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物理范文

高考物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物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考物理

第1篇:高考物理范文

【关键词】 备战 高考 物理 良策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准备高考,有三样东西必须要准备,那就是教材、《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真题,因为这些既是命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复习的主要依据,高考的范围和要求都在这里,做好准备公之后,我们就要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全面复习,一般高考的复习,我们分为三轮:

第一轮是章节复习:现阶段高三就要进行第一轮复习,这一轮复习是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在这一阶段里,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要全面阅读教材,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要重视对物理状态、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的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是:

( 1 )吃透说明、调整策略,节约备考时间和精力。要了解那些不考的、哪些是重点的 等等。

(2)回归课本,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高考题再怎么灵活,它都要紧扣课本、围绕考纲来命题。只要我们的基础知识牢靠了,基本技能掌握了,以课本内容为出发点,我们就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形式的高考!所以,在首轮复习中,我们务必要加强"双基"训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特别是对于那些自己觉得比较抽象和陌生的知识点,一定要从弄清"为什么要引入相应概念?如何引入?怎样定义?有何含义?有哪些典型的应用?"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来强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就这一点而言,考虑到目前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的分配问题,我们在一轮复习阶段要多练选择题,因为选择题相比而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单一,对及时巩固相关的知识点很有帮助,而且也不费时间,效率也就比较高。

(3)夯实基础知识、注意主干知识。尽管近几年来教材在变,大纲在变,高考也在变,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思路不会变,它们是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而主干知识又是物理知识体系中的最重要的知识,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在备考复习中,不仅要求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而且还要加强理解,熟练运用,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要立足于本学科知识,把握好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新课程知识应用性较强,与素质教育的教改目标更加接近,容易成为命题点。

(4)注重学科思想方法的掌握。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仔细审题的习惯和能力。为什么不少学生感到物理课听起来容易,自己做起来难。问题就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物理学科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是死套公式。为此,在物理复习过程中要适时地、有机地将科学方法如:理想化、模型法、整体法、隔离法、图象法、逆向思维法、演绎法、归纳法、假设法、排除法、对称法、极端思维法、等效法、类比和迁移法等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有利于消化吸收,领悟其精髓,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

(5)研究题型,分类归档,注意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和归纳。高考把能力考查放在首位,就必须对知识点考查的能力要求上不断翻新变化。很多试题对同一知识点的考查,有时是考查理解能力,有时却考查推理能力或分析综合能力,或以新颖的情景或新的设问角度考查同一知识点的。我们在本轮复习中应站在科学的、有效的角度上,研究考试,分析题型,精选例题,组合习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提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是专题复习,任务是面向考题: 重组知识,训练培能,完善体系及其抓住主干,研究考题,研究全卷,达到熟练应用层次。

指导思想:突出重点,精编专题;以点带面,注重能力。即突出高中物理学中的重点知识,以这些知识为核心,结合第一轮复习中学生掌握情况,精心选编专题,并以这些重点知识带动与其相关的其他知识点,把知识点连成网,强调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第三轮复习是综合复习,这一轮的任务是面向考场: 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能及其限时训练,科学表述、增强防错能力,适当查缺补漏。侧重点应放在综合运用以前掌握的知识、能力来解决新遇到的问题,即本轮复习的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高考物理复习方法:

(1)整理第一、第二轮复习笔记和做过的题目。做与高考模式相对应的理科综合试卷;做与高考试题相近的往年高考真题;采用目标过关记录,复习要全面到位。

(2)加强应试能力的培养。

1)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耐心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

2)注意解题的规范化训练。审题是解题的关键,而解题的落点是书写的规范性,表达的完整性,这是提高高考成绩的一种有效途径。

3)注意合理分配答题时间。平时学生做一份完整的试卷应先易后难,要敢于放弃,拿到该拿的分数,注意合理分配答题时间,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复查。

4)应试提示:顺序答题、先易后难、选修题目不难可以提前至压轴难题之前;优势先行但仍要慎重;审题和最初的判断非常重要,特别是运动过程分析;选择题宁缺勿滥.

第2篇:高考物理范文

一、认识基础与提高的关系

坚持与基础题为主,保证基础题不失分,一份高考试题中、低档题占80%、难题只占20%,如果把最后冲刺阶段的宝贵时间去解难题,只会失得其反。通过前一阶段的模拟训练,会发现自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认真查缺补漏,才会事半功倍。另外,抓主干知识的复习特别重要。主干知识考点虽然占总考点的30%,却占总分值的80%,相当于用30%的复习时间,达到80%的复习效果,抓住主干知识考点就等于抓住了高分。再次,要善于总论重要物理问题研究方法,如理想模型的方法、类比的方法、等效方法、逆向思维等使自己的思维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领会核心与能力的关系

物理学科复习的核心就是对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把握好两个线索:力和能。物体运动由物体所受合外力决定。对物体受力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运动过程中一些力往往对物体做功,导致物体的能量不断发生变化。能和能的相互转化为物理的研究提供另一个重要线索。分别从力和能入手,对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久而久之就可能化为“能力”。

三、注重薄弱环节与全面提升的关系

近几年高考试题加强了对图像理解与解题能力和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还应该加强对物理问题表达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在求解计算题,不仅仅能够计算出结果,还应能够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不仅会说出是这样,还要会说明为什么会这样。达到全面提升的效果。

四、撑握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关系

近几年高考试题特点之一是大量题目紧密联系实际,物理理论原本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可是有不少学生对这类题感到生疏。在最后复习阶段,应善于把物理基础理论与日常生活中一些与物理有关的实际结合起来。情境材料也是试题的基本要素,它的作用是对考生进行刺激,产生让考生表现某种能力的环境。情境材料实现测量目标的介质,关系着立意的表达程度。对情境材料的要求:①服从测试目标,根据目标取舍剪裁知识内容,避免无用信息。②贴近考生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时代。③科学、新颖,有一定的信息量和深度。

情境材料对考生的刺激可能是多方面的、多样的,考试不可能将考生所反应都写出来,时间不允许也没必要。我们只需要考生将我们期望能够推测的能力反应出来即可。

五、强化良好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培训关系

在求解物理问题时应俱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选择研究对象,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在对状态、过程分析时画出状态、过程的示意图,将抽象的文字条件形象化、具体化。计算题要分步列出方程,而且需要有文字说明所应用的是什么定理和定律。同时以良好的心里状态迎接高考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每一个阶段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恰当的提出奋斗目标,脚踏实地的实现,使自己在付出努力之后,能够不断的体会成功的喜悦。对偶然的失误,应准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下一步中使复习具有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六、考生失误失分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1)只抓主干知识,忽略细末知识。学习的内容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考试说明也有知识层次(Ⅰ,Ⅱ级)之分,这是高考的需要。但有些考生平时理解失之偏颇,对重点知识不厌其烦的训练,而对一些细末知识不重视,特别是一些知识点高考从未涉及,就错误地认为以后也不会考查,在学习中就不看不学了,而这些知识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可能要考的,只不过要求层次属于了解性的Ⅰ级,这就导致一旦高考考到这些知识点,考生就茫然不知所措。

如2011年第14题,考生识记了地磁场 磁感线从南极到北极,但不知在地球内部磁感线从北极到南极这个很浅显的知识,导致环形电流方向判断出错,痛失6分。

(2)数学基础薄弱,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用图像表示或解决物理过程;②用数学函数关系或三角函数关系式定量推导;③用数学几何关系定量推导。

如2008年第17题是用v-t图像求解两物体相遇的问题。考生不会用图像解决问题,结果该题难度系数为0.233。

再如2010年第25题,考生不能找出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圆周运动时的几何关系,使解题走入死胡同,结果该题难度系数仅为0.134。

(3)实验知识薄弱,探究创新性实验能力较差。纵观2007~2011年这五年高考实验题,都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特别是探究创新性实验每年必考,虽然实验原理源于课本,但考查的实验技能却高于教材,考生往往缺乏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实验设计等技能,导致实验题得分率历年不高。

如2011年第23题是一道利用光电装置测加速度的实验,考生缺乏基本的数据处理—作图的技能,作图不准,导致加速度读数错误。

再如2008年第22题Ⅱ,是一个利用纸带求动摩擦因数的探究性实验,考生缺乏误差分析要从实验原理着手的实验技能,导致失分严重,该题难度系数为0.354,它包括22题Ⅰ多用表读数这个简单实验题,如果只统计22题Ⅱ的难度系数,则比0.354还要低的多。

(4)缺乏正确的分析问题的习惯。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严重,思维定势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消极的方面表现为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它会引导解题思路走入误区,限制思维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如2008年第20题,绝大多数考生思维定势,把小车的运动方向当做了加速度方向,从而导致该题失分严重,难度系数为0.167,本来的选择题却成了08年最难的试题。

第3篇:高考物理范文

[关键词]高考;物理;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0004204

2017年高考结束了,2018年的高考复习又将拉开帷幕。准备进入高三的学生有些激动,也有点紧张。有的不知道高考如何复习;有的想走捷径,盼望老师能猜对题目;也有的认为大量刷题就能应对……在笔者看来,高考复习没有捷径可走,踏踏实实地把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掌握牢固是前提,确切地理解它们的内涵与外延是基础;学会依据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分析解决物理问题,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是提升能力的关键;扎实训练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品质是要达成的目标。梦想猜题或单靠刷题不太可取。

一、夯实基础,扎实准备

在2017年的高考题中,有大量考查考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掌握情况的考题。现列举如下。

【例1】(第14题)2017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了首次交会对接,对接形成的组合体仍沿“天宫二号”原来的轨道(可视为圆轨道)运行。与“天宫二号”单独运行时相比,组合体运行的()。

A.周期变大B.速率变大

C.动能变大D.向心加速度变大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周期、速率、向心加速度、动能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接后“天宫二号”的质量m变大,由于其仍在原轨道上做圆周运动,则地球引力提供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必等于其做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即

G=Mmr2=ma=mv2r=m4π2rT2。

从上式可以看出,对接后“天宫二号”的周期、速率、向心加速度与本身质量无关,均不发生变化。由于质量增大,动能增大,C正确。

点评:此题相对较简单,考生只要掌握了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及相关推导式,就不难正确答题。

【例2】(第15题)如图1,在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有一U形金属导轨,导轨平面与磁场垂直。金属杆PQ置于导轨上并与导轨形成闭合回路PQRS,一圆环形金属线框T位于回路围成的区域内,线框与导轨共面。现让金属杆PQ突然向右运动,在运动开始的瞬间,关于感应电流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QRS中沿顺时针方向,T中沿逆时针方向

B.PQRS中沿顺时针方向,T中沿顺时针方向

C.PQRS中沿逆时针方向,T中沿逆时针方向

D.PQRS中沿逆时针方向,T中沿顺时针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主要是右手定则、楞次定律。先用右手定则判断PQ运动时,产生的动生电流,其方向是从Q到P,因此矩形框中动生电流方向是逆时针方向的。再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动生电流在矩形线框内部产生的磁场方向是垂直纸面向外的,从而知道穿过小环的磁通量减少,用楞次定律可判断小环中感生电流方向是顺时针的,故选项D正确。

点评:对考生而言,需要清楚圆形金属框中磁通量的变化是由PQ棒运动产生的动生电流引起的,否则,容易出错。

【例3】(第16题)如图2,一质量为m,长度为l的均匀柔软细绳PQ竖直悬挂。用外力将绳的下端Q缓慢地竖直向上拉起至M点,M点与绳的上端P相距13l。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在此过程中,外力做的功为()。

A.19mgl

B.16mgl

C.13mgl

D.12mgl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重心、重力做功的基本知识。如图2所示,首先判断MQ的重心距M点l3,把Q点缓慢提到M点,MQ的重心上升到距M点l6处,即重心上升了l6,外力克服重力做功:23mg・l6

=19mgl

,故A正确。

点评:本题出得比较巧妙,要解答好本题,考生需要弄清被研究对象MQ段细绳重心的变化,依据外力做功等于系统重力势能的增量求解。

【例4】(第17题)一根轻质弹性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相距80cm的两点上,弹性绳的原长

也为80cm。将一钩码挂在弹性绳的中点,平衡时弹性绳的总长度为100cm;再将弹性绳的两端缓慢移至天花板上的同一点,则弹性绳的总长度变为(弹性绳的伸长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

A.86cm B.92cmC.98cmD.104cm

解析:本题考查胡克定律、矢量(力)的合成与分解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等知识。如图3所示,是挂重物后,悬点相距80cm时的示意图,此时弹性绳伸长量为x1;如D4所示,是挂重物后,悬点靠在一起时的示意图,此时弹性绳伸长量为x2。由物体平衡条件可知:

2kx1cosθ-G=0

2kx2-G=0

cosθ=3050

解方程可得x2=12cm,即可得到弹性绳的总长度为92cm,故B正确。

点评:本题是少见的以胡克定律为主要考查对象的高考题,解答时,需要根据胡克定律和共点力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

【例5】(第18题)如图5,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0的匀强磁场中,两长直导线P和Q垂直于纸面固定放置,两者之间的距离为l。在两导线中均通有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电流I时,纸面内与两导线距离均为l的a点处的磁感应强度为零。如果让P中的电流反向,其他条件不变,则a点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

A.0

B.33B0

C. 233B0D.2B0

解析:本题考查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分布、矢量的合成与分解、平面几何等基础知识。开始P、Q在a点产生的磁场如图6所示,根据对称性BP与BQ的大小相等,且两者矢量和B与B0等大反向,即

B-B0=0,且B=2BPcos30°

可解得BP=3B03

当P中电流反向时,BP反向,如图7所示,它与BQ在a点的矢量和B1竖直向上,与B0成90°角,因BP、BQ夹角为120°,所以B1=BP,由勾股定理可求得a点的磁场为:

Ba=B20+B21=

233B0

,故C正确。

点评: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少考生对通电导体的磁场比较陌生,有的考生纠结于通电导体磁场的计算,导致难以正确答题。解答本题,关键是弄清通电导体磁场的方向及磁场的矢量合成。

【例6】(第19题)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分别用频率为νa,νb的单色光a、b照射到同种金属上,测得相应的遏止电压分别为Ua和Ub,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分别为Eka和Ekb,h为普朗克常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νa>νb,t一定有Ua

B.若νa>νb,则一定有Eka>Ekb

C.若Ua

D.若νa>νb,则一定有hνa-Eka>hνb-Ekb

解析:本题考查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遏止电压(使最大初动能的电子恰好减速到零所需的反向电压)。

用νa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hνa=Eka+W;Uae=Eka

用νb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hνb=Ekb+W;Ube=Ekb

以上4式比较,可知:νa>νb,Eka>Ekb;Ua

【例7】(第20题)一质量为2kg的物块在合外力F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如图8所示,则()。

A.t=1s时物块的速率为1m/s

B.t=2s时物块的动量大小为4kg・m/s

C.t=3s时物块的动量大小为5kg・m/s

D.t=4s时物块的速度为零

解析:本题考查动量定理及对动量定理矢量性的理解。如图8所示,t=1s时的速度,可由Ft=mv算出为1m/s,t=2s时动量可由Ft=p算出为4kg・m/s,2s后物体所受外力反向,其对物体的冲量与前2s相反,用动量定理可排除C、D,故A、B正确。

除上面列举的7题外,还有许多题都是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情况的。由此看来,夯实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要牢固掌握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不能对那些自认为不是主干知识的内容,就不重视,复习就不认真,这样会吃亏的,如例3和例6就不是平时高中物理综合考查的重要知识。实际高考命题时,命题者关注哪些基础知识,从哪个角度命题是不确定的。唯有把高中物理要求的所有基础知识都掌握了,才能胸有成竹,才能轻松进考场,从容应对高考。

二、掌握方法,轻松迎战

在牢固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后,就要学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规律分析解决物理问题。要能够快速准确地解决物理问题,就要掌握各种物理模型的分析方法与技巧,并能利用数学知识表达求解。下面以第21题为例。

【例8】(第21题)一匀强电场的方向平行于xOy

平面,平面内a、b、c三点的位置如图9所示,三点的电势分别为10V、17V、26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场强度的大小为2.5V/cm

B.坐标原点处的电势为1V

C.电子在a点的电势能比在b点的低7eV

D.电子从b点运动到c点,电场力做功为9eV

解析:本题考查匀强电场模型,在匀强电场中,沿着任意一条直线,在相等距离上的电势差相等。ca两点相距8cm,电势差16V,即沿着ac方向每1cm电势升高2V,到距a3.5cm的d点电势为17V。连接b、d的直线即是电势为17V的等势线,如图10所示。过c点向bd作垂线交bd于e,ce方向即为匀强电场的方向,ce的距离L1即为c、e两点所在等势面间的距离。

tanθ=cdbc

=4.56

=34

,即θ=37°

β=90°-θL1=bcsinθ=3.6cm

电场强度:E=φc-φdL1

=2.5V/cm

过O点向bd作垂线,该线段即为O、b两点所在等势面间距离L2,则:

L2=Obsinβ=6.4cm,φb-φ0=EL2,可得:φ0=1V

由EP=φq可知,电子在a点电势能为-10eV,在b点电势能为-17eV,电子在a点电势能高。电子从b点运动到c点,电场力做功W=(φb-φc)(-e)=9eV。故A、B、D正确。

点评:该题难度较大,除考查考生对匀强电场这一物理模型及相应的数学知识外,还考查了电势、电势差、电势差与场强的关系、电势能、电场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等基本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确定等势面,具体来说明,就是在ac上找到电势为17V的d点。面对这样的考题,考生只有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并学会用相关基本知识分析各种物理模型,才能轻松应对高考物理题。

三、科学训练,克难攻坚

在掌握了各种物理模型的分析方法与技巧后,要适当训练,以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有序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保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特别是在解决多过程、多研究对象的复杂问题时,更要注重时间和空间的有序性,以提升学生分析解答综合问题的能力。

【例9】(第25题)如图11,两个滑块A和B的质量分别为mA=1kg和mB=5kg,放在静止于水平

地面上的木板的两端,两者与木板g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1=0.5;木板的质量为mC=4kg,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某时刻A、B两滑块开始相向滑动,初速度大小均为v0=3m/s。A、B相遇时,A与木板恰好相对静止。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求

(1)B与木板相对静止时,木板的速度;

(2)A、B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

解析:本题考查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对多数学生而言,动力学知识一般都掌握得较好,但如何用到多过程、多研究对象的问题中,就看各自的综合分析能力了。有序分析就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1)B、A、C各物体受力情况分别如图12、13、14所示。B物体以大小为aB的加速度向右做减速运动,A物体以大小为aA的加速度向左做减速运动,因B与木板间的摩擦力大于A与木板间的摩擦力,所以木板以加速度aC向右做加速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μ1mBg=mBaBaB=5m/s2

μ1mAg=mAaAaA=5m/s2

B向右减速,木板向右加速,两者经过t1时间达到共同速度v1,由运动学规律有:

对B:v1=v0-aBt1

对木板:v1=aCt1

解方程有:t1=0.4s,v1=1m/s,方向向右,考虑到A、B减速的加速度大小相等,则此时A的速度仍向左,大小为v1。

(2)因为μ1>μ2,B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后保持相对静止,并以共同加速度a继续向右做减速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μ1mAg+μ2(mA+mB+mC)g=(mB+mc)a

a=53m/s2

从B与木板相对静止到A与B相遇需时t2,相遇时整体共同速度为v2,以向右为正方向,由运动规律有:

对B与木板v2=v1-at2

对Av2=-v1+aAt2

解方程有t2=0.3s,v2=0.5m/s,

方向向右。

A、B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L等于B相对于

木板运动的距离s1(如图15)与A相对木板运动的距离

s2之和。

s1=(v0t1-12aBt21)-12aCt21

上式前一项为t1时间内B对地位移,后一项是木板对地位移,代入数据计算可得s1=0.6m。

A相对木板运动的距离s2等于B相对于木板静止前A相对木板运动的距离s3加上B相对木板静止后到与A相遇过程中A相对木板运动距离s4之和,如图15所示。

s3=(v0t1-12aAt21)+12aCt21

上式前一项为t1时间内A对地位移,后一项是木板对地位移,代入数据计算得s3=1m。

s4=(v1t2-12aAt22)+(v1t2-12at22)

上式前一项为t2时间内A对地位移,后一项是木板对地位移,代入数据计算可得s4=0.3m。

最终可得:L=s1+(s3+s4)=1.9m。

第4篇:高考物理范文

【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笔者以上思维激活2及拓展和变式的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题组掌握电磁感应综合应用中动力学和能量问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和求解方法:(1)感应电动势大小和方向的确定(之前的电路问题),(2)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3)安培力做功的确定及电磁感应中功能关系,(4)感应电荷量的求法,(5)求解电磁感应综合应用中动力学和能量问题一般思路.

解决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和能量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电后力”,具体思路如下:

(1)先进行“源”的分析――分离出电路中由电磁感应所产生的电源,求出电源参数E和r;

(2)再进行“路”的分析――分析电路结构,弄清串、并联关系,求出相关部分的电流大小,以便求解安培力;

(3)然后是“力”的分析――分析研究对象(常是金属杆、导体线圈等)的受力情况,尤其注意其所受的安培力;

(4)接着进行“运动”状态的分析――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判断出正确的运动模型.

(5)最后再进行“功能关系”的分析――求解焦耳热Q的有三种方法:

通过思维激活2及变式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解答问题和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电磁感应综合应用中的动力学和能量问题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即电磁感应综合应用中的动力学和能量问题一般处理方法),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

这样通过电磁感应中的两个思维激活题组为基础进行有序的、多视角的设计问题,就可以把这章主要知识点、研究方法都复习到了.在科学按排的典型例题中全面系统具体化的复习某一单元的知识方法比单纯知识点和方法的罗列讲授效果要好.

第5篇:高考物理范文

一、对高考理综物理试卷的审视

通过对近十年来高考理综物理的追踪分析及调查,高考物理就是“8道选择题,1道实验题和3道计算题”,总分为120分。

1.对于选择题的分析。

理科综合考试中,物理选择题有8题共48分,分值比例达到总分40%,非常可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8道题中的4道~5道一般是单选题,其余是多选题。

2.对于实验题的分析。

每年高考的物理实验题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赋分值在11分~24分之间,分值比例达到总分20%左右。一般来说,实验中第一小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的操作,而第二小题则着重考查学生设计并表述实验操作的能力。从历年全国高考物理实验题学生得分情况分析报告来看,这个比例一般较低,故又有“得实验者得天下”的说法。由此即可看出实验题得分情况对高考物理成败的重要性。

3.对于计算题的分析。

计算题一般有3道,总分在48分左右,分值比例达到总分比例的40%左右。一般来说,第一题考查基础知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问题不大;第二道题则稳中有难、稳中有升,故第二题的得分高低对于全局来说至关重要;第三题则是压轴题,也是选拔尖子生与中上等学生的重要依据。压轴题一般有三问,对绝大部分考生来讲,只要能做对其中的1~2问就已不错,只有少数尖子生能够做对第三问,故对全局影响不大。

二、如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得分率

教学中应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能力的培养。

1.重视对题目的审视,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对具体物理场景的建立,物理过程的分析以及各物理量间关系的把握。

例1:某人骑自行车以4m/s的速度匀速前进,某时刻在他前面7m处以10m/s的速度同向行驶的汽车开始关闭发动机,而以2m/s2的加速度减速前进,则此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汽车?

考点解析 : 这是一道考查直线运动中追击相遇问题,追上的条件是追上时两者位移应满足S汽+S0=S自。一般情况下两者所走时间是相等的,而这道题恰恰是在前方汽车停止后人才追上,所以两者所走时间不同。要做对本题必须对物理场景和物理过程以及各量间的关系分析清楚。

解析:人追上汽车时两者位移应满足S汽+S0=S自。汽车开始关闭发动机到静止需要的时间t0=■=5s

此时,汽车的位移S汽=■t0=25m,人的位移S自=vt0 =20m

因s汽>s自,故仍未追上。因此,人追上汽车,应该是在汽车停下以后,再经过t1=■=■=3s才追上,所以时间t=t0+t1=8s

2.重视学科内知识系统的构建与融合。

例2:频率为V0的光子由地球表面竖直向上运动,当上升H=22.5m的高度时,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它的波长变长一些,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引力红移。①试写出光子质量的表达式;②当光子上升H=22.5m的高度时,试用能量守恒的观点,求该光子频率的引力红移量v跟原有频率的比值。

考点解析 : 这是一道以引力红移为背景的科研性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先根据题意,理解引力红移的含义,再运用光量子理论、质能方程,求出运动光子的质量,进而运用光子和地球组成的系统的能量(光子能量和重力势能之和)守恒,求出光子在地球表面上升过程中频率的引力红移量v跟原有频率v0的比值。

解析:①由光量子理论E=hv,质能方程E=mc2,得运动光子的质量m=■

②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知,光子向上的过程中引力作负功使光子能量减小转化为系统的势能。

原来光子的能量:hv=mc2

上升高度H后hv=hv'+mgh:,变形可得hv=mgh

则 :v/v=gh/c2

3.重视数学基础和运算能力培养。

例3:重量为G的木块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一人欲用最小的作用力使木块做匀速运动,则此最小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应如何?

解析:木块在运动中受摩擦力作用,要减小摩擦力,应使作用力F斜向上,设当F斜向上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时,F的值最小,木块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知:Fcosα=μNFsina+N=G

解以上二式得:F=■

令tan?渍=μ ,则sin?渍=■,cos?渍=■

cosα+μsinα=■(cos?渍cosα+sin?渍sinα)=■cos(α-?渍)

可见,当a=?渍=arctanμ时,F有最小值,Fmin=■即

第6篇:高考物理范文

关键词:基础;核心;薄弱;结合;培养;审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215-02

高中物理,学生经历了三年的学习,至高考前的三个月,可以说是物理的冲刺阶段,即物理总复习。物理总复习中,由于物理知识的深奥,加之是重新走一回走过的路,许多学生顿生厌倦或有疲倦感,要不是为了高考,可以说谁也不愿再走一趟回程路。这里,就有提高物理复习兴趣探讨的话题。提高学生物理复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复习的质量。

一、物理复习中重点抓基础复习

一份高考试题中、低档题(主要是考查基础知识部分)占80%,难题只占20%,如果把最后冲刺阶段的宝贵时间去解难题,这是舍本求末。通过前一阶段的模拟训练,大都会发现自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认真查缺补漏,才会事半功倍,如对基本概念,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深刻。仅以“功”的概念为例,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各种形式的力做功,都对应着一定形式的能的转化。能否准确地认识这种关系,极大地制约着对某些物理状态、物理情境、物理过程的分析。高考试题往往通过特写的物理情境,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对一些物理定律、物理公式,往往有的同学只重视结论,而忽视该定律、公式的适用条件,这些都应在最后阶段,逐一解决。另外,还应注意总结重要的物理问题研究方法,如理想模型的方法、类比的方法、等效方法、逆向思维等。通过对以往练习中的经验教训,使自己的思维方法提高一个档次。

二、物理复习中要抓核心分析

核心就是对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一般应该注意两个线索:力和能。物体的运动由物体所受合外力决定。对物体受力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一些力往往又对物体做功,导致物体的能量不断发生变化。能及能的相互转化为物理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线索。分别从力和能入手,对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久而久之,就可能化为“能力。”

三、物理复习中要注重薄弱环节的“补漏”

近几年高考试题加强了对论述能力的考查。目前主要体现为对推导论证的考查。如去年高考及今年北京地区春季高考都增加了推导证明题,但这几道题都源于课本。因此,复习中应注意课本中某些重要命题的论证过程。还应该加强对物理问题的表述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在求解计算题,不仅仅能够计算出结果,还应能够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述。即不仅会说出是这样,还要会说明为什么会这样。

四、抓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高考试题的特点之一是大量的题目紧密联系实际,物理理论原本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但结果是有不少同学反倒对这类题感到生疏,这是很不正常的。在总复习阶段,应善于把物理基础理论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与物理有关的实际结合起来。可以说力、热、电、光各个分支,都有大量的事实能与高中物理结合,要学会用物理基础理论解释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提高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抓良好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求解物理问题时,应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正确选择研究对象,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在对状态,过程分析时画出状态,过程的示意图,将抽象的文字条件形象化、具体化,在涉及势能计算时,应先确定零势能标准。在涉及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时,规定出正方向,以方便于用标量运算代替矢量运算化。在计算过程中,先统一单位,运算后认真对数字结果进行复核。

六、总复习中要加强审题能力培养,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应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考强调要增加应用性试题,这类联系实际的试题往往阅读量较大,对审题能力的要求较高。提高审题能力主要靠学生自己,一方面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在具体审题时特别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审题时要克服只关注那些给出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的倾向。那些叙述性语言有些就是“关键词语”,能否准确地发现并理解关键词语是审题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2、对隐含条件的挖掘:有很大一部分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或图、表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对题目隐含条件的挖掘,需要与对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因为题目的隐含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被隐藏的条件可能是研究对象,也可能是变化方向、初始条件、变化过程中多种情况等等。要认真的审题,在确定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分析状态过程、选择使用规律等各个过程中,都要仔细思考除了明确给出的条件以外,是否还隐含着更多的条件,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题意。

3、干扰因素的排除: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往往并不都是解题所必须的,有些正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他们排除,题目就能迅速准确的得到解答。要准确地判断哪些条件与解题有关,哪些是干扰因素,需要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有较深的理解,因此设置干扰因素是考查理解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近年来经常被高考命题专家们采用,从而排除干扰因素的能力也就成为审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7篇:高考物理范文

如果说在复习中,上面两种方法哪一种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考试的分数呢?对于前者,是需要我们在整个高中乃至以前的学习积累下来的综合能力,这个能力的提高需要时间和积累,在短期内的提高是有限的;对于后者能力的了解和掌握对短期内迅速提高考试成绩的成效是很明显的。而且,在一般的学校教育中,往往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我们用以下几个等式可以很好地说明上述两者的关系和作用。

一流的物理能力+一流的考试方法和技巧=顶尖的成绩

一流的物理能力+二流的考试方法和技巧=二流的成绩

二流的物理能力+一流的考试方法和技巧>二流的成绩

其实对于考试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熟悉考试题型,合理安排做题时间

其实,不仅仅是物理考试,在参加任何一门考试之前,你都要弄清楚或明确几个问题:考试一共有多长时间,总分多少,选择、填空和其他主观题各占多少分。这样,你才能够在考试中合理分配考试时间,一定要避免在不值得的地方浪费大量的时间,影响了其他题的解答。例如湖南省的物理高考题,满分为110分,其中选择题是8道,每题6分,共48分;实验填空题2道,共18~20分,解答题约34分。所以在了解这些内容后,你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解题时间。多数省高考理化生合卷,考试时间3小时,怎样合理地分配时间是大多数学生面临的难题。一般来说,可以按分数粗略分配时间,一分钟做2分的题,但选择题要小于这个分配方案,解答题要大于这个方案。因为大题意味着你不仅要想,还要写。再就是应该把理综当成一科处理,不要先做生物,再做化学,然后做物理。

二、确保正确率,学会取舍,敢于放弃

考试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取舍,像通过大量计算或大量文字说明只是1、2分的题可以在第一遍过程大胆舍去。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会做的题目一定能够拿分,部分会做或不太会做的题目尽量多拿分,一定不可能做出的题目,尽量少投入时间甚至压根就不去想。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如果感觉前面的选择填空题做得很顺利,时间很充裕,在前面几道大题稳步完成的情况下,可以冲击下最后的压轴题,向高分冲击。对于程度一般的学生,首先要保证的是前面的填空、选择题大部分分值一定能够稳拿,甚至是拿满。对于大题的前几题,也尽量多花点时间,一定不要在会做的题目上无谓失分,对于大题的后两题,能做几问就做几问,即使后面的几问不去做,也一定要保证前面的分数,因为最后两题题目的性价比远远不如前面的题目实惠。

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首先,填空选择能会做的就一定要做对,对于大题,能写几问就写几问,而最后两道压轴题如果读完之后觉得过难的话,我建议大胆放弃,不要觉得心疼,因为你即使花了很长时间去做去想也不见得能多拿几分,如果把这些时间用在选择填空题中,可能会收益更大。

这个方面,大家也不必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还是那句话,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斟酌。

许多没有考试技巧的学生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所有的题目都想做,但所有的题目都完成得匆匆忙忙、漏洞百出,本来会做的题由于匆忙或掉以轻心而失分,而后面的一些大题即使在卷子上写了很“多”,却发现只能得到1分2分。这样的同学就是在考试的方法上很失败,我们应该吸取这样的教训。

三、快速准确,运用多种手段

第8篇:高考物理范文

一、把握好考试要求

高考的考试内容不会超过《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的范围,所以高三的整个复习工作都要按照这两本书规定的内容进行,任课教师特别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从而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和安排。《考试说明》学生有的,强调学生要花一定的时间学习,而《学科指导意见》学生没有,教师要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特别是其中不要求掌握的内容。对于明确不考的内容,要果断舍弃,绝对不出超出要求的内容让学生做。

二、选好复习用书

复习用书很多,但适合本校学生的难找到,多多少少都有点超纲,所以关键看教师怎么使用。经过备课组的精心挑选,最终一轮复习定了《步步高》。这套书题目比较新颖,都是近2年的内容,知识点归纳的比较详细,总体质量还可以,但其中的例题难题较多,使用时删去了不适合我们学生做的难题,《步步高》还配有课时训练,这个题目难度适中,比较适合我们学生。第二轮复习用书选择了难度不大的《优化设计》,对我们的学生而言还是进行查漏补缺,注重基础。学生做起了也不会太累。

三、抓好复习课教学

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复习课教学中明确了一些教学要求和主要措施:

1.教学中注重基础,以课本为基础,按照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单元复习。放慢教学进度,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至于散失;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主动学习中来;

3.从学生的现状出发,进行分层次教学,不同的学生作业的难度加以区别,逐步提高,秩序渐进。

第一轮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

1.巩固旧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与知识联系,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把分散、零碎的知识联系起来。明确主干知识和考试热点,熟悉历年浙江高考试卷及样卷中各部分知识的考点和题型结构。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精选练习题,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运用能力。

3.解难释疑,查漏补缺。根据学生目前的现状,知道学生知识的薄弱点和容易混淆问题,做好重点辅导。

第二轮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

1.以专题为主线,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2.注重训练的有效性,掌握方法,提升解题能力

3.学会应用、重在习得――练习、检查、反馈、落实

四、合理安排课内外练习

1.安排了课练、周练。章节复习完了,进行单元测试,专题复习完了,进行专题综合训练等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及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有了复习用书,不是所有题目都适合我们的学生,我们教师先做,然后删除一些难题、超纲题、偏题,经过选择后再让学生,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3.高三的下学期开始隔两周就进行一次理综考,训练学生理综答题技巧及答题时间的分配。

4.二轮开始,坚持每节课一道精典题目回顾,分步提问,合理安排难度层次,检查学生考点的掌握情况。

5.后阶段发现学生答理综的时间总是不够,采取了高考题型的限时训练。物理7道选择题加2道实验题训练学生35分钟要完成,3道计算题训练学生尽自己的能力25分钟完成,而且要保证正确率。

五、做好应试指导

第9篇:高考物理范文

一、选择题

单选题和多选题首次被明确区分,从技术层面降低了考生的答题难度;多选题的难度并未高于单选题,且单、多选题均各自呈现由易到难的特点。

(一)考点分析

力学五大支柱:牛顿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前三个是必考内容,后两个是选考内容。牛顿定律是重中之重,2013年辽宁理综卷上到处都有它的身影;高考大纲五种能力要求: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

上述对比分析可看出14、15题直接考查摩擦力考点,21题在圆周运动离心问题中隐含考查对摩擦力产生条件的判断,摩擦力考点在选择题中占到了37.5%的比重,体现出重点知识在高考中并不回避重复考查的态势。

五个基本规律中牛顿定律考查较多,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均没有考查。基本模型、基本能力占据主体,如选择题中――水平面上水平拉物体的模型、粗糙斜面上沿斜面施力的平衡模型、矩形线框在光滑水平面上穿过条形磁场的模型、带电粒子正对圆心射入圆形磁场的模型、库仑力与匀强电场力作用下的平衡、卫星在稀薄阻力作用下的变轨模型、汽车在外高内低的轨道上转弯模型等,均是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应知应会的典型且不复杂的模型;

2013辽宁高考物理客观题部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很全面,贴合高考大纲;没有刻意追求知识点的覆盖率,也没有明显的权重分配。

(二)备考建议

选择题考查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不追求全面考查,没有均衡的考点分布,那么投机不可能,“押题”没必要,也不可能押中。在备考过程中要做到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物理素养。

①注重教材,回归课本。“回归”不是简单的重温课本,一定要站在系统复习的高度从新审视课本,最终目标是从课本出发走向高考复习的制高点。

②精选试题,提高效度。

③每周进行一两次选择题训练,掌握解题技巧,提升答题速度。

④2014年考试说明的变化关于交变电流一章 (内容)理想变压器由1级考点变为2级考点

二、实验题

改变一大一小的结构,平均分配分值,降低电学实验题的难度。试题更加突出新课改的探究理念。

(一)考点分析

力学实验考查压缩弹簧弹射物体后又平抛的模型;电学实验考查电压表与电流表改装模型。形式上仍是一道力学,一道电学。

实验题多次重复出现的考点有:1.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读数;2.安培表、伏特表、多用电表的读数;3.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改装、欧姆表的原理;4.电路分析及设计(分压限流、内接外接电路);5.图像与函数表达式结合,分析图像的截距、斜率、交点的物理意义等。

(二)备考建议

考纲中虽明确实验考查必考范围只涉及11个实验,但考题千变万化,非常灵活。在备考过程中力求做到:

(1)重视学生分组实验――分组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和注意事项都要拉网式系统复习;重视演示实验,重视教材“思考和讨论”“做一做、科学漫步、说一说”,重视课后习题涉及的各种器材。

(2)回归实验室,训练实验习题要跟器材相结合,在动手的同时动脑,深入理解,灵活分析。

(3)自主复习,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总结分析实验,在小组合作中落实新理念。

(4)突破图像问题,可以专题训练各种数形结合的分析,学生对图像的把握一般很困难,尤其是图像与函数的整合,根据图像分析物理量,根据物理量做出图像都是学生的弱点,要重点训练。

三、计算题

压轴题打破定式,用经典板块模型替代了带电粒子在组合电磁场中运动的常驻位置。

(一)考点分析

自从2010年新课标卷出现以来,24题和25题都是压轴题,总分32分。前三年的特点鲜明,24题力学,25题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即便是涉及到电场,也是与磁场分区存在。2013年25题突然不考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问题。力、磁大换位,让人大感意外的同时也不得不说是一神来之笔。

综上不难看出:匀变速直线运动、力的平衡、牛顿定律分析连接体问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都曾作为压轴题考查过。在未来的高考试题中可以预测,会出现运用动能定理或者机械能守恒定律处理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类平抛运动的考题。

(二)备考建议

1.复习要全面、系统、深入

高考作为重要的选拔考试,稳定是大趋势,变化是永恒的主题。复习中不能局限于一种题型,一个模式,更不能局限于一个知识点。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突出学科思想内涵。对于三大规律――牛顿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四种典型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平抛、匀速圆周一定要系统深入复习。

2.注重基础

2013年第25题是应用牛顿定律解决连接体问题。牛顿第二定律是最基础的规律之一,考查基础知识不是空谈。复习过程中重视基本规律要落于实处,关键基础章节的复习要透彻,举一反三,每节课都有明确的知识点传授和基本方法的训练。

3.注重能力培养

虽然2013第25题仅仅考查牛顿第二运动定律与函数图像相结合的问题,但是学生普遍反映难度不小,随处可见的连接体摩擦力问题也能难倒大批学子,究其原因,“能力”是关键。复习过程中不要一味追求解题数目,而要重视解题方法,注重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方法训练以及一题多问和多题一问的模型化训练。

4.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地位

高三复习不是简单机械的灌输,而是收官阶段的精益求精,复习过程中主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使其在典型模型――对象模型、过程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思考,逐步形成能力。

四、选考试题

高考物理选修试题基本上侧重考查相关知识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且在重点知识上侧重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包括阅读审题建模能力,分析物理过程能力,画示意图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与新课标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考查能力是一致的。

(一)考点分析

辽宁省近四年高考理综合物理选修试题分类对比:

选修3-3第一题集中考查理想气体,晶体非晶体,热力学定律等基本概念和规律,重点突出;第二题考查气态方程的定量计算,这类题的特点是注重研究对象的选择(建模能力),物理过程的分析,应用气态方程列式求解,试题情景设置新并且很好的联系了实际,突出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选修3-4第一题集中考查机械振动和波,光的折射率等基本概念;第二题集中考查波动和几何光学的相关计算,侧重对波的图像、光学现象的光路图及折射定律和全反射现象的考查。突出了物理过程,体现高考考查能力的要求。

选修3-5第一题集中考查原子的核式结构,玻尔理论,光电效应,核反应方程及质能方程的计算等几处重点知识,强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第二题集中考查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突出对研究对象的选择,物理过程的分析,及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考查题目和教学要求吻合,达到了教学内容和高考要求的和谐统一。

(二)备考建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