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

第1篇: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 护理 就业

近年来,在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问题中排序在前几位的重要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为深入了解护理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心态,我们于2008年11月对我院近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以利于今后就业工作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湖北中医学院护理学院护理学本科2006、2007、2008届毕业生339人,女336人,男3人,年龄最大26岁,最小22岁,平均23.5岁,学制为五年制。

1.2 方法 采用我院近三年公布、统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资料。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另外,对在武汉市就业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就业状况满意度、择业心态。

2 结果

护理毕业生就业情况见表1。护理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且呈现出以下特点:(1)参加工作的护生人数远远大于考研究生者;(2)就业主要集中在中等以上城市;(3)就业单位主要选择医院;(4)就业方向比较单一。通过访谈,我们感到毕业生普遍对能在临床从事护理工作感到满意,但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待遇低和今后升迁感到茫然和无奈。

3 护理毕业生就业特点的原因分析

3.1 护理人才需求量大 尽管近年来护理人才培养不断扩大,但是根据社会对护理的需求,护士数量仍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每万人拥有护士数为7.6人,这与发达国家如美国(71.4/万人)、日本(41.7/万人)相比差距很大。另外,为完善初级卫生保健和满足人们对健康多方面高层次需求,护理人员与医生在数量上的比例应达到2∶1或4∶1,而我国目前只达到1∶1左右。因此,为实现WTO“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护理人员。本院近三届本科护生的高就业率也证明了这点。全国政协委员王智琼委员表示,我国目前护士总人数相对于13亿的总人口来说,这一数量还远远不够,我国护士仍然严重缺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护士与总人口的比例约为千分之五,而我国这一比例只有千分之一,以此计算,我国尚缺数百万名护士。整整一百万护士的巨大缺口,显然,医疗领域也同样出现了类似于“民工荒”的“护士荒”。有人认为“护士荒”缺口达百万是医改不成功的另一标志。表1 近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3.2 卫生服务需求高 为了使卫生事业发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本科层次护士充实到临床第一线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随着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系统化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对护理人才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为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新护士时优先录用本科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

3.3 护生专业思想较稳定 本调查显示,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临床护士这一职业,说明护生通过5年的学校学习、临床见习和实习,专业思想逐渐稳定。也有部分毕业生选择了护理教师及其他职业(主要指国家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虽然这一部分毕业生占的比例很小,也说明护理毕业生正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调整着自身的选择,但也不排除个别毕业生厌倦护理工作想改行的心态。

3.4 择业中向往城市心态 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经济收入的高低也成为毕业生选择职业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毕业生最理想的工作单位位于地市级以上城市,只有少数毕业生愿意到乡镇农村。这种向往城市,不愿到农村基层的心态,与我国农村基层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现状背道而驰;这样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淡漠社会责任的倾向,增加了就业难度。很多县市级医院已有明确的用人意向,可我院学生却不愿签约也说明了这点。

3.5 提高学历层次受现实的制约 由于目前研究生公费名额相对较少,而大部分毕业生又来自农村,经济条件相对不好,加上护理本科层次毕业生不太多,就业形势好。另外,将近20年的寒窗苦读使学生们身心疲惫,考研需要大量的精力、财力和足够的耐力情况下,大部分护生选择毕业后工作而非考研究生。

4 建议

4.1 加大改革力度,为毕业生就业做好指导和服务

4.1.1 领导重视、政策支持是做好就业工作的保障 就业工作是护理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用人单位对护理本科教育培养工作的检验。学院应有相应的经费与政策支持,让各院系走出去、请进来,定期与各大医院护理部主任沟通,了解进人情况。每学期到医院了解学生实习、就业情况,听取用人、临床教学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友谊与信任。

4.1.2 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加强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就业指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实习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过渡时期。毕业实习生往往从实习中了解自身职业的社会价值,感受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从而促进学生做出今后职业就业展望和择业,确定今后职业的奋斗方向。在毕业实习期间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会影响到护理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进一步加强毕业实习期间的就业指导,适时调整集中教育内容,突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探索适合就业工作需要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多途径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转贴于

4.1.3 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 现代护理观要求护士向服务对象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整体护理,护理场所从医院扩大到社会、家庭。为适应21世纪人人都享有卫生保健的需求,护理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更加优化。一方面,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及公共卫生知识方面的内容;根据市场需求开设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临终关怀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涉外护理等方面的专业课;护理教育应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大力加强。在访谈中,很多毕业生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待遇低和今后升迁感到茫然和无奈,这最终将影响护理人员专业思想的稳定,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用人单位应特别重视的问题。

4.2 护理专业毕业生应努力完善自己

4.2.1 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 各级各类各层次都在扩大护理专业的招生,另外护理成人学历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也在进行现有护理人员的学历提高和技能培训工作。因此,护理专业毕业生更应提高综合素质,包括提高心理素质、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4.2.2 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主动性 社会形势的发展、就业环境的变化,要求护理专业毕业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大胆地、主动地寻找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如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找准自己的定位。

4.2.3 调整就业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期望值过高的倾向[2]。一方面,用人单位的期望值是按照利润最大化要求来选择人才,有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倾向。而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就业期望值过高,追求实现自我的最大化。护理专业毕业生比其他医学专业就业形势好,就使得毕业生缺乏竞争意识,没有紧迫感,普遍把择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医院、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反

映出毕业生追求高薪、舒适、名气的心态,导致就业的期望值居高不下。毕业生及其家长对到基层或边远地区就业准备不足,这在今后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下会错过很多就业机会。另外,湖北省的医学教育资源丰富,在近几年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中,护理学专业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的竞争愈加激烈。我们必须对护理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正确的认识,认真思考,确立对策。在高等教育中,应对学生的定位、专业技能上给予引导和指导。

4.3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 今后根据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就业意向状况,加强非医疗单位就业信息库的建设,扩大就业渠道,满足不同毕业生的需要。同时要加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信息库的建设,使内容更加完善和具体,以提高就业推荐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第2篇: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 职业素质;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3-0045-03

随着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管理、技能和服务等各类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实际上,一边是社会体育岗位的巨大缺口,另一边却是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的不断下滑,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率低、岗位流动性大等问题比较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社会体育岗位需求分析和改革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两方面入手。

一、我国社会体育发展对人才职业素质需求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始终处于一个长期的社会转型之中[1],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鉴于缓解工作压力、放松身心、休闲旅游等方面的原因,特别是老龄社会的到来,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主动进行身体锻炼的意愿空前高涨,各种形式的社会体育健身活动层出不穷,这是我国社会体育大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以社会体育为载体的各种复合型体育产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新形式,形成了庞大的新型社会体育行业群体。新型的社会体育行业由于其他经济产业的加入,与原有的社会体育企业在经营目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经济增长点等多个方面有了根本性的区别,对于从业人员也从单纯的注重体育技能要求,转变为对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另外,由于体育产业经营方式的分化,社会体育岗位的职业要求也日趋细化,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纵观社会体育人才职业能力的构成,除体育健身知识,运动训练技能外,还需要具备服务、营销、沟通、团队等多方面能力。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当前社会体育对人才的需求除一般性的职业能力外,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成为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的前四位职业素质[2],其中服务意识、沟通能力、营销手段和团队意识等职业能力的强弱是衡量社会体育人才职业能力的重要标准,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来完成。

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发展现状

(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

截至2014年,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涉及专门院校、师范类、理工类等各种类型高校。各校的培养目标侧重点虽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服务于各种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方面的[3]。在培养方向上,社会体育专业从原有的体育健身指导扩展为康复保健、体育营销、体育管理、体育媒体、户外运动等多个专业方向,与社会体育行业的发展契合愈加紧密。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重视不足,导致学生对于社会体育行业的职业需求和认同度不高。另外,由于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体育项目的发展及变化周期明显缩短,学生掌握的社会体育知识和技能过时较快,学生就业后经常出现知识陈旧、落后等现象。

(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学术教育理念导致高校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社会体育专业在开设之初,所有的课程设置方案及教学环节安排都是借鉴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体系制定的,课程体系和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上是一致的。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对于实践教学投入依然不足。对于实践教学不重视,导致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及考核制度不完善。调查发现,大多数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数不到总学时数的20%[4];没有完善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缺乏与技能学习相匹配的阶段性实习环节;对于学生就业观念培养不重视,导致学生对于社会体育岗位的职业需求较低,对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差,抵触情绪大,常常应付了事;实习环节的考核过程及标准不明确,随意性大,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践情况。

三、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职业素质的构成

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劳动者内在的、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的形成主要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和自我提高等途径形成和发展[5],一般可分为专业职业素质和非专业职业素质。专业素质主要指与从事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和技能,非专业素质是指除专业能力之外的职业文化知识、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心理及人格等,非专业素质往往更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特征[6]。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出口,如何将大学生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转化为高水平的职业素质,是衡量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社会体育岗位加工和服务的对象不是某种产品,而是具有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自我意识的人,单纯的具有体育专业素质并不能胜任这一行业的职业需求。从社会体育行业的发展及岗位的职业特点来看,对于从业者的服务意识、沟通能力、营销手段和团队意识等职业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综合职业素质的高低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大量的职业实践来完成,因此,必须对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建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建立分阶段、分层次的实习模式

体育专业职业素质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原有的专业素质实都放在第四学年来进行,由于学习的体育知识和项目比较多,时间过长会出现遗忘和技能退化现象,影响到专业实习的质量,另外,体育技能传授的方法、手段和技巧的形成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以上原因,将专业素质实习由原先的集中实习改变为分阶段实习,和专业教学体系各个阶段相结合,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相结合,利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实习,在巩固提高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专业职业素质。

服务意识、沟通能力、营销手段和团队意识等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以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经历作为基础,因此,要把大学生放到完全的社会实践环境中进行锻炼和培养,在不断的尝试、挫折、总结和反思中去获得实践经验,形成自我职业兴趣、职业心理和生涯规划能力。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按照先校内后校外、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分阶段、分岗位进行有目的的职位实习,教师要跟踪了解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情况和特点,协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早为就业做准备。

2.建立学生实习评价体系和档案制度

建立大学生实习评价体系,对每一次专业技能实习和管理、营销等岗位实习进行评价分析,并形成文字材料,提交给学院教务部门。评价体系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校内指导教师评价、校外指导教练评价和校外实习基地领导评价,从各个角度对于大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对于学生的实习体系进行总结和修正,使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教学与专业发展相适应,形成一个闭合的实习教学系统。建立学生实习档案制度,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和评价结果全部归档保存,并定期和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各项素质情况及特点,预期能达到的效果是什么,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做好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同时指导学生改进不足,提高各项职业素质。

3.重点建设校内外社会体育实践基地

校内社会体育实践基地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职业培训的第一站,学生专业技能的实习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基本上要在这里完成,同时对于各种管理和营销等岗位进行初步了解和实践,因此,校内实践基地是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做好校内社会体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规划,确定建设原则。第二,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建立不同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实践基地的运行效率和教学效果。第三,引进俱乐部管理模式,构建俱乐部经营团队,以在校学生和教师为营销和服务对象进行实际运营,重点培养大四学生的各种职业素质和积累实践经验,为最后的就业做好准备。最后,依托校内社会体育实践基地建立短期培训及年轻教师轮换培等制度,促进专业教师队伍知识、技能的更新和替换,保证专业教学质量。

校外社会体育实践基地建设要在与健身俱乐部合作的基础上,扩大实践基地合作范围。要根据所在地域特点和经济发展现状,选择就业需求大、就业质量高、职业生涯长久的社会体育行业企业作为合作对象。例如,随着滑雪项目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冬季旅游的新特点,东北地区应把各个大型滑雪场作为实践基地建设的主要合作对象。同时,对于社会体育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判断,掌握社会体育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不断调整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另外,要加强公益性的社会体育实践基地建设,如与体育管理部门合作建立若干小型实践基地,为社区体育服务,为中老年健身群体服务,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参 考 文 献

[1]雷艳云,李艳翎.社会转型期中国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28):8-11.

[2]陈雪娟,牛小洪.我国健身市场人才需求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研究[J].体育与科学(35):80-84.

[3]汪爱平,范洪彬,李焰,张勇斌.我国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85-87.

[4]田英,郑玉霞,李凤娟.论高校社会体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139-141.

[5][6]许启贤.职业素质及其构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4-17.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Quality

Qu Honggang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and formation of students majoring social sports should be based on abundant practical experience. It is foun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link is very weak an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s lack in the major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Cultivating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based vocational quality cultiv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ged intern mode layer by layer, build social sport practical base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school, and introduce club management mode and public sports services. Meanwhile, the teachers should follow students and understand their vocational quality situation. Based on that, it is also essential to establish the intern evaluation system and file system for students, guid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mselves, and improve the vocational quality.

第3篇: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

1 明确办学定位,立足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们紧紧围绕适应现代医学服务模式变化的办学理念,及时把握新形式下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变化,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抓住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这个良好的机会,将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社区卫生管理于一体的应用性人才。以引导毕业生到乡村和其他医疗设施不足的社区从事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从而拓展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出路。

2 进行临床医学专业的设置和调整

临床医学专业在我校是一个老牌专业,办学历史悠久,1975年起逐步举办了临床专业普通大专班、初中起点五年制临床高职大专班、高中起点3年制临床高职大专班;为了适应城乡社区医疗的需要及市场竟争,自 2000年起我们及时从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分流出口腔方向、妇幼卫生方向、医学美容方向 3个专业。

3 调整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以满足广大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

根据市场要求及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要求,我们调整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将所有课程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临床医学三大模块,增加了《临床预防》、《社区健康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管理》、《综合技能训练和多站考核》、《就业指导》等5门课程。同时加大了实验课时的比重,使实验课课时占总课时的50%以上,将诊断技术、相关临床操作技能和常用护理技术组合为综合技能训练和多站考核,并安排了两周的社区医疗实践。《社区健康教育》侧重在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社区预防保健能力,《临床综合技能训练指南》密切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的操作技能考试要求编写,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4 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性教学创造条件

实践教学是高职学院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我们加快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设置了专业课实验实训室、模拟病房、重症患者抢救室、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心肺叩诊触诊多媒体仿真教室、ICU室等,还装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科实践训练模型。创建了一所3级附属医院,并与5家县、市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实验实训课开出率达99%以上。

5 实施临床医学班到医院临床教学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在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强调,要坚持校内外结合,做好全面规划,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和进行综合教育训练的课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因此,我们实施了临床医学班到医院临床教学方案,很好的完成了与各教学医院的医教合作,为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实用性人才打下了基础。

6 建立了社区及农村实习实训基地

为培养适应城乡社区初级卫生保健所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 我们建立了多所镇医院社区实习实训基地,安排了2周的社区医疗实践。让学生直接面向社区、面向农村,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创造了稳定的发展空间。

7 进一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遵照医学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我们狠抓了临床医学实践性教学的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在教学计划上增加了20%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了综合技能实训课及社区实习课,加大实习前强化训练的力度 :我们把实验组从每组18~20人减少到10~12人,便于手把手的带教;凡是方便在自己身上操作的实验,我们采取同学互相在自已身上模拟操作;改变了操作考试的方法,变全部操作结束后抽签考试为每项操作后均考试,使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大大提高;为保证见习质量,我们采取了课前动员,课中测评,课后总结的三环节见习教学法,保证了临床见习质量,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8 实施“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已成为高职教育办学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我系将职业资格培训引入专业教学,实施“双证书”培养,建立了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所,分别对妇幼保健员、保育员、医疗临床辅助服务员的初、中级进行职业资格鉴定,鼓励临床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考核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9 引导学生社区医疗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学习

第4篇: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多样化合作教育 产学合作 应用型大学

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已受到当前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制约学校持续发展的瓶颈,有关部门必须对此下大力气研究,尽快缓解这一问题。近几年来,北京联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直较好,2003年至2006年,北京联合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588人、3385人、4128人、4722人,就业率分别为94%、97%、96%、96%,均高于北京市高校的平均就业率。毕业生就业情况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北京联合大学多年来坚持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方向,坚持产学合作教育的道路。从宏观上看,北京联合大学合作教育的规模较大,近几年学校先后与106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的合作教育有着明显的多样化趋势。

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为典型案例,分析建设多样化合作教育的意义和基本建设原则。

一、多样化合作教育实例

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的基本理念最早出自于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内涵是:“合作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career oriented)的教育模式,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早地具备进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在 2000年对合作教育的解释是“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根据国外专家们的解释,这里的“合作”是指学校、学生和雇主三方的合作,这里的“工作”是指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真实的工作(real work experience)。根据上述合作教育的内涵解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和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把合作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和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多样化的产学合作教育。北京联合大学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北京联合大学多样化的合作教育,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作层面多样化

1.合作建设学院。北京联合大学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了多个学院,如1989年,学校与北京焦化厂进行合作共建化学工程学院;2000年,学校与人民日报所属的北京诺贝广告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公办的广告学院;2001年,学校与中国残联合作创建了北京第一所高等特殊教育的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又与香港著名爱国企业家李嘉诚先生及其下属的香港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集团合作,创建了北京听力语言康复技术学院;2004年,学校与网通集团合作创办了网通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2.合作建设专业。学校现有专业中,绝大多数与相应的行业、企业建有合作共建关系。如: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全球华人保险行销集团等企业合作共建“保险营销”专业;与北京市档案局合作共建“档案学”专业;与中华老字号企业——同仁堂集团合作创建“制药工程”专业;与顺义区和北京现代汽车控股公司合作共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等。

3.合作建设课程。北京联合大学与行业、企业合作,广泛开展课程建设。机电学院与企业合作完成了《生产线与维护技术》等10门工程训练课程的开发建设,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广告学院组成“双师型”教材编委会,第一批《应用广告原理》《创新思维方法》等教材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批《企业形象导人》《广告设计与制作》等四本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近期也已出版。师范学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吸收了美、英、法、韩、日和香港等服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增设了“服装品牌设计”“服装展示设计”“服装参赛设计”等与产品、商品、市场真正结合起来的课程。

4.合作进行教学内容与考试方法改革。北京联合大学在应用性教育的教学与考试改革中,普遍纳入了行业标准。学校成立了考试中心,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项目培训与考核。现在许多职业资格标准已成为专业教学要达到的必须要求,成为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内容和行业认证的实践条件训练后,就可以获得行业颁发的“化学检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职业资格证书。服装设计专业以课程方式组织学生参加行业举办的大赛,连续多年获得国际性、全国性大奖。烹饪工艺与营养、物业管理、秘书等专业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或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并首先将制定的标准作为自己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考核的必须要求。

(二)合作模式多样化

1.全面合作办学模式。学校在专业调整、教学计划制订、课

程建设、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与企业的全面合作。与企业共建的学院大多采用这种模式。例如,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的院长由人民日报诺贝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亲自担任,在北京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北京广告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作为总经理的院长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与条件,进行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没、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各项建设工作。

2.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是这一模式的代表。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围绕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学院的课程建设,借重于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总结企业的实践经验,概括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构成样式,开发出创新的课程。学生的实践训练不仅是到企业参与接待、管理和经营活动,还参与企业的科研题目。学生与企业合办了管理咨询服务公司和专业培训学院,通过面向行业培训的合作项目,不断丰富和深化合作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3.“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北京联合大学校内较为多见的一种合作教育模式,其别突出的有机电学院与顺义区及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双方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企业定向接纳专业毕业生,落实了毕业生就业。

4.“双证书”合作模式。学校与行业合作,将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考核纳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和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如应用文理学院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英合作项目办公室合作建立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NVQ(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的“行政管理”国家职业标准考评中心,将“行政管理”资格标准纳入专业的教学计划,对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内涵相衔接与对应,毕业时学生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三)合作渠道多样化

与北京联合大学合作的对象有国营、私营、中外合资、外国在华、境外的行业、企业;有教育、科研等事业单位;有国家机关、政府部门等。合作教育打通了学生今后就业的渠道,通过这样的合作使学生及早地具备了进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如应用文理学院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实习都安排在北京市各区县法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律师事务所等长期合作的单位,学生毕业后有相当大的比例留在这些单位,许多人已成为业内的精英和骨干。

(四)合作内容多样化

合作内容主要有:合作建设学院,合作建设专业、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研究院所、合作建设培训中心、合作建设分校区、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合作完成科研项目、合作培养研究生等。如:应用文理学院“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专业利用产学合作的渠道,创办了“首都购房在线”网站,直接参与北京市房地产交易与经纪服务。

(五)合作形式多样化

学生去合作单位进行实习、实训的方式有定岗、顶岗、轮岗等多种。实习考核的方式有撰写市场或社会调查报告、撰写实习报告或技术策划书、由实习单位写出实习鉴定、由实习单位填写综合测评书、完成毕业设计等。

(六)合作功能多样化

合作建设项目的功能经不断开发,具有多样化功能。北京联合大学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开发后,不仅是“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基地”,而且成为“企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企业技术难题研究基地”“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资格认证的鉴定基地”,等等。如旅游学院餐饮实训基地不仅是“烹饪工艺与营养”“餐饮管理与服务”等专业的实训基地,还是提供学院师生和来宾享用正宗西餐的场所。

二、多样化合作教育的意义

大量实践证明,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进一步说,多样化合作教育对于全面推动应用性教育的发展和加快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一)多样化合作教育更有利于提高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的能力

缩小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人才之间的差距,培养出适应性强、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性教育要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各种市场调查和社会人才需求预测,为学校对应用型人才规格的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提高了应用性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但是,市场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毕竟属于宏观层面的信息,且往往带有某种局限性和滞后性。传统概念的合作教育触及社会面较窄,且深度不够。社会经济的发展,质量、效益要求的强化,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加,使每个企业接纳的学生数减少,大学生主要集中在众多中小企业。建设多样化的合作教育,学校从更大范围,以多个层次、各种模式、不同渠道、各样形式丰富内容,与众多的行业、企业进行直接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及时得到更具体、更详实的微观层面的人才需求变化信息,弥补了宏观层面人才预测的不足。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人才信息的科学结合,才是从根本上提高应用性教育的实用性与针对性的有效途径,才能不断地指明应用型大学的改革发展方向。北京联合大学正是依据可靠的人才需求信息,进行专业调整,制订教学计划,加强课程建设,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据学校发出的问卷统计,用人单位对北京联合大学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为85.7%。

(二)多样化合作教育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

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的智力都各有特点,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学生的数量增加、生源多样化。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性情、喜好、脾气、秉性各不相同,同一个教育环境、同一个教学内容、同一个教学方式再也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了。新知识的接受是具个性色彩的,是一种自我经验的建构,是将大学所传播的知识纳入个体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多样化的合作教育,不仅使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更具应用性和针对性,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多种实习、实训的环境,提供多种实习、实训内容,提供更多参与应用性课题研究的机会,接触更多的公司企业,增加了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进行选择的机会和可能,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所在,较快地激发起自己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有意识地按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型来发展自己。只有在这种理想的人格设计和追求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才是社会真正欢迎的人才。北京联合大学多样化合作教育,使一些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开发,职业素质迅速提高。如机电学院与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北京华德液压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教育的协议34个,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有条件接受各类职业素质的培训,近几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为100%。

(三)多样化合作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能力是靠教育、培养、训练、磨砺和激励出来的,创新能力也是如此。根据以往的实践和总结,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即“学、练、干、恒”。能力因素由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构成,其中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尤其不可忽视。对学生的认知因素可以通过校内培养教育来提高,但是大部分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则要通过直接接触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在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多样化的合作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实习环境和实训内容,而且通过各种合作关系、合作模式和合作内容,把学生直接推到了科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实训的强度增加了,要求提高丁,经历复杂了,使学生提前经受各种酸、甜、苦、辣的社会实践,帮助他们增加劳动观念、吃苦精神、社会责任感,教会他们如何经受挫折,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迎接社会挑战,帮助他们积蓄创新、创业所需的各种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2003—2006年,北京联合大学组织了较大规模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校友访谈活动,受访者是近30年来培养的10万名毕业生中的代表,调查访谈中发现,毕业生中有许多人已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走的是就业、创业的道路,但也可以看出学校长期重视合作教育、逐步建立多样化合作教育所起的效果。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以创新力和创造力为基本内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多样化合作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创业教育,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这不仅可以有效拓宽大学生就业的渠道,而且对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具有重大意义。

三、多样化合作教育长效运行机制建设的基本原则

关于多样化合作教育可以总结出多个建设原则。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建设多样化合作教育的实践,我们发现,多样化合作教育长效运行机制的建设至少应遵循下面三条基本原则。

(一)学校、学生、企业三受益原则

传统的单一模式合作教育,学生的实习、实训往往是同一个班级在同一个环境中,以同一个方式完成同一个内容,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统一安排,实习、实训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尽管学生也受益于合作教育,但学生的利益往往被划归到学校一方。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双方实现“平等互利”成为合作教育的重要原则。同时,教育成为一种服务,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体,被动性的实习、实训已经不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取得符合自己个性特征的工作经验和工作经历,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增大毕业后获得满意工作的机会,已成为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参与合作教育主要的驱使动力。多样化合作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企业“平等互利”的原则必然转变发展为学校、学生、企业“三受益’’原则。北京联合大学为了保障学生在多样化合作教育中的利益,除了在全校建立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外,也努力将有关内容写进合作协议。如: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甲方)与北京劳动保护研究所 (乙方)的合作协议中,有这样两个条文:“甲方根据乙方需要向乙方推荐优秀毕业生,供乙方选择录用,乙方在符合专业需要的前提下优先录用甲方所推荐的学生”,“甲方、乙方结合双方需要每年确定2-3个课题,双方合作指导2~3名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以此来保障学生的利益。

(二)校企间诚信友好的伙伴原则

北京联合大学在合作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合作教育仅依靠校、企之间签订的项目合同或有关协议,往往只具有短期效果,并不能解决双方长远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多样化合作教育长效机制,校、企必须建立诚信友好的伙伴关系,变单纯的“合同关系”为“合同+朋友”的关系。学校是合作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学校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潜力,竭诚为企业服务。同时,要定期把教师、学生、合作企业组织在一起,举行研讨会,提供交流机会,把握市场脉搏,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增进友谊,共同推动合作教育的开展。在校内,由于多样化合作教育涉及企业较多,与企业伙伴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主要依靠学院、系、甚至专业层面的领导和教师,因此在建立多样化合作教育中,要扩大学院、专业的合作教育自主权,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北京联合大学设有校级合作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校领导进行宏观调控,各学院有着充分的合作教育自主权。这样的机制,在学校多样化合作教育建设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则

解决大学生就业及社会就业压力的根本在于岗位的增加,而就业岗位的增加则在于就业者不断提高的创业能力。快速发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而创业教育需要模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合作教育来支持。知识经济最需要的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人才的创造性源泉则来自于人所具有的丰富个性。个性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未来取向。对于合作企业来说,也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及科技发展情况,进行技术更新和管理策略调整,其合作需求也处于动态变化中。多样化合作教育的建立与不断的改革发展,是学校、学生、企业共同的利益需求。与时俱进的创新原则是推动多样化合作教育持续发展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李进,陈解放,等.上海高校的合作教育理念与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匡长福刷新原理及应用[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

第5篇: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 自动化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63-02

一、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精通专门技术领域的专门技术人才,是以提高应用能力为宗旨的专业性通才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学习能力,较快的适应能力,较高的创新意识,较好的综合素质。它是建立在高层次的技能性、实用性、职业性的专才基础之上的通才教育。[1]

为此,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根本,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培养创新能力。实施时,必须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拓展自动化行业背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采用“本科学历+职业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基础扎实、职业素养好、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

二、实践能力培养

(一)实践课程建设

课程计划主要由理论课程、基础实践课程及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组成。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保证理论课教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实践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包括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公共基础实践课程和技能训练类实践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设计类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以综合实践项目课程为主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以及培养学生创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毕业设计,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工程应用的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为目标。[3]

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践环节、集中实践和综合素质培养三部分组成,开设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相结合,从认识、操作到创新活动逐层深入的实践教学特色。通过课程实验、上机等实践环节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课程设计、实习、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循序渐进地产生质的飞跃。

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应扎根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南京市产业结构的特点,设置了过程控制、电机与系统、仪器仪表及机器人等四个模块,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及就业方向选择相应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些模块组织课程群,增加每个模块的实践环节,使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更贴近地区发展需要。

(二)开展科技创新

学科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把不同的比赛组建成“学科竞赛群”,把学科竞赛作为系统工程对学生施加影响,而不是单独的、分立的比赛,把竞赛项目和培养体系紧密结合起来。

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自动化系统应用竞赛、全国大学生单片机系统设计竞赛、三菱电机自动化大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飞思卡尔智能小车竞赛、ATMEL创新设计大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技能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等竞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各种学科竞赛都由学院学科竞赛社团组织,根据自身兴趣自愿报名,组织挑选的原则,学院给竞赛社团分配创新实验室、指导教师等,竞赛社团中含有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形成梯队。院系组织教师结合历年竞赛题目进行专题讲座,集中指导,就单片机、PLC、DSP开发与应用,传感器原理和应用,开发工具软件的使用等内容进行专题讲解,制订了规范的培训大纲和具体的实施计划,并编写了相关培训辅导材料[4],既培养了学生,又锻炼了教师队伍。

在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完成了比赛,师生之间也交流碰撞出新的设计方案、新的作品,为师生申报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有效衔接了理论与实践,把控制理论、硬件设计及软件设计三位一体,将自动控制理论知识变成现实作品。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应用,而且是各种专业知识的碰撞和升华,在潜移默化中内化成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反过来也让学生提高了理论水平。几年来的实践表明,科技创新活动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薪资水平。

(三)项目驱动

专业教师都有相应的研究方向,如:PLC工业控制、电机控制、物联网技术、机器人控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及仪器仪表等,并建立相应的研究室和开放性实验室,既具独立性,相互之间又交叉合作。每个研究方向有各年级层次的学生团队,形成可持续的、系统性的人员结构,为科研项目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生参与的课题分为院级、校级、横向课题及纵向课题。1.学校或学院为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下拨经费。学生自拟课题,评选后确定为校级课题、院级课题,这些一般都是难度不大,锻炼为主,促进参与的课题。如实验室能耗智能控制系统、节能扶梯控制系统、小型直流电机的测控系统等。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课题并要求或进行专利申报,同时完成结题报告、答辩等环节。2.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纵向课题及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更具有针对性,难度也比较高。锻炼学生写计划书、设计方案、设计电路、设计软件、整体调试等。如电力系统的三相不平衡研究与平衡的实现,用到大量的电力系统、电力电子、DSP等技术,学生参与后,对电力自动化控制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再如,进行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设计,学生对硬件设计中的抗干扰、软件设计中的双闭环控制及PID参数设置在调试的过程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项目驱动中师生角色定位很重要,这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功及进展。由于科研项目难度、深度原因,即使教师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学生不可能独立完成。学生自身的经验和科研思维还不成熟,但这些并不妨碍学生的参与和创新,关键是教师要做好引导和指导。教师不仅仅要对主方案的设计把关,在每一个分解项目中也必须严格把关,带领学生积极探索,进行多种方案可能性的分组实验,及时总结经验,把握项目进度。

(四)校企合作

自动化专业是宽口径的专业,必须与行业相结合,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加强自动化专业与企业的双向合作,相互支持、相互渗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共建场所、共建课程、共同培养、共同发展”的模式。

1.自动化专业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与企业建立了长期实训基地。把研究成果产品化,而不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这离不开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全方位熟悉研发和生产的全过程。

2.自动化专业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并参与培养过程。我们在与江苏万维艾斯网络智能公司合作过程中,针对人体康复机器人开设了相关课程,还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对学生授课,传授工程项目经验。

校企合作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人才资源,使得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校、企资源互补,企业为学校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学生,学校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劳动者。从这个角度看,校企合作对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自动化专业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新建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课程建设、开展科技创新、项目驱动、校企合作等几方面的措施,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对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毕业生在就业等方面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有用人才。

[ 注 释 ]

[1] 陈小虎,屈华昌,邵波.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育,2005(2):58-60.

[2] 王家军,俞亚萍.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10(1):56-58.

第6篇:康复专业毕业实习总结范文

社会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将社会管理回归社会。社会管理现代化工程不仅需要合理整合各种公共资源,更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并注重培育社会管理的人力资源,尤其要加强发达地区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的队伍建设。

社会管理现代化的社会资源动员

由于目前政府政策不配套,法律法规和许多制度不完善,捐赠意识风气不强,捐赠渠道不畅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资源配置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机构内部社会管理投入不足;民间组织优势不能完全发挥。如何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推进社会管理现代化进程,显得尤为重要。

机构内部社会管理投入现状。随着党和国家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作为今后工作重点并提上日程,各级政府都在不断加大社会管理投入,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成为各级政府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本文由收集整理多效益好的国企及大型企业从员工福利角度出发纷纷捐款出资兴办养老院、学校、劳服公司、生活服务公司,以离退休人员养老、公共设施建设乃至一些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如公、检、法及市场管理)等形式加大机构内部社会管理投入,承担企业回馈社会的责任。然而机构内部社会管理投入现状却令人担忧:2009年我国慈善捐助总额为509亿元,相当于当年gdp总量的0.17%、财政总收入的0.75%。而同期美国社会慈善捐款总额达到3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gdp总量的约2%、财政总收入的约10%。许多机构、企业仍没有提高对社会管理的认识,内部社会管理投入严重不足,政策不完善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企业产值增长不协调,增强企业尤其是国企和大中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投入仍是当前加大社会管理投入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管理现代化是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投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管理最优化的一个过程,这需要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及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而民间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管理的第三方则在社会管理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调动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投入。民间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具有志愿性和自治性的正式组织。它又被叫做“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志愿者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等。它在沟通政府与民间社会关系、调节利益群体关系和促进社会公平、促进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反映公众需求、扶贫等社会公益性事业、促进国际交流和竞争、促进生活多元化和凝聚普通民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转变政府职能,实施有效管理的同时,调动民间非营利组织社会投入,对完善社会公共管理机制,实现社会管理现代化关系重大。

首先,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为民间非营利组织社会投入提供法律、政策依靠。国家应根据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尽快对现行有关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完善,并适时出台涵盖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法,对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等作出明确规范;各地应加强探索,根据社会组织发展以及发挥协同作用的迫切需要,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和作用发挥尽快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为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日常工作的开展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减少社会组织因政策、法律制约而掣肘的社会管理投入。

其次,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实行多种形式的职能转换,给民间组织的投入提供一定的空间。传统“家长式”的社会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间组织的自主性,“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管理结构大大挤压了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事务的空间,随着社会组织体系的发展,民间组织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吸引、激励民间投入对实现社会管理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出资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或是委托社会组织承担部分社会服务工作,采取政府负责决策、拨款和调控,制定具体目标、标准等,由社会组织具体运作,政府负责监督的形式,将极大地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吸引民间组织的社会投入。

职业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社会管理人力资源培育

为进一步完善发达地区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格局,必须注重加强发达地区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的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培育职业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社会管理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发达地区各部分人力资源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使发达地区探索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

职业化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的状况及对策。职业化社会管理人力资源,是指就业于社会管理各职业领域的人才队伍,主要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公办社会事业服务机构、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基层社区自治组织以及民间非营利组织。目前,我国在这些机构从业的职业化社会管理人员总量估计在4000万人以上,他们是职业化社会管理人力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化社会管理人力资源发展状况。与社会发展要求和群众服务需求相比,我国发达地区职业化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还难以适应。第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发达地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的专业、学历、年龄等结构不够合理。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占比较低,学历也普遍较低,在社会管理、社区事务等传统社会服务领域中,大部分工作人员年龄较大,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

第二,人才队伍分布不均衡。首先,在广州上海等一些发达地区,社会管理的任务量与从业人员不成比例,如民政系统承担着多项工作,但是工作人员在整个系统的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不到12%;其次,人员分布不均,比如在全社会老年人、残疾人和贫困者、失业者等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等领域的人才规模明显不足。社会管理人才队伍领域分布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政府直接举办的领域多、社会自主发育领域少;问题解决型(求助式)领域多、常态维护型(非求助式)领域少;城镇相对多、农村相对少。

转贴于

建设职业化社会管理人力资源队伍的基本思路。为更好地满足创新和加强我国发达地区社会管理、健全发达地区社会服务体系,使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社会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应以发达地区社会管理岗位开发为基础,以培养中高级社会管理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

第一,积极营造有利于发达地区社会管理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政策环境。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法规体系,切实解决有关党政部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问题,为发达地区社会管理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第二,努力健全和完善发达地区社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制定社会管理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发展的总体规划离不开社会管理人才培养这部分内容,应着手制定相关培训计划,从而使其系统性、计划性和针对性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次,在全国范围内加强社会管理学科建设。高校等相关机构在人才培养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或科研院所开设了相关学科,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理论研究占主要部分,实际应用还不到位。因此,应适当增加社会管理实习基地的数量,从根本上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最后,完善发达地区社会管理岗位设置。加大社会管理岗位开发力度,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岗位在相关行业内的设置比例。

第三,完善体制机制,出台多元化投入和保障的相关政策。首先,研究设立发达地区社会管理职业化人才培养专项基金。近年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成为政府放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一项重大措施,通过这项举措,政府成功扶植了一批民办社会管理服务机构,形成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格局。发达地区大可以借鉴这项成功经验,设立专项基金,通过购买服务邀请社会组织帮忙培育专业人才;其次,应完善政府财政的政策制定。公共财政的投入要求“财权和事权相统一”,发达地区的财政投入自然也该遵循以上原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弄清社会管理项目任务量和发达地区急需被服务的总人数,加大向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最后,应注重社会的协同力量,健全民间资金投入模式。发达地区可研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可包括土地、工商、税收等对地区社会管理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倡导多元合作,培养各社会团体、企业、个人举办民间社会服务机构的意识,并对不同形式的社会资助加以鼓励。

社会化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的状况及对策。社会化社会管理人力资源,是指以各种非职业方式参与社会管理的人员,具有代表性的是各种志愿者队伍,但社会化的社会管理人力资源并不仅仅限于志愿者队伍。发达地区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社会冲突矛盾的化解以及对社会管理工作的社会监督等,需要全体公民的广泛参与。①

社会化社会管理人力资源发展状况。首(下转91页)( 上接87页)先,在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政府仍然不能准确定位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其次,政府面临“公共信任危机”,公众参与方式不透明,具有很大随意性。具体表现为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政府对公众的意见表现为“不作为”;再次,政府信息公开途径少、内容模糊,公众参与流于形式。在我国,对于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的制定还很滞后,缺少刚性保证,这对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势必造成很大影响。

建设社会化社会管理人力资源队伍的基本思路。第一,借鉴国外社会管理的相关经验,总结出适合我国发达地区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的规律,处理不同主体关系。遵循“党委是舵手,政府是主导,社会是重点,公众是基础”的关系原则②,在探索中实践发达地区社会化社会管理新模式。

第二,培养公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现代意识。发达地区有序的社会管理,最根本的是从公民自身找对策。公民意识的培养,有利于维护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群众关系。为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应着眼发达地区城市规划的全过程。首先,建立利益表达渠道,让公众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其次,建立长期的公众监督评议机制,既可以有效地监督发达地区社会管理的执行与实施,又可以针对实施中的一些新情况反馈出新的建议与要求,从而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的效率,为构建公众的自治体系创造必要的社会基础。

专业化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的状况及对策。专业化社会管理人力资源,是指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也包括职业社会管理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在发达地区实现社会管理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政府再也不能过多承担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管理,通过花钱购买社会服务就是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有效举措。只有发挥专业优势,才能给政府减负,为公众谋利。这就要求政府迅速建立依托于社会组织的管理社会事务的人才队伍。

专业化社会管理人力资源发展状况。第一,从业社会工作者专业化程度较低。从目前的情况看,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总体上学历水平较低,工作手段及方式方法缺乏职业性,也相对落后,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的专业服务,难以有效解决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

第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践经验不足。目前,因受到社会运行机制、人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以及机构自身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实习机构和社会工作专业院校的关系不明晰,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在具体安排上不够规范等原因,使得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能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③

第三,社会工作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各大高校每年大约有8万名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参加工作,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方法、专业价值理念等已比较成熟。但是,因为没有相关的工作岗位或者考虑到薪酬较低等因素,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从事与专业不对口的职业。这样一来,从事社会管理相关工作的专业毕业生屈指可数,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

建设专业化社会管理人力资源队伍的基本思路。第一,建立合理的社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培养力度。首先,虽然我国发达地区社会管理创新改革做得相比较其他地方要好,但发达地区现有的从事社会管理的人员专业素质还普遍较低。为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政府应加强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力度,从而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其次,努力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增加从业人员的质量和数量。科学设置教育课程体系,制定完善的培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