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南科技大学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四川省绵阳科技大学,即为西南科技大学,学校等级层次是二本大学,但是有部分王牌专业在一本线招生。
2、西南科技大学坐落于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学校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西部重点建设十四所高校之一,入选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四川2011计划、四川省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人才培养 校友育人 路径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30
1 引言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根本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通过“加大教学投入”、“创立联合培养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而校友资源是学校最富饶的人才资源。”对高校而言,校友资源既是一种重要的人才资源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优秀校友的学术造诣、品德素质、优秀事迹与成就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人生观教育的活教材,并具有让学生易于接受的优点。因此,挖掘和利用好校友资源,发挥其育人功能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国外高校普遍重视校友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通过校友引进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大学的人才培养。国内高校则因办学自较小和与市场接轨能力不足等原因,早期并不太重视校友资源的作用。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许多高校才恢复、建立了校友会。9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特别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校友资源在高校人力资源引进、经费补充、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更是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由于国内校友工作起步较晚,校友资源开发与国外尚有差距,所以设计校友参与人才培养的路径值得探索。
2 校友育人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2.1 校友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友文化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育人活动中所形成的母校和校友、校友和校友之间的情感维系、价值取向、沟通网络、合作交流、服务回馈的精神现象”[1]。校友在母校的读书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之一,也是校友事业基石的奠定时期。因此,校友对母校有难以割舍的、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同时也与母校有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校友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值年返校联谊、学术交流、校友事迹报告会、校友捐赠等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校友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积极的校友文化,是传承母校精神、发扬母校传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扩大母校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典型校友人物可教育和引导在校学生,形成“榜样的力量”,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2 校友资源可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
校友可为育人工作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校友资源具有丰富性,这表现在数量和类型两个方面。每个高校都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尤其是建校较早的高校校友数量越多,这些校友遍布全国,从事各种行业的工作。地域与行业的广泛性促使各类人才不断涌现[2]。在这些校友当中有些已走上领导岗位,对社会生活有较为深刻的思考和感悟,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有的校友从事科技工作,其科技创新过程对学生具有生动的教育作用;也有的校友从事创业工作,其创业的历程对学生有良好的启迪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友同样也是学校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学校不在编的“教师”。
校友为母校搭建人才培养的科技、实习与就业平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的必然要求,产、学、研相结合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发展的必然之路[3]。高校校友在高校经历了较长的学习历程,对母校的科研方向、科研成果比较了解,所以当校友企业有相关的科研需求时,校友可以及时搭建企业与学校科研合作的平台,通过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在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学生的实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仅仅依靠传统合作单位提供的实习与就业岗位难以满足需求,而校友企业则是高校开辟就业市场新的重要阵地。如南京林业大学连续举办五年的毕业生大型招聘会,有80%左右的单位是通过校友引荐的[4]。
校友为人才培养提供信息反馈支持。校友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社会阅历,可为母校提供有关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等全方位的信息,成为连接母校与社会的桥梁[5],在这些信息中不乏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校友们在校学习多年,既有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也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更加了解学校教育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具有更多的想法。因此,广泛听取校友对母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等的建议,对学校教育教学、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出社会广泛认可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2.3 校友育人的优势可增强人才培养的效果
对校友的认同感可增强育人的实效性。在校生与校友就读相同的高校,甚至相同的专业,有较深的学缘关系,情感上容易融合,在“校友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的思想影响下,在校生容易接受校友的影响。其次,校友有别于在校老师,在校生与校友之间在心理上没有距离,相互之间的沟通将会更加坦诚,容易取得心理上的认同感,这一点是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所无法比拟的。校友的被认同、被接受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校友的示范效果使育人过程更生动。校友的经历既是校友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生哲理的深刻阐发,校友根据其亲身经历,讲述起追求事业、实现理想的奋斗过程,对学生而言就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与学生座谈,宣传优秀校友事迹,对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职业生涯规划能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因此,校友以其成长经历教育学生,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模范,使教育过程生动形象,学生也容易接受。
3 利用校友资源开展人才培养的路径设计
3.1 建立长效机制,鼓励优秀校友参与学生培养
通过举办“校友大讲堂”、“校企论坛”、“校友报告会”等活动,建立校友返校讲座的长效机制,鼓励优秀校友回母校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可邀请一些知名校友来校举行讲座、论坛,丰富学生们在校的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与此同时,学校可设立校友导师制度,聘请有学术造诣的校友专家或知名优秀校友为兼职教授,定期或不定期为学生授课、做专题报告、开设讲座或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等,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通过校友的授课和讲座来弥补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将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此外,学校可以实业界校友为依托,与校友搞合作研究,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延伸人才培养的平台。
3.2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可利用寒暑假选派优秀的学生组成小分队,进行寻访校友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参观校友企业,了解校友创业的艰辛历程,以校友为榜样,树立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等。另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参与编印《校友风采录》和《校友通讯》,集中宣传校友事迹,发挥校友示范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依托校友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提升学生专业和就业竞争力
校友企业和校友所在企业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和学校签订实习基地协议,让毕业生到校友企业参观、实习和实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大学生实习的机会培养优秀学生,从而缩短学生成长的进程,这样既为学生毕业实习提供了条件,又为应届大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还为大学生学习了解创业提供了模板。通过这种形式,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人才供需的有效结合和良性循环。
3.4 搭建校友信息反馈平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改进
建立一套信息反馈机制,强化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的评价信息,对学校的专业设置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毕业生追踪调查渠道,及时反馈人才培养信息,从而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改革提供依据。更要重视校友对毕业生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开辟和维护就业信息资源。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校友座谈会、走访校友所在企事业单位、信函联络等方式收集校友对母校的建议,以促进教学改革。通过校友走访、就业调研、校友回访、校友接待、校友信息员定期联系等,加强与校友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使各项活动成为为母校服务、为校友服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
4 校友育人工作的实践――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
西南科技大学办学60多年来,学校共为社会培育了十万英才,学校被誉为西部非金属资源、建材、农业和国防军工等行业工程师的摇篮和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学校成立了校友总会,并设立了校友工作办公室。目前,学校在全国各地共成立了51个校友分会,为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校友会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工作。
一是在校内设立校友林,开展校友捐赠树木、石刻等活动,培育校友文化,营造育人氛围。西南科技大学在学生交集中的体育场、中心湖和西四教学楼附近,建立了校友林,树立校友捐赠石刻以及杰出校友雕像,培养学生的校友情结,为在校学生树立榜样。
二是建立校友与学校的良好沟通渠道。在应届毕业生中选拔校友联络员,负责联络学校和校友。校友总会与各地校友以书信、明信片、QQ群、微博等方式与校友保持联系,建立校友反馈的长效机制,及时反馈对母校的建议,促进母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邀请杰出校友返校举办论坛、做主题演讲、参加座谈会等。西南科技大学利用校庆、值年返校等大量校友聚会之机,邀请50余位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校友举行校友报告会。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优秀校友做报告,学校以校团委为牵头单位,各学院团委为落实单位,统一协调全校的报告会,并对参与的学生加以素质拓展认证,素质拓展认证是学生在校期间评优评奖的依据。
四是开展校友访谈活动。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校友总会和校团委联合开展了三届“访谈校友,启迪人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校友面对面专访,对全国各地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校友进行采访。2011年至今,500余名在校学生参与活动,共访谈历届校友1200余人。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校友育人功能的发挥。
五是与校友企业在实习基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校友总会搭建了成都分会与学校研究生部、MBA培训中心的桥梁,在成都设班开展MBA教育;与自贡、云南、北京等校友会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就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攻关等方面开展校地合作项目;与一些校友企业共同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如:四川杨子集团、青岛佳明测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振通公路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等。学校正尝试将学校的人才培养创新改革项目,如卓越工程师班、MTI等与校友资源开发相结合,引进相关行业的杰出校友,在实践环节建立新的实践平台,实现校企合作新局面。
校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果,反过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挖掘好校友资源,促进校友资源反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校友资源如何与校内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完美互补,校友育人功能如何跟进监控和评估,尚需思考、探索和实践。因此,实现校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合理使用,创新开发平台建设,仍是校友育人工作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东升.高职院校校友育人生态文化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6):128-129.
[2]袁先海.校友中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J].史教资料,2005,(22):130-131.
[3]邓国林.校友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开发[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0,(2):39-40.
[4]闫祖书,董平等.开发校友资源促进大学生成长教育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7):47-49.
[5]马俊杰.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管理及工作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04-505.
作者简介:梁楚(1972-),男,汉族,四川广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四川绵阳 621010
唐继平(1985-),男,四川南充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学生教育与管理,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四川绵阳 621010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中华硕博网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140多所院校开设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校学生3万多人,每年有6800多名毕业生。随着我国大学本科招生规模的扩充,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提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目前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在新一轮的应届毕业生就业阶段,对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及毕业生的择业状况进行了调查,从中得到了一些关于加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的启发。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在2007年10月和12月期间,在西南科技大学和重庆大学参加了包括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隆鑫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置业有限公司、中建三局工程总承包公司、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等十几个用人单位的校内宣讲会、招聘会,这些用人单位囊括了产品研发、销售、技术服务、工程设计、施工等,并与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进行了全面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这些用人单位选人当然都重视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但也都不是把学习成绩作为全部,也十分看重毕业生的潜力,要求毕业生思想素质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学生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比如毕业生有某方面的特长、在校期间参加一些活动并获得过奖励等等,他们都会优先考虑。同时,一些用人单位还要求毕业生必须通过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而大型设计院则需要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通过调查发现,所有的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外,还特别强调毕业生要具有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校期间必须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毕业生的信息反馈
在宣讲会、招聘会现场,随机调查了来自西南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以及重庆科技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数十名毕业生,了解他们在应聘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并从自身的角度谈谈希望学校在专业教育方面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现阶段的毕业生找工作大致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不急于确定工作单位,只是通过招聘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如果确有自己非常满意的单位才考虑,这种类型的毕业生大多是家庭情况较好;另一种是急于确定工作单位,这种类型的毕业生通常家庭情况一般,希望尽早确定工作单位,只要有单位愿意与其签约,他们就会立即同意,基本不考虑其他因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介于前两种情况之间,这类毕业生会对多个招聘单位进行比较,考虑一些外部因素,再确定是否与用人单位签约,或者是先签定某个单位,工作以后继续寻找自己喜欢或适合的工作单位,目前这类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大。当谈到毕业生对学校的专业教育需在哪些方面加强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加强,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一些课程的设置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知识面要求更广。
四、对专业教育的思考
在教育部对专业调整以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都有了很大的改变。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1]。重庆大学付祥钊教授和山东建筑工程学院肖勇全教授等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2-3]。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专业调整后,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专业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水平,才能够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从而提升专业教育,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专业基础教育
在全国高校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总体框架的指导下,以专业平台课为基础,结合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发挥各自的优势特色,既符合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方针,又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原有的“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的基础上,新增了“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三门专业平台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必须明确专业平台课的性质和作用,要充分体现和突出学科基础,让学生学会运用专业平台课中学习的本专业工程技术原理和方法,分析处理不同的工程实际问题,从而锻炼出贯通本专业各种工程的能力。
(三)加强专业课程的特色教育
西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虽然都开设了“六大”基础课程,但与专业课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了以前“暖通专业”的框架,也就阻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必须在专业基础平台课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联合办学”是西南科技大学的一大办学特色,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这之前并没有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如何发挥董事单位的优势,将其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开设专业特色课程,体现办学特色,需要进一步的摸索提炼。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实践教学既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源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西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多为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偏少。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协作意识,这个环节必须得以加强。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西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各种实习是以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实习效果不是特别明显,我们也一直在探索一种适合自身情况的实习模式。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课程设计应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进行整合,组建新的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应逐步从“以工程设计为主、研究为辅”向“以研究为主、工程设计为辅”的方向过渡,将工程设计转向课程设计和综合课程设计中,这也就要求有较高的师资水平。
网络教育资源来源广泛,使用时需注意内容的质量。本文对使用西南科技大学的网络教育资源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学生群体中发放网络问卷调查,时间为一周,共回收到118份答卷;第二部分,根据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抽取西南科技大学提供的网络资源平台资源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列出西南科技大学现存的一些问题。
(一)网络教育资源本身问题
1.形式单一、数量过少。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资源是以资源特色分类,将教育资源的质量作为分类依据,并以课程为基本单位呈现出教育资源。从教育资源的种类来看,主要是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复习资料、辅导资料、多媒体课件等。这些资料形式单一,静态资源多,动态资源少。学校提供的资源中,静态资源以文字为主,动态资源以视频资源为主。在调查问卷中,有64%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教育资源形式单一,互动不足。根据问卷信息,笔者调查和统计了学校现有的资源数量。结果显示,随机抽取10个专业,共100门课程。现配有教学资源的课程54门,其中,有教学资料的课程47门,有复习资料的课程49门,有辅助资料的课程42门,有多媒体课件的课程38门。这些数据表明,多数的课程仍以教材为主,给自主学习的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困难。2.质量不高、特色不鲜。学校提供网络教育资源种类和数量过少,且部分网络教育资源来源不明确。一些教育资源没有进行整理,上传到学校后,学习者并不知道学校教育资源的出处,学校也不能保证资源的质量,学习者将信将疑,影响学校网络教育资源的质量水平。从教育资源的质量来看,部分是对教材照搬照抄,内容不够丰富,特色不够鲜明;部分是对网络上存在的教育资源进行复制,几乎没有特色。这样造成了学校整体的网络教育资源质量下降,影响学习者的使用。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有19%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质量很好,53%认为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质量一般,28%认为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质量很差。从比例来看,有8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质量处于中下,学习者对学校的资源满意程度整体质量总体一般。如表2所示。
(二)网络教育资源管理问题
1.管理单一、缺少平台。学校的管理模式单一,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教育资源均由学校教学辅助部门后台统一上传,没有开通学生上传资源的通道,拥有好的资源却无法及时共享。资源管理平台缺乏通知功能,资源更新时,使用者无法知道。同时,缺乏必要的交流平台。交流平台既是资源的推广者,也是资源的积累者。学习者没有交流平台,严重阻碍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交流过少,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一味地观看,无法提升学习者的效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72%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应该开设统一的管理平台,让每一学习者既可以是学习者,也可以是者;8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应该开通统一的交流平台,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如表3所示。2.资源陈旧、更新缓慢。资源陈旧、更新缓慢是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一大问题。根据问卷调查结果,87%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教育资源过于陈旧,且更新缓慢。以学校精品课程为例,2008年以前,学校拥有的精品课程数占总体的77%,2008年以后的教育资源占整体资源的23%;2012年以前,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占98%,2012年以后,更新的教育资源仅占整体资源的2%。近3年,学校教育资源更新十分缓慢,而2014年更新仅为6门,2014年更新的资源占全部资源的0.25%。统计结果表明,学校现有的资源是非常陈旧、过时的。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3.资源分散、查找困难。西南科技大学的网络教育资源分布在多个网站上,资源分散,查找困难。比如,精品课程单独存放,并在学校主页上有链接,但链接太不起眼,容易忽略;而常规的课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分别放在资料下载主页中,资料下载页面也存放在网页导航中,不易察觉。各种资源分布散乱,无法统一检索,也无法统一登录获取相关的教育资源,极大地影响了学习者使用校内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调查中,7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资源分散,无法统一检索和查看;有12%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资源集中,且大部分调查者认为学校只提供了软件资源,其他教育资源并未提供;还有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不了解情况,不知道学校是否提供教育资源。如表5所示。
(三)学生自身使用问题
1.对资源缺乏信心。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教师直接提供教学资源信息和资料时,学习者会加以利用。教师没有提供资料时,学习者会选择查看学校资源。但是,一次两次没有找到资源后,学习者就没有信心再继续找下去。学校没有提供可利用资源时,学习者只有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而网络上资源繁杂,内容质量有好有坏,导致学习者在课外学习中产生较大的学习差异,从而降低了学习者对所有网络教育资源的信心。从调查结果来看,22%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提供的资源帮助很大,对学校的教育资源有足够的信心,48%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教育资源帮助不大,对学校的教育资源只是有一般的信心,还有30%的调查者认为学校的教育资源没有帮助,对学校的资源失去了信心。整体来说,有近78%的学习者对学校的教育资源信任程度不高,是缺乏信心的。2.资源了解和使用过少。学习者需要资源时,经常忽视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从其他通道获取,这也就无法进行同类资源之间的对比,无法保证资源质量。在调查中,85%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教育资源的推广工作做得太差,根本没向学习者推荐,很多学习者不了解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48%的被调查者每学期未使用过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31%的被调查者一学期只使用一至两次;10%的被调查者每学期使用三至五次;11%的被调查者每学期使用五次以上。整体来说,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使用情况不容乐观。
二、网络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建设网络教育资源体系,使之发挥巨大作用,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统计数据和分析,笔者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出发,并从每个角度提出建议来建设学校网络教育资源,推动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从学校角度出发的建议
学校应该加强网络教育资源体系的建设,整合学校现有的网络教育资源,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统一的管理平台能够及时通知使用者网络教育资源的更新时间和内容。交流平台使得资源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两种平台采用的体系结构均为前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后台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结构。浏览器和客户端均为前后台终端,服务器包括了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资源服务器。这两种结构都有自己特有的优势,使整个平台有着良好的运行效果。如图1所示。学习者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时采用B/S结构,这能降低用户操作难度,使用户端不必添加、安装任何插件或程序就可完成所有操作,方便用户使用并实现了远程登录和管理;对教育资源批量入库、数据库系统管理等方面采用C/S结构,能增强系统管理的灵活性、可靠性,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4]。这种混合式体系结构综合了B/S和C/S结构各自的优势,保证了系统快捷、高效、安全、稳定的运行。随着平台的开发和完善,使用人员增多,使用时间延长,平台上的资源也会相应地增加,平台资源也越来越丰富。最终,资源的累积量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如图2所示。
(二)从教师角度出发的建议
高校教师应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学校网络教育资源体系的建设提供一些建议。作为对管理邻域有更深入认识的教师,更应为学校网络教育资源体系的建设积极献言献策。高校教师应了解学校现有的网络教育资源情况,包括资源类型、数量和质量,也应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评比比赛活动,使学校教育资源质量和数量增加[5],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学校提供一些适当的学术资源和资源渠道。教师在了解情况后,应向学生大力宣传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并指导学生使用教育资源。
(三)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女教工人数大量增多并在学校扮演重要角色。高校女教工包括专职女教师、女性教辅人员、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女教师为159000人,占教师总数的37.35%;教育部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高校有专任女教师624341人,占高校专任教师的46.48%,接近1/2。[1]
在国内,2004年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高校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33%;2005年,邱毅对陕西省34所高校进行调查,发现高校教师随着学历、职称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理问题有加速增多的特征。[2]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文科为辅的综合性大学,整个学校的氛围是以理工科为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师性别的组成。例如,外语学院女性教师明显多于男性教师,材料学院男性教师明显多于女性教师。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课题组对西南科技大学女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170名女教师为样本,发放了170份问卷,共回收165份,其中有效问卷165份。覆盖学校的文理科学院,文科学院,例如,外国语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经管学院;理工科学院,例如,材料学院、理学院、信息学院、土木学院。不同职称和年龄段,均为承担一线教学任务的女教师。其中的年龄结构为:36岁以下45人,36-45岁83人,46岁以上37人;学历结构为:博士20人,硕士79人,大学本科46人;专业技术职称结构为:高级职称51人,中级职称74人,初级及其他40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以访谈及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问卷调查内容采用SCL-90身心症状测评表,供选用90个题目,测量范围覆盖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九个因子。
调查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我校一线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测评,二是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划分对我校女教师进行测评,确定不同年龄段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差异。访谈主要针对心理健康专题展开探讨,用以确定我校女教师的心理状态,以论证测量数据形成的原因。让所有被试按照统一指示语要求填写scl-90量表。被试的真实心理健康状况,要求被试不填姓名,仅填写性别、出生年月、学历和职称。使用spss+pc9.0版统计分析结果。首先计算出各因子上的平均分,用平均分表示其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如果某一被试在某一因子上的平均分值
三、数据与结果
1.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
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165人中,有73位老师有各种比较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占总人数的32.7%,例如,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等占有比例相对比较高;有43人有比较明显或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占总人数的25.9%,例如,抑郁、焦虑、偏执等方面。
2.高校女教师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表2中可以看出,西南科技大学任课一线女教师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等五个因子的分值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强迫症、抑郁和焦虑。
3.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年龄、学历、职称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在年龄上,相对于36岁以上女教师,36岁以下的比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4个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平均常模水平(p
在学历上,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女教师,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具有本科及以下学历女教师,但本科及其以下学历女教师,焦虑和恐怖2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女教师,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
在职称上,高级职称比中级和初级及其以下职称女教师在9个因子上的分值均低且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
三、建议
目前,社会上有一个误区,高校教师是一个十分轻松的工作,既没有升学压力,课又少,是很多女性向往的工作环境。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1.高校高度重视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学校领导层,应充分考虑女教师的特殊原因和心理特征,在领导过程中体现人性化管理,不能仅用数字化指标对女教师进行评价,要关心女教师的家庭生活。克服只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只重视教师对社会的责任,忽视其对家庭和孩子的责任,只提倡女教师的“牺牲”、奉献精神而忽视维护女教师身心健康发展的倾向。同时,学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高校女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西南科技大学非常重视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四个组成部分,专门设立了女教职工委员会,针对女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春暖花开”女教职工巧手做花与插花艺术,教职工小家现场经验交流会,组织我校单身教职工参加2015“相约金秋”联谊活动等。
2.女教师要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首先要调整认知,找准压力源。比如,在理工科学院,男教师做科研多好于女教师,这时候女性教师自我期望过高,产生比较的心理,容易形成心理失衡的负面情绪,造成心理压力。高校女教师要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学习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要正确、客观地看待和评价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掌握心理放松技术,有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适时释放心理紧张,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女教师要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例如,西南科技大学校工会为女教师组织了不同的活动,如排舞比赛、烘培培训、插花培训、陶艺等活动,让女教师扩展生活兴趣的过程中扩大人际交往,形成各种层次的朋友群体,学会与更多的人交流思想和情感,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使烦恼和苦闷及时得到排解。
3.高校要为女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检查和心理健康辅导。
高校要有为女教师心理健康服务的专门部门,建立教师心理档案,通过建立女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可以让女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其调整心态提供依据,为缓解女教师心理压力、诊治心理疾病提供帮助,以便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服务。另外,学校应当聘请心理学专家开设一系列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向女教师传授心理调适的技巧,学习处理压力的相关方式,提高女教师的心理免疫力,以应对焦虑、抑郁、孤独等不良情绪,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西南科技大学校工会定期组织了家庭婚姻研究会系列沙龙活动,如伴侣关系、亲子互助”露营活动、爱的味道?亲子烘焙”专场等活动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心理学帮助和指导。
合并院校: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
这几所与浙江大学“同根生”的兄弟,一起回家是自然而然的了。新浙江大学的成立也开创了大规模多学科大学合并的先河,学校的一级学科博士点数也一举超过北京大学,成为中国高校中名列前茅的“巨无霸”。
武汉大学
合并院校: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
这几所学校的合并可谓是强强联合,不过合并之初也有人认为老武汉大学的牌子被稀释了,甚至有“武大大了,武水水了,武测撤了,湖医糊了”的说法。现在看来,这个说法偏颇了,正是有这几所学校的加盟,“武大郎”“武大娘”们才成了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
中南大学
合并院校: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
这所当年由三所综合排名都在60开外的大学合并而来的学校,在合并后的第二年,排名就超过了本省的老大哥湖南大学,一跃坐上了湖南省大学的头把交椅。国家重点学科从合并前的五个发展到现在的18个,堪称合并高校之典范。
吉林大学
合并院校: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邮电学院、中国人民军需大学
六所本科院校的合并算得上是我国大学的合并王了,同时也将“吉大”变为了“极大”。作为目前东北地区专业分布最全面和最合理的大学,吉大的东北王地位无人能撼。
扬州大学
合并院校: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
该校合并时间为1992年,几所普通高校+中专合并后成的江苏省属高校,近几年开始全面在一本招生。乳品工程是该校的王牌专业。
西南科技大学
合并院校:西南工学院、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按常规,科技大学应该是理工科为强项,但是追溯其两个前身,西南工学院前身为四川建材学校,绵经高专前身是以农学为特色的(绵阳农业专科学校)。但是这么一凑就是当今最热门的“科技大学”了,而且大区名字开头,想不火都难。
西南大学
合并院校: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
光这校名听得就很壮观。加之合并后,办学特色由“师范”“农业”这两个领域跨入综合模式,可以和以大区命名的东北大学、西北大学一拼高下。
南京财经大学
合并院校:南京经济学院、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这所在十年前由二本的南京经济学院+一个专科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一个成人高校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而成的学校,有了这么个“极品”校名。让人感觉跟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一个档次。没错,录取分数差不多是一个档次了。
中国药科大学
合并院校:南京药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
堪称中国高校合并改名升格之典范,两所以市为名的南京药学院和南京中医院大学在合并之后校名一步到位。大学有了,“中国”也有了。
清华大学
合并院校:清华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清华合并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虽然不能给这个牛校带来多少学术的利益,但能给其工业产品增加包装上的华丽。然而一些原本想报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艺术生,由于清华的分数门槛,只能另觅良枝。
上海大学
合并高校:上海大学、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
提到上海大学,大家可能觉得还没有上海大众出名。在上海这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压得它喘不过气来,合并了几所高校的上海大学却没有北大在北京的地位,看来上海这个名号也不一定是那么好用的。
渤海大学
合并院校:锦州师范学院、辽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渤海虽然是我国最小的海,但是在大学中,这是“气势”最大的了。该校的毕业生为了避免用人单位以为这是民办的学校,都会加一句:“就是原来的锦州师范学院”。不过开下了拿海做校名的先河,黄海、东海、北海这些好名字怕是要抢手了。
长安大学
合并院校: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
合并主体之一――“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作为亚洲唯一一个以公路桥梁设计和建设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想当初“西安公路学院”是多亮的名头啊!如今非得跟西安的厚重历史“攀亲戚”,改了个“民办”的名儿,真是可怜了长大的学子们。校名虽然搭上了“综合院校”的“车”,却缺了“办学特色”的“神”。
东华大学
合并院校:中国纺织大学、中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合并前的中国纺织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现代纺织为特色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而且从校名来看人们至少能知道这个大学是做什么的,合并之后却失去了“中国”的头衔。
湘南学院
合并院校: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郴州教育学院
如果你对《灌篮高手》《湘南三部曲》等日本漫画如数家珍,恐怕会以为这是一所日本高校吧,至少是中日合作办学。其实这是湖南郴州的三所学校合并而成的。所谓湘南,乃湖南之南的意思。不知在中日关系紧张的今天,这所高校的生源会如何。
哈尔滨商业大学
合并院校:黑龙江商学院、黑龙江财政高等专科学校
合并后算是有得有失吧,得了大学的名分,失掉了黑龙江的名字。作为我国首个开设商品学的本科院校,其实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没有黑龙江的省名,应该说该校还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重庆三峡学院
[关键词]循环经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X799.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020-03
1 引 言
伴随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剧增,城市规模扩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这些高楼大厦在建设与拆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废弃物,这些建筑废弃物具有较高的再利用价值。由于技术条件限制、社会观念缺失以及相关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导致建筑物废弃资源的潜在价值难以被完全开发,绝大多数建筑垃圾未经处理运到郊外进行露天堆放或填埋,耗费大量运输清理费用,占用土地资源,造成环境污染。据估计,我国城市垃圾多年的累积量达60多亿吨,平均每年以13亿吨的速度增长,其中建筑废弃物占30%~40%,堆存侵占土地面积达5亿平方米,全国有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我国自然资源人均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匮乏。建筑资源极度耗竭,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迫在眉睫。本文将从循环经济理论的角度出发,拟对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途径进行分析。
2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定义及现状
2. 1 定义
建筑废弃物是建筑物在修建、改建、扩建、拆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一定回收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是指将建筑废弃物经过拆除、分类、加工、深加工处理形成具有再利用价值的新产品。
2. 2 国内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现状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众多国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国外有许多成功先例,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早就意识到建筑物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重要性。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环境标志的国家。德国的每一个地区都有大型的建筑废弃物再加工综合工厂,仅在柏林就建有20多个,回收利用率达80%。197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再生集料和再生集料混凝土使用规程》,1991年又制定《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必须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将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回收利用率已达到95%。美国政府制定《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美国CYCLEAN公司用建筑废弃资源建设了一栋绿色办公大楼,面积6. 2万平方米,回收利用率已达70%。
在21世纪初期,我国政府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中,制定了长期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鼓励废弃物的研究和利用。将“建筑废渣综合利用”列入了1997年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我国首个建筑废弃物“零排放”项目成功运行:南科大及深大新校区前期拆迁工程中产生废弃物近100万吨,经过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资源化处理。经测算:节约土地资源约90亩、减少天然沙石原料消耗60万立方米、节省运输填埋费用4000多万元、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但总的来说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能力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3 循环经济理论分析与应用
3. 1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构建的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组织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等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开环式经济系统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环式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的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之中,使物质和能量在循环中得到充分利用。循环经济旨在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友好方式发展经济,以低成本实现高效益的生态化经济。
3. 2 循环经济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中的应用
在新型的循环经济体系下,建筑废弃物具有再利用的潜在价值。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达到节约自然资源、节约能源、美化环境、减少污染的效果,实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建筑物废弃物的资源化就是在构建的循环系统中进行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使建筑资源和能量在循环流动中得到充分利用。循环经济理论体系下构建建筑废弃物循环系统,如下图所示。
建筑废弃物循环系统
建筑物循环系统将传统的线性流程改为“建筑资源—建筑产品—建筑废物”的反馈式流程。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循环动力为组合生产、居住消费、整合利用、控制中心。组合生产就是利用建筑资源修建各种建筑。居住消费就是指对房屋的使用。整合利用就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建筑废弃物转化为可再次利用的建筑资源。控制中心是控制组合生产、居住消费、整合利用三个环节,为确保建筑废弃物循环系统高效运作,以达到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减量化原则是指减少在生产和消费中物质和能量的消耗,减少建筑废弃物的数量和体积,高效利用资源;再使用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尽量最大限度的使用建筑物资源,避免其过早地成为废弃物;再循环原则是指把建筑废弃物再次变成建筑资源循环利用,从而减少废弃物最终处理量。
4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的构建及合理性分析
4. 1 产业链的构建
建筑废弃物循环系统如何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如何把建筑废弃物转化为建筑再生资源。建筑废弃物循环系统是建立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的基础,而非简单的自然生物循环。由于大自然的分解—合成周期漫长,而人类对建筑资源的需求量巨大,所以我们必须建一条类似于生态循环的物质循环产业链。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体系将建筑废弃物直接转化为建筑再生资源代替自然资源,再组合生产形成建筑产品,在转化的过程中虽然需要新能量的供给,但所耗费的新能量是远远少于重新开发自然资源到形成建筑产品所耗费的能量,这是建筑废弃物循环系统物质循环中能量留存的结果。据专家测算,按目前技术水平,每回收利用1吨废钢铁,可炼出好钢850千克,节省铁矿石1. 7吨,焦炭0. 68吨或标准煤1吨,石灰石280千克,少采各种矿石20吨,减少运输量30吨。同用原料炼钢相比,对空气污染减轻86%,有害浮尘减少16千克/吨,固体废弃物减少12%,有害物处理量减少1/3,水污染减轻76%。节约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也解决了建筑物废弃物在生态系统中自然分解过程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占用土地等问题。笔者构建出一条循环产业链结构: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公司(移动处理设备)—处理程序(建筑拆除—清理分类—初加工—深加工)—废弃物资源化产品—构建销售渠道(就地使用、市场销售机构)—建筑材料消费—建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产品—废弃物”的循环模式。
4. 2 分析产业链的合理性
产业链从建筑废弃物产生开始,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公司接到建筑废弃物处理项目,使用先进的移动式处理设备运抵该地对建筑废弃物就地处理,此方法可以节约建筑废弃物的运输成本、装卸成本,具有较强的处理灵活性。再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明确的清理分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废弃物价值。再利用先进的处理设备对分类的废弃资源进行初加工、深加工,形成达到质量标准的废弃资源化产品。废弃资源化产品大部分用于就地建设使用,也可以卖给市场销售机构,以实现其价值。这样的模式以较低成本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第一、增加了就业水平。第二、房地产商也非常愿意将废弃建筑交由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公司处理,这样可以减少拆卸费用、运输费用、填埋费用。第三、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销售价值可以由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公司所得,刺激了公司的积极性。第四、建筑废物合理处理避免了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所以该产业链的健康循环得到了政府、生产者、消费者、社会、自然共同认可,满足了政府维持社会稳定、生产者追求利润、消费者物质需求、自然资源保护。在循环经济的环境协同理论中,这一产业链模式也很好地协同了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5 优化产业链的建议
上文对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进行了循环经济理论分析,得出建筑废弃资源化产业链是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但是产业链能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是产业链能够顺利高效的运转,所以我们必须强化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链接以及让产业链运转的动力。
5. 1 升化环节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获得建筑废弃物环节、加工处理环节、再生产品销售环节。①获得建筑废弃物环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公司应该做好公司形象,充分展现公司实力,积极争取建筑废弃物处理项目。②在加工处理环节中,应该大力支持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科学技术研究,制造先进的废弃物处理设备:a. 保障废弃物资源化产品质量,让消费者用得放心。b. 提高生产力效率,降低废弃资源化产品成本。c. 避免二次污染,避免在资源化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和不合理能源消耗以及所生产产品本身对环境的污染。③在销售环节,应该合理的介绍该产品的性质为再生产品,同时给予质量的保证,对其性能和使用方法向消费者一一介绍,让消费者对建筑物再生产品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5. 2 强化链接
强化链接分为强化外部链接和内部链接。强化外部链接指政府对该产业链的各环节间链接的强化,强化建筑废弃物的生产者、再生者和消费者的关系,达到废弃物产生者积极配合、再生者积极处理、消费者愿意使用。政府应该建立合理的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质量指标体系和对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公司严格的监管制度,保证再生产品质量,避免再利用变成再污染,给社会带来损失。内部强化链接是指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公司内部应该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精简的组织形式,保证产品低成本高质量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
5. 3 鼓足动力
①市场机制是推动产业链发展的内在动力,政府政策激励是推动产业链发展的外在动力。在市场经济的自由、公平、合理竞争中,市场可以发挥“无形的手”的力量,利用价格信号控制产业链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经济效益,所以政府应该为该产业营造良好的竞争气氛,保证市场公正、公开、公平。②只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是不够的,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只关注企业个体成本,不会关注企业自身所造成的社会成本。产生的建筑废弃物所造成的负外部性就是社会成本。在没有其他外力的作用下,建筑企业不会为社会成本付出代价。负外部性不能自发调节,市场机制就会失灵。政府必须出台相应政策把环境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界定其产权,将企业产生的污染外部性内在化。所以政府可以施行管制,将建筑废弃物不经资源化处理随意填埋的行为进行处罚。也可以采取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矫正税和可交易污染许可证。这些措施使得建筑商不得不将建筑废弃物交由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公司处理,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行业起到开源的作用。③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还在发展初期,还需要政府在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的扶持,增强该行业在市场的竞争力。④增加天然建筑原料的开发税收。此举增加了原生建材的生产成本,可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也增强了再生建材的竞争力,保护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行业的健康发展。
6 结 论
建筑废弃物资源的开发运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的作用,但是我国对建筑废弃物的重利用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比率非常低。我们不能仅仅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忽视环境污染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效益,我们需要看到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给我们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技术挑战和成本付出,但从长远来看,对我们国家的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国内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有效的尝试,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学习发达国家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高效的管理制度、合理的产业政策,结合中国社会环境,将建筑废弃资源的利用产业化,形成建筑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海萍,宋德萱. 建筑废弃物管理的生态发展之路[J].住宅科技,2011,31(10):24-28.
[2]王家远. 建筑废料减量化管理措施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报,2004,21(9):32-33.
[3]徐平,张敏霞. 我国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化分析[J].能源环境保护,2009,23(1):24-26.
[4]张翼鹏,戴连鹏,范文涛. 谈国内外建筑垃圾再利用的发展和现状[J].科技信息,2010(4):394-395.
[5]李云燕,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框架与内容探讨[J].生态经济,2006(5):60-63.
[6]冯久田,尹建中,初丽霞. 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2):28-33.
[7]刘永彬. 废钢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及发展前景展望[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5(5):25-30.
[8]N. Cregory Mankiw. Essentials of Economics,5th Edition[M].Cengage learning,2010.
关键词:科技活动;路径;思考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38
1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意义
首先,大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科技活动实践中,学生们在突破传统观念和已有知识的束缚,敢于大胆提出假设,提出实用性的科技制作和论文。如:餐饮垃圾回收处理过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绵阳市为例,实用性强,能够变废为宝,在环保方面很有价值。此课题在2015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
其次,科技活动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实实在在的付出。实践中需要我们本着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的工作态度。在每年的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活动表彰会上,学生代表们除了谈他们在专业方面的收获外,还深刻体会到做科研的基本方法,同时也陶冶了思想品德。很多高校都会举行学生颁奖典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科技活动。例如,在2016年12月举行的西南科技大学首届优秀学生颁奖典礼,展示学生科技活动作品,旨在宣传各种获奖作品,提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再次,大学生科技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竞争激励的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大学生科技活动则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参与者能够在未来的岗位中得到重视,并且其能力也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第四,大学生科技活动有助于培育和建设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学习氛围更浓厚,同学们的积极性更强,综合科研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有助于建设校风和学风。
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是大学生校园文化很重要的部分,开展好经管类大学生科技活动,就需要结合经管类各个专业特色,有重点有方向的带领同学们积极参与,需要学院领导重视,需要学院各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奉献,还需要各专业学生的参与,各个要素都缺一不可,需要有效的工作机制发挥各个角色的积极性。
2科技活动长效机制建设――五个支撑、一院一品
为了学生科技活动持续发展,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学校建立了长效机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技活动组织管理体系,五个部门的支撑(科技处、教务处、工程技术中心、专家委员会、学生科技活动委员会),打造一院一品。由教务处、科技处立项审批,学工部每年有教改项目,经费投入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申请,学生也可以加入,每年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学院召开动员大会,学生自由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课题,学生根据课题创建团队,并且最终以课题成果对团队进行考核。最终高校各级团队的课题成果进行评比,以此将优秀的课题进行申报,以此参加省级、国家级的科学竞赛。
图1科技活动长效机制建设3长效工作机制下的路径探索
3.1利用经管学院专业特色,搭建平台
据调研,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科技活动指导应该本着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各个专业特色,比如物流、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企业管理专业等在专业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各个专业的学生组建一个团队,各个年级都可以参加,比如有代表性的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低碳经济――农业化标准发展研究、网中网财务决策大赛、创新创业杯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存发展模式调查研究――中国科技城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案例分析大赛、模拟炒股大赛等,很多学生通过更多的平台和资源和其他学院学生和老师组队,如:全国无线电测向竞标赛、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口语测评大赛、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结构设计大赛、国防学院举办的节能减排大赛。发挥5个部门的作用,协调各部门和学院,构建学生科研与教学对接、与实验对接的平台。
3.2一院一品,打造品牌化学生科技活动
各学院申报学生科技活动项目的热情越来越高亢了,为了有效的引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整合校内各学院的资源,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学院一个学生科技活动品牌,比如经管类可以打造和专业相关的挑战杯竞赛、财务管理决赛、案例分析大赛、节能减排大赛等具有专业优势和特色的大赛,打造具有经管特色的科技活动品牌。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学校五个部门对申报的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学院品牌科技活动的打造不仅实现了财、物等资源的“开源节流”还能将整合到的资源吸纳更多的学生参加,这种科技活动项目体系的构建将与市场经济有效融合,拓展了科技活动的品牌效应,在学生中树立典型,模范,以点带面拓展学生科技活动的影响度。
3.3科技团队建设,促进学生科技活动有序发展
在学生科技活动组织中,结合专业特色,整合校内师资,大力发挥学院师资团队的力量,让专业教师和专家团队指导学生科技活动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水平的一盘散沙方式走向有序的方式,从低水平的自发形成方式改变成高水平有科学的管理方式,就需要做好:项目团队的建立、项目可行性评审、经费的配套和使用、中期的检查与调整、规范参赛程序、成果展示、经验交流与后续规划等。申请项目的程序和活动运作程序的确定,使学生们从一入学就可以开始考虑自己的科研规划,自己在什么时间、搞哪方面的课题可早做准备,使课题的申报工作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让全院不同层次的学生普遍受益。
3.4充分利用学院导师制工作机制,鼓励学生广泛参与
新生报到后学院就安排了导师制,每10个学生同一个导师,在政策有力,激励有力的平台下,鼓励学生和导师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学院还把导师评职称,对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认定,参与指导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获奖与绩效奖励挂钩等一系列措施被用于完善W生科技活动工作制度体系,取得了突出的激励措施。不论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团队还是研究生导师下的团队,在申请课题项目成功后,群策群力团队协作,科技创新成果斐然,学生和教师的参与度逐年提升。
3.5工程训练中心――实验平台
《创造学与创新实践》课程是学校创新实践基地开设的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作为全校各专业的选修中的必修课,该课程经管学院学生几乎全覆盖。工程训练中心开设的以工程技术中心实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院也搭建广泛的实践平台,实现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科技创新实训的平台。
大学生科技活动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作用非常显著,作为高校教师,在注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同时,既要注意总结成绩,又要随时发现和解决遇到的难题。首先,结合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学校拨款是主要渠道,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本人也要拿出调研资金,比如,学生获得的学校奖学金,鼓励自己参与科技活动,并通过成果转让实现自己的流动与积累,符合经管类学生的成本效益分析,最终过渡经费自主自己。其次,将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将科技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计划,深化教学改革,也可以作为学生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充分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补。
参考文献
[1]向晓东,张榜生,刘晓云.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5):2024.
[2]赵侠.对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1999,5(15).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实施根本性的变革。本文提出了研究生教学必须坚持“三个转变,两个结合,一个核心”的新教学法。所以,探寻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与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增强研究生教学效果的时效性,对于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和政治觉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然辩证法
随着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调整,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做相应的变革。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教学方法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充分结合网络、手机终端,在微博、微信、数字电视、数字网络的影响下,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和管理者积极探索的问题。本文结合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教学的长期探索与实践,探寻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分析影响这一趋势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在网络化、信息化条件下,构建以硕士研究生为本、师生双向互动的“321”教学模式。该方法主要是指研究生教学必须坚持“三个转变,两个结合,一个核心”的教学法。“三个转变”是指教师教学逐步由“主导向引导转变”,学生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课堂氛围由“单一被动向双向互动转变”;“两个结合”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一个核心”是指整个教学成败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起着核心作用。研究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新媒体条件下的特点,并探寻适合时展的方法,增强教学的可行性和时效性,对于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和政治觉悟,培养主业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的高层次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足
“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办学宗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的根本标志之一。”[1]自我国研究生招生以来,我国培养了大批的专业精、政治素质过硬的高层次人才。这其中与对研究生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分不开的。但是,随着我国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规模越来越大 ,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的效果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年来,新媒体迅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化的大量普及,微博、微信充斥丰富了我们生活,同时对研究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一)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总体来说是积极上进,有责任感。但由于显示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表现出了不仅令人满意的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政治素养不高。研究生从小学开始就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接受理论教育,到了大学本科阶段,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学习理论,并要求他们能以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新情况、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但从现实情况看,不少研究生对的基本立场和观点都不熟悉,更不要说运用的立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些理工类研究生对政治不感兴趣,专注自己的专业,结果出现了一些“政治文盲”,经常闹出政治笑话。
第二,道德行为与其学识极不匹配。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不仅要求其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较好的道德表率,成为道德模范。但是,有些研究生却表现出了与其知识和学历不相匹配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其一,责任意识薄弱。由于受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有的同学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片面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社会担当,甚至一些研究生连研究生班的干部都不愿意担当。其二,集体观念淡薄,团结协作意识差。研究生由于学习的特殊性,研究生集中学习只有一年,其余时间大部门都是各自做试验和课题,这必然导致研究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比较少。再加上自私和自我封闭,长期以来必然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薄,团结协作意识差。其三,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近年来,由于竞争日趋激烈,研究生在学业、经济、就业、以及处理个人问题上的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压力使得他们难以平静心情专注学问,生活中变得自私自利,学习上急功急利,在各种压力下,心理这些年来各高校频频出出现各种问题。历年来的研究生跳楼事件就典型的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自然辩证法”作为研究生的公共课,其开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握自然、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理工科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自然辩证法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但从现实来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却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但其根本原因确是创新文化的缺失。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一定文化影响,这种文化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文化,二是西方文化。从通行的 《自然辩证法》教科书?内容来看,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五个方面,全书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哲学认识的巨大进步为基础进行论述,全书仅在文末提到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涉及中国文化内容很少,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因此,“在课堂中引入中国文化因素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弥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本土文化底蕴的不足。”[2]而我国研究生在在整个人生学习过程中,受西方形式逻辑的影响非常严重,因此,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创新能力不足。
(二)从教师层面看,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要求,教师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也影响着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第一,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已经不能时展的要求。在旧媒体时代,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是有限的,媒体传播的信息是可靠的 ,大众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媒体传播的知识和信息。除此之外,学生大量的知识是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但是,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微博、微信广泛发展,新媒体影响着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学生也成为媒体终端,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也由过去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学生更直接成为各种信息的提供者和者。所以,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中“满堂灌”不感兴趣,对教室教授的不感兴趣的话题也在关注。所以,出现了现在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口沫四溅”,学生在自己座位上毫无反应,低着头,关注自己的手机的不协调现象。所以,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引进与现时展的新的教学方式。
第二,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也影响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从我国研究生师资培养来看,我国研究生教师随着招生的规模逐年增加,总体上满足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但是,随着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由原来54个学时,变为现在的18个学时。随着学时的改变,所需教师就大量迅速减少,一些学校原来打算引进这方面专业的教师,现在也不在引进。随着老教师的逐步退休和一部分教师转上其他专业课程,自然辩证法方面的专业教师就越来越少,一些学校就临时找来上公共课的教师临时凑数,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教师也不在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成为了一种职业,部分教师也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做一份职业,他们只关心自己完成的工作量的多少和报酬的高低,对上课的真正实效漠不关心。教师的责任心的缺失和专业素质的不高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偏低。
(三) 学校管理部门的考核方式也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从目前各高校对于教师教学也记得考核来看,大多数学校只注重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完成,比较注重数量的考核情况,而不太注重教师教学的真正实效。就其原因,数量的考核直观、清晰,易于把握,而质量的考核则不易把握。在公共政治理论教学中更是如此。一些学校也采取了“专家评价+学院领导评价+学生评教”的方式对教室授课进行考核,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也不尽如意。如果说是这个领域的专家,那还能真正提出一些实质性的效果。但有些学校所谓的专家,其实就是退休教室,甚至出现文科专家听取理科教师上课,理科退休教师为文科教师打分的荒唐现象。学科的不同,教学思路与理念会出现较大差别,难怪一些年轻教师对所谓专家不屑一顾,对专家的评价极其不满。在学生评价方面,最初学校设置评教系统,是便于教师认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效果。但从我校实际操作效果来看,结果完全相反。这是由于管理部门的“懒惰”所造成的。由于管理部门简单、直接利用学生评教结果,把学生给教师打分直接当做教师授课水平考核的依据,并将这一结果与教师的奖金、评优、评职称挂钩,这就必然导致教师不得不认真对待学生评教。甚至一部分教师为了学生对自己评分高些,不得不采取一些迎合学生的措施。所以,学校出现了教师怕得罪学生,不愿意管学生的敷衍教学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必然变差了。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存在的特点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本科生相比,具有其自身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它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人们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争取最佳教育效果的规律。同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和实践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其独特要求与特点。目前不同学校教育者都在努力探寻适合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与方法,并结合本校研究生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如复旦大学学院王贤卿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最核心的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创新理念。山西财经大学学院武晓峰则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力求做到“四个突出”,即:要突出培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理论思维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实践性与针对性;要突出研究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考核目标中的综合素质与研究能力考查。西南民族大学贾秀兰则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教学方法的探索是一个重点,要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列为专题加以讲授,并进行课堂讨论,形成教学互动,促进师生交流,可有效地提高研究生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但是,这些教学方法探索与教学特点的探寻还是具有单一目标,缺乏对学生现实时代环境的分析与考量,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要充分考虑网络、微博、微信、数字网络与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和冲击;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探寻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和方法,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具有的优势,并结合传统媒体的优势,探寻更加符合研究生认知心理和可接受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和时代性,培养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创造型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此,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和研究生院出台研究生改革和创新计划,支持教师大胆改革。为此,《自然辩证法》课程组对本课程教学进行了大胆探索,提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321”模式教学法。该方法是指研究生教学必须坚持“三个转变,两个结合,一个核心”的新教学模式。其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三个转变”是指教师教学逐步由“主导向引导转变”,学生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课堂氛围由“单一被动向双向互动转变”。首先,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授课模式,改变教师完全忽略学生的主控课堂的教学习惯,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向有关问题的方向思考,教师职责则由主导向引导方向转变。其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听课和做笔记的习惯,要通过事先设置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完成有关问题的学习,并在课堂中和其他师生探讨,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其三,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由“单一被动向双向互动转变”。由于过去是教师完全主导课堂,忽略学生这个主要主体,所以教学效果不佳。现今要充分发挥学生这个主体。因此,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这个主体的切身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引导学生对有关话题有话说,想要说,而且必须说,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参与性,从而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健康、正面发展。
第二,“两个结合”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为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时效性,教育部开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课,目的就是把大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增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此环节,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了正确的认识,用有关理论解决现实社会重大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没有专门的实践课,但是各高校也都设置了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目前很多学校这一环节都是由学工部在负责,因此往往与理论教学相脱节。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同时也为了增强学生实践环节的目的性,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理论教学的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并把实践教学中的事例和材料引入课堂,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增强了时效性,学生也能真正感同身受,从而真正达到对研究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第三,“一个核心”是指整个教学成败的核心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课堂的把控、课堂问题的设置、课下材料的准备、课堂互动的引导与把控,各方面工作做得好坏与否,效果怎样,核心人物还是在教师。所以,教师在课前要做充分地准备,要详细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否则,就可能失败。正因为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所以有些教师完全不让学生参与发言,怕掌控不了课堂。有些教师又完全让学生发言,教师掌控不了课堂,起不到正面引导的作用。
三、“创造5分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还要受到创新环境的影响。创新环境包括硬环境( 由物质环境和刚性的管理体制及人员组成) 和软环境( 由人文环境、弹性的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 两大类。本文主要涉及创造过程的人文环境中课堂创新氛围的小环境的营造,具体途径就是在每堂讲课前设置“创造5 分钟”。所谓“创造5 分钟”,就是研究生通过创新文化等的熏陶、创新意识的培养,把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科研中最有创意、最有心得、最受感动的一件事用5 ~ 10 分钟的时间在课堂上通过视频、图片、讲演、实物、表演等向大家展现。由于这个活动是一种自由、开放灵活的交流活动,参与活动的人只要有灵感、创意、创作,都可以走上讲台。通过这个活动,其目的在于交流研究生的创新心得,打破思维定势,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从而唤醒每个研究生潜在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冲动并最终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创造5分钟”这一活动环节最先由中国科技大学刘仲林教授创立,笔者作为刘仲林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深深感到这一环节的时效性,所以在笔者回到西南科技大学后,在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推行这一教学实践环节,也赢得了同学的广泛好评和喜爱,效果非常好。
总结: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效果决定着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只有各级研究生管理部门和广大教师学者深入探讨,才能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水平,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觉悟,从而为早日实现中国梦献出自己的力量。
[注释]
①目前各高校使用的 《自然辩证法》 教材版本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以郭贵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 2013年1月第 1 版) 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为依据。该教材是教育部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配套用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科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 [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赵四学 刘仲林:《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五创一体”法探微》[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9期,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