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月亮的诗词范文

有关月亮的诗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月亮的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关月亮的诗词

第1篇:有关月亮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月亮;意象;唐代诗歌;博尔赫斯

意象作为诗的意境构成单位,首先必须是具体的物象,其次必须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意,亦即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月亮作为一个实体,作为一种意象,跨越了时间的长河和空间的阻隔,给中西方诗人的情感提供了一种表现载体。本文拟就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和阿根廷作家及诗人博尔赫斯的咏月诗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成诗的背景,借月抒发的感情及作者生平的有关经历,从而探究月亮在中西方诗人眼中所代表的不同意象及所体现的思想与文化差异。

一、李白之“逸”月

李白为中国唐代著名诗人,号称“诗仙”,他的诗作多而佳,其诗如其人,飘逸且不羁,浪漫且狂放。有人说“月无白无味,白无月不逸”,李白诗中写月亮的佳词丽句,意象丰富,内涵深广,反映了诗人作诗时的心境,寄托了诗人身处不同境遇时的情感。

1.借月思乡怀友

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怀着深深的眷念,念出了“娥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待他离别家乡,客居他乡时,“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在《静夜思》中把对“月”的寄托表露得直白无遗,把对故乡的思念表达的淋漓尽致。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月是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的载体。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中,诗人在抒发壮志中夹杂了对友人的情谊。

2.借月抒发壮志豪情

李白生活在道教盛行的时代,但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却又时时鼓舞着他“申管宴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就是他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的诗化。从少年时代“养奇禽千计”被举到十年浪游中的任侠之风,再到他四十二岁时重获玄宗垂青,李白毫不隐讳地道出了喜从天降的兴奋:“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3.借月叹怀才不遇之意

李白虽然终于受玄宗赏识,但当时朝廷黑暗,奸臣当道,玄宗已从励精图治转变为昏聩骄纵,大唐帝国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孤傲、清高的李白不愿会甘作附庸,同流合污。《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此间他倍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无奈;《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长空叹”是他遭诽谤离开长安时写的,通过刻画相思之苦,表达政治抱负难得施展的郁闷。在经历过自我麻醉,违心写应景词章的痛苦后,他最终在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儒吏之争中败下阵来,哀叹着“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随后自请归隐,重作游侠。然而,“旧国见秋月,长江流寒声。”安史之乱的爆发时李白重燃报国激情,毅然受召于永王,“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可是此次却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打击,最后被捕入狱,流放夜郎。

4.借月谴孤独寂寞之情

李白的一生沉浮,颠沛流离中,皎皎明月曾多少次清润了他的寂寞灵魂。千古名篇《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无人可语,心头愁绪挥之不去,只得与月同醉,邀月共舞。诗中的月亮成了他寂寞灵魂的抚慰者。“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迁客此时空寂寞,常州孤月向谁明?”是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孤单寂寥的写照。李白在怀才不遇,政治失意之后,借隐居山林,求仙访道,借诗酒与明月自遣,如“天上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都是他内心孤寂廖楼的明正和排遣,借月发人生感慨。

人生坎坷失意多;知己难求独飘零,豁达洒脱的李白在《把酒问月》中,问了一句“青天有月来几时”之后,接着便写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思索中的诗人将人与月进行比较,感悟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沟通和共鸣,以及表现了“明月长在,人生如寄”的人生感慨。但对于这份永恒,李白并不在痴想“不知乘月几人归”而是干脆“唯愿对酒当歌时,月光常照金樽里。”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都搁置一边,只希望短短人生里总有美好的晨光便已是足够,展示了诗人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二、博尔赫斯之“玄”月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早年受尼采、叔本华等人的不可知论和宿命论的影响,以及在西班牙居住期间,与极端主义派作家过往甚密,因而他的作品基调一方面孤独、迷惘、彷徨、失望,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明显的先锋派的影响,其中描绘的景色,事物都带有神秘色彩,如他的第一首涉及到月亮的诗是《界限》(Limits),其中提到“谁也不会见到你走下那处泉水,无论是朗朗白日还是黄金的圆月。”陈东飚、陈子弘等人翻译如下:

……

某一扇门你己经永远关上

也有一面镜子在徒劳地把你等待;

十字路口向你敞开了远方,

还有那四张脸的不眠者,雅努。

在你所有的记忆里,有一段

已经失去,已经远不可及;

谁也不会见到你走下那处泉水

无论是朗朗白日还是黄金的圆月

……

在黎明我仿佛听见了一阵繁忙的

喃喃之声,那是远去的人群;

他们曾经热爱我,又遗忘了我;

此刻空间,时间和博尔赫斯正将我离弃。

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抒发的也是一种对时空、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在字里行间透露着迷茫与彷徨,在沉思默想中同样也渗透着一丝的神秘气氛。

博尔赫斯另外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月亮——给玛丽亚.儿玉》,是他献给爱人的诗,译文如下:

那片黄金中有如许的孤独,

众多的夜晚,

那月亮不是先人亚当望见的月亮。

在漫长的岁月里,

守夜的人们已用古老的悲哀将她填满。

看她,她是你的明镜。

虽然此诗是诗人写给爱人的,某种程度上是一首情诗,但从另一角度来说,诗中的月亮意象倒像是诗人对人生所发出的感悟。博尔赫斯一生为精神、为知识、为一个更广阔的未知世界而存在。在失去光明的晚年,他对颜色的感知是纯主观的,他在诗歌中所呈示的一切意象也源自于其虚幻的精神,“众多的夜晚,那月亮不是先人亚当望见月亮。”在他的想象中,那轮亘古高悬于天际的皎洁明月,也许代表了一中精神,代表了历史和时间的变迁,同时也代表了爱的流逝与传承:“在漫长的岁月里,守夜的人们已用古老的悲哀将她填满。看她,她是你的明镜。”此外,诗篇也传达了博尔赫斯对世界和生命的冥想:神圣而不可捉摸。

三、月同人易,其情各现

李白和博尔赫斯各自诗中出现的月亮描写不同,风格各异,表达的意象也因各人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生境遇而迥然相异。

1.社会文化背景之异

李白处于封建社会鼎盛的唐朝,经历了社会稳定到战乱的动荡,经历了背井离乡求功名到春风得意获赏识,到黯然落魄遭流放,再到隐居山林悟人生的变迁,月亮意象也随着诗人生活遭遇的变化而变化:从辞亲离乡时“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豪情到功名在身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兴奋得意,到怀才不遇时“何用孤高比云月”的无奈沮丧,再到流放夜郎时“长州孤月向谁明”的寂寥惆怅,最后到归隐山林时“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人生感慨。诗人改造、雕塑了月亮,月亮也见证了诗人的人生沉浮、喜怒哀乐。

博尔赫斯所处的时代离我们较近,诗人有关月亮的诗不多,但同李白一样,他的人生也经历了战乱(两次世界大战)的颠沛流离。博尔赫斯在这些不断的迁移中,受过尼采、叔本华的影响,也受过卡夫卡、爱伦.坡及西班牙极端主义流派的影响。他在诗中所表现的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有异于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因而即便是在写给爱人的诗中,也隐隐弥漫着这种神秘色彩。不过,在李白和博尔赫斯的人生的最后阶段,两人分别在《把酒问月》与《月亮——给玛丽亚·儿玉》的诗中都表现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沉重思索。“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与“众多的夜晚,那月亮不是先人亚当望见月亮。在漫长的岁月里,守夜的人们已用古老的悲哀将它填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月亮在此时人产生了超越时空的沟通和共鸣。

2、抒发感情的对象不同

李白的咏月诗中多借月思乡念友,借月言志抒怀,从未涉及爱情;而博尔赫斯的诗虽未直接写爱情,却的的确确是献给爱人的,这主要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和思想差异决定的。总的来说,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的影响,女子地位高,教育也较完善。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与男子契合,在中国得益于友朋的乐趣,在西方往往也可得之于妇人女子。如玛丽亚.儿玉原来就是追随博尔赫斯多年的日裔女秘书,他们在工作上相得益彰,在感情上也是琴瑟相谐。而且,西方社会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份量极重,而中国则侧重国家集体利益,因而写君臣、政治抱负及友情的诗篇较多。其次,东西方思想观念差异大。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中国人重婚姻而轻恋爱,真正的恋爱往往见于“桑间濮上”的平凡中,因而西方诗人多借诗表达爱情,而中国诗人则多借诗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文化传统使得中西方诗人产生了对同一实体——月亮的不同意象,月亮给了诗人们美妙的灵感,赋予了诗歌丰富的意蕴。照耀古今的月亮还沟通了自然与人生,历史与现实,从超时空的角度俯视古今中外的悲欢离合,渗透心灵的各个层面。明月意象丰富了诗词的表现技巧,拓宽了诗词的思想境界,更体现了一种自然之美,变幻之美,形成了形神兼备,虚实相生,变化有序,损益互补的美学观念.唯其妙处有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参考文献】

[1]钟芒.唐宋名篇吟诵系列[M].北京:朝华出版社,1999.

[2]霍达.天涯倦客[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第2篇:有关月亮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中秋节;青少年;集体活动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83-01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宋代、明代、 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一、自制月饼大赛

(1)组织好同学在教室坐好,由老师统一在投影上播放关于制作月饼的相关视频,让同学们熟悉制作月饼的过程。

(2)在活动场地将桌椅一排排码放好,将活动要用到的材料放在桌子上,等同学们进行活动时让同学们自行挑选。材料:奶粉,转化糖浆,枧水,花生油,中筋面粉,莲蓉,咸蛋黄,蛋黄,蛋清。在现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同学们还可以自己创新月饼制作程序,设计新颖独特、自己喜欢的月饼。尝试锻炼自己的创造、动手能力。

(3)将做好的月饼坯放入电烤箱中烘烤。

(4)当月亮高挂于空,最圆最亮的时候,大家团团坐,边赏月边聊天赏评吃月饼,分享大家劳动的成果。

二、赏月诗词诵读演唱会

师生们围坐一团进行关于“月”的诗歌朗诵。大家一边吃着月饼,一边看着又亮又圆的月亮,一边聆听学生声情并茂的诗词朗诵或词曲表演歌唱,体会感受到中秋节月圆人圆的气氛。

同学们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诗词进行朗诵,感受诗词中的美好境界。大家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月”的诗词歌赋等进行朗诵或背诵,也可以通过交流将自己找到的诗词歌赋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同时开动自己的智慧想一些有关“月”的短信、祝福语等将它们写下来,送给我们的亲人、朋友,将我们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我们最亲的人。

虽然只是一则小小的短信,但是经过我们自己的努力编写出的短信就会有更深一层的祝愿。收到短信的人心里也会是温暖的,更深刻的体会到中秋节大团圆的氛围。为更好的传承华夏瑰丽灿烂的诗歌文化,为同学们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扩大和培养诗歌文化受众,启发同学们的创作灵感,提高同学们的文学修养,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中秋节的氛围。

三、猜灯谜

用绳子将挂有附灯谜的灯笼串联在一起,再将灯笼放在操场中央挂起来,每个灯笼上都写有不同的的灯谜。然后,同学们开始猜谜题,看看谁先猜出来。活动参与者若知道谜底,撕下选中的灯谜,去旁边的兑奖桌告诉工作人员编号及答案,若答案正确,则可当场获得奖品。同学们可以集思广益,踊跃猜谜,如果猜中就到领奖处领取精美奖品。猜灯谜锻炼了同学们的思维敏捷度和知识的储存量,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中秋节的氛围。猜谜,就是要顺藤摸瓜,一点点开动脑筋,一步步向前,让自己的思维敏捷起来,根据提示找到答案。

四、许愿船

活动前期:活动前通过海报的形式向全校师生进行活动宣传,由负责人员准备好活动所用到的材料,然后将同学们带到指定教室,由同学们自己选择所需材料。分配人员对活动地点进行实地勘察,确定交通路线和活动地点。材料有彩纸、马克笔、小蜡烛。

活动阶段: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折成各种样式的小船,然后将自己选择的蜡烛放在船身中央,由负责人员将大家集体带到小河边,将已制作好的小船放入河中,点燃蜡烛,在心中许下愿望,让小船随着河流的方向自由流动,看着小船越飘越远,它承载着我们的梦想随着河流的方向流动。这种方式表现的是心中一种美好的祝愿,放飞我们心中的梦想。

第3篇:有关月亮的诗词范文

古诗语言凝练,思维跳跃。古诗有“神韵”说,神韵贵在含蓄,如高超画师,往往淡淡几笔,便可展现万里云山:写诗圣手,只用短短几句,便可使读者玩味无穷。钱钟书在他的《管锥篇》中说:“诗之道情景,不贵详尽,皆须留余地,耐人寻味。”如“潇潇秋雨夕,苍茫楚江晦。时见一舟行,漠漠水云外”(《江上》)“清晨出西郭,招提过微雨,日出不逢人,满院风铃语。”(《早至天宁寺》)王士禛的两首诗,意境凄清迷离,所寻之人不知何处,只有满院风铃之声,令人遐思天外。

正因为古代诗歌的凝练、思维的跳跃,鉴赏诗歌便要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单独的镜头组合成画面,从一个个意象进而体会诗的意境。见一叶而知秋;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阴阳之变。从看似简单的表层语言去探求诗的意外之境,品味诗的弦外之音。

这就要求我们在古诗欣赏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大意的阶段,更不能浅尝则止,而应该带领学生探求诗的深层含义。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我们要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其暗示性和象征意义,领会词语深层意义。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在讲这首诗时,先让学生根据“轻罗小扇”“画屏”等词语去推断人物性别,根据“天阶”(宫殿中的台阶)去推断人物身份,这样,学生便可以想象出诗中人物是一位年轻的宫女(或嫔妃)。学生了解任务外在清醒之后,老师还需要带领他们进一步深入分析。根据“小扇”“扑流萤”“看牵牛织女星”去推断人物内心感受。秋天到了,小扇还有用吗?萤火虫飞来飞去,是热闹还是冷清?牛郎织女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逐渐了解到,这是一位受冷落的宫女(或嫔妃)。她身处深宫大内,没有自由,倍受冷落,百无聊赖之际,看到天上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不仅心驰神往,但是在那个年代,一个弱女子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的。因此,她虽然向往民间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却又无可奈何。

二、化大为小,化难为易。

在古诗教学中,对于那些较含蓄的诗,老师要学会诱导,不能急于求成。古诗表情达意往往不直接说,而是通过动作显示出来。因此,我们可以围绕关键词,将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李白诗《玉阶怨》就是如此。“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诗中女主人公,始终在“望月”,即使露水打湿罗袜,也痴心不改,这个动作有何深层意义?后来又将水晶帘放下,这个动作有何深层意义?人物又是怎样的心理?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可以打开学生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仅仅设计成具体问题还不够,老师还需要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体会发现的快乐。还是《玉阶怨》,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学生通过已知的诗,体会月亮的象征意义,从而体会“望月”的含义。月亮,象征美好,团圆;望月,就是对美好的向往。也许,她从月的清冷想到自身的孤独;从月的圆满,想到人生的缺憾。将水晶帘放下,就是以此消除这种愁绪,但月光依旧穿帘而入,这种无边的愁绪,却挥之不去……这样,老师再进一步提示总结,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三、欣赏古诗要注意抒情角度的变化,主体与客体的移位。

如杜甫的诗《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面上写,远在鄜州的妻子,思念身陷长安狱中的丈夫,直到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实际上是作者思念远方的妻子儿女。

四、学习古诗中以简驭繁、以小见大的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古人云:“诗无达诂”,它永远留给我们广阔的思维空间,联想空间。如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本来故乡有很多事情要问,比如土地、房产、农事、亲情、人迁等,为何只问梅花?围绕这个疑点,我们可以展开很多联想:也许梅花凝聚着少年的生活的快乐,也许梅花象征着家运的兴衰,也许梅花引发他一段辛酸往事,,也许梅花是作者高洁人格的象征……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开阔思路,增强兴趣,提升审美能力。文学就是这样,通过“旧时王谢堂前”而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来表现朝代的兴替。诗歌教学中,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个特点,认真品味,反复训练。

第4篇:有关月亮的诗词范文

一、探索奥妙,心中有数

要写月球就得了解月球,唯有如此,才能下笔如有神。同学们不妨通过学习和探究诸如月球的起源、地质的构造、月相、月食、潮汐、人类登月、月球的开发等问题,了解其基本现象,感知了大自然的无穷奥妙。这样,才能让自我的想象更加合理、充实,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还要对月球文化作深入细致的查阅。可以听一听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读一读咏月的诗赋,唱一唱借月抒怀的歌曲,猜一猜与月有关的谜语等,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究中,一定会有独特的发现与感受。

二、融入时空,奇思妙想

想象要丰富,就要把事物融入广袤的时空之中。即将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聚合于自己的视野之中,把在不同的位置上的同一事物联系起来。如以“月球”为话题的作文,同学们可由古代人们对月球的探索想到现代人们对月球的探索;由中国的咏月诗篇想到贝多芬的《月光曲》。除此之外,还要利用事物间相通、相近或相反的关系展开想象。如可由月光想到光明,在相似联想之中创造出新的形象;可由月的阴晴圆缺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利用对比联想,升华文章题旨;可由明月想到家乡或亲人,以相关联想的方法来扩展文章内容;可由现在推测未来,由已知推断未知,以推测联想的方式来丰富文章内容。同学们只有融入时空,多方联想,才能做到文若泉涌,涉笔成趣!

三、歌咏月球,妙笔生花

月球奥秘的解说,月球文化的阐释,月球未来的展望……我们的目光永远追随着那让人遐想万千的月亮,深情的赞美是它永恒的主题。无论是编造一个关于月球的故事,或者是对它作生动的说明,还是对它抒发自我的真情与感悟,最好围绕这一主题来展开。只有这样,才能使想象更加合情合理。同学们可以写童话、寓言等不同文体的文章,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得文章生动形象起来。在结构的安排上,可以传承前人或明或暗的表达技巧以及布局谋篇的独具匠心,力求构思新颖别致,符合时代特点,让月球在你的笔下放出夺目的光彩!

【例文】

月宫一日游

湖北松滋市南海中学

覃冬杰

翻开日历,现在已是2020年了。

随着时光的飞逝,我们居住的地球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已经开始重视环境,并利用日趋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美化环境;人类用环保型飞机代替人工撒种,使世界陆地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0%以上;沙尘暴已成为过去,土地沙化也成了难得一见的奇迹;就连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也成了一片热带雨林……现在,地球上生机勃勃、绿意盎然,近乎于上帝耶和华的“伊甸园”了。

现在,我作为一名博士,为了完成最新的论文《月球》,向世界航天总公司提出登月的申请,很快就被批准了。

我在助手的陪同下,乘着世界最先进的“太空五号”飞船,在50分钟内登上了月球。

我踏上这片土地,不觉惊讶人类的本领为何如此之大――因交通便利,人类已把不需任何养料的人造植物、动物移植到了月球上,现在的月球可以作为第二个地球了,但因地球的变化,人类已不需要移民了。

我和助手借着探测仪走去,不觉来到了一座巍峨的宫殿前,门顶题写着“广寒宫”三个大字。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奶奶给我讲过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正当我沉浸在回忆中时,门“吱呀”一声开了,走出一位怀抱玉兔的美丽绝伦的仙女,这不正是嫦娥仙子!她引导着我们进入了广寒宫。广寒宫真是一座美丽的宫殿,洞口挂着很多银色冰帘,颇有诗情画意。进入广寒宫,只见两旁的冰壁上呈现出各式各样的雕纹:有百花齐放,有飞禽走兽……这些鬼斧神工的天然壁画,是冰雪凝结、融水逐渐侵蚀而成的。我不得不惊叹自然造化的神妙。

接着,嫦娥仙子热情地款待了我们,丰盛的菜肴都是地球上所没有的,像什么“明月独悬”、“朗朗乾坤”等,都让人回味无穷。

她还带领我们游遍了月球奇观。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月球金字塔”了,其构造和地球上的金字塔别无两样,但规模却宏大得多。要知道,这可是现代社会的最高技术都造不出来的呀!我真怀疑这是不是“月球人”建造的。

我们有说有笑地游玩着,听嫦娥仙子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不觉已过了大半日。我偶然看了看表,我们来到月球已经十多个小时了。助手催促着我:“博士,该回去了。”我好生留恋这里,但时间过长,我不得不回去了。

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嫦娥仙子,带着好心情回到了地球。不用说,我的这篇论文一定完成得很棒!

第5篇:有关月亮的诗词范文

仰望天空,有两个最大的发光天体:一为月亮,一为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可是,月亮除了昭示夜晚,对我们生活中的一切,还能发生什么作用呢?最早对月亮的关心,来自儿时母亲亲切的讲述。那时天很清很清。星星永远一长一短地闪烁着光芒,永远像儿歌中唱的那样,“星星眨眼睛”。每到月白风清,满天朗星的秋夜,母亲会告诉我和弟弟,月亮里有桂花树、有宫殿,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寂寞而美丽的仙女,嫦娥。于是,我和弟弟会抬头在晶莹剔透的玉盘里百般努力地寻找。然而,我们每次都不能在月亮隐约模糊的阴影中找到那美丽的倩影,欠缺的想象力,勾勒不出窈窕的身姿。

读中学时,我们已经到了“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年纪。语文课讲到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寂寞嫦娥舒广袖”时,我们已经能隐隐体会到那美丽倩影背后的心的忧伤和冷寂了,也已经能触摸到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那颗清凉凄婉的诗心了。解诗到“吴刚捧出桂花酒”时,我们才知道,月亮里还有和永远向上推着向下滚的巨石的西西弗斯命运相仿的吴刚,在砍着永远向上生长着的桂花树。青春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美丽仙女寒宫的不幸寂寞,有刚健男儿的沉默和永远的伐木声相伴,他们会交流吗?他们会相助吗?在两个人的世界里,在那片银色凄迷中,他们会相依为命,相守终生吗?我想,这就是月亮。

月亮是婉约的诗篇。月亮的美,乃是一种“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撩拨心头情愫,可以感觉却不可言状的莫名的美。她使生命充满了诗的遐想。看过昆曲《牡丹亭》,一位女作家打电话给我,是晚戏散场,她走在浦东归家的路上,望着流泻的月辉和自己的身影,品味着痴男怨女古典的纯情,才感到生命和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的美好。太阳是宣言。他给出生命明确的坐标和意义,坚定信念和意志。太阳永远高居中天,永远君临天下,永远驾着金光灿灿的马车巡游着世界。用他耀眼而令人晕眩的光芒照亮着外部世界的河流山川、道路桥梁。而月亮则永远谦和地、若有若无、隐隐约约、像春雨润物般地渗透着我们内心世界的角角落落,每一条肌里、每一次颤动。我们在月光下倾诉,在月光下回忆,在月光下漫步,在月光下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打开心扉,就如清风掀动的一袭幽帘一扇柴门。“月儿如钩,遥挂长天。清辉流泻,下照无眠。”在新编历史京剧《贞观盛事》中,我们看到中国历史上两个伟大的男人,大唐天子李世民和一代名相魏徵如何在阳光下争执,又如何在月光下和解,看到两个伟大的人格力量如何在阳光下激烈碰撞,又如何在月光下像溶溶的春水交融,共铸盛唐气象的动人情景。所有恋爱着的人,都喜欢月亮。因为月亮善解人意,总是用她充满诗情的辉光抚慰着心灵,总是让相爱的男女在诗情的氛围中敞开各自的心灵,成为不设防的城市。两情相悦,让你的心走进她的心,让她的心走进你的心。月亮下,我们享受情感。太阳下,我们计较功利。即使热恋中的少男少女,也免不了利益关系的纷争。

太阳是金黄的,富贵威严一览无余的金黄。月亮是玉色的,温润而富于内涵,真正的含而不露,真正是无言的爱。太阳是西洋乐队中的小号,嘹亮亢奋,一往无前。月亮是现在几近绝响的箫和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在月光下最容易也最适宜的西洋乐器是口琴。在月亮隐约透过云翳,穿过林木投下阴影的时候,口琴简单的音色最能表达青春的压抑和忧伤。三十多年前,正值“”,既看不到国家也看不到个人的前途,有一个小伙子,总是站在夜晚的阳台上,望着黄浦江上空的月亮,将他会唱的每一首歌,都吹奏得那样的忧伤,那样的缠绵。他想吹得每一个音符都让石人落泪,天地动容。头顶的月亮,很圆,是奇诡的暗红,显得憔悴。

歌手孟庭苇唱月亮,“扁扁的、扁扁的,岁月的书签”。张爱玲说,二十年前的月亮,是“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颗泪珠,陈旧而迷糊”。

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子,历经沧桑,已经变成人生角斗场上将心裹上厚厚铠甲、刀枪不入的斗士,但依然在心的深处吹奏着月光下忧伤的口琴,怀想着当年照耀着千家万户,微微发红的月亮。怀念着那个踩着月光,听着自己脚步赶路的小小少年。世界正在城市化。被城市化了的空间,以繁华通明的灯光,遮蔽了月亮,使月亮变得黯然失色。现代人正在远离月亮,远离生活中的诗意。

去吧,去月亮下走走。隔着千年的岁月,我听到了旷达的召唤:“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6篇:有关月亮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语文;反思;感悟;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然而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认识,现状不容乐观。反思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在思想上不重视;对活动的教育价值挖掘不够;把活动看成了写作文的准备;活动时间安排的不够用等,都是造成语文综合学习活动的不成功因素。感笔者感悟到:只有在活动前吃透教材、认真研究文本,揣摩专家编写意图,明确活动的各种目的;充分调查,进而设计时能做到“胸中有丘壑”;把握时间,要提前几周组织准备,激励和监督学生积极参与;重视活动的成果使用,更要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多元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多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组织一次活动太不容易。大家看,第一节课是准备课,我们一般都放在课后、双休日,学生的资料一是准备不足,二是不知自己所需,而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不可能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做更多的指导,指导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需要查找哪些方面的资料。从所取得的效果来看,笔者认为并不是很理想,甚至师生都在糊里糊涂地进行。事后对此进行了反思,笔者认为责任还是在于教师,最主要的是笔者自己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总结了一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上不重视

笔者前一阶段无法把活动课与一节新授课同等重视。由于受到语文课外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开展活动时任其发展,有时还认为没有必要。例如:五四学制六年级语文第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这就是我”,因为笔者所教的学生已在一起学习了二三个星期,互相之间早已认识,没有必要再做自我介绍,所以,笔者只是走了一下过场。事后,经过思考,仔细揣摩,其实专家在编排时是有一定用意的,以“这就是我”这一主题作为第一次综合性学习,其特殊用意是:

1.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珍视生命,体悟生命的价值;

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

3.学习向别人得体地推荐自己。

由此可以看出,笔者对这一活动的认识真的不仅仅是不重视,简直就是亵渎专家的智慧,糟蹋了文本。

二、对活动的教育价值挖掘不够

如开展“探索月球的奥秘”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笔者的活动安排是清一色的有关月球的探索知识,组织了知识抢答,但大部分内容是提前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提前查找答案,课堂上挺热闹,学生学到了相关知识,当时,笔者认为就应当这样上。事后,无意看到周锡林老师这样一个相关的活动安排: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探索月球奥秘》,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亮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及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风景名胜。搜集以上各种资料,班上开个交流会。

活动过程:

1.一分钟内谁能说出月亮的几个别号(玉兔、婵娟、玉盘等)

2.在三分钟内看谁说出带月的成语多(日月如梭、嫦娥奔月等)

3.在五分钟内看谁背出关于月的诗句多(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等)

4.每一小组出一张关于“月亮知识”的手抄报,进行评比,评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三个。

附加题:你知道瞎子阿炳是谁?他写过一首关于月亮的乐曲的名称叫什么?(因瞎子阿炳的故居在东亭,故设计此题)

经仔细研究文本,笔者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活动安排其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学生探寻出多少月球的奥秘,也无意于让学生来解开月球之谜,而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兴趣,使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美的熏陶,同时又以读促写,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词汇和丰厚的诗词文化,长此以往,学生的鉴赏能力增强了,语文思维得到了拓展,知识储存也会变得丰厚了,动手能力也会提高了。而笔者的活动只是课堂知识竞答,热闹非凡,却偏离了目标。

三、把活动看成了写作文的准备

在进行每一活动时,笔者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寻找写作的信息。例如:在组织实施“我爱我家”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把教材所设置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三个活动内容看成是为作文而设置的三个话题题目,只是要求学生回家找到与这三个话题有关的资料,带到课堂,先相互之间介绍,然后指导写作,正儿八经将其上成了一堂作文课。笔者在这里恰恰忽视了本次综合活动所应有的精神收获和亲情、责任的教育。

四、活动时间安排的都不够用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意在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收集筛选资料,然后相互交流,产生碰撞,从而各有所获。可学生资料的查阅就耗时太多,课堂查阅不可行。?本校的实际情况是:学校的图书室没有多少可供学生利用的书籍,可供查阅的资料有限;绝大多数学生的家里没有电脑,即使有电脑,教师、家长也不赞成学生私自上网。所以,网络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现在中考使各学科学习的压力都很大,学生在校时没有多少真正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因而,每次活动学生搜集资料的时间都不够用,每一次都或多或少要笔者亲自搜集资料,这样反复几次活动后,也有的学生向笔者反映:老师,来点现实的吧,这样的课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多大收获。

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心里很是惭愧。经过思考和整理,笔者认为综合性活动以后要朝着这几个方面进行: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活动前要吃透教材,认真研究文本,揣摩专家编写意图,明确活动的各种目的。其次,活动前要做仔细的调查,充分了解学生对每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的熟悉与喜好程度,进而设计时能做到“胸中有丘壑”,提高活动的针对性。然后在活动过程中,要把握时间,根据活动的特点与内容,要提前几周组织准备,激励和监督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实践,要把态度与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最后要重视活动的成果使用,通过实践活动,得到一定形式、一定内容的成果,这些成果或展示,或积累,或延伸拓展,或纳入学校资源,重视使用,既可丰富资源,又给学生以激励。另外,更要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多元评价,因为它是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借用行家的话: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显示往往具有“长远、隐性、柔性”的特点。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分享成功的喜悦就要变单一的分数评价为多元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亦都可作为评价内容。在评价的方式上,我们要一改单一的量化评价,注重多元评价,强调主动参与、积极互动,把自评和他评有机结合,让参入者都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教师、同学的认可。

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教师要明确目标,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由课内到课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的活动要与社会紧密结合,有学校领导、教师、家长、社区干部、学生参与,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自觉性,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达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第7篇:有关月亮的诗词范文

下面就我不成熟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环境促学——营造古诗文学习的氛围

学校可利用空间和角落,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装点学校的走廊、墙壁,营造浓浓的书香校园氛围。我们在学校的的醒目位置挂上了大幅标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华古诗文伴我行”。教室环境也体现了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班级板报还开辟了古诗文乐园,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文每周一介绍、有读后感,还有手抄报等等。在每周的晨会课中,学生按节律朗读的要求,配乐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既培养了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2 兴趣导学——创设古诗文精彩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步接触古诗文的学生,纯粹的学习古诗文就会显得简单枯燥,所以教师从课堂教学入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古诗文写作的背景,古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我们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适当渗透有关学科知识,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玩中乐学——开展古诗文丰富的活动

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学生的年龄 特点,背诵时,教师适当穿插一些小的活动或适当更换一些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则会增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3.1 古诗文擂台赛,以赛促读。每周的一节校本课程课,我都会让 学生把收集积累的古诗文按一定的题材归类,然后进行每月古诗文擂台赛,看谁积累的多,背诵熟练,然后评比,进行适当的奖励。以竞赛促使学生扩大古诗文的诵读量,改变学生“读好语文书就行”的学习观念,使他们从小受到优秀古文化的陶冶。

3.2 古诗文小报评比,以画促读。每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古诗文编成图文并茂的小报,进行评比,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进一步促进古诗文诵读活动的蓬勃发展。

3.3 古诗文教学研讨,以教促学。为探究古诗文教学规律,摸索古诗文诵读形式。我们围绕古诗文的教学开展第一阶段的汇报活动,促进课程的研究。通过两堂课的教学研究让学生在音乐与游戏,诵读与理解中轻松地掌握了古诗和文言文。

3.4 古诗文征文比赛,以写促读。在班级我结合教学开展“我看古诗文”、“我谈古诗文”、“我与古诗文”等征文比赛,积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心得,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多方并学——利用古诗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百年来,古代的文人骚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好多精彩的诗文被后人改编为歌曲演唱,所以我们结合音乐课把好词好诗配上乐曲婉声唱来,帮助学生走近中国文化遗产的的精髓。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怨恨,对和平的向往,也写出了音乐的美妙。那悠悠不断的羌笛声,如泣如诉,在旷野中回旋,怎么不令人心醉啊!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在悠扬的古筝曲中述说着词人从埋怨到豁达开朗,学生从歌曲中就能体会其中的意境美,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美术课上,学生学习了有关颜色的知识,找出了古诗词中蕴藏的对比色,并结合文意创作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并进行了文配诗、文配画的创作比赛,学生既掌握了画画的技巧,又进一步理解了诗词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信息技术课上,学生通过上网浏览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收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节日的、离别的、春夏秋冬写景的古诗词,欣赏好听的根据古诗文创作的歌曲、各种古诗文配画,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又对信息技术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学以致用。

5 以写深学——打造古诗文写作的天地

我们倡导学生背诵古诗词,积累语言材料是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的一个厚实的起点,那么将这些材料内化、运用则是我们追求的另一种境界。熟读、理解、背诵了的古诗词,不能老让它们关在学生的脑海中,要引导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词运用时更有乐趣。

5.1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词。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如见荷叶浮于水面学生便说“ 大者如盘,小者如钱”学生边放风筝边说:“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新同学来了“笑问客从何处来”……让古诗文走进我们的生活,见景吟诗词,见物吟诗词,表情吟诗词,叙事吟诗词等等。为了有意识的引导和激励学生用古诗词,对用得好的学生给予嘉奖。这样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情。同时,还开展主题班会,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吟诵自己喜爱的古诗词让古诗词在悄然无声中走进学生们的生活,那些背诵过的古诗词犹如一汪清泉流淌在学生们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升华着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5.2 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古诗词。

第8篇:有关月亮的诗词范文

甲: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伴随着熟悉的乐曲声,红领巾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 本期广播站为您安排的是中秋节趣话专题栏目。

乙:欢迎你的收听。

甲:我是_____

乙:我是_____。

甲:再过10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里我们预祝全校师生中秋快乐,合家团圆,万事如意!

乙:中秋节一直以来被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时节对亲人的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当一轮明月高高挂起的时刻。 甲:考考你,你知道为什么要叫中秋节呢?

乙:这个可不难,在我国,农历的7、8、9三个月为秋季,农历8月15——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甲:那为什么有人又称它团圆节呢?

乙: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人们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甲:还真难不倒你呀!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亮的圆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你知道哪些有关的诗词吗?

乙: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甲:你知道得可真多!那你知道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吗?

乙: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甲:哇!还有神化故事呀!那你给我们讲讲吧!

乙:好!我给大家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吧!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王母娘娘也赐给了他一包长生药,他把不死药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趁后羿不在家,他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在危急之时,嫦娥当机立断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成为月亮中的神仙。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甲:听完了如此凄美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关于中秋节的歌曲吧!

《花好月圆》

甲: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国外中秋节趣话吧!。

乙:中秋节并非中华民族所独有,许多国家也有类似中国传统习俗的形形的中秋节,而且非常奇特有趣。泰国人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称为“祈月节”。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用甘蔗扎拱门,在拜月方桌上供奉观音菩萨和八仙的图像或塑像,八仙桌上的供品主要是寿桃而非月饼。

甲:日本人称中秋节为“月圆节”,而且这样的节日有两个,除农历八月十五日外,九月十三日也是。节日这天,成千上万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吟唱吆喝,扶老携幼,抬着神龛到庙里去进香。孩子们还到野外采集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装饰家门,迎来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里,摆上瓜果、米团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赏月,聆听老人讲述关于月亮的神话。

乙:朝鲜的中秋节称为“秋文节”,也叫“秋夕”、“嘉徘”。这一天,他们以松饼为节日食物,家家蒸食并互相馈送。松饼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内馅是豆沙、枣泥等,因蒸时垫有松毛而得名。到了晚上,一边赏月,一边进行拔河比赛、摔跤比赛,或者表演歌舞。年轻的姑娘们穿上色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欢聚在大树下做“布伦河”游戏(即荡秋千)。

甲:伊朗称中秋为“麦赫尔干节”。这天是伊朗太阳历七月十六日。节日期间,人们都以品尝各种丰收果实为乐,隆重的庆祝活动持续6天方才结束。

乙:老挝称中秋节为“月福节”。每逢中秋节到来时,男女老少也有赏月的风俗。夜晚,青年男女翩翩起舞,通宵达旦。

甲: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中秋的习俗吧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赏月吃月饼呢!

乙:说到吃月饼,我口水都流出来了。那你知道我们如何在赏月、品尝月饼的同时注意健康吗?

甲:专家提示:月饼应与清茶搭配,清茶有助消化,又解油腻;若与汽水、可乐或果汁搭配,则不利健康。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即使是“无糖月饼”,仍然不能多吃。专家还指出,老年人和婴幼儿消化能力较差,过多食用月饼会加重脾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等。而肥胖的人,一般都有潜在的糖、脂代谢异常和动脉硬化问题,也要像糖尿病人一样,少吃月饼为宜。

乙:哦!谢谢你给我们讲的的月饼健康吃法。相信大家会注意的。中秋佳节快来了,我们将要欣赏到皎洁的月光,品尝到香甜的月饼,最后,我们再为老师、同学们送出祝福,怎么样?

甲:好!请听我们的美好祝福吧!

齐:送一个圆圆的饼,献一颗圆圆的心,寄一份圆圆的情,圆一个圆圆的梦。祝老师和同学们中秋节快乐!

甲:时间过得真快,又到说再见的时候了。

乙:希望你们能喜欢我们的节目!

甲: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说再见吧!

三、音乐欣赏

现在将为您送上的是一首由古诗改编的歌曲《水调歌头》

播放《水调歌头》

第9篇:有关月亮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 唐诗 “月” 意象 审美意境

粤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三选录了唐诗6首,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选录唐诗29家46首。我们可以发现语文教材唐诗中“月”出现的频率很高。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诗歌中“月”承载了诗人不同的感慨和心绪。无论是浪漫主义诗人,还是现实主义的诗人,他们都喜欢借月抒情。但是面对同一轮明月,诗人们抒发的感情却不一样: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有对美好、永恒事物的赞叹;有时世事多艰、光阴易逝的叹惜;还有怀才不遇、宦海沉浮的感叹。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了诗歌不同的审美意境,它承载着诗人无限的情思和心绪,传达出不同的情怀。

一、以月营造美好意境,表达闲适之情

月亮本身就是美的,它高悬在夜空,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月光给夜晚的景物蒙上了一层朦胧的纱幕,诗歌的意境由于月亮的出现而意蕴悠长。古代诗人们从月亮那儿发现了一种自然之乐,那便是远离世俗之后的一种纯真自我体验,这跟他们寻求超然的精神世界有关。追寻人生的自然纯洁与完美,往往是那些不愿与世俗同流文人的价值取向,于是他们在与自然的交流中构建了另一种心灵世界。月出夜中,拂去了尘世的喧嚣,也拭去了世间的斑斓色彩。此时之月,或游于空阔的夜空,或悬于山间;或清辉如纱,或月影如梦,皆能让人回到纯净的本真状态。月亮的美是纯净的美,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美。“月”在田园诗人王维笔下,更是营造了唯美的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诗中描绘了一个“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有如世外桃源的地方。天色虽暝,却有皓月当空,万紫千红虽已凋谢,却有茂密如盖的青松。山泉潺潺流泻在山石上,似一条洁白的素练,在月辉下闪闪发光。有光、有声、有动、有静。全诗以松间明月为枢纽营造诗境,勾勒出一幅安静纯朴的生活理想图景。

二、以月寄相思,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思乡、思念之作是古月诗中数量较多的一块。古代读书人在求学、宦游的过程中,往往要远走他乡,别妻离子,孑身只影。故土意识是每个文化系统中都会出现的现象,而对于身处农业文明中的古代中国人,故土、家园、亲人更是组成了一个精神上的美好乐园。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古代中国人为什么对故土家园充满了如此深厚的感情。当他们四处漂泊,深感孤独和凄凉时,思念故土家园便成了内心最美好的情愫,而明月之夜,辉满苍穹,正是强化这种感情的最佳时刻。高悬太空之月正有跨越空间阻隔的特点,把遥遥千里聚于一处。它是家乡山头之月,是亲人团聚共赏之月,此时之月自然而然就成了故土家园的象征。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思念之情自然而然就投向了那一轮光洁静美的月亮。这方面的诗句非常之多,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借月表思乡怀远之情的莫过于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是杜甫被安史叛军所俘,在沦陷的长安月夜思家所做。“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但他更担心的是远在~州的妻子对自己的处境的忧虑。今夜的“独看”与往日的“同看”形成鲜明对比,对着一轮明月,诗人犹然生发了一种“忆长安”的情绪,此时的诗人百感交集。“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未能理解父母的相思之情。一个“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又写出了对年纪尚幼儿女的关心,也写出了对远方妻子的牵挂。“双照”与“独看”相呼应,清朗的月光下,“我”身陷敌营,诸事萦怀。整首诗不正面写自己对月怀人之情,而从妻子对月思念自己,泪流不止的情态入手,使怀人的情感倍显具体、真切,匠心独具。全诗曲折有致,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语丽而情悲。

广阔无垠的大漠边关,雁阵声声,萧风瑟瑟,戍边征人对家园的怀想,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更是一首刻骨铭心的思乡恋曲。苍凉的戈壁滩上,明月的冷冷清辉,勾起了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笛声充溢于荒漠的边塞,勾起征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既是远方的闺中人对征人思念的描述,更是戍卒们浓浓乡愁的表达。征人们的乡思无形无迹,通过“月”“笛声”这些物象却又显得无处不在、无所不至。月光、笛声这两个轻盈飘忽的物象已经成为浓浓乡愁的凝重载体。那一片片冰凉的月光,分明就是一声声归去来兮的呼唤。

三、以月渲染气氛,寄托文人失意情怀

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夜吟应觉月光寒”并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勾起了孤独与失意者的悲苦心绪,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总是把月写成寒月、孤月、冷月。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此时的月更是一轮“冷月”“寒月”。作者借月抒情,渲染了与朋友将别时的悲惨凄凉的氛围,江水寒凉,月色惨白清冷,人的心境更是凄凉愁苦。

人的生命本性是向往自由的。在现实的逼仄和压迫之下,自由的生命必会寻求解脱与超越。生命和精神的张势,使人寻求对现实的突破,追求人本性的澄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多次写道月亮:“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此诗是记梦,亦是游仙,作者通过记述梦游天姥山的情境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诗人写梦游天姥,三次提及月亮。他想象着月亮跟着自己一路下山,又一同入梦。月亮伴随着诗人梦中游仙,一路相送,浪漫又富有豪情。在神仙的世界里,日月照耀金银台,该是何等的辉煌灿烂。但愿长醉不愿醒,梦不醒,灵魂在自由中止泊,生命在本真中流露出光华。在借月抒怀的过程中,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诗人情感的组成部分,诗人用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月亮已经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与诗人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四、借月表达对人生、历史的思考

月以其永恒的意义引起古代诗人们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往往又是在主体感情受挫的背景下出现的。当诗人们的人生理想不能实现,济世之志无以施展时,他们常常转向寻求精神本体的永恒和超越。皎皎明月,尽管跨越千年时空,阅尽人世沧桑,却能纯美如初,不改本色,从这个角度讲,它自然成为诗人们灵魂和生命永恒的象征。此类诗中之月,在充满理性思考的同时也表现得精美绝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成为绝唱,就在于它把这种永恒和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伤,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无奈中发出浩然长叹: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但是诗人并不悲观,而是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与人生之永恒与短暂的哲学思考表现了对美好人生的深深眷恋和对幸福爱情的执著追求。诗人对月之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哲学思辨,不仅给我们以深刻的哲理启迪,而且给我们以精美的艺术享受和情感陶冶。

月同样带有历史的痕迹,笼罩着无限哀婉的色彩。刘禹锡在《石头城》中咏道:“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曾经繁华一时,而如今,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依旧多情地照着这早已残败的古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描写的是故国寂寞的现实,反思的却是六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是江月见证了这些朝代兴亡的悲凉历史。这秦淮旧月融进了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

人生在世,谁不希望花常好,月常圆。然而自然与社会的法则规律却是无情的。圆而又缺的月亮,清冷的月光色彩,孤悬中天的寂寞月亮形象,经过世世代代的文化积淀,已经融入了诗人们复杂的情感。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俯拾皆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月”意象经常成为诗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他们借月抒发内心情感,并使月和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美丽的审美意境。

参考文献:

[1]陈凤珍.唐诗中“月亮”意象的多重意蕴.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1,VOL26,(1).

[2]应晨.从唐诗中的“月”看唐代诗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阴山学刊,2010.2,VOL23,(1).

[3]张华.诗歌中明月意象之解读.散文选刊(理论版),2010.5,(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