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

第1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内部审计;电力企业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72

1 加强内部审计专业化建设提升“审”的质量

一是配备内部审计专业人才。招聘具有内部审计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充实审计队伍;组织现有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专业学历提升活动,着重学习内部审计基础知识、内部控制审计等课程,丰富内部审计知识结构,为审计人员提高学习能力创造知识背景和学习条件。二是加强内部审计培训。探索开展内部审计技能培训,着重传授审计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审计人员发现和揭示问题的能力。三是结合内部审计的特点,探索开展公司主要经营业务专业知识培训,使得审计人员对公司总体经营业务流程有清晰的把握,帮助审计人员充分分析、认识被审计单位、行业的经营特点、经营现状,确保下达的审计意见切实可行,提升审计人员提示建议的能力。四是坚持用审计实践提升审计技能。树立“以审代培”、“以审促学”的理念,让审计人员在脚踏实地的审计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经验,提升审计技能。

2 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优化“审”的工具

2.1 审计信息系统建设

充分运用现有的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将审计人员的工作方法、工作经验嵌入到审计系统中,建设融合审计作业系统、审计办公系统、审计实施系统的贯穿审计项目始终、涵盖审计日常工作各方面的信息化平台,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电力企业应在公司及所属各单位、各专业业务系统建设过程中,为内部审计人员预留查询入口,开放数据库接口,便于审计人员开展跟踪审计、审前调查和审计实施。

2.2 审计信息化工作者培养

一是通过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信息化审计水平。开展内部审计业务系统培训,提升审计人员运用信息化工具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充分运用已经建设的审计系统,发现疑点数据,查实审计问题。二是吸纳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专业人才加入审计队伍,由审计信息化骨干负责现有审计系统的功能提升,负责现场审计实施前的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变化规律,提取异常数据,确定审计重点。

3 加强内部审计标准化建设规范“审”的流程

3.1 内部审计流程标准化建设

建设内部审计工作的标准化流程,明确每一个审计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标准。确保审计人员依照同一标准开展工作,确保工作运行的一致性。建立各专业内部审计指南、审计作业指导书,确保审计信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不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3.2 内部审计质量标准化建设

建立审计通知书、审计方案、审计记录、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文书的标准化模板,明确各类审计文书必备的要素、写作的具体要求。明确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的职责,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流程,明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要点。

4 深化“两制”建设做好一个“用”字

4.1 统筹审计项目实施

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协同监督作用,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邀请相关专业管理部门参加,整合监督资源,突出监督重点,切实形成监督合力。

4.2 加强监督工作平台建设

统筹监督资源,融合审计监督、法律风险防范、内部控制和惩防体系,加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机配合、相互支撑的监督网络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职能部门对下级单位的专业监督和过程管控,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有效合作,更好地发挥纵向管控、横向协同的监督效应。

4.3 优化内部监督流程

本着“防范风险在前,发现问题在先”的原则积极开展审计监督工作,针对发现的突出问题在关键领域开展跟踪审计和专项检查,立足抓早抓小,促进举一反三,切实改进内控,不断健全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改进的闭环管控机制。

4.4 问题整改充分协同

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过程中要明确各项问题的责任单位、配合部门,实现专业管理部门与审计部门对审计整改的监督协同,实现专业管理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专业科室的技术协同,切实建立公司各部门共同促进审计整改,共同提升公司管理水平的良好机制。

新常态下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重点把握好“审”和“用”两个关键环节,关注审计人员如何“审”得好,审计成果如何“用”得好,深入开展“三化两制”建设,提升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企业;发展;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3-0079-01

近年来,我国企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对于企业来说,改革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必须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才能够在市场站稳脚跟。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认识不深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是增强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是为企业领导层提供企业重要发展意见的顾问,但就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现状来看,多数企业领导层没有意识到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只是负责在企业内部查错纠弊,或者将内部审计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混淆。这样一来,企业领导层直接就将内部审计工作定位成了查处违法违规的工作,使得整个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偏离原有的工作定位,整个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根本得不到企业的重视。

2.对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设置不科学

通常来说,企业会为内部审计工作制定一个审计机构,并为其配备专业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人员直接完成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但从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构成和设置模式来看,还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首先,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调查来看,目前只有不到20%的企业设定了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为其配备了高水平审计人员,其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直接管理人员是由企业经理或会计主管担当,并没有选取有经验、有实力的审计人员负责,最后,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直接由企业董事会直接安排,没有真实性可言。

3.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管理较为落后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往往能够直接决定最终审计结果的质量,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高标准、极其严格的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同时还要掌握财务管理、审计、会计、法律等相关知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管理较为落后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引起:第一,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与企业需求量不符;第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稳定;第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工作没有得到支持;第四,企业对内部审计机构考核不合。

4.企业内部审计技术不合理

对于企业内部审计项目和企业内部审计对象、内容等缺乏系统的评价,尤其是只会采用经营分析、管理评审技术等,使得整个企业内部设计技术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另外,由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内部审计人员只能采取最简单的查账方式或者对财务支出进行分析,内部审计工作根本没有发挥其本身意义。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问题的应对策略

1.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既然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关系着整个企业的发展,是作为帮助企业客观评价经营活动有效性和效率性而存在的,那么不同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自然而然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目标也会有所不同。要提高企业领导层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首先,应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领导层的交流,尤其是应该让企业领导层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要对企业发展目标进行结合,最后,要对企业体系有大致了解,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

2.设置科学内部审计机构

设置科学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帮助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关键,第一,选择一位有经验、有能力的直接负责人来负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第二,内部审计机构要与企业领导层有着直接联系;第三,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应与企业领导层商议和备案;第四,定期提交内部审计工作报告。

3.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管理

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自然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第一,提高企业领导层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度,尽早解决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需求量不符的问题;第二,及时引进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第三,从内部审计机构中培养可造型审计人才;第四,安排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咨询人员,并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4.改进内部审计流程技术

只有改进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和改善企业内部审计流程,才能看到企业内部审计的可能性发展,首先,应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流程,并按照这一流程完成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其次,应及时培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并让其尝试使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来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最后,对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评价和研究,确定是否能够用于改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三、结语

虽然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及时改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技术流程,提高企业领导层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度,这样就能看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未来发展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崔飚.我国企业内部绩效审计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会计之友,2011(16):82-85.

[2]雷红秀.论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财经界,2015(3):249.

第3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 角色定位 管理 作用

一、概述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或部门和审计人员,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依照审计特有的专业技术及方法,保持相对独立性地对本组织的财务活动、经营效益和各项管理活动进行的审计活动。内部审计对组织内部的各项业务及内部控制结构进行独立的评价和监督,以确定企业是否遵循了法律法规和公认的原则、是否有效地使用了资源、是否保障了财产的安全以及是否有效地实现了组织目标,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的产物。

我国现有的用于规范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审计法》、《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宪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其有关内容大部分是基于对我国内部审计双重性地位的认识,即认为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审计的基础,而作出的一些关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基本任务、审计范围、职权等方面的原则性的规定,而涉及内部审计具体管理及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并不多。

二、内部审计的角色定位

2.1 内部审计的职能

现阶段,内部审计具有检查、签证、评价、建设的职能。

检查职能是指依照一定标准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管理内容,弄清事实、明辨是非、揭示矛盾、改进工作。具体包括:检查各项业务和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检查单位内部各种经济活动的经济有效性;检查反映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

鉴证职能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经济活动加以鉴定和证明,据以作出审计结论。签证在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是为了确定报表的质量,并确定部门和管理人员履行其职责的行,是为了确定报表的质量,并确定部门和管理人员履行其职责的情况,对反映其经营和生产活动绩效的报告的真实性、正确性、效益性作出签证,从而为单位贯彻经济责任制提供依据。

评价职能包括对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的评价,对单位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或整体经济活动是否遵循既定的目标和决策的评价,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责任制度等的合理性、完备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等。评价必须有一套具有先进性、客观性和可比性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建设职能是通过“建议”进行的,建议是肯定管理上的优点,指出管理上的缺点,协助组织领导提高经济管理活动的效率、效果,挖掘潜力以达到预期效益。

2.2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角色定位

协调企业与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协会的关系,形成国家、社会、企业内部和行业管理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共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围绕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心,确定审计重点,编制企业审计工作计划;根据现代企业制度需求,不断拓宽内部审计领域:开展资产保值增值审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大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力度。促使企业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加强对外投资审计,根据董事会决定,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事前、事中跟踪审计。避免投资决策出重大失误,防范投资风险;实施管理审计、环境审计、经营审计及人力资源审计,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全方面服务。

在审计重点上,将突出对经营管理状态的动态监督,以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主要内容;根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配合企业财会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和所属企业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等管理制度。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开展企业和所属等,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开展企业和所属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三. 内部审计的作用与管理

3.1 内部审计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经营自的扩大,企业规模迅速膨胀,产权关系日趋复杂,企业负责人承担的经济责任日益明确,他们迫切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经济活动。而企业与外部经济联系和经济协作的日趋繁多,也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薄弱,因此,在实践中运用内部审计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内部审计的管理

内部审计管理就是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内部审计工作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监督。一个理想的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应包括支持保障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支持保障系统为审计工作提供财力、物力和其他行政方面的保障,使审计工作能有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人力资源系统为审计工作提供具备合格资格和能力的审计人员,并通过建立责任体系和培训管理,保证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业务管理系统通过期问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来控制审计业务工作的进程,保证审计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李云婷. 浅谈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J]. 北方经济, 2009, (02)

第4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

审计质量管理,就是对审计项目计划、实施进度、投入产出效果的工作质量,所进行的综合管理。实现审计质量保证的系统工作方法是一个PDCA管理循环系统。即每一审计事项,从制定项目审计计划(P)、审计实施作业(D)、审计质量与效果的检查(C)、到审计回访、处理遗留问题、进行认真总结(A)都必须实行严密的组织、协调、控制。每项审计项目的开展都做实做细审前调查,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通过统筹计划和安排,明确具体目标和细化审计内容,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审计意见的落实。以确保审计质量越来越好。抓好审计作业过程、审计后续工作的控制,提高审计质量,更好地利用审计成果,提升审计价值,才是提高审计质量管理的关键。(一)做好审计方案。审计方案的编制是审计工作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联系审计计划和审计实施的桥梁,像一张清晰明确的道路图,标明了审计工作方向和步骤,确保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审计目标,完成审计任务。方案编制重点要坚持事前参与、事中跟踪、事后审计,在工作中将审计工作的切入点根据不同情况适当提前。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业务沟通,全面、准确的掌握政策、法规及内部规定,提前制定详细的审计方案,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二)抓好审计过程。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审计方案中的审计重点开展审计工作。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运用审计方法,职能部门的专业知识,查找制度、政策、法规、管理上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抓好审计过程监督。(三)写好审计报告。衡量内部审计价值报告显示,92%的被访者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为组织提供了增值服务。加强对审计报告表述方式的研究,报告既用绝对数说明事实,还注意用相对数表明问题的性质,既原汁原味地反映审计情况,还有理性分析和可行对策建议。每项审计项目完成后,针对问题及时提出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向被审计单位下发“审计意见书”,由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确定后形成正式审计结果报告。审计报告的编制做到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从促进管理、完善制度、提高效益出发,提升审计成果的价值,扩大审计成果的运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四)进行后续审计。要重视审计整改建议和措施的落实,对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从制度上、措施上加以完善和改进的办法,下发“审计整改通知单”,督促被审单位和部门举一反三进行整改,拿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及意见落实期限,日后,再协同职能部门对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形成后续审计报告。

内部审计资料管理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一)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是应有好奇心、想象力和嗅觉力。审计人员对听到、看到的任何常态和非常态事物都应该有极强的好奇和质疑态度。通过观察事实的发展、听取别人的意见提高嗅觉能力。对于证据反映的现象能够想像出多种经济本质,对于存在的关键问题,通过充分的想像寻求更有效的解决方法;二是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审计人员在取证、沟通、协商、报告等环节要认真听取不同意见,对别人要亲切、礼貌和尊重,要创造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让对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要留心、尊重发言人的思路、观点和看法;三是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内部审计工作不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必须参与集体活动。对于审计任务,大家要通力合作、取长补短。(二)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中国内部审计协会(CIIA)2003年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九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内部审计工作不是一个部门一个人的事情,是整个企业的一项工作,涉及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各个部门都要参与。沟通是一种方式,沟通是一种手段,沟通是一个过程,而沟通的技巧是一门学问。进点前沟通,不打“无准备之仗”。进点后沟通,避免“走弯路”。出点后沟通,不留“后遗症”。善于运用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手段“说话”,不断增强自己的“善变”能力,才能不“理亏”、不“吃亏”。提高和掌握高超的沟通技巧,把握好语言沟通的艺术,轻装上阵,对审计工作大有帮助,既可得到所需的信息,又能与被审计单位建立和谐的审计关系,使审计工作顺利开展。(三)内部审计人员审计时运用的技术方法在内部审计管理中,审计人员需要借助一些方法来改善审计管理效果。1、审计清单。使用审计清单可以反映执行审计所要求的大量的各种管理细节。它包括每日工作、每周工作、审计步骤等详细计划安排。2、审计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和汇集,其全部内容可作为审计过程和结果的书面证明,也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审计证据的收集过程同时又是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整理过程。它是反映审计过程、体现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审计文件。因此,认真详实填写审计底稿是完成审计报告的关键。3、问卷调查。根据级别的不同,分层面发放调查问卷表,通过回收的调查问卷表了解各层面人员对内部控制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及对强化内部控制的关注度等的分析,初步了解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以及内部控制环境的薄弱环节。4、内部控制评价。重点从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合理性、遵循性、有效性等四个方面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下发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责任认定。

第5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 审计资源 资源整合

审计资源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充足的审计资源能够保证审计机构按照理想的模式及需要来选择、安排审计程序;如果资源不足或者受到限制时,必然会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对审计资源进行整合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

一、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人们必须根据所拥有资源的稀缺程度,合理利用、统筹安排,才能以最经济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资源整合,企业内部审计也存在资源整合的问题。

以内部审计为主体的监督体系是现代企业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最高管理层为了确保经营决策的顺利贯彻执行,必须配备一定的资源来保证专业化监督体系的正常运转,这些资源肯定是有限的,但最高管理层不会因为配置资源的有限而降低对监督体系发挥最佳职能的期望。

企业内部审计究竟拥有哪些资源呢?通常认为,企业所拥有的审计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审计组织体系、审计人员、审计经费、审计工具、审计信息、审计计划等。审计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决定一定要优化配置、集中使用,从而形成集约效应。

整合审计资源,就是要通过制度、机制创新,科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以最小的审计成本获得最大的审计效益,以审计资源耗费的最小化获得审计效益的最大化。整合的关键是要对自己所掌握的资源有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掌握拥有的审计资源现状,系统分析各自的优势,确定可动用的审计资源,进行系统、科学规划,合理有效地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审计资源的整合,从而合理配置资源,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推进审计工作上台阶,真正发挥审计工作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二、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途径

(一)编制科学的中长期规划

每年对应审计对象进行一次全部审计是一种最理想化的审计模式,但由于人力、财力等资源的限制,往往不可能实现。立足于现有审计资源水平,结合未来审计目标的需求,制定中长期审计规划,结合年度审计计划对中长期计划(一般是五年或者三年)的实施及调整,力求在突出阶段工作重点的同时,将重点审计对象全部覆盖一遍,并且对主要审计资源如人力等资源配置预先安排,确保审计工作的开展与企业经营战略相适应。

中长期审计规划应当和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相结合,在制定中长期审计规划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哪些审计对象是每年应审必审的,不需要每年审计的项目应在多长时间内覆盖一遍,在确保每年必审对象所需要审计资源的同时,合理调配剩余审计资源安排其他项目。

进行中长期审计规划是应考虑将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相结合,树立持续审计的理念。对重点审计单位实行定期审计,优先保证审计资源用;对非重点对象和特殊项目进行非定期审计,定期审计与不定期审计应当做到有机结合。

(二)搞好审计项目的策划

审计项目的策划,其实质是统筹安排审计资源,结合审计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过程,是确定当年要完成哪些审计项目、每个项目如何分配审计资源的过程。除了考虑项目能够满足企业重点经营战略的需要外,更要考虑现有的可利用的审计资源,如何调配这些资源。

在安排审计项目时,要考虑审计力量、对象、时间间隔等因素,合理筹划可利用资源的调配,审计资源的配置必须区分主次,将主要资源用于重点项目,对于重要项目要配备最适合的审计人才和设备,确保审计项目的质量。

在安排审计项目时,还要利用外部审计的成果,防止重复安排,形成资源的浪费。

(三)合理设置审计机构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合理设置是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设计审计组织体制,对于提高审计效率、减少审计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内部审计管理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向总经理报告工作;内部审计机构设在监事会,向监事会报告工作;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由审计委员会领导;此外,还有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会部门,也有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的。内部审计应选择能够保证其独立性的组织形式,监事会或者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为最佳模式。

现代企业往往以集团公司的形式存在,拥有众多实际控股和参股的子公司以及分布在各地的分公司,这些公司的内部审计队伍资源汇总起来往往是很庞大的,这就涉及到了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组织方式的整合问题。一般来讲,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模式有集中管理性和分散管理性两种,其中集中管理性,即总部垂直领导型模式有利于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而分散管理,机构设置不统一,企业集团对下属企业审计队伍的工作缺乏指导和监督,整个审计队伍难以形成合力,审计资源就会存在浪费的情况。所以,对这类内部审计机构整合的方式可以按照下述思路进行:对于集团控股的公司,其审计部门一律直接划归集团审计总部;对于子公司业务相对独立、地域比较分散的公司,可以实行审计机构派驻制的管理模式,派出审计机构人、财、物及审计项目实施由集团审计总部管理。

总之,设计组织体制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和更合理地把每个个体组织起来,形成组织合力,在整合审计机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规模、经营管理特点,选择最能发挥审计职能的模式。

(四)整合人力资源

对于审计工作来说,人力资源绝对是第一资源,审计人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审计工作质量的优劣,整合人力资源是审计资源整合的核心。

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关键是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人才储备机制、激励机制和进退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努力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建立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调配机制、内外部审计资源的协调配合机制。

首先,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争取与企业规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审计人员编制,建立能吸引人、留住人的选拔培养机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审计人员待遇、为优秀审计人才的发展晋升提供通道等方式吸引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从事审计工作,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同时严把入口关,提高新录用审计人员的门槛,引进优秀人才充实到审计队伍中,逐渐建立一支专业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审计队伍。加大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培训班、研讨会、专家报告会等方式加强财会知识、管理理论、法律法规、审计业务、信息管理等领域知识的培训;通过参加审计项目这种现场培训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的实践技能;强化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引导审计人员树立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审计价值观;积极鼓励审计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职业资格取证、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等项目考试,通过考试提高理论水平。通过培训和培养锻炼,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超前意识和大局意识,提高职业判断水平,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切实提升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

其次,要整合企业内部可利用的人力资源。树立企业“一盘棋”思路,建立企业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的调配管理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明确总部以及上级审计部门对下属单位审计人员调配的权限,确保总部项目以及总部统筹安排的重点项目计划完成,在具体开展审计项目时,除了抽调企业内部各级审计人员参加审计项目组工作外,还可根据需要调集财务、经营管理、生产管理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弥补审计人员数量以及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无法满足项目质量要求的不足。

再次,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审计资源。对于专业性强、内部审计资源不足或者无法保证质量的项目,可以利用社会审计资源,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完成,如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等项目。实施审计项目时,可以聘用专家参与审计,补充审计力量。

(五)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改进工作方法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改进方法要求审计组织过程中要精心组织,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改变以往审计中对财务资料全面审查所带来的审计时间长、需要人力多、财力消耗大的做法。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以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为基础,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遵循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和评价,发现不利于企业目标实现的环节和方面,查找出内部控制中的缺陷和漏洞,在审计过程中将重点放到管理的薄弱环节,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以风险管理作为导向,对企业经营管理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对现实风险、战略风险、内部控制不完善形成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剖析问题,充分揭示。

三是突出重点,对重大经营决策、重要环节、大额资金支付、重点项目和重大风险的审计,将主要资源投放到这些重点审计领域。

四是提高审前调查的质量,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审计实施方案,为优化审计项目组织、缩短工作时间、保证工作质量打下基础。

(六)创新审计手段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审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相应改变。首先,IT技术给企业带来的变革是根本性的,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内部控制方式,企业交易过程、财务管理、运营管理均实现了计算机化,传统意义上的关键控制点已经改变,特别是随着ERP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企业生产、销售、财务及经营管理实现了无缝连接,企业内部控制实现了信息化,审计人员再也无法以原有知识水平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其次,信息技术改变了会计资料、业务资料的记录方式,难以直观查阅,如果仅仅依赖审计人员的传统经验,从千头万绪中查找线索,难免会造成疏漏,带来一定的审计风险。

适应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要求审计手段必须创新。开发应用辅助审计软件,已成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必然趋势和迫切要求,实现审计系统与被审计单位管理信息系统的对接,获取电子数据,并结合传统审计形成的经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智能抽样;同时,通过审计软件对审计工作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实行流程化的逐级审核程序,避免了之前审核流于形式及随意性较大的缺点。总之,创新审计手段,开发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能够降低工作量,同时能够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降低审计风险。

企业内部审计组织必须做好资源整合工作,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审计资源的整体合力,推进内部审计的全面转型,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内部审计在强化内部控制、改善风险管理、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促进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真正发挥为企业增加价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1年5月

[2]廖洪、张娟.加强内部审计完善公司治理[J].财会通讯.2004年5月.P36-37

[3] 王燕.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J].审计与理财.2004年4月.P19-20

第6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在新常态背景下,各行各业的发展应当把握新常态特征,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努力适应新常态。内部审计是企业及相关机构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把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至关重要。基于以上,本文从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概述入手,明确了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变化,着重探讨了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难点及重点,旨在为相关内部审计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常态;内部审计;重点;风险管理

经济新常态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应围绕“监督、评价、改善”为重点,更加注重内在价值的实现和提升。内部审计各级部门及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积极应对新常态下面临的工作挑战,明确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难点,把握工作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够与时俱进,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转型和发展,提升审计价值。

一、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概述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供给关系更加合理科学,市场经济延伸至更深领域、更广范围。经济“新常态”的基础是企业“新常态”。各个企业在其所在行业也会顺应新常态规律,优胜劣汰。因此,企业在新常态形势下,应积极布局,调整结构,开拓创新。内部审计工作,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组成部分,在企业转型和发展,不断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步伐下,应以新的方式和新的标准定位履行职责,从注重量化价值的提升转变为内在价值的实现。就目前来看,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总体态势发展良好,成效显著,审计部门及内部审计人员以科学的审计理念为基础,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全面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积极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对于促进企业及相关组织机构的健康发展和效益实现有着积极的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内部审计工作在审计质量、人员机构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在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分析与探讨。

二、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难点

1.内部审计理念陈旧

内部审计理念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方向、内容及成效的重要因素,保证内部审计理念的先进性至关重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创新理念,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常态发展。但就目前来看,许多企业和组织机构的内部审计理念陈旧,将监督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忽视了新常态对内部审计工作新的职能要求,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监督职能,这对内部审计咨询服务及确认功能的发挥带来了不良影响;第二,将查错纠弊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难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功能,工作领域狭窄,难以发挥内部审计工作“一审、二帮、三促进”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从而弱化了内部审计工作效果。

2.内部审计管理机制不健全

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的完善性也是影响审计效果的关键因素,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不完善、不健全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使得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内部审计效果难以充分实现。就目前来看,许多企业和组织结构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完善的工作计划,没有突出重点内容,没有有效整合和利用相关资源。在进行内部审计调查之前,没有做好详细的调查工作,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质量控制不到位,审计结论不明确,审计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十分凸显,这就大大制约了内部审计价值的实现。

3.内部审计范围狭窄

许多企业和组织机构内部审计工作范围过于狭窄,仅仅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这一个方面,过于注重资金审计,往往忽略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许多单位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没有树立风险意识,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审计,难以做好内部控制评价,没有系统、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工作不能为企业及相关组织机构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和建议,难以实现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重要目标。

三、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

1.创新理念

改革创新,理念先行。经济新常态给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各级审计部门以及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当把握经济新常态本质,把握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变化,以《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为基础,结合企业及组织机构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理念创新。首先,内部审计部门以及人员应当对摈弃传统以监督为主的工作思想,促进监督与应用评价的结合;第二,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应当一改传统以查错纠弊为主的工作理念,注重服务、监督以及咨询等工作的结合,树立服务意识,第三,审计部门及人员应将自己定位为企业的“免疫系统”和守护者,将相对狭窄和局限的财务审计、业务环节及业务点审计,拓展到全过程、全覆盖的审计范围,并建立相关的配套工作体系。

2.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

首先,应当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设计计划的科学性。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应当覆盖审计项目全部内容,指出该项目内部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保证全面性的基础上实现不断优化,利用各项审计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其可以将财务收支审计等真实性要求较高的审计业务进行外包,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率,还能过集中内部审计资源,对于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二,应当积极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完善质量控制制度,推进审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落实内部审计工作责任,建立企业内审工作评估体系,改进审计管理。只有保证质量,才能实现价值。

3.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在企业及组织机构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风险,例如财务风险、战略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等等。企业必须全面分析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评估容忍度的确认,建立规范的风险监控体系,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风险影响程度及范围的可控性,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新常态下,企业及组织机构的内部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除了需要面对财务控制、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等传统风险外,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风险点。上文中提到,当前企业及组织结构内部审计工作范围过于狭窄,往往忽略了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经济新常态的要求。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及组织机构各项管理措施不断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和任务繁重异常,但审计资源是有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证内部审计的全面性值得深思。现代企业和组织机构都积极注重对风险的管控,比尔盖茨所著《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一书中就强调了企业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也体现了现代企业家应当提升风险意识,重视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早在19世纪,西方古典经济学著作就提到了“风险”一词,1986年,欧洲十一个国家成立了欧洲风险研究会,自此之后,风险管理运动逐渐从发达国家走向全世界。张瑞敏所著《我每天心情都如履薄冰》也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的风险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应当以风险导向为基础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确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环节和领域,全面把握内部审计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内部审计效率,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是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在内容、方向、目标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内部审计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级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把握新常态特点,把握内部审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积极创新工作理念、完善管理机制,坚持以风险为导向,以此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性,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成效,促进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内在价值的实现。

作者:李林霖 单位:湖南省轻工盐业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林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绩效评价问题探析[J].商业会计,2015,04:37-38.

[2]王锋.新常态下企业审计工作的要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1:64.

[3]王杏梅.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新策略[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6,01:40-41.

第7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咨询;程序;方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011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01

1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一部分,审计程序必须遵循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按照《内部审计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程序如下。

1.1 制订审计项目计划

企业管理层作为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主体,在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前应组织相关人员制订明确的工作方案,并经相关权力机构批准后予以实施。工作方案要包括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实施机构、实施步骤、费用预案、评价方法等。

1.2 审计项目立项

第一,审计项目实施前应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重点掌握被审单位管理层和业务流程方面的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责权配置、人力资源制度等);风险评估(确定被审计单位、分析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及采取的应对措施);控制活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的控制措施,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资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业绩分析和绩效考评控制等);信息与沟通(收集、处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能有效沟通的情况);对控制的监督(对各项内部控制设计、职责及其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第二,制订审计方案,根据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制订审计方案。实施审计3日前,应当向被审计单位发审计通知书。第三,根据审计工作计划、审计方案,下达审计任务书,确定审计方式、范围、内容、步骤和时间,明确审计小组分工。

1.3 实施阶段

一是实施准备。审计人员一般采取就地审计,被审单位应上报相关资料,包括所有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手册、内控流程、图表、审计前其他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等资料、内部控制制度自查评价总结等。进行审计公示,根据现场情况制定审计实施方案。二是测试并进行查证核实。对样本进行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为确定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运行的穿行测试和企业内部控制实际运行情况的测试工作),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做好审计查证、取证、核实工作。三是审计报告。审计结束后审计组提出审计报告,评价测试结果,对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提出处理处罚建议,征求被审计单位或人员的意见后,提交单位负责人审定,形成审计报告并作出审计决定。

2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

2.1 进行风险评价

企业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应评估公司整体内部控制目标以确定主要风险控制点,并判断企业是否适应规避风险的需要,从而设立有效的控制措施。如公司在设定可能由财务报告重大缺陷造成财务重大错报风险时,应充分考虑大额应收账款的控制程序、重大资本性支付的控制等,在此基础上为内部控制测试工作提供参考。风险评估本身就隐含着很大的风险,需要很强的专业判断。

2.2 询问调查法

询问调查法又称直接调查法,是由审计人员事先拟定调查提纲,以询问为手段,请被调查者回答相关问题以搜集资料和获取信息的调查方法。询问调查法在实际应用中,按传递询问内容的方式及调查者与被调查者接触方式的不同,有座谈会调查、个别面谈调查、电话调查、邮寄调查等方法。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了解他们对相关制度、流程的理解和操作情况,从而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的执行情况。

2.3 对内部控制进行查阅

查阅法是审计人员对现有各种资料进行审查、阅读,通过对已发生业务的记录及相关资料的完整性、协调性、真实性、有效性的审查,掌握和认定被审计单位情况的方法。查阅法首先看资料的完整性,即看办理该笔业务应具备的文件是否都齐备;第二看资料的协调性,即看各项资料相互之间是否一致、是否有突兀感、能否相互印证;第三看资料的真实性,即看重要文件是否真实,有无伪造、变造;第四看资料的有效性(内含合法性),即看重要文件是否有法定效力。

2.4 观察内部控制运行情况

观察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审计人员亲临被审计单位的工作现场,实地观察有关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和已发生业务活动的运行结果,以确定该项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及执行程度。通过盘点现场库存物资、产品实物,勘察现场记录等方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运行情况。观察法一察真实性,通过工作观察工作现场的业务活动是否真实发生及其处理过程是否依内部控制规定执行;二察存在性,往往需要盘点现有实物,结合记录看交易涉及的实物是否存在,账实是否相符;三察完整性,就是看交易所涉及的实物是否保持完好,有没有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四察足值性,就是看所观察的实物是否贬值,是否是长期积压的报废物资。完整性主要看实物的使用(物理)状态,足值性主要看实物的价值状态;五察权属性,就是察看交易涉及的实物归谁所有,所观察实物的所有权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是否是代管物资或通过销售产权已经转移尚未出库的物资。

第8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摘 要 国家电网公司刘总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了“三集五大”管理战略和大力推进审计工作创新的工作部署,湖南省电力公司审计部沈主任在年初审计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审计管理体制机制,要从审计“人、法、技”等方面推进审计工作创新,实现审计资源集约化管理。客观说,内部审计工作多年来为电网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改进经营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受机制体制等方面影响,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文认为,电网公司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内部建立相对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突破内部管理体制瓶颈,实现管理上的创新。

关键词 电网企业 审计管理体制 独立 垂直

一、目前电网公司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我国公司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第一种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务副总;第二种是内部审计隶属于总经理;第三种是内部审计机构设在监事会;第四种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第五种是内部审计隶属于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

以上五种内部审计管理模式比较:第一种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无论从层次、地位和独立性来说都是较差的。第二种模式设置层次、地位和独立性稍高,但审计工作的开展往往受总经理个人因素制约。第三种模式与监事会职责重合,实际工作中因监事会本身权责不明、权力偏小而形同虚设,这种设置也不能很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第四种模式与第五种模式其功能基本相同,两种内部审计模式的层次地位虽然较高,但由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董事会人员与管理层基本上是一套人员,独立性仍较差。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审计机构设置是总部设审计部,由总经理直接管理,审计部门定期向总经理汇报工作;同时在五大区域电网公司所在地设有审计派出机构;各网省(市)电力公司都设有审计部;各地市电力公司(电业局)大都设有审计部(室),有些省电力公司在地市电力公司所在地设置了审计中心。国家电网公司审计模式属上述第二种审计模式,审计工作独立性较差。

湖南省电力公司审计管理模式是:省公司设审计部(处),各地市电业局设审计部(科),在审计业务上,实行省公司垂直管理,人员可以由省公司统一调配,审计人员编制按属地化管理,全省划分四个虚拟型审计片区,根据省公司审计工作计划开展工作,公司审计部由书记直接领导并向总经理汇报工作。省公司审计管理模式延伸了国家电网公司的审计模式,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受总经理(书记)的重视程度影响较大,且独立性较差。

二、建立相对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特点和作用

由于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公司化改造远未完成,内部治理不规范,故本文认为宜在公司总部设置总审计师,总审计师在企业法人代表领导下,协助法人代表工作,同时在公司系统自上而下建立相对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在人员编制和利益方面保持相对独立。

1.相对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特点

独立、客观和公正是审计的基本要求,是审计发挥职能作用的根本保障,而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集团企业相对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强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种独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机构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集团企业内部其他机构和所属单位,上级内审机构与下级内审机构之间不但在业务上而且在行政上均形成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第二,人员独立。内部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独立承办内部审计事项,其工作的基本定位是集团整体利益而不是内部各单位个别或局部利益,内部审计人员力量统一归属于集团内部审计机构调配。

第三,经费独立。集团能切实保证内部审计经费的预算和执行,并从工作实际和强化内部审计要求上不断增加对内部审计经费的投入,审计经费单独预算和列支呈报,审计人员在组织关系和经济利益上与被审计单位保持独立,从而割断内部审计与内部各被审单位利益上的依赖关系。

第四,精神独立。上下级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以集团利益为出发点,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内部审计监督,提出内部审计报告,实施内部审计处理和处罚。

2.相对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作用

上述特点表明,集团企业相对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能集中体现以下几方面作用:

一是进一步提高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内部审计机构尤其是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受制单位管理层的局限性;

二是理顺了内部审计上下级之间关系,建立了科学、规范、有效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和规范体系;

三是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开展集团内部联合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并为优化内部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提供了可能;

四是有利于加强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考核,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效果,发挥内部审计的总体功效;

第9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范文

1“平台”建设原则

①工程审计平台系统建设,需充分调研运营企业工程建设及财务管理现状,结合公司工程审计管理办法做好系统需求分析。②系统功能方面需要尽量保留能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的功能,简单实用的功能。

2“平台”工作流程

2.1准备阶段(1)审计项目创建:工程审计工作由分公司或省级公司工程管理单位提出审计申请,由省公司审计部门同意后,创建审计工作项目,并统筹安排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2)材料上报:省级公司审计部门向被审单位审计通知,被审单位组织整理上报材料,经省级公司审计部们复核的发被审单位重新上报或补充上报。

2.2审计阶段报审材料审核完成后,组织审计人员或委托第三方审计单位开展现场审计工作,并最终提交审计报告,期间“平台”应支持提交文档,更新进度计划,主动报告问题等功能。

2.3审计报告现场审计完成后,由省级公司审计部们通过“平台”审计报告,系统应具备汇总和管理审计报告的功能,还应该具备通过本系统将审计报告发送到现有OA公文系统中按照公司规定完成会签、审批的功能,签发的审计报表作为施工单位结算、财务部门付款的依据,至此,整个审计流程完成。

3“平台”的用户及角色说明

工程审计平台主要使用对象为省级公司审计部门及各建设管理单位。具体使用人员应与公司OA用户保持一致。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应按照不同的岗位配置角色:

3.1审计主管具备如下功能角色:①查看报表职能;②审批功能(如向被审单位审计通知书,最终审计报告,委托第三方审计等)。

3.2审计工作项目经理一般由省级公司审计部员工担任,具备以下功能角色:①创建审计项目;②审计通知;③制定和修改审计工作计划;④负责校对审计材料;⑤委托审计中介机构;⑥协调解决审计工作中的问题;⑦查看历史审计文档。

3.3建设单位项目经理一般由分公司审计人员担任,具备以下功能角色:①提请进行工程审计、整理审计材料;②上报审计进展情况和协调现场审计工作;③查自己相关的审计工作内容。

3.4审计单位主管一般由外部审计单位的项目主管担任,负责协调解决审计工作、组织现场审计工作。

3.5审计员由外单位具体负责现场审计的人员担当,仅负责具体的审计工作相关的工作。

4“平台”进度管理功能

“平台”根据审计流程的三个阶段中设置八个时间控制点,分别是准备阶段的审计申请、签报、审计通知书下达,审计阶段的现场审计、定案、报告,阶段的报告等,每个控制点包括计划完成时间、实际完成时间,并有指定的人员,控制点可作为进度考核,进度展示的依据。在时间点即将到期时,系统可以向指定负责人发送短信提醒,并在系统界面上进行提示。

5“平台”任务工单功能

为了方便系统内部的日常工作和任务处理系统提供多种任务工单功能,审计管理的各个阶段通过任务工单将各个阶段的工作“串联”起来,不同的任务工单使用不同的表单格式,并全部固化在信息系统中。这些表单通过程序进行控制,支持在线填写和发送。并永久保存作为审计项目的原始文档。

6“平台”与各系统的接口

“平台”需与公司现有其他工程建设相关系统建立结构并实现数据互动,使“平台”完成工程审计在工程建设事前、事中、事后实现全过程参与,以便大大缩短现场审计时间,节约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6.1OA系统审计工作的大部分内容都与OA系统紧密相关,“平台”和OA系统的用户统一、组织机构统一管理功能,实现和OA系统的单次登录并和OA系统实现统一待办功能。

6.2“招投标审计子系统”将招标文件的会签、标底的编制、开标、评标、定标等全过程的管理工作纳入管理范围,以便及时了解情况,发表审计意见,同时完成相关资料储备,为竣工结算审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6.3“工程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将审计平台的审计结果输出到相关系统,作为后续工程竣工决算及财务付款的触发条件,以确保工程审计过程及结果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的有效性和严肃性。

6.4“通信工程概预算定额、软件”考虑工程项目审计的定额化属性,可考虑将通信工程定额及通信工程概预算软件在“平台”中进行固化,建设“工程结算审核子系统”,实现电子审计。

7“平台”统计报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