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总结大学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各级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关要求,整合社会资源,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为服务*区发展、构建和谐*、打造全国最美丽城区做出贡献。
二、工作机构
为使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区劳动保障局、人事局联合辖区大中专院校成立“*区大学生创业就业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相关各方均为促进会成员单位。为便于促进会日常工作的开展,将工作办公室设在*区劳动保障局。
三、目标任务
围绕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他们的就业力和创业能力。形成以培训为基础,扶持政策和就业服务相结合,推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开展。
四、主要工作:
本促进会是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为宗旨。主要工作为:
(一)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会员各方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宣传。要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念,尽快实现就业。广泛宣传我市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各项具体措施,引导未就业毕业生主动到相关政府部门办理求职登记,个人的求职择业信息。
(二)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区劳动局和人事局要针对各成员单位的就业需求,有计划、有组织的提供和开展各项就业服务工作进校园活动。人事部门要利用好大学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落实政策,做好大学生的创业服务工作;劳动部门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办理失业登记的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动向,通过就业推荐、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等多种途径,帮助其尽快就业。形成一人就业,全家稳定的和谐局面。
(三)做好组织动员工作
会员院校要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参与各项就业服务活动。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组织有针对性的学生参与,既确保活动质量,使学生获得最大收获,促进大学生实现就业。
五、工作内容:
(一)就业政策进校园
成立以区劳动局和人事局为成员的政策宣传小组,定期到会员院校,进行以劳动保障法规、大学生就业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宣传,增强就业政策的透明度和知晓率,面对面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二)提供就业岗位信息
一是区劳动和人事部门要积极牵线搭桥,组织开展各类毕业生招聘活动。组织有招聘意向的用工单位进会员院校,把求职招聘会办到大学毕业生的身边;实现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提高招聘活动的实效。
二是要充分挖掘就业资源,大力搜集岗位信息,广开就业渠道,重点针对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岗位需求潜力较大的行业、用人单位收集需求信息,作为推荐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劳动部门要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通过会员院校的就业网络服务平台予以,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提高求职效率,降低求职成本。
(三)鼓励参加创业培训
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培养一批大学生创业者,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充分发挥创业培训在创业促就业工作中的推动作用,实现“培训促创业,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对有自主创业想法和意愿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如举办“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培训。同时引入创业实训课程,在提升创业能力同时,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得培训更贴近现实。
(四)提供创业就业平台
在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下,在现有的*市创业项目库中精选一批“年轻化、技术化、小型化”的适合大学生创业的优秀项目进校园巡回展示,拓宽创业思路,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推动大学生见习计划工作的开展。鼓励全日制普通应届高校毕业生和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以及其他在杭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参加市定点见习基地3-6个月的见习训练,增加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就业成功率。
(五)公共服务进校园
开展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建立基础台帐,开通*区“大学生创业就业网上服务”、“大学生创业企业QQ群”及“点对点”远程交流等服务平台,完善大学生失业登记、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动态服务机制,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资金资助等创业“一站式”服务机制,全面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六、2009年工作计划
本年度促进会的主要工作分三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
各会员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提供信息,加强交流,相互配合,切实了解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用工就业需求,做好促进会成立工作并确保促进会如期开展各项就业服务工作。
(二)实施阶段:
促进会开展如下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
(1)3月份:大学生创业就业促进会成立及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企业招聘活动、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活动
(2)4月份:开展“就业形势政策”宣讲活动,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的宣传、举办就业形势讲座。
(3)5月份:举办“校企对接”活动,组织各类用人单位进入会员院校进行专场招聘会
(4)6月份:开展“暑期见习实践”活动,提供就业见习机会,为大学生提供暑期实习、锻炼的机会,增加实际工作经验
(5)9月份:开展“典型引路、创业演讲”活动,邀请成功创业的大学生为在校生做报告,分享其创业历程,提升大学生创业热情。
(6)10月份:开展“创业助我行”活动,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实训,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组织一批“年轻化、技术化、小型化”的适合大学生创业的优秀项目进校园巡回展示。
(7)11月:“大学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根据各会员院校需要,全面开展多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
(8)12月:全年工作回顾,总结表彰先进。
(三)总结阶段:
对促进会本年度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取得的绩效进行评估,对在此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七、工作要求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暑假我院团委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在全院同学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 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 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 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难 性别角色 性别歧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43-02
一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性别角色是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女大学生像众多已就业的女性一样,受到社会关于性别角色期待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对她们的就业往往是不利的。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难度加大。
1.就业市场在总体用人需求上存在男女就业机会不均等
据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只有男大学生的87.7%。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大学生低8.7个百分点。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突出。虽然社会、学校、媒体都在呼吁就业市场上的性别平等,可是在各种招聘会上,仍然有不少单位挂有“只限男生”或“男生优先”的牌子。
2.有些单位尤其是某些特殊行业在招聘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
有些招聘单位除了考核应聘者的学历、能力之外,还会对前来应聘的女大学生提出一些年龄、身高、外貌等方面的要求,如空姐、模特、公司前台接待等。而如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需要适应相对艰苦工作环境的行业招聘男生居多,这是企业根据职位的相应特点作出的选择,男生更适合长期出差在外及相对艰苦的工作,而考虑到女生的生理特点,更适合做一些稳定的工作。
二 性别角色差异导致就业难的原因
1.女大学生生理上具有弱势
在生理方面,女性的生理负担比男性要重,特别是在女大学生毕业之后,年龄已是20多岁,生理、心理渐渐变得成熟,面临着结婚、生育等一系列问题,至少2~3年不能正常工作,一些特殊的岗位,如特重体力劳动、经常出差、高温作业、振动作业和噪音过大的工种,女大学生大多不适宜或不能胜任,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事业单位接受女大学生的积极性。
2.女大学生心理上有弱势,依赖性强
有调查表明,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有20.8%的女大学生对找工作无信心,比男生高出5.7%;对走向社会感到害怕的女生为18.7%,高出男生9.3%。女大学生们普遍具有依赖心理,自己择业的主动性不高,希望家长替她们安排好工作,自己很少主动去人才交流中心。
3.用人单位的性别角色歧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成本逐渐升高,女生工作几年后要面临结婚、生育及抚养子女等问题,会给工作带来极大不便。而我国《劳动法》第51条规定,女职工按规定享受的产假期间工资正常发放。用人单位除了要支付其产假期间的工资外,还要承担岗位空缺带来的损失,产期结束后还要调整和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人单位的劳动成本。
4.学校就业指导欠缺,就业渠道不通畅
不少高校的就业部门没有专门针对女大学生就业技巧、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女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高校的就业信息普遍较少,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对大多数的毕业生而言,网站和招聘会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是,很多用人单位缺乏与高校之间的常规性供需渠道,使人才的需求信息无法顺利到达高校。
5.就业与社会保障机制、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执行力
我国出台了《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合同法》以及《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等一系列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但大多数只是原则性的规定,缺少具体、实际的可执行条款以及执法监督的力度不够,致使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某些合法利益仍然遭到了侵犯。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也是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 改善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1.女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个人的就业能力
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应广泛涉猎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汲取本专业前沿的信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女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强化主体意识,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努力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拓宽知识面,充分利用假期到社会上兼职,更多地熟悉和融入社会,培养自己的独立创业能力,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2.国家要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政府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总量,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女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途径;其次,法律应该成为保护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最有效保障,要加强法规建设,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要建立社会化的生育保险制度,将女性的生育、哺乳等行为纳入社会保险制度中。
3.引导女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树立新型的择业观
女大学生要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把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做好角色转变,树立全新的职业发展观念,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丰富自己,用工作能力和实力去取胜。要有男女平等的意识,树立自信心,不要随波逐流。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求职过程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尤其是女大学生,由于主、客观等多种原因,求职时常常会遇到许多挫折。面对挫折与失败,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挖掘自身优势,充满自信地去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在引起学校和社会对 大学生权益保护的思考和重视的同时更希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权益保 护观念从而维护自身权益.
【关键词】大学生 劳动权益 保护 劳动者主体资格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社会劳动力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劳动 关系的重要主体。因此,他们的素质状况决定了他们未来的的职场发展走向,也 决定了社会的精神面貌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 推动使得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 大学生的人数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然 而当前社会所能够提供的各种岗位并不能满足当前大需求, 从而导致了供大于求 的局面,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这样的困境,无论大学在校生还是即将 毕业的大学生都在迫切的找工作,忽视从事工作的相关要求,从而导致了社会中 大学生权益被侵犯的现象屡屡发生,但是却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因此保护大学生 劳动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 当代大学生兼职及就业的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劳动权益受侵害的案件逐年增加,范围越来越广,类型越来越 多。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权益受损 1、中介机构侵害大学生利益 当前, 有很多中介机构专门为大学生介绍兼职。然而目前的中介市场混乱不 已, 其中更有不少不良中介利用大学生的单纯进行欺诈。用学生急于寻找兼职的 心理,收取几百元不等押金或中介费, 最后却以未签订合同为由不予退还。 2.校园小广告的诱惑 大学校园里招聘广告随处可见,特别是寒暑假将至,各种招贤广告满天飞。 雇主往往就是利用大学生这种心理特点,以优厚的报酬作为诱饵吸引大学生,使 其跌落预设的陷阱。 3.隐藏的协议 大学生兼职期间也时常会出现兼职期间报酬减少, 时间加长等现象.绝大多 数雇主通常都采取口头协议的形式, 一旦出现问题, 口头协议便没有了法律效力。 一些正规一点的聘方或许会和大学生签订一些协议,但是协议中明显的突出了 “不平等”,如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若有违反者则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毁约 要交违约金等等,对应聘者则只字不提。 (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权益受损 1、签订的协议很难体现大学生的意志 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时, 由于签约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协议的内容往 往对大学生的意志体现较少。在实践中, 很多用人单位将合同内容制成格式化、 定性化的条款,作为另一方当事人的大学生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修改权,只有签和 不签的选择。大学生急于找到工作机往往会没有选择余地,大多在不完全了解或
者完全了解情况下的签下约定,开始工作后才发现一些承诺难以兑现,面临承担 违约责任的不利境地。
二、 大学生劳动权利受侵害案例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权利受侵害案例比比皆是,下面列举几个进行分析. “今年暑期不回家了,留在呼和浩特市打工。”内蒙古机电学院的赵哲告诉 记者:“我们班准备打工的同学不少,因为许多同学家境不宽裕,都想在假期打 工为家里减轻点负担,同时,也为将来就业积累经验。”赵哲曾在去年暑期到乌 海市某高低压设备公司做过 1 个月的销售工作, 当时公司口头承诺每月保底工资 500 元,提成按业务量计算。但是,打工结束后,公司以资金运转不畅为由只付 给他保底工资。“由于开学后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向公司要业务提成,所以打工 1 个月,只拿了个保底工资。 “廖尚军诉四川省汽车运输成都公司、四川省汽车运输成都公司第四分公司、 成都交通学校、 何林劳动争议案”“江苏省首例在校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效力纠 、 纷案”“北京首例判决认定大学生亦可就业案”和“洋快餐涉嫌违法用工案” 、 。 这四起典型案件有的是因为 “工伤”待遇争议,有的是因为工资拖欠,还有的是因 为低薪用工所引起的。 这些案件均是大学生劳动权益受损害的典型. 从法律角度来看,1995 年原 劳动部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 若干问题的意见》 12 条规定: 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 不视为就业, 第 “ 未建立劳动关系, 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意味着勤工助学大学生不具备合格劳 动者的资格,不能成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无法得到《劳动法》的保护, 处 于比较尴尬的地位。根据 2007
年 6 月 29 日通过。并于 2008 年 1 月 1 日实施的 《劳动合同法》第 68、69 条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 小时计酬为主, 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 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 立口头协议。 ”该条规定仅适用于劳动者,而不适用于学生等其他人员。也就是 说,新的《劳动合同法》依然没有将大学生列入其调整范围。因此大学生受侵害 案件层出不穷. 其次自身原因: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不浓,维权、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是被侵 权的主要因素。 一旦权益受损大部分选择忍气吞声,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据统计、 我国大学生维权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 有些企业正是利用了大学生的这种心里才 敢对大学生胆大妄为而不心虚。大学生入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考虑不周等也 是他们被侵权的原因。 三、 维护大学生劳动权益的方法
我们维权途径之一:协商。对于用人单位一般的违规行为或争议不大的问 题, 劳动者可与用人单位自行协商, 达成新的协议, 或者有过错的一方改正错误, 消除争议。 维权途径之二:调解。发生劳动争议后,劳动者可以向本地区的劳动争议调解委 员会提出申请,请求调解。调解申请,应当自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 30 日内提 出。 维权途径之三:仲裁。仲裁是处理争议的必经程序。大学生申请仲裁,应自争议 发生之日起 60 日内向劳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
理的劳动争议范围包括: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 生的争议;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规定发生的争议; 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因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等。 维权途径之四:诉讼。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 日起 15 日内向人民法院。但需注意,未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的劳动 争议案件,法院不予受理。 维权途径之五:监察举报投诉。 《劳动法》规定,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 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违反劳动法律 法规的行为有权制止,并责令改正。 ”还规定,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违反劳动法 律、法规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据此,劳动者发现自己的劳动权益受到侵害 时,应及时向单位所在区县的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举报。 维权途径之六:。大学生在权益受到侵害时,还可以通过的方式,向各 级工会、妇联以及政府部门反映。
一、劳权意识是时代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要求
劳权,是指法律所规定或认可的处于现代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在履行劳动义务的同时所享有的与劳动有关的社会权利的总称。它至少包含以下三层含义:其一,劳权的主体是劳动法律关系中的劳动者;其二,劳权的具体内容是由法律规定或认可的;其三,劳权所涉及的是以劳动权利为基础的比劳动权利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权利。劳权又有个别劳权与集体劳权之分:个别劳权是指由劳动者个人享有和行使的与劳动有关的权利。其权利的内容主要是工资、工时和劳动条件等劳动标准方面的权利,包括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与卫生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障权、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集体劳权,又称团结权或劳动基本权,是指劳动者运用组织的力量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包括组织工会的权利、集体谈判的权利、劳动者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等。是否具备劳权意识,关乎劳动者权利保护成效的高低。劳动者较高的劳权意识,有助于督促用人单位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劳动者权利保护机制,有利于劳动合同的订立完善,促进全社会劳动保障体系乃至和谐劳资关系的建立。
步入21世纪,我国大学教育也已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想一步到位越来越难。社会的发展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有了新的要求,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大学职业教育很有必要。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的专门教育,其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受过职业训练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劳动者,以满足社会经济结构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中都存在共通点:培育大学生劳权意识不可或缺,任重道远。
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职业理想养成、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生涯设计等几个方面。倡导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教育有其深刻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把重心放在培育大学生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之上,强调目标是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将来从事的职业,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大学生劳权意识的培育,导致大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特别是就业陷阱时不知如何有效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市场经济中利益的诱惑下,用人单位受降低用工成本的驱动,为逃避缴纳社会保险和解雇成本的法律责任,往往规避劳动合同的签订,或以就业协议签订代替劳动合同签订。此时,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懂得依据《劳动法》,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此外,试用期的滥用,合同的短期化,格式条款包含诸多“霸王条款”,都使得大学毕业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因此,非常有必要在职业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劳动者权益保护法规的宣教,使之具备劳权意识。
二、劳权意识养成有助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
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劳动者具备良好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职业素质对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人们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其次,良好的职业素质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方面。比如,一个对人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的人能得到同事的好感,一个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一个谦虚好学、踏实肯干的人能得到师傅的赞扬。
职业能力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从事职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实际作用。职业能力可以分为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强调对职业活动技术领域的应用性、针对性;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运用这些方法的合理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重视从业者应具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生应重点培养的满足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包括: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由上可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决定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决定我们培养的人才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因而,我们在不断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同时,必须将其外化为职业能力,使职业能力得到同步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劳权作为基本人权,是人权的社会化,是社会经济关系市场化、货币化的产物,是在社会文明进步的今天,作为公民所必不可少的权利。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许多行业已经或逐步走出计划经济篱笆,教育业、中介行业和部分农民均已走向市场,劳动者的市场观念、自由选择意识和劳权意识的加强,将促进社会的发展、法治国家的确立。劳权的确立与保障,为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提供了现实基础。社会化大生产中,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低下或存不良记录的劳动者都将难以生存。而劳权意识淡薄会产生面对就业陷阱束手无策或非理智解决纠纷的窘境,劳动者漠视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信用缺失,劳资关系矛盾尖锐,劳动力市场畸形发展。因此,需要注重培育并养成大学生良好的劳权意识,促进大学生内在基本品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其职业素质与能力。
三、劳权意识培育与职业教育契合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并涉及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社会环境中,人的需求不断满足和人的素质不断提高。而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又应该包括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或者说应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的不断提高。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迫切需要一支知识广博、技术精湛、爱岗敬业、数量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大军。努力塑造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赢得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和信任,既是高等教育面临的课题和挑战,又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为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一)学校教育。必须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修订专业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改革课程结构,强化劳权意识培育。在专业知识上,要注重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把劳权意识培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去。对于个人而言,职业可以满足生存、温饱、发展的需要,是谋生的手段,大学毕业生通过职业实现生存的需要,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安全需要。大学毕业生可以通过对职业的选择,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获得职业必须通过为职业做准备的教育,学校教育在此就显得极其重要,必须利用专业素质、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为载体,使劳权意识与职业课程契合作用大学教育之中,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自我教育。虽然每一个体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人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十分重要、直接的动因。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在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准备积累阶段必须注意劳权意识的养成,使自身成为一名合格的准劳动者。通过包含劳权理论在内的职业教育的学习与探讨,将会使大学生认识到劳动个体力量与劳动群体力量的差异,为了在职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不断努力提高其自身竞争力;而为了能够尊严且体面地劳动,需要有勇气通过自身或集体的力量去争取。可以说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但实质上也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就业问题研究现状就业信息就业信息传播模式合理性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经有较多的著作,在中国期刊网(CNKI)中以“大学生就业”为检索题名,时间范围为2000-2009年10年时间,共搜索到4700篇精确匹配的期刊文献,132篇精确匹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文献,2篇精确匹配的博士学位论文和52篇精确匹配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文献。在中国期刊网中以“大学生就业信息”为检索题名,搜索到18篇精确匹配的期刊文献,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文献、博士学位论文文献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文献均为0篇。可见,目前对就业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对毕业生择业方式、择业观念、择业行为、高校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描述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上,而从传播学的信息传播角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则不多,也尚未提出一个较为明确有效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
1.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
当前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从文献性质角度划分,大致可分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文本和工作报告、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的工作总结、专门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
1.1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的夏鲁惠认为,从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整体上是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规模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同时,本科毕业生的规模偏大,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数年保持增长。但全国高校毕业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研究员曹殊在《新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一文中分析指出,我国就业市场将出现买方市场的情况,社会发展快引发的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滞后性将诱发结构性供需失衡,导致供需矛盾加大;研究生挤占本科生、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就业岗位的挤占效应将加剧;高薪职位难求、整体职位层次下降、平均薪酬水平下降的局面将出现;毕业生求职总成本将增加。
1.2从就业政策的层面,部分学者也通过国内外的分析得出了一定的结论成果。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分析了欧美国家的就业促进措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通过就业激励措施等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满足需求的关键则是鼓励创业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匹配的核心就在于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完善大学职业指导体系。这三个方面相关政策的提供,如日本的就业咨询与配置服务、英国牛津大学的职业服务处、美国的免除学生的贷款等具体措施是这些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
于伟和郭庆童分析了西方高校的政策并且针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们认为,首先,西方的高校就业指导基本实现了机构专门化,提供了就业保障;其次,机构的投人力度大,在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从而提升了毕业生的整体竞争实力;再次,西方国家有非常成熟的就业指导模式,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李宏和谭远发总结了我国的解决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大学生就业。同时也提出了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教育体制、转变二元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形成良性的“大循环”长效机制。
1.3从高校时学生的培养这一微观角度出发,研究者们都提出了构建“全程指导”的就业工作模式。罗开礼通过对西南农业大学的全程指导模式的解读,为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杨静和张庆亮通过比较中、美、德、英等国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认为,目前我国的就业指导处于边实践边改革的阶段,在机构设置,经费投人,人员队伍建设,就业指导工作理念、方式、途径等方面都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目前的就业市场变化和要求,急需建立相对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黄洽宾则提出了在高校的平台培养模式中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理论。平台培养模式将大学教学内容按照人才知识结构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划分成四个平台,这四个平台既有渐进性又有针对性,是一种独具特色、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四个平台的教学结构,积极探索和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大学生的梦想,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相关研究
目前,就大学生就业信息方面的研究并非没有,而是从信息传播模式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仍然很少,从已有的成果看,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2.1在大学生就业信息收集、筛选、利用方面的研究。在就业信息收集的途径和渠道分析中,学者们的意见比较一致,认为大学毕业生主要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人才交流会、双选会等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市场,各种社会关系、媒体,实习、社会实践,网络渠道等途径来获取信息。而河南教育学院政治系副教授季荣臣则根据以上方法总结了地毯式访问、连锁介绍、中心开花、供需见面和直接研究法等五种信息收集的方法。从信息传播的视角,余彬和潘烈认为,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方式呈现群体内部信息传递和外部辐射两个方面,并主要从内部信息传递阐释了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
在就业信息的筛选和利用方面,学者们的观点比较一致。苏静在对湖南省三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后认为,毕业生筛选信息的主要依据有:薪酬待遇、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而对专业对口、单位发展等的要求并不高;对于单位提供的信息的明确程度,已就业和未就业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能一概而论;在个人各方面与市场需求的符合程度方面,大多数毕业生比较自信,但也认为自己缺乏工作经验。一般来说,通过信息渠道获取的就业信息是比较杂乱的,毕业生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个全面的筛选,选取对自己最有用的信息。季荣臣则提出了科学筛选就业信息的方法:善于对比、掌握重点、了解透彻、适合自己等。
2.2在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方面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研究比较具体,成果较多。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是根据高校自身要求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状所提出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宽就业工作发展空间,是目前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理论界,关于这方面有很多的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韩伟平等研究提出建立“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构成系统的四位,外部环境则是整个社会,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就业这个整体。构建一个“四位一体”的系统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协助高校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实现个性化服务,为学生、学校、用人单位、政府间提供快捷、方便的互动平台。余菜花等通过对河北省就业服务信息化的研究提出,虽然目前河北省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比如在线招聘求职信息传递不畅、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地区差距大、劳务输出管理问题突出、“就业服务网”建设落后、就业信息搜集缺乏主动性、加工深度不足、就业信息服务方式主动性不强、就业培训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并给出了对策,如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就业服务信息化投人、统一规划建设就业服务网、主动收集就业信息、提高就业信息质量、主动推送就业服务信息、科学构建劳动保障网站、大力发展在线培训服务、培育企业化的大型在线劳动力市场等。
2.3在大学生就业信息与就业指导关系方面的研究。目前理论界对信息与就业指导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的李晓静就分析了就业信息渠道与大学生就业信息的关系,为就业指导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经过研究,她认为,人际传播渠道和互联网若能满足大学生的求职信息需求,将增强他们对自身的就业信心,而传统媒体渠道的信息满足,将增强他们对宏观就业形势的信心。但研究还发现,信息渠道的使用与满足之间的差异性—使用各种信息渠道可能对大学生的求职信心产生负面作用。招聘会、中介等组织传播方式并不能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湖南师范大学李权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得机制过程中的心理,他从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着手,采用追踪调查和电话访问的手段,提出关于就业心理的四条假设,分别是:大学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感到迷茫和缺乏信心、大学毕业生对个人能力和努力缺乏信心、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读书无用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相关的个人因素认识不足,得出以下结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相关的个人因素认识不足、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稳定性认识不足,大多数赞成“先就业再择业”。这些对大学毕业生心理的研究能够促进各个层面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上的发展。
3.从传播学视角建立就业信息传播模式的合理性探讨
3.1从传播学的角度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更加丰富。自从传播学这门学科形成以来,无数位传播学先辈们总结、提炼、发展了许许多多的传播模式,从拉斯韦尔的SW模式到施拉姆的模式,再到纽科姆的对称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过程模式等,传播模式逐渐完善、复杂,考虑到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多伊齐曾引述了模式的四种明显功能:组织、启发、预测和测量在不断的研究中,传播模式被许多行业引用,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合理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却很少为业界人士所使用。这可以使大家从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中,将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更加系统的整理,可以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另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无疑都会收集或者接收相关的就业信息,因此,构建一个就业信息的传播模式将使信息更加具有实效性。同时,这也可以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关键词】供给 需求 就业 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率越来越低由麦可思研究院编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1届大学毕业生在半年后以全职或半职受雇的比例为82.1%,这比麦可思去年公布的2010年数字89.6%大幅下降了逾七个百分点。在82.1%的就业率中包含了“做兼职”或“打散工”的群体,除去考研和出国的毕业生,有9.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按照2011年大学毕业生608.2万人计算,有将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2012届的毕业生将达到680万人,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二、劳动供需理论的概述与就业形势分析
(一)劳动需求与国际经济危机
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原因是雇主和企业之所以要雇佣工人或者职工,是为了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中获取利润。因此,企业和雇主对于劳动的需求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需求量的大小去决定于其生产产品或者所需要服务的数量。换一句话说,劳动力需求量取决于需求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进而,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世界贸易中,世界经济综合状况成为了影响劳动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2011届毕业生比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减缓造成的。一方面受国际经济的影响,一些出口企业因国际市场萧条,国际贸易中对产品需求量下降,导致产品价格下跌,形成亏损。据了解,今年上半年许多出口企业都选择了停产或减产的办法减少企业亏损。另一方面,受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一些房地产企业均出现房屋销量骤减。在这种市场情况下,新开发的房地产数量非常之少,严重影响企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由于国内外形势的相互影响,企业和雇主将调整企业目标。一般来说,经济学中企业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在此基本目标下,企业将缩减生产、销售等各经营环节的成本,这其中包括了人力资源。企业为减少成本以获取利润最大化,选择减少对外招收人力资源甚至裁减员工以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因而减少了整个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从而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劳动力供给量与市场不景气导致的劳动力需求量逐日下降的矛盾变得尤为突出。
(二)劳动供给与高校扩招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比如劳动力参与率不变,高人口增长必然引起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加。人口规模将在长期内影响劳动供给。如出生后的人口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才对劳动供给总量产生影响。由此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的理论可以推断出,从高校扩招的角度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外部经济因素和内部社会制度因素等不变的情况下,进入大学的人数明显增加,在四年本科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的人同样明显增加。这种情况意味着,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对同类型、技术含量相同的职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激烈了。劳动供给的突然增加,影响到劳动市场正常的供需平衡,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特别突出。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持续增长,近些年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据资料显示,2003年至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1万,呈直线上升状态,2010年、2011年毕业生人数630万、660万。每年以数十万的数量递增,据官方公布的毕业生就业率来看,从2003—2009年分别为75%、73%、72.6%、71.9%、70%、68%,毕业生人数在增加,就业率在减少,供给过剩日趋严重。
据官方统计,2012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80万人。而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700万左右,比2012年的680万人数增加20万左右。高速增长的毕业生人数与市场平稳增长的就业工作岗位之间形成了激烈矛盾。单纯从大学生就业率来看,高校扩招是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低的最直接原因。
(三)大学专业设置不合理
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对大学生就业有相当大的影响。各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往往缺乏对社会需要的调查和预判,只是一味地追求热门专业。诚然,热门专业对高校招生的确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各高校挤上热门专业的结果就是热门专业毕业生的绝对过剩。这种过剩相对于整个社会需求来说又是一种相对过剩,结构性过剩。一方面,热门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难以寻找工作;另一方面,冷门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企业难觅人才,形成人才缺口。
如果只是根据当期就业形势设置专业和人数而不长远地来看国家未来发展模式,紧跟随时代步伐来设置专业,很容易培养出剩余人才,浪费人力资源,加深了就业问题和影响社会稳定。
(四)经济产业结构矛盾
而另一方面,在这个经济迅猛发展时期,我国产业结构未及时跟上技术发展和人才进步的步伐,出现了不协调的劳动供求关系,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为何在我国产业链结构中,企业对大学生劳动力需求十分有限?原因主要有两点: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制造业规模庞大,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产业增加值低,能够提供给大学生的工资水平有限,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不强。低的产业增加值叠加低的工资增加值比例,致使较高素质水平的大学毕业生对大多数制造业岗位望而却步。因而,我国制造业规模虽然庞大,但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却十分有限;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生产业,对于吸纳大学生就业至关重要,但发展滞后。迈克尔波特把生产活动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产品开发、采购管理等为上游,生产加工为中游环节,产品发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为下游环节,三个环节中的上下游主就是所谓的生产。生产业所包括的行业部门增加值和工资水平普遍较高,对劳动力素质、技能要求也相对较高。但由于现下生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水平滞后、整体规模较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在生产业集中的产业链上下游阶段出现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负向缺口。
三、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俨然已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发展,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就成为急需探讨和总结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化解就业难困境
在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下,减少被欧洲经融危机的拖累,积极应对对外贸易问题,实现“三驾马车”并驾,切实关注民生问题,全面开启国民内需,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经济发展推动整个社会企业振兴,激发企业活力,增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重新注入新能量,为大学生劳动市场打开一扇门。具体讲,各地政府应做到从实际出发,努力调整地区发展方式,加快本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消除因户籍等体制因素造成的流动壁垒,以最终合理推进本地的人才供需矛盾的解决。
(二)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切实贴合人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加强高校教育改革,合理设置专业,从最基本的软件入手,寻找适合个人全面发展的创新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劳动者。在高校调整中应该重特色以人为本,不要盲目追求大而全,培养“雷同”产品,本着教育超前经济发展的思路,规范和调整专业,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加强实际环节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合格人才,按通用和专业能力将培养目标转化为能力目标。
(三)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产业
在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突破口。鉴于生产业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关键地位和我国生产业相对落后的现实,将发展生产业摆在与制造业同等重要甚至相对优先的位置上是可行的,并将生产业中的金融保险、产业科技、租赁、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部门作为优先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提高与大学生就业性质相匹配的生产业占总就业的比重,完善企业经营模式,为精英和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毕业生专业对口成功就业率和减少企业员工流失率。
我院为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特借助全国志愿者日让大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社会,增强学生与他人的交流能力。
江汉路作为如今武汉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里面拥有太多的历史足迹,已都被都市的色彩所覆盖,太多的东西已被人们遗忘。作为一名大学生,国家繁荣富强的主力军,我们应率先起到保护历史足迹的带头作用,让当代人铭记先辈们为我们创造今天幸福生活所付出的艰辛。
汉口江滩和二七路中百超市等一些位置离学校近的人流量多的位置,在那进行义务卖报效果会更显著。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特殊的群体,他们需要我们的关心与帮助,我们可以通过义务卖报,凝聚社会上的爱给他们更多的温暖。
二、活动意义:
唤起更多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让我们大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这次义务劳动的实践,通过小组为单位的劳动,启发了我们在义务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劳动的价值。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仔细地清洁文物,大胆与人交流,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都会心的笑了,都不因天气寒冷而退缩,是这些成果完全让我们忘记了劳累。
义务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义务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我们的宠爱,使我们对劳动的概念了解肤浅。这次的集体义务劳动,使我们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学院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让我们对劳动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光荣,让我们重视劳动,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义务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这次组织的义务劳动让我们了解劳动的光荣和价值。
这次的义务劳动让我们明白了学会劳动的重要意义。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问题。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我们应该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不辜负学院组织对我们的要求
三、活动主题
温暖知行,爱心传递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及负责人:
地点:江汉路步行街;二七路中百超市门口;汉口江滩;解放公园;新荣客运站;中山公园;武汉火车站。
负责人:辜超及各系副会长
六、活动步骤:
(一)前期准备
1;院青协宣传部和生工系青志大队负责出宣传板,对该活动进行大力宣传。
2;由张志海及其小组成员负责联系报纸商,准备好清洁历史文物的工具,以及问候地铁工人的东西。辜超联系新闻工作人员进行现场采访;
3;分七个小组,将一个系分为一个小组;
4;各系副会长为各组负责人;
5;各组负责人确定自己负责的人数,分发回收所负责组的报纸,纸巾,准备好零钱。 (二)活动次序
1;早上六点四十在大学生活动中心集合,七点钟准时从学校出发;
2;到中午十一点半吃午饭,下午两点清理自己组的东西,召集所在组的所有人员回学校,注意安全;
3;晚上各系开会进行活动反馈,提出问题,作为以后活动的教训。
活动实施
1;各系负责人负责分发和回收报纸和纸巾,
2;生工系青志负责准备清洁工具和看望地铁工作人员的物品;
3;第一小组六人负责清洁文物,二十人负责江汉路义卖报纸,六人负责看望地铁工作人员;(生工系成员和部分实践部成员)
5;第二小组十二人负责解放公园义卖报纸;(经管系)
6;第三小组十二人负责江滩义卖报纸;(实践部)
7;第四小组六人负责二七路中百超市义卖报纸;(人文系)
8;第五组十人负责中山公园义卖报纸;(艺术系)
9;第六小组六人负责新荣客运站义卖报纸;(计科系)
10;第七小组十二人武汉火车站义卖报纸;(外语系)
备注:各组人员安排服从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