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范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技术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的扩大,网络安全风险也变的非常严重和复杂。原先由单机安全事故引起的故障通过网络传给其他系统和主机,可造成大范围的瘫痪,再加上安全机制的缺乏和防护意识不强,网络风险日益加重。
一、网络安全的威胁因素
归纳起来,针对网络安全的威胁主要有:
1.软件漏洞:每一个操作系统或网络软件的出现都不可能是无缺陷和漏洞的。这就使我们的计算机处于危险的境地,一旦连接入网,将成为众矢之的。
2.配置不当:安全配置不当造成安全漏洞,例如,防火墙软件的配置不正确,那么它根本不起作用。对特定的网络应用程序,当它启动时,就打开了一系列的安全缺口,许多与该软件捆绑在一起的应用软件也会被启用。除非用户禁止该程序或对其进行正确配置,否则,安全隐患始终存在。
3.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不慎,或将自己的帐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4.病毒:目前数据安全的头号大敌是计算机病毒,它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影响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正常运行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寄生性、隐蔽性、触发性、破坏性等特点。因此,提高对病毒的防范刻不容缓。
5.黑客:对于计算机数据安全构成威胁的另一个方面是来自电脑黑客(backer)。电脑黑客利用系统中的安全漏洞非法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其危害性非常大。从某种意义上讲,黑客对信息安全的危害甚至比一般的电脑病毒更为严重。
二、几种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1.防火墙(FireWall)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指网络之间通过预定义的安全策略,对内外网通信强制实施访问控制的安全应用措施。它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来实施检查,以决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被允许,并监视网络运行状态。由于它简单实用且透明度高,可以在不修改原有网络应用系统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的安全要求,所以被广泛使用。据预测近5年世界防火墙需求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74%。
目前,市场上防火墙产品很多,一些厂商还把防火墙技术并入其硬件产品中,即在其硬件产品中采取功能更加先进的安全防范机制。可以预见防火墙技术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防火墙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可渗透。在过去的统计中曾遭受过黑客入侵的网络用户有三分之一是有防火墙保护的,也就是说要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还必须有其他一系列措施,例如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需要说明的是防火墙只能抵御来自外部网络的侵扰,而对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却无能为力。要保证企业内部网的安全,还需通过对内部网络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来实现。
2.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就是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从而隐藏信息内容,使非法用户无法获取信息、的真实内容的一种技术手段。数据加密技术是为提高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秘密数据被外部破析所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
数据加密技术按作用不同可分为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完整性的鉴别以及密匙管理技术4种。数据存储加密技术是以防止在存储环节上的数据失密为目的,可分为密文存储和存取控制两种;数据传输加密技术的目的是对传输中的数据流加密,常用的有线路加密和端口加密两种方法;数据完整性鉴别技术的目的是对介入信息的传送、存取、处理人的身份和相关数据内容进行验证,达到保密的要求,系统通过对比验证对象输入的特征值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参数,实现对数据的安全保护。数据加密在许多场合集中表现为密匙的应用,密匙管理技术事实上是为了数据使用方便。密匙的管理技术包括密匙的产生、分配保存、更换与销毁等各环节上的保密措施。
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网络数据的加密来保障网络的安全可靠性,能够有效地防止机密信息的泄漏。另外,它也广泛地被应用于信息鉴别、数字签名等技术中,用来防止电子欺骗,这对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系统容灾技术
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只有防范和检测措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灾难容忍和系统恢复能力。因为任何一种网络安全设施都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一旦发生漏防漏检事件,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此外,天灾****、不可抗力等所导致的事故也会对信息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这就要求即使发生系统灾难,也能快速地恢复系统和数据,才能完整地保护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现阶段主要有基于数据备份和基于系统容错的系统容灾技术。数据备份是数据保护的最后屏障,不允许有任何闪失。但离线介质不能保证安全。数据容灾通过IP容灾技术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数据容灾使用两个存储器,在两者之间建立复制关系,一个放在本地,另一个放在异地。本地存储器供本地备份系统使用,异地容灾备份存储器实时复制本地备份存储器的关键数据。二者通过IP相连,构成完整的数据容灾系统,也能提供数据库容灾功能。
集群技术是一种系统级的系统容错技术,通过对系统的整体冗余和容错来解决系统任何部件失效而引起的系统死机和不可用问题。集群系统可以采用双机热备份、本地集群网络和异地集群网络等多种形式实现,分别提供不同的系统可用性和容灾性。其中异地集群网络的容灾性是最好的。存储、备份和容灾技术的充分结合,构成的数据存储系统,是数据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存储网络化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存储器,将越来越让位于一体化的多功能网络存储器。
4.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是自动检测远端或本地主机安全的技术,它查询TCP/IP各种服务的端口,并记录目标主机的响应,收集关于某些特定项目的有用信息。这项技术的具体实现就是安全扫描程序。扫描程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查出现存的安全脆弱点。扫描程序开发者利用可得到的攻击方法,并把它们集成到整个扫描中,扫描后以统计的格式输出,便于参考和分析。
5.物理安全
为保证信息网络系统的物理安全,还要防止系统信息在空间的扩散。通常是在物理上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来减少或干扰扩散出去的空间信号。为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在物理安全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①产品保障方面:主要指产品采购、运输、安装等方面的安全措施。②运行安全方面:网络中的设备,特别是安全类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能够从生成厂家或供货单位得到迅速的技术支持服务。对一些关键设备和系统,应设置备份系统。③防电磁辐射方面:所有重要的设备都需安装防电磁辐射产品,如辐射干扰机。④保安方面:主要是防盗、防火等,还包括网络系统所有网络设备、计算机、安全设备的安全防护。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个综合性和复杂性的问题。面对网络安全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整个社会越来越快的信息化进程,各种新技术将会不断出现和应用。
网络安全孕育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和其拥有的重要战略意义,相信未来网络安全技术将会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义.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7.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问题;防范措施
1.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好转,国家和政府加大了城市建设的力度,建筑工程逐渐成为社会热门行业。我国也在开始不断加大对该行业人才的培养,各大高校的建筑工程专业也逐年扩招。但是,由于专业人才培养条件的差异性和地域性,也导致从业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从而也影响着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1施工人员管理问题
(1)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准入制度不完善,很多管理人员可以靠着关系或者是凭借某一个高层的喜好而进入工程地方管理,由于准入机制的不合理,不严格,很多不懂管理,不知经济,不明财务甚至不懂技术的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工程项目的管理层,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偏低,管理机构臃肿。(2)在施工过程中,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晰,对人员的管理和对工程的管理脱节严重,同时,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奖惩、任免、选用等主要是由施工单位的人事部门为主,管理也比较随意。
1.2工程用料问题
(1)材料采购环节,为了大力节省施工成本,各种质量低劣的工程物料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同时,采购环节暗箱操作严重,抽取提成,拿回扣等情况普遍。其次,材料堆放位置不合理,分类不科学,对各种物料进行存储时候没有严格安排进场时间,在材料管理存储过程中,各种材料发生潮湿,霉变,挥发,磨损情况严重。(2)建筑工程施工材材料质量检测方法落后。质量检测的手段和方法传统而简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很多区域的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机构依然是人工操作,手工填写表格,工序缺乏严密性,且繁琐,失误较大,甚至是人为的修改数据,使得各种数据统计资料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其次,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的质量检测力度不够,检测结果缺乏真实性。对质量检测制度贯彻执行不力,检测标准不够严格,抽样不合理,材料质量安全隐患比较多。检测人员缺乏职业操守,因为私利而弄虚作假,材料检测的结果缺乏真实性。
1.3施工操作问题
首先,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人员的素质偏低,对各种各机械设备的操控不够熟练,手工操作比重比较大,失误比较多,因此,容易发生不规范操作,违章操作的现象。其次,同时,对各种施工标准和施工的规章制度理解不深入,贯彻落实的力度不够,缺乏系统科学的监督机制。最后,建筑工程建设中,各种砂浆,混凝土,石灰浆等配比不合理。比如为额外利益在配置砂浆的时候不按照标准比例,经常偷工减料;在施工过程中,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或者施工人员为了减少工作量,经常会擅自去掉其中几个规格的砂浆,对于搅拌用水缺乏检验检测,忽略了水质对于物料的影响,这样给工程质量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1.4施工安全管理问题
实施安全施工管理是保证施工正常进行的客观要求。但是,安全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重视。首先,建筑工程建设中,缺乏健全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方式落后,对国家的各种安全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到位,同时,管理人员追去经济效益忽视对施工安全的控制,施工人员本身安全意识薄弱。都使得建筑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频繁。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分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进步,我国的建筑工程发展迅速,并在国民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为了完善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促进整个行业管理上的成熟,笔者结合多年的建筑工程施工经验,在借鉴他人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对建筑工程管理的措施进行分析。
2.1加强对人的管理
(1)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管理。管理人员只有扎扎实实地提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注重细节管理,用心管理,才能发现细节问题的实质,同时,要改善决策方式,加强管理中的民主化和集体化,加强和施工人员的交流,促进人员关系的和谐。(2)由于建筑工程一种庞大复杂的操作施工过程,其中无论是先进的设备还是纯人力劳动,手工操作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建筑业起步发展时间晚,对技术人员的系统培训尚不够完善,手工操作人员的手工操作能力相对而言有着很大的差距,操作不熟练,操作失误多,不利于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因此,要加强对施工员工的培训,提高其操作的熟练程度,严格执行操控标准,提高操作效率,保证整个项目实施中的技术水准。
2.2建立专门的物料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确保建筑用料的质量和安全
(1)要严格材料进入标准。材料进场前应检查其规格、型号、产地、外观、性能指标、数量等参数,对于一些重要材料,还应该委派专人到现场进行监督,如商用混凝土就必须在生产现场检查水泥、砂石质量、配料配合比是否符合要求,搅拌时间是否符合要求等。做好质量的抽样检测,客观记录。(2)采用正确的方法保管建筑材料。进场的建筑材料应按照平面布局堆放并设立标识,将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材料分别堆放。做好防水工作,防止水泥受潮、钢筋锈蚀等。在材料保存一段时间之后需要取用时应先检测再使用。
2.3严格执行施工标准,实施规范性操作
(1)制定完善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对所有施工人员在施工前进行操作培训,从理论上深刻明白操控原理,从实践中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务必使所用施工人员都可以严格达到施工标准,操控熟练,能够满足工程技术相关规范,杜绝胡乱施工操作的现象。
(2)从全面控制的角度出发,找出产生误差或者失误的原因,分析制约每道工序质量的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消除恶劣影响,减少制约工程质量的因素。严格执行每道工序的前后执行顺序,杜绝前后跳跃施工,尤其是时间急促,施工匆忙时期,要尽量减少多种工序的交叉,保证整个施工顺序的合理稳定。
2.4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控制
首先,建筑工程要建立健全施工的安全控制机制,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其次,要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实施安全知识培训,更新安全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方式,最后,安全工作的管理人员要将各种安全管理规范和国家的安全法规落实到实处,并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安全施工。
3.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整个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和安全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总体而言,建筑工程的管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加强管理探究,有助于完善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有助于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内科;护理工作;组织和管理;疾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66-02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 患者对医疗护理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 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 成为困扰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难题之一。因此, 减少护理不安全因素,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已成为当前医院护理管理面临的迫切问题。做好安全隐患的防范管理机制, 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防止发生医疗纠纷的重要保证。分析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 探讨减少差错发生, 保障患者安全的措施, 是护理人员尤其是护理管理人员面临的严峻课题, 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2内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1由于护理人员工作不到位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就从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来看其隐患主要是因为医护人员的护理操作不规范、专业技术不过硬、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或者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比较缺乏以及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等等这些都是带来安全隐患的原因。其中医务人员不规格的操作行为主要表现在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来严格的执行工作,发生越级代签的情况,或者没有及时、准确的记录病人的情况,没有及时的反映病人的病情。有的医务人员缺乏责任感甚至擅自的修改护理记录,导致记录不清晰带来护理的麻烦。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缺乏应有的卫生法律意识和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由于护士过多的关注病人的病情,而忽视了病人的感受以及病人的合法权力,比如隐私权、知情权等等造成对病人的伤害。
2.2由于管理不善导致的安全隐患:内科护理的管理制度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和安全,如果医院的管理者相对缺乏护理管理的意识,管理者自身的管理经验和素质不够,那么必然缺乏应有的风险防范意识,这样就会使得医院的安全管理工作非常的薄弱。这样就会使得医院制定的护理管理制度也不会健全,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无法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其管理上的漏洞会使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2.3由于患者自身缺乏相应的知识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一般而言患者以及患者家庭或是社会都会对医院给予较高的期望,如果出现患者或者患者的家属对其医院的治疗表示不满意,那么他们往往会失去对医务人员以及护士的信任,这样他们就很可能不按照医生的要求来进行护理活动。正是因为这样不规范和不科学的自我行为导致了安全隐患的存在。我们知道对于患者而言由于其疾病的原因往往会导致其心理发生相应的变法,往往会出现患者对自己的疾病的认识不足,心理的承受能力差,这样就极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导致做什么事都是心烦意乱,无法镇定,从而给护理工作带来无限的隐患。
3安全隐患的消除及防范措施
3.1努力提高内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理论知识。一般而言内科患者的病程是比较长的,大多的内科患者都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治疗,这样的话就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护理人员有足够的耐心、爱心以及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给患者始终如一的照顾和护理。在工作中要不断的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增强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观念,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能力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更好的完成护理工作。
3.2不断的加强和提高内科护理的管理水平。通过研究表明,内科护理的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安全隐患发生的次数。医院的管理者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规范管理工作,对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同时可以采用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结合的管理方法,定期的组织护理理论与技术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水平。同时要不断的致力于护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努力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加强控制与监督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有效的减少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
3.3不断的加强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教育指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和患者良好的沟通与配合可以有效的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必须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做到以患者为本。要尊重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知情权、隐私权等等。必须一丝不苟的把本质工作做好,注重护理工作中的语言行为的适当,要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就医环境。给予患者以及家属温暖与关怀,只有在这样融合的护理关系中才能降低安全隐患,才能保证患者的早日康复。
4结束语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 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或死亡。在护理安全管理中, 必须抓好护理人员的安全质量教育, 提高护士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质量控制, 严格控制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我科通过对存在隐患因素的认真分析, 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加强护理安全隐患的干预能力与预见能力, 建立长效防范管理机制, 持续整改, 防患于未然, 大大降低了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闵燕华, 吴少华. 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期刊论文].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31期
[2]邱笑玲. 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期刊论文]. 《基层医学论坛》,2007年8期
[3]程红彦. 在内科护理中如何消除和防范安全隐患 [期刊论文].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8期
[4]田翠芳. 对肿瘤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研究与分析 [期刊论文]. 《吉林医学》,2011年36期
[5]奚春芬.神经内科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40期
[6]苏保华.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期刊论文].《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年5期
移动电子商务技术是电子商务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两项技术进行完美结合的产物。移动电子商务是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方向,能够有效扩大商业交易的灵活性,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极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随着进入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也被推上了。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一种崭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应运而生---移动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随着电子商务发展起来,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形式,并日益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研究的热点,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安全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关系到商务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因此,如何建立安全、便捷的商务应用环境,保证整个商务活动中信息的安全性,对于促进移动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移动电子商务在现在的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着,但是安全问题却越来越令人担忧。本论文在数据的传输方面有着加密处理,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为大家的交易安全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拟研究的主要内容(提纲)和预期目标
(1)引言
选题背景
研究意义
(2)移动电子商务内容
(3)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支付需求
(4)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技术
(5)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支付解决方案
(6)总结
(7)2、预期目标:本课题的重点是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借鉴别人研究的成果之上,深入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而难点就在于如何能确定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支付的问题。预期结果希望能对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支付解决方案。
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思路、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论证等)
1、选择导师、确定研究方向
2、选题
3、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深入分析
4、根据资料和研究计划拟写开题报告
5、进行开题报告的答辩
6、撰写论文初稿
7、对论文反复修改、定稿
8、参加论文答辩
四、论文(设计)的工作进度安排
2017年3月15日—3月20日と范论文选题;
2017年3月21日—3月31日げ樵挠泄毓内外资料,了解该领域较为前沿的观点。写作论文提纲,确定论文基本框架,撰写开题报告;
2017年4月1日—4月20日薷穆畚男醋魈岣伲形成论文的基本框架,写作论文初稿;
2017年4月21日—4月30日薷穆畚某醺澹写作论文二稿;
2017年5月1日—5月15日薷穆畚亩稿,形成正式稿。
五、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
[1]姚帝晓.电子商务安全问题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年7月(上旬刊).
[2]张洁.安全电子邮件“乌托邦” [J].电子商务世界,2006年11月7月. [3]徐向阳.电子商务中电子邮件的安全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年5月(上月刊). [4]付霄汉.电子邮件的安全问题与防范措施[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7月.
[5]白佳丽.网上银行支付系统安全风险评估[J].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2011年3月.87. [6]杨刚.网上支付安全问题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9月.
[7]刘丹.电子商务支付平台的安全问题刍议[J].商业经济,2011年8月15日.
[8]王煜.电子商务中网络支付风险与防范的研究[J].经济师,2011年第10期.
[9]李瑞歌.浅谈电子商务过程中网络交易安全管理策略[J].科技资讯,2011年.
[10]武慧娟、孙鸿飞.论电子商务关键性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年9月.
[11] 彭银香,白贞武. 电子商务安全问题及措施研究[J]. 大众科技, 2005.
[12] 林黎明,李新春. 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2006.
[13] 宋苑. 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网络安全事件分析与对策[J].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2006.
[14] 杨二龙,刘建时. 对电子商务风险的几点思考[J]. 警官文苑, 2007.
六、指导教师意见
选题基本合理,内容完整。但开题报告还要求论述研究现状,即有哪些学者对相关问题有哪些研究,怎么研究的?用自己的话概述。
研究内容框架结构逻辑不合理,思路不清晰,具体意见详见附件批注。
应具体阐述哪些部分分别采用哪些定性或定量研究方法。
论据进度计划安排与实际不符。
具体意见详见附件批注。
签字:年月日
七、学院院长意见及签字
参考文献的格式是有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参考文献应该参照GB/T7714--2005著录,我们在精选相关的著名的文献资料,按顺序编码标注,依次列在论文的末尾。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优秀的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数据库论文国外参考文献,给大家阅读欣赏。
数据库论文国外参考文献:
[1]艾孜海尔江·艾合买提.基于Web数据库的数据库挖掘技术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24(27):217——219.
[2]刘霞,赵鑫,吕翠丽.数据库挖掘技术在网络安全防范中的应用[J].动画世界,2012,20(06).
[3]尚世菊,董祥军.多数据库中的副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工程,2009(05).
[4]吕安民,林宗坚,李成明.数据库挖掘和知识发现的技术方法[J].测绘科学,2010(04):123——130.
[5]曾霖.基于Web数据库的数据库挖掘技术探究[J].软件,2013,27(02):174——176.
数据库论文国外参考文献:
[1]宋安,习勇,魏急波.基于μCLinux的NAT设备的设计与开发[J].电子工程师,2005-05-15.
[2]徐叶,袁敏,李国军.嵌入式Web服务器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3-02-27.
[3]王俊,郭书军.嵌入式Web服务器的实现及其CGI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1-11-05.
[4]高建国,崔业勤.ARTs-EDB的内存数据存储管理[J].微计算机信息,2010-01-25.
[5]陈嘉.嵌入式主存数据库索引机制的研究与改进[D].湖南师范大学,2006:278-282.
[6]刘志东.基于嵌入式Web技术的远程射频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04-01.
[7]贺永恒.基于IAIDL的信息家电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04):154-156.
[8]陈一明.嵌入式数据库的智能家居网关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9-04-15.
数据库论文国外参考文献:
[1]余明辉,胡耀民.基于SQLServer2008决策支持系统模型的研究和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10,26(2-3):178-180+192.
[2]张克友.基于SQLServer财务数据库安全技术的探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4):587-590.
[3]胡家汉,李景峰.对SQLServer数据库的安全和管理策略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101-102.
[4]胡登卫.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SQLServer数据库安全策略研究与实施[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25(3):96-99+106.
[5]吴可嘉,姜莉莉,刘昌祺.Delphi下利用ADO技术实现对MSSQLServer数据库存取[J].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2002,20(1):75-78.
关键词:WTO;财务管理;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趋于全球化,无论是国有企业、私营企业还是股份制企业旧的财务管理的理念和制度都不再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研究和探讨我国的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就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前景。
一、论文文献分布概况分析
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等为检索工具,以中国入世
后财务管理创新为检索式,关键词为检索入口,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5篇。
表 1 2002年-2012年我国进入WTO后财务管理创新论文的年代分布
表1是对关于中国入世以来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论文进行的统计分析,图1描述了2002-2012年期间论文发文量的趋势走向。
二、入世后国内对财务管理创新研究概述
通过对已有文献分析,国内关于中国入世后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财务管
理内容的创新、财务管理技术的创新、财务管理风险识别的创新、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等四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其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管理观念和将CIMS和ERP集成应用用于预算上的提议。蒋玲英和宋兰玉在商业银行方面也提出了财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袁庆昆和莫延军在江苏盐业的财务管理内容方面提出了从加大对技术开发基金、宣传费用的投入和持续不断的找出降低成本的方法三个方面使财务管理的目标突破创新保持可持续发展。彭秦晋和辛变叶在电力企业方面提出了在成本管理方面在保证产品质量为前提,达到以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在财务决策方面主要重视投资决策和定价决策。廖松首次提出了推行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的解决方法,并提出了建立集团资金结算管理中心等建议。马骏明在山西省公路事业局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中提出了针对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应当建立适合陕西省公路局管理需要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此平台将预算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相结合,运用目标管理方法达到政府财务绩效考核的目的。
(二)财务管理技术的创新。在财务管理技术的创新中,部分是以创新制度为前提研究的技术创新,而另一部分研究的是体制创新。葛南南提出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二者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先后行为,只是应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放在首位。他还提出了在WTO条件下财务管理要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在技术上实现远程报账、报表 、查账、审计等财务工作。陈长金指出以网络技术为主的各种信息技术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方法,而且首次提出了企业采用柔性技术为基础以保证技术的领先,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实现资源的整合,将财务与税务相结合形成网络财务,并开发网络财务软件。
(三)财务管理风险识别的创新。对财务管理风险识别的创新研究中,不仅涉及到投融资的风险转移的创新,而且还包含财务风险识别和防范机制的创新。颜昌军在风险识别和防范方面提出了全员风险的管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加强企业间合作来增强自身风险抵御能力。高歌提出中国入世后企业防范风险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制定详细的财务计划,二是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冯建本也提出中国入世后企业应扩大投资范围防范投资风险。
三、研究现状评价
(一)财务管理创新研究内容侧重于理论研究。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国内对于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内容都侧重于对财务管理的内容和体制进行一般性描述,以及对财务管理的风险和技术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更深入一些的有对财务管理进行了模型的构建。但是对构建财务管理创新方面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并且对财务管理系统的构建也只是理论层面上的构建,几乎没有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侧重于刚性方面研究。就财务管理创新的方式来看,大部分都是刚性财务管理,强调遵守财务管理制度并完成各项财务指标。不同于刚性管理,柔性管理能使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根据变化做出更好更快的调整。柔性财务管理是一种财务心理,引导人们去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但是在以上的研究中并没有着重提出柔性管理这一重要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方式。
四、财务管理创新的发展展望
(一)对财务管理研究要重视实证方法。当前对于财务管理的研究方法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描述,缺少实例的探究。为此,当前研究仅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和思路,距离实际的操作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财务管理的创新研究要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总结、反思财务管理创新的不足之处从而做出修正。
(二)加强财务管理创新中的柔性管理方面的创新。资金是传统财务管理研究的主要对象,但随着社会的变革,人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财务管理不仅是对资金的管理同时也是对人的管理。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主体都是人,只有对人进行良好的管理资金才能有效地得到管理,才能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而柔性管理的创新应该侧重于员工对企业权益分配的参与和企业的引导奖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傅小倩,石平.信息时代传播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探索.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3).
[2]蒋玲英.刍议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创新.金融会计,2013-9.
[3]袁庆昆,莫延军.江苏盐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探讨.苏盐科技,2002-2(1).
[4]彭秦晋,辛变叶.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5]廖松.对烟草专卖体制下涉及的财务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探讨.西南财经大学,2007-11.
关键词:施工成本,成本管理,项目管理
引言: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它包括项目决策阶段的成本管理、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项目实施阶段的成本管理和项目竣工阶段的成本管理。科技论文,项目管理。其中,施工阶段(实施阶段)的成本管理对整个项目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是指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利用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以及合同措施将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以避免超额投资,持续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从而使投资者和社会达到双赢。
1.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原则
(1)成本最小化原则
(2)全面成本管理原则
指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管理,也称“三全”管理。科技论文,项目管理。
(3)成本责任制原则
(4)成本管理有效化原则
1)促使项目工程部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2)以最少的人力和财力,完成较多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5)成本管理科学化原则
2.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控制措施
降低工程项目成本可以从组织、技术、经济以及合同管理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2.1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组织措施是从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方面采取的措施。科技论文,项目管理。如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落实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明确各级施工成本管理人员的任务、职能分工、权利和责任,编制本阶段施工成本控制工作计划和详细的工作流程等,使成本控制有专人负责,避免造成成本增加、费用超支或是项目亏损后找不到责任人等问题。
2.2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技术措施不仅是解决施工成本管理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不可缺少的,而且对纠正施工成本管理的目标偏差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运用技术纠偏措施的关键,一是要能提出多个不同的技术方案,二是要对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杜绝仅从技术的角度选定方案而忽略对经济效果的分析论证。
2.3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经济措施是最容易被人接受和采用的措施。项目管理者应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如年度、季度和月度资金使用计划等,确定、分解施工成本管理目标,对施工成本管理目标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相应防范性对策。
通过对偏差原因进行分析和对未完成工程进行成本测算,可能会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应以主动控制为出发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2.4采取质量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各级质量检查工程人员应做到定点、定岗、定责,加强各施工工序的质量检查和管理工作,采取防范性措施消除质量通病,尽可能减少返工现象、力求一次成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财、物的损失。
2.5采取加强合同管理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成本管理要以合同为依据,除了要参加合同谈判、修订合同条款、处理合同执行过程中的索赔问题之外,还要分析不同合同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对每一份合同进行具体分析。科技论文,项目管理。
3.降低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方法和途径
3.1加强合同交底工作
项目合约部门对所有的合同均进行全面交底,以会议与书面相结合的方式向全体员工介绍各个合同的承包范围、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合同的主要经济指标、合同存在的风险及履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使项目工程部门员工了解投标报价、合同谈判、合同签定过程中的情况。同时,应将合同协议书、投标书、合同专用条款、通用条款、技术规范及标价的工程量清单移交给项目工程部门。科技论文,项目管理。
3.2项目工程部门应认真研读合同文件,对设计图纸进行会审,对合同协议、合同条款及技术规范进行精读,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对可能变更的项目、可能上涨的材料单价等进行预测,对项目的成本趋势做到心中有数。科技论文,项目管理。
3.3项目工程部门根据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材料的市场单价以及项目的资源配置编制等下达标后预算并根据标后预算核定的成本控制指标,预测项目的阶段性目标,编制项目的成本计划。
对履约情况进行管理和分析,协调各部门的联系,并将成本控制指标和控制责任分解到部门、班组和个人,做到“每个部门有责任,人人肩上有担子”。
3.4制定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主要包括4项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3.5落实技术组织措施。
良好的技术组织措施对企业的工程项目施工也是一种约束,它可以减少或杜绝施工过程中的随意性,避免施工过程中的重大失误。
落实技术组织措施,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使动态与静态管理相结合,以技术优势取得经济效益,是降低项目成本的又一个关键。
4.结束语
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以低成本、高质量取得较大的利润,其中低成本是这个目标的基础和核心。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地产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通过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工程成本,可以提高地产企业的赢利水平,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项目管理学》科学出版社戚安邦著
[2]《管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罗珉著
关键词:内审作用,风险,控制
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组织机构内部所建立的服务于该组织的一个独立职能部门,通过对组织内部各种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价,来确定其是否遵循了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既定标准 、是否有效的和经济地使用了资源、是否正在实现组织目标,并据此对所审查的活动向成员提供分析、评价、建议和咨询,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履行其职责。换句话说,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实施的“再控制”。其作用在于:
(一)提高企业财务会计和其他经营管理信息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加强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的重心在决策,科学的决策则离不开正确、可靠的信息。通过内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防范错误和舞弊,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能够有效的促使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贯彻落实与执行。
健全的内审制度,可以对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岗位、人员及各流转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诸如贪污、盗窃、浪费乱挤乱摊成本和偷税漏税等不法行为,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三)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
财产物资是企业从事正常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资条件,如果内部控制不严密,不相容职务未分开,就往往会造成企业财产物质的大量流失,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通过内部审计,能够发现内部控制系统的缺陷,进而提出可行的建议,弥补内部控制的缺陷,达到保护财产物质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的目的。
(四)能够促使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合理的组织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健全的内审制度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较弱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也反映出其独立性的弱化:有的单位把审计机构设在财会部门中;有的把审计机构和监察部门合并在一起;有的单位由分管钱财物资及账目的人员兼任审计岗;有的单位领导既领导财会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是当面对领导参与或法人违规时,内部审计往往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的内审部门,如若服从于一把领导的意志,不能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监控,不能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而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就会埋下巨大的隐患。论文格式,内审作用。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及其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对象的多元化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内部审计的对象也多元化 ,审计对象逐步发展为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和连锁经营店,企业内部机构层次增加,所进行的交易日趋复杂;被审单位与集团公司是母子公司或联营公司的关系,在兼并和收购、改制和改组、联合和剥离及分拆中,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
(三)内部审计内容的复杂性
由于审计对象的多元化,单位和集团公司改制和改组,内部审计的内容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为效益审计、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决策审计、风险审计、投资审计等,这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结论的难度也就越大,审计风险随之增大
(四)内部审计法规不健全,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内部审计法律依据不充分、不健全,或出现空白,使得内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只有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因而增大了审计风险。同时,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识别风险、判断正误的能力较差;有些人员职业道德欠佳,不能经受各方面的诱惑;内审人员普遍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将给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信誉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
(五)内部审计方法滞后,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
我国内审方法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论文格式,内审作用。内部审计中抽样技术虽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内审人员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基本上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这种判断抽样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论文格式,内审作用。
同时,目前许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如审计机构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一般仅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问题定性模棱两可。这都使内部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防范风险。
三、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理顺内审管理体制
企业在设置内审机构时应坚持两条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这是设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最重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内审组织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股东、总经理、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干预,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一开始就强调: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核的活动”,“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鉴证和评价,这对于正确的审计工作实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点,是“要通过组织状况和客观性来获得的”。二是权威性原则。这是内审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内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审组织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实践表明,内审的组织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作用的扩大为内部审计赢得较高的组织地位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组织地位的提高,独立性增强又为内部审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条件。另外,内部审计机构要有一定的处罚权,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二)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是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具备经营管理知识,通晓财政经济法规,还要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及技术方法有一定了解。加强内审行业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论文格式,内审作用。首先,必须改变目前的用人机制,选派那些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审队伍;其次,培养内审人员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再次,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三)改进内部审计方法
在审计方法上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风险基础审计是将审计风险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分析性检查等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近年来,风险基础审计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应用,其原因就在于它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我国内部审计也应尽快实现向这种审计模式的过渡,以提高审计质量。论文格式,内审作用。论文格式,内审作用。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快内审法规建设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证。各内审机构应在综合考虑业务规模和范围、组织形式、分支机构设置及区域分布、成本与效益原则、人员素质及构成等其他影响控制政策和程序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应从全面质量管理和单个项目质量管理两个方面构建。全面质量管理应着重从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分级督导制度和对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执行情况的监控等方面入手建立控制程序,以保证审计质量,把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单个项目质量管理应重点建立主审负责、审计底稿三级复核、审计部门主管巡视、审计项目质量考核等方面的制度,以把好每个审计项目的质量和风险关。同时,我国应抓紧制定、颁布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以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要想充分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就要重视审计监督,提高内审的地位,制定严格的制度,加强对审计决定的跟踪。
主要参考文献:
徐丽《如何发挥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作用》,《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1期
《现行审计管理制度与执法监督》,辽宁电子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文本复制检测;“抄袭”;治理
撰写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项重要任务,是检验和考核其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科研能力、写作水平、写作态度等的重要形式。长期以来,以“抄袭”为主要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深深地困扰着本科毕业论文,甚至愈演愈烈。2016年6月16日,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指出:“学术不端行为是指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1]毕业论文“抄袭”是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对其原因、方式、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术道德伦理、学术规范意识与能力、学校教学与管理等层面,但这些研究对防范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收效甚微。以文字复制比检测为依据和参照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检测的防抄袭技术与规范研究尤显不足,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实践证明,本科毕业论文“抄袭”行为的核心问题在于学术引证规范的缺失和抄袭的泛技术化。本文通过中国知网“大学生系统(本科版)”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2],深入剖析了当前本科毕业论文“抄袭”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期收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1“抄袭”的具体表现
本科毕业论文“抄袭”是指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有意或无意地直接将现有信息与文献中的思想、观点、数据、图像、研究方法、文字表述等不加引注或说明地用于本人论文中,以完成写作任务获得学位的行为。目前,中国知网“大学生系统(本科版)”以“剽窃”取代“抄袭”,在检测报告单中设置并列出了“疑似剽窃观点、疑似剽窃文字表述、疑似自我剽窃、疑似整体剽窃、过度引用”5项检测与评价指标,每份报告单仅勾选“疑似剽窃文字表述”作为“检测结果”。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我们发现“抄袭”的情况非常复杂,需要深入研究才能识得其庐山真面目。
1.1“抄袭”的形式多种多样
实践表明,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自我剽窃”因大学生鲜有公开或出版著作而几乎不存在,“整体剽窃”也因学校和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约束而比较罕见,因此“抄袭”主要表现为剽窃文字表述、剽窃观点和过度引用,其中以“剽窃文字表述”最为普遍;同时,因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学术规范训练,其毕业论文中的“剽窃观点”现象也比较常见,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其学术观点的表达和学术质量的发挥;此外,本科毕业论文中还存在着抄袭他人论文结构和写作思路等问题。在“抄袭”方式上,一般是直接复制已有文献的语句予以拼凑,更多的是将已有文献的语句从形式上予以加工,也有些是抄袭非英文外文文献、舆图等检测系统比对文献数据库未收录的文献以规避检测,甚至直接将有关文献中的文字进行多次翻译转换逃避检测等[3]。尽管“抄袭”的形式不同,但其根本表现均是对已有文字的直接或变相的复制,实质依然是抄袭思想和观点。
1.2“抄袭”的文字量差异显著
从抄袭的文字量看,由于未受到必要的学术训练,不了解和不会使用现有的学术规范,大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的文字量非常不均衡和不协调。对于文字复制量,检测报告单设置了相关的指标。第一,用“单篇最大重复字数”去衡量被使用的某篇文献中复制文字的最大值,用“单篇最大文字复制比”去检验该篇文献被复制文字量占该毕业论文总文字复制量的百分比,以表明作者对该篇文献的使用程度以及对其它文献的涉猎程度;第二,用“疑似段落最大重合字数”和“疑似段落最小重合字数”去分别显示论文某段落中复制文字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大体揭示复制文字的多少。这些指标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抄袭”的程度。随着本科毕业论文文字复制比检测的不断推广与深化,论文中大段或整段直接照抄的现象受到遏制并逐步减少,“疑似段落最大重合字数”小于200字的居多,“疑似段落最小重合字数”一般在0~100字之间。总体上,论文局部上大量整体连续“抄袭”文字的较少,整篇碎片化分散式抄袭的比较普遍。
1.3“抄袭”的分布畸形杂乱
本科毕业论文的抄袭遍及论文的篇名与段落标题、摘要、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等各个部分。本科系统目前检测的是论文的引言、正文和结语这3个部分。在系统所设的5项检测指标中,“剽窃文字表述”“自我剽窃”“整体剽窃”和“过度引用”都是以文字复制的方式实现的。文字复制包括合理复制和不合理复制两种情况。合理复制是指规范、恰当地引用文章及其内容,而不合理复制则包括过度引用和抄袭。从本质上说,“抄袭”通常表现为错误的“引用”,不仅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学术价值,而且也在文章结构上影响了其学术表达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本科毕业论文中的引用重在通过借鉴已有的成果去帮助自己立论和对本人论点进行佐证,因此,引证文字在文中应该有其合理的分布规律。为了合理地控制和规范学术引用,系统设置了“前部重合度(HR)”和“后部重合度(ER)”两项指标来进行检测[4]。前者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部分,主要通过学术史回顾,来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扼要罗列与分析,其引用主要分布于毕业论文的引言和正文的分析佐证部分,这些部分因引用文字量较多而允许文献引用率高于文章正文的其他部分;后者主要是“解决问题部分和文章核心句子”,是作者表达创新性观点和方法的部分,具体表现在论文的段落标题和论点部分,是文章的核心价值所在,一般不允许引用已有的观点,因此,其文字复制率极低或者为零。按此规则,本科毕业论文的引用主要应该分布于引言中的文献综述、现状梳理、原因总结、论据描述等部分,摘要、篇名及段落标题、论点、论证、结论等部分的引用应该很少或者没有。从检测报告看,本科毕业论文很少遵循这一规律,要么在引言、论据等部分没有或少有必要的引用,暴露出论文写作学术继承性缺乏或较弱的缺点,要么在论文标题、论点、论证、结论等关键部位堆砌了较多或大量的引用文字,直接造成抄袭,严重地削弱甚至消除了论文的学术价值。
2“抄袭”的原因分析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抄袭,有其“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5],“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6],“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7]。概括起来,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毕业论文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必要的学术规范教育,学术规范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学术训练,写作态度不端正,写作能力低下;学校管理不规范、不严格、惩处不力;部分指导教师学术能力和水平不高、论文指导责任心不强等;指导教师普遍忽视对学术不端检测暴露出的不端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监审和严格的纠正。上述原因折射出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与教师、学校、社会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诸多突出矛盾:专业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学术研究科研能力培养的矛盾,毕业论文写作与就业的时间冲突及价值取向矛盾,毕业论文写作的创新性与学生缺乏创新性意识、能力、研究领域、研究积累的矛盾,毕业论文的学术旨归要求与学生的浅阅读及数字化复制拼凑的泛技术化品性的矛盾。这些矛盾唯有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不断加以克服,才能使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走上正确的轨道。
3“抄袭”的防范措施
由毕业论文抄袭的原因不难看出,大学生抄袭具有有意性和无意性,即这种抄袭可以区分为“有意抄袭”和“无意抄袭”两种形式。其中,“无意抄袭”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在不懂得学术规范、不具备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未受到有效指导等情况下,不知不觉中造成文献引用而不标注、过度引用、机械搬用他人文字表述等不端行为。毕业论文指导实践表明,随着本科毕业论文文字复制比检测的不断普及,学生反抄袭检测意识和手段也随之不断增强,抄袭变得更加隐秘和难以识别,仅凭检测系统根本无法准确识别和判定。因此,除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端正写作态度、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周期、强化制度监管和惩处力度等外,还应该针对检测暴露出的焦点、难点问题加以有效解决。
3.1提高教师的学术指导与监审能力
《办法》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当将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作为教师培训和学生教育的必要内容,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教师对其指导的学生应当进行学术规范、学术诚信教育和指导,对学生公开、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否符合学术规范、学术诚信要求,进行必要的检查与审核。”本科毕业论文与其说是学生“写”出来的,莫不如说是教师“教”出来的。本科毕业论文抄袭泛滥,除了学生态度、兴趣、能力等原因外,更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指导教师。毋庸讳言,随着高校扩招及地方高校应用型办学实践的大力推行,不少教师大量的时间用于教学和实践指导,学术研究已成副业,科研投入不断压缩,学术修养难以提升。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在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提纲、资料搜集与处理、文献资料引用、论点提出、论证形式、结论形成、参考文献使用等每个环节都给以精心指导,尤其是在发现学生有态度不端正、畏难、敷衍、抄袭等苗头时必须及时制止,热情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化解困难,以学术训练为目标、学术规范为准绳去引领学生潜心钻研,迎难而上。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应肩负起学术引领人和把关人的重任,不仅要对论文写作中的学术失范行为及时纠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且,更应一丝不苟地面对学生论文文字复制比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研究,及时责成他们认真修改,务求将文字复制率降到合理的、最低的程度,并保证行文规范。因此,教师的学术指导与监审是决定学生毕业论文成败的关键。
3.2加强学生学术引证规范训练
学生论文抄袭多为不合理引证所致,因此,杜绝抄袭最好的办法就是教会学生合理引证。第一,熟谙学术引证规则。学术引证是指创作学术成果时,科学合理地引用已有的信息和文献,并在文中标注序号、文末列出相应文献的行为。多年以来,我国学术引证主要依据相关的国家标准,2015年新版《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颁行,成为本科毕业论文的文献引用与著录的准绳,但遗憾的是,很多毕业生甚至指导教师对此并不知悉。因此,日常的学术训练,尤其是撰写毕业论文时,组织学生学习和使用相关规则及研究成果尤为重要,该学习活动是撰写毕业论文的必修课,不可或缺。第二,坚持学术引证的原则。学术引证务必科学、合理、有效,使用文献及信息应遵循“公开性、原始性、必要性、准确性、适当性、新颖性、代表性、标准化”等原则[8]。学生毕业论文抄袭多为错引、伪引、过引、漏引等所致。因此,要求他们了解和坚持科学的引证原则,有利于正确地把握引用之度,形成必备的学术规范素养。第三,学会学术引证的方法。毕业论文的学术引证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首先,应注意对引文进行合理取舍。例如,学术史回顾、佐证时要进行必要的引用;尽量采用指示性引用,适量采用意引,严格控制直引[9];引用文字量力求最少化。其次,注意引文的合理分布。文献综述部分、佐证材料部分可适当引用文献,而题名及段落标题、论点、结论等体现本人创新性思想观点部分应少用或不用引文,以体现和突出本文的学术价值。
3.3科学地应对文字复制比检测
以文字复制比为主要指标的学术不端检测,是规范本科生学术行为、提高其毕业论文质量的必要举措。面对检测,有些毕业生甚至指导教师感到茫然、恐惧、束手无策;有些毕业生则抱着侥幸心理,盲目抄袭,导致复制率“超标”,自食苦果;有些学生则虚心研究检测系统,积极请教指导老师,严格按照文献参考规则和规则行事,最后顺利过关。因此,师生必须勇敢和清醒地面对检测,科学地进行论文写作与指导。首先,明确检测要求。撰写论文前,应了解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认真研究检测指标,严格按照指标和本校的有关规定去合理地使用引文。现实中,绝大多数毕业生事先对检测系统一无所知,仅在论文初稿完成后才在导师提醒下去进行初检,结果产生了较高的“抄袭”率,为后续修改增加了难度。同时,部分指导教师对检测系统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论文定稿时,一般只关注“总文字复制比”是否“达标”,不达标,则要求学生修改,“达标”了,即便其中存在着学术不端问题也视而不见,任其过关。因此,事先明了检测要求对于规范化地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其次,合理地控制复制率。检测系统是以“文字复制量”和“文字复制率”来确定检测指标的,5项指标中,除“过度引用”外,其余4项都用“疑似”来进行确立,并对所有被检测毕业论文仅给出“疑似剽窃文字表述”这一结论,这就说明,系统并没有给出最终的准确结论,还需要指导教师、作者等相关责任人进行进一步的鉴别。通常情况下,复制率是由引用率和抄袭率共同构成的。学生毕业论文较高的复制率中,在除去合理引用率后,所剩抄袭率通常是由引用而不标注文后参考文献及文中序号、抄袭多篇文献的语句进行拼凑杂糅而不标或少标参考文献及其序号、对单篇参考文献一次或多次引用文字量过大、所写论文段落引用文字量过多等造成的。因此,对于这些检测结果应该仔细甄别区别处理:(1)对于文中引用了而文末未标注参考文献的,应该补上,使其作为引文能够被有效地检测出来;(2)对于文末列举了参考文献而文中没有相应的引文或引文未标注序号的,如无须引用,则删除文后参考文献,如属于正常引用,则在文中补上对应的序号,以示标引;(3)对于检测出的单篇文献或本人论文段落中引用文字量较大的,应该尽可能多地采用质量较好的文献,以指示性引用、变直引为意引等方式去削减复制的文字量;(4)对于因拼凑、杂糅多篇文献内容而导致文字复制率较高的,如若作为本文论点抄袭的应该予以删除,如若抄袭别人的文字表述以凑足篇幅而不涉及本人立论的应予删除或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A/OL].[2016-08-16].
[2]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本科版)[EB/OL].[2016-08-18].
[3]王文福.网络时代期刊论文隐形学术不端挖掘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7):677-682.
[4]赵蔚.学术不端检测结果的修正标准初探:基于“文字复制比”与“文章抄袭率”的辨析[J].中国出版,2011(22):20-23.
[5]何晓柯.大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透析及遏制对策[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10(11):33-35.
[6]何方永.高校学士学位论文抄袭的原因与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11):68-70.
[7]凃朝莲.文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抄袭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1):96-96.
[8]陶范.参考文献引用原则辨析[J].编辑学报,2006,18(4):25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