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周国平人生哲思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相约周五,分事阅读交流
从作为零星的课外活动开始,到今天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教学模式。讲台成为学生展示的平台,交流是社会百科的传递。这个平台以指引阅读、开拓视野为主,以文史明智、提升素养为旨。
阅读交流课连续六年开设,由课外引导进入课堂教学,由教师包办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由纯文学作品发展为人物传记专题交流、社会新闻评论阅读交流,由日常行为的教室走向公开课的舞台,由随意的教学行为变成有目的的课题引导,其间挑灯夜读来备课,见仁见智共交流,可谓趣味无穷,挑战无限。我坚信,身为语文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是我肩负的责任。
二、回归本真,教师训练有序
语文教学就是由阅读和写作两大块构成。美国学者就阅读和写作进行了大量实验。一个是阅读班,一个是写作班,阅读班就让学生大量读书,作文布置得较少;写作班教师不断地讲授写作技巧,大量练笔。实验测试结果是两个班写作能力相当,阅读班里写作能力普遍更强。写作技巧不完全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建立于学生阅读积累。所以抓住根本,应该是阅读。
阅读了李希贵老师《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中写到《阅读不等于看书》,令我沉思良久,深受启发。他在对美国各所中学做了访问考察后写下此文,令我惊叹国外的中学母语教师对阅读重视程度之深,而在阅读引导上所下的功夫真是细微具体,令人敬佩。阅读不等于看书,阅读要质疑,要思考,甚至可以猜测、假想,然后才能有感悟、体验,这样的效果,仅仅靠“看书”是无法达到的。
当孩子开始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不能坐视旁观,必须通过问题探究来引导阅读。特别要注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询问、指导、解答、鼓励等方式,走进孩子们的阅读世界。李希贵老师介绍的教学流程就是分三个程序由浅入深地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分成阅读小组,共同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体验,交流不同的想法。教师要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图书,并鼓励学生写好阅读记录。这些具体可行的做法值得我借鉴,由此我也开始了阅读交流课的实践探索。
兰、兴趣为题,强化阅读监督
阅读需要引导。而不是一句命令。爱你就要了解你,在亲近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如果你和儿童谈论《喜洋洋和灰太狼》,他一定和你有说不完的话;如果你和半数高中生谈论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她一定视你为朋友;如果你遇到了一个“韩寒”迷,最好先读读韩寒的作品再做发言。
阅读首先需要教师引领。教师可以率先为学生开设阅读交流课,再放手让学生主持并组织阅读交流。课堂内容多以学生关注的话题展开,话题有名人传记的影响、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谈阅读体会、探讨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流行的原因、周国平作品探讨、电影文学的艺术魅力、如何看待青春文学,等等。
其次要有阅读监督体系,通过学生撰写读书感想、总结阅读课的反思、设计阅读问题、定期开展读书问卷调查等手段来督促学生。在对实验学生所做的调查是,在教师引导下每学期学生平均可阅读10本书,最多的学生可达到30多本,最少的学生也能达到6本。如今学生写作言之有物,视野也变得越发开阔。最可贵的一点是,学生在这种开放鲜活的课堂里,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表达流畅生动,态度自信大方,思想渐趋理性。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阅读交流课的教法,不断总结反思得失。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求教师自身有较大的阅读量,教师引领起着重要的作用,读书就成了备课的一项任务。教师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学生交流阅读周国平哲理散文《人生哲思录》、《人文讲演录》、爱默生的《爱默生人生十论》、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马克·奥勒留的《沉思录》、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曾子墨的《墨迹》以及毕淑敏的散文作品,学生纷纷买书效仿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仅仅阅读文学作品是远远不够的,我在网上邮购了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美学原理》等一套美学著作、“百家讲坛”系列书籍、传统文化研究著作等;教育学与心理学是密不可分的,仔细阅读了高校心理学专业书籍《心理学与生活》。读书交流课构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开设这样的课,对教师自身始终是一种挑战,你不知道互动时将会出现什么观点,教师是主持人,是引导者,是杂家,需要游刃有余地控制课堂,需要快速应变的教学智慧。
四、方法引领。指导有章有法
阅读交流课的开设带来了一系列良性效应,学生写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阅读理解水平也有很大提升。面对着一群阅读疯狂的学生,我一次次感到青春的激情。
学生以此为榜样,广泛阅读书籍,阅读教学模式还将会进一步完善,引导更多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读书实践。我的阅读教学也逐渐形成了清晰的三步骤:高一是疯狂阅读,形成头脑风暴,广泛阅读;高二是理性阅读,形成思辨能力,方法引导;高三是鉴赏阅读,形成鉴赏能力,专题对话。
我逐步完善了阅读交流课的结构。分成阅读小组,鼓励学生之间分享各自的阅读体验,交流不同的想法。对可能有阅读障碍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要在小组合作中阅读,共同讨论、分享收获。特别是对大家遇到的不同问题,必须提出来,以求得解决。形成了如下阅读课交流过程:首先叙述书的来历,交代阅读原因;其次概述书的内容,提及作家影响;再次鉴赏文学价值,分析表现技巧;最后畅谈个人感受,点明思想启迪。
叙述书中的内容,尽可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接下来设计一些问题。最后要求学生打开阅读记录本,写下时间,然后思考;你今天学到了上次没学到的什么?你今天真正感受到的乐趣是什么?
五、阅读回音,追求终身发展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需要教师不懈坚持,沉下心来,和学生一起不断提升素养,修炼自身的鉴赏能力。阅读交流课受到了家长学生的欢迎,鼓励的话语成为了我继续探索的动力。一位家长打来电话,“孩子上高中爱上读书,性情变得沉静了,不象原先那么躁动。都快期末考试了,孩子还看课外书看到一两点,端着周围平的书直叫好,老师能不能劝劝孩子别再看了。”已毕业的学生留言,“老师,每次阅读交流课后,你推荐的书就在班里普及。家里书柜上有三分之一的书都是老师推荐的。就要说再见了,很多都已淡忘了,永远忘不了的是老师带领我们阅读了那么多的好书。您让我懂得文学,语文课给予我享受。您用最柔软的心教我成长,用深邃的思想引领我成熟。”在全市高中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同行们纷纷予以肯定与赞许。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教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54-03
在我国,随着大学生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强,大学生在学业、就业、情感、家庭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大部分学生可以游刃有余的按照自己的计划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目标,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没有采取合理的方法来释放各方面的压力,他们往往会陷入各种困境中不能自拔。据《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大学生出现焦虑症状,12%的大学生存在敌对情绪。[1]“郁闷”一词已经成为大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字眼,心理方面的疾病已悄悄入侵校园,并有愈演愈烈的倾向。面对这一难题,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生命教育显得无比重要。
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最早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这主要是针对吸毒、艾滋病、自杀及暴力事件等侵害生命而开展的教育。[2]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让生命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在国外,许多国家都开展了生命教育,如美国、日本、英国、新西兰等。在中国,香港和台湾是生命教育发展相对较早的地区,而大陆地区大概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生命教育开始研究,因此,发展也相对缓慢。[3]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郑晓江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生命入手,进一步认识人的社会生命,帮助他们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使受教育者通过丰富的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完善道德品质,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命。[4]他还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三点:重建生命的神圣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协调好生命与生活的关系和正确处理现实中的问题。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什么?也许大多数学生及教师都会认为,生命教育即是对“自然生命”的教育,其实并非如此。生命教育中的“生命”不仅仅只包含“自然生命”,它更多的应该是指“人文社会生命”。如果你追求的仅仅是“自然生命”,那和动物的追求就没有差别了。“人”之所以为“人”,更多的是在于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学习各方面的知识,陶冶情操,进而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所以,生命教育除了是对“自然生命”的教育,它更加注重“人文社会生命”的教育。现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更多地应该是为大学生们构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让他们能有更多的价值追求,探讨生命的意义,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达到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和谐。
二、大学生命教育的目标
2013年4月,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的投毒案;2013年6月,复旦大学本科生跳楼自杀身亡,以及2004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这些事件均对社会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些血的事件令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在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为中国人民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夏明翰同志,我们在小学课本中就学习了这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豪迈气魄。在21世纪的今天,被誉为“最美女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何小同学,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里,她还想着别人――捐献一肝二肾,挽救了3名年轻人的生命。“信仰是内心的光,他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走,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一辈子浑浑噩噩”。[5]赵春霞谈到了生命教育对大学生重要的意义,如生命教育可以塑造健全人格;培养仁爱精神;增强责任感,激发自我实现欲和提高抗挫折的能力[6]。所以,大学生命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信仰,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及情感观,制订好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拼搏进取、艰苦奋斗,不断让自己的人生在社会上发光发亮。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措施与建议
生命教育关乎一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本文建议高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大学生生命教育,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一)个人方面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使一个人幸福的主要是他的性格,而非外在的生活条件。所以,应当培养学生好的性格。同样,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与学校、家庭、社会密切相关,但最终起作用的是他自己。不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因为这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选择,自己决定自己。
1.提高对生命教育的认识,理解生命教育的真谛
目前,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往往比较浅显,更多的是停留在应急安全教育及“自然生命”教育的基础上。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基本上都是90后,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依赖性强,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不强,抗压能力比较弱。就业竞争的压力和各种社会压力犹如一座座大山压在大学生的肩上,当某些学生遭受到困难而又无法解决时,他很有可能就会步入歧途。为此,作为一名合格的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以十精神为契机,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生命价值观,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学习上,除了要加强专业学习外,还要志存高远、努力拼搏、奋勇向前,不断给自己充电,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在工作及人际关系处理上,要加强合作,公平竞争,和谐相处;在情感上,学习正确的性知识,树立健康的性道德观。
2.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俗话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当看到别人获得鲜花和掌声时,有些学生时常会感叹道:“老天怎么这么不公平,怎么我就得不到,成功不了呢?”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即使机遇来到你身边,你还是抓不住。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时,应该艰苦奋斗,加强学习,这样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可以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不轻言放弃。
(二)学校方面
作为高校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开展生命教育。
1.领导重视,加大宣传,提升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众所周知,目前有不少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由于不健康的心理所导致的一些问题时有发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是生命质量好的保证。作为高校,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师生为宗旨,加大宣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同时,教师本身要具有积极健康的生命意识,用自己的青春蓬勃的朝气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真谛,珍爱生命,实现人生的价值。
2.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在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基础上,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在教学目的上,要让学生掌握生命教育的意义,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尊重生命,爱惜生命,不能因为一时找不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而选择放弃,也不能一味的追求某种价值而不顾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同时,也可以通过在讲授专业课的时候适时渗透生命教育,例如在上专业课时,就可以插入一些生命教育知识,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区服务,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生命的真谛。[7]此外,还应该以德育为中心,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相关教学活动中。如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作为本科生班导师,笔者召集全班学生集体学习有关艾滋病的基础知识(如艾滋病的发生、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等),培养学生关爱艾滋病病人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3.提升教师内涵修养,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素质
教师素质问题是一个关乎生命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其健康成长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的引导。缺少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成长就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生发点。因此,教师生命教育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水平,进而决定着生命教育的成败。杜威说:“所有其他的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身为高校教师,应该具有发现生命美的意识,具有感受生命美的心灵和引导学生追求生命美的能力,我们应该珍爱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引导学生追求生命和谐之善,帮助学生实现幸福的人生。[8]
4.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
大学生在面对考试压力、毕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家庭压力等问题时,往往会出现“厌学”、“不自信”、“不知所措”等负面情绪。这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爱护,通过谈心,了解学生们遇到的问题及困难,根据平时所树立起来的情感关系,开导学生,为其提供心灵救助,帮助其从危机中看到希望,用的辩证方法来看待喜怒哀乐。
(三)家庭方面
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除了要供养子女吃穿外,更要注重子女的教育问题。在现代大学生的家庭中,随着家庭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父母因工作忙而无暇顾及子女教育等问题频频发生,这些都会在无形当中给子女带来伤害,导致他们会形成一种非常消极的情感理念。高校是一个供学生独立学习、生活的地方,需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情感控制能力等。如若他们在学校中遇到一些生活、学习或情感上的问题,这时他们会显得束手无策,进而产生一些愤世嫉俗的思想,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至关重要,父母应该为子女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应该以忙为借口,忽略子女的教育问题。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通过每个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及生活环境。
[ 注 释 ]
[1] 张怀民,万小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9.
[2] 庞秋月.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与课程设计探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4):47-49.
[3] 肖凯,张杏.当代大学生生命观调查研究[J].学理论,2013(8):98-99.
[4] 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3):30-32.
[5]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6] 赵春霞.生命教育:21世纪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2):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