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秋天的文章范文

描写秋天的文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秋天的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秋天的文章

第1篇:描写秋天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习作教学;写作灵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用思维导图来指导学生作文,它能让孩子们迅速地理清思路,抓住写作要点和方向,达到快速构思和快速写作的目的。

一、思维导图能“无中生有”,让学生找到写作灵感

下面一段文字是一个二年级孩子的习作《美丽的秋天》:

秋天真美啊,美得就像一幅图画。我喜欢美丽的秋天。

对于一个低年级的孩子,有这样的表达,按理应该是很不错的,她不仅写出了秋天的美,还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然而,这段话基本上是概括性语言,缺乏描述性语言,秋天有多美,却没有具体体现。怎样才能让他们通过文字来表达秋天的美呢?

孩子们都喜欢亲近大自然,秋天对他们来说触手可及,头脑里有丰富的表象,但他们缺乏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能把他们眼中所见、心中所想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他们心目中,秋天的田野、果园、树林、动物、天空……这些事物都太熟悉了,可是怎样把头脑里的这些信息调动起来,付诸文字,这就需要思维导图的引导。我问学生:“你能把美丽的秋天画出来吗?”她眨巴着眼睛,点点头说:“能。”很快,她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描绘了一幅秋天的画卷:田野里有金黄的稻子、火红的高粱;果园里有红彤彤的柿子,还有红红的苹果;树林里,有黄黄的树叶;天空蓝蓝的,不时有一群大雁飞过……

接着我指导她对这幅画的内容进行了增删,顺序进行了调整,然后问她:“现在你能看着自己画的图,按照图上的顺序把这段话修改得更好吗?”此时,孩子眼中闪烁着光彩,自信满满地回答我:“能!”不一会儿,《美丽的秋天》的修改稿诞生了:

秋天真美啊!田野里,一望无际的稻田像金色的海洋,红红的高粱像燃烧的火把。果园里,有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柿子。红红的柿子多像一个个小灯笼啊。树林里,树叶黄了,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就像一只只蝴蝶在风中飞舞。天空蓝蓝的,一群大雁飞过,它们的队伍多整齐啊!秋天真美啊!我爱美丽的秋天!

修改稿的文字简直就是一幅绝妙的风景画:田野、果园、山林、落叶、蓝天、白云……特别是小作者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刻画,色彩搭配上以火红、金黄为主,寥寥数笔的描述,充满了强烈的画面感和意境美,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和对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

二、思维导图的发散特性,能帮助学生联想出更多的细节

低年级的孩子在习作时,往往过多使用概括性言语,缺少细节的描绘,使文字干瘪无味。如果用思维导图,通过思维绘画这个像游戏一样的环节将要写的内容画出来,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在画画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不断想象、揣摩、增删每个细节,写作时再把图像转换为语言文字,就不会缺失细节刻画了。

下面是一个二年级孩子写的《去游泳》:

今天,下小雨。我和爸爸去游泳,我玩得很_心,我说:“下次还来。”

显然,游泳是学生亲自经历过的,他的头脑里一定有相关的趣事和细节,但这段文字却写得如此粗略,没有相关的细节刻画。怎样让学生把自己经历的细节表现出来呢?我让他把去游泳这件事情用简单的图标和色彩,把印象深的地方画下来,再用曲线连起来,把画出来的内容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标记一下,尝试着以画写作思维导图的办法来指引他写作。图画好之后,再让他把图上的内容一一叙述出来,形成文字。

下面是修改后的习作:

今天,天下起了小雨,但是天气还是很闷热,我和爸爸去江边游泳,游着游着出太阳了,金黄的太阳向我们眯眯笑,水变得更蓝了。江边还有很多游泳的人,就像大锅里下饺子一样。爸爸教我学习游泳,我学得很认真。虽然我呛了几口水,但有爸爸在,我一点不害怕,还是继续学游泳。爸爸夸我真勇敢。我要早点学会游泳,就可以像爸爸那样到深水区游泳了。

这段文字比起前一段,不仅仅是字数的增加,在文章的表达技巧上也有大大的提升。小作者通过画一个简单的写作思维导图,写出了一段更生动的话,而且自然地运用了环境衬托描写、动态描写、场面描写、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直接抒情、语气描写和语言描写等写作技法,把自己先前写的一段话修改得更具体、更能抒发心中的感受。可见,写作思维导图可以引发对最初、最真切感受的回忆和思考,让事情的经过、情感、思绪毫无保留地、快捷地通过图画的形式直观地记下来,让思想的火花一旦闪现,就立即得到捕捉,并不断生发下去,丰富文章的细节。

思维是作文过程的核心,只有抓住思维这一条主轴,作文才能有深度、有广度。用思维导图指导作文教学,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条理性、创新性、趣味性、直观性等特点,开启大脑的无限潜能,就能写出内容更丰富、思想更有深度的好文章。当然,思维导图的神奇魔力远不止这些,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让思维导图更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第2篇:描写秋天的文章范文

一、明确教学目标,领会“读写结合”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总体目标是培养小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的能力,即是小学语文综合能力的要求。阅读和写作就好比蜜蜂采蜜和酿蜜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文学名著、戏剧小说、童话故事、科学文献等,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并经过吸收消化,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实现读到写的过渡。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认真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建立有助于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教学策略,主动进行读写结合教学,使得学生自觉形成“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学习行为,才能不断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化,提高教学质量。

二、依据教材内容,设计读写教学

1.按照教材整体要求,设计读写教学。教师应当把握教材的重点,对课文进行深入教学,包括课文描写的事物或人物,以及表达的思想,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充分领悟课文的思想脉络、课文结构、修饰手法等,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比如,“秋天的图画”一课中写到:“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了黄金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作者将秋天各种果实成熟的现象用生动形象的句子描绘出来,将秋天田野一片丰收的景象通过拟人、比喻等手法描绘出来,使画面更加形象生动活泼。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领悟秋天赋予人们怎样的感受,设计读写教学方案可以为:要求学生学生画出作者描绘的春天,模仿作者的修饰手法描写夏天,让学生说说秋天的特色等,通过读、画、想、说、写、练等多个环节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

2.根据学期时间,设计读写教学。读写教学应该贯穿小学语文的整个学期,教师应当进行有效规划,安排科学完整的读写教学计划,通过多次阅读,反复写作,通过课堂培养和课外练习相结合,增加学生阅读积累量,丰富视野,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比如,寒假读写练习,比如,针对性的安排学生阅读杨红樱的《五3班的“坏”小子》,要求学生特别关注文章的选材和语言风格,并要求学生写写本班富有个性的人、鲜活动人的事。通过课外阅读和写作,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

1.善读文章,以读带写。通过多次反复阅读文章,深刻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方式、结构、手法等,通过仿写、续写、改写、扩写、改写等方式,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不但对课文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相关课外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比如,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创新仿写,在“黄河象”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引导学生重新猜想黄河象落水的故事,让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写作。

2.以写促读,丰富阅读知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巧妙利用写来促进读,促进学生读写能力提升。比如,教师通过设计话题作文,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选题,并拟定提纲,再根据提纲广泛收集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和材料,不断丰富自己的文章内容。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3.读写结合,相互促进。读写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正确把握教学方法,在读的教学中穿插写,在写的教学中穿插读。比如,“桥”这一课中,作者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出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学生阅读课文中描写暴雨、洪水的词句,要求学生练习描写下雨场景下树木、风、鸟儿等各种事物的句子,在读中穿插写,通过学写句子,加深了学生对暴雨的理解和领会,使得读写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多元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读写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读写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手段多元化,使教学内容以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上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指导学生写“喜爱的一种动物”时,通过多媒体播放配乐录像《猫》,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采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

第3篇:描写秋天的文章范文

“综合习作法”是针对先前盛行的“作前指导法”与当前兴起的“作后讲评法”而提出的。在写作教学中,“综合习作法”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减少了对学生习作的束缚,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园地三的习作“写一幅秋天的图画”时,采用“综合习作法”指导了如下教学活动:

首先是语言素材的积累。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描写秋天缤纷的色彩、美妙的声音的优美词语,如:秋高气爽、秋风习习、天高云淡、秋雨绵绵、秋菊傲霜、春华秋实、硕果累累……还有描写秋天景物的优美句段,如“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这些优美词句进行品析。体会这些颇具“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式、段式,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这些描写秋天景物的语言材料。接着是走进大自然进行实地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画下来,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习作素材。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习作前的说话,先说自己在画面上画了什么,再说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画面来画,要求“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尽量说得生动些”。然后让学生评一评说得怎样,可以从哪些地方进行改进。同一观察小组的同学还可以相互比较:在同一观察地点,他画了什么,我画的是什么,别人又画了什么,在同一地点有哪些可以入画?说画的过程实际就成了习作材料的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的过程。

再就是用“秋天的_______”这样的题目写作文,把自己刚才在说画、评画、比较画及实地观察中积累下来的素材,用上平时积累的词语、句式、段式结构写下来。注意写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写好的文章读给同学们听,听完后大家找一找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并加以改正。品一品写得新奇、生动、有趣的词语和句子,找一找需要改进的地方。改完后,教师把每个同学的习作张贴在“新苗”作文栏中,让大家欣赏。(作者单位:江西省余江县平定中心小学)

第4篇:描写秋天的文章范文

1、五谷丰登: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2、瓜果飘香: 空气中弥漫着瓜果的香气,指瓜果的丰收;

3、硕果累累:指秋天丰收时树上的果实茂盛的样子;

4、穰穰满家:穰穰:丰盛。形容获得丰收,粮食满仓;

第5篇:描写秋天的文章范文

【名家佳段】

例1 暖融融的朝阳就从湖水中探头了。怯怯地睁开眼睛,世界是如此新奇,如此令人神往。沾着露珠的生命,抑遏不住地伸展身体,丰满肌肤。滚烫的血液在充满弹性的脉管里涌动。分不清是阳光镀亮了双眸,还是春风使脸颊平添酡红,每一个细胞里都开始洋溢蓬勃的生气……

――陈益《三月,绿色的信笺》

例2 从一清早,这温暖的蒸气,宛如热气腾腾的奶汁,化作点点水滴,又返回大地,那么温暖,那么稀少,如果有一滴水珠落到你的身上,那么它是等不到另一滴的;在另一滴落下来之前,它就又蒸发了,又在飞腾了。

――〔苏联〕普里什文《一年四季》

例3 过了山头, 豁然见西南山坡上空这轮橙黄明净的初冬月,低垂圆满,硕大清新,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顿从心底漾起。夜幕中,黑森森的山峰错落而列,视野尽处,一岭横天际接晚霞,渐暗的余霞边,山的剪影如淡淡的水墨画,近山的轮廓则像浓墨涂出的一样;山坡西南出口方向,山势迅速开阔,峰峦连绵起伏,像一片黑色的波涛,磅礴在融融的月光下;月下的山坡和附近的山川上空月光旖旎,给人今月专为此处明的美感。这月光山色太美了!望着明月,似乎忘却了自身的存在,只剩下一缕美好的情感,羽化在这月色之中。

――陈国华《初冬月》

例4 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和冷月,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异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他,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

――迟子建《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借鉴点】

晨昏之景,是景物描写的一方面,但是因为时间季节的变化,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写作中,除了要遵循一般写景文章的特点外,还要根据写作需要突出晨昏之景的鲜明特点。

一、抓住季节表现景物。不同的季节,在晨昏所呈现的景致特点,大有不同,如冬天早晨的寒冷,夏天早晨的凉爽,秋天夜晚的萧瑟,春天夜晚的蓬勃,等等。在例2中,抓住的是雾气水珠的迅速升腾,借此表现春天到来天气渐暖的特点。例4中,借霜花在早晨的阳光下的变化,突出的是冬末春初的早晨,阳光慢慢升起,霜花渐渐融化的情景。

二、借助写法丰富内容。景物描写可以借助多种写作手法来表现,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调动感官、视觉角度等。晨昏之景因其特定的时段更易用动静的结合和色彩的冲击来表现景物特点。如例1中的“探头”“伸展”“涌动”“镀亮”等一系列动词,把太阳升起的静止景物全部化为动态,充满活力,用色彩“酡红”给视觉形成冲击。例3中用“橙黄明净”“黑森森”表示色彩的强烈对比,突出了初冬月夜的景致特点。例4中“殷红变成橘黄”“橘黄变成了鹅黄”表现了色彩逐渐变化的过程。

三、运用修辞增加生动。运用修辞是写景文章增加语言生动性的必要手法,同样在晨昏之景的描写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例1中用拟人写出了勃勃生机,例2中用比喻写出了雾气蒸腾的情态美,例3中用比喻勾画出了山的轮廓,例4中用比喻、拟人写出了霜花的漂亮以及渐渐融化之美。

【快乐仿写】

No.1 黄昏,日落之时,那刺目的阳光也柔和了下来,散发着暖人的橘红色光芒。飒飒的秋风吹过,高大挺拔的杨树奏出“沙沙”的乐响。那橘红一片的天空下,这群挺直的骑士正屹立于天地之间,庄严肃穆得令人震撼。天际的红霞围绕在夕阳身边,缓缓地浮动着,仿佛是那古典贵人的纱裙,轻柔动人。橘红色的光辉与火红的枫林交织相融,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红色。

――黄鑫《最美不过夕阳时》

No.2 当太阳还在睡梦中,清晨却早已从沉睡中醒了过来。看吧,鸡儿、牛儿、羊儿、鸟儿都活跃了起来。鸡儿“咕咕”地叫着,啄着空空的食盆;牛儿不时用头碰碰那食槽想寻点昨晚剩下的草料;羊儿用灵巧的鼻子蹭着地上吃剩的青草棒棒;鸟儿站在枝头梳理着自己凌乱的羽毛。接着,听到了打着呵欠的妇人起身给鸡儿喂食的声音,清着嗓子的男人给牛儿添草料的声音,旁边的羊儿因为饥饿“咩咩”叫的声音,站在枝头上、屋檐下的鸟儿亮开清脆的喉咙鸣唱的声音……

――辛晨阳《秋晨》

No.3 天还没有亮,树林里静悄悄的,能听见小溪水轻轻流淌的声音。小露珠像一颗小小的圆圆的水晶,在嫩叶上滚来滚去,一不小心摔了下来,碎了一地珍珠。睡梦中的小草被猛然惊醒,它们脱去枯黄的外衣,换上嫩绿的新装。太阳露出了她小半边脸,染红了东方的天空和几朵漂浮的云彩,几缕阳光洒在大地上,唤醒了万物――瞧,小鸟从窝里探出头,眨眨眼睛,整理好自己的衣装开始高歌;看,小野兔从洞里爬出来,揉揉惺忪的眼睛,摸摸自己长长的大耳朵,开始在草地上蹦呀跳呀!

――臧淑鲛《怀恋初春》

No.4 夕阳的余晖洒了下来,映在了几个正在河边玩耍的孩子的脸上。那胖乎乎的脸蛋被夕阳洒下的金色给染得毛茸茸的。他们在玩什么呢?原来是在玩童年经典游戏:跳房子。孩子们在空地上快乐地蹦着跳着,夕阳把他们欢快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这一群可爱的孩童也被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毕茹《农村风景》

【片段升格】

原文展示

秋天的夕阳,比起春天妩媚的夕阳显得更庄重,比起夏天暴躁的夕阳显得更温柔,比起冬天凝重的夕阳显得更轻快。一直都感觉秋天的夕阳能把整个天都染红,仿佛是涂了红色的蜡笔。而那云哪,却绽放出淡然、悠然的闲情逸致。风吹得是那么自在、那么不拘小节,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他的了,肆无忌惮却又轻柔地吹拂着这个世界。

――刘锡涵《秋韵》

升格建议

此片段描写了秋天的夕阳,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秋天夕阳的独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处。

1.缺少细节的描绘。作者在片段中虽然写出了秋天夕阳的特点以及云和风的特点,但只是大笔渲染,缺少细致的描写,整个片段给人的感觉只有一种静止之美,缺少一种动态之美。所以,文字就少了一份灵动与曼妙。内容上可以加入对夕阳变化的细致描写,以及夕阳下秋天景物的色彩变换,以突出夕阳的美妙。

2.景物特点不突出。片段写的是秋天的夕阳,但是描写的事物以及描写角度比较模糊,不能明确看出是秋天以及秋天的夕阳下的景致,季节分界和景物特点分界不明显。可以在文段中加入能表现秋天夕阳特点的景物,加以具体描绘,来增强文段的美感。

3.层次衔接略显混乱。片段先通过对比突出了秋天夕阳的特点,然后又写到了云,写到了风,景物之间缺少层次感,显得自由散漫,并且都是一笔带过,使整个片段缺少一种秋天的韵味。可以在景物的层次安排上按照一定的顺序呈现进行修改。

升格展示

秋天的夕阳,比起春天妩媚的夕阳显得更庄重,比起夏天暴躁的夕阳显得更温柔,比起冬天凝重的夕阳显得更轻快。秋天的夕阳仿佛是涂了红色的蜡笔,能把整个天空染红。当阳光在天空中一点点晕开,如泼墨挥毫,西面的半边天空,如小姑娘害羞的面庞,慢慢地爬满了红润。而那云哪,却在这一片红色中依然保持着悠然的闲情逸致,附着一层薄薄的金色,依旧随着风儿自由自在地飘来荡去。整个田野似乎也被这满满的红色晕染了,小草的草尖顶着一点红光,摇曳着身子;绿中泛黄的树叶带着一圈圈的红晕晃晃悠悠地飞向了大地的怀抱。夜晚的秋风啊,吹得是那么自在、那么不拘小节,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他的了,肆无忌惮却又轻柔地吹拂着这个世界,慢慢地把依依不舍的夕阳吹回了家。

――刘锡涵《秋韵》

第6篇:描写秋天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1801

语文教材只是一个模板和引子,通过阅读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力,使他们产生写作表达的欲望,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那么,如何开展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教学呢?

一、借用文本仿写,丰富写作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结束后,学生学习兴趣被激活,情感得到生发,就会产生仿写的欲望。在仿写时,可以根据句子的特点进行仿写,也可以进行段落、片段的仿写。仿写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极其有效的方式。

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时,教师由“东北三宝”导入:“大家知道‘东北三宝’是指什么幔慷亮宋恼碌奶饽浚你有哪些疑问?”学生纷纷提出疑问。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北大荒在哪里?那里是不是也有很多特产?”还有的学生说:“我国幅员辽阔,秋天的北大荒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跟我们这儿的秋天一样?”在疑问中,学生进入了学习状态。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教师问道:“文中作者从天空、河流、原野三方面对北大荒的秋天进行了描绘,你最喜欢哪一部分的描写?你家乡的秋天又是什么样子的?试着仿写一段话。”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喜欢作者对河流的描写,仿写道:“秋天的小河清得可以看见树木的倒影,每次经过小河,我都会低下头来,整理一下自己的头发,小河像一根银线蜿蜒地流淌着,流向了远方,更流向了人们的心底。”还有的学生仿写道:“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天空中的云彩变化多端,时而像一朵棉花糖,柔软细腻,时而像一只小绵羊,可爱无比。”

二、填补文本“空白”,拓宽写作途径

小学语文教材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文字直接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留白间接表达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填补文章“空白”。这样的补白方式既是对文本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又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

在学习《伊索寓言》这一课中的第一个故事《狐狸和葡萄》时,教师由葡萄导入新课:“大家吃过葡萄吗?谁能说一说葡萄是什么味道的?”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老师,我知道,葡萄是甜甜的,可好吃了。”在该生的描述中,其他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教师继续引导:“故事中有这么一句话:‘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在你看来,狐狸会想出什么办法去够葡萄呢?写一写。”学生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学生写道:“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看到旁边的大石头,它想将石头搬过来,垫高后就能够到葡萄,但是石头实在太重了,它根本搬不动。”有的学生写道:“为了吃到葡萄,狐狸找来同伴,它让同伴趴在地上,然后踩在同伴的背上去够葡萄,可是葡萄架子实在是太高了,还是够不到。”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将狐狸的思维和做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三、汲取文本特点,把握写作技能

教材文本形式多样,没有统一的内容和样式。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厘清文本的写作方法、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阅读学习是一种认知过程,而写作则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写作,既能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鉴赏能力,又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层次得到提升。

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时,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厘清故事情节:“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展开叙述的?”学生朗读课文,并回答。有的学生说:“本文主要记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现出母亲的伟大以及‘我’对母亲的崇敬与爱戴之情。”还有的学生说:“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表现情感的,主要人物有‘我’、护士、母亲三人。”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写作活动:“生活中,母亲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试着写一个生活中的片段。”有的学生利用刻画人物方法中的动作描写进行写作:“妈妈下班后,看到我已经放学,她急匆匆钻进厨房。只见她将菜放在盆里洗了两遍,捞出来,放在菜板上,用刀切成小长段,打开煤气灶,炒锅烧热后,将菜倒入锅中,妈妈拿起锅铲,不停地翻炒着,等到菜快熟透的时候,妈妈撒上盐,倒入酱油、醋,又翻炒了几下,关掉煤气,香喷喷的菜就做好了。妈妈真不愧是我们家的‘大厨师’!”

第7篇:描写秋天的文章范文

描写春天的成语:乍暖还寒、草长莺飞、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寒料峭、春*撩人、春*满园、春*恼人春意盎然、春意阑珊、春回大地、 鸟语花香等;

描写夏天的成语:烈日炎炎、夏日炎炎、骄阳如火、皎阳似火 、赫赫炎炎、炎炎夏日、炎阳炙人、烈日当空 、狂风烈日 、火伞高张、吴牛喘月、流金铄石等;

描写秋天的成语:橙黄橘绿 、秋风萧萧、秋风瑟瑟、秋风落叶 、金风飒飒、 金风送爽、金风玉露 、秋月春风、春花秋月、秋高气爽、秋高气和 、秋高马肥、春华秋实、林寒涧肃 、一叶知秋、西风落叶、西风残照等;

描写冬天的成语:白雪皑皑 、冰天雪地 、冰天雪窖、雪窖冰天、滴水成冰、风雪交加、六出纷飞 、寒风侵肌、千里冰封、朔风凛冽、寒气凛冽、天寒地冻、雪虐风饕、冰雪严寒、寒蝉凄切 、寒冬腊月 、林寒涧肃 、山寒水冷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描写秋天的文章范文

秋天的思念叫秋思。《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的是宦游在外的诗人,面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原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客居洛阳城中,秋风惹人相思。想写一封家信,只是思绪万端,匆匆忙忙之间,如何写进情感?信差刚要上路,却又被我叫住。打开信封细看,是否还有遗漏。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描写秋天的文章范文

故事再现——“局长来了”遭遇“老大难”

那个清晨,秋高气爽。刚迈进校园,我便被这个“老大难”将了一军——教务处紧急通知,局长视导,第一节课(20分钟后即上课)听我的作文指导课。我的教学进度没有到作文,学生没有准备,我没有准备,要在20分钟内准备一节作文课,难啊!

20分钟里我只来得及选定了主题——《习作4:走进秋天》,制作了执教以来最为简单的课件(内容为秋天的图片),确定了粗糙的教学框架“三部曲”:(一)投影出示一组秋天的风景画,你找到秋天了吗?(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例文《山坡上》,说说冯长柱同学在山坡上看到了哪些景物,围绕“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景物描写出来的,你能找出他的秘诀吗”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自主体会描写景物的方法。(三)你在秋天里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它们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在草稿纸上列出提纲)哪些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一想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自己准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修改提纲后口头作文。

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教室时,并没有想到,如此粗糙的设计,却并未让我在课堂上“饱受煎熬”。在秋天组图的引领下,学生发言积极,妙语如珠,消除了我的紧张,调动了我的热情。课后点评中,局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课堂随想——开源导流,推波助澜,作文不再难

“劫后余生”的我静下心来却百思不得其解,今天在作文这个“老大难”面前,学生为什么能小脸通红,小手高举,敢说,乐说,甚至让遭遇局长的我消除紧张呢?桌案上朱熹的《观书有感》帮我找到了答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不正是如此吗?

一、开源,让学生有话想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三年级的习作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到生活中积累素材,因为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生活素材”撷取得好,习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

本课教学前,我是这样导人的:“伴着阵阵秋风,秋姑娘来了,你知道秋姑娘在哪里吗?”富有感染力的导语,让孩子们一下子进入了习作的情境,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回忆”,大大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让学生有话想说。接着出示一组秋天的风景图,让学生亲眼看看多彩的秋天,架起生活和习作的虹桥。有了这些景象资料,学生的视线就不会只停留在“蓝天、白云、落叶”,难道秋天只有这些吗?不。出示一组图片后学生的话题明显丰富了,因为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已经在孩子们的心灵安营扎寨。所以在习作前,一定要引导学生着眼生活,体验生活,写真观察。这一环节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说的能力,又为下一段写提供了素材。

遗憾的是,这节课只来得及临时在电脑里搜罗了一些简单的图片,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如果在课堂上我能大胆地带孩子们到教室外面的小操场上走一走,看一看,嗅一嗅,摸一摸,那么孩子们的语言必会像例文一样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二、导流,让学生有话会说

三年级是写话到习作的衔接过渡阶段。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不会写作文,怎么办?其实,正是因为不会,才要老师教呀,都会了,还需要教吗?不会就教他怎么写,把方法告诉他。就像婴儿学步,一开始是需要大人领着走扶着走的。三年级学生习作刚刚进入起步阶段,他们的视野还不够广阔,思维还不够灵敏,虽然有习作热情,但是在选材描写布局等方面的能力仍然有限,往往在习作中容易遇到困惑,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扶着他“走”一段“路”是有必要的,在这之后他才会“走”,甚至“跑”起来。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例文都是编者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口头作文前我先引导学生在例文中走个来回,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感悟描写景物的方法,即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就使学生从“有话想说”到“有话会说”,从“想写”到“会写”。

三、推波,让学生有话乐说

叶老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定型。任何人说出来的口头语言和写下来的书面语言都是他心里所想的,想的过程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蒙眬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的语言。课堂上我引导他们尝试列出提纲,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其说出有条有理的语言。他们对照提纲,回想脑海中的秋景图,调动平时的阅读积累,于是口中的秋天便有了金黄的田野、累累的硕果、湛蓝的天空、怒放的秋菊、火红的枫叶……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将思路打开,相互启发,体验并分享习作的快乐,为下一步写作奠定了基础。

文章的生命在于交流,在于读者的阅读。学生的习作不是写给老师看的,而是为了交流、沟通,给一切想看的人看的,而畅通的思绪、流畅的表达,再辅以积极的评价,无疑会给他们更多的自信。当写作活动成为他们多彩生活的延续,那么学生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