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剪纸艺术论文范文

剪纸艺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剪纸艺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剪纸艺术论文

第1篇:剪纸艺术论文范文

研究秩序感在剪纸艺术中的应用,需要首先认识秩序感在表现形式中的基本规律和形式特征,并结合实际应用探讨它的审美特点。本文将从大量中国民间剪纸案例中挑选出在纹样与结构上具秩序感特点的经典剪纸案例,探讨秩序感在剪纸艺术中的审美价值,探讨秩序感在剪纸艺术形式中设计方法。秩序感存在于对立统一的规律之中,秩序与变化是一对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贡布里希在他的著作《秩序感》中说:“我们必须最终能够说明审美经验方面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审美来自于对某种介于乏味和杂乱之间的图案的观赏。单调的图案难于吸引人们的注意,过于复杂的图案则会使我们的直觉系统过重而停止对它进行观赏。”①18因此,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进行调整,在有机秩序中进行多样变化,形成“多样性统一”。剪纸图形多种多样,但都在一定的形式规律中,秩序与变化的基本法则广泛应用于剪纸形式中,也符合形式美的基本要求。这种艺术形式是把局部变化纳入一定的秩序中。比如,在剪纸艺术形式中,单一的圆形会显得乏味,虽有秩序却没有变化,容易引起人的视觉疲劳,如果将它进行大小的变化并以一种放射形的结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形成有序的变化,这样的处理方法让画面显得整齐而又丰富,统一而不杂乱。图案中的变化就是把相似的形式结构进行有序的排列,使其秩序之中有变化,增强了图案的审美情趣。在剪纸艺术形式中,秩序与变化的处理手法还有很多,这里只是探讨最基本的形式处理方法,至于如何在图案中把握秩序与变化的程度,这不是理论研究就能够定性的问题,应该根据具体的形式关系和实践经验加以权衡。秩序与变化这一辩证规律构成了形式美的法则,而中国剪纸的艺术形式也同样遵循于这一基本的形式规律,在剪纸的创造过程中,是将纸张对角或对边折叠二次、三次、四次不等,以纸张的折叠线为图案的骨架,在此骨架上创造出既有秩序又有变化的连续图案样式。如图2所示,在有序的方块中填入带有交叉状准星线条的棉花状图案,并以交叉状的中心准线连接重复排列的方块,这样的处理方法使剪纸艺术形式在整体的秩序化背景下又富于变化,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剪纸艺术中的简单表现。对立统一规律不仅体现在以四方连续形式的剪纸上,还有构图形式较为灵活的刻制工艺,这种剪纸不是均齐、对称的构图形式,但仍然有内在秩序感,如图3所示,这幅名为“鸡与蝶”的民间剪纸,就是以一种动态均衡的形式突破了上下左右完全一致的特点,是具有“S”形走势的剪纸图形。从视觉心理的角度来看,“S”形具有流动的美感,它使画面上的视觉流程比较顺畅。太极图所体现出来的动态均衡感,集秩序与变化于一身,表现出内在的对立统一规律,这种形式结构在中国剪纸中被大量应用,“S”形的布局和图形处理成了我国传统艺术的常用手法。剪纸艺术的形式是无序和有序、对比与和谐的完美统一。看似复杂的剪纸艺术是把每个元素的设置在有序的骨架结构中,因而形成一种具有节奏感或韵律感的艺术形式,显得自然而生动,毫无生硬之感。在平面艺术中,节奏感是以相同的构成元素反复出现于同一形式中,而韵律是构成要素所造成既有变化又统一于整体形式感,是有变化的律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在整体上是有序的,只不过是秩序结构灵活多变而已。在剪纸艺术形式中,不论以何种构图形式表现出来的剪纸艺术形式,都有其内在的秩序感,都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需要结合艺术经验灵活应变,从而创造出富有多种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来。

二、剪纸艺术常见的秩序形式

由于装饰纹样的秩序感与人的审美心理相适应,有序的形式反映了装饰艺术的普遍规律,剪纸艺术以秩序感原理为指导,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剪纸艺术的创造过程就是把结构与形式进行规范化处理,把各种图形进行有序排列、重组,使之有条理、有变化。在中国民间剪纸形式中的秩序是具体表现为对称与均衡,条理与反复,节奏与韵律,使图案具有强烈的秩序感,下面分别就这些装饰形式的一般法则加以介绍。

(一)对称与均衡对称与均衡是剪纸艺术最基本的形式。如图4所示的这幅名为“双喜长寿“的剪纸作品,它的对称形式是以纸张的折线为分割线,把纹样进行上、下、左、右等形等量分布的结构形式。在构图上能产生一种统一的视觉效果,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对称与均衡的形式可以是复合式的秩序,可以由简入繁、层层套叠,形成丰富多变的装饰效果,如图5所示,这幅名为“蝶恋花”的剪纸作品,具有更为复杂的形式结构,但保持了重心的稳定和基本平衡。对称与均衡也是自然界中物体存在的方式,这种形式能给人以稳定的装饰美感,剪纸艺术可以把这种形式法则灵活应用,成为秩序化设计的有效方法。

(二)条理与反复条理与反复同样是秩序化的基本形式之一。顾名思义,条理与反复就是有规律地重复表现出来的秩序,可以形成一种有节奏的美感。这种美感形式也存在于植物的枝叶、飞禽羽毛之中。设计师透过庞杂、无序的自然界,把纷杂的图形加以整理、概括、使之条理化,达到层次分明、秩序井然的统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不同的图形排列合理、错落有致,视觉上形成整齐美观的感受。如图6,剪纸艺人是把相同、相似的形象或单元进行有规律地重复排列,给人以单纯、整齐的美感,连续排列的图案以二方连续图案为典型,四方连续图案则是一个或多个独立单元朝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反复,能形成整体的秩序美感。

(三)节奏与韵律节奏与韵律在装饰设计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艺术形式效应。在装饰设计中,节奏是指各元素有秩序、有规律的重复,通过大小、轻重、虚实、曲直的变化,给观者一种有规律的秩序感。在装饰设计中,韵律是指在节奏感的基础上加以动态变化,使机械重复的节奏变成随机的、灵动的韵味,这种随机和自由的韵律感,无论怎样形态多变,都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在有机秩序的控制中。如图7,都是将相同或相似的图形由中心向四周渐变,其中不乏空间的节奏和运动的韵味,这些形式感的共同点依然是秩序感。

三、小结

第2篇:剪纸艺术论文范文

剪纸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发展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人们对生活,对理想的一种创作方式,因此剪纸的造型都比较夸张,并不是单纯的对事物的描摹,剪纸造型要比原型更为突出,在抓住物像的主要特征的同时,也将线条进行了整理归纳,力求简洁传神。剪纸艺术家经常采用部分变形、扩大、缩小、变长、缩短等方式表现所剪对象的主要特征,更有民间剪纸艺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物种,例如:龙、凤等,这些超自然的物像往往寄托着作者美好的寓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寄托。动画造型根据动画剧本内容通过假设和想象设计出来,它是以绘画或其他多种艺术形式作为主要造型手段,在动画中通过各种表情、动作的表演推动影片剧情的发展、引领着人们来到一个梦想的神奇世界。

民间剪纸造型和动画造型有着太多的相同点,都是用简洁、夸张的造型表述着人们内心的美好事物,从20世纪开始,中国动画者就借鉴剪纸艺术的创作方式构思并创作了无数的动画片,创作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动画——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是中国动画发展历史上第一部剪纸动画片,导演万古蟾以剪纸的形式将一个生动有趣的神话故事展现给观众,剧中造型大胆的采用了民间剪纸的色彩和造型方式,造型设计整体简洁明了,同时进行了卡通化的处理,圆润而可爱。其后很多成功的动画片,都以剪纸的艺术形式造型,但是形象不再是简单的平面形式,有的通过色彩晕染效果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栩栩如生;有的通过绘、刻使得造型变得更加刚毅;有的通过水墨画剪纸拉毛技术使动画形象巧妙逼真;有的更是吸收了京剧脸谱、壁画、年画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的精华融入到剪纸动画造型中,使角色造型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创造出一批又一批让动画迷们魂牵梦绕的动画形象。民间剪纸在造型上追求线条流畅,万剪不断,笔笔相连的,虽然造型美观,极具民族特色,但却不能像一般动画造型通过动作、表情传达给观众故事内容和丰富情感。如何将其改良并应用于动画创作中呢?我国剪纸动画制作者通过无数实验后,在剪纸角色设计的关节处采用细铜丝或者黏粒进行灵活联接,然后将其摆放在摄影机前进行逐个动作拍摄,再将动作进行连续播放,使剪纸造型有规律的动起来,进而实现角色对动画故事的表演。《猪八戒吃西瓜》、《金色的海螺》等剪纸动画片中的角色就是采用小黏粒联结关节逐格摆拍完成动画动作,但因为造型是剪纸形式,动画角色动作有局限,角色表情的变化、转面、转身都不能很好的实现,动作不能像普通动画角色那样灵活自如,大多数镜头中角色都是侧面,表情也比较生硬。

二、剪纸动画造型创作的新途径

剪纸动画造型参照了民间剪纸造型,同时还吸收了皮影造型,年画、戏曲造型的精华,极具民族特色,但是剪纸造型却制约着动画造型和动画动作的创作,并直接影响着影片制作水平的发挥和艺术风格表现,在动画造型的创作中如何保留剪纸艺术的魅力,又能克服动画创作中的不足,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呢?

(一)多种剪纸材质的运用材料在动画的创作过程中是表达最丰富的视觉元素,具有决定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着动画的制作技术的运用,也能营造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材质体现出的形式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的心理感受。80年代制作的剪纸动画《猴子捞月》、《鹬蚌相争》是采用了纤维细长,质地松软而柔韧的皮纸作为材料,因为皮纸的质地松软,具有能吸水能挥墨的特点,角色的边缘外轮廓不再用刀剪刻,而是用手持外形撕出来,这样就形成了水墨拉毛效果,使动物角色的毛发看起来惟妙惟肖,如同真的毛发一般。《桃花源记》中造型将皮影的特征和剪纸的平面化造型相结合,皮影的特殊材质使得人物造型表现出更加浓厚的传统艺术风格。肯德基广告中食物与人物的拍照剪贴动画带给人们特殊的趣味效果;宜家的传统窗花剪纸广告带给人们温馨、幸福、亲切的感觉……因此我们在动画造型创作中可以材质上进行进一步的突破。剪纸动画的主要材料是纸,纸的肌理有粗有细,质感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粗肌理的纸张给人感觉粗犷有力,原始而质朴,例如:瓦楞纸、牛皮纸等;一般质感的纸张给人感觉温和、耐人寻味,例如:印刷纸、复合纸等;细肌理的纸张给人感觉细腻、柔美、华贵,例如:铜板纸、白卡纸等。在动画创作中我们可以大胆的尝试这些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感受,粗肌理的纸张可以诠释原始的民族,强壮的男人等;细肌理的纸张可以代表细腻的女性,华贵的装饰物等;玻璃纸可以在动画中透视人们的内心;箱纸板可以代表人们耐磨、抗压的坚强毅力;甚至是卫生纸也能在动画中表现出人们焦虑、暴躁时那一刻的状态……在动画创作中,不同的环境又可以用多种材质的纸构成,不同的肌理的调和对比产生不同的气氛效果,不同的肌理在赋予不一样的色彩,定会带给观众更加丰富的视觉享受。

(二)剪纸动画造型结合软件技术的适合发展传统剪纸动画角色动作制作存在着非常大的局限性,人物的表情表现、透视、转身都不够灵活等,以至于剪纸动画缺乏镜头和情节夸张表现。新世纪,数字软件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FLASH、3DMAX等优秀的专业动画软件技术为剪纸动画制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以擅长图像处理的Photoshop和以矢量绘图为主的Illustrator的图像软件在动画创作中的广泛应用为代表。创作者可以轻松地把自己整理的素材和绘画元素从原有的环境剪切下来再复制到新的创作环境中去,还可以对现有的动画元素进行快速的装饰、放大、缩小、调色等的处理。在软件技术的支持下,剪纸动画的创作更加不受限制,原本剪纸动画存在的技术和艺术表现上的复杂环节就慢慢被简化了,软件技术的应用使动画动作的表现更加流畅,人物表情的表现更加具有夸张性和镜头感。新的艺术形式更多的应用于剪纸动画的制作上来,同时使得传统逐格动画的制作形式转化为数字技术形式,更加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缩短了制作周期加快了剪纸动画的制作效率。软件技术的发展为剪纸动画探索新形式、新思路、新渠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总结

第3篇:剪纸艺术论文范文

1.传统民间剪纸的特点

(1)传统民间剪纸的材质传统民间剪纸大都使用那些价格比较低廉和纸质非常轻薄的大红毛边纸。正是由于在材质、工艺以及手法上面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才使得传统民间剪纸和其他传统民间艺术相比,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2)传统民间剪纸的主题传统民间剪纸最初是在关乎生死祭祀、庇佑祈福等民俗活动中以旗幡的样式出现的。随着我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许多民俗礼节已经被人们所遗忘了,但是那些表现夫妻恩爱、多子多福、风调雨顺等的主题,依然是民间剪纸艺术最为重要的主题。

(3)传统民间剪纸的题材传统民间剪纸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题材非常丰富,无论是随处可见的花鸟鱼虫,还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和民间故事等,都能成为剪纸艺术的素材和表达对象。

(4)传统民间剪纸的手法传统民间剪纸主要是利用剪刀来完成的,随着剪纸艺术的快速发展,剪纸也需要进行批量生产,这样就出现了刻刀。刀刻工艺相比于剪刀,其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剪纸艺术的魅力。

2.传统民间剪纸的发展趋势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创造精神。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大融合,使得很多传统的艺术财富正在被我们所淡忘。在对剪纸艺术进行学习和了解过程中,我发现剪纸就是设计,一门独特的设计,它的文化底蕴、纹样以及色彩的独特性给现代设计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且现代设计离不开民间文化,因此现代设计要得以发展,就必须继承和发扬民间文化,对民间文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切合点。这样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如何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今已经成为了现代设计师所共同面对的新课题。所以本民族的民间文化越来越被当今设计师所重视。很多华人设计师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作为素材。例如“2010上海电影节”的宣传海报就是以剪纸窗花的形式来表现的,它运用了剪纸的表现手法,对胶片与摄像机进行了变形,通过镂空透雕,成功地将剪纸艺术融入到了现代海报设计中。可见,将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融入到现代艺术技巧里面,是更好地发扬我国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民间剪纸艺术融入现代宣传海报设计的必要性与作用

1.将民间剪纸艺术融入现代宣传海报设计中的必要性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应用白露摘要:本文在介绍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民间剪纸艺术融入现代宣传海报设计的必要性与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现代海报设计;应用艺术设计海报在我们当代社会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然而有很多海报设计却令我们着实感到费解,非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喜爱,反而因为丧失文化个性而被人们厌恶。为此,将传统的剪纸艺术经过加工和升华融入到现代海报设计中,无疑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同时这也是我国现代海报设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民间艺术所具有的影响力对海报设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表面上来看,民间剪纸艺术与海报设计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看上去毫无关联,但二者的本质却潜藏着一种天然的联系。这需要我们努力地挖掘出它们二者之间的联系,这样才可以使它们更好地融合。

2.民间剪纸艺术对现代海报设计的作用

(1)中国传统民间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能够为现代海报设计提供丰富的视觉艺术资源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表现的题材非常丰富,包括花鸟、鱼虫、民间故事、传奇人物、原始图腾等。这些表现题材能够为我们的现代海报设计带来丰富的灵感和资源。如在“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设计中,设计者运用民间剪纸当中中国传统吉祥物的题材,把中华文化巧妙展现在了世界人民眼前。

(2)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视觉思维方式能够给现代海报设计带来无穷的启迪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体现的是原发性的思维方式,其不是对自然对象进行的机械复制,而是在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以后,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变形和创造。如在“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设计中,我们不能单纯地借用事物的图形,而要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变形再创造。比如在“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中设计师运用剪纸的手法把复杂的中国馆简约地展现了出来,同时又没有失去中国馆原有的形态。

(3)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蕴含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意蕴,可以升华现代海报设计的内涵和底蕴中国传统剪纸和国画等艺术形式一样,追求的是一种意境美,讲究每一幅图都要有其特定的含义,而且这些含义都要是吉祥的,这些都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对尽善尽美与幸福圆满的不懈追求。如在“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代表吉祥喜庆平安的符号,并将这些主题、意境融入到海报设计中,以丰富现代海报设计的内涵和底蕴。

三、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1.现代海报设计对传统民间剪纸色彩的创新我国传统民间剪纸一般喜欢把大红色作为主色调,主要是因为红色在我国具有寓意吉祥和喜庆的意蕴,这和剪纸艺术所要表达对吉祥幸福的追求以及喜庆气氛的烘托是不谋而合的。现代海报设计不仅可以对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进行利用,还可以在融入剪纸艺术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在剪纸中加入千变万化的色彩。如“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设计就以剪纸的大红色为主,表达出了喜庆吉祥的气氛,再以其他颜色为辅,不仅解决了剪纸艺术当中色调单一的问题,还使得海报设计更加多彩化。

2.现代海报设计对传统民间剪纸纹样的创新传统民间剪纸的材质决定了它的外部轮廓必须完整,不能刻断,所以民间剪纸艺术讲究“千刻不落,万剪不断”,它不允许形的破碎,即使发展到了今天,这也是剪纸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然而在现代设计中,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了,已经没有了这种限制,完全可以按照主体形象的要求,在没有对纹样造成破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变化和删减。在“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设计中,设计师把中国馆与上海的标志性建筑物——东方明珠的图形通过剪纸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把复杂的图形简约化,不但突出了海报所表达的中心,而且形象地把上海世博会的风貌展现了出来。3.现代海报设计对传统民间剪纸内容的创新我国传统的民间剪纸与皮影戏、风筝等民间艺术一样,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本土特征。剪纸基本上表达的都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吉祥如意是其永恒的主题。但是在现代设计里面,在对剪纸元素进行利用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创新,将更多的元素融合进来。也就是说,在一幅图像中,可将不同的元素结合起来来讲述不同的故事。在“2010上海世博会”的宣传海报设计中,设计师把上海东方明珠与传统的剪纸元素相结合,既有浓浓的剪纸韵味,又给人以时尚简洁的感觉。

四、结语

第4篇:剪纸艺术论文范文

1以现代的眼光审视传统

民间剪纸艺术是古代中国人运用或抽象或夸张的艺术手法在纤薄柔弱的纸张上创作的“语言”,所体现的是中国古代追求吉祥、喜庆、安逸、舒适的心态,而现代社会的特点则是快捷与方便。所以,设计师必须从现代的视角出发,对民间剪纸艺术做出扬弃,在继承中发展,体现出当今时代的生活文化。民间剪纸艺术要融入现代室内设计,满足现代的审美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现代中国人审美文化的形成有两点原因:首先,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不断传承使得国人内心存有传统审美文化的火种;其次,改革开放以后丰富多元的西方文化冲击着传统的审美观念,国人的审美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我们不能超越历史,用现代西方设计理念的评价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的含义、造型,也不能紧守着民间剪纸艺术传统,排斥现代的观点。而要用现代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使之兼具两者之长。将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中,应该这样做也必须这样做。

2民间剪纸艺术的材料、工艺的创新

传统的剪纸内容需要搭配现代的设计才能更好地实现剪纸艺术的创新,开阔室内设计的思路,拓展室内设计的风格。传统剪纸艺术的翻新运用,体现了人们的怀旧情思,传统剪纸艺术的韵味融合现代审美的方式,可以打造出完美的室内设计。

(1)材料的创新

材料的应用是设计中最基础的环节,撇开材料谈设计无异于空中楼阁。“民间剪纸艺术”,顾名思义“,纸”是最基本的材料。这就将剪纸艺术局限在了“掌中”的地位,很难满足现代室内设计中要求在狭小的空间内体现出端庄大气的要求。所以,必须大胆启用新型材料,才能一举突破纸张的局限性,使民间剪纸艺术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一个比较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材料创新实例就是广州花园酒店的前台图案设计。广州花园酒店的总台石刻壁画《大观园》,就是剪纸形式,黑色大理石刻石贴金,以反映红楼梦十二金钗人物故事的大观园景象为内容,构图严谨,密而不乱,亭台楼榭,花鸟鱼石,人物穿行其中,俨然有序,剪纸造型优美细腻,装饰性强,黑金对比华贵强烈,剔透雅致,成为花园酒店的标志。

(2)工艺的创新

传统民间剪纸的材料对成品的完整性提出了相当高的工艺要求,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家在一剪之内就能创作出纷繁复杂的图案,令人叹为观止。但当民间剪纸艺术融入到室内设计之后,设计者则可以根据空间的大小、主体的需求对剪纸艺术的纹样进行比较自由的删减,再结合材料的创新,民间剪纸就从传统的平面走入了立体的世界。设计师结合雕刻手法,采用镂空等工艺,既能保留传统剪纸艺术的特色,又弥补了纸张材料层次感不鲜明的缺陷。

二民间剪纸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包含了“平安”、“如意”、“吉祥”等寓意,传递了祝福和喜庆,给人以安乐祥和之感,似乎看到了民间剪纸,亲切之感就会油然而生。剪纸艺术蕴含了人们对国家兴旺昌盛的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企盼在现代社会中融入到了室内设计之中,更具旺盛的生命力。

1民间剪纸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直接应用窗花

窗花是民间剪纸艺术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应用,多以详细的内容表达一定的寓意,如以神话故事、历史人物、仙花瑞兽等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遮光窗帘。遮光窗帘不同于一般的窗帘,它既要遮挡光线避免室内空间直接暴露在强光之下,更要允许一部分光线进入室内空间,提高室内明亮度。以简单的民间剪纸元素重复加于窗帘之上,即可以达到以上目的。并且随着太阳的移动,光线透过镂空的窗帘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画面。灯罩。红色半透明的可拆卸灯罩也可以镂空技艺雕刻成民间剪纸的形式,在新年等喜庆的日子里可以增添节日的风味,并且可以重复使用。屏风。融入民间剪纸艺术的中国风式屏风,摆放在室内既能隔断空间又能增加美感,体现出主人的品位。以上仅仅是简单列举民间剪纸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直观应用,并不能穷尽,在室内设计中民间剪纸艺术真正地融入不仅仅要用其“型”,更重要的是要用其“心”,即必须将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融入室内设计之中。

2民间剪纸艺术内涵的应用

如前文所述,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风格既要与世界接轨又不能完全抛弃中国特色,将传统文化中的民间剪纸艺术融入到室内设计之中是一种绝佳的选择。要想将民间剪纸艺术的精髓融入到室内设计之中,则必须理解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以下从阴阳调和的传统文化,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和“美”的享受三个方面具体加以分析。

(1)阴阳调和的传统

文化民间剪纸之艺术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虚实结合,在室内设计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此二者的互动,不能只注重剪纸艺术的直观视觉冲击,还必须兼顾“虚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阴阳调和,虚实互补的中庸观念,借助民间剪纸艺术将这种传统合理运用于室内设计中,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层次分明

错落有致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不是要求一览无遗,而是强调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民间剪纸艺术的透视镂空已很好地起到了分隔空间布局、阻挡视线的作用。以屏风为例,镂空雕刻融入剪纸元素,即可避免传统屏风的厚重所带来的完全阻断效果,保持了室内空间的通透性,又可以有效分割室内空间,使主次分明。

(3)“美”的享受室内设计

无论采用何种风格,设计师与使用者对美的追求与享受是必不可少的,对局部空间的精心设计即可完美彰显出人类对美的向往。玄关的设计师室内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一环,皆因玄关反映了局势主人的文化内涵,亦有着遮挡视线与装饰的作用。小小的玄关如能充分利用民间剪纸艺术的精髓,将深色的木栅以镂空技艺雕出剪纸的图案,配以磨砂玻璃贴面,会使室内空间的局部一角既美观有极具中国特色。

3室内设计中融入民间剪纸艺术的重点

(1)注意中外文化的地域性

差异民间剪纸艺术融入到室内设计之中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向世界展示。但是,精美的图案和吉祥的寓意由于中外地域性的文化差异,也可能使在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理解上存在差异。据笔者了解,仅仅是对红白二种颜色,中国和日本在观念上就存有分歧,所以,必须注重民间剪纸艺术融入室内设计时中外文化的不同。

(2)时尚感的问题

现代人对时尚的追求往往大于对传统的尊重,然而我们又不能放弃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民间剪纸艺术融入室内设计时就不能盲目照搬,而是要及时汲取当今时代的艺术营养,这样才能既有时尚的新鲜感又有古典传统的代入感。

三室内设计中融入民间剪纸艺术的现实意义

1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

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优秀积淀,包含着中国人民无限的智慧与文化。然而,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之下,传统文化何去何从如何保持其新鲜的活力,是整个中华民族都在思考也在困惑的问题。如今,民间剪纸艺术借助新的材料、新的工艺,配合着积极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完美地融入了室内设计之中,终于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也告诉世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不会衰落更不会被抛弃的。

2对重压之下人群心灵的抚慰

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既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也给予他们巨大的生活压力;整体环境的不堪重负,如水资源稀缺、空气污染等,对生活在大都市的人群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威胁。于是,人们开始怀念古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开始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开始寻找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但是时代不能退步,历史也无法改变,人们只好将这种情感寄托于古代的某物之上,以求得哪怕一时的心灵抚慰,中西方莫外如是。体现于室内设计之中就是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就是艺术复古思潮。剪纸艺术植根于民间,产生于勤劳,处处都体现着先民伟大的智慧,包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

3财富的转换人类的价值之一

就是可以利用自己的大脑与双手创造财富。之所以考虑将民间剪纸艺术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其具有很好的财富转换性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正因为有此原因,剪纸艺术才体现其经济价值,配合其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民间剪纸艺术也在融入室内设计的过程中,极大地影响了室内设计的风格。民间剪纸艺术的价值在于可供欣赏,剪纸艺术以简洁生动、夸张变形和博采众长的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具体可以表现为结构万剪不断、造型自由鲜活、形象独特优美、剪技粗狂豪放等形式。剪纸中蕴含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渗透着民俗风情和思维方式,其价值难以用金钱来衡量,但又不能放过摆在眼前的商机。因此,剪纸可以运用于室内设计之中,二者不仅可以有机调和,还能使剪纸艺术的价值有效地转化到室内设计之中,达到利益与审美价值双收的效果。

四结语

第5篇:剪纸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生态系统

检 索:.cn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1]。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态建构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单靠个体(传承人)或单个团体(工作坊)传承如此简单,应放在整个地方的地理、空间、文化中思考。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态系统建构应是地缘下的人文活动与自然规律协作关系的建构。面对一个个子系统(如本土传承人群体、政府管理系统、民间作坊、媒介管理、旅游市场和学校教育系统等)构成的艺术生态建构,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文化风貌与商业价值、文化价值相融合,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

一、梁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

粱平县位于重庆市东部,有“民间艺术之乡”之称,是全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独特的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强县。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梁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众多,主要以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为主,范围包括传统手工艺技术和传统表演艺术。梁平县现有梁山灯戏、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竹帘、梁平抬儿调和梁平癞子锣鼓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又有双桂堂、土法造纸技艺、蓝印花布、梁平土陶、梁平竹雕、梁平傩戏、梁平狮舞、梁平孝歌和梁平礼让草把龙等15个市级保护名录,87个县级保护名录。

(二)多文化交融的地域文化特色。梁平地处重庆东部平行岭谷区,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巴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为一体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当地明清时期由著名高僧破山禅师创办的双桂堂被尊称为“西南佛教禅宗祖庭”,在中国及东南亚佛教界具有重要地位,佛教禅宗文化的融入,也影响了当地的文化发展和艺术创作。

(三)显农耕、神话色彩,祈求平安祥和的文化心理。古代巴文化以梁平为腹地,农业生产历史源远流长。 梁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表演艺术、礼仪节庆、民俗活动到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传承下来的民间故事都以农耕文化为母体进行创造,充分反映着当地最朴实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热情。农耕文化注重稳、平安,冒险刺激的因素很少,梁平木板年画、铜梁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蕴含着保平安、驱邪等内容,仍然表现出敬畏神天,以期神天护佑自己。

(四)传统民间艺术具有群体性特征。梁平竹帘、梁平抬儿调、梁平狮舞等都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创作形式。像梁平竹帘画制品,从精心选材到成品包装入库,前后需经过八十余道工序,大致可分为竹丝制作、备丝、竹帘制作三个部分[2],每一道工艺不仅材料、工具十分考究。铜梁龙分扎骨、裱褙、彩绘、总装四个大步骤,百余道工序。正是竹帘画、铜梁龙这种工艺形态需要多名专业人士分工协调完成,只有依附于集体才得以传承,由此呈现出群体性特征。

二、梁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态现状

(一)单个个体传承现状。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对第一批至第四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78位梁平县传承人整理分析来来看(表1),其年龄阶段多数处于40~74岁之间,而30~40岁仅5人,基本处于壮年、中老年群体。据田野调查访问来看,梁平县儿童基本是在学校略有接触,18~30岁青年接触较少,由此可见非物质为文化研究人员较为短缺,当地传承保护意识较弱,群众参与接触较少,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出现断层局面。同时,梁平县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泛地分散在民间,处于分散各自管理、自生自灭的状态,一些民间艺术面临后继无人和失传的局面。

(二)群体传承现状。就目前来看,梁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门类之间缺乏联系,相对分散,尤其是绘画工艺类,即使呈现群体性特征,但工作坊之间、传承人之间尚未形成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技艺、作品等方面的系统规范的整理和统一,基本处于相互学习模仿、各自钻研继承发展的状态。以梁平木板年画为例,现共四位传承人:涂国发(已逝)擅长花纸版/门神版雕刻、徐家辉擅长年画印制、全昌明擅长雕版工艺、刘勇擅长纸张/印刷工艺。在当下传统梁平木板年画生态环境、高标准技术工艺已经无法复原,仅仅依靠4人各自相互学习与模仿维系木板年画系统的传统与发展。

(三)政府对其保护现状。梁平县2008年成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每年由财政拨款300多万元。梁平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要坚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开展全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设有文化遗产陈列室、梁平木版年画展演作坊、文物保管室,大致从梁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及作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三个方面进行展示。目前,以建立礼让镇、蟠龙镇、聚奎镇、荫平镇、梁山灯戏剧团等10个传承基地,来宝小学、西苑小学、梁平职中等6个传承实验基地[3],但其艺术特色挖掘不够,发展模式不突出,尚未形成成熟有序的传承与保护发展机制。

(四)民间民俗工艺的保护开发现状。据梁平县负责人张和平介绍,在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经济发展已形成初步规模。到目前为止,梁平利用‘非遗’项目,已发展起文化企业379家,民间乐队87家,文化产业的年产值达7亿多元[3]。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态建构意见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改善迫在眉睫,如果任由零散发展,忽视其艺术生态的系统性,会导致遗产的传统文化流失,对传承保护与发展当地文化建设也存在一定影响。结合梁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和传承现状,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的保护和发展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对于传承人个人来讲,固步自封是万万不可,不应守着自身传承技艺,需要沟通与联系,需要依靠集体力量,系统整合现有技艺资源,形成系统整套的传承技艺,恢复传统生态环境和高标准技术工艺,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正确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二)系统整合现有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借鉴其他地方民俗村或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构模式,挖掘自身遗产特色,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要既收集完善资料、档案建设的初级静态保护,又要高度重视其产生发展的内在外在环境的生态保护。例如四川省绵竹市在孝德镇成立了占地面积4万平方公里,以年画商品生产、加工为基础,并以特色农业为主的乡村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景区。该景区成为四川省高校调研基地,并在景区内已初步形成较有一定规模的年画生产,景区内有专门民间艺术手工艺者对旅游者、爱好者进行年画培训指导,并成立基地对年画进行大批量生产进行旅游商品销售,已消费的形式带动地方经济。尽管带有一定经济成分,但这种活态保护未尝不是继承与发展的良好办法,借助民俗村力量扩展了民众艺术视野,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认知和传承保护意识。

(三)对政府而言,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资金投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尽可能的为民间艺人(尤其老艺人、即将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经济保障。同时加强传承人之间联系与学习,深入挖掘传承人技艺、语言、文字和习俗,保护民间老艺人。借助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该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可通过系列活动展示,大力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拉近与大众距离,号召年轻人接触、了解传统遗产,为培养继承人打下基础。

(四)借助周围高校及科研机构发展民间艺术精英教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并主动承担起开发研究责任,使其传承与保护发展更加科学化、学术化。

(五)在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经济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在这种大规模旅游、文化活动中避免对遗产传统的侵蚀,遗产主体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社会中,既要保持原有传统技艺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政府及开发部门需要面对考虑的。

小结

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的艺术生态系统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要着重把握其整体性、活态性、生态性保护,深入挖掘、建构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态体系,从而促进当地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国务院办公厅〔2005〕18号.二五年三月二十六日

第6篇:剪纸艺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由于各车间热量产生量不同,纺织企业在冬季能量浪费严重。本文提出了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即通过各车间热能相互转移分配来达到热能节约利用的目的。该技术可以达到十分良好的节能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这项技术的原理及方法,并以工程实例来验证该方法的节能效果,为该方法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纺织企业用电量很大,约和整个纺织企业的工人工资相当。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企业,在原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已无潜力可挖的情况下,节能已成为纺织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佳选择。

目前很多纺织企业有的车间在冬季需要供热,有的车间则在冬季把大量的热量排出室外,能量比较浪费严重。如果能把排出室外的热量转移至需要供热的车间,则可以节约大量的能量,该技术本文称为纺织热能转移技术。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是纺织车间节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合理使用热能转移技术,可使纺织车间冬季可不设供热系统而达到工人热感觉要求,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1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的原理

部分纺织车间如细纱车间由于机器发热量大,在冬季车间热量仍有剩余,需要大量排放到室外大气中,大量热能白白浪费;而部分纺织车间如络筒车间和前纺车间在冬季则需要供热。此时可采用热能转移、风量平衡的方法,把热量剩余车间的热量转移至需要供热的车间。该技术称为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在于:不消耗或消耗很少的能量,将部分纺织车间的热能转移至另外的纺织车间。

发热量较大的车间主要是指细纱车间。细纱车间用电一般占全厂吨纱基本生产用电的60%~70%,除一部分转化为加工产品的机械能外,绝大部分电功率转化为热能散发到车间中。细纱机的主要产热部件是电机,电机表面温度甚至高达60℃[1],远远高于车间的温度。因此为节约能源,目前细纱车间的电机基本上都单独进行排风,称为工艺排风。由于细纱车间热量过剩[2],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工艺排风都排至室外大气中。除工艺排风外,细纱车间的车间回风[3]称为地排风。根据国家标准,细纱车间的温度一般也高于其他车间的温度。实际纺织车间中,冬季细纱车间的温度甚至比前纺并粗等车间的车间温度高10℃以上。

发热量较小的车间包括有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这些车间的机器数量较少,机器排布较稀,整个车间总体发热量较低。在冬季,仅靠机器发热量不足以保证车间的温度。为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温度,需要从外界输入热量。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是指在冬季,把细纱车间的热量转移至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产热量较小的车间。通过这种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来节约能源。

2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的应用

热能转移可以采用两种方法:①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②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方法一: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工艺排风回细纱空调室过滤后,由工艺排风机通过主风道隔出的一条通道送至产热量较小车间的空调室,然后由该空调室的送风机送至车间。该方法较以往空调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工艺排风室的排风窗可调,可把工艺排风调小或关闭,以保证在冬季工艺排风可送至其他车间;②在主风道内隔出一条风道,连接细纱空调的工艺回风室和产热量较小的车间空调室。在隔出风道的两端,装有调节窗以保证冬季工艺排风可以畅通,而夏季工艺排风不能通过。隔出风道可采用普通的砖墙或玻璃钢风道。

方法二: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车间

当细纱车间与产热量较小车间相连,也可以利用细纱车间的空气来加热隔壁车间。此时,需要打通两个车间的隔墙,安装门或者窗。冬季时减少细纱车间的排风量,增加新风量,保证细纱车间相比隔壁车间为正压状态。隔壁车间关闭送风系统,打开回风系统。则打开两个车间之间的门和窗,就让细纱车间的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当然,方法一采用了工艺排风机和送风系统,其送风比较均匀,整个车间的舒适度较高,热能利用率较高,然而增加了隔出风道,改造费用较高;方法二仅使用了门窗,把细纱车间的空气流通至隔壁车间,热能利用率很低,整个车间车间温度不均匀,热舒适性很低,但改造费用较低,而且不开隔壁车间的送风机,运行费用较方法一为低。

总之,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可将细纱车间的多余热量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从而保证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这样可节约大量能源。例如,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在除西北、东北偏冷地区之外的纺纱厂,冬季可不设供热系统,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3工程实例

实例1山西某有限公司采用方法一,把细纱车间的工艺排风送至前纺车间和络筒车间。在不增加锅炉的前提下,将前纺并粗车间、后防络筒车间的温度提高了6~7℃,都达到19℃以上,不采用锅炉即可达到人体的热感觉要求。一个采暖季节煤折合资金5.0万元,远远高于投资改造的费用。实例2郑州某棉纺织厂由于细纱车间隔壁的络筒车间产热量较小,采用方法二,将细纱车间和络筒车间通过门窗来调节冬季热能分配。增加很少的投资费用,就使络筒车间的冬季车间温度提高至18℃~22℃,满足生产工艺要求,提高了车间的热舒适性,节能效果明显。

在上述两个工程实例中,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冬季不设供热系统,即可达到人体热感觉的要求,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结论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是指在冬季,把细纱车间的热量转移至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产热量较小的车间。通过这种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来节约能源。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有两种方法: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车间。

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在除西北、东北偏冷地区之外的纺纱厂,冬季可不设供热系统,即可达到人体热感觉的要求,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陈志祥.细纱车间空调节能探讨.棉纺织技术,1995,23(1):26-28.

第7篇:剪纸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个体;非正式知识转移;企业知识管理

对个体水平的知识转移现象的研究,首先来自科学计量学界关于个体间普遍存在的研发合作现象的探讨。Allen对19世纪(1850—1875)英格兰克利威兰(Cleveland)地区钢铁产业有关技术变革的报告显示,基于个体行为的技术诀窍的非正式转移现象早已大量存在,Hippel在对美国11家中小钢铁企业进行的案例研究后指出,个体间的非正式技术知识转移,是继基于R&D合作协议和基于授权、出售两类技术转移模式后的第三类模式,他甚至认为,由于后者的便利性和灵活性,它对技术知识跨企业边界的转移效率要优于前者,事实上,就像经济理论逐步认识到除了市场、企业两类资源配置模式外,还存在基于信任、社会网络等第三种资源配置模式一样,个体间非正式的知识转移现象普遍存在。

关于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①作为解释变量,探求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对诸如产业集聚、企业技术创新等现象的影响;②作为应变量,探求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的内在动机和基本规律。由于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对企业组织的知识创新、转移和配置具有基础性作用,后一类研究显得格外令人关注,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献。

1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的特征和主题

1.1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特征

关于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般理解为私人间的知识援助.例如较早关注非正式知识转移现象的Allen认为,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与正式转移的区别在于其纯粹的私人性质,独立于组织结构、政策和正式合作,Hippel(1987)认为,非正式转移主要发生在由共同职业兴趣聚合在一起的R&D人员之间,他们构成的非正式网络是私人获取知识和建议的主要渠道.Granovetter关于社会关系和私人间信息援助方面的研究,拓展了非正式知识转移概念的覆盖范围.Bouty认为,社会维度是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决策行为的本质影响力量,因此依赖个体社会关系而非组织制度获取建议和服务,是非正式知识转移的基本特征。

与正式的知识转移相比,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在行为特征、转移时空、转移方式,以及治理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由表1可以看出,正式和非正式知识转移的根本区别,在于治理制度和行为控制方式的差异。一般而言,正式的知识转移在内容或者程序方面存在一定形式的约定,这种约定可以是正式的制度,也可以是合约,以规范知识转移双方的行为,非正式的知识转移不存在一个明显的合约,转移行为的规范更多地来自双方建立的社会关联性质和强度。正因如此,关于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的研究中,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性质受到重点关注。

1.2个体间非正式转移研究的基本研究议题

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对于知识跨组织、团队边界的流动,提高个体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和组织的技术创新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例如Allen(1977)在研究R&D实验室内的信息流动时发现,在R&D项目中被考虑的概念和潜在解决方案中,大约40%来自个体与外界的私人接触;Tsai&Ghoshal在对美国一家大型电子企业的研究发现,跨团队个体间的知识资源交换与企业产品创新的相关系数达到0.46(p<0.5),李涛和王兵通过对107位在读博土的调查发现,个体间的知识共享对改进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均具有显著影响。

如何促进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是实践界和理论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在理论界产生了不同的研究议题,根据Argote,McEvily&Reagans所提出的知识管理研究框架,有关于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的议题可归纳为三类。

1.2.1个体特征对非正式转移的影响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个体知识转移动机和个体特征对知识转移效果影响的研究.关于转移动机研究方面,Gherardi&Nicolini认为,不论在组织还是在社会里,知识都是一种社会分层的资源,导致具有相对权力的各种地位,创造知识就是产生一种能被交换的价值资源,转移知识涉及价值的转让,因此促使知识源进行私有知识转移的激励来自对外界的补偿预期,包括经济补偿预期和社会补偿预期。因此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的动机包括经济动机和社会动机。在经济动机研究方面,Hippel(1987)发现,个体的经济收益预期影响知识源的转移决策;在社会动机方面,Thomas-Hunt,Neale&Odgen显示,地位对个体间共享信息的类别具有预测作用。

除了考虑知识源的知识转移动机外,接受方的动机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例如,Szulanski认为,NIH(notinventedhere)心理会导致接受方抵制新的知识和信息;在另外一份研究中,FionaLee发现,不仅接受方地位对知识帮助寻求有明显影响,而且其性别特征也会对帮助寻求行为发生影响,相对男性,女性寻求知识或信息帮助的可能性更大。

在个体特征对知识转移效果影响的研究中,Szulanki(1996)发现,接受方知识吸纳能力和保存能力会导致知识粘性,降低知识转移效果;Hippel(1994)在研究信息粘性(知识粘性)特征时指出,信息粘性不仅来自信息本身的特征,也与知识源与接受方的知识转移经验有关,对知识源来说,转移经验不仅影响他对可转移知识存在的敏感意识,也会影响其编码技巧和转移方式的选择;对接受方来说,经验将减少知识搜寻成本,降低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信息损失。

1.2.2知识特征对非正式转移知识的影响研究知识的意会性和情景性是人们关注非正式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普遍认为,基于IT技术的正式知识交流制度对转移意会知识方面是失败的,意会知识相对显性知识、不可编码知识相对编码知识扩散较难,因为意会知识的交流需要更多的社会因素参与。例如,Hensan表明,非编码知识在弱关系中导致严重的知识转移问题;Szulanki(1996)认为,由于知识一部分嵌入意会的技巧内,或者是由于不理解知识使用的新情景中的异质特征,知识转移中会产生所谓的因果模糊特征,从而相对较难转移.此外,知识的其他几个维度对个体间知识转移也具有重要影响,MenonandPfeifer表明,组织成员更倾向于评价来源于外部的知识,他们认为这种评价可能提升了成员的地位,UzziandLancaster关于贷款官员与企业家间的知识转移研究发现,公共知识适合于臂长关系(arm’s-lengthties)的个体间转移,而私有知识适合于嵌人性关系(embeddedties)的个体间转移,他们的另一个发现是,不同知识类别对应不同的学习机制,私有知识的转移相对公共知识更多地涉及探索式学习机制。

关于本主题的绝大多数研究主要还是镶嵌于其他主题,如个体关联性质对非正式知识转移影响的研究中。在非正式转移背景下,关于知识不同特征对知识转移激励、知识转移方式的选择和转移效果的影响,应该成为未来一个重要的关注焦点。

1.2.3个体关联性质与非正式知识研究明确以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为主题的绝大多数文献都聚焦于个体间关联性质的研究,目前对个体关系性质的刻画包括两种途径。一是聚焦于私人间的双边关系,这组关系在一组关键维度上变动,包括关联强度、沟通或接触频率和社会相似性,每一个维度都可能影响知识转移的过程。研究的开创文献是Garnovetter(1973),他发现,个体间关系强度的差异导致信息交流的差异,弱关系相对强关系更有利于新信息的转移。Hansen(1999)采用该概念,研究了项目开发中个体关系强度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结论是:强关系对转移编码和非编码知识比弱关系更有成效。Bouty(2000)在对法国18家各类机构的36位研究者的访谈发现,个体间的熟悉度、竞争度和信任程度是影响跨组织个体间知识转移的三个关键变量,它们对知识转移的内容选择产生复杂的影响。

关于个体关系的另一个刻画途径是多个体的关联关系。目前一个基本共识是,当个体镶嵌于第三方网络中时,知识在个体间流动变得更加容易。这方面的研究首先关注的是网络结构效用。如Uzzi发现,结构嵌入有利于获取更加意会性和私有性的信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个体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对知识获取具有影响,这种位置的描述包括中心度和结构洞。例如,在把个体间的社会交往操作为部门间的相互作用后,Tsai&Ghoshal(1998)发现,处于网络中心地位的个体在知识资源交换中更加活跃.结构效果并不局限于个人间关联的占有方面,也体现于一种关于“谁知道什么”的意识,扩大了个体通过私人网络获取知识资源能力。BorgattiandCross发现,当群体成员共享一种简短的手语时,知识的转移更有效率。

目前,基于个体关联关系的个体非正式知识转移议题,在经济社会学方面获得了广泛关注,嵌入性理论、交换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该议题面临的一个任务是,如何将个体的关系刻画置于复杂的组织背景下,研究非正式知识转移对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影响。

2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研究的视角

从上述归纳的基本研究议题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特征、知识特征和个体间关联性质三个关键变量对非正式知识转移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到知识转移激励、知识转移方式和知识转移效果,三个议题涉及到三种不同的研究视角。

2.1经济交换视角

最初关于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的研究者认为,个体主要关心转移行为对所服务的组织经济利益的影响,私人间的知识转移行为其实质是一种经济交换行为。该观点的代表人物Hippel、ACarter和SSchrader等认为,如果私人知识或者信息转移会损害自身企业或团队的经济利益,个体间的知识转移行为就会中止,或者在知识转移的内容和方式方面会受到制约。Hippel(1987)采用现场访谈研究了跨企业层面的非正式知识转移现象,认为,非正式知识转移是企业间一类资源交换模式,相对R&D合作或者授权、出售方式,这种交换不仅灵活,而且节省交易成本。交换的内容主要是私人在工作过程积累的技艺和诀窍,在很多时候,它们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所以,如果进行转移,知识源就必须在丧失竞争优势风险与未来获取对方私有知识资源的好处两个方面进行权衡.进一步地,他采用“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不同经济收益情况下的知识转移决策。Schrader继承了Hippel(1987)的基本观点,认为员工跨组织知识转移并非是“泄露”,而是一种“有来有往”的交易行为,从长期看,这种行为有利于企业的经济利益。通过实证研究,他发现在严格的经济利益标准下,针对不同交换对象,个体在知识资源的选择方面存在差异。经济视角的观点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是竞争对手之间依然可能存在非正式知识转移行为现象,因为作为资源交换的唯一标准是经济利益,它既是个体间知识转移的动机来源,也是影响知识转移内容和最终转移效果的原因。

基于经济视角的非正式知识转移研究招致了一些学者的批评。Bouty(2000)认为,私人间的知识资源交换是否完全出自经济动机值得怀疑:①个体私有知识的经济价值的含义是模糊的,私人没有足够的信息评估知识交换产生的经济利益得失;②跨组织的非正式知识转移,组织利益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假设也值得怀疑,根据Rogers等人的观点,个体决策的动机首先来自个体目标而非组织目标,因此组织经济利益是否成为个体间私有知识转移的约束因素并非是无条件的;③经济交换视角忽视了私人资源交换的社会含义,相互之间资源交换是构筑稳固的社会关系,获取友谊、信任、声誉和控制权的重要方式。因此,相对经济交换,私人间的知识转移行为更具社会交换的意义。

2.2社会交换视角

关于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研究的另一个视角是社会交换。Gamovetter认为,个体间的交换行为往往嵌入其社会关系结构中,Blau(1964)指出,社会交换不同于经典的经济交换,它赋予交换双方并不需要预先保证的“非特定”义务,只有社会交换,而非纯粹的经济交换,能使人产生义务、感激和信任感。与Hippel等人的观点不同,Latour认为,私人行为并非是机械的,而是具有较强的社会策略性,进一步地,Latour和Woolgar将个体行为概念化为信用投资周期,研发人员通过不同资源(如数据、文章、技艺)的投入构建个体信用,以招集、组建个体网络,并通过影响网络中个体合作来追求私人目标,因此,个体通过信息或者知识交换策略发展个体关系网络,以获取包括知识在内的社会资源,是非正式交换的一个本质特征。

在上述观点的指导下,Garnovetter(1973)首先定义了关系强度的概念,用来测度双边关系的社会亲密度,并研究发现,相对强关系,弱关系更有利于新信息的传播。Szulanski(1996)的实证研究表明,艰难的个体社会关系是知识粘性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直接影响个体间的知识转移效果。在研究个体关系结构强度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关注双边关系的其他维度,如信任、互惠预期等变量对不同强度关系的效用。Levin&Cross的实证研究表明,信任是个体间进行有用知识转移的干预变量,基于能力信任更有利于有用知识的吸收,这些文献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由私人双边关系的结构出发,来研究个体知识转移决策的变异,包括转移激励和内容选择。在该视角的基础上,人们应用嵌入性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在多个体关联的社会网络中,私人信息和知识流动的基本规律。

社会交换视角将个体间知识转移的社会维度纳入研究视野,凸现了私人资源交换的社会特征。其缺点是:较少关注个体间的经济关系,个体行为的经济动机被忽视。尽管Bouty对纯粹的经济交换视角提出批评,但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因素依然是影响私人知识交换一个重要因素。

2.3社会-经济交换视角

社会—经济交换视角同时考虑了私人知识转移的社会维度和经济维度,Bouty(2000)在研究跨组织边界的非正式知识转移认为,个体间的竞争、熟悉度和信任是影响个体知识交换行为变化的三个关键变量,三者首先决定了知识转移对象的选择。她在访谈中发现,人们较少选择不太熟悉或者直接的竞争对手进行知识交换,或者在内容方面会慎重从事。在知识交换中,人们会根据对手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交换逻辑。在图利交换中,知识交换可能被当作一种获取资源的策略,交换的标准是自我利益最大化;另一种交换被称为公平交换,人们追求的并非短期利益,而是长期的互惠预期。两种交换逻辑不仅适应不同的对象,也会导致不同的交换内容。在Bouty研究的基础上,Kachra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在个体知识交换决策中的影响。他的试验研究表明,经济因素(主要表现为个体所在团队或者组织的经济竞争)和社会因素(表现为个体间的社会关系强度)会同时影响个体间知识转移的互惠预期,个体往往不得不在二者之间作出权衡选择,社会—经济交换视角同时关注个体的经济和社会动机,弥补了对二者单纯考虑的缺陷,使研究更加贴近实际,是一个具有发展前途的视角.目前的问题是,同时考虑经济和社会因素使问题复杂化,对社会因素主要考虑到关系强度,而没有考虑到社会竞争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

3国内相关研究:正在兴起的主题

目前,国内关注个体间的知识转移文献并不多见.但在产学研合作和组织内知识转移方面,存在与之相关的主题,和吴贵生从知识的粘性特征及其产生原因出发,研究了产学研合作中知识转移困难,提出粘性知识转移机制;周晓东和项保华探讨影响企业组织内知识转移的因素,归纳了组织知识转移的基本模式,提出构建企业内知识转移机制的设想;李涛和王兵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构建了个体间知识共享激励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徐金发和许强等从文化、战略、组织结构和过程、环境、技术以及运营等五方面构建知识转移的情景维度,提出了企业知识转移的情景模型;钱亚东等分析了企业意会知识分享的基本困难,提出了构建基于网络的知识交流共享平台,试图从技术上解决个体间意会知识共享的困难。

第8篇:剪纸艺术论文范文

剪纸艺术虽然是一项民间艺术,但是其艺术表现形式中有许多特点是现代平面设计可以借鉴和取用的部分:首先,剪纸艺术具有平面化(二维化)的特点。剪纸作品会将不同时空地域的人物、事物、动物或植物结合在一起,并且在结合过程中将各种形象以正视的角度表现,就像埃及岩画一样,身体部分是正面,而把头来回扭动的过程记录下来。这种表现看似不符合透视法则,但是却反映了物像最基本的特征,也便于在二维画面中将各个部分进行有机的联系。其次,剪纸艺术还具有鲜明的图底表现关系的特点。剪纸的美学基础是阴阳学说,在各种剪纸作品中,人们都可以最直接的感受到虚实结合的造型关系。这种表现方式又被称为阴阳相存。所谓“阳剪法”是把有用的花纹保留下来,剪下留白的地方,而“阴剪法”就是挖空的部分为花纹,保留花纹以外的部分,呈现出凿空的形态。现代平面图形创意设计中的正负形表现运用了剪纸这一艺术特征。再次,剪纸设计中运用了优美的构图和构成形式,在团花形、方形剪纸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对称式、放射式构图的使用,在拉花剪纸中又可以欣赏到连续式、反复式构图的使用,在人物、动物、场景、字体剪纸作品的细节之处,存在着节奏韵律、疏密繁简的构图变化。此外,剪纸具有概括的特点。剪纸的创作过程受到材料和制作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将设计对象的每一个细节表现和展示出来,只能对刻画事物做减法,将最具有设计对象特点的内容保留并剪刻。剪纸还具有夸张和变形的特点。

二、剪纸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结合

南京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沉淀的城市,是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聚集地,最具代表性的就包括地方小吃、剪纸、纸扎灯(秦淮灯彩)、木刻、石像、明城墙等等。南京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南北文化艺术交汇融合的所在,因此南京剪纸也在继承苏、浙等传统剪纸艺术的基础上,吸取了北方剪纸艺术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南京剪纸艺术的造型手法粗中有细,拙中显灵,它摒弃了北方剪纸中规律性极强的图案和高度程式化的特点,比较忠于自然原物,又不失归整均衡的造型,显得比较淳朴。将地方剪纸艺术和地方小吃内容结合进行宣传展示和推广,是非常具有应用价值和表现空间的。这是对剪纸形式的新运用,通过研究分析剪纸形式,并将南京特色“秦淮八绝”的宣传内容运用新的形式进行设计展示和表现,使得剪纸艺术的传达表现有了新的内容主题,同时又能很好地宣传地方美食,推广地方特色。在设计探究过程中,进行了步骤分解:首先,是基础图形的简化概括表现,剪纸的图形轮廓一般是使用二维化剪影的表现手法,所以搜集的实物图片需要被加工和简化。第二,是剪纸元素和剪纸构图的重新组合,这需要对剪纸基本纹样做一个查找和综合,将剪纸纹样进行分类,包括点状纹样、水滴纹样、几何纹样、月牙纹样、锯齿纹样等。接着,进行纹样组合位置的分析,即哪种纹样适合在构图中心,哪种纹样适合在图形边缘修饰,纹样和纹样组合过程中如何形成符合图形轮廓的完整构图。第三,创作和绘制剪纸元素表现的“秦淮八绝”的图形和运用其到版面设计中,由于剪纸图形的表现形式是传统的,图形表现细节较多,所以版面设计风格简洁,运用简洁的细圆字体和字体段落块面,加上虚线和实线对于版面装饰与分割,形成现代构图和传统图形造型的共存。特别是在书籍(菜单)每个页面设计中,也需要整体版面统筹。虽然内容简洁,但是鲜明的剪纸风格以及独特的线条感,却给人一种精妙的感觉,每个页面的红与白相对相称,形成节奏变化,大方而整洁。

三、小结

第9篇:剪纸艺术论文范文

一、《致橡树》的文本细读

《致橡树》主要是描写了爱情的美好,是舒婷在1977年写成的,本诗主要描写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对诗人的内心世界直抒胸臆,展现了一种独立、平等的爱情观。在经历了之后,诗人有着与别人对生活不一样的理解,舒婷通过女性独特的视角对时代的脉搏进行把握,呼唤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比较震撼的,对于唤醒心灵、解放思想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之前人们已经对《致橡树》有了很多的解读,甚至今天还出现了一些庸俗化的理解。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必要对《致橡树》进行文本细读,还原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的含义。

根据人们对舒婷写作背景的考察,人们发现《致橡树》所诞生过程中的一些小细节。在刚结束的一天下午,舒婷与她的偶像蔡其矫在鼓浪屿的沙滩上来散步,两个人之间的交流是没有任何的隔阂的。当两人在谈到男女关系的时候,两个人的意见出现了不一致,蔡其矫说“天下美女多数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才女却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望而生畏啊”,蔡其矫这一番抱怨,引起了舒婷心中的不满,经历过上山下乡的舒婷对这种歧视女性的看法是持反对态度的,她一直在反思着女性的独立价值。回到家后她立即写下了这篇《致橡树》,通过几次转载,在广大青年中广为传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致橡树》对爱情的价值观方面的影响究竟体现哪里呢?

《致橡树》是以女性的视角来切入书写的,在文字上一开始就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对女性的独立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描写。“我如果爱你”就表现了女性其实是和男性一样拥有独立的选择权和话语权的。紧接着诗人对传统爱情的表达方式进行了否定,如凌霄花、鸟儿到日光、春雨等这些不对等的男女关系是不应该存在现代的爱情中的。在用词上,诗人也是比较决绝的,如用了“绝不”“也不”“也不止”,表现了对旧时代的强烈抗议。在诗歌的第一层理解上,诗人在心理上是极度渴望冲出历史的束缚。

在那个精神极度匮乏的时代,当女性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时候,其实已经是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在诗人心目中正常的男女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在对诗歌的第二层理解上,诗人把“木棉”引出作为女性的象征物,借此来抒发自己心中的爱情理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站”字的运用表现出了女性的独立品质,因为在传统的眼光中女性一般都是柔弱、依附的,是从属于男性的。而诗人选择了“木棉”对“橡树”的表白,说明了他们俩的各自独立、彼此尊重、相互支撑、同呼吸、共命运。这种爱情观的主要内涵是双方的独立、平等和相互尊重,女性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也是有着自的,有着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也有着很深的体现。由此可见,舒婷的《致橡树》通过以女性的视角表达了女性意识的独立性,在女性立场上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反叛的女性形象,传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和人格尊严。

二、《致橡树》的当代意义

《致橡树》从发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间,对文学的欣赏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朦胧派”的诗人已经快被人们遗忘了,诗歌在文学上已经没有了相应的地位,写诗和读诗的人群严重萎缩,现在读起来《致橡树》已经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怀旧。那么,《致橡树》中所追求的爱情观是不是也过时了呢,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下面我们对《致橡树》当代意义进行详细的分析。

曾几何时,《致橡树》也被一些批评家评定为文学的“口香糖”,嚼过之后就没有味道了。不过我认为这其实不对的一种评论,虽然那个时代的文学匮乏造成了我们对这些“朦胧派”诗的崇拜,现在虽然时代变了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它存在的营养价值。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的爱情价值观出现了一些极端的情况,社会流行着这样的一些爱情观,比如“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车上笑”,还有诸如宣称要找“男人中的精英、精英中的人才、人才中的王子”的“物质女”,这样的物质型的价值观是让人担忧的,人们在感情中的遭遇的危机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多。爱情本来是本来的东西,如果物质联系的太紧密,那就失去了爱情本来的意义,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下,人们很容易迷失在寻找的丛林中。所以今天来重新审视《致橡树》还是有着比较积极的当代意义的:

首先是爱情观的重新构建,真正的爱情是纯粹的,是男女之间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情与情之间的碰撞,这样才能构建纯正的爱情观,进而是构建纯正的家庭观。其次是重新树立大家的道德思想,明确时代的责任。要把个人的理想和时代的责任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大家所明确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