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典文学作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我以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韧,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
(来源:文章屋网 )
什么是文学经典?
有的与会者就“文学经典”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索谦说,经典的文学作品中蕴涵着文学和文字内在的永恒的魅力,经典作品能让读者感觉到文学穿越时空的恒久的力量。《北京文学》杂志社社长章德宁认为,文学经典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和精神追求的体现,代表着人类的精神高度、审美高度和人文高度。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学者陈福民认为,文学经典是一种经久不衰的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作品,但经典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随着时代的更迭,会有新的经典产生,也会有旧的经典解体。有的经典为时代树立了一个标志、一个价值坐标;而有的经典则是因为它的艺术形式、它的语言叙述对我们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文学经典不是单纯的文学意义,它凝聚着一种生命的伦理价值,教会我们一生恪守的伦理义务,要求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欣赏文学经典,培养感受美的能力
一些与会者认为,提倡阅读文学经典的意义首先在于培养人们感受美的能力。北京大学教授、诗评家谢冕说,我们处于一个匆匆忙忙的时代,不愿意动脑筋、思想浅薄的人很多。在我们悲伤失意的时候,文学和艺术会来安慰我们,让我们为一片诗意、为一片月光而活着,让我们觉得内心很丰富。但现在有这样感觉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欣赏文学艺术经典,就是培养人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学者、翻译家蓝英年说,我在俄罗斯地铁里看到,很多俄罗斯人不仅喜欢看书,而且看的是经典名著和严肃的作品。而在我们国内,我整体感觉是文化水平在下降。很多出版社出书选题不严肃,主要出于商业考虑;很多翻译作品的译文质量低下。老一辈翻译家的译文质量为什么高?就是因为他们熟读各种中外经典,中文底子和外文功力都很好。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呼唤阅读经典是一个办法。
阅读中国文学经典,继承民族优秀文化
清华大学教授、作家格非从继承民族文化的角度强调要阅读中国文学经典。他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受到的威胁太大了。失去了民族文化和传统,也就失去了整个民族的记忆。而民族的文化传统,恰恰是通过经典之作流传下来的。我在法国南部访问的时候,看到法国人很认同他们的传统。我在法国农村给农民上课时发现,他们都读过巴尔扎克,都读过福楼拜。他们的自信心是从骨子里沿袭下来的。文化经典或者文学经典,我认为极其重要。在目前这种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国家的竞争力、国家的强大,最后的体现还是文化,而文化是要靠传统的积累来继承的。所以,应该大量地读经典,尤其要大量地读中国的经典。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学者李洁非说,文学经典是民族语言运用的典范,而语言正是民族文化、历史、思维(更不用说文学)的容器。单单一个词,就可以构成一部民族思想史和情感史。但现在很多人不能这样认识语言的意义,而是把语言当成了实用工具。很多人对英语的重视超过了对母语的重视。语言普遍地被损害、语言能力普遍下降,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希望会有一天,民族语言的光荣会得以恢复,阅读会成为一种值得和快乐的行为,对文学经典的占有和熟知将重新令人尊敬,不读书会重新变得丢人并遭到鄙夷。
学习文学经典,创造传世之作
一些与会者谈到了文学经典对作家写作的意义。北京作协签约作家钟晶晶用“参天大树”来形容经典的一些特征:经典有根,有躯干和枝叶,有内在的生长动力即激素。经典的根探索的是人类的永恒主题;经典的躯干和枝叶就是美的形式;经典的内在动力就是超越性。经典把根须扎进人类最基本的困境和问题的泥土中。经典美首先包括独特性和个性,还必须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经典的创作和产生离不开超越性,一是对时间的超越,二是在空间中对个人的超越。经典作品的这些特征是值得后来的作家思考和学习的。另一位签约作家程青说,也许我们无法要求所有的人去阅读经典,但作为一个写作者,不能不读经典。否则,一个作家除了会失去历史的传承性,还会丧失灵气甚至才气。评论家邵燕君认为,文学经典的阅读是一种基本的文学训练。很多作家的基本功的训练是不过关的,说明他们对经典的阅读是不够的。只有大量地阅读已有的经典,当代作家才可能创造出新的经典,创造出传世之作。
1 经典文学的现代价值
经典文学的价值是历久弥坚的。一个真正崇高的作品一定是一个可以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着作。读者可以在作品中体会到作者的伟大与高妙,领悟其写作时的心境。经典文学的传承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传承,是一个价值的传承。纵观古今,我们可以发现,经典文学的精神价值往往会超越时空,贯穿与历史长河中,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经典文学在社会经济发达的社会中,会以真善美来启迪人们的心灵,对社会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对人的本质进行剖析,不断对美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这就是经典文学的精神价值,也是文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动力。
经典文学不单是描写人与社会为对象,主要还是以影响人、教育人为目的。经典文学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教育人、美化人、影响人,引导人们去发现生活,改造生活,提高自己,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总之,文学艺术的精神性价值应当是服务人的。经典文学的价值还在与可以提高读者的审美判断与进行美的培育。
2 经典文学阅读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与思维能力的作用
“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它的精神发育史。”不管人们从事的行业是什么,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感悟,经典文学可以提高人的审美素养,教会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用更加丰富的内心来感悟世界、理解世界。经典文学还可以提高个人表达、沟通能力培养更加敏捷的思维能力,因此,经典文学对人们的审美鉴赏与思维方式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1 经典文学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
经典文学是人类成百上千年来积累的精神作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获得审美的意识,不断陶冶人们的心灵,情感得到升华,从而实现审美方面的超越。审美是人们的精神活动,它可以使人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得到很大提升。经典文学的阅读可以使人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拥有高尚的情操。以此同时,经典文学作品里还蕴含着各种各样美的事物,如自然美、人性美、社会美,使人们在艺术的审美愉悦中获得启迪,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2.2 经典文学可以培养人们创造性思维能力
阅读经典文学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过程,对作品的阅读,一般要融入读者的情感与精神,每个人的阅读都是再创造的过程,也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人们要从经典文学作品中读出时代的新意,从经典着作中汲取营养。因此,要积极鼓励人们广泛阅读,鼓励人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经典文学中所体现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要重视读者的再创造过程,从而引领人们自我提升,自我塑造,使读者在经典文学中不仅能体会到文学作品自身的美,理解文学作品写作中体现的创造性思维,还要以此来提升作者自身的能力,尤其是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等。
3 经典文学作品所包含的美学教育作用
经典文学样式多种多样,包罗万象。作品里不仅有对人与社会的描写,也包含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讴歌,还包含对于真善美的描写。通过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使人们丰富自己的知识,也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鉴别欣赏审美能力,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对于人类真善美有充分的认识。除此之外,经典文学作品中还描写了很多感人的故事,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可以使人们的情感更加丰富,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无论从身心还是精神都受到极大的震撼。
美育指的是一种关于审美的教育。对于大众来说,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以自身的审美特性打动人们,使人们的精神层面得到极大享受,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通过文学名着的美育教育,使人们的个人情感不断得到深化,从而大大提升他们审美体验的有效性。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教育人们正确地认识美,感受美,提升审美情趣。这些都是经典文学区别于一般文学作品与文学垃圾的独特之处。
经典文学的审美教育使人们在阅读中感受美,在阅读过程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与自然风光。与此同时,这些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也体现出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人们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也会受到莫大的启发,进而在感受美的同时也提高自我的审美情趣,以提高自我的赏析能力。
【关键词】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
一、引言
进入网络时代,我们身边的图书逐渐趋于数字化、电子化,人们的阅读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纸质阅读,而是趋向于电子阅读。人们可以通过影像、音频或者图片等方式进行阅读。
二、汉语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我国已经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五千年里沧海桑田,朝代更替,中华文化也变得越来越博大精深。我国拥有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汇聚了无数文人的精神内涵,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更是我国人文智慧的体现。进入21世纪,网络时代实现了世界范围的信息传播与共享,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提升。近年来,不少国外文化传入中国,这些国外文化有利也有弊,对我们的思想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就更应该注重汉语言文学经典的阅读,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与内心世界。
三、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关系
(一)网络时代改变了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模式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网络阅读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即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获取尽可能最多的信息。一般纸质形式的汉语言文学作品都比较昂贵,而信息化电子形式下的汉语言文学经典却比较便宜。因此,人们宁愿选择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在线阅读。各种各样的在线阅读方式不仅方便,而且还减少了阅读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
(二)网络时代改变了汉语言文学经典存在的模式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经典的存在形式不再单一,而是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由传统的纸质阅读变成有声阅读、影像阅读等。由于阅读的人群不一样,因而他们的阅读方式也就有所差异,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青少年活泼好动,理解能力稍差,因而多选择影像阅读的方式。生动形象的图片可以帮助青少年理解并加深记忆。老年人由于年纪大,看书时间长了容易引起眼睛疲劳,因而多选择有声阅读的模式。总之,网络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汉语言文学经典的存在模式,并且更加便于读者想象和理解。
(三)W络时代使人们难以得到经典文学的体验
虽然在线阅读非常方便,但是读者几乎很难通过在线阅读得到较好的文学体验。首先,网络阅读缺乏深度,会严重导致人的精神平庸化。其次,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时髦。很多读者容易被网络上的一些毫无营养、毫无文学价值的网络作品吸引,或者受到网络上其他不良内容的干扰。这些良莠不齐的网络作品非常容易对读者的内心造成负面影响。阅读经典需要读者平心静气。杂乱无章的网络环境不利于读者阅读,可能会让读者得到适得其反的阅读效果。
(四)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可以净化网络环境
由于各种信息的广泛传播和网络的高度普及,网络上也会出现一些道德败坏、素质低下的网民肆意传播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尤其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可以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提升网民素质,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文明、科学、规范的网络环境。
四、汉语言文学和网络阅读有效融合的途径
(一)经典阅读与网络视频相结合
对于部分人来说,只有文字的书本是非常枯燥无味的,也不能提起阅读兴趣。在网络时代,人们对音像作品十分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文字与网络视频结合的方法来进行阅读。
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把文字转化为视频,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学校学习经典文学作品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成立文学作品阅读社团,课余时间整理自己阅读的文学作品,用电子设备做成演示文稿的形式,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与经典文学作品相关的视频供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学校应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比如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说书活动,让学生将自己读过的文学经典通过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分享读书心得,让大家感受读书的快乐;还可以把学生的交流视频到网站上,供众多文学爱好者交流点评,畅谈自己的读书感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改变课堂形式,增强学生体验
纸质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在网络时代的影响力远不如以前。要想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需要适当地改变教学方法。当学习篇幅较长的经典文章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把该文章以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阅读动力,然后再带领学生阅读文章,探索文章的内涵和人物的内心情感。在进行话剧表演时,只有良好的舞台效果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演道具、灯光的调整和角色的分配,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真实的身心体验,还可以让他们对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有充分的了解,然后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人物关系及文章内涵。
学生想要真正地走进经典阅读,就必须要一点一滴地阅读积累,达到最终的艺术境界。因此,对于经典就要精读,细读,以达到深度了解。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带领学生学习文字表面的知识,还应当借助网络平台查询与该文学作品相关的知识给学生进行讲解,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来开阔学生的视野,这种图文并茂的阅读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五、结束语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应充分借助网络平台发挥出自身价值。网民应自行遵守道德规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为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净化网络环境,使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价值发扬光大。这样有利于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与文学素养,更有利于汉语言文学作品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
网络时代的来临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得到数不清的经典著作,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似乎因为获取信息的方便反而忽视了这些信息的价值。越来越多的快餐小说充斥着文化市场,而经典著作的阅读却越来越不受重视。如何能够让网络时代的信息便利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结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冲突
(一)表现形式上的冲突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达方式与传统的信息传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在过去,由于获取信息的成本高昂,所以信息的载体———书籍往往倾向于集中记录大量信息,这让书籍的内容“干货”较多。而网络时代的信息获取是碎片化的,人们没有时间、经历、兴趣在网络上阅读大量的高信息量文字,而是倾向于简洁明了的标题化语言和图片视频等易于理解的信息。注意力经济让信息的者也倾向于使用读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编辑信息。网络时代的信息表现形式与传统的信息表小形式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二)时代背景上的冲突
网络的存在大大提高了信息流通的速度,以往一个新闻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传遍全国各地,而现在新闻刚发生已经举世皆知。获取新闻比过去更加方便快捷,所以,网络上的信息也多半是正在发生的新鲜事。上网时间被大量意义不大的所谓“新闻”占据,让人们切身体会到了与时代的联系。而经典的文学作品是在过去的语境之下完成的,讲述的也是过去的事情,现代人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由于时代的隔阂并没有切身的体会。时代背景上的冲突也让经典文学作品不可能在网络上占据主流。
二、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和谐关系
(一)网络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阅读内容
网络上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和廉价了,大量的信息被上传到网络上,人们只要愿意就可能在网络上获取各种经典文学作品。过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只有买书和借书两种方式。买书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钱成本,许多书也未必买得到,借书则要去图书馆。而网络通过电子书和电子商务网站实现了书籍的更好流通。书籍不在需要以实物为载体,任何一个多媒体终端都可以用于读书。甚至纸质书的减少还降低了对木材的需求。
(二)汉语言经典阅读可以净化网络环境
能够成为经典的必然是在过去的历史中被人们所认可的具有重要价值的书籍,这些书籍都在某方面独特的价值,或者是历史价值、或者是文学价值。而如今横行网络的书籍和文学作品中,最后真正能够大量淘沙成为当代经典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无法在历史上留下痕迹,这是因为书籍的信息量和价值不足以经受住历史的考验。所以,阅读经典是一种回报率更高的阅读方式。人们在经典作品之中可以净化心灵、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净化网络上的低价值信息。
三、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结合点
(一)将经典阅读转化为网络视频资源让经典阅读充分的利用
网络时代的传播方式来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力,可以考虑利用更受欢迎的信息表现形式。传统的经典以文字为主要的信息载体,读者看来略显枯燥,如果能够改变成影视作品,将文学经典的故事框架与图形声音相结合,再借助网络的力量传播开来,必然会让经典故事焕发新的活力。甚至是说书艺人的表演录像,也比纯粹的文字更能吸引人。所以,将经典阅读的古城转化为观看视频的过程,更能适应网络时代的传播需求。
(二)将课堂变成舞台,提高学生参与兴致
如果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经典文学作品的故事表达中,将会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文学作品本身就有精彩的戏剧冲突和情节矛盾,把文学作品改编成舞台剧能够把文学描写转变为舞台效应,无论是舞台剧的表演者还是观看者都能够有新的感悟。比如,学生在学习茶馆的时候,就可以组织一场课本改编的舞台剧,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身扮演其中一个角色,以那个角色的视角来观察剧情的走向。学生在编写剧本、排练舞台剧的时候也需要反复对原文进行推敲,从而对原文更加熟悉。许多在语言中无法准确描述的场面,也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来呈现,给观看者更加直观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首先,由于在表现形式和时代背景上有比较大的冲突,大多数人在网络时代不愿意阅读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同时,网络技术又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经典的内容,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同时也能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时代与经典阅读结合,可以将经典阅读转化为网络视频资源,将课堂变为舞台,提高学生参与兴致。
参考文献:
[1]杨薇.文学经典中主文本与超文本的同一性及转化的意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2).
[2]邢若南,袁玖根.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阅读方式的改变与传统出版的应对[J].传媒,2016,(06).
[3]王德明.名著演出: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种经典阅读与体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舞台”实践教学新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08).
一、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问题分析
虽然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不太重视,造成学生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足,影响了其阅读能力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应试教育影响了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高中的教学往往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使得高中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以“高考”为中心,现当代文学作品虽然在课文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是由于针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往往没有古诗词教学和作文教学那样集中。因此容易受到教师的忽略。此外,课文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也往往只是选取经典中的片断进行阅读教学,对于经典作品,很多教师也是仅仅局限于高考的范围进行教学,这类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更好地拓展学生现当代文学的阅读视野,也不利于其阅读能力的提高。
2.教学方式落后,不利于学生主动地阅读学习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现在还是沿用原来的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让教师将作品最精华的部分浓缩灌输给学生,但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对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情况的不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因此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还使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文学魅力大打折扣,学生无法了解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自然无法激起学生的主动阅读和学习欲望。
3.忽视了课外阅读,导致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能力无法提升
虽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有明确要求,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上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教学,但在课外,教师却并未多加重视。特别是多数学生迫于高考的压力,也没有过多的精力进行课外阅读,这导致了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现当代文学阅读视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也造成了阻碍。
二、促进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策略
1.重视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现当代文学作品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现当代文学作品大多符合现代的语法规范,属于经典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不仅语句经典,而且逻辑缜密,这也是学生培养阅读能力的最好范本。因此,教师要重视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阅读能力。
2.创新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中,教师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方法,通过对整个班级的集体灌输式教学,达到知识灌输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精华知识进行了浓缩教学,但是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引进和创新出适合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提高阅读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如教师可以通过引进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分组阅读,并互相探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次含义,同时教师进行教学引导,这样通过小组讨论和竞争,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出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从而帮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阅读能力的成长。
3.教师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强化对学生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的训练
我们农村初中学生手中的读物,无非是作文选编和学习辅导材料之类,他们的阅读大多是一种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活动,经典文学作品读得少之又少。他们赏鉴这些极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只是因为自身兴趣,通常会碰到阅读障碍,如果跨过该问题,就能够更好地进行赏鉴;假设无法跨过障碍,就会觉得没有任何意义,只会阅读几页就放弃。而老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指引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学生顺利进入文学殿堂畅快阅读。目前,学生有着十分巨大的升学负担,学习压力巨大,大量教师与家长想要这些学生仅阅读和考试相关的知识点。即使我们不留手写作业,很多家长也想方设法加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使得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观念决定行动,我们利用班会和家长会向学生和家长宣讲经典阅读的意义;利用班级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有关经典阅读的名言佳句,营造阅读气氛。
在指引学生赏鉴这些极具代表性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地安排阅读内容或者是说明赏鉴经典作品的优势就可以实现的,必须在平常的交流过程中不断进行熏陶。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的阅读感受。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将这些学生引入经典作品的海洋中,进而培育起对于书籍的热爱,使得这些书籍逐渐成为智力生活中的引领人,这些均由老师所决定,主要是取决于书本在老师自身的精神生活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老师对于这些极具代表性文学的尊重和阅读体验,或许会对于他们的一生产生一定影响。陶行知、朱自清等学者就是以其渊博的知识指引大量学生踏入文学道路的,这是非常值得所有老师进行学习的。
我们不只是需要阅读极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也需要赏鉴现在的作品;不只是要赏鉴我国的经典作品,还要赏鉴其他国家的经典作品。《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西游记》……在语文新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能够看到大量的经典书名。所有阅读过名著的人均会相信,在经典作品的后面,蕴含着无尽的知识宝藏,这些知识经过了长时间的洗礼与沉淀,还是那么的明亮。也能够借助与学生的沟通,使得这些学生说明自己阅读了哪些优美的作品、有什么样的体验,并且进行一定激励,让他们从内心迸发出一定的自豪感,使其他学生对他们形成一种敬仰状态,这是为了不断激励他们进行阅读经典作品的兴趣。为了能够更好地带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能够将他们熟知的诸葛亮、老舍、董卿等人物阅读与成功的例子进行生动描述,使他们了解到“只有满腹经伦,才可以出口成章”,“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的道理;使得他们了解阅读活动能够知晓大量的知识;这些学生了解到语文课文即使是十分优美的,带给我们的知识也是有所限制的,但是经典作品中涉及的知识是无限的,如果你不断阅读与研究,就可以尽情感受阅读带来的无限乐趣。
平时我们少布置些语文课后作业,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静心赏鉴、摘录;每天借助课余时间进行阅读活动,保证每天不少于二十到三十分钟进行经典阅读;每天让学生吟诵名篇佳作,介绍积累摘录的好词佳句。每周还安排一节经典阅读指导课,让学生读好书、善读书。每月举行一次阅读展示擂台赛,评选“阅读大王”、“阅读能手”或“每月一星”,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节”,以朗诵、演讲、辩论、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大量阅读,从经典文学中汲取营养。如果发现这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者是写作过程中使用了经典作品中所涉及的知识,就进行一定赞扬,让学生感到读书实实在在的好处,还可以对读书已成自觉的同学进行隆重的表彰。
必须提出的是,这些学生自我判断水平还是十分缺乏的,在赏鉴文学作品的阶段中非常容易断章取义、让经典屈从我意。这需要教师、家长等进行必要的引导,激励这些学生尽可能赏鉴原著,尽可能保护原著原有的面貌,进而体验到经典作品固有的精华之处。让他们对于文学作品进行赏鉴的时候,尽可能激励家长也共同阅读,指引孩子共同感受典作品所带来的魅力,说说自身的阅读体会,针对作品中某个情节与人物进行互动讨论,利用经典作品进行教育活动,其实是有着现实意义的环节。学校是这些学生赏鉴经典作品的最好场合,不过家庭也能够促进他们更好地赏鉴作品,能够经常组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
1 引言
在当今社会,文学经典危机仍在继续,文学经典危机的主要表现是人们对文学经典的了解程度不足、文学经典对人们的影响力降低、文学经典的传播扭曲等。文学经典危机使得人们不能够充分在文学著作中汲取知识的养分,这也使得文学教育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因此有必要对文学经典危机进行深入的了解,找到危机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开展文学教育的实践。
2 文学经典危机产生的原因
2.1 宏观层面上
从宏观层面来看,文学经典危机的产生是时展进步带来的一种现象,由于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整个人类都向前走出了一大步,世界开始逐渐连成一个整体。可以说自从20世纪以来,人文艺术的发展就面临着危机,尤其是文学经典危机愈发严重。
2.2 微观层面上
实质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虽然各类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但是在现代社会被称作“经典”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这也是文学经典危机的一个主要表现。从微观层面来说,社会所缺失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的语境,从社会的科研投入就可见一斑,很多人文学科的研究以及人文教育的经费投入有限,导致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项目不是很多。
同时虽然目前社会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着力进行教育改革,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十分深远,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受教育者关注的重点在于分数,而不是学习的内容,由于文学教育多是在课堂中进行,但是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使得学生的文学素养不能够得到提升,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学教育的时效性薄弱[2]。因此在今后的文学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文学教育观念的改进,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与手段,才可以更好地推动文学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
3 文学经典危机下文学教育的实践
在素质教育被大力倡导的现代社会,学校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形式受到社会广泛地重视,教师不仅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想要实现人的全面培养与发展必然要重视文学教育,尤其是在文学经典危机背景下,文学教育的缺失使得人才的培养陷入了困境。
??质上文学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指的是人们通过参与文学活动而受到的教育启发,狭义的文学教育专门指的是学校教育中所开展的具有针对性的与文学相关的教育活动[3]。在今后的文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学经典危机给文学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不断顺应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改进文学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文学教育的功能。
3.1 文学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
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代的进步中不断改进与创新的,之所以会出现文学经典危机,原因就在于社会对于文学经典的教育观念陈旧,这就造成在进行文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够让学生充分感知到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想要做到文学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提升经典文学的教学地位,树立符合时展的文学教育目标。由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社会盛行,这就使得文学教育尤其是对于非文科生的文学教育有所缺失,文学教育的缺失实际上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文学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学教育活动,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开展经典诵读、经典文学讲座等校园活动。
二是要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文学教育的师资能力与水平。文学教育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质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文学教育过程中,只有教师使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不断对文学经典的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经典文学的兴趣,这样才有利于经典文学的传承。
3.2 使用正确的文学教育方法
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对学生进行经典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使用恰当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首先在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4]。由于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社会背景与环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择性教学,并且要对学生既有的文学基础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保障学生对于经典文学知识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的文学基础薄弱,教师还应该对学生基本的文学知识框架进行重构,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底蕴才利于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内涵丰富的经典文学作品。
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注重利用传播媒介进行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的讲解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百家讲坛等节目的相关内容,使得学生更乐于对文学名著产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例如如今的诸多经典名著存在着肆意改编的现象,教师也可以截取各类电视剧、电影中的片段让学生找出不符合文学著作或历史事实的地方,这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形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3.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经典观念
文学教育除了要教会学生了解中外经典的文学著作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学经典观念。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很容易受到各类不同思想潮流的影响,使得人们不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对待文学经典作品方面,不同的人也具有不同的观念,很多人对经典的文学都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因此想要进行经典文学的学习,就必须要用辩证的眼光去对待经典的文学著作。在具体的文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文学经典尤其是我国经典文学作品的意义所在,经典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我国的经典文学著作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底蕴与精神,对于文学经典的学习是了解一个民族、社会成长历程的最好方式,只有对于国家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才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当代社会出现的种种现象,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二是在文学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具备独立品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一些作品之所以被捧为经典,原因在于它们所代表的是不同时代的印记,因此在面对文学经典时,学生应该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这样才可以保障文学教育得以延续与发展。
4 文学经典危机下开展文学教育的意义
在文学经典危机的背景之下,提升文学教育的质量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经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对文学经典进行深入的学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经典文化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保障经典的文化得以进一步的传承与发扬[5]。经典文学所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才可以最终领悟到人文精神的真谛。
其次有效的文学教育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精神文化素质。对文学经典的?W习可以提升人的审美能力与情感力,人作为社会动物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各类圈子当中,良好的为人处世方式可以使人做到左右逢源,有效提升人的情商,这样具备高情商的人更容易在社会中获得成功。人通过文学经典的教育更能够加深对高雅文化的理解,获得真正的幸福感。
关键词 小学生 经典 儿童文学 阅读
回顾我们的研究历程大致有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趣引路,走近经典儿童文学的殿堂。
孩子要读课外书,究竟读什么书好?孩子不知道,家长也无所适从,教师也很迷茫。在研究的最初阶段,主要是进行选择适合开展课外阅读的经典儿童读物。课题组成员以满腔热情,便摸索着开始行动。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最喜欢的课外读物”的调查。调查中发现,孩子们对童话一类的书颇有兴趣。于是我们决定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导他们走进更广泛的儿童经典读物领域。
为此,我们从讲述儿童文学作品开始,把每周一中午12:30至12:50定为学校“听老师讲图画书故事”的时间。校阅读推进组的老师给孩子们讲述一个又一个充满童趣的经典故事;孩子们从听娓娓动听的讲述那一刻起,爱上了《逃家小兔》《爷爷一定有办法》《女儿的故事》……一系列贴近孩子生活的文学作品。此外,老师们还结合语文教材及时向学生推荐读物,如教学《丑小鸭》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教学《武松打虎》之后,推荐罗贯中的《水浒传》;结合《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并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
第二阶段:以情感人,引导学生进入经典儿童文学的殿堂。
我们尝试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阅读收获。试图通过开展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创编童话、读书笔记展评、手抄报比赛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学到的本领。一系列活动之后学生阅读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作品的阅读不再停留在浅层次的读故事上,而是发展为反复阅读,反复品味,不断挖掘其内在的思想。校园里处处可见学生专注阅读的身影。
用“爱不释手”来描述孩子读书的样子,真是一点也不为过。从喜欢书到爱读书,是孩子对儿童文学感情的细微变化。孩子们遨游在经典儿童文学殿堂,享受着他儿童时代最为幸福的时光。
第三阶段:明确目标,提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效能。
尽管儿童文学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如果我们不加以指导,放任自流,还是不能发挥其优势。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研究如何让孩子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能把儿童文学阅读课与语文教学挂起钩来,让阅读的效能最大化。
为此,我们开始尝试研究不同类型作品的不同表达方式,尝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引导他们学会欣赏、积累、品味好词佳句,让他们逐步掌握一些文学技巧,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吸收书中的营养,并运用到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读写的成果。
第四阶段:建立制度,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阅读课程化。
随着阅读活动的广泛开展,爱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但也遇到了深化的瓶颈,好像再也无法有新的突破。经向专家请教、学习先进理念和反复实践,我们发现我们的经典阅读推广尚未形成制度,尚未课程化,时间久了,自然会流于形式,停滞不前。校领导和全体课题组成员老师最终达成共识:大华二小要保持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特色,长期地开展下去,就必须实行阅读课程化,建立自己的校本课程。虽然学校面临很多困难,但我们还是努力开始课程化研究。我们首先请课题组各年级针对所教年级教材进行罗列整理,确立课内阅读课教学内容,随后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接受程度、兴趣集中点选编课外阅读课教材。有了自编教材,我们完成了课程化的第一步。紧接着面临的就是授课教师本身文学功底、授课形式、课型研究的问题。为此,学校不仅请来了儿童文学作家、教育科研专家、领导给全体语文老师作专题讲座,还派出其中的骨干老师去外校、外区、外省学习。一系列的活动促进了师资的培训,优化了阅读课教学,迈出了课程化的第一步。
第五阶段:深入研讨,在“有效表达”上彰显学校特色。
当校园的儿童文学阅读开展起来后,就要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让儿童文学阅读的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