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高考地理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地理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考地理教学反思

第1篇:高考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高三地理;高考;有效备考

一、农村普通高中高三地理教学现状

1.生源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

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多数优质生源都流向城区重点高中,农村普通高中多数面临生源萎缩的窘境,多数学校只能降低生源门槛,接受素质较低的学生,表现为学习基础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钻研精神不足;而这些学生多数家长又对学习不重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督促不够,助长他们的学习惰性。由于地理学科的思维性和综合性很强,特别是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都需要空间思维能力,这对基础差、不爱思考的学生是一大难题。

2.教育投入资金有限,教学硬件设施不全

农村普通高中大部分学校办学经费有限,除满足基本教学配套需求外,一些现代化的教学用具比如多媒体教室很有限,地理学科的教学挂图、教学用具配套不全,影响了地理教学的质量。作为学科特色,地图是地理学科的核心,若能够多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充分展示形形的图表,教学内容将更丰富和直观,课堂氛围将更生动,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将增大课堂容量,使复习材料不拘泥于教材和有限材料,教学效果会更好。

3.师资队伍小,教师专业成长受限

由于生源的减少和竞争,农村高中学校多数规模小,配套教师人数少,地理学科作为小科,地理教师更少,一个老师往往要负责整个年段的教学工作,教学上没有分工协作,缺少交流和探讨,平时教研工作流于形式化,教研成效一般。高三地理老师更因工作量大,多数时间花在上课、出练习、改作业上,在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钻研时间上投入更少,自身专业成长缓慢甚至停滞,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二、高考地理考核目标及命题变化对农村普通高中教学的启发

1.高考地理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变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高考地理考核目标和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化。新大纲强调的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降低了识记的要求,提高了获取和解读的要求,新大纲更加注重学生高层次能力的开发,如,解读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可以理解为高考的灵活性增强了。高三地理考生如果仍停留在过去“识记”的层次,将不能适应新高考。对于农村普通高中,多数学生学习被动,连“识记”这一层次都没法达到,更谈不上高层次能力的开发,只有改变学习意识,增强学习主动性,才可能实现高层次能力的突破。

2.高考地理命题特点及变化

新课程下高考命题更加全面地考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试题紧扣课标、考纲,基础知识是考点,能力要求是考查方向。命题形式仍以多种地理图表图像为载体,体现学科特色。命题的最大变化是将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材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对于农村普通高中,受教育经费投入及教学设备影响,平时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和动手操作实验无法落实,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困难,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农村普通高中考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多思、多想、多参与,在能力方面上如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描述和阐述能力等下工夫才能适应新高考。教师更应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讲究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弥补学校设备、生源等劣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农村普通高中高三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适逢新课程高考,在生源、教学设备、专业水平等劣势条件下,农村普通高中高三地理只有进行有效教学,才能取得理想成绩。

1.研读考纲和高考试题

考纲是高考出题的依据,高考试题是对“考纲”最直接的诠释,只有认真研读考纲及高考试题命题特征,才能知道高考的考试内容、考查形式和把握考查难度,复习备考才能做事半功倍。

2.夯实“双基”,构建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历年高考命题的主体内容,也是形成地理能力必要的基础条件,在平时复习中,针对薄弱学生,更要控制教学进度,抓好基础知识的落实,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在教材处理上,要强化主干知识,理顺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最好以书面材料展示给学生。

3.多分析、绘制图表,加强能力培养

地理图表、文字资料是地理信息的载体,高考题中很多试题都是要通过读图表、读资料获得有用信息进行整合,很多学生的复习仅仅是“背笔记”的过程而不懂结合地图进行。读图的仔细程度及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考成绩的高低,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传授读图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强化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和分析处理能力。

4.精讲练习,查缺补漏,提高解题技能

高三地理的复习材料很多,各种试题练习琳琅满目,教师应该结合本校学情,选择难度适宜、数量适中的练习让学生训练,并及时批阅和讲评,达到以练习为载体,弥补学生的缺漏,传授解题方法,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5.做好专题复习,提升复习效率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要针对本校学生的不足整合专题,对一些常考点和易错点强化,对多数学生难以理解、讲解效果差的难点可大胆取舍,专题知识需有配套练习,练习最好选自历年高考题。

6.常做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能力

与时俱进,常常反思自身教学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动和同行交流研讨,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教师才能提升教学能力,更好地胜任高三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惠芳.福建农村普通高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2]李琼婵.新课程地理高考方向的变化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启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01).

[3]宋治力.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地理复习与备考策略[J].考试周刊,2011(39).

第2篇:高考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改 新教师 老教师 处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93-01

当今世界是大变革、大交汇的世界,多元文化激荡纵横,社会发展一日千里,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日新月异,在此大背景下进行的地理课程改革,给广大地理教师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此实践中,新教师与老教师的处境有很大区别,应采取不同对策。

一 新教师与老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分析与对策

新一轮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种理念本身当然是先进的、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的,它针对解决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痼疾对症下药,假以时日,必能解决。但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新课改一轮接着一轮,成就斐然的同时,也把一些优秀的地理传统冲击掉了,假如改革要是成了矫枉过正,就是不恰当的了。在一些地理教学课堂上,出现了不管内容如何都用探究型教学法,不管时间够不够都用讨论教学法的现象,结果是基本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教出来的学生面对高考时无能为力。改革不能矫枉过正,新课改也是如此。

二 地理新老教师两个阵营的各自处境与对策

新教师是指刚刚毕业从事教学工作3年以内,还没有带过完整的一轮高考的教师。不管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的,起点都一样。尤其是地理这门学科,由于我国特殊的教育体制和课程安排,使地理教师本人读高中时都是学习理科的,从来没有参加过地理高考,基本上在高一以后就不再看地理书了,甚至有一些人的地理知识简直匮乏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地步。记得笔者上大学的第一天,寝室里的同学在一起讨论中国的邻国,都有哪些在什么位置之类。刚好谈到印度,突然有人问“印度……是欧洲的吧?”类似的笑话现在还在盛行,一次又一次地在高校地理系上演。然而笑过之后我们不得不陷入深深的思考――地理教师培养机制确实出了不小的问题,知识衔接断档了。当然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尴尬还需要我们面对。不管怎样,新教师对新教材大多是欢迎的,因为新教材有更多的图片、更多的活动、更多的选择,讲起来会很生动。他们欢迎教育改革,他们是最早就立刻接受了新教材的一批人,起点比较新,比较有利于以后的教育改革。但他们容易过于关注地理知识体系之外的旁支知识,容易舍本逐末,在高考没有大变化的前提下,此类教师明显对高考题不知所措,进而影响所教学生的高考成绩,使得其作为一名教师的合格性大打折扣。

青年教师首先应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学好基本教学技能,深刻把握新老教材内涵,多做高考原题,熟悉高考、研究高考,在此基础上灵活组织教学素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具体安排教学活动,才是契合新课改的教学思想。

老教师经验丰富,已经历了多轮课改,对他们来讲,新教材可能只是换了个包装的旧教材,在教法上没有多少改变。这些教师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历经多年的高考、会考磨合,已经得心应手。他们是目前地理教学的中坚力量,很可能并不真正认同新教材,从心里不想改变,要改变是比较难受的。在这一点上来说,不必苛求所有人一下子都接受新课改,其实这部分教师往往能保留地理教学的元气,而不被纷繁复杂的一个接一个的课改所困扰甚至击垮。但新教材毕竟是代表新生力量,尽管可能有些方面还不成熟,但老教师更应该注意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课改精神,与时俱进。

其实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地理教师,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理性公允地看待新课改,“因材(教材、人才)施教”,就能够在新课改过程中游刃有余。因为地理学的本质没有变化,地理学教育的本质也没变质,只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顺应了社会的新需求,而非对以往地理教学的全盘否定。

三 结束语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社会化”的人,教师必须坚定信念,牢牢地抱紧“培养人、教育人”的人本教育理念不放松,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不失掉自我,不失掉原有的好东西,不妄自菲薄、轻易动摇,这样才会真正地契合新课改的本质精神,真正地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服务。

因而,教师应秉承着对地理学的热爱、对科学精神的信仰、对学生爱护和尊重,对教学手段的孜孜以求的精神,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君子日三省吾身,方能进步,方能教出更出色的学生。

第3篇:高考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地理教学 学科信息 新理念 新思维

课程与考试改革情势下,高中地理教学要突出本体性知识,追求实用性活动,必须对地理学科内容和地理教学对象进行再认与重识,在“课改”与“考改”共进的情况下,宏观创新与微观创意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深刻地影响地理教学的目标、方法、过程与结果,进而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新常态”。

一、因材施教,突出“文本”与“人本”意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拥有自然环境、人文活动和区域发展三大知识板块;地理也是一门基础性深厚的学科,具有必修和选修两种学习要求。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要依据课标要求,尊重课程特点,设计具有不同知识属性、不同结构特征和不同学习要求的教学内容,使地理教学既可以体现学科的整体特点,又能够反映知识的个性特征。如果地理教学是一盘棋,便是教师精心设计、师生精彩对弈和学生精细咀嚼的完整过程。

1.建立时空概念,用“模式”统领学习过程

区域地理教学是学生认知地理世界的起点与终点,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时间性。首先,要选择学习视角,探究知识本源。视角是开启区域地理之门的钥匙,也是认识区域环境状态和发展变化的基础。因为眼中无物,心中无数,学习会是“雾里看花”;物无归属,心有旁骛,学习则是“水中望月”。其次,要确定结构方式,建立逻辑关系。“建模”是一个从理论到实际、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活动,应该找到立足点,延展思维线。最后,要确定研究方法,形成认识规律。模式要有方向感,为学生认知、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提供服务;模式也要有综合性,为学生观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打好基础。高中地理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结构(由繁到简)和解构(由简到繁)意识,并在学习实践中形成习惯。(见图1)

2.彰显要素特质,用案例破解学习难题

系统地理教学是认识地理规律的节点和关键,具有一定的方法论和逻辑性。教学过程中要确定学习主题,选择相关案例,进行多角度分析,如时间与空间、事物与现象、原理与规律、因素与要素等,诸如此类,以理论证实,用案例说理,会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如研究一个区域的开发利用,须结合该区域的自然与人文优势、经济与社会差异、现实与发展潜力等加以分析论证,并在此过程中明确案例的建制方式和解析思路。(见图2)

3.和谐人地关系,用问题激发学习情趣

专题地理教学是通达地理思想、掌握地理方法和规范地理行为的依据与参照,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反思性。此类内容在基本知识的教学中均有所涉及,但都是以单一的现象、要素、问题呈现的,而专题性地理为学生提供了整体思维的范本。学习过程中要明确课题涵盖的问题,知道学什么;准确理解课标内容的含义,知道怎么学;引入与之相关的新信息,知道如何联系实际。要清楚宏观结构,理顺知识线索,明确人地关系,瞄准核心问题,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把“思想”和“行动”也纳入教学内容,成为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观”建设才能到更好的体现。

二、因势利导,促成“融通”与“变通”习惯

高考地理试题是评测学生能力的价值指标,也是撬动地理教学的有效杠杆。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灵活性与前瞻性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材料、新问题、新视角和新形式也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需要师生更新思想,转变思维,调整思路,以期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学(见图3)。

资料:《三国志・诸葛亮传》“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

探讨:①古荆州地区的交通区位; ②荆州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

1.占领高地,拓展视野

教材提供知识的原点,试题考查知识的外延,因此,吃透课本与关注课外同等重要。譬如现行地理教材中关于“水系特点与水文现象”的内容很少,但高考试题与其相关联的知识却很多。诸如位置与环流的关系、地形与降水的关系、降水与径流的关系、径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这些因果关系和逻辑层次,教材中并未有系统的表述,需要学生自我建构。由此可知,教材的文本知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基础,但一般不会是试题的常用素材和答案的直接来源,题目的大部分信息(包括答案),都在其他多种媒介(如专业书籍、网络信息等)之中。所以,教学中既要进行课本知识的整合,又要关注课外信息的摄入。

2.攻其一点,“乐得”其余

区域环境看整体,区际联系讲差异。受试题难度和长度的限制,高考地理试题所示信息是有限的,从图文资料和问题设置来看,一般具有两个明确的观察点,即内部环境与外部联系。根据区域地理事象的分布,可以分析区域环境要素和发展状况的优劣及其相互关系;根据区域空间结构特点,可以说明区际差异和地缘环境的重要性。扩大视域,拓宽思域,延展求知域,是地理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3.立足课本,通透已知

素材接近课本,答案就在其中。近年来,特别是新课标高考试题给地理教学很多有益的启示,教材中的“阅读”部分,是重要的知识载体和试题背景,教学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中有概念性阅读,注重理解性知识;有引导性阅读,梳理思维路径;有事实性阅读,强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果说正文是地理教材的“心脏”,那么,阅读和活动就是地理教材的“翅膀”,没有前者,文本就没有思想,缺乏后者,学习就难以飞翔。

4.巧妙联系,通古鉴今

历史是一种文化载体,历史也是一面科学明镜,让历史照进现实是高考地理试题选材和置疑的重要方式,当然也是丰富地理教学内容、增强地理文化韵味、反思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如古代的“农耕文化”就具有明显的地理教育价值,神农氏“制作耒耜,教民耕种;织麻为布,制作衣裳;作陶为器,冶制斤斧;台榭而居,安居乐业”便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今天的“中部崛起”也隐含着丰富的地理教育意义,中部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文化高地”,却形成了现实的“经济洼地”,从中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区域文化和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两则资料告诉我们,地理教学既要关注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也要关注现实的环境与发展状态。

三、集合多元,强化“据实”与“据理”结合

教学元素是创新地理教学过程的基础,也是构建地理教学生态的基石。集合多个教学元素,主要是为了协调三重关系,树立课程理念,优化教学过程。

1.从设计角度确立课标、考纲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课标是“底线”,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学生平均水平的基础上设置的,它是地理教学的“起点”;考纲是“高端”,是对教学的较高要求,是为选拔人才而制定的,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教材是“基本盘”,没有教材,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要重视对范本的研究。教学可以超标(因为课程标准是有弹性的),但不可以超纲(因为考试大纲是有信度的),教材给予师生的是工具性知识,必须有适度的延伸和拓展。总之,教学设计越柔软,教学过程的可塑性就越大。

表2 备课遵循的三大素材(以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

人文发展为例)

2.从功能角度协调内容、形式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就高中文科学生而言,一般要经历三个学段,即高一年级的学科启蒙期、高二年级的知识积累期和高三年级的能力升华期。由于不同学段内容设置不同,知识的呈现形式与结构方式也各不相同。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是要圈定学科内容,区域、必修、选修内容独立呈现,但要注意知识的相互交叉;二是要呈现表达形式,有核心知识描述、优化材料阅读、因地制宜分析等;三是要有独立的认知结构,任一教学内容即使非成“体系”,但也可以作“案例”。此外,教材各部分都是重要的教学素材,当基本知识、有效信息与开放性问题有机结合的时候,新的知识体系便已生成。

3.从环境角度强化方法、过程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这里涉及到教学评价的问题,包括教师的自我感觉、学生的反馈信息和考试的量化标准,其中学生的反馈信息更为重要。因为,教师的自我欣赏,可以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展示在教学之中,但不一定适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和发展要求。考试评价看似可以量化,但也存在某种偶然性,或具有功利色彩。所以,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实施教学,让学生体会完整的教学过程,感受不同环节给予的温馨启示,享受参与活动的快乐,收获自我发展与良性互动的成果。

图5 教学评价的三种方式

四、直击问题,塑造“思域”与“思向”抓手

受学科特点的限制和原有基础的影响,地理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学科教学自带的,而是由于师生认知局限、理念误读、实践偏差导致的。但是,纠结问题没有出路,破解问题才是道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体察,用心思考,正视趋势,透析问题,指出措施,形成地理学习新思维。

1.“事实”与“事理”链接

地理学科就像一个生命体,有皮有骨、有血有肉。区域地理主要是解决“皮毛”问题,即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系统地理主要是解决“骨血”问题,即地理原理的科学推理和实际应用,因为无骨不立,无血难续。事实与事理的有机结合,成就了地理学科的魅力,让学生尽情享受。此举对高三地理教学显得尤为突出。

2.“立题”与“立意”结合

教学过程要求基础与能力兼顾。立题需要基础,源于细微,成于博大,是记忆力和意志力的综合;立意彰显能力,起于思考,终于创新,是判断力和执行力的综合。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清楚,外化的知识只是表面的形体,内化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生产力。

3.“方式”与“方法”贯通

正确认识品读与研习的关系,根据教学内容寻求最佳途径。品读是学生的生命之源,日常得以进步;研习是学生的希望之本,阶段得以升华。二者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学习体验。品读很重要,它是地理知识摄入的第一个窗口,但极易被学生所忽视。品读过程中,要找准视点,熟悉全貌,活络文脉,欣赏图像,会得到一个有机的知识整体,渐次深入,有利于知识的累积与融通。研习是知识升华的重要方式,却常常被无序的乱象所迷惑。如果以作业论,就是要解决“量”与“质”的问题。面对时下的教育形势,“量”的取舍依然决定着所谓的教学成败。我们经常用热情关照学生,却少了些许良心的体恤,形成了教师盲目要求、学生无心眷顾的恶性循环。

4.“主导”与“主体”协调

第4篇:高考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就地理教学而言,校本教研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来确定研究专题,并进行深入研究。

一、教学理念的研究与探讨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与教学理念有关的问题:地理教学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地理教学目标的落实问题、人文性和自然性的统一问题……实践中,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机械地设计课堂活动;有的老师将三维目标中的每个维度都分解成若干细化的目标,从而造成一节内容有七八项教学目标……这些现象表明有些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有时甚至产生了误解。

带着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教学理念的研究和学习方面进行校本教研。研究专题可以从宏观角度展开,也可以从微观角度进行研讨。宏观角度的研究专题,如教学理念在地理课堂中的体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微观角度的研究专题,如怎样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学目标的制订、练习中如何体现教学理念等。

这方面的校本教研一般可采取专题研讨会、教育论坛、教育沙龙等形式进行。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探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表述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如在地理必修1中非常具体地指出,“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但作为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的课程标准,大量的表述又只能是抽象的,即使像资源、环境等的具体目标也是针对整个高中学段的,不可能具体到年级。

如何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地理课程标准,是广大地理教师直接面对的问题。这方面的校本教研应该尽量从微观角度展开,重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定位和具体落实。

这方面的研究可采取备课组交流、教学研讨会、教育论坛、论文写作等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研讨,否则就会失去校本教研的价值。

三、教材的研究与探讨

地理教材涉及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的知识体系是我们集体研讨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总体研究、局部研究、实施策略研究等。如可以研究教材的结构问题,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关系问题,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衔接问题,鲁教版、人教版、湘教版等教材的学习专题问题,教材与读本的关系问题,教学顺序安排问题(选修部分尤其重要)等。

教材研究与探讨可以采取个人研究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法。集体研讨可以采取备课组交流合作、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活动等形式,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较大范围的教材研究。

四、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是校本教研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事地理教学,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制订计划,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进而反思总结,再进行新的实践,一定会有许多成果。关键是要做发现问题的有心人,只有在教学实际中发现了问题,我们才能进行研究。

课堂教学可以研究的问题很多,宏观层面的如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课型研究,活动体验、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研究,预习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合作学习的模式研究,分层教学研究,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研究等。微观层面的如一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和研究、教学方法运用的反思和研究、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和细节进行反思和研究等。

五、检测与评价的研究与探讨

传统的教学评价常常关注终结性评价,创新的评价机制则要求高度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

这方面的研究课题比较多,宏观层面的课题如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研究、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研究、促进特长生的个性化发展研究、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研究等。微观层面的如教学专题的检测研究、模块的检测研究、高考方案研究、高考研究、学业水平测试研究、学分认定研究、学生素质综合评定的操作研究、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实施研究等。

关于检测与评价的研讨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问卷调查、个案分析、实验、反思总结、专题研讨等是常用的方法。

六、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发的研究

校本课程的开设和教材开发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其中一部分课程可以作为地理教学的补充。这类课程可以从大地理的角度来设置,也可以跨学科甚至跨学习领域设置,也可以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设置。

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资源规范地开设校本课程,如何设计课程纲要,如何编写校本教材,如何实施校本课程教学,如何处理校本课程与其他教材的关系等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可采取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实践分析、教材编写、教学个案反思总结等方法进行。

七、研究性学习与地理教学结合的研究

现代教学注重探究性学习,这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将地理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也是校本教研的研究项目之一。这类研究可以和研究性学习融为一体,如结合地理学习的选题指导研究、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研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监测研究、研究性学习的成果鉴定研究等。

这类研究可以运用个案分析、反思分析、实践总结、论文写作等方法进行,还可以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校本教研。

八、地理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开展地理教学,需要建立丰富的资源库。如何建立适合本校特点的资源库、如何发挥资源库的作用等,应该是校本教研的内容。

第5篇:高考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育;兴趣教育;农村教育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行较强的学科,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高中地理教学更关注基础知识构架,关键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 而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使学生学会认识地理的方法, 养成正确的地理思维习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 教师必须接受并树立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必须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放在首位。

首先,应从大背景出发,谈谈我国高中地理教育的现状。

一、地理的特殊性

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是非常特殊的,可以说是地理教学始终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地理学科的位置愈加艰难。

在高考中地理虽也是高考科目,但较之于语、数、外来说,地理在高考中所占分数的比例是非常低的,所以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肯定是不如前面所述的几门科目;仅就文科生的学习来说,地理的学习时间远远少于历史和政治,很多学生告诉我,初中阶段和高一时期的学习已经习惯把地理当作一门副科,上了高二以后虽然知道高考要考,但是学习习惯已经养成,很难再提起对地理的重视,而对于历史和政治的学习确不会出现这种现像。这就会给学校一个信号,那就是地理在文科科目中所占的地位是最低的。

二、地理课堂教育的盲目性

当前的地理课程中,由于地理的学科位置尴尬,很多学校都是不重视这个学科教育的,甚至一些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短缺,绝大部分地理老师都是非地理专业,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知识的老师,在这些人当中不乏出现一批爱钻研、爱学习的优秀教师,但是更多的确实一知半解,没有完全领会地理学科的博大精深怎么能给学生带来宽广的视野?怎么能给学生展示地理博大的胸怀?这样的教师的讲课内容主要是跟着课本知识走,以念为主。学生们在地理课堂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没有发言权,更没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这也就导致了学生认为地理课完全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他们自己也可以背诵课本,不需要老师的喋喋不休,学生学习的兴趣全没了,教师教学心情也会受到影响。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高中地理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从根本上找出绝大部分学生对地理缺乏兴趣的一些原因,作为一名普通地理教师,有些事情确实无力去改变,但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以下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现今社会学生的现状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法和措施,尽最大可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注意地理教学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地理学的实质就是从空间角度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加入到地理课堂中去,从身边的例子出发,往往就能引起学生们很大的兴趣。如在学习关于地震的章节时,就可以采取形象教学的方法,教师可在课堂中插入《汶川地震》纪实片段,从地震灾情、地震抢险、地震救援、地震赈灾等几个大层面上结合讲解。相信学生看完纪实片段后都会有很深的感悟。

四、构建开放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能只注重学生对地理主要知识的把握,而是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适当地引入课外资源,在拓展学生学习视野的基础上,倡导学生掌握更多地理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不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述一个地理知识点时,应首先引出一个问题,最好是开放性较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地理知识点和实践经验对问题进行有效分析,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和开拓学生学习地理思维的效果。

五、改革评价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受到表扬

在学生的地理学习综合评价方面, 不仅关注学业方面成绩, 而且关注其学习能力的多种表现。教育评价必须关注教学评价改革, 建立综合性评价机制, 使评价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在评价方式上, 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以及家长、社会评价相结合。

六、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教师绝不能满足于大学学习的知识,而是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在传统教学中很多老师信奉这样一句话:“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我想在现代教学中这种要求仍然有必要,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起码在地理知识的储备上应该把自己当作一个移动的“图书馆”,尤其是高中老师必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其次,师德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在任何一个师范学校都有这样的标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应当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热爱工作、有责任心、热爱生活的榜样,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喜爱老师的同时也喜欢老师的课”是很多学生喜爱学习的原因。

最后,关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题是作为教师永远要考虑的问题,在新课改中如何更好的渗透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学习与生活有关的地理是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郑艺.对高中地理课堂有限性的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3-6

第6篇:高考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有了工作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大家的行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地理教师学期个人工作计划,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地理教师学期个人工作计划一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三3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一学期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忙中有乐,忙中有得。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归纳如下:

一、加强学习,革新思想,树立新理念

认真学习校领导提出的学校教育发展战略,深入开展校本革命,建立多元课程体系、深化课改步伐、促进教师发展。结合自身实际,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本学期我坚持认真学习,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一种责任,我常读的刊物是《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等及一些相关的教辅材料及自己购买的有关新课程的书。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深入分析解读高考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努力钻研教材,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二、踏踏实实进行教学工作

结合我校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差、思维懒惰等特点,我采取低要求,低难度,采用小步教学法,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以达到落实双基,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提升地理解题能力的目的。

1、制定合理复习计划。

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强调一个“实”字,侧重于落实“课本”,夯实基础。要求坚持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层次性的原则,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落实章节检测过关达标。我在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听写,并及时批改,在下一节课给学生反馈。这可以让学生及时复习,也知道了什么知识是基础的、必会的。二轮复习突出一个“综”字,以专题复习为主线,以高考考点复习为面,以提高能力为着眼点,以知识的整合、能力的形成为目的。复习中以高考题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渗透考点。

2、做好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意识。

更新复习观念,改变传统的复习方法。在复习中使学生做到“五个学会”:

①学会自己看书。全面看、细致看、深入看,多问几个为什么。

②学会看图。会看、常看。

③学会做题。建立错题集、善于反思。

④学会做笔记。

⑤学会提问。

不明即问,不懂即问。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和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引导学生提问。不仅是在学习中提出教材内容中的问题,也鼓励学生自己给自己主动的提问题,从而启发思维方式,使问题得以解决。引导学生反思。只有经过思考加工,才能真正的理解,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形成自己的看法。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很注重思考这个环节,每一章节都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来思考,任何事物都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另外,让学生参考目录,思考章节内容;让学生看着地图或图表,联系有关的知识。

3、做好待优生的转化工作及艺考生的.提升工作。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待优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的待优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待优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为了确保高考的平均分,待优生的转化至关重要。

首先,帮助待优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加强与待优生的了解和沟通,帮助分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帮扶措施。

其次,做好艺考生的提升工作。对于艺考生来说,从年前就开始的艺术联考、校考让他们耽误了很长时间的文化课复习。在接下来不足三个月的时间里,应如何指导艺考生进行文化课复习,提高文化课成绩。

艺考生文化课复习的四个要点:

一是要对文化课的学习树立坚定地信心,在面对文化课学习上要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和积极地情绪;二是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不仅要有每天,每周,每月的学习计划,更要有每个学科的详细复习计划;三是要有针对性,要明确自己文化必须达到的成绩,将成绩分解到每一科,紧紧围绕考纲、围绕基础有针对性的开展复习;四要针对高考核心考点各个突破。

总之,一学期来,干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地理教师学期个人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世纪精神为指针,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力度,按新的课改模式上课,努力做到高效,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地理教学成绩,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1~8班地理教学任务,每周2个课时。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学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给了地理学科应有的地位。大多数学生刚升入中学,有较强的进取心,且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今后学习中的一大优势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学习又存在不稳定的特点,有可能导致班级纪律涣散,而影响整体学习成绩,这些都是应该考虑和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

三、本册教材分析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向学生讲述了最基础的地理知识,通__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方的不同自然环境,感受日新月异的地理环境变化,了解大自然的奥妙。

四、本学期总体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获得最基础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读图能力。

2、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懂得人地对立同一关系,使人类发展与环境相协调。

3、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4、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五、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导学案。

2、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6、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9、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10、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1、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地理教师学期个人工作计划三

一、 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20__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成绩和高二期末考成绩,高三地理备课组的老师们对本届学生的地理学力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一致认为本届学生整体的地理素养较低,基础较薄弱,缺少尖子生,本校学籍学生落后面较大,地理高考备考形势非常严峻。为了有效提升我备课组老师的教学水平,搞好第一轮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订本学期高三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第一轮复习必须紧抓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热点问题应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一轮复习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每位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__--20__年高考题,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月考后集体备课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从这几年的高考阅卷和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审题不到位、答题没有要点也是导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准确审题、规范表述、严谨答题的能力是高三一开始复习老师就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要尽可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

8、落实好每周的有效训练

第7篇:高考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教育教学;剖析;途径

一、目前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本人对目前贵州的高中地理教育现状表示堪忧。贵州的初中地理不中考,只会考,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地理基础基本为零。加之社会对地理有偏见,认为地理是副科。为了升学,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中考科目上。哲学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初中基础的好坏对高中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基础好,学生会学得很轻松,对本学科的兴趣高,就容易取得好成绩。反之,基础差会严重干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放弃心理,对高中地理教学极为不利。

其次,每个中学对高中地理重视程度不同,一定程度制约着高中地理教学的健康发展。多数高中都是重理轻文,理科学生多,文科学生少。地理属于文科,但其偏理科,学习难度丝毫不亚于数学,有“文综里的数学,得地理者上重点”的说法。高中地理不像初中地理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知识容量巨大,学生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再次,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进度,使用统一的教辅资料,地理教师各自为政,一厢情愿,不遵循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大搞题海战术,结果事与愿违。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成为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发展的严重障碍,就会干扰素质教育的推进,同时也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只有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才能从根源上消除它们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贵州初中地理不纳入中考并非个例,相比相邻省市(四川、重庆),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中考不考地理,高考又要考地理,地理学科这样尴尬的地位又怎会得到重视呢?很多学校只重视语、数、英等科目,目光短浅,其他学科一样重要,只是分工不同。学好高中地理,有利于提高文科综合分数,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然而国人的思维尚未转变,地理在国外相当重视。在国人大喊学生减负的大背景下,初中地理无奈成为牺牲品。

我们看一看高中地理的知识模块,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必修一),人文地理(必修二)、区域地理及区域发展(必修三)、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防治(选修四和选修五)。高一没有分科的时候,每周两节地理课,根本无法保证完成教学任务。高中不像初中,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要求更高。高中教师既要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又要批改作业,讲解教辅资料,完成学校布置的其他工作。可想而知,地理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容易出现不良情绪。面对紧张的课时、基础薄弱的学生,还要维持班上的课堂纪律。再加上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就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同事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无法做到步调一致,统筹规划。加上学校狠抓升学率,采用低效的题海战术,却忽视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大部分时间用来考试和做题,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还有就是学生自身因素,比如,自信心不足、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多或少影响着高中地理教学的长足发展。

三、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初中地理,在中考总分中应占一定比例。这样学生才会在思想上重视,才能在地理课堂上端正态度,认真学习。良好的地理基础不仅为高中地理教学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同时也减轻了师生负担,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让学生不再对地理产生恐惧和厌恶,从容自信地面对高考。学生能灵活地运用知识,掌握答题技巧,在考场上尽可能多地拿高分。

其次,各个学校应从本校实际出发,科学地制定课程表,增加高中地理课时。在分科时,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文科和理科只是学习的内容不同,以后同样可以考入高等院校。而且文科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觉悟,为将来走入社会为人处世也有指导意义。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学习好文化知识,总有用武之地。高中地理是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师生共同付出,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就会取得社会的认同。况且有些学校的文科甚至超过了理科,重理轻文的观念应该摒弃。

第8篇:高考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三地理教学 新课改理念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032-03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主要学习方式。广西普通高中自从2012 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落实新课改理念。经过这几年的反思,笔者发现我们都在“自主”和“合作”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在“探究”方面却有所回避。即便是“探究”,也只是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其实,促进学生自行“探究”才是新课程改革最核心的内容。高三地理教学基于高一和高二的内容,但又有别于高一和高二的教学,高三地理不仅是基础年级地理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更重要的是,高三教学要紧扣高考,为高考服务,培养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在高三地理教学中依然照搬基础年级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能满足学生高考的要求的。那么,在高三教学过程中,我们又应怎样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位呢?针对学校学生地理学习的现状,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高三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方面落实新课标理念。

一、提前展示教学目标,让教学心中有数

教育研究表明,相同学情条件下,让学生提前了解教学目标比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要好 30%-40%。高三地理教学笔者认为目标教学法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主线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运用目标教学法,学生有一个广阔的空间,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来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学习任务,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享受到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十几年的地理教学实践经验告诉笔者,目标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效果较佳的教学方法。但学校学生底子差、学习能力弱,如果在上课过程中,才给他们展示教学目标,那么在短暂的 40 分钟里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学生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完成教学的目标任务,那么他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根据这些特点,笔者在课前会提前展示教学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在课前把教学目标发给学生,内容包括教学重点、难点和考点。其次,科代表把目标任务分给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学生根据自己课前预习的情况与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各组长再把本组不会的内容或知识点反馈给科代表,科代表最后把问题整理好以卡片形式递交给笔者。例如,在复习“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课时,笔者在课前发给学生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内容:

(一)考纲要求: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本节课要求学生结合考纲解决以下问题:

1.要学会通过图文资料和实例去深刻理解城市化的含义。

2.理解城市化的标志、意义、进程、动力机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差异及原因。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有哪些方面?为什么?

(三)难以落实的教学目标和难以理解的内容有哪些?请写出来。

通过学生自行讨论后,科代表反馈上来的结果显示,学生的疑难问题普遍集中在两方面:

第一,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难以区别。第二,城市化对城市的气候和水循环的影响难以理解。讲课时,笔者就有针对性地授业解惑。如此一来,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更高,课堂效果很显著。因为他们课前有充裕的时间完成课堂目标,说出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疑问,老师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他们的疑惑,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转换。

2016 年高考结束后,有位学生高兴地对笔者说:“老师,我以前最害怕文科综合的地理了,因为我不懂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在高一和高二上地理课时,我不懂的地方老师总没有讲到位或且根本没有提到,我也不知道一节课的重点内容在哪里,总是盲目地学,也没有机会说出我不知道的地方,地理考试的时候,总是稀里糊涂的,自从高三你教我们班地理课后,帮我解决了许多我以前不会的知识。因此,这次高考的地理科我非常有信心能考得好。”看到学生会心的微笑,笔者打心里感到高兴,更加坚信自己的高三教学理念是正确的――课前一定要让学生有话语权,老师一定要对学生学情有知情权。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二、巧妙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增加教学吸引力

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优势,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优势,首先,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原来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表现形式而变得直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能有效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多维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进行个性化教学。第三,能促进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第四,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在利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在教室里直接利用遥控器对控制室中的各种设备进行遥控,以选择或控制播放教学节目源。但大多数老师使用多媒体只是在课堂上展示课件,笔者觉得多媒体还应该有更广泛的用途。

地理教学有很多难点,比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讲解清楚。即使花很多的时间,效果也不是很好。如果采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的形式教学,大多数学生又完成不了学习任务,这是最令老师头疼的事情。

针对这个难题,笔者是这样解决的:把难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录制微课,上课时直接展示给学生。譬如在复习“气候差异与成因分析”这一专题时,由于学生总觉得该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在比较两地之间的气候差异的时候总是无从下手,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因素才是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针对学生的疑问,笔者结合高考试题和教学图片录制了十分钟左右的微课,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并适当地加以讲解。通过调查发现,这种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他们普遍认为传统的讲解比较枯燥,难以抓住重点,且容易遗忘,而微课教学更直观,效果更好。

另外,在讲评习题的时候,尤其是在讲评综合题时,笔者总是要求学生自己先写答案,然后笔者用手机现场拍摄一部分学生的答案的相片,再把答案照片传输到白板,请全班学生当场点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认真答题的积极性,并且帮助学生及时纠错,同时检查学生是否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三、鼓励学生口、手、脑并用,夯实地理基础

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求学生参与教学。我们传统的做法是提出问题,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或分组讨论。笔者觉得这种做法,仅仅锻炼了学生的动嘴能力和合作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高三学生更加高效地参与课堂?笔者觉得,高三课堂应该回归高三课堂的深入和理性。

高三的合作W了要培养学生“动嘴说得出”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经过思考整理后写得出”的能力,这才是高考需要掌握的能力。针对学生“绘图能力差,看图说话能力不高”的特点,笔者复习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和海水运动等章节时,每复习完一个内容,下一节课笔者都会安排三到四位学生上讲台根据要求绘制地理图形。比如,画一条晨昏线、不同节气的光照图;画日本核泄漏核污水扩散示意图;根据当天天气状况绘制当天天气系统图等,请绘图学生说出绘制的原理,然后再请其他学生点评。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又能使学生思想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是近年高考的一大特点,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呢?笔者觉得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根据课文或主要知识点的内容绘制简图、略图、统计图表等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很多时候,在地理教学中,“一图胜千言”,“一表赛万语”。这种口、手、脑并用地参与教学,让学生收获了更多的知识,且掌握得更深刻。

四、理论联系实际,激发探究身边地理的欲望

目前,学校学生学习地理的最大困难在于空间想象力欠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实践少,理论和实践脱节。而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比较强的,如果我们能在实践活动中引导他们学习地理,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笔者常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地球自转会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为了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相关的例子,笔者带学生去观察流经学校旁边的浔江,让他们观察河流两岸的侵蚀情况,然后,让学生用课文的知识来解释。一个地方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和日变化,是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学习课文的理论知识之前,笔者先让学生观察每天投射到教室门口的太阳光的面积变化情况,并用粉笔标注太阳光线投射的位置,让学生探索太阳光投射到室内的面积大小变化的原因。通过实验的记录,学生可以较深刻地掌握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笔者还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污水处理厂布局在县城河流的下游;学校附近的农田,农民为何用来种植蔬菜而非水稻;321 国道为什么改建后通过河东新区而不再穿越河西老城区等,诸如此类现实的地理问题,如果学生能够运用课本理论知识作答,那么相信他们对知识的把握,一定比纸上谈兵深刻得多。

五、留有空白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留空白不光是留时间给学生多做练习,更重要的是要给足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去思考、探索、挖掘、归纳知识点彼此间的规律和内在联系。很多时候,我们常担心学生听不懂、做不会,总是一厢情愿地滔滔不绝,不厌其烦地要学生做大量的相关练习,许多知识点和练习的讲解却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象,而知识点的内涵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却常常被我们忽略,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不好。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多预留时间给学生去完成以上的这些工作,我们永远不能代劳。比如在复习“热力环流”这一专题的时候,笔者结合历年高考试题,组织学生通过热力环流示意图做了这样的教学拓展与探究:

(1)假如该图表示三圈环流的北半球中纬环流,A、D分别代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的地带,那么图中A处为 气压带、丁表示 (风带)。A、B、C、D四地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 。

(2)假如该图为我国东部季风环流示意图,且 A 为陆地,D 为海洋,那么该图表示的是 (冬、夏)季,此时我国大陆盛行 风,圣地亚哥(33°26′S,70°04′W)附近海域盐度 (增高、降低),北太平洋上增强的气压中心是 。

(3)假如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且 A 为海洋,D 为陆地,那么乙代表 (环节),丙代表 (环节)。

(4)假如该图为大洋环流一部分,该海域在 (南、北)半球。 若该图表示的是太平洋,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的主要是 (填洋流名称),按照洋流形成分,乙为 流,丙为 流。如果图示所在洋流流经区域附近存在一个世界级大渔场,渔场名字叫 ,分析该渔场形成原因 。

(5)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内、外力作用),且C为岩浆,属于沉积岩的是 (填字母),石灰岩变成大理岩主要是 (甲、乙、丙、丁)作用,图中表示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的作用过程是 (甲、乙、丙、丁)。

关于“热力环流”这个专题,笔者只是用十分钟左右跟学生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其余时间都留给学生探索、归纳、总结各箭头之间的关系与意义,这样学生就会举一得三。

综上所述,倘若我们经常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留时间去探讨、归纳、总结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学生掌握知识就会很系统、很牢固,他们一定会越来越会学地理,越来越爱学地理,越来越会考好地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只要深入地去研究教学,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第9篇:高考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地理复习课 上法

复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强化与巩固,是思维能力的再创造。在地理课复习中,教师应针对知识巩固与能力培养进行探索,才能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和地理单科试卷,基本反映了“稳中求变,变中求变”的命题趋势,其中,“稳”表现在试题上,侧重于考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一贯追求,它体现着考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掌握地理双基,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一、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最重要的是提供正确的思维导向,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复习课也不能由教师包讲,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和诱导下,自己解决问题。打破教师“满堂灌”的传统复习模式,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二、把握知识系统化与重点化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及考试知识跨度的增大,更要求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系统化。系统化并非平均用力,而是要求在复习时有侧重点,即把知识的系统复习与重点复习结合起来。如果不系统复习,必然会影响知识的再现和应用;如果不掌握重点,复习时又会耗时费力,效果不显著。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化复习,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以知识结构图形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做到宏观掌握。抓住知识点的精髓,把握重点知识,以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复习效率。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就达到融会贯通。

三、坚持讲解、练习与讲评有机结合的原则

讲,是教师在对教材提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突出重点、难点,用最简练的语言进行讲授,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提高复习效率;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以限时训练为主要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使之逐渐适应高考的要求。训练的试题既要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要重视能力型和应用型,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评,讲评是关键,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做到及时讲评,讲评越及时效果越好,它是学生纠正错误、遗拾补漏、教会学生解题思路与技巧、减少失误、提高应试能力的关键环节。

四、倡导学生在地理复习过程中进行反思、总结

“学而不思则罔”。地理复习倡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特别是针对识记、理解、应用等不同的要求,采用过程性反思和发散性反思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增加课堂上师生交流的频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还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地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实现由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向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的积极而开放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

在地理教学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求是对于重要地理事物名称和空间位置、重要地理数据和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的分析,以及对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与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国土开发和措施的了解。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在课堂复习过程中通过边复习边反思边总结,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指导学生全面总结中学地理知识,包括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正确描述、概括、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正确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等。倡导学生在反思中总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迅速形成总结归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以一变应万变,提高高考解题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和创新思维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