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中授权方式存在的风险
在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的变动,授权方式的改变,对会计管理人员的授权方式发生改变,管理权限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授权方式以及信息系统内部的权限分工在网络信息化系统中很容易被网络黑客窃取和修改。因为授权方式主要是口令方面的授权,账户名和密码都会在网络信息系统中保存,不能够像传统的印章一样由专人进行保管,口令、用户名和密码被盗取就会对企业造成非常大的安全风险。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中原始凭证存在的风险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电子商务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在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原始凭证也和其他的企业会计信息如记账凭证、会计报表以及会计账簿一样呈现出不肯逆转的电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趋势。这些电子化和数字化的原始凭证存在着被修改或者被伪造的风险,如果一旦被修改或者伪造就会对企业的会计管理造成极大的威胁和风险。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管理原始凭证的管理弱化了传统纸质原始凭证的控制功能,也就增强了企业会计管理的风险,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困难。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ERP系统的安全风险
ERP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现代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有利地促进了会计管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但是ERP信息管理系统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给企业信息化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首先现代ERP系统的模块之间缺乏比较高的集成度,从而也就导致了整个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不一致,企业财务管理模块与业务模块之间不能够实现完美的结合,无法建立真正的信息共享机制。此外,ERP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逆向服务功能也对企业会计管理引发了一些安全风险。企业信息管理为了便利应用的参与,可以提供反记账和反结账等逆向功能,这些也就给企业的假账制造提供了条件,引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风险。
(四)信息化会计管理置于开发的网络环境中存在信息被盗失真等风险
现代企业基本上都是采用网络版的ERP信息管理系统,而网络信息系统又是基于TCP/IP协议的开放的网络环境,把会计信息置于网络数据库中,由于共享性和开放性等增强了信息被盗或者被篡改失真的风险。
二、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会计制度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加强企业会计人员信息化管理的理念教育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
在信息化背景之下,企业会计管理对于人员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现代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有专业的会计管理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切实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提高自己信息化的知识和能力,以及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能力,提高自己会计管理信息化的操作技能。作为企业,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树立信息化会计管理的理念和意识,培养计算机操作的技能,不断提升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避免企业会计管理因为人为的因素而出现不必要的风险和安全隐患。
(二)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优化ERP系统,降低风险
针对ERP信息化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必须切实加大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改革和优化ERP信息系统,降低由于管理系统自身的缺陷造成的安全隐患和风险。构建一个功能齐全、系统完善、操作简便、数据安全的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业务管理之间的相互配合和沟通。对于ERP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一些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的功能,例如原始凭证、会计报表等数据的复制、修改和删除等加强限制,预防不必要的风险。对于ERP系统中的一些反记账和反记账的逆向功能必须严格设置管理权限,由专门的会计主管负责,避免由于随意的逆向功能造成的风险。
(三)明确操作权限以及岗位分工,落实岗位责任制
要明确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权限和岗位分工,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各方在会计管理中的职责,责任到人。对于信息系统的操作权限进行严格的划分,例如对于ERP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菜单权利、打印权及查询权、修改权等进行明确划分和限制,通过职权的分离来保证会计管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管理人员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明确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建立一个规范的、科学的、高效的、系统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风险。
(四)制定网络安全的防范风险的措施
由于信息化管理置于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存在一些安全风险,企业必须切实地制定网络安全的方法风险措施。为了防止黑客和非法用户的入侵,盗取会计信息或者修改会计数据,必须安装防病毒软件、设置防火墙等网络保护措施,防止企业会计信息被非法盗取,会计信息被非法修改和删除,从而有效的防范会计安全风险。
三、结论
目前而言,大部分企业在会计管理中都是用ERP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化会计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信息系统授权方式改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原始凭证网络化、电子化引发的被篡改或者被伪造而引发的安全风险,此外,ERP系统作为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必须加大科研力度,不断优化ERP系统,最大限度的限制ERP系统造成的风险,加强对会计人员信息化管理的意识,提高其会计管理业务的能力,切实建立系统病毒的预防保证措施,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权限的确定,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分工,限制操作权限。当然,信息化管理风险防范也离不开相应的会计制度和体系的规范。
参考文献
[1]刘然.略谈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制度的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12).
[2]邹涛.对企业会计建账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24).
【关键词】企业;企业制度;企业文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代表最先进形式和未来主流发展趋势的企业组织形式——现代企业成为了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向。完善的企业制度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首要特征,两者之间既紧密结合又有所区别。
1.企业制度和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内涵
1.1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依法制定的关于企业股权、组织结构、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一系列规范和章程的总和。其具有合法性、强制性和普适性的特点。所谓合法性是指,企业制度既要符合国家法律规范又受国家法律的保护,既要符合企业股东利益诉求又要维护股东权益,对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行为有依法、依规处理的权利;所谓强制性是指,企业制度是企业作用于员工的规范性要求,企业员工必须遵守,企业制度不依员工的意志而客观存在,是对员工的客观要求;所谓普适性是指,企业制度不仅适用于普通员工,同样适用于企业的管理层,制度的效力范围不受企业人员的职位和岗位限制,具有普遍适用性。
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特征之一。现代企业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企业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合理、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和推动企业的发展,成为了衡量企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1.2创新型企业文化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的企业文化,文化是伴随着企业的诞生而出现,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丰富的。一般来讲,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的传统、风尚、价值观、目标、信念等,优良的企业文化会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起到支撑的作用。1984年,奎因等通过设计竞争价值理论模型,得出了四种类型的组织文化:支持型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规则型企业文化、目标型企业文化;其中将创新型企业文化特征描述为:寻找新信息、创造性对变革的开放性、预测、实验。[1]创新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主要途径。创新型企业文化包含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企业文化的树立与培养要以创新为核心,要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另一层含义是指,企业文化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不守旧,能够接受外部的优秀文化,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丰富。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具有独特性、难交易性和难模仿性等特征。
创新型企业文化具有三个层面,最外层是物质文化层面,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层面,最里层也是核心层是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与企业制度既相关联又不完全相同,它们之间是既共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企业文化不等同于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是核心、是理念,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中制度文化层的表现和具体化。制度文化层面的含义比企业制度的含义要宽泛,不仅包括具体形式的制度条文,还包括非具体形式的制度思想、理念等,企业制度只是具体化了文化制度层面的思想。但是,只有具体的企业制度并不能说明企业文化的完善与否和优秀与否,更主要的是看制度在实际中的行为和效果,这样才能体现出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2.企业制度和创新型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2.1企业制度是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企业制度一般是以文字、图表的形式出现,在形式表现上是具体的。企业制度对于员工的约束是强制性的,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企业目标实现的一种手段,是企业价值观追求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意愿。但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出于企业管理者或是企业所有者的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还包括员工的参与,员工在面对企业制度时,如果只是一种被动的执行或出于免于处罚的心态而规避制度责任时,这时的制度并不能体现企业文化的内涵。如果员工能够认同制度并发自内心的拥护并能自觉遵守且能够影响他人,这时的制度就体现了文化的涵义。企业制度中包含有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意愿,体现了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思想和理念,一定意义上来讲企业制度就成为了企业推广和灌输自身文化理念的主要渠道,这样企业制度建设就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2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创新型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其所独有的创新氛围会促进企业的创新进程,由于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较多,尤其是企业的一些创新活动会影响到一部分员工的个人利益,会阻滞企业的创新活动,在这些人员的思想和行动上就表现为不符合企业文化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需要用文化的力量去引导员工创新,还需要用制度的手段去规范和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创新行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制度层面同样具有创新精神,制度层面上对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同时支持和保障企业创新活动的进行,对企业创新活动从目标、模式、过程控制、人员与物资调配等方面给予制度性的支持,相比较企业制度而言,创新型企业文化制度层面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撑是包括企业制度的规范性作用在内的创新氛围的营造。制度的形成及其生命力源于无声无形又无处不在的文化。简而言之,文化即是人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的一种普遍的自觉,而制度则是对各种“不自觉”的纠正和规范。[2]
2.3以创新为纽带,做好企业制度和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
创新型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均是以创新为核心内容。创新是一种破坏性活动,是新秩序对旧秩序的替换,新秩序能够利用比较优势使企业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和发展动力。创新型企业文化一方面表现为文化是在创新精神的指导和支持下形成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指导企业的创新实践,将企业的创新精神融于实践活动中最终表现为企业创新成果。在企业的创新实践中,创新型文化的力量是员工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的动力源泉,是能形成员工和企业创新凝聚力的最主要力量,是一种自发的、内在的驱动力。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创新内容表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作为文化核心层面的精神层面的核心内容又是创新,这样创新就成为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创新型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氛围,企业就表现为创新特征。
企业制度对于企业创新活动而言是在企业文化引导下的规范、约束,是保障企业创新活动的具体化表现。如果说企业文化的创新内容是以宏观指导和调控为表现形式的话,那么企业制度则是针对企业活动中各个方面和环节的具体规定,但这些具体规定的中心目的是以创新为核心内容的。所以说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制度和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创新。
现代企业都有一套完善的企业制度,这套企业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制度在运营中的效果反馈以及企业发展需要可以进行适时的调整。而一个企业的创新型文化一旦形成则不会轻易的变动,会作为长(下转第86页)(上接第73页)期的指导思想作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制度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则是引导员工思想的,只有在思想上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员工才会有创新动力。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企业要以现代企业为标准,发扬创新精神,既要搞好企业制度建设又要搞好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 [科]
【参考文献】
[1](美)埃德加·H·沙因著,朱明伟,罗丽萍译.企业文化与领导[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9,56.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准则 联系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公益服务。政府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问题,1998年前后,有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应运而生,不但加快了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群众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但随着我国财政预算体系的变革,各事业单位业务的不断深化,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难以统驭现代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发展与变革。为了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标准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财政部于2012年底,颁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于2013年1月1日执行新制度。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内容
1.折旧与推销问题处理方法的变化
在新制度中,对于事业单位资产进行折旧、摊销的处理方法与财政部颁布的相关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同时,还特别指出事业单位可计提折旧和摊销资产的范围,除事业单位享有所有权的动植物、文物以及在事业单位摆放的陈列品、图书、档案等资产外均属于事业单位资产核算范围。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也不计提折旧和摊销。
2.事业单位财政投入资金核算的变化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一步规范了事业单位财政收入的支出与分配,将“事业支出”的核算内容细分化,增设了以下五个二级科目,即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明确了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支账务处理的全过程。其中,结转与结余金额不得参与预算的结余分配,也不得转入“事业基金”和“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部门预算管理科目当中。此项变化,即统一了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同时,也有效的区分了事业单位年度财政补助结转与财政补助结余的不同。
3.资产的计价与入账管理的变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资产的成本应以实际成本或类似或同类资产的成本进行计量。如需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账面价值调整,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调整。但对于即没有有效凭证,市场上也没类似或同类资产,其资产计量口径也不统一的情况下,资产应以名义金额进行入账管理,并要求在当月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出来。这样即确保了资产入账的及时性,也强化了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4.权责发生制将应用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中
新制度中引进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有效的反应出了事业单位当期收入与支出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明确指出了事业单位应该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而行政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中发生的部分经济事项或业务应该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这样即能如实的反应资产与负债情况,也能满足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
5.基本建设投资核算按月并入单位“大账”核算
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发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应当单独建账核算,至少每月并入单位“大账”进行核算。并要求事业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二级科目,核算基本建设投资成本,其核算方法与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处理方法大致相同,此处不做详细说明。
6.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结构的变化
新的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和附注构成,其中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项目由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代替,其表内按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进行分类列示。并明确规定事业单位账务会计报表应按月度和年度进行编制;附注部分则应当披露事业单位重大经济事项的变动情况。会计报表结构上的巨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报表使者理解和分析事业单位经营情况的速度。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内容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联系
1.会计核算账户趋于一致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资产类账户中的“现金”转变为“库存现金”、“对外投资”转变为“长期投资”。并增设了“存货”账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事业单位材料与产成品的管理;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核算与管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又增加了“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等处理固定资产的会计科目,这是本次变化中的一个亮点,而“虚提”折旧与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兼顾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即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的口径,又可以反映资产的价值消耗情况。
2.统一了会计核算的目标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核算的主要目标在于明确受托人与被受托人的责任。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核算目标第一次体现了这一原则,使得企业会计核算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在目标上有了一致性,对以后会计制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3.账务报告列示内容相一致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采用了企业会计报表的格式,增强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科学性与通用性,同时,也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业绩评价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财务数据。
4.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核算制度更加趋同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内容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内容趋同性很突出,其业务处理与财务管理方式都非常的相似。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盈利组织与非盈利组织财务核算划分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在不久的将来,两套会计的准则将有望合二为―,将有利于财政部门综合考虑企业与事业单位规范的问题。
四、总结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后的内容,更加符合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需要,使事业单位所披露的财务信息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可比性,使我国的事业单位组织体系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最终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业务全球化;信息化建设;企业竞争力;现状;对策
企业业务全球化的背景使得我国企业面对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只有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及时有效的为企业提供参考数据,从而增强企业的战术层、战略层以及决策层的指导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基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的现状,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许多困难。本文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进一步探讨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1~5]。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随着企业业务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常桂英通过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分析表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以下问题:缺乏主体意识、需求分析不够、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较高等[1]。吴定怡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表明,只有树立信息化的观念、构建信息化管理体制,才能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2]。霍吉林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存在重视程度差别较大、新旧企业信息化差别大等问题,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足、管理人才缺乏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3]。笔者认为企业业务全球化趋势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企业业务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国家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逐渐增强,但由于电子网络容易受到病毒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电子网络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制约了在企业中的发展。其次,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普及率不高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主要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使得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些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周期较长,资金回收较慢,带来的利益不够弥补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资金,基于这些因素,使得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停留在初级阶段。最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合力度不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服务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但在实际中,许多企业基于信息化的认识水平不够等因素影响,使得企业的信息化整合力度不够,不能达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普及率不高、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企业要想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就要坚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坚持诚信,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提高信息整合的力度,进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首先,政府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建设。电子网络的不安全因素导致企业信息化进程开展缓慢,针对这一重要制约因素,政府应加强网络的监管力度,出善的法律、法规保障电子网络市场的稳定发展。安全稳定的电子网络市场有助于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企业坚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坚持诚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包括企业定位、制度保障等环节。资金、技术等因素使得部分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够,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企业定位有助于企业认清企业发展的方向,加大投入,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企业信息化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增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此外,企业只有坚持诚信原则,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最后,企业要注意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有助于提高信息整合的水平,进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企业只有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才能充分把握市场发展的动向,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效果。企业增强内部信息互动,有助于增强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中的联系,进而提高信息整合的水平,防止信息孤岛的产生。例如,中兴、华为等企业的成功,一方面是企业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能够通过制度等措施和手段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完成,提高企业在业务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是企业能够坚持诚信经营的原则,增强企业内部和社会、政府间的信息互动能力,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
企业业务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普及率不高、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研究,表明政府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建设;企业坚持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坚持诚信,提升企业与政府、社会、内部的信息互动能力,提高信息整合的力度,进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常桂英.浅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8(6):38-39.
[2]吴定怡.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7,27(10):40-43.
[3]霍吉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推进对策[J].现代农业,2009(10):76-77.
[4]刘全喜.湖南长株潭地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探析[J].企业经济,2013(2):163-16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信息化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为了提升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地位,国内各大企业开始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企业信息化对于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服务水平、提高产品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使得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企业信息化相得益彰,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要想实现更高的利润、获得更大发展,就要与国际市场接轨,不断优化产品质量,创新管理理念,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获得适合企业发展的实时信息。这就需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融入信息化发展理念,通过引进国际前沿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淘汰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使我国企业实现业务机构管理系统服务的一体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取得空前的快速发展,通过融入计算机技术实现了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并把生产、管理、运营各方面融为一体,解决了传统企业技术下的劳动力成本高、系统运行效率低下、企业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合企业信息化的优势
首先,将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入到企业信息化中,有利于提高企业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众所周知,采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会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促进企业信息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打开了电商服务平台,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外,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了企业无纸化办公,企业通过网络来传输文件,具有自动化、灵活性强、可操控性强的优点,节约了企业的运作成本,简化了企业的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其次,采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有利于培养人才的信息化创新能力。计算机技术的合理应用使得企业员工明确了各自岗位的职责,并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劳动积极性。高效的企业工作效率使人才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充分优化工作流程,进而提高信息化创新能力。同时,依据信息化应用技术,员工可以借鉴传统的生产数据以及信息库数据,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来反复思考,不断摸索出更加高效率的工作模式,全面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最后,采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有利于企业信息沟通管理。采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方法模式下的信息不通畅,获取资源信息量小的缺点,建立了更加便捷的沟通平台,员工之内部员工之间关系更加和谐,工作氛围更加轻松,员工凝聚力大大提升,各个部门员工之间实现了无障碍沟通。可见,采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企业信息化融合实现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高效整合,有利于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首先,增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员工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以及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很大层面上决定了企业运行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进而影响了企业整体发展。同时,企业信息化系统是集企业内部信息技术、财务知识、互联网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复杂系统,需要人机良好的配合。因此,企业需要引进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其不仅要对基础的计算机使用有着扎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有效应对各种计算机漏洞、计算机木马入侵等突发事件,保障企业安全运营。其次,制定健全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由于在企业信息化系统运行过程中,难免由于系统本身漏洞或是不法分子人为的因素而造成企业信息流失、企业信息泄露等事件,为了加强对整个系统的管理、确保企业信息安全,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例如,数据加密制度、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备份制度等等,通过建立一系列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制度来实现数据的加密处理,杜绝企业信息泄露事件。最后,建立企业信息化的安全机制。企业要好要想实现长期稳定运行,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安全机制,在依据传统的安全经验、风险控制经验基础上,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安全机制,重视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管控。例如,可以通过建立技术安全机制、数据加密技术以及数据通信协议等,来完善由于黑客攻击网络漏洞、计算机病毒等因素造成的计算机安全应急方案,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实现企业信息化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结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环节,将二者进行全面的整合,可以使二者的作用和功能实现互补,从而达到优势的明显化。
参考文献
一、现代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内涵
在对企业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确保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有序的组织,设计严密的管理计划,能够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使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都严格执行企业管理层的相关决策,来达到确保企业各项事项有序推进的目的。除此之外,为确保计划与决策的有效实现,现代企业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还包括企业信息的上传下达、企业间各部门的高效协调及配合。总而言之,现代企业的企业的管理工作是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工作,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的重要的过程,在管理工作中,不仅仅要提高企业决策的能力,而且还要推进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可以分为不同的模式,应该结合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结合的方式,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一般都是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主要是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的管理。
1.构建统一的信息部门
企业要想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实现管理,就必须建立信息部门,将企业的内部信息及时地反馈,而且要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企业实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需要专业的人才储备,所以,比较适合在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专业部门使用。
2.构建自身的维护管理部门
企业为了能够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就必须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的部门,在信息化管理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对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别进行规划,而且要制定相关的采购和招标的方式。企业在对信息系统建设时可以采用外包的方式,能够实现对成本的节约,而且能够借助外包公司的人才优势。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能够适应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三、现代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1.管理理念有待创新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我国企业在技术上、文化理念上都吸取了不少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观念,没有按照现在市场发展的规律进行企业的管理,而且管理的方式比较落后,没有运用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导致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效率比较低下。如工作时间固化,缺乏弹性,处理企业事务时固守既定程序,缺乏随机应变处理事务的能力等,这些都极大地损伤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助涨了员工固守陈规的习惯,不利于现代企业管理。
2.管理制度规范化有待提升
当前,现代企业为了适应并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场中占据一族之地,多数都采取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单位生产效率的手段来实现。企业只是一味的追求发展,使自身的规模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使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得到完善,但是,对企业工作的管理却没有予以重视,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而且不能按照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理念进行,导致企业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不能按照基本的章程,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3.对自身管理问题认识存在缺陷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时候,对自身的发展情况存在片面的认识,所以,企业要想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分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够突破发展的局限,使信息化管理能够顺利地实施。
4.企业还没有制定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目标
企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应该客观地分析自身的情况,然后制定管理的战略目标,但是,企业在管理的时候不能够对自己的经营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在管理中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措施,这样就导致了企业在运用信息化技术管理的时候出现了举足不前的问题。
5.企业的内部信息产生的制约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管理层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得不到重视,很多企业的员工担心企业的信息化技术增强后就会出现削减员工的问题,这种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顺利。
6.企业的资金不足导致信息化建设缓慢
尤其是在一些中小企业中,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信息化建设在中小企业中不能顺利实施。
四、现代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针对企业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完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效性,从而促进企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针对企业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
1.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
规范化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离不开健全、完善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的保障。换言之,建立在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保障任何组织生存与发展必然之选。因此,要规范企业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完善的有关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毋庸置疑。现代企业在扩大规模,追求规模经济的同时,相关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也要同步跟进更新,建立适合企业发展规模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办法,使企业员工有章可依,有规可循,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规范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
2.创新企业管理理念,提升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率
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容忽视。这意味着现代企业管理中,凡是都要讲究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调动员工积极性为出发点。因此,就需要现代企业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革新管理方法和模式,注重人的个性化,决策各种事项时都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企业的管理理念逐渐摆脱传统的硬性管理,逐步转向较为软性的管理模式,使员工在企业中获得一种强烈的归属与满足感,把企业当做“家庭”来对待,进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保障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在有条不紊中逐步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效率。
3.企业应该强化信息意识,完善信息化的战略目标
在企业内部要强化信息化的建设,就要提高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企业应该更新自身的观念,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要完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更新,培养计算机技术人才,而且还要强化计算机管理技术。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对信息化建设有全面而科学的认识,应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计算机知识,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养,定期培训,让他们学习信息化的知识,对那些新鲜的知识要不断地灌输给员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提高信息化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他们首先要起到带头的作用,这样才能够带动企业的员工去学习信息化的知识,使企业的员工都能够借助信息化的知识,强化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的效率。在企业中,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使管理的流程变得简单,而且企业能够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将内部的经营情况第一时间传达给决策人员,这样能够在生产时作出及时的决策,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4.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方法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建设,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网络,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办公的自动化。当企业的办公系统比较健全时,企业就可以在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生产、经营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按照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逐步推进。现在,很多企业都是在运用计算机工作,但是,还是没有实现办公自动化,所以,企业应该在运用计算机的基础上,强化信息化的理念,从而能够推进信息化建设。
5.企业应该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适当的资金
现在,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资金的问题,所以,企业在发展时,应该合理分配资金,应该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利用资金,使资金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果。我国的企业中,中小企业还是比较多的,这类企业的资金比较紧张,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类风险,而且企业的资金流动是比较慢的,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周期比较长,不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所以,企业在经营中,不仅仅要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而且还要强化自身的软件建设。
6.企业可以采用外包的形式进行信息化的建设
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他们应该采取外包的形式促进自身的信息化的建设,而且,由于外包企业的信息化环境比较好,他们也能够得到最先进的信息化的信息,而且软件和硬件的渠道也是比较通畅的,中下企业可以采用外包的方式得到价格更加低廉的软件,而且外包企业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选择那些企业经常应用的软件进行设计,为企业提供便利。企业也可以派专业的人员与外包企业的人员共同研讨,研发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从而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办公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企业还要更新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观念能够跟得上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仝若贝, 1976,男,河南省滑县人,单位:河南科技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02-02
引言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GDP的55.6%,工业新增加值的74.7%,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和出口总额的62.3%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专利技术的65%、技术创新的75%以上和新产品的80%也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因此,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必要且重要的。中小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亟待提升信息化水平。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春季交流会”在京召开。据会上的研究年度报告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在4000多万中小企业中,只有16.7% 企业有自己的网站, 32.8% 的企业具有电子邮件系统应用。中小企业网站以信息为主。其次是开展电子商务。已经应用ERP 的中小企业仅为4.8%。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率还不到10%。信息化建设的落后使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企业信息化问题又被提上日程。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十分强调企业信息化工作,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说,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还相当落后,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的标准,相应法律法规也不健全
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协调委员会或机构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领导,中小企业信息化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导致大量人、财、物的浪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不兼容,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另外,我国信息化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如在防范和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方面,缺乏完善的法律,使许多企业对计算机信息安全存在较大的疑虑。
(二)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足,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
在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少中小企业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倾向。许多中小企业认为,只要购买了计算机设备将网络连接起来,就实现了企业信息化。于是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上,而软件建设跟不上去,导致大量的计算机设备闲置或只能充当打字机使用,建立的网络也无多少信息可以共享。
(三)许多中小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从而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中小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的运营,更重要的是对企业进行业务重组,建立一套符合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在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是企业能够充分及时的利用信息资源,把握市场机遇,科学决策,以便更好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搞好中小企业信息化先决条件与基础。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保证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对信息化认识不到位和缺乏资金等原因,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始终不足。
(五)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相关人才支持
人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没有相应的人才,任何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只能是流与形式,企业信息化也只能是空谈。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是根本,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现在信息技术,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六)缺乏专业服务伙伴提供完善的服务
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比较复杂,在系统维护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麻烦,中小企业需要信息化专业服务商提供更全面和更完善的服务。但当前大多数信息化专业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上,中小企业的个性化服务得不到满足。
三、加快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支持与引导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仅仅依靠中小企业自发地去搞信息化是不够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支持、鼓励与引导至关重要。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改进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环境,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等,从而为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
1.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各种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研制、信息技术开发等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国家信息主干网,以改善和解决目前网络带宽不足、传输速度慢、网络通信费用过高的问题。
2.加强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
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制定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以确保网上交易合同的有效性,防止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确保交易内容、交易双方账号及密码等不被非法者盗取和识别。
3.建立网上协同作业体系
E-commerce 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网上协同作业体系建设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为保证E-commerce效率和效能的充分发挥,应加快建立网上银行、网上税务、网上商检、网上认证、网上运输体系、配送系统等方面的E-commerce配套体系,实现物流现代化。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中小企业信息化和E-commerce需要一整套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保障。政府应制定和颁布内容包括:电子合同的有效性、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和其他身份辨认程序、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和域名的保护、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等的法律法规以保证电子交易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交易。
(三)加大软、硬件与管理咨询的投资力度
实际上,硬件只是载体,缺乏适当的应用软件,硬件的功能则不能有效的发挥,使得计算机系统效率低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硬件加软件,而是要根据企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企业管理的要求,来确定企业信息化的规模、模式和步骤。由此可知,中小企业应加大对管理咨询的投入,避免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花冤枉钱,走弯路。
(四)加强信息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
中小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问题。许多成功中小企业的经验表明,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最根本的的是人,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执行层人员。培养企业自己的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基础,人才是中小企业信息化长远发展的迫切要求。一般说来,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下列专业人才。
(五)有效地实施组织机构与制度的创新
组织机构扁平化①是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基础上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必然要求。在传统组织中,企业按照“一对多式”(一个上级下管数名下级)的信息传递方式层层传达企业指令和顾客的需求,下层管理者则逐级向上级请示报告,这种逐级纵向授权和传递信息的体制变成了高高耸立的“金字塔”组织。这种结构严重影响了办事效率,失去了它应有的活力和应变能力。而在信息化时代,没有速度和创新是绝对不行的。
(六)正确选择信息化开发商,并与开发商充分合作
不同的信息化供应商在所适应的行业范围、业务流程、产品功能、产品的集成性、可扩展性、二次开发能力、本地化服务质量等诸多方面各有千秋。中小企业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承受能力来量体裁衣。在选择过程中应遵循;首先在功能上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要选择实力较强的公司,以保证有专业化较强的实施。服务能力;要求合作伙伴有强大的二次开发能力,以满足企业不同时期的个性化需求。另外,信息化建设不是开发商一方而是双方的事情,中小企业应与开发商充分合作。在系统实施过程中,促进交流,避免分歧,相互配合,化解矛盾,共同管理。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周期长、见效慢,且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的综合工程,往往表现只有投入,没有收益,特别是建设初期,似乎根本没有效益,并且它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其效益需通过其他业务部门表现出来,但一旦产生效益,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应是可有可无,而应将它提到战略高度来抓。
参考文献:
[1] 梁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 科学出版社,2000.
[2] 王志山.信息系统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连卫民.网络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陈升辉.推进我国企业信息化需解决的问题.新浪科技,2007.
[5] 刘建忠.关于企业信息化的现状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2).
[6] 栗晓平.现代企业管理.邮政出版社,2001,(10)
[7] 刘松林.电子商务教程.北京出版社,2002(1).
[8] 张占立.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对策研究.新浪科技,2001(3).
[9] 穆大常.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构建.企业管理,2001.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世界范围经济竞争更加激烈。为了适应新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对现代企业是把“双刃剑”,信息化可以有力地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只要运行信息系统,都可以获得效率和利润。信息化还需要有相适应的配套建设,有许多问题倘若处理不好,信息化将给企业带来更高的运行成本和不和谐之声。其中,信息文化建设就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代企业文化的需要。
二、企业文化与信息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团队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总称,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员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物质文化:企业的产品风格、技术及装备特色、厂容厂貌等,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企业经营者的特点、风格和作风等;(2)制度文化:企业的规章、规范以及渗透到员工思想所共同遵循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3)精神文化:企业的经营哲学、经营战略、价值取向,以及体现在企业员工的共同追求、共同情感等。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物质的存在状态和变化特征的反映。信息文化则是信息在采集、加工处理、传输、交换、创新过程中形成的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并作用于社会的特定的文化形态,是一种由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形成的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带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讯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进而引起思维方式和观念变革,引起社会文化发生结构性变革的新文化。信息文化表现出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1)信息文化的物质性表现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是通过物质性在精神领域发挥作用的;(2)信息文化的制度性更多体现在开放、自治和自律;(3)信息文化的行为更多体现在虚拟性、渗透性。
三、企业信息文化的构建
企业信息文化对企业具有积极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和辐射功能。企业信息文化建设的滞后,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制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因此,加强企业信息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信息文化的培育和建设:
1.战略高度构建企业信息文化。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时,要充分重视信息文化的建设,制定长远的企业信息文化建设战略,加强信息文化及其各子系统的建设和协调发展,调整企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态度、价值取向、环境氛围、管理目标,建立有利于信息文化建设的激励制度。
2.物质层次构建企业信息文化。提高企业信息系统软硬件建设的水平,塑造企业物质文化的良好形象。(1)配置企业信息化必需的装备。如计算机、电话、传真机、网络、多媒体等。(2)重视现代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如办公自动化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等系统的开发和应用。(3)充分开发信息资源,发挥信息的效用,实现信息的价值。
3.制度层次构建企业信息文化。建立健全运行信息系统所必需的规章制度和标准, 推行企业信息标准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的正规化和科学化。企业应设立了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企业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子系统都应有专职信息员,具体负责本系统的信息工作。企业应建立信息汇报制度、电子文件管理办法、内外协商、交流控制、企业员工信息化培训等标准化管理措施。
4.精神层次构建企业信息文化。树立信息观念,强化信息意识,形成与企业信息化相适应的新的精神观念,如新的信息价值观、信息哲学、信息意识、信息心理等。企业信息文化,尤其是企业的信息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必须经过员工的自觉努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必须对职工进行培训和教育,目的在于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增强实践企业信息文化的自觉性,努力使员工的企业信息价值观和自我价值实现有机的和谐统一。
5.人力资源层次构建企业信息文化:在领导层面,应重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企业信息文化的建设,设立企业首席信息官(CIO),负责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其配套建设。在员工层面,企业必须加大对现有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和招聘信息管理方面的人才,加强企业信息知识教育,企业员工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员工的信息意识,能够认同并接受信息技术对企业和个体带来的变革,消除和弱化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阻力,并使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劳资层面,应制定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提高员工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技术、资金、网络设备,也与企业信息文化建设密切相关。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信息化,必须加强企业信息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245-02
信息化管理是指企业管理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环境,建立科学的网络系统,使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集成和综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中小企业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多年发展,取得不少成绩,这些企业大多是传统管理模式,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成为了各个企业的必须面对的问题。
1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科技信息技术也日新月异,各个行业面临各种挑战与机遇。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为推动了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导致中小企业原有的行业,时间,地域,这些竞争门槛更加激烈。只要能合理有效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减少因为信息缺失而造成的损失。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为信息发展的必要途径。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更加能大量节省劳动力。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减少很多库存,从而节约库存占用的资金。网络环境的建立方便了企业对外交流,创造商机的同时,大大提高企业形象。
2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2.1 企业内部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信息化程度低,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员工始终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存在质疑,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认识混淆,同时企业领导和职员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意义认识不够深刻,这些观念上的模糊导致了信息化管理成为一种形式。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建设不够重视。大多数领导没有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总是更多的将重心放在了市场销售等直接盈利方面。总是觉得信息化时机未成熟,对信息化建设一直没关注,相应的企业系统购买以后,也只是成为摆设,并未投入实际工作中,同时也缺乏与企业信息部门的合作。
第二,因为中小企业大多是传统企业,中层干部也相对保守,他们大多对信息化建设存在消极情绪甚至是抵制,这些领导缺乏时间精神,过分注重自己利益,不愿意尝试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更多的固步自封。
第三,因为信息化管理的是一种新的管理手段,所以必然有许多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存在片面认识甚至是误解。有的企业管理者虽然知道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十分重要,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缺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比如只是引进的相应的系统和配套设置,并未改革政策,这就必然大大降低信息化管理的效率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
2.2 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只有少数资金雄厚,而且重视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中小企业真正使用计算机来进行辅助管理。其中还仅仅是这些企业的部分部门使用,相关的信息管理软件也因为缺乏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远远无法普及。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只停留在数字化层面上,技术含量相对低下,并未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信息交流。因为资金限制,大部分企业信息设备条件差,发展不够均衡,信息的整理,处理能力低,甚至有还处于手工操纵阶段,并未利用信息带来的管理手段。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是无法开展的,引进信息技术,购买信息化工具等等都需要资金。研究数据表明,大体上来说,企业信息化管理缺乏长期投资策略以及稳定的投资渠道。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在总资产的比例十分少,远不及大型企业。
2.3 管理相对混乱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是一次重要的改革,引入相应的设备和计算机系统等等只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在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的过程中还涉及许多管理因素,没有稳定的管理模式,流程不够清晰,信息化管理根本无法建设。
管理方面的缺陷而导致的信息化建设失败是十分常见的。这些管理缺陷的主要形式有:(1)有效管理制度的缺乏。任何先进的生产方式采用,都必须有配套的扶持政策和保障制度。信息化管理的引入,一定会导致许多工作模式和方法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制定新的管理制度来配合信息化管理。如果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制度缺陷,必然会形成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障碍。(2)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必然要求企业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有一定的变动。业务流程的再造必然触及一些既得利益者和现有利益,部分企业工作人员,为了隐瞒工作中的不透明收入,在数据录入中故意虚报数据或者阻碍数据信息的正常流动,从而给信息化建设工作带来困难,中小企业在管理中如何遏制这种情况发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4 人才技术缺乏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每个企业管理者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人才的正常流动是必然的,然而如果人才经常性变动,就说明企业的人事制度有问题。具体到有关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需要的人才来说则存在如下问题:
(1)缺乏有较高威望的复合性的高级项目管理人才――企业信息主管。中小企业信息得以成功必然要求有一位具有较高威望,技术与管理兼顾的管理者在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检索牵扯的部门众多,同时牵动给方面的利益,会遇到各种阻力,只有在高层人士的大力推动下,信息化建设才能成功。
(2)缺乏具体的实施队伍。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各个项目部门负责人和骨干技术人员,而且需要统计整理大量数据信息,如果没有具体的实施人员,信息就会不及时或者不准确。中小企业如果在这些方面相关人员素质跟不上,就会对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造成非常大的苦难,甚至导致失败。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动过于频繁,加上培训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也会影响人才培养。
相对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因素来说,技术方面的设计的人员和环节是很少得,因此由于技术原因而导致的信息化失败相对来说很少,但这并不是说技术不重要,相反,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的的首先条件就是技术引进。
因为技术原因和导致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失败的原因主要有:(1)引入的软件不适用企业实际情况。虽然每个企业在技术引入前都会咨询相关的技术人员,也根据自身企业特点制定了一些方案,但是由于引入时协调沟通不够导致应用软件不适合企业日常工作,有可能引进的技术是先进的,但是对因为与企业实际脱节,所以并未达到管理简单、安全可靠、便于改进、易于使用的要求。(2)不能及时更新技术和设备。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以后,除了要保证硬件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还要考虑到软件建设和系统维护以及设备更新的需要。特别是现在市场信息发展飞速,中小企业对管理活动也提出的了许多新的要求,这就要求软件能够不断的升级。而大多数企业只是一次性投资建设,对于后续的维护和更新并未重视。这样即使企业使用了信息化技术,但是可利用的资源有限,更不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而导致企业信息落后,阻碍发展。
3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优化
3.1 提高信息化认识
企业信息化是为了管理服务的,与企业的发展规划、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等密不可分。同时信息是创造附加值和财富的源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把握市场行情,提高运行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企业管理者是关键,他们是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的重视,宣传和实施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十分重要。没有管理者的决策是无法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企业管理者要学习掌握信息化技术,这样才能把握信息化管理建设。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单纯是信息化技术问题,它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是实现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企业管理的重新组合,流程的再造,必然会引起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这样也肯定会产生矛盾和障碍,所有这些阻力,如果没有企业管理者的执行与推动是很难进行的。
3.2 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不足一直就是制约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原因。大政策方面就需要政府相关制度进行扶持与补贴,以及银行方面可以增加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贷款,就企业自身来说,应该建议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以增加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中小企业长远方面考虑,必须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及时跟上,而且可以设立专项资金,针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设。
3.3 重组企业流程
信息化管理看重的是实效,必须结合各个企业特点进行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在传统的管理格局下,各个流程被分割成一段段分裂的环节,每个环节重心仅仅是自身环节,而不是整个管理的最优化。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中只是用信息技术模拟传统管理系统,并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流程重组,是根据企业信息化处理特点,对现有的企业流程进行设计,成为提高企业效率的重要途径。
企业流程重组就是在新信息技术条件对企业的流程就是重新组合以解决问题,企业流程与企业的运作方式、组织的协调合作、人员的组织管理、新技术的应用与融合等紧密相关,因此企业流程重组也必然免得很对困难,需要自上而下层层贯彻和推进。
3.4 架构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化网络是信息化管理中首先构建的,同时要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并减少企业信息系统。企业可以自己开发,联合开发企业信息系统,还可以委托引进等等。信息资源要标准化,要建立信息化管理体制。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过程,不可以单一分割开来,企业可以开始只在一个部门应用,进而推广到企业整体,最后进行企业信息系统的整合。
3.5 加强人员培训
加强职工队伍教育,应该列为企业信息管理的重点。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发现、培养、引进专业人才,特别是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建立相应机制,专业人员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小企业人员培训应该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重点。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是企业高速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小企业从传统管理发展到信息化管理是十分必然的,因此必须有相应的实施方案,合理组织。企业可以整体对人员根据信息化程度进行分层,相对能力弱的加强培训,使其了解信息化基本知识。也针对信息化知识了解深刻的员工进行提高培养等等,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也是企业的重要核心。
4 结语
企业在现代化竞争必然要信息化管理建设,这样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的同时,更加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过程。企业管理者也应积极学习,共同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万勇.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