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空乘实训周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空中乘务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探讨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空中乘务专业进行了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并将其运用于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改革,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下面以《客舱设备运行》课程中“应急出口的使用”这2节课为例,说明如何将信息化教学应用于空中乘务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混合式教学,实现“翻转课堂”。
1、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在课程教学结束前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业余时间通过教材、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网络课程、上传的微课视频等)、CBT教学软件等进行自主学习,获取相关资讯,了解并学习下次课程内容,并要求在下次课程教学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效果。学生按要求通过网络信息资源搜集不同机型应急出口的图片和资料,了解应急出口的相关资讯。教师可将事先录制好的微课视频挂在该课程网站,方便学生在其可支配的时间和空间里,对视频进行播放、快进、暂停、后退等操作,直到听懂为止。CBT教学软件是企业资助学校的乘务员训练软件,可以动画的形式再现客舱设备使用的过程,比如舱门的开启过程,应急滑梯的伸展过程等。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学院信息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利用CBT教学软件学习使用应急出口。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现场答疑解惑。由4至6名学生组成乘务小组,以乘务小组为单位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学习成果展示既可以采取现场实际操作的形式,也可用PPT的形式或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模拟客舱展示学习成果,现场模拟操作,现场提出问题,现场解决问题。课前自主学习时弄不懂的问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教师的在场辅导,不会因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而形成沉重的负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评价各小组展示时的情况,包括动作错误、缺点及问题,教师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没有操作条件的内容(舱门开启、滑梯展开)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CBT教学软件、微课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详细演示、讲解,促使学生掌握相关技术技能,熟练操作客舱设备。
3、以实际操作、仿真实训和信息手段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课堂成果展示(模拟客舱实训、情境模拟或PPT展示)以乘务小组为单位开展,学生对自己的展示进行评价,教师对每个乘务小组的表现现场指导并评价。本次课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选择正确出口、迅速撤离旅客”的项目,学生进行现场模拟演示。学生在演示和观摩后进行项目总结,依次进行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随后抽查,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并进行总结评价。
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特色与创新
1、传统教师角色的转换。通过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教师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给予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控制权,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不再局限于给学生定等级,而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支持学生获得知识学习的控制权方面,教师采用了预先录制视频、制作资源共享课程等技术手段,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
2、教学内容任务化(情境化)。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创设有具体意义的情境,在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也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准确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由于学校情境中产生的问题及其评价标准与真实工作情境中有很大差别,因此需要将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课堂教学与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相联系,这也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必然选择。比如在“应急出口的使用”这次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现场进行以下情境模拟:正常情况下如何通过出口指挥旅客逃生?飞机机头着地时如何选择出口指挥旅客逃离?飞机机尾着地时如何选择出口指挥旅客逃离?飞机侧趴时如何选择出口指挥旅客逃离?学生在情境模拟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正确解答了以上问题。
3、实施混合式教学,在线课堂与实体课堂相结合。目前以翻转课堂为主体的混合学习模式异军突起,给我校空乘专业一线教师带来观念上的改变和行动上的指导。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的教学模式进行翻转,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空乘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将网络、微课、多媒体课件、CBT教学软件、视频等信息手段与项目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在线课堂与实体课堂相结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4、互动方式多样化。学生组成乘务小组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学习活动、模拟训练等,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互动。教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网络课堂、微信、QQ、教学博客等)与学生互动,互动从课堂延续到随时随地。信息化教学改革注意设计协作环境,即利用网上多种交流工具如电子邮件、BBS、QQ等工具,通过竞争、协作、伙伴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学习,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信息化协作学习环境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使交互变得更加容易控制。
5、考核评价过程化。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与考核。比如,在项目教学中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包括自主学习、项目准备、课堂展示、项目完成、项目总结等。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注重以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的形成性评价。同时,教师建立网络评价网站,让学生和家长及时了解其学习情况。
6、教学管理自动化。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后,网络给教学管理带来了许多便利。利用网络,教师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尽量考虑到网络的便利和不足来对学生的自主化学习进行自动化管理。学生可以把教师的教案、课件拷贝回家进行学习,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也可以在教师的网络评价网站中了解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重要数据和情况。
三、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1、通过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后,学生处于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环境中,在自主学习中能够自觉主动地接触新事物和新信息,善于用信息的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性倾向,增强了学生对周围信息敏锐的感知能力,提高了信息意识,从而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同时,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这就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展开的教学过程,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各种教学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教育信息,学生能够全方位地感知和认识学习对象,让学生在获取信息资源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和处理,并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弥补了空中乘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的不足。由于高职院校客舱实训教学发展时间有限,在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安排等诸多方面尚属于探索阶段,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模拟客舱空间狭小,容纳人数有限;客舱设备和服务用具种类、型号不齐全;客舱设备维护困难,维修周期长;客舱机型单一;实训内容难以及时更新,难与行业保持同步等。针对以上问题,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将实训与IT技术相结合,采取数字技术模拟实训过程、人机互动学习的方式,大大节省了教学成本,提高了教学效率,充实了训练内容,从而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大都热情、开朗、活泼,有礼貌懂礼仪,情商较高。他们擅长形象思维,喜欢动手操作,乐于表现自己。学生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展示自己,愿意花业余时间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自主学习,充分准备,以便在课堂上做到最好。信息化教学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4、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他们互相探讨、互相帮助,积极准备,分工协作完成自主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展示学习成果,根据需要进行集体展示或轮流展示,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互相鼓励,力求做到最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教学评价,通过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检验学习效果,他们在竞争和评价中学会如何指出对方的缺点,如何发现对方的优点,如何正确评价自己与对方,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大大提高。
1.1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提供了政策条件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健全政府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分工明确,统筹有力、运行协调的管理体制,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产教结合要求教育与产业保持密切联系,教育发展规划要体现产业发展规划,教育的内容要反映产业的内容,教育的培养规格要反映产业的员工标准,教育的供给要满足产业的需求,教育界和产业界始终要保持良性互动。民航业的职业道德反映了民航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产业经济对劳动力的内在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也是产教结合的另一种表述。产教结合使得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从而使教育成果符合市场化的需求。而行业职业道德是产业需求和产业标准对人才培养的浓缩性要求。行业职业道德植入到民航高职教育之中,正是产教结合的内涵体现。通过民航职业道德思想的植入,厘清行业发展的现状,凸显行业发展需求,为民航高职教育提供了教育方向和教育目标。这种模式也符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家规划发展教育方针。
1.2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提出了要求
在20世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操作型和实用型人才”。这种培养理念对物质匮乏、生活处于贫困线的中国人来讲发挥着巨大的经济作用,为中国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性人才。事实上,高等教育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高等院校结合为具有培养人才主导功能的有机整体。在人才培养模块上,教育只注重人才的实用性,而忽略人才的系统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无疑是与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必然与所在国家的发展和环境息息相关。中国正在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向中等发达的工业国家转变。高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实现人们更高质量的就业和终身发展、为了本地区更高水平的小康和现代化而存在。2007年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010年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按照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完善职业教育的层次、布局和结构,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快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系统培养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从这两个发展纲要看,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有了很大的提高。高职教育已经从单纯注重技能型的培养目标转变为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方位发展的培养目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体现了现代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民航高职院校是以民航业为背景的一所高职院校,是培育具有行业技能性和应用性的人才,通过民航高职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但是,仅仅具备一定的动手应用能力,而没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创新能力,是很难胜任民航业的专业岗位。民航业拥有多种类型的工作岗位,每个岗位的特性都不尽相同,但大部分的岗位都强调员工工作认真细致及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单纯只具有岗位的技能性,是不足以胜任这份工作。而员工的这些生活品性,都能从行业职业道德中培养出来。因此,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既是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是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可能性上看,工学结合、校企对接为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提供了平台。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开放沟通的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工学结合、学分认证为基础,创新学习方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和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对接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高职院校以行业标准为基础,按照市场化需求,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大学生。高职教育应依据企业要求不断调整课程安排、课程设计和实验实训,以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这种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而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是工学结合、校企对接的一种表现形式。民航业职业道德是关于民航业员工的精神状态、精神品质的总和,是指人们在民航业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民航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因此,民航业职业道德可以反映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通过民航业职业道德渗透性教育,学生对企业有一定的认识,可以把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的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民航业职业道德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对接,把企业的具体管理规范引入到课堂中,使同学能深刻感受到以后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能更快融入企业中。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的是“2+1”教育模式,即2年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1年在民航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工学结合、校企对接的办学模式,为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提供了现实的平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行业职业道德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培养行业职业道德在工作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2民航强国战略是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的宏大目标
实现民航强国战略是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的宏大目标,从行业战略发展看,行业的发展既需要先进的技术、良好的设备,也需要优异的人才队伍。这些人才队伍自身的素质涵养、职业道德的高低决定着民航业在国际地位的崛起。从必要性上看,民航的国际竞争力与民航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相一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改革步伐的加快,国际化的轨迹越来越明显。民航的发展速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国际化的重要指标,民航强国梦是中国梦的内涵之一和延伸,是中国国力强大的综合体现。因此,民航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关系着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民航国际竞争力包含技术指标、发展指标、服务指标、人员素质指标等,这些指标都与行业职业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民航业职业道德对提高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企业归属感,规范行业相关的制度,落实行业法律成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建立一套适合民航发展的行业职业道德体系,有助于提高我国民航业的发展,提高民航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整个行业在国际的影响力。在西方国家,民航的发展已经日益成熟,卡塔尔、迪拜这些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A380客机40多架,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就更多了,而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A380则不到10架。201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A380在国内航线还是处于亏损状态。由此可见,中国的航空业仍处于发展期,成长的空间比较大,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民航国际竞争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看到成果。民航的良性发展需要行业职业道德作为指引,通过行业的职业道德指引,民航业的科技研究才能不断创新,民航业的服务体系才能不断完善,民航的人才才能充满活力。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民航业的人才争夺相当激烈,民航的国际影响力常常也体现在人才的培养上。行业的职业道德培养了行业从业人员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个人品质,培养了从业人员把安全稳定作为行业生命线的严谨个性,培养了从业人员谦虚认真的工作作风。总而言之,行业职业道德与民航的国际竞争力息息相关,民航业的长效发展需要行业职业道德的引领。民航高职院校注重加强与行业单位的合作。为了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为了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民航高职院校除了和国内的航空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以外,还同国外的航空公司签订协议,如卡塔尔航空、阿联酋航空、加拿大航空,等等。通过中外航空公司的比较性研究,按照行业标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也有利于为我国民航业的高速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通过国外和国内的航空服务、航空维护、航空建造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出具有民航特色的行业职业道德。利用行业职业道德,不仅能培育出民航业各个岗位的优异人才,还能提升民航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为中国民航的国际影响力打下扎实的基础。从可能性看,首先,通用的航空服务需要民航职业道德的支撑。
民航业在公众视野里,多以第三产业或者是服务业呈现。全球的通用航空公司都在争抢世界的客源。在旅客的心目中,哪家航空公司可以作为自己出行的选择更多取决于这家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而这种服务质量的要求需要行业职业道德的支撑。行业的职业道德使得行业的企业文化得到伸展,使得企业能按照自身的要求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在通用的航空服务领域,依据行业的标准,企业秉持“服务周到、热情大方、善于沟通”的服务理念,尽量满足乘客的基本要求,使每一位乘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而各大航空公司根据其公司的企业文化特点,在服务顾客中各不相同。如加拿大、卡塔尔这些国家和香港地区,走得是家庭路线。他们创造的文化理念,让每一位乘客上了飞机后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使他们身心都放松下来。而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走得是时尚、青春路线。飞机上的乘务人员,一色青春靓丽。她们着装时尚大方,性格温柔体贴,懂礼仪、善笑容,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从而使客人忘记旅途的疲惫。这些企业文化的展现需要行业职业道德的支撑。员工没有基本的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企业难于把自己的企业文化变成现实的社会文化,难于将自身的文化理念向社会推广,难于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效应。行业职业道德不但丰富员工的精神世界,给予员工职业信仰,还能提高企业员工的执行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这个企业的全面发展。民航职业道德的支撑作用还体现在培养员工优秀的行业习惯上。在航空专机上,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服务人员和工作人员都是面带笑容,态度亲切。笑容训练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相当辛苦的过程。专业的空乘人员,需要口含筷子长时间练习,以达到最好的笑容尺度。尤其知名的航空公司,对笑容的要求更为苛刻。在整个过程中,员工积极配合,努力完成企业布置的任务,攻坚克难,任劳任怨。这些正是行业职业道德精神的内在体现,充分发挥了行业职业道德的支撑作用。民航高职按照企业的要求,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培养的学生送往企业的一线,再由航空公司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尤其在通用航空服务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体系,使学生毕业后能熟练掌握各项岗位技能、岗位礼仪,为企业的发展节约了人才投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民航企业的发展需要民航职业道德的指引。随着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航空公司迎来了发展潮。航空公司竞争力的加强,需要行业职业道德的指引。航空公司从国外购买各种型号的客机,对客机的维护、管理以及整个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的建构等,都贯穿着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道德不像销售能产生即时的经济效应,它产生的效能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力量在起作用。如航空公司的地服部门,长期从事着旅客的接送和行李搬抬任务,工作单调而繁重,工作时间不稳定,常年两班倒,尤其是春运期间,他们为了广大的乘客能顺利坐上飞机回家过年,只能默默坚守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中奉献自己的力量。在一次南航实习生的访谈中,有一位学生谈到:“作为不能回家的孩子,真的很心酸。但是当看到乘客们坐上飞机,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内心还是很感动。航空公司为不能回家的员工举行了各式各样的联谊活动,减轻大家思乡之苦,这些都让员工感觉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这次访谈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无论是民航企业,还是航空公司的员工,都遵从行业职业道德精神指引,从人性的原则出发,为社会创造更好的服务。这种价值体系不仅能促进航空公司持续快速的发展,还能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实现了从自我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变。
3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望和学生对民航业
的向往是民航高职培植行业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民航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以及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的汇聚。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望和学生对民航业的向往是推动民航业人才输送纽带的关键。而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正是为民航业人才的供给提供了一个契合点。
3.1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民航高职教育培植民航职业道德的显性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作风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后现代化工业时代里,我国的民航业取得惊人的成就。2014年民航总局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748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3.9亿人次、货邮运输量58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1.1%、10.5%和5.3%。通用航空飞行59.8万小时,比上年增长5.6%,基础建设投资780亿元。民航资源网曾公布一个数据,2014年春运期间,全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将达4200万人次,比去年增加10%。在航空业高度发展的黄金时间,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民航业的发展为行业类院校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在我国,行业类高校只有五所,分别是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随着近几年航空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类院校已经满足不了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尤其是服务于航空公司和机场的一线蓝领工人,出现了员工招工难、流动性大、专业背景欠缺、态度不端正等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与民航业本身所特有的行业特性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行业对员工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容易出现新员工因为承受不了行业压力而大量的离岗,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作为行业类院校,民航高职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正是解决此类难题的良方。民航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有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毋庸置疑,民航业是一种把安全当生命的事业。在航空公司里工作,认真细致已成为行业人的基本共识,从业人员任何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空难发生。在航班将要起飞前,机务维修人员要对飞机零部件进行反复检查;机内服务人员要对机舱内是否存在危险品,各种飞机配套设施是否完善进行反复检验;机场安检人员要对乘客的行李进行反复检阅,这些工作都是为了航班能安全顺利到达目的地而做的准备。航空公司的地面服务和保障人员,经常要加班加点,晚上上夜班,常年出现三班倒的现象。航班延误的时候,还要忍受旅客的责备和谩骂,没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很难适应岗位的要求。而民航高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行业职业道德的价值观,把民航业的行业特点和行业标准融入到专业化教育中,使学生在大学教育中体会到行业的要求和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望和需求。这方面正体现着民航行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望是培育具有奉献意识和创新性的企业从业人员,这也正是民航高职培植行业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奉献意识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道德上的体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生价值是一个人在一生中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也是人的一生对社会、他人和自身需求的满足。奉献他人、奉献社会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对职业道德的客观要求。职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职业本身就是为协调社会生活、为社会发展而存在的,它的本质是从属于社会而不是从属于个人的。民航高职植入行业职业道德将职业道德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扩大到平时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品质,以达到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道德是促使这些职业内涵提高的精神动力和行为规范。高等职业教育与小学、初中、高中基础知识教育不同,旨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训,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实用人才。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是把职业道德渗透到职业教育中,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专业职业性和道德人格性结合起来,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还要重视对大学生将来所要从事这一专业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将来所要担任的社会角色,深刻感受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确定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2学生的就业期望是民航高职院校培植民航职业道德的隐性要求
据2010年、2011年的数据显示,民航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在95%以上,薪酬待遇相对比较高。因此,民航高职院校的学生近几年的就业期望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职业选择方面,学生倾向于有自我发展空间和物质报酬稳定的岗位,但是不能太辛苦。在职业理想方面,同学们存在思想困惑和错误认识。尤其是从事航空公司地面保障服务的同学,他们不了解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价值,对未来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都存在较大的困惑。在职业态度方面,强调个人利益,敬业精神比较缺失。这些观念的形成,不仅是学生个人的因素,其中还掺杂了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民航高职职业道德的普及是对这种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的修正,培植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助于对学生的就业观念产生积极影响。不少高职学生对个人发展持现实的态度,他们关注眼前,对以后的职业责任很少考虑。通过职业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同学们在择业观上不但要关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而且对劳动付出也要有所思考;在敬业精神方面,注重奉献意识,不以功利目的为主。在工作岗位上,加强实干精神。因此,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纠正了民航高职学生的就业期望,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了就业率。民航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必须注意学生在实习、就业时就业期望的转变。因此,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从职业习惯、职业核心价值体系和职业教育实效等方面植入行业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对行业的适应、抗压和奉献能力,培养他们强烈的责任意识。从可能性看,首先民航高职植入行业职业道德是培养职业习惯的理论基础。民航高职院校是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行业标准和行业要求决定着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方案。在整个行业的要求下,学校管理采取着准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以安全稳定教育为主线,以工作岗位为培养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行业职业道德的植入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有益于学生对工作性质的全面了解。通过行业职业道德的推行,加强学生责任感、危机感和社会感,使他们能提前适应这种行业压力的存在,有助于降低企业岗位流动性,为企业高效运行节约成本。行业职业道德本应是民航高职教育范畴之一,由于这种教育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没有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