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乌鸦喝水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质疑;求异;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65-01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但是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中,种种迹象表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很多课堂上都是教师在发问,学生处于一种“待问”的被动状态。结果导致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不到均衡发展,也就缺乏创造性的培养。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杜绝“三唯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采用“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的“三唯程式”教学。教师总是把教材中的内容当成金科玉律,把教参中的提示当作是颠覆不破的真理,把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当作按部就班的向导。教师先根据教材、教参准备好自己的教案,然后拿着教案走进教室去严格执行。把学生当作是可以随便填充的布袋子,把完成语文知识的传递作为首要任务。采用的大多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不停的提问和学生不断地回答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要回答“是”与“不是”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思考,更不喜欢学生提出问题,向他们强行灌输一些抽象的汉语知识和一些自以为必考的教材内容。于是就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发展。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我们教师就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使他们勇于提问,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答案,探求知识的奥秘。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发散思维训练的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积极创造一个敢于提问、善待学生提问的课堂。给学生话语权,打消学生的戒心,鼓励学生说话,提出问题。教师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要打破自己权威的角色,让课堂充满问题,倡导“没有错误的问题,只有不完善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解除紧张恐惧的心理负担,才会提出老师想不到的、有价值的问题。创造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民主课堂环境,才能让学生积极思维。
有时为了让学生有问题可问,教师还可以故意出“错”,给学生留下“钻空子”的机会。例如,在理解《自己种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的语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我故意用课件画面出示几束花,让学生对照句子体会花的特点。这时,同学投来了疑惑的目光,我顺势问:“哪儿不对呀?你看,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鲜花。”有学生站起来小声地说:“‘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说鲜花很多很密,而你出示的画面却只有几束花。不是课文中所描绘的那样子。”我表扬了他,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这样才能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参与到语文句段的剖析中来。
三、教师要改变评价方式,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1、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大胆质疑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真理有其绝对性,又有其相对性,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引导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老师争辩。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创造性地教。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
2、寻找多种答案,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
魏书生说过“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有一百种做法。”小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特点就是敢于大胆想象。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启发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在语文课上分析课文内容时,让学生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或者还有别的答案吗?只要学生思路正确,回答的有道理,老师就应该给予肯定,答案可以百花齐放。例如在教《乌鸦喝水》时,老师这样问:“乌鸦真聪明,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我们小朋友更聪明,我们一起来动动脑子,想一想,还有什么别的办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啊?”小朋友们踊跃发言,各抒已见。有的说:“我有一个更好的办法。乌鸦可以找来一根塑料管,瓶子里就可以像我们喝饮料一样喝到了水。”有的小朋友说:“乌鸦可以在瓶底啄开一个小洞,把嘴伸进小洞里水就可以喝到了。”
又如在教学《捞铁牛》时,课堂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捞铁牛’工作组组长,你准备怎么样来打捞铁牛?”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经过思考后,有的人认为,用捞沙船直接把它挖出来,然后用传送带弄到船上,运回到岸边就可以;有的认为把吊车开到船上,用吊车来捞比较好;有的说用大吸力的磁铁把它从河里吸出来,拖着到岸边就可以了。答案五花八门,这样通过鼓励求异,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3、让学生学会反向思维
把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事物加以合理地利用,也可成为别具特色的活动材料和活动教具,瓶瓶罐罐是家里必不可少的东西,孩子们是随处可触、可见的,而这些瓶瓶罐罐所存在的意义以及需要探索的奥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有趣的操作活动、创造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地感知和体验,由此,我们设计了主题活动“瓶瓶罐罐”。主题活动“瓶瓶罐罐”是一个将废旧物品再利用、再创造的环保教育活动;是融汇审美活动、感知活动、创造活动为一体的多领域、多元化的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对身边事儿的观察能力,培养以小见大的探究能力,培养一物多玩的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主题活动目标
1.对瓶瓶罐罐给予听觉、视觉、触觉所产生的趣味感而激发起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2.知道瓶瓶罐罐的几种常见材质(塑料、玻璃、陶瓷),了解几种特殊材质(木质、竹制、石材),探知瓶瓶罐罐的功用。
3.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知道可以创造很多瓶子游戏,了解瓶身与瓶盖的对应关系以及各种开合瓶盖的方式。
4.学会收集材料,知道废弃的瓶瓶罐罐也可再次利用,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三、供选择的教育活动
四、主题思考网络
五、相关的环境创设工作
(一)主题墙
(二)活动区设置
六、主要活动教案、实录和活动照片
美术:线描画“花瓶”
一、活动目标
1.学会运用二方连续图案装饰手法。
2.学习用黑白色线条绘画表现花瓶。
3.了解花瓶的民间工艺,感受装饰艺术的美感。
二、活动准备
1.将活动室布置成“花瓶博览厅”。
2.欣赏花瓶上装饰图案的特点。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绘画花瓶的兴趣。
2.欣赏花瓶,相互讨论、讲述这些花瓶图案装饰的特点,感受花瓶的线条、图案和形式美。
3.幼儿大胆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幼儿作品,相互欣赏和评价。
5.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社会:瓶子游戏
一、活动目标
1.感受用各类瓶子做游戏的乐趣。
2.知道瓶子的材料有塑料、玻璃、陶瓷的,了解瓶子的用处。
3.懂得欣赏瓶子的艺术美感,感受瓶子的图案装饰美、造型美、色彩美。
4.通过分类、配对、闻、听、摸、建构等操作活动,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
二、活动准备
收集各类瓶子
三、活动过程
1.出示瓶子,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引导幼儿讨论瓶子有哪些材料做的?有什么用处?
3.启发幼儿说一说用瓶子能做那些游戏?
4.教师介绍和展示操作活动。
5.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语言:绕口令《盆和瓶》
一、活动目标
1.能发准“盆”“瓶”“碰”等字音,掌握绕口令。
2.体验绕口令的有趣,并能愉快学习。
二、活动准备
教学图片
三、活动过程
1.导入,倾听盆和瓶发出的声响,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学习绕口令。
(1)老师完整地示范朗诵绕口令,让幼儿感受节奏和韵律的趣味。
(2)再次观看情景表演,跟老师逐句学习,让幼儿把每个字说清楚,说正确,特别要发准“盆”“瓶”“碰”等字音。
(3)变速朗诵绕口令,在熟悉的基础上慢慢加快速度进行朗诵。
3.练习绕口令。
附资料:绕口令《盆和瓶》
桌上一个盆,
盆里放个瓶,
瓶碰盆,盆碰瓶,
嘭嘭一阵响,
不知是瓶碰了盆,
还是盆碰了瓶。
语言:故事《乌鸦喝水》
一、活动目标
1.喜欢故事情节,感受乌鸦为喝到瓶中水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的成就感。
2.学习理解故事中的一些陌生难懂的词汇。
3.知道瓶子中的水上升的科学道理。
4.体会乌鸦如何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毅力。
二、活动准备
图画书人手一本。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图书封面,让幼儿猜猜故事内容,引发兴趣。
2.与幼儿一起阅读1~7页,初步感知故事的主要情节,理解并丰富词汇:炎热、圆肚细颈等。
3.先由幼儿预想故事的发展,然后引导幼儿阅读8~15页,找出故事发展脉络和人物心理。
4.幼儿预想故事的结局,然后引导幼儿阅读16~23页,理解故事情节的变化和人物心理的变化。
5.幼儿完整地翻阅图书,自由讲述。
七、主题活动效果及反思
1.本主题活动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和探索,无论是知识的拓展或艺术的创造,都让幼儿感受生活的美好,并能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2.幼儿动手操作性强,活动材料丰富,有充分发挥创作的空间。
3.活动领域开阔,涉及科学、数学、生活、感官、艺术、语言、健康七大领域,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
4.教师结合蒙氏教育理念,精心设计并制作了十几种瓶子材料的操作活动,幼儿喜欢操作,寓教于乐。
关键词:教育机智,因势利导,亲近学生,巧妙施教
Abstract: the Soviet union educators yves even pd said: "education skills necessary to have random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in ability." Then, as a teacher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 how appeared in random control accident? Can protect children from self-esteem, comes; Creative teaching adjustment scheme and improve the occasion; Use opportunely decent little humor, near to the student; Use your own mistakes, clever teaching and so on four aspects to analyze, to do the teaching talent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education wit and improve the occasion, near to students, clever teach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一次小学语文新课程备课会上,我听了一堂课,虽然做课者在古诗文教学中体现出了新理念,但也暴露出了语文课堂上缺少教学机智这块硬伤。
课例:课堂上五年级的孩子正在学习《杨氏之子》一文,因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孩子们在朗读上免不了不知如何断句。年轻的语文老师范读时,读的是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师范读后问学生:”你觉得老师读的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一样?”一生站起来脱口而出:“刚才同学的朗读和老师一比,简直是天差地别啊!”这一说完全出乎教师的意料,被评的学生满脸羞惭地坐在那儿,老师则呆立那儿,在黑板前“挂”了好几秒钟,很不自然的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这课例不禁引发了我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的一些思考。
那么何为课堂教学机智呢?它在课堂教学中又处于什么重要地位呢?我特意翻查了《教育大辞典》,它是这样定义的:教师在课堂孝学中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迅速 、准确、灵活地做出判断、处理并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激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偶然事件的干扰,立即改变教学传递系统的传输程序(如教学计划教案、资源),重新拟定教学步骤的一个过程。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随机调控,以做到教学机智的正确运用呢?
下面我就这个问题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加以分析:
(一)保护孩子自尊心,借题发挥
范梅南指出:“教育机智不仅仅在于以巧妙的主式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术,更应该关注儿童成长的环境和过程,保护孩子的脆弱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不恰当的语言、行为都会伤害孩子们脆弱的心灵。教师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情感,借着出现的问题,伺机发挥。课例:一次,一位教师在讲授诗歌《我想》,介绍作者高洪波的时候,有位学生开玩笑地问:“老师,高洪波和郑洪波有什么关系吗?”这时另外一个学生在下面起哄,“有什么关系啊,高洪波爷爷可是作家,可是郑洪波是个差生!”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面对这个突然的局面,那位教师冷静地思索了下,然后说说:“谁说没有关系呢,高洪波爷爷和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有关系,他写的文章我们都很喜欢,而且我相信郑洪波同学也喜欢,或许还读过他的不少作品呢!对吗,郑洪波同学?说不定啊,以后他还会成为一名大作家,我们大家还要找他签名呢!”这时同学们又笑了,但笑的感觉已经变了,郑洪波同学也面带会心地微笑重新抬起了头。多么高明的教学机智,教师一番巧妙的言语,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心灵,或许还让那孩子扬起了希望的风帆。
(二)创造性调整教学方案,因势利导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对此,作为教师首先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借班上课,常常因不了解该班的学生而出状况。一个有教育机智的教师则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创造性的调整教学方案。例如一次一位教师去某班执教《杨氏之子》。上课伊始,她问学生:“你们读得懂这篇文章吗?”谁知全班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全读懂了。”这完全出乎老师的预设了。他只好临时改变了教学方案,问道:“那你们猜猜老师在预习这篇文章时有那此地方不懂?”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一下了被调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猜起老师读不懂的地方,这样一来文章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也真正读懂文章。真正好的语文课是教师教学机智的结果,是创造性的发挥想象,勇于创新、大胆取舍的结果。
(三)巧用得体小幽默,亲近学生
开公开课,面对济济一堂的听众,教师和学生都免不了紧张。因此,如果在这紧张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能适当加些得体的幽默,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幽默精神。在一次学区公开课上,我上课的班级四(1)班,据说这是一个极其活跃的班级。可是那次原本在门外还叽叽喳喳的学生,一进若大的教室,看见后排众多的听课老师竟全都鸦雀无声了。对此现象我却忽视了,急急忙准备上课,课堂气氛可想而知。与此相反的是第二堂课,这是一个平日就非常沉闷的班级,课前授课老师一进门就明显感到了压抑的气氛,却见他不慌不忙,一下让学生观察自已和他们原语文老师的不同,一下让学生猜老师喜欢怎样的学生,学生慢慢的卸下紧张的面具,课堂气氛异常热烈。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自已当时能敏锐的观察到学生的反应,来几句幽默轻松的话语,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谊,上课效果可就好多了。
(四)利用自己的错误,巧妙施教
每个人都会犯错,教师也不例外,在面对一些特殊的教学场面时,教师出错的现象会更容易发生。对于个别失误,教师可以不急于改错,而是恰当地利用自己的错误,引出一点教训,从而强化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更深刻的记忆。
比如,一教师在上《乌鸦喝水》一课时,她一边嘴里教学生念着“乌鸦”可是手却不由自主地写成了“鸟鸦”。一位学生站起来吃惊地说:“老师你错了,你把‘乌鸦’的‘乌’写成‘鸟’了。”当坐在下面的听课老师都为其捏了一把汗时,却只见这位教师依然面带微笑,神情自若地说:“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看来同学们看得都很仔细。以往老师在教这个字时,有不少同学会犯同样的错误。”接着老师又问:“你们知道‘乌鸦’的‘乌’字为什么没有一点吗?”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因为乌鸦全身乌黑,连眼睛都看不见了”……各抒己见说出了记住“乌”字的好方法。接着,老师强调:“对,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大家记住了吗?以后可不能再犯和老师同样的错误哦!”
综观以上多个教学机智成功运用的案例,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多种方法,把偶发事件的影响控制到最小的范围最短的时间内,从而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起航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课改背景下的教学预设应是基于“生成”的预设,如何预设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二是怎样促使学习方式的改变,怎么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性质,何以使学生主动、积极、充分地发展从而实现课堂的“生成”;三是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充分显示自身教学的优势、个性和创造性。
二、即时引领,催化课堂生成
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即时引领,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一)创设情景促进生成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感悟、生成、表达,善于和部分先悟的学生一同创设情境,带领全体学生走近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令学生的心神沿着作者的潜思暗构的运思路向,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产生出如闻其声、如见其貌、如历其境的艺术之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那种境界,实现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二)在对话中促进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
(三)在质疑中促进生成
质疑既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例:教《小熊住山洞》一文时,学生读到“一年又一年,他们没有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时,突然一个学生说道:“爸爸带我旅游时去过山洞,里面很黑又很闷,住在里面很难受的。”我面对学生的困惑,提出疑问:“是啊,那么黑那么闷的山洞里小熊一家怎么能住了一年又一年而不砍树造房子呢?” 于是引出了精彩的话题:“因为树是有生命的,砍了树,它的生命也就没有了。”“因为砍了树,树林里的动物失去了家园就无法在这里生存下去了。”我接过话题:“所以,动物们都送来了一束束鲜花,这时它们会说些什么?”…… 教师因为及时捕捉课堂上的信息,并使之成为有效的动态生成资源,所以课堂上便充满了生机活力。
(四)捕捉信息、顺势引导促进生成。
课堂生成性资源,稍纵即逝。学生跟文本对话,提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一些有用的问题,顺势引导,
课堂将会精彩纷呈。例如有位老师在上《秋姑娘的信》时,在检查复习之后安排了一个质疑环节:这节课,小朋友们还想知道些什么?一个小朋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秋姑娘是用什么笔给大雁、青蛙、小松鼠和山村孩子写信的?”另一位小朋友问:“老师,我想知道秋姑娘到底是人还是神仙?” 老师及时抓住这两朵智慧的火花,生发开去,创设情境让小朋友们在读书过程中表演、想象、对话从而使他们明白:真情、爱心、关怀就是秋姑娘手中的笔,秋姑娘是善良、美好的化身。 虽然这是一次小小的意外,但它对于鲜活的课堂来说是非常正常的,因为课堂活动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活动,它不是封闭的、预设的,而是开放的。
三、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
课堂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同构共建,融为一体,这要求我们应当为生成去寻求灵活的预设,让预设去促进有效的生成,那么怎样才能让预设与生成实现零距离而融为一体呢?
(一)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教学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
(二)适时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一、让“主导”精益求精,创建有效课堂
有效的课堂是指教师能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通过课堂教学使教师自身和学生都获得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是保证课堂“有效”的首要条件。
1.提升教学理念
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其行为。虽然我们一直大力提倡要提高教学效率,但在现实教学中却不尽人意,归根结底是老师们没从根本上认识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缺乏责任感。
有人说过:“有了认识的高度,才会有行为的高度。”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我在教学中要求自己,紧跟教改步伐,扎扎实实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博览专业书籍,不断更新、提升教育教学理念,认识提高了,行动也逐渐摆脱了老路子。事实证明,当我把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付诸教学实践时,常常收到始料未及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课前预设
通过反思自己以前失败的教学活动,我发现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对课堂把握不足,心中无底,漫漫而讲,重、难点不突出,从而导致既浪费了时间又不能达到预定目标。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要求自己必须对课堂的一切了然于胸,也就是精心“预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做到有备无患。认真钻研教材,活用教材,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正确确定“三维”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全面细致地分析,履行好“三预”:(1)预想,即构想出预案,把预案设计地具体而完整。(2)预试,又叫预答,就是把预案进行预演,并且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作“试”作“答”。(3)预判,即判断一下预演的效果,看是否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效果,有不足的地方就要及时修改。通过精心的预设,我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最大限度地发挥40 分钟的效益。
3.巧对课堂生成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即使我们一丝不苟地预设,也往往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出现学生的“生成”偏离“预设”的局面。面对学生的“生成”,我巧妙灵活地应对:如果是积极的,价值高的,我会鼓励利用;如果是消极的、负面的,我就随机应变,适时进行纠偏,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以达到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如果说课堂是探索知识的海洋,那么,教师机智灵活、妥帖得体地处理学生的生成,就会引导学生调整手中的方向盘,沿着正确的航向,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尽情遨游。
二、让“主体”多点开花,创建高效课堂
高效的课堂主要指学生达到学习的高效。通过课堂教学,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更要采用最优的教学方式,最佳的教学方法,让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动起来,心情舒畅热情高涨地完成学习目标,并使其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重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从“有效”向“高效”更进一步。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上语文新课时,我总是让学生在课前先读书预习,自学课文,做到读通读准课文,掌握生字,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不明白的词语、不理解的句子标注出来。而在课堂上,他们只需集中精力,解决疑难问题、重难点问题就行了。日久天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自学能力上去了,质疑能力也上去了。这样不但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轻松自如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常常带给我意外的惊喜。
学习《卢沟桥的狮子》时,最后一段讲到了“”,我提出要求:看谁能介绍一下这次事件,这根本不在预习范围之内,可出乎我的意料,一个语文成绩不太好的后进生通过认真地预习自学,详细地把他了解的资料讲给了同学们,赢得了大家的刮目相看,此事让他兴奋不已,从此一步步喜欢上了语文课。
2.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良好方式。对于学习中的重难点,我让学生成立解决困难型小组活动;对于写作特点明显的课文,我让他们组成任务型小组探究课文;而略读课文,我则让学生组成问题型小组,或自问自答,或围绕我提出的重点问题讨论解答。我的大胆放手,给了学生一个彼此合作,展现才华的机会,学生们在小组学习的讨论、争辩中发展思维,提高交流、表达水平,也更好地锻炼了合作能力。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学生们组成了任务型小组,积极思考探究,我自己则进行巡视,相机指导。最后,通过合作学习,同学们总结出了全文的结构,顺序,分析了写作特点等,顺利完成了本节任务。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就要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敢于在课堂活动中发散思维,标新领异。
教《乌鸦喝水》时,我问:“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帮助乌鸦解渴?”一位平日不爱发言的后进生忽然站起来说:“到大海里喝!”学生们哄堂大笑,异口同声否定。我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以商量的语气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理由,你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吗?”他有点激动地说:“我的妈妈是医生,她告诉我,人出汗时要喝点淡盐水,补充体内流失的盐分,能更好地解渴。我看到图上乌鸦满头大汗,才故意让它喝点海水。”“噢!原来如此!”班内一片恍然大悟的声音!我忍不住带头为他鼓掌!
另一个同学说:“图上的草叶子宽宽的、大大的,可以卷成吸管,让乌鸦伸到瓶里喝水!”他的话音刚落,班级内又是一片赞叹之声。
三、重视教学反思,延伸课堂教学效率
学而不思则罔,教而不思则怠。教学反思是汲取经验教训的最有效手段,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核心因素,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途径。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心理学家林崇德还提出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由此,反思的重要可见一斑。
1.反思自己的备课
平日里,有时我自己觉得备课的内容很合理,可是在40分钟内完不成,尤其是拓展延伸部分,本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结果还没进行下课铃就响了,不拖堂完不成任务,拖堂学生的情绪又不高,效果也不好。通过反思,我意识到自己的缺陷:一是虽然汲取了新课改的思想,但对教材研读得不够深透,更没有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取舍。二是对学情备得不充分,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有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过多地关注学困生,影响了教学进度。于是,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学定教,深挖、重组教材并灵活使用;还根据农村学生朴实内向的特点,在备课中设计相关活动,激发学困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自觉学习,轻松完成任务。这样从无效到有效再到高效,课堂也变得既厚重又丰盈。
2.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中,有行云流水般顺利达标的喜悦,有学生自主探究效果显著的兴奋,也有那难忘的遗憾。一次公开课,我检查生词,一个学生大声读:“治炼”。我这才发现匆忙间把“冶”写成了“治”,我只好先道歉,再减去一点,然后继续按照预设开展教学。反思时我后悔莫及:如果当时能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区分“冶”和“治”该多好啊!可我只会机械地减去那个点,只知按照预设生硬地完成教学环节,却忘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忘了“教”要为“学”服务。反思让我清醒:我的底蕴还很浅薄,教育机智还远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今后我会弹性预设教学环节,灵活引领学生学习,营造和谐课堂。
3.反思整个课堂教学
【关键词】传统教学开放式教学角色转换新课程效应研究活动
The new idea of the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form
Yin Hongxiao
【Abstract】It is the new idea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to call for the independent, cooperative and exploratory learning style and also is the need of the times’ development and the reformation of the learning style. Facing this scene of reform, mathematics teaching way must be reformed deeply along with it. Only to reform the teaching way and learning style mutually just can achieve the reform of the learning style.
【Keywords】Traditional teachingOpen teachingRole transitionNew course effectResearch activity
1.传统的数学教学观点的转变。不同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不同,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一直以来,教师执行教学任务,成为教学过程的启动者,名副其实的课堂权威和课程实施的工具;教师对于课程来说,只有选择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因此,单行线的、就范式的和接受式的单向传递知识是教师传统教学的特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教学观提出了挑战,研制了“新课程”。“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重建教、学、教师、学生等概念,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教师再也不是学生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甚至常常在学生面前无计可施。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创造一种课堂环境,选择一种教学策略来促使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上。从数学内容来看:“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数学已经变形为一个丰富的数学科学的集合体,其内部的各分支通过相互制约的理论紧密相联,同时通过不断增长的应用网络与科学和商业世界保持联系,所以数学是一门朝气蓬勃、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能够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去迎接当代的那些令人振奋的挑战。遗憾的是,学生们更多的是把数学看作是历史的一部分,是一堆早年制造的工具,时过境迁,已经毫无魅力可言了。这不能责备学生,因为我们没能够向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数学课程仍然限于经典数学的内容和经典的应用领域”。总之,这一切都呼唤着教师角色的改变,促使着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使命作出新的判断,对数学作出新的理解和诠释。
2.教师角色的转换。体现在: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实践的研究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了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再做知识的传递者,照章行事的盲从者,而应当成为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找机会的组织者,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原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索的艰辛,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是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新课程将促使教师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促进者的角色应有几个特点:①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②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③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3.新课程带来了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
3.1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
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辩论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我们应提倡“三主”、“三不”的组织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3.2抢抓稍纵即逝的教育资源。在传统的计划课堂下,我们的教师惟教案独尊,不敢越教案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学《乌鸦喝水》时,学生盛水的瓶子不小心打破了,教师的一句“你帮乌鸦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消除了学生的恐慌,丰富了课堂内容;学习《小雨沙沙》时,突然下起了小雨,教师打破了原来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听雨、赏雨、沐雨、读雨、品雨,突如其来的“干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变成了难得的教育资源。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外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
3.3激发兴趣,改进教学模式。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化因素及心理发展规律,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独立人格丧失、思维收敛、想象力及创造潜力受压抑等不良后果,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新课程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对思想品德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具有健全、良好心理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实现。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靠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还应注意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充分把握数学教学的特点与艺术性,进一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潜在影响。在授课中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背景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和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识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爱学”。
4.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学习是“探究”,教学更是“探究”。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课程实践主体,必须要改进自己的实践成为研究者,也就是要注重检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加以反思、评价,改变对问题的错误认识,提高教学水平。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老师们这方面的需求,然而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研究者”角色持观望、怀疑、畏惧甚至排斥的态度;还有许多教师对研究怀有神秘感,面对研究不知所措、敬而远之、知难而退。如果能了解教师研究的特点,可能就会消除以上状况。
实际上,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教学研究。因为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景下对其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因此,教学充满着未知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永远具有研究的态度。不断地设计,采用新的教学方案,创造性地处理教学中遇到的每一个细节问题,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研究的优势在于他们是教育实践的直接参与者,是具体教育活动的当事人,他们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熟知教育一线的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研究应该指向自己的教育行为,指向与自己的教育行为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不断对自己的专业生活状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聆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审视自己的思想理念,剖析自己的行为方式,突破已有的思维模式。
教师研究的成果呈现的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一件设计与制作精良的教具、师生共同创造了一堂精彩的“课”等等,自然也包括论文及研究报告。
教师研究的途径主要是自己的“反思”;公开的“案例教学”;还有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一系列活动。教师的反思就是要经常“打量”自己的教学,发现问题,从小问题中提升出有教育意义的“大问题”,并提出相关的研究主题,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改进实践。“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诸如问题的提出,如何想办法去解决的,在解决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审视问题是否真的解决了,有没有采取了新策略或又碰到了什么新的问题等行为,实际上都是研究、反思,由此教师进入“研究性教学”的状态。
重视教研组在教师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起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比如,在教研活动中,为了和同事们讨论,老师们要把自己的想法经过深思熟虑想清楚并把它系统化。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老师们的交流能力,而且能为不同问题找到相似的根源,它促使老师试着接受别人的建议改变自己的习惯做法,鼓励老师们对数学教学做更多的思考。
教研组还可以组织“案例教学”,通过把那些活生生的典型教学事件展示在老师们面前,使他们“身临其境”般地直面教学实践。而现有的“案例”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学会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收集案例及教学资料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学习及研究方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职能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校中并不只有学生才是学习者,教师也应把自己看作是学习者,积极学习新的课程内容,积极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数学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一、应用个别化教学理论,体现课堂丰富性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个别化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即心理特征的个别差异。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性别差异、生理差异、心理差异、身体差异、智力语言差异、经济差异、家庭差异等方面的差异。个别化教学也可以说就是差异教学。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们在性格、兴趣、能力等心理特性方面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独特的自然基础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生理差异只是造成心理差异的一个原因,产生心理差异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则是社会环境。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从而形成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即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的本质特征。
珍惜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性的人,应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及其心理的个别差异,给予适宜的教育和训练,可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像教学7班中的徐X是刚从普通小学转入的,每天早晨,他的进教室方式都很独特:打着滚进、蹲着走进、后背靠墙一步步踱进教室……脸上的表情更是异常丰富,嘻嘻笑着、哼哼唧唧,嘴里叨咕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这不是进入教室就结束了,而是伴随着整节课。刚开始我厉声呵斥他要不就给他讲道理,但是不但都没有什么效果,还仿佛给他打入了兴奋剂,让他更加变本加厉起来。后来发现他只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我就冷处理,对这些怪异的表现不理睬,果然徐X消停多了。但是同一个班的田X恰恰相反,别看他整天默默无语,能力差、动作慢,但是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让他一天都沉浸在喜悦里,因此课堂上我就注意为他创造发言的机会,让他体验快乐与成功。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拥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知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7种智能。由于组合或发挥的程度不同,不同智能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采取适当教育和训练,可使每一种智能发挥到更高的水平。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像《乌鸦喝水》一课让学生小组合作,做一下往瓶子里放石子水面升高的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明白这个道理,分散课文难点。而《司马光》一课则是课后拓展:想一想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怎么办(如在超市里和妈妈走散了)。《机灵的虎子》一课则是让学生把文章的内容表演出来。这样不论是什么样的课文,学生都乐在其中,在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中得到发展。
二、做好个别化教学设计,体现可操作性
个别化教学设计,结构流程与我们平时所写的教案有所不同,它依据的是个别化教育计划,即长、短期目标,为实现此目标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形态、教学进度等设计成的教学方案,显然这种教学方案没有固定的程式,而是通过教者灵活应变,想方设法让学生的能力达到所订目标。教学的内容来源依据:一是中度智力残疾儿童教育训练纲要;二是智障儿童个体的实际需要。
根据智障儿童的特点,从生活需要的角度出发,可以采用主题教学的形式来设计。教学主题的设计还可分成生活核心单元主题、领域核心单元主题。这种教学模式轻学科知识的教学,重能力的培养。例,在口语康复课中,就要设计生活核心为主题的单元。以动物为主题的设计:《可爱的小动物》,设计时充分围绕本主题,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从而设计出相应的可操作的活动模块。有一定语言能力但发音不准的学生学说童谣,发音困难、构音不清等不能发音的同学学习构音、词语等,随音乐做《小动物叫声模仿操》,锻炼舌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图片、动画片、音乐、活动,来学习语言,矫正发音,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还可让学生认识小动物,热爱小动物,具有爱心等。这样的主题活动可操作性较强,学生们也非常愿学、乐学。
三、实施个别化教学过程,体现个体差异性
个别化教学过程主要通过课堂来实现。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必须在上课之前充分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像教学4班的语文课中,我总是尽量把需要动脑筋思考的问题留给智障轻度的学生,把按照内容找一找、读一读的问题留给能力稍差的学生,而能力最弱的学生我通常安排他们看图认读,从直观方式入手帮助他们理解。班级里的陈X,他是一名脑瘫学生。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不对称,在进行任何活动时,都不能随意地、有选择性地控制自己的肢体,而且伴有较重的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困难,构音不清,不能成句说话,不能正确表达,他不会说话,有时很努力地要去表达,但是我却不知所云。由于肢体障碍,他无法支配自己的手去完成写字的动作,数学的数字还好说,语文的字词根本不能写,但是我仍然让孩子准备了作业本。每天,我都认真地在他的作业本上用红油笔范写生字,然后手把手教他写一、二个字,更多还是鼓励他尝试自己去写。开始,作业本上格太小了,他写的全是“小黑块儿”,我看不懂。但是我还是对他说:“你进步真大!写字要让别人看清楚才行,不一定非得写到田字格里的。”这以后,他的字越写越清楚,而且也工整多了。现在,他已经能独立写作业了,速度还不慢呢。
课堂中,我格外关注他。集体教学时,我一遍遍示范字词的发音,直到他口型正确或者能听出他的声音为止;小组自学时,组长给他当小老师,教他读字读词;课文学习中,虽然他说不出句子,但是他思维的理解能力基本正常,所以只要他会的问题,他要求回答的,我都会给他机会,实在听不懂他说什么,我就让他到黑板上去写出来。
我说的最多的就是“口型对了,再使点劲,出点声音。”
“恩,老师听明白了,你们知道他说什么吗?我们让陈X再大声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