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辅导员的职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所谓“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辅导员既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亦是学生政治导师,其作用是不可言喻的。
一、做学生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了解学生,观察学生,研究学生
知之深,爱之切,要做好学生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就必须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作为辅导员要注意观察学生,以把握学生状况。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是服务和辅导学生的前提。了解和研究学生不是目的,而仅仅是达到目的的路途,研究学生才能使辅导员在今后的辅导与服务工作中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方法解决。做好学生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校纪校规,维护社会秩序、校园秩序。切实抓好学风建设,建设严谨、求实、求是、勤奋、好学的学风。并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提出处理意见。在这些关系是非重大原则问题上,独立院校辅导员应当毫不犹豫地坚持正确的立场,从严管理,手腕要“硬”。但在具体的开展教育工作,包括日常生活当中要树立服务意识,深入学生内部,时刻关心学生的动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优良的品行对学生进行隐形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时要以激发为主,正确引导激发学生,重视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做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独立院校营造更好的口碑,不辜负学生、学生家长的信任与期望。在教育方式与工作方式上要以学生为本,注重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深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用“软”的艺术化解刚性所带来的叛逆与冲突,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辅导员职责的重新定位:重管理,更重辅导与服务
潘光旦先生曾经说过:“从事于教育工作的人只应当有一个责任,就是在青年自求的过程中加以辅助,使自求于前,而自得于后。大抵真能自求者必能自得,而不能自求者终于不得。”现在学生成了高等教育的部分投资者,这就给高校的学生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学生服务者的角色日渐凸显。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带来教育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出现新的特点,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及大学生权利意识增强等诸多因素,高校辅导员的职责正在转变。辅导员传统职责的弊端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客观需要。长期以来,辅导员作为基层的学生工作者,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反映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就是力求通过强制说教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依靠各种规章制度、行政职权来“管住”学生,并认为学生接受教育就应该以服从为主,对某些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对学生的意见听取较少。其实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新形势下,作为直接与学生接触的辅导员,其职责仍应侧重于管理,还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倾向于服务。
(一)转换教育理念,增强辅导意识
1.学业及心理辅导。高校学生,完成基本学业,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才能准予毕业。由于多种原因,有的学生对基本课程的学习把握不住,出现偏好,这样就难以完成学业。
通过心理辅导及训练帮助学生解决种种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质。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不仅限于学业的完成,而且还应解决学生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2.就业辅导。高校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知识得以提高,能力得到增强,但最终是要走向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学生要找到称心、满意的工作,辅导员就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辅导。
(二)转变管理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作为高校辅导员,从传统的工作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单纯的管理者解放出来,使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换,树立全新的学生工作理念,就是要树立“公仆意识”,有“服务是管理的出发点”的观念,积极为广大同学服务好,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同学们的拥护和爱戴。
1.信息服务。辅导员是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是传递信息的中介,这就要求辅导员将校、院(系)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学生,然后再将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以便学生根据所获信息,自主的作出决策。
2.生活服务。高校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给学生以更多的锻炼、展示自己的舞台。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生有不少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庞爱,使这批学生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相对较差,离开父母后,高校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可能不适应,辅导员要给他们以生活上的服务。
3.其他服务。举办不同类型的座谈会以增加学生各方面的社会技巧。作为服务者,辅导员要通过创造一定条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发展趋向――职业化
综上所述,职业化无疑是今后高校辅导员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对其理解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职业化―专业化―事业化的发展趋势和职业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1、职业化―专业化―事业化的发展趋势
职业化―专业化―事业化的纵向发展趋势是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时俱进”的要求和体现。辅导员工作不仅可以为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顺利成才提供可靠的保障,而且可以逐渐形成具有产业规模的实体,甚至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大学生就业工作为例,高校应该从单一的就业指导向立体的职业生涯指导转变。职业生涯指导是对一个人一生中职业历程的指导,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学校很早就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这一课程。目前,职业生涯指导已经从最初的职业指导发展成为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领域知识的特定学科。它关乎大学生一生的事业发展,影响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完全可以称为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光彩事业。
再以大学生课外活动为例,如果高校做到职业化、专业化培训指导,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一定支持,相信凭借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依托某个学生组织或社团,就可以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更大突破,某项发明创造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或者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新的进展,探索到被人们忽略或者尚未触及的新大陆;还可以在文学艺术领域创造出一系列音乐、绘画、摄影、雕塑、戏剧、电影作品,甚至推出一部惊世骇俗的时代佳作。
2、职业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职业化―科学化―人性化的横向发展趋势是高校辅导员工作“以人为本”的要求和体现。公寓管理、贫困资助、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等专项工作得到科学规划,系统开展,辅导员工作做到真实面对学生,真正了解学生,真心关怀学生,一切为了青年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职责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队伍急速膨胀,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感情、就业等各种压力不断加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开展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本文试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发,梳理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
何谓心理健康?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表明了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主要体现在自身活动和与他人相交往的活动中,社会、家庭、学校、个人人际关系等构成的学习生活环境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以此为据,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大致划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学校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90”后大学生过惯了养尊处优、过分依赖家人的生活,要在新环境下学会独立生活、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尚有一定困难,他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可避免地感到迷茫、无助。
(二)学习压力的困扰
面对大学课程科目多、学业重、任课教师指导力度不够的现状,他们会产生无助与沮丧,这就有可能造成学习困难,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或其他娱乐事项,从而荒废学业。
(三)人际交往的困惑
由于身边同学不同的性格与生活习惯对彼此的沟通造成了一定障碍,在面临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可能因选择自我保护而不愿与人交往,最终造成孤僻的性格,甚至形成自闭症。
(四)感情问题
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趋于成熟时期,恋爱和性问题自然而然地会走进他们的生活,但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对性的问题认识不足,同时对异性充满了神秘、渴望与恐惧,有可能因此引发极端事件。
(五)就业压力的影响
大学扩招之后,很多大学生面临工作难找的窘境,这就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出现“就业恐惧症”。轻者失眠、焦虑不安,重者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极其危险。
(六)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
家庭对于每位学生成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家庭不睦或不完整的家庭很难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这类学生很有可能产生忧郁、伤感、孤僻、自卑的心理障碍。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
面对众多学生纷繁复杂的心理问题,各大高校逐步建立起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形成了覆盖面较广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作为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队伍则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要的职责。我认为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自身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储备
辅导员一定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从而增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能力。此外,辅导员还需掌握一定的心理访谈技术,如专注与倾听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同心理技术、具体化技术、探问技术等。这些都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自助助人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与专业保障。
(二)拓宽宣传渠道,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除了定期开展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辅导员还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宽宣传渠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力度,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预期目的。利用宣传栏张贴“心理健康小提示”;建立班级QQ信息群、博客,随时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学生观看以励志、感恩等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影片。
(三)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由于大多数辅导员年龄与大学生相仿、知识背景相似、兴趣爱好相近,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应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维系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及时有效干预学生学习、生活当中随机出现的心理障碍。
(四)培养学生骨干,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过于繁琐,部分辅导员便无暇及时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就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培养学生骨干以协助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就成为必然之需。在每个班级推选出一名优秀的学生骨干担任班级心理委员,这样就更容易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有针对性的确定重点教育对象与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确立重点帮扶对象
在新生入学之初对新生进行了科学的心理测试,并建立了心理档案,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随时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及时、有效地处理所发现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各年级侧重点不同,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分析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历程,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这不仅仅是某位辅导员、某个学校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所应关注的问题。作为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生管理者,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故此高校辅导员要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通过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与工作技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终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预期目标。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来访者中心疗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课;价值中立
随着观念的转变、认识的深入,许多中小学开始重视并着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课由于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并且以预防和发展为目标,因此这一途径受到大家的欢迎和推崇。但是,心理辅导课的内容、形式、原则等也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对心理辅导课“价值中立”原则的争议由来已久,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认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价值中立的原则,因为它是区别于德育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而一些非专业的教师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干预的过程,心理辅导课不能游离于整个教育之外,心理辅导课也应该对学生进行价值干预。到底心理辅导课应该不应该遵守价值中立的原则,又应该怎样遵守这个原则,本文就心理辅导课“价值中立”原则试着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价值中立”原则的来源及意义
“价值中立”的原则来源于来访者中心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由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与咨询方法,他的主要观点是任何人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成长的潜力。他认为只要给来访者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给来访者无条件积极关注,他们自己就能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导向的行为,并最终成为功能完善的人。他强调来访者与咨询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建被人们认为是一次心理疗法的革命——从技术性的治疗转到注重人际关系。
在咨询实践中,罗杰斯强调对来访者的非指导性,要求咨询者对来访者提出的疑问坚持中立,不给予直接回答,也不给予任何规劝,而是让来访者自主决策。他主张将最基本的责任放在来访者身上,而咨询者处于被动境地,只作为跟随者。这就是“价值中立”的含义,即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不判断、不指导、不主动。
笔者认为,之所以来访者中心疗法坚持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保持价值中立,是因为价值中立有以下意义:
1.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是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非常注重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因为良好关系是来访者变化和成长的原动力,是最重要的干预因素,也是咨询能够延续下去的一个重要条件。假如咨询师和来访者在价值观上产生冲突的话,来访者就会认为咨询师无法接纳他,因此不可能完全袒露心扉,甚至会放弃咨询。
2.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消除来访者的依赖心理
由于心理咨询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看法还存在种种误区。来访者往往把咨询者视为一个权威的形象,希望咨询者能够指点迷津,希望咨询者能够拯救自己。如果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过多地进行价值干预的话,就容易强化他们的这种认识。他们就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咨询者身上,对咨询师过分依赖,从而忽略自身的潜力,影响咨询效果。
3.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提高来访者的自信能力,增强心理咨询的实效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达到助人自助,“助人”是途径,“自助”是结果,即通过咨询师的帮助,能够使来访者达到自助的目的。假如说咨询师做不到价值中立的话,过多地进行判断或者指导,会使来访者有一种我不如人的感觉,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影响咨询效果。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来访者,而是启发来访者去主动思考,找寻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咨询的效果无疑是非常好的。
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遵循价值中立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华中师范大学江光荣教授在他的《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一文中叙述得非常透彻。
二、心理辅导课不能完全遵循价值中立的原则
即使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应该无条件地遵循价值中立原则(当然这种假设并不成立),也因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存在着区别,而使心理辅导课中不能也不应该完全地价值中立。
1.心理咨询是面对个体,而心理辅导课面对的是群体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无论来访者的观念多么消极,多么悲观,他不会影响其他人。但是,心理辅导课就不同了,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如果一个学生说出的观点或者观念比较消极或者悲观的话,而教师又不作任何价值干预,会使其他学生认为教师默认了他的价值观,从而会对他们造成不好的影响。因为毕竟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他们容易受到其他价值观的影响。
2.心理咨询以矫治为目标,而心理辅导课的目标是预防和发展
心理咨询以矫治为目标,它所面对的对象是存在某些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的个体,因此,来访者身上肯定会存在着消极的观点或观念,或者存在着价值观的冲突。我们价值中立的目的并不是任由他的价值观发展,而是首先接纳他,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中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心理辅导课面对的几乎都是正常的学生,他们都有基本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而此时消极的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3.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心理辅导课之间内容相对独立
心理咨询一般不是靠少数几次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如江光荣教授所说,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心理咨询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干预的过程。价值中立,并不是对来访者的价值观放任自流,而是激发来访者的潜力,能够使他自己去领悟,去察觉自己的价值观是如何地不合理,如何地消极,从而做到更正和发展。心理辅导课虽然是有系统性的,但是不可能对一个内容用几节课的时间去探讨,因此,如果在本节课上学生出现消极或者不合理的价值观而不去作价值干预的话,就可能会留下后患。
综合以上说法,因为心理辅导课与心理咨询存在区别,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心理咨询中的原则照抄照搬到心理辅导课中来,应该对价值中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何种情况下,心理辅导课需要价值干预
心理辅导课需要价值干预,但并不是一遇到学生与教师的观点或者观念不一致时,就进行干预,而是要区别对待,笔者认为以下情况,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
1.学生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错误,会给其他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一位教师在上一节题为《情绪万花筒》的心理辅导课时,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消除不良情绪。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可以打人,吃。这个学生的观点存在明显的错误,如果教师不作价值干预的话,会给其他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2.学生的言谈评论会伤害其他学生或者其他人时,教师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
比如曾经有一节题为《男生女生的交往》的心理辅导课,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让男女学生写出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异性的某些形象,教师找出几个典型的读出来,当读到女生不喜欢的男生形象——“婆婆妈妈”时,一个学生大笑,然后大声说:“就是我同桌。”这个学生的言行明显给其他学生带来了伤害,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进行价值干预的话,会对学生造成某种伤害。
3.学生的言行举止故意哗众取宠,影响课堂秩序时,教师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
心理辅导课采取价值中立的原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信任的环境,能够让大家在这个环境里畅所欲言,是非常好的。但是,营造这种环境的目的绝对不是放纵学生,并不是让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因此,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哗众取宠,影响到课堂秩序时,教师应该进行价值干预。
四、在价值干预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1.要慎用价值干预
虽然心理辅导课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但并不代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价值干预。价值中立仍然是心理辅导课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尤其是以下看起来好像需要价值干预的情况,仍需保持价值中立。
(1)无定论、还存在争议的观念或者观点
有些时候,有些价值观还存在着争议,本无所谓对错,教师切不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比如,有一节《神奇的网络》的辅导课,教师最后申明自己的观点:“网络交友会给你带来伤害,甚至是终生的伤害。”一句话就否定了网络交友这种交友的方式。其实通过网络结交朋友只是一种交友的渠道,它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但是教师把自以为正确的价值观强加给了学生。
(2)自身在成长过程中会自行修正,又不会给别人、给社会带来危害的观念或者观点
有些观念或者观点不会给别人、社会带来危害,并且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会逐渐修正自己这种不太完善的观念。比如在上一节《良好的少男少女形象》的辅导课时,教师让学生写自己心目中良好的少男少女形象,一个男生写的是:喜欢漂亮的女生。这时,教师就说了:漂亮的一定好吗?等等。极力地想让学生接受自己“心灵美才是更重要”的观点。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的本性,尤其是中学生在交朋友时,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学生并不会因为教师的教导而改变观点。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会发现交朋友最重要的并不是外貌,而是内在的某种特质,因此,此时教师的价值干预完全是多余的,应该保持价值中立。
(3)有些观念或观点并不完善,但是在接下来的心理辅导课中会涉及到
有些观点可能不正确或者不完善,但是它并不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并且在接下来的心理辅导课中,有专门针对这方面问题的探讨。这个时候,教师就没有必要进行干预。
2.价值干预要讲究方法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提升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是教师队伍中引领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角色,负责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更好地引导和带领学生,辅导员需要加强对自身工作职责的认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经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缺乏对工作职责的合理认知,在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以下是高职辅导员在教育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1.认为自身前途渺茫
在高职学校中,辅导员绩效的考核标准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是否达标、日常生活是否违反规定、党政事务处理得是否得体。由于短期内的工作成效并不明显,导致辅导员在绩效考核中并不占优势。虽然付出辛苦的劳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辅导员的工作热情肯定会大不如前。缺乏职业归属感,一定程度上会对辅导员的教育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目前,高职学校对辅导员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没有结合辅导员的工作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导致辅导员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使得辅导员对于职业的发展前景感到困惑。
2.认为得不到重视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繁多,相比而言高于其他任职教师的工作量。然而任职教师因为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导致辅导员的收入相对较低。对于不平等的待遇,辅导员会认为学校不重视自身的工作,因此辅导员对于工作的态度不够积极,更加无法积极地引导学生。
3.不明确自身的职责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相对复杂,既要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兼顾学生的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还要负责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大量的工作内容,很容易造成辅导员情绪上的波动,不能正确看待工作的职责。
二、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策略
1.明确辅导员的发展方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活动
为了稳定高职学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就要设置完善的晋升机制,加强对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让辅导员在工作中能够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职业的成就感,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辅导员可以组建一个群,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建立联系,取得相互的信任,为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准备。
2.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提高辅导员专业知识水平
辅导员作为师资队伍中的核心人物,应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并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培训,否则在教育中很难提高成效。辅导员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在完成自己分内事务的基础上,再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务。了解相关的教育政策,懂得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重点,有效率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强化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其被重视的程度
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学生日常生活的大小事务,包括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在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之前,辅导员应该提升自身的行为修养,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学习生活中正确引导学生。辅导员需要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发挥到实践教学中,才能够得到学校的重视,提高相应的工资待遇。总而言之,高职辅导员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加强自身对教育工作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合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尹晨曦.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有效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
高职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为了更好地促进辅导员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加快辅导员队伍职能化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壮大,辅导员队伍建设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笔者通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情况调查得知,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职责不明确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基本职责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职责和身份并不十分明确。在具体工作安排中辅导员往往被当做“多面手”来使用,很多非本职工作都压到了辅导员身上,导致辅导员工作繁杂,不堪重负,而且这些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的工作将使辅导员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职业倦怠感。
2.专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各高校在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的同时,并没有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有足够的重视,再加上现行的一些机制限制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很多辅导员超负荷工作,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待遇比专任教师的低,在职称评定上处于劣势。种种原因导致高职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较低,总体需求满足感偏低。很多辅导员担心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将影响以后的职业发展,有些辅导员把现有的工作看做“跳板”,一部分人转岗从事教学、行政管理等工作,一部分人报考研究生或公务员。
3.需求满足度偏低
需求是激励的起点,是人们积极性的源泉。要充分激发高职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其前提条件是能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但是,大部分高职辅导员都认为自己的总体需求满足度偏低。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休息需求满足感偏低。笔者所在的某高职院校,要求辅导员每周要下寝5次,而且有两次必须是晚上九点以后,每次的下寝时间应该在一个小时左右;辅导员要参与学工部值班和公寓值班,平均每周有一到两次学工部值班,值班时间是从19:30到22:00;平均每两周有一次公寓值班,值班时间从22:00到第二天早上8:00;每隔一个星期就要轮到一次周末值班,全天都要在岗。大部分辅导员还承担了教学任务,一般是晚上上课。这样算下来,一个星期至少有5个晚上都在学校。并且,如果学生有特殊情况,辅导员要随叫随到。辅导员在保证白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外,晚上值班或者上课,第二天照样要8点准时上班。这样的工作状态让大部分辅导员都身心疲惫,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第二,高职辅导员在尊重需求层次上的满足感偏低。超过半数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领导的足够重视,因为相较与教学、科研工作,大家总感觉学生工作是辅的。因此,高职辅导员在岗位晋升、评定职称等方面都处于劣势。第三,高职辅导员在自我实现层次上的满足感偏低。由于现行的机制导致辅导员参加培训、进修的机会较少,去外校交流的可能性就更低了。辅导员也不像专任教师一样,有顶岗实习的机会。这些都导致了辅导员队伍在自我实现层次上的低满足感。
二、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对策
1.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及角色定位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是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根本就在于对辅导员岗位职责的认识和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这是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建设的重要内容。
2.建立健全管理、考核、晋级等制度
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健全考核与聘任相结合的竞争机制,建立健全辅导员培训、进修、晋级机制,建立评奖评优奖励制度等。要从多方面增强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促进辅导员岗位发展、岗位奉献,搭建职业发展平台,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3.提高辅导员的待遇,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
第一,高职院校在辅导员评定职称、晋级上,要充分考虑到专职辅导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同专业教师一样对待。第二,要拓宽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也决定了这支队伍是一支动态又相对稳定的队伍。合理的人才流动能保持辅导员的活力,有效地激发整个队伍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来保障这一流动性。第三,适当提高辅导员的待遇。高职院校可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发放辅导员的周末(节假日)值班补贴或增设平时值班补贴。另外,对于晚上值班的辅导员,应该适当安排第二天上午休息或者推迟上班。这样能多方面提升高职辅导员的需求满足度。
三、结语
辅导员工作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来说任重道远,要尽快解决辅导员职能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相关制度和体制保障,不断推进辅导员职能化建设,其核心是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辅导员能按要求找准位置和差距,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为学生在校的成长成才服务,以不断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荣.高职院校辅导员岗位职责确定和管理考核重大意义的思考[J].职校论坛,2011,(13):606-607.
随着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一级法人的组建及其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原来“两级法人”模式下的财会工作已不能满足新体制的需要,部分农村信用社基层会计工作不同程度存在会计信息失真和执行财会基本制度、操作规程不严格的问题,导致事故、案件时有发生。同时,基层财会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也已很难适应工作开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对基层机构的财会监督管理已迫在眉睫。而县级联社财会辅导员岗位的设置,无疑对解决上述问题,防范财会业务风险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一名财会辅导员,其工作职责不仅体现在日常对财会工作的监管检查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财会业务操作规范的统一上,特别是对于会计基础工作达标升级、会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加强对财会辅导员的管理,发挥其更大的职能作用,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一、选准人
作为财会辅导员的人选,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的因素。除了“政治思想好,法制观念强,作风正派,廉洁奉公”等基本要求外,最重要的是责任心问题。一个财会辅导员只有将责任心放在其工作首位,实事求是,秉公办事,敢于坚持原则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如果责任心不强,在工作中就会出现工作态度不严谨、工作作风不端正、监管辅导不负责的问题;在监管检查中就会出现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情况。因此,作为一名财会辅导员的首要因素就是有一颗“责任心”。
此外,作为一名财会辅导员还要有一定的综合业务素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工作经验的积累。作为一名财会辅导员,面对是全辖的会计工作人员,工作职责不仅有业务检查,更重要的还是业务辅导。如果没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积累是很难胜任该项工作的。
2、理论知识的积累。除了工作经验的积累,理论知识也是相关重要的。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信用社会计工作的快速发展决定的。近年来,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全面执行,会计理念、工作模式、业务流程等都在不断变化更新;另外,电子银行、支票影像、现代支付等业务的也在全面拓展。这些都要求财会辅导员必须有一定理论水平。
3、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业务培训、会计辅导是财会辅导员的一项主要工作,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试想,在业务培训辅导中,如果不能将自己的工作思路准确、完整的表达出来,问题的严重性是可想而知的。
4、执着的业务学习能力。现在业务知识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几年前的一项基本制度可能随着新规范、新流程的更新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如:综合柜员制的执行、财务综合管理系统的上线都引发农村信用社会计工作在制度上、流程上发生了许多变化。因此,财会辅导员只有通过执着的业务学习能力,才能将业务弄懂、弄透、弄精,才能正确履行自身的职责。
二、定好责
做好财会辅导工作除了自身的主观因素外,良好的职责规范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财会辅导员管理也不例外,必须定好职责,让其轻装上阵才能履行好工作职责,这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业务职责清晰。
财会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无论从上级主管部门还是本机构都做了具体规定。但在具体工作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往往会造成其具体职责不清的问题,这给财会监管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甚至出现自己监管自己工作的情况出现,形成了职责混乱、监管不清。只有通过明确其职责才能做到规范履职。
2、减少工作包袱。
减少工作包袱与分清业务职责是相辅相成的,职责清晰了,工作也就明确了。目前,不少县级联社的财会辅导员还有许多“兼职”情况,有的甚至形成了本末倒置,“兼职”成了主要工作职责,“本职”倒成了次要工作,严重影响了财会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因此减少财会辅导员的工作包袱也是很必要的。
三、做好“事”
强化对财会辅导员的管理,建立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和奖惩机制也是很重要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定期培训机制。要想财会辅导员做好业务培训工作,对财会辅导员的业务培训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定期的给其进行业务“充电”,才能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2、业务实践机制。财会辅导员要想做好辅导就必须先懂业务,而进行具体业务实践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到一线业务岗位进行亲临实践,才能从懂到精,才能做好监管和辅导工作。否则,就像是空中楼阁,出现“只懂理论、不会业务;只会检查,不懂操作”的情况,财会监管工作只会流于形式和表面,很难发现工作中存在的真正问题和隐患。
3、业务交流机制。做事情、想办法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要有一定的“跳跃”思维。对于在本联社已经认为做的很好的工作,是不是其他兄弟联社做的更好。因此,要横项比较,要“跳”出本联社的狭隘空间,多向其他同行学习、交流、借鉴。必要时,上级主管部门可组织相关人员到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定期观摩学习,通过“跳出信合看信合”的思维来带动财会辅导员工作水平的提升。
4、工作奖奖励机制。按照相关制度规定,对于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水平较好、工作成绩突出的财会辅导员应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热情。避免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情况出现。
关键词:辅导员 队伍建设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志码: A
引言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直接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以及推动高校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
虽然, 近几年各高校就辅导员队伍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解决人员配备、考核培训、发展空间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积极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资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仍是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1.1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晰
定位是对辅导员的角色进行准确的把握,对工作职责进行有效的分工。但是,目前一些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模糊,导致凡是涉及到学生的大小事务, 首先被想到的是辅导员,不管是否超出其职责范围。这种职责分工上的不明确不仅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使辅导员陷入越来越多的事务性工作,虽然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成效却不明显, 没有时间去分析和研究学生问题,更不用说吸取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以及自身的竞争力,很难像专业教师那样体验到教学或科研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造成辅导员个人认识上的错觉,在工作中找不到自己的准确定位,缺乏归属感,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工作成效。
1.2辅导员激励机制不健全
“激励”在对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中,可以理解为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出现辅导员“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有着十分严格的硬性指标:如每年授课的学时有一定的规定,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篇数以及课题的级别也有严格的要求。由于辅导员一般不教专业课,加上大量而繁重的学生事务工作,造成他们在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的发表上与专业课教师相比没有丝毫的优势,导致在职称的评定上处于劣势地位。这同样是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的体现。
1.3辅导员评价机制缺乏有效性
目前校对辅导员的评价主要为事后评价,集中为对结果的评价。例如,在考评中只强调辅导员的工作成效:有无违纪处分记录、四六级的过关率、补考率等,而忽视辅导员在学生学习、生活、职业指导等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管理能力及工作态度,无形之中扼杀了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对辅导员的考核主要是在薪资、晋升等方面提供依据, 而考核结果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导致辅导员不能及时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严重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利用度。
1.4辅导员培训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辅导员培训机制,不仅有利于辅导员理论水平、工作技能的提高,而且对于辅导员工作成效的提高及学校的管理都具有积极影响。但目前辅导员培训机制存在内容实用性不足、培训方式相对单一、培训时间不充足等不完善之处,导致辅导员经验的借鉴与交流、视野的开阔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不利于辅导员新旧知识更替,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适应大学生培养的新需要。
2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采取的基本措施
2.1领导重视, 确立岗位职责和优势
首先, 切实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提高待遇,将他们与行政管理人员有效地区别开来,减轻辅导员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并解决好辅导员的工资待遇, 保证其实际收入与本校任课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大体相当,这是提高他们积极主动性的前提。其次, 要解决好辅导员的职称待遇,妥善解决好他们的出路问题。不但加强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课程教学,还要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鼓励他们在科研方面多投入精力,使得辅导员职称评定应与任课教师同等对待, 使他们既可走教师又可走教育管理职称系列,在评审高级职称时还应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安排好辅导员的发展前途,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基本保证。
2.2加强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提高竞争和创新意识
队伍文化指的是辅导员队伍在长期的工作的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和行为规范。队伍文化的潜移默化使得辅导员有着统一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向心力、竞争力。加强队伍文化建设可以使辅导员优势互补,有助于辅导员在高校发展的新形势下敢于竞争、勇于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提高科研、教学和管理水平。
2.3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
实施有效的考核机制,可以在工作中有效地规范和督促辅导员,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辅导员考核可以从几个内容进行:辅导员工作的思想道德;辅导员的工作态度;辅导员的管理能力和科研水平。考核的具体方法要体现民主,把自我考核、单位考核和学生考核按比例有效结合,并及时地将考核结果告知辅导员,使其真正的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积极改进。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优胜劣汰, 对优秀辅导员进行分类表彰奖励;对做科研的辅导员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对工作不到位者则应予以适当处理;对不称职者则不再聘用。
2.4建立科学的辅导员培训机制
设立培训专项经费, 制定优惠政策, 一方面鼓励辅导员攻读研究生, 提高学历层次; 另一方面建立岗前培训制度, 内容包括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辅导员考核细则、学生手册、怎样做好辅导员、怎样开好第一次班会、大学生容易发生的违纪现象及对策、心理学知识等;定期组织到其他高校参观、培训, 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培养和理论培训, 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伦琪.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1,17(1):106-109.
[2] 王丽薇.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基金项目: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职责 职业化建设 职业倦怠
高校辅导员处在学生管理的第一线,担负着学生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近些年来,高校扩招以后,在校学生数量翻了几倍,辅导员队伍也随之壮大。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个体间的差异、辅导员队伍的扩大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些都给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及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1.辅导员的地位仍有差距
辅导员处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最基层,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才培养工作的一支特殊而重要的队伍,具有教育与管理的双重作用。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的最基层、最直接的实施者,是对大学生进行非专业能力培养和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主导教师。
国家近几年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下发了16号文件,制定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开展了专业的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给予了较高的定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凸显,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也给予了重新审视,但是与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没有把辅导员放在学生教育、管理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者的位置,仍存在把辅导员看作是日常事务的管理者、服务者,即“事务辅导员”的现象,忽略了“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责,从而导致辅导员的职责不明确、淡化,权力缺失,利益得不到保障,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不能正确认识辅导员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地位,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
2.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创建高校辅导员制度以来,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在高校中已成长为一支综合素质高、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奉献精神的队伍,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工作的对象、环境、社会期望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学生成才、高校的发展及辅导员自身的需要来看,都迫切需要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需要辅导员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专职化、专业化及高学历化趋势,整体素质逐步提高,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真正的职业化仍任重道远。
(1)明确辅导员职责。职责的不明确导致工作目标的不明确,辅导员工作失去了重心。高校一些职能部门存在学生管理职能弱化的现象,把一些与学生有关的工作全部推给辅导员,辅导员成了“代职者”,承担了过多的行政职责,占去了辅导员较多的时间。而用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间的减少,使得辅导员要做好这一辅导员的中心工作,就要支出较多的休息时间,这就影响了辅导员工作效率,增加了辅导员工作压力。
(2)明确辅导员职称评聘。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把辅导员的职称评聘给予明确的规定,制定合理的职称系列和评聘标准,从而保障辅导员工作的发展方向,促进辅导员的学术研究,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才会有具体目标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试想辅导员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是模糊的,如何去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3)明确辅导员管理机制。理顺辅导员的工作层级的领导关系,避免多头领导、多头管理,增加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保障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不受影响。要加强制度规范,如选聘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培训学习制度、工作流动制度、干部选拔制度等,使辅导员职业化有长效机制保障。
3.重视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
职业倦怠的三个特征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及低个人成就感。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社会大背景下,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表现出来,如对学生缺乏耐心、工作方法单一、自我否定、归属感缺失等,是辅导员在长期连续的工作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的、学校的及辅导员自身的,必须引起学校、辅导员及学生的重视。
(1)减缓辅导员工作负荷。辅导员工作负荷包括工作压力、工作方法、工作量、工作成绩及待遇等方面,是辅导员工作的综合反应。2006年9月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而实际工作中每位辅导员所带学生数多在300人以上。辅导员主要是开展育人的工作,要用大量时间与学生交流,工作中可能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哲学、社会学、就业、职业规划、经济、法律、计算机、时政等,辅导员不是全能的,这就要求辅导员花时间去学习、积累,工作压力自然就增加了。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活跃的群体,其思想、个性、情感、心理等不同,工作对象改变,就要全新思考、对待。高校学生安全事故不断发生,辅导员心理压力在增加,同时对工作成绩的认同感降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大学生对此又很敏感,辅导员要时常去引导学生,做学生的工作。相对于工作量,辅导员待遇处于偏低水平,而辅导员由于年轻化,自身的消费需求也在增加,他们缺乏相应的经济、时间去化解自己的压力。无形中,辅导员成了工作的多面手,工作负荷超出了这个年龄段的承受能力。
(2)增加辅导员智力支持。智力支持包括领导支持、同事理解、职能部门工作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参与等。要使学生德育工作取得实效、人才培养目标较好实现,辅导员工作是不可替代的,高校要从多方面对辅导员提供智力支持。校领导要加强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给辅导员以合理定位,理解辅导员工作等。同事间也要增强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时间、“任课”时间更长,成绩产出周期长。与学生管理相关的职能部门要明确在学生管理中的职责,减少摊派给辅导员的行政事务。心理咨询机构在辅助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同时,要适当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必要的心理输导,化解他们的压力。
辅导员要提高价值取向。学生作为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辅导员的人力资源,也是辅导员的“软实力”。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最熟悉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是他们的职业生涯、成长成才路上的指导者、引路人,学生的一个笑容、取得一点成绩都是辅导员的财富。辅导员要在工作过程中感受工作的意义、乐趣,分享学生成长的快乐,提升自己的价值取向。实际上,在工作中学到的知识、积累的能力都是无形的,要认识到思政工作是集专业与管理于一体的应用性学科,从事此项工作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还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领导素质和管理素质,与21世纪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标准相吻合,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主体,还是高校、社会各项事业的人才库、干部库。
总之,要使辅导员做好本职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必须重视加强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给辅导员工作以合理的定位,不断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为辅导员的发展铺好路,提供良好的工作大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班主任
为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形势发展的需要,作为院系党总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各院系必须围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综合素质,大力加强院系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一、严格建立准入制度,不断优化结构
严格的准入制度是建立一支高水平队伍的前提。院系应修订和完善辅导员、班主任选聘办法,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班主任选聘标准。各院系由于所设专业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氛围也不尽相同,在辅导员、班主任的选聘上要切实考虑各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所聘人员应不同程度地具有与学生所学专业所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院系要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按照职业化标准要求开展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逐步开展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考证工作。大力培养优秀年轻教师进入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既是优化辅导员、班主任素质结构的需要,也是培养优秀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院系应保持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中优秀年轻教师的比例在50%左右,可以有效地改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结构。
二、明确职责、强化考核,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责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接受党委学生工作部(处)的领导,对整个院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二是接受院系的领导,协助院系做好日常教学方面的服务性工作。简言之,院系辅导员的职责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
班主任的职责则细化为班级建设工作、日常管理工作等。辅导员、班主任应相互协调,共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学风建设与学业指导、党团工作指导、素质拓展指导、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宿舍管理工作和安全稳定工作等内容,并形成主题班会制度、班级例会制度、班主任例会制度等工作规范,进一步明确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目标和具体工作要求。院系应建立恰当的辅导员、班主任评价机制,强化考核,制定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着重考核辅导员、班主任履行职责、到岗到位、工作实绩和学生满意度等内容。应加强考核激励力度,加快实施辅导员、班主任的考核结果与其岗位津贴挂钩的制度,对辅导员、班主任的津贴划出浮动考核部分,考核优秀的予以奖励,每年开展优秀辅导员、班主任评选活动,对其进行表彰,考核不合格的解除聘任合同,逐步建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
三、加强培养、努力创造发展空间
首先,是加强培训、提升工作水平。积极倡导辅导员参加专业培训班,对获得培训证书者予以奖励,鼓励辅导员、班主任进行课题研究,并为辅导员、班主任的研究提供经费与研究成果发表的平台。职业培训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素质培训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能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次,是倡导自我进修、自我发展。根据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需要,要鼓励和支持一部分辅导员、班主任参加业务进修,特别为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硕士学位的辅导员、班主任提供良好环境,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争取使院系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形成为有较高学历的一支政工队伍。
再次,是制定政策,提供发展空间。应加大对辅导员、班主任倾斜政策的制定,院系要根据实际,将辅导员、班主任的岗位津贴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确保辅导员、班主任的实际收入与本系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应把优秀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来源等。
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形成合力,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疲软的一个主要因素。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打造全员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在专业教师中选拔的优秀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各个院系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将辅导员工作与班主任工作有机结合,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这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任务,需要职能部门、院系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学院的政策支持,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推动院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实开展。
参考文献
[1]夏科家.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