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体工程学教学范文

人体工程学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体工程学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体工程学教学

第1篇:人体工程学教学范文

一、环境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环境设计专业涵盖的内容广泛,既包括人们使用的家具、设施,又包括人们生活的室内外环境。作为设计专业课程之一的人体工程学的学习应该达到这样几个目标:

首先,为确定空间场所范围提供依据。最主要的因素是人的活动范围和设施的数量尺寸。

其次,为设计家具、设施等提供依据。家具、设施的主要功能是使用,因此,无论是人体家具还是储存家具都要满足使用要求。

最后,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人的感觉器官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感觉到刺激物,什么刺激可以接受,什么刺激不能接受,这是人体工程学的一大重要课题。

二、环境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在实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1.学生

(1)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够,被动学习的情绪明显。因为学生对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设计实践中的重要性缺乏切身体会。

(2)实践中运用人体工程学时,各种因素的复杂性会给学生的主动学习设置思想障碍。即便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生日常接触的绘图桌椅、餐厅桌椅、会议室桌椅、学生寝室卧具、学生寝室环境、洗漱间环境、教室环境、餐厅环境等典型的室内,外环境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家具和环境在使用中造成种种不便的原因,也会因为问题的复杂性造成积极主动学习的障碍。

(3)环境设计类学生大都为艺术类考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思维方式比较注重感官而缺乏理性。在实例讲解中,大量的尺寸分析,除考虑各种人体静态尺寸、动态功能尺寸外,还要考虑一定的使用状态、使用方式等,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会导致设计结果的不同。因此,只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人体工程学需要的家具或环境。

2.教师

(1)大部分教师注重理论教学,而不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为教学目标。目前的人体工程学教材内容偏重理论、原理、公式、数据,较为枯燥,使艺术类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的重心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人体工程学设计思维。

(2)注重理论的全面性,忽略解决单个实际设计问题的精确性。大量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有了一些人体工程学的设计意识,但针对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手足无措,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实践的指导。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1.教学模式上

(1)以案例教学为主,抛砖引玉。课程各章节内容的安排应以经典案例空间为切入点,提出案例,先让学生讨论如果自己遇到这样一个设计项目,应考虑人体工程学的哪些因素、应如何设计?让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将学生的讨论结论归纳一下并一一列出,同时记录学生疑惑的内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课,并要求课程之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明白之处教师再给予指点和纠正。

(2)以实践教学为目的,理论指导实践。环境设计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所有的理论都是为了使学生在日后面临实际设计项目时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人体工程学课程是直接服务于环境的使用者――人的,因此,环境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应以面向实践为主要目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各种案例,学生可能会感觉离自己很遥远。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真实的设计项目,亲身体验设计项目时面临的种种问题,这样才会有更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冲动,上课时才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教学方法上

(1)纳入丰富的多媒体手段。现在的多媒体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学校课堂中了,教师上课不再是传统的言传身教,而是集言、声、乐、动画、媒体剪辑为一体的生动有趣的视、声觉盛宴,众多高校每年一次的多媒体课件比赛,也证明了高校对教师多媒体技术的重视。为了削弱人体工程学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教师在多媒体制作上应花一番心思,不仅仅加入图片和文字,也可以加入一些视频,如国内外著名设计师的设计思想、某款著名家具的设计思路等,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设计专业的喜爱。

第2篇:人体工程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服务于人。人总是在某一个环境中使用着某些物质设施,或是生活和工作的工具,或是人类生活的空间环境。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能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些设施是否适合人的行为习惯和身体各方面特征,所以学习人体工程学,并将人体工程学的设计要素应用于设计之中,才能使设计更好的为人服务。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类人们使用的家具、设施,又包括人们生活的各类室内外环境,作为设计专业课程之一的人体工程学的学习应该达到这样几个目的:

(一)为确定空间场所范围提供依据。影响场所空间大小、形状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人的活动范围及设施的数量尺寸。

(二)为设计家具、设施等提供依据。家具、设施的主要功能是使用,因此,无论是人体家具还是储存家具都要满足使用要求。

(三)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人的感觉器官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感觉到刺激物,什么刺激可以接受,什么刺激不能接受,这也是人体工程学的一大重要课题。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笔者将多年在实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学生

(1)积极主动性不够,被动学习的情绪明显。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对人体工程学在大量环境设计实践中的重要性缺乏广泛的直观、切身的体会;

(2)实践中运用人体工程学在时,往往各种因素的复杂性会给学生的主动学习设置思想障碍。即便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生日常接触的绘图桌椅、餐厅桌椅、会议室桌椅、学生寝室卧具、学生寝室环境、洗漱间环境、教室环境、餐厅环境及其他一些典型的室内、外环境入手,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具及环境在实际使用中造成的种种不便的原因,也会因为问题的复杂性造成积极主动学习的障碍。

(3)环境艺术类学生大都为艺术类考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思维方式大都注重感官而缺乏理性。在实例讲解过程中,大量的尺寸分析,除考虑各种人体静态尺寸、动态功能尺寸之外,还要考虑一定的使用状态、使用方式等等,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会导致设计结果的截然不同,因此,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人体工程学需求的家具或环境。

(二)教师

(1)大部分教师注重理论教学,而非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建立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目前的人体工程学教材内容偏重理论、原理、公式、数据,较为枯燥,使艺术类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的重心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其人体工程学设计思维为主要培养目标。

(2)注重理论的全面性,而不注重解决单个实际设计问题的精确性。大量的理论使得学生有了一些人体工程学的设计意识,但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时,面对相对复杂的情况,导致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应注重设计实践的有效设计及精确的指导。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教学模式上

(1)以案例教学为主,抛砖引玉

课程各章节内容的安排应以经典案例空间为切入点,提出案例,先让学生讨论如果自己遇到这样一个设计项目,应考虑人体工程学的哪些因素、应如何设计?让同学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利用教学中相互作用的方法,全班讨论、分组讨论,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将学生的讨论结论归纳并一一列出,同时记录学生们疑惑的内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课,并要求课程之后让同学自己解决刚才遇到的问题,不足之处教师再进行纠正和补充。

(2)以实践教学为目的,理论指导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所有的理论都是为了使学生在日后面临实际设计项目时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人体工程学课程本身是直接服务于环境的使用者――人的,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课程应以面向实践为主要目的。课堂之上教师讲解的各种案例,学生总会感觉离自己很遥远,是天方夜谭,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真实的设计项目,亲身体验设计项目时面临的种种问题,这样才会有更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冲动,从而上课时才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教学方法上

(1)纳入丰富的多媒体手段

现在的多媒体已经广泛而深入地应用到学校课堂里,教师上课不再是传统的言传身教,而是集言、声、乐、动画、媒体剪辑等等融为一体的生动有趣的视、声觉盛宴,众多高校每年一次的多媒体课件比赛,也证明了高校对教师多媒体技术的重视。为了削弱人体工程学给学生带来的枯燥、乏味的感受,教师在多媒体制作上也应花一番心思,不仅仅加入图片和文字,也可以加入一些视频,例如国内外著名设计师的设计思想、某款著名家具的设计思路等等,拓展了学生的见闻、增加了对设计专业的喜爱。

(2)循序渐进的课程设计

人体工程学是设计的尺度基础,对学生的设计思想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它在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应在理论教学之后组织相应的课程设计,宜采用学生生活常见的现实生活现象为题材,可以先讨论,教师再指导,最后学生自己完成设计。整个课程应完成5-6个课程设计,有效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体工程学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缜密的设计思维,较强的独立的设计能力为目的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希望通过教学改革,对人体工程学课程的教学及人才培养起到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昱初,程正渭.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

电力出版社,2008.

[2]徐磊青.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行为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6.

[3]李文彬.建筑室内与家具设计人体工程学[M].北京:中国

林业出版社,2001.

[4]闫换新.面向实践的人因工程学教学研究[J].浙江科技学

院学报,2011(6),P:239-243.

第3篇:人体工程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专业认证流体力学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1.教学现状及分析

流体力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由于流体力学对知识储备要求高,研究对象又是不具固定形状的流体,其理论教学比较抽象,因此教学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课堂教学尽管采用多媒体方式,但流体力学的理论性太强,使得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导致教学仍以口授与板书为主,课堂互动性明显不足,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缺少有效的师生沟通平台。由于师生交流少,容易造成“教”、“学”分离,给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考核现状及分析

现阶段流体力学的考核方式,大部分仍然采取30%的平时成绩和70%期末考试成绩。本课程包含大量的经验公式及公式推导过程,对比近两年的学生成绩,目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并不理想。

3.改革措施

3.1教学改革措施

流体力学课程需要掌握的概念多、公式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对课程不断开展改革探索。为解决目前流体力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教学环节提出以下几个改革方案。

3.1.1完善教学大纲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应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优化学时分配。在保证《流体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理论授课时间的基础上对课程设计进行改革。比如,适当增加数学知识基础;导入课程最好用动画或者试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适当增加学生课后的作业,以讨论性的分析和推导公式为主。

3.1.2增设案例及课堂讨论环节

增加相关内容的案例,设置科学问题,然后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公式为例,通过电视节目中模拟的桶裂实验为引导,提出问题,留有悬念。然后通过公式推导理论验证,最后给同学们讨论的时间。另外,有条件的还可以专门设置一堂实验课,课上分组展示并讲解学生在课下自行设计的桶裂实验。

3.2考核评价改革措施

增加平时考核的占比是课程改革的趋势。根据专业认证的要求,增加平时的教学工作量,为学生准备与重点知识相关的小课题,增加课堂讨论环节是一个新思路。根据课堂表现进行部分考核,提高学生平时考核成绩。从而去除纯记忆类题目,只考核综合理解类和综合应用类试题,适当增加期末考核难度,以督促学生平时注意积累。

3.3自编应用型教材

教材是学习的依据,作为机械类流体力学教材要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应用性。对于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在总结多年知识积累和教学、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流体力学书籍,撰写属于自己的机械类教材《流体力学》。自编教材对学生而言更实用,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自编教材主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整体上与课堂教学具备较高的统一性。内容编排按课堂教学节次循序渐进,学生自学时,逻辑和思路清晰,课上课下的自然衔接,更具有启发性;二是可以根据课上学生的反应精简方程式数学推导内容和过程,尽量将抽象概念形象化、简单化和透彻化,使之通俗易懂。或者在课堂上减少推导过程,而在书中将推导过程编写的更加详细,甚至添加多种推导方法,便于自学;三是理论联系实际,集教学与科研成果于一体,使得课堂内容具有较高的客观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如此更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工程实践和生产活动;四是丰富例题和习题,除计算题外还设有简答题、选择题等多种题型,并给出参考答案。

第4篇:人体工程学教学范文

高跟鞋,顾名思义是指鞋跟非常高的鞋子,一般是指7厘米以上的鞋子。但是由于近年来高跟鞋种类繁多,高跟鞋按高度来分的话,1至3厘米是低跟鞋,4至7厘米是中跟鞋,7厘米以上为高跟鞋;按高跟鞋的鞋跟设计来分的话,分为叠跟、曲线跟、路易式跟、逗号式跟、锥尖跟。

要分析高跟鞋与脚的组合关系,就要先了解人体脚型特征,脚的基本形式由骨骼决定的,脚的骨骼共有26块,包括趾骨、跖骨、跗骨三大部分,其中趾骨14块,是足部运动灵活性最高的部位;跖骨5块,维持着足部运动的平衡性,趾骨和跖骨共同组成趾跖关节,是脚部屈挠最频繁的位置;跗骨7块,贯穿人体重心线,是承受人体重力的主要部位。人脚的26块骨骼与附着在其上面的肌肉,共同支撑着人体直立和推动着人体运动。

与高跟鞋设计有关的足部结构还有足弓,足弓是脚部位的弓状突起,在人运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足弓受力时,同时足弓会发生变形。图1为正常脚弓形状,图2为受力后足弓的形状,足弓在人体当中的作用相当于减震器,正常情况下是弓形的,在受力之后会变平,有些扁平足的人足弓是扁平的,所以扁平足的人比正常人更容易觉得疲劳。如果鞋设计不当,会造成穿用时的不舒适感,严重的会导致脚病的产生。例如鞋底凸度过大,会挤压脚弓,穿用者会感到疲劳,如果长期穿用这样的鞋,会使附着在脚弓上的肌肉和韧带受到伤害,造成扁平足,影响人的健康。从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角度考虑,鞋的脚弓位置应该加上缓冲和减震装置,在不影响脚弓正常功能的基础上,有效改善穿用性能。

高跟鞋的高度与舒适性关系

影响高跟鞋舒适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鞋跟高度。随着鞋跟高度增加,人体重心向前移,前足承受的压力增大。跟高3厘米左右的中低跟鞋把足后跟的压力向前移一部分,分散后足中的压力,对人体是有利的,可以减缓后跟的疲劳。但是跟高达到7cm的高跟鞋的前足中的压力过于集中会造成不舒适。随着鞋的高度的增加,脚掌所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通过图3可以看出。对于舒适保健的鞋跟高度有人认为应该是平底鞋;也有人认为平底鞋有害健康会加大足弓的翻折幅度,存在造成足弓弹性丧失的危险,说法不一;但是通过研究发现舒适保健的不是平底鞋,而是3cm左右坡度的坡跟鞋,使压力稍稍分散。

因此越来越多的平底鞋也是会有一定坡度,与完全平底的鞋相比其耐疲劳时间更长。高跟鞋的舒适度不仅跟高度有关,鞋跟的粗细对压力的分布也会产生很大影响。跟的粗细影响脚掌压力的分散与集中,受力面积越小,压力越大。穿粗跟鞋的时候,脚部跟骨位置很平稳,脚掌的压力也由后跟分担了一步分,而穿细高跟鞋的时候,后跟稳定性没有粗跟的好,从心理角度来说不会把后跟所有的重力放在上面,相对来说还是穿粗跟鞋要更舒适一些。

结语

第5篇:人体工程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工学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85-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多,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专业化人才非常重视,并且要求一些高等院校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高等院校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而言,实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本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将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一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并且涉及到招聘、培训、开发、绩效和薪酬管理、企业员工管理等内容。高等院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理后,能够充分了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考核、薪酬和员工关系的具体处理方法和相关操作流程,使学生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在工作中的角色进行科学的定位,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架构,清楚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学习人力资源馆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相关技能,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学生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客观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能够让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模块工作,充分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构框架,从而为学生学习人力资源认证知识和较为复杂的模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客户服务能力的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因此,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来看,高等院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非常正确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行工学一体化是非常必要的。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改革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放弃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创造出适应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一)实行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行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通过应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合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重要教育资源和良好的环境,能够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企业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方面的优势。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应该利用学校的教学环境,向学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企业中接受有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指导,了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如何处理问题,能够较快提高学生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从而为企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实际经验,促进学生快速成长。

(二)合理的运用分级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分级教学法。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划分,根据专业性质可以分成专业级和普通级。教师可以将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分到普通级,重视对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在工作中能够应用相关技能。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进入专业级,对于专业级的学生教师应该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严格的水平测试,对学生掌握的技能要求更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技能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所以,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级教学,最终实现人力资源课程教学改革工学一体化的目标。

(三)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高等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策略。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讲授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学生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后,可以到企业中进行定岗实习,在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实践,能够有效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便尽早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为进入企业工作积累经验。所以,高等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对于培养高技术的专业化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四)合理的改革考核方案

高等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制订科学的改革考核方案,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重视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将考核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且还要增加技能考核的比重,这样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又能掌握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能力。考核的内容应分为学习态度考核、学习方式考核、学习效果考核和学习创新考核,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发现和提升学生的弱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科学的改革考核方案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高等院校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工学一体化的分析认为,高等院校为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化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实行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总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J].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

第6篇:人体工程学教学范文

 

一、引言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已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时期,其发展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2]作为全球的制造业大国,为实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其基本方针就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实现国家及地方创新发展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教学是整个高等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在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西方发达国家较早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中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多种措施推动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发展。目前西方比较典型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德国的“企业式”实践教学模式;美国的“创业式”实践教学模式;英国的“科研式”实践教学模式。

 

[3]德国高校主要采用“双轨制”模式培养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视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训练,成为相关领域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且高校通常与相关企业合作,学生需要在企业一边实践、一边完成学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式”实践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下,学校和企业联系十分密切,企业在实践教学中拥有重要地位,其作用突出表现在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和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上。其一,多方参与实践教学方案制定。大学不仅仅依据政府或行业制定教学方案,更要请企业参与制定计划。从教学内容来看,学生所接触的理论课很多是企业实际案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讲,德国的实践训练方法可归纳为关键认知教学法、自学能力教学法、解决问题能力教学法、合作能力教学法等4种。从参与实践时间安排来看,进入企业实习的时间连续分散但不间断,大约能达到大学学期的25%。这些方法与内容,充实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了其实践、实训、操作等能力,为学生锻炼创造能力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其二,实践队伍建设严格把关。德国在聘请教师时,把拥有实践经验作为一项硬性指标,这大大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基本保障。

 

20世纪末,美国率先把人才培养的目标调整到“培养有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轨道上来。MIT、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都制定了实践教育计划(Practical Education Program)、学生科研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pprentice Program,URAP)等,至今,实践教育体系已然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小到课堂辩论、陈述与沟通,大到参与大型实践项目,使学生不仅动脑,还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此外,美国大学更注重创业教育。美国很多大学采用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教育项目的方式,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不仅使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

 

英国受传统培养学术精英型人才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意识到这一问题后,英国颁布了一份“能力教育宣言”(Education for capability Manifesto),英国高校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的需求,将“能力本位”引入了实践教学体系,以受教育者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以充分发挥主体性为主要手段,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逐渐形成了“科研式”实践教学模式,以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最为著名。卡文迪许实验室第一任主任麦克斯韦,首次提出本科生要将“教学与研究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投入前沿的研究之中,使学生在科研中学习新知识,发展各种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随着1999年以来的持续扩招,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近年来,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教育部把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201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相继印发《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通知》。随着2013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在我国高校工科专业中逐渐铺开。2015版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别强调培养的工科本科学生要具有“创新性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的主要体现就在于各种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得到重视。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导向及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

 

实践教学具有目标性、系统性、层次性、规范性、实践性五个特点,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然而,以往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实践教学仅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导致实践教学基本定位在技能训练、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能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

 

根据国务院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和上海市《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结合上海理工大学提出的建设“工程型、创新型、国际化”精品本科的目标,确定我们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型创新人才,并以此目标评价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内容与途径子系统、管理与保障子系统以及评价与激励子系统。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在制定新的本科培养计划时积极听取相关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的意见,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工作,使得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确保每门理论课程都有充分的实验或实践课程相配套,制订相关实验课程的指导性意见及综合实训课程的规范,使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坚持课内课外结合、专业内专业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按照特色性、实用性、混合性原则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三、适应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个性化发展的实质是个性差异的发展,这些差异表现在个人的兴趣、能力、性格、理想价值取向与行动方式等诸多方面。正因为这些方面差异的存在,使得每个人都成为具有丰富多样性的活生生的具体实在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在以自己的差异性来确认自己的合理存在。

 

进一步发挥学术导师的作用,鼓励学术导师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企业实习基地紧密联合,鼓励学生进入相关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加强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推出“立体开放共享”运行模式,打通学科实验教学资源平台和本科实验教学资源平台,形成“本科实验室—学科实验室——重点实验、国家工程中心”更深层次的、更广泛的立体式开放共享运行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实践保障。

 

四、根据培养目标需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取决于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必须将传统教育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变革为真正的以“学”为主。要以学生为本,以工程应用和创新为基础。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来改革教学方法。一是要改革理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从传统的单向式教学向讨论式、案例式教学转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教学、实训实习、工学结合等综合性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采取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教与学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主动性。三是采取开放式教学和研究型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激发学生对专业、行业发展深入研究的兴趣,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基础。

 

五、发挥产学研合作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实践知识、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就业能力。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和当地政府,建立高校和产业界互利互惠合作机制,研究和实践各种产学合作教育形式;充分利用企业人才实践能力与管理优势、设备与技术优势,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实习基地、培训中心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基地;开展应用型科研,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推动地方产业发展。

第7篇:人体工程学教学范文

摘 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当今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升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特点,围绕《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重点介绍在毕业达成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机制等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和体会,这有助于改进和完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 工程教育认证 材料科学与工程 毕业要求

20世纪末,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联合签订“华盛顿协议”,此后“华盛顿协议”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国际工程互认协议中体系相对最完整、权威性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协议[1]。为了加快与国际工程教育体系接轨,我国在2006年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研究和认证试点工作,在2013年成功申请成为“华盛顿协议”临时签约组织,并在2014年成立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工程教育认证就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联合发起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加强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增强工程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进而促进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这将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产生重要影响[3][4]。

2014-2016年,南京理工大学开展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并顺利通过,以下将介绍我校在本科学生毕业要求方面开展的建设工作。

一、毕业要求标准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认证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完全覆盖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与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12项内容[5][6]。

结合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A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材料工程问题;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识别、表达、分析复杂材料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能够设计针对复杂材料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因素;

(4)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材料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能够针对复杂材料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材料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能够基于材料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材料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材料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责任人的角色;

(10)能够就复杂材料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二、毕业要求达成的评价内容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毕业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式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通过教师评价、教学委员会评价、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达成要求的反馈信息等多种手段对毕业生能力达成度进行评估;根据反馈信息的综合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对教学活动进行持续改进,持续提高毕业生的能力达成度。

对照标准,专业进行了详细的评价与实施,如表1所示。

三、毕业要求达成的评价机制

1.评价周期

专业会从三个方面对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分别是学院教学委员会对于毕业要求的达成评价、毕业生能力达成度的自我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学院教学委员会每两年对各课程满足毕业要求目标值情况进行评估,通常以学生二年级、四年级结束为评价年份;在学生二年级学习结束后评估中,主要评价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根据评估结果,找到各课程与目标值的差异,提出课程的改进措施;在学生学满四年毕业时,完成各项毕业要求指标的达成度评价,根据各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值,由此判定本届学生对于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

2.达成标准

毕业生在专业领域的表现是学校教学效果的真正体现,是对毕业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最好评估。学校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活动实行学分制管理,要求本专业学生完成172个左右学分课程学习,教学效果采用百分制成绩及成绩等级方式考评。根据《南京理工大学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学生被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学生修满本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学位课程平均学分绩点≥2.0。”因为2.0绩点对应于百分制成绩的68~71.5,即相当于68%及以上的满足度,因此将学生毕业要求达成目标值规定为毕业要求对应课程的目标值总和,视为本项指标完成。另外,根据每项毕业要求细化分为数个指标点以后,本项毕业要求的最后目标值为各分解后指标的目标值总和中最小者,即要求各指标点均应满足目标值总和才能视为本毕业要求的达成。

取以上12条能力达成度的最小值即为本专业学生的达成度,为0.682。依据“评价机制”的规定,本专业的合格标准为不小于0.68。由此可见,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活动,对于毕业要求已经“达成”。

工程教育认证是一项全新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且能够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这就需要全面理解和不断提升关于工程教育认证问题的认识,全面而准确地贯彻落实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制定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确保达成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根本目的,这将有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顺应国际工程教育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王孙禺,赵自强,雷环.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制度建设十年回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23-34.

[2][6]顾晓薇,王青,邱景平,孙晓刚,刘婉婷,林宣.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要求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7-10.

[3]张学洪,张军,曾鸿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6):37-39.

第8篇:人体工程学教学范文

0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注册工程师制度建立的基础环节。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交通的运输走向了多样化,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此条件下,高校更要注重对交通运输专业的教育。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是为了保证我国能够拥有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保障我国交通运输的质量。

1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整体思路

长期以来,外贸运输方向都是只重视管理方面而轻视了工程、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造成了各高校在培养交通运输专业人员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环节所占比重较低,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降低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不重视对实践环节的培养,造成学生对专业的整体认识不够深入、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创新能力被限制等问题。现今的实践教学环节单一、内容浅薄、模式简单,无法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外贸运输具体的结构和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实习阶段难以适应。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没有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直接应用到实践过程,直接制约了学生整体的发展。因而,专业实践教学必须改革,制定一套分层次、系统化、与理论课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交通运输的发展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各高校要响应国家的发展要求,立足培养交通运输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现今交通运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为标准,确定实践环节教育改革的方向,尽早完善实践教育制度。交通运输专业实践环节的改革要注重实践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对交通运输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2.1修订和完善培养计划

教育改革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进度。不断探索总结培养计划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不断改善和完善实践培训体制,形成一套符合目前社会要求的教育模式。培养计划的修订和完善是保证教学任务顺利进行的一个前提,提高教师的教学目的性,抓住教学的主要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改善能力的培养结构,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实践教学与理论教育相互支撑的教学体系。

2.2明确实践课程的培养要求和考核方案

在修订培养计划时,对专业方向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大纲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对实践这一环节的内容进行变更。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训,并根据规定时间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检查学生理论知识是否过关和实践能力的强弱。

2.3建造高水平的实验教学环境

拥有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交通运输是工科,更应该注重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掌握交通运输的运行和管理,通过不断的演练能使学生具?涓?强的应变能力和操作能力。实验器材齐全,令学生的实践操作得以实现,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对交通运输操作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进一步为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保障。

2.4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和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交通运输业输送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2.5推进实践基地的建设

建设好的教学实践基地,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高等学校应加大对实践基地的投入,扩大校外的实践基地规模,制定合理的资金运营方案,使资金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实践基地是学生了解交通运输业、实现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2.6加强课程设计环节的教学管理

课程设计是考核学生专业知识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手段。通过课程设计可以看学生的整体状况,以此来评价教学水平。高校应加强课程设计的管理,提高课程设计质量,对课程设计的内容、进度、考核制度做出相应的规定并严格实施。

第9篇:人体工程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油矿地质学;实践教学;专项技能训练;综合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38-03

实践教学是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1]。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高校在实践教学、实验经费投入、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面对新形势,高校如何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为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矿地质学》课程组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从教学条件、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效果显著[3,4]。《油矿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重要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自1953年建校以来,一直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重点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校的传统和特色课程之一[5]。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油气田地下地质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了解所学知识在油田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油矿地质学》课程设计三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即专项技能训练、课程综合训练、油田现场实习。其中,专项技能训练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课程综合训练主要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研究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油田现场实习主要增强学生对油田生产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油田生产实践融会贯通。

一、注重课内专项技能训练

专项技能训练为油矿地质学课内设置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程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特别是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内容由七个相互独立的单元组成,包括井斜水平投影图的编绘、岩心录井图的编绘、地层对比、油层对比、断层面图的编绘、地下油层构造图的编绘、油田构造剖面图的编绘,包含了油田实际生产和研究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油矿地质基本技能。对于这一环节,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安排在制图室内进行,教师提供训练(课内作业)素材并提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操作。由于作业材料为油田实际的第一手资料(测井图和地质资料),这就需要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在做作业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涉及课程内容以及操作方法中的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过程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4~5人。组长按专项内容轮流担任,组长协调各组员的工作。要求每个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实际资料分析与编图工作,同时学生之间要互相检查和验证自己的分析结果,使每个小组最终能够提交准确的分析成果与完善的地质图件。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考核过程中,主要考核学生个人完成的地质数据(资料)分析的准确性(占实践教学成绩的70%)以及最终所提供图件的地质合理性与规范性(30%)。

二、深化课程综合训练

课程综合训练(即“油矿地质大作业”)为单独设置的实践环节,主要采用研究式教学方式。与课内专项技能训练有所差别的是,课程综合训练要求学生对实际工作区进行综合地质研究,包括地层对比、构造分析、沉积储层分析、油气层分析、储量计算与评价等,并编制相关图件(如地层对比图、顶面构造图、砂体等厚图、沉积相图、有效厚度等值线图、油藏剖面图等)、编写研究报告,制作汇报多媒体、进行口头答辩。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学生分工协作的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4~5人。小组组长负责任务的安排与协调工作,整个小组团结协作,在教师指导下对工区进行油藏地质综合研究,完成整个地质分析和图件编制,并编写出系统的地质研究报告和汇报多媒体;最终,由各小组推举一位或两位成员进行成果汇报并进行集体答辩。这一方式可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素质的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团队观念和协作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成绩考核包括两个部分,其一,为教师根据各小组提交的分析数据、总结报告、成果汇报与答辩情况评定小组成绩,这一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其二,各小组组员根据每个人对作业的贡献以无记名互评的方式评定各组员的分数,这一成绩占总成绩的30%。

三、强化油田现场实习

为配合《油矿地质学》课程理论教学,增加学生对油田开发生产流程、油气田地下地质资料录取、油气藏地质研究各环节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建立了长期友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目前,大港油田油矿地质实习基地已被列入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行列。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训练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油田生产实际,通过油田现场实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实习内容包括录井过程认识、岩心描述训练、不同类型的井别、注采井网、地球物理资料录取、综合地质研究认识等。最后,每个学生根据参观和实践的内容,编写实结报告。教师根据实结报告评定成绩。

课程结束后,课程组所有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总结教学经验,修正和补充教学内容,交流教学方法,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改善教学效果。同时,召集学生进行教学反馈,对专项技能训练、课程综合训练及油田现场实习中残存的问题以及期末考试的试卷进行详细讲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课程学习中的问题,这已成为我校《油矿地质学》课程的特色教学方法,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通过课程建设,不断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了一套理论教学(油矿地质理论与方法讲授)—专项操作训练(油矿地质基本动手能力训练)—课程综合训练(油矿地质综合能力培养)—油田现场实习(油田生产环节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为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创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平台。课程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好评。2006、2008和2010年,该课程分别被评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2010年大港油田油矿地质实习基地被评为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配套的实习教材已由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我校教师负责编写的油矿地质作业指导书已列入普通高校石油规划教材行列,课程团队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石油、石化领域人才培养创建优质教学平台。

致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孙思敏、李海燕、徐朝晖、刘钰铭、李宇鹏等老师在油矿地质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刘辉军,李文军,方波,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2):130-132.

[2]刚健,张国琛.强化实验教学内涵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08,(6):51-53.

[3]周乃新,姚郁,杨桅.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创建特色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38-140.

[4]李潍莲,陈冬霞,吴欣松,等.加强“石油地质学”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09,15(1):101-103.

[5]吴胜和,徐怀民,吴欣松,等.“油矿地质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10,16(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