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个人收入证明格式范文

个人收入证明格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收入证明格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个人收入证明格式

第1篇:个人收入证明格式范文

特此证明。

本证明仅用于证明我公司员工的工作及在我公司的工资收入,不作为我公司对该员工任何形势的担保文件。

盖 章:

日 期:______年___月___日

收入证明格式二:兹有我公司(XXXX公司)员工XXX,身份证号码:XXXXXX,在我司工作XX年,任职XX部门XX经理(职位),年收入为人民币XXXXX元。

特此证明!

XXXX公司(加盖公章)

XXXX年X月X日

收入证明格式三:银行:

兹证明 先生(女士)是我单位职工,工作年限 年,在我单位工作 年,职务为,岗位为 ,工作性质为(正式制 ;合同制 ;临时制 ;其他 ),职称为,该员工是否有违规违纪行为(有 ;无 )。

其身份证号码为:

其平均月收入为人民币(大写) 元

填表人签字: 证明单位(盖公章)

单位联系电话:

单位营业执照编号:

单位办公地址:

本单位承诺该职工的收入证明真实。

本收入证明仅限于该职工办理贷记卡用途,我公司并不对该职工使用贷记卡可能造成的欠款承担任何责任。

填表日期: 年 月

个人收入证明四:兹证明_________为本单位职工,已连续在我单位工作____年,学历为__________毕业,目前在我单位担任________职务。近一年内该职工在我单位平均年/月收入为(税后) _______元,(大写:_______万______仟______佰______拾______元整)。

特此证明

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个人收入证明的内涵 : 包括工资(一般指年收入总额)、养老保险缴费复印件、自有房产证明、私家车辆证明、大额定期存折复印件、外汇、债券、黄金有价证券帐户、大额人寿养老分红保单等。

注意事项

第一:开收入证明要注意必须的格式

第2篇:个人收入证明格式范文

单位证明信格式说明: (1)单位证明信格式: 证明居中,二号黑色加粗字体 另起一行,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在某年某月某日至某年某月某日期间,在我校任教,担任某职,爱岗敬业,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同事、家长和学生的好评。 另起一行,特此证明。 另起一行,右靠齐,校名 另起一行,右靠齐,年月日 盖学校公章:压年盖月 。

(2)如何写作证明信 证明信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标题。“证明信”,写在第—行正中位置。 第二部分,正文。开头顶格写送达机关名称;接着写要证实的具体事实,说明材料来源等。 第三部分,结束语。一般用“特此证明”。有的开头没写送达机关名称的,可用“此致XX单位”。 第四部分,落款。证明制发机关、日期,加盖公章。 总的说来,证明信的写作要实事求是,简明扼要,要有明确的结论,用词。

(3)范文 证明信 XXX大学: XXX同志1994年3月至1999年9月在我院工作,曾任基础部主任。该同志工作认真负责,能以身作则,团结同志,成绩突出,1995年、1996年两次被评为我院先进工作者。 特此证明。 XX学院(盖章) 2009年8月10日

范文一:个人收入证明

个人收入证明

兹有我公司员工___________,性别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司工作______年,任职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职位),月收入为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_元。

特此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司(加盖公章)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个人收入证明

兹证明___________是我公司员工,性别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部门任____________职务。月收入___________元,一年总收入约为__________元。

特此证明!

本证明仅用于证明我公司员工的工作及在我公司的工资收入,不作为我公司对该员工任何形势的担保文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司(加盖公章)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范文二:银行贷款收入证明

银行贷款收入证明 ________________银行:

_____________系我单位正式员工,年龄_____岁,婚姻状况________,行政职务__________,学历__________,职称______________,月收入情况如下:

1、基本工资________________元;

2、奖金及福利(补贴)________________元;

3、其他收入________________元;

合计:________________元, 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

特此证明!

出具人签字:

出具人电话:

单位名称(盖章)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银行贷款收入证明 ______________银行_________分行____________支行:

兹证明____________先生(女士)是我单位职工,工作年限_________年,在我单位工作年限__________年,职务为_________________ ,岗位为_______________,职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均月收入为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

此证明仅供该职工申请_______________贷款或该职工为其他个人申请_______________贷款作第三方保证时使用。

单位(盖章):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收入及婚姻状况证明 ________________银行:

兹因__________先生/女士(证件种类:________,证件号: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单位正式员工,现任___________职务(学历:_________,职称:____________)。该同志办公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 ,家庭电话:_____________,移动电话:_________________。

该同志于______年____月____日至今在我单位工作,在我单位工作年限为_______年,现固定收入为(大写)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_元,其他年收入为(大写)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_元。

现婚姻状况为:__________(已婚、未婚、离婚、丧偶)。

经核实上述情况真实无误,我单位已完全知此证明所产生的法律效力,并对此证明的真实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公章)

负责人: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备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法人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

人力资源或劳资管理部门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

范文三:法人代表证明书

法人代表证明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兹证明___________同志(性别:______,年龄:_______,国籍:_______,民族:______,身份证件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任我单位__________(职务) ,为我单位法定代表人。

特此证明!

法人单位盖章: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范文四: 实习证明

实习证明

兹证明___________(性别: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单位从__________年____月_____日 到 __________年____月_____日在________________岗位实习。

现已通过实习。特此证明!

此致

敬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盖单位公章)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范文四:大学生实习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学:

贵校__________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于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至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在我公司____________部门实习工作,各方面表现优秀。

特此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盖单位公章)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范文五: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

解除劳动合同证明

_____________ 系我单位员工,性别________ ,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_月起在我单位工作,已签订劳动合同。现因(请选择如下其中一项打“√”):

1、协商一致解除(由用人单位提出) 2、协商一致解除(由个人提出)

3、劳动者单方解除

4、劳动者试用期内解除

5、用人单位裁员

6、因用人单位违法,由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

7、因劳动者违法或严重违反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

8、因劳动者非过失性原因,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 (劳动合同法40条规定)

9、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我单位决定从_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与该同志解除劳动合同。该同志解除劳动合同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为人民币_______________元,依据有关劳动法律法规规定,我单位依法支付其经济补偿共计人民币______________元,工资发至__________年_____月份,特此证明。

用人单位(盖章)

员工签名: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

____________系我单位员工,性别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年_____ 月参加工作, __________年_______月起在我单位工作,已签订劳动合同。现因(请选择如下其中一项打“√”):

1、劳动合同期满;

2、劳动者开始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3、劳动者死亡或者失踪;

4、用人单位破产;

5、用人单位停业(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

6、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我单位决定从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_日起与该同志终止劳动合同。该同志终止劳动合同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为 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元,依据有关劳动法律法规规定,我单位依法支付其经济补偿共计人民币____________元,工资发至___________年________月份,特此证明。

用人单位(盖章)

员工签名: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范文六:工作证明

工作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名称):

______________同志,性别________,政治面貌_____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在我公司___________部门从事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工作积极,团结同事,遵纪守法,各方面表现优秀。我单位对本证明真实性负责。

特此证明

单位名称: (盖章)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范文七:学历证明

学历证明

编号:__________

兹有我校学生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于__________年_____月以________学历进入我校____________专业学习,学制________年,毕业时间__________年_____月,学历___________。

证书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此证明!

学校(系部)盖章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毕业证丢失证明

编号:__________

学生 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月至__________年_____月在本校________________专业学习,修完________科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准予毕业。

证书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此证明!

经办人:

电 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院校名称)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范文八:未婚证明

兹证明我单位___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_日出生,至_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_日止,

从未登记结婚。

离异后未再登记结婚。

丧偶后未再登记结婚。

我单位对所提供证明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单位填写人签章:

单位组织(人事、保卫科)章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文十:公司证明信范文

公司证明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司:

兹有我单位职工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去贵公司领取__________________发来的货物,请见信将货物交给该同志带回。

此致 敬礼!

第3篇:个人收入证明格式范文

教师工作证明范本

工作证明

兹证明 满 2 年。 虞黎明 同志现从事 市政现场技术 工作,累计

特此证明

单位名称(公章)盖章

经办人:

员工工作及收入证明 :

兹证明是我公司员工,在部门任职务。至今为止,一 年以来总收入约为元。 特此证明。 本证明仅用于证明我公司员工的工作及在我公司的工资收入, 不作为我公司对该 员工任何形势的担保文件。 盖 章: 日 期:年月日

收入证明 兹证明我公司 (XXXX 公司) 员工 XXX 在我司工作 XX 年, 任职 XX 部门 XX 经理 (职 位),每月总收入 XXXXX.00 元,为税后(或税前)薪金。

XXXX 公司

200x年 X 月 X 日

记住要盖个公章。

收 入 证 明 银行:

兹证明 先生(女士)是我单位职工,工作年限 年,在我单位工作 年,职务为, 岗位为 ,工作性质为(正式制 ;合同制 ;临时制 ;其他 ),职称为,该员工 是否有违规违纪行为(有 ;无 )。 其身份证号码为: 其平均月收入为人民币(大写) 元

填表人签字:

证明单位(盖公章) 单位联系电话:

单位营业执照编号:

单位办公地址:

本单位承诺该职工的收入证明真实。

本收入证明仅限于该职工办理贷记卡用途, 我公司并不对该职工使用贷记卡可能 造成的欠款承担任何责任。

填表日期:

年 月

收入证明

中信信用卡中心:

兹证明书 为本单位 职工,固定月收入 ,年收入为本证明仅限用于申请中信信 用卡,且不负责员工的信用卡法律及欠款责任。

单位盖章:

招商银行信用卡申请个人收入证明格式

兹有我公司(XXXX 公司)员工 XXX,身份证号码:XXXXXX,在我司工作 XX 年, 任职 XX 部门 XX 经理(职位),年收入为人民币 XXXXX 元。 特此证明!

XXXX 公司(加盖公章)

XXXX 年 X 月 X 日

教师工作证明范本

证明(黑体加粗三号居中)

(空两格)兹有我校______同志,于___年___月-----____年____月在我校担任____年级____班班主任一职。该同志任职期间,工作认真负责,热爱学生,团结同志,曾荣获_____年度优秀班主任、优秀班级管理工作者等荣誉。特此证明。

______学校(加盖公章)

___年__月__日

1、服从学校领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上班、下班、上课、下课,积极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2、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备课组制定的教学计划,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与管理并重” ,教书育人,管教管导,主动与班主任配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积极进行教改实验,认真写出经验总结或论文。

5、按照教务处、科组的统一安排,积极组织和辅导学生开展学科课外活动,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

第4篇:个人收入证明格式范文

关键词:教育;健康;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830.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6)10-0003-10

教育和健康的经济效应,既可以从总人口角度也可以从个人角度来进行分析。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作为决定人力资本的两个关键因素,不仅在宏观层面的研究中被许多经济增长理论所强调,而且在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中被视为生产效率和劳动报酬的决定因素;与此同时,实证研究也得出了很多肯定教育和健康作用的有意义的结论。

本文介绍了被用来度量人力资本的教育指标和健康指标;并通过评述有关人力资本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梳理了教育和健康的宏观经济效应与微观经济效应,以及教育和健康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下部分的安排如下:我们在第一部分介绍了度量人力资本的教育指标和健康指标;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考察了宏观层面的研究和微观层面的研究;在第四部分梳理了教育和健康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指标和健康指标

尽管人力资本存在难以测度和加总的问题,但是关于人力资本的经验研究还是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相关的文献主要采用教育指标与(或)健康指标来度量人力资本。

教育指标包括:(1)入学率(schoolenrollmentratios);(2)成人扫盲率(adultliteracyrates);(3)受教育程度(educationalattainment)ll~。健康指标包括:(1)人体测量变量(anthropometricvariables);(2)预期寿命、存活率或死亡率(1ifeexpectancy,survivalrates,ormortality);(3)发病率(morbidity);(4)总体健康与功能状态(generalhealthandfunctionstatus)。

入学率按教育程度可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入学率等,在大量的经验研究中得到应用,Tilak对这些研究有过概括的论述。入学率是指,某个给定的教育程度的入学学生总数占法定的(或社会约定俗成的)相应学龄总人口数的比例。入学率反映了当前的受教育人口增量,这种流量不断累积构成了日后可用的人力资本存量。由于完成教育过程需要很多年,所以这种流量与存量之间的时滞是很长的。若要消除这种时滞,那么,不仅需要估计初始人力资本存量,而且期间的人口流动和人口死亡等因素都会给数据带来误差。因此,入学率并不是一个能够很恰当地度量人力资本存量的指标。

与入学率不同,成人扫盲率反映的是当前的人力资本存量,而不是流量。然而,成人扫盲率只反映了当前人力资本存量的一部分,没有把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所积累的人力资本考虑进去;如果采用了成人扫盲率这一指标,就意味着基础教育以上的更高层次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贡献不是十分重要的,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因此,成人扫盲率也不能够准确地衡量可用于生产过程的人力资本。

前两个教育指标都不能用于个人层面的研究,而受教育程度既可用于个人层面的研究,也可用于宏观层面的研究。用于个人层面研究时,受教育程度的数值化指标为受教育年限;用于宏观研究时,数值化指标包括(成年人)达到各级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以及(全体成年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前两个教育指标相比,受教育程度比较恰当地度量了人力资本存量。尝试构建跨国受教育程度数据集的文献包括Psacharopoulos&Ariagada、KanekolaI、UNESCO、Lau,Jamison&Louat、Kyriacou、Barro&Lee等;另外,Wang&Yao估算了中国1952―1999年的受教育程度,杨建芳、龚六堂和张庆华估算了中国大陆30个省区市1982--2003年的受教育程度。

健康指标中的人体测量变量、发病率、总体健康与功能状态这三个指标多用于微观层面的研究,如被用于个人健康对个人劳动生产率、个人收入等的微观经济效应研究。人体测量变量包括体重、身高和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等身体特征指标,以及各种营养摄入量等健康投入指标。采用这种健康指标度量人力资本的理论认为,健康水平与身体特征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身体上和认知上的机能发育具有其内在的生理机制,而身体上和认知上的机能发育是个人经济潜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另外,营养摄入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体力和精力,从而会间接影响个人的经济收入。常见的发病率指标包括医疗诊断记载的具体疾病情况和症状等变量。疾病使劳动生产率下降,并且使医疗费用和保健开支增加,因此疾病会影响个人收入与家庭财富,其影响程度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总体健康与功能状态指标包括自我健康评价指标和功能障碍指标,其中前者具有主观性,而后者则相对较少受到主观偏见和其他社会经济学指标的干扰。

第二种健康指标预期寿命、存活率与死亡率的测量对象为总体人口,因此不能用于个人层面的研究,通常被用于宏观层面的研究,例如国民健康对经济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指标影响的研究。MurrayεIopez证明较高的预期寿命跟较低的发病率和良好的总体健康状况相关联,Shastry&Weil发现成年男性的存活率与他们的身高线性相关,而身高是很重要的人体测量变量之一,经常被用作人力资本的度量指标。由此可知,预期寿命、存活率和死亡率指标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人口群体的健康水平。事实上,几乎所有宏观层面的研究都采用预期寿命、存活率或死亡率来度量健康水平,Bloom,Canning&Sevilla对这方面的文献做了汇总,并汇报了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使用的估计方法以及实证结果。

二、教育和健康的宏观经济效应

在不同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而且在那些强调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的模型中,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力资本没有被赋予某种特定的作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Solow模型和Ramsey模型关于生产过程的一个假定就是,资本、劳动和技术以外的投人品都是相对不重要的。这些模型的生产函数包含四个变量:产出、物质资本、劳动和技术水平,其中技术进步率为外生给定的。人力资本在这些模型中既不是一种投入要素,也不会促进技术进步。

与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不同,人力资本在内生增长理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UzawaL93]与Lucaslss]认为仅有物质资本还不足以全面反映资本的重要性,并对资本的概念予以扩展,使其包含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由于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为正,致使单个资本积累就可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在

Romer的研究与开发模型中,人力资本是研发部门的一种投入要素。研发部门利用人力资本与现有知识(或技术)来创造新知识(或技术),因而人力资本存量高低将会影响研发部门的创新能力,影响技术进步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率。强调入力资本是经济增长重要源泉的文献还有Becker,Murphy&Tamura、Tamura、Mulligan&SMa-i-Martin、Lucas以及Goodffiend&McDerott等。

Aghion&Howitt指出,在内生增长模型中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可以被划分为两类:第一类认为经济增长源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不相同的积累速度导致了不相同的经济增长率,如Uzawa和Lucas都属于此类研究。①这类理论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投入要素放人生产函数,人力资本的增长将推动经济增长;如果没有人力资本的增长便不会有经济的增长,经济持续增长的真正原因在于人力资本能够持续地增长。第二类模型把经济增长归功于可用的人力资本存量,而不是人力资本积累。认为即使没有人力资本积累,也是会有经济增长的。在这一类模型中,人力资本存量是技术进步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例如,Romert认为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寡会影响创新能力,Nelson&Phelps(1966)认为人力资本存量高低会影响模仿、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因此,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将影响技术进步速度,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关于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的问题,我们还要提到杨立岩和王新丽。杨立岩他们把Lucas的人力资本开发部门引人Romert的研究与开发模型,发现人力资本积累和研发活动在经济增长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济的长期增长率最终依赖于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两个因素。需要指出的是,杨立岩和王新丽的研究目标为同时内生化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并强调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两者都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其研究目的不是分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但是,客观上他们的模型和研究结论意味着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存量两者都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那么,人力资本究竟以何种方式影响经济增长呢?已有实证研究使用教育指标――平均受教育年限――度量人力资本来验证过这个问题。Benhabib&Spiegel利用Kyriacou和Barro&Leet的受教育程度跨国数据,检验人力资本积累与人力资本存量对增长的经济效应。他们发现人力资本积累的回归结果不显著,甚至回归系数的符号也不正确,而人力资本存量则存在显著的正的影响;所得结论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是人力资本存量而不是人力资本积累。然而,Krueger&LindahlL认为,Benhabib他们之所以得出人力资本积累不显著的结果,是因为他们所采用的跨国受教育程度数据误差比较大引起的。(pritcheul已经注意到教育数据的测量误差可能造成的一些问题。)由于估算过程比较粗糙,导致跨国的受教育程度数据测量误差大且可靠性低。KydacouL和Barro&LeeLlOj所测算的68个国家1985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相关系数为0.86,然而,从1965―198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量的相关程度却仅有0.34。Krueger&Lindahl指出,这些教育数据的测量误差严重削弱了对人力资本积累的GDP增长效应的估计,并且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尤其是物质资本积累)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积累最终变得不显著了。他们使用Benhabib&Spiegel所用的教育数据重新做了回归分析,发现在不包含控制变量――物质资本积累――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积累是显著的;他们还发现初始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为了检查初始人力资本存量与GDP增长之间的这种正相关性是否因教育数据的测量误差引起的,他们证明在控制了人力资本积累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数据的测量误差,不会引起初始人力资本存量与GDP增长之间产生一种虚假的正相关关系。最终结论为:人力资本积累与初始人力资本存量两者都会影响经济增长。

杨建芳、龚六堂和张庆华利用1982--2003年中国分省受教育程度数据,分析了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他们发现,人力资本积累与可用于生产过程的人力资本存量都对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正面影响,而且前者的影响力可能比后者的更大;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人力资本积累与人力资本存量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增强的关系。

此外,大量的实证研究采用了教育指标来度量人力资本,发现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Senguptatsa指出人力资本积累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Chen&Feng采用中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大学入学率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率的测量指标,研究了催动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原因,结果发现高等教育对所在省区市的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Wang&Yao发现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速度相当快,教育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贡献是巨大的;并且指出,中国应该对当前教育投资力度下降的趋势予以关注。Barro以受教育年限度量人力资本存量,以国际间可比较的测验分数衡量人力资本质量,对大约100个国家做了实证分析。Barro发现经济增长跟具有中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成年男性的初始人力资本存量正相关,由于这部分人员承担着新技术的创造、传播和模仿的重任,所以这个结论表明了技术扩散的重要性;经济增长跟具有中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成年女性的初始人力资本存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在许多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成年女性未能人尽其才;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都对经济增长有影响,相比而言,人力资本质量的作用显得更重要一些。

越来越多的经验研究采用健康指标来度量人力资本,或者兼用教育指标和健康指标来度量,发现健康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Bhargavaetal.研究了成年人存活率(即年龄达到15岁的人能够存活到60岁的概率)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基于多个国家间的面板数据,他们发现低收入国家的成年人存活率对其所在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例如,在那些最贫穷的国家,成年人存活率上升1%,相应的GDP增长率将上升大约0.05%;而投资占GDP的比例上升1%,相应的GDP增长率的上升幅度仅为0.014%。Bloom,Canning&Sevilla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引入生产函数,采用预期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及工作经验等指标度量人力资本,研究了健康、教育及工作经验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发现健康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预期寿命增加1年能够促使产出增长4%;预期寿命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异能够解释各国间收入差异的相当大一部分,而工作经验在解释收入差异方面作用不大。

除了我们在上文中所谈到的旨在验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的实证研究,以及在不做理论模型设定的情况下所做的有关教育和健康的实证分析之外,还有一些实证研究针对某些刻画人力资本影响的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验证。Mankiw,Romer&WeilL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加入到

Solow模型中去,利用跨国数据检验了原Solow模型与加人人力资本之后的Solow模型,发现加入人力资本之后的Solow模型可以很好的描述跨国经济增长。这个经过改造的Solow模型依然是一个外生增长模型,这就是说,Mankiw,Romer&Weil的研究结果表明外生经济增长理论也能够很好地刻画人力资本的影响;不过,他们在度量人力资本的时候,仅使用了教育指标,未采用健康指标。只采用教育指标来度量人力资本的做法,如同把人力资本狭义地等同于教育,这就有可能低估了人力资本的作用,甚至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研究结论。杨建芳、龚六堂和张庆华利用1985--2000年中国29个省区市的经验数据分析了人力资本及其各形成要素的影响。他们首先检验了加人人力资本的Solow增长模型,发现在仅采用教育指标而忽略健康指标的情况下不能拒绝加入人力资本的Solow模型,但是在兼用教育指标与健康指标的情况下,实证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的作用太大了,以致于推测出的参数值已经不能满足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假定,这就表明加入人力资本的Solow增长模型不能够恰当地刻画中国自改革以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加人人力资本的Solow增长模型中,人力资本仅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并不影响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率依然是外生的。这样的模型设定虽然重视了人力资本对产出的影响,但是却会把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存量对产出的影响全部归功于人力资本积累。然而,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的论述以及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存在正的影响;如果设定的模型把人力资本的作用都归功于人力资本积累,必然会过高估计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从而导致错误的参数估计。杨建芳、龚六堂和张庆华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把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存量的作用都考虑进去,人力资本既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又是技术进步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这样的模型设定既体现了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又体现了人力资本存量在经济增长中的功劳。他们在此模型基础上做实证分析,估计了生产函数的参数,并且分析了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存量以及教育和健康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许多实证研究兼用了教育指标和健康指标来度量人力资本,但是直到杨建芳、龚六堂和张庆华才给出教育、健康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具体构成形式。杨建芳、龚六堂和张庆华在分析教育和健康的微观经济效应和宏观经济效应以及健康与教育两者之间相互影。向的关系基础上,认为教育和健康既非完全替代关系,又非完全互补关系,并设定了人力资本的具体构成形式:教育和健康按照Cobb―Douslas生产技术组合生成人力资本。

三、教育和健康的微观经济效应

人力资本的微观经济效应是研究个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与个人的劳动生产率、劳动报酬等方面之间的关系。我们在第一部分已经介绍过用于度量人力资本的教育指标和健康指标,其中在微观层面研究中通常使用的教育指标为受教育年限,健康指标包括人体测量变量、发病率、总体健康与功能状态等。

个人教育收益率反映了个人进行教育投资所获得的回报,被广泛采用的个人教育收益率估计方法是Mincer收入函数。Mincer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是决定个人收入的关键因素。因为人力资本决定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拥有量越高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一般来说也越高,所以获得的劳动报酬也就越高。Mincer考虑的人力资本度量指标包括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他证明,如果接受学校教育惟一的成本是接受教育期间的机会成本,如果增加受教育年限导致收入增加的比例在其一生中保持不变,那么,劳动者收入的自然对数与其个人的受教育年限线性相关,这种线性关系的斜率可以理解为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持有类似观点的研究还有Becker与Becker&Chiswick等。

劳动者参加工作以后,其劳动生产率会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而提高;但是,随着个人年龄增大,体能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都会下降,劳动者的知识结构不能随着社会技术进步而及时更新,于是劳动生产率就开始下降了。因此,Mincer在个人收入函数中加入了工作经验的一次项和平方项,来反映工作经验对劳动报酬的影响。

Psacharopoulos基于Mincer收入函数,采用OLS回归方法估计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教育回报率,发现Mincer收入函数对各国数据都有很高的拟合度,虽然这些国家的教育制度和经济制度存在着巨大差异;各国的个人教育收益率在0.05---0.15这个范围内,而女性的教育收益率要稍高于男性。中国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个人教育收益率一直都很低,如Maurer―Fazio采用1988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发现中国城镇职工的个人教育收益率只有2.9%。然而,一些研究发现中国的个人教育收益率在90年代以后有上升的趋势。岳昌君在Mincer收入函数的基础上,对中国城镇职工的收入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镇职工的个人教育收益率从1991年的2。76%上升至2000年的8.21%;教育对个人收入的直接影响是显著的;在目前的学费水平下,高等教育投资的直接教育净收益是正的,如果再考虑高等教育的间接受益,那么高等教育的总回报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有关中国个人教育收益率的文献还有Byron&Manaloto、Zhang&Zhao、Li、陈晓宇等、李实和丁赛等。

个人教育收益率属于教育的微观经济效应,考虑的是个人从教育投资中获得的货币回报;全社会从教育投资中获得的回报属于教育的宏观经济效应,被称为社会教育收益率。社会教育收益率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个人教育收益率。如果教育存在正的外部性,那么个人教育收益率就不能涵盖教育投资带来的全部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教育收益率将高于个人教育收益率。Machlup与Spence注意到,接受教育有可能除了获得一纸文凭之外,并没有提高个人的劳动生产率,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教育收益率就会低于个人教育收益率。另外,社会经济制度也会造成社会教育收益率和个人教育收益率之间的巨大悬殊。Heckman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中国的工资制度以及许多针对工资设置的限制政策,造成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很严重,致使劳动者的工资反映不出他们所受过的教育对经济的边际贡献,因此,那些基于Mincer收入函数得到的很低的个人教育收益率反映不出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教育的真正贡献。Fleisher&Wangt估计中国的社会教育收益率可高达30%或40%,这意味着在90年代初个人教育收益率只反映了教育对社会经济所做贡献的1/10。

健康使劳动者工作精力充沛,而疾病却会导致缺勤率上升。拥有健康不但是劳动者正常工作的保证,而且健康的劳动者工作效率更高。许多微观经济研究采用人体测量变量、发病率、总体健康与功能状态等健康指标,证明健康会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率和个人收入。如采用身体特征、营养状况指标的文献

有Imminck&Viteri、Wolgemuth,Latham&Hall、Sahn&Alderman、Strauss&Thomas、KnaultSlj、Hass&Brownlietn、Thomas&Frankenberg、与Case,Lubotsky&Paxsontnj等;采用发病率指标的文献有Sehuhz&Tanselkslj、SmithL、Bradley et al与WU等;采用总体健康与功能状态的指标的文献有Strauss et al.、Gruber&Hanratty、Mete&Schultz与刘国恩等等。Strauss&Thomas采用美国男性的身体特征指标,发现身高越高的男性和(给定身高)体重越重的男性,他们的薪水也越高。Wu采用发病率指标,发现严重疾病会对家庭财富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已婚女性病情发作的影响大于已婚男性。Mete&Schultz同时使用自我健康评价指标和功能障碍指标,发现在中国台湾地区的老年人中,这两个指标越高的人(即越健康的人),其劳动力市场参与率也越高。

从上文的叙述可以看出,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作为决定人力资本的两个关键因素,在微观层面上影响个人劳动生产率和个人收入水平,在宏观层面上影响技术进步速度和经济增长率。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和健康所带来的好处,不仅包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报酬的增加、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和DGP增长等直接经济利益,还包括认知能力、家庭生产和抚育健康孩子等许多家庭福利指标的提高。例如,Glewwet发现(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妇女的受教育程度跟婴儿的健康水平正相关,跟生育率负相关。如果只将注意力集中于经济效益上,就会低估教育和健康所带来的整体效益。

四、教育和健康之间的关系

虽然有研究发现医疗保健费用,甚至收入水平对健康状况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大量的实证研究却发现教育和各种健康指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使在控制了收入、种族、职业及其他的个人特征之后,教育和健康之间的这种正相关性依然显著,并且是高度相关的。Grossman&Kaestner与Grossman有关于这方面的综述。Kitagawa&Hauser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受教育水平不同的群体之间的死亡率都存在显著差异。此后,很多研究有类似的发现,如Elo&Prestont在控制了很多影响死亡率的因素之后,如收入、种族、婚姻状况、居住地及出生地等因素,Rogers et al在进一步控制了保健服务、保险、吸烟、身体锻炼、职业及其他因素之后,证明了受教育水平和死亡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教育和健康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很普遍的,并且相关程度很高。一些研究甚至指出在上个世纪中,美国、英国与欧洲大陆受教育水平不同的群体之间健康状况差距扩大了。例如,美国在1960―1986年之间,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男性的标准化死亡率从5.7%降至2.8%,而同期那些未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男性死亡率仅从9%降至7.66%。

已有的文献对教育和健康之间的这种高度相关关系有着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教育能够促进健康。Grossman为教育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认为受过教育的人会更好地保证和维持健康。①这可能是因为受过教育的人能够制定较好的保健决策,并且(或者)受过教育的人能够得到较多关于健康维护的信息,并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认为教育和健康之间存在这种因果联系的研究还有Berger&Leigh、Sander、LeiSh&Dhir、Goldman&Lakdawalla、Lleras―Muney与Grossman等。

另外一种观点是反方向的,认为较差的健康状况导致了较低的受教育水平。一方面,健康的人认知能力更强,并且能够维持更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因而学习效率也就更高;另一方面,健康状况会影响人们在教育上的投资行为。人们能够从教育投资中获得多少回报,跟个人的健康状况及寿命长短有很大关系。健康状况越好,寿命越长,从教育中获利就越大。因此,存活概率和寿命预期势必会影响人们在教育上的投资行为;父母在决定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的时候,子女的健康状况也是他们的考虑因素之一。一些研究发现健康含有很大的外生成分,这些外生成分跟科学知识与技术进步无关。Fries指出基因决定的寿命上限为岁;Preston对预期寿命的变化与收入、卡路里消费量、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预期寿命变化的大约50%归因于跟经济发展无关的“结构性因素”;Soares证明近年来各国死亡率的下降与经济条件的改善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可能是健康状况决定了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而不是反过来。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和健康之间的这种联系不是一种因果关系,而是因为存在一种既影响教育又影响健康的不可观测的因素,如基因特征或父母的背景等。Fuchs与Farrel&Fuchs发现能力强或贴现率低等这些不可观测的特征使当事人更倾向于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如较有耐心的人对教育和健康的投资也较多,耐心较小的人对教育和健康的投资也会较少。

当然,这些解释教育和健康之间的高度相关关系的各种观点之间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有可能是共存的。

第5篇:个人收入证明格式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我局主管领导和路政大队负责人就关于加强交通行政执法行为自查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以构建和谐、高效、便民的交通执法环境为主线,以“奉献人民,服务社会”的工作宗旨为出发点,围绕交通行政执法监查工作,在全队范围内开展了交通执法行为自查活动,并就检查内容及要求进行了逐条对照检查,并对基本情况进行了自查总结,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章立制,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为了加强路政管理,规范路政执法行为,提高路政办事质量和效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并结合实践经验,我队制订了各种管理制度。每月组织全体路政执法人员进行两次以上的政治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每年组织1-2次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培训及军训1次,要求执法人员熟悉相关业务及有关法律、法规,掌握各种技能,同时为了检查学习培训内容,我队要求必须经过考试,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如考试不合格者予以停职学习,直至合格后方能上岗。至今为止,全队无一起执法犯法和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二、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程序。

路政中队在执法过程中严格遵守《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在处理路政案件时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公开原则,即行政执法人员通过出示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使当事人了解身份;

告知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被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对相关证据进行详细的质问,使处罚决定建立在合法、公正的基础上。

二是程序合法原则,在处理事实的过程中严格遵守《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执行,特别是一般程序,即立案调查取证决定送达执行,并依法制作规范的执法文书。

三是执法人员合法原则,只有持有执法证件的人员才能执法,每宗案件必须指派2人以上执法人员执行。

四是注重证据的真实性及完备性原则。

五是办理案件遵守时效性原则,合理适用法律。为了维护路产路权,在执法活动中,从未出现过越权行政,吃、拿、卡、要,路政赔偿罚款不开票,下达路政赔偿罚款指标及个人收入与完成经济指标挂钩等不良执法行为。做到亮证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依法执法,准确执法,到目前为止,全区无一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

三、执法主体合法,规范案卷管理。

我队执法主体合法,具备执法资格,并在法定职权内或委托执法范围内执法。无一起超越法定职权或受委托范围外的执法现象发生。我队还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杜绝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所有行政收费项目和数额严格按照赣价费[]100号执行。各类执法案卷档案按照统一格式制作,制作规范,一案一档,整理归档及时,案卷装订整齐。

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施交通行政执法、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过程中,有很多时候得不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使我们的路政执法显得十分被动,希望今后政府相关部门能给予路政执法更多的支持,使我们的路政执法工作能够更加有序的开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我局主管领导和路政大队负责人就关于加强交通行政执法行为自查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以构建和谐、高效、便民的交通执法环境为主线,以“奉献人民,服务社会”的工作宗旨为出发点,围绕交通行政执法监查工作,在全队范围内开展了交通执法行为自查活动...

五、下一步工作目标

第6篇:个人收入证明格式范文

2007年1―9月的税收收入为37261亿元,同比增长30-8%,已接近2006年全年收入总额,增收额超过8700亿元,增幅是1994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①2007年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完成1678亿元,增长28-5%,其间工薪所得完成926亿元,增长35-4%。②2006年全国税收收入37636亿元,③财政收入3937-2亿元,④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达到了95-5%。另一方面 “看病难、看病贵”、“”、“养老保障”、“教育收费”、“社会治安”、“社会风气”、“环境污染”却位居十大社会问题的行列。⑤这些信息既表明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我国原有的经济模式与经济结构,也改变了国家的“收入生产模式”――逐渐从“自产国家”向“税收国家”过渡(Ma&Hou,2001);同时,还表明可能是受“分配关系论”的长期影响,我国的税收实践往往过多地强调公权力,忽视私权力;过分地彰显税收的“强制性”与“无偿性”,忽视纳税人的利益;强调政府的主体或主导地位,把政府凌驾于纳税人之上,忽视了政府的征税权源于纳税人的“同意”与“授权”,尤其是我国税收立法往往强调的是纳税人的法定义务与法律责任,对政府应当如何使用税收和如何防止政府滥用征税权等则缺乏严密的制度安排,从而使处于这个巨变过程中的政府预算编制与执行仍具有凯顿所说的“前预算时代”的特征――既缺乏政府内部的行政控制,又缺乏政府外部的政治控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只重视以税收收入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收入,忽视了对真正的公共需求的严密定义,在使用财政收入时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纳税人的自利动机与行为则导致他们在公共产品(含公共服务)供给消极预期的前提下,容易选择偷税、漏税、逃税,甚至抗税等行为。加强政府内外控制,实现政府转型,优化政府行为,激励纳税人自愿纳税便成为随之而来的话题。众所周知,税收国家的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收,纳税人的服从对于政府实现收入最大化来说就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如果纳税人自愿服从政府的税收政策,那么政府如何设计税收体系和政治体系都是无关紧要的。然而,由于纳税对于纳税人来说是一种负效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纳税人选择自愿服从的可能性非常低,因此,本文的宗旨便在于探索构建和谐税收关系的价值基础。

一、和谐税收关系的本质特征

众所周知,政府要实现社会公众政治支持最大化与收入最大化的重要前提是充分尊重并保护纳税人的权力与利益,确保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和质量。我们认为,和谐的税收关系应当呈现如下状态:政府通过税收的征收与使用既要持续“生产”自己赖以存在与运行的物质条件,又要持续“生产”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公共产品,以获得社会公众的持续授权与政治支持;纳税人向政府纳税换取政府长期、稳定地供给公共产品,比如换取政府长期对国家的维护和对社会成员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的保护,以及其他由政府供给的物质形态的公共产品与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显而易见,和谐的税收关系虽然不如一般的商品交换关系那样直接与显形,但包含着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有关尊重、保护对方权力与利益的相互承诺,因此,我们认为税收关系是一种与交换关系类似的 “生产性政治关系”,⑥互惠是这种关系的本质特征。“互惠不是一系列间断的交换,而是更像一段时间内连续的‘交换’,是人与人之间以相互预期的行为为基础的持续关系。在互惠关系中,每个人都为他人的福利做贡献,并期望他人也如此,但不能是完全有条件的补偿。”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行人民本位是我们的核心价值。我国政府作为国家的惟一合法代表所行使的权力(包括征税权)来自于广大人民的同意与授权。我国政府与纳税人也是相互区别的利益主体,也有各自的目标效用函数。政府征税服务于自己的目标效用函数,即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满足人们的公共需要,最终维护自己的存在与发展,即获得持续的政治支持与经济支撑;人们向政府纳税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效用。换言之,政府要正常运转并向社会提供各种无法从市场中获得的公共产品,客观上需要公共产品的消费者向政府支付公共产品的 “生产费用”――公共产品的“价格”,以便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劳动耗费进行必需的价值补偿;人们一旦支付了“税收-价格”自然会要求获得与其所付价格等值的公共产品。

二、互惠的实现条件

假定社会由两个人(集团)A和B组成,分担公共产品G的全部成本:如果A承担较多的成本,B承担的成本就比较少。A和B“等量地”消费公共产品G,因此,不存在任何机制能够排除其中一人享受公共产品的利益。这里“消费者-纳税人”将显示其对公共产品的偏好。

A和B的效用函数分别为:

XA和XB分别表示A、B两人消费的私人产品,公共产品G成为A和B效用函数的变量,假定A、B的效用函数都是连续两次可微的凹函数,属于风险规避的类型,其面临的共同预算约束是Y=PX+T,Y代表其收入,P代表私人产品的价格,T代表为获得公共产品而必须缴纳的税收总量。再假设政府是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它是在线性的可变成本函数下提供公共产品,即以“消费者-纳税人”支付的税收价格作为其成本依据。其效用函数的变量为预算收入,作为理性的政府,仍然是连续两次可微的凹函数,定义为:UY= UY (TA+TB)

这里,TA、TB分别表示消费者A和B的纳税总量,即对政府而言,税收总量多多益善。在图1中,横轴表示公共产品的数量,纵轴表示“单位”公共产品的“税收-价格”。曲线AA′和BB′分别表示A和B在不同的“价格”上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社会对公共产品的最佳供给量等于对公共产品需求更大的消费者,如本文中讨论的消费者B;这时,只要满足了消费者B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则由于非排他性的存在,消费者A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自然得到满足。曲线SS′代表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政府在不同“价格”下提供的公共产品数量。问题的关键在此,对社会来讲,最优的公共产品供给量为OG′,公共产品的价格为PB,这时,政府为供给OG′的公共产品,所需要的税收总量为T=PB*OG′。

如上图所示,小于OG′的任何数量都表明,公共产品至少没有满足B的需求(也有可能连A的需求也没有满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这时,要最大化纳税人和政府的目标效用,就要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以使消费者-纳税人持续稳定地纳税。相反,大于OG′的任何数量都表明,公共产品供给过度,虽然A和B的效用获得满足,但政府预算却无法支撑,政府会减少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果,如同竞争性市场一样,这一过程逐渐趋于“最优”数量OG′。我们由此可以得到结论:在一定的条件约束下,政府和纳税人的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将在E点达成一致并相等。这个条件就是公共产品供给必须获得纳税人认可并愿为之付出价格,或称之为互惠的条件。换句话说,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实现互惠的条件是政府向纳税人提供了等值的公共产品。由于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规模与纳税人集团的政治影响力密切相关,因此纳税人的集体行动对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规模至关重要,这便需要进一步讨论第二个层次上的互惠――纳税人之间的互惠。Mancer Olson曾细致地描述过集体行动的前提,即人们对所属集团的一贯行动预期是稳定的。他提到,当外部激励缺失的时候,最大化财富的个人会觉得他们做出的贡献很少对作为一个整体的集团有益,于是还不如在其他成员做出贡献的时候采取“搭便车”行为。结果,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做出足够的贡献,这会影响整个集团的福利。这些假设主宰着公共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本身,从税收征管、环境保护到街区警力、互联网安全等各个领域。但是大量的社会实践证明,Mancer Olson的逻辑是错误的。在集体行动的背景下,个人并不是斤斤计较地采取某种行动,而会采用更丰富、更注重相互之间利益和感受的行动。当他们在行动中发现其他人的合作行为时,会被荣誉、利他和其他类似的情绪所感染,即使在没有物质激励的情况下也会为公共产品贡献力量。相反,当察觉其他人在逃避责任和利用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怨恨并拒绝合作,甚至花费高昂成本对此进行报复。

这个动态的过程就是“互惠的逻辑”,它不仅对集体行动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解释,也暗示了通过法律的介入可以解决这类问题。在集体行动的传统逻辑中,通过法律可以创造适当的外部诱因,而互惠的逻辑则强调促进信任的重要性。那些为公共消费自愿贡献自己收入的一部分的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这种自发的合作行为不仅引来更多的追随者,还会使人们意识到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中自己是受惠者。在这种自给自足、相互信任的氛围中,各种激励方案反而显得不重要了。事实上,种种外部激励不仅会破坏集体行动中相互信任的条件,还会削弱个人在公益贡献上的承诺。而且, 奖惩计划的施行往往会掩盖个人倾向于自愿公益贡献的程度,降低与其他人互惠合作的可能性。因此单纯地实施物质奖励将使监管策略产生低效率,还有可能对政府自身产生不良的后果。上表说明传统的集体行动理论与互惠的集体行动理论的差异。

从上述两种方法的简单对比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传统集体行为理论中,个人被假定为财富最大化者,他们拒绝贡献公共产品而希望通过搭便车获得公共产品的消费;而在互惠理论中,把对情感和道德的回报作为目标函数,人们希望被理解并值得信任,这会促使他们将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公共用途。出于同样的原因,大多数人不喜欢被人利用,一旦发现其他人在逃避责任时,他们可能会退缩以避免被剥削的感觉出现。(2)在传统集体行动理论中,将背信和搭便车作为制定政策的指导思想,以这种前提得出理论上的均衡点只有一个:普遍不合作。在互惠理论中,没有“主导性”的个别策略,如果某个人相信别人都倾向于为公共产品提供资金,主动缴税,他也会主动地贡献一部分收入;但如果他们相信别人倾向于搭便车,那么他也会采取搭便车的行为。(3)传统理论将激励作为集体行动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因为在假设中,财富最大化者是不会主动缴税以获得公共产品。只有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才能使个人利益于集体利益一致。互惠理论提出可供选择的政策是促进信任,如果人们发现其他人都是倾向于主动缴税,同时预期能获得满意的公共产品,他们也会自发地采取这一行动。(4)在传统理论下,对于搭便车的惩罚获得了一致的认可。相反,互惠理论的各种证据则表明了集团之间的合作基础出现了变化。在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会出现多个均衡点,普遍的合作和普遍的背叛都可能是最后的结点。

三、构建和谐税收关系的基本思路

首先,在纳税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政府可以制定一项政策,以提醒广大纳税人存在这一实事。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税收管理局的一项调查中,管理当局通过直接信件传递的方式告知各位纳税人的纳税遵从远远高于市民的民意调查所显示的纳税遵从。这正是互惠条件所预言的:当纳税人得知其他人主动纳税时,他们也会实现纳税遵从。其次,政府要为在其与纳税人之间建立互信机制做贡献。一是政府要诚信。依据哲学家高德(Gauthier)提出的“有约束的最大化假说”,人们在交易中会不会采取合作态度,一定会先考虑交易的对方是不是一个诚实的、值得合作的人,如果人们从以往与对方交易的经验、或从对方所显示的信息获得积极的判断,那么他很有可能选择合作而非不合作。这与互惠的条件不谋而合,纳税人在进行税收决策时,决定是否采取与政府合作的态度,往往也会考虑政府的诚信、效率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因此,政府在构建和谐税收关系中的核心作用是兑现自己征税时的承诺――最大限度地供给公共产品,努力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二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核心是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其中最重要的自我完善措施便是推进财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财政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通过多渠道建立与纳税人的双向沟通,让纳税人及时了解公共预算决策情况,并能广泛参与公共支出决策,确保政府将税收收入使用到社会成员最需要的地方,以提高纳税人的主体意识,增强双方的信任。三是政府要强化公共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提高用税效率。强化公共预算执行过程中管理的核心是完善统一支付制度、集中采购制度、公共项目的招投标制度和公共支出的后评价制度。如果政府没有提供让纳税人满意的公共产品,就破坏了互惠的条件――信任,构建和谐税收关系便将无从谈起。最后,进一步完善互惠的保障体系。一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包括信用纪录、信用评价、信用运用,通过网络与工商、税务、银行、海关、质检、公安、保险、交通等部门的联系与沟通,采集纳税人的各种信用信息,建立永久的信用档案。纳税行为毕竟只是人们言行中的很小部分,只有社会信用系统很完善,全社会都崇尚诚信行为,纳税遵从才有可能实现。二是要切实提高纳税人不纳税的风险成本。通过完善各项财务制度,和对纳税人的财务监督和审计,使纳税人回避纳税的风险高于纳税的收益,进而压迫纳税人收敛回避纳税的行为。

注 释:

① 数据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官方网站

② 参见《证券日报》2007年7月12日

③ 数据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官方网站

④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

⑤ 参见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与预测,社会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

⑥ 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编 :《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10页。

Construct the Value Base of Harmonious Taxation Relationship

Ma Xiao Zhang Xiaofeng2Abstract: The taxation relationship is basic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government in modern states. Harmonious taxation relationship i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force for a nation’s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value base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taxation relationship, upon which we put forward the basic countermeasures to establish such relationship.

Key words: Harmony; Mutual Beneficial; Taxation Relationship; Value Base

第7篇:个人收入证明格式范文

【关键词】 校园一卡通;财务管理;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也向着信息化方向改变。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工具建设数字化校园,把教育、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校园一卡通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切入点,为校园管理提供了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服务管理平台,是促进高校管理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的重要举措。

一、校园一卡通的系统功能概述

校园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统是针对学校的综合管理而设计开发的。该系统综合采用的IC卡技术及网络通讯技术,将银行卡金融功能与校园卡校务管理功能融合在一起,由银行与学校联合发行校园卡,在学校范围内凭此卡就可以完成各种消费支付和身份识别,真正体现 “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校园一卡通的主要功能如下:

(一)具有电子钱包的功能

校园卡,以卡代币、以卡代票、刷卡消费有机结合,通过校园卡内的电子钱包,持卡人可以在校园内任意消费网点以卡结算,满足师生员工的校内消费和费用缴纳需要。

(二)多证合一的身份识别功能

校园卡将学生证表面印有持卡人身份标识,如学号或职工号、姓名、班级和照片,实现视觉身份识别。校园卡的IC芯片和数据库系统中存有持卡人的身份信息,实现校园内的电子身份识别,从而可以取代各种证件(如学生证、工作证、图书证、医疗证等)。

(三)与其他系统互通功能

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其他MIS系统、OA系统,可以通过平台预留的扩展接口实现与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数据共享。例如,与财务收费管理系统对接实现学费收取和各有关部门和学生本人对缴费情况查询;与报账系统对接,实现各项内部管理控制的经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查询;与财务工资管理系统、公积金管理系统、个人收入系统对接,实现教职工对自己工资发放、公积金的缴纳结余、当月收入、所得税扣缴情况;与图书馆管理系统、电子阅览室等系统的对接连通,实现图书借阅、罚款的扣除情况等;与教务管理系统的对接,实现学生学籍注册管理、教学资源使用控制;与后勤管理系统的对接,实现宿舍楼、学生公寓的用水、用电、洗浴等生活设施的控制管理等。

(四)银行账户与电子钱包一机互通并实现财务统管

通过自助圈存、自动批量等多种方式实现持卡人与校园卡实时自助转账功能。支持学校对学生发放各种补贴,利用卡收取学生学杂费等。通过设立学校结算中心,对所有校区、商户实现统一结算和管理,为学校财务管理提供更加科学、有效、安全、便捷的理财服务,实现各校区的财务统管。

二、校园一卡通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学校财务管理涉及全校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校园一卡通的使用,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新的变化,使得高校财务管理手段得到扩展和延伸。

(一)规范信息资源,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以往由于学校规模大,机构复杂,存在数据来源渠道多,各部门统计口径不一致,信息传递靠手工等原因,提供给财务的信息质量影响财务核算与分析。校园一卡通在校园卡系统的基础上,把校内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子系统的信息统一管理,各部门信息共享,统一分配系统管理权限,可以在校园网上直接收集分散于各部门的基础业务信息。由于实现了信息互联和共享,提高了会计原始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一卡通工程通过基础信息收集的分散化管理,数据处理的集中化管理,避免了财务管理中的重复性劳动,节省会计原始数据收集的成本,加快了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学校财务管理水平。

(二)规范了校内收费管理,堵塞了财务漏洞

校园卡的电子支付功能,使学校内的现金流量大大减少,校内的各种经营机构不再收取现金,所有的收入均应通过校园卡中心结算账户,直接转入相应的账户。这样一来,在规范学校内收费管理的同时,还杜绝了收款不上交、坐收坐支、私自挪用、私设小金库等现象,堵塞了财务漏洞,规范了校内经济秩序,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三)改进了财务管理方式,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校园一卡通包括金融卡部分,每个校园卡的用户都将拥有自己的个人银行账户,学费的收缴可以方便地由传统的学生交现金方式转变为银行代扣方式,提高了学费收取的效率。学宿费难以收回是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由于实现了系统之间信息对接,还可通过校园一卡通工程中的教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子系统,对于无正当理由恶意欠费的学生,无法进行学籍注册、成绩登录及其他活动等,通过“被动方式”提高学生交费的主动性,确保学校及时收回资金,缓解恶意拖欠学杂费的问题,减轻了高校经费紧张的压力。教职工工资、课酬、各种补助的发放、学生奖、助学金、勤工助学金、贷款以及各种补贴的发放也可以直接划入一卡通账户,免除了发放现金的烦琐。

(四)灵活的缴费方式,改善了财务服务的质量

校园一卡通平台因为借助了强大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把繁杂的财务数据交由计算机处理,使财务管理实现了从事后到实时的转变,缴费的方式也灵活多样。以学生收费管理为例,借助校园一卡通平台,极大地简化了缴费流程,财务处利用网上银行发送收费信息和指令,实现代扣代缴,并且实时将学生的缴费、欠费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实时反馈,实现了学生缴费的实时管理;校园一卡通平台提供了24小时不间断的自助缴费服务,欠费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到校园内的自助缴费终端上缴纳欠费,还可以在学校、家里或任何一个可以连上校园一卡通服务器的地方,方便地查询到欠费和学费缴纳信息,打破了学生收费管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校园卡的身份认证和在校园卡中保存的相关财务信息,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种可靠的身份、权限范围的认证,从而大大提高财务信息查询系统的安全性,为 “财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提供了新的安全保障,大大改善财务服务的质量。

(五)实现全员财务管理,降低办学成本

长期以来,各部门控制的各项经费、课题组的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都到财务处查询,人员多、频次高,给财务处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实施一卡通工程后,管理者通过校园一卡通平台提供的24小时不间断的自助服务,在学校、家里或任何一个可以连上校园一卡通服务器的地方,方便地查询到相关的财务信息,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教职工,调动了全员理财的积极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另外学生宿舍水电费支出的控制与管理存在难度,实施一卡通工程后,学生用电用水实行刷卡消费,实践证明,电和水得到行之有效控制。一卡通工程实施后人人参与了管理,对学校的增收节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大大降低办学成本。

三、 进一步完善一卡通条件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一卡通是信息时代高校的必然产物,这种有着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电子信息产品,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规避风险、趋利避害,进一步发挥一卡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一)与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对接,需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

校园一卡通的使用对财务信息化建设影响较大,为满足校园卡应用的要求,需要对原有的财务数据格式进行修改,一方面满足一卡通系统数据交换的需要;另一方面,方便与学校其他部门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

(二)应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财务的安全控制

校园一卡通高频次的消费,虽然现在网络技术比较成熟,但在校园一卡通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设计、财力、系统管理等因素影响,大规模的系统、分布式应用和广泛的网络接点,对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严峻挑战,如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黑客攻击等。使用一卡通加强财务管理时,要对传统的财务内部控制做相应补充,权限设置要合理。财务部门要加强系统管理人员的管理,安全管理岗位定期轮换、培训,建立健全校园卡的各项规章制度等。

(三)对圈存资金的加强管理和监督

圈存资金就是一卡通持卡人通过指定的圈存方式,将现金和存款转移并归集到一卡通结算账户内,用于进行一卡通消费与结算的资金。本系统采用的是先充值后消费的形式,因此形成一笔数目庞大的校园卡圈存资金。校园卡的圈存资金主要源自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因此,应由学校的资金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圈存资金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对大笔资金需专款专用,使用进行讨论审批,使用情况跟踪、调查。

总之,校园一卡通是信息时代高校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电子信息产品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应当相信,随着我国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信息系统日趋健全,校园一卡通所面临的问题会迎刃而解,安全性能也必然会逐步增强。高校率先使用校园一卡通则是理顺财务关系,强化财务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管理水平的最佳选择。

第8篇:个人收入证明格式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预期收入;机会成本;劳动力市场分割

中图分类号:F323.6;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4-0030-06

一、问题的提出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它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组成,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在培养各级各类中、初级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在我国,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就业和技工荒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劳动力培训的扶持政策,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资助力度逐年加大,例如职业中学每学生平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以较大的幅度逐年增多,且2000年以来都高于同期普通高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如表1所示。

是,在国家不断加大资助力度的同时,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仍不强,许多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坚持上复习班或者直接出外打工,而不愿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根据统计,2004年,我国初中毕业生共有2200万,其中820万人升入了普通高中,550万人升入了中等职业学校,另外800万人则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中的比例仅占40%,有些地方不足30%。初中毕业即进入劳动力市场,不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就业竞争力不强。而整个社会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种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人和高级技工。更重要的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有8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2006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750万人,其中招收农村学生超过500万人 (黄尧,2007)。可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分析是什么原因促使农村学生做出上职业学校的决策,政府应如何创设条件,引导不能上高中的农村初中毕业生积极接受职业教育,使已出台的政策发挥更好的作用,以达到预期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长期成本收益分析

一般而言,收入与人力资本存量是正相关的,受教育越多和接受培训越多的人越能适应变化,他们能够从中获益,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新机会,有效地增加个人收入。教育和收入的关系反映了受教育者比不受教育者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Mincer, 1974)。也正是收入提高的预期激励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Schultz, 1962)。因此,人们在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往往考察预期收益和成本的关系。本文利用Becker(1962)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来分析人们是否接受职业教育同样受预期收益、机会成本和直接成本的影响。

一般来说,学生初中毕业后有三个去向,一是升入高中,二是到职业学校学习,三是就业。对于上职业学校来说,考虑上高中所产生的机会成本比较复杂,原因有二:一是我国各地都有“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很多用人单位和个人都盲目吹捧和信奉高学历,造成非经济行为选择;二是上高中还有分数限制,并不是想上就能上,而近几年上职业学校不再有中招成绩限制。因此我们只分析考不上高中的那部分学生,他们在选择上职业学校还是就业时的影响因素。首先,计算一个学生选择上职业学校带来的净收益。假设人们的预期收入总是根据当前各种岗位的实际收入进行预测的,职业学校毕业后成为技术工人,年收入为W2,直接就业成为非技术工人,年收入为W1,上职业学校每年的学费为C,15岁初中毕业,职业学校三年,60岁退休。则一个学生上职业学校一生的净收益为:

可见,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上职业中学的概率随着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收入差异(W2-W1)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直接成本学费C的减少而增大,特别是当前对农村学生来说,学费仍是较重的负担,国家加大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力度,无疑是最有效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办法。但从长期来看,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收入,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长久之计。下面着重分析预期收入和机会成本对选择上职业学校的影响。

在分析预期收入时,必须考虑到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扭曲现象,在我国,很多时候工资并不能正确反映受教育的劳动力对经济所做出的真实边际贡献。低回报率降低了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海克曼,2003)。劳动力市场的扭曲源于经济社会的二元性(Bibb,et al, 1997)。因此,在分析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意愿时,必须考虑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的特殊情况。蔡等(2001)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分割得以形成和维持的制度原因,认为户籍制度是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户籍歧视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持久性收入差异,据邓曲恒(2007)的研究,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收入差异的60%应归结于歧视。在职业学校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的预期收入,也会受到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影响,降低了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因此,在下面的实证分析中,我们考虑到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人们预期收入的影响。

(二)预期收入调整方法

中国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中国的劳资关系问题更趋复杂化(姚先国、赖普清,2004)。工人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的差别主要不是基于工人们的生产力的差别,而是基于工人们身份的差别,即城市和农村的户籍差别。

运用Blinder-Oaxaca方法(Blinder,1973; Oaxaca,1973)可以将这两种不同的工资差异甄别出来。他们的工资差异分解模型为:

在这里,Y是工资的水平形式或对数形式均值,X是解释变量均值向量,β是Mincer(1974)收益率方程OLS估计参数,上标H表示高工资组,上标L表示低工资组。方程右边的第二项归因于人力资本或其它生产率特征的工资差异,第一项和第三项之和则归因于歧视的工资差异。

本文采用李芝倩(2007)提出的工资的“户籍折扣系数”概念,反映非城镇户籍的劳动力在获得城镇部门工资时所面临的户籍分割状况。它表示工资的一种折扣率,是由于户籍原因而使劳动力工资出现的折扣额与未折扣的收入总额的比率。劳动力市场的户籍型分割程度越高,户籍折扣系数越大。

利用1997年、2000年和2004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计算和估计上面各变量,分析他们的小时工资差别能被教育年限和经验、性别解释的部分,不能被解释的比重近似地认为是由劳动市场分割和户籍歧视造成的。我们计算的1997年、2000年和2004年的户籍折扣系数分别为40.36%、51.43%、58.89%由于篇幅原因,这里不再给出具体计算过程,作者另有文章对此计算结果作详细阐述。。进而得到调整的预期收入,用PW表示。

三、接受职业教育意愿的影响因素

用各地区考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比率来表示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而接受职业教育的比率的变化主要是由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强度决定的。这是由于中职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据统计,农村孩子大约占中职在校生学生总数的83%左右。因此,下面我们主要考虑影响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因素。

(一)技术工人工资

中职毕业生有希望成为技术岗位的工人,一般能获得比普通工人较高的工资,这是吸引学生上职专的最大动力。职专毕业后能不能获得技术岗位,到底能达到怎样的工资水平,便是影响学生决策的主要因素。在实行双向选择就业政策以后,很多中职毕业生成为打工族,不转户籍,也不是单位的正式员工,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因此,我们在分析中职毕业生预期工资收入时,必须考虑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影响。据研究,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越低,受到的歧视越少,中职毕业生的预期收入就越高,上中职学校的意愿就越强。

(二)机会成本

我们认为非技术工人工资越低,或者农村务农收入越少,农村学生上中职的意愿就越强。不上高中和中职的初中毕业生是否选择出外打工,是比较打工和在家务农收入水平后做出的选择。由于本文的实证分析采用的是分省数据,而当前农民工跨省流动比较普遍,因此各省农民工中非技术工人工资水平难以统计,但农民工都是把打工收入与本地农民纯收入作比较的。并且近期出现的民工荒现象说明,非技术工人的收入已与农村务农收入接近。因此我们用各地农村人均纯收入来度量上中职的机会成本。

(三)产业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市场对技工的需求是通过工资变化和岗位数量的变化两种方式体现出来的。影响岗位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各产业的规模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的先决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使更多不上高中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在家无事可做,为职业学校提供了潜在的生源,并且即使参加农业劳动,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势必增强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普通劳动力的需求量会减少,而技术工人的需求量会增加,这两种力量共同促使人们增强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

四、接受职业教育意愿的实证研究

(一)被解释变量

这里被解释变量Y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假设初中毕业生是否参加职业教育是追求收入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如果考不上高中,一般还有以下几种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直接去打工或者再复读初中。我们以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代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Y=中职入学人数/(初中毕业生人数―高中入学人数)。本文选取河北、河南、吉林、四川四省所计算的接受职业教育意愿如图1所示,数据来源于1999―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劳动统计年鉴。

图1 1998―2005年河北、河南、吉林、四川四省接受职业教育的比率变化情况

由图1可知,从1998年到2001年各省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比例有缓慢下降趋势,近两年有所回升,但一般仍然在20%到40%之间,处于较低水平。

(二)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1.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检验

对于上面分析的变量,选取我国人口数较多和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的17个省份包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数据由1999―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劳动统计年鉴整理而得。利用Hausman检验辨别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原假设与备择假设分别为:H0: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无关;H1: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相关。利用Eviews软件求得Hausman统计量H=5.548,其对应P值为0.236,所以模型存在随机效应,应该建立随机效应回归模型。

2.同质性检验

假设各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受各因素的影响趋势相同,又由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差别较大,并且在数据整理中,均用1998年价格水平作为基期对工资、收入、产值调整为真实值,尽量消除时期因素的影响,一般可采用常系数变截距个体效应模型。我们再进行F检验。当假设斜率和截距都变化时,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得此时的残差平方和S1=0.2102;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求得斜率变化而截距不变时的残差平方和S2=0.5236,斜率和截距都不变时的残差平方和S3=1.3264。计算F统计量:

其中:PW用来衡量接受职业教育后的预期收入;ER为农村人均纯收入,用来衡量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成本,而较准确的机会成本应该是农民工中的非技工收入,但是历年各省农民工收入难以查询到完整的数据,我们只好利用农民人均纯收入来代替,其优缺点在第三部分已分析过;PU为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由二三产业的产值之和除以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之和而得;PR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由第一产业的产值除以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而得。

利用Eviews5.1计量软件,进行常系数变截距个体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

表2 接受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接受职业教育比率预期收入对数农民人均收入对数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系数估计0.150.200.38-0.19t检验P值0.040.060.00040.0000 调整的R20.65DW值1.49注:数据来源于1999―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表中没有列出常数项的统计结果。

4.结果分析

除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对数显著性稍弱外,其他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均通过t检验。从估计结果来看,预期收入每增加10%,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会增加1.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年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千元/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会增加3.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农民纯收入的系数和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系数与前文分析的有所不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出现了正向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提高了人们支付学费的能力,从而使本来交不起学费为生计所迫去打工的学生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而机会成本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没有出现我们所预计的与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的正向关系,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造成二三产业没有快速提高技术工人岗位的动力,而热衷于雇佣廉价普通劳动力,没有对普通劳动力产生推力;同时城市下岗工人数量也较多,他们更有能力填补技术岗位的空缺,刚毕业的中职学生由于劳动经验较少,竞争力较弱,不能顺利获得较好的岗位。广东统计信息网给出的2005年春季珠三角地区企业招工情况调查分析报告中指出,普通工人供求情况好于技术工人,2005年春季计划招收的各类人才中,企业管理人员占4.2%,专业技术人员占7.1%,技术工人占21.3%,普通工人占67.4%资料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gdstats.省略/tjfx/t20050512_27804.htm。,便是一个证明。相信随着市场竞争的有序和加剧,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普通劳动力的推力作用和中职学生的拉力作用会表现出来。

五、政策含义

1.合理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有效减少农业人口,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促使更多的人想成功转移出去。从前面的统计结果来看,现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二元对比系数的提高,有助于增加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可见,加大农村的科技投入和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能使农村产生需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又能提高农民收入,为中职学校提供上得起学的潜在生源。

2.减少就业歧视

从统计结果来看,提高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提高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但这种方法会扩大整个社会的收入差异,也是难以实施的方法;二是降低市场分割程度,从近期来看,这是一种比较及时和有效的方法。因此,各地要尽快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各项政策,消除市场歧视,如果学生预期职业教育会带来较大收益,就会改变直接出去打工的想法。

3.促进二三产业技术升级,扩大技工需求

当前我国农村仍然有很多剩余劳动力,一些二三产业仍能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获取利润,这是技工无法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促进各产业技术改造的政策,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良性互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人力资本,产业升级也会扩大技工的需求量,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蔡,都 阳,王美艳. 2001. 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 经济研究(12).

邓曲恒. 2007. 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J]. 中国人口科学(2).

海克曼. 2003. 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M]. 曾湘泉 等 译.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66-79.

黄尧. 2007. 大力发展农村职教服务新农村建设[N]. 中国教育报,03-10.

李芝倩. 2007. 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J]. 南开经济研究 (1).

姚先国,赖普清. 2004. 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J]. 经济研究(7).

BECKER G S. 1962.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0(5):9-49.

BIBB, FORM WH. 1997. 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 occupational, and sex stratification of wages in blue collar markets[J]. Social forces,55:974-976.

BLINDERA S. 1973. Wage discrimination: reduced form and structural estimates[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8(4):436-455.

MINCER J. 1974.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R]. NBER: New York.

OAXACA R. 1973. Malefemale wage differential in urban labor market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4(3):693-709.

SCHULTZ T W. 1962. Reflections on investment in men[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LXX(5).

Empirical Research on Economic Factors of Rural Young

People Accept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XIE Zhoulia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continues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has not increased apparently. 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of the Statistic Yearbook of China from 1998 to the present and CHNS Data to build a model of factors that affects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tudies the effects of opportunity costs and income prediction on the acceptenc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our country should not only decrease the direct cos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also improve farmer's earnings, develop agriculture rationally, and reduce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pay the expens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crease their expected earnings, this will real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levant policies.

第9篇:个人收入证明格式范文

关键词:税收负担;税收结构;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6)11-0074-08

一、文献概览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观点认为,税收对总产出的乘数效应是负的,即对经济的作用是负向的。而从现代大量研究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来看,不同的研究者研究的结果有所差异,税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不显著到非常大。

Stokely和Rebelo[1]对美国的数据研究表明,税收改革对于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而且这一结论在理论上是稳健的,实证上也是一致的。类似的国别研究,如Myles[2]对英国的研究,Mendoza等[3]对18个OECD国家的研究,Wang和Yip[4]对台湾的研究,都表明税收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或是非常微弱。Wang和Yip还进一步指出,税收对于增长无显著影响的原因,是由于消费税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抵消了要素征税(factortaxation)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

一些学者通过国别研究得出了税收与经济增长负相关的结论。Bibbee等[5]利用OECD国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平均税率、边际税率还是平均直接税率,税收都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负向的关系。此外,Plosser[6]对OECD国家的研究,Marsden[7]对多国数据资料的研究, Karras[8]对11个OECD国家的研究均表明较高的税率对于降低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率有着长期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了税收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Capolupo[9]在Barro和Lucas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建立新的模型。在他的新模型中,考虑政府投资公共教育从而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为了平衡预算政府须对产出征税。他得出由于征税是用于生产性的目的,所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的结论。在税率达到60%―70%之间,税收促进经济增长。此外,Uhlig和Yanagawa[10]利用世代交叠内生增长模型的研究, Turnovsky[11]和Capolupo[12]的研究均表明税收促进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是存在。

学者们在研究税收负担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同时,还进一步地从税收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国外学者通常是从对资本所得征税、对劳动所得征税和对消费征税的角度进行研究。对于资本税,学者们的分析比较一致,认为其存在着扭曲效应,降低了经济增长率。 对于劳动税,学者们对其是否存在扭曲效应所持观点有所差异,实证分析的结果也各有不同。对于消费税,争论的观点在于效用函数,如果效用函数不包括闲暇,消费税被划为非扭曲性税收。

格雷纳[13]利用数理模型得出结论扭曲性税收(所得税)提高税率意味着对资本收益征收更高的税收,抑制了私人投资,从而减缓经济增长,非扭曲性税收(消费税和劳动税)不影响私人资源的配置,对于经济增长率没有直接的影响。Zeng和Zhang[14]得出了同样的研究结果。Milesi-Ferretti和Roubini[15]的研究表明收入税降低经济增长率,消费税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闲暇的定义。在实证研究中,Bleaney等[16]的研究表明消费税是非扭曲性税收,利用非扭曲性税收来为生产性消费融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扭曲性税收则降低了经济增长率。Daveri和Tabellini[23]的研究则表明劳动税的扭曲效应要大于资本税和消费税。

国内很多学者也就我国税收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李晓芳[17]、马拴友[18]、马栓友和于红霞[19]、李永友[20]等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税收和经济增长呈现负向关系 ,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是这些研究都是把我国各个省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而我国各个省份经济差异比较大,所以将各个省份作为一个总体来研究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能有所不妥。本文将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同时从所得税、消费税和劳动税的税收结构角度对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分析。

二、理论分析

格雷纳[13]模型从所得税、消费税和劳动税三个角度分析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所指的所得课税包括了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本文对格雷纳的模型进行修正,分析资本税、消费税和劳动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济由三个部门构成:代表性家庭、代表性企业和政府。代表性家庭的目标是在其预算约束下实现效用贴现流量V最大化:

maxV=∞0e-rtU[C(t)]dt=∞0e-rt[C(t)1-σ-1]/(1-σ)dt (1)

其中,C(t)为消费函数,σ为消费的边际效用弹性,假定其为常数。r表示不变的时间偏好率。效用函数U(・)是严格凹函数,并且U′(・)<0。假定劳动供给无弹性,并标准化为1,这样所有的变量均为人均指标。家庭的预算约束随着政府征收的税收的变化而变化。

假定生产部门由一个从事竞争性活动的企业代表,其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Y(t)=AK(t)1-αG(t)α(2)

Y(t)为宏观经济产出总量,A为正常数,K(t)为人均物质资本存量,G(t)为人均公共资本存量,属于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用品。该模型不考虑公共物品的拥挤效应。

假定政府征税后,一方面用于公共消费Cp(t)和一次总付的转移支付Tp(t),一方面用于基础设施投资G(t)和用于投资补贴θK(t)。政府预算保持平衡,T(t)表示在t时期的税收收入。

在对资本所得征税的情况下,假定税率为τ,利用现值汉密尔顿函数的最优化求解可以得到平衡增长率

由于篇幅所限,文中直接给出了最终结果,而将推导过程省略。如有需要,可联系本文作者。:

C・C=1σ-r+(1-τ1-θ)(1-α)AK-αGα(3)

其中C・为C的增量

利用类似的方法,可以得到在对消费征税,税率为τC∈(0,1)时的平衡增长率:

C・C=1σ-r+1-α1-θAK-αGα(4)

和对劳动征税,税率为τL时的平衡增长率:

C・C=1σ-r+1-α1-θAK-αGα(5)

由这三种情形下的平衡增长率可以看出,对资本所得征税将会降低平衡增长率,而对消费征税和劳动征税对于平衡增长率没有直接的影响。本文将首先分析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然后将资本税率、劳动税率和消费率共同引入模型,以分析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三、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面板数据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一般形式为:

yit=αit+β′itxit+μit i=1,2,…N;t=1,2,…T(6)

其中,xit是影响所有横截面单元的外生变量向量,βit是参数向量,αit代表了截面单元的个体特性,反映了模型中被遗漏的体现个体差异变量的影响,μit是个体时期变量,代表模型中被遗漏的体现随截面与时序同时变化的因素的影响。下标i代表不同个体,t代表时间。

假定时间序列参数齐性,即参数不随时间变化,上式可以写为:

yit=αi+β′ixit+μit(7)

其中αi和βi取值只受到截面单元不同的影响,这是一个变系数模型。在参数不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截距和斜率又可以有如下两种假设:

假设1:混合回归模型,也即截距和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上都是相同的,即:

yit=α+β′xit+μit(8)

假设2:变截距模型,也即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都是相同的,但截距不同,即:

yit=αi+β′xit+μit(9)

要对模型进行正确的估计,必须对模型的设定进行检验。首先检验假设1,如果检验结果不拒绝假设1,则没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如果拒绝了假设1,就应该检验假设2,如果假设2也被拒绝,就采用(7)式表示的变系数模型。

对两个假设的检验是根据F检验进行的。检验假设1的F统计量为:

F1=(S3-S1)/[(N-1)(K+1)]S1/[NT-N(K+1)]~F[(N-1)(K+1),[NT-N(K+1)]](10)

检验假设2的F统计量为:

F2=(S2-S1)/[(N-1)K]S1/[NT-N(K+1)]~F[(N-1)K,NT-N(K+1)](11)

在式(10)和式(11)中,S1、S2和S3分别为采用模型(7)、(9)和(8)时的残差平方和,N为截面样本点的个数,T为时序期数,K为自变量的数目。

2.数据来源

样本区间选择为1994―2003年,以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以下均简称为各省)为研究个体,重庆并入四川省,新疆统计数据由于部分指标无法获得没有列入。因此,本文实际包含29个省份的数据资料。

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模型,同时考虑到我国省际数据的可得性,结合赫尔姆斯在研究税收对州个人收入增长的效应时,证明考虑州或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有利于研究税收的效应[21],本文确定我国宏观税负和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模型,共包含四个经济变量:人均GDP增长率(PGDP),宏观税负(TAXB),财政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G)和人力资本(H)。宏观税负采用小口径税收负担,人均GDP增长率由不变价格人均GDP求得。人力资本由于缺乏各省在各个年份不同学历层次人数统计的详细资料,因此本文采用刘溶沧和马拴友[22]的做法,以大中小在校生数与教育水平加权平均表示,H=ENRP+2ENRS+3ENRT,其中ENRP、ENRS、ENRT分别为小学、中学和大学在校生占总人口的比重。

3.实证分析过程

首先比较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带的宏观税负情况(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带中,无论是从平均数、中位数还是最大值来看,我国东部经济带的税收负担都是最高的,其税收负担的最小值略小于其他两个经济带,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东部经济带在三大经济带中税收负担是最重的。从中部和西部经济带的宏观税负来看,除了最小税负两大经济带无差别之外,从平均值、中位数和最大值来看,中部经济带的税收负担比西部经济带的税收负担低1个百分点左右。所以三大经济带中,东部税收负担最高,中部税收负担平均来看,比西部税收负担约低1个百分点。

表1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带税负比较

以中国29个省市1994―200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F检验,得到F1=1.75,F2=1.74,均大于5%的显著性水平的相应的临界值,所以拒绝假设2,即采用变系数模型。这表明中国从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29个省市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一致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由于数据较多,本文在此不再列出。为了考察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本文分别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税收与经济增长进行类似的分析。

表2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带模型选取的F检验

西部地区采用混合回归模型,具有西部经济带各个省份之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具有相当的一致性,不同省份差异并不显著。由西部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西部经济带的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无显著的影响。

综合三个经济带回归分析的结果,我们看出,在三个经济带中,东部地区的平均税收负担最高,税收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提高税收将会降低该经济带的经济增长速度。而在中部经济带和西部经济带,除极少数省份外,税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这一实证分析的结果再次表明我国各个省份之间差异比较大,将各个省份作为一个总体分析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妥。同时也表明税收负担越高,越有可能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四、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与指标计算

本部分分析的主要指标是人均GDP增长率(PGDP)、劳动税率(LATAX)、资本税率(CATAX)和消费税率(COTAX)四个指标。人均GDP在利用GDP缩减指数变换为不变价格的人均GDP后,可以求得人均GDP增长率。

劳动税率由劳动税收/劳动收入求得,其中劳动收入=劳动报酬+劳动税收。劳动报酬由各年统计年鉴中各省收入法GDP中的劳动报酬加总得到。1983和1984年两步利改税以来,我国对劳动要素的收入征税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农牧业税和社会保险基金。我国农牧业是劳动集约型,资本投入相对较少,因而基本属于对农民的劳动所得征税。社会保险基金缴纳,国际上一般把社会保障缴款作为税收和政府收入的一部分,由于它是对劳动工资征收的,因此也属于对劳动要素收入征税。

资本税率由资本税收/资本收入求得,其中资本收入=营业盈余-国有企业亏损补贴+资本税收。营业盈余来自历年统计年鉴各省收入法GDP中的营业盈余加总,国有企业亏损补贴来自财政支出。我国对资本要素征税的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车辆购置税、牲畜交易税、契税、印花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烧油特别税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这些税种主要是对财产、资本或投资征收,税负主要由资本收入负担。但是1994年以前的产品税、增值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税并不全部属于对资本征税。例如对机器设备和生产资料征收的增值税属于对资本要素征税,而对消费品征税则属于对消费支出征税。因此,本文利用支出法中GDP中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的比例,将增值税、1994年以前的产品税、和1994年税制改革前的营业税分为资本税和消费税两部分,改革后的营业税则作为对资本征税处理。

消费税率由消费税收/最终消费求得,其中最终消费来自支出法GDP。对消费支出征税也即对购买商品和劳务进行消费时征税,这些税种除了来自流转税中的部分税收外,还包括1994年新开征的消费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筵席税和1994年税制改革前的集市交易税、特别消费税和盐税。

本文分析的数据区间为1985―2003年。所有指标均由《中国统计年鉴》(1986―2003)、《中国税务年鉴》(1993―2003)和国家税务总局网站中的税收统计。

2.数据平稳性检验

本文利用ADF检验来检验数据的平稳性。首先观察变量的时序图,如果序列表现有趋势变动(确定的或随机的),则序列回归中应既有常数项又有趋势项。如果序列没有表现任何趋势且有非零均值,回归中应仅有常数项。如果序列在零均值波动,检验回归中应既不含有常数项又不含有趋势项。其次采用AIC 准则与SC准则,在保证残差项不相关的前提下,选择AIC值和SC值同时为最小时的滞后长度作为最佳滞后长度。具体检验结果见表6。

表6实际经济变量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6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各个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是平稳序列。因此,通过检验可判断各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I(1)。

3.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协整回归分析

由于各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所以它们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下面本文利用E-G两步法检验人均GDP增长率与劳动税率、资本税率和消费税率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考虑到本文数据期有限,本部分的回归模型不再考虑财政支出和人力资本变量。模型建立后的RESET检验表明本文所使用的模型是正确的。

,回归结果如下:

PGDP=18.67-1.435CATAX+3.119COTAX-0.072LATAX

(-3.4419) (2.2670)(-0.1136)―t值

R2=0.58, Adj R2=0.50,F=7.00, DW=1.53,JB=1.08(0.58)WHITE=0.60(0.73),

LM(1)=0.91(0.36),LM(2)=0.49(0.62),ARCH(1)=0.00(0.99),ARCH(2)=0.50(0.61),

RESET(1)=0.14(0.72),RESET(2)=0.68(0.53)

对模型的残差项进行ADF检验,采用无常数项和漂移项的形式,根据AIC 准则和SC 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0,检验统计量为-3.2396,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残差项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是平稳的。因此检验的结果表明人均GDP增长率与劳动税率、资本税率和消费税率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而且从上面各种诊断检验统计量来看,残差的正态性检验JB检验的结果表明残差服从正态分布。1阶和2阶的拉格朗日乘数检验LM(1)和LM(2)的结果表明不存在序列相关。1阶和2阶的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检验ARCH(1)和ARCH(2)的结果表明序列不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1阶和2阶模型设定误差的检验RESET(1)和RESET(2)的结果表明模型形式正确。检验统计量的p值在括号中给出。

回归的结果表明我国对资本征税显著地降低了人均GDP增长率,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对于消费征税能够显著地提高人均GDP增长率,有利于经济的增长。而对于劳动征税对人均GDP增长率没有显著的作用,对经济增长无显著的影响。这一实证分析的结果与格雷纳[13]修正模型的数理分析结果一致。

五、实证分析的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本文在对格雷纳模型修正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我国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东部经济带平均宏观税负较高,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比较显著,而中部经济带和西部经济带宏观税负低于东部经济带,其税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接下来本文进一步分析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协整回归的结果表明我国对资本征税显著地降低了人均GDP增长率,不利于经济增长。对劳动征税对人均GDP增长率没有显著的影响,对消费征税则显著地提高了人均GDP增长率,有利于经济的增长。

我国大部分学者的观点是我国总体税负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分析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发现对不同的省份,结论是有所不同的。同时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分析结论也给我们开辟了新的视角,对于当前的税收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我国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来看,尤其是从东部经济带所表现出来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看,我国应该控制税收负担水平。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尚不具备减税的条件。但是既不增加税负,又不降低税负,并不等于税收政策无所作为。我国目前在税收政策上的操作思路应该是有增有减的结构性税收政策调整。在税基的选择上,我国应该尽量选择以消费支出和劳动收入为税基,加强对劳动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征税,尤其是要加强对于高档消费品和高档娱乐场所消费的征税,加强对高收入者的征税,降低或减免对百姓生活必需品所征的消费税,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同时适当地减免或降低资本所得税,尽快将生产性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实行更快的加速折旧制度,促进企业的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从西部经济带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来看,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降低平均税负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可能会不显著。因此对于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发挥税收政策的效果需要作细致的规划,尤其是结构上的规划,同时应该注重实行其他方面的配套措施,以促进西部经济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Stokey, Nancy and Sergio Rebelo.Growth Effects of Flat-Rate Tax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5, vol.103 (June), pp519-550.

[2] Myles Gareth D.Tax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Fiscal Studies,2000,vol.21, no.1: 141-168.

[3] Mendoza, E., Milesi-Ferretti, G.M.and Asea, P. On the ineffectiveness of tax policy in altering long-run growth: Harbergers superneutrality conjectur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7,vol.66, pp.99-126.

[4] Wang ping and Chong K Yip.Tax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Case of Taiwan,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1992, vol 51: 317-332.

[5] Bibbee Alexandra, Leibfritz Willi and Thornton John.Tax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 1997, No.176.

[6] Plosser, C.‘The search for growth, in Policies for Long Run Growth, symposium series, 1993Kansas City: Federal Reserve of Kansas City.

[7] Marsden Kenth, Links between Taxes and Economic Growth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World Banking Working paper, No.605, 1983.

[8] Karras Georgios.Taxes and Growth: Testing the Neoclassical and Endogenous Growth Models,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1999, Vol.17, pp177-188.

[9] Capolupo, R.Output Taxation, Human Capital and Growth, The Manchester School, 2000, Vol.68, pp166-183.

[10] Uhlig Harald and Yanagawa Noriyuki.Increasing the Capital Income Tax may Lead to Faster Growth,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6, Vol.40, pp1521-1540.

[11] Turnovsky.Fiscal Policy, Growth and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6, Vol.40, pp41-66.

[12] Capolupo, R.Endogenous Growth with Public Provision of Education, working paper 1996, No.38, University of York.

[13] 格雷纳.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13-134.

[14] Zeng Jinli and Zhang Jie.Long-run Growth Effects of Taxation in a non-scale Growth Model with Innovation,2001, Working Paper No.0104,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Forthcoming in the Economics Letter.

[15] Milesi-Ferretti Gian and Roubini Nouriel.Growth Effects of Income and Consumption Taxe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8, Vol.30, No.4, pp721-745.

[16] Bleaney Michael, Gemmell Norman and Kneller Richard.Testing the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Public Expenditure, Taxation, and Growth over the Long Run,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1, Vol.34, No.1 pp36-57.

[17] 李晓芳,高铁梅,梁云芳.税收和政府支出政策对产出动态冲击效应的计量分析[J].财贸经济,2005,(2):32-39.

[18] 马栓友.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兼论我国的最优直接税/间接税结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7):15-20.

[19] 马栓友,于红霞.地方税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论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取向[J].管理世界,2003,(5):36-59.

[20] 李永友.我国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4,(12):53-65.

[21] 马栓友.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J].税务与经济,2002,(1).

[22] 刘溶沧,马拴友.赤字、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兼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挤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1,(2).

[23] Daveri Francesco and Tabellini Guido.Unemployment, Growth and Taxation in Industrial Countries, IGIER (Innocenzo Gasparini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Bocconi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1997, No.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