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普小知识范文

科普小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普小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普小知识

第1篇:科普小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 媒体 科技普及

中图分类号:G3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1-189-02

1 引言

科普知识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文字。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以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是切实发挥科技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科普知识的普及措施比较单一,不够新颖,而且,科学的普及的涉猎面极其广泛,科普知识普及的效果不是很好。

2 大学生科技普及的必要性

人类进步史已雄辩地证明: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历史动力。而科学普及作为科学技术通向人类社会的桥梁。大学生是国家的主力军,高校普及大学生科普知识尤为重要,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科普工作。网络、电视、报刊和广播是我国公众获取各种科技信息的渠道,这些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主要并且最感兴趣的途径之一。本文认为高校除了举办一些特色活动还需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提升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营造校园学术氛围。

3 利用校园媒体进行科普知识普及的有利条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产生,校园中构建了以报刊、广播、网络为主的校园媒体。为了更好地普及科普知识,需要充分利用校园各项媒体。

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结果:“报纸杂志”是我国公众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大学生通过校园科技期刊获得科技信息来改变知识结构,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引导研究方向,推动社会进步。

广播科技节目能够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社会舆论、提倡科学生活、起到教育受众的作用等功能,科普广播具有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制作方便灵活性强等优点,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广播电台对科普广播栏目的制作与开发不足,采用新的模式对广播电台进行开发,制作丰富多彩的科技广播栏目,使大学生在校园中能够在休息娱乐的同时了解科技资讯。

目前,网络及网络电视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娱乐和获取知识的模式,对大学生科技知识的增长和科学信息的获得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弥补了传统电视所欠缺的即时性、交流性和高度自由性,由于报刊携带及传阅不方便,而且,在电视等影音片段的比较下震撼力和感染力比较低,广播收听缺乏视频与文字,不便于传播抽象的内容,而网络及网络电视也具有可控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曾《中国科普市场现状及网民科普使用行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30.9%的中国网民属于网络科普用户,会定期通过科普网站、科技博客或者科技类报刊杂志网站获取科普知识。对大学生而言,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吸引更多的同学关注科技。

2011年10月17日网友“方可成”在其新浪微博中上传了一段“神曲”——《化学是你,化学是我》,该视频随之迅速在微博上走红并受到很多人士的关注,可以说这是对科普知识的普及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它把科技和音乐相交融,使大学生在娱乐自己的同时,逐步树立起爱科学的信念,进而投身到学科学和用科学的行列之中,更利于大学生对科普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科普知识普及的目的。

4 校园新媒体普及科技知识的开发及利用

4.1 丰富科技期刊的内容,拓宽同学们的科普知识视野

(1)大学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期刊,但是,要使同学们能更多的关注科技期刊,学习科普知识,就必须创立科技独特的品牌。结合实际体验和最新的学科行业信息写作科普文章,并且要加强原创稿件和再创作稿件的质量管理。(2)鼓励校园科技工作者策划原创栏目和选题。要根据读者需求精心设置原创文章的栏目,且经常根据读者的反馈意见进行调整,如对读者进行一些有抽奖活动的问卷调查等。(3)科技类报刊一个重要部分是科技新闻,而综合型科技新闻要及时准确的报道,通过有效的方式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寻找让科技新闻走进大学生的路径,把科技新闻通俗化,结合大学生日常关心和专业相关的问题,结合相印的科技新闻事件不断延伸出来报道。

4.2 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台普及科普知识

科普广播在运作中解释自然现象,报道科技新闻,介绍丰富的思想和鲜为人知的科技事件,了解科技人物,传达科技政策等等。

科普广播中如果有意识并讲究方法地渗入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验验证的求实精神、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等科学精神内容,就能使科普广播增加人文色彩,增加可听性与感染力。科普广播在内容选择、形式安排上应该通盘考虑,要因对象不同而异,尽量做到各种层次的内容和形式的合理安排,在主要面对某种层次受众的安排中,又要精心处理科普广播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使更多的受众也能受到影响,选择好所传播的内容,以在最大程度上影响受众。

目前,广播业提倡创新,节目要常变常新。需要经地进行收听率的调查,根据对同学们的满意度、最喜爱的栏目及建议等调研,定期的对广播栏目进行调整和创新性的改版,吸引更多的听众,使更多的大学生在娱乐中收获知识,了解科技,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氛围。

4.3 大力发展校园科技网络

4.3.1 电视科普栏目的质量切合大学生,吸引受众

(1)提高电视科普栏目的制作能力,保持创新性,增强符合大学生特点的特色栏目。创新性表现为电视节目的创作者时刻以创新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作品,以不断创新的思维模式去修改现有的节目,时刻保持节目的新颖性,以满足受众日益变化的要求。强调科普栏目制作的科学性,有针对的满足不同兴趣,不同特点的大学生的科普需求,使得栏目能起到更好的宣传普及工作。(2)学校需要加大一些对科技普及的投入,在普及科普知识的同时,进行一些提升高度的栏目,拍摄事宜电视传媒广泛宣传的专题电视科普栏目及科普电视片。

4.3.2 网络新媒体对科普歌曲等文艺形式的开发,营造科技普及的良好氛围

新媒体是应运信息技术飞跃发展而生的一类新的媒体,使各种科技表演也成为科普宣传的有力武器,科普歌曲等科技类文艺表演是新近崛起的科普文艺品类,它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为主题。通过新媒体,做好以下几点,把校园科普歌曲等科技类文艺科普潜能的有效开发推上更高层次。

(1)学校各级领导重视科普歌曲和表演的开发和推广,招募学科教授、音乐教师、校园歌手、科技和音乐爱好者等进行创作团队的建设,通过平面媒体的宣传和广播、电视、网络等校园媒体将科普歌曲等文艺形式延伸到校园的每个角落。(2)充分发挥学校科技组织的作用,大力开展群众性科普歌曲演唱和表演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到其中,让科普歌曲的演唱提升到“唱红歌”那样的规模。在网络中上传科普类的文艺表演视频,让科普歌曲等文艺形式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3)在网站上开辟视窗,让包括科普歌曲在内的科普文艺作品出现在我们科协系统的网站系统中,更让其它网站、及至知名网站能从我们的网站系统中下载这类科普资源,扩展我们的科普网络阵地。

综上讨论,各个高校大力推广运用各项媒体宣传普及科普知识是一项有意义并且势在必行的项目。

参考文献:

[1] 翟杰全.科技传播与知识经济[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04).

[2] 陈维瑶.强化公共关系意识,重视科技期刊形象建设[J].中国期刊研究,2003,14(2):216-217.

[3] 陈辉.新媒体时代网络音乐文化传播特征解析[J].中国音乐学,2009(3):113-119.

[4] 鲁晓波,黄石.新媒体艺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J].科技导报,2007,25(13):30-33.

第2篇:科普小知识范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81-02

导师制作为普通高校本科生的一种教育模式,在西方教育界备受推崇。自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开始尝试到现在,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导师制已被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纷纷效仿[1]。我国从20世纪初开始引进与探索导师制,到现在许多高校已将它确立为一项基本的教学制度,但其实施效果一直不如人意。在大学如何建立科学的导师制,如何充分发挥导师制的应有作用,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和发展

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源于牛津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教学理念是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重视师生的合作关系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校一般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个别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牛津大学从14世纪开始推行导师制,到17世纪,著名的《劳德规约》确立了导师制成为牛津大学体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世纪初期,牛津大学进行了导师职业学术化的改革。导师开始关注科学研究,并承担起学院教师与大学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导师职业的学术性日渐加深。正是导师制这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为牛津大学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也为牛津大学带来了极高的国际声誉,因此导师制被牛津人自豪地称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2]。

20世纪30年代,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传入中国,由燕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率先开始实施,其后由于种种原因被迫中断[3]。现在我国大学本科阶段普遍推行的是辅导员制度,而导师制仅用于研究生教育。进入21世纪,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竞争日益加剧,我国不少高校再次尝试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迄今为止,全国已经有多所高校在本科生阶段实行了这一制度。

各个高校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在导师制的职责特点、职能定位以及具体实践方案等方面都有不同,但是根据导师职能主要可划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学术引导为主,典型代表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引,侧重专业指导、学术引导;另一种是以思想政治辅导为主,属于辅的学生管理体系,在辅导员之外,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其解决思想上的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英美大学的导师职责划分则更为细致,主要有咨询导师、教学导师和研究导师三类[4]。

二、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功能和价值

1.建立了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作为教师,教书和育人是两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职责。高校教师学历层次高,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许多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在与学生思想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越来越多,高校师生比已经远远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1∶18的设置比例,我校大部分院系在1∶25左右。学校为了节约成本,不仅增加课堂中学生的数量,还不断让教师大量重复性授课或者身兼数门课,再加上繁重的科研工作压力,教师每天奔波于教室和实验室之间,疲于应付,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更谈不上同学生互动和交流。

牛津大学于1634年颁布的《劳德规约》明确规定了: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配备导师。导师需教导学生遵教规、守戒律、标准着衣、规范行为。在这一时期,导师负有指导学生学习、监督学生道德行为、掌管学生经济开支等多重职责,而且又要对学院负责又要对家长负责[2]。“90后”大学生具有个体意识强、思想活跃、集体观念淡薄等特点,更需要正确的和专业的引导。导师与学生的个别交流不仅可以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还可以帮助他们确立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合理的人生规划。

2.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大学教师一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且有很大比例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在学科专业上具有较高的造诣。导师制的实行,使教师与学生一对一进行交流,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除书本以外的知识和学科发展前沿,拓宽专业视角,丰富专业知识,为学生选课以及未来选择研究生的专业方向等提供有益的指导。对于优秀的学生,导师可以指导其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如尝试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项目等,或允许他们参加自己的科研课题,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和思考

1.导师的职能定位不明确:我国高校本科现行的是辅导员制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发展指导是高校辅导员的首要任务。这种职责分工也形成了现在高校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局面。教师课前提包而来,下课夹包走人,学生没有和老师交流的机会。而现在高校辅导员的数量也达不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提出的“高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的要求[5]。辅导员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事务性工作方面,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动态,这也造成了现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真空的状态。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要理清辅导员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做到职责分明,同时也要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做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应该规范大学生导师制,从本科生导师的选拔、激励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不致使之流于形式。

2.导师的选拔制度不健全:牛津大学颁布的《劳德规约》就规定:导师的候选人必须具有良好品德、学识渊博和;聘任导师需由院长或大学校长批准[2]。大学阶段正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他们大多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对社会上的许多现象感到困惑,正确的思想引导至关重要。导师作为大学生人生十字路口的指路人,如果不具备高尚的思想品格、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渊博的专业知识,不仅不能给学生正确的指导,有时还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恶劣的后果。现在一些大学将导师职责作为一种任务分派给各个教师,根本不去考量他们是否具有作为导师应有的能力和条件,为了有导师制而放开导师遴选条件,这对师生双方都是一种不尊重,对导师制的建设本身也是一种损害。

3.师生比不合理:导师制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比如牛津大学通常是一个导师教1~2名学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专业的规模高于人文学科,但所有学科导师课学生的人数不会超过6人,最普遍的情况是2人[1],而我校的这一比例已经到达了1∶15。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施“周到的导师指导和紧密的师生联系”几乎没有可能。导师制成为领导分派工作的又一个工具,教师抵触情绪大,对导师职责也基本上敷衍了事,导师制基本流于形式。在现在大学学生饱和的背景下,要使导师制仍然能够实施,有益的经验是先进行精英教育,即从学生中选取部分优秀的学生配置导师,把师生比控制在1∶6左右,这样既可以使导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经历进行个别辅导,又保证了导师制的顺利实施。

4.激励机制不健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导师制顺利实施的基础。教室、实验室两点一线是现在高校教师普遍的状态,巨大的教学和科研压力使大学教师成为“过劳死”的高危人群,只是一味地强调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已无法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价值体系下也不可能长期维持。高校应不断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到导师制中。现在一些大学在工作津贴、绩效考核、学历进修、职称评定等方面都给予了导师一定的倾斜和奖励,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6]。

5.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完善的考核机制是导师制得以长期实施的有力保障。目前高校的导师制大多数是一种散漫的管理,学校虽然对导师的职责做了一定的规定,比如见面频率、谈话次数、教学引导、科研培养等方面[7],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监管。学校管理层面在了解导师制落实和执行上也没有设立第三方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制度游离于监管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默许了实施双方的茫然懈怠行为。

总之,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优秀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值得在高校推广实施的。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大学优秀的理念和经验,不断地规范制度,建立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导师制一定会在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功能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贺.试析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历史沿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12(145):118.

[2]杜智萍.牛津大学现代导师制的发展史及启示[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59-62.

[3]杜祥锋,何亚平.竺可桢与浙江大学导师制[J].现代大学教育,2003:95-97

[4]易红郡.英国教育的文化才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余国升,贾冠中.本科生导师和政治辅导员职责问题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136-138.

第3篇:科普小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共《音乐欣赏》课;释放潜能;定位;思考

一、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产业结构由资金、劳力密集型向知识、智力密集型转换发展,它对人才的要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的那样:“这次革命对人类提出的与其说是技术要求,毋宁说是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时代,人类面临的新兴产业需要的与其说是物质准备,毋宁说是人才的准备。”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应是具有高度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人才的艺术感受、想像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艺术素养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在我国, 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智力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完善个性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普通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开展音乐教育较早的清华大学校园里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公式:“8-1>8”它含义是:从繁忙的8小时学习时间里抽出一小时接受音乐艺术教育,7小时的学习效率反而会大于8小时的学习效率。

美国哈福大学有个著名的“零点项目”研究计划,他们认为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空间科学和尖端武器研究方面落后于前苏联不是科学技术教育的问题,恰恰是艺术教育远不及前苏联,才是造成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世界100强大学排名第7位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自20世纪40年代起把正规的音乐课程纳入学科体系,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并在1997年开始把音乐课程列入了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美国《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也把音乐确定为学校核心课程。国内外的教育经验都显示出音乐对于人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所在。

在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中,众多的综合大学选择《音乐欣赏》课作为最基础的公共艺术课程来开设,是非常高瞻远瞩的,因为《音乐欣赏》课是提高艺术修养,步入艺术殿堂的一条捷径,更是挖掘学生的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的主要课程。但在近几年普通高校大量的合并和扩招的新形势下,要发挥公共《音乐欣赏》课对于人才培养的优势,亟需重新审视和完善对该课程的定位。

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学目的定位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1993年开始的普通高校的大量合并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更加普及化和大众化,但是通过调查显示: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令人担忧,据音乐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在校大学生音乐素质存在“两多三少”的状况,即喜爱音乐的学生多,认为在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的学生多,但能识简谱的学生少(仅占2.6%),能掌握一种乐器演奏技巧的学生少(仅占0.2%),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的学生就更几乎为零[1]。据笔者调查了解大多国民义务教育的学生到初中二年级就没有音乐课了,在这之前的音乐课也被当成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课时被为了升学和考试的所谓重要课程挤占和挪用。因此普通高等院校的基础音乐教育几乎就承担了音乐教育的大部分工作,成为国民基础教育体系中最后一个让学生接受正规音乐教育的机会和平台。

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后,各高校纷纷开始把音乐列入高校素质类课程供在校学生选修,但课程教学目的是借鉴了专业艺术院校对学生的要求,然而选修的学生为而非艺术专业,这些学生的特点是:音乐艺术的底子薄,又痛失音乐技术学习的最佳时间。因此出现了许多学生热情而来,报撼而归的局面。为了实现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对于人的全面培养的教学目的,重新对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学目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音乐欣赏》课属于普及型的音乐教育,在当代音乐以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已经摆脱了技术和审美的狭隘目的,音乐教育的目的也从技艺的习得转变成了对文化的学习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公共《音乐欣赏》应成为以音乐文化为素材,以个体体验为途径,既对受教育者实施美育,又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想象力、改变传统的单一逻辑思维模式,培养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方式,使大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与音乐素养的同时得到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丰富人文修养的高素质人才的课程。

因此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定位应为——对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并在学习和传承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定位

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层面向大众教育层面转化。2007年以山东省“艺考热”为代表的各类社会音乐考级热潮席卷全国,各主流媒体的选秀类节目如“超级女声”等在全国火爆热播,这一系列艺术现象的出现造成了艺术复兴的简单表象,但笔者认为这些现象仅仅是貌似的音乐教育大众化,实则为应试教育对音乐艺术教育造成了实质性的侵蚀。人们只注意到表面的繁荣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本质其实是对文化的承载。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音乐教育限于传统和狭隘的认识,教学内容上重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内容以专业音乐院校为范本,在当下对音乐教育理念的反思和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定位问题日益凸现。

当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不仅要担负起对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还要担负起高等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责任。不仅要兼顾中西方音乐文化艺术,同时还比较中西方音乐艺术的差别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如:在中国音乐介绍的时候加入富有中国元素的ppt图片(如建筑、绘画、服饰、文字、礼仪、武术等),通过介绍中国音乐的同时对中国文化进行传达和梳理,根据不同地方特色,选择独特的地方性戏剧或曲艺(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等)进行试听。也可以对照同一时代的中西方音乐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中西方音乐文化理解。

音乐不但纪录历史文化,也反映现实生活与情感。“音乐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符号,是大学生自我概念和个人身份的表达,是他们群体识别和社会身份的标志[2]”。当前音乐的传播途径也日益多元化、商业化,以及大学生审美心理的从众性及追求时尚等亚文化因素影响,促成了大学生对音乐的选择性偏差,在选试听内容时明显表现出对某一类音乐偏爱,为避免音乐审美的同一性危机、彰显音乐艺术的多样性,欣赏课内容上除了要选择传统的古典音乐也需要选择时代感强烈的,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各种音乐形式和内容,引导他们选择积极健康的现代音乐,如:歌舞剧、音乐剧、摇滚乐以及电视电影主题曲等, 例如通过对音乐剧:《猫》的视听,感受人性的选择和善与美的思考。教学内容设计上,让学生不仅了解音乐作品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感受对人性中的善与美的歌颂,更要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美的过程释放和宣泄不良的情绪,培养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

因此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定位应纵观世界音乐艺术文化的同时兼具中国音乐和本土(乡土)音乐特色,同时也要兼顾文化传承和大学生人格全面发展两个方面的需求。以现当代的音乐形式着手,透过音乐艺术现象和社会现象,帮助学生理解作为文化载体的音乐艺术如何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传达人类情感。

四、公共音乐欣赏课任课教师素养的定位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后,公共《音乐欣赏》课成为了综合性大学的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音乐教育已经不是简单的技艺习得和培养,它更多地担负起了传承文化和健全人格的任务,这就对担任公共音乐欣赏课程任课的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定位的要求。

各高校的任课教师大多来源于专业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大学的音乐学院,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前苏联的所谓“学院派”的传统教学体系为蓝本,由于人员来源单一决定了知识结构的单一性,表现在教学中有重技疏艺的特点,而普通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希望通过进行音乐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音乐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非常科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和其他自然和社会学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如:乐器制造与设计、材料化学联系紧密;声乐作品在表现上与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相互渗透;文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深浅各不相同。很多音乐作品创作和题材都受到经典名著、神话传说的影响,甚至是直接取材于当中的故事情节。因此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与技巧,还需要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对历史、地理和其他自然学科都要有所了解,还应具备足够的想象力和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但是在高考艺术招生中音乐专业的文化分数要求很低,使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发挥创造新性教育的能力受到局限

为提高和完善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师的素养,首先应该从艺术师资招生的源头开始把关,并建立教师的长效培养机制,加大非技艺类课程的课时量。如:在师范生的大学阶段课程学习中加入现代教学手段的培养,对在职在岗的现有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师进行有规律的针对性的在职培训等等。针对非专业学生的《音乐欣赏》课程,要求选配的任课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各类知识的能力,丰富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通过科学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不仅受到音乐美的教育,还可以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音乐在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功能,达到超越音乐本身的教育潜能的释放。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纵观公共《音乐欣赏》课程的发展,高等教育中的公共《音乐欣赏》课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已是不言自明了,但在近几年普通高校大量的合并和扩招的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能否发挥最初设置本课程的目的释放其潜能-----增强对高等院校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想像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关键取决于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定位、课程内容的定位、任课教师素养定位的三个定位是否准确和具有可实施与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滕青. 音乐教育的功能与高校音乐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6(3).

[2]钱丽娟.音乐偏爱与身份建构——当代大学生音乐偏爱的社会学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6(1).

第4篇:科普小知识范文

什么是指数型基金?指数型基金是一种拟合目标指数,跟踪目标指数变化为原则,实现与市场同步成长的基金品种。简单来说就是分散投资目标指数的成分股,力求股票组合的收益率拟合该目标指数所代表的资本平均收益率。

指数基金的优点操作简单,从理论上来讲,只要根据每一种证券在指数中所占比例购买相应比例的证券,长期持有就可。费用低廉,指数型基金是采用持有策略,不用经常换股,费用远远低于积极管理的基金,有时会达到1%,在熊市的时候这个对收益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业绩透明度高,很简单,投资人看到指数型基金跟踪目标基准指数涨了,就知道自己投资的基金大概能涨多少。有效规避非系统性风险,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指数基金广泛地分散投资。另一方面,指数基金所盯住的指数一般都具有较长的历史可以追踪,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指数型基金的风险是可以预测的。

指数型基金拆分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小编买的那个基金是达到1.5元拆分,即把净值调整为1元,只是在清算的时候,会显示为1元,而拆分的份额要1个工作日左右才会显示回来,所以收益会显示为负,这期间的基金收益也是一分不会少的。小编,这只其实半天就算好了,所以买了指数型基金的小伙伴,可以淡定一点!最后,牛市祝大家收益多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科普小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图谱 高校 本科教学 应用 建议

一、知识图谱的内涵、功能及应用可行性

科学知识图谱,属于科学计量学的范畴,是以科学知识为计量研究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科学知识图谱具有可视化、直观化、通俗易懂等特点。科学知识图谱对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时的功能较为强大,如利用来源分析方法,可以探寻某一学科或领域中的主要来源作者、来源国家、来源机构等;利用词频分析方法可以探讨某一学科或领域中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其演进历程等;在共被引分析方法中,利用共被引分析中作者共被引方法(ACA)可以研究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中权威作者及其研究网络、相互关系等;利用文献共被引方法(DCA)可以分析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中的经典文献、知识基础及其相互影响等;利用期刊共被引方法(JCA)可以确定某一学科或领域中的重要核心期刊及其相互关系等。

基于知识图谱独有的特点与强大的功能,知识图谱方法和技术完全可以被融入到高校本科教学过程之中,以实现本科专业知识的可视化与直观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和科研兴趣,可以有效地帮助本科学生在相关学习及研究领域中,从数以千计、甚至数以万计的文献资料中快速准确地找到学习及研究领域中的国内外研究热点、研究前沿、权威作者、经典文献及核心期刊等,有利于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克服了传统教学只讲授课本专业书面知识,忽视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重要文献等必要知识而导致专业知识陈旧、理论脱离实际、被动知识灌输忽视科研探索、缺乏创新的负面现象。因此,在本科教学过程中,科学知识图谱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客观性、有效性等特点,是开展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必要研究方法。知识图谱教学可以实现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探索学习相结合,教师讲授和学生科研相结合,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二、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教学的知识图谱应用与实践

1.本科教学程序中的知识图谱应用

本研究以高校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为例,科学设计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知识图谱教学程序上的应用模式,其主要涉及以下2个方面。

第一,将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课堂教学环节之中,主要包括教师课件PPT制作、讲授过程、课上讨论及问题答疑等。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可以将课程讲授内容的相关知识图谱分析结果,如关于学科研究前沿、研究热点、经典文献、权威作者等图谱及统计数据融入其中,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可以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深入讲解和详细讨论,并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

第二,将知识图谱分析及结果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课外教学之中,如将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研究图谱分析结果上传到网络课程或网络学堂中以供学生学习;还可以将图谱分析任务布置到课后作业、学生科研(如大学生科技立项等)之中,以及非常重要的毕业论文写作之中(包括文献综述的科学评析,毕业论文的科学选题以及后续论文创新写作等),以不断拓展和丰富课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本科教学内容中的知识图谱应用

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已将知识图谱运用到相关学科或领域研究的可视分析之中。以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为例,本文作者已对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可视化分析,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范围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及演进历程、权威研究作者、研究群体及相互关系、核心研究期刊及著名研究机构;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研究前沿、权威研究作者、经典研究文献、重要核心期刊及主要研究机构等。这些宝贵的研究成果将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和了解该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是本科生、研究生开展专业学习的必要基础和重要前提。本文以国内外通用的Citespace、Bibexcel可视化分析软件应用为例,探讨知识图谱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第一,利用关键词词频共现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其发展趋势等,为充分掌握学科研究及发展基本情况,以及毕业论文的科学、创新选题打下基础。图1为2006―2010 年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图谱,清晰地展示了近5年来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主要热点;图2则体现了2006-2010年国际范围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主要热点情况。

图1 2006―2010 年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图谱( CSSCI)

图2 2006-2010年国际范围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图谱(SSCI)

第二,利用文献共被引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确定国内外经典研究文献、研究主题网络及相互关系等,为了解该领域的重要经典文献及知识基础打下基础。如通过对SSCI数据库中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的图谱分析,可以确定该领域重要的经典文献包括:罗格斯大学教授 Huselid 博士于1995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员工离职率、生产效率和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Delery J E和 Doty D H 于1996年发表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化模式:通用观、权变观和配置观的绩效预测》,Brian Becker 和 Barry Gerhart、Macduffie于1995年发表的《人力资源政策“束”和生产绩效:全球汽车业组织逻辑与柔性的工作体系》,Arthur J B 于1994年发表的《人力资源模式对工作绩效和员工流动率的影响》以及Youndt M A的《人力资源管理、生产战略与企业绩效》(1996),Delaney 和 Huselid于1996年《对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绩效的影响的预测》等。

通过对国内CSSCI数据库相关资料分析,确认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较有影响力的经典文献:①著作类:主要包括赵曙明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2001),廖泉文的《人力资源管理》(2003),萧鸣政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方法》(2004)等;②论文类:主要包括范秀成的《外商投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关系研究》(2003),刘善仕的《高绩效工作系统与组织绩效:中国连锁行业的实证研究》(2005)和蒋春燕的《企业特征、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香港企业的实证研究》(2004)等。

第三,利用期刊共被引分析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为帮助学生快速确定该领域核心期刊,研读重要文献,查询重要相关资料奠定基础。如通过对SSCI收录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共被引分析,发现国际范围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重要核心期刊包括:《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杂志》(INT J HUM RESOUR MAN)、《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管理学会杂志》(ACAD MANAGE J)和《管理学会评论》(ACAD MANAGE REV)等为该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核心期刊。通过对国内人力资源研究的期刊(CSSCI)的共被引分析,发现共被引频率较高、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内核心期刊包括:《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外国经济与管理》、《管理世界》、《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技进步与对策》、《南开管理评论》、《中国软科学》、《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第四,利用作者共被引方法帮助学生明确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中的权威作者、研究群体及相互关系等。如通过对SSCI数据库中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资料的作者共被引分析,发现胡斯里德(Huselid)、舒勒(Schuler)、普费弗(Pfeffer)、阿瑟(Arthur)和麦克达菲(Macduffie)等是该领域研究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通过对CSSCI数据库该领域研究文献的作者共被引分析,确认对国内人力资源研究较有影响、被引频次比较高的国内权威作者包括赵曙明、刘昕、萧鸣政、张德、刘善仕、张一驰、廖泉文、谢晋宇、张正堂、彭剑锋、张文贤和范秀成等。

三、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知识图谱教学的评价与完善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本问题在于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开展知识图谱本科教学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新尝试和新探索,无疑对教学效果及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改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其初步应用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应用程序、应用领域方面的反馈,以及教学效果的总结与评价,客观地分析其应用过程的优缺点,进一步总结良好的教育经验与教学方法,辩证分析造成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及形成机理,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与特点提出具体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等.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房宏君.基于SSCI 和CSSCI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计量与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13(7):128-134

[3]房宏君.基于SSCI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4):145-149

第6篇:科普小知识范文

每一个企业的品牌态度都可以简单归结为高雅与庸俗。

高雅是一种态度,庸俗也是一种态度,两者之间只一念之差。高雅是品牌所具有的一种积极成就的态度,庸俗则表达了一种消极破坏的态度,而一个强势品牌与弱势品牌之间可能就是这两种态度的差异。

可以这样解释红酒的庸俗化,红酒的庸俗化就是快餐方式挑战传统餐饮,葡萄酒被“快餐化”后,毫无异议会变得庸俗,传统葡萄酒所代表的文化及乐趣,将消失得干干净净。

如果从整个行业前景考虑,文化内涵就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一旦灵魂没了,葡萄酒行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坚决保持中国葡萄酒行业的高雅化

为什么红酒行业能够越过3000年的漫漫长途,直达今天?那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文化和精神的魅力。红酒行业是今天仍旧保留着古老传统和文化乐趣寥寥可数的文化行业之一。

“我们为什么热爱红酒,很大程度上是跟它的文化和精神有关”,某一红酒品牌的当家人跟笔者说,“有些行业,必须在高雅文化的浸泡里才能奕奕生辉,魅力无比。”这就是在庸俗化大行其道,乏善可陈的今天,一些行业的有志之士坚决抵制中国葡萄酒酒市场庸俗化的原因。

在西方国家之所以红酒的庸俗化颇为盛行,“喝葡萄酒就像啤酒一样便宜”,但我们看到的这些只是他们的市场的表面现象而已,真正的原因在于:这些西方葡萄酒盛产大国已经形成了成熟并且异常坚固的红酒文化。庸俗化只是高雅红酒文化的边沿花絮的一角而已,它无论如何摧毁不了也取代不了红酒文化的主流地位。所以才被认可和得以存活。但是在红酒文化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新生市场脆弱无比,来不得我们一丁点的破坏和不尊重。所以当某些品牌打出低价格战时,行业人士对中国红酒市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担忧,有些人甚至大胆斥责这种无视市场规律的破坏行经。

许多人就此表示,“低价格是某些新生品牌扩大市场最有利的一招,但扩大市场却以损害整个行业的成长为代价的,很少企业能从行业的整体大局考虑。”

“低价格运动,所侧重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商业态度,说白了就是惟利是图。低价格运动最终目的就是倡导一种红酒庸俗化。而庸俗化是一种社会现状,是部分红酒产业的从商态度。”

笔者认为,红酒庸俗化的行使之初带给行业市场的是一种红酒文化繁荣一时的普及假象,在假象的背后,慢慢会发现我们在背道而驰,在越走越远。最终不是红酒文化的普及而是对其一种彻底的扬弃。庸俗的低价格战进入市场只会给红酒行业带来更严重的庸俗化,捣毁刚刚铺建起来的中国红酒文化,而这是整个行业任何一个人所不愿看到的。

世界唯一不变的是文化,但永恒的文化却在不断被人为地改变着。有着3000年历史积淀的红酒,在今天这个快餐文化主流盛行的时代里,却被某些人为的流行时尚所包装,被强行添加了许多商业暴力性的成分,甚至完全抹杀掉了属于文化的那部分,这将是整个行业的悲哀。

坚决保持葡萄酒鉴赏文化的高雅化

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关贸壁垒已被打开,中国成为世界最后的也是最大的红酒潜在消费市场之一,必然成为世界著名葡萄酒企业抢夺新市场的首选目标。洋酒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市场营销经验,规范的市场运作手段加之强大的资本支持,对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中国葡萄酒企业目前最迫切的问题讨论广告促销,不是所谓的产品开发,而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中国自己的葡萄酒文化,只有通过葡萄酒鉴赏文化的确立,才能培养出真正懂得喝酒、懂得品酒的消费者来,也只有这样,中国的葡萄酒企业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自己的市场地位,迎接挑战。

同时,从产品自身来看,葡萄酒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其产品品质必然是由产地、年份、品种和工艺等条件决定的,但怎样将这些条件系统地科学地有机结合起来对待,怎么从酒的品尝方面去体味和评述这些重要方面的优劣?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葡萄酒企业能鲜明地、完整地提出来。

诸多葡萄酒厂家不负责任的大肆炒作和滥用,使得年份酒、庄园酒、解百纳等这些很好的文化内涵给糟蹋掉了,高雅堕落为庸俗,文化变相成为了空壳的概念。所有这些都不是从葡萄酒鉴赏文化的角度来考虑的,而是从企业自身的商业利益着手。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长城的星级文化案例。

星级文化(以星级为标志性的图形无语言障碍,易于全球通用)是葡萄酒鉴赏文化的最直接、最基础的文化表达方式。所以长城决定开发星级系列葡萄酒,通过星级系列产品与消费者在市场终端的接触,一场星级文化复兴运动悄悄展开。

但是,怎样把星级概念提升到一个文化的高度呢?

“星级”这个概念在各行业都有使用,而且很多都是一种很随意的使用态度,完全脱离了“星级”最初的本在内涵,给消费者一种随意而庸俗化的感觉。

长城公司开发星级系列之初,为规避冠名“星级”的随意性,分别从“星级文化内涵”、“星级文化历史”、“中国葡萄酒星级文化推广的背景及需求”等主题要素着手,深刻挖掘世界葡萄酒星级文化内涵。提出早在1千年左右的古罗马帝国,著名的僧侣团队西多会(Cistercians)的修士们就开始用“星”的数目体现葡萄酒的品质好坏。而直至今天,一些世界著名酒庄仍然沿袭着这种古老的鉴别方法,评比时,多出一星,就多出了一份优越和荣耀。但在中国,相关的葡萄酒星级文化一直是一片空白。

长城星级文化提倡的最初目的,就是针对中国葡萄酒行业庸俗化倾向,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消费者葡萄酒的鉴赏能力和理性消费意识。

但是,就目前市场来看,长城星级产品表现良好,但是宥于国内葡萄酒文化发展状况所限,长城星级产品真正的星级文化价值内涵还是被淹没于浩瀚的市场之中了。

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这个案例反映了中国葡萄酒行业的文化危机是多么的严重,市场决定产品的定位,而消费者则决定了市场的判定方向,所以归根揭底,是消费者自身对葡萄酒文化的欠缺和无知,造成了行业的文化危机。由此可知,保持葡萄酒文化的普及及拒绝庸俗化是如此的迫在眉睫。

高雅是一切强势品牌的基础点

第7篇:科普小知识范文

日前,在腾讯主办的Mindstorm和Connector活动中,“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与腾讯公司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进行了对话。科特勒提出的“CMO核心职责”,以及刘胜义结合中国市场实践的营销经验,为中国企业和营销人提供了一个融合东西方营销智慧的独特视角。

营销组织和沟通价值

数字化趋势改变着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和营销思维,企业要时刻关注市场动态,了解消费者的最新需求。科特勒提出CMO的组织职责应该重申并明确客户需求、廓清企业市场环境,这将帮助企业在第一时间获得与消费者沟通的机会。同时CMO的监测职责要呈现VOC——消费者的声音,指引企业进一步的营销决策和活动。

对此,刘胜义表示营销的组织价值应该体现在突破部门界限,在企业内部树立“营销为本”的理念。腾讯的经营理念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所以从产品研发、运营到客户服务,“营销为本”已成为腾讯每个员工的首要使命,每个人都承担“营销角色”的职责。

同时,“沟通”是营销过程的首要元素,作为连接企业和消费者的桥梁,营销的沟通价值体现在营销人要学会担当消费者需求的满足者和创造者,不断增加不同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营销如何驾驭技术潮流

相关数据显示,在美国,85%的公司和品牌主管认为,当对消费者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时,大数据会带来超过一半的营销主动权。信息技术正在逐渐和营销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大数据作为数字时代不可或缺的营销工具,正在为营销部门提供精确的用户原始信息。

科特勒认为营销部门的员工要掌握大数据、数据挖掘、市场分析等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分析用户在多大程度上购买自己品牌的产品,从而对企业运营提供指导,这是CMO的技术职责,“驾驭大数据”将成为未来营销人的必要素质。

大数据帮助企业和公司更深入地了解用户体验,进而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刘胜义认为这正是营销的监测价值所在,社交媒体和大数据正在颠覆企业的营销方式,更颠覆着企业的组织方式。营销人员一定要充分拥抱数字技术,释放大数据营销的力量。

未来营销发展趋势

营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特勒提出CMO的两大战略职责:为产品策略提供消费者洞察;评估产品营销ROMI(营销投资回报)。营销战略的成功制定将直接提高企业及品牌竞争力。

刘胜义对此表示认同,企业要用商业指标而非营销术语明确衡量营销对于组织长远目标的价值,量化标准是效果衡量的基石。

第8篇:科普小知识范文

由于经济落后,财力匮乏,黄圩镇基础设施及教育发展极为落后,全镇没有一条象样的路,晴天车子一过,黄尘滚滚,后车观前车,黑车转眼成了黄车;雨天土路则成了泥浆路,车子进得去出不来。全镇25所中小学教学设施极其简陋,近一半校舍为危房,许多适龄儿童迫于家境贫困而辍学。

理思路 深情绘蓝图

“晴天白苍苍,雨天水汪汪”,面对黄圩这片贫瘠的土地,面对黄圩3万多干群满怀希望的目光,1995年,由省国信集团组成的驻黄圩进行挂钩帮扶的工作队员明确表态,“不脱贫不脱钩,不达小康不撤兵”,他们来到黄圩刚放下行里,就一头扎进乡村、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调查了解农民现状,及时掌握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理清扶贫工作思路,制定详实的扶贫工作计划。在工作重点上,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通过请本地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等形式,组织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帮助干群换脑子、理路子、出点子,从而激发干群致力致富的内在活力;在资金投向上,坚持效益优行、择优扶持,不搞“天女撒花”,无论是乡镇主导产业还是一般产业,不论是社会事业项目,还是经济发展项目,只要当地干群自身有积极性,项目有效益,有市场的,就尽力帮扶;在资金使用上,坚持无偿资金有偿使用,除了对改水、铺路、草危房改造等社会公共事业项目采取无偿投入外,对经济发展项目大多采取抵押担保贷款的形式投入。实践证明,无偿资金有偿使用的资金使用方法,不仅可以将扶贫资金用于再投放,扩大扶持面,提高资金利用率,又减少部分村、户过于依赖扶持的现象;在激励机制上,坚持有奖扶持,项目补贴,对困难村、户自身积极发展致富项目的实施“奖励+补贴”的办法,多上项目的多奖多补,少上或不上的,少奖少补或不奖不补,对讲信誉守信用的村、户,逐步提高奖励额度和补贴比例。这种用市场经济理念进行帮扶的方式,极大的增强了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意识,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通过两年的扶贫,基本实现了村村脱贫的目标。

1998年根据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围绕三年达小康的目标,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扶贫工作重点转移到为民办实事上。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多次论证后,认为要让黄圩人民彻底摆脱贫困,必须采取强根固本的方法,决定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工程、希望工程、安居工程、甘泉工程来构筑黄圩村通道路、教育、草危房改造、降氟改水的主骨架,使黄圩经济再次实现历史的大跨越,开创了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

办实事 情暖百姓心

14.9千米交通闭塞,道路不畅也是阻碍黄圩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致富,先修路,为了彻底改变黄圩镇交通落后的面貌,驻黄圩扶促工作队员深入乡村,走进农户,调查情况,了解哪条路需修,哪条路要建,据此而形成的一份份申请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建议书,接连不断地送到后方单位领导的手中,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扶贫修路资金源源不断地汇到黄圩,这些扶贫款,款款情深,流淌着帮扶单位对老区的一片深情,黄圩镇三万多干群将感激化为热情,在全镇掀起了男女老少齐上阵,千军万军修路忙的“大会战”,通过两年的努力,黄圩镇全镇24个村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交通落后的状况。据统计,1998年至今,省国信集团先后为黄圩投入资金60多万元,为黄圩镇铺设砂石路60公里,混凝土路面47公里,从根本上改善了黄圩镇落后的交通状况。

实施“希望工程”,为黄圩的明天铺起了希望之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黄圩要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由于种种原因,黄圩中小学教育设施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中小学校舍60%已成为危房,这不仅影响到农村孩子的学习,还严重威胁着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扶贫队员迅速将这一情况向后方单位领导作了汇报,作为在黄圩定点帮扶的省国信集团上至领导下至员工,时刻牵挂着黄圩,公司专门拔出资金用于黄圩镇改造中小学校舍,为中小学添置办公设备,从根本上改善办学条件。总经理赵国桢、副总理徐祖坚、蒋旭升等主要领导多次亲临黄圩视察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在公司领导的重视和工作队员的努力下,省国信集团先后为黄圩投入扶贫资金180万元,兴建了黄圩中学教学楼和操场、报廊等附属设施,兴建了湾圩小学教学楼、改造了龙马、大拐、高庄、仇堆等5所小学,同时,国信集团还向黄圩中小学捐赠累计价值50万元的电化教育设备及其教学用具,极大地改善了乡村教育条件。

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这是省国信集团工作队员的心声。进驻黄圩几年来,国信集团干部职工自发组织先后为黄圩失学儿童捐款捐物15次,累计捐款近80万元,先后资助特困生733人,使全镇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1995年以来,省国信集团扶促工作队在按计划实施安居工程、甘泉工程等几大工程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同时,还结合实际及时调拔资金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2000年8月30日一场暴雨给响水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特大灾情牵动着国信集团领导和员工们的心,公司副经理徐祖坚、袁裕法和黄圩工作组长李小石在第一时间水中驱车赶到黄圩,与黄圩人民并肩作战。公司董事会也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在扶促资金外为黄圩追加50万元救灾款项、捐赠40万元救灾物资等决定,并在洪水稍退后将救灾款物送到灾区,及时地帮助黄圩人民渡过难关。

调结构 铺就小康路

传统单一的种植结构,制约了农民致富。1995年,省国信集团驻黄圩扶促工作队引导农民面向市场抓“双增”,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变粮棉二元结构为粮、棉、菜、经四元结构,加快发展多种经营,按照“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在全镇范围内形成“南藕、北林、中间桑”的格局,帮扶黄圩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兴办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加快主导产品的培植,以农民联办、村户联办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创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初步形成了工业农业并驾齐驱的强劲发展态势,促进全镇农业产业化发展。

4000立方米木材、浅水藕、蚕茧等加工企业的引进,给黄圩农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至目前,黄圩已初步形成了林业、浅水藕、蚕桑为三大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格局,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9篇:科普小知识范文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急性胰腺炎;治疗时机

急性胰腺炎属于临床中常见的急腹症,其主要是由胆道疾病发生病变,从而出现胰管梗阻,胰液外流等现象[1]。本文旨在探索应用普外科手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时机及临床意义,具体的内容可见下文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住院的12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收治时间均集中在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组方式,分别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

观察组:35例为男性患者,25例为女性患者,年龄30~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8±3.62)岁,其中35例患者为合并胰腺出血性坏死患者,25例患者为合并胆道梗阻患者。

对照组:34例为男性患者,26例为女性患者,年龄31~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06±2.32)岁,其中36例患者为合并胰腺出血性坏死患者,24例患者为合并胆道梗阻患者。

观察组急性胰腺炎患者和对照组急性胰腺炎患者各项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抑制胰腺分泌治疗,抗生素治疗,胃肠道减压治疗等常规治疗,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比如,对于合并胆道梗阻患者,应选择在手术过程中将患者胆道内的结石全部清除,对于合并胰腺出血性坏死患者,应选择在手术过程中将坏死胰腺组织全部清除干净,并留置引流管。

对照组治疗时间:在患者发病72 h后给予患者相应手术处理。

观察组治疗时间:在患者发病72 h内给予患者相应手术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24 h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24 h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采用t检验,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24 h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表明,观察组患者的24 h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 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主要是由胆囊炎症或胆道结石诱发的,易产生胰液外溢、胰黏膜屏障受损、胰管梗阻等现象,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现象,至今为止,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主要方法之一为手术治疗,但不同时间段进行手术治疗,效果差异显著[2]。

手术时机可分为早期治疗和晚期治疗,早期治疗指的是72 h内采取手术治疗,晚期治疗指的是72 h后采取手术治疗。其中早期治疗,可将机体创伤度降至最低,且可有效将毒性胰腺渗出液排除体外,在72 h内施行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冲洗引流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降低死亡率[3]。除此之外,早期治疗可彻底清除损伤性炎症介质和渗入腹腔内酶性积液以及胰周坏死组织,从而可阻断胰腺炎的病程进展,减轻急性反应期对胰外周围重要器官和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的损伤[4]。而晚期治疗可加重机体水肿程度和充血程度,从而造成胰周围损伤,且加大手术风险,延长手术时间,对患者预后也具有一定影响[5]。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24 h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而言之,在患者发病72 h内给予急性胰腺炎患者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其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参考文献:

[1]杨瑾,邵钦树,徐继,等.重症急性胰腺炎外科干预的时机及疗效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46):3691-3693.

[2]许志伟,陈胜,朱坚,等.重症急性胰腺炎首次手术指征与时机的研究[J].腹部外科,2013,26(3):155-157.

[3]彭志.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外科干预时机与预后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194-19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