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74-01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过分强调智力教育和应试教育,所以地理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比较强,而对于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则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便有的地理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一定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管理比较粗放,所以并没有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增强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加强教材内容与乡土资源的整合,构建更具地域特色的教育内容,进而为初中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初中生地理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整合乡土资源优势,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基于初中地理课程的学科特征以及初中生的学龄特征,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意识。顺德区是佛山市五个行政辖区之一,位于广东省的南部,珠江三角洲平原中部,由江河冲积而成的河口三角洲平原;广佛同城的西南边界、广佛肇经济圈的南部,是佛山市与广州市联系的重要核心区域之一;地势上西北偏高,自古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文教鼎盛,是“世界美食之都”。所以说,顺德区的乡土地理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只要地理教师善于发掘、善于整理,完全都可以服务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具体实践。例如,在“乡村和城市”的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不要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在传授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完全可以结合顺德区的城市环境和乡村实际,开展一些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也更加熟悉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搜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美食特产,表达一些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地理课程知识的感性认识,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所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二、善用乡土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更是初中地理教学和中考的重要内容。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读图、识图的能力,对初中生日后的地理学习和自主自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地图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在读图、识图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初中地理教师要优先让学生学会使用乡土地图,让学生结合当地的一些地理特征来掌握读图、识图的基本技能,这对学生接下来的地理学习将会大有帮助。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佛山市地图、顺德区地图讲解比例尺、地图信息获取等知识,然后让教师可以按照地图设计一些社会实践任务,如让学生利用地图判断某条河流的长度,寻找两地之间的最短路径,搞清某一地点的周边地理环境等,这些实实在在的读图任务,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课程学习的真实价值和现实意义,激发出学生的地理探究意识。
三、合理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地理课程科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还承担着人文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合理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当地一些地理问题、环境问题的导入,来培养学生保护美丽家园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例如,在“水资源”的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就可以将顺德区的“河流纵横,水网交织”的水文特征进行讲解,点出顺德区水资源丰富的特征,但同时也可以导入顺德区西江干流、平洲水道、眉焦河、南沙河等河流的水污染问题,引出“保护水资源”这一生态课题,并在课下组织一些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结合所学知识寻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这样更能实现多元化的地理教育目标。
四、结合乡土地理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内容丰富,与乡土地理教学有关的实践内容就有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实现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还可以有效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的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就可以组织“治理雾霾”的社会实践活动,先让学生就在生活周边看到的大气污染现象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求大气污染和雾霾天气的应对策略,共同思考如何让顺德的空气变干净,让顺德的天空变得更蓝,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消化,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培育和树立,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对于初中地理而言,积极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能够对初中地理教学形成有效的促进,不仅可以实现抽闲化地理知识的形象化、具体化,避免课堂教学的空洞乏味,还可以有效增强地理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更好的激发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意识,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提高初中地理课程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 韩 晶.延边地区初中乡土地理教材开发研究[D]. 延边大学, 2011.
[2] 罗 莉.研究性学习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 文教资料, 2009(12):133-134.
一、城市地理考察实践活动目的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其中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观念,并且还有助于学生巩固、消化书本知识,使学生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加深对课堂上获得的间接经验的理解、检验和掌握,进一步丰富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训练学生的地理技能以及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能力等。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选择当地城市作为学生地理考察实践的主要对象具有三个方面明显的优势:一是内容的综合性。城市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它的形成和发展既有社会人文的因素,也有自然的因素。城市地理考察实践的内容不仅可以覆盖中学地理的大部分内容,还可以包括一些其他科目的内容,例如,历史、政治等。二是实践活动成本低,现实性强。现在大部分高中段学校集中在城市,学生每天都接触城市,具有城市的大量感性认识,通过实践活动,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地城市实践,比到远处的农村、山区成本低,对时间宝贵的高中段学生来说也更节约时间,效果也会更好些。三是有助于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家乡。从目前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践活动要少而精,要有效果,对城市中学生而言,地理科目的城市地理考察活动应该是最佳的选择。
二、城市考察内容的拟定
1 城市的一般特征及其经济地位。
城市的规模及等级;城市与所在经济区及其他城市的联系,城市在经济区和城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的辐射范围;城市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部门;城市行政的作用及其辐射范围;具有全国意义的和表征城市特征的历史古迹。
2 城市的地理和历史因素。
城市名称的由来及城市产生的时间;城市形成的因素;对城市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例如,行政中心的转移,铁路和运河的修建,特区的开辟等);城市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通常我国城市历史分为:前,前,前,后等阶段);城市职能的历史变化;在城市不同发展历史阶段上,城市内部中心的转移及转移的原因。
3 城市的现代职能。
(1)城市的工业职能。重要工业部门及其种类;城市主要企业布局的因素;原料、能源的来源;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与劳动素养;工业发展的运输条件及主要运输线。城市拥有的特殊手工业部门及其种类。工业职能数目及其在全市职业人口中的地位。
(2)城市商业职能。在当地或者全国的地位;商业、贸易的类型;主要货源;商业中心区的等级、类别、阶层;主要商业中心区,各商业区的分工与协作;自由市场与定期市场的数目、种类;定期市场和自由市场对城市商业的调节作用;商业职业人口数目及其在全市职业人口构成中的比重。
(3)城市的运输职能。城市与天然通道(河流、湖泊、海洋、谷口等)的关系;通向城市的主要运输设施(铁路、公路、通航水路、航空、管道等);各种道路对城市发展的意义;高峰期城市运输问题及解决途径;主要运输干线的货源及其流向;运输业职业人口数目及其在职业人口构成中的比重。
(4)城市文化旅游职能。①城市的文化职能,包括研究机构与高等学校数量、规模和布局;中学与小学的数目与布局;文化设施(戏院、影院、图书馆、文化宫、书店等)的规模、数量与布局;城市拥有的特殊纪念物(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寺院、古墓、古碑等)的数量、规模以及其在全国和地区的意义。②城市的宗教职能,寺庙和种类及其职能,在宗教中的地位和影响。③城市的旅游、疗养职能,包括城市拥有的旅游、疗养职能形成的因素,旅游、疗养设施(古纪念物、古寺庙、自然风景区、疗养温泉等)在全国和地区的地位;旅游、疗养职能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历年城市旅客数量,旅客的结构;发展旅游业需要改进的问题;从事文化旅游业的人数等。
(5)城市的行政及政治职能。城市中政府机构的级别、数量与布局;主要行政机构的影响范围;行政设置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行政机构的发展及其职能的扩大;城市内部行政区的划分;行政机构人数及其在职业人口中的比重。
4 城市的物质外貌。
城市物质外貌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因素;地理位置(靠海、河、湖、或者近山口,位于高原、低地等)对其外貌形成的作用;地形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外貌的影响;矿产的状况及其对城市外貌的影响;城市气候特点对城市外貌的影响(例如,南方的遮阳、北方采暖设施等);雨量多少对房屋建设的影响;风向对企业、居住区及绿化带等的影响;城市的水文特点对城市外貌的影响;城市水源地对城市发展的意义;不利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和改变城市外貌的意义;城市的历史发展对其外貌的影响:城市的古迹对城市外貌的影响;城市的现代职能对城市物质外貌的影响;城市房屋建设的特点;城市职能小区的物质外貌的差异;城市街道的布局及其对物质外貌的影响;城市物质外貌的深化及其因素;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物质外貌的基本特点。
5 城市的职能小区地理。
城市的职能小区的数量及其划分的依据;各区在全市的地位和作用;各区值得注意的对象(如博物馆、剧院、历史建筑物、寺庙、大商业中心等)及其对各职能区的影响。
6 城市的郊区。
郊区的范围及性质;郊区自然景观特征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市郊与城市的主要联系及联系形式;城市化的进展与市郊的收缩和变化;市郊与城市间的物质、能源、信息、人口的流动形式与规模及其形成的因素。
总之,城市考察的内容,要与中学生的特点、地理教材的结合点、当地城市的具体情况、城市发展远景与规划等因素相结合。
三、城市地理考察实践的方法
由于考察实践目的和要求不同,城市地理实践有以下两种方法:
1 综合、整体地考察。
如果选择城市作为实习重点,时间又有保障,就可以把城市作为一个综合体,全面地、综合地进行考察。考察步骤如下:
(1)请专家作报告。请有关专家作报告,全面了解城市的情况。报告大体有两种。第一种是请政府有关部门,例如,计委、城建局等部门的有关专家报告。他们掌握的资料多,对城市规划、城市发展趋势等都能进行详细的介绍。但有些问题不一定
能满足我们经济地理考察的需要。第二种是请当地的地理学家作有关城市地理的报告。其内容多与专业结合密切,但是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趋势,往往不如第一种报告深刻。所以可以把两种报告结合起来。
(2)鸟瞰。为了大致了解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及社会经济环境,登高鸟瞰城市全景是十分必要的。制高点的位置要适中,登上制高点以后,应能了解城市全貌,在制高点观察全市面貌时,要随看随讲,组织讨论。要有详细的城市地图、望远镜、照像机等,对照城市地图进行观察并应将有典型意义的城市地段随时拍照。鸟瞰城市应注意观察如下问题:第一,城市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注意城市的自然位置,城市所处的地貌部位(平原、山地、盆地、台地等);城市是否有河流通过,是否依山傍水;城市植被与气候的特征;城市与相邻地区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城市的交通位置,与车站、码头、机场的关系等。第二,城市的物质外貌。从制高点上观察城市街道的宽窄,放射的状况,建筑的形式,建筑物的高低,等等。第三,城市的职能小区。从制高点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城市职能小区的差别,尤其是物质外貌的差别。因此要注意观察职能小区之间的界线标志;各小区物质外貌特点的差别及其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注意各小区街道的放射状况、走向与宽窄的差别与对比;绿化率的差别。第四,城市规划。从制高点可以观察城市规划的主轴、街道与建筑物的布局等,并可以看到城市发展各阶段城市规划的差别。尽管鸟瞰一个城市,所看到的东西不可能很多,但是,对于从总体上、宏观上把握一个城市的特征,这种现象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鸟瞰是认识一个城市的好方法之一。
(3)实地考察。在请专家作报告和鸟瞰观察的基础上,要对城市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和研究,这是城市考察最重要的一环。因城市问题复杂,可以小组分工考察。每个小组既要分担一个总的、一般性的问题。也要分担一个小区的观察任务。各组考察的成果,最后要互相交流,使每个小组对城市都能有个全面的认识。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可以让考察活动更有效果和意义。在城市实地考察中,将城市职能分区、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现状等问题作为重点。每个城市再以重点职能进行调查。例如,考察唐山市时,可以煤炭开采业及其有关职能作为重点;考察杭州市时可将其旅游商业、贸易职能作为中心;考察鞍山市时,可以’工业职能,尤其是钢铁工业作为重点,等等。
2 专题考察。
专题考察指只选择该城市的几个重点专题进行考察。例如,在上海可以选择以宝钢为首的钢铁工业布局,以金山石化总厂为首的石油化学工业布局两个专题进行考察;在桂林可以重点考察旅游资源;在唐山市,可以重点考察研究它的煤炭工业。专题考察,要注意选择考察对象最突出的问题,对已选定的问题考察要深入,同时应作出专题总结。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反思途径和方法;有效探究
初中地理教学的着力点要致力于地理能力的培养和地理素养的提升,而能力的形成来自反复训练,素养的提升需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和日复一日的积淀。在深入实施新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际,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理想追求。如何提高地理教学效益,找准地理教学的“着力点”,是很多地理教师所困惑的问题。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行为,如同教师的研究、示范、指导、应答行为一样,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全部教学行为之一,也是现代教育的特征行为。教学反思有助于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适度地调控,使不尽相同的学习过程在合理的教学方法支持下,得以包容并相得益彰,教学反思是教育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改的客观要求。那么,教学反思有哪些策略和方法呢?
一、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是否关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系统论认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简单零碎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其建立学科系统设计观念,使之学会自主学习。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认识和掌握还有一段距离,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行为还远未形成。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以“34个省级行政区”教学为例,该片段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从教学方法创新角度出发,教师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死”图变“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快乐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体现、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难看出,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创新性呈正相关。
二、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能否处理好抓双基教学与引导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优化过程。一方面教师应通过精心挑选教育内容,严格设计教学方案,抓好双基教学;另一方面应当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某项知识技能不是终极目标要求,关键要看他们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能否在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整合中诱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下列变化过程入手展开探究活动。
教师点拨探究思路后,设计探究方案、做地图制作资料分析、归纳总结等都让学生自主去尝试。这样一堂课中,由于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研究性学习过程始终情趣盎然。分析表明学生探究结果与预计有偏差,其知识掌握也有疏落,但在这种类似科研的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反思时应当明确,双基考察更要关切研究性学习背景下能力与方法的评价,而非简单追求知识和技能掌握。当然,研究性学习因其侧重于综合实践,所以运用时也当有所选择,一般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当是对地理学科而言,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
三、合理的教学反思要关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关系问题
新课标阐明,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他们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其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智力和能力得以形成。在初中阶段,以低起点小坡度激励学生参与多元性课外实践活动,是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当使知识技能学习掌握的各环节在功能维度、要求维度、实践维度中找到相应位置。组织“收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资料”课外活动时,教师以“水污染危害大”为题,组织学生对家乡水污染危害程度进行考察。教师设计具有深入思考价值的问题,提供了必要背景知识,并建议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活动中教师适时让学生提出自学或联想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引导、点拨,让实践活动沿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这一链接顺利开展下去。课后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相互促进的,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生活问题转化成学科问题分析判断并得出处理意见的能力,是否把实践能力培养,放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这个大氛围中进行,这是亟待引起的问题。实践表明,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具备两成涵义:“活”包涵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过程。“活”与“动”被激活与否,是教学反思时应当把握的一个尺度。
四、合理的教学反思源自合理的评价机制
教学信息论表明,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教育信息、管理信息、反馈信息等随教学进程不断调谐整合,确保教学系统信息转换流畅并且流量适中。教师能够且应当从学生知识技能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中及时捕捉信息,适时进行教学反思。要准确捕捉蕴含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就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初中地理教学效果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和原则,除了知识性评价外,要特别重视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评价要多样性、多元性、综合性,注重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要快捷捕捉某一章节或片段的教学反馈信息,采取形成性评价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形成性评价具有反馈及时、提出问题及时、管理调控及时等优势。
总之,有创新意识的初中地理教师,总会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后,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教学常态下,教师应当具备的内在的自省、自纠、自励行为。初中地理课改任务重、难度大,尤其应当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使之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改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明确初中地理课堂活动设计的原则,从初中学生的需求出发,用活动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益于地理教学创新发展。文章立足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活动设计策略。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现状;活动设计
随着我国初中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课堂活动的设计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问题。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有效的活动设计给学生高效的学习体验,是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
1坚持实践性,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活动设计
初中地理学科,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具有科学性,也具有人文性,每一个地理现象都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以及自身的特点,让实践性课堂活动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到自然与社会之中,才能促进地理知识正确性与真实性的提高。本着素质教育的原则,用创新理念对初中地理课堂活动进行实践化改革,才能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地理学习素养得以提高。一直以来,地理实践教学都是初中地理教学的薄弱环节,教师要结合地理知识应用性与实践性特点,鼓励学生参与到更多的地理学习实践活动中去。比如在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到农田中去观察本地的地理现象,发现本地农业的特点以及这一特点产生的原因。天然的地理模型,能够给学生更直观的学习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地理学习意识,成为地理知识开发者。
2坚持探究性,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活动设计
在地理课堂学习中,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位科学家,他们在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开发全新的地理知识。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地理学习过程,与科学家开发地理知识的过程本质上是相同的。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要意识到探究教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对未知的地理知识进行探究,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有利于地理课堂的高效化。比如在讲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用自己认为最高效的方式将它们表达出来。一些学生会用表格,一些学生会用图形,不同的思维会产生不同的探究学习成果。也正是这些不同的探究成果,促进地理活动质量的提高。
3坚持层次性,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活动设计
新课程标准的提高,让层次化成为教学活动的又一大特点。活动难度具有层次,才能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参与进来,使初中地理课堂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在初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课堂活动应当从简到难,从浅入深。层次化的地理课堂活动符合初中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规律,有益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以及学习技能。在初一阶段,教师要重视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基本能力的培养,活动难度偏低。在初二与初三阶段,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逐渐提高,教师就可以提升活动难度。例如,在讲解《地球和地球仪》时,教师可以利用“我来说一说”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简单描述地球或者地球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时,教师要适当提高难度,利用竞赛形式组织课堂活动。
4坚持时代性,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活动设计
时代的进步,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元素。地理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成果、新的观念,在初中地理课本与时俱进的同时,初中地理教师也要设计更多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活动中引入一些地理探究成果,在活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都是促进地理课堂活动现代化的有效方法。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地图认知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遥感地图与卫星图片给学生展示现代化的地图,让学生意识到在当代社会,地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更可以向学生介绍GPS与GIS系统,在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展示时代性的地理成果,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实施地理教学。例如,在讲解《地势和地形》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用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我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让地理课堂活动变得灵活起来,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他们搜集到的学习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分享给大家,让时代性的技术、知识融入到地理课堂中,促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结束语:综上所述,初中地理课堂需要更多创新元素的融入,利用实践活动性、探究性、层次性与时代性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所学的地理知识,有利于课堂教学价值提升。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最大限制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地理教学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秀斌.初探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学园(教育科研).2013(07)
[2]梁素琼.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新课程学习(中).2011(05)
一、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在中学教学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七、八年级,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不是很适应,甚至对环境还不了解,学习爱好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取题,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能太难、太高而让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简单而让学生没有爱好。另外学生还比较小,活动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既与教学相关联,又联系生活,只有这样的方案才切实可行。
二、在实际教学中的尝试
1.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结合初一教材,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方案:
(1)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指导学生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对校园有了熟悉但不够全面,他们刚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通过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可以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既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又可提高学习爱好,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2)在学习了《海陆的变迁》一节后,指导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海陆变迁。课后组织学生分组找寻我们身边的海陆变迁,因为是沿海地区,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海陆变迁的实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果也是显著的,有海上公园的浪蚀崖,有山上的鹅卵石,还有“鲸园”名称的由来(传说曾经有一条巨大的鲸鱼在此搁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得的知识更加形象化、生活化。
2.结合环境教育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此,环境教育在中学教育中也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平台。
(1)结合重大的环保节日进行深入了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得到关注,联合国和我国政府都确定了一些重大的环境节日,如4月7日“世界无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0月31日“世界人口70亿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每一个节日来临,教师可向学生具体地介绍它的由来和现实意义,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探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都应该如何做。通过环保节日的宣传,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很多都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能够意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教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我们学校南面有一条小河,已经被污水侵染得面目全非,我们组织学生探寻源头,找寻污染源,并经过讨论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针对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大量垃圾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生活垃圾,你会分类吗”的实践活动方案;学校食堂天天使用的一次性的筷子和餐盒数量惊人,学生进行调查并发出了“自带饭盒,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倡议等。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可行性强,并且对学生的现在乃至将来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我们进行环境教育比较典型的案例。
(3)结合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在七、八年级阶段,由于课程的设置、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理解力所限,能够结合的科目不是很多,但仍有很大的空间。如与历史相结合,开展“介绍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与语文相结合,组织一次“歌颂祖国”的演讲比赛;与美术课相结合,出一份《我们的家园》的手抄报;与音乐相结合,探究“歌词中的地理名称”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同时还可以使不同的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提高学生素质。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通过初一地理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极大的丰富。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如绘制校园平面图使学生对地图的使用和绘制有了深刻的熟悉。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如学生对河流污染源的调查,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2.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例如学生通过初一地理的学习,熟悉了气候、地形、交通、资源等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并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到人们的居住场所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直接影响着房屋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分析西亚热带沙漠里和严寒的极地地区人们居住场所的形态特点,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这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综合活动实践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
这种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注重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比较开放的模式,没有成熟的路径可走,所以对活动的选取和设计教师要分外谨慎,活动方案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由于活动场所和方式的多样性,教师要有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活动前做好充分的预备。由于初一、初二的学生还比较小,对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能力较弱,实践活动应先以调查问卷、搜集资料为主。另外,实践活动不能过多、过频,轻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倦感而失去爱好,甚至会喧宾夺主,动摇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产生负面作用。 苟康训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十五中学 266109
经过一轮的地理新课改教学以后,我们对课改有了进一步的熟悉: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教育思想的转变应是先导。在《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这里,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把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并且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在中学教学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七、八年级,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不是很适应,甚至对环境还不了解,学习爱好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取题,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能太难、太高而让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简单而让学生没有爱好。另外学生还比较小,活动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既与教学相关联,又联系生活,只有这样的方案才切实可行。
二、在实际教学中的尝试
1.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结合初一教材,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方案:
(1)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指导学生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对校园有了熟悉但不够全面,他们刚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通过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可以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既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又可提高学习爱好,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2)在学习了《海陆的变迁》一节后,指导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海陆变迁。课后组织学生分组找寻我们身边的海陆变迁,因为是沿海地区,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海陆变迁的实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果也是显著的,有海上公园的浪蚀崖,有山上的鹅卵石,还有“鲸园”名称的由来(传说曾经有一条巨大的鲸鱼在此搁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得的知识更加形象化、生活化。
2.结合环境教育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此,环境教育在中学教育中也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平台。
(1)结合重大的环保节日进行深入了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得到关注,联合国和我国政府都确定了一些重大的环境节日,如4月7日“世界无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0月31日“世界人口70亿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每一个节日来临,教师可向学生具体地介绍它的由来和现实意义,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探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都应该如何做。通过环保节日的宣传,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很多都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能够意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教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我们学校南面有一条小河,已经被污水侵染得面目全非,我们组织学生探寻源头,找寻污染源,并经过讨论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针对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大量垃圾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生活垃圾,你会分类吗”的实践活动方案;学校食堂天天使用的一次性的筷子和餐盒数量惊人,学生进行调查并发出了“自带饭盒,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倡议等。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可行性强,并且对学生的现在乃至将来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我们进行环境教育比较典型的案例。
(3)结合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在七、八年级阶段,由于课程的设置、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理解力所限,能够结合的科目不是很多,但仍有很大的空间。如与历史相结合,开展“介绍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与语文相结合,组织一次“歌颂祖国”的演讲比赛;与美术课相结合,出一份《我们的家园》的手抄报;与音乐相结合,探究“歌词中的地理名称”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同时还可以使不同的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提高学生素质。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通过初一地理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极大的丰富。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如绘制校园平面图使学生对地图的使用和绘制有了深刻的熟悉。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如学生对河流污染源的调查,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2.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例如学生通过初一地理的学习,熟悉了气候、地形、交通、资源等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并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到人们的居住场所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直接影响着房屋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分析西亚热带沙漠里和严寒的极地地区人们居住场所的形态特点,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这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综合活动实践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
关键词:课堂;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地理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生活与生存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地理素养,包括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和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品格[1]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将成为地理学科发展的未来,决定了地理课程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价等问题。学生素养的养成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它需要从初高中阶段不断地地理学习中逐步塑造养成。所以,初中阶段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也必不可少。
一、利用教材实验活动内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可以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地理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造这种成长的机会,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深入挖掘教材,重知识背后隐藏的地理素养,避免单纯片面地教授知识,让学生为掌握知识而学习,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思维培养及素养的养成都十分有利。现行初中地理教材的活动式内容中设置有学生动手制作(或学生实验)的学习活动,这类探究活动的学习形式背后隐藏着对学生地理能力及地理素养培养的要求。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一节中“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学习模块下设置了制作简易地球仪的学生活动。为提升学生对经纬线知识的理解及动手制作的能力,可在教学中尝试将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与经纬线的学习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经历学习的过程,在制作地球仪模型的过程中,理解经纬线的特点,试图突破学生缺乏立体空间思维的教学难点(如图1)。学生制作地球仪的活动实际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地轴的倾斜,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探究、合作,找寻在球面上绘制经纬线等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完成地球仪模型的制作,也可达成对地球仪表面经纬线的学习认知。制作地球仪模型的过程需要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知识,还需要发挥创意和想象力,不断观察、思考、实践,再观察、再思考、再实践才能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因此,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从培养学生学习最有用的知识及综合思维素养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教材实验活动内容,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则可以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图1制作地球仪模型
二、利用电影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学生对地理的区域性认知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地理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在实践基础上从不同视角认识区域,并能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建立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的价值观。然而,初中地理教材中设置的一些区域远离学生生活的地区,对于这些区域的认知学习,学生无法通过已有生活经验较深入地认知所学区域。因此,这些对学生比较陌生的区域,学生学习认知会较困难,更难以做到综合分析。如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印度的社会问题、中东的战争问题等。电影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素材应用于此类区域的课堂教学,通过形象直观的电影情景或场景的代入感,让学生近距离感触原本遥远、陌生的区域。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一节的教学中,可利用“南极大冒险”这部以南极科学考察为背景的电影为教学素材设计教学,利用电影场景的代入感,使学生设想自己处于南极地区并抓住一些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冰雪南极的自然景观及狂风暴雪肆虐的恶劣环境;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南极地区酷寒自然特征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南极地区所形成的本区域独特生态系统,及该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巨大考验与人类如何开发、保护南极地区。总之,电影作为教学素材创设的教学情境,创造性地再现所需要学习的区域,使学生在教室里身临其境地了解认识该区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进而建立正确开发保护极地地区的观念。
三、利用乡土元素融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力与环境素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元素源于本乡本土,是当地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代表。乡土元素在自然演变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独具特色、种类丰富、变化万千[2]。所以,乡土元素较能感染学生,会引起探索好奇心,成为开启学习之旅的起点。将乡土元素融入初中课堂教学,通过开发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变化,用不同视角认识不同区域,能够提高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多元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力。如地理观测、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笔者所在学校的地理教研组在地理教学课外拓展中,从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及实践能力角度出发,利用身边乡土元素,开发一些实践活动。诸如南京瓜阜山的火山地质考察、南京秦淮河的水质调查、盱眙天文台的星座观测、南京民国文化的社会调查等(图2~图5)。这些实践活动从学生对身边环境的调查研究出发,通过观察取证、调研分析、搜索资料、梳理归纳,研究南京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水质变化等地理问题,对南京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水质变化及南京特有的民国文化可建立直观的较深入的认识,从而综合认知南京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培养学生对南京自然环境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吴春燕.融入乡土元素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8).
关键词: 体验式 初中地理教学 情感体验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探究新型教学模式,立足于促进素质教育快速向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初中地理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将体验式学习方式合理应用到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地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一、创造模拟情境,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当前初中地理教材内容中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理解部分知识点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老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部分地理知识,老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模拟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点,从而加深学生对部分抽象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纬线和经线”的内容时,由于学生刚接触到地球仪和地图,对部分地理概念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因此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由于这些概念知识较为抽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因此,老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通过模拟地球公转和自转,采取动态化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概念知识,全面提高地理课程教学效率。
二、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对于地理这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只有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到该学科的应用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逐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内容时,老师便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交通运输情况,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活动,广泛调查和搜集关于当地交通运输类型、交通发展情况、交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前景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调查的内容,对当地交通运输网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绘制出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图。针对部分地理能力稍强的学生,还应该全面分析和评价所处地区的交通运输发展情况,并综合评价总结出当地交通运输网络的优势条件,再根据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改善的方案。通过设计这样的实践教学过程,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地理分析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运用能力。
三、采取互相交流的方式,激发体验兴趣
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渗透体验式教学模式,一个重要教学方式就是合作交流,促进师生相互沟通,感悟交流心得,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采取体验式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师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谓体验式主要指亲身经历的教学过程,需要学生在亲自参与过程中获得经验和感知。因此,将体验式学习方式应用到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要求老师重视体验经验的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愿意利用假期和家长去旅行,远到国外,近在附近的旅游景点,都能够给学生带来较好的体验。因此,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和主题,让学生自主展示所见所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北方地区”的内容时,老师便可以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前时间整合北方地区旅游的资料,并将其合理制作成PPT。在这个PPT中并不固定只是东北三省的资料,也可以是具有相同地理特征的地区;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信息交流过程,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因此,从这里能够清晰地看出互相交流是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在初中地理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需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体验式学习方式,合理地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象化、形象的内容,让学生多角度了解和认识地理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地理学习效率。总之,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合理融入到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是提高地理课程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摘要】乡土地理环境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空间,是每个人的文化之本、文化之根。从“根”上建构初中生的地方感,使学生产生热爱乡土的情怀,从而增强学生对地方的归属感、依赖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 地方感;乡土地理教学;策略;初中生
学生的乡土“根”意识淡薄,会影响信仰的传统伦理观念建立,对于国家来说,就可能会缺少一种眷乡恋土的民族情结。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方感的策略,以期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勉。
一、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课程资源是地方感教育的物质基础之一。根本条件的改善还取决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投入的增加。在国内广大农村地区,改善条件性课程资源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改变等、靠、要的思想,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创造“条件”改善乡土地理教学或地方感教育的教学条件。教具损坏或缺乏的学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板图、板画的功能,或者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地理教具。发动师生共同收集图片、资料等,稍加时日则可以建立班级或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建设一支责任心强、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乡土地理教学成败的关键。当务之急,就是鼓励现有教师接受在职业务培训,尤其利用远程网络教育普遍提高本地教师业务素质。
二、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乡土地理课程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可供直接选择的课程资源比较少。地理教师要联合多个部门、多校共同开放乡土地理课程。在人员选择上,因为乡土地理跨学科比较强,可吸收科研能力较强的生物、政治、历史等科目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团队的活动应当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团队成员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地理课程资源,比如图文资料、视频资料和教学案例等。每个月统一组织成员将相关资料汇总、筛选与加工。最终目标是建立本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可利用专门网站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三、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乡土地理教育活动。教师要学会整合乡土、乡俗、乡风、乡情等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地方感”。
第一,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新课导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基本上都是学生所熟知的,能够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适合的教学情境,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条件。
例如,讲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多变的天气”之前,教师可提醒学生看看窗外,回答这个季节的天气。季节在变,天气在变,天气的变化也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自然也活跃起来。当导入之后,教师趁热打铁,进行知识引导。这样的课堂情境,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得到激发。
第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释疑解惑”。初中地理知识并非总是学生所熟悉与容易理解的,当遇到一些教学难点之时,教师巧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就可能化抽象为直观、化繁琐为简单,学生一目了然,思维自然豁然开朗。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这课内容时,难以理解“季风”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启示学生,留意家乡夏季、冬季风向的变化,对“季风”这一概念的本质就化难为易了。至于季风形成原因,教师也可结合学生熟知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从温度、气压、地形等因素考虑。
第三,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它们也是地方感产生的精神“内核”,影响着学生家乡依恋感与认同感的形成。
例如:在讲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容时,可以引入本地的耕作类型、饮食习惯和民居风格。让学生从地理学科视野判断本地地理具有什么地域类型特征。江苏省泗阳县经度:118.68°E纬度:33.73°N,南临淮河,处于我国南北区域过渡地带。对本地乡土地理的特征的分析也帮助学生澄清了地理特征的划分是具有相对性的范畴。
四、进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学生的认知尤其道德认知是在交往和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
第一,根据教材的安排,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初中地理课程模块中,普遍增加了“地理实践”的内容。教师就近组织乡土考察、访问等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分析现实问题。
例如:讲授“水资源”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在全班举办“保护家乡水资源”的汇报课。水,是乡土地理最重要的物质资源。教师可提前将任务按小组分解,比如家乡水源调查、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水污染状况说明以及水环境治理等内容。学生针对上述任务,开展相关探究活动。
第二,让学生动手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这些方式更灵活、简单、易行,更经济,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地理有关的纪念日可以成为海报、手抄报、展板等利用的素材。世界水日(3月22日)、国际土地日(6月25日)、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等都属于世界各国共同的纪念日,体现了人们对地理环境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为增加制作品的地域特征,教师可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在上述领域的变化,将乡土地理融入到地理纪念日活动中。
第三,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展。地理摄影图片能直观形象的反映地理事物的特征。教师可把那些爱好摄影的学生组织起来,用自己的镜头捕捉家乡改革的种种变化,并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展。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也是乡情得以抒发的过程,是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的过程。
根据三年早知道的原则,将从2018级初一新生起施行,今年9月份入学的新初一学生将是中考改革后的第一批学生。
下面一起看看有哪些重大改革吧~
重点导读
从2018级初一新生起施行,也就是2021年中考;
中考分值提高至660分;
校额到校得到大力发展;
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
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加强和改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中考招生式整合为统一招生、校额到校、自主招生三类;
实行全开全学、全科开考、全科赋分,从12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中,确定8门按原始成绩计入中招录取总成绩。
2021与2018北京中考改革对比
中考总分值提高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考试设置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12门科目。
在全开全学、全科开考、全科赋分的基础上,从12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中,确定8门按原始成绩计入中招录取总成绩,满分为660分。
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物理6门成绩必须计入,另外在历史、地理、化学、生物4门成绩中择优确定2门成绩计入(按照文理兼顾原则,在历史、地理中择优确定1门,在化学、生物中择优确定1门)。
解读:
今年入学的初一新生在参加中考时,评分会选取8门计入总分,总分由580分增至660分,取消了2018年的核算方式,由5选3变成4选2。
物理和政治成为必考科目,地理、历史二选一,化学、生物二选一。
9科(语数外物化史政化生)全市统一命题、统一考试;体育、艺术、信息区组织实施;生物、地理安排在初二第二学期期末。
必须计入总分科目:
语文(100)、数学(100)、外语(40+60)、体育与健康(40)、物理(10+70)、道德与法治(10+70)
择优计入总分科目:
按照文理兼顾原则,在历史、地理中择优确定1门,在化学、生物中择优确定1门,择优计入总分。
总分:100X3+80X4+40=660分
校额到校得到大力发展
校额到校得到大力发展
坚持和完善优质高中校额到校招生政策,将全市优质高中50%以上的招生名额分配到一般初中校,实现每所初中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机会基本均等。
校额到校招生采用校内选拔方式,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其中综合素质评价至少达到B等以上。
解读:
继续完善优质高中校额到校招生政策,要将全市优质高中50%以上名额分配到一般初中校。
这对于一些实力不是很强的学校里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福音,因为这样学生只需要和本校的学生竞争这些名额即可,不必和那些优质校学生在全区进行比拼。
在给孩子择校的时候,可以多关注有校额到校的学校,合理规划升学路,可以避开牛娃竞争。
但是要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需达到B以上,所以学生在平时学习的同时也要遵守纪律,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
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原始成绩和等级成绩呈现。等级成绩依据原始成绩划定,位次由高到低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C等及以上为合格,D等为不合格。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科目合格才可毕业,凡考试不合格的,由各区按市级有关要求组织补考,补考成绩只计合格/不合格。
政策改革分析:
将会考、中考两考合一,一考多用,涉及科目: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共计12个科目,前9个科目全市统一命题,各区自己判卷。
会考以ABCD等级出现,只要每个学科不考D就过关,地理、生物考试时间安排在初二第二学期末,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3门各区自行安排,其他学科: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考试安排在初三第二学期末。
总之也就是说,两考合一考之后,所有学科都需要考试,中考选择其中几个学科计入中考成绩,会考必须要全过关才可以发毕业证。
加强和改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评价结果以《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试行)》的形式呈现,设A、B、C、D四个等级。
评价报告册及等级经公示后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使用。引导学校教师树立正确育人观和质量观,淡化分分计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招生录取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