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据库课程设计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Access,课程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
1. 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处在信息技术时代,在计算机及网络平台上生活、工作、学习。数据库建设规模、信息量大小、使用频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Access有友好的用户界面,数据表操作简单、易学易懂,通过设计器、查询设计器等可视化设计工具,基本不用编写任何代码,通过可视化操作,就可以完成数据库的大部分管理工作。Access是学习数据库操作技能的优秀语言,也是信息管理中应用广泛的开发工具。
然而在传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数据库理论知识的完备性,缺乏学习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理论和实践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
教材组织上理论概念多,应用实例少;教学安排上课堂讲授多,实践动手少;课程考核上死记硬背多,灵活应用少。尽管一些学生可以在理论考试中取得高分,但却不能自如地应用某种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开发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数据库系统。如此“眼高手低”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数据库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上必须对这种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进行改革教学手段,使学生既能掌握ACCESS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理论,又能掌握它的设计和使用方法,今后能够胜任计算机及其信息技术领域的工作。
2 优化教学内容
加强材料建设,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为指导,大胆改革教材内容,编写《ACCEESS数据库教程》,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根据认识过程规律,将学习内容分基础篇、实验篇、实战篇三部分期刊网。基础篇包括数据库基础、Access概述、数据库操作、表的创建、表的高级操作、查询的创建和简单应用、查询的高级应用、窗体的创建、窗体的高级应用、报表的创建、数据访问页、宏和模块、数据库的优化和安全等十三章,在每一章都给出了练习题,以便读者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实验篇包括:创建数据库、创建数据表、建立表之间的关系、查询设计、窗体设计、报表设计、数据访问页、宏和模块的应用等个实验。实战篇介绍了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通过一个案例介绍了课程设计的思路与过程,并且给出了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参考题目。体现了知识性、技能性、实用性的特点。[1]
3 教学方法改革
3.1采用项目驱动教学
在数据库教学中采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罗斯文商贸管理系统、考务管理系统三个在实际中运用的项目贯穿教学全过程,如图1是项目驱动模型。在基础部分由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驱动,让学生了解要做什么;在实验分,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做;在课程设计部分,让学生通过合作去完成项目。[2][3]
【关键词】 纳税实务 实践性教学系统 高职教育
一、前言
高职院校《纳税实务》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等财经类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各个单位越来越需要能够胜任电子报税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纳税实务》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报税能力为主,立足于培养会计报税岗位对涉税业务的需求。本文主要基于目前非常流行的Web开发语言PHP和MySQL数据库技术对《纳税实务》实践性教学系统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纳税实务》实践性教学系统的构建研究,为《纳税实务》课程提供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实践性教学实训项目,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性税务核算能力,更好地熟练税收数据计算、税务报表填写、报税等纳税实务操作能力;并解决好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企业纳税实务互相结合的关键问题,为同学们将来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纳税实务基础[1]。
二、《纳税实务》实践性教学系统构建技术
高职院校《纳税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纳税实务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因为实践平台的缺乏而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当中只是学会了计算,而真正的纳税实务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在文献[2]中,作者构建了一种基于ASP动态编程语言技术和Access小型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会计实训系统平台。使用ASP这种语言开发WEB应用程序的时候,一般需要调用Access数据库。但数据库在多用户同时并发访问或查询时有一定的极限,因此在《纳税实务》实践性教学系统这种高交互WEB程序的情况下很多时候不能达到实用要求[3]。针对这种纳税实务实践能力的欠缺及实践性教学系统的相关缺点,本文着重以当前非常流行的PHP开发语言与MySQL数据库技术对《纳税实务》实践性教学系统的构建进行了研究。
2.1 PHP网络编程语言[4]
PHP是一种非常流行完全开放源代码的脚本WEB开发语言;PHP网络编程语言具有入门简单的特点,能够比较快速、节省的实现相应WEB功能;PHP网络编程语言具有强大的扩展性,在与各种数据库交互的时候具有非常高的执行效率。PHP网络编程语言越来越受到WEB开发程序员的认同和青睐,正逐渐成为WEB开发者所使用的主要语言。
2.2 MySQL数据库技术
MySQL数据库是一种非常流行且完全开放源代码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软件。是由瑞典的MySQL AB公司所开发,现在属于甲骨文公司(Oracle)旗下的数据库产品。MySQL数据库是当前最为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5]。
MySQL数据库软件具有:(1)软件的源代码完全开源开放,更容易得到技术支持。若在WEB项目中有不适合的源码,程序员可以自行修改至最优。同时相关的开源社区和开源文档也非常之多,并且MySQL的社区技术支持非常强大。(2)跨平台性能。MySQL数据库能够在不同的平台上工作并且同时支持C、PHP、C++、Perl、Java和Python等。(3)MySQL数据库使用的核心线程数为多线程,同时支持多处理器。大大提高了数据库的运行效率[6]。
三、《纳税实务》实践性教学系统设计
《纳税实务》实践性教学系统必须按照企业的税务业务的流程,完全模拟真实的企业纳税实务环境,尽量用真实的案例来进行实践性教学系统构建,从而达到锻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国家税务局需要申报的税种主要有消费税、增值税、外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年度所得税等;地方税务局申报的的主要税种是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城市房产税、资源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几大税种[7]。同时,MySQL数据库当中也要设置相应的表:数据字典表、单位情况表、系统选项表、用户表、系统日志表和学生基本情况表等。系统功能构建须分模块整合进行,要进行功能架构图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理清《纳税实务》实践性教学系统各个模块及各个模块所能够完成的功能。
四、《纳税实务》实践性教学系统应用效果
本节以“企业税务登记及变更”章节来进行《纳税实务》实践性教学系统的应用效果演示。企业税务登记及变更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企业进行税务登记及变更的相关程序及规定。纳税人在实践性教学系统办理税务登记或变更的时候,通常需要注意的事项有纳税人名称、纳税人识别号、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经营范围、登记注册类型、总机构情况、批准设立机关、分支机构情况等[8]。如图2和图3所示。
五、总结
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基于PHP网络编程语言和MySQL数据库技术的《纳税实务》实践性教学系统。本文重点研究了《纳税实务》实践性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效果。结合《纳税实务》实践性教学系统的实际应用,以企业税务登记及变更”章节为例进行了系统演示。为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性税务核算能力,适应信息时代企业现代化报税需求,为同学们将来进入会计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纳税实务基础。
参 考 文 献
[1]董雪莲,庞文莉.《纳税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2,(17):101-101.
[2]《基础会计实务》课程建设组.基于asp技术的基础会计实训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2(3).
[3]龚文生.Access数据库访问速度的提高[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3):43-45.
[4]龚地斌.《PHP+MySQL网站开发技术》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14,(12):237-237.
[5]方斌,刘耀钦.基于B/S模式使用PHP+MySQL进行Web开发[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4(3):15-16.
[6]李强.以PHP+MySQL为基础的网站开发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5):22-2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238-02
1 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国内一些高校也陆续开展MIS 教学和研究。如今MIS 课程已成为国内计算机类和管理科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边缘学科, 它是一门覆盖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的横向新学科,并且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性质属于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联系密切、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 它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进行运用。
2 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要探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新模式, 就必须对其在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目前大部分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2.1 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主要还是从概念、 步骤、方法上对信息系统的开发理论进行介绍,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方法时缺乏针对性,而不是从现实企业管理工作的实际背景出发来阐明信息系统开发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上看都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训练,也是在简单假设下所开发的非常简单的系统模型。
2.2 预修课程的不足
由于MIS是管理学、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的高度交叉点,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应该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而目前管理类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过于薄弱,往往在学习MIS 课程的时候,要求重新讲解数据库等基础知识;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又往往欠缺相应的管理知识,在理解MIS的内容、方法等方面有一定障碍。
2.3 课程内容不规范, 教学方法单一
现有教材在内容和逻辑性等方面存在问题, 比如说缺少案例、 章节的编排次序不合理、 章节之间过于松散、 甚至存在错误等等, 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在教学内容上, 目前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 不同教材的侧重点不同。 有的侧重数据库开发技术, 有的侧重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 有的侧重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针对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结合基础实践、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将深入研究如何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理论、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三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破在传统的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动手设计的现象。
3 MIS中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性强,信息量大,课时有限。如何结合实验,强化基础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系统分析、开发、应用、管理的综合素质,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实验教学以广泛应用的系统分析方法为主,并辅以计算机软件工具支持。实验安排上先以单个的方法学习为主,然后通过大作业及课程设计将全部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串联。然后通过毕业设计,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够分析、设计、开发一个MIS系统,并且能够应用和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三位一体是指基础实践、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基础实践的目的主要是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及方法,并学会一些基本工具的使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综合性环节,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运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系统实施的知识指导实践,并解决实践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基础实践教学
MIS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主要有数据库技术;系统的分析与建模,如需求分析、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系统设计,如数据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系统实施,如代码实现、系统测试、系统配置与维护等环节。
由于涉及的学科知识、设计方法和应用工具多,在设计基础实验时,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注重实验方法、内容和课程的衔接。基础实验的内容和进度紧随课堂教学,实验始终与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步。
掌握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内容与方法,通过多种方法获取业务流程、数据项表,最后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撰写需求分析报告。
掌握Rose综合绘图软件中数据库模型图的基本操作;复习 E-R图设计与使用的基本理论;理解 E-R图设计过程,并为后续的实验打基础。
加深对功能模型的理解;学会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
理解界面设计的内容和设计原则,学会常用的界面设计工具。
加深对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的理解,掌握UML 方法及Rose软件的使用。
3.2 课程设计环节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是专业集中实践性环节,是学习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学生通过实践上机,自己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真正理解书本知识,牢固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初步掌握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步骤,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践有进一步体会。
根据课程设计时间选择设计课题,设置合理的进度安排,按照系统开发的流程及方法,踏实地开展课程设计活动。这个课程设计采取分小组团队开发形式,每个小组3-4人,每个小组设立一个项目负责人,明确组员分工与协调开发。整个过程根据课程设计的进度安排进行,包括明确系统目标,了解相关的技术背景,进行可行性分析;明确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应用领域的主要业务流程,了解涉及的主要数据。其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设计,最后系统实现,建立数据库、编制程序,完成系统等。同时要求在开发各环节中撰写相关的技术文档,最后要求提交比较详细的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实现一个真实的 MIS系统,采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进行设计与开发。目的在于使学生以系统的思维方式,能够分析、设计、实现、管理 MIS系统;同时能够了解课程涉及的最新技术与发展动态;掌握并灵活应用MIS基本理论、方法和相关的应用工具,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学生毕业设计环节
学生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总体检验,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达到培养目标。
由于学生毕业设计一般是完成某个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制作,虽然学校制定一些监督策略,如开题报告,任务书,中期检查等,但很多学生并没有按照规范去完成一个系统,最终导致毕业设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化生命周期对系统的开发过程及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定义,整个开发过程涉及到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步骤, 每个步骤可以制定不同的知识和能力, 如调研分析能力、 数据分析能力、编码知识等。学校和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如果按照系统的开发流程将毕业设计过程分解成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要求完成相关的文档撰写。这种方式让学生获得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做到与企业应用接轨。
4 结束语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但从解决学生就业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上看,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在分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旨在更好的开展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提高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淑琴,石双元,汤云飞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 .
[2]成卫,张小川.信息系统案例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
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脱节的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案例中突出了一个问题多种解法,并将相关课程中涉及的多种知识融为一体,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实践教学;案例驱动;工程教育;数据库系统
一、引言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目前各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我校计算机学院核心课程之一,与UML、Java、JavaWeb技术等其他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学习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开发出数据库应用系统,所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一门强调实践类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学生没有对较为复杂应用系统的认识及开发实践体验,为了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发出数据库应用系统,同时还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与创新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来连接已经学过的知识与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引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增强学生自我引导的学习技巧,增强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1]。传统的教学目标很容易被定位成仅仅使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和对理论知识更深入的理解,而往往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不仅与素质教育及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相符合,与人才市场的需求也存在明显的差距[2]。针对数据库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基于多年从事数据库及软件工程的一线教学与实践辅导,不断对实践类课程进行教学创新并精心组织实施,积累了一些经验与一系列的改革方法,从多方位教学相结合、案例教学、教材资源整合形成标准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比口述与文字叙述能更有效连接知识与实际应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发挥实践应有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达到培养应用型及社会发展紧缺型人才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内涵及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涵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与操作系统、UML、Java、Web技术等课程并行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时64,其中40学时授课、24学时上机,通过2-3人/组的形式完成所选题目,以常见实际问题为背景,研究如何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一门课程,是将数据库应用系统各组成部分如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按照业务逻辑组装成为一个完整的软件整体所实施的改进技术及实施方法与步骤[3],要求学生必须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分析过程及其相关工具、技术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和比较熟练的运用,还要具备系统实现的能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
(二)学生缺乏经验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对大部分理论知识都能理解,但在实践过程中要具体应用时常常达不到要求,显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在相关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突击而没有真正的掌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开发工具的运用还不太熟练,另外学生很缺乏开发一个比较完整的业务处理系统的经验和体验,对目标系统的印象非常抽象,无法对系统的开发实践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缺少计划,被动依赖老师的指导。
(三)缺少统一的规范和范例规范化包括设计过程中方法和步骤的规范化以及设计成果的规范化,在缺少范例模板的情况下,由于软件本身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对开发过程的管理很难驾驭,小组人员分工不合理导致互相推诿而影响进度,很容易误入歧途而走弯路。另外,不同教科书和参考资料对分析和设计工具的符号表示方法甚至一些概念的解释上也有所差别,会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改革
采用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工程教育理念,以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完成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4]。
(一)明确工程教育的目标定位为了使相关课程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UML、Java、Web技术等课程在知识体系上达到有效整合与综合运用,另外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大多从事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行业,所以本课程的定位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向导,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素养之外,还包括综合素质的培养任务,包括: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习惯等多方面素质[5]。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分组并建立组员任务分工表(学号/姓名、任务、进度、完成情况、贡献值),把小组每个人员做的具体工作及完成的时间点交待清楚,提高学生们的项目组织、协作及管理的能力。
(二)教师指导工作的前瞻性与规范化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UML、Java、Web技术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强调知识的相关性及重要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牢固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熟练运用开发工具,做好宣传工作,引起学生重视,调动学生做好准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还应该对教师指导工作的内容制定规则,包括如何组织设计小组、引导学生如何分工及制定进度规划,加强对系统分析、设计及实施阶段的指导、总结及考核方面的规定等,详细说明指导工作的要素、重点、方法与步骤。例如我们明确规定考核点:实现数据库的增删改查、数据库结构设计合理、命名符合要求、连接数据库进行封装、查询功能的有效性、界面设计合理、代码及报告格式要规范、报告内容要完整等;规范了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做更细致的沟通,为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创造了一定的空间。
(三)加强学生设计过程的规范化训练学生缺乏解决具有一定规模和复杂度问题的经验,对指导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极大地影响开发效率,另外不同参考书及资料对分析和设计过程中的模型表示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提供具有统一标准的范例方便学生参考,如图书借阅系统的用例模型(见下图)、关系数据表的结构(见下表)起到模板的作用,使学生对开发过程各阶段要提交的成果及标准清晰明了,减少学生规范化方面的偏差,使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设计的优化和创新上面,促进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使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案例设计的思路
教学案例的设计既要符合教学目标又要具有真实性,案例的选取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学案例能使学生自觉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及迁移过程。所以根据教学计划相关知识点对收集的素材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筛选,如学生熟知图书借阅系统,提出问题“如何对借阅信息进行管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ER图抽象借阅信息中的学生、图书、借阅等实体并最终转化成如上表的关系结构,当学生面对一个既熟悉又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便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有益于学生对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究和理解,保证后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贯彻。另外案例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即案例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求案例既能体现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又能做到举一反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如连接数据库有多种方法,案例先给出ODBC连接数据库的方法,这种连接方式相对简单,易于成功,适于初学,给学生建立起自信,同时让学生了解连接数据库的原理。但是这种方法限制比较大,有其缺陷,要求学生探究jdbc、开源框架hibernate及JNDIDataSource连接数据库的方法,并了解其特点,即使用jdbc连接是操作数据库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自己添加驱动包,出现错误易发现易调试。开源框架hibernate操作方式是直接将数据库中的表反映射成java程序中的实体,以操作实体的方式操作数据库的表,是目前比较主流的方式,但在响应速度方面比jdbc连接要差。DataSource方式可以提高系统访问数据库的效率,因为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每建立一次连接都要消耗系统的资源和时间,目前很多基于B/S的项目,同时访问的人数很多,每一个访问者都要调用一个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库连接效率不可忽视。通过讨论分析逐步给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起探求知识的思维习惯和信心。案例还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各阶段形成的文档要与教材标准保持一致,最终形成针对各开发阶段成果的标准规格说明,作为学生的参考模板,减少学生规范化方面的偏差,降低了返工率,使学生对最终提交成果的目标很清晰,提高开发效率。
五、结束语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相关技术发展较快,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还会不断出现,教学内容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完善,案例驱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能培养他们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将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水平稳步提升,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董东,解建军.信息系统工程案例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2(5):33-37.
[2]巫华芳.软件工程教学案例设计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27):139-140.
[3]纪贤标,邵哲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8(1):83-86.
[4]EDWARDF.CRAWLEY.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人才培养 能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面临着信息化的改造、e化的建设、向新经济转型等一系列的新问题,而管理信息系统正是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决策和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新兴学科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综合了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统计学多个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形成了较独特的体系和领域,并由此产生大量与之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需求。
1 专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有600多所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过去十几年的专业探索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各高校专业特点、背景的差异性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也给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挑战,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社会认知不足等问题一直都制约着信管专业的发展。
1.1 近几年的专业发展趋势
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学科核心课程以及相关各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人民大学研讨制定了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CISC2005》。在这一专业发展阶段中,开始形成相对系统、规范的信管专业教育体系。①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管理实践的发展演化,技术和管理的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一方面,新兴信息技术如Web2.0/3.0、云计算、物联网、SaaS服务模式等大大丰富了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催生出许多新型的管理模式和商业机会;另一方面,传统的业务过程和管理活动逐渐演化为信息管理活动。同时,各高校逐步形成了“技术与管理并重”的主流专业共识。ACM/AIS相继联合推出了新版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IS2009/IS2010》,以反映技术进步和管理演化的要素;②由清华大学陈国青教授牵头的“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推出了《CIS2011》,关注企业的最新应用实践。③
1.2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由于其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特征,不少人对专业认识缺乏,部分高校仍然在实施大拼盘式的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思路不明确,导致学生的报考志愿率和满意度不高。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两大问题:
1.2.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据统计,2006-2010年国内13所代表性高等院校信管专业毕业生4982人,考研占到19.4%,在就业的学生中,按照行业划分,除IT业占31.5%、金融占17.7%,其他几乎涵盖所有行业;按照单位性质划分,机关占5.4%、国有企业占21.6%、事业单位占8.3%、三资企业占13.1%、其他占45.7%;按岗位类型划分,业务运营占23.4、技术服务占25.7%、市场营销占15.3%、经营管理占12.2%、行政文秘占6.1%,其他占8%。专业学生就业多元化特征明显,专业对口就业情况不佳。学生们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专业思想模糊。
笔者认为,信管专业的立足之本就是管理与技术的融合,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现有教学体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人才需求变化快、课程体系设计缺乏清晰的思路。
1.2.2 实践能力培育不足
按照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要求,当前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心所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独立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科研立项)等环节所组成。实验案例和模拟环境陈旧,与现实脱节;部分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双师型师资严重缺乏。笔者认为,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包括:课程结构中理论课程比例偏大,缺少形成能力的课程和综合型实验;实验案例和模拟环境陈旧,与现实脱节;部分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双师型师资严重缺乏。
2 信管专业知识能力模型
2.1 总体思路和目标
以最新的国际《IS2009/IS2010》和国内《CIS2011》为参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就业方向—核心能力需求—支撑课程”的逻辑关系,强化实践能力培育,以此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核心课程和教学大纲。
2.2 以就业为导向的知识能力架构
(1)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完成人才需求分析,明确信管专业学生对口的五大就业方向分别为:
D1:从事IT咨询工作(IT规划、业务流程管理、ERP实施顾问、管理与软件一体化等。)
D2:在政府、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信息中心从事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工作。
D3:在应用软件公司从事MIS软件开发、推广、实施工作。
D4:在大型企事业单位内部或业务流程外包公司从事IT密集型流程(采购、财务、物流、销售)运营工作。
D5: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内部或市场调查、数据分析公司从事信息采集、信息组织管理、数据分析与处理、报表生成工作。
(2)确立各就业方向所需关键能力要素:
D1:(K1:管理咨询方法与工具;K2:业务流程分析与设计;K3:IT规划;K4:系统评价与实施;K5:系统分析与设计;K13:典型IT密集型业务流程)
D2:(K3:IT规划:K4:系统评价与实施;K5:系统分析与设计;K6:数据库管理;K7:一般网络管理;K8:IT项目管理;K9:信息安全;K14:信息检索和组织)
D3:(K4:系统评价与实施;K5:系统分析与设计;K8:IT项目管理;K10:程序设计能力;K11:可视化开发;K12:数据库设计与开发)
D4:(K2:业务流程分析与设计;K9:信息安全;K13:典型IT密集型业务流程)
D5:(K6:数据库管理;K14:信息检索和组织;K15:统计工具应用;K16:数据挖掘)
(3)支撑各关键能力要素的课程:
K1---C1:管理咨询工具;K2--- C2:业务流程管理;K3、K4--- C3:管理信息系统;K5--- C4:系统分析与设计、C5: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课;K6、K12--- C6:信息系统数据库;K7--- C7:信息系统网络工程;K8--- C8:IT项目管理;K9--- C9:信息安全;K10--- C10:C语言、C11:面向对象程序设计;K11--- C12:动态网站开发、C13:信息系统开发实验课;K13--- C14:ERP、C15:物流与供应链管理、C16:客户关系管理、C17:电子商务;C22:ERP实验;K14--- C18:信息管理概论、C19:信息资源管理;K15--- C20:数据分析;K16--- C21: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4)依照(1)-(3)中的逻辑关系和各门专业课程的支撑关系,确立六门专业主干课程为:C2:业务流程管理;C3:管理信息系统;C4:系统分析与设计;C6:信息系统数据库;C12:动态网站开发;C19: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方向课程包括:C1:管理咨询工具;C8:IT项目管理;C10:C语言;C14:ERP;C17:电子商务;C20:数据分析。
3 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按照第二部分“就业为导向的知识能力模型”基准要求,贯彻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的思路,需要对当前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进行修正。
3.1 优化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学生需要具备的关键知识能力,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梳理,通过相关课程建设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具体措施包括:
(1)去除过时陈旧、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课程;(2)新增业务流程管理、管理咨询工具等符合现代专业发展趋势的课程;(3)适当减少纯理论课程比例,降低信息系统数据库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数;(4)重新修订专业课程大纲,保证知识能力架构中对关键能力的教学要求。
3.2 强化实践能力,完善并落实实践教学体系
(1)每门课程实验至少安排1个综合型实验;(2)独立实验课程要求以项目式连贯运行;(3)课程设计力争全部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背景;(4)在D1-D5每个方向至少建设1个典型实习基地;(5)充分发挥ERP等学科竞赛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6)加强校企深度合作;(7)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社会实践。
4 结语
信管专业建设应当坚持“管理与IT融合”的理念,各个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特色,对专业进行清晰定位,应当对大拼盘式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明确学生能力要求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应当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管专业学生必定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注释
① 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审计 本科教学 审计软件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广泛运用导致了企业财务报告及其审计模式的深刻变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omputer Assisted Audit Techniques,CAAT)成为审计人员在IT环境下有效执行审计的必备技能。计算机辅助审计属于信息技术知识及能力的核心要素,是21世纪注册会计师在胜任能力培养及维持方面面对的主要挑战。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知识和能力主要通过在校教育和在职培训来获得。高等学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会计、财务和审计人才的主战场,理应响应社会需求,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理论与实务方面帮助学生打下稳固的基础。本文将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课程定位、设计以及实施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并对高校本科会计专业如何推进并完善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设置及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概念、内容及其必要性分析
(一)概念界定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又被称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Computer Assisted Audit Tools),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工具(Computer Assisted Audit Techniques and Tools,CAATYs)。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ASOSAI)在2003年9月的第6号研究报告《IT审计指南》中,将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定义为:基于计算机的工具与技术,它可以使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在搜集审计证据时利用计算机的功能与速度提高工作效率。根据维基(Wiki)网络大百科全书,它是利用计算机来使审计过程自动化或简单化的方法与技术;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它可以用来指在审计中应用计算机的任何活动。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术语,它清晰地反映了计算机与审计之间的关系,即计算机是一个帮助实现审计目标的工具,它不可能取代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且其应用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计算机辅助审计要比通常使用的计算机审计、电算化审计等术语要更加准确和贴切。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内容 陈伟等(2007)将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划分为两大类,即面向系统的CAATs和面向数据的CAATs,前者用于测试被审计单位的程序或系统,后者则主要用于电子数据的直接测试。面向系统的CAATs主要包括:平行模拟、测试数据、集成测试、程序编码审查、程序代码比较、跟踪、快照等。面向数据的CAATs则主要包括:数据查询、账表分析、审计抽样、统计分析、数值分析(包括重号分析、断号分析和Benford定律应用等)。我们通常所指的计算机辅助审计主要是面向数据的CAATs。相对而言,面向系统的CAATs对于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要求更高,甚至要求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达到程序员级别。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被审计单位正日益广泛地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方式,并且采用日益集成的电子信息系统,尤其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对象及其载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无纸化的信息环境,传统的审计方法必须作出改变才能满足有效执行审计的要求。一方面只有运用CAATs,才有可能对某些高度自动化的信息系统及其内部控制进行测试,搜集到必要的证据;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复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也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必要的CAATs。CAATs已成为审计人员特别是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审计人员对于CAATs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高校本科会计教育是培养未来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弊端。在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就业的会计学本科专毕业生,在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方面一般是能够胜任的,但碰到采用复杂信息系统的被审计单位,经常就会暴露出专业能力的缺陷。笔者认识的一位企业财务主管曾向笔者透露,其单位采用了Oracle大型数据库,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集成在一起,数据库结构相当复杂,外部审计人员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欠缺,连核心交易数据都接触不到,更别说查出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了。很多事务所由于很难招到掌握CAATs的会计学本科毕业生。转而聘请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再对其进行会计、审计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这一现象已经对会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冲击。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于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高校会计本科专业开设CAATs相关课程很有必要。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在我国不少高校中,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内容被安排在审计实验课程或审计模拟实验课程中。笔者认为,类似审计实验或审计模拟实验这样的说法并不科学,由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自然科学的实验教学法并不一定适用于社会科学的教学。不仅如此,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理论知识部分需要进行课堂讲授,将其完全作为一门上机实习课程并不恰当。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不宜作为审计实验或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一部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单独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作为高等学校会计学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可在学生学完《计算机基础》、《会计信息系统》(或《会计电算化》)、《审计学》等基础课程后开设,一般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开课比较合适。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执行审计的能力,具体包括: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的特征与流程;掌握电子数据的采集、转化与分析方法;熟悉主流审计软件的功能模块及操作技巧;熟练运用审计软件执行查询、排序、重新计算、分析程序、抽样、底稿编制等审计工作。
(二)课程内容安排 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开设没有很多成例可资借鉴,可用的教材较为匮乏,加之技术性较强,与实务结合紧密,该课程的开发工作难度较大。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实训类课程,必须安排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对于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学生而言,我们培养的是学生在复杂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计算机操作能力。惟其如此,学生在碰到不熟悉的审计软件应用环境,或者未曾用过的审计软件,才不会束手无策。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课堂讲授,另一部分则为上机实习,在时间安排上前者占40%,后者占60%是一个比较恰当的选择。在课堂讲授方面,授课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策略与流程、审计证据的特征及其搜集方法等,使学生可
以深刻理解计算机辅助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及其难点所在;其次,数据的采集、转换与验证,包括利用SQL Sever、Access、FoxPro、Excel等通用软件,以及利用专业审计软件采集、转换并验证数据的方法;第三,代表性专业审计软件的功能介绍与对比,如用友审易A465、鼎信诺V3.2、博科审计之星Ⅲ、网中网审计实训教学平台V1.0、中审审易V3.0等;第四,代表性专业审计软件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其操作方法,包括数据准备、账表查询、审计分析、审计检查、审计抽样、底稿编制等。
(三)教学重点 笔者认为,一门课的容量是有限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非所有的审计活动都能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能够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活动,也不一定都比手工完成效果更好。如除分析程序以外的风险评估程序,观察、询问等控制测试程序,现金监盘、存货监盘等实质性程序,要么无法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要么用计算机来完成的效果不理想。又如,对于某些仍然以手工会计系统为主的被审计单位,虽然可以把会计数据录入到电子数据库中再由计算机执行相关的分析和检查程序,但其成本可能远高于传统的手工审计。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教学不应面面俱到,而应侧重于那些最适宜于用计算机来完成的审计功能。同时,应考虑与审计实训、审计案例等课程的关系,不宜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一门课程实现过多的教学目标。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的前身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曾于2001年了题为《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第1009号国际审计实务公告。其中规定了适宜于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审计程序,主要包括:交易与余额的细节测试,例如,利用审计软件重新计算利息,或从计算机记录中提取超过某一金额的发票;分析程序,如识别不一致的信息或重大波动;测试信息技术一般控制,如测试运行系统的安装或配置,测试对于程序库的进入程序,利用代码比较程序检查正在使用的程序版本确属管理层批准的版本等;审计抽样,提取用于审计测试的数据;测试信息技术应用控制,如测试程序化控制的功能发挥;重新执行由被审计单位会计系统执行的计算。以上都是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的重点领域,也是老师应向学生讲解的重点内容,不仅要讲解其原理和操作步骤,还应有针对性地举例说明。
四、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实施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开设应具备的条件 除了适当的课程定位以及合理的课程内容安排之外,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开设还需要具备一系列的客观条件。首先,必要的硬件设施。由于本课程的大部分时间需要安排学生上机实习,因此必须有条件完善的机房和数量足够、配置符合要求的电脑。其次,专业的师资队伍。授课教师最好同时具备计算机科学和审计学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具有丰富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实务经验,精通审计软件的操作。第三,合用的教材。教材必须能够满足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充分反映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精华和相关实务的最新进展。第四,适用的审计软件及配套数据库。审计软件必须具备强大的功能,体现现行审计准则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既能满足实际审计工作的需要,又能满足教学方面的要求。配套数据库应尽量模拟实际的企业财务会计数据,或直接来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财务会计数据,同时又按照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重新设计。在上述条件中,审计软件的选择及配套数据库的设计是值得重点探讨的内容,说它们能够决定课程的成败也毫不为过。这是因为审计软件的讲解及操作是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主体内容,也是教材编写的基础。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考虑,一个实验室很难有财力同时购置多款审计软件,而课时限制又决定了不可能在同一课程中同时精讲多款软件的使用。所以,授课老师必须选择一款自己容易掌握的、功能足够强大且充分体现审计准则最新要求的审计软件。可供选择的审计软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务中实际使用的审计软件,包括通用审计软件和专用审计模块软件,另一类是审计教学软件。在国外,比较典型的通用审计软件包括ACL for Windows、IDEA、AuditExeel等,专用审计模块软件则包括ATB(Accountants Trial Balance)、APG(Audit Program Generator)、Engagement Manager等工作底稿软件,Visio、ABC Floweharter等流程图软件等(吴琮瑶,2005,p221)。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通用审计软件则包括用友审易、中审审易、博科审计之星、鼎信诺等,有代表性的审计教学软件则包括上述通用审计软件的教育版、网中网审计实训教学平台等。审计软件的配套数据库也十分重要,必须是专门设计的。首先,必须包括至少三年的完整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使得学生可以利用审计软件执行比较全面的检查、分析程序等,实现风险评估和实质性程序目的。其次,必须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错报环节,使得学生利用审计软件可以查找出这些错报,从而充分地体现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目的。在这一点上,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追求计算结果精确无误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不同的。第三,必须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包括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所规定应了解的各种信息,尤其是内部控制信息。对于审计人员利用审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非常关键的。第四,它必须经过适当的提炼和归纳,不宜照搬现实中的企业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这是因为,现实中的企业业务及会计数据可能过于繁杂而不具有典型性,而且某一企业很难在不同的业务循环上都有典型的业务。
(二)高校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局限性 (1)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如前所述,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对于大多数高校都属于新课程,需要专门安排人员进行课程开发,编写新的教材,选购适用的审计软件和其他相关软件,安排机房和设备,必要时还得引入新的师资,因此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然而,在某些高校,由于教学主管领导未能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意义,从而不能给予课程建设必要的资金、人力、物力支持。如有些高校认为自身定位是研究型大学,计算机辅助审计不过是一种技能训练课,因此不开设该课程。另一些高校则认为采购了审计软件,再安排教师、教室及教学设备,就可以开课了,结果导致准备不足,仓促上马,未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2)师资匮乏。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最佳师资应具有计算机科学和审计学的双重专业背景,同时兼具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丰富工作经验。这一要求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达不到。目前实际从事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的要么是计算机老师,要么是审计专业课老师。计算机老师由于缺乏审计专业知识与实务工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讲解,难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审计软件解决审计问题的能力。审计专业课老师则由于欠缺计算机专业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偏重于讲解审计专业知识,无法告诉学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会碰到那些特殊的技术问题,以及这些技术问题应如何解决。(3)缺乏适用的教学软件及配套数据库。目前,虽然市场上以有较多的审计软件可供选购,但能够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软件则尚未产生,合用的配套数据库则更难获取。如某些主
流审计软件在设计时同时兼顾了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要求,虽然具有较好的通用性,但牺牲了专用性。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本科会计学专业,审计学课程主要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因此他们需要专业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软件,而我国市场上这方面的软件很少,选择余地不大。又如绝大部分审计软件的基础数据直接取自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数据库,数据源是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录入的记账凭证信息。这就是说,如果注册会计师要利用计算机检查某一账户的存在性认定,逆查程序只能到记账凭证信息。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可以进一步追查到被审计单位的原始凭证和实物,在教学过程中,则很难准备原始凭证和实物以充分模拟真实的审计过程。从理想的状态来看,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教学软件应由软件开发商按照不同高校的教学要求“量身定制”,但大部分高校都无法承受高昂的开发成本。(4)教材编写滞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教材需要以典型审计软件的功能及操作描述作为主体。在会计电算化的教材中,经常以用友U8财务软件为基础。在审计软件市场,则没有可以与用友U8相提并论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产品,这为相关教材的编写增加了难度。由于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开设不够普遍,出版商出于市场销路的考虑,往往不愿意出版相关的教材。这些因素导致目前市面上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教材非常之少,而且在内容上很难跟得上实务的进步。如目前主流的审计软件,基本上每年都要升级到一个新的版本,新版本与旧版本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根据旧版本软件编制的教材很快就过时了。
【关键词】“互联网+”;成本会计;大数据;课程改革;实践能力
“互联网+”教育是大时代的需求,是新时期教育界改革创新的契机,深刻影响着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变化。包括人们的教育思想,思维方式,接受方式等固有模式都将接受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全新的理念,《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重点必修课程,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就该课程目前的教学状况而言普遍偏重理论,实践环节相对落后,如何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够在教学做评的新模式下,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使“互联网+”课程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实现基于工作课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建设与改革,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改革之道。
一、目前市场需求的成本会计人才类型
我们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进行教育改革,具体对《成本会计》课程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我们的学生通过课改真正受益,与市场无缝对接,适应市场,学以致用。目前成本会计人员要求:年龄一般在30岁左右;全日制专科以上财务相关专业;助理会计师以上职称;工作经验三年以上,熟悉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有财务软件使用经验,诚实宽容,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爱岗。
二、“互联网+”背景下打造相关会计工作“升级版”
“互联网+”简单理解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比如“互联网+通信”就是即时通信,“互联网+零售”就是电子商务,为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行业转型、改革,新会计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打造会计工作“升级版”提高会计的服务能力是新时期会计工作重点,同时也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互联网+”审计,提出建立审计大数据体系。利用云操作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将传统的抽样方式检查交易样本,扩展到全部的总分类账和数据库。
“互联网+”管理会计,虽然传统企业依然是人、财、物,供、产、销的管理,但是管理的理念、模式、方法已经互联网化,发生了根本改变,比如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云制造、员工差旅费管理云服务等企业互联网化加速了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强化内部控制和责任管理,将企业内部“小数据”与互联网“大数据”结合,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互联网+”增值税发票,目前试运行的升级版增值税电子发票,最大特点是交易发生时电子发票系统即可产生对应的电子发票,并及时将真实完整的交易,同步传递交易双方和税务管理部门,实现交易、税收缴纳的信息化、自动化。
除此以外,还有“互联网+”年报、“互联网+记账”、“互联网+”税务会计等多角度的“互联网+”会计工作,为全国1600多万名会计人员开拓了视野,提出了挑战,如何适应时代潮流,转变观念、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创新会计工作是许多会计人员当务之急,而对于为社会提供新鲜血液会计人才的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打破传统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思路、校企合作、建立三方评价体系方面更要J意创新,迎接新时代的考验。
三、“互联网+”成本会计课程改革
(一)在互联网环境下,优化课程,整合教材
高职教育肩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以理论为主的教材不再适应新的环境,新时期互联网环境下,更有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可供筛选,完全有条件整合成本会计教材,选取典型案例,按照工作过程梳理教学内容,力争在核算与管理方面有所突破,在细节上寻求共识和规范,避免核心概念、成本核算、成本项目、分配方法的各自表述,采取“能力为本,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循序渐进,按照工作流程,以任务驱动,项目为导向,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核算能力、成本控制与管理知识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配备经典案例、业务发生时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种费用分配表,更加直观展现工作内容,易学易记,不但是学生的学习教材还可以作为日后工作的工具用书。
(二)利用互联网,改革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为主
传统教学,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学习被动,兴趣不高,效果不好,新的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任务驱动式教学,增加实践环节,课堂可以在教室,如模拟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典型案例,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可以分组,角色扮演、有库管员、成本会计、材料会计,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定方案,相互协作,解决问题,完成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费用分配表、登记明细账、总账等成本核算任务,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能力。课堂也可以在校外,如校外基地实训,可以带领同学们,参观企业,实地体验,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工艺流程、成本核算流程、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拓展眼界,教学做一体化。
(三)“互联网+”教学手段更新,形式多种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为了更加直观,形象传授授课内容,可以利用PPT、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例如可以将重点内容制作成系列微课,通过网络,观看视频课件、微课、通过BBS、qq、微信、聊天室等等网络工具上传文件、作业、留言、精品贴等提供老师和学生,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另外利用互联网,建设学生自主学习平台,配备相应的学习模块;建设实训平台,配备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费用分配表、成本报表,实训评比平台,配备相应的考核系统,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成本核算技能,实现线上线下合作、学习、交流。
(四)通过互联网,建立成本会计讲师点评网,实时跟进
Abstract: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the reform of course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ining model for software talent based on the idea of CDIO. The training mode of teaching with the illustration of cases, project-oriented design of curriculum, engineering oriented design of Graduation is proposed. Through these methods,students not only can lear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t can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nd team spirit of students.
关键词: CDIO;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Key words: CDIO;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pattern;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281-03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进入全球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都迫切的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因此,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软件产业不仅是信息产业的而核心,更是发展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因此,社会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进程,社会对于软件工程化技术人才的需求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在当前的人才市场上,各大公司和招聘网站的IT职位十分火热,但是据最新的数据表明:2010年约63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高校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就有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无可厚非的事实。一方面,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软件产业由于政策的支持以及市场的需求迫切的需要大量的软件人才;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就业难以及上岗再培训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当前的软件工程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毕业生。CDIO作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此理念提出了“一目标、两体系、三驱动、四评价”的新的培养模式。
1 CDIO 理念
瑞典皇家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从2000年开始,历经四年的探索研究,不仅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还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构思、设计、实现以及运作是CDIO代表的意思,而核心思想是工程化。除了培养学生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外,同时开展教学时借助具体工程领域的情景,在有效促进学生将课程与知识进行主动联系的同时,还能在近似实际工程场景中得到实践训练。
通过参照CDIO能力大纲,我们指出,作为一个合格的软件工程人才应当具备以下能力:第一,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系统思维能力、灵活推理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第二,较宽的基础理论和较深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分析、设计以及发明创新都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而基础理论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基础,而专业知识则成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术工具;第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创造性是软件开发项目具有的明显特征,因此,要求开发人员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际发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以及创造性的解决;第四,团队协作和沟通技能:团队的参与协作贯穿于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以及服务的整个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软件的功能,软件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2 “一二三四”的创新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对于高校而言,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三方面能力。在CDIO理念的基础上,为了构建新的创新培养模式,我们培养的软件人才,在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的同时,不仅实践能力强,更具有创新能力,这是最终的目标。图1为培养人才模式的整体框架。该模式为了探索知识讲解案例化、课程设计项目化、毕业设计工程化的三化教学培养模式,基于CDIO理念并以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作为指导,最终从创新意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四方面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
2.1 教学体系 由于课程提出决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外,还规定着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因此,课程体系处于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地位。若按照CDIO第一标准,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的思想,应当按照工程型人才的教学体系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软件人才,“少学时、多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相同的知识点进行精炼仅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此外,为了丰富教学的内容,还应当增加相应的技能培训课程。
4×3×3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分析计算机教学内容设计知识的类别和深度提出的,我们将软件人才所需的知识归纳为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四个领域。“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和“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领域的知识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编程能力和运用能力;“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领域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应当通过“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的领域知识针对典型行业应用对其进行培养。
针对以上四个领域,对于每个领域的知识,均应当按照概念与基础、技术与方案以及综合与应用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论教学体系的设计。其中,概念与基础着重于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则是具体应用每个知识点;综合与应用则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催化剂的作用,使其在内化知识和转化能力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在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时候,还是在以上述四个领域为基础,每个领域的设计按照三个不同的层次即“操作性基础”、“综合性技能”和“专业性应用”进行。“操作性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综合性技能”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专业性应用”则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2 “三化”教学模式 所谓“知识讲解案例化”,将情景教学融入课堂,以面向应用作为指导方针,在贯穿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以及参与式和辩论式教学法的同时,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在案例中进行讲解。但是,必须注意设计的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先进性、针对性以及可讨论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如:讲解数据结构中的链表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权限管理系统是如何获取用户信息的,教师可以设计三个方案供学生参考:封装所有用户信息后装入数组、通过数据库直接读取用户信息、封装用户信息后装入链表。让学生分组讨论三个方案的优劣,同时教师应当适时提示学生在组织用户信息时采用索引的方式会不会更好,从而为讲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在安排课程设计的时候要求采用系统化的、规范化的以及可度量的方法并按照类似项目的方式进行管理,即为“课程设计项目化”,在对其进行考核时应从选题质量(题目难易、估计工作量、选题价值)、能力水平和完成质量(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水平、完成设计成果的质量、规范化程度)三方面入手。课程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在掌握基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的利用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考核时,应当重点考察以课程内容为主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设计数据库课程时,在突出分析领域用户对信息管理、处理和安全性需求的基础上,还应完成建立安全性保障、完成E-R图设计以及转换关系模块等诸多环节。此外,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还应重点训练学生的编程能力、测试能力以及复杂程度的调试能力等。
“毕业设计工程化”是以项目的全过程为背景,通过构建系统生命周期体现构想—设计—实施—运作的理念。学生应当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按照以下六个过程进行毕业设计:①软件项目计划、项目跟踪及监督措施;②软件需求文档及管理措施;③软件质量保证措施及完成情况;④组织实施过程、协调措施及完成情况;⑤软件测试方案及完成情况;⑥配置管理措施以及拟进行的项目运作计划。
2.3 评价体系 要想培养出合格的软件人才,建立良好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是根本的保障。由于评估的类别不能全部涵盖所有的课程,同时,如果评估分类过于细致则会使得评价质量和比较失去意义。因此,以评估信息可信、使用和富有启发性的基础上,我们追求的目标:通过多维度的展示质量评估结果以避免数据提示的极端和片面。
基于CDIO理念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四方面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入评价机制的同时,还应当制定可供选择组合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指标。度量基础科学理论和核心工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是评价专业知识的两方面,在理论教学中应当融入评价过程。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能够很好的考核学生这四方面的能力。实践能力重点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是衡量学生的工程分析、推理和创新性设计的能力。此外,在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并记录整个过程的具体内容,最终形成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素材。在评价过程中,应从五个结合体现结果信息和客观反映评价结果:原始数据与统计结果结合、合格性与评优性结合、单项指标与总体评价结合、客观定量与主观定性结合。
3 结语
随着各个企业越来越依赖软件产业,在工程实践领域,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凸显的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加大了新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本文基于CDIO理念,通过三化模式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同时还提高了同学们实际操作能力以及项目组织管理能力。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但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同时从而软件开发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由于培养的人才具有突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创新的全日制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探索之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13-15.
[2]陈文杰,任立军,张林新等.新加坡理工学院基于CDIO模式的项目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35):91-93.
[3]张健,安立龙,朱旭东.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2):15-18.
[4]李臣学,李丹,刘和勇.关注成效大学生创新的CDIO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90-92.
[5]卢晓勇,揭敏,刘晓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软件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1-82.
[6]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宋海玉,李锡祚,郑海旭等.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10(15):473-476.
[8]路阳,董宏丽.软件工程案例教学浅议[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2):386-387.
[9]周卫,赵静.项目驱动式教学在软件设计课程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9(20):71-72.
关键词: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150-02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0年青年基金项目(10ZC102)
作者简介: 杨颖(1980-),女,硕士,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NAT-PT。
0引言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医学院学生提供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及其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医学实际问题提供基础。根据调查,从基础教学到临床诊断,从虚拟手术到远程医疗,计算机在医学领域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近年来用人单位不断提高了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计算机在衡量大学生综合能力中逐渐扮演重要角色。为此教育部相继出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若干意见” (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 (蓝皮书),明确指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目标。而目前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基本都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没有根据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伴随着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扩大,加强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1医学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医学院校对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较为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对自身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拓展,最终形成与自己专业相适应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以便毕业后能在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但是由于计算机领域更新速度较快,各类软、硬件设施及系统等计算机设备淘汰率较高,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1]。
1.1学生方面
对计算机课程认识出现偏差,存在疲于应付、纪律松弛等问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理解往往是觉得它远远不如专业课重要, 认为其可学可不学, 但迫于学分的压力, 一般选择抱着“拿学分”的态度来完成任务,这就造成了对课程的关注和认真程度不足,由此产生纪律松弛、疲于应付等现象。另外,在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一些高校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都是 “办公自动化”或者“VF程序设计”,随着计算机知识在家庭或者中小学的普及,这些课程的基础知识,许多学生在大学之前已经掌握了,这样就无法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2]。
1.2教学方面
大多数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课程内容设置较为陈旧,没有及时和现代计算机信息发展相结合;同时很多内容侧重点也在理论方面,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要求不多。许多教师或者高校往往采用较为过时的方法,包括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等,因此往往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加之有的教师也认为计算机课程不是正业,没有上专业课认真,积极性不高,精力上更是不愿意做更多的投入, 方法上也比较刻板, 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3]。
1.3课程设置方面
目前医学院校大多数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了大量理论环节,忽视了课程的实践性,同时将大量的计算机操作纸面化,这种做法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考试过程中经常出现填空题、问答题等形式,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理论,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方式不仅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反而使学生对计算机教学产生误区甚至厌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教学管理方面
在高校,规范、良好的教学管理模式能够大大促进教学质量。医学院校大多数的课程内容设置都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导致计算机课程缺乏指导、检查缺乏力度、教学缺乏激励,对学习的效果评估和检测仅仅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这种管理方式大大降低了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2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措施
医学院校之所以开展计算机教育,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大多数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信息社会中有效工作和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能够应用软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结合本专业知识,对计算机理论和应用进行扩充,形成适合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以便毕业后能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开展各项工作。
2.1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
众所周知,目前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材基本都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而没有与时俱进地根据当前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目前开设的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OS、0ffice办公软件、Internet基础应用等必修课程,大部分学生在高中甚至初中已经学习过了。因而,必须整体优化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体系课程培养方案,注意总结和吸收近年来改革教学内容、教学研究、课程体系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制定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规范框架。要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加强C、C++、Matlab等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技术等课程力度,特别是Matlab,因为数据库技术在医学数据存储处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另外开设与医学设备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作为选修课开设,如网页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3D MAX、多媒体应用等,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学习[4]。
2.2改进教学方法,更新考试模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改变单一的传统计算机教学方法——讲课教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讲授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通过分层教学,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吃饱”。在课程结束的时候,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又如采用幻灯片、Flash课件等形式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并结合示范教学法,以实例的形式为学生进行示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习完数据库技术后的集中实践环节,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个实际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工作。同时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建设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以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为载体,实时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成果、教学课件、教学资料等,建立师生沟通机制,通过网站论坛解答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另外,改革传统的考试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课程根据不同的要求,使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也可以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建立完整的考核体系。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考核,比如Flash等应用软件的学习,可以通过提交一份作品来进行考核;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可以通过机考达到考核的目的;而对于数据库技术,则需要理论课考试和提交课程设计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试卷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可以采用考试系统软件进行考试,即在计算机上考计算机知识,使考试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计算机能力,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5]。
2.3提升教师素质,提高学生能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教师提高学术修养。因此,计算机教师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使计算机教学能够渗透到医学教学之中。要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同时又掌握专业知识,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计算机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外,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思想,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6]。使用的教学方案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避免共性制约过强、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倾向,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展示和发挥其特长的环境和条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用Excel制作班级成绩排名表、用Frontpage制作个人主页、使用Powerpoint制作小课件、组建小型网络等。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7]。
总之,在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面,我们应明确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目的,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坚持医学院校计算机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医学人才优质的信息化教育。
参考文献:
[1]魏星.魏海新.对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J].广西教育,2009(7).
[2]周容.关于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3]田红彩.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索[J].中小学电教,2012(10).
[4]朴学天.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周刊,2009(19).
[5]余金勇.浅论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发展策略[J].成人教育,2012(10).
[6]李海成.浅析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与计算机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09(29).
[7]张瑞.浅析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7).
[8]许薇,郑倩.新教师上好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的认识与思考[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