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语文教案范文

中学语文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语文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语文教案

第1篇:中学语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导学案 教学

通过导学案教学的实施,使其成为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率的推进剂。从而加速教学改革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现在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实践,让我们感到备课的不易和上课的轻松。导学案教学既是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又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符合课程的基本理念,它照顾到全体学生,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更能发挥他们的合作,探究学习的潜能,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浓了。看到他们在课堂上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地交流着个人的独到观点,为他们的巨大变化而高兴。在导学案的编制、使用过程中,我不断反思。感觉每一个环节,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使其逐渐完善,才能更好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一、目标设计要明确合理适量

导学案设计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的设计既要充分考虑纵向学段目标,又要考虑横向的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时学习目标是学科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和具体化。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又是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检测的总纲。有了目标的定向功能,学生学习就有了方向,它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主动预习,自觉达标的习惯。即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所以目标设计应明确,具体,用语的表述应准确。比如:记住,了解,感知,理解等,达到什么要求应是明确的;数量要适当,太多完不成,太少则单调。

二、预习导学注意方法指导

预习导学是导学案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前的必要准备,预习的充分能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如何预习,预习哪些内容,应有必要的方法指导。在导学案上应呈现出来。例如:编写的【紫藤萝瀑布】导学案,在预习导学环节中设计了以下环节:一是读课文三遍以上,并学会圈点批注。二是借助工具书,资料,与同伴交流,积累掌握相关知识。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出发,制订的方案切实可行。朗读是基础,读三遍并圈点批注,学生可大致了解课文的相关信息。从自己的角度,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靠自己的知识储备去了解,品评,赏析。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老师的第二步提示,完成七个问题,从作者生平,背景,字词的音形意,到概括文章内容,脉络,作者情感变化,对生命的感悟等。在预习,交流,讨论中把握。为课堂学习研讨做了必要的准备,课堂应该是轻松,高效的。

三、课堂研讨交流的实施

课堂研讨是导学案实施的中心环节,研讨的问题如何设计?学生如何组织?多媒体还有没有用的必要? 应关注并切实加以解决。

(1)问题设计的方法原则

问题是打开一门学科的钥匙,设计好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可见问题的作用和重要性。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所以,现在学习的方式也是重点强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各个问题贯彻整个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教学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研究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在导学案上案设计上应围绕目标,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深入、持久投入到学习中。

(2)学习小组的组建和运用

在导学案教学中,学习小组的组建和运用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有各种形式,如有八人小组,四人小组。有的在座位安排上也别出心裁,圆桌形式面对面便于交流。小组内分工明确,有中心发言人,记录人,从而保证了高效运作,让他们在交流,沟通,合作中进行知识的共享,心灵的碰撞,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小组合作中切不可追求热闹而不注重合作的目的,时机及过程。应认真设计让学生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进入深层的交流和碰撞。不能让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要照顾到全体成员。总之,不能偏重于形式,而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

(3)多媒体应适当应用

在导学案实施以前的课堂,较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多媒体以其大容量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吸引着学生,也创造了较多的亮点,每有公开课,必用之。但导学案实施以来,发现很少或没有人用。笔者认为适时适当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必要的,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能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有效性。与导学案教学并不矛盾。

以上是对导学案教学的几点肤浅的思考,如何设计和使用导学案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实践,再实践,逐渐领会,明晰,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设计好每一节导学案,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并快乐着,我们将无比欣慰。

【参考文献】

[1]吴春燕. 初中语文“导学案”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初探[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 (12):16-17.

第2篇:中学语文教案范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正渐渐模糊,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整合理念小学语文教科书享有“百科全书”的美誉,它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安全教育也不例外被包罗了进去。

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除了上好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认真开展安全活动以外,还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实施安全教育。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适时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挖掘安全教育教材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做法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小学生传授安全知识

在教学生字“灭”时,我指导学生掌握了读音后,又让学生观察插图(一丛熊熊燃烧的火焰被一块木板盖住),启发学生:“图上熊熊燃烧的火焰被木板盖住,火焰会怎么样?”学生齐答:“火焰要熄灭!”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观察“灭”的字型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它,同时就发生不同火险的防范、灭火方法、报警等知识顺理成章地传授给了学生。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抓住文中关于阿曼达等14名儿童被埋在垮塌教室的三角形空间里得以生还的描写,告诉学生在遇到房屋跨塌的时候,在室内的人尽量往房间的角落里避让,可以减少垮塌对自己砸伤的安全救护知识。我备这课时在网上下载了有关地震前的征兆、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的文字、图片、影视资料,在教学本文后把搜集的资料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掌握了有关地震的知识和防灾自救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小学生传授安全救护方法,提高他们的救护能力

我在教学《司马光砸缸》有意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缸里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一同玩耍的小朋友怎么做的?谁的方法最好。”同学门都为司马光临危不乱、机智果断地举石砸缸救人的行为啧啧称赞,讥笑那些吓哭了或跑去找大人的小朋友没有司马光聪明。我相机问道:“如果小朋友掉进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瓦缸或者是水池什么的,那些大声哭喊找大人的小朋友的做法你觉得又怎么样?”同学们听后嘎然止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声哭喊引起附近大人的注意或者找大人来救人才是有效的救人方法。我和学生由此总结到:如果我们不能自救时向其他人呼救是很有必要的。学习《我的战友》时,学习“这时候,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地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学生能够理解为了完成这次军事行动,大火烧身没有自救;也能理解“我”为了保证潜伏成功放弃了救护。我提醒学生:“如果我们在平时遇到自己或者别人身上着火怎么办?”学生发表了很多自救和救护的有效办法。

第3篇:中学语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案教学; 认识; 实例; 反思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仍摆脱不了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模式,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指出:“反思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失落。”课程改革主张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要求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新理念。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郑逸农老师的“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理念指出:传统的“指示”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一切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而“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对此作了反拨和颠覆,这个教育理念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坚守对话态度和人文情怀。这一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形式不再是为了建立教师的权威,不再把学生当成听话的工具。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仅是现代语文教学实际的需要,而且是学生终身学习的要求。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转变刻不容缓,只有改革,才能让语文教学重焕生机与活力,才能让学生真实地成长。

一、对学案教学模式的认识

所谓学案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老师既定的学习方案指导下,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地说,学案,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其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提供给学生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性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总之,学案式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语文学案式教学”与传统语文课模式相比区别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与学案式教学有着质的区别:前者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而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前者主在教,后者重在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前者强调“给予”,后者强调“拿来”;前者侧重“学会”,后者侧重“会学”;前者追求的境界是“谆谆教诲,诲人不倦”,后者追求的目标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二者在课堂角色、教育观念、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截然不同。

三、语文教学过程中学案教学模式示例

“学案式”教学,其核心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学案”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案”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将“学案”与教材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学习。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认为其特点应该是“多边互动、师生有效指导、自主创新学习。”

下面我以《边城》教学活动为例:

活动一:试一试,看谁字音读得准。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碧溪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蒿艾 角隅 胡诌 茨滩 碾坊 茶峒

活动二:比一比,看谁节奏划得明,课文读得好。

朗读第四部分与尾声段落——翠翠与傩送的见面;引导学生模拟朗读,读出语气。意在涵咏文章,揣摩细微

活动三:寻一寻,看谁美点找得多。

1、分析风景美:学生找出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内容;学生诵读,描述找出的内容。

2、勾画关系。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回答在本文中“青年男子”“妙龄女子”分别指谁?围绕在他们身边还有那些人?划出人物关系图。

活动四:体会人情美,人性美。(小组讨论)

1、写了什么

(1)指出小说“写了什么”?

明确:以“爱”为中心,围绕一个“爱”字展开一件件故事。

(2)课文中体现了哪些“爱”?

明确: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

(3)这些“爱”中所突出的是:翠翠与天保兄弟的爱情。

2、怎样写的

(1)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划分情节脉络。

明确: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2)“薄薄的凄凉”——隐约的内心波动,无法勃发。

“胡思乱想”——摆脱不掉的情思,莫名其妙。

“忽然哭了”——无处言说,人情质朴。

心里沉重——入情渐深

第4篇:中学语文教案范文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学习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第5篇:中学语文教案范文

安全实验的关键是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危险也能变为安全。反之,安全也变得不安全。但也不要害怕,也不必满腹恐惧不敢动手实验;要熟悉操作规定,了解反应规律,不懂要问,不可蛮干。否则,在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危及师生的安全,甚至严重致残造成终生不幸,且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事关重大,务必高度警惕。

一、造成化学实验事故常见的原因:

1、实验仪器使用不当

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一定要注意其自身的使用条件和要求,遵循其适用原则,否则很容易造成试验事故,如启普发生器不能用于粉末状固体与溶液的反应,量筒等仪器不能用于加热,烧杯等仪器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群些倾斜,不能再细口荣其中进行稀释和溶解等,如果不加以注意,很容易导致试验事故的发生。

2、实验操作不当

例如,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可是,如果你在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的塞又装上锌粒,塞上塞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为什么会发生爆炸事故呢?这是因为你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操作规定。实验过程中打开塞装锌粒跟实验开始时装锌粒相同,反应器里进入了空气,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都会发生爆炸。又如,在制乙烯时,在大试管里倒入酒精和浓硫酸,加热时,就会发生液体喷出事故。为防止这样的事故发生,在加热液体制取气体时,应加入瓷片以防爆沸。还要注意,如果你用酒精和浓硫酸加入瓷片加热制乙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完毕时,先撤去了酒精灯,冷水就会沿导管流入盛浓硫酸的烧瓶,以致引起烧瓶炸裂。这是因为你违背了实验操作而引起的。加热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酒精灯。上面的操作正好颠倒了,先撤去了酒精灯,还没来得及取导管,水就沿导管流入反应器,引起仪器炸裂,溅出硫酸。

3、实验药品使用不当

首先,药品的用量要适合实验本身,不能人为的加减用量。一些实验虽然剧烈,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用药量稍大便会发生危险。如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反应很剧烈,但药量少时并无危险。在做分组实验时,让学生观察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的现象,放入的药量一定要适量,不得随意用药,否则就会发生意外事故。又如:用小苏打和浓硫酸反应做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如果小苏打和浓硫酸用量大,产生气压过大,会冲开胶塞,喷出酸液。像这样,也曾发生过烧坏衣服,腐蚀操作者的手的事故。再如:配制银氨溶液时,如果加入过量的氨水,且不随配随用,久置后再用,溶液中生成了容易爆炸的物质,用时就会引发爆炸事故。此实验要防止加入过量氨水,银氨溶液必须随配随用,不能久置。

其次,使用药品前一定要检验药品是否纯净,如果药品中混入杂质也容易导致试验事故。如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错把木炭粉当作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与氯酸钾混合,使得药品中混入了杂质,造成了爆炸事故。因此用药时要认真辨清药物,不得马虎从事。又如:做甲烷的演示实验时,有人没有把空气排净就点燃甲烷气体,产生爆炸事故。此实验应先做甲烷的性质实验,再点燃甲烷气体,以防空气的混入,保证甲烷的纯度,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另外,药品用错也是导致试验事故的重要原因,如使用失落标签未经鉴定的试剂就很容易导致试验事故,例如,在配制溶液时错把硫酸当盐酸使用,造成伤害事故。凡失落标签的试剂一定要检验确定后再使用,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4、实验环境使用不当

有些试验一定要在通风设施良好的环境中完成,如果试验环境不具备而进行一些危险性的实验很容易导致试验事故的发生,如在演示氯气、硫化氢、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实验时,或进行可燃性气体(如氢气、乙烯、乙炔等)实验。,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有毒、易燃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越积越多,达到一定浓度,会引起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安置通风橱、换气扇等通风设施,必须做到实验室空气流通。

二、防止化学实验教学事故发生的措施

为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准备,熟悉操作

一切实验一定都要在预备室准备好,做到实验无误,方可拿到教室或实验室做,没做过的实验要向能者请教或查清资料再做,不要冒然实验。步骤多的实验,操作顺序要记熟,不可看一步做一步。

2、严格要求,谨慎操作

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按要求操作,做到谨小慎微,以防出错,如做有毒、可燃性实验时,一定要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有可燃性气体参加的实验,在点燃或加热前切勿混入空气或氧化剂。用药量宁少勿多,不要取用未经鉴定无标签的试剂,随配随用,不可久置。

3、熟悉事故处理方法,做到“四防”

实验室要有一定的安全设施。教师一定要熟悉实验室事故的急救方法和处理措施并做到“四防”:防毒、防火、防爆、防灼伤。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要设计好实验安全装置,如防倒吸安全装置、防堵塞安全装置、防倒火安全装置、防污染安全装置等。

第6篇:中学语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 教学过程 应用途径

1.暗示教学法的原理

暗示教学法一词,又称启发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精神病疗法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也叫格奥尔基•洛扎诺夫(Georgi Lozanov)于60年代未70年代初首创的,因而亦称“洛扎诺夫教学法”。 以后由东欧各国传到苏联、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近年,被介绍到我国。 洛扎诺夫给暗示教学法下的定义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结合起来。”暗示教学,就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实验证明,此教学法在发掘人的学习潜力方面有着异常功效。

2.暗示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几条有效的应用途径

2.1环境暗示法。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的环境之中,许多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的各种暗示所作出的反应。教学中的环境暗示,就是指通过营造某种场景、氛围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参与活动。广而言之,社会习俗、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都可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暗示。

洛托诺夫指出:“即使最强烈的观念,除非和个人的无意识心理倾向结合,和他的态度动机结合,并且和他个人的情绪、智能、意志以及需要等特性协调,否则是不可能产生暗示的效果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全部信息总是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传递的,而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通过教学情境的创立,可以排除学生因教学信息高容量而产生的困难感,又能激发学生掌握教材的动机,能引起学生接受信息的兴趣,调动认知潜能,形成课堂知识传递的有效心理空间,从而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心理动力。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大多借助于课前的预习、教师的导入语、课前学生的听说读写短时训练等手段来完成。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手段,已有了很大的改变,大多借助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运用更为直观可感,具体可闻的影象、图片等资料来完成,利用实物、图画、音乐、影像、表演、环境布置等学习环境因素,实现“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情境的创设。与传统的情境创设相比,具有更直观、生动、信息量更大、吸引力更强等特点。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的课型的出现,教学情境的创设必将有更多更新的手段,但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完成学习前生活场景的设置,都必须努力做到:①与课时内容吻合;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③适度而不喧宾夺主;④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⑤情境富于变化。

2.2体态暗示法。所谓体态暗示,就是教师用体态语言(即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非言语行为)对学生加以暗示。体态暗示手段在以语言文字为主的课堂言语交际中具有特殊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能起到感染、传递、调控、激励 等多方面的作用,往往教师的一束目光、一个手势,就能使某个学生或者整个班集体产生某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形成某种心理状态,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课堂言语交际的效果。

2.2.1教师的教态是教师品格修养、学识水平、风度气质的外在综合表现,每时每刻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凡是优秀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是十分注重“身教”的。于漪、魏书生、钱梦龙等老师就是我们的楷模。他们的教态亲切自然,极富吸引力。他们脸上总是带着和蔼的微笑,眼中总是饱含激励的目光,他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无声地向学生传递着师爱的信息,使学生如坐春风,心旷神怡,因而课堂气氛总是那么愉悦和谐,学生对他们的课总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当地运用体态暗示的艺术手段,可以巧妙地表达出“弦外之音”,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样,学生可以把言语信号和具体形式结合起来。

2.2.3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体态语言应该注意蕴涵性、针对性、示范性。教师的体态言语具有丰富的蕴涵性,它通过表情、动作、姿势等传递的非语言信息具有隐蔽性。因此,在体态言语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知识背景,选择最佳手段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库,促进文内联系和文外联系的生成,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2.3语言暗示法。所谓语言暗示法,就是在课堂上,恰当、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语言暗示,激励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例如,胆小的学生上课不敢发言,老师就有意识地对他说:“老师知道这个问题你会回答。”“你一定会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大家的。”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励胆小的学生加强与教师、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另外,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之后,老师用一些恰当的表扬和激励的语言,如“你表现得很好,再接再厉!”“你是积极动脑的好学生!”“你的回答总会给大家带来惊喜!”等,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调动学生在学习中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很有裨益。在教学过程中,含蓄、幽默的语言能起到较好的暗示作用。再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如何写议论文时,对学生说:议论文其实并不神秘,我三岁的小孩儿也会作文。有一次,小孩儿说:“爸爸我喜欢你!”(论点)“爸爸喜欢我,不骂我,买豆奶给我喝,还讲故事给听,教我写字,数数。”(5个论据)“所以我喜欢爸爸。”(结论与开头呼应),这个例子一举,整个教室充满一片笑声,在笑声中,学生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情况选择富有幽默色彩的教学方法,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掌握知识。

语言暗示是一种特殊语言表现形式,掌握了它们特点,对引导学生更积极融入课堂,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丰富自己的语言信息量,发挥语言艺术品的特点,加强想象能力培养,对激活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其分析理解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4人格暗示法。这种暗示,也可称为从教威信暗示。教师的从教威信主要来自于社会成员对他们的模糊评价,这个评价是教师本人的师德修养、思想境界、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和成就水平的综合反馈。威信高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往往在课后落实得好,其原因主要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与敬仰,教师的威信越高,给学生的暗示也就越强烈。人格暗示的强弱与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关。同一教师,由于与学生相处的关系不同,暗示效果也会出现明显差别。坐在教室前面的学生接受暗示较强,坐在后面的学生接受暗示较弱。因此,不少班主任常把在后位易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调到前排,以增强其接受暗示的强度,使纪律意识得到强化。再有,教师在和不在,其人格暗示的强度也有很大区别。教师身在教室时,暗示较强,教室很安静;教师离开教室后,暗示会减弱。当教师再度出现时,其暗示又会油然而生。由此可见,教师的近体距离暗示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必须在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大功夫,只有做学者型的、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才能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以你为师,从而把更多的健康暗示带给学生。

2.5自我暗示法。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形象就像一部电脑,要由自己来编排数据和输入程序。你的生活环境,你的经历,别人对你的评价和反应,你从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中获得的经验都会为你提供有关的数据信息。你通过反复编排把自己的形象输入“电脑”,于是,在你心灵深处就出现了一个能够指引你思维方式的自我意向。是谁在为你控制操作?就是自我暗示。自我暗示的方式主要有:写名言警句提醒自己、自我形象设计、经验总结、教训启迪、自我激励等。成功教育表明: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而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挖掘他们的潜力,善于运用暗示手段,给予激励和引导,激发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学会认识自己、欣赏自己。例如面对考试,我们也不妨采用积极的语言暗示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满自信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考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我是最棒的!”“只要我保持冷静,我肯定能做好这份答卷。”

总之,教师要及时地、不断地暗示学生坚持与放松,用良性语言激励自己奋进。通过一次次反复地自我暗示,同一思想的不断敲击就会使它铭刻在潜意识中,学生的大脑和行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条件反射,从开始的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到后来的自觉行动,学生将会沿着良性的轨道不断奋进。

3.结语

暗示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沟通的桥梁,暗示能使人意识中最有力量的意念转化为潜意识,从而产生有所为或有所不为的行动力。暗示教学中的那种积极暗示,没有命令和强制,因而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记忆潜力,使他们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反之,对学生讥讽、挖苦、侮辱、漠视,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暗示。我们的学生很需要别人的认同,尤其是教师和家长。家长、教师如果对学生失去信心,给学生于消极暗示,学生在经历数次失败之后,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自我否定的后果是严重的,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警惕和注意。总之,课堂教学中的暗示作用主要体现在暗示时机的选择、对象的选择、方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傅荣.暗示心理学研究在中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 年

[2](美)唐纳德.H.舒斯特等.《暗示速学法》,新华出版社,1989 年

[3](美)珍妮特.沃斯等.《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

[4]沈开木著.《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出版

[5]张大均.《教学心理学》,西南师大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526页

第7篇:中学语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安全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21-02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学越来越被重视。这是因为体育运动不仅能给孩子们带来强健的体魄,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也能锻炼学生的耐心、恒心和毅力。从这个角度来讲,体育教学成为培养性格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越来越被重视。但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也不能忽视。怎样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增强体魄,是当前初中体育教学研究的重点。我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围绕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进行

探讨。

1.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现状

体育教学往往附带有体能训练或者其他剧烈活动,再加上场地设施不规范、器械处于不安全状态、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欠缺等问题,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意外伤害。而这些突发事件不仅仅会对孩子们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甚至会对孩子们的心理造成影响,从此害怕体育活动,更有甚者影响文化课的学习,这样不仅不能起到锻炼身体,培养性格的目的,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有调查表明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见过或者是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不安全事件或者说是事故,而初中生又是一个人生理生长和

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所以说初中体育教学的安全问题,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尽管口号提得很响亮、问题也反复强调,但很难得到一部分老师的重视,而解决方式很是简单粗暴,如不进行觉得危险的体育活动,把体育课调成文化课等等。以至于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很多安全问题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或遏制。

2.提升体育教学安全水平措施

2.1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在任何事情发展的过程中,只要你能在脑中形成一定的意识,这种意识反过来就会影响你的行为举止。因此,如果想要提高体育教学的安全水平,就要提高学生和老师对安全的意识的认识,让这种安全意识深入学生和老师的心中。那么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中,就必须要有安全意识这一点,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把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年龄尚小,又活力四射,所以会在体育课上有嬉戏玩闹,而这其中会有体质差的学生,这样就可能会造成他们在玩耍中碰到安全问题。为此,学校应该加大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培养,定期给学生开展关于运动安全知识的讲座,久而久之,学生养成懂安全的好习惯,这样就会尽量避免在体育课上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学生保护自己的方法目前,在我国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对于"含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的学生来说,自

我保护观念比较欠缺,在不安全事件发生时,他们往往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应对、处理或者是盲目从众,加大伤害的发生。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相对来说都比较叛逆,越是不让做的危险活动越要去做,既然不能制止,那么教会他们怎么防护自己就成了一个保证安全的重要途径。首先,在做剧烈运动之前教师要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热身运动,防止因剧烈运动造成的肌肉拉伤、韧带损伤等情况;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们正确的运动程序和运动姿势,这样就能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如上篮球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能在人跳起后有拉扯等动作,起跳不能屈膝等注意事项,因为这些不良行为或者说是不正确的运动姿势都是造成不安全事件的直接原因;最后,教师要做好运动前检查,检查运动器材的完备情况,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只有做好运动前检查,才能有限预防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如单杠、高低杠、标枪等运动,经常因为运动器材的不安全状态,造成体育教学中事故的发生,对学生的身体及心理都造成很大的伤害。

3.造体育教学安全环境

3.1推进学校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就是人人重安全、人人懂安全的一种文化环境,属于学校的软件设施。如果一个校园的安全文化比较浓厚,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间受到影响,就会对危险活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遇到潜在危险的活动就会主动避让。如在投掷标枪时,教师要求学生看见扇形区域里出现任何活物,就立即停止投掷。学生不要产生任何侥幸心理,感觉离得远不会投掷到,但不安全意外事件往往就在此时发生。建设安全文化就要在时时处处都要注意安全,不能老师给学生讲的时候注意安全,到自己活动时就不注意了,这要求体育老师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安全运动的榜样。只有老师主动遵守各种安全行为,以自身做榜样,学生才会主动遵守

各种规章,远离不安全事件,校园安全文化、体育教学安全文化才会逐渐形成,进而提升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管理水平。

3.2完善体育设备。完善体育教学设备和体育运动设备,保证其安全状态,是保障体育安全教学的硬件支持。所以要求学校或各监管机构应加大对运动设施的定期检查与保养,对那些处于不正常状态或不安全状态的运动设施做到及时发现并处理,以消除安全隐患。这就要求学校或相关单位加大对运动设施的财政投入,保证运动

第8篇:中学语文教案范文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孩子们的活动领域越来越宽,生活层次也越来越高,其安全问题也愈加显得重要。而保障他们健康安全的成长仅靠大人跟随在身边保护是不够的,也是消极的,积极的办法是增强孩子们自己的安全意识,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这也就需要每一个教育者都要积极参与,帮助孩子们树立生命意识,教会孩子们用知识用能力去守护自己的生命。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语文教学与安全教育、生命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通过阅读教学,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唤起孩子们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我们可以教会孩子们掌握在灾难面前如何应对的措施,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积累自救自护的知识,我们也可以教会孩子们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人定能胜天、只要有爱就会有奇迹……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究竟应如何具体实施安全教育呢?我以为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利用课本中有联系的文本培养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传授安全知识与救护方法,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安全教育。如:

1.在教学生字“灭”时,我指导学生掌握了读音后,又让学生观察插图(一丛熊熊燃烧的火焰被一块木板盖住),启发学生:“图上熊熊燃烧的火焰被木板盖住,火焰会怎么样?”学生齐答:“火焰要熄灭!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观察”“灭”的字型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它,同时就发生不同火险的防范、灭火方法、报警等知识顺理成章地传授给了学生。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抓住文中关于阿曼达等14名儿童被埋在跨塌教室的三角形空间里得以生还的描写,告诉学生在遇到房屋跨塌的时候,在室内的人尽量往房间的角落里避让垮塌对自己的砸伤的安全救护知识。我在备这课时在网上下载了有关地震前的征兆、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的文字、图片、影视资料,在教学本文后把搜集的资料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掌握了有关地震的知识和防灾自救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在语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安全救护知识与方法也是渗透安全教育的好时机。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向小学生传授安全救护方法,提高他们的救护能力很必要,在教学《司马光砸缸》有意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缸里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一同玩耍的小朋友怎么做的?谁的方法最好。”同学门都为司马光临危不乱、机智果断地举石砸缸救人的行为啧啧称赞,讥笑那些吓哭了或跑去找大人的小朋友没有司马光聪明。这时我们可以相机提问:“如果小朋友掉进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瓦缸或者是水池什么的,那些大声哭喊找大人的小朋友的做法你觉得又怎么样?”同学们听后一定会嘎然止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声哭喊引起附近大人的注意或者找大人来救人才是有效的救人方法。由此总结到:如果我们不能自救时向其他人呼救是很有必要的。学习《我的战友》时,针对“这时候,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地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除了引导学生能理解为了完成这次军事行动,大火烧身没有自救;为了保证潜伏成功放弃了救护外。我们还要提醒学生:“如果我们在平时遇到自己或者别人身上着火怎么办?”就此可以集思广议帮孩子们积累很多自救和救护的有效办法。

3.俗话说:“未雨先绸缪,防患于未然。”我们时刻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如在教学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小马的安全意识:当小河挡住了去路时,小马不知道河水的深浅,没有贸然过河,向老牛和松鼠询问河水的深浅,老牛和松鼠的答案截然相反自己又无法判断毅然回家找最可信任的妈妈咨询,得到了自己能安全过河的可靠答案后才过河。小马的安全意识值得我们借鉴。在学习《跳水》时总结造成船长儿子身处险境表面是水手们开玩笑过分、孩子没有考虑安全就贸然追猴子。其实是水手和孩子安全意识淡薄。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应该吸取不要盲目寻求快乐而不注意安全险些导致乐极生悲的惨痛教训。我在教学《老山羊和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老山羊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揭穿狼的阴谋诡计,没有上狼的当而引来杀身之祸。学生从中体会到:面对陌生人特别是不怀好意的人,要注意分析他的言行判断其用心,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迷惑,更不能接受陌生人的任何财物上当受骗。

4.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走出求救的误区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遇到危险怎样求救”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题:当你遇到危重病人、火灾、抢劫等危急时刻怎么向别人求救?他们的讨论结果肯定是:可以拨打120、119、110报警求救并向他们说清楚基本情况和事发地点。这时我们可以提醒他们:“我们地处山区,条件较边远,120、119、110等救助电话一般都设在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里,等这些救助队伍赶来后已经于事无补。当我们在遇到险情到底该怎么求救?”孩子们听完后一定会有同感,边远地域内遇到险情这样求救是不很科学的。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在离救助中心较远的地方遇到了险情应当首先选择较近的医院、诊所、派出所、治安联防队等或者附近的有救护能力的私人电话求救;在没有通讯条件时遇到了险情要大声呼救得到别人的救助。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助,把危险降到最低限度后再作其他处理。

二、在课外拓展阅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扩充安全救助知识,提高用知识守护生命的意识,帮助、指导、告诉他们,多积累以备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与困难。在课外阅读推荐中可以推荐读一读《开学第一课》等,在电视、网上新闻中发生的事件可以鼓励学生去搜集读读,写写认识,发表发表议论。

三、充分利用好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安全教育。学语文就要用语文,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关键的一环,利用语文实践活动我们完全可以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

1.我们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进行安全三分钟事件播报,可以进行安全知识分享交流,可以进行以生命安全为主题的演讲……

2.我们可以利用制作手抄报、征集公益广告等进行安全知识积累安全教育宣传安全意识培养。

3.我们可以自编自演安全教育方面的课本剧,我们可以写写安全顺口溜、儿歌,我们可以说说相声快板,我们可以参加征文,我们可以创作漫画等。这些既是展示语文能力又是进行安全教育。通过剧本文章反映思想,通过领悟理解形成意识,学会自护。

4.我们可以利用口语交际课进行“我们是否要未雨先绸缪,防患于未然”的辩论会,我们也可以上书有关部门进行交通管理、食品卫生等方面的倡议,我们还可以去社会实践采访等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努力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但是如果人才不会自救逃生又怎能算得上合格的人才呢?所以说生命、安全教育是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应竭尽全力。

第9篇:中学语文教案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案 优势及不足

学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设计稿,是教师在上课之前设计好并印制出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思路和具有导向性的文字稿资料。学案的设计要凸显阶梯性和层次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拿到它都有事可做,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做好相应的练习。学案一般有以下结构组成: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检测——学习达标——巩固延伸;学案的运用分“设计——初稿——备课组讨论修改——二次设计——定稿——发放——个案”等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中,第一环节为主备教师设计学稿,形成初稿再在备课组内集体讨论,加入其他教师的修改意见使其完善形成定稿并打印发放,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加进个人上课设计、补充资料等形成个案。

学案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课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学生要根据学案内容进行认真预习,搞清楚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文章脉络、思考问题等,明白哪个地方是本课主攻方向并自主完成预习、课前搜集资料、课堂训练等任务,明确自己这节课要学习什么。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后,自己在课堂上的活动就有了非常明确的针对性。

教师在使用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真正实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过程为: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管理者,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是发现者、探索者、合作者、成功者,课堂是探究之地,师生是探究之人,全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问题探究、独立探究、合作探究,人人体验到问题探究的乐趣,感受到独立探究的愉快,品尝到合作探究与展示成果的幸福,达到真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我发现使用学案进行教学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作用逐渐地显现了出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其不断完善。

一、学案教学的优势

1、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学案的设计上,我们主要考虑课前预习、教师助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课堂知识反馈、教学反思等环节。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就已经把整个教学内容的重点罗列出来,学生很容易就能了解本节课要学的重点是什么,在自学找出答案的同时,也大体上形成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这比老师单纯讲述知识效率要高得多。

老师可以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重点内容的强调,再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处理学案上的练习题,这样就能比较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案可以作为笔记让学生保存起来,每一节课的学案基本上都比较全面地呈现了学过的知识点,而且还有针对性的联系,这对于学生将来考试和复习都是极有好处的。 转贴于

2、对于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来说,学案可以帮助他在课堂上集中精力,让他们按学案的要求一步一步地完成任务,而不是无所事事。

3、学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负担。老师要在课下费一些功夫精心设计学案,学生以作业的形式上交学案,明确了学生都已学会的知识、还有些模糊的知识和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上课时的教学重点就更突出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4、学案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案的作用其实就是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学,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一定能够形成很强的自学能力。

5、学案的运用有利于确保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

二、学案教学的不足之处

首先,因为每个阶段的主备教师必须事先设计出学案讨论稿,所以在某一阶段该教师会比较辛苦。

其次,由于不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不同,学案的内容往往难以适合所有的老师和班级。

第三,学案虽然能使部分心不在焉的学生有事可干,但固定的课堂模式和提前知晓的教学内容渐渐使多数学生丧失了学习的新鲜感,课堂成了被动记录的过程。可能大多数学生的考试成绩会有所提升,但是对部分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培养不是很有利。

第四,学案的使用能让很多曾经不知道怎么听课的学生动起来,但也有极个别的学生依旧懒得动笔或者无法跟上上课的节奏,不能完成一天一张的任务。

第五,学案的使用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依然得靠教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