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个人礼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01
学生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理念也随之转变。学分制是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一种以教学思想为先导,以教育改革为核心,以因材施教为原则的教育管理体制。它的最大特点是以学分代替学年,以弹性的管理制度,代替刚性的管理制度,以选课代替排课。学分制能够使“教”和“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学分制”是一种优越的学生管理制度,但是当前它的实施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管理者的理念,配套管理制度等。
一、传统高校学生管理的弊端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是学校包下来的,它过于“制度化”和“家长制”。这使得教师管理学生方法过于简单,管理范围过于广;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管理,独立能力较差。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往往通过强行的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这些制度和行为规范使得在管理过程中缺乏人性化,造成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折。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是通过学院抓院系,以党建抓团建,以班级为主要建制,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导员为主要管理力量,以综合测评对学生奖惩为主要手段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忽略了处于教学的管理主体地位的学生。这种上令下行的高校学生管理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化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二、学分制推进的意义
学分制是当前高校适应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革新,是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学分制是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的推手,也是具体体现。学分制的实施除了在物质条件上的保证外,还需要在主观因素上予以保证,如:高校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是学分制实施的主体,它对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起着主动作用。高校人本主义管理不单单承担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和顺行,而且它推进着学分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不断深入,是学分制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
1.“学分制”和人本主义推进的必然性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人本主义”和“学分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关键。“学分制”能够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和个性自主选择课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分制”让他们与自己的职业生涯挂钩,为他们今后打下良好的基础。当代高校学生大多为“80后”和“90后”,他们有着特有的“心理特点”,个性化发展需求,所以他们需要有创新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
2.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有利于塑造高校人文环境
“学分制”的实施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在流程上简化,在效率上得以提高,在资源上得以共享,创造出和谐互助的校园学习环境。建立和完善新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学分制)的核心是在学校教育改革中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因此,组织教学改革和“以人为本”的视角研究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希望通过其学生管理组织适应新的“学分制”管理的新要求,改变“单一的”和“僵化”的教学,从而达到提升教育品质,塑造“人文校园”。
三、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推进
1.组织结构的调整
以往高校学校管理建制为校级、院级、系级、班级四个层面,而“人本主义”高校管理则提倡的主体是学生,也就是学生和管理组织相结合,高校学生管理侧重于服务学生,而不是单纯的给学生下命令。这是一个高校管理角色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国外高校管理的主要模式,它非常值得我国现阶段高校改革所借鉴。它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起到的是主导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好各类资料,在课堂中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进行授课,而不是“填鸭式”或“一堂灌”的授课模式。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自主参与管理可以凸显“人性化”管理,“学分制”则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种管理模式适应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摒弃了我国传统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约束过多和规划单调的弊病,从而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结合,一方面使学生得到尊重,另一发面实现了由以教师授课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转变。
2.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攻击性人格;不安全依恋;小学生
Relationship among Examination of Childhood Abuse, Aggression and Unsure Attachment Styles. Zhu Xianghua, Yang Yongjie, Li Jiao, et al. Psychological Health Institute of Xuzhou, Xuzhou 221004,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whether childhood abuse had an direct effect on Aggressive personality or had an indirect effect by the unsure attachment styles. Methods 172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applying Personal Report of Childhood Abuse(PRCA), Attachment Scale and Aggressive Personality of Buss and Perry(BP-AP). Results Male had higher scores of aggression, unsure attachment and childhood abuse than female[(aggression: 26.51±9.74 vs 21.30±7.09, P
【Key words】 Childhood abuse; Aggressive personality; Unsure Attachment Styles; Pupils
攻击性是人发起攻击行为的心理特征,产生攻击的可能性。高攻击性的个体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控制与引导,就会表现出破坏性的攻击行为,甚至发展成为人格、暴力犯罪、自杀等,造成巨大的危害[1]。习性学家劳伦茨通过对动物攻击性的研究提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攻击的驱力来自有机体内部,与外界刺激无关,随着攻击能量在机体内不断地积累,个体必须借助于适当的外部刺激周期性地释放[1,2]。社会学习家班杜拉认为,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和直接学习两条途径获得[1,2]。
目前,比较值得信服的观点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攻击性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诸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相当稳定的人格特质[1]。社会认知学家道奇认为,个体的攻击性强弱与他对社会信息的认知方式、认知技能、周围环境以及个体以往对攻击性的经验记忆都有密切联系[1,2]。大量的研究发现,和睦、融洽的亲子关系会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导致青少年高攻击性的重要原因。高攻击性青少年所受到的教养方式大部分是拒绝、冷漠和粗暴型的[1,2]。Lansford等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受虐待者攻击、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多于无受虐待史者[3-6]。Janet I Warren等报道,高攻击性者具有较高的儿童期受虐待率[7]。另外,研究证实婴儿的不安全依恋与攻击行为相关[1,2]。
攻击性的形成是否与儿童虐待有关,儿童虐待是直接增加攻击性还是通过不安全依恋增加攻击性,国内至今没有实证性研究,因此,开展了本项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徐州市区小学中抽取2所小学,再在每所小学中随机抽取五年级和六年级各1个班,共180名学生,于2007年4月进行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符合研究条件者172份,有效率96%。其中男生79人,女生93人,年龄10~13岁,平均年龄11.2±0.6岁,均为市区人口。具备以下条件:(1)智力正常,无言语、听力和表达障碍;(2)没有家族精神病史;(3)本人没有重大躯体疾病;(4)双亲家庭;(5)均为汉族;(6)无。
1.2 研究方法
1.2.1 测查前培训。调查前由2名主任医师对参与研究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指导语,以提高调查的一致性。
1.2.2 调查工具。(1)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ersonal Report of Childhood Abuse,PRCA)[8]:由朱相华等根据WHO关于儿童虐待的定义编制,共有19个条目,采用Likert“1~5”5级评分法,分为躯体虐带、情感虐待、待和忽视4个分量表。分量表内部各条目之和作为分量表分,把各分量表分之和作为总量表分。该量表各因子和总分的重测信度为0.46~0.70,Cronbach's α系数为0.73~0.99,具有良好的信度,内容效度和校标效度也较好。(2)Buss和Perry攻击性人格量表[9]:由北京回龙观医院费立鹏等修订,共有30个条目,分为躯体攻击、语言攻击、愤怒、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性5个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攻击性的特征越突出,对1738名被试测验,Cronbach's α系数为0.65~0.93,其中120名被试2周后重测,重测信度为0.59~0.73。(3)依恋问卷[10]:采用安晶卉和王黎编制的依恋问卷,包括家庭依恋和朋友依恋两部分,分别指向父母及好朋友。家庭依恋问卷有12个项目,朋友依恋问卷有11个项目,均采用4级计分,每个部分都包含焦虑性和亲和性两个分量表,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69~0.75,信度良好,且具有较高的效度。将亲和性因子分反向计分,与焦虑性因子分相加得到不安全依恋总分。
1.2.3 现场调查。向各班班主任说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由班主任招集学生,以考试形式发放问卷,按指导语填写,不明白的问题由调查人员现场解释,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可靠性,均不填写姓名,根据学生的学号进行问卷编号。
1.2.4 统计方法。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等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儿童虐待、不安全依恋和攻击性人格的性别、年龄差异 见表1。以不安全依恋分和攻击性人格分为因变量,作性别×年龄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性别在攻击性人格分和不安全依恋分上存在主效应(F=10.82,5.36,P
儿童虐待分不符合正态分布,故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分数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儿童虐待、不安全依恋和攻击性人格的相关分析 见表2。将攻击性人格分数、儿童虐待分数和不安全依恋分数作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儿童虐待、不安全依恋和攻击性人格两两之间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攻击性人格的回归分析 见表3。以性别、年龄、年级、儿童虐待、不安全依恋分作为自变量,以攻击性人格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有性别、儿童虐待、不安全依恋进入回归方程。
2.4 攻击性人格的路径模型 路径分析回归方程的3个影响因素对攻击性人格产生影响的机制,得到模型,结果见附图。从附图可以发现,儿童虐待与不安全依恋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03,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人格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68,儿童虐待与攻击性人格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550,性别与攻击性人格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56。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对攻击性人格和不安全依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攻击性人格没有明显年龄差异,说明攻击性人格和不安全依恋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质,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11]。
男生受虐待程度比女生重,可能与社会文化对男、女生赋予的要求不同有关,或者是因为女生较男生发育快、懂事早,行为问题少,较少受到虐待[12]。男生的攻击性高于女生,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1],Archer认为激素是男性高攻击性水平的生物性原因,Hertzberger则认为可能与儿童在社会学习中所获得的性别图式和性别差异有关[1],而更为合理的解释是Lansford的研究结果,他认为有儿童期虐待经历者易于形成高攻击性个性[3],Moriguchi还发现,即便遭受相同程度的虐待,男性也比女性产生更高的攻击性[13]。男生的不安全依恋比女生重,也可能与男生受虐待程度较高有关,Ricky等人的研究证明受虐待的儿童主要表现为不安全型依恋[14]。
相关分析发现,攻击性人格、不安全依恋与儿童虐待两两之间呈正相关,再次证明了Lansford和Ricky关于儿童虐待是高攻击性、不安全依恋的主要形成原因的理论[3,14]。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儿童虐待对攻击性人格的影响最大,可能是高攻击性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性别的影响作用最小。
路径模型分析显示,儿童虐待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攻击性人格的形成,也可以通过促使个体形成不安全依恋策略而间接地影响高攻击性人格的形成,女性性别则是高攻击性人格形成的保护性因素,这可能与儿童虐待现象的性别差异、性激素的性别差异和社会文化中的性别图式有关[1,3,12,13]。
攻击性人格形成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本研究所涉及的变量还相当有限,日后可以把更多的变量纳入到结构模型中来,以便更清晰地了解攻击性人格的形成过程。
4 参考文献
[1]Shaffer DR.邹泓,等.发展心理学.第6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07-529
[2]刘灵.中学生攻击行为的情境特征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2-14
[3]Lansford JE, Kenneth AD, Pettit GS, et al. A 12-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early child physical maltreatment on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and academic problems in adolescence. Archive Pediatr Adolesc Med, 2002,156:824-830
[4]朱相华,魏贤玉,王成东,等.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交功能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6):407-408
[5]朱相华,李娇,梁光利,等.儿童期受虐待中专学生的身心症状与述情障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643-645
[6]朱相华,李娇,陶敏,等.儿童虐待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143-145
[7]Warren JI, South SC. Comparing the constructs of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psychopathy in a sample of incarcerated women. Behavioral Sciences & the Law,2006,24:1-12
[8]朱相华,李娇,杨永杰,等.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045-1047
[9]王志青,王安文,许永臣,等.部分自杀未遂者两年后与社区正常对照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856-858
[10]安晶卉,张建新,王黎.青少年依恋问卷初步编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760-762
[11]Kokko K, Pulkkinen L. Aggression in childhood and long-term unemployment in adulthood: A cycle of maladaptation and some protective facto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0,36:463-472
[12]朱相华,杨永杰,李娇,等.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与虐待经历的关系.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62-64
[13]Moriguchi, Donna Jean. Early childhood abuse and later manifestation of aggression. California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Berkeley/Alameda, 1994:120-138
[关键词]:礼仪教育 校本课程 开发实施
重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中华优秀的礼仪文化作为小学生德育的载体,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近年来,我们结合《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如何运用礼仪教育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做了如下一些探索。
一、开发《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教材
教材是实施课程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实施的基础。作为校本课程教材的《小学生礼仪教育》,必须体现出活动课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主性
校本课程是针对某地、某校甚至某年级的特定的学生群体的,在不同的地区、学校和班级之间,学生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校本教材必须有自主性,必须适合校内外的情境。
当前,开展小学生礼仪教育所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质量不一。从校本课程的本质出发,只有适合自已的教材才是最好的。因此,开展礼仪教育,自编适合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课程的成败。
结合我校情况,在礼仪教育实践中,我们开发了以年段分级――以板块传承――以动态求新的自成一体的《小学生礼仪教育》教材,这一充分体现自主性的教材,使用中收效良好。
2.教材的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是指礼仪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在教材实施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目的、方法,都要求它必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必须注意儿童的生活实际与兴趣需要紧密相联,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训练活动,向生活和经验学习,在实践中有所思、有所悟,实现学生内心的自我唤醒。
(1)教材内容以活动为主,突出实践性特点
教材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需要,都以有关联的板块活动呈现主要内容,以实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验和感悟。每个活动内容只是一个样本,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二次开发,把生成的有价值的活动充实进教材。
(2)教材礼仪知识贴近生活,便于学以致用
礼仪教育也要遵循教育规律,内容上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尤其要体现学生生活和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现实需要,才能保证了学以致用。在小学低段礼仪教育中,重在解决家庭、学校日常生活习惯中的礼仪问题;中段重点学习在学校和社会、家庭生活中衣食住行、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等方面的礼仪要求;高段涉及异往、社交及审美礼仪,并适当了解国外礼仪。
(3)教材活动设计关注体验,重视内心唤醒
礼仪教育是情感教育,只有打动人心的情感教育才能内化为人的素养。注重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用学生生活体验唤醒内心,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升华,这才是礼仪教育之“法”。在活动设计上,我们大量选用了学生在校园和家庭中真实的有礼仪教育价值的生活录像片断,帮助学生透视自己的生活,体验怎样做事、做人,逐步实现自我唤醒。
3.教材的时代性
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礼”的内涵也在发展,因此,运用礼仪文化开展学生礼仪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教材内容以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为主
以时代新兴礼仪为辅,注意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要着力体现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要求,重视传承又兼顾学生的长远发展。
(2)教材应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如教师观念和角色的转变,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等要求。
(3)形成连续的动态过程,适应时代需要
教材要注意动态发展,教材的编选、实施、检验改进和再实施,要形成连续的动态过程,适应时代需要。
这主要体现在:不断改进教材内容及呈现形式,如及时更新抓拍学生生活的真实场景和典型案例充实教材内容等。只有鲜活的内容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实效。重视教学反思,要定期开展教材研讨,不断二次开发、修订完善教学标准。
二、开展《小学生礼仪教育》的课堂教学
在《小学生礼仪教育》教学中,我们努力追求超越课和学科的概念局限,突出以下特点:
1.活动性
(1)把课堂讲授、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训练三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堂讲授重在传授礼仪知识,模拟训练重在体现礼仪教育操作性的特点,日常养成训练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实践性的要求。理想的礼仪教学模式,应该是这三种教育方式的珠联璧合。
(2)教学中要重视对礼仪文化的渗透
礼仪教育虽然具有十分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礼仪教育不需要理论层面的学习。礼仪的性质、起源和发展及礼仪的规律等,也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礼仪规范,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应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感悟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复杂的、突发的情境中,避免礼仪失范。
2.整合性
《小学生礼仪教育》教学实际上是“小礼大教学”,要注意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特别强调人、财、物及环境等资源的整合利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科整合
除了《小学生礼仪教育》课堂教学,在语、数、艺术、体育等各学科的教学中,也要注意结合课程特点渗透礼仪知识,开展礼仪实践活动,这对延伸和强化礼仪教学效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师整合
除礼仪课教师外,其他教师也要走进礼仪课堂,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如礼仪教师与语文教师一起开展课本剧展演、礼仪儿歌创作比赛活动;与艺术、体育教师一起创编礼仪操及形体训练艺术操活动等,
(3)活动整合
有机地整合大课间活动、校园主题月、“推普周”等学校活动,有针对性地渗透礼仪教育内容,使之成为学生礼仪实践的舞台。
(4)资源整合
主要表现在学习运用现成经验,实现资源共享方面。
3.创造性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在礼仪教学创新实践中,重点应做好以下三点:
(1)教材内容的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囿于教材现成的内容和框架,要加强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例如:教学家庭礼仪部分内容时,教师以自己录制的家访录像为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待客之道。用亲身经历的事作材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单纯利用现有教材要生动得多,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很好。
(2)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教学模式上,我们重视发挥教师团队特点,创造了“多级主导”的教学模式。一些课形成了“主讲教师+辅讲教师”联合主导,“主体活动+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模式。主讲教师设计主体活动框架,辅讲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设计分散活动内容,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活动的实践者、组织者、学习者、体验者、反思者,充分体现了教学生成性。这种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了教学的实效,形成了许多精彩的课堂。
(3)教学形式的创新
礼仪教育的形式不只限于课堂,各类活动都是可利用的“课堂”。例如在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中,我们创编的“小学生礼仪操”,就是礼仪教育形式的一朵奇葩。它把学生日常礼仪规范,以韵律操的形式,配以明快优美的旋律,用夸张的动作艺术地再现出来,既强化了学生对礼仪条规的认识,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礼仪的熏陶,避免了课堂的生硬说教,深受学生欢迎。
4.开放性
《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下面三点:教学人员的开放性。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员都可以根据需要走进礼仪教育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开放,不只是校园,社区、街道、市场甚等公众场合也可以是礼仪教学的舞台;教材的内容也因以上两点得到极大的开放和丰富,必然导致出现大量的新生资源和课堂生成资源。
三、提供课程开发和实施保障
1.教学保障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与研究者,教师应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为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在教师和教学方面,要注意做好:切实开展好礼仪教育校本教学研究活动,充分关注礼仪教师的个人成长;重视教学交流,通过内引外联,实现专家引领,切忌闭门造车;发挥教师团队作用,形成礼仪教育教学研团队。
2.经费保障
由于《小学生礼仪教育》以活动为主的特点,经费和必备的设施和设备的支持,相比其他学科显得更加必要,是开展教学的必要保障。
3.联合开发
目前,开展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学校也较多,有条件的学校,应该主动沟通交流或进行联合开发,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可以“多快好省”、事半功倍。
四、做好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反思
《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学,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改进才能不断发展完善。实施中,还应认真思考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学校是否有必要培养专职的礼仪课程教师?就当前,校本课只能算是“小”学科,开发人员特别是教学人员可能只有一两人,课时每周每班只有一两节,规模小的学校更是如此。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如何开展课程的校本教研?这个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像《小学生礼仪教育》这类的校本课程从开发实施到效果评价,普遍只停留在学校层面,其教学效果需要有漫长的时间检验。教育行政部门怎样全面评价考核,将直接影响课程今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小学生文明礼仪.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小学生礼仪常识.新华出版社,2003.
一、切实做好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更形成了古老的传统美德和礼仪规范,“孔融让梨”,尊敬长辈传为美谈;“程门立雪”更是尊师的典范……但现在的孩子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破坏公共财物,满口脏话等等,传统的礼仪在相当多的孩子身上逐渐淡化,“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校根据实际制定了《小学生礼仪十条》,从“知礼”开始,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二、文明礼仪教育要坚持常抓不懈
文明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让学生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学校、班级建立文明礼仪监督岗、从出勤、出操、卫生、纪律、文明礼仪等方面量化,进行学生个人评比、班级评比,并张榜公示,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文明礼仪的自觉性。当然学生某些不文明现象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的喜,此时教师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抓反复、反复抓、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奇迹就会出现。
三、文明礼仪要在丰富的活动中
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载体,它既可以推进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又可让“学礼仪,用礼仪”的成果展示和升华。开学初,首先提出明确的要求,具体的任务,规范学生礼仪行为,在活动指导和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举止。如“三、八”妇女节,举办爱妈妈主题教育活动:了解、记住生日;为妈妈写祝语;帮妈妈做一件家务事;为妈妈捶捶背……让学生充分理解母亲,进而学会关爱家人,孝敬长辈等。在教师节,开展“感谢师恩”活动,加强师生交流,增进情感。
利用班队会,开展丰富多彩、直观形象的礼仪教育活动,如礼仪知识竞赛、文艺演出、文明礼貌用语征集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的方式方法,养成健康的文明礼仪习惯。
四、文明礼仪教育融于校园文化中
一、中职生行为规范现状
1.行为表现
当代中职生具有很鲜明的个性,他们见识广泛、思维活跃、性格活泼、纯真乐天,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从行为表现来讲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一是是非观念分辨力差,小团体意识强烈,注重哥们义气,行为自制力不足;二是喜好追赶潮流,对穿着打扮非常重视,不懂得体恤父母,不顾及家庭条件;三是受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影响,缺乏学习的热情,沉迷在网络的世界里或者迷恋网吧;四是受青春期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恋爱观有偏差,影响校园环境和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五是自身性格导致做事没原则,人云亦云,容易出现“近墨者黑”的思想倾向,往往会出现几个坏学生影响整个班级风气的现象。
2.对规范的认识
经调查了解,有95.7%的学生知道《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而该规范中的内容很多学生表示说不出来,当展示给他们看以后,他们的反应是“这些我们都知道的”。这说明了该规范获得了普遍的认识,但是却没有落到实处,或者说获得学生的认可,进入学生的心灵。
二、中职生行为规范培养方向
现代的中职生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由、随便,不注重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劳动观念、纪律观念淡漠,不注重勤俭和节约,集体主义观念不强,缺乏团队精神等,导致不能适应职业的纪律和规范。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将培养方向定位为以下两个方面:
1.以《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为基础,追求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规定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文明礼貌等各方面的行为准则,给学生提供了行动的标准和尺度,同时,它给学校关于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奠定了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社会正在不断地变革着人们的思想,并且深入到了每一个角落,人们更加追求个性化的东西,但是中国社会对于人们的教育始终追求的是一个共性的标准,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我们要做的便是化解两者的矛盾,在行为规范方面追求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以《企业员工行为规范》为标准,追求学生与员工的结合
作为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未来是更为清晰的,所以在行为规范的教育方面也赋予了一些新的内容,特别突出的就是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行为规范是学生出入职场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个人名片,中职生如果在学校就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那对于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三、中职生行为规范养成策略
根据上述中职生行为规范培养方向的指导,特制定以下养成策略。
1.增强道德培养,形成自我控制与约束的能力
国家应以德为兴,民族应以德为荣,社会应以德为尚,人应以德为本。改革开放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深深地震撼并考验着人们,道德上的松懈便是其中的表现之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很多的优秀传统和文明礼仪,正经受着强大的冲击。在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培养时,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从个人的文明礼貌到道德法制,都是属于道德培养的范畴。现在学校有关德育的教育实践还是比较少的,除了班会课,应该至少再增加些《礼仪》《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德育教学的方法也要改进,不能单一的说教,而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道德行为的情境中去,发挥出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道德教育的趣味性和重要性。
2.参照员工规范,培养6S管理模式的习惯
企业是大部分学生未来就业的归宿,所以将职业中的员工行为规范渗透进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中,可以为学生毕业后顺利适应岗位工作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员工行为规范》中包括了基础规范和形象规范两个部分,其中基础规范包括了品质、技能和纪律;形象规范包括了着装、仪容和举止。这些规范的内容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很相似,所以可以把其中的不同作为规范的附件让学生进行学习,难度不大。为了更好地对员工进行管理,企业在管理中采用了6S管理模式,方便了企业的考核、规范了员工的行为并且提高了企业的效益。6S管理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和安全。
3.提高个人素质,塑造技能与修养并重的人才
目前,我国在校中职学生已达2000多万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素质的高低。所以,如何有效开展素质教育,提高中职学生个人素质,成了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个人素质表现在很多方面,有言谈、举止、礼仪、思想、文化等等。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进行素质教育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品质,使他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善良是人类最大的修养和美德,少了这一点,即使你再聪明,也算不得有素质有修养。其次,培养学生的谈吐。谈吐是个人素养的一个重要表现。说话的内容、言谈的方式、关心的问题、出口的字句,都是判断的标准。三是调整学生的思想。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内行,表现出他做事的态度方法,是素养的载体。四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个人素养的高低,文化起到了重要的衡量作用,拥有了文化底蕴,人的气质就会自然而然地优雅了,素养也就提高了。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探索中小学阶段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促进青少年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目标任务
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通过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训练,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律、自护、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最终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实现习惯养成教育一个月成效明显,一学期基本养成,一学年逐渐规范的近期目标。
三、主要内容
按照《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优秀传统礼仪教育,开展日常礼仪专项训练,引导中小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知书达礼、孝亲敬老等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宽以待人、自尊自律、善于合作等良好品质。
(二)抓好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加强节约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和卫生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强身健体、讲究卫生等良好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加强家庭教育、升学择业、人生规划等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专心听课、规范书写、爱好读书、独立作业、合理表达、质疑探究、创造创新等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主要措施
(一)文化熏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以特色学校创建为目标,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标语、板报、橱窗、校园网等载体,彰显养成教育文化,为实施养成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着重就“管理文化、校训、办学理念、学生守则、校纪校规”等方面积淀学校文化,营造文化氛围,推进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让学生在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榜样示范。一是提高师德修养,发挥示范作用。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教育教师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教育教师要语言文明、服饰得体、举止大方、礼貌待人、和蔼谦逊。教师要时时、处处、事事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二是树立学生榜样,发挥带动作用。要制定并公布“优秀班干部”、“优秀团(队)员”、“三好学生”、“文明学生”、“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标准,经常开展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三)督促激励。充分发挥政教处、班主任、学生会、共青团、少先队的管理监督功能,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采取学校行政值周检查、教师值日检查、学生值日检查、学生互查、家长督查等办法,全面、细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不良习惯予以教育和引导。建立激励、表彰机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日评比、周评比、月评比、学期评比、年度评比等形式,带动全体学生加强良好习惯的养成训练。
(四)自我约束。加强学校团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的组织作用,把团队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学校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组织要发挥优势,培养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情感,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学校要大力支持学生群团组织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能力。
(五)家校互动。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长学校、班级交流群、校信通、电话交流、家访等形式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让学生把在学校训练和培养的好习惯带回家,使之能够得到督促与强化。
五、活动安排
一是实行“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各校要把习惯养成教育与德育主题活动有机结合,实行“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以活动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各校“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安排一定要认真,全学期有总体计划,每个月形成书面实施方案,切实做到活动主题鲜明、活动内容具体、活动形式丰富、活动要求明确、活动效果明显。各校要把每月的活动主题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让活动有氛围,让学生有感应。
二是开展“+1-1”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假期坚持培养一个好习惯,改掉一个坏习惯,开学后举行主题班会,让学生讲故事、谈感受、说体会。
三是组织好习惯养成知识竞赛活动。各学校要加强《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好习惯30条的宣传及学习,组织好习惯养成知识竞赛。县教体局将在每年五月份组织全县的好习惯养成知识竞赛活动。
四是建立个人好习惯养成成长档案。各学校为学生建立好习惯养成成长档案,记录每学期学生自评、组评、班评、家评情况,督促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每学期各学校将学生个人习惯养成情况如实记录在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评价表中。
五是开展“最美学生”、“文明学生”、“三好学生”、“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将好习惯养成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估中,根据综合评估评选 “最美学生”、“文明学生”、“三好学生”、 “新时代好少年”,并参与县级优秀学生评选。
六是充分利用节庆日活动,促进行为习惯养成。利用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规范言行,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开展如入团、入队、入学、毕业等仪式教育活动,创新方式方法,展示学生个性,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校园节(会)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磨练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六、保障措施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覆盖面大,涉及面广,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抓好这项工作,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各方面的保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学校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各学校成立“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各校校长要负总责,亲自抓,实行校长负责,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的全员参与制度。
(二)广泛宣传,认真学习。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积极宣传发动,通过集中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共识,提高认识,将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逐步转变为广大师生、全体教职员工、家长和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三)优化环境,全面育人。广大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要转变教学方法,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处处体现环境育人的影响,同时,形成全方位、多渠道齐抓共管的教育教学氛围,树立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四)突出重点,注重课堂。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通过课题研究,深入开展校长、教师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活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征文活动比赛等形式,在学校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注重强调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紧抓不放,常抓不懈。
【关键词】小学生;教学管理;养成教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落实养成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师、家庭教育的作用,将道德教育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小学生规范个人思想与行为,有利于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落实。
一、建立科学的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积极明理
规范,是在小学教育环节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前提。落实养成性的训练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教师明确养成教育的目标,建立完整且科学的养成教育落实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教育工作者落实养成教育的基本指南,也是政策性的教育依据。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出发,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在个人生活与学习中关注个人仪表,做到自尊与自爱,在学校中遵规守纪,努力学习,做一位真诚友爱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礼貌待人等。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出发,教师要以学生的个人形象、个人行为、课堂纪律等多个角度入手提出规范且严格的要求,让小学生明确个人行为的制度约束,也通过制度的建立让小学生时刻有规可依。规划好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有重点,有层次地实施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才能促进小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快速成长。在建立小学生养成教育规划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向小学生反复明理,通过反复说明道理,让小学生产生自主管理的意识,促进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只给小学生建立制度与守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理解为什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每一位小学生这样做,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善恶观念、是非观念,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开发出小学生自我养成的潜能,让小学生找到个人进步的动力,才能让每一位学生严于律已,促进学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分层实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计划,因材施教
讲究因材施教,是促进小学生养成教育成功的关键。对于不同年级与不同年龄的小学生,教师要建立不同的养成教育目标,设计差异化的养成教育内容,采取不尽相同的养成教育方法。只有养成教育的层次明晰,才能让每一个年龄段的小学生都能在养成教育中成长起来。第一,分层动员。宣传与动员是养成教育落实的开始,也是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实践。学校可以在校内的醒目位置张贴像“轻声细语”、“文明礼让”、“爱护公物”、“尊敬师生”等提示语,让文明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这些提示语外,学校还可以利用鼓励语去引导年龄较低的小学生,像“捡纸一片纸屑,真不愧是一位环保小卫士”的语言能够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实践热情,促进小学生爱护卫生,保护环境。第二,分层训练。训练活动的实施,能够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礼仪,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小学生素质的重要教育模块。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安排不同的训练活动。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教师可以从他们的个人形象入手,要求每一位小学生保持个人形象整洁,以示对他人的尊重。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要提出“见到长辈主动问好、行走过程中文明礼让、按时完成作业”等要求,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训练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从学生的个人品德现状以及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入手实施分层教育。一些小学生的家长具有错误的教育观念,只关注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与引导。面对具有这样家庭教育背景的学生,教师要理解学生现有的不良行为,通过做家长工作转变其家庭环境,实施针对性的养成教育。一些小学生的家长工作太忙,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建议与引导。教师要做好家访工作,在校内与校外给予小学生必要的帮助。
三、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正确的习惯,做好榜样
利用实践活动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师,是小学生成长路上的榜样,家长,更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模仿对象。发挥引导作用,才能促进小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在小学生养成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发挥其为人师表的作用,并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思想,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配合,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教师要做好实践上的引导,将认知与行为结合在一起。让小学生认识到身边值得学习的人与事,从点滴小事做起,形成良好习惯。比如,在上课前,教师要坚持提前两分钟到教室,以此来为学生树立守时的好榜样。除了实践上的榜样,教师还能为教育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以身作则。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借助特殊的节日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获得更加真实的感悟,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比如,在三月份,学校可以设计学雷锋月。在三月份期间,学校的物质环境要以“乐于助人”为主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每天做一件雷锋之事,在生活中积极帮助他人。两个星期的坚持,可以促进好习惯的形成,一个月的熏陶,可以促进正确思想的形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才能让学生真正认可规范的行为。
四、小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个人思想与行为习惯,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关注小学生个人习惯的养成,用良好的教育氛围以及创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认清个人发展的方向,使之成长为明理之人,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晓利.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龙小佳.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小学生;口语交际;方法;讨论交流;礼仪;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84-01
小学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而且更重要的是一门交际的基础工具学科。《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同时明确提出了口语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呢?结合教学实际,我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激发兴趣,让学生有交流的话题
要让学生想说,必须要让学生对口语交际活动有兴趣,而要使学生对这种活动感兴趣,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比如:进入六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同时对男女生的交往产生很多疑问。我就设计了“如何与同学交往”的话题,让每个学生把交往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再让其他同学讨论。为了让学生能在问中说、说中问,我要求学生回去请教家长,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与家长交流,同时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不仅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得到了发展,而且心理问题也得到疏导。
2.创设意境 让学生有交流欲望
指导学生选择时事、热点话题,模拟新闻采播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生成能力 ,对于新闻,大家并不陌生,新闻的采播就是口语生成能力较高层次的体现,教师也可以抓住这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根据报纸、新闻的热点话题,教师组织学生以小记者和被采访员的身份进行采访,并写成各类简短的新闻稿,再以播音员的身份登台演讲,最后大家进行讲评。如在本学期教学六年级下册《飞天梦圆》时,我结合“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第一次搭载女宇航员,景海鹏第二次飞天这一时事热点,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记者和宇航员,对刘洋等3名宇航员进行采访,从古老的中国人民的梦游太空到宇航员太空之旅这一科学发展的历程,对科学的发展作一展望,然后再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现场访问,最后让另一位同学对刚刚的采访内容播一则新闻短播。此种口语训练的难度较大,要求较高,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了一点,但这种训练方式新颖,同学们都要动脑、动笔、动口,不但可学到新闻的有关基础知识,还可以学到播、讲、评的技艺,我想这种训练方式用于高年级的口语交际训练的教学中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3.设计活动 让学生在交流中乐说敢说
学生其实最喜欢活动了。不管是班级活动还是校级活动,他们都会像快乐的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因此,我常在语文教学、班会活动中,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采用讨论、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实话实说、演讲会、画画解说、自我介绍、问答等多种交流形式。让所有学生都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让每个参与者都能认真地想,积极地说。这样,学生个个乐于表达,人人都能进步。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小学,每年秋天,我都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野外放风筝和野炊比赛,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自行讨论、分工,如果在讨论过程中出现分歧,我会适时提出:“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方法好,必须想办法说服小组成员,要不,你们的方案可能不是最佳的。”运用激励的语言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利用各种方式巧妙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学生才会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口语交际活动中去,积极地思考、想象、发言。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
4.学习技巧 让学生在交流中会说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敢说,而且要“会说”,就是教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讨论或辩论的形式,最能有效提高学生口语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讨论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快速组织并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的训练方式,而辩论则是围绕同一辩题,形成对立观点而组织学生进行唇枪舌剑的论争,这是口语训练的高层次阶段。教会学生掌握讨论和辩论的技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弄明白两小儿因何事争辩?他们的观点是什么?他们利用什么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辩论的方法与技巧。然后结合语文百花园中的话题“是真爱还是冷漠?”在班上开展一次辩论会,基于辩论的语言具有强烈说服力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5.注重礼仪 让学生在交流中愉悦
一、指导思想
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小学生礼仪常规》的精神为指导,依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努力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转变,由单项式德育向互动式德育转变,由单一的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转变,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感受、体验,从而使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班级和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0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9人。大多数学生尊敬师长,遵守纪律,讲文明礼貌,学习上要求上进,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成绩落后,需要这学期重点辅导。
三、本学期基本工作要点
1、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为祖国培养创新性人才。
3、向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礼仪常规训练,使学生成为有礼貌、讲文明、守纪律、讲卫生的好少年。
4、健全班委会,明确分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5、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付出和爱。
6、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利用各种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为班级而自豪
四、采取的具体措施
1、高度重视安全教育。狠抓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首要位置,做到天天讲,时时讲,发现问题立即解决。任何时候都应警钟长鸣、长抓不懈。要经常利用课前、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校园内上下楼梯不拥挤,课间玩耍不做危险动作等。校园外,注意交通安全等。让学生快快乐乐的上学、安安全全的回家。
2、注意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受益非浅。因此,在班级进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密切配合,本学期,将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学生进行规律性的常规训练。重点落实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不使一个学生掉队。
3、重视提高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学习上,做到抓两头促中间,促进学生整体水平提高。向各科任教师推荐本班学科尖子生, 请科任教师加强辅导,善于发现优等生,在班中树立榜样。 正确对待后进生,在生活上、学习上从“爱出发”。主动接近,真诚、平等对待,深入了解他们落后的原因,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还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努力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加强后三分之一学生的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施教,加强对后三分之一学生的辅导,要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关心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发展情况。
4、培养班级干部:及时召开班干部会议,针对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给他们工作方法,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和今后努力工作的方向。同时,还要求他们注意班干部成员之间的合作,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尽力在同学之间树立他们的威信,创造机会,锻炼和培养他们的能力。
5、重视关怀教育: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及时和家长联系,体贴他们的冷暖,了解他们的心理,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6、抓好少先队工作:班级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班主任工作,是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本学期将积极配合学校少先大队,结合实际搞好各项活动。
7、重视文体工作:教育学生上好所有学校开设的课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文娱活动,重视各项比赛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五、班级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打扫校园环境卫生
2、暑假小结
3、评选班干部
4、庆祝教师节
5、黑板报刊出
十月份:
1、庆祝国庆节
2、黑板报换刊
十一月份:
1、期中考试及家长会
2、黑板报换刊
十二月份:
4、黑板报换刊
5、庆祝元旦节目准备
6、组织参加学校组织的冬季运动会。
一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