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杨启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小学阶段的儿童那美好的童心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芒,教育工作者应细心呵护,不让他们的童心被玷污而失去光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的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黑柳彻子上小学时的真实故事:一年级的小豆豆因淘气被当做“问题儿童”而被正规学校退学,来到有着独特教学风格的巴学园就读,在小林宗作校长的爱心引导下,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自然而健康的孩子。
让儿童在爱的润泽下自由成长是童心教育的主流,也是教育工作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从倾听开始。小林校长耐心倾听小豆豆,珍惜她说的每一句话,欣然接纳这个被排斥、被边缘化的“窗边族”。“校长先生站了起来,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小豆豆的头,说:‘好了,从现在起,你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这个时候,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真正喜欢自己的人!因为,从小豆豆出生后直到现在,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呢。”他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耐心地专注地听着小豆豆长达四个小时的唠叼。在听小豆豆说话的时候,他“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把身体向前探出来,专注地听着”。其实这也是小林宗作校长的一种巧妙的教育手段,他在耐心的倾听里,让每一个入学的儿童都感受到校长对他们的关注,也要让每个孩子在这里畅所欲言,大胆用自己稚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小林宗作校长能够花那么长的时间来倾听小豆豆的“趣谈”,使天真的豆豆心里从此深深驻记住了这位可爱的校长,更因此感到心情愉悦和对巴学园充满期待。小林宗作校长能充分尊重一个儿童的心灵,从儿童视角感受他们的感受,无比欣赏他们。这不仅保护了小豆豆的自我意识,也使她知道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排斥自己,这对一个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之动力。
小林宗作校长努力地充分地让孩子们在童年的快乐中成长。他机智地把饭盒里的东西分成“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两类,既能孩子们不偏食,又能掩盖其中价格上的贵贱之差,培养了孩子们一视同仁、平等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在欢乐中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小孩子们偏食严重,尤其不喜欢吃蔬菜和豆制品时。在巴学园,小孩子吃饭却呈现出其乐融融的情景。因为在就餐的时候,小林宗作校长把孩子们每天的饭菜巧妙地分为“山的味道”(植物类)和“海的味道”(动物类),而且还特意谱写了“好好嚼呀”的饭前歌让孩子们大声地唱,于是每餐饭都在校长和校长夫人温和的笑声里开始,又在孩子们的欢叫声中结束,这比直接地向孩子们灌输要“合理地搭配营养”,“不要养成偏食的习惯”等教条更管用,学生都乐于接受并潜意识记在心中。
小林宗作校长的话语如春雨,滋润着小豆豆的心田。小豆豆的钱包掉下厕所池里,她满头大汗地把池里的东西舀出来想要寻找心爱的钱包,面对堆成小山的脏物,校长没有批评她,更没有呵斥她。“先生稍微凑近了小豆豆的面孔,像好朋友似地说:‘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说完,他又像刚才那样走开了。”她能够感觉到校长在温馨提醒自己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同时,她也能体会到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的乐趣。小豆豆这个看似愚蠢可笑的行为却没有被明确地否定或者被直接地阻止,在她自己面对问题并独自解决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一回,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随之而不断提高。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直接被否定和阻止,来不及犯错,没有经历锻炼,总是被束缚和羁绊,主动性会随之削弱,参与积极性也会被逐渐屏蔽。儿童是有着强烈好奇心的纯洁天使,她需要在体验中自我判断对错得失,而不是由老师或家长之口直接告诉她什么是对错得失,那与抹杀童性,抑制发育有什么区别?
看完了这本书,我便被书中所描述的自由、舒适、悠闲学院给迷住了。我不止一次的想过,要是我的身边也有这样那个一所学院,我肯定会第一个成为它的学生。那新奇的电车教室,那自由的课程表,那伫立一排的树……
小豆豆本是一个天性贪玩,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可是她做的事情一一都被大人们否认,责怪。大人们并没有很好的去引导她,没有轻声细语的告诉她哪里不对,为什么不可以那样做。如果她没有去到巴学园,想必她一定会在大人们的否认声中自卑的长大,对她的人生也会造成影响。在她去到巴学园的第一天,一个奇特的大人便获得了小豆豆的喜爱。原因很简单——从来没有一个大人那么耐心的听她讲话,以往她说话太多都是不被允许的。是的,想获得一个孩子的喜爱是很容易的,只要你对她有一点点的恩惠,她都会把真心奉献给你。正式如此,孩子也容易受到伤害,一点点的责骂都会让她陷入迷惘、困惑。不解当中。
巴学园的宗旨是——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天性是最自然、最生动的美。
是啊,孩子们在巴学园中,没有人教他们需要遵守纪律、排好队、安静,但他们确是在和大家一起生活的时候,学会了关心他人、博爱不自私。这是校长最成功的教学——让孩子的天性自然的流露,让他们感受大自然,倾听大自然,与大自然为师。
从学校回家的路上,小豆豆在路边发现了一大座沙山。她便兴奋起来,“嘭”地先跳起来一下,然后用尽全力向前冲刺,“嘭”的一声跳到了沙堆的顶上。但这并不是一堆沙子,沙子里面全是黏黏的灰色的抹墙的泥。只听得“扑哧”一声,背着书包、拎着鞋袋的小豆豆陷到了灰泥里面,一直没到胸口处,像是铜像一样动弹不得。直到天色昏暗,妈妈沿路找来,用一根木棒才把她拉了出来。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校长看到小豆豆都会微笑地这样对她说。
小豆豆确实是一个善良的好孩子。她对大家都很友好,特别是当有的朋友因身体上有缺陷,被别的学校的孩子欺负的时候,即便外校的学生一拥而上,小豆豆也要拼命地保护朋友,哪怕自己被弄哭;遇到受伤的小动物,就不顾一切的照顾它们。
小豆豆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一位大哥哥盘腿坐在席子上,面前高高地堆着好多树皮似的东西,大哥哥说每天早晨咬一咬树皮,如果觉得苦,就说明自己生了病,如果不苦,就说明你很健康。为了这块神奇的树皮,小豆豆向校长借钱,买回来让每个她认识的人都咬一咬,听到别人说不苦,她变兴奋地说“哇!你很健康!”甚至路边的野狗她也要让它咬一咬,结果差一点儿被狗咬伤。但她仍不肯放弃,最终陌生的狗咬了咬树皮,小豆豆围着狗蹦来蹦去,高兴地嚷着:“太好了!你也很健康!”
小豆豆也有不少缺点,她看到奇怪的事情,有趣的事情的时候,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经常做出让老师们大吃一惊的事来。上厕所时把自己心爱的钱包掉了下去,她便用长把舀子在外面舀起来。结果,地面上堆起了一座挺高的小山,而便池却几乎被掏空了,但那个钱包仍然无影无踪。
读完《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我有深深的感触。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小豆豆的女孩退学后巴学园上学的事。巴学园很特别,他们每间教室都是一辆作废的电车,而且座位不是固定的,每堂课想上什么就上什么,只要把当天所有科的任务完成就可以了。而且他们还可以出去散步,中午吃的是“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多么令人羡慕呀!
而我们现在的学校,规定一大堆,必须达到老师的所有要求,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和自己想上的课。更别说散步了,而且我们都不太敢亲近老师,总觉得老师是猫,我们是老鼠,一点儿也不敢靠近一步。而巴学园的校长,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还可以让孩子们随意爬在他身上,他也毫无怨言。这么好的校长现在在哪所学校找得到呢?小豆豆在挖厕所的便池,只说一句“弄完以后,要把东西放回原处”的校长又在哪所学校找得到呢?文中小豆豆所说的某些学生的家长有点质疑这所学校,都想让他们转学,可孩子们都舍不得离开这所学校。是啊,这么好的学校,谁愿意离开啊?我认为,这所学校的学生一定是最棒的!可遗憾的是,这所学校在1945年被美国飞机上投放的炸弹摧毁了。可惜,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学校了。如果现在还有巴学园这样的学校,还有小林先生这样的校长,我相信我们每个同学都会热爱学习,而且再也不会怕老师了吧。我真想上巴学园!
四川三台四年级:严艺晨
《窗边的小豆豆》是作者——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关于自己童年校园生活的一段纪实,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东京。小豆豆是她儿时的昵称,而之所以用“窗边的”作为定语,黑柳彻子在书的后记中这样解释道:“窗边”这个词给人一种被排除在外围,而不是处于主体地位的感觉。当时我总是站在窗边等待着宣传艺人路过。而在第一所学校中,实际上,我隐隐约约地总是有一种被排斥感。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指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这本书使我理解到小林先生的用心良苦,就拿作者来说吧,小林先生不停地对作者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句话一直鼓舞着作者,一直支持着作者。如果作者不进巴学园,不碰见小林校长的话,无论作者做任何事,都会被说成坏孩子,自己觉得自己是个不好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办才能让老师说自己好。我觉得小林老师非常了解、明白一个小孩的心理,他会帮孩子改掉自卑心,例如:游泳的时候,小林老师让孩子们光着身子一起在游泳池里游。在开运动会时小林老师为了高桥君精心设计的比赛项目,让他可以取得好成绩……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又是一轮灿烂的春日,又是一丛盛开的桃花,瞧!她正抿着小嘴,娓娓道来童年的故事。我沐浴着和暖的春风,徜徉在这本关于成长·关于教育·关于童年·更关于爱的《窗边的小豆豆》中,感受童真和春天的双重喜悦……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正值新春,万物同我们的身心一起苏醒。过了一冬的我们是否应该品读一本书滋润一下心田呢?冬末春至,我如饥似渴的阅读完了这本《窗边的小豆豆》,居然惊喜的发现我从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还知道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成长。
这本书讲的是一所小学,在那里上学的一个女孩子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东京……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童年似一杯浓浓的咖啡,暖到你心窝,童年似一杯淡淡的茶,让你回味;童年似暴风雨的彩虹;五颜六色,炫丽无比;童年又似那晚霞后的余光,那么让人怀念;又似那弯弯的小路,让你成长。在童年的时候,身边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情,我就看过一本书上面一个名叫小豆豆的女孩的童年趣事,让我来给你们讲一讲吧!
上一年级的她经历过许多第一次,在前一段时间因为自己的好奇心使自退了学(唉,我真为她感到惋惜)。原来,是因为学校的桌子可以翻来翻去,有一次报听写的时候。老师说;“现在开始听写,美。”小豆豆就从桌子下拿出一支铅笔来写,写好之后又打开桌子放进去;如果写错了,就又拿出橡皮擦,再放回去……反反复复,桌子发出的声音和动作影响了别的同学。于是,无奈之下小豆豆的妈妈只好又换了一个学校,那学校叫巴学园,这儿可奇怪了,教室、书房……都是各种各样的电车,美丽极了!校长先生也是一个十分亲切的人,对了,这个学校只有50多名学生。眨眼间,到了中午同学们集中在了“饭堂”,他们都拿出了“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如果没有带齐?可不用担心,校长会领着两个厨师,来为同学们提供未带的食物。自从小豆豆上了这个学校,她连叫也不用叫就起床了(看来小豆豆以前爱睡懒觉哦)。这个学校还组织过旅游,让同学们也放松一下,正所谓劳逸结合(我可真想也在这种学校上课,真是羡慕嫉妒恨啊)。
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在我爸爸的生日前一天,我决定明天做一个恶作剧。我把肥皂小心再小心的一块块切成糖的模样,用糖纸认认真真地包好,冰在冰箱里(呵呵,接下来就要好戏上演了)。一眨眼,到了爸爸生日那天了,我把“糖果”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桌子上,大声地说:“大家快来吃糖吧!”第一个吃的是小弟弟(乐乐)他吃了连忙跑进了厕所,其他人都疑惑不解,接着妈妈爸爸吃了,结果吃了每个人都肚子痛了。而且脸色也一白一绿的,就在这时我哈哈大笑,笑得我肚子都痛了,爸爸妈妈仿佛知道了什么。于是,我一边机智地跑向自己房间的。,一边说:“那些糖是肥皂!”说完,我立刻锁上了门,生怕别人打我骂我。还有一次,妈妈烧饭没有盐了,于是妈妈给了我5元,叫我买细盐(因为我家下面有一个小超市),我拿着钱蹦蹦跳跳的下楼了,花了好长时间才弄清楚那个是细盐。买好后我偏偏不走大路,走草丛里。还真是不走阳光道,肯定要霉运啊!这不就因为草丛里突然“冒”出了一块石头,害我摔了一个狗啃泥。等我回过神来时,白花花的盐已经撒了一地了,在这紧急时刻我忽然想到米可以洗盐自然也可以,我便从从邻居那要了一个淘米用具,把盐捧到里面去,偷偷摸摸地跑回家,在卫生间里洗了起来,可水一出现盐便消失了。我心想:这该怎么向妈妈汇报呢。妈妈似乎早就发现我了,正躲在我身后笑呢!我疑惑不已,妈妈耐心的告诉我:盐不是米,是不可以洗的,盐一碰到水便会道水里去了。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这件事也算是告了一段落。长大的我在也不会犯这种傻事了。
教师的职业优势肖川
中国学生为何没礼貌加藤嘉一
华人诺奖获得者的教育背景耐人寻味教师博览 熊丙奇
爱恨学区房任蕙兰
早点摊上的一课颜育俊
学校有群"80后"杨云霞
信息动态
"现代化"与"不丹化"赵健伟
中国必须对贫富分化说"不"薛涌
光纤之父高锟的人生路潘晓凌,刘丹
寻找丢失的语音留言教师博览 佚名
狂狷桀骜聂绀弩阿红
最后的晚餐左春红
父母是有有效期的龙应台
补诗的幽默刘继兴
中学生怎样炒鸡蛋佚名
遭遇儿子早恋佚名
你很重要海里斯·布里奇斯
自己的选择约瑟夫·沃克,庞启帆
最动人的遗忘鲁小莫
启功授课风采陈启智
像迈考特那样教书——我读《教书匠》谢云
最难忘的医学课梅寨
重要的一课林塞·米勒,范浩哲
拉他一把庞启帆
和天才的距离程玮
不容侵犯的学生隐私张目
于离别时话衷肠谢桂钿
书圣饶建中
从小教育大不同余世维
开在石头上的美丽心花教师博览 张丽钧
天才刘万里
乌鸦的传奇博里亚·萨克斯,魏思静
雅致的南宗灯谜黄穆灿
一个国家向一个人的道歉张达明
一本美国小人书创造的奇迹王民培
甲型流感认识误区土摩托
给科学家以犯错的自由马丁·瑞斯,唐云江
为什么好吃的食物都不健康范志红
放弃之前的最后一试鲁先圣
左手科学,右手和平王波
60年前的先生与学生钟文典,林东林
一只香炉星竹
和英英的那些往事于华格HtTp://
他为何仇恨班主任罗西
灯谜猜猜看滕建坤
奇妙的数字灌顶联云弓
18岁的选择曾子墨
人生的加减法雷铎
教书,以思考的姿态——读《不跪着教书》有感杨晶
理想与现实在这里链接——读苏明进《希望教室》随想沈丽新
头戴山花的男老师一路开花
开在角落的栀子花丁立梅
沙漠里的袖珍学校宗文
英国家教也疯狂莱斯利·怀特,孙红卫
学生工作三例董大方
哈佛是怎么挑学生的树人
日本的多元化教育模式教师博览 王晓和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梁衡
满票孙方友
从女教师辞职看诚信马有福
学会和学生谈话王栋生
罗隆基:从书生论政到庙堂问政秦立海
让师承多一些优雅陆其国
"班主任不是那么好当的!"教师博览 何诚斌
孙子的作文徐林
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吴非
用"错误"纠正错误朱晖
别不拿我当回事秋风
我的"数字化"人生崇新会
我的21条人际交往准则王蒙
可悲的"完美"张丽钧
给孩子一个孩子的天地——读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樊正娟
有本事,你也撕马德
小猫史莫奇潘妮波特,庞启帆
日本幼儿园令中国妈妈目瞪口呆福田田心
支撑我灵魂的荞麦花堀内幸枝,帅松生
普林斯顿的圣殿教师博览 程刚
汤姆的午餐李荷卿
让学生热爱数学的印度教育佚名
哈佛告诉你陈祖芬
闲思无知之乐孙筑瑾
执拗的量词李文海
钞票上的国家意志佚名
可以自由飞翔
可是
猎人会把我打下来
如果我可以变成小草就好了
可以长在任何地方
可是
山羊会把我吃掉
……
这是一个7岁孩子元元的诗作,题目是《我的美丽想象》。初读这首诗,可能会折服于孩子无穷的想象力。可是细细品味,却能读出孩子强烈的不安全感。变成鸟,变成小草,都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那么这个小小的“我”,该在何处安放呢?
从“看见”到“发现”
实际上,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上述诗作中读出孩子的内心需求。从这种意义上讲,有些人只能看见儿童,却无法发现儿童。从“看见”到“发现”,是一种艰难的嬗变。
在创办幼儿园之前,李跃儿从事的是美术教育。她是当地知名的画家,家长把孩子送到李跃儿的培训班,希望多为孩子准备一条通往大学的道路。因此李跃儿教给孩子们的是最实用的绘画技法:线条、结构、透视等,这些孩子也不负众望,几乎全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我不喜欢这样画画。”一个前来学画的 6岁孩子哭着说。“将来要考上美术院校,必须按照老师教的方法练,要不然你只画着玩,没什么用的。”当时的李跃儿“看见”的是如何让孩子考上大学,所以苦口婆心地劝解孩子压制内心的诉求,迎合成人世界的标准。
但是孩子无心的话语却对李跃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五六岁的孩子画画时充满了想象力和情感,他们的画作是颜料从灵魂深处流淌到胳膊,又从指尖奔涌到纸上而形成的,所展现出的心灵感受力和灵性完全是大师级的。然而随着孩子接受的“培训”越来越多,原先的灵性越来越少,代之以僵硬的匠人的技法。
孩子对于事物独特的感受力没有了,在教育的作用之下,消失了。想到这里,李跃儿一下子慌了,她觉察到自己的教育与儿童的天性背道而驰,自己是在“兢兢业业地误人子弟”。她非常痛苦,停办了美术培训班。
心灰意冷中,首都师范大学杨景芝教授的一场讲座犹如醍醐灌顶,让李跃儿幡然醒悟。“美术教育的作用是帮助儿童发展天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杨教授的话让她找到了解决难题的“钥匙”:美术教育不是实用的敲门砖,而是“培养孩子内在能力”的工具。虽然当时对“内在能力”的认识有些模糊,但她迫不及待地要开始全新的实践,美术教育班重新开班。
“孩子们,现在咱们去小树林!”去小树林可不是写生,而是去上李跃儿“创造”的观察体验课。“今天,我们来演小红帽的故事。演完之后,把你喜欢的部分画出来。”这样的课,孩子们自然是喜欢的,不再是正襟危坐,不再有枯燥的描摹,而是通过演戏置身于故事当中。尽管表演的过程漏洞百出,但是孩子们快乐极了,清亮的笑声荡漾在树梢上,白云间。
经过亲身体验,孩子们的画作天马行空,生动,真挚,充满了独特的理解。从这些画作中,李跃儿第一次洞察到孩子丰富、真实的精神世界。“以前只知道上课,现在能够睁开眼睛发现这个人,关注他是不是幸福,状态是不是好。”
李跃儿对教育的理解有了质的变化,她一下子变得“跟儿童一体”了,完全能感受到孩子的心理状态、思维状态。从此,李跃儿的美术教育班更出名了,不仅教孩子美术,还能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学习成绩也随之提升。看着这群精神饱满,充满灵性的孩子,李跃儿知道自己做对了,这种教育不再压制,而是舒展儿童的天性,滋养儿童的生命。随着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李跃儿开始创办幼儿园。
在李跃儿芭学园,孩子的所有活动被称为“工作”,与成人的工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芭学园课程也是“活的”,按照一年四季的特征各有不同:春季孩子们的工作主要是春耕、种植、体能锻炼等;夏季课程多是随机生成,包括季节规律、人类生活等;秋季主要是大型搭建,孩子们通过锯木材、打磨搭建真实的房屋或者水利设施;冬天主要是室内自选工作,孩子们将前三个季节的经验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园内设置了厨艺区、手工区、种植区、木工区等多种工作区,提供充足的、真实的材料供不同特质的孩子选择和探索。
能“发现”儿童的人,才能读懂儿童的行为,才能意识到他们正是通过探索、玩耍、假扮,甚至破坏等工作建构着自己的生命。从“看见”到“发现”,李跃儿走过了数年的光阴。确实,身体外形上的不同很容易看到,但心灵的差异却往往难以觉察,甚至被忽视。只有放弃成人立场,透过一系列的表象,才能发现并理解儿童独特的心灵世界,并在孩子建构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有营养的童年
看到《我的美丽想象》这首诗后,班主任顾文艳意识到该跟孩子谈一谈了。顾文艳一直钟情于童诗教育,和孩子们一起读童诗写童诗,她知道元元是在用诗表达自己的情绪。
“顾老师觉得最近你可能不太开心,能跟我说说其中的原因吗?”顾文艳的话刚说完,孩子的眼泪“唰”地流了下来。“妈妈每天逼我练琴,我不想弹琴,我要跟小朋友出去玩,妈妈又不让我出去玩。”元元哭着说。孩子理所当然的需求――玩耍的权利受到限制,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元元丝毫感受不到父母的爱,逃离现有的世界是他面对压力最无奈的选择,可是他又能逃到哪里呢?没有父母的关爱,哪里都不安全。
顾文艳跟元元妈妈说起了这件事情,“我还不是为了他好?为了照顾他的生活,我连工作都辞了。当初也是他自己选择弹钢琴的,马上要考十级,当然得加紧练习啦。”妈妈一肚子委屈。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在意孩子的吃穿等身体成长的需求,对心灵成长的需要要么一无所知,要么置若罔闻。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为了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可以牺牲当下的幸福和快乐。我们能说元元的父母不爱孩子吗?他们当然爱。只不过这种爱并不是孩子需要的,不恰当的爱变成了伤害,爱得越深,伤得越重。
“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是无忧无虑,天真快乐的。可元元最近不太笑了,似乎有些忧郁。”顾文艳提醒道。“光高兴有什么用,考不过钢琴十级一切都白费。”妈妈依然是从成人的立场看问题。“对你来说,是考过十级重要,还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重要?”顾文艳有些急了。
这句话触动了元元的妈妈,但她不知道该怎么改变。顾文艳建议元元的妈妈首先诚恳地接纳孩子的诉求,然后和元元一起读《窗边的小豆豆》,向小林校长学习如何信任和尊重孩子。
其实,元元的事情不是个例。班里小樱时不时地跟顾文艳提要求:“老师,我好像发烧了,你抱抱我吧。”“老师,你亲亲我吧。”这种对爱的索取可能源于家庭中爱的缺乏。经过了解,顾文艳得知小樱很小的时候,爸妈就离婚了,妈妈忙于自己的生意,把小樱放在姥姥家。尽管小樱在姥姥家吃穿不愁,可是物质的丰裕和姥姥的照顾始终不能替代妈妈的拥抱和亲吻。小樱把对妈妈的思念投射到了顾文艳身上。
当成人的要求和教育压抑儿童的天性,或者忽视儿童精神成长的需求,儿童内心的精神花园会因缺少滋润而荒芜,孩子就犹如枯萎的鲜花,蔫头耷脑,甚至连头发都是枯黄的。班里的一部分孩子就处于这种状态之中。这是一种无声的反抗,也是对成人世界的警告。
童年的心灵需要什么?顾文艳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小时候养乌龟的经历。作为独生子,乌龟是儿子最好的朋友,儿子的喜怒哀乐都会跟它分享。没有了成人有意无意的强势立场,那是一种平等的生命与生命的交流。
当顾文艳把两只小乌龟带到教室里时,孩子们立即围了上去,“你好,小乌龟!”“我能不能摸摸你啊?”孩子们与小动物有天然的亲近,他们理所当然地把乌龟当成了班里的一员,轮流照顾喂食。后来这个班的编外成员越来越多,小蝌蚪、小兔子都在此安家落户。再后来,班级的阳台变成了“开心农场”,大家自己动手播种、浇水,在焦急而又好奇中期待种子破土而出。
班级里多了生机盎然的动物、植物,给孩子带来无穷无尽的“精神食粮”。他们为种子的萌发而欢呼雀跃,为小乌龟的死去而伤心流泪。在这些“精神食粮”的滋养下,孩子的生命犹如春天的原野,朝气蓬勃,欣欣向荣。
“你们老师给你们讲绘本吗?你们老师给你们读童诗吗?你们老师给你们养小乌龟吗?你们老师和你们一起种菜吗?哼!”顾文艳的学生曾经自豪地跟其他小朋友炫耀,“我们老师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观察孩子,走进孩子,帮助孩子,这样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好教师。
教育者应当如此:把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适当的帮助。所谓“适当的帮助”,李跃儿认为包含以下方面:
(1)成为他自己;
(2)具有感受力;
(3)正确的审美观;
(4)天然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的欲望;
(5)天然的对工作热爱;
(6)促进人类发展的质疑和解疑特质;
(7)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8)对人类文化和自然具有同等的兴趣;
(9)头脑清楚;
(10)站在自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和判断;
(11)无意识的对群体的兴趣;
(12)有进入主流教育的适应能力;
(13)易于适应环境;
(14)崇尚真理、坚守原则的素质;
(15)抗冲突能力。
在李跃儿看来,这是生命成长中最重要的15种品质,能够帮助儿童形成道德自律、自主学习、适应生存的人格特质,这些就是童年所需要的营养。
与儿童的天性合作
两百多年前,卢梭就在《爱弥儿》中告诉世人:教育的影响必须与儿童的自然发展相一致。一如芭学园的理念“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不能削足适履,所提供的环境和教育内容应该随着儿童的需要进行改变和调整。
“加油!加油!”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验小学”)的足球场上,“童友杯”校内足球联赛三年级的比赛正在紧张进行中。场上的足球滚到哪里,球员们就追到哪里。与其说是比赛,不如说是玩耍,甚至有的孩子把鞋都踢了出去。虽然孩子们还没有太多的配合和战术意识,但这并不妨碍队员的全情投入和观众的热情。裁判的判罚也极其严谨,角球、界外球、任意球,孩子们挥洒着汗水,体会比赛中的规则、合作、竞争、快乐与悲伤。
“童友杯”足球联赛是实验小学坚持了13年的传统项目,每年秋季开赛,持续2个多月的时间。实验小学特别重视开展团队运动项目,校长吴建民从中发现了得天独厚的教育价值。小学时期,儿童的归属感从家庭开始向同伴转移,同伴的友谊、支持和尊重成为他们最主要的精神寄托。在同伴交往中,遵守规则、承担责任、团结协作、服从权威、完成任务等成为必备的品质,而足球、篮球等团队运动为这些品质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可别小看这个小学里的足球联赛,人家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赛前各球队展示宣传、入场握手仪式、中场休息的啦啦队表演、赛后颁奖、赛事跟进报道、最佳射手评选,正规联赛该有的项目,他们一样也不少。学校普及了足球课,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在他们的心目中,其隆重程度不亚于欧洲足球五大联赛。
“一群小孩子,懂什么呀,有必要这么正式吗?”曾经有人提出质疑。“可不能小看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判断力。”对此,吴建民一点不含糊。
在一次比赛中,球员对裁判的判罚提出了抗议。“球是碰到对方球员的腿后出边界的,应该是我们发界外球,老师判错了!”球员围过来跟裁判理论。联赛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场地小,比赛只设一名主裁判。裁判坚持自己的判断,示意比赛继续。“黑哨!黑哨!”孩子们不干了,让观看比赛的吴建民进行评判。“球员和教练必须服从裁判,这是足球场的规则,我们应该遵守。不过这也提醒我们,一名裁判有可能观察不全面,应该再设两名边裁。”就这样,随后的比赛中,裁判员增至3名,判罚更加谨慎和规范。在一场场比赛中,孩子们学着在合作与竞争、规则与服从间寻找平衡。
围绕着足球赛,如何对待成功与失败也是必须要上的一课。“都是因为你,你没有守住大门,我们才输了。”“对,都是你的错。”有个班级比赛输了,他们把失败的怒气发泄到守门员身上。被大家指责的守门员趴在桌上呜呜大哭,一些女生也跟着哭了起来,班级里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孩子们,今天的比赛我们输了,老师也非常难过。可把责任推给守门员,我认为不公平。足球赛中个人能力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团队配合。失败不可怕,因为每个人都尽力了,我们要做的是积累经验……”直面输球,接纳失败,赛场外的讨论持续的时间更久,对孩子的影响也更加深远。
当然,儿童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天性中的探索和冒险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如果成人把这些问题当作错误进行“处理”,那无疑是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因此吴建民坚持在儿童教育中实行“无错原则”,“孩子犯的错误不是真正的错误,而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应该给孩子尝试错误、改正错误的时间。
“我希望学校能让孩子产生依恋,当他毕业后再想起学校时回忆是温暖的。”吴建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