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科学习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写作方法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165-0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以写人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如《藤野先生》一文是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写的回忆自己的老师藤野先生的。他围绕藤野先生写了“为我修改讲义”“纠正解刨图”“关心留学生”“了解裹脚”“匿名信事件”等事件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尊重科学、富有求实精神;关心留学生、没有民族偏见的日本老师藤野严九郎。这是本课的重点,在课堂上帮学生梳理文章的主体思路之后,反过来让学生在课后学习这种写人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的母亲。学习鲁迅的方法,用至少三件事来塑造自己母亲的伟大性格。这么做是为了改变以前写记叙文只停留在某件事上的写法,通过这样的模仿,让学生在记叙文上了一个大的层次和空间。首先,从篇章上来讲学生有明确的写作思路,必须通过三件事来表现自己的母亲。这三件事之间要有前后的逻辑顺序和详略的安排。其次,通过几件事也丰满了人物形象,这样学生笔下的母亲就成了立体的、丰满的。 但这次作文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有好多学生并没有写够三件事,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只写了两三件事,还有一些学生写故事的能力太差,不能完整的叙事一个故事。如下面的这篇作文:
我的母亲
对于我来说,人生中最伟大的老师就是我的母亲。她教会了我要学会忍耐,教会我分享。
我从小就怕疼,每次打针时都很怕黑。
有一次,我得了很严重的感冒必须打针。我不让医生给我打针,至于原因就是因为我怕疼。后来母亲安慰我,告诉我要忍耐,才会像一个男子汉。于是,我听了妈妈的话,打了针。
她还教给我学会分享。
我小时候,买了个玩具,那是整个小区的小孩子都想玩的。于是,我把那个玩具拿出去炫耀,很多人都想玩,但是我不给他们。之后我的朋友就越来越少了。妈妈知道后,把我狠狠地骂了一顿。妈妈告诉我,好东西要学会分享,这样才会拥有更多的朋友。
我的母亲,既是我的严师,又是我的慈母,是她给了我最大的鼓励,以及做人的道理,这就是我人生中最伟大的老师-----母亲。
之后,我们又学了课本第二课的《我的母亲》。结构更加清晰,语言更加通俗,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且幽默、风趣。在课堂上先上学生找写了关于母亲的几件事。学生很容易找到,并且概括出通过母亲教我做人,督促我学习,严厉的惩罚、母亲处理家庭矛盾等事件来展现自己的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的形象。学完本课之后,又要一些学生在此基础上修改自己的《我的母亲》。这是修改后的文章。
我的母亲
午后的阳光一点点繁盛,穿过层层秀丽的枝桠落在阳台上,留下斑斑驳驳的灰色阴影,像是凌乱的音符跳个不停,投在书页上,呈现出一片光斑。母亲的指尖在书页上游走,一行行划过。书中的情节在母亲的语言里展开,极富有感染力。我坐在母亲旁边,静静地听母亲给我讲故事。母亲渐渐疲惫了,偶尔停下来, 我便会热切地追问:“然后呢?”母亲又只好接着往下讲。
每每回忆起我的幼年时代,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的情形。那时的母亲,是一个为我讲故事的人,是一个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的人,是一个疼爱我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再也不需要母亲为我讲故事了,也不会像从前一样热切地索求母亲的一个拥抱或是一句表扬。它们被永远的尘封在我的孩提时代。我与母亲从前的那份热情,早已被时间冲散。我们彼此间变得越来越沉默。而我似乎也在长大的同时变得麻木起来。我与母亲在各自的道路上匆匆的走着,言语的交流越来越少。然而,无论我们表面上如何生疏,只要我迎上母亲的目光,依然是母亲不变的爱。
夜深了。窗外,街道上的霓虹灯还在不知疲倦的闪烁着,映照着天空,看不到星星的光亮。屋里,台灯洒下一片银白色的光,投在书桌上,投在书页间,投在我不停划动的笔尖上。时钟上的指针慢条斯理地走过了一圈又一圈,“嗒嗒,嗒嗒“。
“累了吧,吃点水果。”不知何时,母亲站在了我的身旁。她说着,把一盘水果放在桌子上。“嗯。”我头也不抬的回答道。母亲便轻轻的出去了。我抬起头,瞥了一眼母亲端来的水果。那些水果被洗的干干净净,削了皮,去了果核,并且用刀切成小块。我不习惯在写作业时吃水果,因为觉得拿着水果很麻烦。而母亲总是在我每天晚上写作业时端来水果,我虽然不习惯,但从未向母亲说起过。尽管如此,母亲依然能够觉察到我的想法。想到这里,我的心好像被什么牵动了一下:也许,孩子从不曾说出来的,母亲也总会尽力揣测吧。
过了不久,门又开了。母亲走进来,看见我吃完了她端来的水果,脸上有着掩饰不住的高兴,仿佛一个刚刚受到表扬的小孩子一般。母亲把果盘端走,又轻轻地关上了门。
我伏在书桌上,深深地埋下头,回想起母亲脸上的笑意。我忽然意识到,这时母亲对孩子由衷的爱,它细微的令人难以捕捉,却是最真挚的情感的流露。
“黄河清‘问题导学’教学法”方法课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问题提出――方法剖析――总结归纳――应用探究.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教学核心要素,以此去思考和组织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以下以黄河清老师“等式――解决不等式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教学为例,就“四环节”的实施进行简要的解读.(注:教学过程有删减)
[课例]
一、问题提出
以下是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P97“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中的内容.
1.范围
讨论x2a2+y2b2=1(a>b>0)
方程中x、y的取值范围,可以得到曲线在坐标系中的范围.
由标准方程可知,椭圆上的点的坐标(x,y)都适合不等式
x2a2≤1,y2b2≤1,
即x2≤a2,y2≤b2,|x|≤a,|y|≤b.
这说明椭圆位于直线x=±a和y=±b所围成的矩形里.(图略)
问题1: 在椭圆方程中,变量的取值是受到限制的,这个限制条件除了上述的方法外,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求出吗?
问题2:方程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含有“平方项”.你能否据此去讨论得到的取值范围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证明:
由x2a2+y2b2=1得y2b2=1-x2a2≥0,得x2a2≤1|x|≤a,同理得|y|≤b.
问题3:“判别式法”是我们熟悉的一种解题方法,我们能否将椭圆方程化为关于某一变量为主元的一元二次方程,从而通过方程有实根化为Δ≥0来求解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证明:
由x2a2+y2b2=1得a2y2+b2x2-a2b2=0(a>0),
有Δ=0-4・a2(b2x2-a2b2)≥0,
化简得x2-a2≤0|x|≤a,同理得|y|≤b.
问题4:我们知道,函数、方程、不等式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能否在椭圆方程中,将要研究的变量解出,化为目标函数,再通过对函数的性质进行研究求解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证明:
由x2a2+y2b2=1得x2=a2(1-y2b2)=-a2b2y2+a2≤a2|x|≤a,同理得|y|≤b.
二、方法剖析
问题5:你能归纳出以上几种方法的特征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问题2的解法特征――通过“非负项”可以构造不等式解题;
问题3的解法特征――利用“判别式”可以构造不等式解题;
问题4的解法特征――通过构造目标函数研究其性质化为不等式解题.
三、总结归纳
问题6:上述问题的解决中,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评析、总结归纳:
由学生的发言中可以发现,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有了“等式”,就有了“不等式”,这种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研究“等式”问题的“转化”意识,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即“等式”“转化”(思想)为“不等式”可以通过以上三种“方法”去实现.同样,研究“等式”问题也可以“转化”为研究“不等式”的问题,由此发现,“等”与“不等”,它们既是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哲学思想.
四、应用探索
1.通过“非负项”构造不等式解题
(1)在条件极值问题中的应用
【例1】 x,y∈R,且2x2+y2=6x,则x2+y2+2x的最大值为 .
解:由2x2+y2=6x,得y2=6x-2x2,由y2=6x-2x2≥0得0≤x≤3,
x2+y2+2x=x2+6x-2x2+2x=-x2+8x=-(x-4)2+16.
当0≤x≤3时,u=-(x-4)2+16单调递增,故当x=3时,u取最大值15,
故原式的最大值为15.
评析: 如果不注意从条件等式中去构造“非负项”求出变量x的限制条件,就会得错误的答案16,这是很多学生常犯的错误.
(2)在不等式证明问题中的应用
【例2】 已知x1、x2是函数f(x)=a3x3+b2x2-a2x(a>0)
的两个极值点,且|x1|+|x2|=2,求证:0<a≤1.
解:f′(x)=ax2+bx-a2,x1、x2是函数f(x)的两个极值点,则
f′(x1) =f′(x2)=0,
Δ=b2+4a3>0且x1+x2=-ba,x1x2=-a.
将|x1|+|x2|=2平方,得(x1+x2)2-4x1x2=4,
即b2a2+4a=4,①
有b2a2=4(1-a)≥0,a≤1,由题设a>0,0<a≤1.
评析:学生在解题时常感到无从下手,原因是无法建立起要证不等式与题目条件间的联系.而从等式出发,通过“非负项”去寻找限制条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在解析几何确定参数范围问题中的应用
【例3】 如右图,已知点A(a,0)和直线
L:x=-a(a>0),P为L上一动点,过P作L
的垂线交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于Q.已知
Q点的轨迹方程为y2=4ax.若点B到L的距离
为4+ a,ABL,且A、B在L同侧,过B作直线与y2=4ax
交于M、N两点,且以MN为直径的圆经过点A,求a的取值范围.
解:设直线MN的方程为x=my+4,代入y2=4ax,消去x,
得y2-4amy-16a=0,
Δ=16a2m2+64a>0恒成立.
设M(x1,y1),N(x2,y2),有y1+y1=4am,y1y2=-16a,
x1+x2=m(y1+y2)+8=4am2+8,
x1x2=m2y1y2+4m(y1+y2)+16=16,
则AMAN,即(x1+a)(x2-a)+y1y2=0,
x1x2-a(x1+x2)+a2+y1y2=0,
16-4a2m2-8a+a2-16a=0
,
得m2=a2-24a+164a2≥0.
a∈(0,12-82]∪[12+82,+∞).
评析:解析几何问题中,由于条件比较复杂,解题时要先设法根据题意建立等式,再利用 “非负项”转化为不等式求解.
2.利用“判别式”构造不等式解题
构造以某一变量为主元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方程有实根化为Δ≥0来求解,这是化“等式”为“不等式”的又一重要“转化”方法.
【例4】 求使函数y=x2+ax-2x2-x+1的值域为(-∞,2)的a的取值范围.
解:令x2+ax-2x2-x+1<2,x2-x+1>0,x2+ax-2<2(x2-x+1) ,
即x2-(a+2)x+4>0,此不等式恒成立当且仅当Δ=(a+2)2-4×4<0,
-6<a<2.
评析:将问题直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利用Δ求解,具有一般性.
【例5】 在已知抛物线y=x2上存在两个不同的点M、N关于直线y=-kx+92
对称,求k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知,k≠0,设M(x1,y1),N(x2,y2)是关于直线对称的两点,则MN的方程可设为y=1kx+b,代入y=x得x2-1kx-b=0,且Δ=1k2+4b>0.①
又x1+x2=1k,中点x0=12k,y0=12k2+b,
(x0,y0)在直线l:y=-kx+92 上,
12k2+b=-k×12k+92,b=4-12k2,②
将②代入①得1k2+16-2k2>0,
1k2<16,即k2>116,k>14或k<-14.
评析:先建立等式,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后再用判别式求解,是解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例6】 已知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它们所对的边a、b、c满足a+c=kb,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解:A、B、C成等差数列,A+C=2B,B=60°.
又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B,即b2=a2+c2-2accos60°.
又由a+c=kb得a=kb-c,代入上式得b2=k2b2-2kbc+c2+c2-(kb-c)c.
即(k2-1)b2-3kbc+3c2=0,(k2-1)(bc) 2-3kbc+3=0.
由Δ≥0得9k2-4×3(k2-1)≥0 , k2≤4,解得-2≤k≤2.
又a+c<b,kb>b(b>0),k>1,于是可得1<k≤2.
评析:在等式中根据条件确定好主元,就能构造判别式求解.
在例2中,得出等式b2a2+4a=4①后,也可用判别式求解:先化为关于b的一元二次方程b2+4a3-4a2=0,由Δ≥0得0-(4a3-4a2)≥0,解得0<a≤1.
3.构造目标函数利用不等式性质解题
在等式中,将要研究的变量解出,表示为其他变量的函数,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对所构造的目标函数进行研究,从而求解.
【例7】 对于函数f(x),若存在x0=f(x0),则称x0为f(x)的不动点.已知函数f(x)=
ax2+(b+1)x+b-1(a≠0),对于任意实数b,函数f(x)恒有两个相异的不动点,若函数f(x)的图象上A、B两点的横坐标是函数f(x)的不动点,且A、B两点关于直线l:y=kx+12a2+1对称,求b的最小值.
解:由于对于任意实数b,函数f(x)恒有两个相异的不动点,故方程ax2+(b+1)x+b-1=x有两个相异的实根,即 ax2+bx+b-1=0有两个相异的实根.
Δx=b2-4a(b-1)>0,设A、B横坐标为x1, x2,则AB中点的横坐标
x0=x1+x22=-b2a,AB中点的纵坐标
y0,又A、B两点是y=x与y=f(x)图象的交点,又A、B关于直线l对称.k=-1.y0=-1×(-b2a)+12a2+1=b2a+12a2+1.
又AB中点在y=x上,即y0=x0,即-b2a=b2a+12a2+1
,有
b=-a2a2+1=-12a+1a≥-122=-24.
当2a=1a(a>0),即a=22时,bmin=-24.
教师总结: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有了“等式”,就有了“不等式”.这几种转化的方法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便于掌握,大家应该很好地学习和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黄河清老师“问题导学”的教学风格,问题的设置“联想丰富,转化合理”,很好地引导了学生的思考与学习,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解决问题过程的表象去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构想和创造让人大开眼界.
一、问题提出“平中见奇,立意深远”
首先, 由“讨论方程x2a2+y2b2=1(a>b>0)
中x、y的取值范围”出发,敏锐地抓住“非负项”、“判别式”、“函数定义域”也可以推出x、y的取值范围这样的解法,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正是黄老师教学功底和教学创造力的体现.因为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的呈现是分散式、螺旋式的,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知较为分散,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从数学内容中去发现、发掘数学的思想方法.如果教师没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不能发现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就谈不上引导学生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去认识、理解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其次,问题的提出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精心设置“问题链”,使每一个问题都能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探索,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朴素的感知变成有意识的发现、理解,提高思维的能力.在该环节上黄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中,各有不同的思考点:“问题1” 重在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2”、“问题3”、“问题4”通过适当的铺垫,让学生既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又有足够自主探索的空间,使问题起到了“引导而不强迫,激励而不压抑,诱导点拨而不灌输”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引导而不强迫,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亲切;激励而不压抑,学生才会感到轻松愉快;诱导而不灌输,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施教若能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就可以说是善于启发诱导了.
二、方法剖析“特征明确,重点突出”
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方法剖析就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方法剖析这样一个教学载体,让学生认识方法的合理与必然性,逐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在这一环节上,黄老师着重引导学生剖析各种方法的基本特征:问题2的解法特征――通过“非负项”可以构造不等式解题;问题3的解法特征――利用“判别式”可以构造不等式解题 ;问题4的解法特征――通过构造目标函数研究其性质化为不等式解题.这样的剖析目的有三:
一是能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任何一种解题方法都有其丰富的内涵:为什么这样解是合理的?思维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方法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需要教师的引导、分析.如“非负项”为什么可以构造不等式解题?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分析出方法的本质特征,就知道了方法产生的来龙去脉.
二是促进学生学会类比联想.“类比联想”是方法课的重要抓手,知识学习的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关联性,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无法更好解决问题时适时派生的,它不断促进着数学的发展.如 “判别式”是学生熟悉的一种方法,但“利用‘判别式’构造不等式解题”却是学生无法想到怎样沟通联系的.因此,引导学生将它们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方法在解决新的矛盾认知中的作用,这对提高学生类比联想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是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魅力.“等”与“不等”,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通过方法的剖析,让学生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中这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探索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学会比较,这对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归纳“画龙点睛,内涵丰富”
数学的内容,包括数学知识和蕴涵于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两个组成部分.知识是数学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数学的思想方法则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着数学事实的发现和繁衍,决定了数学发展的脉络.但“方法”与“思想”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人们习惯上把那些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办法称为方法,而把那些抽象的、涉及范围较广的或框架性的办法称为思想.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引导和帮助学生去总结归纳.
黄老师在这一环节中,注重强调了“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研究‘等式’问题的‘转化’意识,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将数学思想显现化,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思想的层面,这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把“方法”与“思想”的内涵表述得十分到位,即“等式”“转化”(思想)为“不等式”可以通过以上三种“方法”去实现,让学生对“方法”与“思想”的联系与区别有直观的了解.同时,对问题进行了拓展:研究“等式”问题也可以“转化”为研究“不等式”的问题,由此发现,“等”与“不等”,它们既是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哲学思想.这种对数学思想方法基本内容和形式严谨、深刻的介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据可遵、有法可循,学会观察、感受和思考这些数学思想的特点与作用,更好地学会运用它来解决相关问题.
四、应用探究“目标明确,路径开放”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方法课也不例外.在应用探索环节,教师要注重针对本节课重点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设置不同层面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和外延,并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本环节黄老师的问题设置有几个特点:
一是再现性问题.学生对方法的学习,总有一个模仿的过程,力图实现解题的类化.因此,所有例子的设置黄老师都紧紧抓住“三种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三种方法的解题特征和方法步骤,这对提高学生对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力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一法多用”的训练容易让学生形成解题技巧,达到“多题归一”“万变不离其宗”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是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对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丰富性、多变性,激发思维的能动性都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黄老师设置的例题虽然目标很明确,但是知识的背景却不同,解决问题的路径也多种多样,为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充分去展开探求活动提供更宽广的平台.
关键词:课程改革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前言: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度,从古至今,汉语言文学一直深深地感染着人们。但由于人们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仍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新课改的出现,将注入全新的教育血液,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素养和道德品质,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认知语文教学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依靠语言来传递,除了在家里受到父母感染的交流方式之外,小学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尤为重要[1]。学生在这一时期,对知识充满渴望,而且总是主动地去学习。带着好奇的心灵去探索未知的语言世界,发现语言的美和强大的精神魅力。因此,在此阶段用正确的方式引导教育学生很关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国家语言,它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且去学习,身为中国的一份子,更应该充分利用本国优势,深入学习。既可以增强自身素养,又可以拉近国与国之间的亲密友好往来。
学生能够获得良好教育的前提是老师能够以身作则的将知识完整全面的教授,所以,对于教师本身而言,责任非常重大,如果教师自身教育观念落后,经常以传统古板的教学理念来教授学生,对学生思想教育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面对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遭受很大的冲击[2]。所以,不仅要坚持传统的教书育人,还要跟上时展的潮流,完善自身素养,升华品格,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不可以仅仅局限在课本知识的教导,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人格修养。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过学生在小学这个年龄段所想或者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掌握和分析,了解其心理,从而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思路,使学生在学习上掌握知识,身心上还能够陶冶情操,形成高尚的品格。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传统教学方式不完善,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教师以往只是单纯的复习课本,将书中所涉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留下需要思考的问题和家庭作业,就结束了所需要的工作。新课标改革这一政策出现之后,了教师原来的教学模式,教育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在以往单一机械的教学基础上,全新加入对学生的引导、理解、启发。以往来看,学生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都是死记硬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就是学习。没有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学知识并没有被深刻理解,对其自身的品格也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或是影响。传统教学设施比较落后,只能通过想象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正是由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平时对知识不能够主动积累,形成被动的学习习惯。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养成注意积累知识的习惯。在上课过程中用吸引人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启发,双管齐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获得更深入,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创新思路,探索新课改语文的教学方法
(一)师生之间增加沟通交流,为学生树立榜样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到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师生间的沟通,通过交流可以掌握学生的心理、了解其生活环境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以平和的态度面对每一位同学,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但解决了问题,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适应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就可以轻松运用到教学中去,避免了有些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就不喜欢学习的现象发生。由此可知,教师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教师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用自身优秀的品格去鼓励和感染每一位学生,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使得在以后的生活或者学习中,都能够积极的面对,形成良好的品格。
(二)远离传统死板教学,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过程都是死板的将课本内容讲述一遍,按照课本,机械的讲解或者是让学生背诵,没有新意,使得好多学生会厌倦上课,不爱学习,甚至感觉上课枯燥乏味。那样的教学使语文失去了意义,将课本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抹杀了。任何一个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根据课本内容,先描述一幅优美的画面,吸引学生能够共同融入到其中,共同体验美好的意境,进而提出问题,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的描述加上自己丰富多彩的想象来回答。既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又让学生有回答问题的喜悦,而且还学到了知识以及方法。例如,小学课本中的《望庐山瀑布》,老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让学生想象一下瀑布的形态和垂直下落的壮观景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轻松地完成教学工作,学生也在这种轻松地氛围中将知识牢牢记住[3]。
(三)增设多媒体教学,丰富知识多方面传播
科技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多媒体设备走进教室,在学校的课堂中不再是单一的黑板粉笔和教师按部就班的讲解和描述,再也不需要教师费尽心力的去描述。将多媒体教学带入课堂,节省了从前用粉笔在黑板写字的时间,将颜色亮丽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语音或者视频播放,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前单纯凭借想象的画面变成了现实,所有一切静止的东西似乎都被多媒体赋予了新的生命,流水再也不是书中静静的画面,而是有动态的水流有垂直落下的声音,花朵也不再是静静的展现在那里,而是见证了从含苞待放到开放的全过程等等。这一幕幕场景都增加了学生的记记,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也渴求学习更多的知识。
结论: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该进行系统全面的改善。教师应该不断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修养,寓教于乐,不断创新。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小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实现课改后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质的飞跃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唐美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东方企业文化,2014,(07):260.
一、高中语文的教材特点
从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的作家作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史上的著名作家、政治家和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上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了教材中。
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而高中则要求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学会初步鉴赏和感悟。
二、高中语文的课时安排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学习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习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习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三、高中生的学习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他的自主能力和发展自主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面对新的学习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上应有哪些相应的准备呢?
首先,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教材本省知识体系的脱节问题。严格按照初高中《课程标准》对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阶段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更加入了对初高中教材脱节知识点的讲解、初高中对接知识点的点拨,让同学们进入高一学习之前,在知识结构上得到无缝链接。
其次,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的衔接问题。初中是以获得知识为主,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高中则以探究性获取为主,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两者差别很大,很多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别,导致刚进高一不久就迅速“掉队”。所以我们的课程不仅设有专讲对高中学习方法、高中课程设置进行介绍,更在具体知识点、具体例题讲解中融入了学习方法地渗透,帮助同学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针对的是语文学习包罗万象、无所不及的特点,大家对资料要注意归纳,分门别类。除了学校和老师要求的语文笔记外,我们建议同学们准备三个本:知识本、杂记本和随笔本。
1.知识本
知识本是用来记录语言和文学方面基本知识的,可用于随堂笔记和个人整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从字形、词语、标点到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方面注意搜集,可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知识本。
2.杂记本
杂记本主要用来摘录课文中的妙词佳句、精彩段落。杂记本要经常携带,努力坚持、成为语文资料的重要积累。此外,杂记本也用于课外的一些摘录。学好语文要有一个深厚的积累。我们平时要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和作文水平,使自己在阅读和写作上能得心应手。阅读中可广泛摘抄词语、警句、俗语、名人名言、精彩语段,还可提炼情节梗概,做作品评析、鉴赏、读后感等。
3.随笔本
真正的写作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地创作。贵在多练笔,常坚持,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怀。我们要准备一本专门用于练习写作的随笔本,通过平时多积累、多感触、多思索、勤于动笔,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
朗读背诵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通过琅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的韵律,也都能体会出来了。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终生不忘。这里,我们来看看“背”书和“说”书的具体方法。
教科书上都是精选的经典名文,其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一定要原汁原味的背,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更不能走了样。
1.“三抓”背诵法。三抓”就是抓领头字,领头句,过渡句。抓住这些字和句,就像抓住一串珍珠的丝线,能引出一串句子,能使人在背诵时把语句迅速连贯起来;抓牢过渡句,能使人迅速地由上段接背下段。
2.分层理解背诵法。分层理解背诵法是掌握诗文脉络、层次、轮廓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的一种方法。背诵时先按自然段,每一自然段分出几个层次,先分析每一层次的意思,然后围绕每一层的主要内容进行记忆,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背记。
3.抄读法。边抄写边读,直至将课文背记下来。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可以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本领,陶冶情操,进行相关知识、情感、态度的交流,能够让人身心愉悦。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将阅读的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对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教育学生具有体会、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本领。这种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该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这里所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别的本领。《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逐步教育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本领”,当然还应该包括有朗读,语感、速读、默读等本领。这种各方面的能力被表述为独立阅读本领,独立阅读本领的基础和核心是理解本领。
二、引起阅读兴趣
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阅读。语文教学既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又要教育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学生能否培养出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假设教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长处,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教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教育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增强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阅读感受的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中老师们要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多加关注,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树立学生主体牢固地位。在阅读过程中要落实“对话”的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树立且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在自读自悟中、相互讨论中、小组交流中去学习阅读,理解词句内涵。学生要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使阅读过程成为快乐的精神体验过程。
四、养成写作习惯
作文教学往小处说便是处理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难题,写什么属于内容范畴,主要靠学生的生活积累;如何写属于形式范畴,主要靠学生阅读的积累。如何写有关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关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不但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了解部分语言现象和语言形式,还要有对语言比较敏锐的体会本领和理解本领,这些不是作文教学所能处理的难题,而主要应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处理。所以,阅读教学需要结合对课文内容理解,有意识地带领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情况,理解语言的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顿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教学中一定要将有关知识用最浅显的、适应小学生认知本领的语言来表述。教材中的课文多为文章的经典或精品,表现手法高超,自然有许多不适宜小学生学习,但只要是文章,除了特殊的表现手法外,还有一般的、基本的表现手法。又如:作者在具体描写中应用了哪些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这些语言有哪些特色,这些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及表达效果等。
五、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学贵有疑”,知识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阅读也不例外。能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阅读中要提出自己的疑问,要探讨疑难问题。阅读应是开放性的,阅读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如图书馆、网络等。阅读应是挑战性的,要敢于探究未知的,要张扬个性、有创新。阅读还应是实践性的,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气氛 教学方法
一、渲染课堂气氛
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 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 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再有让学生在课堂短剧表演,新颖的板书设计,随手勾勒的“简笔画”等,都能促使学生沉浸语文课堂教学中。
二、优化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教学语言能够营造相应的课堂教学气氛,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同是语文教师,有的教师讲课,很受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相互配合,形成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的教师的讲课让学生不感兴趣,上课不投入,听得昏昏欲睡,不能打动学生。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合理才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
(一)语言要准确。语文教师要准确表达教材的思想内容,如讲解正确,解释词句正确等,语言要用普通话,发音标准,讲话符合语言逻辑,语法正确等。准确的表达要做到语言精炼,不讲过多的废话、套话,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讲得过于繁琐会让学生不厌烦,思想容易走思。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大脑半球的某一区域所进行的孤立的、持久的刺激,必然会使人处于昏迷和睡眠的状态。由此可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对活跃学习课堂气氛很重要。
(二)语言要生动。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语言也同此理。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的讲内容,表达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学生感到听课是枯燥的事情,感到是一种“煎熬”。学生在被动地听,教师的讲无法得到学生的回应,学生不能从教师那里体会到教材表达的或悲或喜等的感情,教师、学生与教材不能形成共鸣,教师的讲得不到学生的呼应。因此,语文教师要尽量用生活的表达,把课文讲解得丝丝入扣。比如:1.语言要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随着教学内容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做到声情并茂,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高涨。2.教学语言要风趣、幽默。在规范的语言中加入风趣、幽默的小插曲,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乐趣。教师运用各种巧妙的、出人意料的或引人发笑的语言、动作与表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的笑声中,缓解了学习的压力,调节了教学节奏,学习变得轻松,活跃了课堂气氛。3.运用体态教学语言。体态语言是伴随说话的内容、表情、手势的一种有形而无声的教态。体态语言能够辅助语言的传递,促进学生听讲的效率。
三、创新方法指导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
(一)文学作品教学。文学作品是需要鉴赏性学习的,需要师生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通过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教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应追求的。
(二)现代散文教学。注意整体把握,不肢解课文,问题设计应有思维含量,通过问题的引领将学生带入作者的感情中。但是要注意“度”,不脱离文本是语文学习的需要。不脱离文本不等于字字分析,不脱离文本不等于浅层次地分析课文,不脱离文本不等于不顾文本体裁一味地分析课文,一定要注意语文学习的熏陶、感染,而非一味地灌输。很多教师教学现代散文时,对句子的赏析过多,而通过读进行的品味不足。实际上,散文学习离不开读,边读边品味语言本身之精彩――音乐性、画面感和哲理性,边读边体会作者心灵之搏动。可以认真默读,静静欣赏优美隽永的语言,品味语言背后的丰富的内涵,体会作家的语言风格及艺术表现手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 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贯穿于整个高中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了解和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通常有两种理解方式,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们主动探索学习的学习方式。从狭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开展探索活动,根据原本掌握的知识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研究性学习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
二、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特点
(一)学习自主性
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学习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自主性学习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方法,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最后对学习方法和能力进行评价。
(二)问题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方法具有对问题进行更深一步探究的特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寻找学习的新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探究性学习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完成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三)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在各种不同的活动类型当中,教师实施不同的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丰富了语文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在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人文性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中的人文性体现在一切以学生为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民主性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语文教学更为民主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重视学生情感的表达,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高中语文教学脱离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模式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而研究性学习,学生完成由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的角色转换,体现“小主人”的特性,教师起到引导性的作用。真正做到在语文课堂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在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的同时,加深对研究性语文教学的理解。
四、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上对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学习和特点的了解,不难发现研究性学习着重强调的部分,例如在《滕王阁序》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学生单凭自己的想象,也许不能够充分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语言环境;通过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对文言文中的语言进行细致的分析,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意境,教师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当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开放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模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法,摒弃传统的机械性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思维模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体现出了研究性学习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五.总结: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方法 探析
一、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拓宽学生的视野,奠定学生良好的作文基础
作文教学必须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主,奠定学生良好的作文基础。
(一)积累语言文字
语言精妙,源于积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为学生的厚积而薄发提供广阔的天地。学校应全面开放图书馆,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投入到书海中,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
(二)拓宽学生的视野
1.引导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真切地感受和体验
学生为什么一到作文时就无从着手呢?缘于他们平时不善于捕捉生活,或者很多事即使看到了,也都是无意注意,容易遗忘。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必须有目的地带他们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加入到社会的行列中去,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如:让学生以“真情”为话题写作文之前,我就让学生走上街头帮人家擦鞋,到马路上帮助民警维护交通秩序,到商店帮助搬运工搬运东西,到小吃部里当一回服务员……这样,学生经过实践活动后视野开阔了,印象深刻了,思维活跃了,从其笔尖速写出的语言就丰富了,描绘出的画面就真实了,流露出的感情就真挚了。
2.运用多媒体,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
运用多媒体是一种最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它的广泛运用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生机。有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捕捉到的或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如用纯理论告诉他们,对实际的作文毫无帮助。于是,在作文教学中,我尝试根据例文总结出的写法,即写作目标,逐步演播声像媒体,显示学生喜爱的直观形象,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有意识地对准目标观察,帮助学生解决无话可写的难题;培养观察能力,从而让学生有序、细致的观察,引起积极、活跃的思维,从而带动具体、生动的表达。如:指导学生练习《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时,事先课题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包饺子”活动,在活动中,电教老师进行了全过程录像。“引例文”后用录像展示活动的全过程,将学生带入“包饺子”。学生看着全班同学忙碌的情景,异常兴奋,注意力非常集中,情感特别投入。
二、加强指导与修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导”即指导
它包括作前准备指导、作中成文指导、作后评改指导。学生作文应从内容入手,但内容从何而来?从生活中获取。这就决定了作文教学中设置“作前准备指导”的必要性。学生对经历的事物没有认识,经历的事物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化认识,这才符合中学生作文过程的认识规律。同时小学生作文也有不少题目所需材料学生没有接触过,需要通过丰富生活、有意体察来积累材料。只要学生充分认识了事物,才能在作文时流畅地表达。
“作中成文指导”、“作后评改指导”组成一个作文训练过程,是在作文课堂上进行的。它是在学生认识事物、获取材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成作文和修改作文,是表达智力的训练过程。
(二)“改”即修改
作文的过程是认识事物和表达对事物的认识的过程,而这两个方面反映在“作”和“改”中,才算是完整的过程,因此,“改”的过程既是完善“作”的过程,又是对生活的认识深化的过程。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主要教给学生有关修改的方法、步骤、要求和修改符号。在修改的形式上以学生自改为主,辅之以师生共改和学生互改,最好分四步,即:明确目的,确定方法;划分小组,互批互改;汇报情况,互通信息;赏析佳篇,集体讲评。
三、利用“展”、“赛”,激励和促进学生的作文兴趣与作文水平
有检查才会有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测评可采用“展”和“赛”的方式。
(一)“展”即展览
好的方法必然会出成果,学生的好作文比肩而立,自然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如果我们把学生优秀的作文经过其他同学的批注,再经过教师的审阅,展览在橱窗或班级中,学生定会产生成功感。他们有了良好的基础,面对今后的作文也不怕,而且越写越精彩,越来越觉得写作成了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优胜者”,是他们的“精神食粮”。我确实就是这样做的,每次我都选出优秀的作文重新仔细批阅,写上美美的评语,然后装订成册,放在教室里,让大家都去欣赏。
(二)“赛”即竞赛
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不仅要指出其不足,还要设置一些竞争机制,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这样他们的作文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可让全年级的学生每周进行一次班级中的作文竞赛,每两周进行一次在班级中抽出的选手参加的校级竞赛。这样层层选拔,自然就增强了写作的竞争意识。综观作文教学之方法,以人为本、以法为导、以真为准、以新为则的弘扬个性的写作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将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学生的写作离不开学生自己的个性体验和实践,它来自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以及对生活的真切体悟。因此我们说,作文是绽放学生心灵的智慧花朵,是学生诗意心灵话语的自由表白,是学生个性人格的自我展示,是学生创新花朵绽放的美好田园,是学生想象之鸟自由飞翔的广阔天空,是学生与生活、文本、大师、自己的心灵真诚对话的自由平台……但愿我们的教师能教给学生更多自由化的写作方法,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化的写作空间,让他们驰骋想象的翅膀,尽情展示其独立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语文 学习方式 转变
语文教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为学生学习其它学科起着桥梁作用。语文教学不仅日日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在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实际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可以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便会感觉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语文学习才会成为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我们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我们的语文教学。世纪之交之时,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了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语文标准》应运而生。《语文标准》的出台,它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了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民主交流,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可以这样说,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之后,不仅为我国教学方法改革推陈出新,也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对被动、封闭、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一种补充与修正,也不是传统语文课程教学的“兴奋剂”,而是一种学习理念上的根本性转变,一种语文学习上的革命。转变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三者水融,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一、语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都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不再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
二、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过去,由老师带头进行填鸭式传授的教学方式已经大大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与老师一起交流,展现自主个性,老师已经由讲授转变为帮助合作,课堂教学的格局已经由过去的“几十个学生跟着老师学语文”转变为“老师帮助几十个学生自主合作学语文”。教育教学方式发生着变化,教育教学理念也同过去有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已经从过去的一支粉笔和一块板擦改变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学生在老师制作的图文并茂的课件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课文的优美画面,老师在课堂上针对画面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然后让学生自主讨论、畅所欲言,这种教学非常成功。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把对话式教学融入到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使书本知识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不再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自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语文课也同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三、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这种新理念在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过程中不能出现异化,为了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
在学校的一次公开课教学中,一位教师为了体现这种自主学习的新理念,在课堂上谨小慎微,话语不多,始终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不时听到的是“讨论讨论”“不要拘谨”“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一类鼓励性的话语,却难得听到他给学生分析和讲解的声音。他认为这便是自主的课堂,便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课堂,岂不知,这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圣化”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自我潜能的发现,都需要教师真诚的引导。学生学习遇到困惑时,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以化解困惑,学生学习浮于表面时,给予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提升认识,这样的引导是一种有益的启迪。
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推动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很少有合作互助的机会,合作的意识和动机显得十分淡薄。绝大多数学生在通常情况下,表现出一种学习的“个人主义”。这种学习方式使他们缺乏合作的愿望和冲动,不愿与他人一道分享学习成果。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之间的相互隔离、嫉妒、疏远和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