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试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跨文化的交际是双向进行交流的,学习和了解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认同中华文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接受过一些高等教育的学生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时候,几乎都不能用英语准确地对中国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效的表达。据相关的参考文献可以看出,一些高等院校的学生对于一些自己熟悉的东西可以叙述得很清楚,但是对于一些自己从未涉及过的东西却很少了解。这就说明了在进行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对英语文化的强调太过于重视,从而导致中国文化的传承出现缺失的现象,尤其是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如果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语言也失去了本身的意义,那么就会失去语言的寓意。因此,学习英语文化不仅仅是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是为了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同时,在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处理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也会影响本土的文化。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对英语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使得高校学生也失去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二、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的对策
当前情况下,中国人民一直以来都在复兴中华民族,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国梦的要求也较高。为了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在对中国传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传播和分享的过程中,英语教学的工作人员有必要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授给学生,从而可以有效地加强中国和世界之间的联系。
1.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一定范围的文化历史中的人,对文化会产生一定的自知之明的感觉,并且对文化的发展和未来都有一定的认识。在对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且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英语相互结合,从而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并且把中国传统的文化传播和对外弘扬,采取英语创新来对中国文化进行反映的措施,不断地培养高校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2.教学素材
在教学的教材选择的过程中,一方面不仅仅需要侧重对中美文化背景的相关文章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该注重一些国外作者撰写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章,比如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并且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教材中。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不仅仅要吸收一些外来的文化,还必须要对中国的特色用英语进行有效的表达,以此来对中国文化进行弘扬传播。总的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以学生为主,并且以课堂实践为主要的目标,努力营造一个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平台。
3.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学习的环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交际活动可以有效地对学习的人提供一定的基础,这种机会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对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使用。老师必须要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的文学作品、文化背景和社会的相关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对中西方的文化进行对比。
4.明确中国文化教学的目的
虽然在我国高校英语学习中,在教学大纲中对英语教材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却没有很具体地将相关的细节问题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使得管理的思想存在着一定的零散性,并且整个的教学系统的目标都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的模式,从而导致高校的英语老师对教学的活动仅仅是依靠个人的爱好。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融入和渗透,使得对整个中国传统的文化都缺乏了一定的整体的感知,从而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对高校英语教学进行明确化。
5.规范英语课程教学
在对欧美一些国家进行英语教育的过程中,一些学习使用的课程教材是具有兼容性的教材,在进行外语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独立性的课程,这样就可以将本国的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其中,从而可以使得本土文化可以传播的更好。除此之外,在我国高校英语课程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课程的质量,培养专业性的人才。
三、结束语
首先,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水平,会使用各种不同的软件来编制多媒体课件,会使用各种教学多媒体电子设备来辅助教学。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都是固定的教学内容和课件,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现实。而如今,许多新的教学内容又在不断地涌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变化,过去的经验和理论很难指导教学活动。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在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设计要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传播最新的信息,紧跟时代脚步,教材灵活。教学方法多变,教学资料来源广泛、新颖、时尚,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知识量大,学生可以学到足够大的知识量。学习教材很大一部分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社会发展动向、学生兴趣而精心编制的。这样就可以使上课时教授的知识更加适合学生的水平,从而满足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
其次,高职英语教师的引导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们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自主学习能力差,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在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学会筛选和提取有效的信息资源,让他们学会在海量信息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将之运用在学习中,引导他们确定学习目标,以及如何高效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充当他们学习的伙伴。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辅导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师可以在qq和微信等公共平台上与学生实时交流,学生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及时予以指导,同时,可以在qq群里面共享对学习有利的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差别化的指导,加强师生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在制作课件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丰富课程内容。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使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和发展。
最后,教师作为人类工程师,更应该积极学习,要有终身学习永不落后的精神,作为有基础、有思想的成年人,学习能力绝对是毋庸置疑的,只要稍加花费一点功夫,就是一天一个样,让学生看到每天变化的教师,让学生知道学习永无止境,所谓身教胜于言传。英语教师除了英语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等有关方面的知识。要在提高英语专业水平的同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建教师教学交流qq群,通过和全国各地的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学习别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资源共享,使自身获得进步,促进自身的发展。
2结语
中国文化界说是在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研究中采用一种中国文化的全貌。广义的文化包含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风俗特征、价值理念、个体信仰等几个方面;狭义的文化中包含的内容更加详细,如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地理历史等。本研究认为,高等教育英语教学改革中应当遵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努力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二、中国文化缺失的现状与成因
当前,目的语文化接入大学英语教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英语教材中广泛呈现出英语文化信息并应用于高校的英语教学中,而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则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这一情形已经引起很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缺失现象分析
据统计,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比例仅为3%左右,平日耳闻能详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材中找不到匹配的英文信息。“失语”本是医学名词,指受伤或疾病引起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语言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本文中的“失语”主要针对英语教材忽视中国文化的一种形象表达或阐述。很多大学生熟知国外的R&B,却不知道京剧的英文表达,正是英语教材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轻视和外国文化的重视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我国高校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很高,还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生的学位证关联起来,为此,学生必须学习英语以应付这些硬性的规定。此外,国家制定的一些考试政策也导致学生过于偏重英语学习,缺少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二)高等师范教育中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缺失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中缺乏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引导,这也是英语教学中出现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的因素之一。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围绕外国文化开展专业学习,包括欧美文学、英美文学、西方国家国情等英语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上很少涉及到中国文化课程,此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无助于提高大学生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大部分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中没有涉及到中国文化,这也是阻碍中国文化深入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高等师范教育中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掌握英语国家的国情、文化及语言表达,很少提出母语文化的掌握要求,即使在考试中也很少提及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单词或语句。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阶段性考核和评价中忽视了中国文化的考核要求,考核内容相对倾向于英语口语、听力、词汇、翻译、阅读等方面,其中,英语口语考核方面忽视了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听力考核中测试资料均是来自BBC等国外电台的信息,几乎没有涉及中国文化的考核内容。
(三)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加上国民对于本国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使我国的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保护。此外,国人普遍缺乏保护和发扬本国文化的意识,这也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比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被韩国注册为该国的节日,这个事例提醒我们要重视我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中国文化缺失的应对策略
英国著名数学家B.A.W.Russell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精神的指导已被全世界认同,可以为当代社会做出很多的贡献。
(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优秀文学家钱钟书和林语堂的英语能力优于英国人,可谓学贯中西,国学造诣都非常了得。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文化的传播,因此,有必要在英语教育内容中注入中国文化信息。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都要增加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学习英语和吸收外国文化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将本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各国的民众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也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因此,我们在学习其它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同时应该对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态度和认知。
(二)设置中国文化课程,完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侧重点是西方文化课程,在英文教材中也很少涉及中国文化,因此,学生在课程教学中难以了解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首先,编者应该在英语教材中增加中国文化的分量,加入一些名人大家翻译的中国各个时期文学作品,或增加国内英文报刊中的重要文章。其次,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在授课时要增加中国文化的讲解内容,必要时可以增加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内容,在增加学生对于中国文化了解的同时,能够区分出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别。最后,高校在开展学生的阶段性评价和考核评价时要加强中国文化的考查内容,可以在完善英语专业课程学习制度的同时配备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学习制度,可以在综合英语考试中加入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话题讨论,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平时积累和考前复习进一步深化中国文化知识的理解,并达到促进英语学习的目的。
(三)加强课外文化交流与实践活动
高校开设英语专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和教师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能运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各高校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本校学生与留学生共同举办一些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这些交流和实践活动中激发本国学生向留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热情,让世界各地更多的留学生了解并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四、结语
语言是有声的。任何语言都是先有声音后有文字,任何掌握语言的过程都是先会听说后会读写。从牙牙学语到入学之前,人的唯一语言实践是听说(通过模仿)。英语也是如此,语音作为学习英语的基础,同时也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一些专家研究了儿童学习外语的规律,经验表明,八岁左右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期,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外语学习,不与母语学习冲突,效率较高。而且小学生有敏锐的听觉、善于模仿的特点,这成就了他们学好语音的优势。在这形成正确语音语调的关键时期,教师的语音和语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音。而且小学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①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的口语自然流利,语音、语调纯正地道尤其重要。教师职业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要远远超出教科书的知识量,何况英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只有英语教师本人具有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自然流畅地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完成教学工作。
二、教育部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应具有一般教师的素质即个性品质、教学能力、事业心和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能力外,还应具有较高水准的语言能力,既有深厚扎实的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还必须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技能,特别是口语能力。
三、小学英语教师要具备的语音素养
(一)语音理论素养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规定:防止和纠正以教授语音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为主的做法,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②所以小学英语教师是不能够在课堂上直接讲授语音理论的,但是如果教师本身对这门学科没有很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的话,又怎么能够进行教学实践?怎么能够教学生念好每一个词、读好每一句话呢?所以,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语言现象,教师应该做到了然于胸。比如:对于有些难发的元音,长音要足够长,圆唇音要足够圆,扁唇音要足够扁,还要注意双元音中间的滑流音,等等。教师要利用自己掌握的正确的英语语音理论,给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让学生看清楚口型、听清楚发音,从这两个方面来模仿,以便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语音基础。再如发双元音时,会有唇形变化,像发[au]音时,嘴唇是先张大然后缩圆唇且唇稍向前突出。还有辅音,英语中的辅音很容易受到送气的强弱和用力的大小的影响,这尤其需要教师能够很准确地给学生做出示范,帮助他们辨别其中容易混淆的或者出问题的音。比如[w]和[v],发这两个音的时候都要用力,但是前者是圆唇,后者则是上齿轻触下唇,略微露出门牙。再比如,由于受到地方音的影响,我国南方地区的学生易将[l]和[n]搞混,所以就会将life[laif]读成knife[naif]。另外,很多学习者都知道当定冠词the置于元音字母开头的单词前时,其发音由[?奁?藜]变音为[?奁i],但是深入学习后就知道,实际上在两个词之间还要添加一个[j]音,像是theearth的音就是[?奁ij?謖?藜?蘼θ],intheevening的音就是[in?奁ij?謖i?蘼vni?耷]。这些现象虽然对词义和使用没有十分的影响,但是对于学好英语却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中注意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我们在说话或朗读一个句子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每一句话里所出现的一系列音节都有轻重、长短、高低、快慢所自然形成的一种有规律的交替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节奏(rhythm)。③
例如:He?謖plays?謖basketball?謖every?謖morning.
123456789
这句话汇总有九个音节,其中第2、3、6、8是重读音节,其它的是非重读音节。朗读中,重读音节要念得长些、重些、慢些,非重读音节要念得相对短些、轻些、快些,因此声音就有响亮清楚的差别,这样自然形成的奏中轻重、高低、快慢的交替就构成了英语的基本节奏。
英语是一种节奏感很强的语言,英美人在说英语的过程中很讲究节奏和韵律。小学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④这种绝对不是只把单个的音或词准确地念出来,而是要将单个的词连成句,再顺畅流利地表达出来,并进而讲求节奏。
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从小培养他们的节奏感。英语的语句,总是由节奏群(rhythmgroup)组成的。节奏群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诵时把音节合成一组一组地念出来。这样一组一组的音节群就被称为节奏群。例如上面的例句就是由四个节奏群所组成,每个节奏群里都有一个中读音节作为主体。例如,第一个节奏群he?謖plays中的[pleiz],第二个节奏群basketball中的[?謖b?藁s],第三个节奏群every中的[?謖ev],第四个节奏群morning中的[?謖m?蘅?蘼]。重读音节是构成节奏群的主体和基础,它跟非重读音节是交替出现的,而且重读音节之间的时距大致是相等的。英语句子由一个或者几个节奏群构成,每个节奏群的时值相当于音乐中的一个节拍,教师可以用击掌或者用尺子敲打桌子等一些体现节拍的手段,让学生有节奏地进行练习。以下是常见的英语句子节奏类型:
1.?謖dadi-di?謖da(da=重读音节,di=非重读音节)
例如:?謖Whatdoyou?謖want?
2.di-?謖dadi-?謖dadi-?謖da
例如:I?謖don?謖tbe?謖lieveyou?謖can.
3.?謖da-di?謖dadi
例如:?謖Canyou?謖doit?
4.di-?謖dadidi
例如:I?謖knowyouwill.
5.di?謖dadi?謖da
例如:I?謖d?謖liketo?謖know.
6.di?謖da?謖dadi
例如:I?謖m?謖so?謖sorry.
7.didi?謖da
例如:Yes,I?謖can.
(三)把握英语语调的变化
人们说任何语言时音高(pitch)都有高、低、升、降的变化,英语也不例外,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语调(intonation)。虽然语调是由语句的每一个音节的音高及其变化组合起来表示的,但语调却是句子的成素,是句子的语音特征。而且语调不是随心所欲的,人们通常能够通过语调来判断说话人的句子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感叹句。教师教学中一定要使用正确的语调,教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读字母、读单词,这样才能为读好句子打下基础。英语只最常见的语调有三种,分别是降调、升调和降升调。
1.降调指在句子末尾所使用的下降语调,和汉语普通话的第四声相似。常用在表示意思肯定、语气果断的陈述句、特殊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其代表符号是“”。例如:
We?謖re?謖late.
?謖What?謖sthe?謖time?
They’ll?謖meetyouatthe?謖station.
2.升调指在句子末尾所使用的上升语调,和汉语普通话的第二声相似。常用在表示婉转、礼貌或表示莫中含义:如怀疑、犹豫、不肯定等的句子中;如一般疑问句、祈使句、告别用语、表示友好的特殊疑问句等。其代表符号是“↗”。例如:
?謖MayI?謖comein↗?
I?謖begyour?謖pardon↗?
?謖How?謖oldareyou↗?
3.降升调指在句子末尾所使用的先降后升的合成调,和汉语普通话的第三声相似。在英语中,说话时如用降调,表示对所叙述的内容比较肯定,但是若说话者突然改变了注意,因而显得不那么肯定或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给人言犹未尽的感觉时就可以用降升调。其代表符号是“∨”。看下面这三种不同的语调表达出不同的含义。例如:
1)You?謖llbelate.(只是告诉对方你的想法)
2)You?謖llbelate↗.(表示怀疑)
3)You?謖llbelate∨.(必须快走否则来不及)
综上可以看出,缺少语调的点缀,话语虽然能听懂,可是却让人觉得“食之无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语调的辨义功能,教会学生正确而自然地运用各种语调。尤其是对于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而言,就一定要达到发音、节奏、语调自然流畅地结合,才是具备了较高的英语语音素养。
论文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语音素养
论文摘要:小学英语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英语基础教育的成效。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语音素养,从语音理论、节奏感和语调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注释:
①《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42,2009,2.
②《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42,2009,2.
③张冠林,孙静渊.《英语语音语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3:97.
④《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42,2009,2.
参考文献:
[1]JackC.Richards,JohnPlatt,HeidiPlatt.LongmanDictionaryofLanguageTeaching&AppliedLingustics[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AlanCruttenden.Gimson’sPronunciationof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EdwardArnold(Publishers)Limited.2001.
关键词:图式理论听力理解听力教学
一、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语言家们用以解释理解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最早由著名哲学家康德于1781年提出。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应用并发展了图式概念。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是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大量的认知理论证明,图式是认知的基础,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即图式)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图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即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储存。
二、听力理解与听力理解过程
语言学家Widdowson指出,听力理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听懂说话的语法结构,听到并接受相关语音及语法的信号系统所组成的句子,这种理解仅限于理解句子的字面意义;二是从语言的功用来理解,即除理解字面意义外,还得理解所听到的说话的交际动能,这样的活动可以称之为听力理解。“听力理解过程决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而是一种解码过程与意义再构建的结合。”也就是说,听力理解过程决不仅仅是听者在词汇、句法、语义层面上对所得到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还是听者根据语言理解加工过的信息,在记忆中搜寻与之相关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并加以运用,对话语信息进行预测、假设、推断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是语言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三、听力理解模式
听力理解包括“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交互”三种模式。“自下而上”的听力理解模式是指听者在词汇、句法、语法层面上对听力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和解析来确定单词、句子或篇章的意思。“自上而下”的听力理解模式是指听者运用与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所听信息进行推测或假设以及对预测或假设的确认。“交互”的听力理解模式是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理解模式交替使用的听力理解模式。
四、图式理论对听力理解的作用
听力理解是一个将头脑中的图式与接收信息联系起来的过程,因此图式在听力理解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讲,图式有利于加强对听力资料的理解。
1.图式有助于听者对上下文的预测。预测能力是听力理解的重要技巧,是听者根据背景知识预知和上下文推测说者意图的活动。学生从所给的文字材料中找出微观背景知识,建立信息框架,弄清所听文章的类型、结构和大意,就能激活相关的背景知识。当听者的图式被具体的听力材料激活时,就可以有效的预测出所听材料接下来的内容。
2.图式有助于克服心理焦虑。有些高职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一遇到生词或不理解的句子就烦躁不安,有些学生甚至还没开始听就产生了畏难情绪。这种焦虑情绪无形中阻碍了信息的输入,降低了信息加工的有效性,从而影响了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因此降低听力过程中的焦虑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图式为学生理解听力材料提供了心理框架,使其处于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中,焦虑情绪自然就得到了缓解。不少学生表示,如果教师在听力训练前对将要听到的材料作相关的背景介绍,他们则会感觉心中有数,在听的过程中,能更能专注于重要的信息。这是因为学生所具备的相关图式越多,就越能在听力过程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从整体上把握语言传达的信息,不会因未听懂个别生词而感到紧张、焦虑。
五、图式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对提高高职学生听力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注意引导和训练学生正确运用图式理论。
1.图式的激活与建立。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教师要耐心地、有意识地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激活已有图式、构建新图式。图式通常被分为两类: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
形式图式是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是听力理解的前提和先决条件,主要包括听者对词汇、语法和语言习惯的掌握和使用能力。有了这种图式,学生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应用它浏览听力材料的练习,根据问题和选项对文章大致内容进行预测。高职学生英语词汇量小,语法知识支离破碎,听力训练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回忆其已掌握的单词、句型,补充可能遇到的新单词、句型,并对相关的语法知识进行讲解。间接降低听力材料的语言难度,使学生有信心听懂材料的内容。
内容图式指关于语篇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学习者所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决定的。而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因此,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反映能听懂一段话中的每一个句子,但却不理解整段话的意思,或理解上有偏差。
2.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图式理论为基础,Underwood提出了三段式听力课堂教学模式,即听前阶段,听力理解阶段和听后阶段。
听前阶段主要是教学词汇和激活与听力材料相关的图式。通常采用视听手段,利用图片、照片、幻灯、多媒体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有关内容,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扫清语言和文化障碍。听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兴趣和欲望、熟悉话题、预测大意等。
听力理解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方面运用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对材料进行预测,推理,掌握文章大意;另一方面运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细节的听辨。
听后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听过的材料进行讨论、角色扮演、口笔头转述所听内容、写梗概等,以巩固他们在大脑中建立的新图式。
英语听力方面的长进会促进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听力教学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把图式理论引进听力教学,使得它有序和有效地进行,对听力教学有效进行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图式理论的运用,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对以往听力理解的传统观念,为英语听力教学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Widdowson,H.G.TeachingEnglishasCommunica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78.
[2]丰玉芳.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理解[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1,(1).
[3]郭艳英,高玮.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促进作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7,(2).
[4]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李宏然.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7,(2).
[6]刘冬阳.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听力障碍分析及应对策略[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4).
英语人才的缺口在于专业的商务英语人才,也就是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而且精通国际贸易标准和WTO准则的专业化复合人才。需要设置专业化的课程标准,进行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课程安排。例如:商务英语系列教学,以帮助学生顺利取得就业的敲门砖-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增强商务商务英语职业的带入感和现实性;国际商务函电教学,以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开展涉及询价、报盘、订货、保险等专业知识的写作和磋商技巧;强化进出口商务活动的教学,注重进出口业务的学习,通过实训,锻炼学生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能力,掌握商务合同的交易知识并能准确运用。
二、完善师资配备
要有计划的增强商务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招收“既懂语言教学又懂商务知识的人才来从事商务教学和建设”。接纳具有教师资格和其他技术资格的“双师型”人才,来到学校任教,这样具备英语语言知识又有商务等其他知识的教师在教学以及实训的过程中能更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将自己的商务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到学生实训过程中,能够更贴合实际的模拟商务情景,更准确的传递给学生商务活动英语要求所需的技巧和经验,使学生获得强有力的职业竞争力,帮助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模拟实训教学
商务英语的学习具有专业性、复杂性等特点,比如商务活动接待用语、商务谈判技巧、会议现场口译等,如果仅仅通过空洞的语言教学,学生很难建立起商务英语活动的轮廓,往往事倍功半。应该在英语语言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退居次席,由一个教学者转化成引导者,将商务英语教学模拟到商务活动之中,例如通过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在商务英语实训教学中由教师把学生随机组成3-5人的小组,开展学生之间的互动。依据商务活动的情景设置业务交往和活动情节,让学生自由挑选角色即兴发挥,利用商务活动的环节,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的锻炼商务英语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其掌握必要的商务礼仪和商务技巧。
四、校外实习实训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阅读阅读能力
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高职英语阅读训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弱反映其综合能力和素质决定了他是否能运用英语知识和阅读技能来理解英语书面材料,能否能高效快速准确地获取现代信息。同时,阅读能力也是英语自学能力的基础。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英语阅读能力需求在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英语阅读已成为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开设时间最长的“目标性”基础课程。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三年英语,英语基础非常差,对英语不感兴趣。此外学校、家长对英语学习不重视,教材、课程设置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英语阅读是英语语言中最频繁的一种活动,大量的英语阅读能促进其它语言技能的提高,如要提高口语水平就必须有大量的输入才能说出地道的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大量的英语阅读,英语的阅读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非英语专业高职生的英语课可以说就是精读课,兼顾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培养。英语课程的平均学时才二百左右,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用传统的教学法来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阅读能力要求有些不太现实,老师上课只能对教材进行筛选、课文不能不上,那就只能把课文后面的阅读和写作部分练习舍去不讲,让学生自己课后看。
(二)教学方法陈旧
虽然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不断,但由于应试教学等原因,语法翻译法仍然占统治地位,以语法、词汇和单个句了的学习为侧重点,对课文的阅读不提时间和速度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课堂,教师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围绕着国家四、六级和A、B级考试的指挥棒,按照固定教材的内容备课,将每课中涉及到的语法、词组、短语的用法、习惯用法、写作技巧等知识灌输给学生,无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扩招后英语课堂教学班级规模普遍便大,教学中老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采用统一方式传授,缺少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导和引导,使起点低的学生失去信心,起点高的学生没有兴趣,师生之间毫无沟通和互动可言,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几乎没有。
(三)阅读教学模式落后
纵观高职院的英语阅读教学大多采用“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语篇本身的作用,认为阅读是一系列信息处理的过程,是由低级的字词解码到最终获取信息的过程。这种模式下,强调阅读的顺序先是字母,单词,词组,然后是句子,段落和语篇。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根据本人大脑中已有的句法知识和语义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并在阅读过程中加以证实和修正。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的阅读习惯,不利于学生从中文思维向英文思维的过渡,影响了阅读速度的提高;也会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字句的细节上而无暇顾及别的东西,破坏文章的整体性,从而忽略对文章的总体把握;最终导致有限的阅读,即阅读量不够。
(四)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
指字阅读,低声阅读和心中默读。指字阅读就是在阅读中视线跟随指头或笔头的移动而移动,心中默读就是虽然嘴唇声带未动,但头脑中一直读出并听到每个词的发音;回视前文,重复阅读。这种方式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某些生词或对一段文字意义不明确时,反复阅读已经读过的部分。这样会分散注意力,不利于读者抓住文章的要旨或主题,减少读者的阅读兴趣;遇到生词就查字典。该习惯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自我训练。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没有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行为定势;视幅狭窄,摆头,眼停过频。视幅狭窄是指阅读不是以意群或句子成份为单位,而是以单词或词组为单位。由于眼停次数过频,阅读时间增长,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理解;心译。心译是指一边阅读,一边在心里翻译,是一种较普遍的阅读行为定势。该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高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方法
高职英语教学重在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成败以及是否能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为此必须重视英语阅读教学,积极着手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对英语越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自觉性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教师应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增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优美的语音、语调去感染学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启发学生,选用实用、生动、有趣的例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用英语做值日报告,情景会话,教唱英语歌曲,做游戏,英文短剧表演和组织英语竞赛等。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型表情达意,充分满足他们的表现及创造的欲望,使他们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持续饱满的学习热情。另外还可以通过介绍英语背景知识、讲英文笑话和国外趣闻等,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引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学生想读、爱读,从而收到阅读课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悔论文]
(二)扩大学生词汇量,进行系统的语法训练
决定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很多,人们普遍认为,词汇量、文章的背景知识、阅读技巧的运用、母语阅读能力等都与英语阅读理解相关。就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阅读理解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的词汇,词汇量越大,理解得越快越好。如果学生达不到一定数量的词汇,就难以运用分析归纳、推断等能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应本着促进学生词汇学习由自发向自觉转化的原则,从构词法,一词多义,一词多译等方面来扩大学生英语词汇量,教会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词根、词缀等猜测词义,为阅读理解扫除障碍。
阅读不是一种孤立的语言技能,它在掌握一定量的了解词汇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法。高职学生掌握的语法并不全面,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语法训练,特别是加强疑难句的分析与理解。而理解疑难句的关键在于把握句子的主干,掌握各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最终抓住句子的核心意思。
(三)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
词汇、语法知识的掌握是英语阅读理解的先决条件,词句理解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学生的阅读理解的基提高与否,关键要让学生学会对语篇的分析技巧。这是因为,它能培养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所选用的阅读材料在题材上尽可能的涉及日常生活,传说、人物、社会、文化、史地、一般科技、政治和经济等;在文章的体裁上,应避免单一化,选用叙述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文章体裁特点的详细分析,先结合文章标题和相关背景知识预测文体和主题,接着略读课文,验证预测情况,并通过问答、简述、绘图、列表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分段阅读,找出各段主题句和各段大意之后,再查读课文,指出文章的转折词或过渡语,分析其逻辑顺序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时把语言知识的学习渗入篇章之中。最后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入更高层次的理解。使学生熟练地把整体阅读的方法运用到他们英语阅读中,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四)强化学生的阅读速度练习
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是阅读效率的两大因素。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快速阅读训练。快速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具有建设性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全面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技巧,教会学生在阅读时如何运用略读跳读两种快速阅读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预测、联想、类推和运用语言规则猜出文章的意思,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为提高阅读速度,可以采取随机方法来确定阅读训练的内容,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和练习。阅读时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不能查字典和其他工具书,以提高阅读速度。学生读完文章做完练习后,由教师宣布答案,同学换卷评分和报告分数,教师作好登记,随时掌握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两方面的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加以解决,然后,教师对文章中的一些语言难点,语法结构和文化背景知识加以点拨和启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基础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即使能认识每一个单词,也不一定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大量的语言试验说明,英语阅读的障碍不仅仅存在于词汇和语法方面,语言所承载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也是阅读理解的主要障碍之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
总之,阅读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根据已有的语言材料、文化知识和逻辑推断进行推测和纠正的过程。因此,教师只有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克服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鼓励学生正确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不断加大阅读量,扩大英语词汇量,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朝霞.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J].广西教育,2006,(35).
[2]马国英.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太原科技,2005,(5).
[3]何青.高职英语阅读课语篇教学之探讨[J].职教论坛,2005,(35).
比如教watch可要求学生用提前准备的小瓶盖及小手帕跟着老师做手表,边做、边听、边说,以后当孩子们看到表时,就会脱口而出watch。
二、丰富、得体的表情语
英语教学是一种双向交流活动。教师经常会有高兴、激动、气愤、苦恼等表情,其面部也会随着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如眼光时而有神、时而暗淡、时而发直、进而斜视;面容时而微笑、时而咬唇、时而皱眉、时而搐鼻、时而切齿等。这些表露于外的情感表现可称之为表情。它是人的思想感情最灵敏、最复杂、最微妙的一张“气象图”。巧用表情,对于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十分重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常用的表情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用的表情据生理学神经心理学研究,人的复杂的内心思想感情的体验,如兴奋、愉快、悲哀、痛苦、畏惧、愤怒、惊讶、失望、忧虑、疑惑、烦恼、厌恶等,都可以反映在脸上。面部表情是教学中很丰富的信息源。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教师的表情变化,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影响很大。如果表情能使教师和学生心心相通,那么就可以密切师生感情,增进互相了解,使学生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因此,教师要善于巧用面部“说话”和表演,做到端庄中见微笑,严肃中有柔情,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迪。面部表情反映教师的内心世界,它又受职业的制约。教师要努力做到,提出问题时,轻轻皱眉,以表示请学生思索;当学生答非所问时,缓缓摇头,以表示有疑问;当学生回答令人满意时,微笑着点头,以示赞许;当学生一时不能回答问题时,微笑着将手轻轻压下,示意学生坐下,表示尊重与爱护等。通常情况下,教师的面部表情应该是平静而有活力,严肃而又和蔼,开朗而不放纵,充满信心而无骄气。教师的面部表情应使学生感到亲切、真诚、爱护、信任、鼓励,并能接受责备之情,使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具体地讲,在教学中把握面部表情的关键应该是眼神和微笑。
三、教师的规范身势运用
教师的仪态对学生的影响和感染极大,小学英语教师应尽量穿着活泼、大方,以“朋友”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让自己具有亲和力。根据教学的不同需要,教师的身势则有所变化。
(一)讲授
教师以正面站立为主,自然大方,两脚稍分,以一种饱满的姿态提起学生的精神,让每个学生都能注视教师。如果讲授一些表示具体动作的词时,教师应尽量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让学生领悟。如教学“sitdown”时,教师可以采用一种半蹲姿势,并伴随手的动作,让学生理解到“sitdown”是“坐下”的意思。
(二)活动
英语教学一般是在活动中进行。为了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教师可适当夸大身体的摆动幅度,带领学生一起表演。在活动中,教师需要纠正学生的发音,这时可将身体微微前倾,做出一种倾听的姿势,给学生以尊重感。
四、协调、自然的手势语
教师在课堂中教学的手势语,是指能够传情达意的手指、手掌和手臂的姿势动作。布罗斯纳安认为“手势实际上是体态语的核心”。古罗马政治家西赛曼说:“一切心理活动都伴有指手画脚等动作。手势恰如人体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甚至连野蛮人都能理解。”法国大画家德拉克洛瓦则指出:“手应当像脸一样富有表情”。他们的话从不同侧面指出了手势的重要性。手势运用,必须做到自然、适度、真挚、协调。动之于衷,形之于外。手势发自内心才真实、自然、优雅。协调自然的手势不仅能有效地帮助教学,而且也有助于优化教师的教学形象。所以教师要注意手势语言的运用幅度、次数、力度等技巧。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各种不同形态的手势造型来描述事物的复杂状态,传递潜在的心声,显露教师心灵深处的情感体会与优雅的举止。
(一)教学手势的分类
一般而言,手势由进行速度、活动范围和空间轨迹等三个部分构成。在英语教学中,手势主要起着发挥表示形象、传达感情等方面的作用。教师的手势语,从教学功能方面大致可分为四类:①指令性手势在英语教学中伴随教师的英语指令,手臂可做说明性姿势。这种手势主要用于指示具体的对象或数量,含义具体明确,易于辨别和理解。例如:教学过程中说到“你”、“我”、“他”、“这边”、“那边”、“上面”、“下面”或要求注意黑板上的某字某句某图等,常用手指点一下。当讲到“第一”、“第二”……顺序时,也常伸出一只手,用另一只手扳手指头。这些指示性手势都给学生具体真实的感觉。指令性手势一般用于调控组织整个课堂教学,目的鲜明的手势能使整节课环环相扣,自然过渡。②拟物性手势这种手势用来示意相应的实物或描摹、比划具体事物。例如:拟物性手势一般用于教学具体事物,准确形象的手势能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③交际性手势这是在交际过程中所伴随的手势动作。例如:交际性手势用于教学对话。英语对话的教学最忌逐词翻译,如果教师教给学生交际手势,学生将会感觉到是在一个自然的生活环境中进行交际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④评价性手势在英语教学中,这种手势用来评价学生交际表演能力和课堂反应情况。为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兴趣,教师应多用鼓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最常用的:“Verygood。”
(二)对教学手势的要求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手势不是想怎样做就怎样做,想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手势是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内容而动作的,一般要求如下:①大小适度在社交场合,应注意手势的大小幅度,一般上不应超过对方的视线,下不低于自己的胸区,左右摆动的范围不要太宽,应在自己胸前或右方进行。在课堂上,教师手势动作幅度也不宜过大,过大会使学生有一种不安静不安全感;次数不宜过多,过多的手势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心神不定,不知所云;不宜重复,重复只会使学生认为你是思维紊乱、唠叨。②自然恰当教师在课堂上,多用柔和曲线的手势,少用生硬的直线条手势。这样,以求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讲课还应运用恰当的、准确无误的手势,以加强表达效果,激发学生的听课情绪。切忌不停地挥舞或胡乱地摆动,也不要将手插入衣兜或按住讲桌不动。手舞足蹈会令人感到轻浮不稳重,过于死板又会使学生感到压抑,总之应以适度为宜。③简洁准确手势是教师最明显、最丰富,也是使用最频繁的“教具”之一。在上课讲话时,手势要适度舒展,即不要过分单调,也不要过于复杂。一般说,向上、向前、向内的手势表示成功、肯定、赞赏;而向下、向后、向外的手势表示失败、悲伤、惋惜等。手势应该正确地表示感情,不能“词不达意”,否则,既显得思维紊乱,又显得毫无修养。
(三)运用手势语应该注意的问题
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无论使用何种手势,都必须注意紧密配合内容讲述,做到协调一致,准确恰当,自然得体。在一般情况下,教师手势的运用要规范和适度,给人一种优雅、含蓄和彬彬有礼的感觉。谈到自己的时候,不要用大拇指指着自己的鼻子尖,应用右手掌轻按自己左胸,那样显得端庄,大方可信;谈及别人、介绍他人、指示方向、请对方做某事时,应掌心向上,手指自然并拢,以肘关节为轴指示目标,同时上身稍向前倾,以示敬重,切忌伸出食指来指点。掌心向上的手势有一种诚恳、恭敬的含义;而掌心向下则意味不够坦率,缺乏诚意。招手鼓掌等都属于手势的范围,应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目的恰当运用,不可过度。如有的教师讲课时总喜欢边讲边用黑板擦敲击桌子,这不仅不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会产生分散或阻碍学生接受信息的不良影响。所以,教师应该注意手势语的运用。运用手势语时切忌以下一些动作:一忌当众梳搔头皮、掏耳朵、抠鼻孔、剜眼屎、剔牙、抓痒、咬指甲等。这些动作会令学生极为反感,严重影响形象与风度。二忌用手指指点他人,用手指点他人的手势是非常不礼貌的,含有教训人的意味。三忌讲课时敲击讲台、黑板,或手拿一些物件无规律地胡乱挥舞,以及做其他一些过分的动作。四忌玩弄粉笔或衣扣,或高兴时拉袖子、拽衣服、提裤子,这些都是不文雅的手势动作。
五、利用态势语讲英语故事、对话
利用态势语讲英语故事,比单纯念课文、放录音效果好。比如讲《公鸡和狐狸》课文时,可边让孩子们听故事的配乐朗诵,边打出狐狸和公鸡的幻灯片,老师同时表演出它们的表情和动作。学生看后,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和表演的愿望。接着两个学生一组分别扮演公鸡和狐狸,边说边做动作。这样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留下了清晰深刻的印象。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主要有两层含义:能熟练和恰当地使用两种语言,以便促进那些掌握母语而正在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学生的学习。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双语教学下的定义是:Theuseof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在丹麦、加拿大、新加坡、印度等国已经成熟,我国刚起步不久。目前国际上的双语教学主要采取如下三种模式:
(1)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浸入型双语教学;
(2)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
(3)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渐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摘自百度)。从语言教学角度讲,我国一些课程的双语教学使用另一种语言讲授母语知识内容,教学形式通常是学生看到的教材是汉语编写的,教师授课则全部用外语,即学生在视觉上接触的是汉语,听觉上接受的则是外语。在双语教学中,外语运用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学生的外语程度、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特点、学识及教材条件等。教学实践中要使双语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笔者认为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老师必须具有强硬的双语教学基本功,既要有扎实的母语基本功,又要有相当过硬的外语语言根底,同时对所教课程相当了解和熟练,这样才能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得心应手;
(2)学生除了母语功底外,还要有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3)所选用的双语教材要符合实施双语教学的要求,太难或者太易,都会影响双语教学效果。
二、保持型双语教学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1.在市场营销学中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科学。它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吴建安2011)它产生在美国,然后传播到欧洲。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在我国迅速传播。(笔者以1984年1月全国高等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市场学教学研究会在湖南长沙成立为界限)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型经济管理学科,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理论,所以涉及学科较多,理论较多,知识分布面很广。对这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相对而言难度会大一些,但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加,营销理论和知识在商务活动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不管市场营销教学难度多大都必须有步骤地开展双语教学。
2.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
“优秀的教材是教育思想、目标、内容和方法的体现”,(戴炜栋等2002:28)要使双语教学在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教材开展得成功,双语材料的选择是老师授课的关键,目前我国出版的市场营销学中文版教材较多,内容大同小异,英文版的较少,基本是国外原著。在教材选择过程中,为了使双语教学顺利进行,采取英语和中文对照版的教材较宜,即学生使用中文教材,老师用英语讲解,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参照中文版本能够跟上课堂。笔者认为采用由吴健安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市场营销学和美国著名营销学家GaryArmstrong和philipKotler所著的Marketing(市场营销学)较为全面,吴的这本教材是“十一五”国家级规范教材,书中很多内容吸取了美国著名营销学家GaryArmstrong和philipKotler所著的Mar-keting(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和观点,将这两本书配套使用,再参考一些其他有价值的教材,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课程就可以开展了。关于市场营销学,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尽快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当前大学双语教学的英文教材。这一点恐怕和有的学者强调使用原汁原味的英文教材相冲突。
3.保持型双语教学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运用
笔者对保持型双语教学的理解是,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尽量采用外语授课,但是当遇到用外语无法表达清楚的知识点的时候采用母语解释,也就是说上课时老师尽量用生动、形象的外语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遇到难点的时候不排除使用汉语。前面提到市场营销学这一课程在我国起步较晚,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又比较抽象,所以对这门课开展双语教学有一定难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全英语教学对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其主要原因是:
(1)这门学科的专业术语对学生来说太陌生,有的听都没听过,如Customer-DrivenMarketingStrategy(顾客驱动的营销战略),DirectandOnlineMarketing(直复营销和在线营销),这些术语平时很少所见,如果用英语讲解,肯定达不到教学效果。
(2)文化差异和思维模式不同,必定影响中国学生对英文原著的理解。市场营销学原著中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思维必定对中国学生学习产生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