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化学学习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学习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化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化学学习动机;动机研究;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0–001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动机问题历来是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可以说,学习动机作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推动力,最能反映学生学习行为的目的性和能动性。落实到学科上,可以认为化学学习动机是决定化学学习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当然是研究化学学习的重要课题。

随着学习心理学的发展,学习动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学习动机与学生、与时代息息相关,因此研究不会毕其功于一役。尤其是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更有不断分析、不断研究的必要。本研究试图从近十年国内有关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文献出发,分析在化学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特征,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关于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工作。

1 研究思路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中涉及化学学习动机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笔者以“化学学习动机”为关键词筛选了2003~2012年间的论文,得到73篇相关文章。其中期刊论文有54篇,学位论文有19篇。这些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如表1。

2.3.2 化学学习动机状况及其水平的研究

化学学习动机状况及其水平的研究全部采用调查研究法。研究者常参考和借鉴前人关于学习动机问题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自编化学学习动机的调查问卷,研究学生的动机状况及其水平差异。如申宝爱(2004)在借鉴刘克文等学者的问卷基础上,修改调整问卷并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化学学习的主导性动机是认知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且部分动机类型在男女生、重点班与普通班学生之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3]。赵秀梅(2005)借用多种学习动机理论,自编问卷对高中生化学学习动机、兴趣、归因、毅力与态度等进行调查,得到与申宝爱不一致的结果。一方面高中生学优生与学差生只在浅层次的受迫动机、依附动机等化学学习动机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他们在学习化学的兴趣上差异显著[4]。吴江明(2008)则依据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理论,在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主项目中分别设定评价指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认知内驱力高于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重点中学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显著高于普通中学,不同年级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差异极为显著,男生在部分动机和动机总分上明显高于女生[5]。

可见,关于化学学习动机状况的研究受到一定程度关注。研究者往往采用调查法,并运用统计工具进行分析。由于研究依据理论基础不同,研究结论虽也有相似之处,但也常会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

2.3.3 研究影响化学学习动机的因素

研究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方法主要也是调查法。颜红芹(2008)以初三、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1383份调查问卷,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表明成败归因、自我效能、价值观等3个因素对化学学习内部动机产生影响;成败归因、师生关系2个因素对化学学习外部动机产生影响,并指出上述4个影响因素相互影响[6]。衷明华、严赞开、邱晓佳(2012)采取自编问卷,对粤东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化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强度为:价值观>成败归因>师生关系>自我效能[7],其结论与颜红芹的研究不一致。还有学者研究实验对学习化学动机的影响,如石郦、朱汝葵等人(2006)采用ARCS动机策略调查微型实验对化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发现微型实验能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动机[8]。

可见,在研究影响化学学习动机因素上研究者同样主要采用调查法,并进行统计分析。但研究者使用的调查工具不尽一致,不同研究之间常出现互相矛盾或差异性较大的研究结论。

2.3.4 关于激发和培养化学学习动机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

关于激发和培养化学学习动机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是经验法。综合这些文章的结论,主要有以下5种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动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引发求知欲、启迪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成志高(2010)提出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四个原则:①设置的问题小而且具体;②问题新颖,有吸引力;③具有适当的难度;④富有启发性[9]。

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动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调查发现,认为化学实验有趣而喜欢化学的人占大多数。赵礼明(2012)、杨晓珍(2012)等认为应该:①构建实验教学平台——以兴趣激发动机;②深化实验教学思维——以情境引领动机;③挖掘实验素材——以过程强化动机;④变革实验教学——以变化拓展动机[10];⑤揭示猜想与实验事实的矛盾——以冲突激发学习动机[11]。

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激发动机。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能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是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价值要素[12],而要打动学生的心,就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李奎芳(2008)、钟角金(2011)等认为教师应当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粮食危机、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13~14]。

引导学生积极归因。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结果, 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避免和消除消极的归因。如柳彦梅、张存良(2012)指出,帮助学生将成功的原因归为学生智商高、能力强、学习努力等因素,可使学生拥有自豪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如将失败的原因归为稳定因素(如任务难、能力弱等),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运气不好或努力不够等),则有利于提高学生以后学习的积极性[15]。

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如于湛慧(2004)提出“在定向环节中使用激励性评价对学生进行正强化”、“在实施环节中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在评价与反馈环节中消除学生习得性无力感,培养适当水平的自我效能感”等具体措施[16]。还有研究者提出教师反馈要及时,鼓励学生主动反馈,充分利用批语等,更好地发挥成绩对学生的反馈效应,提高化学学习动机。

3 结论与反思

综上所述,化学学习动机一直是化学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关注度有所增加。尤其在激发化学学习动机的方法方面的研究,为许多研究者,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所关注,这一方向的论文所占比例最大。调查法和经验法是两种主要研究方法,采用何种方法因研究内容的不同而不同。笔者认为,关于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虽然取得很多进展,但也存在一些局限和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后续研究进行突破。具体表现为:

首先,研究内容失衡。目前的研究过度集中在化学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法上,虽然有实践的需要。但缺乏基础研究的结果就使研究的结果仅为经验之谈,泛泛而谈,揭示规律性不够,方法上没有重大突破,结论也缺乏可迁移性。

其次,方法上不够丰富。动机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个案观察、问卷、访谈、实验等。但目前化学学习动机却以经验总结为主,至多使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法无法深入探究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因而结论常流于表面。

第三,问卷设计是否科学,抽样是否规范,所得数据分析是否合理,对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都有极其重大影响。由于问卷编制与应用较为随意,使得研究信度与效度难以保障,在不同情形下常常得出不同结论,缺乏推广价值。

第四,对干预化学学习动机的因素的深入研究较少。研究化学学习动机,最终是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但这些研究主要停留在经验层面,在研究中关注教师因素较多,考虑学生主观因素较少,总体上缺乏更深入、更规范、更系统的研究。

笔者认为,研究化学学习动机对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学术界或是教学第一线都应当对这一领域保持较高的研究兴趣。在研究中应克服低水平重复,提倡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从而提高研究结论的可理解性和可迁移性。

参考文献:

[1]李慧卿.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2~13.

[2]彭彩虹.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申宝爱.高一学生学习化学动机的调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2):47~48.

[4]赵秀梅.高中生化学学习动机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吴江明.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学,2008,(11):24~27.

[6]颜红芹.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衷明华,严赞开,邱晓佳.粤东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新课程研究,2012,(5):28~29.

[8]石郦、朱汝葵、周虹、吴颖珍.微型实验对化学学习动机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育,2006,(6):48~49.

[9]成志高.化学教学中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J].考试(教研版),2010,(8):93.

[10]赵礼明.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4):12~14.

[11]杨晓珍.新课标下如何点亮化学课堂的智慧之灯:用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J].科技信息,2012,(32):360~361.

[12]王祖浩.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236.

[13]李奎芳.化学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4):26.

[14]钟角金.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J].中学生数理化,2011,(1):4.

第2篇:化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本文中笔者对于贯彻落实新课标过程中需要达到的目标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期望对于该领域的工作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新课程赋予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

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为初中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所以第一印象尤为重要,在刚开始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决定了学生今后在该门学科中投入的精力,具有启蒙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对于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增减,来贴合学生的兴趣方向,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化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验性质,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小实验或者布置一些家庭实验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化学的乐趣.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教师可以进行调查,筛选出学生最想学习的知识来进行扩展和深化,这对于今后进行课本内容的介绍与讲解也有一定的预习作用.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实施研究型教学.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平常可以安排一些小型探究性生活实验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突出化学的实用性以及趣味性,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会学生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培养其科学素养,并将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或方向进行传授,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合理过渡,实现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突破口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分析能力.

最后,对于学生的成绩考核要全面辩证地进行评价,可以将综合成绩划分成多个方面,包括小实验的表现、课堂活跃度的打分等,不但要进行基础知识的考核,还要进行实验能力、化学分析思考能力的考核,这样才能达到客观、正确、全面的评价,才能达到新课标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最终目标.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

1.落实新课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首先,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能会遭到削弱.随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课堂气氛和效果也许会有所改善,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遭到了削弱,教师缺少了以往的引导作用带给课堂教学的方向性,容易导致教学偏离初中生可接受的范围或是学科涉及的范围,或者在学生需要引导才得出最终结论的时候,教师反而不敢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自主获得知识这一过程,这样的现象是不正确的.学生的自由探索固然重要,但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发挥其引导作用才能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走得更加顺畅和快速.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加有效,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才能被调动起来.

其次,教材内容易遭到忽视.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不需要教师再像过去那样照本宣科地进行授课,但课本知识的灌输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结合课本知识来进行环保教育,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着重培养学生“身边的化学”意识.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或者观察到什么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2.解决的对策

首先,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性分析,在适当时候给予提示或引导来帮助学生分析结果.

其次,教师需要将教材内容归类整合进平常的课堂活动中,寓教于乐的效果更好.

最后,化学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非课本里,所以,多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或是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某种现象的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教学经验总结与分析

1.化学探究性实验耗时长问题

探究性教学要求教师设计实验来供学生分析,但往往耗时过多,难以保证基础知识的完整传授,所以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有所侧重,选择和课本主要内容贴近的实验进行设计,而且要有一定的结论产生.教师还要由浅入深地进行安排,对于学期末的探究实验,就可以选取其中的几个环节由学生进行探究.

2.重视化学概念的培养与发展

第3篇:化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观察;积累;高尚的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263-01

化学“学困生”是指化学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我担任化学教学已经许多年了,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化学“学困生”。我试用过许多方法来转化他们,也曾取得过成效,下面就自己的经验简单说说。

一、施以关心和爱护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很多老师没有真正地体会到这点。他们对优等生关爱有加,呵护备至,从座位编排到课堂提问都是优先考虑,而对“学困生”却没有这样的“礼遇”,常常恶语相对,冷眼相待,或者是对他们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久而久之,促使“学困生”形成了我行我素、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的心理,他们厌学逃学,甚至与老师作对。产生这种局面与老师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学困生”普遍比较自卑,缺少自信心,处处自认不如别人,性格孤僻,较少与其他同学来往。对老师、同学和父母等人在很大程度上抱着逆反敌对的心理。他们最怕也是最恨别人批评他,歧视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喋喋不休地批评和数落他,学生不但不会体会到我们对他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是我们在针对他,激发他的逆反心理,起到了教育的负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用真诚去对待“学困生”,用爱心去感化“学困生”,帮助学生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上课充满激情,对学生一视同仁,特别要尊重和关心“学困生”。对待“学困生”,教师要经常与他们接触,找其谈心,使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寄予的厚望,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责任。我们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地位,淡化自己的老师权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理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在感情上接受我们。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同时也会慢慢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二、布置合适的作业

为了保持“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让“学困生”整日在作业堆里疲于奔命,既浪费精力又影响身心健康,同时有利于“学困生”保持兴趣,乐于学习,有时间、有空间,我有意识把作业量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这样“学困生”不会因作业过多而丧失学习兴趣,同时对自己能完成作业甚感欣慰和自豪。为此,我精心设计每天的化学作业,把作业量控制在30分钟以内,让他们喜欢做作业,乐于做作业。使他们每天有一种我能行的体验,学生乐,我也乐,把他们的进步再告诉家长,我想家长知道孩子有进步一定高兴,对孩子的态度也会转变,长此以往,使“学困生”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三、实行互帮互学,掌握方法

为了让“学困生”提高成绩,尽快缩小与其他学生的差距,我在班里采取一帮一的学习方式,让一个学习好的帮助一个“学困生”,在学习方面给以帮助。有些“学困生”胆子小,不敢去面对老师,时间久了,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但他敢问同学,采用互帮互学,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学困生”在学习方面比较弱,常常与他们的学习方法有关。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使“学困生”取得更快的进步。让“学困生”培养自学能力,告诉他们怎样进行预习,怎样进行复习,怎样记忆化学用语,怎样理解和运用基本概念和理论,怎样把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只有当“学困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后,他们才能学有成效,才能建立学习的自信,才能坚持学好化学。

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4篇:化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里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科学知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小学科学课上,科学思维的培养日显其重要性。科学思维,也叫科学逻辑,即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它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本文通过对小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探讨了小学生科学思维在课堂中发展的成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在《给冷水加热》课堂中,观察学生的思维变化。

2)在《给冷水加热》课堂中,总结学生科学思维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有关课堂教学、学生科学思维培养与发展等理论的学习,积累详实的资料,并找准理论依据,为后期开展研究奠定基础。

2)案例研究法。⑽倚?蒲Ы萄凶榭展的《给冷水加热》课堂教学活动当作案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归纳处理。

3)经验总结法。通过开展发散科学思维的教学实践活动,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将一般做法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作出适当的表述。

本研究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向本校科学老师们调查了解学生科学思维在本校科学课堂上发展的具体情况,了解本校部分学生对科学思维在科学课堂上应用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找出本校本班存在的问题,确立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研究方向。2)做好课题准备工作,制定研究方案,确定实施步骤。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我校科学教研组开展的《给冷水加热》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能体会并发现水受热后重量不变,而体积变大。教师继而引导学生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加热后产生的变化。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在实验探究里,学生会有乐于发现新问题和愿意积极探索的情感。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听教研员对《给冷水加热》课堂的点评,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完成课题的总结分析,撰写了课例分析和研究论文。

三、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1. 实施微课能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

在《给冷水加热》课堂中,有两处地方利用了“微课”,一是在学生汇报盛有冷水的塑料袋经加热后的沉浮变化,二是研究水受热后上浮的原因,利用“微课”验证重量是不是水受热上浮的原因。“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它能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更好的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发散学生思维。

2. 巧用实时录像点评。

在《给冷水加热》课堂中,每次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都会在旁进行实时录像投影到大屏幕上。当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教师便会调出录像,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点评。学生可以很直观观察到自己哪些实验操作欠妥,学会由外到内反思自己,下一次自己该如何操作能得到最好的实验结果。从中利用正确的评价方式,学生单一的思维经反思后可发展为多向的科学思维。

第5篇:化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一、强化认识

小学数学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任务是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内容的时候培养学生做人的品质,想要让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实现有效的学习,需要广大数学教学共同研究讨论具体做法。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思想上明确学生课堂地位的变化,要转变之前学生被动性倾听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和教师交流合作替身教学效果。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信,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引导其开发智力,肯定学生的观点,解放其双手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其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个性发展,以此呈现出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是教学活动最关键的一点,课堂教学目标不仅能够遇见教学效果,还能够作为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参考,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教学目标的明确表述对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极为重要,要保证目标适当并且符合实际发展状况。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确定,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方法,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确定。

三、构建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分析要研究学生所经历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或情感体验,研究其在数学知识掌握、能力构建、情感形成、态度发展和人格培养过程中体现的价值。新环境下的有效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法,开始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设计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丰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现个性化的数学学习。

(一)有效的课堂提问

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构建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想认识,使其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要保证问题的形象性,实现其层次的推进性。只有形象生动的问题设计才能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回答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尽量设计出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提升,循序发展,实现数学问题的顺利解决。

(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尽量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其主体能力,引导学生勇于尝试,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在自主实践之后能够完成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转化,这种知识认识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认识,这样才能让知识掌握的更为长久稳定。

例如小学数学教学在向学生介绍周长的相关知识之后,学生明确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也就是求四条边的和,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特点展开性质研究,进一步求出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教师在给予一定的指导,带领学生总结性质、归纳定义,确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正方形的教学工具,引导学生研究探索正方形周长的特点,确定其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带领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是以其行动为开始的,不重视实践和思维发展的练习,就不能实现思维的有效发展。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对一件事物展开细致的观察、深入的分析、形象的比较所总结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会让其形成深刻的印象,之后所展开的抽象思考和只是概括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吸收。引导学生分析规律性的知识内容,研究其特点,在发散其思维的过程中强化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实践动手活动能够提高课堂的活跃氛围,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更多的学习体验。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细致设计构建有助于教学实施的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其对数学科目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知识内容,更能够强化知识概念给其留下的印象,使其牢固掌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寻找能够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精心安排,尽可能的让学生结合多种感官认识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以此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其从多向思维的角度研究问题,使其实现思维的发展,强化其动手能力。

(四)有效的练习设计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实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要通过难易适中、层次性强的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其深化知识理解,实现思维发展。

四、结语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教学,实现手、脑、口全部参与的学习过程,提升其能力,保证其获得知识内容,掌握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傅国娣.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论[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06)

第6篇:化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科学素质;实验能力;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019-01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他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方法,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手动能力,知识理解,合作精神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化学课的误解,甚至导致学生只重理论知识的学生的学习而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使他们不能系统的接受在书本上所能学到的化学知识。

一、建立融洽互动的师生关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课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破除旧观念,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习伙伴。走近学生,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实验的成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充满关爱,于言谈之间不时传递给学生,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期望,激励各类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励并强化全体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尤其是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且自卑感很强的学生,教师更应以鼓励为主,尽量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每当其取得成功时,教师便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这样能使他们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进取心。

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理念下,创新精神是基础的必备素质,当代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化学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任课教师要转变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实验环境,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应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大胆提问、大胆设想、大胆选择、大胆创新,使其不拘泥于一种实验方法或步骤,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自由,兴趣自由,思想自由。所以化学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例如实验:向体积为10毫升,物质的量浓度为2摩尔每升的氯化铜溶液中投入10克铝片。首先引发联想:(1)金属活动性顺序;(2)有关物质的颜色;(3)盐类水解(有的学生还会联想到更多的内容)。进而作出理性思考:(1)铝比铜活泼,金属性更强,可以从氯化铜中置换出单质铜,所以铝片上会有红色物质积聚;(2)正二价的铜离子水解使溶液呈酸性,铝会跟氢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氢气,铝片表面有无色气泡逸出。实验现象观察:(1)铝片表面立刻有紫红色铜沉淀,同时产生较多的气泡;(2)溶液绿色变淡,继而产生蓝色沉淀;(3)混合液温度升高,试管壁发烫,产生气泡速度明显加快,铝片上下翻滚;(4)混合液变黑,铝片周围有少量白色沉淀物产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既丰富又复杂,大大超越了学生实验前的预测结果,因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心理。

通过对该实验的探索,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盐类水解、原电池、化学平衡等化学原理的能力,大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境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创造性、广阔性、独特性和敏捷性等得到行之有效的开拓和训练。

三、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这是人们的共识。国内外的各种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正在明显降低,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化学学习,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使人们对化学学习兴趣问题引起了思考,因此,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成了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为此,人们创设了趣味实验,并且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实验改进的积极性。

例如:实验展示 1、 纸筒喷火 实验用品:酒精喷灯、火柴、石棉网、细纸筒(直径2CM、长25CM)、面粉。 实验原理:粉尘爆炸。在石棉网上面粉燃烧不充分,只能闪现星星点点的火光。纸筒中的面粉被猛一吹气后,面粉颗粒飞到空中与酒精喷灯的高温火焰充分接触,立即燃烧,并听到“噗”的一声。由于面粉颗粒边扩散边燃烧,所以看到的是一大团火焰。 2、 大炮开火 实验用品:钢管制成的玩具大炮、氢气。 实验原理:氢气爆炸。炮筒中原来充满纯净氢气,点火时不会爆炸。打开活塞后,部分氢气溢出,氧气进入,产生氢氧混合气体,于是大炮一点就开火了。

化学实验既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化学教师高考时报考化学就是因为化学课中有实验,实验是很多化学老师的兴趣所在。当然,兴趣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化学实验进行不断的研究,化学实验才会充满生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使化学实验教学更切合教学改革的潮流,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求。才更能激发学生们对化学实验课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胡玉娇,郭敬社. 探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J].化学教育,2006,(05).

[2] 贾晓丽.关于中学化学探究实验的研究[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

[3] 吕宏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品质的理论与实践[J]. 化学教学,2006,(04) .

第7篇:化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一、具有权威性,要认真学习,仔细阅读。

教师教学用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但现实情况却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种资料鱼目混珠。为此我们必须排除各种应试资料的干扰,真正把教师教学用书摆在教学参考资料的第一位,向时,要对教师教学用书认真学习,仔细阅读。

1、通过阅读,领会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意图。教师教学用书充分考虑了大纲、教材与教学的实际,旨在为教师教学提供最直接、最有用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教师教学用书还为我们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提供了详实的材料。

2、通过阅读,学习教师教学用书的语言特点和编排体系。教师教学用书的主要读者是教师,因而在语言上显得同教师格外亲近。它多采取分析、建议等语气,掌握这些语言特点,对我们进行教学经验总结、撰写教学论文是很有好处的。

教师教学用书的编排体系也具有鲜明的特点,从对全章内容的说明,到对某节教材的具体分析、建议及与之相关资料,直到对全章的复习建议与基本做法,都显得非常条理、严密,富有逻辑性。

3、通过阅读,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及大纲对具体知识、技能要求学生达到的能级。关于大纲对教材内容的要求,虽然我们通过学纲心中有底,但毕竟不如通过阅读教师教学用书掌握得更具体、更明确。

二、具有实用性,要正确借鉴,合理运用。

现行化学教师教学用书具有根强的实用性,大有“包办”备课与教学之意。但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的实际。所以我们要正确借鉴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建议,合理运用教师教学用书所提供的资料。

1、阅读对比,相得益彰。教师教学用书是面向多数教师编写的,可每个教师面对的学生并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确定好重点和难点,并设计出突破难点的方法。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去阅读教师教学用书,并进行对比。

2、巧妙利用,指导教学。毫无疑问,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大多比我们分析得透彻、思考得周密,我们应当巧妙地加以利用,以指导教学工作。如,关于氧气性质内容的教学,采用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教法建议,确实比先做实验后讲解或先讲解后做实验好得多。

3、深刻理解,创意更新。教师劳动的过程是复杂的、繁重的,同时也是具有创造性的。我们在使用教师教学用书、设计教学程序及具体课堂教学中,要逐步达到三者的和谐统一,并刻意创新,做到利用“教参”、升华“教参”。

三、具有知识性,要全面掌握,不断提高。

1、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教法建议,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我们应在学习中认真体会,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提高。

2、现行教师教学用书的资料部分,既详实又具有针对性,而且大部分属手头资料查找不到的,尤其是对化学史实及化学最新成果方面的介绍非常系统、全面。如大气的自净作用、液氧炸药的制造等。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不但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对于掌握化学学科的最新成就以及知识更新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8篇:化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 化学方程式 配平 观察―分数法在中学化学学习中,方程式是化学学习的重点,其配平方法除了常见的观察法和最小公倍数法外,众多参考书介绍了名目繁多的配平方法,如奇数配偶法、归一法、待定系数法等,这些方法确实能配平一些不常见的反应,但这些方法难上手、适用面窄,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在复习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时,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巧“凑”课。

一、引入课题

[投影展示]配平下列反应式:C■H■+O■―CO■+H■O Na■O■+CO■―Na■CO■+O■

[学生讨论]笔者在巡查过程中听到学生这样讨论:

这两个反应很熟悉,但怎么一下子配不平了。好像能配平,但我就是平不了。

第一个中氧元素出现了三次,我用不了最小公倍数法。第二个中只有氧变价,可怎么变的呀。

我记起来了,第二个是2,2,2,1……

“我配平了!”有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突然惊呼道。旁边有同学立即凑过去,却又很快散开,同时把目光转向教师。此时,我就势了解该学生的配平情况。可该学生低着头,回答道:“老师,我是配平了,但我是凑的!”

二、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是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配平中的观察―分数配平法,即易学易用的巧“凑”法,配平过程中先用观察法配平简单元素,较复杂的元素留在最后用“凑”的办法暂时将其配平,然后用等式性质将方程的系数化为互质的整数。

[例题分析]配平下列反应式子:C■H■+O■――CO■+H■O

此题若用最小公倍数法来配平,在配平O原子会遇到困难,即左边O原子2个,右边O原子3个,最小公倍数为6,但用此法无法配平之。

此题涉及四种物质,即C■H■、O■、CO■、H■O,其中有三种物质中含有氧元素,显然,O原子的配平较复杂,则不应最先配平O原子,一般最后配平O原子,可先配平H原子和C原子。

[学生展示]如何配平C■H■+O■――CO■+H■O呢?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发明了如下配平方法。

步骤:(1)配平H原子,左边H原子1个,右边H原子1个。故原式照写。

(2)配平C原子,左边C原子2个,右边C原子1个。故在CO■前配写数字2,C■H■+O■――2CO■+H■O。

(3)分数法配平O原子,即在O■前配个分数,使左右两边O原子个数一样多。因为此刻左边O原子2个,右边O原子5个,则在O■前配写分数“5/2”。C■H■+5/2O■――2CO■+H■O

(4)在每个化学式系数前,乘以分数的分母“2”。2C■H■+5O■――4CO■+2H■O,即完成了此反应的配平。

[教师小结]观察―分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是:

(1)首先在单质存在的一边中,选定一个比较复杂的化学式,假定此化学式的系数为1。

(2)在其他化学式前面分别配上一个适当的系数(可以是分数),把除单质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的原子数目配平。

(3)然后,在单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系数(可以是分数),把单质元素的原子数目配平。

(4)最后,把方程式中各化学式前的系数同时扩大适当的倍数,去掉各系数的分母,化学方程式就配平了。

[教师引导]按照此“凑”的配平方法,Na■O■+CO■――Na■CO■+O■

这一反应方程就只需要在O■前配二分之一了。对这一经常用到化学方程式,有些同学就不用背系数了呀。(有同学哑然失笑)

[教师引导]根据这一配平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常考的难点方程。

1.CH■CH■OH+Na――CH■CH■ONa+H■

2.Na■O■+H■O――NaOH+O■

3.Al+H■O+NaOH――NaAlO■+H■

4.CH■CH■OH+O■――CH■CHO+H■O

[教师点拨]这个反应是高中化学中常考的特殊反应,相信有些同学都记住了该方程的系数。但对该反应的酌配平过程却是比较模糊的。用这种观察―分析法使得对于该反应的配平思路变得简单且清晰。应用观察―分数法能很好地化解中学阶段有机化学方程式配平中这几个难点,大大减轻了同学们的学习负担。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归纳与讨论,这些方程都是中学阶段常考且配平有一定难度的方程,通过观察―分数法配平,能轻易地突破难点。

[技巧总结]1.应用观察法配平一般元素时应把握“由简到繁”的原则;

2.应用分数法配平较难元素时一般应将单质前的系数改为分数而将方程暂时“凑”平。

三、课后反思

1.观察―分数配平法的理论依据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找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出发点,通过教师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让学生水到渠成地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较高级的发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观察―分数法的生长点:

(1)观察配平法化学方程式:在配平化学方程式时,学生最先想到的是观察法。观察法常见的思路是:首先通过观察,找出方程两边各只出现一次(即最简单)的元素,先配平这种元素,然后再配平其他元素,最后配平方程中最复杂的元素。

(2)数学中方程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2.提出观察―分数配平法的过程

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配平且又常考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往往用观察法或最小公倍数法难配平。在此基础上归纳其共同特征,提出了用观察―分数配平法解决这些重难点方程。同时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找到生长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这一新配平方法,让学生自己实现了“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第9篇:化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方程式;教学;效果;教学策略

一、概念界定

“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关注的是“教”学生如何“学”。新课程明确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效果”:是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其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以自己的学习努力达到每个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策略依据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学生年龄特征,对课堂教学程序以及方法进行指向性调节和控制操作,以逐步实现创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方式,其落脚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节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用语应用的集中体现,它具有简明直观、涵义丰富的特点。牢固掌握化学方程式,学会用化学符号进行逻辑思维,是教师向学生传播化学知识的媒介,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

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不仅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更是学生认识物质及物质间的变化规律、掌握化学知识的重点教学内容。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感到记忆和理解困难,教师感到难教,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化学知识的教学进度。通过研究可以解决这一关键难题,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学一个变化采用宏观、微观、符号相联系的方式感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变化观念树立起的同时努力提高化学教学成绩。

三、研究的依据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依据学生的己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选择化学课程内容,力求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为主题,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广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心理学观点:“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

四、研究内容和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把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为了满足这样的基本价值追求,新课程确立了新的知识观、学生观和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使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根本目标,并使新课程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应该说,新课程较为全面地关注了生命的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化学新课程体现了促进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

化学新课程将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类面临的挑战,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懂得如何运用化学的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化学能源以及有效地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二)化学新课程体现了化学服务于生活的实用价值。

化学新课程将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去认识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尽可能把化学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拉近,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让学生看到学习化学的实用价值。

(三)化学新课程体现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发展个性的价值。

化学新课程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力求让学生在探究与实践的活动中,更好地认识、理解化学的现象和原理;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新课程将引导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初步建立起科学的物质观,树立起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追求真理、敢于批判和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观点去评析社会问题。

1.研究具体内容。

(1)了解初中生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的现状,找出书写错误的原因。

(2)研究元素、元素符号、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的记忆方法。

(3)研究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教学策略,总结书写规律和技巧。

(4)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之间的联系对学生化学思维的影响。

2.研究的目标。

(1)真正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不仅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还要进行好化学基本观念教学。

(2)教师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景,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中较好地接受和学到知识。

(3)使学生树立世界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可以用符号表示的观念。

(4)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读法,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五、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八、九年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学写化学方程式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现状。

(2)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阅读有关化学教学理论及教学文章,用心解读新课标,解读课本的编排意图,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教学的教育价值功能,并灵活地渗透于课题研究之中,结合有关材料总结出顺口溜等记忆方法。

(3)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对过去八、九年级学生的作业、试卷中的有关化学方程式部分的研究分析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问题。选取典型个案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有助于对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总体的引导。

(4)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开展情况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针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加以反思,为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六、措施及策略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化学第一节课并不急于上新课,而是演示一组有趣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白纸显字”、“生产蓝色果冻”等,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从而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目的。

(二)分散难度,减少坡度,循序渐进。

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有计划的分散难点,提前逐步渗透,减少学习的坡度,循序渐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快乐中就学到了许多的化学用语。将化学用语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绪言”到第三单元,是元素符号和部分化学式、化学反应的识记阶段。对元素符号的记忆,抓住学生刚学化学有极大的兴趣,就鼓励学生去看教材P75表4-6常见的元素及符号,并每天记2个,第二周由学习小组检测,并适时加以比赛,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阶段:第四、五单元是化学用语的理解阶段。让学生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理解化合价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理解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等,掌握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化学方程式常见的配平方法等。

第三阶段:第六单元到第十二单元,着重巩固、扩大和应用化学用语。

(三)注重规范化训练。

规范意识是一种有序的严密性科学准则,规范意识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首先,教师在化学用语教学和组织训练环节,教师自身要做到板书严谨、表述规范。其次对学生严格要求读写并重,不仅要直观认识,快捷读出不同的化学用语,更要会顺利书写,还能完整表达中文意义,两种方式采取不断重复的烙印记忆。

(四)注重对学生记忆方法和技能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记忆化学用语。

1.归纳记忆。引导学生归纳梳理同一专题,学会类比分析,已形成的知识体系才能条理化、系统化。

2.比较记忆法。充分调动学习材料的相互渗透作用,寻找相关化学用语之间的共同特性,注意比较类似用语的微小差别,强烈刺激记忆的兴奋点。

3.顺口流记忆。运用记忆的联想技巧,可以自编化合价口诀。

4.推理记忆。根据各类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推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对应元素化合价的关系,进而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课程标准》,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