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两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质量管理。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浪潮中,我国现代化工业水平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逐渐升高,对产品的要求也逐渐上升,所以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就要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督管理。我国当前对测绘工程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保障测绘工程质量可以贯穿工程的全部过程,负责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加强对系统的控制,重视测绘工程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增加对质量管理的力度,保障测绘工程的质量符合工程标准,从而促进测绘工程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同时在对测绘工程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提升测绘工作人员的个人意识和专业素养,增强工作人员的测绘观念,从而不断提升其工作能力,促进质量管理的顺利进行。1.2系统控制。系统调控指在测绘工程进行过程中,对工程区域进行统一有效的协调监督,对测绘工程运行的每一环节进行合理掌控并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从而保障测绘工作的精确性和实用性。工作人员可以将国家控制网与城市控制网进行完美的结合,从而提高系统控制的有效性。此外,在系统控制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测绘区域的地点特征、高度等因素,把握测绘的投影长度符合现实地理环境,从而进行有效的测绘。由此可见,系统调控主要就是要把握测绘的实际情况,可以调控测绘中发生各种突发状况,从而改善不符合测绘工程进行的现实情况。1.3重要性。测绘相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可以有效的获取工程信息,保障测绘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有利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推动信息化进程。同时,加强质量管理与系统调控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工程全面发展进步,有利于对测绘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推动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强化对测绘工作的管理与综合调控,所以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加强对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
2.1准备工作。测绘工程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明确测绘的具置,掌握地理环境因素,观测天气因素,筹划施工材料和装备,制定明确的测绘目标与方案,检测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检查和监督技术设备和技术人员,从而保障测绘工作可以顺利开展。企业要保障测绘工作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符合安全标准。测绘工作进行前,制定有效的质量管理条例与合理的系统控制与检测方案,保障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可以被应用于测绘工作之中,让工作人员可以明确自身的责任义务,从而完美的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能,保障测绘工作质量符合标准,运行环节合理有效。2.2增加工作人员的观念意识。测绘工作在对质量工作人员和系统控制人员选择的过程中,要保障工作人员可以具备高水平的测绘工作能力,具备专业的设备使用知识,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从而保障在测绘工作正式进行之前,可以对测绘设备进行有效的检修校对,保障对设备的使用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从而保障测绘工作不会因为设备故障而不能正常进行。企业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便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让其在测绘培训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工作经验,可以对测绘系统和测绘地点有明确的了解,可以有效的检测信息,收集测绘数据,绘制测绘图像,从而保障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还应不断调整系统管理制度,保障测绘管理和系统调控的专业性和灵活性,保障测绘工程体系的健全性,促进企业经济利益的不断提升。2.3增加对测绘工程的控制与管理。加强对测绘工程的控制与管理,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规定,从而保障对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调控可以有具体的依据。测绘工程需要一定的体系来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而对测绘质量进行管理主要就是对工程中质量检验、质量审核、质量调控、质量使用成本、保障质量的方针政策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保障工程质量符合标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这就需要在对工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充分了解可能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因素,从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促进测绘工程合理有效的进行,对各种突发状况和不完善的工作环节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便于及时解决测绘工程进行过程中发生的困难。要及时根据市场发展的信息进行相关的政策调控,并积极借鉴先进的测绘工程管理方式,促进测绘工程的有效进行。2.4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我国要想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和系统调控,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从而对测绘工程进行强有力的法律制度规范,要保障相关的法律制度对测绘工作的各个环节具有针对意义,具有可操作能力,完善《计量法》、《质量法》、《测绘法》等法律法规,加强企业对测绘工程的重视程度,对其进行有效的法律约束和管制,从而保障测绘工程的有效开展,保障测绘工程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
3结束语
测绘工程在开展的过程中,对其质量管理和系统调控都是十分重要的,而这项工作的难度也是十分困难的,这就要求要不断加强对测绘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促进我国测绘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江,陆济璞,黄志强.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青藏高原1:2523万区域地质调查质量管理的做法及体会[J].南方国土资源,2013,(12).
[2]杨生德,陈建强,马明霞,等.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定在测绘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5).
[3]陈中林.龚建辉测绘项目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四川测绘,2015,(6).
(一)我国企业现行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第一,从实际运行角度,现有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有较高的成本,却没有有效的操作性,而且成本核算不够准确,因此对于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和监督有着不利的影响。而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则能够很好地克服以上问题,为更准确更有利地核算环境成本打下坚实基础。第二,从经济效益角度,现行存在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废弃物处理成本及废弃物负担的系统成本,但是废弃物处理成本则作为企业的一项当期费用,并没有计入产品的最终成本。而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将废弃物处理成本划定为损失成本的一部分,成为负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核算方法更有利于准确地反映产品成本,在生产过程中那些不能转化为产品的物料都应该确认为负产品成本,打破了当下普遍使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中对废弃物成本定义的局限性。最后,从生态效益角度,现有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难以为企业提供有关造成环境污染、发生的潜在损失以及环境恢复等成本的信息,忽视了在生态效益方面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后续影响。有的企业仅仅为了削减成本,有很大的可能性会采取减少环境保护的投入,这种做法必将会引起环境的污染。因此目前的成本会计没有真正地考虑企业对减轻环境破坏的信息需求,在废弃物成本的计量上和环境影响的确认上都还有着极大的局限性。
(二)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求
从国内来看,面对着日渐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企业内部资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将会造成企业单位产品成本的相对增加,这就要求了公司必须选择更合适的手段来提升企业资源整体的利用率,从而降低企业单位产品成本,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另外,有些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也要求企业提供环境评价报告书,评估后才能给予企业相应的资金支持;还有,社会公众对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环境保护责任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环境管理工作实施的好坏可能影响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因此从长远利益看,公司应注重开展环境管理工作。从国际来看,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标准、国际宣言以及各国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企业环境管理的约束也越来越严格。企业在环境方面的管理工作已经获得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欧美等发达国家很早就已经对进入其国的某些外来产品进行了严格的有关环境认证。因此,WTO的某些环保方面的条款可能对我国商品的出口产生一定影响,由此会限制国内某些不符合环境标准的商品出口。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环保意识,加大相关环保方面的投入,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系,持续高效地改善破坏环境的行为,从而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然而,严格的高环境标准又将造成产品成本的增加,降低了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影响了其产品顺利打入国际市场。因此,如何平衡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入世之后我国环保工作面临的最难最新的挑战。
二、物料流量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解析
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定义了“正、负产品”的基本理念:把每道工序产生的产品划分为正产品和负产品。正负产品按如下方式定义:正产品,即可以按照逐道工序向下流动的产生的半成品或者是产生的最终目标产品;负产品,即无法按照逐道工序向下流动的、除半成品以外的所有产品,在某道工序后就会退出该生产流程。物料流量成本会计把成本划分为四类:材料成本、系统成本、能源成本、废弃物处理成本。材料成本,不但包括正产品所需的原材料,还包括生产流程中所需要的各类媒介等。物料流量成本核算下规定把材料分类为主材料、副材料和辅助材料。主材料是指通过了上一道工序加工产生的半成品。由于在第一道工序流程之前没有更前道的工序,因此第一道工序前投入的原材料即本道工序的主材料。副材料是指在当前这道工序进行过程中所新投入的材料,主材料和副材料在本道工序分配之后,形成的正产品成为下一道工序的主材料。系统成本,指直接人工成本、管理费用等。能源成本,主要指生产过程中设备所需的电费、燃费和加工过程中的冷却水费用等。废弃物处理成本,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废渣等处理时所发生的费用。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核算原理,就是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对产生废弃物的各环节(即物量中心)进行分析,计量出每个物量中心全部物料的投入数量,并将此数量按照本环节的正产品和负产品进行分配,将正产品交给下一环节,而负产品则应直接退出整个生产流程。物料流量成本会计从数量、金额两方面对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物料投入、消耗、废弃进行核算。通过记录和分析物料在整个生产流程中的流动方向,计算出各个环节产生产品的正负比率,根据这个比率数据确定哪一环节产生的负产品较多。重点对该道工序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升级,然后追溯负产品的成本构成和成本动因,通过引进和改进现有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增加正产品所占的比重,达到减少废弃物处理成本的目标,从而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时最大化的双赢目标。
三、实施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质量成本会计计量
质量成本设置的目的是为了用于质量的成本优化,使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故障成本,包括外部故障成本与内部故障成本的总和最小,使质量成本各要素之间保持合理的最佳结构。美国质量专家克劳士比认为,质量本身不存在问题,只有产品的设计、材料、人工和制造的问题才会导致质量的低劣。克劳士比提出质量成本由两部分组成:符合成本和非符合成本。预防成本与鉴定成本都属于符合成本,因为它们适用于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顾客的期望。内外故障与外部故障是非符合成本,它们是由于产品或服务被拒绝而产生的成本和机会成本。质量成本是符合成本和非符合成本的总和。统的质量成本概念及构成已为我国广大企业接受并应用。传统的质量成本概念有明显的局限性,它只考虑质量不足所带来的成本,但除了质量不足,质量过剩也是一种损失,这种损失也应该是一种质量成本。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质量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强,产品质量的高低是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提高产品质量是保证企业占有市场,从而能够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一个企业想做大做强,在增强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1质量成本理论透视——不足或过剩
质量成本是一种为了保证和提高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既定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的总和。它不是一种职能成本,但是通过质量成本分析,可以找出质量成本的最适宜点,从而为企业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依据。正常情况下制造合格产品的费用不属于质量成本构成,它属于生产成本。质量成本是一种变动的成本,它随着质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质量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它不拘泥于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也可以用于分析和预测可能或应当发生的经济活动。质量成本方法向管理层提供了一个管理工具。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规定,质量成本由两部分构成,即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而运行质量成本中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
运行质量成本是指质量体系运行后,为了达到和保持所规定的质量水平所支付的费用。质量成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运行质量成本。①预防成本是用于预防不合格品等故障所发生的费用,当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预防成本通常是增加的,因为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努力和资金等的投入。②鉴定成本是用于评定产品是否满足合同双方确定的质量水平所发生的费用。③内部故障成本用于产品交付前因不满足合同双方确定的质量水平所发生的费用。④外部故障成本是用于产品交付后因不满足合同双方确定的质量水平导致索赔、修理、更换等所发生的一切费用。信誉损失同属外部故障成本但一般无法用金钱来度量。同内部故障成本一样,当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及其可靠性提高时,外部故障成本会降低。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是在合同环境条件下企业根据顾客提出的要求,向其提供客观证据,保证所支付的费用。
2质量成本会计的归宿
企业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努力降低企业综合质量成本。首先,企业应明确客户的质量需求水平。其次,树立企业员工的质量成本意识。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离不开广大员工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此可以通过开办质量成本专题讲座,向员工讲清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提高他们对质量成本理论的基本认识,使员工相信并愿意长期为之努力。第三,将质量成本管理纳入经济责任管理范围。对于发生的质量事故要追究原因和责任,运用经济手段增强员工质量成本意识,保证合理服务质量水平。对质量成本责任进行考核必须确定质量成本考核指标。确定考核指标的依据有质量成本计划,质量成本结果,质量成本责任归集明细表。按责任部门分类,确定责任部门考核指标:按责任分部分项分类,确定考核指标:按量值分类,确定发生额和相关指标的考核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实施质量成本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进行反馈和处理。坚持质量成本效益与趋势分析,为质量成本会计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分析质量成本与有关指标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大体反映质量经营的状况及其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影响,借以说明企业进行质量成本核算和管理、开发质量成本的重要性。通过一些基数与质量成本对比,从不同角度说明经营情况。质量成本实践中通常利用的基数有:工时基数、成本基数、销售基数和单位基数。通过对这些基数进行期初预测数与实际执行数的对比分析,反映质量成本趋势,更好地体现质量成本的分析结果。提出改进质量成本管理的建议。针对公司质量缺陷、质量成本管理和质量体系薄弱环节以及公司质量成本构成合理化建议。为更好的体现企业的质量控制情况,应编制质量报告表,以有利于企业进行整体战略布局与调整。
3质量成本的计量
关键词:粮食直补粮食安全农民增收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是近年来我国最为重要的政府支农政策之一,尽管粮食直补政策是一种世界性的通行做法,也得到农民的普遍拥护,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在实践中加以优化完善。为此,本文就粮食直补政策相关研究中提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当前粮食直补政策的优化调整提供必要的启示和借鉴。
一、粮食直补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粮食直补主要有按农业计税面积、计税常产、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出售商品粮的数量等不同的补贴机制,但为了节省对种粮农户进行甄别的高额成本,实践中以按计税面积或计税常产发放补贴居多(张照断、陈金强,2007)。粮食直补政策实施以来,遇到了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其中,前四个方面表现在政策的预期效果层面,后四个方面表现在政策执行层面。
(1)直补政策难以刺激种粮面积持续增加和粮食持续增产。在政策出台初期,直补政策的信号效应较为明显。但由于普惠制补贴方式缺乏边际激励效应,直补政策无法持续促使农民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从近期的调查来看,农民种粮总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农民弃荒现象严重,粮食直补资金在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的作用微不足道(李喜同,2009)。甚至部分农民群众把补贴款简单理解为党和政府的关心款,与粮食种植没多少关系(陈正华,2009)。
(2)直补政策无法显著促进农民增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有26,800万农户,种粮面积细碎化,而美国只有200万农户,撒胡椒面式的直接补贴只占农民种粮收入的很小比例,对确保农民种粮收入的稳定作用不明显(,2008)。因此,尽管粮食直补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种粮收入主要来源于市场,因而难以完全解决市场稳定和农民收入稳定的问题(赵晓峰,2008)。
(3)直补政策资金难以弥补种粮成本的持续上升。从发展趋势看,在石油、煤炭、土地、水资源、劳动力等价格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将不是一种短期现象,而是近一个阶段农业发展的常态,但直补资金赶不上农资价格上涨的幅度,不足以有效应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快速上升(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8)。
(4)直补政策引发土地纠纷和制约土地流转。直补带来利益关系调整,以往强迫农民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不到位的,农民要求纠正或提高补偿标准;许多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纷纷弃城返乡,他们有的索要原有承包地,有的将原转包给种粮大户的耕地转交自己的亲属耕种,担心自己失去土地,从而引发新一轮土地承包纠纷(张明梅,2004)。同时,也使种粮大户的规模变小,影响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也进一步强化了小农生产方式。
(5)直补对象难以准确核实。以实际种植面积作为补贴依据,补贴面积难于核实。农户分散经营,农民种植的自由性很大,每年、每季的粮食种植品种、面积都会有很大变动,很难准确掌握各农户的实际种粮面积(付勇等,2009)。并容易引发虚报亩数等现象,甚至许多已经租赁、征用、非法转手的非农土地也在堂而皇之地领取直补资金,形成资金流失和腐败(于代松,2004)
(6)直补范围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尽管以计税面积和计税常产为补贴依据简化了补贴程序,但却是变“粮补”为“地补”,由此引发的问题包括:粮田撂荒、双季改单季等都能照样领取粮食补贴,违背直补初衷(陈正华,2009;刘俊,2009);存在土地承包关系的情况下,直补资金往往由原土地承包人获得,流转后实际种粮人没有享受到政府的相关粮食补贴;以计税面积或常产为补贴标准忽视了“黑地”问题,农民长期耕种的“黑地”不能领到补贴款,尽管2005年财政部出台政策将“黑地”纳入粮食直补范围,但至今仍有一部分“黑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于娜,2008)。
(7)直补政策落实成本高。由于我国农民众多且分散,农民土地、人口、粮食产量、价格等统计资料不健全,对农民的补贴难以测算和监测,粮食直补行政操作成本较高(,2008)。一方面,相较于户均很低的直补资金,进行丈量土地、核实补贴的操作成本很高。另一方面,政策执行过程中,因利益分配、权力集中而产生的寻租、腐败的成本,各种补贴的跑冒滴漏现象相当严重(卢锋,2008)。
(8)直补资金在主销区和主产区不匹配。粮食直补是为了激励农民种粮,尤其是主产区的农民做种粮。但由于主销区政府财力充足,给予农民的粮食直接补贴标准往往要比主产区高出数倍,而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直接补贴资金规模仍然很小。这既违背了产业发展比较优势原则,也增大了国家粮食安全成本,损害了主产区农民的利益(王海全、龚晓,2006;王健、陆文聪,2007)。
二、优化粮食直补政策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提到的各种问题,诸多学者提出了粮食直补政策的优化建议,具体包括八个方面。其中前五条涉及粮食直补政策实施机制的完善,后三条则主张改进政府支农方式。
(1)粮食直补依据商品粮数量进行。补贴依据改为以农民交售的商品粮数量进行,可以激励种粮农民多产粮,避免中间环节从中弄虚作假来冒领国家的补贴,也可以使粮食直补资金补贴给那些在真正种粮的农民,而不是那些虽承包了责任田的农民,但实际不种田已外出打工或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蒋和平、辛岭。2009;袁隆平,2009)。但这存在的潜在问题是农民的口粮没有得到补贴(刘俊,2009)。
(2)粮食直补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具体方式包括:改革并不断完善粮食风险基金配套政策,在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来源制度设计上应该给予主产区更多的倾斜扶持政策。国家增加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规模,并逐步提高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中国家匹配的比重(王海全、龚晓,2006):建立产销区之间的粮食直补资金转移机制,销区直补资金向产区转移的主要途径是建立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包括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及产区与销区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可尝试把我国的粮食直补资金从现行的粮食风险基金中分离出来,建立单独的粮食直补基金或粮食安全基金,吸纳销区向中央财政缴纳的直补资金,然后由中央财政转移到产区财政,最终直补到产区农民手中(朱金鹤、傅展,2006)。
(3)粮食直补向种粮大户倾斜。种粮大户对粮价上涨、农业补贴反应敏感,可以采取类似累进税制的补贴方式,制定相应的累进补贴标准(马彦丽、杨云,2005;杨建利,邢娇阳,2009);直补政策对种粮大户的需求给与合理的考虑,对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应用给与适当的补贴,如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种粮大户按实际面积给与一定的补贴,对农民使用先进的生产耕种方式给与补贴(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8);将现行粮食政策由“普惠制”转变为面向粮食种植大户的“专惠制”,即以粮食种植大户与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签约的粮食销售量为依据,核定粮食补贴标准,并同时对种粮农户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张建杰,2008)。
(4)粮食直补以土地经营契约作为补贴依据。全国政协委员吴正德提出,分离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将经营契约作为获得补贴的唯一凭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粮补”变“地补”,使种粮者能真正得到补贴(王瑜,2009)。
(5)构建粮食直补资金科学化、制度化的动态变动机制。建立直补总额同国家财政收入总额互动增长的长效机制,补贴要有一个合理比例,而不应根据粮食丰欠或粮价的高低频繁变动(王玉红,2006);建立直补水平同农资价格协调联动机制,把成本上升作为一个常规变量纳入补贴政策的目标之中,使补贴数量增长与成本变化联动起来,在国内粮食价格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应基本上能够弥补生产成本的上涨,以确保种粮始终保持稳定的收益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08)。
(6)以集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代粮食直补。直补和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同的政策支农形式,改变政策支农形式,将支农资金更多地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集中资金办大事。针对目前土地抛荒和土地流转规模开始萎缩这两个现象,将增量粮食直接补贴资金用于促进细碎农地整理和中低产粮田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农地流转和种粮农民的专业合作,推动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蒋和平、吴桢培,2009)。
关键词:二灰碎石最大干容重最佳含水量影响因素
1前言
击实试验是道路工程基层、底基层混合料试验中最基本的试验之一,通过击实试验确定不同组的强度特性、合、不同配比混合料的最大干容重和最佳含水量,进而对混合料变形特性、路用性能进行分析。
最大干容重直接影响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程施工进度、工程造价。最佳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二灰碎石中火山灰反应的进行程度,二灰碎石的强度力学特性、变形性能。混合料含水量越大,孔隙越多,将导致混合料整体强度下降,收缩增大。最大干容重、最佳含水量是基层工程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一共做了9种配比,每一种配比做一组平行试验,每组有10个试件了最大干容重、最佳含水量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分析,用正交试验方法分析了不同含量的石灰、粉煤灰、细料对最大干容重和最佳含水量的影响程度、确定影响最大干容重、最佳含水量的主要因素,为材料组合和配合比的选择提供依据。
2原材料性质
2.1石灰
试验用的石灰是扬州产生石灰,有效CaO+MgO含量为81.5%,未消解残渣含量9.7%。
2.2粉煤灰
试验用的粉煤灰是扬州热电厂粉煤灰,其主要化学成分(%)颗粒组成分别列于表1、表2。
粉煤灰的主要化学成分(%)表1
成分
SiO2
Fe2O3
AL2O3
TiO2
CaO
Mg0
TsO3
灼减
含量
55.94
9.49
21.19
0.74
3.75
0.89
0.53
6.42
粉煤灰的颗粒组成(%)表2
粒径分布
>2mm
2mm~0.074mm
0.074mm~0.002mm
<0.002mm
含量
4.9
68.4
26.6
0.1
从表1、表2可见,各种氧化物的总含量超过85%,属于典型的硅铝粉煤灰。粉煤灰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为26.7%,可见本研究所用的粉煤灰颗粒较粗。
2.3粗集料、细集料
试验所用的集料是扬州产的石灰岩,它们分别俗称为2-4-6(cm)碎石、1-3(cm)碎石、米砂、石屑,它们的筛分结果如表3。
集料的筛分结果表3
孔径(mm)
通过量%
集料名称
40
30
20
10
5
2
1
0.5
0.075
2-4-6碎石
100
69.9
9.1
1-3碎石
100
95.2
28.7
2.5
米砂
100
96.5
63.6
15.5
石屑
100
56.9
39.1
22
3.2
3试验方法
把试验需要考察的结果称为指标,影响试验指标的因素称为因子,因子所处的状态称为水平。影响程度势必对于石灰、粉煤灰、细料三个因素,如果单独考察某一个因素的增加试验量。鉴于此,此项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即对于各种影响因素安排不同的水平,利用现成的正交表,直接安排试验计划,这样既可以考察各种因素对强度的影响,又大大减少了试验量,使试验在“质”和“量”上得到保证。
3.1确定因子和水平
由于本试验只考察3个参数:石灰、粉煤灰、细料,对最大干容重和最佳含水量的影响,故而碎石的配合比因子有3个:石灰-A,粉煤灰-B,细料-C。参考现有的各种二灰和集料级配,结合具体情况,本试验拟定因子和水平如表4。
因子水平表表4
因子
水平
石灰
(A)
粉煤灰
(B)
细料
(C)
1
3.5%
8%
18%
2
5%
11%
23%
3
6.5%
15%
28%
3.2选用正交表
根据因子水平选择正交表,选择的原则是试验的水平应等于正交表的水平,试验的因子个数应小于或等于正交表的列数。本试验属于三因子三水平试验,应选Lg(34)正交表
3.3表头设计
将因子水平表中的各因素放在正交表适当的列上称为表头设计。由于本试验的因子间无交互作用,故表头设计如下,因素A,B,C分别置于Lg(34)的1、2、3列上,第4列上为空白列。表头设计如表5。
表头设计表5
列号
1
2
3
4
因子
A
B
C
空
3.4试验方案
将试验因子和水平依次列入正交表中即构成试验方案。如表6。
试验方案表6
因子
水平
试验号
石灰
(A)
粉煤灰
(B)
细料
(C)
W1
1(3.5%)
1(8%)
1(18%)
W2
1(3.5%)
2(11%)
2(23%)
W3
1(3.5%)
3(15%)
3(28%)
W4
2(5%)
1(8%)
2(23%)
W5
2(5%)
2(11%)
3(28%)
W6
2(5%)
3(15%)
1(18%)
W7
3(6.5%)
1(8%)
3(28%)
W8
3(6.5%)
2(11%)
1(18%)
W9
3(6.5%)
3(15%)
2(23%)
4试验结果及分析
本次试验严格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057-94所述方法,对9种配比混合料做重型击实试验,得到混合料的最大干容重Yd和最佳含水量Wo。有关试验方法请参考文献[1]
4.1试验结果(见表7)
击实试验结果表7
代号
混合料配比
(石灰:粉煤灰:细料)
碎石
的含
量
(%)
5mm以下
集料的
通过量(%)
最佳
含水量
Wo(%)
最大干容重Yo
(g/cm3)
W1
3.5:8:18
88.5
20.3
7.0
2.235
W2
3.5:11:23
85.5
27
8.1
2.147
W3
3.5:15:28
81.5
34
9.6
2.089
W4
5:8:23
87
26.4
7.8
2.204
W5
5:11:28
84
33
8.4
2.103
W6
5:15:18
80
22.5
9.2
2.096
W7
6.5:8:28
85.5
32.7
9.1
2.139
W8
6.5:11:18
82.5
21.7
9.0
2.099
W9
6.5:15:23
78.5
29
9.9
2.065
4.2试验结果分析方法
正交试验分析方法有二种:一是直观分析法,二是方差分析法,其中直观分析法比较简单易懂,只要对试验结果作少量计算,通过综合比较,便可得到最佳配比和因素影响程度,但直观分析不能估计试验过程及试验结果测定中必然存在误差的大小,也就是说不能区分某因素各水平所对应的试验结果间的差异究竟是由因素水平不同所引起的,还是试验误差所引起的。而方差分析法正好弥补这个不足,是将因素水平变化所引起的试验结果间的差异与误差波动所引起的试验结果间的差异区分开的一种数学方法。本文采用直观分析方法分析试验结果,并运用方差分析法进行验证,关于二种方法的详细介绍请参考文献[2],正交试验分析方法计算结果见表8。
正交试验分析方法计算结果表8
指标
石灰A
粉煤灰B
细料C
3.5%
5%
6.5%
分析方法
8%
11%
15%
分析方法
18
23
28
分析方法
Ⅰ1
/3
Ⅱ1
/3
Ⅲ1
/3
R
Sa
Ⅰ2
/2
Ⅱ2
/3
Ⅲ2
/3
R
Sb
Ⅰ3
/3
Ⅱ3
/3
Ⅲ3
/3
R
Sc
Yo
2.1
57
2.1
34
2.1
01
0.0
56
0.0
05
2.1
93
2.1
16
2.0
83
0.1
09
0.0
19
2.1
43
2.1
39
2.1
10
0.0
33
0.0
02
Wo
8.2
33
8.4
67
9.3
33
1.1
2.0
16
7.9
67
8.5
9.5
67
1.6
3.9
82
8.4
8.6
9.0
33
0.6
33
0.6
29
基中R为直观分析法中的极差,描述试验点分散幅度的量。R值越大,表明试验点分散幅度越大。其分散程度的极差也大,那么,该因素对指标影响程度就大,对三个因素A,B,C中R值最大的因素为主要因素。结合正交表表6、表8。
Ij:为第“J”列“1”水平所对应的数据之和;
IIj:为第“J”列“2”水平所对应的数据之和;
IIIj:为第“J”列“3”水平所对应的数据之和;
S:为因素变动平方和,较大者为主要影响因素。
4.2.1最大干容重与因素的关系
通过绘制的最大干容重与因素关系图图1、图2、图3(Y轴为右侧坐标轴),可以发现,随着石灰、粉煤灰、细料的增加,最大干容重呈下降趋势,但表现各异。最大干容重与石灰用量近似线性关系;随着粉煤灰的用量的增加,最大干容重直线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大;随着细料的增加,最大干容重也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并不大。尤其当含量由18%增至23%时,下降幅度最小,每个百分含量为0.00008g/cm3,当从23%至28%,下降为0.0058g/cm3,从下降幅度看,粉煤灰是影响最大干容重的主要因素。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首先,由于在整个混合料的组成中,石灰,粉煤灰的密度小于细料的密度,细料密度又小于碎石的密度,它们含量的增加势必会造成混合料中其它组分的减少进而影响最大干容重。石灰、粉煤灰二者的密度相差不大,混合料中粉煤灰与石灰所占的比例为2:1至3:1,粉煤灰在“量”上要大于石灰的。故粉煤灰对最大干容重的影响要大于石灰对最大干容重的影响,从图中也可以发现,图2的曲线要比图1中的曲线下降趋势明显。对于细料由于它的密度大于石灰、粉煤灰而小于碎石,故细料含量的变化对最大干容重有影响但不如石灰、粉煤灰含量变化的影响大。对于整个混合料来说,5mm以上的碎石形成骨架,而石灰、粉煤灰起“填充”作用,当细料含量由18%至23%时,曲线近似水平,说明此时细料也用于填充,而当细料含量由23%至28%时,曲线变化明显,说明混合料的骨架作用被破坏,混合料中5mm以上颗粒被5mm以下颗粒代替,进而影响混合料的最大干容重。由此可见粉煤灰是影响最大干容重的主要因素。通过级差计算(见表8)因素B的级差0.109,而因素A的R值为0.056,C的R值为0.033,三个因素对最大干容重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粉煤灰大于石灰,石灰又大于细料。其中粉煤灰为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方差分析方法也证明了粉煤灰是影响最大干容重的主要因素。
4.2.2最佳含水量与因素的关系
通过绘制含水量与因素关系图,可以发现,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含水量在3.5%~5%的范围内变化较小,在5%~6.5%范围内变化较大,含水量与粉煤灰用量近似线性关系;当细料由18%增至23%时,含水量基本未变,由23%增至28%时,含水量增加幅度稍大,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从混合料的组成来看,石灰、粉煤灰的颗粒组成较细,比表面积较大,容易吸收水分,故从图中可以看到图1、图2中曲线的斜率要比图3中的大。粉煤灰是亲水性材料,持水率较高,极易吸收把持水分,工地上粉煤灰含水量可达30%以上,从文献[3、4]中粉煤灰的击实试验可以看出,含水量与干容重的关系曲线比较平缓,说明适宜压实所需的含水量范围幅度大。随着石灰、粉煤灰,细料用量每增加一个百分含量,含水量变化的幅度分别为0.367,0.228,0.063。根据这3个数据,同时石灰的比表面积要比粉煤灰的大,从这个角度来说,石灰是影响混合料含水量的主要因素,然而从二灰碎石混合料整体角度来说,粉煤灰是影响混合料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因为石灰的比表面积虽然比粉煤灰的大,但二者相差并不明显,在混合料中粉煤灰所占的比例要远大于石灰,二者的比例通常为1:2或1:3。,由于石灰,粉煤灰的比表面积要远远大于细料的比表面积,所以细料含量的微小变化对含水量的影响并不如石灰、粉煤灰明显。当细料的含量由18%增至23%时,对含水量基本没什么影响,说明此范围内混合料所含水量基本被石灰粉煤灰所消耗,当细料由23%增至28%时,含水量增加幅度很大,细料成为“多余的细料”,势必要吸收水分。通过级差计算(见表8),因子A的R值为1.1,因子B的R值为1.6,因子C的R值为0.633。三因子对最佳含水量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粉煤灰大于石灰,石灰又大于细料,即粉煤灰为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方差分析也证明了粉煤灰是影响最佳含水的主要因素。
5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指标(最大干容重、最佳含水量)与影响因素(石灰、粉煤灰、细料)的关系图1、图2、图3来看,随着影响因素含量的增加,最大干容重减小,最佳含水量增大,两个指标变化幅度随因素而异。
(2)从二灰碎石混合料整体角度来看,粉煤灰是二灰碎石最大干容重、最佳含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从相同的因素含量变化来看,石灰是二灰碎石最大干容重、最佳含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3)从二灰碎石混合料整体角度来看,石灰、粉煤灰细料对最大干容重、最佳含水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粉煤灰最大、石灰次之,细料最小。
当前较多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还未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因而不能很好的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导致有些企业领导根据经济利益需求而执行财务会计政策上有失公正。具体而言,有些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难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与资产信息,还出现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的问题,影响了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另外,目前较多的企业都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因而会以粉饰财务报表的方式增加贷款的可能性,这样又使得会计信息质量受损。然而,在虚假财务会计信息出现的情况下,外部审计部门也未加强审计,审计质量不高,加剧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2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化策略
2.1不断完善和优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开展的有效保障。针对当前较多企业存在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与无法落实的问题,笔者认为,企业要想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首先需要完善和优化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因此,企业要根据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制定适合于企业经营发展的财会制度,要建立内部审计机制、信息管理与整理制度等,通过内部控制的程序与方法规范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步骤,避免人为疏忽导致的信息错误,进而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还要通过强化会计信息质量考核,使会计资料最大限度地体现真实性与完整性。最后,企业要进行对会计制度的理论创新,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而规范企业会计信息制作制度,以建立完善的会计工作体制,确保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与准确。
2.2强化会计信息质量考核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考核是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企业要加强落实会计信息质量考核,在考核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负责人的主体作用,确保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优质。为此,企业可以通过制度的形式,约束和规范企业会计工作行为,使会计资料最大限度地体现信息的真实与完整。尤其在企业的关键发展时期吗,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更应该得到充分的保障。此外,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还需引导会计人员的工作,使其能够按照岗位分工情况如实上报真实可靠的凭证;对于企业采购过程中,会计人员要最大限度的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2.3加强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
现代社会已成为一个发达的信息社会,信息化技术在社会各领域都发挥出强大的功能效益,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企业财务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加强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促进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迅速提升。尤其在当前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现状下,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实效性,还能促进财务会计信息使用效率的提升。现代企业应该加强引进现代化财务信息技术,加强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硬件与软件的建设,为财务信息管理工作提供基本技术保障。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强信息化作业流程的制定,引导财务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进而保障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基础工作开展的质量。
2.4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策略除了要落实相关制度保障外,在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还应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建设。首先,企业领导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来端正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强化其会计信息质量意识,使其认识到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减少会计信息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其次,企业要积极开展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不断完善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新时期的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与基础业务技能等,从而降低因专业素质漏洞引起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2.5优化企业的外部会计工作环境
企业处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其经营与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巨大影响,为了提升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还须不断优化企业外部会计工作环境。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审核管理,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监管,提升审计业务的质量,进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与共享,有利于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开化与准确化。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融资机构,要积极支持企业的信贷。对于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信贷额度的支持,通过划分企业的信用评级,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3结语
【论文关键词】: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分析;风险管理;法律规制
一、金触不良资产之现状与成因
(一)金触不良资产现状
1999年底,国家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华融、信达、长城和东方,目的在于协助消化四大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19001)亿元不良贷款。2001年底,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指出,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已达18001〕亿元左右。截至2003年底,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已达20001〕亿元。据统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1990年为2952亿元,1996年达9500元亿,6年间增加了两倍多。至1999年高达18001〕亿,3年间几乎又翻了一番。国有银行在近五年间消化了将近15001〕亿元不良贷款(尤其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新出现的不良贷款总量几乎保持在原有水平上。国务院批准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是我国借鉴国际经验和方法,处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重大举措。但是,五年过去了,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总量却有增无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从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金融不良资产的成因。
(二)金融不良资产现状的成因
1.国家所有“虚位”、具体责任“真空”、金融风险意识淡薄、银行经营管理不善。
2.银行体制弊端、金融监控缺漏、银行职员素养缺失、金融犯罪问题严重。
3.银行有法不依—法治观念淡薄。
4.国企效益低下—债务转嫁银行。
5.诚信观念缺失—逃废金融债务。
6.人情关系文化渗透—银行借贷关系扭曲。
二、金触不良资产之法律规制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西方银行管理经验,健全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一)巴塞尔原则及经脸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1988年7月通过、于1997年4月补充修订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通称《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最低目标标准比率为896,其中核心资本成分至少为496。该协议出台之后,德国为首的欧共体各国纷纷响应,英国、日本等国银行均严格达标。美国银行不仅确保资本充足标准,并创造性地建立了资本风险预替系统,从而保障监管机构防患于未然,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金融业的稳健运行。1997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规定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条件、审批程序、持续监管手段以及监管权力等有关方面的25项原则。巴塞尔委员会于1998年9月针对银行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颁布的《银行内控制度的基本原则》,先后在内控文化、风险识别评价、内控措施与责任、信息及其沟通和内控制度监测等方面,规定了13项原则。同时,巴塞尔委员会在吸取一些银行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了《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报告)(关于银行透明度的建设》等文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上述一系列原则之所以日益得到其成员国与众多的非成员国的高度重视并适用,就在于这些规则和要求是巴塞尔委员会聚集了大批业内专家,针对银行金融业务数年开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深人研究的结论、对策和成果,符合国际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具有内在的科学性和外在的权威性,是巴塞尔委员会与许多国家和国际性组织共同合作的结晶。
(二)西方银行风险管理
金融业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对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懈探讨和深人研究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验。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力地促进和稳定了美国银行制度,亦先后为日本、联邦德国、英国等国家所借鉴。目前,许多国家均建立并完善了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创立和完善,丰富和发展了银行监管体系,已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行之有效的举措。
德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的VAR(ValueatRisk)风险度量法以及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等多管齐下的策略,加强金融监管,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了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真正步人金融市场可谓是刚刚踏上征程。我国加入WTO之后,商业银行无疑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市场中运作、经营和发展。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控制、减少、避免不良资产,应当认真汲取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措施,逐步提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水平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三)确立风险防范理念
学习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管理经验,牢固树立风险防范理念。金融风险防范应是整个国家、银行系统和银行全体职员共同的事业。风险管理、风险防范、风险控制的观念和意识,应根植于整个银行系统内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位职员的灵魂深处。正如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银行内控制度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所要求的,董事会、管理层与全体员工应该在银行内部营造一种“内控文化”。银行的所有职员都应该了解各自在内控制度中的作用,全面投人内控制度建设。
(一)审计质量的基本评价标准
标准时衡量事物的基本准则,也是考量工作成效,进行质量控制的尺度标准。要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来规范相关工作。第一个方面是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其是衡量相关机构在审计项目、审计组织、审计人员、审计复核、执法检查、项目考评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准则,其对审计各个环节、各项内容、各部分职责权限以及工作分工都有明确的界定,并对相关程序、人员等作出了约束。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对审计工作而言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和约束性,能够切实规范审计相关工作。第二个方面是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其主要包括了方案方法、相关工作底稿、审计数据、审计报告及意见等内容。审计业务质量是对管理质量的具体展现,是审计管理质量的直接结果。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应当切实遵从管理质量标准所界定的规则,只有在管理质量标准下制定相应的业务质量标准,才能确实保障审计工作质量标准内外统一,能够切实发挥应有的功能。第三个方面是协调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审计质量标准的关系。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对审计质量标准具有指导规范作用,审计质量标准必须遵从相关法律规定和行业标准,才能在实际运用中得到认可,进而才能被广大会计师事务所接受。
(二)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分析
审计质量控制对于审计工作来说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工作保证独立的重要基本原则,如果没有质量控制,审计独立就是一句空话,无法达成预期目的。只有通过质量控制才能使审计工作独立,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完成相关工作。其二,审计质量控制是构成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系统核心部分。单位内部控制对会计报表形成的影响,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是很重要的。不仅如此,会计师事务所自身也存在内部控制的问题,其也会对会计报表产生侧面影响。内部控制主要可以分为资产控制、会计控制和质量控制三大板块。资产控制和会计控制的内容及要求,都与普通企业无甚差别,都会受到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约束,只是程度稍有不同而已。其三,审计质量控制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会计师行业树立行业形象,赢得社会信任的关键措施。审计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相关事务所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整个会计行业的未来。
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市场环境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
从市场角度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影响着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首先是政府干预超过市场阀值。我国相关审计事务中都有强烈的政府色彩,比如新股上市,我国一直进行着计划控制,额度管理,造成相关公司的上市额度变得十分稀缺。对于股票的发行定价,也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来进行的,并没有结合市场实际。政府干预超过市场承受阀值,会造成相关公司诸多行为只是为了面向政府管理机构,而不是面向市场。公司的发展过多的遵从与政府意愿,与市场实际产生了脱节,致使在相关审计工作出现各种各样的缺陷,导致审计质量低下,质量控制工作徒有其表。第二个方面是审计工作聘任制度存在偏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控股层与管理层都是一个人,造成审计工作中原本应该存在的审计方、被审计方和委托方,缩减成了审计方和管理层双方的行为。在缩减成双方行为之后,审计工作实际上就变成了公司管理层委托审计机构对自己进行审计,所有审计数据资料都是由公司管理层提供给审计机构的。这种审计形式从根本原则上破坏了审计工作基本标准,不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行业标准来说,这样的审计结果是不应该被认可的。第三个方面是审计市场结构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运营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客户数量很少,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重心从审计工作转向了为公司提供一系列审计服务。其从性质上来说从第三方审计机构变成了公司的配套服务机构,致使相关事务所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打破了职业道德准则,通过不正当手段争夺客户资源,引起审计质量大打折扣。
(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从会计师事务所自身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造成了审计质量恶化。首先是会计师事务所组织结构不合理。参考国际会计行业而言,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主要可以分为有限责任制、有限责任合伙制、普通合伙制和独资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说,目前只有普通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两种,其中超过90%的事务所都是有限责任制。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来看,有限责任制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执业风险意识,放松了质量控制。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一般规模都不大,人数大多都在十余人左右。由于人员稀少,事务所的内部管理基本处于废弛状态。不仅缺少质量控制相关制度,相关人员也缺少质量控制的基本意识。同时由于人员稀少,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法保证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都有注册会计师在现场执业。这些内部原因导致了审计质量低下,质量控制工作缺乏。另一方面,现阶段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人员专业素养不高。我国会计从业者的整体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其主要表现在部分从业者老龄化,思想无法紧跟时代步伐;部分从业者学历偏低,对审计工作缺少足够的认识,无法在相关工作中专业地进行执业;部分从业者职业素养低下,道德防线软弱,容易被金钱击溃,为了利益而越过审计原则,甚至违法或者犯罪。
(三)对审计质量的外部监管缺乏
审计质量的问题出去会计师事务所内部问题以及市场问题,还存在监管方面的问题。外部监管不到位,致使审计质量始终无法提高。外部监管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存在多头管理的矛盾。我国在国家层面对会计行业的监管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政府部门直接进行监督,通过审计署、财政部和证监会等一系列部门联合对会计行业进行监督检查,其中财政部处于监督检查的核心地位;二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和与各地方会计师协会联合构建监督检查机构,分管各地的会计行业监督检查工作。由于国家监管部门和会计协会监管部门并没有达成监管共识,相关的监督检查标准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实际监督检查工作中使得部分监管范围出现重叠,相关制度存在矛盾,致使某些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处理。另一方面是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较低,各种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强调了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忽略了民事处罚。不仅如此,相关规定也并不具体,在实际应用中参考价值不大,无法准确对相关行为作出界定。
三、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策略分析
(一)改善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环境
改善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环境,是强化审计质量的有效措施,具体来说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减少政府部门对市场的干预。审计工作应该顺应市场潮流,给市场中需要进行审计服务的企业或个人提供服务。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减少对会计行业的干预,使会计市场从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型。对于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应该完全交给市场去做;对于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政府可以适时合理地进行干预。第二是革新当前会计审计工作的聘任制度。这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让需要上市的公司在保险公司进行财务风险投保,保险公司再委托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对相关公司进行上市审计,根据审计结果进行风险评估,以此来确定对应的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率。如果因为财务报表出现作假或漏报等情况,造成投资者产生损失,则由保险公司对投资者进行赔付。这样的聘任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双方委托的问题,增强了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可以提升审计质量。第三是调整完善审计市场的结构,这主要可以通过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加强市场集中度,将各个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联合起来形成整体。构建一个区域型会计师系统,减少会计行业之间的不良竞争。不仅如此,在构建区域型的会计师系统之后,还可以统一区域行业标准,提升整体审计过程中的执业性。同时还可以实现区域内的资源互享,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
(二)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是提升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第一需要革新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有限责任制和普通合伙制,而有限责任制又占据了超过九成的比例。在有限责任制的组织形式下,审计工作存在许多局限性。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会计行业的发展经验,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向有限责任合伙制和普通合伙制等形式转型。合伙制的显著之处在于事务所的业绩利益与合伙人的利益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可以督促事务所积极健康发展,以保障合伙人的基本利益,从而能够起到提升审计质量的作用。第二需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的管理控制,加强对审计业务的管理控制,首先需要对相关业务流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在业务承接阶段,应该重点分析评估客户委托内容的风险,将各种可能性分析在内,得出确切的风险报告。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该重点了解分析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诸如资金流转、财务报表等。在审计实际展开阶段,应该针对公司给出的相关报表数据,通过既定的审计计划,根据相关行业标准及国家规定,进行专业的审计工作。第三需要提高会计行业从业者的专业素质。提升从业者素质可以有效优化当前会计行业的人员结构,便于相关法律规定和行业准则的推广普及。首先应该提升从业者的整体学历,目前我国会计行业具有高学历的从业者少之又少,甚至有不少人员都是专科学历,这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其次要优化从业者年龄结构,多多启用年轻人,适当让老一辈退居二线,对年轻人进行培训教育。最后是提升从业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使其能够避免被经济利益诱惑,可以恪守职业准则。
(三)加强审计质量的外部监督管理
外部监督管理对于提升审计质量是不可缺少的。加强外部监督管理,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规范各方监督管理机构的权限职责。会计行业的监督管理主要来自政府和行业内部,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两方监督管理机构进行协调统一,缩减其在监督管理工作中的矛盾,在监督范围、内容和标准上进行统一,使其能够对审计质量形成协作监督管理。其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规定作出精准的界定,使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有方可依、有方必依,能够切实进行各项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同时,精准界定相关工作权限职责之后,可依有效降低以往审计工作的弹性尺度,能够避免因为规定模糊而出现误操作。
四、结束语
根据手术室工作性质,我科设立了三级查房制度,即科主任、护士长一级查房;住院总医生、住院总护士二级查房;各专科组长三级查房的管理制度。科主任、护士长不定时对各个手术间进行巡查,督促指导医护工作,特别是抢救重危患者时,科主任、住院总医生和护士长、住院总护士至少要有一人在场负责组织,安排或加强医护人员参加抢救工作。健全和落实“三级”查房管理体系,使每个手术进行过程中随时有人巡视,可以协助麻醉医生、巡回护士对患者的安全管理,发现漏洞及时纠正处理,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
2严格执行手术室各项查对制度,注重环节管理
手术前如遇物品准备不齐、巡回护士对患者的情况不了解或应变能力欠佳,手术医生或麻醉医生的不时催促,护士就可能出现忙、慌、乱现象,极可能出现手术摆放不当、手术部位错误和物品清点不认真、查对不严导致物品(纱布、纱垫等)遗留在患者的体腔内的可能。因此,手术准备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应重视术前访视,要求护士必须在手术前一天到病房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使护士对手术患者的病情、手术方式、手术部位及手术所需物品,做到心中有数,手术时才能主动配合,认真落实各项查对制度和操作规范,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操作训练,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严格执行手术室“三方”核查制度,麻醉手术开始前,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巡回护士共同查对手术患者相关信息,巡回护士、洗手护士、第一助手认真清点纱布、纱垫、缝针等,并做好记录。在接送患者途中,注意给患者保暖,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防止患者跌伤等等诸多环节都应严格把关。杜绝不良事件,差错事故的发生。
3实行人性化管理,提高护士团队意识
3.1根据护士的不同年龄、业务水平合理搭配,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实现弹性排班,遇手术时间较长、或手术护士有身体不适不能继续配合手术时,可酌情安排人员换班;中午安排人员换班吃饭,尽量避免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只有精力充沛,才能精力集中,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保证手术安全进行[1]。3.2一台手术须由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手术护士等组成的团队来共同完成,团队中每一个成员在整个手术中所担责任有所不同,如因角色心理差位等原因导致相互配合不默契、沟通不畅,将直接影响手术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手术患者的安全将得不到保障[2]。因此,手术室护士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术前主动与外科医生、麻醉医生进行沟通,了解手术方式,特殊物品及其器械的准备,尤其是新开展的手术,了解外科情况的同时还应了解麻醉方式、手术等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才能配合默契。手术室护理团队之间应做到“三互”与“三责”,“三互”即业务知识互相学一学、好的经验互相传一传,工作学习相互促一促;“三责”即本职工作我负责,患者安全我有责,科室安全我尽责的团队精神。加强手术室医护沟通和安全管理,对提高工作效益和保证患者手术治疗的安全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加强无菌操作管理,提高慎独能力
4.1手术室是执行无菌操作和预防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场所,所有医护人员都应严格执行消毒灭菌隔离制度,科学合理安排手术,接台手术应遵循优先安排重危手术或年龄较小(婴幼儿)、老年患者,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手术的原则。手术进行过程中如出现大出血、伤及重要脏器、心脏骤停等意外情况时,手术医生集中精力处置突发意外情况;或因手术时间较长,致手术人员出现疲惫状态,都可能不经意间违反无菌操作,器械和巡回护士应及时制止并纠正,防止人为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