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品味数字,读出文本的意境美
“意境”是文本精神的高级状态,心灵的最高维度。它是判断文本价值的重要标识。怎样读出文本的意境美?理解见仁见智,方法因“文”而异。譬如,与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话,可以通过品味数字,寻绎诗文的意境美。
古希腊有句名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二、一、千、万”,《绝句》中有数,一定有美。
“诗”有大美而不言。我们只有通过品味诗中的抽象数字,阐释意境生成的秘妙,才能做一次精神的旅“美”。
“两个(黄鹂)――两个点”,“一行(白鹭)――一条线”,“两点”“一线”,“点动成线”,敞现了生命的流变生美――两只黄鹂和鸣的节奏,一行白鹭逸升的姿态,方位自下而上,速度由慢到快,物态由实到虚,意境生机流荡、气韵流畅、美象出脱。
诗中的“千”和“万”虽然都是虚指,但“千秋”与“万里”,一下子把时间拉得那么久远,把空间放得那么广远,时空邈远,美感顿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景象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不断流变,景物渐行渐远,由实变虚,变得空灵、淡远与遥深。这就是诗的意境。读着读着,自己的灵魂也在“瞬间的永恒”中跟随着主体生命元气运动的轨迹自由地翱翔在“空灵、淡远与遥深”的意境里,五藏得以疏沦,精神得以澡雪。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解会金句,读出文本的哲思美
有时候与文本对话,倏地读到某一句话,它就能够照亮我一天的心情,或者给我一种思路上的改换与开示。在我看来,文本中这样熠熠生辉的句子便是金句。
譬如,对话《孔子游春》,就闪耀着这样的金句――“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水是真君子。人的肉体70%是水。
如按这一逻辑推断,人70%可以成为真君子。
现实为什么不是这样呢?
因为创造生命之源的水也是有生命的,是可塑的。日本医学家江本胜在冷室中通过高速摄影拍摄水结晶。比如给水看“天使”等一类的优美词语,给水听莫扎特等世界优美名曲,水结晶整齐而美丽的排列;如果给水看“恶魔”等一类丑陋的词语,给水听一些噪音,水便无法形成结晶。由此可见,水能听,水能看,水能感应,水能呈现出生命的结晶。
若将水与人等同视之,人体70%由水构成,因此水所记忆的信息,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人格。
想成为一个“真君子”,须用意识管理我们体内的水,净化我们体内的水。让美丽的水结晶充满体内的每一个细胞才好。
在冰心看来是“游人不知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在笔者读来,便是“成人不知真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成人欲知真何在”不妨“只拣儿童多处行”,向儿童精神世界回归。回归到儿童那绝假纯真、最初一念的童心。
唯有童心,才能发现世界的真实并真实地表现这个世界。
童心作为天地大美的存在渗透到一切领域,它和年龄无关,只和宇宙间一切真善美的存在有关。当人类整体失去童心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地球将会走在宇宙的崩塌之前,掉入万劫不复的黑洞。
“只拣儿童多处行”,回归了童心,回到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成人就可以寻回爱、天真、单纯和神圣。
“只拣儿童多处行”,回归了童心,回到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成人就会像华尔华兹在《彩虹》中所言:“儿童是成人之父,我希望在我的一生里,每天都怀着对儿童天然的虔敬。”
“只拣儿童多处行”,回归了童心,回到了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也回归了天使,社会便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儿童的伊甸园。
三、解构寓意,读出文本的科学美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淳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钱钟书说,“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淳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愈幼稚了”。寓言把孩子教得简单也好,复杂也罢,关键在于怎样理解其寓意。“寓意的任务就在于把人和自然界某些普遍的抽象的情况或者性质记忆人格化……在寓意里,一切明确的个性都消失了。所以,人们对寓意的批评很正确。……从创造的角度来看,它只是知解力的运用而不是想象力的具体关照和深刻体会”。如果真如黑格尔所言,那么我们必须解构寓意,才能真正读出其真、善、美。
譬如,对话《杞人忧天》,其庸人自扰、自寻烦恼的寓意站在天文学的角度看来,就值得解构。
纵观地球四五十亿年的地质史,“杞人忧天”是有根有据的。
2008年6月号《大西洋月刊》有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历史上多次重大“宇宙交通事故”: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
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直径15千米,约1亿兆吨)撞击地球后,造成恐龙灭绝。
约13000年前,一个直径约数公里的天体撞击了加拿大,结果造成了猛犸象、剑齿虎等北美大型动物的灭绝。
1908年6月30日清晨7时17分,一颗直径60米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在俄国西伯利亚通古斯上空8千米处爆炸,导致25千米内生灵涂炭。
1972年8月10日白昼,一颗直径约10米、质量几千吨的小行星飞越美国加州和加拿大西部上空后离开了地球,堪称“擦着地球鼻尖掠过”。
2004年发现:小行星Apophis将在2029年距离地球35786千米(比月球近)。
今天人们观测到,近地小行星(NEOs),即地球轨道附近的小行星,已发现的有8000多颗。据了解,较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可以造成规模巨大的破坏,直径每增加10倍,其爆炸威力就会增加1000倍以上。比如,直径超过1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就会造成全球灾难,而直径超过140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就会造成地球区域性灾难。
2011年2月8日人民网:俄天文学家宣称一颗代号“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即将在2036年4月13日与地球相撞。
“阿波菲斯”是一名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给世界带来黑暗和混乱之魔。天文学家发现,这颗身材硕大的小行星直径超过270米。他们预计,由于这位太空“不速之客”未来将数次与地球擦身而过。一旦其在运行途中受到外力影响,就有可能偏离轨道和地球相撞。
这就是21世纪的“杞人忧天”。
我们能通过“外力”,即“高能冲击”,如核爆炸、高速撞击等改变其运行方向,从而将这颗小行星与地球发生直接碰撞的几率降为零吗?
2005年7月4日,美国的“深度撞击”飞船曾主动与一颗彗星发生正面碰撞,并取得了圆满成功。未来,美国还可能采取类似的技术来“拯救地球”。
除了有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潜在“忧虑”,“世界的忧虑”还在于:地球经过银河系螺旋手臂时,有可能会遭遇星球爆炸,过多的宇宙射线轰击地球,使地球冰天雪地,大量物种灭绝。
所以,21世纪的“杞人忧天”还包括过多的宇宙射线轰击地球。――这是担心“天塌下来”的另一层含义。
关键词:反思;精彩;独特;遗憾;困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249-01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关于教学反思,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提高起着相当重要的助推作用。鉴于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中受益匪浅。对于一堂课的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
一、写精彩之处
成功的课堂往往有一些精彩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亮点”,这是教学反思的第一素材,教师最好能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精彩问答,记录自己的所言所行,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论加以阐述。
我在教学冰心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在导入部分就出现了精彩的环节。课始,我在黑板上出示了课文第2自然段中的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和“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先引导学生读准这两句诗中的字音,再引导学生辩析这两句诗的异同, 最后引导学生围绕“谁更了解春天”这个话展开辩论。课上,学生们就“游人”与“儿童”谁更了解春天进行了激烈的争辩。支持游人的一方认为,游人一般是成年人,他们见多识广、阅历丰富、知识渊博,当然应该比儿童更了解哪里的春光最饱满、最灿烂了,他们举例说春游时都是大人带着孩子去的,没听说有孩子带大人去春游的。支持儿童一方认为,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充满朝气,没有成人的那种老眼光、老观念、老印象,容易发现新鲜的事物,春天在哪里他们看得更清楚,现在大人们整天在办公室里忙得不可开交,只有孩子能无忧无虑地亲近大自然,春天也最爱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在双方争持不下的时候,我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只拣儿童多处行”。随即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课后我是这样反思:“诗句—冰心—课题”,三位一体,三点一线。以这样的方式引入课题,自然流畅且充满诗意,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其中,由诗句所引出的游人与儿童“谁更了解春天”这一话题的争辩,不只是在为引出课题开启帷幕,它实质上还潜藏在整篇课文的阅读之中,课后练习第4题就有“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这样的一个问题。其实,课伊始,设置这个争辩的话题,可以一下子就触及到这篇文本阅读的主旨。
反思教学的精彩之处,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达到预期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可以是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的措施,可以是别具一格、特色鲜明的板书,可以是某些教学思想的成功渗透,可以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这些情况,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并由此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
二、写独特之处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常常会因为偶尔触动而产生灵感,时常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教师应该及时反思学生那些独特的见解,准确地捕捉这些火花。我在执教《最佳路径》(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在教学格罗培斯的设计过程时,很多人都为这位世界建筑大师“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方案叫绝,可有一个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反对的手。他觉得格罗培斯的方案并不是最好的,理由是格罗培斯让游人随便乱踩,一定有无数条路,方向各不相同,这样很难看,而且游人也不该随便踩踏草坪。对于该生独特的见解,我交给学生去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说他在公园里看到的人行道都是弯弯曲曲、有宽有窄,那样的道路不但不难看,反而优雅自然,让人走在上面心情舒畅。还有学生说迪斯尼乐园那么大,如果都是笔直的路,那多单调啊!一番讨论后,该生认识到:草坪被踩只是一时的损失,换来的却是顺其自然、给人自由的路径,这是小损失换来大收获。
下课后,我及时整理了学生的争辩并写下了这样的反思:给人自由是格罗培斯成功的关键。其实,给学生自由也应该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
三、写遗憾之处
无论怎样优秀的教师,其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造成课后的遗憾。对其进行回顾梳理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可以使之成为日后的经验教训。
四、写困惑之处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新角色应实现由管理者到组织者的转变;由传授者向参与者的转变;由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由仲裁者向促进者转变;由实施者向开发者转变。
【关键词】 新课程;语文教师;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65-0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课改带来了新新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实现哪些转变呢?
1 由管理者向组织者转变
小学语文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以管理者身份出现,或多或少、有意识或无意识存在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学生本来就是不懂事的,本来就需要教师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等等。就在这样的“管理”中,培养了一批批平庸的“标准件”。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组织者,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作为主持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从而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受益颇多。
比如教学口语交际《小小新闻会》时,我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做了以下几件事:①课前让全班学生留心看电视、听广播、看报刊,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每人收集一两条有价值的新闻;②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布置好“小小新闻会”的会场,创造良好的氛围;③为了提高新闻会的质量,让每个孩子都有发 布新闻的机会,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民主推荐大组发言人;④由班长召开新闻会,会间其余同 学不仅听也可问,相互对话,还可自我推荐,登台新闻。由于组织的好,此次活动秩序井然、气氛热烈,比预期效果更好。
2 由传授者向参与者转变
新课程提出,教师应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建构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条件下,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教师要自觉改变传统 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种认为学生学习就是被动听、做笔记,越安静、越能跟着老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不变不行。教师参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在参与交流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成长。
例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为激发学生对《水浒传》的兴趣、深刻把握人物形象,我和学生比赛说梁山好汉的姓名和绰号,我说一个,学生推选出的“水浒迷”说一个;与学生一起表演课文片断;和学生齐唱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这堂课,我在参与中也收获颇多,同时拉近了和学生 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3 由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
讲了多年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实际上在“主演加导演”式的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不可能成为主体,而只能是被动学习的客体。新课程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个双重角色,既是 “主导者”又是引导者。所谓引导,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当是引导,而不是强制。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
比如一位教师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清代诗人汪楫在《田间》一诗中写到:“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而本文中作者冰心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乘势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大组交流的方式,弄明白冰心说“只拣儿童多处行”的理由,从而使学生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儿童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最后,教者由学生的质疑“为什么诗人汪楫说'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呢 ?”这一问题引导 学生课外阅读探究《田间》一诗。这一教学过程,教师“引导者”的角色得到了充分体现。
4 由仲裁者向促进者转变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递者、学生学习的仲裁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 构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促进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②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3、及时反馈,激励肯定,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形成自我实践和反思的能力;
④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师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上,把教学的中心放在促 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5 由实施者向开发者转变
新课程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 程的开发者。没有教师的充分参与,没有教师的积极、主动的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可能的、无法 想象的;新课程 的实施也是十分困难、难以进行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只管“怎样教”的 时代从此结束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考虑“教什么”和“为什么教”。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由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开发者。
比如,过去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现在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 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广泛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质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423.07;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73-01
童质文本解读要体现儿童视角,关照儿童心理特征。即儿童主角文本,要从儿童经历积累实际出发,形成符合儿童认知维度的感悟和反思,这也是文本解读生态性的集中反映。童质文本解读能够促使学生思维与回忆接轨、与生活融合,提升文本解读的现实性和生命力,有效增长阅读智慧,为学生健康学习提供重要成长契机。
一、文学文本解读,准确把脉学生心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质文学文本众多,童话、小说、寓言、散文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在童质文本解读时,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用饱满的儿童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儿童语言,展示童质文本的生态特征。除了课内教材,很多课外读物也包含大量童质内容,如童话故事、动画绘本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素材。教师适时引入课外童质文本解读,符合新课改基本精神要求,可以提升学生文本学习价值。童质文本解读要贴近学生心理和想法,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进行学情调研,而不是凭借教辅资料进行备课设计。学习《埃及金字塔》时,教师在讲述金字塔为什么举世闻名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说:金字塔有悠久的历史,是重要文化象征;金字塔建造工程庞大,凝聚劳动人民智慧;金字塔还有众多难以解开的谜……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进行总结:埃及金字塔是世界宝贵文化遗产,其高超的建筑技术至今让人叹为观止,相信同学们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进行推演研究,解开埃及金字塔建造的千古之谜。这样,学生就能快速进入到文本学习之中。教师先让学生谈感受,是探寻学生思维视角,这样给出的文本解读才具有针对性。教师从金字塔建造之谜展开文本解读启迪,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这一个角度展开学习探讨。教师文本解读非常准确,切中了学生关注要点,效果显著。
二、回忆文本解读,有效增长学生智慧
所谓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展开回忆,对文本进行探究式阅读,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感知自然是鲜活的。教师自身也要有童质意识,站在儿童角度进行文本解读,回忆自己童年的学习经历,制定更贴切的文本解读策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可以拔下毫毛变出无数个孙悟空,这是学生记忆比较深刻的影像。在学习《神奇的克隆》时,文本开头可以从孙悟空神奇法术引入克隆技术概念解读,学生学习思维就能顺利启动。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了解动植物无性繁殖情况。教师重点对现代克隆技术进行解读:人们都会生病,人体器官一旦出现坏死,很容易导致生命灾难。克隆技术发展成熟后,可以制造人体器官,这将给人类带来福音。虽然现代医学技术可以给人换器官,但常常出现排异现象,缩短人们的寿命。而且器官资源非常有限,难以满足人们的普遍需要,克隆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学生听教师解读克隆技术,自然引发回忆。因为我们身边有一些病人,需要得到更先进的医疗技术的救治,如果克隆技术发展起来,必定能够给人类带来益处。学生联系相关记忆认知,教师针对性解读,学生自然非常关注,使学习进入到主动探索阶段。
三、生活文本解读,多元衔接学生经验
小学教材文本展示的大多是不同时期的儿童生活经历,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对文本思维展开生活链接。虽然教材文本背景和人物处于不同历史时期,但童质具有相似性,学生学习感知具有相通性。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思想、情感、认知等要素进行多元衔接,体现文本童质特点。特别是一些展示名家童年生活情形的文本,具有极强生活气息,教师要深入文本,挖掘文本思维对接点,提升童质文本解读针对性。在学习《只拣儿童多行处》时,教师从“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和“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两句话展开解读:前者是说儿童不知道春天在哪里,只好找游人多的地方;后者是说游人不知道春天在哪里,只好找儿童多的地方。正好是进行了人物位置调换,但其意义却大不相同。游人要靠儿童来引导,说明儿童是春天的使者,凸显了儿童的活力。人们都有踏青的经历,早春什么地方的儿童最集中呢?学生齐声回答:公园、山脚、游乐场。教师继续引导:儿童是最活跃的,当然也能够最早发现春的气息,如果问春天在哪里,我们都会唱起那首春之歌:《春天在哪里》。教师选择关键语句展开解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引导,学生感觉非常亲切自然,学生思维快速启动,自然形成学习内驱力。特别是引入学生生活体验,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场所,学习最熟悉的歌曲,都会给学生带来认同感。
四、结束语
教师成功解读文本,为学生顺利走进文本奠定基础,这也是教师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体现。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浅,教师要充分考量学生的接受能力,从学生认知基础、生活经历、感悟维度等角度入手,赋予文本以生命活力,为学生带来针对性文本解读信息,帮助学生快速整合学习思维,贴近语文教学脉搏,形成重要学习增长点。
参考文献:
一、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只有经过认真自学,充分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如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我安排学生在讨论前进行充分自学,找出文章的重点句:“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再找出与重点句有关的段落、句子、词语等进行深刻的思考。经过充分自学后再组织讨论,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借赞美春天的花朵,来赞美生机勃勃的儿童。由此可见,只有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自学,再深入讨论,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求得问题的症结,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小组讨论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很多热闹的课上,学生畅所欲言,看似尊重学生,但其实他们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他们只是把原来自己肚里的东西展示给大家,有时是则是没话找话。这样的小组讨论显然是低效的。说到底,小组讨论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看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是否有所收获。建立在自主基础上的交流的确很好,但完全丢掉了教师的推波助澜和“指点江山”必将是肤浅和脆弱的。要提高课堂上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 设计能够进行讨论交流的问题,进行小组分工及责任的再定位
在实施课堂小组讨论前,教师必须先设计好讨论交流的主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讨论的空间。小组成员进行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此外,要让学生懂得讨论的要求,在讨论中,不但要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还要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只有在讨论中让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并具淞饲闾、尊重、平等和合作等意识,课堂中实施的讨论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2.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汇报、成果交流
没有合作后的汇报和小组交流,没有学生的成果展示,先前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根本没有意义。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是各自观点的简单相加,而是产生比原来更丰富和深刻的认识和观点。但是,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似乎在陈述自己的观点。等到每个人都讲完了,讨论也就结束了。这样,合作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和个人学习的区别,懂得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归纳,如何帮助等,与其他同学进行真正的对话,以优化合作的过程。
3. 对讨论的结果予以灵活的点评和总结
一场秋雨一场凉。在一个下过雨的上午,我们来到了阳澄湖畔的沙家浜。
在沙家浜附近,“阳澄湖大闸蟹”的招牌看见了好几块。在大门口,一堆堆的糖炒栗子堆成了一座座小山,香喷喷的,还夹杂着桂花的香味。叶片边静卧着纯美的水中女神,显示着她迷人的姿色。她忘记了时间,大概是舍不得沙家浜这不时,也可以听到几声吆喝声。原来,是小贩在叫卖沙家浜盛产的甜桫呢!
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烈士浮雕。一盆盆的簇拥在他们身旁。它们开的正旺。
接着,我们便来到了长廊。在长廊的一边,残败的荷叶像是一个步如晚年的老人,回味着自己的人生,回味着年轻时的美妙时光。而睡莲还盛开着。一池清水,涟漪微动。一方水土吧!长廊上也有许多孩子。他们追逐着,嬉戏着。
走过长廊,便是九曲桥了。宽阔的湖面,古色古香的亭台楼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船娘撑着船,载着爷爷奶奶泛舟湖上。船娘穿的衣服、裤子,甚至头上戴的头巾,都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蜡染布做的。轻轻摇着的撸伴着船娘甜美的笑,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不过,沙家浜最迷人的,还是要属芦苇荡了。仍可见当年“秋到金谷白玉铺沃土,花放稻香”的景象纵横交错的河港和茂密的芦苇,构成了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形态。芦苇开始抽穗了。一阵秋风吹来,繁茂的芦苇随着风儿摇曳,芦花浪滚滚。这里成了一个芦苇海。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出如雾如梦的苇絮来……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积累与运用
(共7题;共42分)
1.
(1分)飞的笔画顺序是:________。
2.
(8分)给下面的字加部首再组词。
尔——________——________ 到——________——________
则——________——________ 逢——________——________
3.
(8分)照样子,写词语。
又长又软
又________又________
又________又________
雪白雪白
________
________
蓝蓝的
________
________
4.
(1分)读《白公鹅》解释词语的意思。
涟漪:________
5.
(3分)选词填空。
规定
规矩
规章
①彭总生气地说:“这个________不能有!”
②警卫人员按照有关________向上级做了汇报。
③我们要遵守学校的________制度。
6.
(14分)填空。
(1)《月光曲》一文景美情深,课文朗读应该是________的基调;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语句朗读时语调是________的。
(2)前事不忘,________。
天下兴亡,________。
________,不亦说乎?
________;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花潮》、《鸟的天堂》、《猫》、《只拣儿童多处行》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景阳冈》一文节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_,其余三大名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7.
(7分)根据课文《识字3》我会对
________对雾
________对霜
________对草
________对蜂
________对李
________对杨
________对夕阳
二、阅读与理解
(共2题;共13分)
8.
(5分)读下面的小诗,完成练习。
树阿姨染发
树阿姨很喜欢染发,
不染发她就浑身难受。
她请春姑娘把她的头发染成嫩绿色,
请夏叔叔把她的头发染成深绿色,
请秋姑姑把她的头发染成金黄色。
也许老是染发的缘故,
到了冬天,树阿姨的头发掉完啦!
为了遮丑,她就用雪缝了一顶白帽子,
小心翼翼地戴在头上。
(1)照样子连一连。
春天________
金黄色
夏天________
白帽子
秋天________
嫩绿色
冬天________
深绿色
(2)这首小诗主要写了________(选一选)
①春姑娘去染发
②树叶一年四季的颜色变化
9.
(8分)重点段落品析。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给文中划线词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非常________
经常________
(2)写出文中的数量词:________.
(3)从哪些地方看出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
三、思考与表达
(共1题;共5分)
10.
(5分)口语交际。
今天晚上全家要为爸爸过45岁生日,你的一位同学却邀请你去看电影,你如何拒绝他的邀请,才能不伤害与这位同学的感情?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共7题;共42分)
1-1、
2-1、
3-1、
4-1、
5-1、
6-1、
6-2、
6-3、
6-4、
7-1、
二、阅读与理解
(共2题;共13分)
8-1、
8-2、
9-1、
9-2、
9-3、
三、思考与表达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体验;阅读习惯;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066-01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情感体验学习尤为重要。怎么样才能抓好课堂内的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有效地抓好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是否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在活动中或在游戏中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加学习语文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阅读教学特别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 “读”是语文学习的主旋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课文,朗读课文的过程就是感知语言文字的过程。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拔,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让学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之中。朗读,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而且,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 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使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
1.抓住联系异中察同(高林生)
2.要从培养最基本的阅读能力起步(高万同)
3.“三维”融合各有侧重(郝敬华)
4.因文而宜,遵循规范,便利教学(汪晓铅)
5.二年级上册(苏教版)口语交际"教学建议(杨新富)
6.对写字教学的再认识(张庆)
7.苏教版识字教学的策略(张庆)
8.苏教版的“汉语拼音”(张庆)
9.“一专多能”的词串识字(张庆)
10.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二上、三上)“百问”系列(朱家珑王向东)
11.强化三环追求三境(陈永平)
12.小学习作教学应有的突破(高林生)
1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教学的理念与实践(高万同)
14.在整合中优化和建构(黄达)
15.人文性基础性综合性开放性(李亮)
16.苏教版四上阅读教材的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孙景华)
17.重视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汪晓铅)
18.直面生活,形成口语交际素养(魏星)
19.写作教学中的“乐”与“放”(张庆)
20.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张庆)
21.整合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高林生)
2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胡丽萍)
23.五年级下册习作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马建华)
24.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学会交际(马建明)
25.把握标准循序渐进(许小慧)
26.读出教材特色教出阅读本色(张敬义)
27.吃透文本精神深化语文课改(张庆)
28.试说“对话”(张庆)
29.《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解读及教学建议(周玉谦)
30.语文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百问”系列(朱家珑王向东)
五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录的标题是
1.王梅:一下《识字》,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实验小学。
2.于永正(特级教师):二上《梅兰芳学艺》。
3.武亚娟:三下《七颗钻石》,陕西渭南临谓区北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