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第1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

2004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随后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在3年内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培训。为保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全国已经普遍展开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随着培训工作的展开,制约培训效果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参与了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培训过程中通过与受训教师的深入交谈,亲身观察以及反思,发现当前培训中存在不少制约培训效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领导对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把这次培训称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究其原因,是上级领导发的通知中就把这次培训称为微机培训,致使许多教师把这次培训与以往的各种计算机技术能力培训等同了。部分学校领导理念认识和组织管理不到位。在与受训教师的交谈中,有些老师反映所在学校的领导根本不了解此次培训的内容和意义,在学校内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支持服务系统,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并没有针对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设立评价和激励机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时性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退缩心理,积极性不高。多数培训方式和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针对性。对于目前的培训,受训教师的普遍反映是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其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个体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培训中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所以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培训模式比较单一。这次培训在推进方式上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核心培训和全员培训。核心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核心培训”再“全员培训”,因此,首先到高等教育机构中接受培训的骨干教师的培训效果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全员培训,部分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培训脱离了中小学教学实践,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根本在于提高认识,从需入手,促进培训模式的多样化,并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受训教师的积极性,使培训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一)精选主讲教师,关注中小学课堂,注重案例学习中的知识建构,以学员的观点引领和发展课程

教育技术的价值在于教育实践,所以能力从实践中建设,并用于实践,这就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指导思想。为了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将技术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培训要从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出发,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强调主体参与,动手动脑,使受训教师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轻松学会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并感受到教育技术的特有魅力。

因此,主讲教师必须熟悉中小学课堂,注重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树立以培训促专业发展、以研究促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师教育理念,在培训实践过程中注重重构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消除目前大学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所出现的从理论到理论,被中小学教师戏称为“空对空”的培训现象。

针对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特点,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主讲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案例的利用,并将案例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案例学习过程中,课程的发展是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的、非全部预先设计好的,它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讲教师应能够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分析、评价、修订等活动,促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建构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实现由“例”到“理”的上升。(二)关注受训教师需求,以受训教师为中心,采用“菜单式”培训方式,增加校本培训

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期望利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良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从而缩小学生实际水平和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因此对教师的实际需求的细致把握,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所以应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各种方式进行培训需要分析,包括收集培训需求信息和确定培训需求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找出目标期望值与教师现状之间的差距,从而保证培训目标的合理性。现阶段的培训内容应以教师如何进行深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主战场在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方法、过程必须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所以培训方式要多样化,校本培训在时间安排上应该具有灵活性,在内容上应具有一定的权变性,培训方式宜丰富多样,组织上要有可靠的保证。因此,增加校本培训是最佳的选择。校本培训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培训单元,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落脚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学、科研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它与一所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联,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使教师所学到的教学技能和理论能迅速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育生产力”,可以填补培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三)组织实施和建立保障机制,使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得到良性发展

第2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

2013年7月,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县进修校组织的山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辅导教师的网上远程学习,在这之前,已经参加过初级培训的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当时就已经确实感受到远程学习的优越性,使自己在教学理论上又上一个台阶,在此,我记录一点自己中级培训以来的一些收获。

一、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

此次培训,在每个学习模块中,都设置必选案例和可选案例,这些案例非常有代表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的情况,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更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网络研修,好处多多。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即时性,有利于我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快捷性,有助于我提高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效率。可以说网页学习的互动性,有助于我和众多教师及时学习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现代教育技能得到了提升。

随着学校信息化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也得到了更为有效的整合,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的,通过这次几个模块的学习,使我掌握了更多的电脑操作技术,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3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

1.1民办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能熟练运用技术性技能的都达到50%以上,其中网络信息沟通工具或平台应用能力有88.2%的教师掌握很好,9.2%的教师基本掌握,只有极少数教师不具(2.6%),不具备office基本运用能力(word、execl、powerpoint)都在10%以内。民办高校教师网络教育资源直接应用于教学能力掌握情况(43.7%很好)好于网络教学平台应用能力(35.3%很好),好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发能力掌握情况(27.6%很好)。理论性能力的运用较差,掌握很好的教师比例都不足30%,其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教学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管理理论掌握很好的教师都低于20%,分别是19.3%、17.8%、16.4%。可见,民办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应用能力较高,网络教学能力应用一般,理论运用能力较差。

1.2民办高校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意识和态度

对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必要性调查中,有75.3%的民办高校教师认为有必要,可见民办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主观需求,培训工作也都受到各民办高校的重视,但是参加培训的人员中,85.1%的人是因为学院统一强制安排而参加的,只有14.9%的教师个人主动要求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教育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不是学院统一组织,一般也不会参加这样的专业培训。在每次培训结束之后,我们进行培训评价反馈时,发现很多教师都能认识到培训重要性,但是在培训过程中,又经常出现因为各种原因缺席部分培训过程。可见民办高校教师参加培训的意愿较强,但是态度不够积极。

教育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日新月异,在当今信息社会化时代,信息技术更新速度之快,更新周期之短,众所周知,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也要随时更新,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从民办高校教师参加培训次数的调查数据显示,培训还远远不够的,参加3次以上的教师不到20%,参加5次以上的仅有4.6%,大多数教师参加1-2次培训(73.9%),还有8.3%的教师没有接受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2.1民办高校发展政策对培训的影响

民办高校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特殊时期,兼顾了多方利益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只给政策不给钱的办学模式,这就使得民办高校各项发展工作,在宏观方面都受到政策的影响,具体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面表现在:一方面,民办高校按照《大纲》开展培训工作,用《标准》来考察和衡量培训效果,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所有培训经费都由学院自给,从经费预算、参训人员范围、培训师资来源、培训模式、场地安排、培训时间、培训周期、到教学收益,都要进行精心的测算。因此采用校本培训是最好的选择,安排在假期或者周末是符合逻辑的。

2.2民办高校治理结构对培训的影响

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举办模式,特别是出资情况。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理清了学校各级管理体系的关系,严格按照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治理结构的民办高校,在教师培训方面完全有校学术委员会负责,非常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每年都会开展教师技能大赛、教学设计大赛等等活动,来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因此治理结构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影响是直接的。

2.3专任教师年轻化与流动性对培训的影响

民办高校教师都是聘用制的,因此稳定性差,流动性高,专任教师中年轻教师和退休返聘教师比例都比较高,而35-55岁的骨干教师比例较低,没有正式事业单位编制,稳定不了这批人。返聘一定比例的退休教师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是为了满足教师队伍中的职称结构在数据上反映出来的所谓合理化。某些中青年教师不安心长期工作,一旦时机成熟就跳到其他单位,青年教师在工作几年积累教学经验后,时机成熟就流向公立院校,致使留不住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师流动性过大,严重影响培训组织和培训效果,参加3次以上培训的教师只占17.8%,大部分教师还没有接受一轮完整的教育技术培训,就已经离开了该学院的工作岗位,到其他高校或者单位去了,新的教师进来,又是进行初级或者中级的教育技术培训。

2.4专任教师结构对培训的影响

第4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

论文摘要: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促进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条件。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结合实际分析了培训的过程,提出了4个方面的培训策略,希望这些策略能为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最有效的途径,对于加快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为此,天门市教育局积极创设条件,认真实施项目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实施策略有以下4个方面。

1完善设施,构建“三个平台”

1.1完善基地建设平台

近年来,该市已累计投人4 001)多万元,在26个乡镇装备了60个电脑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在此基础上,2010年又对部分培训基地和培训点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如,投人50万元新建市电教馆培训基地,投人巧。万元更新巧个乡镇培训点的300多台电脑设备,投人100万元为各培训基地和培训点装备电子白板教室90个。形成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市电化教育馆培训基地为龙头,各乡镇培训点为依托的,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覆盖全面的培训体系,为深人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1.2开通培训管理平台

在中央电化教育馆和湖北省电化教育馆的强力支持下,该市教育局专门设置了高性能服务器,安装完善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平台,实现了全市联网、资源共享、整体开发、综合应用。配备了专职管理员,建有培训资源馆,建立健全各培训批次和班次编排、教师分配及综合管理体系,全面掌握每一位辅导教师和每一名学员的学习培训情况,实现动态监督、严格管理。目前,在该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管理平台上,教师在线辅导和学员在线学习每天均在1 500人次。

1.3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为增进广大教师的学习交流,天门市教育局抽调技术骨干,开通了全市教育系统技能培训互动交流平台。通过该互动平台,教师们可交流学习心得、探讨教学方法,平台学习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同时,该市电化教育馆设立了专班人员坚持在线互动,保持信息互通,对教师提出的疑难问题第一时间分析答复,设备故障第一时间指导排除,切实保障了全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2精心组织,实施“三级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以省、市、校互为支撑,上下联动的“三级培训”。

2.1省级培训育种子

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肩负着培训全市教师的重任,是三级培训的种子选手。2010年该市被确定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试点市之后,该市教育局通过教师申请及学校推荐、专家审核等方式,精心挑选了60名具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具备较强教学能力和责任心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5月初,60名教师全部以优异成绩结业。

2.2市级培训壮骨千

根据省级培训成绩和学科特点,通过选拔,确定了市级培训“讲师团”组成人员,从7月8日开始,“讲师团”分成27个培训小组分赴各地对全市1500名学科教师进行30课时的集中培训。

2.3校本培训重实效

市级培训结束后,全市中小学校本培训分学校组织实施。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教研员、年级组长、科任教师全员参与培训,确保人人通过考评。

3规范管理,突出“三个强化”

严格培训管理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在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过程中,应坚持细节管理、强化过程监督、确保培训质量。

3.1强化授课管理

设立管理平台,给市级培训“讲师团”的每位主讲教师分配账号和密码,确定了各模块的讲授重点及作业。所有主讲教师集中备课,形成统一的教案和讲义,并将培训教案、讲义、课件、教材及作业布置内容,全部纳人管理平台中的“资源馆”,为全面开展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提供资源及下载服务。

3:2强化培训监督

除举办集中的现场讲学之外,该市教育局还通过在线监督主讲教师每天是否按时登陆管理平台,查看学员上线学习情况,及时布置和批改学员作业,适时安排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和小组成果展示等活动,引导学员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促使学员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平台管理员每天统计各培训点教师和学员在线人数,监测培训进程,定期下发培训通报,促进培训工作。

3:3强化过程评价

为确保学员认真参与、学有所获,建立和完善了以学员培训过程评价为主导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并把形成性评价作为学员教育技术能力整体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终的教师专业化考核中占有重要位置·各主讲教师对学贯拳与培训的活动情况,分内容·分类别·分时段实施阶段性的3成性评价,不仅起到了激励学员的作用,而且成为教师诊断学员学习效果、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4注重成效,狠抓“三项落实”

4.1领导责任落实

该市教育局成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禾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实施方案》,明确了相关负责人、学校校长和主讲教师职责,分解了培训工作任务。各学校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指定了专人负责,确保了责任落实。

4.2督促检查落实

在培训过程中,采取局党组成员包片、机关干部蹲点的方式,向各培训点派出督导检查组,指导培训工作。各培训点严格过程管理,做到活动有记载、备课有课件、学习有笔记、课后有反思,做到了培训活动生动活泼,培训内容充实丰富。

第5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开始受到重视,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教师职业素质培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网络环境下,如何做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已经成为教育教学领域一个热门话题。下文将围绕柔性培训管理、网络平台培训展开相应的探讨。

1.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概述

1.1研究现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如何将信息技术这一元素有机地应用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中便成了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焦点。现阶段,该项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没有告诉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将教育基本理论、课程内容、信息技术这三者高效地整合在一起;2)培训方式较为单一[1]。

1.2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这一现代化教学平台,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策略及方法,从而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这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3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涵

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去,成为一种基本的、关键的构成要素,并于教育所涉及的诸多领域中进行广泛应用,从而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2.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施

2.1柔性培训管理的实施策略

2.1.1组织形式

突破传统教师培训的形式和桎梏,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下,结合学校及教师的真正需要,展开灵活多样、高质高效、与时俱进的教师培训。对于柔性培训而言,其组织形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受训场所灵活机动;2)受训时间接受调剂;3)结合教师实际情况,推荐针对性较强的培训资源;4)可借助网路平台进行相互交流[2]。

2.1.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不仅保留既往的经典知识,而且时刻处于更新状态,并对新旧知识进行分解和重组,进而构建一个全新的、更加科学的知识体系,这也是培养教师全面教育体系观的基础所在。另外,鼓励受训教师参与培训计划的设计,丰富、优化培训内容,从而实现对网络培训平台培训资源的有效充实[3]。

2.1.3过程管理

在该种培训模式下,一旦缺乏科学的过程管理,将很难达成学习任务和目标。通过科学的过程管理,能够及时了解受训教师的掌握情况,从而合理安排培训进度,能够准确了解受训教师的个人特点,从而为他们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还能够对培训予以全程监控,从而准确反映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

2.1.4评价体系

传统教师培训评价,绝大部分通过考试这种方式来实现,因而没有办法体现参训教师接受培训的过程。网络环境下的柔性培训模式,能够借助管理及评价平台对受训教师的学习状况予以实时把握,并将其反映在成绩库中,如此一来,便可实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有利于受训教师个性发展的一种现代化高效评价体系[4]。

2.2网络环境的创设

2.2.1创建培训虚拟社区

所谓培训虚拟社区指的是,为保障培训活动正常进行而构建的虚拟社区,不仅包括网络环境,同时还包括培训活动涉及的所有人。之所以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创建培训虚拟社区是基于两点考虑的,一是网络能够为培训活动带来丰富、优质的培训资源,二是网络时代业已来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教师应重视并了解网络,从而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

仅为受训教师提供方便的上网服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网络,因此,应针对培训内容及受训对象设计一个专用培训网站。该专用培训网站,能够为受训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高效交流的平台,还能够通过优质的网络服务,引导受训教师主动参与,进而加深他们对网络的认知[5]。

2.2.2创建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

2.2.2.1建立“学员论坛”

如何了解受训教师的真实感受是一大难题,然而论坛的诞生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办法。在论坛上,受训教师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意见,因而能够真实传达出个人内心的想法和建议。所以,负责培训的教师应重视并做好论坛的应用,一方面利用论坛来完成相应的学习和讨论,另一方面通过论坛来获悉受训教师的真正需要。

2.2.2.2利用QQ等即时交流工具进行在线交流

论坛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非即时性,所以,培训教师还应该尝试QQ等即时交流工具的运用。在该类交流工具的帮助下,培训教师可以和受训教师展开单独的、深入的探讨,也可以在QQ群中围绕某个学习主题展开集体讨论,如此一来,能够有效提升受训教师的学习热情,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2.2.2.3利用Blog提高知识管理能力

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提高教师知识管理能力是其中的主要目标之一。Blog的出现和应用有助于该目标的实现。受训教师通过Blog,不仅能够完成自身的知识积累,而且可以登录他人的Blog,汲取别人的智慧,从而实现对知识管理能力的有效、持续提升。

在创建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组织受训教师积极参与相关的各项讨论;2)讨论需要具有开放性特点,而不应该施以过多的条条框框;3)在讨论过程中,培训教师应予以适时、适当的引导。

2.2.3学员参与的网络管理

负责培训的教师,一方面自身要经常关注和管理培训网络平台中的大小事宜,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并引导受训教师参与到网络管理中去。现实情况是,组织者往往容易忽视该项工作的实施,又或是没能意识到该项工作的实施难度,所以,培训组织者应基于网络管理这一问题,加深自身的理解,并予以深入研究。培训教师无论在精力方面,还是在时间方面,都是相对有限的,所以,对培训网络平台进行管理时,应重视并引导学员参与管理,尤其是承担大量培训组织的情况下,可将如下方面引导并指导学生的参与:1)网络硬件的管理;2)学习资源的管理;3)培训班网上管理;4)论坛管理等。另外,受训教师通常完全能够很好地胜任以上管理工作[6]。

3.结束语

不管哪一种培训模式都不可能是毫无瑕疵的,建立在网络这一基础之上的培训模式也具有同样的问题。在传统培训中,师生、生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是网络培训模式所欠缺的。所以,网络培训模式也不能完全脱离传统培训模式而存在,两者应该建立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从而促进网络环境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不断提升,进而推动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作者单位:1.河南师范大学;2.河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牟娅. 基于混合培训模式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四川省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培训为例[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09:56-57.

[2]李正超.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探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2:87-88.

[3]周效章.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践[J]. 现代教育技术,2010,06:144-148.

[4]唐吉洪,张秀琦,程琳.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06:249-252.

第6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

论文摘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需要。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效性关乎教育技术能否切实、持续地发挥支持教学改革的作用。就教育技术培训实效性的问题,粗浅地分析影响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建构支持教育技术能力持续有效发展的模式。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教育部师范司于2005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开展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第一轮已基本完成。但培训的实效性如何,这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也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很多地区在完成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就很少再去关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发展状况。其中似乎有着这么一条大家共同默认的假设:教师在拿到培训合格证后,他就已经获得了教育技术能力,从此就可以独立行事了。这种假设如果成真,那可真的让人兴奋。但对培训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实际运用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解之后,发现情况并不是那么理想化。最严重的一种情况是,少部分教师参加完培训拿到合格证后依然是重归故道,没有尝试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改进教学。这其中固然有教师的态度问题(有些教师从一开始参加培训就带有强烈的功利心理),但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尽量避免此种问题的发生。另一种情况则较为普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培训所学解决具体问题,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技术支持方面的、设备设施方面的、学校管理策略方面的,等等。很多教师在技术整合教学的实践中,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整合上,“电灌”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情况给出一个提示:“培训”还不能算圆满结束。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问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学应得到有效支持,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实效性。

培训迁移理论也认为,培训不是受训者单纯地在培训过程中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它还包括受训者在迁移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的过程。培训迁移不仅发生在培训后的短时间内,更关注受训者怎样才能在长时间内持续地使用所学。由此看来,培训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从培训角度看问题存在的原因

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是采取分期、分批的集中式培训。优点是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较高的效率,有利于系统地传授教育技术的知识,革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具有教育主管部门强制参与的性质,可引起人们对教育技术的普遍重视等。这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起步阶段是很有价值的。但培训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2.1持续时间短。一个培训周期一般是一个星期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培训者希望培训能带给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受训教师也期望培训能提高自己运用教育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但实际上能力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得到较大提高是很困难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才能逐步提高。短期培训的结果主要是,使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得到提高、观念有所触动、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得到训练,但教师技术整合教学的能力难以得到切实、根本的发展。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上后,还难以针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效运用教育技术来解决,从而易导致学而不用,用而不活,最终难以坚持。如此,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持续发展就成了问题。

2.2批量化生产。集中式培训虽有规模效应,但缺乏针对性。一大批学员集中到一起接受培训常常会使培训工作从学员的一般情况着手,而参加培训的教师既有年龄的差别、学科的差别,还有学习能力和经验丰富程度的差别以及对培训的需求差别,这些都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影响因素。而集中式的培训却难以照顾周全,因此也难以使每个个体都得到充分发展。如何使教师从自己的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这是个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3脱离教师工作实际情境。培训是去情境化的或者拟情境化的。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几乎完全脱离了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境,类似学科教学式的,讲授内容多是理论、程式和规则。案例教学关注到理论结合实际,但它所教授的是一般过程和方法,也很难顾及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学生等的教学实际。事实证明,教师在学完这些知识以后,回到工作中还是难以有效运用所学知识,知识的迁移和转化遇到困难。

2.4考核倚重培训结果。培训结束后受训教师需通过考核取得合格证,以证明达到了培训目标;合格率的高低也常常是评估培训机构培训质量的重要依据。这就使得考核非常看重培训结果。相当部分的教师把追求合格证作为参训的目的。这种带有浓重的应试教育色彩的学习评价,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切实、持续、有效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5教师需额外付出时间和精力。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平时工作都很忙,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再让他们腾出时间专门来参加培训,势必增加他们的负担。如此,要想通过将短期集中式培训常规化,来解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2.6淡化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各个环节中都是没有学生参与的,这就很容易导致培训从教师的教入手,而从根本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中心和依据,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学生发展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心,也是检测教师专业发展效果的根本依据;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的保证。所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不能没有学生的参与。

第7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绩效评价;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自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来(以下简称标准),很多地区都组织了一线中小学教师或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下简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标准对教育系统中的三类人员分别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定。相应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也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目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评价方式基本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即计算机操作考核和理论笔试相结合。计算机操作考核部分往往只考察一些简单的操作,理论部分往往只注重受训教师对一些教育技术理论的简单记忆。传统的评价方式没有通过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采用系统的方法考察培训的效果,进而影响最终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笔者尝试借鉴起源于程序教学和教学系统设计中绩效技术的内涵,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绩效评价的过程和方法结合起来,形成培训绩效评价。

一、绩效评价概述

(一)绩效评价的含义.

绩效来源于英文的perfomrnace.原意为成绩、表现、能力。绩效技术又称人类绩效技术,起源于程序教学和教学系统设计。目前,学者对绩效技术的概念、定义、基础理论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WwW.133229.CoM国际绩效改进协会ispi从下面三个方面来阐述人类绩效技术:人类:组成一个组织的个人与团体:绩效:活动与可测量的结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与整体的方法。国内学者张祖忻则认为: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目。

绩效评价,是绩效技术的重要环节和重要领域,是将绩效技术的思想系统地运用于评价实践活动的过程和行为。

(二)绩效评价与教育技术相互促进的融合关系

绩效技术起源于教学系统设计,美国学者garyanglin认为“绩效技术包含了教学技术,绩效技术还涵盖了人类绩效问题的非教学法解决方案的设计。”94定义的作者西尔斯(b.seels)认为“(教学技术的实践也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其焦点在于面向绩效的提高,而不是传统的教学设计”。绩效技术是教学系统设计基础上不断发展的产物而绩效技术和教育技术两者在相互补充中又略显差别,绩效技术和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将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不断发展。绩效评价是绩效技术重要组成环节之一,是绩效技术的重要领域,类似于教育技术的评价领域,也类似于教学系统设计活动的评价环节,绩效评价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二者相互促进和融合的关系.二者交叉发展的现状无疑为绩效评价在教育技术培训领域里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

aect05定义中指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将94定义中教育技术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五大领域归结为创造,使用,管理三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应当具备知识、能力、意识等教育技术素养。05定义强调绩效和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并且突出强调教师意识和潜力在教师教育技术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意识和潜力层次是绩效评价强调的长远评价目标之一。

在教育技术学中如此重视绩效思想,突出教育技术工作者绩效的提高,作为教育技术领域之一的教育技术培训活动,尤其不能脱离这些思想。我们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评价中引进绩效的系统思想,采用绩效评价方式来评价受训者绩效的改变就显得尤为迫切,探讨绩效评价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绩效评价本身的许多优点。以及绩效评价与教育技术、教学系统设计不可分割的发展关系.为绩效评价在教育技术领域的运用提供了可能,这也是绩效评价乃至绩效技术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本位回归。这种回归让我们思考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中如何运用绩效评价的思想、方法,更好的对培训进行价值性评定。

二、培训绩效评价的原则及指标体系

今年上半年,笔者在科技信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试论绩效评价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运用》一文,文中笔者提出了培训绩效评价的概念,并总结了培训绩效评价需遵循的六点原则。基于绩效评价的特点及绩效评价与教育技术相互促进的融合关系,结合标准,并依据培训绩效的培训原则,笔者提出了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设计培训绩效评价表,探究相关指标内容可行性,思考建立有关的绩效指标体系时.笔者结合当前一些现状,力求体系能够反映当前的实际情况又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1.该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维度)有三块内容,分别是知识、能力与潜力、意识。

2.提出参考权重的概念: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评价中将各维度所占的比例设置某一参考值。在查阅近年来的文献时,我们发现目前关于绩效评价运用于教育技术培训领域里的文献很少,而且教育技术的学者大多也局限于讨论绩效技术本身的发展、或者是绩效评价在商务领域里的运用、没有将具体的绩效评价方法借鉴性地引入到教育领域,尤其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领域。学者还没有尝试建立一套比较受欢迎的培训评价体系和权重比例,因此笔者在明确评价的主次和重点,设置能力和权重维度对应地占有较高的比例。学校在实施具体评价时,应当以发展为主.兼测目标的评价思想。绩效指标只是强调要将意识和潜力应当占有更大的比重。具体的权重,应该结合受训教师的特点、结合学校物力财力,灵活设置。

3.培训绩效评价体系中,对于知识,能力潜力维度在二级指标中给出了具体可测的行为或者能力表述,因此不存在三级指标。而意识维度.为了区分意识维度差别和层次,建立了二级指标内容,并且对每一“二级指标”中还给出了三级指标,每一指标项里还含有具体的内容,这样更具有针对性。(1)关于知识维度:受训教师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对于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如教学理论)的理解应该大部分是已经具备的,也是容易达到的。(2)关于意识和潜力维度:问卷调查和实际调研显示,大多数受训教师并非缺乏信息技术技能,都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但很少会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和使用。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举办一系列的教育技术培训活动,目的就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正如o5定义强调绩效中的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吻合绩效评价中对能力和潜力的强调,具体表现就是受训者行为、能力、潜力的提高和改变,因此建立培训绩效指标体系时,应突出强调受训者通过培训在能力和潜力方面的绩效。笔者在培训绩效评价中,将能力潜力和意识维度置于较突出的位置,两块内容构成了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在主体,将评价体系中能力潜力维度所占的参考权重一设置为50%的比例,这符合信息社会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要求。

第8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

【论文摘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文章从近几年笔者参加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际出发,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构建了以评价和培训过程监控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Www.133229.COM《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组织集体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5培训支持系统

第9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文

论文摘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需要。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效性关乎教育技术能否切实、持续地发挥支持教学改革的作用。就教育技术培训实效性的问题,粗浅地分析影响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建构支持教育技术能力持续有效发展的模式。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教育部师范司于2005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开展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第一轮已基本完成。但培训的实效性如何,这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也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1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很多地区在完成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就很少再去关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发展状况。其中似乎有着这么一条大家共同默认的假设:教师在拿到培训合格证后,他就已经获得了教育技术能力,从此就可以独立行事了。这种假设如果成真,那可真的让人兴奋。但对培训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实际运用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解之后,发现情况并不是那么理想化。最严重的一种情况是,少部分教师参加完培训拿到合格证后依然是重归故道,没有尝试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改进教学。这其中固然有教师的态度问题(有些教师从一开始参加培训就带有强烈的功利心理),但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尽量避免此种问题的发生。另一种情况则较为普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培训所学解决具体问题,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技术支持方面的、设备设施方面的、学校管理策略方面的,等等。很多教师在技术整合教学的实践中,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整合上,“电灌”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情况给出一个提示:“培训”还不能算圆满结束。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问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学应得到有效支持,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实效性。

培训迁移理论也认为,培训不是受训者单纯地在培训过程中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它还包括受训者在迁移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的过程。培训迁移不仅发生在培训后的短时间内,更关注受训者怎样才能在长时间内持续地使用所学。由此看来,培训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从培训角度看问题存在的原因

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是采取分期、分批的集中式培训。优点是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较高的效率,有利于系统地传授教育技术的知识,革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具有教育主管部门强制参与的性质,可引起人们对教育技术的普遍重视等。这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起步阶段是很有价值的。但培训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2.1持续时间短。一个培训周期一般是一个星期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培训者希望培训能带给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受训教师也期望培训能提高自己运用教育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但实际上能力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得到较大提高是很困难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才能逐步提高。短期培训的结果主要是,使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得到提高、观念有所触动、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得到训练,但教师技术整合教学的能力难以得到切实、根本的发展。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上后,还难以针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效运用教育技术来解决,从而易导致学而不用,用而不活,最终难以坚持。如此,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持续发展就成了问题。

2.2批量化生产。集中式培训虽有规模效应,但缺乏针对性。一大批学员集中到一起接受培训常常会使培训工作从学员的一般情况着手,而参加培训的教师既有年龄的差别、学科的差别,还有学习能力和经验丰富程度的差别以及对培训的需求差别,这些都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影响因素。而集中式的培训却难以照顾周全,因此也难以使每个个体都得到充分发展。如何使教师从自己的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这是个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3脱离教师工作实际情境。培训是去情境化的或者拟情境化的。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几乎完全脱离了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境,类似学科教学式的,讲授内容多是理论、程式和规则。案例教学关注到理论结合实际,但它所教授的是一般过程和方法,也很难顾及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学生等的教学实际。事实证明,教师在学完这些知识以后,回到工作中还是难以有效运用所学知识,知识的迁移和转化遇到困难。

2.4考核倚重培训结果。培训结束后受训教师需通过考核取得合格证,以证明达到了培训目标;合格率的高低也常常是评估培训机构培训质量的重要依据。这就使得考核非常看重培训结果。相当部分的教师把追求合格证作为参训的目的。这种带有浓重的应试教育色彩的学习评价,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切实、持续、有效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5教师需额外付出时间和精力。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平时工作都很忙,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再让他们腾出时间专门来参加培训,势必增加他们的负担。如此,要想通过将短期集中式培训常规化,来解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2.6淡化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各个环节中都是没有学生参与的,这就很容易导致培训从教师的教入手,而从根本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中心和依据,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学生发展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心,也是检测教师专业发展效果的根本依据;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的保证。所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不能没有学生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