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范文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

第1篇: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范文

1 利用远教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讲,在导入中,枯燥的讲解,或者煽情的演说,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阶段的深入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从远程教育资源中选取教学需要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课堂内容,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也只有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他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其具体表现为——我要学。这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的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

现代远程教育网上的“课程资源、学习指导、课堂实录、媒体展示”等各种资源,抽象的事物可以形象化,复杂的问题可以简单化,颜色变化可以多样化,还可以展现普通教学无法演示的宏观,微观世界,并能储存大量音频、视频文件等;还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诱导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媒体的活动。在全方位的影响下,增强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爱学,学习的责任也就能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的学习才是一重真正的自主学习。

2 利用远教资源,创设更具直观性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往往需要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利用创设的情境,扶放并行,引导学习探究,给他们“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的机会,精心设计,突破重点难点。

3 利用远教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远教资源的运用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利用远教资源,充实了教学素材。远教资源上大量的图像,文字,视频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例如:老师们可以用“学科资源”上的优秀教案进行备课,大胆的对原有资源重新编辑、改造、升华,从而更有效的组织利用资源,制作出更符合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用进课堂,更加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如我在英语复习时,利用课件动画素材制作课件,创设了情景,把内容很直观的表现出来,在播放时同学们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复杂零滥的知识,枯燥的语法,头疼的书面表达,如此有趣。例如英语语法知识的学习,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来让学生学习,很显然是枯燥无味,利用远教资源,合理整合制做课件,则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例如:〈Go for it〉七年级unit 5是学习现在进行时态,下载一些图片进行动画制作,通过说句子,让学生领会现在进行时态的意义,视频展示句子时,将谓语部分用醒目的红色加以强调,留给学生的映像极为深刻。再出示一些动画让学生用现在进行时态描述,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很好。

4 运用远教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活动

第2篇: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范文

一、主要工作回顾

1、倡导学习之风

本学期,数学组大兴读书学习之风,读课标、读教材、读理论以促进教师自觉将新课改理念融入课堂,指导教学改革活动。

2、狠抓常规教学管理

要求每位教师要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务必做到:认真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辅导差生。分管行政加强了全册教学计划、课时教案撰写的指导、检查和修改督促工作。数学组的常规教学资料从规范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教研室的集体视导中也得到了较高评价。下期拟针对其中的不足,进一步给老师们提出完善要求。

3、继续组织好双周一次的业务学习。

本学期数学组业务学习的重点是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不管是教材分析、理论学习、观摩教学、业务竞赛均围绕目标展开,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面仍一如既往,延续了我组教研之风的优秀传统。

4、继续完善素质教育质量监控机制,强化质量意识。

重视教学质量分析,鼓励教师把教学质量分析纳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去。争取每次测试后,都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纵横比较。如试题的难易度、学生做题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反映出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明确改进的方向。毕业会考及三年级监控考试及其它年级期末考试成绩较好,班级与班级差异不再明显。

5、研究实效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为了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从而树立研究课堂、改造课堂、把握课堂、享受课堂,向每节随堂课要效率和质量的意识,本期我们开展了全体50岁以下教师参与的校际随堂赛课、展示课活动。本次活动参与面广,历时较长,成效较高。此次活动我们邀请全体教师作为评委,发放评分表,统一计算平均分的形式决出成绩。此项举措在提高了活动本身公正性和透明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老师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得到较好评价。为将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赛课活动后,又单独针对此次赛课活动举行了诊断分析会,分析会上也是人人发言,坦诚相谏,邓老师的引领更为分析会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6、大胆走出校门,扩大学校影响。

本期得到学校和教研室提供给的两次外宣机会,一次是参加在山西长治举办的第三届“杏星杯”教学艺术大赛,一次是5月30日长生学区的课堂展示。两次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效果。我在参与这两次活动的同时,总是不时时机地向兄弟学校、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宣传我们的数学组,我们的弹小,也算是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一位长生小学的张主任对我们数学组校本教研工作的印象是“实在有效,不摆花架子”,这是对我们工作的一个侧面肯定。

二、主要经验

常规管理一定要“细”,体现“人性化”。比如教学计划或教案的修改意见要实,语气要委婉,督促落实一定要勤,要严。这样做好做实一年或一学期的工作,带来的可能是几年的轻松管理。

三、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才有回报”,在全体老师们的拼搏、奋斗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我们的不足:

1、我们的理论水平仍存在着欠缺,老师对自己的丰富经验及心得少于总结或是论文缺少生命活力。在下学期我们将更进一步鼓励教师多多地阅读教育刊物,多写写教学故事、教学反思以进一步提高理论的素质,以理论来指导、武装我们的实践。

第3篇: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范文

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普遍不被重视,在小学课程教学中偏安一隅,自生自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实施全凭执教老师的自觉,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可想而知。初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甚至不少的学生来自乡村小学,信息技术基础普遍较差,甚至是零基础。在立足学情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以信息技术中考为方向,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以教材为纲,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改造。本学期主要学习了打字练习和计算机的硬件组成、windows7系统的操作。信息技术课长期得不到重视,绝大部分家长也视电脑为洪水猛兽不让孩子接触,孩子的动手能力非常差,在学校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也得不到保障。本学期用了一半的时间进行标准指法的打字练习,想要给孩子终生使用电脑打下一个良好的习惯和基础,可由于练习时间没有保障,效果不太理想。通过对计算机硬件和Windows7操作系统的学习,学生大体上明了硬件和软件的作用,以及一些通适行的操作,能对文件及文件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掌握对它们的基本操作。

要上好信息技术课,就要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很多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课就是用来放松的、换换脑筋的,并没有视其为真正的课堂。首先向学生讲清楚信息技术是中考的一个科目,也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必修课,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社会,掌握好信息技术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更是如虎添翼。

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本学期严格课堂管理,无论是课堂纪律,还是卫生保持都做得不错。学生进入机房不准携带任何零食;课前检查机器和卫生,认真填写上机记录;老师讲课时专心听讲,不准随意说话,对实际操作时无所适从的学生及时提出批评并要求他们站着听课、及时关注他们接下来的操作情况,持续关注并跟踪指导;离开机房时,学生统一把凳子放到桌洞下面以保持机房的整洁,对违规者由值日班长通知本人并扣该生的量化管理分。

帮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信息技术课本并不是每人一本,而课本与我们学生的学情也很不合拍,每周一节课知识点不容易得到巩固,因此,信息技术课堂笔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学期我要求学生每人一个专用的硬皮抄作为信息技术笔记本,不带笔记本不准上机。一开始很多学生都是临时拿一个打草本来应付,经过

两三个星期的整顿,本子的问题解决了,但怎么记的问题又来了。小学时,他们没有记笔记的习惯,对课堂重点内容也不会整理,我对课堂笔记的格式提出来具体的要求,对需要记录的重点内容及时提醒,并向学生展示特别优秀的课堂笔记,引导他们从书面、格式到内容都逐步规范。为了让学生重视课堂笔记,在每节新课之前,先让学生用一分钟的时间阅读上节课的笔记,然后合上笔记,等待老师提问。

宽严相济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方式,老师既要板起面孔严格要求,又要放下身段与学生互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课堂纪律是必须的,适当的惩戒室必要的,但也不能总是虎视眈眈的一副冷面孔,对学生也要适度的奖赏和鼓励,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词。通过赞赏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敢和你交流、愿意和你交流、喜欢和你交流,进而体验学到知识的快乐。有安静舒心的学习环境,有充满爱意的师生交流,有老师的赞赏和鼓励,学生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才会向往你的课堂。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讲课思路,认真上好每堂课。课前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常常不能很好的吻合,也是正常情况,但我们不能一条道走到黑,每堂课下来我都会做及时的调整,并记录在教案上。一个年级12节课下来,边教边改,到最后不能保证每节课都是精品,但起码能做到这节课很流畅,上起来很舒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听了山大附中王占钦老师和本校吴志芳老师的课,对他们的信息技术课由衷地板赞叹。他们对课程精心设计,既让学生既学到信息技术的操作知识,又把具有本地特色的情感教育融入课堂,实在难能可贵。在他们的启发之下,我也尽量把情感教育试着融入课堂,让学生在学到信息技术的同时,对生他、养他的脚下的这块土地有更多的了解、更深的感情,真正把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爱我家乡、奉献定陶”落到实处。

做好教学工作之外,学校办公室主任和电教管理员的工作也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办公室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 ,繁杂而琐碎,加班加点是工作的常态;电教管理员的工作就是救火队员的工作,无论是教室的一体机、老师的计算机,还是学校的网络,哪里出了问题都要在第一时间解决,尽量减少对学校工作的影响;每个星期天都要检查、批阅综合组老师的随笔和教案,统计一个星期的考勤情况。

圣人求缺,凡夫求全。圣人离我们太远,我们只求不断完善我们的工作,克服我们的缺点。钱钟书曾说过,“一个人的缺点就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恕不知,这红屁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对自己的缺点,自己最清楚。

第4篇: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范文

如果说课堂是孩子们汲取知识的海洋,那它必然应该是水波浩淼、气象万千的。可走进某些课堂,我们看到教师的教案上永远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永远有一个牢不可破的框框;我们看到模式墨守成规、方法一成不变;我们看到无上的权威、严厉的说教,以及无条件的接受和战战兢兢的服从。于是,孩子们失去了海洋。课堂,是指向过去的世界,还是面向未来的时代?是以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为本,还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是以单通道方式向学生进行灌输,还是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发展、学会探究?每一个答案都是后者,每一个答案都要求我们完成第一种改造:变“死”的课堂为“活”的课堂。

课堂是教师耕耘的责任田,但更是学生收获的庄稼地。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你我都不能取而代之。可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为主角,学生成道具的戏剧时时在课堂上演。我们何必高高在上?我们何必板起脸孔?我们何必去牵着学生的鼻子?我们何必永远只会说指令性的话语!难道面对前人知识、文化、智慧的精华,教师与学生是不平等的吗?这样的教师角色,体现不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也贬低了你我的生命价值。其实,在课堂里,老师、文本、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我想,学生欢迎这样的教师:闻道有先、授业有道、解惑有法;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平等、民主、自由。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第二种改造:变“教师的课堂”为“学生的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前人早就告诉我们书本和实践是不能割裂开来的。我们要完成的第三种改造便是:变“书本的课堂”为“生活的课堂”。让家事国事天下事伴随着风声雨声读书声走进寒窗;让书本上的铅字,跳跃成大自然的花红柳绿、鸟兽虫鱼;让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目光穿越过去和未来,关注个体和社会。不可想象:教育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怎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抛弃那些无聊的让孩子讨厌的练习吧,多读,多写,多实践,让我们营造一个真正的“大课堂”!

我们在课堂里辛苦跋涉,从冬到春,从秋到夏,且行且思,知道唯有改造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活力!

第5篇: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范文

关键词:教师;教案;专业成长

收稿日期:2007―11―28

作者简介:牛震乾(1980―),男,甘肃省会宁人,甘肃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研究。

教案是指教师以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实施方案。它既可以是教师的一种授课方案,也应是教师成长的“档案袋”,通过教案教师可以积累教学案例,反思教学中的困惑和不足,综合分析解决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

教案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广大教师熟悉,但由于传统的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化、模式化,加之教案逐渐成为常规管理的手段和评价教师日常工作的一种参照,教案与教师的教学生活正逐渐脱离,许多教师一提起教案便有很多意见和抱怨。面对此种状况,重新审视教案与教师的关系,理解教案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案:伴教师步入教学之路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研究,并提出各自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其中福勒和布朗(Fuller&Brown)关于教师关注阶段的研究颇具代表性。他们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个阶段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时刻关心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怎样看我?领导是否觉得得不错,等等。一般来说,师范生和新教师比老教师更关心这类问题。第二个阶段是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生存时,他们将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成绩。在这一阶段,教师所关注的内容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他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一般来说,在职教师比师范生更关心这一类问题。第三个阶段是关注学生阶段。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将进入第三阶段――关注学生的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求,教学材料可能适合学生学习,也可能不适合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成长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需要,这些需要将会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和教学行为。

从以上福勒和布朗关于教师关注阶段的研究可以看出,教师职前教育只是为其以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一个专业知识以及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具备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而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学会“教”――这一教师必需的能力之一,则是在学校的实践教学中通过就业经验逐步获得的。国内外学者关于专家型与新手教师的研究发现:①新手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中常常是盲目而不科学的。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难点和关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不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不重视向学生传授策略性知识,只注重向学生传授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而专家型教师则能依据自己丰富而高度组织化了的实践知识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能巧妙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过程之中,同时能利用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教学法知识,向学生阐明概念并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

可以看到,刚入职的教师在教学初期并不能将自己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具体的教学情景结合起来,很少能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行为进行调整,他们更注重自己的某个具体教学行为是否成功,却忽视了对学生反应的思考。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这样说道:“现在的教学中较高一点的要求就是为了把知识向学生交代清楚,其他东西很少去体会。”在这种情况下,教案能帮助新手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蓝图用“文本”形式表现出来,对新手教师而言写出较为详细的教案有利于理清思路、沉着应对,减少教学时的不确定感,找到一种方向感、自信心和安全感。这样做符合他们在教学初期的实际需要,教案能帮助新教师在工作初期克服因适应工作环境而带来的盲目和慌乱,给他们以胜任教学工作的自信,从而能顺利地步入自己的教学之路。

二、教案:教师专业成长的“档案袋”

教师工作是一种专业工作,所谓专业工作即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条件,教师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和专业自。那么,教案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首先,教师研制教案时对课堂教学进行预先设计促进了教学工作的科学性。教学活动是一种科学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总是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展开。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要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知识能力的初始状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作一全面的考察。这种全面的考察必将反映在教师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因此,教案的研制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对自己组织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结构的规范和优化过程,从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到对实施过程的检验再到最后对教案的评价修改,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过程。应当指出的是,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教案,要把教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自己体会到的一些新的想法充实到教案中来,修正不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逐步使自己的教学成为一个较科学的活动过程。这样,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教案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不仅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教师更应该成为研究者”是伴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入的最响亮的口号之一。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背景下,作为教学工作主体的教师只有不断研究自己的教学工作,才有可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促进自身的发展。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是课堂教学进行的一种理想化的设计文本。但是,实际的教学情景中存在着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这些不可预知的因素有时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解决的,有时在课堂上解决不了,需要在课后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教案能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自己的教案为“载体”,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最后在课堂上对行动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通过教案研究自己的日常教学,不仅有利于单个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更适合同一类问题的系统分析和解决。

第三,教案还可以促进教师形成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良好的反思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也是现代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曾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教师善于从经验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那些心照不宣和不言而喻的个人信念、预先设定,往往潜藏在历史深处,日常教学中处处依托之,往往习以为常,不再追问,成为思维的盲点”。②教师对反思自己教学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反思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探索新的突破口。“反思不是一种没有着落的口号”,而需要依托一定的反思材料,反思的结果也需要凝成一定的“物化形式”。写教学后记是教师的一种课后反思活动,把教案作为一种反思文本符合教学后记及时性、验证性的特点要求。因此,大多数教案都在后面附有“教后感”或“教后反思”部分。而这一栏该写什么、怎样写,又有什么作用?笔者曾对101名甘肃省省级骨干教师进行了关于教案问题的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01名老师中,有42位老师觉得写“教学后记”只是“应付一下检查而已,没什么可写的”,占到接受调查教师总数的将近41%。其实,“教后记”是教师积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的凭据,对于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就认为:“我们的教学工作,犹如永不休止地登陟高山群峰,写'教后'则好似一位古代诗人描写其登山感受所言:一登一陟一回顾。一登一陟,站得高,眼前境界就开阔起来:一回顾,看到自己艰辛走过来的路就分外亲切,信心倍增,抖擞精神攀登更高的山峰”。③“教后记”的写法不拘一格,通过广大教师的总结和作者自己的体悟,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写“教后记”的内容和方法:

1.记载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包括实际教学效果与备课设想的差距,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原有计划的变更情况、知识传授的效果如何等内容。

2.记载教法情况。记录这堂课中教法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教学步骤所作调整的原因,以便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后的教学。

3.记载学法指导情况。教师着重对学生预习、自学、阅读、总结、思维训练的指导方法进行记载,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记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

5.记载自己通过施教所获的体悟。记录自己在教学中最满意的地方在何处,还有什么不足,从实践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课堂管理(课堂秩序的制定与执行、问题行为管理等)与辅助教学行为(动机的激发、师生交流、强化、教师期望的表达等)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在教学中对某个问题又有什么新的体会,这些切身体验能不能与更广泛的教学理论联系起来等。

总之,写“教后记”的方法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可以是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其他几方面的。但在记载上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重视教学的成功之处,又要找到教学中的失误,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和业务素质,优化课堂教学,并能给教案一个精彩的结尾。

最后,教案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文字载体。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总是带有鲜明的个性。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④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一般而言,具有个性的教学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层次的领悟。对教材的理解,一般有四个阶段,即“懂、通、透、化”。教师只有对教材的理解达到“化”境,才会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把握,做到教师就是教材,教师就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其次是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的个性化,必将落实在富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上,而这种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势必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之中。教案是“教师综合考虑、备课备人结果的文字概括,集中地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设计思路、方法技巧和艺术风格”。⑤教案要形成并体现出教师的教学个性,要求教师从个人对教学内容独特的理解出发,根据教学的科学原理,推断出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最佳的学习方式,并以此为基点,设计出相应的教学过程。如有的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自主式学习,教师就应该设计出“自主式”教学过程;有的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就应该设计出“合作式”教学过程。

所以,教师研制教案一方面是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另一方面也应该是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教案并不单纯是教师写在教案本上的那个书面计划,教案的研制是教师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知识水平、个性差异来重组和改造、增减课程内容,“活化”教材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了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对学生特点的把握,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探索,辛勤劳作的过程。

对教师尤其对骨干教师而言,教案对其专业成长起一种助推的作用。有了教案,教师可以较为自信地走进课堂,同时设计教案也可使他们了解、熟悉教学活动的过程和基本要素,直至最后能依据自己丰富而高度组织化了的实践知识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注释:

①肖川.论中小学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与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55~58.

②柳夕浪.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制度的反思和重建[J].教育研究,2002,(1),80~83.

第6篇: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范文

【关键词】粗略 ; 精心 ; 灵活 ; 弹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42-02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新课程下教师该怎样备课的问题将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所以,传统的备课方式已经受到严重挑战,新的教学理念呼唤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正是这种“生本”思想的构建,同样是备学生备教材,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行为将赋予“备课”新的含义,“弹性化”教学方案的设计,将使课堂不再成为“教案剧”出演的舞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局面从此展开。

一、 粗略预设弹性教案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成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课堂上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答案,若不,就努力引导,想方设法将学生拉回预设好的轨道,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显然,那种像剧本一样的课堂教学方案怎么也无法做到有效的师生互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这一切具有不可与定性,所以备课的本质特征是生成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需要备课不断调整,不断生成。不能让学生围绕死的教案转,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是预案。教案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里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这就为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知识面,包括反应机智。在考虑教学活动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设想几种课堂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孩子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化被动为主动。另外,当发现孩子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和现象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学活动内容,当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时,教师不要拘泥于原定计划,可以顺应事情的自然发展,因势利导。总之,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决不能紧紧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由此可见,好的教案宜粗不宜细,宜“活”不宜“死”。

二、精心构建弹性学案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动态中的教学有了许多不确定性。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为学生构建弹性学案,即在教学方案中设计好知识的“坡度”,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谓“面向学生”包含了四层意思:一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三是强调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就是说,作为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目中有不同的人”,“目中有每一个人”。我们的教学对象各有所长,程度不一,目标的达成有快有慢,教学对象的客观性,决定了教学策略的灵活性,注重学生全体,注重每一个学生的理念需要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消除学生自卑、骄傲等消极心理,使所有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成功的喜悦,大大增强自信心。而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预设性备课时,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他当做一种资源开发和利用。具体做法是,根据上中下三个层次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安排每一个教学程序,制定出每组学生,每一教学内容应达到的目的要求。除了将学生分层之外,还可分层设计问题,分层布置作业等。总之,要从“个性化教学策略”角度,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尽量使课程与教学目标“活”起来,使他们适用于不同的学生群体与个体,特别是对弱势学生,教学策略应成为一种能推动他们在“缓坡”上“小步子”前进的力量。如特级教师盛新凤在教学《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一段时,设计了四项学习任务:(一)想当文学家的同学研究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二)想当导游的同学练习说导游词;(三)想当军事家的同学画张军阵图;(四)想当播音员的同学试着读出军阵的威武雄壮。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哪能没有兴趣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索活动,各尽其长,各有所得,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灵活处理弹性教材

以往应试教育强调“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因为考试永远不会超“范围”,这无疑使教学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而善于灵活处理教材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一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说:“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为教材编写虽有一套体系,但他们面对的是虚拟的学生,所以,它既具有完整性的特点,又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材使用与处理上要把握好依循与改造的关系,把握好利用教材资源与开发课内外资源的关系。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用”不是死啃教材,不是唯教材至上,而应把教材看做一个可参照的蓝本,是在此基础上的开发与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执行与传递。这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备课时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解读和思考,否则,教师就只是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敢于跳出教材的范围,立足于教材之上,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摒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口味不相符的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展新动向,吸取生活中的教材,把它及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尽可能地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对此,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教师本身即是课程!

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主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新视野下的课程资源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找准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为我所用。二是整合和丰富教材,即按照能力培养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增、删、改、换。增加引发学生思维的资料和训练能力的活动;删去某些枝叶与次要的内容;改变教材的呈现顺序以利学生自主探索;更换内容、例证和练习以适应学生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总之,作为教师,一定要在不断地感悟、融合、创新中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高瞻远瞩,把握教材编制的命脉,用好教材,科学的处理好教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所以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无论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还是师生共用的教材,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才有可能让课堂充满生机。为其如此,粗略、精心、灵活、弹性是教师备课的关键词。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J]1983年.2(002):4

第7篇: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范文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则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发现、探究、认知等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探索精神,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过分夸大“教”和过分倚重“学”都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要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成为有机结合的统一体,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必须在教育教学中构建学生主体,进行自主学习。

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构建学生主体呢?

一、从教学观念上构建学生主体

首先,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要在行为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思想的改造必须先行一步,达到“知行统一”。中国教育畅行几千年的“师道尊严”正被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所替代。 师生关系正朝着平等、融洽、交流、合作的方向发展。教师只有先从思想上弄清自己的职责,做学生学习过程的导游,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领略学习过程中的美景壮观,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再者,教育的主体是人,一切教育、学习的过程主要是靠受教育者独立完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点,从而改变“依赖式”、“接受式”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学生主体

首先,教师备课应体现学生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编写教案。使教案既有教师导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自主认知、进行探究的过程。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是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要彻底改变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减少过多的讲授,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对于学生的作业、学业评价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主观式”的评语,而是平等交流的“谈话式”语言。对于缺点和错误,要运用“教师启发,自主发现”的教育形式,达到改正的目的。只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学生主体才能得以构建。

三、从教学方法上构建学生主体。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我以为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诱因。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其次,精心设计好导语,课始就吊起胃口。一堂课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一席好的导语尤为关键。据说魏书生上课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今天上哪篇课文,为的是激发一下兴趣。我在上《太阳》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最最喜欢的太阳。由学生想怎么画都行,让学生在画太阳中经历一番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想象,学生学习课文自主性更强了。

另外,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高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吸收。分组讨论问题开展比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教《将相和》后,开展一个“小小人物评论会”,既发挥集体的智慧,又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教学《草船借箭》时,安排学生分男女两组开展复述比赛,分片段抽签进行,大家情绪高涨,越比越放得开。不少同学对人物的神态、语气把握十分准确。

还有,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老师的评价如“很有自己的见解”、“你肯动脑筋”、“分析得很准确”、“读得真仔细”等。这些激励性评价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

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能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第8篇: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范文

关键词 形式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008-02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指出:高中课程选择必须遵循基础性原则,即学生必须掌握经典知识并灵活运用;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探索的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时强调:课程实施要结合不同学校具体校情、学情,积极创新、尝试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现就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已在全国各地风行,我校也在积极尝试、开展的“30+15”教学模式,略表拙见。

一、“30+15”形式的内涵

1.“30+15”形式的定义

改变先前老师教学为主学生听讲为补充的模式,采取老师授课引导三分,剩下七分由学生支配并进行小组协作探讨。具体时间分配:“3分”,即课堂上老师进行教学讲解时间不超过15分钟;“7分”,余下时间学生进行难题协作讨论与解决。

2.“30+15”形式的特点

缩短老师教学时间,使课堂不会显得冗长沉闷。增加师生的互动时间,改善学生被动学习,当堂展示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对数学的热情。本模式最大特点在于师生间的互动,所以这“七分”的运行极为重要。

3.“30+15”形式的目的

让课堂气氛轻松些,自由些,快乐些。释放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改变被动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推动课堂向高效发展。

4.“30+15”形式具体流程

(1)导入新课

课前教师抛出问题,并指明需要重点自学的部分,让学生带问题进行自学课本。具体可分配5-10分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以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及自学能力,在这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期间教师可利用空档时间进行重点辅导及问题追踪。本部分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问题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尽可能的浅显。②明确指出要进行答问,避免“无负担”而导致部分学生不投入地忽悠过去。③对于学习困难学生,老师应适当进行鼓励,走亲民路线,防止“架子”存在。

(2)精讲精练

结合学生的突显问题及课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详细讲解,重点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来解题,时间约10—15分钟。学生因刚“碰壁”而经老师讲解后“柳暗花明”,这样开窍的感觉促使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有利于下一步骤的进行。本部分教师应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易错点,通过详细解说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疏通掌握。针对普遍存在的易错点可结合相关习题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不需急于给正确答案,可先进行争论提升气氛,再让学生说明自己观念而作进一步分析,这样不仅能够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的进行。教师也可对例题进行改造,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3)检测达标

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操作能力。学生能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作业,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巡视,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时间安排约15分钟。

注意点:①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②课堂作业起点要低,分必做题和选做题;③对后进生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④按10分或100分标准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让学生全部参与检测,当堂评判。把每一节小测都当作考试来对待,把每一次考试都当作高考来对待。

二、确保实现“30+15”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狠抓集体备课,避免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备课是做好教学的前期准备,更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功。备课组的设置,可以集思广益,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但也有可能出现集体备课“一包到底”的现象。所以我们要摒弃传统的备课模式,避免备课成网上资料“拼盘”的同时,还要避免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理论是要与实践相结合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班的实际掌握情况,在集体备课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匠心独运”,因材施教地采用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方法施教,防止出现“千人一面”的格局。

(二)推崇“学案”,但要避免“学案教学=同步练习”

一份好的教学学案,可以帮助学生有计划、有目标的主动学习,要制定好学生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有目的的对指定的内容进行预习,并完成“自主预习”,这一点对课堂的帮助是极大的。主体性和导学性是编制学案最基本的原则,但现实中普遍存在着“学案教学=同步练习”的观念,这样的“题海”进一步导致了课堂的沉闷。我认为学案教学应坚持学生为主,善于“帮学生节省时间”,或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处理学案,缓解学生的压力。

“30+15”教学模式有四个关键标志:一是流程和时间的分配,二是评价是否及时、是否有激励性,三是学生是否进行了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是否充分,合作是否有效。四是重难点是否突出突破,检测是否到位。老师就像学生脚下行走的独木桥,如果我们不稳固,他们便会摇晃不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便要制定好我们的计划及措施,让学生在桥上快乐没有负担的行走。

参考文献:

第9篇: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范文

一、备课不只是为了单纯传授教材知识,而且是为了同时达到对语文课程的建设和开发。

在传统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备课只有大纲、教材、教参意识,一节课的教案往往只是知识点和标准答案的罗列,而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意识淡薄。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目的成为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追求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占有,如何利用好语文课的课程资源应成为我们在使用新教材备课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应该有广义的理解: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备课过程中如何实现对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是一个选择、探索、合作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对教材内容处理应该比较灵活——可以取舍,可以调整顺序。选用的教育资源可以是媒体提供的,亦可以是师生自身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可以是需要教师准备几周时间的,也可以是即兴发挥的;可以是古典名诗词赋,也可以是现代流行小说、通俗歌曲……所以,语文新教材的备课应该是一种粗放型的、柜架式的,它应是单元教学设计,而不是只备45分钟,它应更机动、可变。当然,这种教学设计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语文功底和驾驭资源的能力。

二、备课不只是教师个人的单边活动,而且是师师合作和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备课过程的独立性极强,教师只考虑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合作、交流,从而造成个人为战、“孤芳自赏”的状况。在新的课改背景下,语文教材与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语文教师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加强知识的学习,培养自己跨学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之间应学会合作、交流,学会资源共享。语文教师要经常挤时间和同科及其它学科教师坐下来,静心谈一谈,在一起共同学习,获得、交换、共享各种信息,从而丰富自己的信息量,为备课做准备。

三、备课不只是为了45分种的课前准备,而且是为了完成个人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

在传统的教学中,备课只是简单的对45分钟过程的记录,是简单的课前准备,用完后,很少反思和补充,甚至丢在一边,无人再理。在新的课程改革后,语文教材成为师生对话的文本,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载体,成为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不断拓展、补充、创新。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应注意积累和总结教学过程中的资源和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信息,及时地将教师之间思想碰撞的火花、授课过程中的灵感记录下来,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从中受到的启发记录下来。尤其是教师和学生为课堂教学收集的各种教育信息,更应分类按顺序整理起来,装订好,以备后用。新课改要求每一位教师应逐步构建一套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注意平时的积累总结是不行的。

具体的做法是,语文教师可以用活页纸备课,以便随时增添内容,归类整理装订。教案纸可以设计成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授课过程的准备内容,另一部分是与之对应的课中改造与创新的内容。一节课下来,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将师生在课堂上交往、对话和合作中生成的新知识,教师从学生身上受到的感悟及由此生发的想法、疑点记录在教案纸上。这个过程是真实的教学实录,也是教师整理教学思路、总结经验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准备进程。

四、备课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

在传统的教学中,“语文是工具学科”的观点对语文教学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语文教师备课重在备知识传授和标准化答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致出现了课本上的范文被教师肢解得支离破碎、讲解得味同嚼蜡,讲课几乎占用了全部课内时间,课外时间又几乎被大量重复统一的训练题挤满的现象。在这种统一的目标要求下,学生完全丧失了学习的自觉性,个性亦湮没在题海之中。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应该是一门最具个性化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学习基础、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不同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会有不同的需要,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学生多一些具体的了解、多一些尊重和宽容。

其实,只要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开放性的,有可变的余地和选择的空间,学生就会有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不同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并要求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于问题结果多做假设和猜测。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体现层次性,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个性存在差异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