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处罚制度范文

处罚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处罚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处罚制度

第1篇:处罚制度范文

1、执行金杭规矩的第一个月,每位员工被处罚金额上限为该员工当月工资的10%,处罚金额标准为金杭规矩的执行力考核标准。若该员工当月被处罚金额已达到该员工当月工资的10%的上限,或当月被处罚次数超过5次,该员工下个月被处罚金额上限为该员工当月工资的20%,并以此类推。

2、员工下个月按金杭规矩表现优异的可在下下个月将本月提升的被处罚金额上限降低一个档次。

3、若当月员工被处罚金额上限为该员工当月工资的50%,公司可考虑做出开除处理。

4、每个部门的员工违反金杭规矩由该部门主管来处罚,处罚收来的钱归属该部门,该部门主管在当月底将钱按比例奖励给部门未被处罚的员工。该部门按金杭规矩未被处罚且表现优异的员工所得奖励应为其它未被处罚的员工但表现一般的员工的两倍。

5、每月底,当月被处罚金额已达到该员工当月工资的10%的上限,或当月被处罚次数超过5次的员工,要做出书面的本人署名的检讨,公司将检讨书贴在公司食堂进行披露。当月表现优异的员工,公司按该员工所得部门奖励的金额的某个比例(50%或100%或其它)奖励该员工。公司每个月将表现优异得到奖励的员工的名单和事迹张贴在光荣榜上进行披露。

第2篇:处罚制度范文

一、现在企业劳资管理中的普遍问题

长时间以来国有企业都是以一种模式进行管理的,虽然国有企业都纷纷改制,但是原先僵化的管理体制依然有一定的影响。这样造成了如果员工没有违法犯罪或者严重违反企业的制度,企业一般不会辞退员工,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不得不用处罚,特别是经济处罚来进行管理。处罚是一种负强化手段,它的不良影响很明显。处罚使用的过于频繁会对员工的工作生活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现在的某些企业,过分的注重利益,尽最大力压低劳动力成本,甚至出现了非法处罚的情况。这些处罚往往没有任何依据,处罚有着很大的随意性、非合理性,人治色彩浓重,而员工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工作不得不忍气吞声。长期以来,后果不堪设想。

企业内部的不合理惩罚是严重侵害职工权益的行为。近年来,因企业不合理处罚而起的劳资纠纷案件不断发生,这些案件的出现导致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不信任。而管理者的某些不当处理方式也导致了员工的工作情绪低落。企业制定了很多处罚规定,本质上是为了阻止犯错,使用这种方法也无可厚非。但是少数企业利用这些优势,为了处罚而处罚,没有考虑到后果,过分依赖处罚来管理员工,罚款、停职、解除合同成为某些管理者的口头禅。

要实施那些惩戒性规则是有代价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说到根上管理者要依赖被管理者的支持,还要对事不对人,至少要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如果做不到这些被管理者一定会有抵触情绪,虽然资方有用规则的控制权可以处罚员工,但是这种惩罚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适得其反。由此可见,惩罚的作用是有限的,越是苛刻的惩罚越造成混乱和无效益。历史的教训也在告诉我们,过多地使用严刑峻法的管理者注定得不到好的结果,强大秦王朝二世而亡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这样说,过分依赖惩罚的管理者是不称职的。

二、在劳资管理中过多使用处罚的弊端

对劳动者的处罚一般都凸显着上司的意识,往往受到上司情绪、性格的影响,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一定的随机性。一般的企业是由领导说的算,劳动者缺乏辩解的条件和机会,现在的劳动关系管理中,资方也就是用人单位是管理的实施者,劳动者是被管理者,其实二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在多数企业劳动者参与民主管理的机会不多,制定职工处罚规则就成为用人单位一方的事,甚至有的企业直接让职能部门自己制定处罚规则,员工要做的就是执行。企业都很看重自身的利益,对员工的奖励方面往往是引入竞争机制,颇有些二桃杀三士的意思,在管理方面也依赖所谓的感情投资,希望用小恩惠拉拢员工,以营造好的工作氛围。这样做其实是饮鸩止渴,是不可能做好劳资管理的。过分的使用惩罚只会让员工感到巨大的压力,处罚主体和被处罚者之间悬殊的关系,当惩罚成为一种管理的一个主要手段,往往会忽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只会让管理变的更加混乱,使工作效率下降,最终影响工作。

三、解决现阶段劳资弊端的对策

(一)树立长远目标,尽量缩小处罚范围

第一,过分的使用处罚会对职工心中产生不良影响,也会使企业和劳动者之间产生隔阂,会引起劳资纠纷,甚至让劳资矛盾扩大化影响企业效益。所以说尽最大努力缩小惩罚范围甚至逐步取消惩罚是很有必要的。企业管理者完全可以用其他手段取而代之,比如说工作考核,把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升职或者续签合同的标准,这比处罚好用的多,还可以更好的开展工作,让企业处在一个进步的状态,有了这一措施就没有必要一味的靠处罚来约束管理员工了。第二,应该逐步放弃经济性处罚,更加要摒弃那些对员工有一定侮辱性的处罚。要对处罚的范围进行一定量的规定,要让它处在一个可控制的阶段,而不是依据管理者的个人意愿而定,应该给予职工民利并且要坚持下去,要让职工拥有为自己申辩的权力。处罚规范相对仁慈些更有利于约束权力的滥用,对员工和企业都是好事。企业还要把处罚的主体以及规定交给相关劳动部门审核,这样可以使得处罚规定更加合理,企业就不能制定出过分苛刻的处罚规定。再有关于处罚规定的制定工作,员工也应该积极参与,企业也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为员工制造参与机会。若是因事情紧急制定的相关规定,事后要经过员工大会讨论通过,这样的的处罚规定才比较合理。当然也可以委托劳动部门或者律师事务所对这些规定进行适当的审查和监督。

(二)积极寻找代替处罚的管理方式

第一,不推崇过多使用经济处罚,要通过其他相对缓和的处罚手段来代替,这样既起到了效果又没有过多的副作用。每个企业都很看重内部的人际关系,我们要重视人和的作用,我们要积极在这方面寻求进展。不要过多的对违规的劳动者采取处罚的措施,企业管理者可以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给员工警示,从口头提醒到书面警告再到取消劳动合同。这样做可以保持劳动者认真工作的动力,使企业中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避免了那些冷冰冰的处罚方式,让员工可以把全身心投入工作。

第二,完善工作考核制度使员工的收入和工作效能挂钩。通常员工的收入由工资和奖金组成,企业可以把对员工的行为规范要求列入奖金发放的考评体系中,这样员工为了更多的拿到奖金,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行为规范的要求,在无形中代替了处罚。当然还有一种处罚方式,也就是隐性的赔偿方式,我们都知道出现可见的工作失误或是造成物品的损坏,这样可以通过现金赔偿来解决,而员工违规,没有直接损失,但是也是错误的一种,这也是可以要求赔偿的,这样的警示性赔偿就要用隐性的赔偿方式来解决,管理者可以通过对浮动奖金的控制来进行这个隐性赔偿,这一方法从心理上来说员工也比较容易接受。员工的工资没有减少,奖金多与少都是收入,而不是在额外扣除,员工为了拿到更多的奖金,就会努力使自己的行为规范符合企业的要求。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好方法,管理成本没有增加,但是对员工的约束力却没有减弱,也可以使企业的生产效益得到提高。

(三)企业与员工需要建立良好关系

笔者认为劳资问题的根本在于劳资关系,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劳资合作关系,劳资问题就有了一个很好的沟通渠道。这就要求以法律契约和心理契约作为调节员工与企业之间关系的纽带,要先从法律方面处罚明确企业和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再让企业和员工拥有共同的追求和愿景,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的自我发展。总结起来一句话,要让员工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达成默契,这样劳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第3篇:处罚制度范文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为,是指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各行政执法机关在依法享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限范围内,对环境违法行为是否给予行政处罚(罚款),给予何种幅度的行政处罚(罚款),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活动。

第三条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为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行使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执法,公正执法的理念,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处罚法定原则;

(二)公开公正原则;

(三)过罚相当原则;

(四)集体审议原则;

(五)教育优先原则。

第五条对于相同或相近的环境违法行为的罚款数额

应基本一致,根据“一事不再罚”的原则,对管理相对人的同一个环境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第六条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罚款的,应与环境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并综合考虑以下情节:

(一)污染物排放的种类、数量、浓度;

(二)对人身健康和公私财产造成的损害程度;

(三)是否造成污染事故或者污染纠纷,以及造成污染

事故或污染纠纷的大小;

(四)造成社会影响的大小;

(五)当事人的过错程度,是故意还是过失;

(六)是否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的危害后果;

(七)是否配合环保部门查处其他单位环境违法行为,

是否有立功表现;

(八)是初犯还是再犯;

(九)其他法定应当考虑的情节。

第七条根据环境违法行为情节,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

罚款划分为轻微、较轻、一般、较重、严重5个档次,对环境违法行为罚款的具体数额应在5档范围内确定。

(一)对轻微的环境违法行为,确定的罚款数额应控制在法定罚款数额上限的25%以下(含25%)。

(二)对较轻的环境违法行为,确定的罚款数额应控制在法定罚款数额上限的40%以下(含40%),25%以上。

(三)对一般的环境违法行为,确定的罚款数额应控制在法定罚款数额上限的55%以下(含55%),40%以上。

(四)对较重的环境违法行为,确定的罚款数额应控制在法定罚款数额上限的70%以下(含70%),55%以上。

(五)对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确定的罚款数额应控制在法定罚款数额上限的85%以上。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的环境违法行为应不予罚款:

(一)环境违法行为显著轻微并能及时改正,且管理相

对人是初犯,未造成危害后果的;

(二)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先责令限期改正,再予以处罚的。

第九条有下列情形的环境违法行为应依法从轻或减

轻处罚:

(一)属初次违法,无主观恶意,且环境违法行为并未造成较大危害后果的;

(二)经调查核实,属人为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造成的环境污染,且行政管理相对人事后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或减轻污染,未造成较大危害后果的;

(三)受他人胁迫有环境违法行为的;

(四)积极配合环保部门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的。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的环境违法行为应当从重处罚:

(一)故意不正常使用污染处理设施,致使污染物超标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的;

(二)偷排、漏排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的;

(三)拒绝或阻挠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监督管理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四)擅自拆除、闲置污染物处理设施,致使污染物超标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的;

(五)两次以上实施同一环境违法行为的;

(六)因环境违法行为造成人身伤害和公私财产严重损失,或者造成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

(七)拒不执行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两项制度”的;

(八)使用核与辐射装置拒不申报、办理“安全使用许可证”的;

(九)暴力抗法,或者故意隐瞒事实,藏匿证据,阻碍执法的;

(十)同一违法行为违反两个以上法律规范或者一个法律规范两个以上法律条款的;

(十一)其他依法应当从重处罚的。

第十一条本规定所指环境违法行为轻微、较轻、一般、较重、严重分别指以下情形:

(一)轻微:指环境违法行为未造成危害后果,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以下的;

(二)较轻:指环境违法行为未造成较大危害后果,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20000元的;

(三)一般:指环境违法行为造成一定危害后果,直接经济损失在20000元—50000元的;

(四)较重:指环境违法行为造成较大危害后果和一定的社会影响,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0元—100000元的;

(五)严重:指环境违法行为造成严重危害后果和严重社会影响,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00元以上的。

第十二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对新、扩、改建项目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擅自建造、运行、生产和使用,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罚款数额可视规模、性质、情节、危害后果等,依据本规定第七条执行。

第4篇:处罚制度范文

第一条为了规范教育行政处罚行为,保障和监督教育行政部门有效实施教育行政管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对违反教育行政管理秩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其他教育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本办法的规定实施处罚。

第三条实施教育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遵循公正、公开、及时的原则。

实施教育行政处罚,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纠正违法行为,教育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第二章实施机关与管辖

第四条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县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九条规定的组织实施处罚。

受委托组织应以委托教育行政部门的名义作出处罚决定;委托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受委托组织实施处罚的行为进行监督,并对其处罚行为的后果法律责任。

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实施处罚,应当与受委托组织签订《教育行政处罚委托书》,在《教育行政处罚委托书》中依法规定双方实施处罚的权利与义务。

第五条教育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教育行政部门管辖。

对给予撤销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处罚的案件,由批准该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设立的教育行政部门管辖。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管辖以下处罚案件:应当由其撤销高等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案件;应当由其撤销教师资格的案件;全国重大、复杂的案件以及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其管辖的处罚。

除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管辖的处罚案件外,对其他各级各类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及其内部人员处罚案件的管辖为:(一)对高等学校或者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内部人员的处罚,为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二)对中等学校或者其他中等教育机构及其内部人员处罚,为省级或地、设区市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三)对实施初级中等以下义务教育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幼儿园及其内部人员的处罚,为县、区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第六条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将下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管辖的处罚案件提到本部门处理;下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为所管辖的处罚案件重大、复杂或超出本部门职权范围的,应当报请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处理。

第七条两个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对同一违法行为都具有管辖权的,由最先立案的教育行政部门管辖;主要违法行为发生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处理更为合适,可以移送主要违法行为发生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处理。

第八条教育行政部门发现正在处理的行政处罚案件,还应由其他行政主管机关处罚的,应向有关行政机关通报情况、移送材料并协商意见;对构成犯罪的,应先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章处罚种类与主要违法情形

第九条教育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违法颂发、印刷的学历证书、学位书及其他学业证书;(四)撤销违法举办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五)取消违法颂发学历、学位和其他学业证书的资格;(六)撤销教育教师资格;(七)停考,停止申请认定资格;(八)责令停止招生;(九)吊销办学许可证;(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教育行政处罚。

教育行政部门实施上述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第十条幼儿园在实施保育教学活动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整顿,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停止招生、停止办园的处罚:(一)未经注册登记,擅自招收幼儿的;(二)园舍、设施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安全标准,妨害幼儿身体健康或威胁幼儿生命安全的;(三)教育内容和方法违背幼儿教育规律,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或个人,由教育行政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或者由教育行政部门建议有关部门对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一)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的;(二)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制作教具、玩具的;(三)克扣、挪用幼儿园经费的;(四)侵占、破坏幼儿园园舍、设备的;(五)干扰幼儿园正常工作秩序的;(六)在幼儿园周围设置有危险、有污染或者影响幼儿园采光的建筑和设施的。

前款所列情形,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监护人,未按法律规定送子女或被监护人接受义务教育的,城市由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其指定机构,农村由乡级人民政府,对经教育仍拒绝送子女或被监护人就学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罚款的处罚。

第十二条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销;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举办者虚假出资或者在教育机构成立后抽逃出资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应出资金额或者抽逃资金两倍以下、最高不超过十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的处罚。

第十三条非法举办国家教育考试的,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十四条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考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已经被录取或取得学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学校退回招收学员;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应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的,由各盛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同时给予警告或停考一至三年的处罚:(一)以虚假或伪造、涂改有关材料及其他欺诈手段取得考试资格的;(二)在考试中有夹带、传递、抄袭、换卷代考等考场舞弊行为的;(三)破坏报名点、考尝评卷地点秩序,使考试工作不能正常进行或以其他方法影响、妨碍考试工作人员使其不能正常履行责任以及其他严重违反考场规则的行为。

第十五条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不确定各类人员的工资福利开支占经常办学费用的比例或者不按照确定的比例执行的,或者将积累用于分配或者校外投资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给予警告;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的处罚。

第十六条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管理混乱,教学质量低下,造成恶劣影响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限期整顿,并可给予警告;情节严重或经整顿后仍达不到要求的,由审批的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的处罚。

第十七条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颁发学位、学历或者其他学业证书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该证书无效,责令收回或者予以没收;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颁发证书的资格。

第十八条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撤销教师资格、自撤销之日起五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处罚:(一)弄虚作假或以其他欺骗手段获得教师资格的;(二)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因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教师,永久丧失教师资格。

第十九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人员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并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三年内不得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处罚。

第四章处罚程序与执行

第二十条实施教育行政处罚,应当根据法定的条件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分别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本办法规定的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

第二十一条教育行政处罚执法人员持有能够证明违法事实的确凿证据和法定的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给予警告处罚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处罚决定,但应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执法人员当场作出教育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制作《教育行政处罚当场处罚笔录》,填写《教育行政处罚当场处罚决定书》,按规定格式载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处罚依据、给予的处罚、时间、地点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名称,由教育行政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后,当场交付当事人。

第二十三条除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和听证程序以外,对其他教育违法行为的处罚应当适用一般程序。

教育行政部门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应当给予教育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应当作出立案决定,进行调查。教育行政部门在调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回避,当事人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执法人员的回避,由其所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决定。

第二十四条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和方法,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教育行政部门在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教育行政部门在收集证据时,对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经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将证据先行登记,就地封存。

第二十五条在作出处罚决定前,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发出《教育行政处罚告知书》,告知当事人作出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申辩权和其他权利。

当事人在收到《教育行政处罚告知书》后七日内,有权向教育行政部门以书面方式提出陈述、申辩意见以及相应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采纳。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因当事人的申辩而加重处罚。

第二十六条调查终结,案件承办人员应当向所在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提交《教育行政处罚调查处理意见书》,详细陈述所查明的事实、应当作出的处罚意见及其理由和依据并应附上全部证据材料。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认真审查调查结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决定。

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制作《教育行政处罚决定书》。

《教育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章第二节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教育行政部门在作出本办法第九条第(三)、(四)、(五)、(六)、(七)、(八)、(九)项之一以及较大数额罚款的处罚决定前,除应当告知作出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外,还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前款所指的较大数额的罚款,标准为: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作出罚款决定的,为五千元以上;由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作出罚款决定的,具体标准由省一级人民政府决定。

当事人在教育行政部门告知后三日内提出举行听证要求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组织听证。

第二十八条听证结束后,听证主持人应当提出《教育行政处罚听证报告》,连同听证笔录和有关证据呈报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对《教育行政处罚听证报告》进行认真审查,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作出处罚决定。

第二十九条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可以当场收缴罚款外,作出罚款决定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有关罚款的收娶缴纳及相关活动,适用国务院《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办法》的规定。

第三十条教育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当事人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的期限内,予以履行。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一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有权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

第三十二条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机构查处教育行政违法案件需要要给予处罚的,应当以其所属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名义作出处罚决定。

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依法对教育行政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其他职能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调查处理意见进行复核,并在其职责围范内具体负责组织听证及其他行政处罚工作。

第三十三条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教育行政处罚中,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本办法行为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七章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认真审查处理有关申诉和检举;发现教育行政处罚有错误的,应当主动改正;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三十四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行政处罚统计制度,每年向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提交一次行政处罚统计报告。

第五章附则

第5篇:处罚制度范文

第一条为了规范档案行政处罚行为,保障和监督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效实施行政管理,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实施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档案行政处罚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实施档案行政处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行政处罚法》、《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

(二)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合法、处罚适当;

(三)公正、公开、及时;

(四)处罚与教育相结合。

第四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档案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

第五条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第二章管辖

第六条国家档案局负责对发生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国务院直属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不属于登记范围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的档案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第七条档案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职权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对档案行政处罚管辖发生争议的,应当报请共同的上一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管辖。

第九条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必要时可以办理下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管辖的行政处罚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辖的行政处罚案件交下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办理。

下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认为其管辖的行政处罚案件重大、复杂,需要由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时,可以报请上一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决定。

第十条档案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档案行政处罚。

第三章种类和决定

第十一条档案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

第十二条实施档案行政处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违法行为人;

(二)有具体的违法事实和证据;

(三)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依据;

(四)属于查处的机关管辖。

第十三条档案行政执法人员在调查处理档案行政处罚案件时,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件。

第十四条档案行政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或者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回避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或者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决定。回避未被决定之前,不得停止对案件的调查处理。

第十五条档案行政执法人员在调查处理档案行政处罚案件时,应当依法收集证据。

证据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视听资料、当事人陈述、调查笔录、勘验笔录和鉴定结论及其他依法可作为证据的。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第十六条档案行政执法人员在调查处理档案行政处罚案件时,应当询问当事人或者其他知情人,并制作档案行政处罚询问笔录。询问笔录应当由被询问人签名或者盖章。

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检查,不得阻挠。

第十七条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十八条档案行政处罚案件的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经复核成立的,应当采纳。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第十九条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调查终结的档案违法行为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一)确有应受档案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档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三)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档案行政处罚;

(四)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五)认为应当给予当事人或者受处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行政处分的,向其所在单位或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建议。

对于案情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档案行政处罚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第二十条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制作档案行政处罚决定书。档案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

(三)档案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

(四)档案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档案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讼的途径和期限;

(六)作出档案行政处罚决定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名称、印章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第二十一条档案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有关送达的规定,将档案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第二十二条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作出档案行政处罚之前,不依照规定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行政处罚不能成立;当事人放弃陈述或者申辩权利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出对单位处以伍万元以上罚款,对个人处以三千元以上罚款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被告知后三日内提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听证。当事人不承担听证的费用。

第二十四条听证依照《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程序进行。

听证结束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规定第十九条作出决定。

第四章执行

第二十五条档案行政处罚决定依法作出后,当事人应当按照档案行政处罚决定书规定的内容、方式和期限,予以履行。

第二十六条当事人对档案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讼的,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七条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款项,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处理。

作出罚款决定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当事人应当自收到档案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第二十八条对当事人在十五日内不缴纳罚款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每日按罚款数额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经当事人申请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暂缓或者分期缴纳。

第二十九条当事人逾期不履行档案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行政处罚的监督制度和案件备案制度。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或承担法制工作的机构负责对本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行为实施监督。

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下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行为实施监督。

下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每年向上一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报告一次本地区档案行政处罚案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对重大档案行政处罚案件应当及时报告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

第6篇:处罚制度范文

第一条为了规范林业行政处罚,保障和监督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依法实施林业行政处罚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实施林业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遵循公正、公开、及时的原则。

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第四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所给予的林业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林业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

第五条违法行为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第二章实施机关与管辖

第六条实施林业行政处罚的机关,必须是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委托的组织。其他任何机关和组织,不得实施林业行政处罚。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委托实施林业行政处罚,必须办理书面委托手续,并由委托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委托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业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第七条地州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统一管理林业行政处罚工作。

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确定一个内部机构统一管理林业行政处罚工作。

第八条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辖本辖区内的林业行政处罚。

地州级和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林业行政处罚。

林业部管辖全国重大、复杂的林业行政处罚。

第九条林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第十条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处理下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林业行政处罚,也可以把自已管辖的林业行政处罚交由下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处理;下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认为重大、复杂的林业行政处罚需要由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的,可以报请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第十一条几个同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都有管辖权的林业行政处罚,由最初受理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处理;主要违法行为地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处理更为适宜的,可以移送主要违法行为地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林业行政处罚管辖权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第十二条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委托的组织,管辖授权、委托范围内的林业行政处罚。

第三章立案、调查与决定

第十三条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林业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林业行政执法人员调查处理林业行政处罚案件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件。执法证件由林业部统一制发,省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负责执法证件的发放和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在调查处理林业行政处罚案件时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自行回避。

当事人认为林业行政执法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有权申请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回避。

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的回避,由行政负责人决定;行政负责人的回避由集体讨论决定。

回避未被决定以前,不得停止对案件的调查处理。

第十六条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在调查处理林业行政处罚案件时应当依法收取证据。

证据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的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第十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林业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业,依法应当给予林业行政处罚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查明事实;违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林业行政处罚。

第十八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林业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十九条当人事权进行陈述和申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纳。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第二十条凡给予林业行政处罚的,应当具备下述条件;

(一)有明确的违法行为人;

(二)有具体的违法事实和证据;

(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给予林业行政处罚的;

(四)属于查处的机关管辖。

第一节简易程序

第二十一条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林业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应当依照本规定的有关条款履行林业行政处罚决定。

第二十二条执法人员当场作出林业行政处罚决定的,可以由一个人进行,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制作《林业行政处罚当场处罚笔录》,填写《林业行政处罚当场处罚决定书》,按规定格式载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依据、罚款数额或者警告、时间、地点以及本行政主管部门名称,由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当场交付当事人。

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林业行政处罚决定,必须报所属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节一般程序

第二十三条除本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按照一般程序规定实施林业行政处罚。

第二十四条凡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控告、移送、上级交办、主动交代等违反林业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应当填写(林业行政处罚登记表),报行政负责人审批。对认为需要给予林业行政处罚的,在七日内予以立案;对认为不需要给予林业行政处罚的,不予立案。

立案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违法行为发生;

(二)违法行为是应受处罚的行为;

(三)属于本机关管辖;

(四)属于一般程序适用范围。

林业行政处罚案件立案以后,经调查并报行政负责人审批,没有违法事实的,撤销立案;不属于自已管辖的,移送有关主管部门;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五条调查处理林业行政处罚案件不得少于二人。

第二十六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收集证据时,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填写《林业行政处罚登记保存通知单》,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第二十七条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全面、公正、客观地收集、调取各种证报。必要时,可以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收集、调取各种证据。收集、调取证据应当制作笔录,由调查人和有关当事人在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第二十八条林业行政执法人员调查处理林业行政处罚案件应当询问当事人或者其他知情人(以下称被询问人),并制作《林业行政处罚询问笔录》。被询问人拒绝回答的,不影响根据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认定。

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对于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其宣读;被询问人提出补充或者改正的,应当允许;被询问人确认笔录无误后,应当在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被询问人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应当在笔录上注明,询问人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被询问人要求自行书写的,应当允许;必要时,林业行政执法人员也可以要求被询问人自行书写,自行书写的应当有本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二十九条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对与违法行为有关的场所、物品可以进行勘验、检查。必要时,可以指派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勘验、检查,并可以邀请与案件无关的见证人和有关的当事人参加。当事人拒绝参加的,不影响勘验、检查的进行。

勘验、检查应当制作《林业行政处罚勘验、检查笔录》,由参加勘验、检查的人和被邀请的见证人、有关的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三十条为解决林业行政处罚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派或者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

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提出书面鉴定结论并签名或者盖章,注明本人身份。

第三十一条林业行政处罚案件经调查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应当填写《林业行政处罚意见书》,并连同《林业行政处罚登记表》和证据等有关材料,由林业行政执法人员送法制工作机构提出初步意见后,再交由本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审查决定。

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需要给予较重行政处罚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第三十二条凡决定给予林业行政处罚的,应当制作《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按照规定格式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

(三)林业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

(四)林业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林业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六)作出林业行政处罚决定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第三十三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作出的林业行政处罚,应当在《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上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印章。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林业行政处罚,应当在《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上盖本组织的印章。

第三十四条林业行政处罚案件自立案之日起,应当在一个月内办理完毕;经行政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不得超过三个月;特殊情况下三个月内不能办理完毕的,报经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

第三十五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之前,不依照规定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行政处罚不能成立;当事人放弃陈述或者申辨权利的除外。

第三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对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行政执法人员作出的行政处罚有权提出申诉和检举;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认真审查,发现确有错误的,应当主动改正。

作出林业行政处罚决定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认为作出的林业行政处罚决定确有错误的,有权提请集体讨论,决定是否重新处理。

第三节听证程序

第三十七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听证,制发《举行听证通知》,制作《林业行政处罚听证笔录》。当事人不承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听证的费用。听证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第三十八条听证结束后,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规定第三十一条,作出决定。

第四章送达与执行

第三十九条《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及时送达被处罚人,并由被处罚人在《林业行政处罚送达回证》上签名或者盖章;被处罚人不在,可以交给其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的负责人员代收,并在送达回证上签名或者盖章。

被处罚人或者代收人拒绝接收或者签名、盖章的,送达人可以邀请其邻居或者其单位有关人员到场,说明情况,把《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留在其住处或者其单位,并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绝的事由、送达的日期,由送达人签名,即视为送达。

被处罚人不在本地的,可以委托被处罚人所在地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代为送达,也可以挂号邮寄送达。邮寄送达的,以挂号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四十条除依照本规定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规定当场收缴的罚款外,作出林业行政处罚决定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第四十一条依照本规定第二十一条可以当场作出林业行政处罚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一)依法给予二十元以下的罚款的;

(二)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第四十二条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作出罚款决定后,当事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第四十三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不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

第四十四条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二日内,交至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水上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抵岸之日起二日内交至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二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

第四十五条当事人逾期不履行林业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二)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

(三)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六条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经当事人申请和作出处罚决定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可以暂缓或者分期缴纳。

第四十七条除依法应当予以销毁的物品外,依法没收的非法财物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公开拍卖或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八条《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后,承办人应当将案件材料立卷。

林业行政处罚案件卷宗一般包括:卷皮、目录、案件登记表、证据材料、林业行政处罚意见书、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书和其他材料。

林业行政处罚案件办理终结,承办人应当根据一案一卷的原则,将案件的全部材料立卷归档。

第四十九条上级交办的林业行政处罚案件办理终结,承办的单位应当将案件的处理结果向交办单位报告。

第五章附则

第五十条本规定中规定的林业行政处罚案件包括破坏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行政处罚案件。

第五十一条本规定中规定的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因故不能履行的,可以按指印。

第7篇:处罚制度范文

第一条为保障价格主管部门依法行使职权,正确实施行政处罚,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价格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价格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时,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第四条价格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价格违法行为。

第五条上级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对下级价格主管部门实施的行政处罚进行监督。

第六条行政处罚应当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

第七条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章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

第八条价格主管部门进行执法活动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件。

第九条价格主管部门进行调查或者检查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检查通知书》。

第十条价格主管部门查处价格违法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应当立案:

(一)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

(二)消费者和经营者投诉、举报的;

(三)有关部门移送的;

(四)同级政府或者上级机关交办的;

(五)职工价格监督组织等移送的;

(六)当事人自查自报的;

(七)其他需要立案的。

第十一条立案应当填写《立案呈批表》,同时附上相关材料,由价格主管部门负责人审批。

第十二条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或者检查,收集有关证据。

第十三条证据有以下几种: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的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上述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第十四条价格主管部门收集的证据,经当事人核对无误,逐页签名或者盖章;如记录中确有差错遗漏,应当允许当事人更正或者补充,并由当事人在修改处盖章或者压指印。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执法人员应当在资料上注明。

第十五条价格主管部门询问当事人及有关人员时,应当制作《调查询问笔录》。《调查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其宣读。

第十六条价格主管部门进行调查或者检查时,有权要求当事人及有关人员提供证明材料和涉嫌与价格违法行为有关的其他资料。

第十七条价格主管部门应当查询、复制与价格违法行为有关的账簿、单据、凭证、文件及其他资料,核对与价格违法行为有关的银行资料。

第十八条价格主管部门检查与价格违法行为有关的财物时,应当有当事人在场。必要时,可以责令当事人暂停相关营业。

责令暂停相关营业的程序,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价格主管部门在进行抽样取证时,应当有当事人在场,并开具物品清单。

第二十条在检查过程中,对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经价格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先行登记保存有关证据,应当当场清点,并送达《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

价格主管部门对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应当加封封条,就地由当事人保存。登记保存证据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转移、隐匿或者销毁。

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一条价格主管部门进行调查或者检查时,应当制作《检查登记表》。

第二十二条案件调查终结,执法人员应当提交《调查终结报告》。

第二十三条价格主管部门负责人应当对案件全面审核,主要内容包括:

(一)案件的管辖权;

(二)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三)案件事实与证据;

(四)案件定性依据;

(五)案件处罚依据;

(六)程序合法性;

(七)责令退还多收价款及行政处罚建议;

(八)其他需要审核的内容。

第二十四条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价格违法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应当由价格主管部门案件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

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案件的程序,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价格主管部门作出责令退还多收价款决定后,应当向当事人送达《责令退还多收价款通知书》,责令限期退还。

退还多收价款的具体工作由当事人负责。

第二十六条退还多收价款期限届满三日内,当事人应当将退还结果及退还清单提交价格主管部门。退还多收价款期限届满仍没有退还的,以违法所得论处。

在规定期限内,当事人拒不退还的,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要求退还的,由当事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七条责令退还多收价款期限,公告的形式及期限,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规定。

第二十八条当事人的下列多收价款由价格主管部门以违法所得论处:

(一)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不能提供销售凭证或者收费票据的;

(二)其他经营者已将多付价款计入生产经营成本的;

(三)其他不需要退还多收价款的。

第二十九条价格主管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三十条当事人进行陈述和申辩,执法人员应当制作《陈述、申辩笔录》,当事人也可以将陈述和申辩意见以书面形式递交价格主管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价格主管部门应当采纳。

价格主管部门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当事人逾期未提出陈述、申辩的,视为放弃上述权利。

当事人不要求陈述、申辩的,执法人员应当记录在案。

第三十一条价格主管部门负责人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一)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三)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四)违法行为严重的,移交监察机关,依法追究行政纪律责任;

(五)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第三十二条价格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

(三)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

(四)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的途径和期限;

(六)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价格主管部门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盖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价格主管部门的印章或者价格监督检查专用章。

第三十三条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价格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规定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的规定,在七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第三章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

第三十四条价格主管部门对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三十五条适用简易程序查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调查违法事实,收集必要证据,填写《当场处罚决定书》,并当场交付当事人。

第三十六条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口头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处罚意见,并告知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当事人进行申辩的,执法人员应当记录在案。

第三十七条适用简易程序查处的案件有关材料,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归档保存。

第四章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

第三十八条价格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业整顿、吊销收费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价格主管部门告知后三日内提出,价格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听证。

前款所称较大数额,地方价格主管部门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或者人民政府制定的标准执行。

第三十九条听证由价格主管部门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

第四十条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

回避决定由价格主管部门负责人作出;价格主管部门负责人的回避由案件审理委员会决定。

第四十一条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将《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送达当事人。

第四十二条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委托人参加听证的,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

第四十三条听证中分别由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主持人根据听证的主要问题对双方进行询问。

第四十四条听证应当制作《听证笔录》,交当事人核阅无误后签名或者盖章。

第四十五条听证结束后,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本规定第三十一条的规定,作出决定。

第五章行政处罚的执行

第四十六条行政处罚决定依法作出后,当事人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的期限内,予以履行。

第四十七条当事人对价格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应当依法向上级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

行政复议期间,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

第四十八条价格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对当事人作出罚款处罚的,应当由当事人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一)依法给予二十元以下的罚款的;

(二)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三)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价格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依照本规定第三十一条、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作出罚款决定后,当事人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的。

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应当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单据。

第四十九条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二日内,交至其所在的价格主管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在二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

第五十条当事人到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价格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二)到期不缴纳违法所得的,每日按违法所得数额的千分之二加处罚款;

(三)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一条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和违法所得的,由当事人提出书面申请,经价格主管部门集体讨论决定,可以暂缓或者分期缴纳。第六章期间、送达

第五十二条期间以时、日、月计算,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计算在期间内。以日计算的各种期间,均从次日起计算。

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

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文书在期满前交邮的,不算过期。

第五十三条价格主管部门送达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收到日期,并签名或者盖章。

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五十四条价格主管部门向当事人直接送达文书时,当事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该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办公室、收发室、值班室等负责收件人签收或者盖章。当事人是个人的,交其本人签收;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的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签收;受送达人已指定代收人的,交代收人签收。

第五十五条受送达人拒绝接受文书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人员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的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收发部门或者住处,即视为送达。

受送达人拒绝接受文书,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及其他见证人不愿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或者盖章的,由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把送达文书留在受送达人住所,视为送达。

第五十六条直接送达有困难的,价格主管部门可以委托送达,也可以邮寄送达。

邮寄送达,应当附有送达回证。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与送达回证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不一致的,或者送达回证没有寄回的,以挂号信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五十七条无法采取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等方式送达的,可以公告送达。

公告送达,可以在公告栏、受送达人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报刊上刊登公告。自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第七章结案与备案

第五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案件审理终结,应予结案:

(一)多收价款已全部退还,且价格主管部门不再给予行政处罚的;

(二)行政处罚决定已全部落实的;

(三)其它应予结案的。

第五十九条有本规定第三十一条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销案。

第六十条价格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业整顿、吊销收费许可证或者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报上一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十一条县级价格主管部门处罚金额在十万元以上的案件,应当报市(地、州)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市(地、州)级价格主管部门处罚金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案件,应当报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十二条下列行政处罚案件应当逐级报送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一)处罚金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认为应当备案的。

第六十三条备案材料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后一个月内报送。

第八章附则

第六十四条本规定所称的"处罚金额"包括没收违法所得金额和罚款金额;"以上"、"以下""以内"均包括本数。

第六十五条对国家行政机关违反规定收费实施行政处罚的程序,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8篇:处罚制度范文

第二条凡在本市范围内查处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下称工商部门)作为执法主体的各类违法行为涉及到行政处罚的,均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工商部门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种类和幅度内,综合考虑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违法事实、证据等因素,在职权范围内选择对当事人是否予以行政处罚、给予何种处罚以及采用多大处罚幅度的权限。

第四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法目的,正确适用法律。

第五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应当平等对待每一个被处罚的当事人,不得以案件事实以外的因素差别对待当事人,对违法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的违法当事人实施行政处罚时,适用的法律依据、处罚种类和幅度应当基本一致。

第六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过罚相当原则,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等相当。禁止处罚畸轻畸重、重责轻罚、轻责重罚。

第七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既要制裁违法行为,又要教育当事人自觉遵守法律。行政处罚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

第八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程序正当原则,遵守行政处罚的法定程序,明确执法流程,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依法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第九条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综合裁量原则,综合、全面考虑案件的主体、客体、主观、客观及社会危害性等具体情况进行裁量,不能偏执一端,片面考虑某一情节对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

第十条工商部门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同时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对责令改正的具体期限,法律、法规、规章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律、法规、规章未作明确规定的,工商部门可给予一个月的责令改正期限或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合理的期限。

第十一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一)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二)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三)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二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第十三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从轻行政处罚:

(一)能够主动改正或者及时中止违法行为的;

(二)违法行为社会危害性较小或者尚未产生社会危害后果的;

(三)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次要作用或者辅助作用的;

(四)因残疾或者下岗失业等原因,生活确实困难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第十四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从重行政处罚:

(一)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或者严重扰乱社会管理秩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的;

(二)有悖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规定的阶段性工作重点的违法行为的;

(三)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的;

(四)坑农害农等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违法行为的;

(五)当事人曾在二年内因相同或者类似违法行为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行政处罚的。

第十五条本制度所称不予行政处罚是指工商部门依法对特定违法行为不给予处罚。

减轻行政处罚是指工商部门依法在行政处罚的法定最低限度以下适用处罚。减轻行政处罚主要包含两种情形:一种是在该违法行为法定应当受到的一种或者几种处罚之外选择更轻的行政处罚种类进行处罚,或者在应当并处时不进行并处;另一种是在规定有处罚幅度的行政处罚的最低限以下予以处罚。

从轻行政处罚是指工商部门依法在行政处罚的法定种类和法定幅度内适用较轻的种类或者选择法定幅度中较低的部分予以处罚。从轻行政处罚主要包含两种情形:一种是在该违法行为法定可以选择的几种行政处罚中选择较轻的处罚种类进行处罚;另一种是在适用规定有处罚幅度的行政处罚时,选择该幅度内较低部分予以处罚。一般地,在实施罚款这一行政处罚时,选择最低限处罚,或者在从最低限到最高限这一幅度当中,选择较低的30%部分处罚时,可视为从轻行政处罚。

从重行政处罚是指工商部门依法在行政处罚的法定种类和法定幅度内适用较重的种类或者选择法定幅度中较高的部分予以处罚。从重行政处罚主要包含两种情形:一种是在该违法行为法定可以选择的几种行政处罚中选择较重的处罚种类进行处罚;另一种是在适用规定有处罚幅度的行政处罚时,选择该幅度内较高部分予以处罚。一般地,在实施罚款这一行政处罚时,选择最高限处罚,或者在从最低限到最高限这一幅度当中,选择较高的30%部分处罚时,可视为从重行政处罚。

第十六条工商部门在听证报告、案件调查终结报告、行政处罚决定书或者其他处理决定中应当将处罚裁量的情况进行表述,不予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从重行政处罚的,应当说明理由。在处罚案件核审过程中,核审机构对处罚裁量部分应当加强审查力度。

第十七条工商部门应当积极建立行政处罚决定公开制度,探索通过政府网站等途径向社会公示行政处罚决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八条工商部门在进行案卷评查、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等考评工作中,应当特别关注行政处罚中的自由裁量行为,增加自由裁量权行使情况的考评比重。对于不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情况严重的,要坚决取消其评先评优资格。

第9篇:处罚制度范文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管理,维护城市秩序,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效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市城区范围。

第三条*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以下简称市执法局)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区执法局按照规定的职权负责辖区内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受执法局的委托,在委托的范围内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和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区执法局派驻街道、镇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以区执法局的名义行使行政处罚权和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第四条*市公安局城市管理警察支队按照规定的职责配合执法局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市容、规划、园林、市政公用、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行政机关,应当配合执法局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第五条市、区执法局行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行使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绿化管理、市政管理、公安交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部分行政处罚权。

第六条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原有的行政执法机关不得再行使已由执法局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仍然行使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一律无效。

第七条执法局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遵守法律。

第八条执法局应当建立执法人员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第二章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

第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乱倒污水、随地吐痰、便溺,随地乱扔瓜果皮核、烟头、纸屑及各种废弃物的,处以10元以下的罚款。

(二)不按规定地点倾倒粪便、乱掏粪便,摊点经营者不能保持周围环境卫生的,处以10元以上100元以下的罚款。

(三)在城区饲养鸡、鸭、鹅、兔、羊、猪等家禽家畜的,或者饲养狗因管理不善影响环境卫生的,处以50元以下的罚款。

(四)在露天场所、公共垃圾容器内焚烧树叶和垃圾等废弃物的;不履行责任区清扫保洁义务影响环境卫生的,处以2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

(五)随意进入废弃物弃置场地捡拾垃圾的,对个人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500元以下的罚款。

(六)不按规定收集、运输、处置垃圾的,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随意弃置垃圾、渣土或者未按照指定地点弃置的,每车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根据需要扣留作业工具。

(七)拒不缴纳城镇垃圾处理费,逾期不改正的,处以应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擅自停用公厕、擅自设置流动公厕或者未按照规定设置临时公厕的,处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未按规定设置环卫设施的,或者未按批准的设计方案建设环卫设施的,处以1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擅自拆除或者搬迁、占用、损毁公厕的,除责令其限期重建或者恢复使用外,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四)经批准拆除后应当重建的公厕,未按期建成使用的,每逾期一天,按工程造价千分之五处以罚款。

(五)损坏各类环境卫生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处以被损坏设施造价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十一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给予警告并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在主干道两侧晾晒衣物、在屋顶搭置建筑物或者在主干道两侧的阳台外侧堆放、吊挂物品影响市容拒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以2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以10元以上20元以下的罚款。

(二)在城区运行的机动车辆明显不洁影响市容的,处以50元以下的罚款。

(三)未随车携带渣土准运证的,每车处以50元罚款。

(四)涂改、伪造准运证的,每证处以200元罚款。

(五)未经核准运输渣土的,每车处以500元以下的罚款。

(六)建设工程工地四周不设置护栏或者不作遮挡、施工污水漫溢场外、停工场地不及时整理并作必要覆盖,或者竣工后不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影响市容的,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七)擅自设置广告牌、横幅、条幅、布幔、灯箱、充气拱门、气球、霓虹灯等各类户外广告的,责令其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对单位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

(八)擅自设置弃置场地受纳垃圾、渣土的,处以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九)货运车辆在城市道路上沿途撒漏的,或者车轮带泥污染路面的,按污染面积每平方米处以10元以下罚款,但最多不得超过10000元,并可以根据需要扣留作业工具。

(十)在道路、建筑物、构筑物、公共设施以及树木上涂写、刻画、随意张贴的,处以200元以下罚款。查处乱贴乱画广告行为,可依法先行登记保存从事违法行为的有关证据,查证属实的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书面通知电信经营企业中止对违法行为人的电话、寻呼服务业务。

第十二条擅自设置的户外广告、宣传品,严重影响市容未能自行清除或者权属不明难以自行清除的,执法局应当强制清除。

第十三条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外形明显不洁影响市容景观的,执法局责令其所有人限期清洗,逾期不清洗的,由执法局指定专业清洗单位进行清洗,其清洗费用由该所有人或者其管理责任单位承担。

第十四条执法局依法行使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其他行政处罚权。

第三章城市规划和绿化管理

第十五条未经规划部门批准搭建亭房、活动房、棚披,以及个人建设的所有建筑物、构筑物和单位建设的单幢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以下(含20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的建筑物、构筑物的,责令其限期拆除或者恢复原状,并可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经市、区人民政府批准,由执法局组织,拆除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十六条在城市道路及其道路两侧的广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侵害,造成损失的,可以并处以损失费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一)在草坪、花坛、绿地内擅自堆放杂物,挖掘、损毁花木的;

(二)在树木上刻划、钉钉、缠绕绳索、架设电线电缆和照明设施的;

(三)在绿地内擅自采花摘果、采收种条、挖采中草药、挖采野生种苗的;

(四)在绿地内擅自围圈树木、设置广告牌的;

(五)擅自埋设影响树木生长的排水、供水、供气、电缆等各种管线的;

(六)未经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城市公共绿地范围内开设商业、服务摊点的;

(七)向城市公共绿地扔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废弃物的;

(八)擅自砍伐、移植树木的。

前款所列违法行为发生在城区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内,以及城市道路以外的,或者涉及古树名木的,仍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管理。

第四章市政和道路交通管理

第十七条在城市道路上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擅自占用城市道路的;

(二)擅自挖掘城市道路的;

(三)擅自在道路两侧及公共场地堆放物料的;

(四)擅自在桥梁上设置挂浮物的;

(五)向路面排放污水或在路面上进行污损路面的各种作业的;

(六)城市道路施工后不按规定期限清理现场的。

第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在城市道路上进行游艺、演技等活动影响交通的,处以50元以下的罚款;

(二)擅自占用城市道路桥孔的,对单位处以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九条擅自在城市道路上进行商品展销、福利募捐、义诊义卖、咨询宣传、拍摄影视等活动影响交通的,给予警告或者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条沿街设置柜台,以人行道为营业场所,变相占道经营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章工商行政管理

第二十一条对无固定经营场所,在城市道路、公共场所、住宅小区从事无照经营的,责令其停止经营活动,并可视情节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500元以下的罚款。第二十二条执法局在查处无照经营活动时,对用于无照经营活动的工具和原材料等,在报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可以采取封存、扣押措施。遇有特殊情况可以先行采取封存、扣押措施,并在24小时内补办批准手续。

被封存、扣押的经营工具或原材料难以保存或在规定期限内无人认领或被执行人拒绝认领的,由执法局依法处理。

第六章执法规定与工作配合

第二十三条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不得少于两人,应当统一着装并佩戴执法标志,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并使用统一的行政执法文书;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有法定依据并符合法定程序。

第二十四条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可以行使下列权利:

(一)进入被检查单位或现场进行调查,依法询问有关当事人,并制作现场勘验笔录、调查笔录,或者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检查。

(二)查阅、调阅或复制被检查单位与检查事项有关的资料。调取原始凭证有困难的,可以复制,但复制件应当标明“经核对与原件无误”,并由书证人签名或盖章。

(三)依法采用录音、拍照、录像等手段,取得有关证据材料。

(四)依法对违法行为所涉及的工具、物品予以查封、扣押或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执法局负责人或者其授权的人员批准,可以对证据依法先行登记保存。

(五)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五条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下、对单位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可以当场作出处罚决定,填写统一格式、加盖执法局公章的处罚决定书,送交被处罚人。其中,依法给予20元以下罚款或者不当场收缴罚款事后难以执行的,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二)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级财政部门的罚款收据。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2日内交至所在机关,所在机关应当在2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

(三)除本款第(一)项规定的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实施的其他行政处罚,必须依法调查、取证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行政处罚的,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四)在作出对非经营性活动中个人的违法行为处以500元以上罚款、单位处以1000元以上的罚款;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处以20000元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

(五)对封存、扣押或者暂扣的物品必须进行登记,列具清单,由当事人核对后签名或盖章。对封存、扣押、暂扣的物品应当妥善保管,依法作出处理。因保管不当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六)对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七)在其管理权限内对有关行政管理机关移送处理的违法行为,应当在5日内进行审查,决定是否立案。决定不予立案的,应当书面告知有关行政管理机关不予立案的理由;立案查处的,在作出处罚决定后书面通报有关行政管理机关。

第二十六条执法局查处案件时,发现该案件可能涉及赔偿的,应当及时通知相关行政管理机关。

执法局应当通知相关行政管理机关而不通知的,违法行为人应承担的赔偿责任由执法局承担。

第二十七条市、区相关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按照下列要求,配合执法局依法行使行政处罚权:

(一)对执法局在查处的违法案件中需要作技术鉴定的,应当在接到通知后按要求作出鉴定

(二)对执法局移送的其管理权限内的违法行为和必要的证据或者材料,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并应当在作出处理决定后,及时通报执法局。

(三)发现属执法局管理权限内的违法行为,应当移送执法局,由执法局立案查处。

(四)在接到执法局要求处理赔偿问题的通知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赔偿标准和赔偿数额,无正当理由不到现场的,由此造成的损失自行承担。

第二十八条公安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活动中的治安事件,对拒绝、阻碍行政执法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章执法监督

第二十九条执法局实施行政处罚和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应当依法接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及本级政府法制部门的监督。

市执法局发现区执法局对违法行为应当查处而没有查处的,应当责令其查处或者直接查处;发现查处有错误的,应当责令其改正或者直接纠正,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过错责任。

市执法局在必要时,可以直接查处区执法局管辖的案件;可以指挥和调动区执法局集中查处违法行为。

第三十条执法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作出后15个工作日内,抄送相关行政管理机关、政府法制部门。

第三十一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二条执法局实施行政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的;

(二)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三)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的;

(四)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财物的;

(五)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收缴罚款据为已有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