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本汇报范文

成本汇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本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本汇报

第1篇:成本汇报范文

为全面落实集团公司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的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效能监察工作为节约生产经营成本,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公司“节约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从4月份开始公司立项开展了“节能降耗”和“成本控制”效能监察,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为确保效能监察工作取得实效,我们认真制定了“节能降耗”和“成本控制”效能监察实施方案,明确了效能监察的工作目的、工作方法和步骤,采取部门自查和效能监察工作小组进行检查的方式,重点对生产经营管理的主要经营指标、各项消耗性指标进行专项效能监察。督促检查节能降耗和成本控制方面的责任落实情况、推动全面可靠性管理和质量控制分析管理,优化设备运行状态,降低煤耗及热值差,采取管理节能、科技节能的有效措施,促进企业低成本、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生产节能方式,堵塞管理漏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一、认真制定“节能降耗”和“成本控制”效能监察工作实施方案

在项目立项后,我们依据集团公司关于开展“节能降耗”和“成本控制”效能监察工作要求,认真制定了“节能降耗”和“成本控制”效能监察工作实施方案。

(一)明确了工作目的及意义,即:通过开展“节能降耗”和“成本控制”效能监察,督促检查节能降耗和成本控制方面的责任落实情况、推动全面可靠性管理和质量控制分析管理,优化设备运行状态,降低煤耗及热值差,采取管理节能、科技节能的有效措施,促进企业低收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生产节能方式,堵塞管理漏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确定了工作方法和步骤,即:宣传阶段(3月1日-4月1日)由各部门组织召开专门会议,学习动员;监察审计部人员深入分场、部门,作具体宣传和要求;自查阶段(4月2日-6月30日)由各部门按实施方案要求“对标、对表、对照”进行认真自查自纠,对自查情况写成书面自查报告报效能监察办公室;检查整改阶段(7月1日-8月31日)在自查基础上,效能监察小组对各部门进行认真检查,对自查不到位和自查中发现问题但没有自我整改的进行重点检查,发现问题和不足,监察审计部发《监察建议书》,限期认真整改。总结提高阶段(9月1日—11月30日)巩固整改成果,总结经验,制定和完善“节能降耗”和“成本控制”相关经济指标,加强管理,工作取得效果。

二、节能降耗”和“成本控制”效能监察工作实施情况

根据“节能降耗”和“成本控制”效能监察工作实施方案,在公司效能监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效能监察工作小组深入各部门认真开展了此项监察工作。

(一)组织各部门围绕节能降耗和成本控制主题,认真学习和宣传,提高全员认识,引导全员自觉参与“成本控制”和“节能降耗”工作,增强了全员节能意识。在此基础上,提高了搞好效能监察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各部门都围绕实施方案认真开展了自查工作。

(二)在公司各部门自查的基础上,监察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部门进行了检查。检查发现生产部门对节能降耗各项考核指标,进行了层层分解,将主要指标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和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了节能降耗 “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的有利局面。

(三)重点对燃料管理工作进行了检查。监察小组深入现场到煤场磅房、燃运分场、化学分场煤化验室及燃料管理部就煤场管理、煤磅、采、制、化程序管理、燃料制度建设、落实和燃料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检查。

通过对现场考察、资料查阅和座谈,发现燃料部门工作中能严格“对标、对表、对照”进行,磅、采、制、化过程严格管理,重视做好对燃料管理人员行为规范的教育和监督等工作。

(四)对非生产用能和用材进行了检查,倡导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做起。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办公室和生活方面都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各项成本,反对浪费。

三、“节能降耗”和“成本控制”效能监察整改工作情况

效能监察工作小组在经过认真检查后,对检查结果认真汇总、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监察建议:

1、加强运行经济活动分析,及时调整和优化设备运行方式,保证机组运行的经济性。

2、妥善处理好与供煤单位的关系,调整购煤策略,严格控制燃料成本,做好来煤的检斤、检制和查假工作。做好配煤和掺煤工作,提高燃烧效率和燃烧稳定性,减少重油消耗量。

3、根据煤炭市场形势,及时调整购煤结构,提前做好燃料冬储工作

4、加大设备改造力度,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5、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深入搞好清洁生产。继续以粉煤灰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

6、加强节电、节水工作,努力降低厂用电和一次水耗量。发扬勤俭办企业的优良传统,努力降低非生产用能和用材。

四、总结提高工作情况

在效 能监察工作小组检查发出监察建议后,公司各部门认真进行整改,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各项工作程序,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认真落实了各项监察建议,及时进行了整改。

1、“以小保大”抓落实。对大指标(煤耗、厂用电率、油耗、水耗)的变化情况日监督、周分析、月核算;对小指标进行分场、班组层层细化分解、逐级落实,以小指标促大指标完成。

2、加强煤场管理,保持合理的库存,及时烧旧存新,减少热值损失,降低热值差;严格执行煤场分类储煤规定及配煤管理措施,按照安全、经济适炉的标准,科学计算掺混比例,确保锅炉经济、安全燃烧。

3、以“以热定电”,合理安排运行方式,在确保石化公司大乙烯供热的前提下,继续抢发电量;最大限度拓展热力市场,提高供热量,确保机组高效运转。

4、树立“零违章、零非停”理念,以星级评定为契机,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着力实施现场标准化作业,强化设备检修质量管理,实施动态对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指标;加大反事故演习力度,提高运行人员正确操作能力;科学制定锅炉四管防磨防爆措施及防灭火措施,提高机组的等效可用系数。

5、加强对设备的巡检,有效整治跑、冒、滴、漏,综合治理设备的内外漏泄;合理调控锅炉连排流量,做好疏水、凝结水的指标控制与回收,严格控制水汽损失率,全方位减少热损失。

6、优化机组运行方式。将一厂电量成功地向二厂进行置换,充分发挥大机组的优势,降低了供电煤耗;坚持锅炉运行参数压红线运行,提高机炉的负荷率;加强燃烧调整、强化煤粉细度监控及一二次风量风速的配比,提高锅炉效率;加强对凝结器的定期清洗工作,降低端差,提高真空度。

7、对公司非生产用水、用电进行检查,对长明灯、长流水的现象进行检查和考核;

8、充分利用经过变频改造的节能设备,降低厂用电率和供电煤耗,努力增加上网电量;

9、继续加强燃油管理,减少锅炉启停次数,严格执行锅炉升压曲线,对启停炉和稳燃用油实行定量管理,努力降低重油消耗。

经过公司各部门的努力,以对煤、水、油、电消耗量进行控制和节约,使各项指标同比取得全面好转,煤耗、发电厂用电率达到或接近历史最好水平,有力促进“节约年”各项工作的开展。

1-9月份:

1、发电量实际完成231965万千瓦时,同比多发电29598万千瓦时;

2、供热量完成1283.2万吉焦,比去年同比增加359.2万吉焦;

第2篇:成本汇报范文

综合复习与巩固成本会计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会计核算的实际操作能力。

加深对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以及核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为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实习内容:

本次实项内容:

1.各种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2.各种成本基本计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综合训练。

一、生产成本的归集与分配是基础部分,它对以后几章内容有很大作用。成本归集与分配过程实际上就是成本计算过程。在本次实习中,我们按照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先后对材料费用、职工薪酬、其他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七个方面进行了分章做题练习,经过实习我基本能够对这些费用进行分配。在这些章节中难度不大,只要掌握了一些方法,在加耐心做题训练,就能熟练掌握了。可以说这些章的内容不难,学好了这些,以后的部分学习起来就容易了。

在材料费用方面,分配费用比较简单,比如一批材料为几种产品共同使用,应根据一定的分配方法如按材料消耗定额或材料定额费用分配,从而计入各产品成本;人工费用方面,应按成本项目进行归集,生产工人的计入生产成本,车间管理人员的计入制造费用,厂部管理部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若生产多种产品,应按一定的方法如实际工时进行分配后分别计入各成本项目;辅助生产费用方面,在本次实习中,主要运用交互分配法分配,这里用的方法相对来说难度比前面的大,不过最重要的求分配率;制造费用的分配方面,将在生产环节发生的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方法如工时比例、定额材料比例,分配计入各有关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项目中;废品损失计算,在核算时,将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发生的费用计入“废品损失”账户的借方,将受到的赔款和废品残值计入“废品损失”账户的贷方,然后结转出净损失;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是成本核算的最后一项内容,也是很难很重要的部分在实习中我们主要用约当产量法,定额成本法和定额费用分配法来做,在这里我们花费了好多时间。

二、各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综合运用。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只是讲了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其中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好多企业都用这中方法,在实习过程中花费了好几节课;而分批法是按批别作为计算对象,是一种订单生产,成本计算期与核算报告期不一致,一般不考虑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分配问题;分步法是以生产步骤作为计算对象,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分步法是最难的,分步法分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分步法实际是品种法的多次应用,最难的部分是要成本还原,学习了这些方法后老师带着我们对这些方法分别做了综合训练。

心得体会:

1.经过四周的实习,让我真正体会到成本会计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作,它最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与细心,每一个过程都是非常的复杂与繁琐,所以一定要养成细心做事的习惯;

2.经过实习,使我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熟悉了现代成本会计核算各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加深了我对成本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解,使我对成本会计操作的基本技能更加熟练,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以前没有学懂的一些东西,在这个实习过程中我基本把它们弄懂了,可以说这是对我所学知识的复习和深化;

4.实习中以前教我们财务会计的那个老师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同学来讲,同学讲后又亲自来给同学讲,我认为这种方法很好,它可以锻炼同学的能力又可以督促同学的实习,同学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来给同学教授好的方法和知识。

实习中不足:

1.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只是根据实习教材做题训练,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做一些题,但是没有到校外企业进行实习,没有在实际环境下亲身实际操作过,以后工作中碰到有些实际东西我们仍然不会做;

2.在实习过程中因为认识上有许多不足,要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真正结合仍需加强训练,并投入更多的实践。

实习建议:

1.我希望学校给同学联系到校外企业进行实习,只是在教室里做题和讲题不太好,并且有时会让同学感觉到很枯燥;

第3篇:成本汇报范文

一、事业单位强调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也越来越参与到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另外随着我国政府强调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调财政支出更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更合理社会分配。必然会加强对财政支出的有效管理,所以作为承担行政支出成本一部分的事业单位,也有必要强调其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一)强调成本核算有助于事业单位资源的有效利用

事业单位强调成本核算,一方面有利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与事业运行的合理搭配,使人力资源得到效率最大化的使用,促进人均工作效率的提高,进而整体上提高事业单位运行效率。强调成本管理也能有效地遏制社会资源浪费现象,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

(二)强调成本核算有助于事业单位提高自身盈利水平,进而更好实现社会效益

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实行财政自收自支运营模式,自身的良好运作需要事业单位自身追求经济效益来实现,在盈利的运营目标下,事业单位应当强调成本核算,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经营效益,进而更好地实现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

(三)强调成本核算有助于考核事业单位的业绩工作情况

目前我国考核事业单位主要是采用目标责任制的方式来进行,其中的标准之一便是事业单位服务成本和运行成本。事业单位强调成本核算,加强成本列支的明细与准确,有助于外界了解事业单位的具体工作情况,有助于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与提高管理。

(四)强调成本核算有助于本文由收集整理规范确定事业单位运营成本,有助于收费标准的科学制定

事业单位的收费项目标准大多由国家宏观制定指导价格,一方面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加强成本核算,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盈利水平,提高事业单位自身经营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效益。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加强成本核算,可以计算出真实的成本,提供准确的成本帮助国家制定宏观指导价格,有助于提供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促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五)强调成本核算有助于加强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在动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方式就是加强内部成本核算的实现。通过加强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更明确保证事业单位运行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和资源,可以确定对事业单位的资源合理调配,包括人员编制、预算编制,固定资产购置编制。这样有利于减少冗余人员,减轻财政负担,为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带来活力。而且冗余人员通过自谋生路也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事业单位自身高效地发展也会提高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帕累托最优。

所以事业单位强调成本核算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二、事业单位改进成本核算的措施

总体上说,事业单位改进成本核算的指导思想是:借鉴和学习企业成本核算的创新方法,积极重视事业单位成本支出的会计数据分析。

具体地说,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应当借鉴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资本金核算机制等成本核算体系,这些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应用,对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益大有裨益。

事业单位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成本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讲究配比原则,能够客观真实地核算反应事业单位的财务结果和状况。另外,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作为对运行支出的制约控制,也应当实行权责发生制来进行核算,与预算进行配比,这样预算的规制才能起到效果。

事业单位也应该借鉴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借鉴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制度所采取的方法,正确评估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特点和损耗方式,制定会计折旧政策,创建“累计折旧”科目,这样做可以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有一个准确、客观真实的反应。另外,事业单位由于承担着科研、教学等非盈利性经济活动,其中运行中会研发无形资产也要有相应的成本支出,其中研究和开发支出能资本化的应当予以资本化,不能资本化的应当费用化处理,正确核算无形资产的价值,也是事业单位加强成本核算的重要措施。

事业单位加强成本核算还应该建立资本金核算制。建立资本金核算制,是对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履行民事义务、依法享有民事权利的经济保证。资本金核算制度有利于保障投资主体的合法利益。

三、新时代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的不完善之处

市场经济已经步入了信息经济时代,即使是事业单位,也参与到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来,虽然事业单位的盈利性不是第一位的,但是事业单位运营

经济行为也涉及到了投资者、政府部门等外部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行为,所以事业单位的报表也有必要加强其信息相关性、准确性和真实性。然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却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

(一)会计报表体系更多倾向于政府部门,忽略了内部管理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表格式,实现了指标口径的统一和汇总,但是偏重于收支的汇报,尤其是支出信息列举得很详细,这实际更多考虑的是满足政府财政信息方面的相关需求,满足了政府宏观调控方面的需要。但是这样做没有考虑到事业单位自身的经营管理状况、负债状况、还有资本保值增值状况,所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并不全面完整,没有考虑到其他信息使用者,如内部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的财务信息需求。

(二)权责发生制和固定资产折旧没有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中采用

事业单位会计没有应用权责发生制和固定资产折旧,由此产生的会计报表数据是不够准确的:权责发生制的缺位使支本文由收集整理出与收入不配比,无法从报表体系中看出事业单位的具体业务的运行成本,更很难找出其利润的数额。固定资产折旧的缺位,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原始成本或重置成本计价,没有核算固定资产在使用中的磨损和减值,使资产总量虚增,而且事业单位支出中也应当包括固定资产的折旧,然而不核算固定资产减值,资产损耗没有被包含在支出中,实际上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所列的支出其实是虚减的,真实性并不够。

(三)现金流量表及相关变动表没有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中应用

事业单位也是要参与市场经济运行的,相应的也会发生一定的筹资和投资活动,事业单位的运营资金来源越来越多元化,财政拨款只是其运营发展资金中的一定比例。尤其在信息经济时代,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信息,应当增加现金流量、存量方面的内容,这样外部的投资者、贷款银行,事业单位内部决策者了解事业单位的现金变动情况,才能据此更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四、事业单位改进会计报表体系的措施

所以,据前文所述,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体系应当加以改进,其主要思路为:提高现行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信息可靠性、准确性、增加满足各方对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信息需求的信息。主要改进措施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资产负债表加以改进

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应当增加对负债的列报明细,例如将现行的应收应付科目下,增加长期负债、短期负债等科目,以满足债权人的信息需求。同时增加无形资产方面的核算,增加对外投资,例如长期股权投资、短期金融资产等的列报,这样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者对事业单位运行情况的判断。

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体系中,应当增加权责发生制会计政策的应用,让支出和收入更好地进行配比,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和可靠性。

同时,对固定资产项目,事业单位应当增加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在会计核算上,增加“累计折旧”科目,同时,根据折旧支出金额,冲抵“固定基金”科目,使固定资产的会计数值与实际价值相吻合。

而且应当增加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附注,在附注中披露事业单位负债的分类情况,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选择,事业单位的投资情况,以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

性、完整性,更好地满足不同方面外部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二)增加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的列报

现金流量表可以列报事业单位在会计年度的现金流入来源、流出用途及余额。由于现金流量表能够提供事业单位筹资、投资、偿债能力的财务信息,所以,对外部使用者,尤其是金融部门非常重要。所以参与市场投资筹资、经营活动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事业单位应当倡导编报现金流量表,来列报现金来源及用途,作为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补充。

但是事业单位毕竟不同于企业,其收入来源、成本费用、结余形成及分配的内容与会计核算方法与企业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所以现金流量的分类上也应当与企业有所不同:可以大致分类为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也可简化处理,但是一定要包含这三方面的内容。

第4篇:成本汇报范文

显然,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蛋糕"。为此,越来越多人一头扎进庞大的网络世界寻求商机,各种网络赚钱"技法"层出不穷。当然,其中也少不了今天的主人公---网络推手。

所谓网络推手,指通过网络平台,组织网友有目的地大量发帖、跟帖,进而产生强大的媒体效果,使企业和个人品牌得以传播的一个群体。譬如,网络推手受雇于企业,为之发帖宣传,足迹遍布各大论坛。哪怕网友浏览某篇学术帖,也可能看见跟帖是一个网址加上"本店外贸原单T恤,物美价廉"的广告贴。推广手段如斯,不啻在网络世界里撒传单,成本低廉而回报丰厚。

又如,"凤姐"、"伪娘"、"芙蓉姐姐"、"北漂剩女"、"3.5亿先生"……近年来,这些网络红人几乎个个一夜成名。而在他们背后,亦少不了网络推手的身影。别说真人,"假人"也能被网络推手捧红。以去年一时风头无量的12字帖"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为例,该帖诞生于2009年7月16日,短短两天回复数就达300621,点击数更高达7607617,被网友称为"网络奇迹"。

迅速走红后,"贾君鹏"即刻成为广告新宠,如一家网上手机店铺,为一款品牌手机打出广告语"贾君鹏,你妈给你买手机了。"又如一家网上服装店铺,出售标有"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字样的T恤,售价80元。另有100多件网购产品,都用了"贾君鹏温情推荐"口号。事实上,后经北京某传媒公司自曝,其实是他们创造了"贾君鹏"这一网络虚拟人物。这个创意,足足让公司赚进六位数。瞧,这就是网络推手的力量。随着网络对现实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营销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给了网络推手大展身手的空间。

那么,从事网络推手行业,真金白银究竟好不好赚?曾有从业多年的专职网络推手曝料,网络推手公司的负责人,很多都是早年活跃于各大论坛的网友,因介入一些热点事件获得媒体关注,继而创办公司。当下,舆情监测、危机公关、评论维护、搜索引擎优化、事件营销、口碑营销等,都是当前这个行当比较普遍的业务。以"凤姐"为例,除前期包装需当事人交纳费用外,当炒作人物成为社会话题,就可考虑植入广告或代言产品。收入方面,一般由当事人和网络推手公司五五分成。

第5篇:成本汇报范文

关键词:保险 货物运输 货物保险

1.货运保险的经营成本

保险人在为社会提供保险的过程中要消耗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因此保险中一项重要的成本是经营成本。笔者将其分解为三方面进行分析。

①交易成本。作为一种服务性的商品,保险在交易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交易成本,可分为三部分,即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之间及保险公司和政府之间的交易成本。

从货运险的交易流程来看,投保人和保险人围绕保险合同多次进行交流沟通,双方消耗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等都是运输保险的交易成本。此外,保险商品的宣传、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业务则由保险中介公司完成,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进行业务往来中会产生一定的交易成本。此外,政府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存在着交易,也会产生交易成本。

②业务成本。业务成本主要是指保险公司内部正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这部分成本不仅包括保险公司推出各类运输保险商品的生产成本,即费用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等,还包括委托中介公司或自行对保险商品进行宣传等产生的营销成本。除此之外,还有很大一笔成本是保险赔付的费用。而相对其他保险险种来说,货运险标的物价值因货物本身价值的不同而变化,大多数情况下货物价值都较高,因此保险金额普遍较高,一旦发生意外,赔付支出的成本则较高。

③理赔成本。对货运险而言,若货物运输过程中发生由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意外损失,则货主直接向保险公司理赔;若意外损失是因承运人所致,则货主进行理赔的同时,承运人也会向它投保的保险公司进行承运人责任险的理赔。而货物保险和承运人责任险同时存在且需理赔的情况下,则容易导致货主的保险公司和承运人的保险公司相互追赔的情况。但这类情况通常在保险行业较发达的国家出现,我国保险业目前尚不多见。而无论货主、承运人和保险人之间如何进行理赔,一旦出现理赔纠纷,则会涉及到与法院的交涉。

2.货运保险的道德风险成本

保险的存在助长了道德风险,故保险存在道德风险成本,分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当保险可能会对被保险人的防损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时,此影响称为事前道德风险。极端的情况是被保险人进行保险欺诈,即故意引起保险损失以获取保险金(见表2-1)。保险欺诈在每个保险市场上都是严重问题,尤其是在一些西欧(见表2-2)和北美国家中。当损失发生后,保险对被保险人的减损动机产生的影响叫做事后道德风险。对于货运险的被保险人来说,骗赔的支付导致了高保险费,这些成本直接加给了社会。

表 2-1 运输保险欺诈的种类及例证

[制造虚假索赔\&误报事实\&内部弄虚作假\&故意制造交通事故;

故意盗窃保险标的物或运输工具;

伪造盗窃、抢劫或暴力事故。\&先前损失在本次事故中的索赔;

无损失索赔;

小损失作部分或全部损失索赔;

个人串通律师和索赔者;

误报信息,提出虚假索赔;\&人或保险人私吞保费,不出单或出假单;

人或保险人签发假保单、假保险凭证或假暂保单;

人或保险人以假单据入账。\&]

资料来源:insurance fraud prevention division, nebraska insurance department.

Excerpted from steve Jordan, “state’s new insurance fraud prevention unit off

to fast start,” Sunday world herald, February 25,1996,p.3-M.

表 2-2 1995年欧洲部分国家因保险欺诈而支出的费用

[国家\&欧洲货币单位(单位:亿元)\&折合美元(单位:亿元)\&奥地利\&3\&3.9\&芬兰\&1.8\&2.3\&法国\&19\&24.6\&德国\&19\&24.6\&荷兰\&3.1\&4\&挪威\&1.2\&1.6\&英国\&7.3\&9.5\&]

资料来源:英国保险人协会《英国1995年保险欺诈年报》,1995。

在道德风险中,尤其需重视虚增索赔,即赔偿金额可能会超过被保险人所遭受的实际经济损失。这些虚增索赔使保险费增加以弥补损失,从而导致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税后收入和消费减少,须作为重要的货运险社会成本。

3.货运保险的逆向选择成本

货运保险市场上,潜在的投保人总是比保险人更清楚自己会在哪些方面遭受损失。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例如,知道运输工具年久失修的承运人投保承运人责任保险和运输工具保险的可能性更大些;具有丰富承运经验的承运商比普通承运商发生运输事故的可能性较小,如果保险人能够准确地分清承运商承运经验的多寡,就能相应收取适当保费,保险人不能分清时,问题就会随之而来。

第6篇:成本汇报范文

关键词:养老保险经济成本,退休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

社会制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即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规定了社会养老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的原则,并使之具体执行和实现。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老年人贫困率、延长了人的平均寿命、解决了职员退休后的后顾之忧。然而,不同的社会制度安排形式会耗费不同量的交易费用,也会产生不同的运行效果。如何选择制度形式?新制度经济学创始者科斯认为,当不同制度安排所产生的效果相同的时候,应采取交易费用较低的制度安排形式。近年来,在全球老龄化加速、人口赡养比不断提高的状况下,各国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危机和制度缺陷也日趋凸现。在保障老年人退休后基本生活的前提下,降低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成本成了各国考虑和设计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养老保险制度的成本可以从制度覆盖对象、养老保险资金的管理机构或全部经济活动等不同的角度去考察,本文主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考察。

一、社会养老保险经济成本测量方法的修正

养老保险制度经济成本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社会保障专家劳伦斯·汤普森提出的。他认为,衡量这一成本的最有效的尺度是用一定时期内退休人口对商品和劳务的消费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计算。我国学者钟振强对此提出了修正,他认为在计算基本养老保险经济成本时用国内生产总值比用国民生产总值更加适当,因为国民生产总值中包含本国公民所在国外创造的社会产品,而这一部分产品并不用于本国基本养老保险。但笔者认为,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国内生产总值远不是一国人们可享受福利的完全测度,国内资源的竞争和冲突可以通过向人口年轻国家的投资而得到减弱,因而,笔者赞同用国民生产总值来测量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成本。另一方面,因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的净额,强调的是所获得的原始收入的概念,而退休人口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资金并非全部来自制度内退休金收入,其中制度外的养老收入(如家庭内部的转移收入、企业年金收入等)所提供的消费不应该列入到养老保险制度经济成本测量的范围之内。于是,将公式中退休人口的消费额用退休人口的制度内退休金收入替代,用公式表示为c=p/gnp。其中,c代表养老保险的经济成本,p代表所有退休人口的制度内退休金收入,gnp代表国民生产总值。很显然,由公式可以得出,c的高低受p和gnp两个因素的影响,且与 p成正比,与gnp成反比。因而,如果要保持c的稳定或最小化,则要求gnp的增长幅度至少不比 p的增长幅度低。

二、我国转轨前后社会养老保险经济成本的变化

建国后,我国在城镇建立了以企业为风险分散单位的退休金制度。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对城镇企业职工退休金制度的改革被提了出来,经过十多年遍地开花式的改革实践,于1997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作为新制度运行的起点,确立了我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笔者整理了1990年至2003年间,各年的p和 gnp,根据上述修正过的公式计算c并给出c的变化趋势如表1。

 

结果显示,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经济成本总体上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03年虽比2002年略有下降,但仍高于以往其他年份,这说明由于人口加速老龄化所导致每年新增退休人口的退休金支出的增长速度高于gnp的增长速度,证实了“未富先老”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养老形势越来越严峻。在 1990年到1996年新制度运行前的7年间,c处于缓慢上升的状态,绝对数值增加了0.2%,涨幅为 9.6%,而1997年到2003年新制度运行后的7年间,c的绝对数值增加了1.09%,涨幅达45.2%,大致是改革前7年的5倍,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1997年后p和gnp之间增幅的距离明显扩大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7年,是国民收入的高增长期,改革带来的社会活力冲淡了没有养老保险的危险,这段时期内,旧有的企业养老保障形式逐渐萎缩和停止,而新的养老保障形式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到了1997年,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统一运行。由于新制度确立了国家、企业和职工共担养老金的缴费方式,这就要求作为当前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主体的国有企业职工在工作期间按时向国家缴纳一定的保险金,同时企业也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缴纳,于是便产生了大量职工提前退休的现象,因为这样,企业便能少缴养老保险金以减轻自己韵负担,而职工退休转入社保系统后,由国家发放养老金,虽然职工收入可能有所减少,但避免了下岗的风险。一方面,由于提前退休加速扩大了养老金的给付,另一方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企业效益下滑,经济增长受阻,gnp增幅下降非常明显。在这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下,使得c的增加速度明显快于以前。到了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全面回升,gnp增幅明显,c的增长也趋于缓和。2003年是14年来 c首次出现负增加的一年,这得益于该年我国全球最快的经济增长,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 gnp的增幅高于p的涨幅,从而使得c出现了小幅下降。

三、降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经济成本的可选路径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在各年的退休金给付增长稳定的情况下,gnp的增加幅度对c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保持经济健康稳定的增长是c保持适度水平的关键。其次,在老龄化趋势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改变退休年龄和养老金的替代水平,从而改变养老金的总给付,也是降低c的可选之路。

1.促进经济增长

从c的测量公式中可以看出,如果保持p不变,gnp增长显然会使c降低。但实际上,经济增长可能会使c降低,也可能会使c增加,这取决于在职人口和退休人口之间按何种比例分享经济增长所增加的福利,只有将经济增长中的更多比例用于提高在职人口的生活水平,退休人口的生活水平相对于在职人口会有所下降,但绝对水平比同期历史水平会有提高,这样就减少了总收入中用于退休人口的比重,使c降低。上述我国1991年至2003年的p与gnp的变化也说明了这一点。当然,经济增长过快,会使得退休人口和在职人口总收入的增长对总需求的拉动超过经济在充分就业时能够生产的实物和劳务数量,引发通货膨胀。因此,从长期来看,应保持经济增长和由于退休人口的增加而导致的制度内退休金收入增长的同步性,才能既保持c的绝对水平不提高,同时也不至于引发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

2.降低制度内退休金的工资替代率

制度内退休金的工资替代率水平的降低可以降低p,从而达到降低c的目标。虽然我国新制度设定的养老金工资替代率为58.5%,但在实际发放过程中远远超出了制度设定的替代率,平均在85%—90%之间。过高的基本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不仅加重了人们对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一支柱的过度依赖,限制了第二和第三支柱的发展,而且,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的情况下,维持过高的基本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还需要不断提高基本养老金的缴费率,这势必会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在职职工的生活水平,最终会使c提高到经济增长无法承受的地步。

鉴于养老金支付的刚性特点,直接降低当前的退休人员的工资替代率,虽然效果明显,但对当前的退休人员的利益影响过大,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此,降低工资替代率的方法应为:对于已经退休的职工,保持目前退休人员养老金收入的绝对数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不随在职人员工资水平的增长而增长,直至达到制度设定的目标替代率为止;对于即将退休和将来退休的职工,严格遵照新制度规定的工资替代率。

3.渐进提高退休年龄

因为p为总退休人口数与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收入的乘积,提高退休年龄,会减少制度内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使p下降,同时有更多的在职人口从事经济生产,提高gnp,一减一增,使c下降明显。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因为退休年龄的提高而增加的劳动人口不一定会被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所吸纳,特别是我国长期处于劳动力资源比较富裕、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态,因而,在理论上具有极高价值的路径选择在具体政策的制定中却遭到了冷遇,我国在全国人口平均寿命提高了20多岁的情况下,依然延续着20世纪50年代初作出的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这显然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也大大增加了社会养老的负担。

第7篇:成本汇报范文

中小型民营企业成本控制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1)说明本课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理论意义: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生存和谋求发展壮大,除了技术领先,资金较充沛之外,管理在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本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而成本控制恰恰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永恒的主题。科学的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壮大。中小型民营企业成本控制有利于改善、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更好的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变化。不断引进先进的成本控制理念和方法是企业管理者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成本控制创新,才能获取竞争优势,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实际意义:成本控制的直接结果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今市场多数是买方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众多企业竞争,而生产的往往是同质产品,差异不大,这时就要看哪家企业具有成本领先优势,其中成本控制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企业只有不断加强成本控制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获利水平。中小型民营企业成本控制有利于企业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和提高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从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交货等基本活动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活动等全方位分析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成本控制的创新可以改变陈旧落后的观念,通过成本控制的创新来引进新的先进的成本管理和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才能寻求更好的降低成本的途径,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国内研究动态: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下,我国的成本控制工作得以迅速发展。二十余年来,我国成本控制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标志着我国成本控制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在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开始慢慢认识到进行成本控制改革应该认真学习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有效管理方法和突出经验,打开眼界,为我所用,同时结合我国现行的国情,加以吸纳和改进。第二是成本控制不断加强技术进步,成本控制渗透到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我国一些企业在开展目标成本控制时把目标成本作为价值的目标,从而使成本控制目标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开辟了有效途径。第三是成本控制推行了责任成本制度。责任成本制度是在企业内部通过划分成本责任单位,实施责任目标成本控制,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可控成本进行核算、控制、监督与考核的一种内部经济责任制度。第四是在成本控制中引入战略控制思想形成战略成本控制。中小企业开始重视制定竞争战略,并随时根据顾客需求与竞争者情况的变动,做出相应调整。这样就进入了战略成本控制阶段。

国外研究动态:成本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它从事后控制到事中控制,再到事前控制的逻辑演进过程。第一阶段---以事后分析利用成本信息为主的成本控制阶段。这一阶段较为漫长,大约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第二阶段---以事中控制成本为主的成本控制阶段。这一阶段大约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其主要标志是标准成本控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第三阶段---以事前控制成本为主的成本控制阶段。这一阶段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形成的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主要有目标成本控制法、责任成本控制法、质量成本控制法、作业成本控制法等。

自己的见解:中小民营企业,在整个经济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中成本控制模式不够科学,对成本控制不够重视。而目前市场经济又处在非常危险的金融危机中,成本控制仍然是企业获得利润和发展的重要话题,金融危机给中小型民营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只有通过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最大限度的积累资本,建立合理有效地成本控制制度,抓住机遇,化危为机,从危机中突围出来,使企业的成本控制不断完善,这样才能使企业广泛参与竞争并不断地发展壮大。

课题的主要内容:

一、成本控制的含义

二、成本控制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重要性

三、中小型民营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生产成本控制

(二)运营成本控制

四、中小型民营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一)企业缺乏严谨的科学管理制度

(二)企业之间信息传递混乱

(三)成本控制的程序和机制存在不足

(四)成本控制范围过窄,管理难以到位

(五)缺乏战略眼光

五、加强中小型民营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一)建立严谨科学的管理制度

(二)合理设置并建立创新型的成本控制模式

(三)通过标准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差异分析

(四)将成本控制范围向企业整体价值扩展

(五)增强并使用新的竞争战略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大量与成本控制有关的资料,结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对过去的研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借鉴其经验,实施自己的创新研究。

2.比较研究法:通过往年的一些关于成本控制的经典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运用自己的见解,研究成本控制的途径和方法。

3.举证法,通过分析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在生产经营中的实际意义,得出成本控制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的重要性,运用成本控制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完成期限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完成期限:

2012年6月10日—6月15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选题开题并撰写开题报告

2012年7月10日—9月1日:完成初稿

2012年9月5日—2012年11月30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修改毕业论文,完成第三稿

2012年12月1日—2013年3月30日:毕业论文定稿,修改论文直至定稿

2013年4月25日:毕业论文答辩

采取的主要措施:文献收集、阅读期刊杂志、上网查阅资料

主要参考资料:

[1]陈冬妍.谈企业成本控制[J].煤炭技术,2002;3

[2]任多魁,胡中艾.成本会计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

[3]鲁亮升.成本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易佩富.浅谈中小型企业的成本控制[J].资产与产权,2003;5

[5]侯雪筠.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及其会计制度建设[M].北方经贸出版社,2004;8

[6]杜晓荣,路庆春.成本控制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于富生,王俊生.成本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刘恩,秦书华.企业财务成本控制技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第8篇:成本汇报范文

关于城乡农户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为深入有效的开展我镇城乡农户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按照上级部门下发的文件工作要求,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镇及时召开了城乡农户基本医疗保险启动工作会议,作出了具体工作安排,提出了明确目标任务,并规定完成时限。通过与各村组干部、驻村工作组工作人员高效的工作对接和落实,使我镇城乡农户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现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将我镇开展此项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三江政府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开展情况

我镇职工共计44人,其中在职职工38人,退休职工6人。已实现基本医疗全覆盖。在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纳部分按照年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二缴纳,单位缴纳部分按照年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七缴纳。退休职工只缴纳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按照每人每月5元标准缴纳。

(二)我镇城乡农户基本医疗保险情况

我镇城乡农户基本医疗保险自启动以来,本着全面实行、稳步推进模式和规范运作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和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目前参保单位为9个行政村,参保人数达2938人,目标任务2900人,以超额完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征收444150元。民政资助:低保115人、五保20人、重度残疾2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25人、优抚8人,低保是每人资助60元,五保、优抚、享受低保的重度残疾、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资助150元。合计资助参保人员:292人,合计资助金额:33450元。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

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镇及时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镇经办人员、各村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村会计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经办人员为办公室主任,负责城乡农户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日常事务,确保了城乡农户医疗保险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强化舆论宣传,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

为了使我镇城乡农户医疗保险制度这一惠民政策能够规范实施,我们加大了舆论宣传力度,共发放宣传手册2000余册、悬挂横幅10余条。同时,组织各村村组干部进行业务培训。镇经办人员与村会计走村入户到农户家中,上门宣讲政策。通过LED滚动宣传相关政策,积极向农户宣传购买城乡农户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重大意义,使医疗保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给了每一位参保人员,极大地提高了我镇农户参加城乡农户基本医疗保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严格政策把关,规范运作

     一是明确了参保对象的权利和义务,凡属本乡户籍的人员均可在本乡参加医疗保险;二是配合镇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加城乡农户医疗保险疗患者的身份审查;三是负责对全镇2938位参加医疗的农户的《医疗证》进行审核发放复核工作。四是随时随地为参保者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

(一)“一站式”联审联办不够配合,同步审批不够规范。    推行联审联办的情况不太乐观,由于进驻中心的各部门情况不一,有的审批权力集中到中心,有的仍然留在原职能单位;有的需要部门内部股室之间流转审批,有的必须经单位领导同意方能盖章,这些情况都影响着行政审批效率的提高。特别是那些需要多个部门审批盖章的项目,更是困难重重,如,企业注册登记和经济事务类审批涉及多个部门及中介机构、金融服务等单位,审批窗口设置不配套造成办事企业和群众还要跑到相关单位,无形中增加了审批环节。而个别单位由于部门之间的不协调,在本单位的审批事项完成后,没有履行应告知企业、群众到下一个单位审批的义务,又延误了企业、群众的审批时间。

(二)城乡农户医疗保险每年参保费标准增高

     在动员农户参保过程中,有一部分农户就反映了城乡农户医疗缴费标准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参保的积极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总结前期工作情况,向领导做好汇报,发现问题及时反映,给领导的布署工作做好参谋,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

(二)在入户登记参保中,继续做好宣传讲解工作。针对辖区内老弱病残,文化水平偏低的群众,村工作人员一方面要认真做好宣传讲解,让他们切实理解吃透医保精神,另一方面,鼓励他们积极参保,帮助填写与办理参保手续。

第9篇:成本汇报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险;城镇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8―0037-0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据统计,2005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约为1.2亿人,进城农民工约为1亿人,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约为6000万,他们正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促使工人队伍结构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民工面临的失业、工作安全、看病等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国在迈向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近年来,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经纳入政府工作日程,一些地方开始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认为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最好的办法是把农民工吸纳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一、建立独立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制度的缺陷

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是由地方政府设立的内容各异的一种主要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一般由农民工和用工企业双方筹集资金,地方政府部门集中管理,单独立户,专款专用。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各不相同。一些地方实施一个险种(即综合保险),三项待遇,即用人单位为其使用的外来从业人员缴纳综合保险费期间,外来从业人员可享受工伤、住院医疗和老年补贴待遇。有的地方是单项保险。尽管建立这种保险的初衷是好的,但却存在很多问题。

1.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关系实际上不具备转移性,不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设计必须适应农民工的高流动性,目前各地分别设立的外来务工人员保险制度差异性很大,而且全国仅个别城市有此制度,尽管制度规定可转移,但缺乏可转移的对接制度,根本无法满足农民工流动时转移保险的需要。如果离开工作地,农民工所选择的必然是退保。2004年广东东莞有105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但仅2005年就有40万人次办理了退保手续,退保的基本都是外来务工者。深圳市已经参加养老保险的外来工总数大概在50万人左右,而每年退保的人数则高达12万以上,并且退保率逐年攀升,广东省一些地区农民工退保率竟高达95%以上。

2.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有限,覆盖面窄,不符合大数原则。作为社会保险必须遵守“大数法则”,即参加保险的人数越多,覆盖面越大,互济功能就越大,抗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广覆盖”是社会保险必须遵循的普遍性原则,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这样才能发挥其互助共济、分散风险、稳定社会的功能。但是农民工社会保险仅以市为单位,人数少,统筹范围小,而且没有积累,很容易出现资金缺口,导致基金危机。因此,这样的制度设计是很危险的,政府部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操作方法不成熟,操作成本高。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就必须成立经办机构,配备一套机构及工作人员来具体承办农民工社会保险事务。由于其是一个新机构,人员对业务的精通、熟悉需一段时间,操作中既容易出现问题,又增加了操作成本。与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把紧张的资金用到庞大的机构运营上,不如用到真正需要保障的农民工身上。

4.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待遇低于城镇社会保险,对今后社会保障的发展不利。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和城镇基本保险在缴费数量上的差别,必然在待遇享受上有差别。如上海为农民工举办的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中规定,参保人员退休后只能一次性领取养老补贴,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实际上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2001年北京制定了《北京市农民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也规定农民工达到国家规定的养老年龄,可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按享受一次性养老待遇办理。由此可见,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于户籍地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按照这一保障水平,即使农民工能够在移入地享受到养老金或老年生活补贴,其生活水平也较低。城市社会保障机构出台的农民工社会保险政策,仍然是基于城乡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所制定的政策,不但不能解决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而且还把城乡二元结构移植到城市,移植到新的工业化成果中来。另外,由于农民工社会保险与现行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保险制度无法实现对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力自由流动,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长远发展。

二、农民工吸纳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合理性分析

从长远看,建立相对独立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只是阶段性的,最终农民工的社会保险体系必将与城镇社会保险实现统一。与其重新建立一套庞大的农民工社会保险体系,还不如在深化城镇社会保险的基础上,直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

1.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基本保险是社会公平的需要。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在城镇社会化大生产中以同样的方式工作、生活,他们面临着同样的风险,他们完全应该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而且,进入现行城镇社会保险制度也有利于企业之间、群体之间的公平。如果农民工可以选择进入缴费率比城镇基本保险低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那么企业聘用农民工可降低人工成本,企业为在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会尽量选择农民工。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企业对用工的可选择程度是不同的,这势必造成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与此同时还对城镇职工和农民工都存在着不公平。对于城镇职工来说,由于企业要为其缴纳较高的社会保险费,在寻找工作中与农民工相比处于劣势,特别是对于下岗、失业职工来说更为不利。对于农民工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他们得不到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的待遇,违背《劳动法》所确立的劳动者平等的精神。所以,农民工应当为城镇社会保险所覆盖,应该与城镇劳动者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险待遇。

2.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基本保险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近代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经历了人口、产业(或资本)不断从农村向城市集聚,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几十年来,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影响着城市化进程,使中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因此,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一直致力于加速城市化进程。但是,在城市化的建设中,由于我们更注重空间上、形式上的城市化,结果大量农田被毁,城市扩建,小城镇星罗棋布,建成了一座座的空城。笔者认为,空间上、形式上的城市化不是真正的城市化,人口上的城市化才是真正的城市化。

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基本保险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城市化。如果把每年存量在1亿左右的农民工当作推动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基本力量,必定会极大地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实现农民工的真正城市化,最关键的是把他们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减少农民工城乡之间的频繁流动,从而促进城市化水平的良性发展。

3.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基本保险有利于消除二元结构,促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几乎都经历了一个从工业延展到农业、从城市延展到农村,逐步完善、逐项接轨的过程,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都不同步,时差的存在是正常现象。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及社会保险基金匮乏等基本国情决定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接轨,必然会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农民工是刚刚脱离土地,像城市居民一样的工作、生活,又没有城市社会保障的边缘性群体,且数量不断增加,如果以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为突破口,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方法,先把进入城镇务工、脱离农业的人群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这有利于解决二元社会保障问题,既可以推进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又可以为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逐渐接轨准备条件,而且还消除了农民工的就业歧视,有助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4.吸纳农民工进入城镇社会保障网络有利于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3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到21世纪中叶,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4左右。人口结构的老化和长寿风险导致总人口的赡养比率增加,给社会保障带来沉重的支付压力。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吸纳进城务工的这一群体进入城镇社会保险系统,有利于缓解当前城镇社保基金的压力。因为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国企职工相比,就年龄结构而言,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年轻化的特征。据统计,农民工中35岁以下年龄结构的人群占到农民工人口总数的88%,51岁以上的仅占2.2%。吸纳这一年龄结构的群体加入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将大大降低城镇社会保险制度中的赡养率,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压力。另外,由于人的生理因素所决定,年轻人的医疗费用小于老年人。中国现行的医疗费用支出中80%以上用于老年人,所以吸纳农民工进入城镇社会保障还有利医疗保险基金的平衡。

5.根据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分层、分类纳入城镇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基本保险制度,需根据农民工的具体分类按步骤进行。农民工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已城市化了的农民工,他们长期在城市里工作,有着相对稳定的职业、住所和收入来源,他们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去。这部分人约占农民工总体的15%-20%。他们职业身份已完全转变,很容易把他们纳入到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第二类是占农民工大多数的流动打工者,他们常年在外务工,但地点不定,这部分占到农民工的60%以上。他们长期在城镇工作,只是工作地点不定。他们向往城市生活,不愿意回农村。近二十年的城市建设也证明了,城市同样离不开他们。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的重点和难点是应尽快创造条件把他们纳入城镇保险制度中。第三类是农闲时候进入城镇打工的季节工,其本质上是农民,只是农闲时出来打零工,需要的是增加一点现金收入,改善农村的生活。他们所需要的社会保障和长期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不一样,这一类农民工可以归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

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基本保险制度,不是要同时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种保险,而是根据农民工的具体生存状况分层进入。进城务工经商的主要是农村人口中的青壮年劳动力,而且进城务工者的文化教育程度,也要比农村其他劳动者的水平高,当农民工这一农村中的“精英分子”遇到工伤、疾病等风险时,不仅会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影响也会给家庭及其他人员造成极大的影响,因为农民工收人往往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一个人的贫困会使一家人陷于贫困境地。他们最需要的是工伤和医疗保险。应该在农民工中首先建立工伤、医疗保险。只要没病没灾,农民工总是会接受各种工作,即使工作条件很差,他们也不会选择失业。另外,养老的问题与农民工当前紧迫的其他刚性支出相比可作稍微靠后的安排。所以,失业、养老保险可放在工伤、疾病之后,最后是生育保险。

三、农民工纳入城镇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制约因素分析

农民工群体构成复杂与城镇职工存在较大的区别,具有工作不稳定,流动性较强,收入较低等特点。将农民工纳入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必然存在制约因素。

1.现行城镇基本社会保险的缴费比例高,企业和农民工难以接受,严重制约了企业和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城镇基本社会保险制度由于承担国有企业历史遗留的负担,企业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三项保险费企业缴费部分分别为工资总额的20%、6%、2%,个人缴费部分分别为个人工资的8%、2%、1%,总计企业缴费28%,个人缴费11%,共计39%。39%的缴费比例对企业和农民工个人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2004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024元,按照社会保险的规定,被保险人上年度月工资低于所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的,按所在市平均工资的60%计,农民工由于收入低,一般只有600元左右,按下限16024x60%=9614.4的11%计算,农民工一年个人要缴1057.6元。1000多元对于农民工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因此多数农民工因经济承受力低,只能选择眼前利益,难以参加社会保险。另外,缴费基数高,企业的用工成本增大,还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按照16024元的年平均工资算,如果完全按照现行制度把农民工吸纳进城镇社会保险制度,企业由此每年要为每个农民工支付保险费16024x28%=4486.72元,用工成本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一倍左右,其后果必然是企业对农民工吸纳的数量下降;逃避各种缴费责任;变相降低农民工工资;降低各种社会保险费的缴纳基数。

2.保险关系转移较难,不适应农民工频繁流动、转移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需要。中国缺乏全国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各地区的保障标准也不尽相同,基本上是省级统一,县、市级统筹,养老和医疗等主要的社会保险制度被分割在2000多个统筹单位内运行,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统一,互联互通较难。按照国家现行规定,职工跨地区流动时只转移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转移社会统筹资金,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难度较大,而农民工需要简便、畅通转移的社会保险。另外,农民工参保后待遇享受问题在现行制度中也难以解决。比如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而农民工流动频繁,如果

不能实现转移接续,多数农民工参保很难达到该年限标准。有的地方还规定退休前5年必须在该地连续参保,这实际上已把农民工的养老问题排除在外。而且很多地方规定不参加养老保险不能参加医疗保险。尽管一些地方鼓励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保险,但在这种制度面前,农民工的理性选择只能是不参加。

3.制度的透明度低,只告知农民工应履行的义务,农民工不能明确自己的权利和待遇。近几十年信息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革命给所有领域带来新的改变,但社会保险信息服务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大部分地区社会保险信息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参保人和企业不能快速、准确对自己的缴费情况、待遇水平通过信息查询系统进行了解,造成信任危机,躲避缴费。

四、深化城镇基本保险制度改革,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1.深化城镇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覆盖城镇职工、农民工、城镇灵活就业者的城镇基本保险制度。在全国统一的城镇保险制度中农民工可以凭借身份证在工作的城市建立个人永久性基本社会保险账户,可随时转移其保险关系,尽管工作地点不定,变化工作时可能出现短时的失业,但仍可以继续社会保险关系,不影响其对社会保险待遇的享受。目前主要社会保险制度被分割为2000多个统筹单位,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统一,不仅影响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对城镇职工的流动也形成阻碍。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保险制度是多年来城镇社会保险改革的方向,应加快改革的进程,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城镇基本保险制度,这既有利于城镇基本保险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吸纳农民工享受该制度,享受相同的待遇。

2.调整现行城镇基本保险中不适当的规定,既可以促进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又可适应农民工。现行城镇基本保险制度的设计存在很多计划经济的烙印,农民工加入会显露一些问题,但是农民工不加入问题仍然存在,只是暂时隐性化了。例如《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累计缴费时间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给付期过长,具有明显铁饭碗的痕迹,农民工加入会加重政府的责任。所以应修改的是失业保险制度本身,缩短给付期,增加等待期,严格审查制度,建立及时的退出机制,使该制度本身能实现资金平衡,而不是限制农民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