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怎样写记叙文范文

怎样写记叙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怎样写记叙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怎样写记叙文

第1篇:怎样写记叙文范文

首先,要学会选择细节。

有些同学写人记事,几句话就写完了。显然,再好的事情,只有一些大而空的叙述,也不会感人。必须学会围绕中心选择典型的细节。

事实上,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打动读者,成功的细节描写是重要原因之一。但这一点,学生们往往会忽略。有的同学在记一次劳动中把劳动的起因,全部过程,结果都写清楚了,但劳动中遇到了什么具体困难,怎样解决的,思想上有无矛盾斗争均未涉及,整篇文章没有一个活生生的细节,平淡无奇。而另一个同学的作文并没有展现劳动的全过程但重点抓住了劳动中的一些细节进行描写刻画,效果较好。其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我们正挖得起劲时,忽然一块大石头难住了我们,某某同学把石头四周的土挖了一大层,满以为很快就把它掀开,一掀,它居然纹丝不动,几个男生和我一同上前围着左掀、右推、前搬、后摇,连吃奶的力气都用尽了,可它就像生了根,摇都没摇一下,大家手都软了,你看我,我看你……”这里把劳动中对付一块大石头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人感到很具体。不过,要写好细节,平时就要留心观察,写作时要仔细回忆既能表现中心又能打动读者的那些细枝末节。

其次,要用确切的语言代替抽象的语言,换句话说就是要多问几个到底怎么样。

作文时指代要明确,少用概括性的词语。如“她的脸很脏”,“脏”有很多种情况,较抽象。若用“她的脸上涂满了煤炭灰”,就确切多了。再如“放在桌上的灯”,“这植物比其它植物高”,就没有“放在桌上的日光灯”和“乳草高高耸立在西红柿的头上”确切。还比如有个句子:“由于久雨,乡间小路很稀。”这里的“很稀”就笼统而不具体。我们不妨把这个“很稀”具体地写出来:“到处是黑黄的泥浆,牛脚踩出的坑洞积满了水。小朋友走在路上,很少有不摔得满身都是泥浆的;即使有侥幸没有摔跤的,那双鞋和那条裤子也必然没有了刚穿出门的样子,而是糊满了稀泥。”。通过具体情景的描绘,读者的印象就深多了。

第三、调动全部感官系统,文章就能写得更具体、更生动。

第2篇:怎样写记叙文范文

关键词: 记叙文 叙事 写人 故事 人物

所谓记叙文,就是记人或叙事的文章,把生活中让人或欢笑或落泪的凡人小事,以及想象中的传奇故事演绎为以情动人的精彩华意。

一、写事要是这个事,写人更要像那个人

记人和叙事,人物形象的刻画必须以事情为依托,事情的过程又得靠人物实现。

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记叙文写的就要是这个事,写人更要写得像那个人,那个人是故事中活生生的那一个。记叙文写作,关键是由故事营造和人物塑造决定的。这是记叙文首要解决的问题。但很多同学没有渗透其中的道理,将记叙文中的事与人写得不完整,文章缺少故事,人物单薄,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比如一学生习作《我的父亲》原文和修改升格片段。

原文语段:因要出黑板报,所以放学后留下来。我打电话回去,却没有人接。打爸爸的手机,也不接。不过我想爸妈看到我没有回家就知道了我留在了学校,也没有去多在意什么。

当我正努力快速地在黑板上写着的时候,我妈来找我了,她告诉我爸爸工作的时候手受伤了,伤口很深,流了很多血。他不放心我,催促着我妈来找我,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心里特别难受而又特别温暖,仿佛看见了那个等待我回家的人。

升格语段:因要出黑板报,放学后留下来了。天晚了,下起了雪,当我正努力完成最后的任务时,妈妈来找我了,她说爸爸工作时手受伤了,伤口很深,流了很多血。他不放心我,催促着我妈来找我,这会儿还在家门口等我回去呢。雪正越下越大……雪花纷飞中,路灯的朦胧光下,父亲在家门口不停地徘徊着,他不时看看手腕上的手表,嘴里还好像念念有词,见我们走近,父亲大步跑来说:“总算回来了,再不回来,我都要去找你们娘俩了。下回不要这么磨蹭,让人等得心焦……”

我静静地端详着父亲,他脸上写满了喜悦,好像已经驱走了伤口的疼痛,融化了正越飘越大的雪花……

技巧:记叙文写的就要是这个“事”。记叙文中怎样记叙好一件事情呢?首先要学会没事找事,选择和主旨有关的、自己熟知的、可以写好的事。生活里总有故事,故事可以平凡,因为平凡孕育伟大。故事也可以不平凡,因为不平凡体现独特,但要注意的是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本段选取父亲担心“我”,让妈妈接“我”并等“我”回家的事,意在凸显“父爱”主题。其次要有所事事,把事写好。不可泛泛而谈,空空而论,以免冲淡记叙文文体特质,更不要根本没事,文体落空,我们要就事写事,写事成事。本片段写了“我”,父亲,母亲三个人,用母亲的言行衬托父亲,写细写活了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再加上环境的烘托、映衬,用环境点染人物的心情,点染人物的形象,点染故事氛围,点染故事的性质,用环境使父亲形象跃然纸上,父爱主题感人深化。

二、让记叙文的人物立体可观,形象可感

写记叙人离不开写人,写人要让人站立起来,鲜活起来,写得有血有肉,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是“事中人”这个对象的具体行为,是人具体行为的形象呈现。所以要写好事,就要先写好人,怎样写好人呢?首先要描绘人物自身的肖像、神态;其次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使人物塑造更立体;最后必须运用修辞来勾勒人物个性。当然还可通过他人、他物衬托,彰显事中人。这样人物才能由平面走向立体、由立体走向深刻,故事才能符合逻辑,情理亦能变得透彻。

欣赏优秀片段《拒绝平庸》:闲来无事,先生应几个亲友的请求,开了个小小的作文辅导班。本来先生只打算收几个学生的,可不知谁走了风声,这个好友那个亲戚,一来便是一打。先生推辞不得,像退休前一样忙活。我常住先生家,便问先生:“您不累,先生。”先生苦笑:“怎么不累啊,这么多人。”转而又一笑,“罢了,罢了,在为这些孩子燃烧我这老蜡烛吧!”我哈哈大笑,心中感到丝丝温暖,本来可以钓鱼,打麻将的先生,不甘于平庸的生活,用心在准备每一份材料,我脱口而出:“先生好伟大啊!”先生也笑了:“去去去,少拍马屁。”

技巧点拨:想要写好记叙文中的人物,关键在于细化、慢化写人。两个片段都要注意从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情绪等各方面细节化,慢镜头地刻画人物,人物语言贴近生活,幽默风趣。无论是叙述交代先生生活状态,还是与先生的沟通交流,无一不神行毕现,如立纸上。

第3篇:怎样写记叙文范文

关键词:指导;小学;作文;结构;语言;修改

笔者认为,中年级作文能力及兴趣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文章结构

起始阶段写作的题材一般以记叙文居多,而记叙文中,最基础的是顺叙这类作文。因此,在写作前,应教给学生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学生的在下笔的时候,就知道该怎样去写和写什么。以记叙文为例,首先应该交代时间、地点、作文中需要交代的人物和事情。接下来就要介绍事情的经过,或简或繁,或详或略,当把事情的经过交代清楚了,最后要告诉读者事情的结果。这就是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在小学生初学写作时,教给学生这些必备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学生写作文时,就知道如何着手了去写了。

二、段落层次

学生了解了写作的内容和先后顺序之后,接下来就应该教给学生写作中的段落和层次了。在初学写作时,主要是记叙文的写作,一般有三个段落,第一段简要介绍基本的信息,就是关于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内容的介绍,要简单扼要,不宜过长。这部分内容介绍完之后,另起一段,也就是文章的第二段。这段是文章的重点,需要详细的介绍事情的经过,包括起因、怎样发生的等等。这一段的内容多,所以,写作的时候特别需要条理和层次。写作时,应教给学生写作的顺序,也就是事情发展的顺序。如果学生能将事情的发生经过基本叙述清楚了,那么这部分内容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文章的最后一段,既是事情结果的交代,也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可以简要叙述事情的结果,在结果之后,可用一两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这件事情中获得的感悟等。这样,文章三大段的结构模式就基本清楚了,学生也掌握了文章的基本写作要点,当然,在写作中还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段落的格式、层次的顺序等,需要教师在作文时及时予以指导。

三、语言文字

语言的组织,也是初学作文时需要指导的一个方面。在低年级我们已经训练过句子及简单的段落,但没有提及真正的作文格式,到中年级的时候,作文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作文到了正式写作的阶段,也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口头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然后把叙述的经过写下来,怎样叙述就怎样写,把口头的内容变成书面的文字,这样,语序就不容易混乱了。但在具体的写作中,会出现语病等问题,教师应适时予以修改。

四、标点符号

作文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而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能更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情感。所以,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初学作文时训练的内容之一。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应将这部分内容列入指导内容,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不容易用错标点了。

五、反复修改

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修改。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其改,应该是有道理的。在小学中年级初学作文的过程中,作文的修改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中年级作文的修改不仅仅是成型作文的修改,更重要的是底稿的修改。中年级作文的习惯会对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中学阶段乃至整个一生的写作,因此,教师培养学生好的作文习惯意义深远。

中年级学生的作文底稿,修改起来是费神又费力的。需要教师逐字逐句的修改,错别字的修改、标点符号的使用、作文的格式、段落、语义的层次等,都是必须修改的内容。底稿的修改,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需要几次。教师可每修改一次,让学生誊写一次,经过数次的修改,作文的基本雏形就出来了。开始写作时可能会很艰辛,特别是教师的指导和修改,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写作的要领后,写起作文就会很轻松。

六、逐步提高

随着作文训练的继续,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包括对作文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作文结构的掌握,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时候就应该适时对学生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在运用描写性的语言文字时,可以在其中融入作者主观的情感,这样会使表达更加准确、形象生动。也可在必要时,使用恰当的表达手法,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七、兴趣培养

第4篇:怎样写记叙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一、积累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小学生能写文章,工人、农民、战士也能写文章。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现实生活。”叶老的话深刻地指出了文章的内容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文章的内容。既然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许许多多的现实生活,那么他们还为什么总是提出“写什么?”与“怎样写?”的问题呢?我想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会观察生活,不会积累生活,更不会深刻地去认识、分析、研究生活,并把真实的生活变成写作的素材,因而形成了“身在庐山中”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状。所以“有”也等于“没有”。要想让学生学会写习作,能够写习作,而且有所创新,一定要积累素材。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呢?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多留意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

我们知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光怪陆离的,有时甚至是纷繁复杂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时候,一定要要目的、有方向、有鉴别、有选择地观察,并且要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与生活的环境,选择一些有特点,有意义的,适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来观察,如自己家里的,自己班级里的,自己学校的生活来观察。比如:写人物时,一定要仔细观察,观察人物的相貌、体型、穿着、打扮等,了解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等,熟悉人物的典型事迹。厚积才能薄发,这样观察,写出来的人物一定个性鲜明、如见其人。

2.多听。

多听,就是听懂周围人的不同意见、不同反映。通过听,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引导学生,多听听来自自己周围的新闻、消息、传说、奇闻佚事……通过听觉来收集各种自己需求的习作素材。

3.多问、多思、多想。

生活是色彩缤纷的,有的内容道理浅显,理解它十分容易,有的则深含哲理,弄动它实非易事,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给予必要的指导。让他们对于弄不明白的生活内容要多问,多思,多想,以达到弄懂,取之、用之的目的。

4.多记。

多记,就是把通过观、听、问、思、想的内容给记录下来。因为小学生的记忆有限,有时很容易把获得的习作素材与一些十分宝贵的东西,随手失之,随即忘之,实在很可惜。因而,我们做教师的最好让学生把得到的素材,记录在一个固定的本子上,以备写作时选用。

如果说以上所讲的是为了解决学生所提出的“写什么”的问题,那么下面要解决的则是学生提出的“怎样写”的问题。

二、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1.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写法。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把人作为主要记叙对象,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活动、生活片段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反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的。生活中有很多人跟我们息息相关,跟我们同呼吸共患难,如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邻居、亲戚和同学等等,要想写出真实的他(她),有了平常的了解还不行,还需要我们在写作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他们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的面前。

2.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的写法。

(1)留心观察,注意积累生活素材;

(2)把事件、人物要写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加以具体、细致的描述;

(3)材料最能表现中心;

(4)写完以后多读几遍,用自己的阅读感受来检验语言是否通顺畅达;

(5)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

3.写景物的方法。

写景物时要抓住景物的内在与本身的特点,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具体的描写,(1)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观察、体验、感悟;(2)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3)注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等表现手法。

4.状物的写法。

状物,是指以描写物体或景色为主的文章。有描写动物的、有描写植物的、有描写建筑物的,一般说来,写状物类文章重在突出描写对象的形状、姿态、色彩以及其动静变化等,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认真观察。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捕捉事物的特征,获得总体认识,弄清局部情况,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等。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真实感受;

(2)抓住特点。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特点,文章才能具体、真切,使人印象鲜明;

(3)注重顺序。写景状物的文章,顺序种种,有按时间先后顺序写的;有按空间转换顺序写的;有按事物内部结构顺序写的;还有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写的:春季写“溪水、木排、小鹿……”;夏季写“森林、花草、浓雾……”;秋季写“枫叶、野果、药材……”;冬季写“风雪和动物冬眠”。这样按季节顺序用具体。事物来说明小兴安岭是“巨大的宝库”,是“美丽的花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只有注重了顺序的安排,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4)静动结合。写状物类文章更应注意静与动的变化。如:《猫》这篇文章,先写猫的生活习性,是侧重于静态描写的。写猫“老实”,“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什么事也不过问”;写猫捕捉老鼠时“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接着,作者连用几个动词,写猫可亲可爱,“蹭你的腿,”、“跳上桌来”、“踩印几朵小梅花”,通过这一静一动,静动结合的描写,把猫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总之,小学生作文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指导,更需要教师随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大脑中的积蓄越来越多,写作的“材料库”才会越来越充实,作文对他们来说,也就不再是一件乏味枯燥、令人畏惧的事了。

【参考文献】

[1]黎玉蓉.如何做好作文教学[N].贵州民族报,2010年

第5篇:怎样写记叙文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4

培养和形成学生得任何一种能力,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果能够从实践中摸清这个规律,并找到适合这个规律所要求的训练过程,我们的教学工作自然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规律和进行作文训练的程序应该是现在语文教学面临的最大困惑。我认为解决这种困惑应跨出以下四步:

第一步:多看看,提高观察能力

作文是客观世界在学生主观头脑中反应的产物,因此,指导学生观察客观世界,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得第一步。

观察什么?观察社会,包括人、事;观察自然,包括景、物。

就观察的方法而论,似应有如下相互关联的四点:

一是随意观察,或称之为兴趣观察。从心理学上说,学生的求知意识是兴趣、好奇心、求知欲、质疑精神、抱负与胆识等一类思想意识的总称。指导学生观察,应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随意观察开始。让学生因好奇而产生兴趣,因有趣而乐于观察,这种随意观察,应当成为学生学习作文的积累过程。

二是专意观察,或称选择观察、责任观察、定向观察。这是一种有预期目的的专门观察,这种观察不再是走马看花那样漫不经心,而是下马看花,格外地精心和细致。从心理学上说,有意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有组织的"知觉",因此,教师应当善于把观察的任务具体化,善于引导学生从隐蔽的细节中去探索事物的本质,由此可见,专意观察应该是随意观察的深化,应当成为练习写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三是比较观察。在随意的广泛观察和专意的选择观察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学会比较观察,因此只有比较,才能显示出事物之间不易觉察的差别、异同。一位心理学家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由此可见,比较观察在整个写作练习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是反复观察。现实生活是如此纷繁复杂,而学生的水平又是那样粗疏肤浅,要想切实把握客观事物的真谛,必须对事物进行反复观察。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做到"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王国维语)才能使他们把观察所得的一大堆表面的、零星的、片面的材料逐步变为本质的、全面的系统材料。由此可知,反复观察应当是学生打开生活宝库的钥匙。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首先要解决学生作文中"写什么"的问题,即让学生刨到木之"本",挖到水之"源",找到炊之"米";其次,要把观察和练笔结合起来,养成写作习惯,让学生写些"观察日记"、"见闻录"、"日知录"、"随感录"之类的小作文,以作为此后组装机器的"零件"。清代文章大家王夫之说:"身之所历,日之所见,是铁门限。"不以观察为前提,不以生活为基础,不掌握"观察"这把开门的钥匙,写作"铁门限"是决然跨不进去的。

第二步:多想想,提高思考能力

思考活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依傍与感性材料,借助于具体形象,因此,没有充分的观察,就没有思考的原料。观察生活,汲取材料,是思考的本原;而思考活动,又是对千变万化得生活情态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得加工过程,这犹如母鸡孵卵而后得雏,犹如蜜蜂采花而后酿蜜。唐代文学家韩愈主张"行成于思",当代作家孙犁主张"沉潜下去思考",学生由积得材料而后构思成文,思考是一条必经之路。

第三步:多读读,提高鉴赏能力经过"静观默察",取得了写作的素材,经过"凝神结想",把素材化为题材,关于"写什么"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下一步自然应当研究"怎样写的问题了。

怎样写?在学步阶段,应从阅读中求得借鉴。俄国作家惠列赛耶夫说:"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学生学习作文,应该借鉴课文中作家的范文,借鉴报章上应时得范文,借鉴老师"下水"得例文,借鉴学生的模范作文。

第四步:多练练,提高表达能力

坡说:"观物之妙,不能了然于心,"这说明了观察与思考的关系。他又说,"了然于心,不能了然与口与手",这说明了借鉴与表达得关系。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得头脑来想,用自己得眼睛来看,用自己得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我们作文教学策略的四步,正符合苏、郭二位的"看看、想想、读读、写写"的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得要求。在整个写作教程中,观察是写作的眼睛,思考是写作的中枢,借鉴是写作的手足,表现才是写作得全身。【1】

表达什么?观察、思考得来的生活知识,阅读、借鉴得来的书本知识。怎样表达?在中学阶段,应当掌握以下四种表达手段:

一是记叙和描写。人物记叙文应当学会肖像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和人物综合描写;事件记叙文应当学会景物描写、场面描写、事件片段描写以及单一事件得记叙、复杂事件的记叙。

二是议论。要学会怎样确立论点、怎样选取论据、怎样组织论证,学会立论,学会驳论,学会归纳、演绎与类比,学会怎样写读后感及小评论。

三是说明。要学会写事物说明文,学会写程序说明文和文艺性的说明文。

四是抒情。要学会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抒发真实得情感,学会即景生情、托物言情、因人见情、和因事缘情得表达方法,学会在抒情中是情景交融、情理交融。【2】

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促使学生的内因发生变化。训练学生获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扎实实的在训练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怎样写记叙文范文

使学生由“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化,我认为应有以下两点:一是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二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先来分析一下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

①基础差,底子薄。表现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错别字,用词不当,生造词,语层次不清楚,结构不完整;记叙、描写、说明不会具体展开;对问题和现象,不会做分析和概括;谈不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等方面的问题。诸多方面的问题,使学生对作文不知该如何下手,一写作文,就开始抓耳挠腮,干瞪眼,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竟然还无从下笔,作文对他们来说简直成了恐怖的事情。

②平时训练较少。表现在:简单的组词、造句,学生的完成情况也不令人满意;在使用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时思维混乱,不能正确运用,或虽然用了,但不能达到目的;作文片段训练较少等方面也造成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以上分析了学生出现畏难情绪的原因,再谈一下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原因。

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不端正,表现在:写日记敷衍了事,作文语言干瘪,内容枯燥,胡乱拼凑交差完事,自己的作文都不想多看一眼。

②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不一致。表现在:阅读与写作严重脱节,成为“两股道上跑着的车”。阅读课只强调对作者思维的把握,对课文选材立意、布局谋篇方面强调太多、太细、太零散,缺乏整体理解和感悟。阅读与写作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感受、思考、表达的习惯,学生一写作文就会做痛苦状,或应付交差。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写作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首先要解决学生对各种文体的认识,让学生首先要知道写什么样的作文,要怎样写。例如说明文的结构、方法问题,记叙文的叙事问题,要让他先去模仿。作文和书法的道理一样,要想学好书法,就要在了解基本笔画的基础上去向前人学习,其中最关键的一步便是临摹,历代大书法家必须先经过此阶段,聚众家之长,创自己之长。书法如此,作文亦然。选入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经典的篇目,学生可有意的模仿,模仿多了,才能“熟能生巧”,才谈得上创新,对学生讲“文无定法”“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只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更加云里雾里,是一种还没有学会走就想学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其次,就是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包括字、词、句的训练、表达方式的训练和作文片段的训练。在字词句训练方面,保证学生在不写错别字的基础上把把握各种句子看成是“重头戏”。句子问题涉及到词语的搭配、词句的扩充、句子的组织、不同句式的变化等,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能力。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让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造句,有的学生就做得比较好。试举一例:不必说空气的污染,也不必说土地的沙漠化,单是人口的增长,就让地球苦不堪言。在训练学生的表达方式方面,让学生深入细致地了解各种表达方式。例如描写可分为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而人物描写又可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循序渐进,各个击破。在作文片段训练方面,作文片段形式比较灵活,课内、课外都可以进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也容易接受,例如在学习《背影》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写一次亲身经历的送别,然后与课文中的送别场面相对比看哪个更有艺术性,哪个更感人,哪个更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对比,让学生有所体会,有所领悟。让学生对文体的了解和加强对作文片段的训练,我认为是克服畏难情绪的一种方法。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如果这样锻炼下去,写几百字的文章我认为不成什么问题。

第7篇:怎样写记叙文范文

这样看来多读书对提高语文水平的决定性作用不容置疑的,关键在于你是怎样阅读的。若是随意翻阅,而不是细细咀嚼,那么,就不能获取足够的“营养”,即使阅读量再大,也不能成为“知识的巨人”“行动的强者”。只有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采取有效的阅读方法,优化阅读,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才能提高阅读质量,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下面就谈谈在实践中总结的几点办法。

一、养成“三问”习惯

1.问写了什么

如读记叙文,就应了解文章记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如何,表达了什么思想。读说明文,就应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文章给我们什么知识。读议论文,就应了解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用了哪些论据,是怎样论证的,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等。这一问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问怎样写

如,记叙文的记人叙事是怎样安排线索、顺序、详略的,是怎样描写人物和环境的。说明文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事物(事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按什么顺序说明,语言风格是生动还是平实。议论文是怎样提出论点,怎样证明论点,怎样安排结构的等。这时,对文章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文章内容的把握上,而且还要进一步理解这些内容凭借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对文章表达形式的理解。

3.问为什么要这样写

在阅读中探讨文章为什么这样立意构思,为什么这样布局谋篇,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等,以便寻根究底。如,《春》最后三个比喻句按什么顺序安排?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如,《孔乙己》中结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为什么既说“大约”又说“的确”。学生若能这样多问,就能深层次地理解课文。知其所以然,是较高层次的理解。这又进一步要求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考虑,探索作者之所以这样写的原因。

通过三问,由表及里、由里返表、依次递进的深入思考,可以达到透彻理解课文的目的。

二、务必研读重点段落

阅读文章既要把握文章的有机整体,又要对文章的结构、关键语段作细致、深入剖析。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文章都有重点段落,这样的段落,一般都是描写精彩、层次清晰、论证有力、说明生动,研读这样的段落是迅速提高表达水平的一种有手段。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脱险”部分,心理描写和语言、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把作者“害怕―有了信心―信心大增―心里产生巨大的成就感”的心理变化过程刻画得非常精彩。认真研读对学心理、语言、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的写法是极有好处的。

三、积极处理疑难问题

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许多不懂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如,生疏的词语、未闻的典故、难理解的句子。这些虽然不大影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但若不深究,就只能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保持在原来的层面上,难以得到提高。正确的做法是:见到生字、词要查字典,难理解的句段要反复推敲领会,不懂的典故要翻资料或请教别人。这样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汇量就会大大丰富,同时其知识面也会扩大。

四、敢于交流阅读感受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这样由于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并让学生有一个敢于交流的空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还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务必打破“一言谈”模式,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阅读课文必须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阅读课堂上不能滥竽充数,不能完全依赖老师和同学,应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课外阅读就更不用强调了。

五、重积累别轻运用

读书应做有心人,学生应善于收集有用的资料。重视积累似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但要其坚持就很难了,至于运用更是常常忘记。因此,老师应和学生一起经常检查学生的积累、督促学生把积累到的尽可能地用起来。如,经常把一些警句、精彩语段摘录下来,分类整理,有空就翻阅,有些文章甚至整篇背下,日积月累,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千万记得经常将积累到的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样既给自己的文章增了光添了彩,也巩固了知识。也可以仿写优秀的文章、语段,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8篇:怎样写记叙文范文

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些学生对教师命题作文不是很欢迎的。传统语文作文教学注重相应的语文教材为命题依据,计划性强,目的明确,便于读写结合和学生分门别类地学练各种基本写作方法。但是,由于语文教材相对稳定,作文训练程序不变,题型设计不变,则会形成固定程式,导致作文误入了“教死书,死教书”的困境。

为此,我认为在写作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解读“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学生写作文,一般是采用命题作文。传统的作文命题,像《新学期的打算》、《暑(寒)假的见闻》、《习惯》、《春雨》等等,每个学期,作文总是那么几个传统题目,既不新鲜,更无滋味,也脱离一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引不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因此作文有效教学策略要考虑以下问题。

一、 题目要有新意,以激发写作兴趣。

例如,初一的学生要练习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这是大纲的要求。但有些题目,如《我最尊重的一个人》等,从小学作文训练就写,再出这样的题目,学生没有兴趣。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涉及出这样题目:《你猜猜他是谁?》并要求:你写的是谁,要保密;如果别人读你的文章,就能猜中你写的人,说明你抓住了特点,写的成功。此题目一出,全班的学生稍微思考一下,就动起笔开始写了。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兴致勃勃、积极投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心理指向非常集中,避免写作的随意性,易于引出学生潜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 题目要小,要具体,以便激活想象和联想。

写《记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学生一看题目,原本活泼的面孔,立刻变得木呆呆的。十几分钟过去了,全班四十几个学生,只有几位学生勉强动笔,其余的学生冥思苦想,这时,教师又出几个作文题:《爸爸妈妈争论起来了》、《爸和妈委屈我了》、《告诉爸爸不?》,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了。它们兴奋地议论一会儿,就动起笔来写了。

三、 作文教学中,要发挥创新精神,提高写作能力,就要注入真情实感。

第9篇:怎样写记叙文范文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阅读、对作文产生兴趣,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才会提高。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阅读兴趣,积累素材

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多拓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所学文章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阅读材料。如在教学了《黄果树瀑布》这类写景的文章后,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同类的写景文章,在同类文章中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感悟遣词造句的精妙。在培养阅读兴趣,教学了《三顾茅庐》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积累了写作素材。

2.热爱自然,仔细观察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实地观察大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大自然是伟大的、神奇的,它将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同时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古老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我们以深思,给我们以遐想,给我们以知识的源泉,是我们创作的原动力。如在教学《三亚落日》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文中的优美语句,作者把落日比作“红灯笼”“跳水员”“顽皮的孩童”,之所以写得这么传神、生动,就是作者仔细观察的结果。只要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自己的真情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挖掘生活中最熟悉、常见的景象,就会使我们的作文有源头之水,永不枯竭。

二、加强训练,提升习作技能

1.续写

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原文作延伸。续写前,做到熟读原文,故事情节烂熟于心,人物性格准确把握,全文旨意透彻理解。续写作文要求的是广义上的“真实”,所以它允许而且要求我们沿着一定的轨道去虚构、去想象。在教学完《爱之链》这篇文章后,引导学生续写“乔伊醒来之后……”,学生在续写时能紧紧围绕文章的故事情节展开,并适当地想象,将整个故得更加丰满、更加生动。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2.仿写

是指仿照给定的句子造句,或者仿照所给的语段、短文等写作语段或短文等。其实就是模仿他人的句子和习作进行训练。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仿写是创新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写时还要加以创新。

3.改写

改写,对原作的思想内容基本上不作改动,大都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例如改变文体,诗歌改成记叙文,记叙文改成说明文等,改写是对形式和内容的再创造。但是,无论改写什么样的作品,必须理解原文,体现原文思想情感。因此,在引导学生改写文章前必须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心。如在教学完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后,引导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将陆游与小儿子子聿的对话内容写出来,并加入适当的环境描写。学生能根据古诗的中心,较好地表达出在寒冷的冬夜,陆游与儿子之间的对话,体现出陆游对儿子的期待,也警示我们后人:学习要不遗余力才会有收获,要亲自实践才会增长见识。通过这样的改写训练,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