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三年级健康教育范文

小学三年级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三年级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三年级健康教育

第1篇:小学三年级健康教育范文

1.三月:学雷锋再掀:

(1)学雷锋活动,大做好人好事,将雷锋精神具体化,赋予时代意义,通过做好人好事,少先队活动、板报、诗歌朗诵等形式进行。

(2)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着重对学生进行以“讲卫生、懂礼貌、守纪律、关心人”的文明礼仪等养成习惯进行教育。诵记《文明礼仪三字歌》,通过小组背诵评比等形式进行。

2.四月:爱国主义教育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和谐观教育,了解中华悠久的历史和名人,知道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通过班会、板报等形式开展活动。

(2)对学生进行“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勤学守纪的道德情操,通过演讲、诗朗诵等形式进行。

3.五月:民族团结教育:

(1)对学生们制定出法制教育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内容有《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形式有案例分析、故事解说等,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懂得如何守法。

(2)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教育,将革命老前辈的光荣传统,新旧社会的对比,让学生珍惜幸福生活,懂得勤俭节约。

4.六月:安全,理想教育:

(1)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主要内容有:在校内、校外及外出时应如何注意安全,形式有板报,讲解等。

(2)珍惜时间:畅行未来主题队会活动,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未来的思想。

5.七月:复习考试暑假安全教育

第2篇:小学三年级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农村小学生;自信;问卷调查

1 引言

自信,即相信自己、悦纳自己。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正是接受新鲜事物和良好教育的关键时期,自信心对其性格的形成、成绩的优劣、学业的成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许多国家都把发展和强化儿童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其自信心作为小学教育课程的一大目标。

劳拉・金和谢尔顿指出,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罗婷、赵淑媛(2013)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建设阳光校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顺清(2012)尝试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改善高职英语教学课堂,迈出了宝贵的一步。万金店(2012)提出应在认识、价值、方法三个维度进行积极心理学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李洪波、胡子秀(2013)认为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各种学校文化活动,采用积极心理测量技术等具体途径,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很多问题可以逐渐得以解决。刘振兴、潘书波(2013)认为积极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以大学生和成人为主,有关小学生的研究较少,其研究结果是否能应用于小学生尚未可知;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不完整,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探讨农村小学生自信心发展现状。

2 对象和方法

2.1 对象

以顺德区某小学184位三年级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84份,收回问卷175份,有效卷171份,回收率95%。

2.2 方法

2.2.1 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该问卷共10个题目,每个题目采用1-4级评分。经信度和效度检测,该问卷信度效度良好。

2.2.2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3 结果和讨论

3.1 不同因素对农村小学生自信心影响

为调查不同因素对农村小学生自信心的影响,进行此分析,结果如表1。

从表1可知三年级学生自信心平均得分为30.77,属较高水平,而且,不同因素对我校三年级学生的自信心发展水平影响较小,性别、是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是否独生子女等对学生的自信心发展水平未形成显著影响。

3.2 学业压力对农村小学生自信心影响

为调查学业压力对农村小学生自信心的影响,进行此分析,结果如表2。

由表2可知,影响小学三年级学生自信心水平的主要因素为学业压力,其中,56.7%的学生担心自己在学习和集体活动中表现不出色,43.9%的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此相反,身高或者家庭经济水平等因素对学生自信心水平的影响较小。仅有15.8%的学生认为自己长相较差,10.5%的学生羡慕别人的新衣服。

4 讨论

现阶段农村小学生自信心发展现状呈现新时代的新特点,受调查学生处于广东省发达地区,虽是农村,但生活水平较高。外部条件较少的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发展。与此同时,学业压力作为非常关键的外部因素对学生的自信心水平造成了显著影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信心培养应注意这一点。

5 小学生自信心培养的进一步设想

1.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的提升。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停留在知识、方法的培训,而定位在提升学生的内在成长动机上。

2.通过家校社区三结合共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把学生自信心培养项目与家庭、社区共同结合起来,对不同学段的家长提供可操作的措施与建议,并在社区内开展相关的活动,进一步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的合力作用,在教育资源上实现共享共用。

3.提升学生以“自信”为主题的心育课课程内容质量,优化课堂教学形式。进一步提升心育课程的内容质量,继续提升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丽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王娥蕊;3~9岁儿童自信心结构、发展特点及教育促进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刘红;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第3篇:小学三年级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现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陕、川、渝三地城乡的16所公立小学在读小学生2000名。

1.2方法

研究者委托受测班级的班主任或英语老师担任主试,严格按照施测指导语监督学生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共发出问卷2000份,收回1768份,剔除废卷342份(剔除指标为被试对问卷回答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最后保留1426份,占总问卷数的71.3%。

1.3测量工具

自编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问卷[1]。本问卷的编制从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到维度建构,经过探索性、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确立了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为一阶五因素结构,即功用认识、愉悦感、投入、拓展求知和运用。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1.4 统计工具

SPSS15.0

2 结果分析

2.1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总体状况

我们对参加本次调查的1426名被试在英语学习兴趣各因素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其中,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中等临界值为3分。因问卷在题项设置上是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正面描述,学生对问卷的作答是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的五级评分(“1”完全同意,“2”部分同意,“3”中立,“4”部分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所以学生的得分越低说明其英语学习兴趣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表1显示: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总平均分为2.093,略低于中等临界值,居中等偏低程度。因此,总体上我国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处于较高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其总平均分低于等于临界值的人数共计759人,占总人数的53.2 %;总平均分在2.093至3分的共计532人,占总人数的37.31%;总平均分大于3分的人数共计135,占总人数的9.5 %,即:约一半的孩子有较高的英语学习兴趣,约2/5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处于中等水平,约1/10的孩子比较缺乏英语学习兴趣。

2.2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年级差异

以年级为自变量,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及其各因子的平均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子多变量统计分析,其结果见表2和图1。

表2和图1表明: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及各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由于本问卷的计分方法是得分越低表示兴趣水平越高,得分越高表示兴趣水平越低,从上图可知,三年级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四、五、六年级的孩子,而四年级是兴趣发生变化的转折期。

2.3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性别差异

以年级为自变量,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及其各因子的平均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多变量统计分析,其结果见下表3。

上表显示: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及其各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总均分为2.213,女生为1.987,男生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小学女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水平高于男生。

2.4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学校类型差异

以学校类型为自变量,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及其各因子的平均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子多变量统计分析,其结果见下表5。

上表显示: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在学校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各因子上,除了愉悦感,其他四因子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学校的总均分为2.023,农村学校为2.146,农村学校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校,说明城市学校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水平高于农村学校的孩子。

3 讨论

从总体上看,我国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水平比较乐观,仅1/10的孩子缺乏兴趣。从英语学习兴趣的各因素可以看出,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有一定的目标性,认为学习英语对自己的未来有帮助而产生了兴趣;同时也说明小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兴趣水平显著高于四、五、六年级,这一结果与国内一些研究结果相似,代玉兰(2007)[2]调查发现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兴趣很浓,热情很高。但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学习难度的逐渐加大,学习困难与挫折的不断出现,不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锐减。沃建中教授(2003)[3]的研究也表明小学三年级是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时期。另外,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四年级是兴趣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学习任务的增加,也可能是儿童思维的发展。因为小学四年级是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阶段[4]。

小学女生的兴趣水平在各因子上都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已有对大中学生英语学科或小学生其他学科的研究结果一致(朱智贤、林崇德,1981;姚志平,2004;王超,2005)。

城市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可能与学校师资力量的配备有关:首先,城市学校的教学条件一般来说好于农村学校,他们拥有电脑、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工具。其次,城市学校的教师在教学水平上一般高于农村学校。再次,城市学校的学生家长更为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他们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英语课外活动等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了解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选用激发策略,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学习第二语言。

参考文献:

[1]唐英,余林.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结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代玉兰.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研究及培养策略. (市级“十五”课题“小城镇小学生常见学习情意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7。

[3] 沃建中,张 璟,李琪.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习篇[M].科学出版社,2003。

第4篇:小学三年级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儿童;气虚质;综合干预;中医干预;按摩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a)-0128-0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悄然变化,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生率也随之发生改变,愈来愈高。国内外专家均已研究证实,假如得不到及早的干预措施,肥胖儿童中超过80%能够将肥胖延续至成年[1]。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的主要诱导因素均是肥胖,因此儿童保健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对肥胖儿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2]。体重过低持续发展会导致营养不良,是引起儿童死亡和健康状况差的首要原因之一,儿童常见贫血、生长迟缓,易患各种感染等。而中医体质理论认为,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广州市越秀区东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2年1月开始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判定儿童的体质类型,并对气虚质儿童实施综合干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社区管辖范围,某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儿童585例,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判定儿童的体质类型,儿童的中医体质类型参照王琦教授的体质九分法进行分型,筛查出气虚质儿童38例,男性19例,女性19例,通过学校常规体检对全部儿童进行营养状况观察2年。38例儿童营养状况评价采用儿童BMI法,根据数值主要分为正常、体重过低、超重及肥胖。结合学生的体检结果,排除由于急慢性疾病导致的营养性疾病;对比2年体检体重分析,1年内体重增长为0.5~8 kg,排除学生因减肥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体重异常减轻。

1.2 干预方法

2013年1~12月对38例儿童实施综合干预:①将家庭、学校及个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健康教育,建立合理的饮食制度,超重及肥胖儿童杜绝暴饮暴食现象发生,尽量不食用含油多、淀粉含量高及油炸食物;体重偏轻儿童增加营养,避免减肥意识。②为营养性疾病儿童制订相应运动计划,由家长督促儿童认真完成运动计划。③中医按摩:在健康教育课中由医护人员指导家长对儿童进行穴位按摩,使营养性疾病儿童在家便能接受按摩治疗。超重及肥胖儿童使其保持仰卧姿,用手指在儿童腹部分别点揉以下穴位:中脘穴、下腕穴、气海穴及关元穴,每个穴位点揉1 min;再从腹部由上到下采用团揉法按摩,时间为10 min,肚脐周围是团揉重点部位;调整卧位换成俯卧姿,对膀胱经及肾俞等穴位进行推拿。体重偏轻儿童采用坐姿,用手指在儿童双下肢揉足三里穴1 min。每日按摩1次,1个疗程为20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干预前后儿童营养状况变化情况[4]。以儿童BMI法为准,BMI=体重/身高(kg/m2),BMI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儿童营养状况的比较

干预后儿童BMI,体重过低、超重、肥胖的比例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干预前后儿童营养状况的比较[n(%)]

与干预前比较,*P

2.2 干预后儿童营养状况的好转情况

干预后11例肥胖儿童1例转为正常,2例转为超重;6例超重儿童有3例转为正常;13例体重过低儿童有5例转为正常;38例儿童营养状况好转率为28.9%(11/38)。

3 讨论

第5篇:小学三年级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抑郁;心理学,应用;问卷调查;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336-03

Application of 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 Among 9 25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WANG Jun*, ZHANG Hong-bo, HU Hai-li, et al. *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and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by using 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CDI)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revention measures against children' s depression.Methods By stratified-cluster sampling method, 9 25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to complete CDI. Results The tot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symptom was 14.3%. The prevalence of boys was higher than girls in depression symptoms, especially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urban area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DI mean score for all ages presented figure of "U", 11-year-old group with the lowest mean scores of CDI and 18-year-old group with the highest.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symptoms had gre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urban areas, the prevalence was highest in students of senior high school and lowest in students of primary school. Conclusion Improvement i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chool students depends upon reinforce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Depression;Psychology,applied;Questionnaries;Child

儿童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降低、信心缺乏、睡眠障碍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并常与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伴随存在,如常伴随有焦虑障碍(30%~75%)、品行障碍(30%)、注意缺陷伴多动障碍 (24%)、物质滥用(20%~30%)等[1],严重影响儿童学习能力和社会功能。值得关注的是,儿童抑郁与自杀行为密切关联,约49.3%的抑郁障碍儿童有自杀意念[2],而自杀死亡者中患抑郁症状的比例高达25%[3]。目前,国外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35%[4-8],国内为10%~40%[9-12]。本研究采用儿童抑郁量表对合肥市9 258名8~18岁城乡中小学生进行抑郁症状的评定,了解儿童抑郁症状流行状况与特点,为进行儿童抑郁预防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市区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5所,乡村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4所,共计抽取小学三年级至高三在校学生9 984名,收回有效问卷9 258份,有效率92.7%。其中男生4 919名,女生4 339名;城市学生5 356名,乡村学生3 902名;小学生2 813名,初中生2 650名,高中生3 795名。平均年龄(13.70±2.69)岁。2周后再选取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初一和高一各2~3个班级的在校学生501名为调查对象进行复测。

1.2 调查工具 采用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提供的中文版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CDI共包括27题,包含5个分量表:负面情绪、人际问题、效能低下、缺乏和负性自尊。每题都由描述不同频度的3句话组成,分别列举了一般反应、中等抑郁症状和严重抑郁症状,并按0~2记分,总分在0~54分范围内,得分越高表明抑郁水平越高。评估时段为最近2周。该量表在国内外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3-1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DI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系数为0.81,重测信度为0.89。根据Benedikte等[16]研究结果,将19分确定为抑郁症状的划界分。

1.3 调查方法 对调查员进行技术培训,统一方法和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无记名的方式由学生独立填写问卷,调查员现场进行问卷验收。

1.4 数据分析 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抑郁症状检出率的性别分布 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14.3%,其中男生为15.1%(745/4 919),女生为13.3%(579/4 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3,P=0.013)。城乡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3.8%(740/5 356)和15.0%(585/3 9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38,P=0.118)。考虑年级、地区和性别对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故进一步按城乡和年级分组进行性别差异检验,结果表明,抑郁症状检出率仅城市小学男生(13.2%)和女生(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665,95%CI:0.496~0.890),而城市初中、城市高中、乡村小学、乡村初中和乡村高中男、女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 抑郁症状检出率的学段分布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分别为12.8%(359/2 813)、13.3%(353/2 650)和16.1%(612/3 795),总体呈现随年级升高而上升的趋势(χ2趋=15.894,P=0.000),即高中>初中>小学。进一步分析可知,城市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高中>初中>小学(χ2趋势=23.654,P=0.000),而乡村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城乡小学、初中及高中各年级间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抑郁症状检出率在农村小学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 χ2趋势=10.603,P=0.001),在城市小学、农村高中的学生中仅显示为抑郁症状检出率年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初中和城市高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年级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抑郁症状评分的年龄分布 按照不同年龄段绘制CDI得分均值的折线图。由图1可见,8~10岁组抑郁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11岁组最低,而12岁后CDI平均值总体趋势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其中男、女生CDI平均分折线图呈现2次交叉,在13~16岁之间女生CDI平均分超出男生,而在此前后的各年龄段均为男生高于女生。

3 讨论

3.1 中小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特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14.3%,总体上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女生;但进一步分组分析表明,仅城市小学男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女生,而城市中学、乡村中小学男、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与张洪波等[10]和刘凤瑜[14]采用CDI进行测评的研究结果相符,与国内诸多采用其他抑郁评定量表的研究结果[12,17]不一致,与国外的相关研究[13,18-19]也不相符。出现以上差异的原因可能为:(1)造成与国内比较出现差异的原因除与研究样本设计、样本数量、调查对象及统计分析等方面有关外,主要与采用了不同的抑郁评定工具有关,使用不同的抑郁评定工具所获得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以及男、女性别差异各异[20];(2)造成与国外比较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国内外的儿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家庭和学校对男、女童教育方式的不同,故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可能各异。因此,选择一套有效、可行的和便于国际比较交流的抑郁评定量表是进行抑郁研究的基础。

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的CDI得分均值显示,男、女生CDI平均值总体走向呈现近似“U”字形,即自8岁组CDI平均值开始下降,直至11岁组后总体趋势随年龄的增大而上升,其中16~18岁组上升较快,与俞大维等[15]研究结果相似;不同年龄段男、女生CDI平均值折线图存在2次交叉,呈现13~16岁组女生CDI平均值高于男生,其余年龄段均为男生高于女生;而Birmaher 等[21]研究认为,儿童期(13岁以前)男女抑郁症状检出率大致相同,在青少年时期,女性检出率明显上升,与男性之比大约为2∶1。可能与儿童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青春期有关的生物学因素改变有关,而女童进入青春期后生物因素改变更明显,因此,在进入青春期后女童更易出现抑郁情绪。针对出现13岁前(小学阶段)和16岁后(高中阶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前者可能更多地与小学男、女生的性别特点有关[14]:通常小学男生比女生活泼、顽皮、具有破坏性、爱打架等,因而比女生受到更多的批评、痛打和责怪,功课也往往比女生要差,所承担的压力自然比女生多,所以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焦虑不安、烦恼、忧愁、孤独等,抑郁水平常常会高于女生;而后者出现16岁后(高中阶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与张洪波等[17]研究结果不一致,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高中阶段的男、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造成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混杂因素(如地区)有关,故不认为16岁后(高中阶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

不同年级中小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表明,城市学校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随年级升高而上升,即高中最高,小学最低;而乡村学校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与既往研究[14-15]不尽一致;前者可能与学校环境的改变、升学压力及学生进入青春期生物学因素的改变有关。出现乡村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的情况,可能与家庭教育方式和接触时间有关,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进入初中和高中阶段更多地选择住校生活和学习,受父母管制的时间少,同时与同学之间的接触时间增多,生活环境更宽松,所以出现的心理症状也较少[22]。但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表现为年龄越小,检出率越高。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促进宜尽早进行。

4 参考文献

[1] ELIZABETH B, WELLERA, RONALD A.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growing pains or true morbidity. J Affect Disord, 2000,61:9-13.

[2] HARRINGTON RC, BREDENKAMP D, GROOTHUES C, et al. Adult outcomes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Ⅲ. Links with suicidal behaviour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1994,35:1 380-1 391.

[3] MARTTUNEN MJ, ARO HM, LONNQVIST JK. Adolescence and suicide: A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ies.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3,2:10-18.

[4] DUNDON E.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meta synthesis. J Pediatric Heal Care, 2006,20(6):384-392.

[5] SALUJA G, IACHAN R, SCHEIDT PC.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4,158:760-765.

[6] LARSSON B, MELIN L.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wedish adolescents. J Abnorm Child Psychol, 1990,18:91-103.

[7] MARTHA YK, LESLIE AL, AMANDA SB,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young adolescents. Am J Health Behav, 2003,27(5):546-553.

[8] RAFAEL TM, MAREN B, NADIA K, et al.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Latino and Non-Latino White adolescents: Findings from the 2003 California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BMC Public Health, 2007,7:21.

[9] POLI P, SBRANA B, MARCHESCHI M, et al. Self-reporte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 school sample of Ital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hild Psychiary Hum Dev, 2003,33(3):209-226.

[10]张洪波,许娟,王坚杰,等.合肥市小学生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2):809-811.

[11]汤,苏林雁,朱焱,等.小学生抑郁症状现况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264-266.

[12]王凯,苏林雁.8~10岁儿童抑郁症状的随访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5):369-371.

[13]SAMM A, VARNIK A, TOODING LM, et al.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in Estonia. Eur Child and Adol Psych, 2008,17(3):162-170.

[14]刘凤瑜.儿童抑郁量表的结构及儿童青少年抑郁发展的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57-61.

[15]俞大维,李旭.儿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国儿童中的初步运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25-227.

[16]BENEDIKTE T, CAROLINE B, LAURA D. Assessing depression in youth: Relation between the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and a structured interview. J Clin Child and Adoles Psychol, 2004,33(1):149-157.

[17]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等.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1,22(6):497-498.

[18]ELIZABETH B, WELLERA, RONALD A.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growing pains or true morbidity. J Affect Disord, 2000,61:9-13.

[19]DENNY S, CLARK TC, FLEMING T, et al. Emotional resilience: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depression among alternative education students in New Zealand. Am J Orthopsych, 2004,74(2):137-149.

[20]陈祉妍,杨小冬,李新影.我国儿童青少年研究中的抑郁自评工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6):389-392.

[21]BIRMAHER B, RYAN ND, WILLIAMSON DE, et al.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 Part 1.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6,35:1 427-1 439.

第6篇:小学三年级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品德;心理健康;教学策略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也是让学生通过受教育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学思想品德课对学生正确思想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落实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美好童年。

一、利用生活实例进行心理辅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单纯的思想理论知识传授仅能从表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达到净化学生心灵,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辅导的基础上要强化生活实例教学。通过生活实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小学生的社会阅历虽然浅薄,但他们对周围的生活环境还是很了解的。思想品德来源于生活,它是对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一堂脱离生活的思想品德课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无味,再加上大量的思想理论背诵会加重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恐惧感,如果教师一味强调理论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实践,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利用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尤为重要。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校园生活,通过将思想品德的基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理论的理解,让学生从思想行为上改变不良习惯,与此同时,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是轻松生动、富有趣味性的,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思想情感也会在无形中受到陶冶。

例如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章《如何正确与朋友相处》,这章有一个经典教学案例:小娟和小雪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是有一次小娟不小心把小雪的秘密告诉了另一位同学,这位同学拿小雪的秘密嘲笑小雪,使小雪在班里很尴尬。对于小娟偷偷泄露自己秘密的行为小雪很是愤怒,与小娟大吵一架,发誓以后再也不要理她。小娟对自己的无心之失很是愧疚,她很珍视与小雪的友情但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件事,请同学们帮她出主意。与朋友相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事,与朋友相处的方式直接影响着我们与朋友的关系与我们的心情,教师在讲此题时可以假设故事中的情节发生在某位同学身上,然后提问同学们当他们遇到这些情况时应该如何做,最后教师要向同学们强调:朋友间相处应遵循一定的相处之道,正确处理好与朋友的关系是学生快乐生活的前提。

二、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为了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丰富课堂形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形式可以是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话剧等。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心理知识,从而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生活的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学生可以学习到有效的心理疏导法。参与心理话剧表演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从这些励志人物身上得到启发,成为身心健康的好少年。在每年的“5.25心理文化月”教师可以举办心理话剧表演。心理话剧表演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强化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强大自己的心灵。教师可以给学生确定心理话剧主题为“正确认识自己,告别心中的郁结”,学生可以自由结组编制剧本进行排练,也可以挑选网络上的实例进行表演。如挑选网络上很热的一个事件:某学校女生因为外貌不佳,学习成绩不好,常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因此,她不敢和同学说话也不敢抬头走路。有一天W校有一个男生嘲笑她,她实在无法忍受便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学生挑选这个悲剧进行表演,可以让学生明白事件中的女生之所以走上自杀的路是因为对自己认识不足、过于自卑,她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并没有用心去寻找自己的优点。自卑心理是一种心理问题,教师要劝导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要多与老师、家长和同学沟通,不要选择一个人承担,在未来的漫长人生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不顺心的事,学生要学会勇敢地面对,学会释怀,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三、在合作交流中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第7篇:小学三年级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情绪 学习 助力

一、前言

情绪一般和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它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短暂性。情绪表达的方式是天生的,有其先天遗传基础。而如何因时因境地表达情绪则主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情绪的训练和辅导才成为可能,作为教师也才有可能在学生情绪的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给予他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逐渐学会较好地把握自己的清情绪,并让情绪成为自己前进的助力。

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学习自我调节、学习自我健康保护的基本方法,使学校教育成为学生情绪健康发展的主要影响途径。活动的开展要遵循两条原则:

一是以人本主义教育心理观作为理论指导,重视学生的精神需要,重视个人体验,强调每一个主体都参与其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理交流,使学生不仅是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各种活动的心理场获得心理支持并获得经验,优化情绪品质,发展心理健康。

二是活动要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设计。例如,小学四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成长中面临各种人生课题而产生的烦恼和焦虑,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学业压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自我概念都带给小学高年级学生很多烦恼,而中学的孩子则不同了。

二、指导情绪认知、教给具体方法。

1.将“有苦恼”合理化

优化学生情绪品质,首先要指导情绪认知。教师要直接告诉学生,成长中不断有苦恼出现,有苦恼是正常的,重要的是不让苦恼成为障碍,妨碍我们的心理健康,解决烦恼才能使我们长大,并强调学生有能力解决烦恼。这样使学生对学习压力、人际适应、自我接纳等必须经历的人生课题形成一种积极的态度。

2.教给具体方法

优化学生情绪,应教给学生情绪调节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有效消除烦恼:正确认识苦恼,用理智消除苦恼;用真诚获得理解;用转移来忘掉苦恼;学会寻求帮助来消除苦恼;用乐观自信、努力向上代替自卑;用坚强的意志控制自己;学会沟通、协议,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想法;学习人际适应、“不欺善”、“不怕恶”,学会反抗;学会宽容,减少苦恼。这种具体指导非常有效,有助于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调节自己,优化情绪品质。

三、情绪辅导的原则

情绪辅导活动有一个关键,就是体现情绪辅导的原则和方法,因为情绪辅导与思品教育有重要的区别,如果不能区别,情绪辅导就不能成立。

1.“无滤过认知、无批评”的原则

情绪辅导与思品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强调接纳、无批评。由于各自的课程目标不同,所以内容、方法和学科特点都不同。从内容上区别,思品教育主要解决价值观、人生观的问题,而心理辅导主要解决情绪情感问题,尤其是消极情绪问题;从方法上区别,思品教育重在灌输,而情绪辅导重在沟通,理解和疏导;从学科教学特点区别,思品教育是学科逻辑的,而情绪辅导是问题逻辑的、生活逻辑的。

2.“面对全体”的原则

情绪辅导活动可以起到凝聚、优化的作用,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来自这个集体不同成员的心理支持,这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消极情绪积压,缺乏疏导渠道的学生,往往因各种因素无法有效消除苦恼。情绪教育活动,为全体学生提供疏导不良情绪的渠道。如,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女孩子的图画是一条红领巾,右下角一个女孩子在哭泣。她在上学期一次忘了带红领巾,进校门时被记了名字和班级,她觉得自己损害了集体荣誉,一直内疚,非常苦恼。同学们听了以后,班长首先站起来说:“那以后你一直没有再忘记带红领巾,事情早就过去了,我们都忘记了,你不要再为这事苦恼。”其他同学也纷纷安慰她,使她又高兴又吃惊,觉得同学们太可爱了,笑逐颜开地回到座位。

3.“重视个别”的原则

情绪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同时还必须有重点介入,特别是以下三类情形,是情绪辅导应重点介入的情绪类型。

(1)消极体验、消极情绪稳定的学生

一个女学生的图画是她被母亲痛打的场面,她伤心地流泪,旁边用红色的水彩笔写了五六个“痛”字,每个字后面是惊叹号:“痛!”“痛!!”……她在讲述画面时伤心地哭了。虽经劝慰,而这个女孩子只是默认了同学们的好意,走下讲台时仍沉浸在痛苦体验的情绪里,此时离她挨打已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可以看出她的敏感的性格特点。消极情绪是否稳定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学生苦恼“来得快,去得也快”,因而能保持乐观开朗即所谓的“不知愁”。“来得快,去得也快”保证了消极情绪的及时疏导。

(2)高度规范的高焦虑学生

有一类学生的高焦虑是通过对“组织纪律”的过分认真表现出来的,而现今学校教育特别容易忽视这一点。这类学生往往是极遵守规则的,所以才可能因一次迟到、一次体育课忘了穿白球鞋而长时间持续着“透不过气”的体验。从情绪心理讲,这种情绪品质并不是良好的,严格说应该进行适当的矫正的。

(3)退缩、自卑的学生

平时,有的学生表现出因学习、人际、生理特点(如个子矮小)而自我接纳困难、自卑、行为退缩的特点。这部分学生遵守纪律、很少攻击,从思品角度评价,他们没有问题行为。但从心理健康角度评价,问题就比较严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介入的重点。

四、情绪辅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必须重视情绪辅导的目标,是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品质

学校教育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重认知目标、缺乏情绪目标”的严重弊端。而现今学校教育由于单纯强调认知目标,学生的焦虑和苦恼无人关照,而且往往为了认知目标将学生置于极大的焦虑和压抑之中,学生大比例的学习焦虑就说明了这一点。为此,教师应该在关注课程目标的同时,把情绪发展目标放在重要位置,尤其要强调不能为了认知目标而丢掉情绪目标,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8篇:小学三年级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适应性

学习适应性是指学习者根据学习条件的变化,个人做出主动的改变,以达到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并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能力。作为一种学习能力,学习适应性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条重要标准。研究和实践表明,学习适应问题已成为制约学生学习进步,导致学业不良,影响其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学者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开始了对学习适应性的大量研究。

一、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研究概述

1. 总体水平

国内研究者多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小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研究,选取特定的研究对象,通过量表或问卷进行测试,经过数据分析,了解总体水平。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总体现状和发展水平不尽相同。

戴玉红(1997)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学3―6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平均等级达到中等,优秀率只有1.86%,远低于全国的理论水平。1徐亚青(1998)在上海市某小学进行小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二年级小学生有43.03%的学生处于学习不适应状态。2邵红(1999)对乌鲁木齐市某小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各年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分布大致呈正偏态分布,处在中上等(35.2 %)及优等(12.9 %)学生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中等(13.8 %)及差等( 2.2 % )学生,说明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总体水平较高。3杨广兴,幺青(2000)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天津市某校三、五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三年级的平均等级为3.39,五年级平均等级为3.57,优秀等级7.54%。研究认为小学生三五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相当良好。4杨雪梅(2001)对四川省达州市小学二至四年级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适应性平均等级在2.86---2.31之间。总体水平较低。5白晋荣,刘贵文等(2002)对石家庄市288名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学习适应性的研究,研究发现,小学生总体学习性水平比常模高很多。6王斌(2003)选取苏州市三所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学习适应性测验(AAT)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良好。7田澜(2004)以重庆市某小学四五年级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四五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不良率分别为36.7%、38.6%。8李玲,李辉,廖全明,沐伟(2005)对昆明市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学习适应性不良率达到42.8%,水平较低。9赵桂凤(2006)以北京市某城区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各因素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的所占比例较大。10涂芳(2007)对湖北省咸宁市某校小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所测学生整体的适应性好于全国总体情况。11孟萍(2013)对天津市三所小学318名小学一年级生进行了学习适应性情况调查,得出结论: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整体较好,中等及以上适应水平的分布高于全国常模。12刘曼曼(2014)对开封市某学校低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30%低年级小学生存在学习适应问题。13

2.发展特点

到目前为止,对于我国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总体发展趋势,研究者们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尚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研究结论。

戴育红(1997年)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随年级呈逐渐上升趋势。14欧朝晖(2007)研究认为,五年级学生要优于四年级学生。15聂衍刚,刘毅(2004)研究认为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高于三年级。16

邵红(1999年)的研究认为,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总体水平随年级的增高而呈现下降的趋势。一年级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最高,四年级的学习适应性水平降到最低。17楚大生,刘冠盛,刘治安,刘彩华等(2000)研究认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要好于五年级学生。18杨雪梅,叶俊(2001年)研究结果显示,二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要好于三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水平。19田澜,刘志东,戴海英(2004年)研究认为,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发展趋势是随年级升高而下降。20

3.性别差异

众多研究者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存在性别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否显著,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

徐速(2001)21郭楚如、吴泽敏(2003)22王斌(2003年)23聂衍刚、刘毅(2004)24田澜(2004)25付丽丽(2010)26曾爱莉(2011)27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看,学生在学习适应性水平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普遍优于男生。而王佩丹、郭楚如、林勇强(2004)对小学二年级男女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在学习适应性三维度中的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方面男生显著优于女生。28

戴育红(1997)29欧朝晖(2007)30罗丽霞(2012)31等研究认为学习适应性水平男生略低于女生,但男女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差异并不显著,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白晋荣,刘桂文,赵笑梅,张杉杉(200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听课方法”这个因素外,男女生在学习适应性其他因素上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2

二、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概述

白晋荣(2002年)对河北省石家庄市小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结果认为,家庭环境是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各影响因素中最大的影响因素。33林国珍(2004年)的研究结果也支持此观点。34聂衍刚(200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环境因素是对不同学校学生最具有普遍性的影响因素。35凌辉(2002年),通过对86名小学生的对比研究发现,家庭氛围、家庭成员相处的模式、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及职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业成效产生非常大的影响。36曾琦(1997)37,李大维(2013)38尤国金39等研究者也做了相关研究。李秀芳,杨晓青(1997)采用AAT测验以上海市怒江市特殊家庭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学习适应性产生影响。40欧朝晖(2007)采用台湾学者陈英豪、林正文和李坤崇编制的《学习适应量表》对上海市静宜区小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情况、父母文化程度等是影响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因素。41贾梅(2007)主要从学习基础,年龄和性别,与父母的交流情况,父母的文化程度和与父母的交流对学习适应性与提升能力的影响,父母对学习的态度和与父母的交流对学习适应性与提升能力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42

魏丽华,石运芝(2002)研究认为教学方式、学习目标和动力、学习方法和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43赵笑梅(2005)对教学模式对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进行了研究。44王红日 (2012)研究教师因素与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关系。45丁国芳(2000)采用问卷调查对天津市河东区某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研究,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与学生学习成绩紧密相关。46田澜(2002)研究发现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与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有关。47徐速(2001)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自我控制水平与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控制与学习适应性有着密切的关系。48房安荣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时间管理及学习情景敏感性有关。

三、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培养研究概述

葛明贵,杨永平(1997)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进行学习品质训练研究。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进行学习品质训练能够较好地促进小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信心的发展,对小学生学业成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9张履祥(2000)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研究了学习策略训练对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效应。研究证明,在小学阶段开设学习策略训练课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50郭春海(2000)通过研究认为,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51徐速(2001)通过自我控制与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提出教育者可以通过训练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以提高其学习适应性。52张潜,李祚山,赫红等(2002年)研究通过改变教师观念,教师运用积极评价语言,加强学校和家庭沟通等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53任碧翔(2003年)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了提高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途径和方法。54耿向红(2003)以北京市石景山区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法和自然实验法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为期一学年实验。结果表明,有效的学校教育措施可以提升小学生学习适应性。55田澜(2004年)罗丽霞(2012)对于学习适应性的进行教育干预实验研究。56郑勇军等(2007)提出可以从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指导学习方法,改变学习环境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57

四、小结

通过对查阅到的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相关文献的阅读、整理和分析,现做如下小结。

1.国外研究者及国内80年代末研究者们主要研究的是学习困难儿童和学习困难问题,以问题和个别为关注点,关于学生学习适应相关主题研究较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研究学生适应性的文章逐渐增多,以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修订《学习适应性测验(AAT)》为起点,研究者们将相关研究主题归总到学习适应性这一主题。90年代末至2000年初这十年间,以戴育红、田澜为代表的研究者们多采用《学习适应性测验(AAT)》对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调查研究。众多研究者多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进行研究,多以数据作为唯一的分析依据,结论是建立在对总体或各分因素数据的相对分值上进行分值的大小比较之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数据是客观的,但对于因素分析及培养措施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对于小学生。

2.我国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研究结果存在着差异性。综合众多研究文献,分析对比后发现: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水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甚至不同班级上都存在差异。对于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研究者们的研究结果大相径庭,存在争议。对于学生学习适应性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者们没有形成统一结论。本研究认为这也正是虽经过大量的研究,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们无法总结出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特点及发展趋势,并形成统一研究结论的重要原因。可见,不同地区的研究现状对于其他地区的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具有的预测意义不大。

3.综合众多研究可见,学生自身因素,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学习、家庭、社会环境都会对学生学习适应性产生不同的影响。但各方面因素随着研究对象的年龄阶段、学校类型等不同而影响作用大小不一。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很多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对于采取培养措施并没有较多的可操作性参考,比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经济收入等家庭因素。因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收入情况一时都很难改变,婚姻状况更是不由人控制。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学校,教师对此可干预的作用有限。

4.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培养研究,主要以实验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缺乏对学习适应性的整体培育措施。本研究认为,学习适应性实验研究受干扰的因素较多,所以相关研究或是集中于宏观意义上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构建和指导,或是过于具体的的内容、途径,因此迫切需要将理论成果为实际工作所用的,从本区教育教学实践关注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实际发展状况及现实存在的问题,选择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方法和措施。

1戴育红.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 教育导刊,1997,01:15-17.

2徐亚青.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1998,09:39-42+20.

3邵红,田金玲,顾正清. 乌鲁木齐市小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J]. 中国校医,1999,04:263-264.

4杨广兴,么青.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实验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0, (1/2) 35-37 63.

5杨雪梅, 叶峻.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J].四川心理科学, 2001, (3) , 36- 37.

6白晋荣,刘桂文,赵笑梅,张杉杉.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3:76-79.

7王斌.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情况调查与分析[J]. 常熟高专学报,2003,06:113-115.

8田澜,张大均. 重庆某小学409名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2004,01:23-24.

9李玲,李辉,廖全明,沐伟.昆明市某小学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2005, (2).

10赵荣凤.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分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0:56.

11涂芳.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2孟萍.幼小衔接背景下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13刘曼曼.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的问题与原因[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6:253-254.

14戴育红.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 教育导刊,1997,01:15-17.

15欧朝晖. 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调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37-38.

16聂衍刚,刘毅.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4:65-68.

17邵红,田金玲,顾正清. 乌鲁木齐市小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J]. 中国校医,1999,04:263-264.

18楚大生,刘冠盛,刘治安,刘彩华.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2000,Z1:32-34.

19杨雪梅, 叶峻.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J].四川心理科学, 2001, (3) , 36- 37.

20田澜,刘志东,戴海英. 小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类型及对策[J]. 中国健康教育,2004,08:69-71.

21徐速.313名小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2):102-103.

22郭楚如,吴泽敏,郭少玲,林勇强. 不同年级和性别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比较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2003,12:737.

23王斌.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情况调查与分析[J]. 常熟高专学报,2003,06:113-115.

24聂衍刚,刘毅.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4:65-68.

25田澜.我国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2):502-504.

26付丽丽,王志中,温娟娟. 郑州市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 文教资料,2010,03:157-158.

27曾爱莉.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J]. 教育革新,2011,03:22-23.

28王佩丹,郭楚如,林勇强.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228.

29戴育红.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 教育导刊,1997,01:15-17.

30欧朝晖.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调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37-38.

31罗丽霞. 城市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干预研究[D].广州大学,2012.

32白晋荣,刘桂文,赵笑梅,张杉杉.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3:76-79.

33白晋荣,刘桂文,赵笑梅,张杉杉.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3:76-79.

34林国珍,金武官,史以珏. 学习困难儿童与家庭行为及学习适应性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06:75-76+82.

35聂衍刚,刘毅.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4:65-68.

36凌辉. 儿童智力和家庭环境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02,02:167-168.

37曾琦,芦咏莉,邹泓,董奇,陈欣银. 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02:47-52.

38李大维. 学前教育经历、家庭环境特点与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9尤国金. 父母教养风格和自主性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1.

40李秀芳,杨晓青.特殊家庭亲子关系对孩子学习适应性的影响[J].大众心理学,1997(3):12.

41欧朝晖. 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调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37-38.

42贾梅.调控学习适应性因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3魏丽华, 石运芝, 崔海庆, 高慧英, 李善刚, 王敏.对一年级一学新生学习适应状况的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02, 10(1) , 37- 38.

44赵笑梅. 教学模式对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的纵向研究[A].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05:.

45王红日. 教师因素影响下的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46丁国芳.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特点与对策[J]. 社会心理科学,2000,Z1:41-42+46.

47田澜. 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及其教育干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48徐速. 小学高段学生学习适应性与自我控制水平的关系研究[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74-77.

49葛明贵,杨永平. 小学生学习品质训练的实验研究[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98-102.

50张履祥. 论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建构[J]. 心理科学,2000,05:603-604.

51郭春海.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与实践[J]. 社会心理科学,2000,Z1:40.

52徐速. 小学高段学生学习适应性与自我控制水平的关系研究[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74-77.

53张潜,李祚山,贺红,王学杰,刘永琼. 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培养[J]. 天津教育,2002,Z1:22-24.

54任碧翔. 提高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探讨[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09:43-44.

55耿向红.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3,02:5-10.

56田澜,张大均,陈旭. 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整合性教育干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2004,06:1389-1392.

57郑勇军,张淑敏,胡志华.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辅导研究[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04:118+120.

参考文献

[1] 江光荣.社会变革与人的适应[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6:19-23.

[2] 王丽芳.学生的适应不良与学校的教育指导[J].天津教育,1994(12):18-19.

[3] 戴育红.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 教育导刊,1997,01:15-17.

[4] 郭楚如,吴泽敏,郭少玲,林勇强. 不同年级和性别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比较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12):737

[5] 田澜,张大均,陈旭. 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整合性教育干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2004,06:1389-1392.

[6] 徐亚青.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1998,09:39-42+20.

[7] 杨广兴,么青.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实验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0, (1/2) 35-37 63.

[8] 杨雪梅, 叶峻.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J].四川心理科学, 2001, (3) , 36- 37.

[9] 白晋荣,刘桂文,赵笑梅,张杉杉.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3:76-79.

[10]王斌.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情况调查与分析[J]. 常熟高专学报,2003,06:113-115.

[11]田澜,张大均. 重庆某小学409名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2004,01:23-24.

[12]李玲,李辉,廖全明,沐伟.昆明市某小学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2005, (2).

[13]刘曼曼.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的问题与原因[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6:253-254.

[14]欧朝晖. 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调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37-38.

[15]聂衍刚,刘毅.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4:65-68.

[16]楚大生,刘冠盛,刘治安,刘彩华.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2000,Z1:32-34.

[17]田澜,刘志东,戴海英. 小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类型及对策[J]. 中国健康教育,2004,08:69-71.

[18]徐速.313名小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_2001,9(2):102-103.

[19]田澜.我国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2):502-504.

[20]付丽丽,王志中,温娟娟. 郑州市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 文教资料,2010,03:157-158.

[21]曾爱莉.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J]. 教育革新,2011,03:22-23.

[22]王佩丹,郭楚如,林勇强.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228.

[23]时勘,王鹏等.《中学生适应性学习模型的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04

[24]凌辉. 儿童智力和家庭环境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02,02:167-168.

[25]曾琦,芦咏莉,邹泓,董奇,陈欣银. 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02:47-52.

[26]李秀芳,杨晓青.特殊家庭亲子关系对孩子学习适应性的影响[J].大众心理学,1997(3):12.

[27]冯廷勇, 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2(1) , 44- 48.

[28]魏丽华, 石运芝, 崔海庆, 高慧英, 李善刚, 王敏.对一年级一学新生学习适应状况的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02, 10(1) , 37- 38.

[29]丁国芳.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特点与对策[J]. 社会心理科学,2000,Z1:41-42+46.

[30]徐速. 小学高段学生学习适应性与自我控制水平的关系研究[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74-77.

[31]葛明贵,杨永平.小学生学习品质训练的实验研究[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98-102.

[32]郭春海.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与实践[J]. 社会心理科学,2000,Z1:40.

[33]张潜,李祚山,贺红,王学杰,刘永琼. 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培养[J]. 天津教育,2002,Z1:22-24.

[34]任碧翔. 提高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探讨[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09:43-44.

[35]耿向红.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3,02:5-10.

[36]郑勇军,张淑敏,胡志华.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辅导研究[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04:118+120.会科学版),2001,01:74-77.

[37]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 3).

[38]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81

[39]田澜,张小菊.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辅导的目标体系建构[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1:31-33.

[40]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心理[J].科学探新,2002 , ( 1)

第9篇:小学三年级健康教育范文

在开县南雅镇书香中心小学对面的郭辉雄副校长家,一位十三四岁的女孩正和她的伙伴们跳着橡皮筋,唱着歌谣。看着她们无拘无束、天真烂漫地嬉戏,郭辉雄老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个女孩名叫陈小玲,她每逢节假日都要到郭老师家玩耍,这里有很多跟她同样境遇的伙伴,有她曾经朝夕相处了5年的亲人。

6年养育27个“儿女”

南雅镇地处偏僻山区,很多农民都外出打工,在书香中心小学上学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陈小玲就是这些留守儿童中的一个。

陈小玲来郭辉雄家之前,奶奶刚刚去世。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家办完丧事,面对建房时欠下的债务,面对无人看护的女儿,小玲的父母犯难了。“你们俩放心的话,把小玲交给我吧!”郭辉雄主动将小玲领到自己家中。那时,陈小玲才读小学三年级。从此,郭辉雄担负起了家长的责任。每天他都要挤出时间检查小玲的作业,辅导她的功课,教她生活技能,隔段时间就要陪她给远方的爸爸妈妈打电话。从小娇生惯养的小玲,经过郭老师的调教,改掉了任性、生活习惯差的毛病,能自己洗衣、煮饭,还能对花草进行修枝、整形。2005年,她以年级第四名的优异成绩小学毕业。

不知不觉5年过去了,陈小玲即将读初三。在离开郭老师家那天,小玲很舍不得,她哭红了双眼,喊出了5年来都想喊的一句――“郭爸爸”!

陈小玲是郭老师照顾的第一个留守儿童。近6年来,郭老师家先后住过14名孩子,加上如今的13名孩子,总共有27人。

留守儿童黄娟(化名),其父在服刑,母亲也弃她而去,她和年逾七旬的奶奶一起生活。第一次见到小娟,郭老师发现她很久都没洗头,头上虱子无数。郭老师为她剪去头发,彻底洗了一次头。对其中部分溃烂的地方,他还用小棉球细心擦掉脓血。然后,他和妻子一道,带上换洗衣服来到黄娟家,让她和奶奶把全身衣服换了,并将她们的衣服、被单全部清洗、消毒,把她家彻底打扫干净。此后,黄娟睡觉安稳了,也慢慢变得整洁了。

2005年端午节的头一天,郭老师和留守儿童梁海青谈心时,梁海青说出了自己的农历生日:“五月初五。”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郭老师决定在下午放学之前,为父母未在家的梁海青举行一场生日会。下午第二节课后,郭老师提着生日蛋糕走进教室,示意孩子们坐下。“孩子们,明天是梁海青同学的生日,他爸爸妈妈都没在家,你们愿意为他唱《生日歌》吗?”他的提议立即得到孩子们的一致赞同。“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生日歌》唱完,郭老师送给梁海青一本软面抄。梁海青高兴得跳了起来,全班同学都为他欢呼。在欢呼声中,同学们分享着生日蛋糕的甜蜜。梁海青以此写成的作文《难忘的生日礼物》在《少年先锋报》发表。这样的生日庆祝活动,还有很多,班上的留守儿童永远都不会忘记生日当天收到的祝福和礼物――小动物、日记本、生日蛋糕、贺卡……

为了让留守儿童成才

在照顾陈小玲的日子里,郭老师发现,孩子们心里渴望的不只是家的温暖。

在书香小学,时常听到孩子们唱着这样的歌谣――

“斑马线,可横穿,绿灯行来红灯站。走公路,靠右边,不在公路追和玩。风中岩边莫撑伞,树下躲雨不安全。城区迷路找警察,乡村迷路问和喊。三无车辆不乘坐,小心谨慎保平安。”

…………

这是郭老师和留守儿童们一起创作的安全歌谣,共有20首。他通过快板、朗诵、歌唱等形式,让孩子们牢牢记住这些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救本领。这些歌谣,同时影响着孩子的家长和所在社区的居民。

在课余时间,郭老师还教留守儿童们制作手工艺术品、操作电脑、练习琴棋书画、编撰对联。仅他们编撰并赠送给周围群众的对联,就有500多副;有3位留守儿童还能自弹自唱一些歌曲。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18人获得县里面的各类奖励,还有26人获得市里面的各类奖励,发表作文32篇。

为了帮助更多的留守儿童,在郭老师的倡导下,书香小学设立了关爱留守儿童专项基金,他带头把自己被评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后每年获得的1000元奖金和部分稿费,捐给基金。现在,基金已累计8760元。

为留守儿童父母搭建致富桥

留守儿童陈龙(化名)的母亲去世,父亲长年在外工作,两年才回家一次。平时,他和70多岁的爷爷生活在一起。爷爷是个“老麻将”,打麻将时怕陈龙来捣乱,常给些零钱打发他。陈龙悟出爷爷的心思后,只要爷爷一打麻将就开口要钱,3元、5元不等。久而久之,陈龙不听爷爷的话,上课也不听讲,不完成作业。郭辉雄多次教育,与其爷爷联系,均不见好转。郭辉雄认识到,要成功教育好留守儿童,家长、家长的家教意识、重视程度和教育方式都十分重要。

2004年,郭辉雄办起了家长培训班,将优秀的家长,外出创业业绩与子女学习成绩“双赢”的父母,请来现身说法。比如,如何让孩子学会自理,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等。在对孩子进行的安全教育、生活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教育中,郭辉雄邀请家长、家长到学校一并参加培训,参与主题活动,一些家长或家长还上台讲课。听课的人由最初的五六人,到现在30多人。陈龙的爷爷也来听课了,打麻将的时间明显少了,关心陈龙的学习、生活多了。如今,陈龙的各方面表现明显进步。

在开办家长培训班的时间里,郭辉雄发现,农民离家别子外出打工,着实有很多无奈,其中,最重要的是苦于在家乡找不到发家致富的门路。要真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给家长们找到一条在家乡能发家致富的门路才是关键。

于是,郭辉雄在家门口挂了一块小黑板,专门介绍为农服务信息,这些信息都是郭辉雄通过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获得的。他还利用家长培训班,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书香村农民丁时国,在外打工挣了一些钱,在送孩子到学校读书时,听郭辉雄介绍致富信息后,一下子来了兴趣。经过郭辉雄的介绍和对市场行情的分析,丁时国打消了继续外出打工的念头,决定利用深山里的绿色资源,采用原始工艺酿造绿色粮食酒。结果酿出的酒不仅在开县很畅销,还销往梁平、城口和四川的开江、宣汉等县,供不应求。很多农民通过郭辉雄提供的致富信息,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18个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家乡扎住了根,这里面就有陈小玲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