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

第1篇: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骨折手术患者;焦虑;抑郁;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06-02

由于骨折及手术创伤等诸多因素,使得患者存在剧烈疼痛,加之治疗时间较长,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给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带来一定的阻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针对这类情况,本文就我院收治的120例骨折患者,对其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分析两种护理方法对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比较两种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9月收治的骨折患者12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55.6±6.7)岁;观察组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58.4±7.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予以手术治疗及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术前,护理人员要想患者积极沟通交流,耐心详细地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的效果及相关注意事项,增进患者的自信心,使患者能够摆脱对手术治疗的恐惧心理,进而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良好心态,缓解和消除患者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的情绪障碍。术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手术成功或病情稳定等正面信息,并详细解释术后留置导管、引流管、监护仪器等医疗用具与设备的目的。另外,护理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做到谨慎小心、亲切温和、耐心细致,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认真的回答,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②创设温馨的病房环境。医院环境对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较大,因此,术后,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创设温馨的住院环境,使患者感觉在自己家一样,保证患者病房环境安静、舒适、洁净,避免病房内的视觉效果影响患者情绪。同时,指导患者适当放松心情,如看书、看电视、听音乐等,以此分散患者注意力;还需要限制患者家属亲人的探访次数和时间,减少术后疼痛及嘈杂的环境对患者情绪的影响。③健康宣教。护理人员要及时掌握和了解患者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变化情况,对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向其讲解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如骨折发生病理、骨折后的生理变化、临床治疗、护理措施及相应的效果等。同时强调术后积极配合治疗及适当锻炼对康复的积极意义。④争取家属的支持。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家属亲人详细讲解患者术后焦虑、抑郁情绪出现的原因,鼓励患者家属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指导患者家属熟悉日常与患者交流、接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避免家属的一些言行举止影响患者心理情绪,利用良好的心态感染、感化患者,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3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焦虑及抑郁进行评分,SA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 进行分析,采用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及抑郁评分情况,现结果如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及抑郁评分情况( )

从上表中可知,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焦虑及抑郁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组间比较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及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骨折是骨科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多因突发性事件所致,患者均伴有剧烈疼痛、乏力、多汗、头晕等症状,易引起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另外,焦虑及抑郁会影响骨折患者的愈合及生活质量,其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

影响骨折手术患者焦虑及抑郁的因素主要表现为:①骨折疾病检查及治疗的费用较高,很多患者需长期住院治疗,导致思想负担加重产生抑郁;②因自身认知能力不足,使得患者在面临手术及治疗时充满紧张、恐惧、态度消极,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最终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而引发抑郁;③自理能力与患者抑郁症状密切相关,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患者会有无用感、内疚、怕拖累家人,易产生消极的抑郁情绪;④同时,不良环境和医护人员的态度也会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的症状。因此,针对上述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症状的情况,医护人员和家属应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方式,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骨折的症状、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并针对患者实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及自我护理,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和思想动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并争取家属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综合护理干预后,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刘兰芝.80例骨折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和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2):357-358

第2篇: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护理干预;消化性溃疡;焦虑症状;影响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9.178

临床上将胃溃疡加十二指肠溃疡合称为消化性溃疡, 现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易反复发作[1]。胃溃疡多发生在中老年患者中, 但十二指肠溃疡主要发生在中青年患者中。消化性溃疡患者多存在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其预后及康复直接影响患者对疾病的掌握程度以及健康教育的内容。而且消化性溃疡也是以一种身心范围内的疾病, 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状态, 负面情绪与溃疡两者相互影响[2]。本院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诊治的160例消化性溃疡合并焦虑的患者, 对其护理措施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诊治的160例消化性溃疡合并焦虑的患者, 其中男140例, 女20例;年龄27~78岁, 平均年龄(46.2±4.5)岁;病程3个月~3年, 平均病程(1.6±0.2)年;学历:高中及以上120例, 初中20例, 小学及文盲20例;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8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①所选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得到确诊;②不存在听力障碍、视觉不良以及严重的其他系统躯体疾病;③患者同意接受调查;④排除无法正确描述病情的患者。

1. 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措施。观察组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具体为:①对患者实施健康讲座:让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正确的认知, 鼓励患者积极的面对疾病, 多讲解一些治疗成功的例子, 有针对性的实施引导和鼓励, 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治疗, 努力适应环境, 多与病友交谈, 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 保持乐观的心态。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向患者讲解自身的病情, 多听患者诉说,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通过观察和交流的技巧, 从多个方面评估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病情, 及时解决患者的问题和困难[3]。③组织培训讲座:向每例住院患者均发放一本《消化性溃疡合并焦虑护理配合手册》, 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实施指导。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 再次组织讲座, 争取让每例患者及其家属都能到现场参加交流。

1. 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溃疡合并焦虑症状不超过7 d;有效: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溃疡合并焦虑症状不超过1个月;无效: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不平稳, 溃疡合并焦虑症状在1个月后仍然存在。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 观察组中显效56例, 有效20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中显效40例, 有效20例, 无效20例, 总有效率为75.0%,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施干预后均比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患者下降的更加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病情较长, 需要周期性服用药物, 患者的临床症状长时间存在, 一些患者对自身疾病以及相关知识的认知度不足, 一些患者不能完全按照医嘱服用药物, 单纯依靠自身的症状服用, 引起病情反复发作,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预后效果产生影响[4]。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 同时依据患者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让患者正确认知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间, 护理人员应该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当患者出院后, 应主动对其进行回访, 预约其复诊的时间, 了解患者的预后效果, 有无复发, 是否按照医嘱服用药物, 同时指导患者合理用药、饮食以及生活方式等, 落实整体护理措施, 帮助患者重新回到社会及家庭中, 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5]。

综上所述, 消化性溃疡合并焦虑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同时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焦虑状态,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美雄.综合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0(12):478-479.

[2] 王静.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心理状态及疗效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 2012, 23(26):156-157.

[3] 陆忠红, 仇训华, 黄丽儿.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12, 28(13):457-458.

[4] 林碧霞.消化性溃疡患者心理社会状态分析及护理.青海医药杂志, 2009, 10(7):648-649.

第3篇: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普外科;术前患者;焦虑;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3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075-01

普外科主要采取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患者面对手术的实施易产生焦虑的心理应激反应,焦虑为主观上的一种担心、紧张、恐惧和忧虑等一系列复杂情绪的反映[1],是人们在面对自身环境中可能会或即将到来的灾难、危险及做出重大决定前的心理状态。普外科手术患者在术前易产生焦虑心理,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阻碍手术的顺利进行,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选择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进行常规外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0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20-71岁,平均52.3岁;中学以下12例,中学(含中专)39例,大专及以上49例。患者均为非急症手术,神智清晰,具有行为能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各50例,两种在病种、文化程度、性别、年龄、麻醉和手术方法上具有可比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采取普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1.2 术前焦虑的心理护理:

1.2.1 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对病区环境、主治医师做细致的介绍,消除患者对环境的陌生感,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做好观察和记录,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可用图片、或宣传栏讲果等方式介绍相关疾病的知识,讲明手术的目的和必要性,手术的预后效果,也可让恢复好的患者对其进行沟通,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也可引导患者表达出焦虑的原因,关心的问题,再有针对性的给予回复,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1.2.2 精神支持:患者的情绪一般会受家属、亲友等社会关系的影响,因家属在得知病情后表现出的悲观情绪使患者产生疑惑和焦虑,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其家属的沟通,让他们对手术的性质进行了解,鼓励他们经常探望患者,并进行积极的暗示,使患者的情绪得以稳定,并产生相应安全感和信任感,使焦虑情绪消除。

1.2.3 专业医学心理护理:可采用专业的知识进行心理支持,包括渐进性肌肉松驰法、示范脱敏、沉思和深呼吸、想象、心理暗示法来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

1.3 疗效评估:于入院时和实施手术前一天下午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的焦虑水平进行测评,患者均了解和配合此项调查,不能填写者有其家属或责任护士依据患者意见代填。SAS包括20个条目,评分方法为4级,反身计正性情续的分值,焦虑情绪为20个条目总分>40分,焦虑程度和分值呈正比例相关,分值越高,焦虑程度越重,对两组的总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SAS分值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前与入院相比SAS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与入院时SAS分值,及观察组术前与对照组术前SAS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患者在面对手术时心理承受力一般较差,缺少心理准备,对环境的陌生,对疾病的不了解而夸大手术的危险性,害怕手术疼痛是引起术前患者普遍焦虑的主要原因。适当的焦虑因其复杂的心理应激反应机制可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但超常并过度的焦虑则形成一种病态的心理异常,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唉声叹气、不安、烦躁,并伴有血压升高,心慌或呼吸和脉搏加速等,患者因术前焦虑的产生而加重了对病痛的体验,免疫功能随之减退、神经、内分泌和机体代谢功能也造成紊乱,严重影响了围术期的正常准备和手术进行,进而对术后的康复,患者身心健康和预后造成一定影响,由于患者认为手术是对自我完整性的破坏,资料表明,存在严重焦虑的患者,愈后不理想[2],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进而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减少镇静和镇痛药物的应用,增强了患者的低抗力,为精神性术前用药[3]。在曾外科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其作用甚至胜过技术护理,可稳定患者情绪,对术前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良好控制,可获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汤盛饮.焦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58

[2] 胡佩诚.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85:170

[3] 应燕萍,姜家艳.术前干预对心脏手术患者身心影响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616

第4篇: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湖南省绥宁县人民医院外一科,湖南邵阳 422600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普外科术前焦虑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的焦虑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9例,对照组给予普通外科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记录护理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负性情绪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普外科术前焦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够降低患者术后的负性心理压力,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关键词 ] 心理护理;普外科;焦虑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a)-0076-02

手术是普外科救治患者的重要诊疗手段,然而手术作为应激源,会让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一系列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严重的会发生脏器功能的失调,机体免疫能力降低,使得手术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受到严重影响[1]。研究发现患者在入院后24 h内焦虑心理较为严重,部分患者常需要长达5 d左右的时间才可以逐渐的适应手术前的应激刺激,因此如何缓解患者焦虑的负性情绪对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我院对普外科术前焦虑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取得不错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38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9例,所有患者均经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评定为焦虑状态,分界值为50分。其中观察组男性40例,女性29例,年龄在25~66岁,平均年龄在(49.62±4.42)岁;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31例,年龄在21~69岁,平均年龄在(48.97±4.39)岁。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案

对照组:给予患者外科护理常规,采取发现、解决护理问题为主,通过健康教育、术前准备、术中监测生命体征、饮食护理、并发症预防等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联合使用心理干预模式,术前护士要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病区环境,有条件可以带患者参观手术室环境,熟悉环境,适应角色的转变,护士要积极的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重点讲解手术麻醉、安全措施等,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护理,鼓励其给予患者更多的社会和家庭支持。术中护理在患者进行麻醉前护理护士动作要轻柔,调节好消毒剂温度,避免冷热刺激,同时减少患者不必要的部位暴露;术中护士要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及时了解患者心理感受,采用微笑、肢体语言同患者进行沟通,缓解患者心中焦虑的情绪。术后护士要热情迎接患者回来,告知患者手术成功,让患者心理得到安慰,术后护士要经常巡视,查看患者不适,预后较差的患者护士要多开导,坦诚的和患者交谈,鼓励其正视病情。

1.3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的负性情绪进行评定。对患者采用调查问卷形式从医师水平、护理服务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同时记录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 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资料对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数据资料对比用χ2校验,P>0.05,表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变化

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变化比较(x±s)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后负性情绪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 t=9.0028、6.3132,P=0.0000、0.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与满意度调查情况

详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与满意度调查情况比较[n(%)]

注: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少,临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 =5.8413、8.8174,P=0.0157、0.003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外科手术作为应激源容易引起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激反应,常见的就是患者心理上产生焦虑的状态,严重的会对患者的循环、神经以及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对于手术麻醉、疗效预后产生影响[3-4]。手术后剧烈的疼痛容易让患者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继而引发心动过速、躁动等,使得机内分泌激素与酶代谢发生紊乱,对蛋白质合成产生影响,影响切口的愈合;此外患者对于手术室环境的陌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更加突出,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以往的护理模式主要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护士只是被动执行医嘱,很少参与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关注较少。

我院在入院前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疏导患者焦虑的情绪,护士要耐心和患者及家属沟通,鼓励家属给患者更多的社会支持;术中以及麻醉过程中护士要密切注意患者情况变化,及时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不舒适感,同时要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术后护士要注意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指导术后、输液护理、引流管的护理等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让患者感受到温馨舒适的护理服务。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负性情绪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手术依从性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普外科术前焦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够降低患者术后的负性心理压力,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参考文献]

[1] 肖珊,张丽红.围手术期患者心理焦虑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卷,2010,6(3):296-297.

[2] 黄建嫦,马珊.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心理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0,5(18):2192-2193.

[3] 熊庆华,王彦威,杜梅叶,等.手术患者焦虑评估分析及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9,2(27):219-220.

第5篇: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6-0073-01

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是一种病因未明、发病急骤的周围性神经麻痹。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口眼歪斜,通常为单侧发病。任何年龄、任何季节均可发病,男性稍多于女性[1]。面瘫轻症患者,及时治疗,预后较好,但是大部分面瘫患者精神压力很大,会产生焦虑情绪,使得患者不能配合治疗,甚至影响治疗效果,故对面瘫患者情志的护理至关重要。

焦虑是临床上一种很常见的情志失调问题。首先,焦虑是一种强烈的苦恼和受挫后的个体体验,是一种模糊的恐惧,是对不特定的、模糊的、无形的危险的反应;其次,处于焦虑情绪下的个体有外在的行为表现与躯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1 焦虑的症状特征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包含了生理、心理、行为三方面的反应[2]。生理方面通常以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皮肤血管反应性症状较常见。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痛苦的情绪体验,如忧心忡忡、紧张、恐惧、不安等。行为方面主要是外显情绪和躯体症状为主的表现。如:表情凝重、坐立不安、哭泣、注意力不集中、说话语无伦次、情绪易激动等。

2 面瘫患者焦虑的护理

首先患者入院时,护士应对患者的资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患面瘫时可导致面貌发生严重改变,所以绝大部分患者入院时都有明显的担忧和烦躁,护士应细心观察,及早发现不良情志的存在。

其次根据焦虑理论评估患者焦虑的程度、等级,持续时间和产生原因。患者焦虑的产生主要受身体、行为、社会、认知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2.1 入院常见的焦虑问题 由于患者刚入院时角色的转变、环境的变化、人员的陌生、外貌的改变(口眼歪斜、说话不流畅等)、进餐困难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治疗时恐惧针刺,但又不得不接受治疗而引起烦躁、焦虑。由于面瘫一般病程较长,治疗几天没有达到患者满意的效果,担心留下后遗症、对预后信心不足等。担心外貌恢复不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及婚姻的忧虑。

2.2 护理目标 患者愿意与家人或医护人员讨论自己目前的情况,主动表达自己的担忧、焦虑的感觉,能够学会运用积极有效地应对方式缓解自己的焦虑,主动学习缓解焦虑的知识和技巧。

2.3 护理措施 在患者刚入院的时候,护士应该积极主动的迎接,语言、态度亲切诚恳,并向患者介绍周围环境、主治医师和主管护士,帮助其及时适应患者的角色,告知该病一般可以康复,只是治疗的周期稍微有点儿长,需要积极配合治疗以便早日回到工作岗位。

在患者入院时,及时发现其不良情志的存在,用通俗的语言为患者讲解面瘫知识、治疗及要求配合的注意事项,消除其疑虑、放下思想包袱,增加信任感。帮助患者认识到针刺是治疗的关键,要放松心情,肌肉松弛可以减轻疼痛,同时也能提高治疗效果。引导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焦虑情绪会影响到治疗效果,态度要亲切诚恳,对患者表示理解的同时要讲解焦虑对康复的不利影响,采用鼓励和暗示的方法,让患者多听音乐,与家人朋友多聊天,保持心情愉悦。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对疾病的看法,纠正其消极的观点,培养患者乐观的心态。采用榜样的力量,例举与其类似患者康复的典型案例,让其看到与自己同类疾病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外貌和工作都没有任何影响,以之来缓解其焦虑情绪,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已康复者到病房看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家属特别是其恋人进行思想劝导,在这种时期应该对其多关心和鼓励而不是道听途说的加重其思想包袱,使患者从内心得到依托而解除焦虑。

3 小结

面瘫起病比较急,而且面容改变比较突出,容易导致患者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惊慌失措,中老年人担心预后不良,年轻人多数担心容貌问题,极易产生不良的情绪状态,尤其以焦虑最为普遍。随着当今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发展,心理健康能够大大促进身体的康复,所以医护人员应及时发现患者的焦虑,帮助患者改善焦虑等不良情绪,能够帮助提高治疗效果,实现患者早日康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尤黎明主编.内科护理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

第6篇: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择期腹部手术;焦虑程度 ;护理

手术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强烈的应激源,会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焦虑情绪会对患者的腹部手术疼痛的敏感性产生严重的影响,患者焦虑会使伤口愈合的速度减慢,感染率明显增高,住院时间被迫延长,从而使患者的经济负担增加[1]。为了对择期进行腹部手术的临床患者在术前焦虑程度进行调查分析并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为临床找到对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更好方法,使患者在术前的焦虑程度得到有效控制,使手术的成功得到根本性保证,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94例进行择期腹部手术治疗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对其手术前的焦虑程度进行调查,将其分为两组,分别在术前采用常规护理和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护理的具体措施进行总结,并比较其护理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在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来我院就诊的94例进行择期腹部手术治疗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78岁,年龄最小者17岁,平均年龄41.7岁;患者中包括44女性患者和50例男性患者;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对抽样中的94例临床确诊患者在手术前的焦虑程度进行调查,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7例。A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护理的具体措施进行总结,并比较其护理效果。

1.3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0.05时认为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护理

如果在手术开始的前一天,患者对手术可能产生的疼痛感到焦虑,护理人员应该使患者了解整个手术是在充分麻醉、完全无痛的状态下进行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放置镇痛泵,可以使术后伤口的疼痛症状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患者如果对手术的预后表示担忧,护理人员可以将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介绍,使患者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良好睡眠和合理膳食利于术后康复等[2]。患者术前的焦虑水平在进入手术室后麻醉之前的这段时间会明显上升,因此本时段的护理干预要加强。由经验比较丰富的巡回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护理干预,建立和一种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

3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所有抽样患者在手术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症状,两组患者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在经过心理疏导护理后,B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疏导前后的SAS评分比较(分)

4 体会

结合相关文献报道与多年来临床实践研究经验,我们经过总结认为,年龄在40岁上下的该类临床患患者,相对其他年龄段的患者在手术前出现所出现的焦虑现象最严重,这主要是因为,该年龄段的患者,在社会和家庭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社会尤其是家庭的支柱,其所需要担负的责任要相对大一些,所以在接受临床手术治疗时他们的顾虑往往会更多一些,焦虑的水平也就要更高一些。

由手术所带来的焦虑和疼痛现象均会导致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出现明显现象,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显著降低,对术后伤口的愈合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使患者的住院时间被迫延长,使患者的经济负担增加,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手术的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使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疼痛程度得到有效的缓解,更可以使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使临床镇痛剂的使用剂量进一步减少,同时还可以使患者对手术的应对能力显著增强,使术后的康复速度加快。

对择期腹部手术患者在手术前采用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进行护理,可以使该类患者心理状态和精神压力显著降低,在今后对该类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可以将此作为对其进行护理的常规措施。

参考文献

第7篇: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护理干预 烧伤 焦虑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烧伤患者220例,年龄12~60岁;无意识障碍,具有理解力,能清楚的描述自己的主观感受;无精神病史;无听力及语言障碍;住院3周以上;愿意参与本试验者。

方法:①实验组自患者入院开始,除了按烧伤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外,还针对烧伤患者发生焦虑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进行烧伤治疗及健康宣教活动及饮食指导。②对照组按烧伤科常规护理,不进行其他护理干预。③研究工具:焦虑量评定量表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评定标准:HAMA的评分为4~6分。5级:(0)无症状;(1)轻;(2)中等;(3)重;(4)极重。总分超过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超过21分有明显焦虑;超过14分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可能有焦虑;

统计方法: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方法计算。

结 果

通过卡方检验和t检验可知两组间在基本情况及相关资料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两组入院2~3天焦虑情况及相关的生理心理反应情况比较见表2,住院3周后焦虑情况及相关生理心理反应情况见表3。实验组通过护理干预后患者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讨 论

烧伤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造成机体免疫力降低,不利于病情恢复[1]。

护理干预的具体内容及作用:①健康教育宣教:宣教有关疾病的知识及护理方案、主要护理措施、烧伤治疗用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应和需要注意的事宜等等。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治疗。②患者的心理干预: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工作中积极关注患者,减轻患者的恐惧与焦虑,经常巡视病人与其沟通,从入院到出院都应热情周到。③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针对疾病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属对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指导家属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尽量多陪伴在患者的身边,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抚。④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定期召开公休座谈会,介绍病友间相互治疗的体会,同时以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使疾病得到恢复的患者进行现场说教。⑤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⑥行为干预:采用放松疗法作为干预手段。

在大面积烧伤病人救治过程中,良好的心理干预是烧伤治疗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应正确掌握烧伤病人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早期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使其消除焦虑情绪,有利于各项治疗顺利进行,早日康复[2]。

参考文献

第8篇: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焦虑;抑郁;择期手术;心理护理;综合性护理干预

普外科手术通常采取创伤性治疗方式, 择期手术是指在适当的时间内, 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 容许术前进行充分准备, 待达到标准条件后, 再选择最佳的时机施行手术。在择期期间患者生理上的病痛及心理上的各种负性情绪(主要为焦虑、抑郁等), 可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手术的顺利进行或产生严重并发症, 必须引起临床重视[1]。作为一种非药物、非手术治疗手段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可减轻或消除或转化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 与临床治疗效果存在着相关性, 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2]。为此, 本文将分析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抑郁情绪状态, 观察以心理护理为主导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4月, 选择本院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180例。其中男108例、女72例, 平均年龄(42.1±11.7)岁。手术类别或部位包括: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前列腺摘除术、甲状腺或肿物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及下肢静脉曲张术。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90例)与对照组(90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疾病分类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或家属均知情同意。

1. 2 治疗与护理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术前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 干预组实施以心理护理为主导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1. 3 观察评价指标 观察指标为焦虑抑郁情绪的变化,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值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值, SAS≥40分为焦虑, SDS≥41分为抑郁, 由医护人员或患者填写自评量表。在护理干预前(入院后第1天)与干预后(手术前1 d)分别进行评分。

1. 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分值及SDS分值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分值及SDS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观察组较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结果比较 干预前, 两组焦虑及抑郁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观察组焦虑及抑郁的发生率较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0.8±2.1)d与(15.7±2.9)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前主要负性情绪为焦虑和抑郁, 焦虑表现为过分紧张、担心、忧愁、心神不定、难以入眠及注意力不集中等, 抑郁表现为性格内向、悲观、绝望、失助及缺乏自尊自信等。焦虑与抑郁可影响患者机体的神经调节而导致代谢障碍[3]。手术或药物治疗能暂时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 但如果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则能够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要采取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干预措施, 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使焦虑情绪转变为安定放心;让抑郁者看到手术治疗的各种有利因素, 增强信心及发挥积极因素, 使抑郁心理转变为兴奋状态。本文心理护理为主导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除常规护理外, 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是一整套有利于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的护理活动, 采用全面系统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手术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较为理想的辅助治疗措施之一。

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的健康教育。目前健康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有效的护理手段在普外科的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4, 5]。健康教育是医护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内容, 健康教育能获得患者更大程度上的临床治疗依从性[6]。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发病机制、诱发因素、临床表现特征、手术与麻醉方法及预后、等)。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术前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 其可导致不良的临床预后, 对手术顺利进行至关重要[7]。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状态[2], 这就要求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以减轻或消除或转化其负性心理情绪, 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打下良好基础[8]。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是通过护士的语言、态度、行为来完成的, 其能够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帮助, 增强患者的手术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 也可提高护理质量[9]。本文将患者随机分组开始针对不同的负性心理情绪, 采取有效可行的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使其正确认知自己的负性心理问题, 接受并采取积极态度正确对待疾病, 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 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 以达到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焦虑抑郁情绪是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可影响疾病的治疗与恢复, 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 并适当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 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果显示, 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 观察组焦虑的发生率为76.67%, SAS分值为(54.1±9.8);抑郁的发生率为78.89%, SDS分值为(52.8±9.6)。经过以心理护理为主导的综合护理干预后, 焦虑的发生率为12.22%, SAS分值为(29.2±7.6);抑郁的发生率为13.33%, SDS分值为(32.3±7.7);观察组较对照组SAS分值、SDS分值、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 以心理护理为主导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择期手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显著降低择期手术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又以心理护理为主导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及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 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存在着焦虑抑郁状态, 采用以心理护理为主导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降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 也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及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因此, 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前除药物治疗外, 心理护理为主导的综合护理干预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郭蕾.手术期病人的心理护理.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8, 5(14):1298-1299.

[2] 生金丽, 杨文东.心理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河北医药, 2010, 32(11):1493-1494.

[3] 李健.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4(2):14-15.

[4] 吴锦才, 王书霞, 崔红赏, 等.健康教育在手术室择期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35):46-47.

[5] 李艳芬.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18):77-78.

[6] 薄磊, 杨文东.降压药联合应用及护理干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9):1489-1490.

[7] 季和平.“临界”水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随访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4):1281-1282.

[8] 袁桂丽.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中外医疗, 2009, 17(2): 152-153.

第9篇: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术前 焦虑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57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89-02

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东南沿海地区属于高发区,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的第2位。目前,肝癌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而手术与患者焦虑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关注。焦虑属于一种负性情绪,是个体所面临的潜在威胁而产生的一种负责、消极的心理应激反应,可引起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变,进而影响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手术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常导致患者产生以焦虑为主的主要心理应激反应,当反应过于剧烈时会影响手术、麻醉的顺利进行及术后的恢复。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因素,以寻求有效的护理策略降低肝癌病人术前的焦虑水平,为医务工作者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提供证据,利于促进其康复,对提高患者心理应对能力和生活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1 年龄:30-80岁。

1.2 经影象学或病理、化验室检查确诊,符合全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2001年制定的《原发性肝癌临订诊断与分期标准》。

1.3 自愿接受各种问卷评估和调查。

按照上述纳入标准,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8-73岁,平均值为48.50±9.83岁,其中男性年龄平均值为47.00±9.07岁,女性年龄平均值为50.75±11.09岁。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内容 1)通过SAS量表调查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焦虑心理状况;2)通过自主设计的问卷调查影响HCC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因素,通过SPSS17.0软件采取Logistic的分析方法筛选出影响因素;3)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相关的护理对策。

2.2 方法

2.2.1 采用SAS量表调查患者术前的焦虑程度。SAS是一种分析患者主观症状的简便临床工具,效度相当高,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2.2.2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调查可能影响患者术前焦虑水平的影响因素具体内容共15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月收入、本次住院原因、性格特点、对疾病的自主感受、对病情的判断、病情阶段、对手术的想法、家庭负担、家人的支持程度、护理的态度、健康宣教、住院环境等。

2.2.3 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经核实后,利用Excel录入计算机作数据库,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值显著性水平取α=0.05。所以统计处理均采用SPSS17.0完成。

3 结果

3.1 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4份,回收22份,回收率为91.67%,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为90.91%。

3.2 肝癌患者术前焦虑状况 从表1可见,20例肝癌患者存在焦虑为18例,发生率为90.00%,18例焦虑患者中,轻度为11人,占55.00%,中度为7人,占35.00%,无重度患者。SAS评分均值为56.38±7.151,显著高于国内常模的SAS评分(29.78±19.74,t=30.61,p<0.01),与国内其他肝癌患者(45.12±8.91,t=7.039,p=0.000)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以上结果提示本研究肝癌患者焦虑发生率及水平均高。

表1 肝癌患者术前焦虑发生状况

3.3 影响肝癌患者术前焦虑水平的因素 针对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内容采用Logistic逐步(stepwise)回归分(Entry=0.10,Removal=0.11)方法筛选与焦虑有关相关因素,结果显示:患者在性别(OR=5.998)与性格(OR=4.022)两方面与焦虑相关,而在年龄、月收入、职业等方面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表2)。根据统计分析,可得出焦虑值y=57.449(常量)-5.998×性别(男2女1)+4.022×性格。

表2肝癌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因素

4 讨论

4.1 肝癌患者术前焦虑发生情况 本组病人的术前焦虑发生率为90%,SAS评分为56.38±7.151,与其他学者对癌症病人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但分值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及类似调查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行手术治疗既有癌症病人的心理特点,又有一般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特点,面对肿瘤、手术的双重压力,其焦虑、抑郁程度高于一般外科手术病人。焦虑是一种多成分、多维度、多种类、多水平整合的复杂心理过程,是集体适应环境变化产生的一种复合情绪反应;围术期焦虑评估能从心理行为学角度反映机体应激的水平和应激后的变化。过度的焦虑则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释放过多的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降低机体免疫,进而影响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因此,医护人员不仅要尽力减少疾病对患者的折磨,更要重视提高他们对疾病的应对能力。

4.2 肝癌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因素

4.2.1 性别 本研究中,性别被认为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前焦虑的因素之一,女性更容易出现焦虑。本病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49岁为最多,男女之比为2:1-5:1。本组研究中男性年龄平均值为47.00±9.07岁,女性年龄平均值:50.75±11.09岁。本组研究女性易出现焦虑,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物易感性、社会性别角色和角色冲突有关。女性情感细腻、好幻想、依赖性强,且女性往往属于易激动体质类型,对新奇和压抑都感到害怕,而这样的体质特点也往往容易焦虑。同时,女性由于性腺内分泌和某些生理过程的特点如月经等的影响,常可出现情感多变、冲动或焦虑等。社会往往把女性纳入弱势群体,这种保护使得大部分女性处于从属地位,而这种从属地位也往往决定了她们的生活方式和考虑问题的方式,即容易缺乏安全感,为生活担心。另外,从社会性质来看,男性的应对应激原的能力及技巧比女性的强,对癌症这个意外事件的适应性也好于女性。

4.2.2 性格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不同性格类型与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发现肝癌患者的性格类型与焦虑的发生呈负相关,比较内向型的患者的焦虑发生率高于外向型患者。这与内向型患者不主动寻求心理-社会支持,不主动发泄内心情绪、情感等有关。内向型性格的患者常常受主观的影响,不能客观的反应病情,对外界环境适应型差,在面对应激事件时,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本次调查显示,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态度,肝癌患者能积极面对占15%,找他人寻求帮助的占25%,选择逃避的占55%,抑郁的占5%。

5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焦虑发生率高,焦虑与病人的性别及性格有关。在加强人文关怀已成为医流的今天,患者的心理反应理应受到医护人员更大的关注。本研究结果提示,在心理护理工作中,应给予肝癌患者术前焦虑更多的关注,运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对其实行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而改善患者的焦虑心理,保障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于样本量较少,相关结论所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4:542-545.

[2] Matsushita T,Matsushima E,Maruyama M.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cancer[J].Psychiatry ClinNeurosci,2005,59(5):576-583.

[3] 肖春芳,刘秀玲.护理干预对子宫肌瘤患者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前焦虑心理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8):87-88.

[4] 廖黎黎,杨连招,陈德凤,游雪梅,钟丽,莫新少.肝癌患者手术前焦虑的原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0):1253.

[5] 刘振静,吴爱勤,陈文.癌症患者焦虑状态的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9):607-608.

[6] 李建中,吴爱勤,吴彩云.肿瘤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与免疫功能的测定[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6):386-389.

[7] 张凤清.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病人术前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及心理干预治疗[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4):465.

[8] 肖春芳,刘秀玲.护理干预对子宫肌瘤患者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前焦虑心理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8):87-88.

[9] 郑榕萍,王允彦,王爱芝.围术期焦虑干预对骨科老年择期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6):52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