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理教材范文

物理教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理教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理教材

第1篇:物理教材范文

下面就编者对新大纲的理解谈谈教材编写中的一些考虑和做法。

一、教材的弹性和因材施教

新大纲根据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到高中物理课程设置的经验教训,将高中物理分为两类课程,并提供了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了便于实施,在高中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学生进入高中二年级后,分别学习上述两类物理课。我国幅员广大,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即使一地之内,客观上也存在差异很大的几类学校。高中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都一致,虽然便于实施,但仍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教材要面对差异很大的各类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必须具有弹性,以便于教学中因材施教。

按照新大纲的规定,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和选学两部分。必学内容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全体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应引导学生首先扎扎实实将它们学好。选学内容不作考查,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为了保证选修内容的落实,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必须选讲一定课时的选学内容。选修内容可以扩展知识面,补充知识面偏窄的不足,同时给程度较好的学生留有进一步钻研的余地,又不会给大多数学生增加负担,有利于因材施教。除了新大纲中规定的选学的知识点,教材中还补充了少量的选学内容。教材中的选学内容用*号标出。在课文、习题、学生实验中都编有选学内容。教材中设有“专题”,对某些问题作比较深入一些的探讨,留给程度较好的学生进一步钻研。“专题”全部都是选学。“阅读材料”多是扩展知识面的内容,也具有选学的性质。

新大纲对知识点划分为A、B两个层次。这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要求。教学要求分层次,有利于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教学上的过高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虽然教材是按照新大纲的层次要求编写的,但是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上不封顶”,应该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课外自己钻研。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同样要注意循序渐进。教学中“上不封顶”,主要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外主动地钻研,而不应一味地追求“讲深讲透”,任意提高程度。

与现行大纲相比,新大纲中“划线”较少,这是一个进步。所谓“划线”,是指对教学中一些问题的限制,如“不得如何”、“只能如何”等。现行大纲中作这些限制,有当时的背景,有些限制也是必要的。但是限制过多过细,会对教学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新大纲减少了一些限制,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鼓励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加以引导,而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按照新大纲的精神,教材编写中已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如现行大纲中关于图线的要求限制过死,新大纲不加限制。教材编写中适当地加强了图线,而又不作过高要求,以求学生能够逐步熟悉和运用图线。

总之,新教材力求掌握好教学要求和程度,增加弹性。建议在试教中能够因材施教,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循序渐进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的过程。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提高能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拔苗助长”,不但长不起来,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欲速则不达。新大纲明确指出:“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述方式的选择,都充分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

力和对物体受力的分析,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要的、基本的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我们特别注意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物体的受力分析没有单独列节,而是分步地提高要求。在第一、第三、第四章都有受力分析的内容。在第一章只分析简单的受力问题,主要结合力的性质来分析。第三章则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问题。第四章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总结物体的受力问题。

对弹力的分析,一般只限于绳的弹力和平面的支持力。对摩擦力特别是静摩擦力的分析,是教学的难点。讲述摩擦力时,对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一开始只限于物体相对于静止物体(相对地面)的情形,而对比较复杂的情况不作分析。至于摩擦力作为动力的问题,则准备放在高中三年级的专题中逐步解决。

力的合成和分解,不要求用公式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不要求用力的分解来解静力学的问题。静力学的问题放在第四章,用平衡条件解决。力的正交分解在第三章采取渗透的办法学习。大力和小力的问题需要深入理解,教材设有“大力和小力”专题,供程度较好的学生钻研。

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课本在开始讲述瞬时速度时,只给出最浅显的说法,即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继而以小字(选学)用极限的思想说明了怎样理解瞬时速度,供学习较好的学生课外钻研。对加速度概念,在第二章只要求学生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了澄清概念,在节后用花边框的形式将加速度与速度加以对比,以求学生确切地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到第二册讲到曲线运动和向心加速度时,对加速度的认识还要加以扩展。

第三章讲牛顿运动定律,只限于它的简单的应用。例如,关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对全体学生来说不应作为重点,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多讲一些。有关连接体的问题,在高中一年级一般不涉及,待高中三年级在专题中讲述。对全体学生来说,应当强调在高中一年级要着重打好基础,而不应要求“一次到位”。“一次到位”实际上做不到,因为它违反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逐步加深,逐步提高,对程度较好或较差的学生都是必要的。

三、讲清思路,渗透方法

教材的叙述对于学生确切地、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它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物理教学中强调能力的培养,要求教材的叙述和对知识的讲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材的叙述注意讲清思路,力求简洁、顺畅。新大纲指出:“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要重在理解。”切实提高理解能力是培养思维能力中基础的一环。教材的叙述,特别是在引入概念、得出规律、分析例题等方面,注意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力求思路简洁、顺畅,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概念,怎样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某种物理模型;使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首先要弄清物理情景,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知道推理的过程;等等。培养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思路清晰,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希望教材的叙述能够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教材注意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不仅对物理学的研究,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较大影响。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领会和掌握一些科学方法。领会方法重在“潜移默化”和“渗透”,而不可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在教材编写中,我们注意了逐步“渗透”方法。如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思想、等效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都在书中适当位置如“正文叙述”、“旁批”、“思考与讨论”、“小结”等以不同形式加以渗透或指点,建议教学中对此给予注意。

四、鼓励独立思考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从大处说,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谈不到创造。就学习过程而言,只有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在教材中应该有所体现,同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对知识既要讲清,又不能什么都讲清,要给学生留有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的余地。主干知识要讲好,派生性的知识不一定全由教师讲述。不分巨细,都“嚼碎”了“喂”给学生,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提出的似乎“出圈”的,但有利于拓宽思路的问题,简单地以“不考”为由而不去涉及,容易挫伤学生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避免。这次新编教材,我们初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从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课本中设有“思考与讨论”栏目,其中提出的问题多是基本的问题,供学生钻研或讨论。弄清这些基本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明确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希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他们提出恰当要求,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钻研,并给以指导。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

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如关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教材在正文中没有列出,要求学生自己推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要求学生这样做,预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些非主干知识,可以放在习题中解决,这样,不面面俱到,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独立钻研。如新大纲中没有列入“竖直上抛运动”这一知识点。但这一知识可以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独立习得。课本在“直线运动”一章的B类习题中安排一个有关的习题,可以让有余力的学生独立解决。

适时总结,可以使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化,而且总结本身也是一种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在一些重要之处,如物体受力分析、动力学问题的解法、静力学问题的解法等,都要求适时地进行总结。课本中有提示,鼓励学生自己总结。章后设有“本章小结”,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对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加以条理化,以便深入、概括地理解。

五、灵活渗透,扩展知识面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多次对中美学生的学习特点加以比较,指出中国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多,灵活渗透地学习少,应注意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这次课本编写中,我们注意到这一点,试着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扩展知识面,引导学生逐步习惯于灵活渗透地学习。

有些内容适合用渗透的方式学习,一开始不一定要求学生有深入的理解,经过一段熟悉、积累之后,逐步有所体会,再加以总结提高。对知识要么不讲,要么就讲深讲透,这是不符合认识规律的。其实对问题的理解、认识和运用都需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本书对某些知识的讲法就采用了灵活渗透的讲法,对这些知识不专门设题,逐步渗透,逐步提高,逐步积累,适时总结,系统提高。如力的正交分解法,在解决力学问题时应用很广泛,用起来也很方便,但课本不单独设节讲述正交分解法,而在第三章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采取渗透的方法来学习,让学生在应用中逐步习得。又如熟悉“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对处理矢量的运算很重要。本书也没有单独设节,而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告诉学生需要先取一个正方向,以确定矢量的正负,然后进行运算。经过几次熟悉之后,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再加以提高。为此,书中设有一个专题,讲述“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讲述,或者让程度较好的学生自己钻研。

对有些在高中阶段无法讲清或不能证明,但实际中又需要明确的问题,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而且适用于变力,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等,则直接告诉学生,并说明它可以证明,但在高中阶段无法证明。学生知道这一点和不知道这一点是不同的。知道这一点,一方面,学生运用这些规律时心中有数,另一方面,也给他们留下进一步钻研的念头。

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学习,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知识面越宽,越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相互借鉴地学习。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相比,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知识面是比较窄的。在不增加课时、不造成过重负担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弥补学生知识面过窄的不足。

课本中设有“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阅读材料中,有很多属于扩展知识面的内容。灵活渗透的学习方式跟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学习,不必给出某些概念和术语的严格定义,让学生了解一个大意,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开扩了眼界,激发了兴趣,就达到了目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灵活渗透地吸取知识,并且跟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适当给予补充和指点,有条件的,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其它课外科普读物。

本书的绪言改变了过去用长篇文字叙述的写法,用八个彩页以插图的形式对物理学的概貌、物理学的重要性作了说明,以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志趣;同时,也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使学生知道一些知识,开扩学生的眼界。绪言中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不可能逐一向学生讲解,这是灵活渗透学习的一个实例。

六、加强实验

实验对学习物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课本在编写中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加强实验。

为了加强演示实验,课本中编入的演示比新大纲中规定的有所增加,对演示实验的写法更加醒目,在课文中用【实验】标出,希望在教学中按照要求进行演示。为了鼓励学生多动手,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有的演示实验可以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做法,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现象,提高实验能力,希望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将有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

新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个数比现行大纲略有增多,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实验的比重已有所增加。课本中编入的学生实验比新大纲规定的又增加了“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选做)”两个。实验要求注意分出层次:前几个实验分条写明“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有的还给出填写数据的表格;以后的实验不再这样分条写明。这样做的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在理解实验课文的基础上,自己独立地列出实验步骤等,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本中设了“做一做”栏目,介绍简单易做的小实验。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希望帮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小实验。有条件的,在不过多增加负担的前提下,还可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七、安排好练习和习题

安排好节后的练习和章后的习题,是编好教材的重要一环。这次教材在习题的编排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改进。

教材中的练习题更注意了题目的针对性。每设一题必须明确目的,或辨析概念、澄清认识,或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或训练方法、提高能力。基本题覆盖面大,突出重点,力求每道题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练习题的数量较现行教材略有增加,一般来说,节后的练习为3~6个,章后A类题为8~10个。

教材更加注意了练习题的编排层次,以利于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节后的练习题多为理解和巩固知识、辨析概念而设,一般较简单,多为基本题,综合题少,目的是让学生扎扎实实把基本知识学好。

章后的习题分A、B两组,题目是对全章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还有与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A组为必做题,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B组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希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掌握。

题目的内容更注意了联系实际,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和现代科学技术,注意有现代气息。联系实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联系实际是我国物理教学的一个好的传统,新编教材努力继承和发扬了这个传统。

八、注意形式活泼

一本好的教材,应做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完美的。本次课本编写中我们朝这方面做了努力,注意使形式新颖、活泼,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在版式上,采用16开本,并在每页的一侧留出一列空间,放置插图、旁批或留给学生利用。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给出了较为宽阔的空间。

在栏目的设置上,以有利教学为原则。为了突出重点,用不同的字体区分不同的内容;在演示实验、重要的公式和定律下,铺设彩色衬底,力求形式活泼、醒目又不“喧宾夺主”。

第2篇:物理教材范文

【关键词】中美大学物理教材;分析比较;教材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89-01

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许多影印或翻译版的国外教材陆续被引入到我国的大学物理教育体系中。学习和借鉴国外教材的优长之处,结合我国物理教育的实际,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的大学物理教材,是当前教材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大学物理教师和教材编写及出版工作者的重要责任。这里简要分析一下美国的两套大学物理教材,以期对我们国家大学物理教材的改革有所启示和借鉴。

一、两套美国大学物理教材的特色

苏珊・李(Susan M.Lea)和约翰・罗伯特伯克(John Robert Burke)舍著的《物理:事物的本质》作者苏珊・李和约翰・罗伯特伯克是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苏珊曾是剑桥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硕士、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天文学博士。《物理:事物的本质》一书是他们多年来从事物理教学研究和改革的结晶。此书的特点是:

1.重要概念及理论由一系列精心编排的例子引入和展开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大学物理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像物理学家那样思维和解决问题,成为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公式的获猎者和使用者”。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使学生提高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2.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了物理学与实际生活广泛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书中每一章的第一页都有一幅引人入胜的彩色图片,该图片引出一个与本章内容联系密切的实际问题,本章的知识由此而展开。例如,波动一章前的图片是一幅大型交响乐队演出的照片,提示出交响乐队每个乐手的演奏以及音乐的传播都与这一章的物理原理有密切关系,学完这一章的整个内容后,乐器的演奏及音乐的传播原理就很清楚了。其他一系列图片分别分布于实例、讨论、习题中,不仅给学生以生动活泼的感官刺激,还展示出物理原理的普遍应用性。

3.安排不同的模块从而实现不同的教学功能该教材每章都有“主要概念及目的箱”、“数学工具箱”、“论文箱”以及“章后总结”等模块。这些模块的设立,既归纳总结了每一章所要讲述的知识内容,又可以使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时方便地使用。章后小结除包括对本章主要概念、理论的复习外,还列出了若干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例子。

二、美国教材形象生动,我国教材朴实严谨

美国教材中物理内容由大量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和图表引导、展示出来。从基本粒子到宇宙星际,从El常生活到高科技应用,从自然现象到实验技术,图片内容极为广泛,教材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饶有兴趣、爱不释手,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而我们国家的教材从总体上看,文字比较严谨,风格比较朴素,缺乏生动形象且与实际联系密切、内容丰富多彩的插图。美国教材强调实际应用,我国教材注重逻辑推理。美国教材无论是知识内容还是课后习题,从总体来看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处处体现出物理既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际的特色,而数学推导则比较简单,注重强调物理概念和实际意义。我们国家的教材大多理论推导占的篇幅比较大,而且理论系统、推理严密、逻辑性强,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相比较而言,教材内容的应用性偏少,例题和习题大多是理想化之后的抽象模型,显得与实际脱节。美国教材形式多样,我国教材体系单一美国教材在教材编排形式上有讨论,有交谈,更有用实验串联起来的活动课教学,突出了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教材编写理念。我们国家的教材体系和形式过于单一,行文多是阐述式,且大多从专家的角度以撰写学术专著的高度和深度来编写,缺乏亲和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难以与学生达到共鸣。

三、我国大学物理教材改革应把握的几个重点

1.加强基础,融合现代。发扬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物理教材严格、严密、严谨的作风,对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给以细致的剖析和说明,给出清晰、透彻的论述和简洁的推理。同时在经典内容中尽可能地融人现代知识内容和方法,将经典和现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意经典和现代内容的教学相关性,找到新内容在基础层次上的“根”。这样,才能在讲授有关基础内容的时候,把新内容辐射出去。

2.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吸取美国教材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点,增加实际应用的例题和习题以及内容丰富的图片、图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物理不是深不可测或高高在上的理论空谈,它是可触可摸的,我们的生活和现代科技都离不开物理。

3.增加模块,强化功能。增加不同功能的模块,如数学工具、计算机程序、讨论、小结等,可以考虑将实验也结合到理论内容中,增加演示实验、验证实验、探究实验等模块。

4.增加课后习题的比重。适当增大课后习题量。习题类型要增多。安排层次,循序渐进,特别是要增加计算机习题,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这个功能强大的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我国大学物理教材改革应坚持的基本方向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有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特点,这就要求教材改革要从人本主义的学习心理出发,从大学生学习特点出发,通过教材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教学模式的改革相联系,体现教法和学法教学模式包含了教材的传授方式与掌握教材的学习策略,教材对教学模式的作用体现在教材内容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上。在教材设计过程中。要呈现教材的教学模式系统,便于师生在具体条件下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第3篇:物理教材范文

下面就编者对新大纲的理解谈谈教材编写中的一些考虑和做法。

一、教材的弹性和因材施教

新大纲根据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到高中物理课程设置的经验教训,将高中物理分为两类课程,并提供了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了便于实施,在高中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学生进入高中二年级后,分别学习上述两类物理课。我国幅员广大,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即使一地之内,客观上也存在差异很大的几类学校。高中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都一致,虽然便于实施,但仍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教材要面对差异很大的各类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必须具有弹性,以便于教学中因材施教。

按照新大纲的规定,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和选学两部分。必学内容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全体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应引导学生首先扎扎实实将它们学好。选学内容不作考查,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为了保证选修内容的落实,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必须选讲一定课时的选学内容。选修内容可以扩展知识面,补充知识面偏窄的不足,同时给程度较好的学生留有进一步钻研的余地,又不会给大多数学生增加负担,有利于因材施教。除了新大纲中规定的选学的知识点,教材中还补充了少量的选学内容。教材中的选学内容用*号标出。在课文、习题、学生实验中都编有选学内容。教材中设有“专题”,对某些问题作比较深入一些的探讨,留给程度较好的学生进一步钻研。“专题”全部都是选学。“阅读材料”多是扩展知识面的内容,也具有选学的性质。

新大纲对知识点划分为A、B两个层次。这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要求。教学要求分层次,有利于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教学上的过高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虽然教材是按照新大纲的层次要求编写的,但是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上不封顶”,应该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课外自己钻研。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同样要注意循序渐进。教学中“上不封顶”,主要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外主动地钻研,而不应一味地追求“讲深讲透”,任意提高程度。

与现行大纲相比,新大纲中“划线”较少,这是一个进步。所谓“划线”,是指对教学中一些问题的限制,如“不得如何”、“只能如何”等。现行大纲中作这些限制,有当时的背景,有些限制也是必要的。但是限制过多过细,会对教学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新大纲减少了一些限制,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鼓励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加以引导,而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按照新大纲的精神,教材编写中已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如现行大纲中关于图线的要求限制过死,新大纲不加限制。教材编写中适当地加强了图线,而又不作过高要求,以求学生能够逐步熟悉和运用图线。

总之,新教材力求掌握好教学要求和程度,增加弹性。建议在试教中能够因材施教,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循序渐进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的过程。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提高能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拔苗助长”,不但长不起来,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欲速则不达。新大纲明确指出:“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述方式的选择,都充分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

力和对物体受力的分析,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要的、基本的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我们特别注意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物体的受力分析没有单独列节,而是分步地提高要求。在第一、第三、第四章都有受力分析的内容。在第一章只分析简单的受力问题,主要结合力的性质来分析。第三章则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问题。第四章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总结物体的受力问题。

对弹力的分析,一般只限于绳的弹力和平面的支持力。对摩擦力特别是静摩擦力的分析,是教学的难点。讲述摩擦力时,对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一开始只限于物体相对于静止物体(相对地面)的情形,而对比较复杂的情况不作分析。至于摩擦力作为动力的问题,则准备放在高中三年级的专题中逐步解决。

力的合成和分解,不要求用公式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不要求用力的分解来解静力学的问题。静力学的问题放在第四章,用平衡条件解决。力的正交分解在第三章采取渗透的办法学习。大力和小力的问题需要深入理解,教材设有“大力和小力”专题,供程度较好的学生钻研。

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课本在开始讲述瞬时速度时,只给出最浅显的说法,即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继而以小字(选学)用极限的思想说明了怎样理解瞬时速度,供学习较好的学生课外钻研。对加速度概念,在第二章只要求学生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了澄清概念,在节后用花边框的形式将加速度与速度加以对比,以求学生确切地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到第二册讲到曲线运动和向心加速度时,对加速度的认识还要加以扩展。

第三章讲牛顿运动定律,只限于它的简单的应用。例如,关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对全体学生来说不应作为重点,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多讲一些。有关连接体的问题,在高中一年级一般不涉及,待高中三年级在专题中讲述。对全体学生来说,应当强调在高中一年级要着重打好基础,而不应要求“一次到位”。“一次到位”实际上做不到,因为它违反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逐步加深,逐步提高,对程度较好或较差的学生都是必要的。

三、讲清思路,渗透方法

教材的叙述对于学生确切地、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它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物理教学中强调能力的培养,要求教材的叙述和对知识的讲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材的叙述注意讲清思路,力求简洁、顺畅。新大纲指出:“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要重在理解。”切实提高理解能力是培养思维能力中基础的一环。教材的叙述,特别是在引入概念、得出规律、分析例题等方面,注意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力求思路简洁、顺畅,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概念,怎样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某种物理模型;使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首先要弄清物理情景,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知道推理的过程;等等。培养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思路清晰,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希望教材的叙述能够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教材注意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不仅对物理学的研究,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较大影响。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领会和掌握一些科学方法。领会方法重在“潜移默化”和“渗透”,而不可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在教材编写中,我们注意了逐步“渗透”方法。如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思想、等效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都在书中适当位置如“正文叙述”、“旁批”、“思考与讨论”、“小结”等以不同形式加以渗透或指点,建议教学中对此给予注意。

四、鼓励独立思考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从大处说,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谈不到创造。就学习过程而言,只有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在教材中应该有所体现,同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对知识既要讲清,又不能什么都讲清,要给学生留有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的余地。主干知识要讲好,派生性的知识不一定全由教师讲述。不分巨细,都“嚼碎”了“喂”给学生,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提出的似乎“出圈”的,但有利于拓宽思路的问题,简单地以“不考”为由而不去涉及,容易挫伤学生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避免。这次新编教材,我们初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从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课本中设有“思考与讨论”栏目,其中提出的问题多是基本的问题,供学生钻研或讨论。弄清这些基本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明确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希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他们提出恰当要求,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钻研,并给以指导。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

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如关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教材在正文中没有列出,要求学生自己推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要求学生这样做,预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些非主干知识,可以放在习题中解决,这样,不面面俱到,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独立钻研。如新大纲中没有列入“竖直上抛运动”这一知识点。但这一知识可以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独立习得。课本在“直线运动”一章的B类习题中安排一个有关的习题,可以让有余力的学生独立解决。

适时总结,可以使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化,而且总结本身也是一种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在一些重要之处,如物体受力分析、动力学问题的解法、静力学问题的解法等,都要求适时地进行总结。课本中有提示,鼓励学生自己总结。章后设有“本章小结”,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对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加以条理化,以便深入、概括地理解。

五、灵活渗透,扩展知识面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多次对中美学生的学习特点加以比较,指出中国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多,灵活渗透地学习少,应注意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这次课本编写中,我们注意到这一点,试着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扩展知识面,引导学生逐步习惯于灵活渗透地学习。

有些内容适合用渗透的方式学习,一开始不一定要求学生有深入的理解,经过一段熟悉、积累之后,逐步有所体会,再加以总结提高。对知识要么不讲,要么就讲深讲透,这是不符合认识规律的。其实对问题的理解、认识和运用都需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本书对某些知识的讲法就采用了灵活渗透的讲法,对这些知识不专门设题,逐步渗透,逐步提高,逐步积累,适时总结,系统提高。如力的正交分解法,在解决力学问题时应用很广泛,用起来也很方便,但课本不单独设节讲述正交分解法,而在第三章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采取渗透的方法来学习,让学生在应用中逐步习得。又如熟悉“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对处理矢量的运算很重要。本书也没有单独设节,而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告诉学生需要先取一个正方向,以确定矢量的正负,然后进行运算。经过几次熟悉之后,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再加以提高。为此,书中设有一个专题,讲述“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讲述,或者让程度较好的学生自己钻研。

对有些在高中阶段无法讲清或不能证明,但实际中又需要明确的问题,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而且适用于变力,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等,则直接告诉学生,并说明它可以证明,但在高中阶段无法证明。学生知道这一点和不知道这一点是不同的。知道这一点,一方面,学生运用这些规律时心中有数,另一方面,也给他们留下进一步钻研的念头。

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学习,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知识面越宽,越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相互借鉴地学习。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相比,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知识面是比较窄的。在不增加课时、不造成过重负担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弥补学生知识面过窄的不足。

课本中设有“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阅读材料中,有很多属于扩展知识面的内容。灵活渗透的学习方式跟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学习,不必给出某些概念和术语的严格定义,让学生了解一个大意,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开扩了眼界,激发了兴趣,就达到了目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灵活渗透地吸取知识,并且跟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适当给予补充和指点,有条件的,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其它课外科普读物。

本书的绪言改变了过去用长篇文字叙述的写法,用八个彩页以插图的形式对物理学的概貌、物理学的重要性作了说明,以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志趣;同时,也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使学生知道一些知识,开扩学生的眼界。绪言中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不可能逐一向学生讲解,这是灵活渗透学习的一个实例。

六、加强实验

实验对学习物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课本在编写中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加强实验。

为了加强演示实验,课本中编入的演示比新大纲中规定的有所增加,对演示实验的写法更加醒目,在课文中用【实验】标出,希望在教学中按照要求进行演示。为了鼓励学生多动手,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有的演示实验可以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做法,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现象,提高实验能力,希望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将有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

新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个数比现行大纲略有增多,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实验的比重已有所增加。课本中编入的学生实验比新大纲规定的又增加了“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选做)”两个。实验要求注意分出层次:前几个实验分条写明“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有的还给出填写数据的表格;以后的实验不再这样分条写明。这样做的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在理解实验课文的基础上,自己独立地列出实验步骤等,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本中设了“做一做”栏目,介绍简单易做的小实验。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希望帮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小实验。有条件的,在不过多增加负担的前提下,还可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七、安排好练习和习题

安排好节后的练习和章后的习题,是编好教材的重要一环。这次教材在习题的编排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改进。

教材中的练习题更注意了题目的针对性。每设一题必须明确目的,或辨析概念、澄清认识,或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或训练方法、提高能力。基本题覆盖面大,突出重点,力求每道题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练习题的数量较现行教材略有增加,一般来说,节后的练习为3~6个,章后A类题为8~10个。

教材更加注意了练习题的编排层次,以利于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节后的练习题多为理解和巩固知识、辨析概念而设,一般较简单,多为基本题,综合题少,目的是让学生扎扎实实把基本知识学好。

章后的习题分A、B两组,题目是对全章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还有与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A组为必做题,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B组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希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掌握。

题目的内容更注意了联系实际,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和现代科学技术,注意有现代气息。联系实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联系实际是我国物理教学的一个好的传统,新编教材努力继承和发扬了这个传统。

八、注意形式活泼

一本好的教材,应做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完美的。本次课本编写中我们朝这方面做了努力,注意使形式新颖、活泼,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在版式上,采用16开本,并在每页的一侧留出一列空间,放置插图、旁批或留给学生利用。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给出了较为宽阔的空间。

在栏目的设置上,以有利教学为原则。为了突出重点,用不同的字体区分不同的内容;在演示实验、重要的公式和定律下,铺设彩色衬底,力求形式活泼、醒目又不“喧宾夺主”。

第4篇:物理教材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材特征;使用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许多地区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写了适合本地区教学发展的物理教材,都具有一定的特色,同时也体现了当前对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为了更好的使用初中物理教材,本文对当期物理教材的一些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高效的使用初中物理教材提出了一些建议。

1 教材的特征分析

要想使用好教材,首先要对当前初中物理教材的特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只要全面把握了教材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教学内涵,才能遂心应手,充分的利用好教材,下面就对当前初中物理教材所体现出的一些特征进行简单的分析。

(1) 在知识结构方面

在知识结构布局方面,体现在知识的内在联系性和使用性。以前的教材中首先学习的是在物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技能问题,如测量的方法。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进行内容的讲解学习;在知识的布局方面也是非常严格的按条条框框进行安排章节。然而在当前的教材中,则是直接进入对主体内容的学习,可能遇到的技能问题,也是在真正遇到时,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前提下进行探索解决;在知识体系的布局上则是以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为出发点,在分析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流畅自然、水到渠成,不仅掌握了具体的知识,更是在学习中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在实验探究方面

在实验探究方面,当前教材则是完全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完全抛弃了过去教材上的验证试验,更加的强调探究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当然包括已有的认知和对知识的实践。而且这种思想几乎占据了整个初中物理的学习阶段,从章节的引入,到学习的过程,直至学习结束的总结,几乎都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的。书上也不在有任何的所谓的“完整的概念”,都是一些探究的过程,对于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结论则是以完成表格的形式出现。

(3) 在知识归纳方面

在知识的归纳方面,摒弃了过去黑体字表述的形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学生在对新的知识学习完、探究完、讨论完以后,还要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的归纳,老师则应及时对学生所归纳的结论给予指导、纠正。初中物理教材的这种安排,完全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地位,同归学生的亲身探究、体验、总结,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在每一章的后面都会给出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以箭头的形式表示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复习、整体把握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 在课后习题方面

在课后习题方面,当前的教材也做了极大的改变,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加的注重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对新问题的分析能力。论述题明显增多,实验分析题明显增多,而且其题面大多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思考问题,深化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如何有效的使用初中物理教材

通过前面对初中物理教材的分析,不难看出教材的编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提升学生物理素养。为此,本人对如何有效利用初中物理教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要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通过一些有趣的现象或实验让学生很快的进入到最佳状态之中;

(2)学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进行体验、感受和总结

(3)作为老师要能够与时俱进,反观当前的初中教材,里面的许多阅读资料都是一些非常新的技术或发现,如果老师不能很好进行掌握则很难让学生学的很好;

(4)注重对学生全局上的引导,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要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物理素养;

(5)物理课程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实践、探究性的学科,既如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正确答案,只要是合理就是正确的。

比如在学习凸透镜一节时,学生在小学《自然》中已经简单的学习过凸透镜,对其中的一些现象还记的,但对其原理却不知道,老师可以旧事重提,就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望远镜、人的眼睛等来开始课程的学习。在探究凸透镜成像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然后再相互对照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继而探究不同的原因,养成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在总结上,也是学生先总结,老师进行必要要补充。

在面对一本教材时,我们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好好的研究教材,进行全面的把握,客观的分析。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才可能真正发挥出教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靳莹. 科学教育中学科结构的依据及其意义[J]. 教育科学研究,2006,6

第5篇:物理教材范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用活教材创设情境课堂生成资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提出:“物理学习的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物理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发展特点,其次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并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践证明:从下列四个方面入手处理教材,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一、创设情境,充实教材内容。

乔纳森在《学习环境下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作了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索的概念与熟悉的参考物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情境”可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符合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与感性的经验相关联,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的物理学习特点,能够促进学生经历物理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初三物理上册《动能、势能、机械能》中有关能的定义时,教材是这样描述的:一个物体如果能够对另一物体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常规的教学是对这个概念进行合理的解释,再举实例来巩固概念。这样做,对一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在理解上是不成问题的,但给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造成了这样一个错觉,即正在做功的物体具有能,不在做功的物体就不具有能。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春节时,一个父亲给了两个孩子各一百元压岁钱,过了一会儿,母亲发现,一个在超市里买东西,另一个在玩,请问你能否说只有第一个孩子有钱,而第二个孩子没有钱呢?对这个问题学生是不难理解的。于是我就拿这个事例与能的定义进行类比,在理解能的定义上学生的反应出奇的好,也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教学难点。因此在课堂上,适当地以“故事情境导入—进行类比—掀起—解决问题”这样的步骤进行教学,可以很好地充实教材内容,也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升华到抽象的理性的感悟。同时也能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物理学习,并渐渐学会从物理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结合生活中的器材,变演示实验为体验实验,使学生快乐地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者完成的,知识的获得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被感悟、被结晶。人类获得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仅提供学生完成自主建构知识所必需的材料与资源。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要经历一种主动、探究、讨论的艰难历程。因此让学生自主学习、感受学习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初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知识点时,教材中有一个演示实验,由于实验本身是一个理想化实验,加上效果不明显,学生在理解这个知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只能死记硬背,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我将它改成一个学生能够亲自体验的实验:(采用如图的装置)把木条穿过橡皮塞,上面露出一小段,再用橡皮带或胶带把小铃固定在木条上,把橡皮塞塞进瓶内,摇动瓶子并能听到声音,拿出橡皮塞,倒入1/3杯水,把水烧开几分钟,蒸汽把瓶内的空气赶出来,仅留一点水和蒸汽,小心地把瓶子从热源上拿下来,立即塞上橡皮塞,小铃一定要系在宽的部位上,冷却后,再摇动瓶子并听声音。实际上,这个实验的器材学校都具备,方法也不是挺难,但是大部分教师只会采用教材中的实验。我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又给这些内容赋予新的教育内涵。但这样一改,不论从学习的方式,还是从学习的效果上来看,都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因此,只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去,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在课堂生成资源中拓展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老师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个教师提升教学艺术的基本途径。然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应突破“预设”的窠臼,变“预设”为“生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随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状况,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教师要树立这样的意识:“这可能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并予以现场的瞬时设计,即时实施,创造和开发课程。

在教学“卡片为什么会跳起来”这节实验课时,我要求学生按书上的实验步骤去做,学生得出了结论,然后学生先回答我后作总结,这样做确实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有一次我在上这一堂课时,在完成了任务后,一位学生举起了手,我问他有什么疑问,他讲了这么一句话:“郁老师,我做了这实验,我发现我的卡片造成了橡皮筋的形变没有同桌的学生的形变大,但我的卡片跳起来比他高,是不是老师你的结论有点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马上否定他的想法,虽然这偏离了我的教学设计,因为他涉及的内容不是初中教学中所强调的知识,于是我安排了这么一个步骤:让同学们相互重新做这个实验,改成你能否让你的卡片跳得更高,相互之间比比谁跳得更高,并总结是什么原因使它跳得更高,相互之间进行讨论,用你们的实验器材验证你们的结论。结果学生得出了比书上更完整的结论。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意外,也有可能打破我的教学设想,但我没有终止学生的疑惑,反而以此为切入口,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引发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在惊异中探索,虽然因此变故而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少了一点预设,多了一点生成,捕捉到了不曾预料的精彩。

四、合理利用书本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力求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促使人们去寻找新知,激励人们不断地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初中学生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对学习和科技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应利用初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插图的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文中的插图,使课堂的学习活动兴趣盎然,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学习接受过程是一个愉悦的思维活动过程,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产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插图种类繁多,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注意以图代文,简明直观,可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来创设情境,突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动能、势能、机械能”这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先让学生观察如下一张图片,这是在高速公路上经常见到的情况,问学生:从这些图片中你能获得那些信息?有什么不同?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车子在高速公路上有着不同的限制速度。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为什么会这样要求?大部分同学不知为什么。于是我就赶紧问: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学生都说想。此时我感受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自然地引入新课。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劲头很足,而且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学得很投入、很认真。

苏科版物理教材从传统的“文本课程的定位”转向“体验课程”从“单向教学”转向“合作学习”。教师要真正要实现上述功能,就要切实加深对教材的研究,适时对书本的知识辅以新的形式、方法,让学生不断探索,感受和领悟物理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6篇:物理教材范文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材特点;实践学习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扩大,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外国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的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目前,国内大学物理教材的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已有大量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出版,许多优秀的国外大学教材也被引入到教学中。结合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优秀的大学物理教材的优点,学习国外优秀教材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将对提高我国高等工科院校教材的编写质量和教学质量产生积极影响。这里简要分析一下美国的大学物理教材与国内教材各自的特点,提出一些看法,希望对我国大学物理教育的改革有所帮助。

1 美国大学物理教材的特点

本文以詹姆斯麦迪逊大学(James Madison University) 的Raymond A. Serway教授和安柏瑞德航空航天大学(Embry-Riddle Aeronautical University)的Chris Vuille教授共同编写的《大学物理学》(College Physics)为例分析美国大学物理教材的特点。该教材分为力学、热学、振动和波动、电磁学、光学以及近代物理学六个大的部分;每个部分包括多个章节,如力学包括简介、一维运动、矢量和二维运动等九章;热学包括热物理、热力学过程中的能量以及热力学定律三章……。整体来看,教材总共30章,其中经典物理学有25章,占整个教材的83 % , 近代物理学有5章,占27 % ,经典物理学内容是大学物理的重要内容,这与国内大学物理基本相同;另外,该教材有如下特点:

1.1 教材内容丰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知识与应用相结合

该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物理知识非常广泛,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天体都有涉及,既包括高新技术和工业生产中物理的应用,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使物理知识的触角最大限度地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力学、光学、电磁学、天体物理等内容在火箭发射、卫星的在轨运动、低温超导中的应用都有所反映;这些内容极大的丰富和充实了教材,开阔了视野,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以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喜欢学,乐意学的目的。

1.2 重要概念和理论由一系列精心编排的例题引入,并通过例题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作者提出,教材的目的是:“将基本概念和理论清楚且富有逻辑的呈献给学生,通过这些概念和理论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又有趣的应用加强学生对他们的理解。”(The main objectives of this introductory textbook are twofold: to provide the student with a clear and logical presentation of th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physics, and to strengthe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through a broad range of interesting applications to the real world.)。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书中通过大量的精心编排的例题帮助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对例题的处理基本是通过五个步骤完成的,即:目的――问题――策略(方法)――求解――分析。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作者引入了蝗虫跳跃的实例,解决的步骤是(1)写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2)带入初始条件,(3)求出速度,得出结论。教材还非常重视习题对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提供了2000多个物理习题,这些习题都是作者在实际生活和科研工作中提炼和归纳出来的,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合理的思维习惯。

1.3 印刷及编排精美,图文并茂

教材排版用心、精美,为了方便学生学习,例题采用双列排版,左边为习题的分析过程,右边是每个分析过程所对应的方程或者公式,非常便于学生学习;教材的例题和习题较多,题目新颖,习题配图美观又富有乐趣。教材采用彩色印刷,图文并茂。

2 我国大学物理教材的特点

我国现行的大学物理教材有上百套,他们的基本框架大多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福里斯和季莫列娃编写的《普通物理学》相同。与美国大学物理教材类似,我国的大学物理教材也是由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组成;但我国大学物理教材又有如下特点:

2.1 教材内容丰富,但与国外教材相比难度较大,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国内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每一部分或章节都组织成严密的知识体系,与Raymond A. Serway和Chris Vuille编写的《大学物理学》相比,内容偏难;较难的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胆怯心理,缺少了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国内教材的作者习惯把编写的重点放在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上;语言运用上注重论述严谨,文字简练;忽略了内容与学生的互动。

2.2 物理概念的描述简洁清晰、逻辑性强,与现实生活联系偏少

国内教材经常通过较强的逻辑推理,利用演绎或归纳,形成理论和概念。由于很多概念和理论十分抽象,如果没有实际图景加以引导,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国内教材的习题数量也比较多,但多数已经抽象为理想模型,雷同现象严重。同时大多题目要求对给出的具体问题进行定量计算,总体感觉单调,缺乏新意。

2.3 印刷及编排特色

国内教材大多采用黑白或双色印刷,不像国外教材那样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另外,国内教材的排版比较单一。

第7篇:物理教材范文

本文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为例,谈谈转换法思想在教材中的应用与渗透,转换法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无论是在“实验探究”、“迷你实验”,还是在“作业”、“信息窗”等栏目中都非常注重转换法思想的运用。

1转换法在“实验探究”中大显身手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探索奥秘,教材在编写时设计了大量的 “实验探究”,在“实验探究”的设计中非常重视转换法的运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在编写时注重运用转换法提示抽象物理现象的本质、放大不明显的物理现象、间接测量物理量、研究微观问题等。

1.1运用转换法揭示抽象物理现象的本质

有些物理现象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如电流、磁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要研究这些物理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常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如探究电路中是否有电流,转换为观察电路中的小灯泡是否发光、电动机是否转动等;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时,运用磁体周围小磁针静止时北极的指向来探究磁场的方向,运用磁体周围铁屑的分布情况来探究磁场的分布情况;在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教材设计了两个实验:一是向两乒乓球中间吹气;二是向两小纸船中间冲水,通过乒乓球和小纸船的运动情况来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2运用转换法放大不明显的物理现象

教材非常重视对不明显物理现象的放大,如发声体的振动,现象不明显,可见度差,教材中设计了两个可见度好的实验:一是在扬声器的纸盆中放入泡沫塑料小球,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通过泡沫塑料小球的不断跳动来说明纸盆的振动;二是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通过溅起的水花来说明音叉的振动.教材还在“作业”中设计了一个实验,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通过小球被音叉反复弹开来进一步探究发声体的振动.这些实验的设计,巧妙地将不易观察的微小振动转化为易观察的明显清晰的振动,用明显的视觉效果来转换不易觉察到的振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大大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增强实验的探究性与趣味性。

1.3运用转换法进行间接测量

密度、电阻、浮力、摩擦力等物理量的测量,教材是运用转换法巧妙地进行间接测量的.在测量物体的密度时,测量的是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根据ρ=[SX(]m[]V[SX)]间接测出物体的密度;测导体的电阻时,测量的是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根据R=[SX(]U[]I[SX)]间接测出导体的电阻;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时,测量的是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根据F浮=G排间接测出物体受到的浮力;测物体的滑动摩擦力时,测量的是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拉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f摩=F拉)来间接测量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1.4运用转换法研究微观问题

在研究分子的结构、分子的运动等微观问题时,由于肉眼无法看见,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而教材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巧妙地将微观问题转换成效果明显的现象来研究.如研究分子间的空隙时,教材设计了一个“1+1

2“信息窗”中渗透转换法

教材非常注重转换法思想的渗透,在信息窗中也是如此,如八年级教材第18页的信息窗――时钟的演变:古代,人们利用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计时(日晷仪);利用细沙、水的流动规律来测时间(沙漏、水钟);后来,人们利用摆的摆动规律来测时间(摆钟);再后来,人们利用分子、原子的运动规律来测时间(石英表、原子钟).在信息窗中可以了解到,从古至今人们都在利用转换法来测量时间,时钟在演变,越来越先进,时间测量越来越准确,但运用的科学方法却是不变的,都是利用物体的运动规律(太阳的运动规律,细沙、水的流动规律,摆的摆动规律,分子、原子的运动规律)来测量时间的。

3“作业”设计应用转换法

教材在作业的设计中也非常注重转换法思想的渗透,如八年级教材第32页第2题: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50圈,用刻度尺测得50圈铜丝的宽度为7.25 cm.则该铜丝的直径约为的时间――温度图像。

在这道题目中,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结合已知的物理素养和物理技能及题目中的意思去分析题目中物理量的关系,并吃透其中物理量关系变化的本质原因.比如,在图1甲中,学生首先看到的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大致为先升温、后不变、再升温.然后深入分析温度变化的规律.如AB段升高10 ℃花了5 min,而CD段升高10 ℃花了10 min,这种升温快慢的本质又是什么?这两层意思的理解能充分服务于学生对图像信息的理解深度,不仅可以很好的解决第一、第二问的直接理解,还可以很好的服务于学生对第三问的图像转变.因此,在图像信息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关于要引导学生去读懂图像所透视的物理关系和物理规律,吃透其中的本质变化情况。

3表格信息――重在数据关系的剖析

表格信息也是初中物理学习阶段最为常见的一种信息形式,表格中的信息通常是某一实验现象或数据的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很难直观的发现其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意境,而表格中的信息就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深入的阅读,通过阅读挖掘其中数据之间、现象之间的关系.表1是2015年江苏省模考中某次实验所记录的数据。

分析表1,我们就要引导学生首先分清楚表格中所记载的物理量是哪些,并结合实验情境和信息明白这些物理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其次,就是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要注重分析的策略性,比如序号1、2、3组一起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抛出点离地面的高度H/m是一样的,而小球释放时的高度h/m又是呈0.1、0.2、0.3这么一个递

增关系,然后我们再去分析“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s/m”和“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的平方s2/m2”随“小球释放时的高度h/m”的变化规律.同样的方法,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再去分析实验1和4、2和5、3和6之间的关系.在这组表格的阅读中,我们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思想来阅读.这也再次告知学生,我们在阅读表格信息的过程中,要善于结合表格所要表达的物理量进行相应方法的锁定,然后结合正确的阅读思路和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吃透数据与数据、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从而达成对信息的吃透,对问题的解决。

第8篇:物理教材范文

关键词:课本插图;提高兴趣;帮助理解;能力培养

苏科版教材插图简明直观,紧扣教材内容,构思新颖,富有启迪性,注重以图代文,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然而与教材丰富插图所不相称的是教师对教材插图的轻视、学生读图能力的欠缺和用图能力的不足,充分发挥它的资源和教育价值,是当今物理教师的职责。在教学中,笔者根据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愿就教学中插图的功效谈几点浅见。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当学生翻开初中物理苏科版教材,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怀着好奇心,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够,并被其中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教材中大量的插图都生动形象,对学生的吸引是文字叙述难以做到的。在教学中,只需教师稍加点拨,启发学生,将教材中的插图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物理教材中每章每节都安排了较多的插图,这些插图的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实际,具有可读性,都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即使一个不起眼的插图,也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教材在每个章节的前面都安排了一幅整页全画面彩图,隐含着对该章节内容的高度概括、折射、启迪,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插图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稳定兴趣,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巧用插图,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和理解物理规律

物理教材中有意识安排大量插图,许多插图总是从不同角度渗透物理概念,教学中若结合插图,恰到好处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无疑能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些物理知识点用文字总结起来比较抽象,且不便记忆,而插图往往能够把有关的知识简单明了地表现出来,给人的印象,有时比文字叙述还清楚,印象更深,而且有的插图还加了说明,让学生边看图,边填写答案,使学生手、眼、脑并重,学习起来感到不单调乏味,这样记忆就牢固了,教学时要抓住这一特征,将图文在脑海中再现。如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图时,语言要力求通俗生动,让学生观察并注意图文结合,运用多种感官对图片进行分析和思考,想象情景,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如,在进行“温度计正确使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读图,考虑图示错在何处,由此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如何改正?在读图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温度计的正确用法,最后用教材的论述加以概括总结,以此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运用教材插图进行能力培养

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几百幅插图,知识型插图占一定的比例,

这类插图对学生掌握知识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较差,在自主学习中难免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而此时插图的安排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完成自学任务会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与插图,启发学生自觉地学习与思考,主动索取知识,这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时要引领学生深度挖掘插图深层内蕴,将插图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展示,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教材插图的深层作用,还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促进他们积极的思维。平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图时,要养成认真看图、读图、疑图、用图的好习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对图片进行分析和思考,想象情景,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利用插图复习巩固

复习巩固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学生往往因讲过的知识在复习时没有新鲜感而感到枯燥乏味,利用插图来复习可以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轻松地复习旧知识。如,在期中或期末总复习时,让学生以插图为线索,自主理解阅读图中文字来回顾搜索重现知识点,这种方法寓学于乐,为学生所喜欢。

随着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展,中考物理越来越重视对课本中插图的理解和认识。初中物理教材中大量的插图,是中考试题的来源之一。物理课本中的插图主要有装置图、实验图、受力图和光路图、其他与物理现象或物理知识有关的图等等。总之,对课本中的每幅图都要仔细分析,弄清含义,充分重视。在中考复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必须回归教材,巧用课本插图进行有效的复习和巩固,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教材中的插图,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科学家对科学真理的探究精神,通过介绍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有许多插图,如磁悬浮列车、我国运动员勇夺金牌的情景、嫦娥一号等,这些图片都给学生提供大量感性资料,起到强烈的感染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材中出现的太阳能的应用、水循环、温室效应等图片,这些图片真情地呼唤学生认清地球是我们的家,明白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第9篇:物理教材范文

1. 师生互问,让学生在质疑中进步

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而我们的学生往往表现的是极不情愿回答教师的问题。如果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这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明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对学生说:“综观科学发展史,大凡有建树的人,都具有‘健全的怀疑精神’或者‘刨根究底的好奇心’,敢于对传统知识进行质疑,这往往是他们走向科学殿堂的第一步。”

2. 认识物理教学的重要性

(1)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许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都要通过高一的学习初步形成,只有在高一阶段掌握了学习物理的方法,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2)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有一个较大的台阶,只有跨过了这一台阶,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最大的变化就是知识要求的变化,初中物理是通过现象认识规律,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物理时,以记忆为主,且效果不错;但高中物理则是通过对规律的认识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果学生还以记忆的方法学习高一物理就会导致在物理学习中受挫,必将成为高中物理学习中的一大障碍。新教材物理必修1首先从运动学开始学习,运动学中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两个基本的运动规律:vt=v0+at和s=v0t+at2,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记住这些规律,但有些学生仅仅是“记住”,但并没有认真理解这些规律,在应用时经常出现末速度、初速度、加速度、时间不能对应某一个具体过程。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部分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理解规律,在研究自由落体的某一过程时,还将这一过程的初速度当成零去解题。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对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引导学生去理解物理规律,研究高一教学重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3. 及时了解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备好课、上好课外,还要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且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解决这些困难。在当前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遇到的一些困难如下:

(1)学生在描述物理现象、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解答物理问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不能较准确的使用物理语言。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避免教师满堂灌。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去描述物理现象,并归纳出物理概念。使学生能真正体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真正学有所得。

(2)高一物理刚开始就进行矢量的学习,使部分学生比较茫然。从标量到矢量是学生对自然界量的认识在质上的一次飞跃。对于接触了十几年标量的学生,这个跨度非常大,教师在这方面要进行耐心的教学和辅导,争取使学生理解标量和矢量的区别,在物理学中熟练应用。

(3)审题不细,解题不规范、不严谨,缺乏条理和逻辑。为了培养学生的解题规范,课堂上进行例题分析时,应将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刚开始就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中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中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并且要求学生边读题边画图,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4.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一新教材阶段,学生就要面对领域,14个科目,每个科目的时间都比较少,学生课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较少,物理科目每周只有四节课,如何在较少的时间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让学生接受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尤为重要。例如,在讲解人走路所受摩擦力时,应用flash动画讲解起来非常容易,用很短的时间就能把问题讲清楚,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课堂一分钟,课下十年功”这句俗语充分说明了课堂的重要性,也充分说明了抓住课堂与提高效率的关系;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是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所以抓住了课堂也就守住了阵地,只有守住了这块阵地,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才能使我们的梦想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