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折柳送别的诗范文

折柳送别的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折柳送别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折柳送别的诗范文

一、杨柳、扬花、柳絮

杨和柳同科不同属,杨枝上扬而柳枝下垂,但二者的干、枝、叶、花、种子都差不多,因此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杨也叫做柳,垂柳也叫垂杨。杨柳的花呈鹅黄色,成子后,上有白色绒毛,随风飘落如絮。古人花絮不分,既称杨花,也叫柳絮。

杨柳生命力强,分布地域极广。与小草一样,杨柳也是北方中原最早报春的信使。“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柳芽初绽,淡绿鹅黄,洋溢着特殊的气韵,给人冬去春来、生机勃勃的感动。于是,新颖鲜妍的杨柳成为诗人歌咏春光美好的意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满)地,绿丝条弱不胜莺”(白居易);“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这些诗词名句,抓住了杨柳的形态、色彩,再现了春景之美,奔涌着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欢喜之情。

然而,事物还有另一面。草木鲜妍也会使一些人作对比联想而生悲哀。柳絮飘零,又会引起人们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于是,杨柳又成为诗歌中感时伤春、怨离恨别的意象。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然也就有许多人不得不在春天离开亲人而远走他乡。外出谋生固然不易,应征戍边更是生死难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随风飘拂的杨柳反而更加深了这个离家赴边的士兵的痛苦。这里的杨柳,是用作反衬的意象,蕴含着离别的苦情。再看王昌龄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里的杨柳,简直就是引爆离情别恨的导火索了。

出行者痛苦,关行的亲朋知己也同样心情沉重,分手时自然要有所表示,“折柳”就是古老的送别习俗之一。“柳”与“留”音近,可以表达留恋之意;柳枝清新可爱,兼又生命力强,插地便活,也有随遇而安的祝愿。况且柳树到处皆有,随手可折,柳枝自然成了送别的最佳赠物。其通好致意、以慰相思的情义绝不下于今天的送花之举。据史书记载,汉代长安人送客到城东门霸桥,折柳赠别,以后,“折柳”就成为送别之词了;汉代乐府中也有《折杨柳》笛吹曲,主题多是怀念征人,怨别思乡。

唐诗中有好多写到折柳送别的。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是别离多。”白居易的《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人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攀折减春风。”李白则有《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由此可见“折柳”与送别、怀人、思乡的关系。不仅柳枝含情,杨花、柳絮也成了离愁别恨的“代号”了:“撩乱春愁如柳絮”(冯延巳);“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郑谷有一首《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诗中的春、杨柳、杨花、笛声、离亭、傍晚等意象组合,强烈地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一南一北分手时的沉重心情。

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可不能“走马看柳”,忽略杨柳杨花饱浸着的酸愁苦恨,要理解诗人运用杨柳意象的目的。例如李白的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不单是点明暮春时节,更是一种抒情意象,蕴含着飘泊的愁苦、朋友间的挂念。再看柳永的抒情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写之景切合离别之情,缠绵的杨柳,冷湿的晓风,惨淡的残月,都是渲染离愁的意象。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崔莺莺送张生赴京赶考时有一句唱词:“柳丝长,玉骢难系。”她舍不得张生离去,幻想用路旁长长的柳条拴住张生的马,当然办不到。这样写,为的是抒情,这“柳丝”,骨子里就是“留恋之思”。

第2篇:折柳送别的诗范文

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江南柳的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南柳①柳是江南水边的精灵,袅娜的枝叶粗拙的皮,深藏一颗不灭的灵魂。

②水美江南,池塘边、清河岸、小溪旁、大湖畔,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水滋养柳,柳装点水,水柳一家亲。柳叶青青,浓绿处,深藏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海。皲裂的树干,是一副粗糙的皮囊,在清水的倒影中,映衬出生命的不易与壮丽。树皮的裂口,静静地记录着一段段无关风月的旅程,厚厚的,累成生命的沉积层。

③柳音是江南水边最美妙的旋律。树无言,风有语。柳枝之繁,灿若满天星辰,密如佳丽青丝,春日清风徐来,沙沙如恋人喁语,夏天朗风飘过,呼呼似累牛喘息,设若暴风袭来,哗哗然像孩童喧闹。清人李渔说:“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年年柳荫浓,岁岁蝉声俏。村前村后,柳树成荫,枝头鸣蝉此起彼伏,嚷嚷着,一刻也不消停。

④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农人折枝,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来的眷恋之态。缠绕,是江南春柳衍生出的思恋之情。“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古时送别,凄清水边,舟岸两处,不胜挽留的酸楚,离别的悲伤,一任柳枝恣意无声地抒发。

⑤“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一城春色一城絮。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白绒的絮是柳的种子,离树飞散去,将生命洒落在远近各处。转生,尽是如此浪漫而快乐的旅行。

⑥柳树天生一个百变之身,枝丫插地即生,无心无意,即成荫成林。蚯蚓那百变金刚之身,断一截,不是生命终结,反而新生一命。柳是植物界的蚯蚓,是江南的树精,灵魂里潜藏着新生因子,便常插常新.生命在断裂与入土的疼痛中一次次复苏。

⑦江南柳,不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淡然,更有“截”后重生之粲然。那年冬天,从扶河边过,但见枝繁的密柳,齐刷刷被锯伐掉繁密的枝丫,光秃秃一截主干,让人心生疼惜。孰料,来年春天,一无所有的“枯干”,竟抽枝发芽,又生猛地垂成娇娆的绿姑娘了。

⑧抒发再生的奇迹,吟咏不灭的魂灵,这不正是江南柳吗?由此就不难理解历代文人雅士,如谢道韫、陶渊明、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左宗棠、蒲松龄、李渔和丰子恺等,为何会那般钟情于它了。柳之于他们,有不可企及的人生寄托,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⑨灵魂不灭,生生不息,江南柳啊,你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

1.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江南柳,依次是:柳的形态和声音、柳的妙处、___________。

2.文段④画线句子说“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

”“柳之妙”体现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方面。

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说说加粗词的表达效果:

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析下面句子:

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柳的生命力

2.有实用价值表达情思

3.(1)肆意飘荡的姿态。

第3篇:折柳送别的诗范文

关键词: 诗歌借景抒情言志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下面,笔者就对几种常见意象的寓意进行剖析。

1.万木丛中最爱柳

柳是情感的化身,柳是友谊的象征。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纤柔细软的柳丝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折柳借柳寄情之诗词在唐宋诗词中不胜其数,常被诗人借柳折柳寄托恋恋不舍之情和美好的祝愿,同时,远在异乡的人或在家乡的亲人看到柳,自然会勾起无穷无尽的思念,从此,柳就与亲朋好友送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文学家罗隐的“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诗题曰“柳”,即是咏柳,句句赋柳,而句句拟人,比喻贴切,用意清晰,笔到情到,浑然融合,发人兴味,独具一格。“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春条就是柳条,“系春情短柳丝长,隔花人远天涯近”,把情写进柳的景色之中;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是古时送别之所。赋予春风生命、感情拟人手法,真切地写出了诗人,折柳送别朋友的离愁和深情厚谊。春风仿佛也深谙离别之苦,想留住游子漂泊的脚步,于是迟迟不让柳树发芽,以免被折去送别。这首诗后两句最为精妙。一个“知”,一个“遣”道尽人间离别的痛苦。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如“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诗人以饱满的激情深切地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叹息春风不要吝啬那细长柳条,让人尽情地攀折。

2.诗中酒,诗中愁

作为消愁之物,几乎在每位诗人词客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句子。酒可以说“愁”的代名词。谈到酒,就不能不说谪仙人的李太白,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极其传神地描绘了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一斑。但李白嗜酒如命,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他在朝庭得不到重用,郁郁而不得志。说到底还是因为一个“愁”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之一)这几句诗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苦闷之“愁”在花阴下,一壶酒自斟自饮,无亲无友,没有谁来陪伴我,独自一人在喝闷酒;举起手中的酒杯,热情地把明月邀请来,连自己的影子就成了三人,共饮美酒,共赏鲜花。似乎可以看到诗人寂寞孤独的愁容。又如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三)李白这两句诗是希望自己能如张翰一样,任性自适。看透了世路坎坷之后,胸襟旷达洒脱,连追求千秋万古声名,也不再放在心头。诗句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志不得伸、才不能用的苦闷而无可奈何的愁情。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李白《梁园吟》)这两句是说,对不合理的人生遭遇抱旷达和蔑视的态度,就可以免除烦恼和愁闷,只有登高楼、饮美酒,遣愁放怀,才是乐事。诗人以“达命”者自居,高视一切。语带狂放豪纵,却由苦闷而生,愈狂放,愈显出愁苦之深。

3.月光照人人思乡

正如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一样,思乡是唐诗中重要的主题。李白《静夜思》则是最为典型的一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思乡的情绪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又如“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无名氏《杂诗》)那是故乡的景色,故乡的梨花,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小溪的伴奏中,那一树梨花简直像缥缈的仙子一样可爱,其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杜甫《江汉》诗中:“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自己客中的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诗人表面上面写片云孤月,实际上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皎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一诗中:“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句,写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思亲怀乡之情便不言而喻了。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4.百花烂漫最爱梅

梅寓意傲岸,坚强,不屈不挠,逆境,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梅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又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古典诗歌殊意象很多,了解这些特殊意象,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诗歌,鉴赏诗歌。

第4篇:折柳送别的诗范文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所著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场面。

【教学目标】

1.能读准这首诗的字音、读出诗味,并准确背诵。

2.借助注释理解诗歌意思,图文结合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通过关键词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意思,图文结合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通过关键词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学习读古诗的方法,能读准确、读懂意思、读出诗味。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古人“折柳相送”的习俗;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背诵《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说汪伦和李白分别用什么样的方式送朋友的?(板书:以歌相送 以目相送)

小结:同样是送别诗,送别的形式却不尽相同。

1.这节课,我们还将再学习一首送别诗,相信大家会有新的

发现。

齐读诗题。

2.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指名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使”(出使);“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ppt出示地图:安西的位置。)

3.把每个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小结:理解诗句意思就应该这样老老实实地把每个字的意思弄明白,这样才能做到准确。

4.根据题目意思,你觉得应该怎么读?(送/元二/使/安西)

小结:了解了意思,我们就能准确断句,把握好其中的节奏。

二、初步感知,读准字音

1.王维又是怎么送别元二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请大家捧起书,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诗。

预设①:该生读得正确。(师相机板书“朝”“舍”。)

师追问:你把这首诗这种最容易出错的两个字读对了,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读“zho”和“she”吗?

小结:看来,根据意思来确定多音字的读音是个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读准字音。

预设②:该生读得不正确,则另请学生读。

师设问:到底哪一个读音是正确的呢?有一个检验的好方法,就是弄懂这个字在诗中的意思,根据意思来确定读音。

学生回答后小结:看来,多音字的读音不可以随意选择,而要根据所在语言环境中这个字的意思来确定。

3.把多音字送进诗句中,齐读古诗。

4.小结:孩子们能够准确诵读,这为我们后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板书:读准字音)

三、体会诗情,读出诗味

1.柳中情

(1)细雨蒙蒙,柳色青青,诗人和元二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作别。当时,正值春天,周围应该还有哪些景物?但诗人却特别提到柳树,这是为什么呢?(板书:柳)

(2)指名交流,引导学生了解古人“折柳相送”的习俗,体会诗人对朋友的不舍。

(3)在蒙蒙细雨的滋润下,这柳树显得格外的清新,诗人不舍的情谊也格外浓。

指名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这两句诗,读出景中诗味。

(4)小结:原来,我们司空见惯的景物里都蕴藏着深深的情谊。(板书:情)

2.酒中情

(1)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以柳树来传递诗人的情感,那么后两句中,诗人又是借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情谊呢?(板书:酒)

(2)他们喝了多少杯?(一杯又一杯)你从哪个字看出的?

一个“更”,一个“劝”,你读出了什么体会?

朋友就要走了,诗人难舍难分,只好借这酒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舍。所以,诗人端起酒杯――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创设情境,想象画面。

西出阳关无故人。(出示图片)这就是阳关。阳关以西便是大漠茫茫,黄沙漫天,陪伴元二的将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从渭城经过阳关,再到安西,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朋友即将远赴荒凉的安西,举目无亲。此时此刻,王维会端起这杯酒对元二说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交流点评,相机引导朗读。如:我听出了这言语中包含深情的关怀;原来,这杯酒里还有真诚的祝福;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期待……

不舍也好,关怀也好,祝福也罢,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装在这一杯杯酒里――(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这哪里还是一杯普通的酒啊,这分明就是王维的一片深情。让我们也端起这杯酒,送元二一程吧。――(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小结:我们抓住诗中的关键词,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也就读出诗的味道了。(板书:读出诗味)

(6)介绍背景: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诀别。后来,还有人把这首诗披以管弦,谱成了一首曲子,名为《阳关三叠》(ppt播放)。

别离容易相见难,一段真挚的友情,成就了一首万古不朽的诗篇,让我们记下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配乐背诵。

四、升华情感,拓展积累

1.感知送别形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以目相送,《赠汪伦》是以歌相送,这首诗是以什么相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形式(板书……)。但不管是哪种形式,情谊都是相通的,都是“以情相送”。这便是送别诗的一大特点。

2.诗中真情流淌,感人肺腑

现在让我们拿起笔,将这段以酒相送的佳话积累在学习单上。

学生誊抄,教师巡视,提示书写姿势和书写规范美观。

3.展评书写作品

五、教师小结读古诗的方法

布置作业。

第5篇:折柳送别的诗范文

关键词:送别诗特点 意象 情感 表达技巧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例如今年江苏卷考查了王昌龄的《送魏二》,天津卷考查了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和雍陶的《送蜀客》,江西卷考查了陈与义的《送人归京师》,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完成送别类题材的诗歌鉴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归纳总结其特点。

一、送别诗中常见题目

送别诗题目中往往有“赠、别、送”之类字眼。如:《赠汪伦》《别董大》《别舍弟宗一》《送元二使安西》《送魏万之京》等。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可分为送别、留别(留赠送行者)两类。

二、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秋、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秋、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冷清的季节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除了上述意象外,送别诗还常用:酒、春草、寒蝉、兰舟、古道、西风、画角、鹧鸪、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寒鸦等。

三、送别诗中常见情感

送别诗大多是凄清缠绵、低徊留连,表现惜别恨别之意。周紫芝《踏莎行》“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黄昏时刻已经被无穷无尽的离愁所苦,主人公便担心今晚将如何度过,因别而愁情无限。

送别诗中也有积极开朗,格调高远,以壮语慰别的作品。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

还有借别抒怀之作。柳宗元《别舍弟宗一》“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抒发的不仅有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更有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

四、送别诗常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词鉴赏中主要指抒情方式、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

1.抒情方式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1)直接抒情的,如高适《别董大》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①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②借物衬情的,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③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这幅画除了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也令人回味不尽。进而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2.艺术手法

送别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有虚实、用典、比兴、衬托等。

(1)虚实: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虚实结合,前面写实景,后面为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2)用典: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的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2)比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的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运用了比兴手法。“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想见很难。

(4)衬托: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画面感强。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3.修辞手法

送别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对比等。

(1)比喻: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把自己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比成眼前无边无限的春色。

(2)拟人: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3)反问: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

(4)对比:既是修辞手法,也是艺术手法。韩愈的《青青水中蒲三首》:“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除上述几种修辞手法外,还有夸张、顶针、一语双关等其他修辞手法,也经常在离别诗中运用。

总之,送别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的主题。它有一些常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题目、意象、情感、表达技巧上,熟知这些特点,将对我们阅读鉴赏送别诗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2]《宋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年版.

[3]《唐宋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第6篇:折柳送别的诗范文

论文摘要:吴嘉纪是清初一位较为杰出的遗民诗人,以“冰霜高洁.刻露清秀”的诗风自成一家。本文主要分析了他的送别诗和寄怀诗,并Z,L~L类诗歌的题材内容、抒情风格、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诗人诗歌创作的心理成因及采用多种意象手法,揭示其诗歌创作以凄冷为主调的多样化诗风和善于运用真朴而自然的白描手法的独特风貌。

吴嘉纪(公元1618—1684年),字宾贤,号野人,别号陋轩,安丰场(今东台市安丰镇)人,是清初较为杰出的遗民诗人,史载其“与人交,性冷难合”,…因而其交际有限。较之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他一生游历不广,活动范围主要在东台、泰州、扬州之间,最远也只到过南京、镇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吴嘉纪的著作《陋轩诗》中,却有近三分之二为送别、寄怀类诗歌,涉及的人物有五十多人,这说明他非常重视友情,对“两心不觉胶投漆,因诗与我成相知”(卷十五《管鲍篇呈汪舟次》)的友谊十分珍惜。明亡后的十五年间,吴嘉纪蛰居东淘,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与王太丹、荚、沈耽开等遗民诗人交流、唱和。“右诸子皆为明儒,萃生于万历年间,同处东淘左右。国变后,隐居不仕,沈冥孤高,与沙鸥海鸟相出入。结社于淘上,有所怀抱.寄托诗文”。由于共同的遭遇,许多遗民结成了比较固定的“遗民小社会”.而遗民诗人之间笃于友谊。歌颂友谊之真挚、热烈,在中国历代诗人中也确乎少见。晚年,悲凉和孤独的共同境遇使得他们更加渴望用友情来相互抚慰,因而友谊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怜朋友少,只是别离多”。(卷十四《送缄子》),朋友分离自然会恋恋不舍.因而怀友、念友诗作频出。综观吴嘉纪的交往对象,大多是不甚出名甚至是无名的人物。因此他们送别诗中也无对奢华酒宴及纷繁歌舞情景的描写,但诗人对于朋友的感情却是真挚醇正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类诗歌中。

一、送别类诗歌

《诗经》云:“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涕泣如雨。”E3]古人送别如此伤感,皆因交通不便,相见甚难。津口渡头~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因此,自古以来,送别、寄怀成了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吴嘉纪送别诗的写作内容主要表现为对朋友旅程的描写,或实或虚,或忧或喜,或春光明媚,或愁云惨淡。如其《送乔东湖之吴门》(卷八)云:“出门忽大笑,雪尽见青山。挂席东风来,浦禽鸣关关。草木带行李,春晴无愧颜,前路游趣佳,掉头海岸远……”好友去苏州,诗人牵手相送,两人交谈甚欢。送别路上春光明媚、草木翠绿、小鸟鸣唱.好似诗人正携友游春。送别的苦楚诗中无迹可寻,“挂席东风来”、“前路游趣佳”等句隐含了诗人对朋友游历东吴的欣喜和祝福。再如《送王季鸿之西泠》(卷三):“西湖春二月,桃李争芳妍;观者皆快意,游子独怆然!此乡虽云乐,不如归旧川。”同样是春光明媚的季节,但对于漂泊求食的王季鸿来讲,西湖的美景、桃李的芳香却抵消不了思乡和穷困的悲愁。诗人不禁为老友掬一把同情之泪。同时,诗人还在诗中想象了朋友在旅程中的情境,如《送汪左严北上》(卷三):“村冷鸡早鸣,桥危马暗渡。悚星照童仆,残梦经道路。淮甸隔云望.金台仰面遇。三策献庙廊,知音笑相觑。”诗人仿佛是伴随着汪左严一路北行,其境其景犹如身临其境。对于朋友的离别,吴嘉纪很少流露出如“沾巾”、“涕泪”等儿女情长.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却溢于言表:“看君策斑马,自首搔天涯。”(卷三《送汪左严归新安》)“去者方愉悦,送者忽彷徨。”(卷三《送程翼士》)“后夜酒醒思旧伴,乌啼残月不胜愁。”(卷四《送吴仁趾》)“采花带叶故乡路,独倚杖黎看去人。”(卷十《四月一日,送汪梅坡之东亭》)面对老友离别,诗人时常感叹:“酒伴纷纷去,天涯独黯怀。”(卷八《送汪三于鼎归新安》)希望朋友们“别时去我远,记得频回顾”(卷十四《忆老朋》)。吴嘉纪的送别诗虽有离愁别绪之抒发.但没有故意渲染离别的痛苦、无端的哀怨,而是以一种较为平和、自然的情调和坦率的情感,给人一种恬淡、真挚的感受。

吴嘉纪还有一些在清廷做官的友人,特别是诗人晚年,好友汪楫、汪懋麟等都一一出仕,诗人一方面坚守自己的民族气节,另一方面也对朋友们的选择表示理解,在为友人欢喜的同时隐藏的却是自己心酸的泪滴。如卷三《七夕送王阮亭先生》其一:黄河新秋时,凉风吹去舫。帆底宦游人,欲发重惆怅。月高银汉斜.双星默相向。回首望广陵.烟树浮新涨。一鸟失其群,云宵自飘扬。

诗人对王士稹深怀知遇之恩.虽知与王“出处虽不同,吾曹各努力”(卷三《七夕同诸子集禅智寺硕公房,再送王阮亭先生》),但在1665年秋王士稹离扬赴京仍让当时扬州许多遗民文人“耆老泪盈把”。诗人借“鸟”的意象对王阮亭的前程表示祝福对于汪楫、汪左严等人的出仕,诗人既赞扬他们的才能,义能对他们进行善意的忠告。如《自淘上至竹西,送汪舟次之赣榆教谕任》(卷八)中对汪楫既有“可怜天下才.逡巡就小官”的惋惜.又有“良骥不好枥.美瑜不恋山”的鼓励,更有“黄鹄已高翔,鸥鸟难随飞”的自励。诗人常对友人提出劝告.如“依然是负米,勉矣宦游人”(卷八《送汪左严之太湖教谕任》)、“爱憎实自致,攀条君寞哀”(卷八《诗四首赠程云家》)、“羊裘懒与轩车近,恐使弹冠薄钓缗”(卷八《正月六日,王于番邀同程云家泛舟西溪》),可见诗人对朋友的玉洁冰心、真挚感情。

二、寄怀类诗歌

吴嘉纪寄怀诗数量也较多,由于诗人独寓一隅,对远方的朋友思念已久,故情动于衷而发于言。诗歌显得更情深味醇。如《寄吴公调》(卷一):“昔日穷愁里,看余发旧林,悬知游子况,尚在故人心,书去梦魂远,花开离别深,喈喈啼绿树,求友愧作禽。”友人分别后的情况一直为诗人所关心,梦中不由想起昔日读书交游之景.诗人恨不得变成一只禽鸟飞向友人。可见其思念何其之切。诗人惦念友人,更关心他们生活的细节,如:“春风至芜城,曾否苏疚疾?”(卷j三《早春寄汪三韩》)“问君远归来,.啼无衣?”(卷十五《寄吴介兹》)诗人对那些奔赴家乡的友人有“饥雀恋空仓,赢骥怀故轩”(卷四《寄汪虚中》)之理解,安慰他们“荣达事事好,不如老亲傍。人生得终养,短褐庸何伤!”(卷七《寄邓孝威》)

吴嘉纪重友情。不仅因为其时常感到孤独。更是其内心情感渴望的表现,因而是一种寂寥中更为炽热的情感。诗人有“不得来携手,思君颜色凋”(卷二《寄程浊庵》)的思念之苦,有“同心思离居,白发禁久别”(卷五《寄汤严夫》)的心灵相交,更有“极尽余生乐,朝朝扣尔门”(卷五《秋日怀孙八豹人六首》)的重逢盼望。特别是对于与自己一样漂泊求食的友人,诗人常在诗中为他们的命运呜不平,如他的好友王又旦,诗人以“扬州青铜镜,多年陷泥滓;雕文已半蚀,妙质幸犹在。”(卷五《古意寄王黄湄》)来痛惜其不得重用。同时.诗人还以“悠悠天地间,真赏那易得”(卷四《寄汪虚中》)来劝慰失意的朋友,以“黄金散尽归乡邑,惟有贫交不忘君”(卷十一《寄澄塘吴仁夫》)来表达自己对友情的忠贞不渝之情。

吴嘉纪还有一些酬赠诗,多为应酬而作,如《十月六日罗母初度赠诗六首》(卷二)、《程临沧、飞涛两尊人双寿诗》(卷三)、《诗四首为隆阜戴节妇赋》(卷十)等,诗中多为歌德颂节之语,其艺术价值相对较低,故不在此赘述。自古以来,“柳”已作为留别的意象存在于诸多送别诗中,而吴嘉纪的送别、寄怀诗中较少有些意象,出现“柳”字的只有两处,其一为“暮春作客意无赖,况复折柳天一涯”(卷十二《送汪叔定》)。此处“柳”被组合成“折椤”一词,也不过是送别的代称,并无更多的含义。其二为“何日鸣琴重到此?海鸥陧柳最相思”(卷七《送分司汪芾斯先生归钱塘》)。此处“柳”作为景物衬托相思之情,已非蕴含无限凄离别情之“柳”。

吴嘉纪送怀诗中以“酒”为意象是较多的。与友人诗酒话别是历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它既是一种礼俗,又能反映诗人的别愁心理。元人杨载《诗法家薮》中指出:“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韩愈《知音者诚希》诗有:“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写出了以酒为知音送行,并寄予了某种企盼。嘉纪喜好饮酒,他的好友方文说他:“平生无所好,寓意诗酒中。酒多令人病,诗多令人穷。”吴嘉纪诗中则有“悲歌饮浊酒,醉上黄金台”(卷五《送汪长玉之蓟门》)、“酒当邗水劝,冷傍破衣生”(卷十三《至邗次日,送希文往真州》)、“劝尽村醇人转醒,停杯问汝往何处”(卷七《送吴苍二归新安,兼怀汪虚中、扶晨、于鼎、文治、郑慕倩诸子》)、“后夜酒醒思旧伴,乌啼残月不胜愁”(卷四《送吴仁趾》)等,正是这酒的悲壮,酒的祝愿,酒的醇浓,使虚与委蛇的应酬之气荡然无存.滤出的是诗人真挚的情感和心意。

第7篇:折柳送别的诗范文

故,用典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意蕴,使语言既简洁又意味深长,而且对突出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方文山在歌词创作时,也借鉴了这种方式,常常借助于典故来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深化意境,用有

限的文字,最大限度地融汇曲折深邃的内涵。

关键词:方文山;歌词;典故;意蕴;历史故事

中图分类号:G6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2

使用典故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个人情绪、愿望或者是对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态度和看法等。我国古典诗词中常常把古代的故事和前人的语句进行压缩,通常会变成一个短语甚至是一个代表词。用短短的

几个字既能体现典源特点又能标识典故的主要内涵。同一典故可以在不同诗词中进行变形或灵活运用。例如《庄子・逍遥游》中有了这样一个故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

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①于后人根据这个故事,便用“鹏程万里”“鲲鹏展翅”、等词语来描写人的事业成功、前程远大或雄心壮志。

使用典故,可以用有限的字句表达丰富的意义,还可以形成比衬效果。如李白写安史之乱题材多用谢安把水之战、永嘉南渡的典故,他在《永王东巡歌・三川北虏乱如麻》、《永王东巡歌・试借君王玉

马鞭》以“永嘉南奔”比拟安史之乱、以谢安、诸葛亮比自比,表达了乱世中空有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的哀怨情怀。如《清平调词》三首就用了汉武帝李夫人、赵飞燕等来比拟、衬托杨贵妃之美,易引

发读者深思她们的历史角色。

使用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融典入景,利用典故营造情景交融、活泼生动的意境,还可以多角度地活用典故,重新创造出自然天成的意境。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中用了“庄周梦蝶”“望帝化为杜鹃啼

血”“明珠有泪”“蓝田玉生烟”四个典故,但作者并没有使用典故的本义,而是渲染了一种悲剧气氛,营造了一个迷离恍惚、凄凉感伤的审美意境,重新赋予了这些典故诗意化的特征。

一般而言,古典诗词中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即引用历史故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方文山进行创作时,也借鉴了古典诗词的这两种种用典方式。

一、引用历史故事

歌词是抒情性作品,方文山在进行歌词创造的时候,精心选用典故的目的是借典故表达情思。他使用典故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使用常用典故,借其喻义表达情感,另一种借用陌生故事,营造语义场。

第一,使用常用典故。我国古典文学中有些典故因在诗词中反复的隐喻使用,其内涵已经变得非常丰富深刻。如《发如雪》《娘子》《青花瓷》中使用的一些典故,这些典故不需要作者刻意地为其营造

一种抒情的氛围,读者也可以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寓意。

《发如雪》一词中的典故较为丰富,且为大众所熟悉。首先,它的题目“发如雪”把读者带入一个想象的空间:何情如此,使人华发生雪?唐朝大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有:“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感叹时光易逝。近代著名武侠小说家有名篇《白发魔女传》,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其内容讲述的是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与此处所写的坚贞不渝的爱情如出一辙。“繁华如

三千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这一小节两句话是两个典故的完美结合。“弱水三千”的典故原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宝玉之口“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用来指感情专一。

“梁祝化蝶”的故事我们更是耳熟能详。这两个典故用在此处寓意深刻,含蓄蕴藉地表达出“我”不会因为世事沧桑的变化而改变情感,显示出对待爱情的坚贞执着。

作为“中国风”代表作之一的《娘子》可谓用心良苦。这首词利用反衬手法,写娘子折柳相望苦苦等候的情景实则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娘子对故里的思念之情。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

情,或用“柳”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感。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

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用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的。因

为古代诗人墨客的偏爱,柳树在古诗词中出现的次数很多,其意义也由惜别之情升华到了思念之意。文中另一处表达思念之情的典故是“相思奇红豆”。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

大树下祈望,其情形与作品中所描述的天天折柳等待的“妻子”相似。这位女子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天天倚树而泣,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泪,血泪滴到树梢上,后来结出黑红相间的果实

,被称为“红豆”,又名“相思子”。从此,红豆成了相思的代名词,并被后来的文人不断使用。方文山在这首词里借用“折柳”和“红豆”两个典故表达思念之情最妥帖不过。

《花恋蝶》中转化运用了《世说新语・言语》“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典故,表达对爱情再也不能回到当初那种感觉的失望痛心之情。《青花瓷》中用雨打芭蕉的典故表现清冷之景。这些都是典故经常被

文人墨客使用到的典故,另一类则是没有经过反复使用形成隐喻意义、不为大众所熟悉的典故。如果使用这样的典故来抒情达意,势必需要作者营造一种语义氛围,使得情感和韵味美得到统一。

《烟花易冷》的故事源于《洛阳伽蓝记》,讲的是两个相爱的人因战乱而分离,苦苦等待彼此,终于等到了相见的时机却是天人永隔。为了借用这个深情的、不为大众所熟悉的历史故事谱写成一首旋律

悠扬的流行歌词,方文山在营造情境氛围方面颇下功夫。

歌词受篇幅和字数的限制,不适宜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这就需要诗人在对故事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本词作者选用了第一人称口述式抒情法,“我”是故事中的男主人翁,

是思念活动发出的行动者。以“我”与虚空中“你”的对话口吻营造了一个诗意化氛围,取消了意识与无意识的界限,眼前之景与记忆深处的景物融为一体,共同抒发了“我”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歌词

中反复出现的“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一句一方面增强了歌词的节奏感,另一方面是为营造情境氛围服务的。下雨天本就容易逗发思念的情思,故里草木的隐喻含义也是思念,两个意象融合在一起,更

加深刻地表现了思念之情。

方文山在《爷爷泡的茶》借用陆羽写茶经的故事,把两个时空背景融合为一体,表达一种文化上的乡愁。词中抒写了双重的感情,一是对儿时爷爷泡茶情景的怀念,一是对千年前陆羽写茶经的间接思慕

。这首词时间跳跃性很大,明明是写自己对童年的怀念,对家的思念,对爷爷的思念,却从七岁写到现在又回溯到了千年之前。这种大的时间纬度上的跨越与对比,目的是营造一种淡淡的忧伤情境。历

史的质感和厚重感使这首词超越了单纯的对思乡之情的描绘,使得全词的感情从单纯的思乡之情升华成了一种文化乡愁。整首词传达了对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继承汉文化传统的决心。

二、化用古典诗词中的诗句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学中的瑰宝,其中的很多诗句都是前人呕心沥血、精雕细琢的结果。流行歌词是用现代汉语创作的,不可避免地带有现代汉语与生俱来的粗糙、拖沓的毛病,恰如梁宗岱指出的:“我

们不得不承认所谓现代语,也许可以绰有余裕地描画某种题材,或惟妙惟肖地摹写某种口吻,如果要完全胜任文学表现的工具,要充分应付那包罗了变化多端的人生,纷纭万象的宇宙的文学地意境和情

绪,非经过一番探检,洗炼,补充和改善不可。”②显然,如何客服现代汉语的弊病,在配韵、组词、结句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创作像古典诗词一样具有音乐美、意境美相统一的作品,成为

当代诗词作家努力的一个方向,任重而道远,而选择与歌词表达主旨相一致的古典诗句进行化译为我所用,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流行歌曲化用古典诗词,在歌词里加入现代元素,把古典诗词的神韵与现代潮流融合在了一起,既突出现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又保留了古典诗词的雅风韵致。著名言情小说家琼瑶在为电视剧作词时对用古

典诗词情有独钟。她为《梅花三弄之鬼丈夫》写的片头曲《鸳鸯锦》一词就是在化用古典诗词语言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情韵兼胜的典型文本。《鸳鸯锦》:梅花开似雪红尘如一梦/ 枕边泪共阶前雨点点滴

滴成心痛 /忆当时初相见万般柔情都深重 /但愿同展鸳鸯锦挽住时光不许动 /情如火何时灭海誓山盟空对月 /但愿同展鸳鸯锦挽住梅花不许谢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 /旧时天气旧时衣点点滴滴成追忆

/忆当时初相见万般柔情都深重 /但愿同展鸳鸯锦挽住时光不许动 /情如火何时灭海誓山盟空对月 /但愿同展鸳鸯锦挽住梅花不许谢 /但愿同展鸳鸯锦挽住梅花不许谢

这首词中有两句是写景的,一句是“梅花开似雪”化用了宋朝诗人吕本中的赏梅怀人词《踏莎行・雪似梅花》 中的“雪似梅花,梅花似雪”;另一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 ”化用了著名诗人欧阳修

《生查子・元夕》中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两首诗词原都是借景怀人之诗词,作者在这里选取化用本来就是为表达缠绵悱恻情感服务的诗句,一方面借精致典雅的古典化语言增强歌词语言的

美感,另一方面,作者化用在情感取向上具有一致性的诗句,增强了歌词的蕴藉美。

方文山歌词中化用古典诗句的地方较多,古典诗词的幽情雅致为他的歌词平添了古典风韵,他化用古典诗句的方式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

第一,化用整首诗或整句话,取其原意或近意,表达具有一致性的情感。《娘子》中“景色入秋 / 漫天黄沙掠过 / 塞北的客栈人多/牧草有没有/我的马儿有些瘦”明显是化用了马致远那首有名的小令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虽然把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改成了塞北的客栈,但是歌词语言中透露出来的天涯游子只身在外的惆怅之

情与《天净沙・秋思》是相通的;文中有句“相思寄红豆”则应追溯到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和曹雪芹的《红豆词》“滴不尽相思

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取其相思与愁闷之意;《发如雪》中有“邀明月/让回忆皎洁”、“我举杯/饮尽了风雪”的歌词,分解式地化用

了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一句,表达了一个人在思念之际的孤独情怀。这种化取情感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诗词方式,易于读者更深刻地体悟语言情感。

第二,方文山还钟情于化用古典诗句中意义深刻或是具有特殊韵味的字词,增强语言的形象美和蕴藉美。《千里之外》“闻泪声入林/寻梨花白/只得一行/青苔”中的梨花白意指眼泪,唐朝白居易《长恨

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与宋欧阳修《渔家傲》:“三月芳菲看欲暮,胭脂泪洒梨花雨”都为“梨花白”一词倾注了情感内涵,方文山以梨花漂落的状态来形容女子楚楚动人的眼泪

,增强了语言的形象美和情感韵味。《东风破》歌词里有“酒暖回忆思念瘦”,语意近似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瘦”字具有拟人化的色彩,方文山的“瘦”字却是把抽象

的思念之情形象化、具体化了。《台》中的“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怕你上不了岸,一辈子摇晃”一句就转化了《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蚱蜢

舟,载不动许多愁”与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三句,并且把三句话的意义融为一体,增加了语言的意义承载量,深化了语言的意蕴内涵。

典故本身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双重内涵,从语言学角度而言,用典最大程度上丰富了诗词的所指,即内容意义。言简义丰的典故丰富了方文山歌词的表现内容且深化了其文化底蕴,使欣赏者感受到了歌

词内在的古典而优雅的韵味。

基金项目:本文系黄冈师范学院青年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3029303

注释:

第8篇:折柳送别的诗范文

一、做好平时练习中诗歌鉴赏题的收集

进入高三后,学生们要做很多的练习,我要求他们做好错题集,就是把每次练习出现的诗歌鉴赏题中比较好的摘抄或粘贴单独的本子上,在旁边注上诗歌类别、题目类型和答题思路。比如练习中出现这样的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 逢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1.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

3.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所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在整理第一小题时,在笔记旁边注上:概括类题。答题思路:从诗歌题目开始到注解逐一审视,找出能表现“忧愁”的具体内容再概括成需要的答案。

第二小题,注上:表达技巧类。思路:点明技巧结合诗句阐释此技巧点出效果,析情感。

第三小题,注上:景物描写类。思路:景物描写角度有感官、高低、远近和心理感受等,如果问如何描写景物,还要加上写景手法。

这样的整理看似费时,其实把这工作分在每次的练习之后,做起来并不难。这是零散的积累过程,没有完整的系统,只是为后阶段的整理做准备。

二、对前阶段做的积累做系统的整理

根据第一阶段做的积累,这个阶段的整理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

1.从诗歌分类角度去整理。古典诗歌的内容纷繁复杂,很难完全分类,为了讲解和训练的方便,也为了让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个大纲式的认识,大致把古典诗歌分为边塞诗、送别诗、思乡怀人诗、怀古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和即景感怀诗七大类。按照这几类把前面积累的诗歌鉴赏题分为几块,从中找出同类诗歌在内容和手法方面的共同特点。例如: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登临怀古诗多是登临地之景所诱发而抒发感慨,内容上多描写登临地的景象或描述登临地曾有过的著名人物、史实。思想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心系国家:有的借古伤今,表达国运衰微、国家昔盛今衰的忧患意识;有的借古讽今,讽刺统治者荒无度并告诫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二是抒发个人情怀:有的抒发个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有的针对历史人物、事件表达不同流俗的见地。从表达技巧上讲,这类题材的诗多借用典故或者多进行古时与今时、古人与自我的对比来陈说见地、抒发感慨。

以上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其他类别的诗可以仿照此例去整理。

2.从题型角度去整理。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诗歌鉴赏的题型很多,近年常见常考的主要题型有炼字型、分析意境型(意境=意象+情感)、分析句意型、分析语言特色、分析主旨型、分析技巧型、一词领全诗型、分析情感形象型还有对比阅读型。我们以一词领全诗型为例,说说整理的方法。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此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能力。如: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步骤(1)“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步骤(2)诗歌的主旨是思乡之情;步骤(3)这种思乡之情是由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学生由此得出答题步骤:①该词在诗中的寓意;②指出突出了什么主旨;③构思上考虑。也就是诗人是怎样把该词与主旨联系起来的。其他题型也可以根据这个方法整理。很多时候老师会为学生整理很多题型及答题模式,然后让学生去记去背,企图让他们照葫芦画瓢,其实这远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整理实践更有效。他们整理了思考了,然后有所发现,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上面说的是学生在复习诗歌鉴赏题时要做的事,老师能做什么呢?当然也不能任由学生盲目去做。在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量时,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可以先选个点做示范,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去总结去思考。平时上课时有意识地按类别去复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9篇:折柳送别的诗范文

一、积累一些特殊的意象。

领悟其象征意义: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制约,古典诗歌中某些客观物象便具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特殊意象。诗人常常借助这些意象来引起读者共鸣,达到造境之目的。就读者而言,对这些意象的领悟也成了解读全诗,探究诗人情感意图的抓手。比如“柳”这一意象,正是由于古代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柳与“留”谐音),以及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达出亲友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故而古代诗歌中离愁别绪的抒发常常出现“柳”意象。像这样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还有许多,如被称为“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赋予“竹”“刚正不阿”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古诗词中的意象还有很多,如:喻高洁,梧桐代凄苦,鹃啼显愁思,蝉鸣喻高雅,皎月表怀人,望云而思友等等,凡此种种,均已浸润了诗人特定的情感,读者阅读时往往见物引思,在情思上对接。我们可以对此类常见意象进行归类,并不定期地抽查掌握情况,使学生能够铭记于心,这对正确解读诗歌意蕴,理解诗人情感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掌握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写作时往往不会直接将情感流露出来,而是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物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抒情则借景达情,写物则托物咏志。换言之,这些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就是所谓的“意象”。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必须从诗中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入手,掌握它们之间的组合规律。一般说来,景与情的组合关系有正衬与反衬两种。所谓正衬是指景物与情感相统一,包括以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通过漫接天边的翠绿的莲叶以及在阳光下分外艳丽的荷花,表达出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极度喜爱和赞美。而“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句,选择了一个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色作为分别的背景,使其倍增离恨,所以“别亦难”。反衬则相反,是指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天景色,流露出自己漂泊异乡强烈思归的感伤。再如韦庄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之句,写尽了江南风光之美及生活之闲适,反衬出作者亟欲归家而不得的悲哀:“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