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春雨的色彩教案范文

春雨的色彩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春雨的色彩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春雨的色彩教案

第1篇:春雨的色彩教案范文

关键词: 教学结合 兴趣 语文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能诱发大脑皮层的兴奋,且兴奋持续,是记忆的最佳状态。兴趣是人们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学生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水平的高低。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拨动学生的情绪之弦,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质疑解疑,尊重学生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质疑、解疑。学生常有问题,才能常会思考、常有创新。要实现由生疑到无疑的转换,需要对文本不断叩问、不断探究。童心无忌,童心无邪,孩子们头脑里充满幻想。小学书本中有不少课文内容选文优美,既密切联系孩子的生活经验,又有利于启迪孩子的智慧,激发想象,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

例如《春雨色彩》一课,提问“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足以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驰骋。有的学生说:“我认为春雨是蓝色的,因为天是蓝色的。雨是从天上下来的啊!”有的学生说:“我认为春雨是五颜六色的,落在草地上是绿色,落在杜鹃丛中的是红色,落在油菜花上的是黄色。”一个学生激动地大声说:“老师,我有一个办法让花草树木都变成黄色,那就是让天下黄色的雨!”看着他们一张张兴奋的脸,我想孩子们已经在想象与争议之中明白了“春雨对大地的滋润”。孩子们心中的春雨是那样自然、那样随意、那样奇思妙想,课堂妙趣横生。要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心理自由,尊重他们的观察,尊重他们的体验,尊重他们的审美差异,鼓励他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取得他们的认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春雨润物细无声”。

二、教学相长,保持兴趣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持学生写作兴趣的一项重要外部因素。学生往往喜欢哪个老师,就喜欢学他(她)教的那门课。为了培养师生情,我常常和学生互说一些趣事,出一些类似《和老师说悄悄话》、《我把老师请到家》等的作文题。这样既让学生练习了写作,又拉近了师生距离,更了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获得他们的敬佩和信任。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当“作文指导小老师”。大部分作文写作中,老师把题目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上讲台谈题目的意思,应怎样选材,采取哪种写作方法,等等。这样学生毫无拘束,兴趣浓厚,充分发挥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提高写作兴趣。

教学离不开阅读,但读要汲取精华。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真正的读写结合能提高作文水平。因此,引导学生读一些历史的名人逸事、个性作品,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学生在读书中不仅领悟到作品的表达技巧,还领悟到作品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这恰恰决定他们的写作水平。一个人的阅读量是有限的,可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组织学生在思考、反省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学以致用,与时俱进。

三、深入研读文本,丰富学生的情感因素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文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信息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备课时,教师将体验到的情感融入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撞击学生的心灵,才能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

第2篇:春雨的色彩教案范文

一、德育教育,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教学中,放在首要位置的是德育教育,它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才能让教师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是非观念还不是很成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如果我们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第一课的时候,我们翻开课本就会发现是三则古代神话传说:《女娲补天》讲的是为了解除人类的痛苦,救人类于水深火热之中,女娲炼出五色石补好了天空,体现了其甘于奉献、造福人类的伟大思想。《夸父逐日》讲述了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赛奔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了桃林,表现了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精卫填海》讲述了精卫不畏艰难险阻,永不放弃,勇敢、坚定的精神和信念。在初中语文课文中,能够体现德育教育的文章很多,那些情景交融、意境感人的作品不胜枚举,这个时候我们要适时地抓住时机,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对情的把握,发现生活中值得歌颂的事物,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对春风、春雨、春花等景物的描写,带给我们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仔细品味,文中作者对春花的描写真是让人难忘:“火”不仅写出了春花的色彩,更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春花怒放、姹紫嫣红的灿烂景象。“霞”的绚丽多姿,“雪”的晶莹明亮,再结合其他的几组画面,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幅百花争艳、春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学生在花香四溢、姹紫嫣红的氛围中,仿佛闻到了花的香味,感受到了春风拂面而来的舒适体验。教师在这个时候加强引导就会让学生产生对祖国春光强烈的爱,认识到祖国的地大物博、山河秀丽而壮美的特点,从而激发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再如,学习的千古名篇《沁园春·雪》时,我们应先让学生反复吟咏,然后在理解全词境界的基础上呈现历史背景,让学生体会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伟人表现出来的胸襟和气魄以及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念。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激发他们的热国热情。

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需要教师有目的地设计教案,将德育教育恰当地融入其中。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因此,我们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一个高尚的、有着健康道德情操的人。

二、创新教育,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发明诞生,都会有新的技术出现。科技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追随着社会的脚步去适应和享受创新带来的快乐。封建社会里,中国的教材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私塾先生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会背就打板子。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课改要求,要求摒弃传统教学的八股思路和风格,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多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了实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具备学习精神,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育思路和理念。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师必须从现在开始就注意其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意识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成为学生成才的需要,同时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阅读中让学生发现问题,用质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知道疑问是思考的起点,是对接下来的刨根问底的体现。孔子曾经在论语中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地去思考,以此来产生质疑,从而使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在帮助学生分析课文时,我号召学生向那个勇敢的小孩子学习,敢于说真话。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傻瓜。他这么一说,会被皇上杀死的。所以诚实没有好处,还不如说假话,说‘善意的谎言’。”他的观点一时间得到了不少学生的认可。这时我表扬了他敢于提出异议,是大胆创新、勇于思考的表现,同时向学生抛出话题:做人,是诚实好还是虚伪好?然后让学生进行辩论。学生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最后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诚实,是人类最高贵的品质,应该坚持和发扬”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行为和举动,我不仅维护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行为,同时也为学生交流和答辩提供了机会,很好地保护了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萌芽。

在具体教学中,我还开展了活动课,如课文续写、故事改编、诗歌比赛等,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将自己的思想告诉别人。同时,我也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积极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益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大环境,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第3篇:春雨的色彩教案范文

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87年,占地面积9532m2,建筑面积7226m2。校园环境优美,各类教学、生活功能区布局合理,从一所单一的听障教育学校发展为集听障、智障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历经30年风雨,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变得日益醒目,为每一个残障孩子的梦想奠定基础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学校用行动诠释了“爱心办教育,以德育新人”的要求,成为全省特殊教育的先行者和排头兵,见证了张掖市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真爱与尊重

以爱为源,去润泽特殊的生命

爱是教育的灵魂,对特殊教育而言,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爱。走进校园,一块“感恩”石矗立于校园一侧,“爱心创造奇迹”的标语醒目地悬挂在综合楼。不论是楼梯设计、卫生间设施、还是电梯的使用,无一不体现着对孩子们特殊需要的尊重与关爱。

每一个残障孩子都有着不一样的经历,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心酸的家庭,为了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一个家长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有的家庭因此而陷入贫困,有的家庭甚至走上了破裂……但我们深信――“有爱无碍”,有无数人愿意与他们携手同行。为解决孩子们的家庭经济困难,将全校孩子纳入我市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几任校长奔走呼号,竭尽全力,最终,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孩子们享受到了各类政府资助及救助项目,真正实现了上学零收费,极大地减轻了残障家庭的生活困难。同时,机关团体、民营企业、个人等来自社会各界对孩子们的关爱也从未停止过。每年助残日、六一儿童节,来自不同单位的个人为孩子们捐赠校服、生活日用品、学习用品、书籍……涓涓爱心汇集成河,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温暖。学校党支部、妇女小组发起“爱心妈妈”帮扶结对活动,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了第二个妈妈,这些妈妈时常他们添置换季的衣物,双休日带他们回家吃一顿可口的家常饭,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家的温暖。

特殊需要,享适合的教育服务

特殊教育的对象包含三残儿童及其他有特珠需要的适龄儿童少年。2000年,学校领导赴北京一聋、三聋参观学习,看到了发达地区运用“双早”原则(早发现、早干预),及时为3~7岁听障儿童配戴适合的助听器,同时进行科学的语言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解决听障儿童的听力和语言难问题,让听障儿童回归主流社会。自2001年起,学校在无师资、无场地的情况下,在全省特校中第一个开设了语训班,招收河西三地市3~7岁聋儿进行学前语言康复训练。2007年,学校被中残联确定为甘肃省定点语言训练康复机构,同年建成的听力检测室完全满足了各类听障儿童及成人的听力检测服务。2009年,学校购进最先进的启喑博士和启智博士工作台,有效地提高了听障儿童语言训练的康复效果。学校开办语训班15年来,先后共招收学前听障儿童120多名,有部分学生经过训练进入普校随班就读,另有部分重度听障学生接受了很好的学前康复训练,为进入九年义务听障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5年的听障学前教育,为120多个家庭解决了听障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困难,让听障儿童开口说话不再成为梦想,也使每一个特教人深深感受到了尊重的教育才是最高理想的教育。

2009年起,全国听障学龄儿童普遍锐减。智力障碍儿童的义务教育没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要。作为聋校,在全省率先开办了培智班,学校向聋教育和培智教育并行的综合特校发展。聋教育与培智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师资力量、学生管理方面,学校都经历了艰难的转型。但是特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时刻铭记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学生明天着想,为学生家长分忧,为社会和谐添彩”。特殊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学校就必需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在这样的办学方向引领下,学校克服了资金、师资困难,想方设法为培智教育建设各类功能室。至目前,学校建成感统训练室、物理治疗室、多感官训练室、情景模拟场景教室、奥尔夫音乐教室、生活适应操作室、心理咨询室、个训室等功能教室,为各类智力障碍儿童在认知、运动、生活适应各方面能力的教育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

2001年,针对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学校设立了职业高中班,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提升了学校办学的影响力,聋部职业高中班烹饪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100%,很好地解决了残障学生的就业问题,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快乐与教育

体艺加特长,在快乐中度过童年

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要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培养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教育目标究竟有哪些不同?这个问题拷问着每一个张掖特教人。没有升学压力的特校,要全面落实属于特殊孩子的素质教育,这个答案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同。在这个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学校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唱主角”。实施体艺“2+1”项目,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定期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运动会上,师生共同参与的趣味活动,“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理念已演化成“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快乐游戏,师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味着运动的快乐。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各班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状况确定自选项目,虽然孩子们不能像健全孩子一样以整齐的步伐和矫健的身姿展示自己,但老师们耐心细致地示范和教导,让他们感受到了运动的快乐。同时,学校还定期开展各类技能展示活动、讲故事比赛、手抄报评比等。每学期举办一次师生书画、手工等作品展,为师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舞台。

多年来,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舞蹈队先后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残疾人文艺调演并获奖,多次作为张掖市残疾人代表队参加省级残疾人文艺调演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多名学生被选送参加国家级残疾人文艺汇演,有2名学生被选送参加了第13届残奥会开幕式表演。同时,有多名学生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级残疾人运动会,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多名学生的书法作品、手工作品、中国画等多次参加省市各类竞赛获得优异成绩。学校先后被授予 “全省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张掖市艺术教育特色校”、“张掖市阳光体育示范校”、“甘肃省快乐校园”等荣誉称号。

个别化教育,帮助孩子找准方向

个别化教育是特殊教育的灵魂,“没有个别化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特殊教育”。在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为每个孩子制定适切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始终是每一位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学校始终以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实施、评价为主线,努力为每一位孩子找准适合的目标、方法,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中找准进步的方向。

个别化教育,是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班级授课,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很大的考量。学校着力引导教师认真研究学生、教材、教法这“三大元素”,提倡并牢固树立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学以研究学生为切入点,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思想;践行赏识教育,落实启发式教育,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多一把尺子量学生;用多种方法教育学生,始终把学情的研磨做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每一份教案都以详尽的学情分析为依据,以学定教,找准每个孩子发展的方向和突破点,为他们量身选择做最合适的教育方式,为每位学生制定一份适切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一份适切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所有课任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家校配合教育的结晶,是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结晶。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始终以快乐教育为根本策略,充分尊重残障学生的生理现状和心理特点,在快乐的游戏中提高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学校引进并完善了IEP个别化教育系统,建立了具有教学课件、教案、音频、视频、案例、课堂设计等丰富内容的教学资源平台,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实现对教师上课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课堂表现等的单画面电影模式或多画面资源模式的同步录制,在枯燥的个训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配合,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堂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每一个孩子的点滴进步都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肯定,他们在“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目标引导下,为自己的梦想奠基。

融合的模式

融合模式,把课堂搬到了社会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阵地。打造高效课堂是近年来许多学校教科研重点研究的问题。但是,在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里,有这样一个现象:每周都有不同的班级要填写外出上课申请表,老师们把孩子带出校门,走向超市、医院、菜市场,他们把课堂搬到了社会,在真实的社会大环境中进行最有效的教学,让孩子们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会购物、学会看病、学会乘车、学会处理突发事件。通过多次实践,老师和家长们达到了共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残障孩子最需要的高效课堂。

同时,学校先后选派多名教师赴上海、宁波、香港等地,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以融合教育为总目标,努力提高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的实践能力,加大社会实践的教学比重。为此,学校成立以骨干教师为牵头人的“教师发展共同体”,编写符合学校特色的社会实践资源库,使社会大课堂教学更加科学、系统。

社会的大课堂带给孩子们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也使老师们从学校走向家庭。暑假的“大家访”活动,每位老师都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感受这些不幸家庭的酸甜苦辣,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他们共同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许多老师用“震撼人心”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回归主流,为特殊教育找到终点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重要通道。“教育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公平的期望远远高过其他领域。”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更突显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多年来积极探索融合教育的教学模式,以回归主流社会为最终目标,找到了一条适合的融合教育模式。近年来,面对残障学生中智力障碍儿童激增的现状,学校立足智障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为导向,以发展学生生活适应能力为核心,依据国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的基础上,选用多样化教材,将生活适应、劳动技术、综合活动、社会实践作为主要科目,整合各学科教育目标,构建了适合学校特点的校本教材体系,为智障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学校把课程建设视为发展的生命线。鲜明的提出了“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切活动、设施、要求都是课程资源”的观点,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根据智障学生的生理特点,推行 “2+x”教学和管理模式,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特殊教育支持体系,在融合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做到了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智力障碍儿童教育方式目标社会化的教育效果,为学生顺利融入社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科学的管理

以人为本,管理文化以德为先

走进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使你感受到的是浓郁的文化氛围――种类齐全又先进的各类功能教室;全方位为学生的各类残障提供科学的评估和康复训练的设施;排布在花草丛中的生物园、地理园;以最醒目的色彩和最直观的形体,让每个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整洁素雅的文化长廊里,张贴着孩子们的书法、绘画、手工作品……在这里,孩子们感受到的是知识的力量、学习的快乐和家的温馨。

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学生形象就是老师形象的折射。因此,学校特别重视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引导教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即大局意识、诚信意识、进取意识、奉献意识。鼓励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用真诚关爱每个学生,以良好的形象引领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始终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残障儿童认知能力差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主体,探索出了“主题班会讲解,活动实践体验,搜集材料深化,班级板报提高”的品德教育模式,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通过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养。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和感知中华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礼仪常规教育活动,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特色班级”、“文明寝室”、“星级学生”评选活动,引导从生活和学习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依据学生兴趣和特点成立的各种体育、艺术兴趣小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陶冶学生的情操;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成长,让回归主流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学校秉承“尊重差异、开发潜能、面向全体、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实现“自律、自信、自强”的德育目标。民主管理的模式唤起学生自尊,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培养做人的尊严感、道德感、责任感。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从细处着手,从常规抓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以习惯养成提高道德素养的培育创新了德育工作方式,学校独具特色的管理文化,形成了对内激励师生奋进,对外展示学校形象、办学经验和教育成果的效果,在社会上影响日益彰显。

严格落实,管理品质决定效率

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发展的先决条件,管理的贯彻落实,是学校发展的坚实保障。近年来,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以“ 管理科学,特色鲜明,提升内涵,争创一流”为办学目标,全体教职工时刻铭记“尽全心,负全责,出全力”的工作作风,管理人员时刻铭记“沟通是基础,服务是根本,激励是重点,引领是关键”的管理要决,创造性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品质。

学校实施“统一领导――逐级配合――相互配合”的管理机制,实现“学校宏观决策指导,处室、年级微观管理”的扁平化分级管理模式。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内部规范化管理,学校积极探索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坚持发挥教职工大会做为最高权力机构的重大作用,先后制定了《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为学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奠定了基础。近两年来,学校对原有制度进行认真整理,对不适应的制度进行修改完善,结合当前工作的发展形势,重新制定了《议事制度》《教师外出培训制度》《校本教材开发管理办法》《评先选优管理办法》《财务制度》《绩效工资发放实施方案》等制度,涉及到人事、财务、职称评聘、师德师风等各方面,本着适用、可行的原则,共建立健全了4大项、64小项的工作制度,公示了学校13项重要工作的流程图,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与民主治校相结合,凡属重大事项,必须经过会议决定,坚持民主集中制。学校严格落实校务公开制度,并且成立了教师发展评价小组、常规考核小组、财务运行监督小组,成员由教职工组成,对教师考核评价、奖惩、经费开支等事项进行民主管理和监督,确保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切实保障教职工切身利益。

专业的力量

创新教研,教学研究更具魅力

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关键。赢得教师,就赢得教育!张掖市特殊学校自建校以来,不断加强学校软实力建设,打造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专业发展为根本,尽最大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让教师将教研重心置于具体的学科教学情境中,聚焦课改,聚焦课堂,确立了“立足本校,学科引领,以研促教” 的教研思路,推进学校学科研究发展,实现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

学校开展的校本研修,形成了“学校――学科组――教师发展共同体――个人”的层级式校本教研平台,尊重不同年龄段老师对专业成长的需求,制定了《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梯次成长管理办法》,让不同的教师选择从合格教师到优秀教师的努力方向。同时,还制定了《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工作规程》《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教科研管理办法》等制度,从备课、上课、作业、考试、评价、课题管理等方面细化管理,采用多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勤于反思,确定微小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同时,通过校本培训、设立“教师论坛”和骨干教师“传帮带”等形式,搭建教师互助学习平台,让老师们在交流中学习提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此类教研活动的开展,也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使教学研究更具魅力和凝聚力,让教科研真正做到了服务于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学校还积极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将校本课程纳入到正式的课程教学计划,采取开放、多元的授课方式,让个别化教育落到实处。

拓宽服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不仅承担着全市三残儿童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还加挂“张掖市特殊教育中心”牌子,负责指导全市特殊教育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立、残疾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等工作。据2016年4月调查,全市共有残疾少年儿童1044人,在特殊教育学校入学149人,随班就读853人。为更多的随班就读孩子提供服务,是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

六县区教育局相继建立了随班就读工作指导站,逐步形成市教育局――县区教育局――乡镇学区中心校――随班就读学校组成的四级管理网络和市特教中心(特教学校)――县区特教指导站――乡镇中心校资源教师――随班就读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支持网络。张掖市特殊教育中心根据《张掖市随班就读支持保障系统试点建设任务书》,相继出台了《张掖市随班就读工作职责》《张掖市随班就读工作档案目录》《张掖市残疾少年儿童筛查制度》等6项制度,各县(区)教育局出台制度明确规定,各学校不能拒绝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各学校也无条件接收残疾少年儿童随班就读,实现了残疾少年儿童就近入学“零拒绝”,确保了残疾少年儿童随班就读“进得来、留得住”。2016年,市特殊教育中心将全市随班就读学生纳入《IEP个别化教育系统》,通过教学支持网络全面实施个别化教育,确保每一位随班就读学生都能接受适宜的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