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

第1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

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农民工学习需求的情况,我们对农村初中、高中及大专毕业没有再继续上学和农村外出打工这一青年农民工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了80份问卷,收回76份,其中有68份有效问卷。对本次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了本市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本文就对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进行如下报告,并提出解决农民工学习需求的一些建议。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农村初中、高中及大专毕业的就外出工作及部分农村外出打工的群体。他们大多集中在18—25岁的男女性,他们的文化程度都较低,大多数在高中及大专,少数在初中。都是农业户口,他们的家庭成员较多,多数在4—5人,少数在5人以上,90%的人都还未结婚。调查对象均为在北京工作的农民工。他们工作在一些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及其他一些企业,工资水平较低,税后平均月工资集中在500—1500元,女性平均工资水平较男性低,当然,一些人做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报酬自然就要高一些,除此以外,有些人本身的能力较高,能胜任较高能的工作,工资也就当然高了。他们的工作时间较长,绝大多数人都要工作12小时或更多,只有少数人工作在8小时左右,并且,工作环境较恶劣,安全保障也较低。所以,大部分人在对问及:“你对未来的发展及学习,有什么希望和要求”时,均提出这样的意愿:希望通过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找到更好的工作,有个好的工作环境,拿到更高的薪水。更有甚者,写到,自己当老板,做百万富翁。

二、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状况

在对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了农民工学习需求的情况,主要表现如下:

1.在竞争越来越激励,越来越社会化的今天,没有知识、技能是很难在今天生活的,农民工也意识到了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大多数农民工都迫切要求在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

2.由于农民工大多工作较低、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地点较偏远落后。他们不能支付较高额的学费,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还有有利的条件来保证他们的学习,因此,他们大多选择业余学习、短期培训等学习方式。这就不仅不能让他们好好学习,也给他们增加了负担,使得他们工作、学习都不能保证。

3.大多农民工缺乏一些很基本的知识、技能,如英语能力低下、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等,使得他们选择学习的范围较窄,大多数农民工选择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遍的有必须的领域,如计算机的简单应用、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及市场营销等领域,只有少数人选择较高领域,如数控技术、机电技术等。

三、改善农民工学习的建议

多数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是短期合同,甚至没有劳动合同,这种就业的非正规性导致其对农民工的学习培训缺乏积极性。工资微薄,而且往往被克扣,甚至被拖欠,除去日常的消费支出以外,能用于学习培训的非常有限。工作不仅苦、累、脏、险,加班时间也过长而且不稳定。务工单位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距离城市比较远,参加教育培训很不方便,就业限制、社会歧视、拖欠工资和缺乏劳动保护等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城市人对农民工形成的社会歧视,使得农民工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感。这些都导致了农民工没有足够的费用、时间和精力参加学习培训,影响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我建议实施以下措施,保证农民工学习、培训。

1.构建农民工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通过制定法规支持农民工学习、培训工作,依据法律规定规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教育应该公平、公正地为每个人开放,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付不起学费而不能进一步地接受教育、从而被排除在终身教育体系之外。应该完善教育资金的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教育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意识。推行行业准入制度,引导农民工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以使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持久开展下去。

2.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充分发挥各类化学校及社区学院等各类教育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开展引导性、城市适应性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知识素养和文明水平。充分发挥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的技能教育培训主体作用,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作用,提升农民工的学历层次。

第2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

继续教育论文一:

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及人社部关于农民工的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6年城镇就业人员4.14亿, 农民工占2.73亿, 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 平均年龄为38.6岁, 40岁以下的农民工占65.9%, 新生代农民工已挑起城市建设的大梁。[1]在建设包容性、公平性、共享性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更应当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2]国家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着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明与否的标准, 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外来人口, 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 落地却难生根, 继续教育精准供给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由之路。[3]

一、继续教育精准供给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意义

1.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继续教育的应然功能

国内外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 继续教育是突破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瓶颈的必然途径。[4]继续教育可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 进行对口式、专业化教育供给, 职业方面, 继续教育可以为其提供实用性的专业技能和资格培训;学历方面, 继续教育可为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补偿教育, 提升学历层次, 补充知识文化。此外, 继续教育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促进其自由全面地发展。

2.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对继续教育的期待

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 社会需要大批高质量、创新型人力资源以应对新常态下的社会转型, 继续教育能够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终身学习城市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备受关注。2014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 有序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5]2016年, 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旨在提高农民工的学历层次、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圆农民工求学梦。[6]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关系着社会和谐和文明程度, 继续教育责无旁贷。

3.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村走向城市, 需要提升整体素质, 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化。而在现实生活中, 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社会主体的边缘, 其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劳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均陷于捉襟见肘状态, 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继续教育, 都需要终身学习。[7]研究调查数据表明:相比上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和培训水平明显提高, 更有激情和活力, 城市融合意愿更强烈, 渴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奋斗在城市扎根定居。[8]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 面临着经济危机、社会地位边缘化、孤独无助的融入障碍, 他们渴望提高生存技能和自身素质, 获得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地位, 享受应有的社会福利和待遇, 充分地融入城市大家庭, 在城市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 提升生活品质, 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对成人教育有着较高期待, 希望能够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寻求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的继续教育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包括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 经济层面的融入是立足城市的基本需求, 包括劳动就业、工资收入、衣食住行等;社会层面的融入是适应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 包括社会适应、文化接纳、身份认可、政治地位、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心理层面的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深度融入城市的标志, 包括归属感、自我实现、身份认同等。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亟需针对性地提升职业知识与技能, 促进经济融入

经济边缘化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首要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学历低、就业渠道单一、就业观念狭隘、社会关系网单一的现状使得他们难以在短期内找到高收入、工作环境舒适的稳定工作。一些城市将能买房作为城市人的标准, 致使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沦为房奴, 试图通过买房子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经济压力使他们苦不堪言。经济障碍无法破除, 新生代农民工就无法立足于城市, 更不可能很好地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亟需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职业知识和技能, 拥有一技之长, 弥补学历劣势。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才能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更好地应对产业转型发展, 提高经济收入, 最终实现终身就业。

2. 亟需提升文化素质和交往能力, 促进社会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社会参与和政治地位偏低, 社会关系狭隘, 文化隔阂, 生活习惯、价值观与城市居民格格不入。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付出了同样的劳动, 可总是只拿到净工资, 得不到一些基本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在社会交往方面, 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缺乏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技巧,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面临各种障碍, 社交圈子越来越窄, 最终沦为城市边缘群体。在多元、全纳文化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迫切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可;渴望在城市中收获自己的爱情、友情;渴望开阔视野、跟上时展步伐;渴望走出边缘地带, 撕掉特殊群体标签。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需要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从内在素养和外在行为上实现与城市生活的完美转换, 提高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自身社会认同度, 进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实现自身市民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3. 亟需通过心理引导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 促进心理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背井离乡到了陌生的城市, 心理上无法适应, 易产生孤独无助的情绪, 对城市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加之部分本地人对农民工群体带有偏见, 一些不公正待遇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有明显的低劣感和受歧视感, 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的城市融入的过程矛盾而艰难。此外, 新生代年农民工进入城市中, 工作的压力、同龄人优越的出身和学历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落差感。新生代农民工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信心, 获得成就感, 形成价值观的融合。同时, 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继续教育引导, 他们渴望通过继续教育转变观念, 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不断追求梦想和自我实现, 获得认可和接纳, 提升幸福感, 增强城市归属感。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继续教育精准供给策略

1. 推行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岗位胜任力

继续教育应将培养创新型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教育目标, 推进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胜任力。2016年, 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计划在20162020年间, 每年资助30万名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 以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圆农民工的求学梦。[9]首先, 在学历教育方面, 目前我国社会还未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以文凭论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历仍是就业的敲门砖, 新生代农民工若想在城市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提升自身学历层次, 以进入就业基本门槛。对于高中学历起点的新生代农民工, 为他们提供专科或本科学历继续教育, 实行学分制,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学分积累,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其次, 在职业教育方面, 应立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需求, 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相融教育模式, 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场所, 与单位共同制定教育内容和计划。再次, 应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前培训、就业指导、在职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未入职前,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倾向测试, 开展一些就业培训和指导课程, 用科学的方法判断他们的职业取向和职业兴趣,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入职后, 可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职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同时, 应当设置一些职业道德课程, 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提升职业认可感和荣誉感。最后, 开发与新生代农民工岗位紧密对接的专业和课程, 借助信息化手段, 开发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网络教育平台, 实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学历与技能并重, 面授与网络教育共同进行, 使新生代农民工借助信息化手段, 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更新知识, 学习新的职业技能, 突破时空限制, 及时满足其多样化教育需求, 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力。

2. 搭建社会交往平台,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继续教育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新生代农民工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社会交往平台, 构建多维度的社会教育支持体系,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 可在城市中设立互助学习角, 鼓励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人参与进来,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文化知识, 新生代农民工也可以在互助学习角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展示给大家, 把自己熟练的操作技能教给其他人, 这样既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知识也可以使他们提升自信心,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其次, 成立一些80后90后互动交流机构,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进去, 认识一些各行各业的同龄人。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会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 提升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自如, 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进而走出边缘地带, 促进社会融入。

3. 提升文化素养, 增进文化认同与融合

文化认同与融合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切入点, 继续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意识的养成、价值理念的塑造、文明素质的提升等方面起着桥梁作用。继续教育应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培养兴趣爱好, 提升文化素养, 从精神层面融入城市。为此, 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组织一些休闲娱乐活动, 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培养一些兴趣, 充实他们的生活。例如, 计算机学习角、知识大讲堂、读书俱乐部等。随着科技的发展, 许多产业都在进行大的变革, 一些新的技能需要人们快速掌握。新生代农民工只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定期充电,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顺应时代和城市的发展步伐, 不被社会所淘汰。

4. 消除心理障碍, 提升归属感和幸福感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要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辅导平台,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消除心理障碍, 提升幸福感和归属感, 实现人生价值。首先, 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传递良好的价值观念, 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交流中心,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心理辅导, 为他们解答一些心理困惑,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一些心理障碍, 提高他们心理适应能力。其次, 继续教育应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设立合适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定期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访谈和指导, 了解他们的困惑, 引导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实现人生价值, 在城市中寻找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 继续教育要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心理隔阂,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摆正心态, 消除排斥心理, 形成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的统一,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对待城市, 培养城市主人翁意识, 提升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2]赵艺凡.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研究教育社会学视角》评析[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17 (1) :7072.

[3]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 2007, 22 (4) :5259.

[4]周彦兵.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与供给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

[6][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印发《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第3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发展期望及其影响因素;需求理论;生态系统理论

据2013年统计,我国农民工总量2亿6894万人,外出农民工月收入为2609元。他们主要从事低技术含量、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却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包括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都很不到位;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进得来,留不下"的尴尬局面仍然没有太大变动;各地有关农民工的政策多样,力量分散,还未形成统一而有力的政策执行与监管体系。教育城乡二元化体制尚未得以破解,农民工子女无法在城市参加高考等问题接踵而来。全国政协委员谷常生指出,"只用一时,不管终生,这是不公平的。"作为连接城镇与农村的纽带农民工子女若成功成才,便能润泽父辈家乡、献力于城市、高质量养育后代,提高中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因此,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发展问题意义深远,笔者先后参与了香港理工大学主办的"成长向导"活动和北京市新公民社工发展与教育中心的"多元社工"和"志愿精神在身边"项目。两个项目的研究对象都是北京农名工子女,本文正是在这两大活动的参与下展开。

一、文献综述

对于农名工子女主要研究内容大部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城市共融问题;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化问题;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社工介入模式;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与相关政策;农民工子女的阶层流动问题;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况调查。国外对其本国的向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问题有较多相关研究。研究的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流动人口子女融入与受歧视问题,教育医疗资源的获得,以及心理适应等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法、结构式访谈团体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合,研究对象是随父母来北京生活学习的农民工子女,具体对象为参与香港理工大学主办的"成长向导"活动和北京市新公民社工发展与教育中心的"多元社工"和"志愿精神在身边"学生,其中深度访谈对象共63人,问卷调查150人。他们来自北京市的各个农民工子女学校。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农民工子女的发展期望现状;影响农民工子女发展期望的因素。

三、研究结果

1、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籍贯、父母职业、家中子女数目等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受访对象共160 人,其中123 人年龄在14-16 岁之间,男女比例约为1:1。129 人为中出二年级,出生地人数最多的三个省份为河南、四川、安徽。33.1%的受访对象是在2008 年至2010 年间随父母来到北京。其家庭成员为一般为3-5 人,多子女家庭占56.9%,大部分家庭中有老年人,住房面积在30-90 平方米之间,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家长的工作大部分是零时工性质的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人员,属于体力劳动者,对技术的要求并不是非常高,这将直接导致其家庭收入较低。

2、农民工子女的发展期望现状

在所有的160名受访者之中,我们对52人进行了结构式访谈,我们对其将来希望从事的职业进行了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受访对象对自己的的理想职业有一定的规划,有一半以上有明确想法,还有一部分人表示不确定但有想法,也有个别人还没有明确的理想职业。他们普遍认为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是实现理想的方法,但是大部分受访对象表示对考上高中及大学没有自信心。超过半数的受访对象没有和家人交流过自己的理想,因为家人工作繁忙或者怕不能实现会很失落等原因。其他同学中,父母对其理想职业表示支持的主要是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高收入高声望工作;父母表示反对的主要是社会主流思想认为是低收入不稳定以及低声望的工作,或者是因为父母认为其子女特质不适合的工作。

3、影响农民工子女发展期望的因素

(1)家庭影响:家庭对子女的发展期望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父母或家人的职业会影响子女的未来发展期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会影响其发展期望;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会影响子女未来发展期望;家庭成员特殊经历会影响子女对未来发展期望的制定。

(2)学校与同辈:教师流动性高,待遇差,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教学管理方式死板,总体来说对学生缺乏关爱。容易令学生更加封闭自己或者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对待学生升学问题,采取自决政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同辈群体对受访者的支持非常重要,遇到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且能志趣相投,并给与鼓励与监督对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有非常好的正面推动作用。

(3)社会文化与制度:农民工群体从农村来到城市,还带有很多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而这些思想观念,在不经意间会影响农民工子女的发展。例如,重男轻女的观念。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可以接受义务教育,但是只能回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初中毕业后,有许多农民工子女都决定进入职高,然后在北京找工作。对于这样一个制度现状,很多受访者,表示不公平。

四、相关建议

1、从家庭角度来说

农民工子女所在家庭非常特殊,父母的工作繁重,且经济负担较重,在城市中受尊重的程度很低,经常加班熬夜出差,有的甚至是父母分隔两地,而且,农民工子女家庭的子女数很多都超过一个,有许多都是2-3 个子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工家长的经济负担。不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倡农民工家庭少生优生,提高人口质量。另一方面,政府若能够提供更多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项目,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及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提高普通话的技能,能够更好的提高农民工家长的素质,从而提高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也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2、从学校角度来说

农民工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环境改善的重点。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接受知识的最大来源渠道就是老师上课的讲解,不像城市孩子还有课后辅导,家长讲解,辅导班培训以及网络媒体和书籍等等,那么农民工学校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就至关重要,应该进行教学培训,根据农民工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水平,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师德提高,对于这样一群特殊的青少年,做好学生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琢磨这群孩子的独特心理状态,尽量给与学生尊重和关怀,最后,学校应该设立社会工作部,进行心理、升学教育咨询。他们自身所处的特殊环境导致信息与情感是受阻隔的状态,这种阻隔状态如果一直得不到疏解,那么便会影响他们的人格健康的发展,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农民工学校中是非常需要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群孩子的情感较为敏感,渴望建立长久而真诚的关系,又不被歧视,在此基础上,长期的学校社会工作的建立就十分的必要了;最后,学校以及社会工作部应该积极的为学生的升学就业问题提供可用的资源,并为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以及测评,从而能够更好的为其规划将来,应该全面的考量个体的情况,然后由个体来决定怎样继续发展。

3、从社会以及制度角度来说

从社会方面讲,社会上普遍存在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影响到农民工子女心态发展。很多孩子非常敏感,极力表现自己家庭经济情况很好,表现自己非常崇尚北京的现代化生活,另一种表现就是极力排斥城市现代化生活,留恋乡村生活,对于"北京城市人"非常的排斥,认为自己和他们不是一类人。因此,消除偏见的方式就是沟通,互相了解,甚至理解。那么政府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都应该倡导类似于"成长向导"类的项目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这一群体更好的融合城市生活,也帮助城市更好的接纳农民工子女。从制度上来说,追根溯源,农民工子女的问题是户籍制度问题,是城乡户口区别的问题。但如果中国将城乡户口壁垒彻底消除,将又会出现混乱,资源分配不公平又会在其他层面上出现,因此,我们可以采取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问题。目前,农民工子女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制度问题,他们在城市中可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却很难进入北京的高中,要么是数额不小的借读费用难住了家长,要么就是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根本分配不到农民工子女的身上。那么,针对这些,我们应该制定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学籍管理制度,提高其接受教育的连贯性稳定性,也方便学校对其教育程度进行管理。使其在现今教育制度中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建立专项发展教育基金或者专项教育发展助学金和贷款,以便有困难的家庭能够支付农民工子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J].中国农村观察,2009,(2).

[2]陆学艺.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7).

[3]谢建社,朱明,谢宇社.会转型视野中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升学难题探解--以珠三角城镇为例[J].教育导刊,2011,(1).

第4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文化资本;积累;策略

作者简介:陈甫英(1962-),女,浙江海盐人,浙江嘉兴广播电视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研究;沈裔(1988-),男,嘉兴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课题“农民工随迁子女职业生涯教育问题的实证研究:以嘉兴市为例”(编号:12JCJY05YB),主持人:黄东有;浙江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会课题“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中文化资本生成与积累研究”(编号:14―高42),主持人:陈甫英。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6-0065-05

一、文化资本及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

早于1989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了“文化资本”这个社会学概念。他把文化资本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具体化形态,即人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环境获得并成为身体和精神一部分的知识、技能、趣味和教养等文化产物;二是客观化形态,指书籍、绘画、古董、道具、机械等物质性文化财富;三是体制化形态,是指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某种形式予正式认定,通过授予资格认定书和合格文凭等方式将其制度化,即通过教育获得的学历资本。通过研究,布迪厄又将文化资本含义深化为社会各阶层及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技术、文化背景和气质的综合,是经济资本得以提升的重要前提,在一定条件下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是所有资本的决定性力量。由此,本文认为,文化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必要补充,是一种与社会各机制共谋,并借助这些社会机制(如教育场域的运作)来合法化自身的资本形式。社会各阶层文化资本占有情况直接影响其社会地位。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个特殊群体,“十一五”起嘉兴市涌入的农民工人数基本在市户籍人口一半左右。据《嘉兴年鉴》数据,2011年嘉兴市户籍总人口343.05万人,持证新居民为203.6万人,占市户籍人口一半以上,2013年市户籍总人口345.93万人,新居民减少了25万,仍占一半以上。新生代农民工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但由于原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价值观念等文化资本的缺乏,影响其融入城市,据笔者做的“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大致表现为:

一是文化素质偏低。文化素质指人通过学习文化知识、积累文化知识所体现出的运用文化知识的水平。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由于原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价值观念等文化资本的缺乏,文化素质尚属偏低,因此,在城市中,农民工参与打架斗殴、偷盗、交通违法等较为多见。

二是职业竞争力不强。众所周知,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文化资本起点低,只能通过一定的再教育进行文化资本积累。调查显示,29%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未参加过职业培训,同时又缺乏知识积累、文化资本增值的意识,严重制约了其职业竞争力的提升,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阻碍了他们融入城市的步伐。

三是社会地位低下。调查显示,87.5%的农民工工余时间和老乡聚在一起,打牌、聊天等,57%的农民工认为生活非常单调,生活“场域”的相对狭窄和文化资本的缺乏影响其社会资本的积累,也影响了他们融入城市主体社会,因此,其社会地位普遍低于本地市民。

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资本存量分析

资本大体可分为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三种类型,资本的拥有与建构对新生代农民工在新环境中的生活、工作和融合有着重要影响。文化资本具有影响与存在的持久性,一经形成,就具备了区别其他资本的增长能力和自我繁殖,对社会或个人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文化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布迪厄的文化资本三种形式对应于通常说的文化能力、文化产品和文化程度,是他们与生俱来既盼又得不到满足的。

(一)文化能力

文化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交能力、欣赏能力、价值观等,是具体形式的文化资本,也是其他两种形式文化资本的基础。文化能力积累主要依赖教育,布迪厄认为家庭是重要的文化积累场域,但新生代农民工拥有的家庭教育形式和内容,难以提升其文化能力,因此,对他们来说文化能力的提升主要靠学校教育,但城乡文化教育严重的剪刀差导致了城乡间文化能力发展的不均衡,和城市居民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资本积累的起点一直处于劣势。据悉目前有所改善,如浙江一些县、市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收编民工子弟学校,让民工子女享受同城待遇,由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能力有望提高,文化资本存量有望增加。

(二)文化产品

文化消费既构成塑造认同的“原材料”,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文化产品是梦寐以求的奢侈品,小时候,因为贫穷一般的生活用品都无法满足,课外书、玩具、音像产品不知道也没看到过,有的甚至被迫辍学。进城后,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在城市消费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刻意增加文化产品消费,如唱卡拉OK、看电影及报刊书籍、上网等,还购买较时尚的音像产品、智能手机、电脑等,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有较大改观,调查显示94%的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手机,促进了他们客观形态文化资本的积累和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和融合。

(三)文化程度

新生代农民工比老一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有所提高,如下是对浙江嘉兴市郊打工的200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查的数据:

上表显示,200名被调查者中初中、高中(职高)毕业的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38%、35%,大专毕业占15%,其中全日制大专生只占7%。平均受教育年限11.31年,普遍高于他们的父辈,但低于我国城镇平均受教育年限12年,与发达国家相差更远,日本1975年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就达11.7年,美国1985年就有86.6%的农民受教育12年以上。

由于城乡教育差异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等原因致使农民工文化资本匮乏,相继出现累积效应,找不到好工作,影响子女文化资本积淀,导致农民工二代,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资本同样匮乏。被调查者李某反映,来嘉兴3年没看过电影,工余时间和老乡打牌、聊天,文化生活相当单调。被调查者谢某在学习需求一栏明确希望子女能够升学。深刻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需求表现强烈,半数以上农民工希望子女能够达到大学以上学历,从中看出农民工已高度认识到文化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三、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中文化资本生成与积累策略

文化资本的积累意义重大,不但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提高其经济收入,而且能赋予他们现代化人格并获得社会认同。与此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自我认同、主体意识等也随之变化,逐渐形成与当地居民之间可相互接受的交流模式,为其文化融合提供了前提条件。继续教育作为化资本获得、积累与生成的重要途径,是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资本再生产的重要通道和主要场所。但目前,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还很匮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他们的文化资本再生产需要。

(一)建立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能力的保障机制

新生代农民工要提升其职业地位必须突破文化资本积累的瓶颈,这不仅取决于其个人努力程度,也依赖于政府为其创设的有利条件。首先要落实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制度,其次要去除不合理的制度,采取相关措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文化资本积累。具体可做好“四个一”工程:

其一,做一个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培训规划。新生代农民工输出地、输入地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做一个再教育培训规划,可以是一年规划,也可是几年规划,摸清本地区农民工人数及需求,规划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包括培训总目标、总人数、总批次以及培训项目、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等,使本地区所有农民工掌握―种及以上职业技能,为他们打工、创业提供前提条件。

其二,定一套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培训制度。在我国,现有教育资源主要为未成年人升学考试而设置,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尚未达到应有的重视,如果没有政府的明文规定,新生代农民工一旦初高中失学就难有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因此,政府应像义务教育立法那样出台有关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如《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若干规定》、《农民工继续教育学费减免试行办法》、《农民工继续教育学分银行试行办法》、《农民工继续教育奖励办法》、《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向农民工开放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并根据本地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制度,确保农民工再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为农民工再教育保驾护航。

其三,建一个教育培训基地。诸多实践证明,培训机构在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仅使他们学会了职业技能,而且提升了他们的文化资本,同时也为他们积累社会资本、提高经济资本创造有利条件。目前在我国某些地方培训机构多而杂,建议政府进行统筹,整合优化,组建一个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农民工教育培训基地,让有需求的农民工随时到培训基地咨询或参加培训。培训基地应为前来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一条龙服务,包括培训券发放和相应资格证书的考核、认证、发放等工作,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制度形态文化资本。

其四,创一个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机制。政府应提高认识,把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列入政府行为,以政府为主导,设立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专项经费,创建多元化的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投入机制,协调好“五个一”工程,即政府拨一点、培训机构免一点、用人单位集一点、社会募一点和个人出一点。政府拨一点,就是指新生代农民工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政府应当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进行经费补助。浙江《嘉兴年鉴》显示,2013年嘉兴市生产总值3147.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26.7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65.31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突破40%,为40.2%,对经济增长贡献38%,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新生代农民工极大部分从事二、三产业工作,所以政府要在确保中央补助资金基础上,努力提高配套额度,主动为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买单。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优质教育,从源头上消除农民工文化资本匮乏的局面。

(二)设置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的培训项目

从现状看,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绝大多数人从事二、三产业工种,属半技能岗位,称为半技能工人,所对应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学历性职业教育和短期职业技能培训。

一要大力开展短期培训。目前,许多地方都有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国家也有对农民工的培训规划,但培训与市场及农民工自身需求联系不够紧密,致使有些培训参加的人很少,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本文认为,定点的培训基地应根据各类用工单位的需要和岗位要求做好调查摸底,开展以需定培、以培供需、自主招生、定岗就业的订单式培训,供农民工选择。如对未进城或刚进城的农民工进行技能操作培训和普法知识培训;对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工进行项目选择、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企业家;针对新生代农民工频繁跳槽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对踊跃向上的农民工进行个人发展规划培训,为其创造机遇、打通发展渠道,同时为有特长的新生代农民工免费提供演唱会、书画作品展等场所。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增设市场需求紧缺、农民工急需的培训,如本地方言培训、家政服务(保姆、月嫂)培训、城市生活常识培训、社交技巧培训等,在培训过程中,农民工以市民为参照对象,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借鉴以及耳濡目染的文化适应、印象管理,拉近了和本地市民的距离,促进了制度形态文化资本积累,有利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更快地融入城市。

二要开展学历性教育培训。上述分析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虽高于他们的父辈,但仍低于我国城镇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他们在城市从事的大部分是技能含量较低的工作,因此,要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初高中教学质量的同时,充分利用本地拥有的职业技术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技师学院等实力雄厚的大中专院校,政府做媒牵线搭桥,学校与企业联姻达成长期协议,发挥院校资源优势,开设本地经济建设急需专业,定期招收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大(中)专学历教育,为方便企业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需要,学校可定期或随时安排教师、场地进行开班教育。学历性教育培训能推进农民工身体形态文化资本的生成与积累,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

(三)提供增加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存量的产品

新生代农民工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城市生活经历,他们的消费理念、生活方式等不同于父辈,在教育培训形式选择上较灵活、广泛,因此,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为他们提供文化产品,帮助他们增加文化产品的拥有量。

1.迎合主体,灵活安排集中培训。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集中培训上倾向于:一是工学交替。因为工作时间较长,建议学校把教室搬到工厂、企业,迎合他们边学习边工作的需求,实现本职工作与专业学习的“无缝对接”。二是学业完成阶段化。因为工作较辛苦,经常加班加点,如果按常规安排培训时间,致使他们更加疲惫,不利于安全生产,实施分阶段完成学业,就可避免此类事情发生,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工作或学习,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三是建立学分银行。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大致分学历教育培训、短期技能培训,由于受工作影响,参加教育培训常常受到时间、地域等限制而放弃继续学习,如果各地建立学分银行,科学设置专业课、公共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并制定相关培训课程的课时学分,将本岗位上的劳动工时作为实习环节、专业实训折合成学分存储在学分银行,根据完成学分确定成绩档次,同时实施学历性教育培训异地认可,会大大提高他们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文化资本生成与积累。

2.顺应形势,提供移动远程培训。远程教育培训不受场所、时间、空间等限制很受新生代农民工喜欢,采用此种模式能缓解工学矛盾。一是短信、微信服务。调查显示91.8%的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手机,但他们总体文化素质不高,因此手机移动学习要便于操作、简单实用,如利用手机培训通知,宣传政策法规,进行安全、管理等基本知识教育,组织相关信息查询与反馈、在线测评等。二是网页浏览。运用网页浏览培训形式能使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学习资源一上传,学习者随时可以利用电脑或手机进行上网浏览学习。网页浏览培训可以是项目课程PPT、经验课程、案例分析,也可以是模拟操作等。三是多媒体软件。多媒体软件课程可使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把相关知识和信息制成微课件,可以是电子书、音频或视频微课程及QQ,图文并茂,灵活多样,这不仅是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一种资源形式,更是新生代农民工最喜欢的轻松有趣的学习资源。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学习方式能助推农民工文化资本生成与积累。

3.拓展延伸,增加隐形培训形式。一要开放城市文化资源。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是农民工接受文化熏陶的好去所,要让农民工充分享用。二要开展送文化活动,浙江嘉兴各地通过“流动书箱”、“流动课堂”、“流动活动阵地”等形式,进社区、工厂车间、建设工地,为农民工送演出、送课堂、送书籍、送电影等,丰富和充实农民工文化产品的拥有。如嘉兴秀洲区2015年为16家企业、7所学校赠送价值2万元图书,送戏、送影下乡166次,深受新居民欢迎。海盐县2015年新春前夕,为80%以上新居民员工的浙江巴路漫服饰有限公司送上14个精彩节目,在现场,新居民员工争相上台表演。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隐形培训能使新生代农民工无意中接受到文化熏陶,陶冶文化情操,提高文化产品拥有量。

(四)实施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质量的监管体系

目前,农民工再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及政府的重视,由政府买单、社会捐助的各类培训也纷纷出炉,但许多地方出现政府只管买单不闻成效的现象,如某地举办“农民工道德大讲堂”聆听的人寥寥无几。如何做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监管,使农民工再教育更具实效性是各地政府面临的当务之急的问题。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核心,在提升农民工文化资本,推进农民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上,有责任通过自身职能协调并实施多方监管手段为农民工再教育创造良好的质量保证体系。

首先,由政府牵头,组建以政府、社会组织、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农民工个人、媒体多方监管的质量考评组织,政府可委托培训机构主导并协调各监管部门开展工作,同时以政府名义出台相关考评办法,各监管部门共同参与考评。

其次,各社会组织作为非营利单位在享受国家多种优惠的同时,应该回馈社会,为农民工再教育招募一批志愿者,志愿者们不仅要参与农民工再教育,更要协同培训机构做好监管工作,如培训信息、培训券发放、资料准备与发放、出勤与在线学习统计、考评统计等服务工作。

再则,用人单位要转变观念,主动送农民工参加再教育,并把参加再教育写入合同,为他们继续教育权益的落实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在农民工参加再教育期间,工资、奖金等正常发放,对无故缺席的培训者作出相应的处罚,对获得某些资格证书的农民工按政府规定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组建农民工工会,为农民工参政议政、权益保护等提供帮助,并利用闲置房屋开辟图书馆等活动场所,提高农民工客观形态文化资本积累。农民工个人是既得利益者,应充分认识到自身不足,自觉主动参加再教育培训,在保证物质生活的同时,拿出适当的经费用于再教育,与时俱进,用坚强的毅力和切实的行动提高自身文化资本的生存与积累,消除自卑和自闭心理及“边缘人”心态,主动融入城市社会。

在农民工再教育监管上,媒体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一要及时农民工再教育及子女教育报道。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在倡导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有接受再教育的权利,媒体利用自身载体优势,宣传发表各类农民工再教育和农民工子女教育一些改革信息报道,如近期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子女异地高考等农民工迫切想知道的信息,为农民工畅通信息渠道,媒体还应把触角延伸到农民工的学习、生活、工作,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分忧解愁。二要宣传表彰农民工再教育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利用自身优势帮助有困难的农民工取得社会赞助,并为其和子女提供受教育机会,同时对农民工再教育考评结果进行通报,大力宣传报道支持农民工再教育、积极赞助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先进集体和学有所成的农民工及农民工子女典型人物,弘扬正气,提升正能量,对农民工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总之,实践证明,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再教育的时间越长,其积累的文化知识、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越多,职场竞争成功性就越大,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的获得就更多,自身弱势地位的改善就越快。文化资本是农民工的阶级再生产,是他们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条件。布迪厄认为,教育在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中起着“保留、培养和尊奉”文化遗产的作用,即文化再生产的作用。各地政府应充分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采取一些切实的举措提升他们文化资本积累的数量和质量,消除制度屏障,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资本存量,促进他们更快的融入城市主体社会,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参考文献:

[1]李为君.农民工文化资本的缺失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青岛市黄岛区的实证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11):41-42.

[2]陈长松.农民工文化资本分析及其对报道的影响[J].新闻界,2008(5):29-30.

[3]周海玲.文化资本视角:流动儿童教育公平化策略[J].当代青年研究,2009(9):21-22.

[4]李为君文化资本视角下的农民工职业地位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6.

[5]张海峰,韩云洁.文化资本视角下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再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1-22.

[6]赵芳,黄润龙.文化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J].法制与社会,2008(5):192-193.

[7]胡洪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双重变量[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2(4):99-104.

[8]刘程.资本建构、资本转换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J].中国青年研究,2012(8):60-64.

[9]陈甫英,沈建龙.基层电大在农民工教育中的营销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59-61.

第5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教育培训;劳动技能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具有农民户籍而又长期在城市打工的人。从20世纪80年代初少数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谋生,逐渐发展到后来轰轰烈烈的“民工潮”以及最近两年出现的“民工荒”,足见“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存在于中国社会的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占8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这组数据佐证了2004年中央1号文件的判断:“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看来,农民工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自己的生存质量,也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深刻认识农民工

提起农民工,我们就会想起电视连续剧《民工》中鞠广大父子,他们是我国一亿多农民工的典型。从身份看,他们是农民,户籍在农村,拥有承包土地,农忙时回乡参加农业劳动,从土地上可以获得一部分收入。从职业看,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打工,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对于许多农民工而言,这份报酬正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我国社会尚属城乡二元结构,而农民工恰恰处于“两栖”的尴尬境地,以城市生活为主,而又居无定所,工作不稳定,因而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但是农民工的付出却凝成了现代城市巨大的物质财富,许多创新思想是通过农民工的手才变成了现实的。透过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表象,我们看到了他们精神品格。

农民工出身于“农民世家”,以农为业,祖辈如此。到城市谋生,置身于另一种相对文明发达的环境会遇到诸多问题:干活苦脏累,工资待遇低,权益无保障,饱受城市人的歧视。这一切并没有把农民工击倒。他们一代又一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奔向城市,做那些文化人不愿做也不能做的事,顽强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希望之路。农民工以自己的行动锻打出属于农民工特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这是享受生活、讲究快乐的城市人无法比拟的!

当然,农民工自身的弱点也是极为显著的。

一是文化水平低。从200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的占7.59%,小学文化的占到30.6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49.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9%,而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56%,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7年,另据对全国7个省市247名农民工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具有高中学历的65人,占26.3%;具有初中学历的163人,占65.9%;小学学历19人,占7.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3.7%,显然,当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偏低。

二是缺乏劳动技能。据调查,从接受职业技术培训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较文化素质更差,在抽样调查的46076个劳动力中,接受实用技术和一技之长的培训人数仅占总数的16.4%,而无一技之长或缺乏实用技术的人数高达83.6%,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只占调查总数的2.2%,获各种技术等级证书的只占5.2%。

三是观念落后,思维定势。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农村这样一个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社会里,他们的人生从最初社会化开始,接受的就是农业经济观念,自由,闲适,目光短浅,没有志向,没有追求。他们进城打工为的是挣几个钱,养家糊口,从来没有想什么“产业工人”,“市民”,更不会去考虑市民化、城市化、现代化等问题。在许多农民工眼里,挣钱的“挣”变成了“糊”,在“糊”的观念作用下,往往可以做好的事情,也未心甘情愿做好。显然,这样的农民工与现代产业工人相距甚远。他们对先进文化很多时候是不屑一顾的。农民工落后的观念和意识导致他们的思维定势,固步自封,顽固保守,已经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影响了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作为城市产业工人一部分的农民工,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加强学习,苦练内功,提高素质,使自己成为本质意义上的产业工人。

二、教育培训农民工

教育培训农民工最直接的目的是为城市塑造新型的产业工人队伍。农民工是教育培训的主体,脱离农民工的实际和需要而高谈阔论教育培训农民工是难以取得实效的。农民工的需要是生存需要,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这个实际来讨论教育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效果诸问题。

1.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农民工的需要有二: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前者属于职业能力范畴,是显性的,农民工自知其需要;后者属于职业素质范畴,是隐性的,农民工未必知道自己需要。前者是实后者是虚。农民的见识决定了农民工就实避虚。因此,教育培训农民工,要顺势而为,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核心地位,让他们学了就能用,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只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不谈思想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改变是达不到培训目的的。针对农民工这一特定的对象,职业素质教育要尽可能渗透在职业能力培训过程中。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颇为广泛。诸如城市生活常识、环境意识,产业工人伦理道德、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对农民工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等。职业能力的训练是教会做事的,而职业素质的教育是教会做人的。对农民工而言,要在做事中学做人,而不是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这一点有别于普通教育,也有别于一般的职业教育。

2.以多样化、灵活性为办学特征。农民工的知识水平低,没有技术基础,这是普遍现象。农民工年龄跨度在18岁至五十岁以上,从事的职业横跨第二、第三产业的几十种行业。无论哪行当,农民工每天工作大多超过八小时,据调查,农民工每天工作8至9小时之间的达到40.30%,9至10小时之间和10小时以上的分别占23.48%和22.50%。根据农民工的文化层次、技术水平、年龄结构、及行业特点,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方式上必须灵活多样,切忌套用全日制教学模式,如每班有固定人数,上课有固定时间等。不劳不得——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民工工资制度决定了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必须不拘形式。一人可以培训,十人八人亦可培训;业余时间可培训,上班时亦可培训;到社会上的学校、培训机构可培训,企业内部亦可培训。因此,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无论工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产教结合模式还是传统的师徒模式都应具备灵活多样性。

3.以免费、高效为立足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一大难题是经费问题。据调查,要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农民工需培训约3个月的时间,经费一般在800~1200元,这令农民工对教育培训望而却步。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实行免费培训。作为对农民工义务教育欠缺的一种补偿,培训费由国家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教育培训的效果至关重要,学了就能用,用了就能挣钱,农民工愿意学。但如果学不到真本事,或者学了没用,农民工就不学,他们不想镀金更不想做表面文章。故立足农民工教育培训市场,免费、高效缺一不可。

三、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

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有赖于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农民工问题,国务院及各个部门先后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一列促进农民工培训的政策和行动计划,并在全国付诸实施。政策面的支持是做好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前提,但若没有用人单位、职业技工学校和农民工自身的配合,好事很难办好。因此,我们要帖近实际,从基层入手,做最基本的工作,以使农民工教育培训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1.重视企业自身的教育培训。在岗培训是教育培训农民工的有效办法。这一点前人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清末状元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集团时,所用工人的基本素质不比当今的农民工强,他就是靠企业自身的培训来解决工人问题的,甚至技术人员也是自己教育培训的。在岗培训,即用先学,边做边学,易见成效。事实上,当今许多企业已经自觉承担了培训农民工的责任。笔者对江苏南通的企业进行个案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南通银海材料技术有限公司采用以老带新的办法,以有技术的带无技术的,这样带两到三个月,农民工也掌握了最基本的操作方法和工作流程,成为一名熟练工。边劳动边学习,费时少,收效快,不仅培训免费,企业还发给工资满足农民工的生存需要。实践表明,企业自身培训员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政界、学界应该肯定企业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上作出的努力和发挥的作用;要倡导企业教育培训员工,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上,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技术等级管理机制,激励农民工主动参与培训。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农民变成工人,这一转化并不简单。农民工群体情况很复杂,年龄、文化水平、技术能力、进城的目的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他们的管理也就不能简单化。将农民工按技术能力分为若干等级,比如初级、中级、高级,并且技术等级与劳动报酬挂钩。站在不同的技术平台上,收获的劳动报酬是不同的。从农民工到普通工人,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工人,从技术工人到技师,让农民工清晰地看到铺设在自己面前的路。发展空间是引导农民工有目标,有追求的好办法,是激发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有效措施。带有激励性质、有着较大发展空间的管理机制可以调动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旦农民工完成了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那么,农民工距离产业工人也就不远了。

3.发挥职业学校的优势,切实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教育培训农民工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取得实效。这个实效并不是培训人数所能体现的,而要看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是否切实学到了技术,工作是否因此而得心应手;企业是否切实感到员工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是目前远未达到理想效果。各类职业、技工学校及社会办学机构培训农民工,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专职教师队伍、满足教育培训用的设备以及长期积累的教育培训经验,使得职校、技校等办学机构比企业自身的培训系统、规范。所以,在企业自身培训的基础上,农民工可以选择这些机构进行提高培训。湖南省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可资借鉴。娄底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参加人员的特殊性,按照培训内容和时间列出不同的培训工种菜单,然后根据职业资格证的要求设计课程菜单,构成“模块式”教学体系。该院将培训课程分为公共基础模块——开设法律常识、职业道德等课程,教会学员怎样做人;通用技能模块——开设城市生活常识、普通话、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教会学员谋生的基本技巧;职业技能模块——按照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开列不同的课程菜单,让学员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和工种,考取上岗证、职业资格证,获取劳动准入资格。这就非常好地把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了,既教做事也教做人,相信这样的教育培训一定能把农民工修炼成健全的产业工人。

【参考文献】

[1]刘维佳.农民工问题调查[J].科学决策,2005,(12).

[2]余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5).

[3]韩秋黎,石伟平,王家祥.农民工培训问题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4]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5]陈肖安.透视中国农业的软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1,(12).

[6]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第6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

我们经过了翻阅时代、点击时代、刷屏时代的变迁,如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这是一个“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1] 新媒介的多样性、多功能性,简易性,为广大的使用者提供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方式,作为新媒介受众的农民工也未免其影响。当前大数据、数据新闻、互联网+、移动新媒体等新闻的可视化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界对于农民工利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的方式研究还较为缺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农民工总人数在2016年超过2亿,如此庞大的数据,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正因如此,我们选择以农民工群体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1 农民工获取信息路径研究现状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变化,人们阅读的习惯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而城市中新的工作人员群体中,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工”主要指的是离开故土、进入城市务工的人员。这部分人群由于受户籍制度所限,尽管从事城市工人的劳动内容,但却无法迁移户口进入城市,呈现出游走在城乡之间的过渡性特点。农民工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同时又是改革尚未完成的标志性证明” [2]。农民工正呈现出数量剧增(增量主要来自本地农民工)、集中涌向西部地区、趋向年轻化等特征。信息是指用户因及时地获得并利用它,从而在短时间内给自己带来价值的信息,信息有时效性和地域性,它必须被消费者利用。广义来说,信息是一种信息,涵盖的不只是新闻,还可以包括其他媒介。相对而言,新闻的目标受众相对宽泛,没有严格的受众划分,而信息受众的目标性相对比较强烈。 

1.1 国外有关农民工获取信息路径研究现状 

农民工,是我国由农业国到工业国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就目前来看,国外还没有这个概念。但国外对农民信息需求方面却做过许多相关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民信息需求特点,及信息服务效果为主要考察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多研究者偏向了对农民信息需求结构的研究。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也相继加入了研究的行列。农民信息获取方面的研究状况,20世纪20年代初,主要依托农业学院机构为农民提供相应具有导向性价值观的信息服务,并没有以农民为主的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20世纪50年代,随着农产品的上新,农产品经营也迅速扩大,为了推广和宣传新产品,各部门开始重视农民间的信息传播与信息交流,向农民提供了许多便利的传播媒介,除农业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之外,还建立了农村图书馆、设立了农业服务项目等。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者们还对信息获取渠道进行了标准划分,而这时我国的信息化研究也在开始萌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民信息化研究格局呈旋转“T”字形体现,其深度、广度、角度皆有可观之处,在创新方面,也有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1.2 国内有关农民工获取信息路径研究现状 

1997年以前农民工的信息需求一直未受到学者的重视,后来才慢慢得到少许关注。一些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农民工的问题,他们拥有全方位的研究视野。对农民工进城的原因、谋求的职位、工作时长、劳动所得、劳动力市场特征、融入城市的阻碍因素以及权益保护政策的完善程度等,进行了深入考察和研究。陆学艺等在“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中指出,农民工问题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解决它要靠党和政府从国家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来推行,要制定一套解决这个大问题的总体规划,出台若干政策和措施。国内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进城农民工生存状况和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这两个方向性问题的研究对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我國农民工获取信息现状的问卷设计与分析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尺度的改变影响了人类表意甚至文化”[3]。农民工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农民工已深深地植入新媒体中。新媒体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农民工的成长、农民工群体教化以及社会认同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由日常的现实生活转向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线上生活,信息机会扁平化与信息资源平民化日益加剧。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我国农民工现阶段信息获取的现状,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全国300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实际有效问卷共收回276份。

2.1 问卷的整体设计 

(1)问卷的设计思路 

首先,针对我国农民工现阶段信息获取现状做了相关的问卷,以抽样调查为主,随机抽取300户农户进行调查,分析近几年互联网时代给我国农民工带来的生活方面的变化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其次,通过设计的问卷深入调查分析,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农民工基本情况的调查,二是对农民工获取信息路径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尊重数据,通过广泛收集信息数据,并进一步的整合分析结果,从中发现问题并走访相关部门,就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提出研究对策。

       (2)问卷的结构设计 

问卷主要由13道题组成,其中前五道题为农民工基本信息情况,后八道为农民工获取信息相关情况的调查。关于提高在外务工人员信息服务质量的相关建议,均采取不记名采样。 

(3)问卷的对象设计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外地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农民工信息获取的相关内容,根据其相关属性来设计问卷。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性别上,男性占60%,女性占40%;年龄大致在23-45岁居多,占调查总人数的64%;已婚的占64%,未婚占36%;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占74%,其次为小学,占15%;从业类别以建筑、交通运输、制造为主,占比分别为30%、24%、28%。 

2.2 问卷的结果分析 

(1)农民工信息需求的现状 

据调查显示,对于农民工而言,其中需求程度较高的有养老保险、医疗保健、法律法规、劳务需求、子女教育、权益保护、职业技能培训等信息。具体情况如下图(表2-1)。 

(2)农民工信息获取的动机 

如图表2-2所示,农民工在获取信息的主要动机有技能培训的信息、帮助子女教育的信息、学习知识的信息、获取回乡创业的信息分别占总频数的百分比为38%、34%、33%、29%。虽然各部分相差不大,相对而言,结识朋友的信息、休闲娱乐对于农民工这种特殊的群体而言却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3)农民工获取信息的途径 

在工作生活中,农民工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程度的差异。由表2-3可知,农民工信息获取方式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有培训讲座、板报宣传栏、与书报刊、手机信息、电脑(网络浏览)、工友和广播。 

(4)农民工获取信息的主动性 

据调研分析可知,农民工在信息获取主动意识不强,接受信息服务的意愿比主动获取信息的意愿占比高出一倍,而两种方法都可以的占总频数的百分比为44%。 

(5)农民工网络信息行为的意愿 

据问卷调查可知,农民工中不会使用电脑和网络的占45%,认为上网费用偏高的占32%,认为不习惯、不需要利用网络的占28%,认为没有时间的占22%。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农民工不选择使用电脑的原因所在,在有利的环境下,我们需要让农民工也享受到便利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有所作为,帮助农民工学会使用电脑,同时为其提供相应的免费机房。一方面使民工朋友们能够增加自信,另一方面可以让网络信息服务惠及更多的人。 

3 农民工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和趋势分析 

农民工对信息的需求和获取行为受到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环境又是农民工自身变化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这两个因素的变化又最终影响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信息获取的总趋势,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的。 

3.1 农民工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 

(1)农民工的性别及年龄特征 

从群体数量来看,总体呈现剧增的趋势。据《2016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外出农民工16934万人,比上年增加50万人。 

从性别比例来看,女性占比有所提高。男性占65.5%,女性占比34.5%。外出农民工中男性占68.3%,女性占比31.7%。女性农民工中女性占比提高0.9个百分点,主要由于本地女性农民工占比的提高导致的。 

从年龄结构看,总体呈现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3.9%;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9.2%。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9.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老一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人数的50.3%。 

总体来看,在对信息需求的选择上,男性倾向于监测环境、获取新知、提高生存技能等信息,而女性则更倾向于寻求情感带入、改善生活技能等信息服务。同时,年轻一代农民工接受和获取信息更便捷,如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接触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更早,因此,信息获取上会更加便捷和高效。 

(2)农民工的区域分布特征 

据《2016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输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但西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增长最快,吸纳能力日益增强。按增长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各地区情况如下:在西部地区务工农民工5484万人,比上年增加275万人;在中部地区务工农民工5746万人,比上年增加147万人;在东部地区务工农民工15960万人,比上年减少48万人[4]。 

农民工在地区之间的频繁流动是二者间存在的差异导致的,两者之间存在正向相关性。为了地区之间流动的顺畅性,有必要尽快解决农民工在信息获取方面存在的问题。 

(3)农民工的文化水平 

農民工在城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但他们的弱势是文化水平不高,调查显示,这个群体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5%,高中或中专学历占36%,初中及以下学历却占了49%。 

文化水平严重影响着他们的信息接收和获取的能力。因此,农民工文化素质越高的地区,信息需求越旺盛,信息行为越活跃,信息接收能力越强,信息利用率越高。从实践角度表明了文化水平对信息获取行为的影响之深。 

(4)农民工的经济基础 

我国农民工收入状况不容乐观,其收入低,收入来源不稳定,与城镇职工收入差距较大。经济水平影响消费水平,经济贫困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工在信息能动性和信息付费意愿方面等相差甚远。因此有必要对农民工进行创业指导及开展信息服务的相关培训,双管齐下,为其解决根源问题。 

(5)农民工所处的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环境和信息技术环境,在这里主要指信息资源环境。农民工生于农村,却生活在城市,城市信息资源环境要优越于农村信息资源环境。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来说,他们在城镇依然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能够享受的信息资源非常有限,这直接导致了农民工福利受损,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其市民化的进程。因此,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监督大众传媒环境,同时发挥各大媒介主体的传播作用。努力建立一个由政府监督,各界参与,设施健全的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信息化安全系统。

       3.2 农民工信息获取的趋势分析 

(1)农民工信息需求的差异化 

以流动程度作为划分标准,可将农民工群体划分为三类:基本融入城市的农民工、常年在城市务工且流动性大的农民工、季节性城镇务工的农民工。他们的信息诉求差异化明显,对于基本融入城市的农民工而言,倾向于在就业地落户、社会保障、子女教育问题、公共医疗等方面的信息;对于常年在外务工且流动性大的农民工而言,他们更渴望稳定、较高的收入;对季节性城镇务工农民工而言,其基本需求是获得相应的收入,对于这类农民工而言,就业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更加需要就业信息服务、维权服务等信息。 

(2)农民工就业信息市场火热 

农民工从过去“供大于求”变成“结构性短缺”,据“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课题组的有关调查显示,近80%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3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供求明显偏紧;近6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到非農产业,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供给严重不足;农民工供求的区域矛盾突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荒”。从近几年来农民工大量务工的城市和企业看,这个时期我国农民工总量供大于求的现象仍然存在,但“招工难、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根本上反映了农民工正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的转变,“两难”现象也导致了就业信息市场的火热,及时、有效、准确提供就业信息,让企业单位更容易找到务工人员,也使农民工找工作更便捷,电子科技大学也专门开发了帮助农民工找工作的App。 

(3)农民工回乡创业诉求明显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在期待获取较多收入的同时,开始逐渐渴望家人的团聚,重视孩子的教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百县调查中经初步推算,27年间全国约有800万农民工回乡创业,大约创造了3000万个就业机会。这些数据表明,农民工正在走向回乡创业的大潮中。因此,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信息诉求越来越明显。 

(4)农民工信息行为渐趋于城市人 

农民工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虽然其文化程度仍处于初中及以下水平,职业技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相对于高龄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与技能水平上还是略胜一筹的。另外,从成长环境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出生时代的不同,有些由于某些原因,不得不跟随父母进城生活和学习,中小学时接触过信息化教学,抑或是早早辍学进城谋生计,年轻人的接受新鲜事物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显然比高龄农民工要强很多。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行为习惯和对信息获取途径的掌握程度与城市人基本相同。 

(5)手机信息获取率攀升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中国的社会信息化过程已由90年代精英垄断的局面进入到更广社会内信息中下阶层和中低端信息传播技术紧密结合的新阶段”。有关调查显示[5],农民工手机普及率达到98%以上,机不离身现象普遍,农民工主要从手机上获取相关信息。另外,手机网购成为购物大趋势,网购热潮逐渐兴起。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手机将逐渐成为农民工最主要的信息获取的渠道。 

(6)农民工信息获取的能动性加强 

据人民日报报道,2017年5月11日,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建筑劳务用工研讨会上,全国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可以实时记录农民工进出工地、考勤、工资支付等信息,借助于实名管理平台,建立工资专户,实行银行工资制,防止发生欠薪,还能显示农民工技能水平等信息,相当于为其制作电子简历,有助于流动频繁的农民工找到合适的工作。再加上“招工难、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些因素的变化将导致农民工收入发生变化。农民工收入得到了有力保障,其信息获取的能动性和消费意愿会明显增强。 

4 农民工获取信息的措施 

农民工在整个媒体资源的用户群体中,仍然处于弱势主体性状态。一方面农民工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目前尚不能积极自主的通过媒体资源表达自我及申诉权益;另一方面,由于媒体业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及不公正的报道,导致他们对媒体资源本身存在着一种想用而不敢用,这一矛盾心理,对农民工的媒介资源利用上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媒体资源的最大价值,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发力,多角度的对农民工媒介资源获取方面提出建议,以此形成一个能够高效服务的安全网络体系。 

4.1 改变农民工信息行为观念 

据调研问卷可知,更愿意主动获取信息的占总频数的百分比为17%,却有39%的农民工更愿意接受信息服务,说明农民工的信息行为能动性较低。方晓红教授曾经说过“信息不是永恒的,观念的变革才具有长效性”[6]。当地社区应该积极组织社区活动,邀请农民工积极参加,通过活动的开展,帮助其扩大交际圈,增加信息来源,从而激发农民工信息行为的活跃性。同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力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各地政府应积极开办夜校,为农民工提供文化学习及专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其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减少其信息接收的阻力,提高信息利用率。 

4.2 数字产品的适用性设计 

数字产品的适用性设计,它是农民工信息获取的重要因素。适用性因素主要涵盖两个概念,一是产品开发中忽略了农民工群体的真正需求;二是产品易用性方面对农民工群体用户缺乏周详的考虑。在整个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应该以农民工用户群体为中心,根据其自身特征和真正需求来设计开发出适用于农民工用户群体的产品,以增强数字产品的适用性,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 

4.3 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参加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扶持农民工。据问卷调查显示,其中近45%的农民工不会使用电脑和网络,认为不习惯、不需要利用网络的占28%,32%的农民工认为上网费用偏高。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不仅反映了农民工由于媒介素养较低而失去了一个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同时有大部分农民工因经济原因而放弃使用电脑和互联网,因此当地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农户学习如何使用电脑,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就业机会,使民工朋友们增加自信的同时也让网络信息服务惠及更多的人。 

4.4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此次问卷调研中可以发现,农民工基本不通过培训讲座或板报宣传栏来获取信息(由表2-3可知)。这从侧面反映出信息本身具有时效性,培训讲座是固定时间和地点开展的,大多时候培训讲座的通知传播不到位不及时,这也是导致想学习的农民工错过了讲座时间。因此我们应重视信息传播时效性,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设地区间的较为一致的信息服务平台以免造成“信息孤岛”现象并导致“浪费”,同时丰富扩宽信息服务的内容[7]。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2-73. 

[2] 程新征.中国农民工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64. 

[3] 胡易容.传媒符号学:后麦克卢汉的理论转向[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38-40. 

[4] 卢喜梅.我国农民工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的现状调查及特点分析[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4. 

[5] 江浪莎.电子科大开发APP帮农民工找工作[N/OL].成都商报电子版,http://e.chengdu.cn/html/2014-05/22/content_ 470694.htm. 

第7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

近年来,各级工会组织自觉站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把做好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作为履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职责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投入,积极主动作为,取得了明显成效。

建立健全农民工转移培训机制。全国总工会把抓好农民工转移培训作为要为农民工办的10件实事之一,建立健全有关机制,保证培训工作落实。与有关部委联合将农民工纳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中,共同举办了以农民工为主体的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启动了“向农民工送文化行动”。专门拨出1000多万元,用于为农民工编写培训教材,在全国建立31所农民工业余学校和200多个流动电影放映队,仅2007年就培训农民工达1000多万人。今年,全总还将投入2000万元,在全国建立1000个“职工书屋”示范点,着力解决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有书可读、有处读书”的问题。

下大力气提升农民工素质。做好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是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农民工已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统计显示,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工人中所占的比例达到52%,而在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达到58%,要完成这一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有赖于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全面素质的提高。

做好农民工转移培训,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内在要求。2007年全总组织的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月工资收入平均为1304.2元,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工为1057.6元,前者比后者高23.3%。因此,做好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竞争能力,就能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得到维护。

第8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

关键词: 新生代; 农民工;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3)04-0117-03

Research on the Obstacl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ZHANG LI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Xi’an Petroleum University, Xi’an 710065 China)

Abstract: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our city is not to be ignored in the process of. To solve this problem, proposed the government to play a guiding role, to create a good social system environment,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staff training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jointly committed to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solutions.

Key words: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quality; countermeasures

党的十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意味着我国在政策、法律层面上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加快了步伐。户籍制度的改革,为农民工成为新市民提供了有力的平台。然而农民工要真正在城市扎根落脚,必须提高其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实现其在城市的稳定就业。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最新调查统计,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占整个农民工群体的将近一半,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高、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因而,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是我国实现城市化、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的障碍

(一)观念障碍

对大多数农民工而言,通过学习技能掌握扎实技术,逐渐向技术人员、高技术人员的转变以达到在城市的安居乐业,是最有可能也较稳妥的出路。中国当前现状是: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进行得轰轰烈烈,无数人为了职称费尽心力读研考博,论文抄袭、造假事件不断涌现。而与之相对应技术工人的等级认定却门庭冷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观念层面上有这样几点:(1)上千年的科举制度所形成的中国人重理论轻实践的思维模式,明明中国需要大量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人员,但在实际中却对从事此类行业的人较为轻视。(2)企业经营理念尚未转变,仍然停留在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的旧思维模式上。不注重科技的创新,企业文化理念的塑造。据调查获得技术证书的农民工与没有获得证书的农民工相比,收入差异不大。现实的残酷毫无疑问影响农民工提升技能的积极性。

(二)资金障碍

(1)新生代农民工的支付能力有限。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属于弱势群体,工资微薄,没有相应的各种社会保障作为支撑,扣除房租后所剩无几,无力支付较高的培训费用。(2)企业缺乏投资动力。根据北京和宁波两地对农民工的培训情况调查显示:经常对员工进行培训的企业仅占2%,10%,从未培训的占71.7%。[1] 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农民工工作变换频繁、流动性强的因素。据统计,南方和沿海很多企业每年新招员工占到20%,有的甚至占到40%,而且大部分公司常年招工。西安情况也与之相类似,笔者对西高新某厂调研发现,该厂全部在职员工1000余名,近五年平均每年人员流动量为三四百名左右,其中有不少人是二次进厂。流动频繁使得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不愿出资用于员工培训,反过来影响农民工自身的发展,造成恶性循环。(3),政府的教育资金拨付相对有限。近几年,我国才开始关注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投入为2,626亿元,其中直接安排的农民工培训预算为2.5亿元,不足1%。2004年至2006年,中央政府投入农民工培训工程12.5亿元;近两年,全国省区市级政府部门也为农民工培训投入约12亿元。[2] 这些投入对于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而言,往往是杯水车薪,覆盖率极低。

(三)制度障碍

(1)传统城乡有别的二元制度模式下,国家对城镇教育的投资力度远远大于农村。一方面导致在农村接受基础教育的农民工无论是师资力量配备还是对教育的普遍认识明显弱于城市,这是农民工较早辍学走上社会的原因之一。进城后由于身份的限制又被排除在城镇居民培训之外。(2)政府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对职业学校教育实施宏观领导规划的是教育部,而负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部门则是农业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因此,在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实际开展中就形成了职责不清、相互扯皮、效益低下的局面。政府管理体制不顺是农民工素质提升难以形成合力。[3]

(四)培训供给与需求存在不足

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有这样几种方式:(1)企业组织培训;(2)职业教育院校培训;(3)行政指令方式成立的临时培训班;(4)私人培训机构。现实中只有大型企业或从事电梯修理等特种行业能组织有效的培训,绝大多数企业重用轻养。私人培训机构由于较高的培训费用令农民工望而生畏。我国的职业院校教学形式与内容难以满足农民工的真正需求。职业院校通常以学历教育为主,教师往往理论知识过硬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教学中侧重理论化的教学与新生代农民工实用性、兴趣性的需求脱节。政府组织的培训机构以完成培训任务甚至赚取财政补贴经费为导向,很难保证培训的实效性。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而言,培训的预期收益不明朗,接受职业培训不一定能带来近期收入的提升,加之工作、居住的不稳定性等是影响他们培训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五)社会组织角色缺位

农民工要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不是简单地学习一门甚至几门职业技能就能达到目标,他们更需要适应城市市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内化城市的文化价值理念,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在情感上获得归宿。[4]然而实际生活中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民工的边缘化状态,包括工作性质边缘化、居住边缘化、心态边缘化等等。破除边缘化、全面提升农民工全面素质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组织的民间性、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得它能够全面真实了解农民工的需求并提供一定服务,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当前能够为农民工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两大类:社区组织和其他非政府组织。我国对社区的管理,依然以党政管理为主,社区福利提供也强调以街道、居委会为依托进行。街道和居委会承担着上传下达的行政功能,很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就业信息引导、开展文化教育等内容,少有的一些福利服务,通常以是否为常住户口为设限原则,外来人口基本被排除在福利服务的范围之外。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工会、各种民办职业技能学校、法律援助中心、农民工维权中心、各种心理咨询机构、各种文化娱乐组织、志愿者组织以及妇联、共青团等组织。2003年8月,全国总工会宣布将尽可能多地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短短一个多月的实践,便有3400多万农民工加入了数以百计的大大小小的打工地城镇工会组织。[5] 然而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农民工认为工会在维护自身权益、个人素质提升方面作用不大,仅停留在组织一些文体活动、野外旅游等内容上。法律援助中心的职责使得其在满足农民工多样化的法律需求方面力不从心。如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愿望强烈但与创业有关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国家在创业问题上的金融扶持制度等农民工渴望掌握的相关知识,如何通过网络媒介获得有效的法律信息、解读媒介信息背后深层次法律内涵进而提升法律素质等内容,需要动员全社会的法律智力资源以提高农民工法律素质。现实社会存在大量的法律智力资源,如大学生免费法律咨询、创业志愿者专家团等,有一定的支持意愿,但缺乏合理性、统一性指导与供给。因此,需要职业技能学校、农民工维权中心、志愿者中心、心理咨询机构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做好资源配置,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素质和心理素质。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除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外,也和目前我国没有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基金组织和慈善组织,很多辅工作开展乏力相关。如何通过社会组织的介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农民工问题,促进其素质的提升,是当前工作的新视点。

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对策

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具体而言,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良好社会环境

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中要找准定位,发挥应有作用。(1)转变观念,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各级政府要采取激励措施,支持企业举办参与不同级别的技能大赛,同时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的宣传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崇尚和争做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2)从基础做起,打造良好的基础环境。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缩小农村教育与城市的差距,从根本上逐渐消除农民工先天不足的现象。加大中小城市扶植力度,促进其产业结构转变,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使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3)构建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加快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使农民工和城市市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就业、生活、获得服务的权利,从而保证农民工在素质提升问题上免受制度层面的负面影响。参照国外立法的成功经验,加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立法工作建设。当务之急是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元化投资相结合的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要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广泛动员农业、教育、劳动、建设和科技等部门的丰富资源,发动数量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办学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6] (4)创建良好的信息环境。政府应积极为农民工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和平台,使农民工摆脱初级社会网络的影响,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化。让农民工在有效信息氛围中自由驰骋、选择自我人生目标并确立事业发展方向。

(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激励企业注重员工培训工作

当前,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培训农民工一是企业负担较重,导致员工培训、养老、医疗等支出尽可能挤压。二是很多中小企业仍然表现为简单、机械、重复性劳动,以廉价劳动力作掠夺式用工为工厂的主要收益。三是不愿为他人做嫁衣。针对这些问题,(1)适度减少企业的税负,鼓励企业设定实用有效的培训制度。地方政府可通过一系列奖励制度的设置督促企业做好培训工作。(2)加快产业结构改革,以此淘汰生产效率低的企业,使企业充分认识到技术在生产收益中的效用。(3)注重运用企业文化管理员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要以企业文化熏陶人,以人文关怀安抚人,让农民工的职业愿望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从根本上培养农民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真诚地服务于企业,与企业实现双赢。

(三)以社区为依托,构建农民工有序培训环境

当前,服务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各社会组织之间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零散状态。以农民工居住地所在社区为依托,通过联合攻关,项目合作的形式,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社会组织的工作绩效。2013年3月1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进机构改革,重点是抓紧把政府职能转变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会议强调,抓紧制定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制度的方案。简化社区组织的登记制度,意味着我国政府扶持社区组织自主管理社会方面的决心和勇气。在城市社区中建立以街道、居委会、专业机构(心理咨询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婚姻辅导等)、企业、工会组织、职业院校等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体系和社会支持救助网站。以技能提升为例,当前在用工问题上出现了这样的怪圈:市场需求的高端技术工种人才短缺,大量的农民工学习技能苦无出路,难以寻找突破口,同时继续教育院校、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就业难。其主要原因是就业市场信息匮乏,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因而,加强企业、院校、社会组织之间密切合作,改革现有的职业院校培养模式,通过培训、教育、市场服务三方面密切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可以参考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TAFE)模式的特点,在各地结合社区人员状况建立多所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帮助培训机构(企业或公司,职业院校)和劳动者双方达成培训协议,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服务中心可通过社区网站的形式定期向居民用工动态及职业院校情况,为居民提供拟从事的行业和职业的相关资料,帮助其寻找适合自己的培训机构,协助其填写必备的表格,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时间和活动,签订培训合同等。

(四)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特色

就目前现状而言,最能集中力量对农民工展开培训的是职业院校。改革以学历为主的培训方式,设立多层次、多样化教学。(1)面向社会,增强课堂内容实用性。根据行业技能特点、岗位需求等,设置模块化、项目化培训内容,将教育培训与就业市场、产业升级及企业需求相挂钩,动态性、科学性地安排培训课程。[7] (2)师资配置规范化。可适当增加兼职教师比例。兼职教师由高级技术工人、创业能手、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设置以突出实用性为特点的专职教师招聘标准,专职教师应有3年以上行业工作实践经验,尽量避免直接从院校毕业生中招聘教师。(3)建立灵活的学分制与学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分制允许学习弹性进行,依积累学分的多少发给相应的结业证书、资格证书或文凭,短期培训发给学习证明等。

参考文献:

[1]农民的培训需求与培训研究课题组.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35):2-27.

[2]唐踔.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探析[J].成人教育,2011,(1).

[3]代振华,周杏梅.农民工素质提升的困境与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10,(4).

[4孙学敏.从“返乡潮”到“用工荒”看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缺失[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2).

[5]舒迪.农民工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力量[J].金融信息参考,2004,(9).

第9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

1、农民工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因

我国现有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质量低、办学规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完全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市场人才的需求,也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着淘汰危险。比如国内高校对农民工职业教育不重视,办学规模过小,没有配置相应的专业教师,导致学校无法为农民工提供高质量教学,最终造成农民工能力下降,无法满足岗位工作需求。相关调查发现,现代农民工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难题并不是发展,而是生存。原因在于,一方面,城乡统筹政策的颁发与实施为农民工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教育发展的背景是具备的;而另一方面,农民工教育在当前所获得的教育效果并不佳,甚至某些院校为农民工提供的教育并无效用,无法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也无法实质性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为此,农民工教育必须改革,以充分满足和适应在城乡统筹发展。2、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1)不重视农民工职业教育

有专家认为,农民工职业教育之所以存在发展难题的原因之一在于,社会对农民工职业教育不重视,没有认识到农民工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相关部门不具备长远意识,看不到农民工职业教育可能会给社会经济增长、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带来的作用。所以,我国当前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发展缺陷,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2)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不足的另外一个表现是,教育管理机制不全。尽管有关部门及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教育措施不当,没有在内部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导致农民工教育效果不佳,甚至教育失效。另外,由于当前国内的农民工教育不具备相应的管理机构,教育所涉及到的各部门无法配合工作,从而导致教育管理质量低下,影响到教育质量,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教育成本增加等问题。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除了以上两点缺陷以外,农民工职业教育还存在经费不足问题。由于国家及相关部门所投入的农民工职业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农民工教育活动无法有效开展,教学器材、教学设备和教学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最终导致教学失败。

二、农民工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措施

许多学者对如何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些意见主要是从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外两个不同角度提出的,具体建议对策如下: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化政府责任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政府应该对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负主要责任,如果完全交由市场运作,政府置之不理,必定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农民工职业教育教学中,务必要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使其具备教育使命感。而政府责任强化的重点在于: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舆论导向完善政策、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融资渠道、整合资源,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统筹规划,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这四个方面。

(2)增进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合作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合作行业企业参与农民工培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企业向农民工培训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设备并选派部分专业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培训学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培训课程改革,并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

(3)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校企互动”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和兼职教师动态管理体制,与生产企业紧密合作,从生产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定期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能承担主要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任务,能参与课程建设,尤其是引领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使农民工培训的师资队伍成为真正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4)以供给带动需求式培训政府主动以供给带动需求,充分动员各级继续教育学院与大中型企业结对子,利用网络课程、职业规划讲解、继续教育等形式送教到农民工中去。在市场哺育初期,政府应该积极动员各级继续教育学院送教上门,在招生期间不定期举办各种项目介绍、职业规划讲座。帮助农民工群体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确定继续教育学习项目。对培训后顺利拿到培训项目合格证的员工给予精神、物质奖励,树立学习榜样等。当这些形式的教育“供给”带来更多的成功个案后,将会促进农民工群体的继续教育市场繁荣发展。同时,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也可以带给农民工个体更多的创造发展机会,这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素质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