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今社会最大的进步在于通讯手段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能够全面真实传播各种信息的电视将世界的物理距离大大缩短,使人们的眼界空前地开阔,接受新生事物的心理和能力极大地增强。体育文化借助现代传播媒介更广泛地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使身居不同地域的人们都能接触以西方体育为主体的、以“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为宗旨的奥林匹克,并逐渐地将其价值转化为民众的意识和行为。
西方体育的最大特点是规则明确、公平竞争、尺度客观、评价准确,因此被誉为“物理体育”。西方体育运动诱发人勤奋进取,以不同的技术、战术取胜对方,有效、合理地满足人的原始驱力——攻击性的宣泄,同时也造就、强化了现代人的竞争意识。西方体育最大的属性是群体性,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在集体协作的情况下完成的,由此极大地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和条件,成全了人性复归。西方体育的最大魅力是娱乐,它总是处于一种结局未卜,需不断奋争、时刻把握机遇的过程之中,这一切给人带来无限的刺激,使人产生不尽的感受,愉悦之情也油然而生。这一特性为西方体育文化成为全球体育文化的主体奠定了基础,使体育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人的本质属性来看,人类的社会生活需要经历着从生存、发展到享受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离不开对游戏的需求。体育运动源于游戏,却又高于游戏,最终它仍将是以游戏为其主导。正是由于这一特性,人们格外喜爱体育。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体育生活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体育能还原人类的本性,通过体育人们能得到种种人性本质力量的感受。
通过体育生活人们还能切实感受到一种与时代气息相吻合的精神,这就是竞争。当今是竞争的时代,是竞争的社会,竞争使整个社会的进程不断加速,使人类的社会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便显得十分重要。体育生活给予人类一个自然的环境,在规定的技术、战术、规则、方法的严格要求下,潜移默化地煅造人们竞争的品格,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体育文化成为全球文化的显现部分是必然趋势。同时,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深厚的社会背景是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实质上是一种能量强大的文化广泛渗透,使接受方的生活方式出现趋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被动还是主动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本土文化的能量,同时也应看到文化渗透往往是在各种有利于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逐渐发生的。世界文化趋向大同,形成文化全球化趋势,使文化组成部分的各个方面也趋于大同,西方体育文化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地渗透到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之中的。
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性的文化内容之一,还因为体育文化本身的通约性。体育文化是一种体能符号,它能使不同人群直接理解其中的意义,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由于体能符号是一种流动的、有机的表达方式,可得到直接的回应,产生长远的效应,文化流变均能在体能符号上留下印痕,使其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内蕴,因此,体能符号的交流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交流。同时,它还具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功能,如中国曾成功地运用了乒乓球外交,举办奥运会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等,这使体能符号更易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体育文化的民族化
民族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文化市场为民族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适宜的舞台。全球文化的形成实质上是多元民族文化共同构建、相互融合的结果。
成长、成熟于各个区域的民族体育不仅具备体育文化的一般特征和属性,更具有一些独具一格的特色,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内含强劲的民族意识。每一个地区或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内容,在相当程度上成为这些地区和国家的象征,如美国篮球、巴西足球、日本柔道、中国武术等。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民族体育的发展存在着地域封闭倾向。从历史原因看,不同地域的民族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均有自己的文化支撑,以此为支撑点逐渐发展成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从价值观、意识到行为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规范。从社会角度看,不同的社会其运行机制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强化着人们的价值观、意识和行为规范,使社会的习俗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上述两个方面都会制约文化的开放程度,以确保民族文化的特色。其实,文化在现今的交流更多的是以融合为本,也只有不断地交流、充分地融合才能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才能使地域文化被全球文化认同。日本的柔道正是走了一条交流、融合之路,它采取了竞技体育的形式,但核心内容却保留着深厚的民族风格。当然,民族文化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封闭式成长过程,只有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备受民族文化熏陶后才能孕育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同时,民族文化只有在不断成熟中才能逐渐蓄积“文化反弹”所需的足够能量。中国现代武术推广工作步履维艰,究其根源是封闭内养时间不足,民族文化特质的锤炼还不到火候。发扬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信息,使全球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是每个民族的义务。每个民族都有将自己的文化向外推广,使世人认同的意向。无论是从政治、经济上考虑,还是从文化本身考虑,推广民族文化实质上是立足世界文化的重要步骤。只有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通过文化的广泛交流和融合,才能更有效地发展民族文化,造福人类。在近代中国体育文化欲走出国门之时,更多的是吸纳、引进了西方体育,西方体育使中国体育文化的层面和内涵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也使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有了共同的“语言”。同时,中国的传统体育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深受其他民族的认可,同样丰富了全球体育文化的内涵。
1.1体育训练队的训练形式
(1)针对校代表队而言,其训练的形式就是集训队的形式,一般多采取长期的训练计划,并适时应学校要求,开展短期的训练以及有周期性的训练。教练员由学校任命。
(2)针对院系级代表队而言,大多是以集训队的形式出现,但是以短期的训练为主,由院系组织机构筹建,教练员一般为本校的体育老师、技能较好的本院系的学生或者体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一般都由组织机构负责。
(3)针对俱乐部代表队而言,一般都是以短期的培训为主,此形式下的体育训练队成员的流动性较大,无法形成系统的训练。
(4)针对体育社团代表队而言,主要由组织者带头,各成员共同参与管理,教练员一般选择在社团威望较高的同学担任,有时也会请体育老师或是体院的学生做进一步指导。
1.2对训练队的训练的时间安排
(1)对于校级代表队,一般安排在下午的第七和第八节课进行训练,保障队员能够在同一时间受训,也可应比赛的需要,在双休日或者假期进行集中训练。
(2)对于院系级代表队,一般训练时间都是选择课外的活动时间,或各院校间相互约定共有的时间。
(3)对于俱乐部代表队,一般安排在队员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
(4)对于体育社团代表队,以社团设定的固定时间为基础进行训练,但有较大的变化性以及随机性。
2对于体育文化氛围互动模式的组建
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课余训练,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运动以使其体制得到增强的主要途径,组建的普通学生课余体育训练队与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的建立有着互相促进并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说,高校应对普通学生组建的课余体育训练的活动给予一定的重视,因体育运动本身存在多样性,可以利用体育的健身功能、教育观点以及宣传效应等优势,有效的丰富校园文化,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将课余的体育活动与校园的文化相结合,使校园文化的凝聚力以及吸引力得到强化,也使更加多的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释放压力、陶冶情操。提高其技能水平的目的。体育训练队的发展情况与校园体育文化内部氛围的浓郁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课余的体育活动能够将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有效融合,以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促进的作用。需充分发挥体育训练队以及校园体育氛围个体的优势,使其形成互动的整体,为学校的总体目标服务,同时也使自身得到发展与进步。
3结语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对古希腊奥运会的继承和发展,在欧洲三大思想文化运动产生之后,人们对古希腊奥运会的向往之情日益明显,终于,在各方人士的不断努力下,现代奥运会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步于1894年国际奥委会的成立,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以“更快、更高、更强”为口号的它越来越为人们所期待。
1.1体育文化的发展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交流的障碍也越来越小,体育文化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也受到了世界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信息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西方的体育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宽度也在不断的拉长。早期的体育更像是人的一种生活的本能,是人们为了与大自然、与野兽争夺生命权而产生的本能行为,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独一无二的智慧使得人在自然界中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体育运动也逐步发展成为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活动,体育运动的方式也逐渐增多,直至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成为人们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重要方式,一代代的流传下来,从而成就了我们今天璀璨的体育文化。
1.2世界性的奥林匹克
现代奥运会是全球影响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它是人类在体育发展史上的得意作品,它充分发挥了体育运动的各项功能,为人们呈现了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全方面的体育文化。奥运会就是体育文化的一个饕餮盛宴,它在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去追求、去实现、去超越自己的梦想,把体育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奥林匹克文化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文化,更是包含了哲学、政治等文化的综合体,对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平定团结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它是世界人们共同的文化瑰宝。
2.中西文化相互交融下的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一种较为独立的文化集合体,它是伟大的、玄妙的、独树一帜的,但同时也是封闭的、排外的,与外界文化格格不入的。作为一个不与海洋接壤的、深处大陆内地的省份,湖南打破这种封闭状态的过程是很艰难的,湖湘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很是经历了一番一波三折的过程。自从发生以来,西方文化开始逐渐侵占中国文化市场,但是,却并没有得到湖湘地区人们的回应,湖湘人们对所谓的西方文明根本不为所动,普遍采取抵制、蔑视的态度。直到19世纪的60年代,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体育文化开始大举入侵湖湘地区,湖湘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湖湘体育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压力,但也促进了湖湘体育与西方体育的第一次融合。到了1894年,甲午战败,湘军一败涂地,湖湘人们真正意识到抱残守缺带来的只能是落后和挨打,只有虚怀若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此之后,在湖南地区先进人物的带动下,湖湘文化开始了向西方文化学习的历程,湖湘体育文化更是通过不断地对比、学习西方体育文化的先进思想,不断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从而迅速实现了与西方体育文化的接壤。可以说,打开了湖湘体育文化的大门,促进了湖湘体育文化的大改革、大进步。但是,这样的融合却并没有持续太久。1898年,保守派开始发难,夜郎自大的痼疾在他们的心中占据了上风,他们依然忘记了自身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巨大差距,而转向了内斗,他们开始大力阻扰湖湘体育文化向西方体育文化学习。但是,希望的种子却并没有泯灭,它隐藏在湖湘人们的心中。所以,1901年,当国家政策略有宽松之时,就出现了一批奔赴西方学习的湖南留学生。特别是爆发,清王朝的腐败统治被后,湖湘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相互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并在等伟大人物的支持和带领下,最终实现了湖湘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大融合,为湖湘体育文化傲立世界舞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社会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西方奥林匹克文化以体育运动为媒介,向湖湘地区源源不断的传送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精神,这种以体育形式传播的文化精神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湖湘地区正是因为融合了西方体育文化的精髓,才保持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骄人成绩。
3.1提升了湖湘地区人们的凝聚力
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一项世界级的体育运动,更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实力。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展以来,特别是申奥成功以来,湖湘地区的人们进一步意识到了体育文化是关乎整个湖湘地区集体荣誉的一项活动,激发了湖湘地区人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使得湖湘人民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了一起。
3.2激发了湖湘地区人们的竞争意识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相对来说是很公平的,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权利参加,因而,要想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脱颖而出是很有难度的,这为湖湘地区的体育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推动着湖湘体育文化不断地向前发展,这种意识的培养对湖湘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3.3提高了湖湘地区人们的个人素养
奥林匹克运动会非常注重个人价值、个人素养,这种对个人的尊重,激发了一个又一个人不断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鞭策了无数的人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拼搏,不断的超越自我。这对于过分重视集体意识、轻视个人素养的湖湘体育文化起到了很好地纠正、推动作用,有利于湖湘文化的长远发展。
3.4拓宽了湖湘地区人们与外界的交流面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和湖湘体育文化的不断进步,使得湖湘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使得湖湘文化接触到了西方更广阔的文化领域,使得湖湘体育文化有了更多进步的空间,这对湖湘体育文化解除桎梏、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地机会,促进了湖湘体育文化的多样化、全面化发展。
4.结语
【摘要题】学校体育
【关键词】竞技体育/校园……
一、引言
以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为标志的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人们在体格、体能、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及其体系的可开发性、作用的适用性、影响的广泛性,成为整个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1]。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片沃土,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所以从高校体育入手,探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所蕴涵的各种因素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竞技体育的价值。
二、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学都致力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来为其学校争创知名度。目前我国高校体制正在进行改革,几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和近300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中学,并定期召开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这种以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来带动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既提高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又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高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作为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态势已经跨出校园,面向社会,走向世界。
早在20世纪初期,竞技体育就被国外一些专家看作是一种公民的素质,一种文化生活,一种独特的精神崇拜。他们深信,竞技体育可以培养青年人进入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年人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国外的竞技体育始于儿童时期,他们在大量的业余时间里动员、引导儿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中也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大学后,有的竞技体育的水平就已达到了国际水平[2]。因此,校园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和队伍。而我国由于对竞技体育认识还存在许多与时展不一致的看法和观念,没有正确地认识竞技体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导致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发挥。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不仅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能够活跃、丰富高校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水平,发现、培养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将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嫁接”成功将对体育教学工作、学校竞技体育水平、场馆建设以及学校名牌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将大大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但学校中的竞技体育毕竟与职业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竞技体育所包涵的教育功能成分更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它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高校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通过竞技体育也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3、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有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作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具有培养服从的一些品质的趋向,如尊重、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学生从竞技体育中也能培养应当无敌意或无怨恨地接受批评意识,不应有超越规定,严重伤及对手的行动。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4、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众所周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一旦教师、教练员把运动员、学生所获得的荣誉仅仅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就可能产生教育上的畸变。这些畸变主要表现在:为使运动员尽力争取去达到成人的目标而不断地给予他们过分的名利刺激,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有害的压力。对学生参加竞技体育的思想意识和目标上的错误灌输,主要来自教师与教练员。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运动队,他们会更多地强调自己工作的成败、队员、资金、设备等等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导致过分特殊化,甚至不惜违反体育道德、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而弄虚作假,有可能致使教育的养成因素受到削弱、淡化甚至发生畸变。
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6、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小、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对那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技术性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
四、结束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地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真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参考文献】
[1]李涛等.应用系统观点对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在学校体育中协调发展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5).
1树立休闲体育市场化发展观念
意识反作用实践,处于大众文化背景下,休闲体育的发展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休闲体育发展观念。那么,对于现阶段休闲体育来讲,应该树立怎样的发展观念呢?结合以往的体育发展策略来看,传统的休闲体育发展还局限于实现经济与体育的融合,发挥体育的经济效能,很显然这样的理念忽视了体育的主导性,难以在促进休闲体育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效能。处于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渗透到各个社会角落,此时就需要转变以往的体育发展策略:不仅仅包括消费需求的满足,还应该高度重视体育的休闲性的特点,以营造健全的休闲体育市场体系为最终目的,使得休闲体育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为主体,而不是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去实现寄生式的发展。虽然在调整和转变市场化休闲体育发展观念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工作需要做,存在的阻碍因素也比较多样化,但是,相信随着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社会转型与休闲体育发展关系之后,一定可以为积极参与到休闲体育市场化发展实践中去。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鼓励企业参与到休闲体育赛事举办中去,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在社会范围内对于休闲体育进行宣传和教育,以便营造良好的休闲体育市场化发展氛围;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得休闲体育的知名度不断提升,由此引导休闲体育朝着市场化理念的方向发展。
2健全休闲体育民间化的发展机制
从观念上应该认识到,休闲体育的发展不能单单依靠政府部门的号召和支撑,更多的是应该积极利用民间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健全休闲体育民间化的发展机制。这是因为,休闲体育本来就源于大众,有着比较浓厚的群众基础,以这样的方式去进行,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民间大众文化资源,使休闲体育朝着民间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具体来讲,在此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积极探索职业体育的发展道路,从观念上进行更新,从支持力度上进行强化,以便促进体育自身体制的不断转换,从而使得体育在大众文化时代的关系得以协调;其次,在民间资源融入到休闲体育市场的过程中,应该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使得这样的民间化发展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进行,避免因为过度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休闲体育的健康发展的行为,否则将难以发挥民间资源在促进休闲体育发展方面的作用;再次,不断学习西方国家休闲体育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其在实现休闲体育民间化方面,应该积极去总结和归纳,由此实现休闲体育事业理论体系的健全;最后,处理好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化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因为过度的行政干预造成民间化发展受阻,也应该避免因为忽视调控而造成民间化发展的混乱状态。
3不断完善休闲体育的自我功能
由于大众文化的多样化特点,也难免会在其中存在很多良莠不齐的文化属性,比如:文化媚俗化、文化滥情等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休闲体育,就应该不断调整自我功能,实现自我完善,以发挥其在促进大众文化发展方面的效能。具体来讲:首先,发挥休闲体育在强身健体方面的功能,强化教育和宣传,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休闲体育锻炼中去,以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其次,发挥休闲体育在丰富生活方面的功能,深入挖掘休闲体育方面的文化因素,以便展现出休闲体育在文化方面的效能;再次,发挥休闲体育在愉悦身心方面的功能,积极通过参与休闲体育娱乐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宣泄自己的情绪;最后,发挥休闲体育在自我教育方面的效能,以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方式,找到内心不平衡的原因,并且在此过程慢慢去实现自我升级和自我提升。当然,休闲体育的功能多样化发展,在不同时间会有着不同的体现,是难以形成固定模式的。随着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其功能会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需要在功能发展的时候,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4结语
当下校园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压力过大,都是因为社会的就业,毕业后才人能不能对口,工作、生活以及房子家庭等等,使他们的心理压力是多种因素引起,心理和生理是导致个体压力的主要两个方面。生理压力主要表现在身体患有残疾或身材矮小或样貌丑陋等等;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在人际方面出现的问题等等。因为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身心各个方面发展都还欠缺,在遇到问题时,自制力差,情绪控制弱,易浮躁,所以,在心理压力上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解压,否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学生承受各种压力的教育,要以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正面的面对所发生的问题。相比较而言,对于有自信心和意志力坚强的人,心理压力会比较少。而自信心和意志力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慢慢培养。
2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教学学会承受各种压力的锻炼
学校可以强化体育教学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可以在冬天开展冬季长跑,既能加强学生的耐力也能提高其毅力;亦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既能提高学生间的团结也可以缓解学习的紧张气氛。每一场比赛后体育老师都应该及时评比,需要告知学生一场比赛有胜就有败,要勇于面对挫折。当然体育教学的内容和项目应该征取学生的意见,选择大部分喜欢的项目,这样他们才能真心参加,才能体会到运动的快乐,最后达到缓解学习压力的效果。
3校园体育文化可以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疏通引导
校园体育文化利用多种体育社、团等俱乐部形式,疏通和引导学生压力。开展体育文化方面的讲演、座谈和网络新媒介方式。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很重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但是现在很多学校都没有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因此,师资也比较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领导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尽可能的满足要求,可以先将师范类的老师尽心心理培训,然后再给学生授课。最起码应该让学生懂得在挫折面前如何树立起正确的心态,保障良好的情绪,从而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我们也还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利用会议室来举行大型的心理健康讲座,从而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灌输。
4建立校园体育文化心理健康沟通的渠道
渠道的建立为广大学生引导都起着不可小看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可以给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给予帮助,更能让他们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作为大学生,每个人都会有各种程度的烦恼,老师若是意识的这一点应该积极向学校领导反映情况,通力协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来。平时也应该多多跟学生家长沟通,及时了解情况。也是全校的责任发挥其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本文从校园体育文化的校园体育规范文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和校园体育智能文化四个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针对学生对体育规范的认识不足,场馆设施比较落后,有待提高,学生的运动知识缺乏,参与意识较低;并从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和课外活动方面提出建议。
5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情绪上的状态议
(1)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对学生情上是的变化,良好的情绪可以带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和信息,所以有时候我们应该也有必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良好的情绪调节,这是关键。适当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发泄,运动过后整个人都轻松了很多。因为我们不可否认,情绪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作为体育老师,更应该让学生意识的这一点。体育运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存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情绪不好或者不高兴的时候完全可以理智的让自己进行体育活动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这个也是经过相关专家的验证的,我们首先交给学生的,是这种方法。
(2)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还要注重体育知识和动作技能掌握,才能学生身心投入到体育活动中,首先让学生们了解体育动作的理论知识,经过他们的充分思考之后让学生自己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做出体育动作。老师主要是起引导作用,等时机成熟之后再由老师统一演示动作。学生根据老师的标准动作对自己的动作进行校正。长此以往,学生对老师所教的体育动作不仅能熟练掌握还能牢记于心。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我们都知道学习效果的好坏大多是是因为非智力因素,勤能补拙也就是这个意思。
(3)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建立情商也能得到提高,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能经常保持心情愉悦、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做任何事都不感兴趣,沉默寡言,缺乏对生活的乐趣。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学生之间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学生们在活动中能够较好地降低孤僻心理,忘却烦恼和痛苦,增强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马赛等人调查发现,外向性格的人比内向性格的人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需求可通过集体性的活动得到满足。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交往,减少自卑心理,培养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
高等学校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极具战略性的课题。由于大学体育教育将是现行教育体制下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环节,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活动的交汇点,这是大学生培养健康积极的健身意识,促成大学生终身进行体育运动习惯和拥有良好体育能力的主要节点。同时,置身于大学体育教育的大学生,其身心发展最为稳健,其学习力和判断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是其接受高层教育、完成健全人格社会化的最佳阶段。因此,针对这一关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历史时期,面对高等学校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实施尤显重要。
二、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特点
文化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脉搏。体育文化首先具有时代性。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时代本质特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也是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以来,外国体育文化进入校园,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首先体现在技能与知识的掌握,网球运动促使大学生提升了体育意识,奥运会的举办在近距离体味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同时,更加促使大学生丰富其体育品德与体育个性。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我国文化精髓在体育文化上的渗透表现为和平、温良、宽柔。因此,国内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体育文化,其性格气质、审美情趣、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均具有鲜明民族性特征。体育文化具有国际性。体育文化表现出交融趋势,国内外的体育文化活动方式与内容基本接轨,发达的传媒业加快促进了大学生体育赛事关注行为趋于同步。体育文化具有渗透性。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学习和科研活动是大学生的主体文化活动,而体育文化素养则是主体文化的必要补充并且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意志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体育作为特殊的世界性语言,逐渐成为大学生交往的最佳手段之一,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能使参与者产生自主性、独立性、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精神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公正的态度、集体协作的精神、开朗活泼的性格,进而使大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三、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首要方法是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注重发挥教学主体作用。高校教育管理者和广大的体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人才教育和培养观念,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育观念应该是面向新生事物急剧涌现的未来、面向开放的世界、面向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要求,这是要转换的教育观念。认识到这个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时代环境,才能够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应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育工作,由此才能够牢固树立起新的历史时期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人才意识,形成教育视野的前瞻性和实践性,才能够形成良好融洽的师生观,才能符合教学实践活动对于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有助于广大的体育教师充分展现其施教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发挥其自身主导作用,有助于教与学双方施教者的教学主体作用,对于发挥大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也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平等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创建温馨、浓郁学术氛围的教学环境。在此释然、宽松的求学环境下的求知、施教两个教学的主体兴趣和欲望必然会得以激发,主动学习的环境自然形成,教学相长的学习活动不如稳健的良性循环,能够极大地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第二个方法是要改革创新,构建新的课程教育体系。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注重竞技知识而轻视健身能力、注重共性轻视个性、课程模式单一、结构失衡,上述的诸多方面的课程教育体系错误的设置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不全面的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倾向。重新审视和构建结构合理、远瞻规划的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高校教育管理者应从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需要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课程改革的试验范围和内容,并大胆借鉴先进经验。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提供保障。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第三个方法是要重视大学生课外业余体育活动,开辟高雅的健身休闲场所。工作和学习之余积极投身锻炼与运动逐渐成为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必须,也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时尚组成,通过锻炼与运动获取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应该成为社会主体的大学生所认可和关注。大学生永远是时代的主宰者,也是锻炼与运动成为人生快乐的体验着,大学生理所应当地成为代表时代先进文化的楷模,成为余暇体育活动中的主流。鉴于这个认识,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认识到高校对于大学生的余暇时间中锻炼与运动的重视欠缺,要自觉修正那种大学生体育活动的自发、无组织的游离状方式,要充分满足广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要鼓励大学生立足于校园高雅的健身休闲场所,完成其喜欢的锻炼与运动,而不必外出校园,光顾社会化健身运动场所。应该发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较齐备和师资的优势,顺应大学生的学习余暇进行锻炼与运动的休息娱乐趋向,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身锻炼与运动。
四、结束语
当今时代,最流行、最广泛、最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方式无疑是通过影视传播的。早在20世纪初,一百多部具有典型武术特点的优秀作品曾经呈现出盛极一时的繁荣景象,但是在那之后就消失了30多年,60年代后,在一些有影响力的武打作品相继问世之后,武侠电影又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蒸蒸日上地逐渐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像成龙、李连杰这样的明星拍摄的影视作品,博得了很多人的喝彩声,卖座还叫好的影视作品开始出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势头索然不如从前,但是仍不失《卧虎藏龙》《叶问》这样的优秀力作,它们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很好,影响也很不错。像这样的武术电影,不仅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打开了中国的电影市场,使中国的电影地位在世界影坛中得到了提升,这些优秀的武打影视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武术文化,从武打器物到武打动作,从思想到精神,这些内容不仅对中国武术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还促进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体育电影是我国电影中一种重要的题材,武术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同时也是电影的一种表达方式,武侠电影中能够折射出我们的民族和武术精神。武术通过电影形式表达之后,具有很强烈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通过场景的变换和技术手段的处理,与声音色彩和光影的有效结合、电影中的武术体现出特殊的艺术手段,具有动静结合,节奏鲜明的特点。武侠电影不仅是一部动作片,还是一部生活纪录片,一部艺术大作。武术作品经过想象之后加工再创作,成为具有动作性和艺术性的电影作品,配合想象出的一些动作和技术,营造的画面效果唯美震撼,还有诗情画意的境界,飘逸唯美的动作更是营造出东方民族文化的特点,动静相宜,诗意武侠,遮掩了原本武侠的残酷厮杀。在这些体育电影中,武术是构成的灵魂和核心,是武侠电影的精髓,没有了武术就失去了文化的依托,在这类电影中,充满着对侠义情怀的阐述,一些电影中的武侠剑客云游江湖,胸怀壮志,惦念天下的苍生百姓,总是期望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对抗一切腐败黑暗的事物,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换取苍生的幸福,这种伟大的侠义精神就是武侠电影的精华。还有很多影片中出现的惩奸除恶的种种正义之事,所塑造的一个又一个行侠仗义的好汉,他们都是在民族的大义面前能屈能伸,忍受个人的屈辱为自己的民族挺身而出。这种侠义精神始于先秦,后在唐朝时期融合了儒家思想,在宋朝又与爱国思想融合,直至清朝末期,传统的侠义精神被真正地升华,在我国的影视作品中表达出来。
二、武术文化与体育电影的紧密结合
在影视作品中,武术技巧的虚实对招被称为影视对打,是一种以影视语言结合武术,再加上各种特技效果综合而成的艺术,影视武打片一般多以武术功夫为题材,也将其称为武侠片或功夫片,名目繁多,但核心始终是围绕武术展开的。当今社会武术形式不单纯地表现在防身自卫或者比赛竞技上,通过与电影的完美融合还表现了娱乐和陶冶情操的功能。电影中使用的武术是以传统武术为根基,表现的形式却大不相同,不仅需要讲究武术原有的精神,还需要糅合类似舞蹈或体操类的新鲜元素,即使缺少了一些攻击内涵,但是身体动作带来了刺激感和紧张情绪,头脑中也会不时浮现出精彩的打斗场面,常常惊于武打者的胆魄和个人魅力。在影视作品中,武术的刚性外表下蕴藏着的强健躯体,形神兼修,具有深刻的内涵,因为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电影艺术的完美结合会让艺术的魅力持续绽放。
三、体育电影为武术文化带来良好契机和深刻影响
武术虽然源于中国,但是它却是属于全世界的,在我们极力将这一民族文化推向世界的时候,影视这一载体起到了最好的推动作用。中国的武侠电影对武术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动作的表现形式下,蕴藏了人文精神和宗旨,是一种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沟通的语言,在我国武侠电影的影响下,世界各地出现越来越多的武术爱好者,随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多的武术的馆校和培训机构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影视对于推动中国武术的发展功不可没,影视以独特的形式推出很多的精品之作,让武术也掀起了极大的热潮。武术有着丰富的艺术特征,从影视派生出来的武术亚文化丰富了武术,使其丰富发展,影视带动了武术文化发展出其他的产业,与经济相结合,运用一些市场经济的体制方法,刺激对武术的需求,拓宽市场,随着影视的火热发展,武术的经济价值也逐渐被开发利用,武术热对文化的推动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一些武术馆校和培训机构的建立,能让更多国内外的人士了解认识中国武术,投身到中国武术中去,还能利用武术影视的内容名称来创办一些书籍、报刊,这样也能使武术产业化,一些与传统武术相关的旅游地区因其独特的武术魅力会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游玩参观,一些与武术相关的古籍纵卷、书籍文章也会吸引读者浏览,类似这样的武术文化对武术的推广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对传承民族文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体育电影中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体育电影中,常常将武术与音乐及人物背景结合起来,用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观众的眼球,体育电影的魅力在于它不只传播了武术文化,还传播着中国特有的语言、伦理,传达着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更传播着中国的文化和精神,这将非常有利于我国传统的武术文化逐步迈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加入到学习武术和汉语的队列中来,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弘扬并推广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任何一种体育项目都有着自身特有的背景和区域的局限性,单纯的武术无论是比赛形式还是表演形式,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也都是非常有限的,借助现代方法,不仅能加快它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它的影响力会扩散到更远的区域去,所以现代影视已经成为了传播和扩散武术文化重要的载体。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其具有的独特的东方魅力而产生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提升了整个民族的气魄,陶冶了诸多的文人精英,推动着民族事业的蓬勃发展,武术文化的推广是很难用言语表达的,文化的内涵往往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电影通过画面动作将无法用语言阐释的东西表现出来,电影与武术的结合让武术文化得以继续发展,利于武术的代代传承,更能充分挖掘武术文化的内涵,让武术文化发扬光大。中国武术充满魅力,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和优美已经成了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李小龙一生都致力于使我们的中国功夫走向世界,在他所主演的影片中,虽然情节结构简单,但内容和场景无不笼罩着传统文化的影子,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武术精神,超越了言语文化、时间空间的差异,通过最直观明了的方式向观众传递着武术信息,让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们都认识武术,更加了解武术。
五、结语
体育运动多带有地域性,如我国最北部的黑龙江省,冬季严寒且持续较长,人们习惯了寒冷中运动,由此也为冬季奥运会培养出很多人才;内蒙古地域平坦广阔,因此该地赛马运动风行。乌江流域地处山区丛林,村落中人口较少,参与的人数和场地需求较小,因此摔跤,舞蹈、射箭等体育运动较为流行。摔跤是很多民族都拥有的运动形式,但是表现方式上却有不同,如侗族摔跤需先有三声铁炮,以示男性威武,摔跤是绳带缠于腋下,抓绳带彼此用力拼搏;苗族则是将绳带缠于腰间,双方抓绳带而扳扭,另外苗族摔跤运动喜好车轮战,能摔倒所有人的最后被称之为“盖场”,这一称号也将是日后成为苗王的资本。而众所周知的蒙古式摔跤,则是在肩部带有护具,抓肩部用力,或以腿部动作完成,蒙古族多在内蒙古地区,与乌江的少数民族摔跤对比来看,两者的地域特征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乌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在封闭的环境下大多数娱乐活动来自于生活相关,由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并结合地域的独特性,进而产生适合的娱乐方式。[4]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生活对体育有着客观的需求,由于生活模式的单一促使体育文化应运而生,民族文化是由地域特性的生活方式而产生了娱乐模式,这也是体育文化与地域特性之间所存在的联系。而该联系也不仅存在乌江流域,纵观人类的体育发展史,必然在其中包含着地域性,或是称之为因地域性而促成,该表现是促成体育文化存在的根源。回归到乌江流域来看,体育特性在于原始的传承和地域的特点,由于早期的狩猎文化和长期的封闭,乌江少数民族以体育增强身体素质,提升狩猎的生产力,形成了独有的乌江早期体育文化价值取向。[5]
二、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对于乌江流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也正是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突破口,更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实现使信息交流不再受到拘束,必然能够实现民族文化的发扬和区域经济的崛起。通常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多以旅游为核心,旅游也是促进地方经济高速发展的渠道,而在湘西苗族、瑶族,云南傣族和内蒙古的蒙古族实践中能够发现,体育文化也是游客主要参与的活动之一,因此由体育文化作为宣传的突破口,辅以饮食、景点等方式,将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问题上提出了体育文化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将乌江流域贫瘠的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再结合市场经济的自主选择性,合理的拓宽渠道,推动经济效益提升,也在体育文化受到认可的过程中,避免因现代化浪潮而导致体育文化无法达成可持续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也是和谐社会的要求,具体来看体育文化与和谐之间的关系:
(一)增强民众身体素质,提升劳动生产力
体育最基础的作用就是增强民众的身体素质。近年来我国一直倡导全民体育健身,提升民众体育认识,树立健康的终身体育观念,目的在于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准,以此达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现展来看,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产量十分重要,在农业领域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并不普及的状况下,农业仍然需要人力和畜力的帮助,特别是在贫瘠的乌江流域,劳动力的素质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因此,少数民族的体育运动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生产力,缺乏体育增强民众体质,更无法推动区域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在酉阳土家族自治县政府的倡导下,民众在广场上一同练习摆手舞,该舞蹈以土家族传统特色结合现代广场舞的易学习特点,使该舞蹈在表演和参与上都能够得到认可,目前仅酉阳县的参与人数已占总人口的68%,每日傍晚时分,数千人集聚广场,统一的舞蹈动作形成了靓丽的风景线,随着摆手舞的红火,周边县镇民众也开始分纷纷效仿,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已然成为了全面健身运动。另外,彭水县的苗族民众,也根据本民族特色,在当地艺术工作者的帮助下,创造了适合苗族文化的广场舞形式,名为“踩花山”,也在周边地区得到了热捧。随着此类舞蹈模式的推广,在农村也开始纷纷学习,平时忙于耕种的农民,终于得到了娱乐而又能够锻炼身体的休闲生活方式。在农民完成一天的耕种工作之后,以舞蹈的形式放松身心,在娱乐的同时有效地增强体质,从根源上提升了区域农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由此也可以发现,体育文化在农业方面对市场经济有着直接的提升作用,而随着民族体育文化的推广,所造成的影响力将不仅是区域范围。
(二)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精神面貌
乌江所处地区多为农村,农业生产是主要的经济来源,而农业有季节之分,农忙季节民众终日忙碌在田地之中,而一旦进入农闲时期,农民则无所事事,在外出打工并不流行的时候,一入农闲社会治安便会急剧下降,赌博、斗殴、酗酒等问题的发生对构建文明社会有着强烈的抵触。在苗族“踩花山”舞蹈流行于农村之时,有效地减少了上述不良事件的发生,而体育能够增进参与者的友谊,提升团队配合能力,社会稳定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另外,部分农村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开展了很多运动比赛,如竹铃球、龙舟比赛等,对于乌江流域的农村居民的精神面貌提升产生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各类活动的丰富,民众认识到了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意义,农村社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三)促进经济的提升
农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命脉,农业户籍人口占总人口69.08%的,其直接决定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因此,提升我国经济实力,首要应是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经济的提升,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有效促进农村民众体育生活的普及率,增强民众身体素质和团结协作能力,以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促进经济循环,提升农村活动价值,吸引资金融入;三是开展旅游经济,促进生态、民俗旅游发展,增强民众的经济收入。旅游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2013年我国旅游人数高达3.2亿,消费总额多达2万亿元,而近年来人们对名胜古迹开始出现审美疲劳,大量的旅游爱好者更加倾向于体验各民族风尚,如湘西的凤凰古城等地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对于乌江流域的少数民族而言,其文化传承更具民族风味,历史传承的保留之完整,是已经有所开发的景区无法比拟的,旅游者也能够更好体会到土家族、苗族、瑶族的特有传统文化。对于乌江流域的少数民族而言,长期的封闭是造成其发展落后的重要因素,也是保留传统文化的客观原因,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众多民族的独特传承优势,终于在信息化的大浪潮中被游客熟知,进而通过旅游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随着民俗旅游的盛行,也促进了周边产业的新生,如餐饮、住宿、娱乐,调节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并帮助农民增添了收入。
三、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关系的启示
在乌江流域以民族体育文化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加快了现代化的脚步,在大时代的背景之下,乌江少数民族必须要坚持有效的经济发展,同时降低其他文化对本民族的干扰,唯有如此民族的体育文化才能长久的传承。
(一)正确应对体育全球化冲击
全球化的发展可能造成势单力薄的少数民族文化的覆灭,但在人类世界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抵挡全球化的进程,而体育全球化实质上是现代体育对传统体育的侵袭,现代体育的竞技性和趣味性对传统体育都有一定程度的冲击。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每个民族都需要发展,其实发展与传统并不相悖,应在发展中注意两个方面,以能够在吸收其他文化的同时保留自身的精华,[6]分别是:一是挖掘和整理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的精华与经济相结合,合理地利用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时代下,只有在其中高速发展,才不会被淘汰,以市场替代传统经济是实现文化长久传承的关键;二是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校园内的教育,通过课本和课堂中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以校园内的宣传栏、体育活动、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要顺从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能够因需要保存而盲目的保存,否则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真正合理的发展应是健康的、和谐的,尊重自然的发展才能够得以长久。而在发展中,应用新理念,不能盲目西化,西方国家对其他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侵入性,而全盘西化的行为,也无疑在间接地否认传统文化,并不可取;而过于顺其自然,遵从自然规律,实际上也是传统文化所遵从形式,与循规蹈矩无异,因此应将中国的传统与西方理性精神相融合。在发展和保护的道路上,并没有优劣之间的对比,找到适合的方式,才是实现两者的关键。
(三)挖掘和整理传统体育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大多是默会知识,并没有以现代化的方式传承,特别是乌江流域已不再封闭,极有可能在发展中出现断层,因此将体育项目挖掘和整理,找到代替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将传统的方式适当的改变,不仅能够将民族体育文化得到保存,同时也有益于文化的传播。
(四)利用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传播
旅游不仅能够带动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也有着促进意义。通过旅游的方式,能够让民族体育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如藏族的锅庄舞、蒙古族的摔跤等,已然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在开发少数民族风俗旅游时,应鼓励游客参与其中,在本民族的民众带领下,一起舞蹈、运动,使游客亲身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并将体育文化带回到自己生活的区域中。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