讲解语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语言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挖掘渗透在材料中的文化知识,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学会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更好地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所以合理地利用教材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2.3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考试,只要可以得高分就满意了。英语对他们来说就是一门考试科目,所以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哑巴英语或是明明托福成绩很好的学生也无法自如地交流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精华的体现。我们用语言表现我们的言行和修养,学生不重视交际能力,不重视文化差异,使得他们没有办法学得英语的精髓。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并引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即在教学和日常谈话和中,有意识地强调跨中西的文化差异及差异引起的原因。这些原因不是语言知识引起的,而是由于深层的观念、风俗和历史问题所引起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感受真实的语言和文化,注意重要的文化差异,提升学生的敏感性,使语言生动鲜活,让学生避免使用错误交际用语,学会真正地交际。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论文摘 要]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文化背景的差异将会导致交际困难以及交际信息的流失,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必然要占一席之地。本文从理论角度阐述了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目的,并提出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作者探讨了文化教学的目的与意义,提出将文化教学贯穿于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受文化影响,又反作用于文化。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不仅受到语音、语法等规则的限制,还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里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外语学习者往往会将自己本国固有的文化模式嵌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造成沟通的障碍,这便要求教师将文化引入到外语教学中,培养外语习得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及运用
2.1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目的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的不同,进而造成沟通的障碍。由此,这便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般来说,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以下三点:①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教育背景的不同造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要对不同文化持理解支持的态度,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也就是说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②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③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 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
2.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科技的发展,交通通讯设施的不断完善,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因此,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矛盾便渐渐凸显。而初等教育时期对于英语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简单的语法和词汇方面,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则应更加注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著名跨文化学家ruben认为实现有效交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应包括七个因素,它们分别是: 1)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积极态度的能力;2)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 3)最大限度了解对方个性的能力;4)移情能力;5)应付不同情境的灵活机动能力; 6)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 7)能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从容不迫对其作出反应的能力
以上七个方面完整的阐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外语习得者所应具备的能力,也正是高校外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向。为使学生具有以上七种能力,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教学中应将词与词的文化内涵相结合。在传统的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向学生教授词汇的表层意义,对于词汇的文化意义并没有加以深入的解释说明。如dragon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吉祥、高贵的象征,而在西方社会则是邪恶的化身,因此,在词汇的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传授词的文化内涵以免造成沟通的障碍。
②教学中应注意不同文化下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人们恰恰是通过了解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 ,来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其他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有意识的传达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③教学中介绍英语的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文化制约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介绍目的语国家的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让学生了解差异并以本族人的观点去理解目的语文化,使他们具备进行得体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④教学中注重非言语交际的运用。samovar(2000)等人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 因此它包括了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为的或由环境所产生的刺激,如:表情、手势、身势、触摸、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往往也决定着交际的成败。
2.3跨文化交际的运用
语言最根本的作用即为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到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英国人见面喜欢以天气、地理环境、爱好等为话题,而将年龄、婚姻、收入作为禁忌话题,这都是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注意的。此外,对于俚语、成语的学习也不可小视,在交际过程中
,对于俚语的误解往往会造成交际的失败,因此,有效而得体的运用适当的语言才能达到不同文化间沟通与交流的目的。
3文化教学的目的、意义
3.1文化教学的目的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使语言学习者能够将目的语文化与本族文化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实现有效地跨文化交际。然而文化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单纯片面的传授文化知识,应该设立模拟场景,让学生真正的身临其境,感受目的语文化,从而迅速提高跨文化交际交际能力。
此外,高等教育的文化教学往往只传授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且外教也只教授外语专业学生,对于公外的学生来讲,英美社会与文化的选修课资源不足,与外教交流机会少,这都造成文化教学难以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得到普及。
对于外语专业学生,从其课程体系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文学方面课程所占比例要远远大于社会文化,并且,社会文化教学也只是注重历史、地理、国家机构、文学艺术以及影响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大学外语专业教学的文化教学是为文学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具备应用的能力。外语专业教师对于文化的理解往往也停留在初级层面,实践与应用机会少,致使学生在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学习到了语言的基本技能,缺乏实际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外籍教师的配置数量过少,达不到让每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既定教学目标,并且,外教的授课内容通常也只注重于口语的锻炼,俚语的传授,文化教学少之又少,只在沟通出现问题时才进行讲解,不能够尽早预见问题,迅速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目的语文化与本族文化,从而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文化教学的目的所在。
3.2文化教学的意义
文化教学应该贯穿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既然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语用的能力,那么就必定要涉及文化教学。从学生学习的历程中,我们不难以看出,在外语学习的初级乃至高级阶段,教师都没有将文化教学完整的纳入到课程体系之内,在进行跨文化沟通过程中,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差,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滥用禁忌语,大谈特谈目的语国家的敏感话题,这都造成了对方的误解,因此,从学生学习外语的初级阶段,教学就应广泛涉及文化教学,使学生从最开始就兼备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
然而,文化教学不能只是表面功夫,如果只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文化事实,就会造成学生不知变通,因循守旧的后果。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造一些目的语国家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模拟进行跨文化交际行为,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提高其实际应用的能力。
归根结底,文化教学的正真内涵是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原理和技巧,并将其正确的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达到得心应手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结论:本文从理论角度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目的,并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的外语授课过程中往往只重用语言技能而忽视了语用与文化教学,因此,作者认为,文化教学应贯穿于整个外国语言教学的体系之内,以达到培养学生交际与应用的能力的目的,而如何有效并迅速的将文化与语言教学完美融合并得以普及是目前高等教育中外语教学需要长期探索的一个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1]严明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 究——黑龙江大学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探索.
[2]魏泓.跨文化交际与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探析.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3]birdwhistell,ray.kinesics and context.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0.
[3]岑建军.难在今日功在千秋[j]. 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2).
[4]陈祖福.迎接时代的挑战,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3).
[5]彭丹逵 .试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 电大英语快讯,2006,(1).
[6]陈昕 . 论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j] .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6).
一、建构主义理论内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从互联网上获取的信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也就是说,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要强调创设情景,把创设情景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海洋高校涉海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的设计和运用
笔者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册第七单元“OurGlobeisinDanger”为例,探讨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大要素---“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在海洋高校涉海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设计和运用。
1.创设情景。情景是语言学习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情景的创设要有助于学生的语义建构。学习者在情景下学习主要涉及到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与“顺应”。“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3]如在讲授“OurGlobeisinDanger”的“Lead-in”部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相关的一些自然灾害图片。然后结合涉海专业特色,从电影《TheDayAfterTomorrow》截取两个关于“海啸”和“洪水”的片段。通过观看这两个小片段,学生们一下进入到真实的情景,学习兴趣和参与愿望被大大激发。
2.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以及学生和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创设情景”这个环节观看完了图文声并茂的两个小片段之后,教师给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Doyoureallybelievewhatisdescribedinthefilmwouldhappensomedayinfutureinourreallife?Whyorwhynot?教师应该掌控所有小组的讨论情况,可以任意加入到某一个小组的讨论当中。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代表发言时,教师给学生发一张评价表格,其他组的学生从语音、语调、内容、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课后上交表格。
3.会话练习。会话练习是学生达到意义构建的重要一环,可根据需要设角色扮演、模仿、配音、讨论、辩论等活动。如在“Listening-in:Task1Weshouldhaveproperrespectfornature!”的教学中,针对涉海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教师围绕“海洋污染”和“海洋环境保护”这两个话题,给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海洋环境保护部门发言人和新闻记者,组织一次模拟的记者招待会。不同组别之间进行打分和评价。通过会话练习,学生在巩固了知识的同时,还促进了与别的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4.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语言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学生最终能纠正语音、改善语调、表达地道,从而大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如在“Let’sTalk:TheEnvironmentandtheDevelopment”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论题“whethermarineeconomicgrowthormarineenvironmentalprotectionshouldreceivepriorityinChina”,把学生分成A和B两组,组织一场辩论。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对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重新审视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三、结语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行为 日本人
一、前言
社会语言学表明,语言不仅是个人表达思想感情、思考问题的手段,而且对于每个社会人,语言又是人们互相进行信息交流和感情传达的重要载体。语言这种对于个人的意思传达和对于社会的交际功能是不言而明的。另一方面,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仅仅依赖语言行为,语言之外即非语言行为(nonverbal behavior)同样是个人表达与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正如David Abercrombie所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萨莫瓦(Samovar et al)也认为:“绝大多数交际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由此可见,适时地运用非语言行为是进行有效交际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或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或文化交往活动。跨文化交际是同一文化交际的变体。跨文化交际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不同符号系统的信息相互送出和接受的过程。而非语言行为则是指在交际环境中除去语言刺激以外的、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传受双方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或者说,非语言行为是人类在语言之外进行交际的所有符号,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而且能传递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内涵、意念和感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而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更是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霍尔在其名著《无声的语音》中强调了非语言交际(即无声的语言)或被他称为人类交际中的“行为语言”的作用,他说:“我深信存在于我们和其他国家人们之间交往的问题,很多来源于对跨文化交流所知甚少这一事实。进行有关国家的语言、历史、政治和风俗习惯的常规训练仅仅是全部课程的第一步。在此之后,介绍世界各国的及国内不同群体的非言语行为,具有同样的重要性。而在语言交流出现困难时,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了。例如,当你无法用语言与他人进行准确的交流时,便会很自然地转而使用非语言交际手段,如手势、表情等,而此时的非语言交际就成为有效传达信息的主要方式。以上所举的例子属于有意识的非语言交际,事实上,无意识的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往往会产生一种陌生感,而消除这种陌生感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对方非语言行为的观察。所以,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在研究跨文化交际时,不可忽视对非语言行为的关注。
三、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表现
由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定义可知,非语言的交际行为除了受一定交际环境中的语言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包括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是人为生成的,又可是环境造就的。非语言交际涉及文化、民俗、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极其广泛,分类方法也很多。胡文仲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将非语言行为大致分为四大类,即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前两类可称为非语言行为,而后两类则指非语言手段。本文将以非语言交际的这四种分类为线索,着重考察日本人在非语言交际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这对克服文化冲突是十分必要的。
(一)体态语
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主体,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伯德维斯泰尔首次提出,通称体态语言(body language)或体态语义学(body semantics)。体态语言学研究人们交际时身体各部分动作的模式所表示的含义,其中包括姿势、动作、手势、面部表情等。
体态学是一门研究产生于不同文化的手势、身势和面部表情的学问,在使用这种非语言交际形式时,身体各部的一般性的动作都可以表达和交流信息、感情和态度,而且这些机制往往起到言语所起不到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身体即信息”。本文对日本人体态语的考察,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部表情
与身体任何部位相比,面部动作更变幻莫测,极为模糊。尤其是情感的变化比较容易体现在面部。在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大都面部表情贫乏,就如同其古典戏剧能乐中使用的面具一样,这与日本人压抑自己、不愿轻易向外人表露自己内心世界的性格有关。抑制情感的流露已被日本人看作是一种传统美德。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让一组美国人和一组日本人同时看一部恐怖影片,观察观后的表情发现,美国人表现出极不愉快的表情,而日本人的表情却看上去轻松愉快。从这一试验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有将真实情感掩藏、不示以他人的倾向。他们往往用保持表面的平静来掩饰内心的不平静。他们很少将否定的表情示于他人或是用微笑来掩盖情感的流露。日本人的微笑如同行礼一样从小就受到教育,无论多么不愉快的场合都要尽量表现出最和蔼可亲的笑脸,无论内心多么不平静,脸上都要表现出笑容,这被认为是一种社交的行为规则和义务。这也是欧美人最难以理解的与众不同而又意味深长的笑容。说到日本人的微笑,对于欧美人来说,除了服务行业和对熟人外,几乎见不到笑脸。在日本农村或远足中,不认识的人相互间也打招呼,但没有微笑。而在欧美国家,微笑是礼貌,陌生人间的一个微笑,便成了一种无言而友好的问候,留下的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尤其在一些小城市。没有人愿意与一个不会微笑的人交往的。
2.肢体动作
(1)手势
手势是一个集团共通的信号,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与语言一样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相同的手势可能含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所以,用自己国家的习惯去理解别国手势的含义,往往会引起误会。例如,日本人伸出大拇指可表示或象征“他是个男子汉”及“他是顶头上司”等意味,而欧美人则表示夸赞某人“真了不起”。相反,日本人的小拇指代表女朋友、女性、女性情人。将两手食指竖起举在双耳上方,代表鬼、生气,而在中国,这一动作是“牛”的意思。中国将食指弯曲代表数字“9,如果在日本人面前做这种手势则会引起意想不到的误会,因为这一手势在日本是小偷的意思。另外,日本人将右手握拳在左手掌上摩擦,代表“奉承、拍马屁”之意。食指和拇指圈成圈,代表“OK或是“金钱”,而欧美人则表示零、不值钱或没问题之意。两手食指交叉在中国是“十”的意思,而日本却是“不允许、不行、错误”之意,两手腕交叉成“十”字状也表示同样的意思。
(2)鞠躬
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礼节礼法的民族,在我们的印象中日本人特别喜欢点头哈腰。其实,行鞠躬礼在日本是司空见惯的。初次见面、向对方表示谢意、歉意、告辞等都离不开鞠躬。当然,弯腰鞠躬也会根据场合、时间、对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接受行礼的一方也会从行礼的姿势中读解到不同的信息。站立鞠躬时,要两脚并拢、身体直立、上身倾斜、低头;在和式榻榻米房间里,则一定要跪坐行礼,即双腿并拢跪于榻榻米上,上身下弯,双手放在前边,垂下头。站立时弯腰角度的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较郑重的鞠躬礼是弯腰呈45度角,在表示衷心感谢、深切道歉时即行这种弯腰礼。另外,下级对上级以及送别公司老客户时也要行这种礼节。初次见面时是弯腰30度左右;日常见面打招呼是身体稍弯呈约15度,伴以点头,即所谓“会”。这也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礼节。日本人在见面时没有握手的习惯,然而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握手的习惯也渐渐形成,但这只限于男性。日本女性见面往往会行鞠躬或是点头礼,男性由于工作的关系与海外的交流日益频繁,因而也渐渐形成了不得不握手的习惯。另外,候选人和选民、主持人和支持者这种特殊关系之间的握手也比较多见。
此外,日本人在交谈时会不停地点头,而且频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人。这种点头这并不意味着赞同对方的观点,而仅是传递“我在听你说话”、“我听得很清楚”这样的信息,是对谈话对方的一种尊重。欧美人则几乎没有这种行为方式。所以,他们难免把日本人的这一行为方式误解成是在说“Yes”(是的)。日本还有许多与欧美国家不同的、用于替代语言行为的身体语言。例如,眼睛睁得大大的,表示吃惊;歪着头,表示思索、纳闷;捏鼻子,表示厌恶;撅嘴,以示不满;食指放在唇边,表示请安静;挠头,表示害羞或难以确定;打手势,表示打招呼或再见;紧握拳头,以示愤怒或下决心;做砍头的姿势,表示被解雇等。
3.视线的接触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人类重要器官之一的眼睛在表达情意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使用视线来交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以及西方国家,与人交谈时看着对方的眼睛是一种礼貌,而日本的传统礼法却认为目光视线的交流是一种探寻对方内心世界的表现,会造成对方的不安,行完礼抬头时也应注意尽量避免与对方目光的突然接触。在不得不面向对方时,应将目光投向对方肩与腋之间的范围内。所以,日本人在与对方谈话时看对方眼睛的时间很短,他们会不停地点头或是反复适时地给对方短暂的视线回送,他们的目光有些闪烁,不直视对方。他们认为直视对方的眼睛是缺乏礼貌的行为。在公共场所如地铁站、电车上,人们为了避免与他人目光的接触,或是闭目养神,或是听随身听、看车中广告,或是看书、看报,这是一种不用目光侵入他人空间、保持自我空间的行为。
另外,日本人在眼睛方面所表达出的情意也比较有特色,有些还与西方有所差异。如对异性挤一只眼睛,表示我爱你。眼睛笑得眯缝起来,表示高兴的神态,而欧美人则表示怀疑;笑得眼角下弯是愉快的神情,而欧美人则表示悲伤。
(二)副语言
副语言又称周边语言,是指伴随语言的一切声学现象,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副语言这一术语最初为语言学家特拉格(Trager)在他1965年出版的《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将副语言分为四种类型:声音的高低幅度、音调、音律等性质;笑声、叫喊声、咳嗽声等特征性声音;声强、声高等声音的修饰;声音的分隔。
副语言交际有时容易被人们忽略,但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并不少。例如,在美国低音阶的发音在交际中容易获得较高的评价,对某些人群如播音员、律师、政治家、医师等,为了说服对方,博得他人的信赖,往往都要采用这种发音方式。看似生理现象的如笑声、哭声以及发言当中的短暂停顿都能反映出文化上的差异。例如,一位日本女性与一位中国女性在她们因某事或某物感到惊叹不已时发出的“嘘嘘”声都是不一样的。
沉默亦是副语言中的现象。一般而言,沉默可以分为两种:即否定的沉默和肯定的沉默。前者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发出的敌意和漠不关心的信息,而后者则是对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表现出的好意。但不论是哪一种沉默,对奉行“语言至上主义”的欧美人而言,总是难以理解日本人沉默的含义。在他们眼里,凡是沉默即是否定的,往往包含着不愉快、批评、后悔、困惑等意味。而对日本人而言,沉默即可能表示否定也可能表示肯定,持这种想法的人还是大多数。
(三)客体语
客体语是指与人体有关的相貌、服装、饰物、气味、笔迹等。这些东西在人际交往中也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俗话说,貌如其人,见字如见君。从交际角度看,这些物品都可以传递非语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一个人的文化特征和个人特征,因此,是非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媒介。以服装为例,祭祀活动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服装无一不是文化的特征。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似,日本学校的校服、各种社会群体的制服以及佩戴的校徽、社徽等都体现出日本人的集体观念和团结及忠诚的价值观。
(四)环境语
环境语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从非语言交际角度看,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不是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颜色、信号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以提供交际信息,所以,环境语也可以展示文化特性。本文主要谈论的是空间和时间。
所谓的空间距离,是指人们在谈话时相隔的距离。两人谈话时,除了激烈的争吵和亲密无间的关系外,相互间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同文化间,距离不同。譬如拉丁美州、阿拉伯人谈话时彼此间靠得很近,而瑞典、苏格兰和英国人则离得较远。与欧美人相比,日本人的空间距离又要相对大一些(约50厘米),如果不了解这点,很容易在交往中造成误会。对日本人来说,欧美人的空间距离近乎给人一种威胁感,尤其在对方为异性时,容易产生对其有意的错觉。
与空间观念一样,时间概念不同,文化里的认识也有不同。在异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习惯按照自己的时间体系以自己的文化标准去理解对方,结果往往是因不了解文化上的差异而误解对方或被对方误解。
霍尔提出人类的时间观念具有两种文化模式:“时间单一性”和“时间多样性”模式,或分别称之为M模式和P模式。这是两种相对的模式。一般认为,欧美人采用的是M时间文化模式,即严格遵守时间,一次只作一件事情。而拉丁美洲、南欧、中东各国的人们则受P时间文化模式的支配,对人际关系的重视胜于对时间的重视,对时间的处理往往因人而异,可能会在同一时间办几个事情。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及社会的深刻变革,日本人的时间文化模式正由原来的M模式急速向P模式变化。上述两种时间模式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文化冲突。
总之,非语言行为具有普遍性、多样性,更具有重要性和复杂性。抛开了非语言行为,不顾语言行为背后的文化差异,那么,整个交际活动则注定遭到挫折甚至失败。对日本人非语言行为的了解也正是为了在今后能更好、更顺利地与日本人交往,减少交际中的摩擦和误解。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毕继万.非语言交际[A].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LarryA. Samovar,Richard E. Porter andLisaA. StefaniCom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Hall Edward T,The SilentLanguage[M].New York:Fawcett Publicatins,1959.
[5]王岩.论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J].社科纵横,2005(10):238-239.
[6]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7]张丹宇.浅谈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J].日语知识,2002(6):31-32.
关键词: 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在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现实需求。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对个人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人们的交往和友好合作,而且对国家间和平共处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人们对于学习外语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今天,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交流工具”这一狭义的概念了。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学习一种外语除了要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了解语言所反映的外国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碍,得体有效地同外国人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即是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本国文化、外国文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参照、摄取、舍弃、合作、传播的能力。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文化教学”的观念已逐步渗透到JEFC和SEFC等教材中,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和教材编写者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的紧密联系。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英语所依附和产生的英语文化。目前,中国对各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成了当前外语界的主要任务。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着不同的交际原则,这些交际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蕴含着文化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遵循什么样的交际原则,常常会受到他们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扰。
1.价值观念的差异。
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交际原则。比如说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相反,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例如英语某些单词既有褒义色彩,又有贬义色彩,由于中西两种价值观的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ambitious一词,我们常取其贬意,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多取其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
2.礼仪习俗的差异。
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这在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甚至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中国学生学英语没有学习母语的那种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总的来说,关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研究还处于开创阶段,部分中学教师对这一问题的敏感度还不高;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人们的意见也不完全一致。基于此,笔者曾对中学英语教师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了详细的问卷调查。该调查结果显示,中学英语教学中普遍漠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根据对调查所得数据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高考、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教法对中学英语教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虽然大纲强调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高考并没有真正体现大纲的精神,而是过于强调对学生语法知识的检测,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查,从而导致了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乏。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在全球化带来的跨文化交际中遇到文化障碍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因此,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而且需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四、在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
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许多英语教师对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法结构驾轻就熟,但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就会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识不够丰富、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英语教师应到国外进修学习,亲临所学语言的民族文化氛围,耳濡目染,亲身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与文化。
2.作好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穿插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要让学生明白,在交际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因为,在涉外交际中,即使使用的语法词汇都正确,但由于文化背景上的理解不到位或误读,也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的需要,而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如播放一些专门介绍社会情况的纪录片等,让学生直接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
总之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素质及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广大外语工作者认真探索,并努力尝试。
参考文献:
[1]Linell Davis.Doing Cultur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1:16-18.
关键词: 商务 交际能力 培养
一、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跨国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商务国际化的进程愈发加快。商务活动离不开语言的交际,而在各国商业交往中使用频率最多的语言就是英语,因此商务英语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商务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让参与商务活动的各方实现有效的信息沟通,商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的商务交流。在各种各样的商务交际情景中,商务英语的交际者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建立和保持商务联系,提供及获取商务信息,正确处理日常商务工作中的问题。
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的一个分支。作为专业英语,从本质上讲,商务英语的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更应该是一种技能教学。在国际商务交际环境下,英语应用不仅是单纯口语交际能力,还应包括书面语交际能力,以及对国际商务实践流程的熟悉理解能力,在适当的国际商务交流场合恰如其分地运用好语言交际的能力,其实质是听、说、读、写,加上社会交往和商务活动的能力。
因此,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重视语言分析、语法功能的同时,要把教学目标逐渐转移到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上。正如W.B.Pearce所说,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并用之进行交流,成功的交流除了依靠良好的语言结构知识外,还依靠有关的文化知识,即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当前在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
商务活动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中西方文化在诸多方面迥异。例如,在一种文化中被认可的做法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成为禁忌,在与外国朋友交谈时应避免谈论他们忌讳的年龄、婚姻、信仰、财产等私人话题,可以谈论天气、运动、爱好等轻松点的话题。一般情况下,语言的失误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违反交际原则的文化错误会被视为缺乏教养。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而出现语用失误,很可能会被误认为是缺乏诚意或不友好,这些误解、不快会让商务交流中的对方感到难以接受,从而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成功进行涉外商务活动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有效的交际是达成交易的基本出发点。
然而,当前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基本都依照“英语+商务知识”的模式进行。这种单一教学模式使学生误以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顺利进行商务活动,造成跨文化交际意识缺乏,更谈不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了。事实上,由于在具体的交际实践中,他们会不自觉地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与不同的文化因素发生交叉与碰撞,于是产生误解和冲突,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商务谈判的成功,使得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踏入工作时深感交流的困难。这更加说明,在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战略中,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成为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的中心任务。
四、交际能力的内涵
学界通说认为,“交际能力”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的概念在1972年首先提出来的。Chomsky把隐含的语言知识称为语言能力,其认为语言能力既不是一种组织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也不是一种应付事务的能力,而是一种抽象的原则系统和知识体系。而Hymes则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使用语言处理事务的能力,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指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运用语言知识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等多种因素。换句话说,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体现在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上,还应该包括其他因素。交际能力不是对语言能力的补充,更不是对它有关交际能力阐述的否定。后来,卡纳尔(Canale)和斯温(Swain)又对此观点进行了完善。他们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交际能力、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即交际能力是指在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交际语境、对象、话题和目的等,采用恰当的会话技能和交际策略来进行人际交流的能力。
五、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就如何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而言,笔者以为,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文化差异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正如前文所言,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仅能够运用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能建立良好的商务沟通。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应注意贯穿介绍西方国家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并进行中西文化对比,适当导入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知识。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文化知识的诠释,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就注释到哪里。课后增加一些讨论文化方面的思考题,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到西方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以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交际能力,以免使学生在商务英语交流中出现语用错误,造成商务英语交流的障碍。
其次,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交际能力。商务英语教学一定要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改进现有的落后教学模式。教学模式须以学生为中心,要体现灵活性、趣味性、多样性。例如,可以交替采用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认知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任务教学法为例,交际训练任务要设计得当,学生乐于参与,有助于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及早进入状态,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一旦能较流利地说出简单的商务会话语言,即使有少数不准确的说法,也不必马上纠正,以免打断其思路,影响其说下去的信心。
最后,多渠道营造商务环境,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到企业、公司、海关等部门和单位从事真正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在商务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营造虚拟的商务环境,充分有效地提供让学生感受真实语言的机会。逼真的语言交际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从而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就具体方法而言,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活动。以角色扮演为例,学习询盘和报盘时可将学生分为两人小组进行角色扮演,一人为公司业务员,一人为咨询的客户,要求学生进行对话或表演,学生必须根据语境和自己扮演的角色说出合适的话语,这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模拟,学生可以在真实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传递信息,在交际出现困难时可实际使用同义表达等交际策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六、结语
商务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提高商务英语教学质量,改善商务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还关系到培养的商务人才能否具备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语言教学实际情况、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来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的培养绝非靠教育者一己之力所能完成,更需要教与学双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书目:
[1]邓洪波.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导入.教育与职业,2006.
[2]叶蔚萍.面向21世纪的我校商务英语教学.莆田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3]孙湘生,龚艳霞.论国际商务英语学科的定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关键词: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S维度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145-001
一、引言
价值观念与文化是密切相融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会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作为不同文化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全球化,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可能存在多种而不是唯一的价值观念,当然在多种的价值观念中,会有一种价值观是作为主流价值观存在的,并且与其他的价值观共存。
二、S维度论的内涵
霍夫斯泰德1980年出版了culture’s consequences,在这本书中总结了比较文化差异的四大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倾向与女性倾向。其中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一直受到广大学者广泛的关注和运用,很多学者一直认同霍夫斯泰德的二元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认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文化维度上的两极,非此即彼。然而1990年,当安迪斯对这两种倾向进行实证性研究时发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并没有表现出必然的相关性。他的研究强调了文化内的多样性,即在同一文化背景的人群中一部分表现得既个人主义又集体主义,一部分既不个人主义又不集体主义,还有一部分要么个人主义要么集体主义。而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这一文化维度上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S维度的特征。
太极理论和太极图所表征的是事物阴阳平衡、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原理。跨文化交际体系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同样也处于一个太极之中,它们是冲突与和谐的统一体,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常说的“相生相克”。假定集体主义为阳因子,个人主义为阴因子,则二者间的相关性表现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冲突、协调,最终走向融合。在太极图中的处于“阴”、“阳”之间的“S”曲线显示:阴(个人主义)阳(集体主义)是互补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世界上价值观的基本类型,当然在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优值”, 即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在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二者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克服各自的消极因素,吸收各自的积极因素,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或驾驭文化差异,增进彼此了解,从而促进文化的融合。这就是S维度论: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统一、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融合、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渗透。
三、S维度论的表现形式――以AA制为例
在中国,人们崇尚集体主义,很少有人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么是家庭的成员,要么是社会的成员。中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维护集体的利益,以集体为荣。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体的力量才是巨大的。人们要热爱集体,把集体利益摆在个人利益的前面,在必要的时候要敢于为了集体而牺牲自我。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很多中国人坚信集体的力量才是伟大的,要学会团结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依赖集体的力量。这样的结果使中国人非常注重人际关系,讲求关系网,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而朋友之间是需要经常联络感情的,聚会吃饭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过去,基于这样的心理,如果朋友之间聚会实行AA制就会显得没诚意,很小气,彼此的关系不够好,友谊不深厚。因为在中国,人们崇尚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不感冒,那种人人平等人人都是独立个体的价值观在中国不能盛行,没有个人主义价值观作为滋养AA制生长的土壤。但是,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不同的文化之间也会出现碰撞摩擦,甚至统一融合。因此不同文化的汇通是大势所趋,虽然目前集体主义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个人主义是西方的主流价值观,但是不代表中国就没有个人主义,西方国家就不存在集体主义。目前,AA制在中国的盛行就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两种不同文化汇通的典型的例证。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接受AA制这种来自西方的消费方式。受西方文化冲击的影响,他们坚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人都是平等的。崇尚人人平等,这种价值观也存在于买单结账的时候,既然都是平等的个体那么在结账的时候人人都平等的买单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谁都不会觉得不自在或是不好意思,谁都不会认为这是丢面子的事情。反倒是尊重个人的隐私,尊重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崇尚人人平等的最好的体现。这种现象不就是S维度论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吗?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显然已经不是一个文化维度上对立的两极了。在中国,集体主义仍然是主流的价值观,但个人主义价值观也是同时存在的。
四、结语
S维度论的指导思想是和而不同。“和”与“同”有着本质的区别。“和”是指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价值观共存,并且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最终达到主体上的和谐。当然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若想达到和谐,就要求我们合理地处理这个关系,说到关系就要求我们学会掌握度。这个度要掌握得当,否则不是过分,就是不足。只有事物的各个方面都能适度,即达到中的程度,事物的总体才能达到协调、和谐的状态。协调的结果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互尊重,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徐晓丹.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其融合趋向[J].理论探讨2005(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