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控审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整合审计;财务报表审计
一、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对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从企业角度还事务所角度,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走上整合的道路已经不可避免,整合审计不仅可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费用,同时能够提高相关利益者使用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针对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关联性命题展开研究。
1.基础内涵
财务报表审计针对的主要是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反映的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而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则在于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有效发挥其作用,从而确定被审计单位的控制风险,以及披露被审计单位与财务报告不相关的重大的内部控制缺陷。
2.关联意义
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整合是指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可以由同一个审计师或同一个会计师事务所的项目组负责,根据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告审计的相关性制定审计流程、实施审计计划并合理运用审计成果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财务状况等作出综合评价。将两者结合起来审计可以在减少审计工作量、审计成本的同时提高审计效果和效率,以及提高相关利益者对企业财务、经营等方面的知情权,
三、财务报表审计和内控审计的整合必要
1.理论上具备可行性
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抽样规模,因此审计师可以借鉴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成果,从而在确保降低审计风险的情况下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2.人才队伍上有支撑
近年来,随着国内审计的不断发展,审计师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也在不断提升,有大量合格的审计师具备相应的审计能力,具备了将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的业务能力,也使得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拥有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3.有效节约审计成本
如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分别由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审计,那么被审计单位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沟通,相关的审计费用也会增多。然而,如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审计均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接手,则审计师在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进行沟通的时候无疑会更加顺畅,整体的审计时间无疑会更长,这更有利于审计师在更充分的审计期间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审计风险,保障审计质量。
四、促进财务报表与内控整合审计的构想
1.善于规划与利用审计时间
在目前的审计实践中,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了大量的审计任务,所以大多数审计项目组在安排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时间时都会把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这样就导致了因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并没有被用于继续降低审计风险,而是被安排承接另一个审计项目。也导致了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很难达到。然而,财务报表审计与内控审计整合的目的即在于高效利用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相关性。因此,实现内控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有机整合,最优化利用审计时间,即对两次审计都需要取得的证据进行一次性取得,并且在财务报表审计的过程中参照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结果设计实质性测试的抽样范围,能够显著提高审计效率。
2.建立健全内控建设与内控审计披露制度
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因此,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加强内控审计披露制度的实施,可以使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逐步降低财务报表的中重大错报,从而有效防止相关人员进行的舞弊案件的发生。同时,对所有上市公司都要求强制披露完整的内部控制审计结果,使内部控制审计披露更规范,更透明;对其中故意隐瞒和掩盖自身内部控制缺陷的,证监会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严惩,以确保内部控制审计披露的公正性、完整性和透明度。
3.夯实内控审计队伍的专业素质基础
虽然我国的审计师的专业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审计师的业务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在短短的审计期间内如何准确发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缺陷,是每一个审计师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因此,企业应继续加强审计师的培训,增强审计师的业务能力以及专业知识,从而更好的把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更准确的做出专业审计判断,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翠琳,张莉,徐娜.我国整合审计主体选择研究[J].财会月刊,2014(02)
[2]张莉,张琳,整合审计文献梳理评述[J].商场现代化,2014(09)
摘 要 如今,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经济增长的速度非常缓慢。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以及国外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加强我国企业内部的治理与监督,建立对评价、管理活动和经营活动监管的有效机制,以防范风险,查错防弊,促进内部控制效率的提高以及经营活动已经成为必然。在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下,各国有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的扩大,企业将更多的目光集中于环境变化所导致的风险上面,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变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 企业内部审计 经济全球化 风险管理 必要性
一、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
内部控制指的是被审计的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完整、安全,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真实,保证其经营活动或者管理的效果性、效率性和经济性并且遵守相关的法规,而实施和制定相关措施、程序和政策的过程。 实质上,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用文字来进行描述,流程图及调查表等方法与手段健全性的评价内部控制系统,评价和检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与否,内部控制机制是否能够有效的运行以及内部控制制度被遵循的状况。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实现形式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有两种实现形式,第一种是对财务报表审计起辅助作用的内部控制评价,第二种是专项内部控制审计。这两种方式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很大的联系。二者之间的联系就是他们的方法、基本程序和理论范围大体上都是相通的,而且结论也能够相互利用。而二者之间的区别有如下几点:
1.对评价准确度的具体要求不相同。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直接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所以评价结论保证水平的程度要求比较高;而内部控制评价的意见只是用作实质性的测试依据,所以他的评价精度相对于专项内部控制审计要低很多。
2.范围不相同。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是所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与设计;而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只是同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其范围更小。
3.目的不相同。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在于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发表意见;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是以测试、了解与会计报表有关的内部控制为基础,对企业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估,再以控制风险评估的结果为依据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以及性质和修订审计计划,然后发表对会计报表的审计意见。
随着内控制度重要性的逐渐提高,人们在实践当中已经更多的把它当做独立专项审计目标而进行单独的开展,特别是对公司来讲,专项内部审计如今已经是加强管理和监督下属分部门与子公司的有效工具。
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开展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认知度
企业的信誉除了取决于眼下的赢利能力与资金实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客户对企业的未来预期状况。一旦企业出现违反法规、管理不善或欺诈行为,社会各界就会对其给予高度的关注,导致不好的社会影响,大大降低企业的价值。而内部控制对于预防这种问题的产生非常有帮助,一旦发生了还可以及时的提出补救的措施。无论企业是聘请外部审计师还是利用内部的审计机构肯定评价结果,评价和检查内部控制,都可以使企业的信誉得到提升。
2.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管理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如今的企业正面临着控制权利的层次增多、控制的跨度增加、经营地点分散等多种难题,资金周转不力、商业欺诈等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也不断增大,企业的管理任务更为艰巨,企业内部必须做到一致协调,加强控制和监督,防止舞弊和工作差错,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经营效率。所以不管是在主观还是客观上企业都应当建立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自我控制的管理机制。
3.有利于促进审计方法的发展
随着企业经营业务的日益繁复、规模的日趋壮大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详细审查这种传统的方法已经受到了挑战,于是抽样审查这种方法出现了,它主要是从抽样的结果对财务报表的可靠程度进行推断。然而,只凭借审计人员任意或者主观的判断来进行抽样的话其抽样结果必然会以偏概全,使审计结论受到影响。内部控制的发展与产生,使审计工作从原来的详细审计变为现在的将测评内部控制作为基础的抽样审计。这种审计方法是将内部控制的测评做为基础,采取抽样的方法获得审计结论,属于审计取证的模式。它一方面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还能够保证审计结论达到标准的质量水平。这种审计方法能够在确保审计质量的条件下节约成本、减少时间,企业和审计人员普遍都喜欢采用这种方法。
4.有利于贯彻法规、法律
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当中明确规定了各单位必须健全、建立本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并首次提出了关于内部控制的法律要求。我国财政部也颁布了相关的的规范,要求企业从资产处置、对外投资、资金管理、会计信息等方面建立内部控制机制。08年6月份,保监会、银监会、审计署、证监会、财政部还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部文献,并在2009年7月1日正式在上市公司的范围中施行,另外对非上市公司也鼓励执行。
参考文献:
[1]周继东.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2]李玲,陈任武.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分析——兼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2).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内容;程序;方法;途径
一、概述
为了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内部控制逐渐成为许多企业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管理手段和自我约束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制度(以下简称内控制度)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各项内控制度为对象,对其进行审查、分析、测试、评价,以确定其是否健全有效,从而对内控制度产生的结果做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
加强内控制度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防范,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有助于促进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保证内控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内控制度审计应引起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步推广运用。
二、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程序及方法
1.初步了解企业内控制度
具体来讲应包括:企业经营组织机构、主要业务流程、相应的控制环节、控制措施和手段以及有关内控制度健立健全和完善等情况。在审计过程中应注意根据不同的审计目的确定需要重点了解的内控制度范围,如财务结算内控制度审计,应重点针对财务结算审批程序和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制度;生产管理内控制度审计,应重点针对项目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内控制度。
2.健全性测试
健全性测试是指把以上了解到的被审单位内控制度基本情况与理想模式进行比较,测试其控制点是否完整,找出内控制度在设计上存在的不足,总结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这一环节操作的主要方法有文字描述法、流程图法、调查表法等。无论以上哪种方法,关键控制点的选择都至关重要,错选或漏选关键控制点都会影响审计质量,加大审计风险。例如,进行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审计时,审计人员应选择固定资产的预算审批、供应商选择、合同签订、账薄登记、验收保管、定期盘点以及增加和处分固定资产的授权批准等环节作为关键控制点,围绕这些关键控制点,审计核实相应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据以初步测试和评价固定资产内控制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3.符合性测试及有效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是在确定的审计范围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业务事项,沿着现有的规定和程序对控制系统的遵循程度进行检查,考察有关的控制点是否符合规定、执行情况如何;有效性测试,主要是针对某项控制的某个控制环节,选择若干时期的同类业务进行检查,查明该控制环节的处理程序是否按规定发挥了作用。这两种测试旨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切合实际、切实有效,有无失控和不完善之处,贯彻执行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设立该控制的初衷。
4.内控制度审计综合评价
根据上述测试的结果,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做出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对以上健全性、遵循性、有效性测试相关结论。此外,笔者认为,在评价中还应将执行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所耗费的成本与不实施该项控制制度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比较,将控制措施所带来的效益与该控制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从而作出内控制度经济性评价。
三、加强内控制度审计的措施
1.提高企业管理层对内控制度审计的重视程度
内控制度审计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层看到内控制度中的薄弱环节,全面掌握企业的工作秩序,为企业健全内控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堵塞漏洞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企业内控制度审计行为间接参与了企业宏观经济调控活动,为企业宏观控制起到保驾护航作用,作为企业管理层应重视内控制度审计。
2.创新审计理念,改进审计手段,加强审计人员内控知识的学习
内控制度审计与传统的审计业务在审计内容上有很大不同,所以在审计方式和手段上也应有所创新。首先,企业应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允许内部审计部门参与企业内控制度的制订工作,提出合理建议,最大限度地克服内部控制建立时可能就有的天然缺陷;其次,加大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审计力度,改日常审计项目中的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为内控制度专项审计,予以单独立项,专门评价,使内部审计深入到企业的管理和经营领域。第三,内控制度审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经济活动广,对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有关生产、经营、管理等相关的知识的培训,强化宏观分析能力,全面提高审计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
3.加强内控制度审计风险的防范
内控制度审计风险主要为评价失当风险,如进行内控制度健全性评价时,由于建立和使用的评价标准不当而造成对评价的偏差所产生的审计风险,或进行制度符合性和有效性评价时,由于样本的范围和数量抽取不当而造成评价失当所产生的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应注意将防范风险关口前移,在制订审计计划时进行风险预测,了解风险所在,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设计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标准、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步骤、合理选取抽样样本等措施规避审计风险的发生。
四、结论
随着企业对内部管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法则,内控制度审计在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利用其熟悉企业情况的优势,充分发挥其监督、服务的职能,正确实施内控制度审计程序,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浅谈企业内控制度审计》 作者:艾石英.
[2]《内审部门应积极加强内控制度审计》 作者:郭江平.
[3]《企业内控制度审计探讨》 作者:何存花.
关键词:集团公司;销售环节;内控风险审计;解析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8-0080-02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公司企业为有效应对经济风险,加强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工作。其中,开展销售环节内控风险审计对企业防范经营风险,促进企业良好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开展销售环节内控风险审计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企业的良好运行提供一些帮助。
一、更好地适应经济形式的变化
目前,随着国际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我国集团公司面临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风险和外部经营风险都可能引发意外事件的发生。当意外事件发生后,如果没能及时处理,很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使集团公司利益受损。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我国许多大的集团公司都有过惨痛的教训。所以,集团公司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要建立切实可靠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风险审计工作,从而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时,能很好地适应客观环境,降低损失。在集团公司内部风险审计中,销售环节的内控风险审计在防范集团公司经营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以石油集团销售环节为例进行介绍[1]。近年来,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发展,石油集团公司销售环节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销售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尤其在油、卡、非、润一体化的经营理念提出后,石油企业的销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新的销售模式下,由于业务信息化操作的失误,内部监督机制不到位以及应收应付账款机制的转变等,提升了经营风险发生的概率。另外,集团公司销售环节内部关联交易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内部交易中易出现舞弊行为,但因其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因此不易被内控制度发现。同时,国际金融形式的变化也对我国石油集团公司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面对内外形式的变化,集团企业在销售环节如能进行有效的风险内控审计,可以很好地防范经济风险的发生,使集团企业更好地适应经济形式的变化。
二、有效推进内部审计
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也要通过创新机制做出有效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发展需要。审计部门在开展内部审计转型工作的时候,要重视销售环节风险审计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内控审计工作完善整个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销售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环节,集团公司审计部门要准确定位审计工作,从“六个转型”和“三个转变”入手,切实开展销售环节的内部审计工作,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顺利转型提供保证。1.准确定位销售环节内部审计工作近期,我国政府再一次强调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公司企业切实做好经济风险的防范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定位内部审计工作。集团公司的管理部门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做好内部审计的定位工作。集团公司的销售环节是企业和社会接触的桥梁,因此,要严格要求销售环节的内部风险审计工作。企业内审部门要做好销售环节内部审计的定位工作,以风险为导向,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可靠性,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提供保证[2]。2.有效开展“六个转型”工作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为有两种:绩效审计和管理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重视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在销售环节的内部风险审计方面,主要可以从六个方面展开工作。第一,牢固树立内部审计观念,重视销售过程;第二,审计职能要由监督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型;第三,审计目标要从错误监测向加强治理转型;第四,审计内容由收支检查向业务控制转型;第五,审计方式在保证事后控制质量的同时,加强事中监督审计作用;第六,审计手段由人为操作向信息化转型。通过上述六个方面的转型工作,将销售环节中传统的收支审计转向现代化的效益管理审计,完善企业整体内控制度。3.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内部风险审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工作。第一,将销售环节单个项目的审计,如应收款项、应付款项等的审计向整个销售环节的集中审计转变。从销售环节整体出发,实现系统性控制。第二,在审计模式上,从分散的个别审计向企业内审管理部门牵头的集中审计转变。集中审计可以有效加强销售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审计监督职能的转变。第三,销售环节的审计工作要从被动式审计向主动式审计转变。通过集团企业赋予的权力,加强对销售环节的管理。内审部门要密切关注公司内外发展环境,预测国内和国际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评估风险给集团企业带来的影响[3]。4.集团公司还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审计销售环节。第一,加强管理应收款项,分析应收款项账龄,定期对应收款项实施函证,明确赊销业务办理、结算及清欠人员职责分工,减少发生坏账的概率,降低虚挂往来的风险。第二,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开展员工技能培训工作。通过系统化管理减少销售过程出现的环节漏洞,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对销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防控措施,从而进一步开展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第三,监控销售全过程的,从发运记录、客户验收单、发票等环节着手,使各环节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减少低估收入、账外账等隐瞒当期收入的行为。第四,加强管理销售价格,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客户对价格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产品价格调整是企业重要的机密之一,对参与制定、讨论价格政策或知情人员,要有明确的纪律约束,如有越权违规操作或有意泄露消息者,应追究相关责任,减少因舞弊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第五,完善销售评价制度,建立公平的审计结果评价机制,强化审计智能、确保审计工作能够发挥作用。
三、发挥风险管理作用
风险审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审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销售环节实施风险审计具有重要的作用。1.从全局角度管理销售环节风险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传递性强、不对称性等特点。集团公司的规模较大,一旦发生了经营风险往往会造成系列的连锁反应,因此,管理部门要注重对风险的防范工作。优秀的销售环节内部风险审计可以从全局出发,控制销售全过程,保证企业经济收益。2.加强销售环节的内部控制销售计划可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通过风险审计调节销售计划,可以加强企业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的沟通,从而加强对销售环节的内部控制。3.加强公司对审计销售环节风险的重视内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集团公司对内审部门提出的建议越来越重视。内审人员在实施风险审计后,制定出详实的审计报告递交给公司管理层。公司管理层对内审部门的审计报告进行分析,评估销售环节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而制定出应对销售风险的方法,有效化解销售风险。四、结语集团公司由于规模较大,职能部门较多,工作环节往往比较复杂。销售部门作为集团公司中非常重要的职能部门,对保障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销售环节实施内部控制风险审计,既可以帮助集团公司更好地适应经济环境,也可以推动公司内部整体审计工作的展开,使风险管理更好地发挥作用,保证集团公司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兵,鲍国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实践与发展经验[J].审计研究,2013(2):76-81.
[2]李卫中.强内控防风险增价值——甘肃靖远煤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纪实[J].中国内部审计,2014(5):10-12.
一、制度执行缺失、监督落实缺位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培育缺漏,价值观念淡薄。
制度监督缺失缺位的现象,反映了有的员工妄图走“柏拉图式”的捷径,其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看待客观事物的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不能一分为二,不能辩证统一,心态失衡,贪图享受。个人思想培育上出现了严重偏轨,诱发追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狂想主义,以至形成个人价值取代一切的心理恶果。
(二)法律意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
在日常工作中,制度监督缺失缺位的现象,弄虚作假,表明有的员工法律意识与观念空白,不学法、不守法,对违法违纪行为存在侥幸心理,瞒天过海,最终触犯法律。
(三)制度执行缺失,规则观念淡薄。
有的违规事实的发生根本原因就是有章不循、有规不守、有禁不止。凭意想经验办事,以习惯代替制度,以信任代替程序,以情面代替纪律,导致业务违章操作,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如其中任何一道关口被把住,如经办人员稍有风险案防意识,违规操作就会避免,红线之外的行径就难以得逞。
(四)监督落实缺位,内控观念淡薄。
监督工作时常会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与内控案防工作的形势和要求相差较远。监督部门检查只是进行面上及常规的检查,抓不到关键和要点,且查的问题一犯再犯,查而不改。岗位不严格执行监督规程,对外来凭证审查监督不严,交叉复核和账务核对不严格,甚至没有严格在业务操作时间内完成,没有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在内控执行上作为不到位。同时监督触角不深入,对员工的行为监督和管理只抓八小时工作以内的管理,顾不到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只了解干部职工的外在表现,不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只重视工作业绩考核,不注重品德和行为考察。同时事前监督欠敏锐性,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难加以控制、制止,缺乏防微杜渐的监督意识,未能准确发现案情隐患所在,致使案件隐患发展成现实。
二、内控隐患发生的启示
(一)构筑思想堡垒,强化安全意识。
存在有章不循、铤而走险的现象,首先是当事人思想精神领域发生了蜕变。基层行要以员工思想教育为突破口,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常规化地组织员工学习讨论,对照自慎,找漏洞、查隐患、防风险,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基层行风险防范要建立制度、教育、监督的长效机制,经常性地开展员工理念、道德、岗位教育,使防风险保安全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二)构筑法纪堡垒,强化安全警示。
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就是涉事人员法纪法规概念不清楚,其自以为聪明可以找法律破绽,钻法律漏洞,最后是作茧自缚。基层行要对员工常敲警钟,以案例通报和反面素材为重点,开展法纪法规教育,进行安全警示,增强员工法纪法规意识,珍惜工作岗位,真正做到知法守法。
(三)构筑制度堡垒,强化安全措施。
必须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完善制度建设与执行机制,制度不是只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制度不执行等于一纸空文。必须建立执行好岗位职责和业务操作流程,全面落实内控安全管理的各项要求,有效提升执行力。有的违规违纪实例中经办人员明显地违反了规章制度,如果有一项制度得以落实,就能够阻止案件的发生。同时要加大重要岗位人员轮换的力度,尤其是对长期在重要岗位工作的人员,不能因为其业务熟练、未出差错而舍不得换岗,要严格执行离岗审计、定期休假、强制休假等制度措施,使违规者无处可遁。
(四)构筑监督堡垒,强化安全机制。
加强检查监督是做好工作的后备保障,基层行应建立多层次的监督机制,坚持不走形式,将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结合起来,做到有问题查问题,无问题报平安;加强对各类检查查出的问题逐条提出整改措施,指定专人负责落实,纠正偏差,查漏补缺,排除风险隐患;加强对员工八小时外业余行为的监督,定期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对症下药,以防范于未然。
三、防止内控隐患的工作建议
(一)核清机制死角,把住道德底线。
基层行的内控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充分发挥行领导、业务部门负责人、各岗位工作人员的作用,组成专门机构,定期分析查找员工管理机制和思想教育机制上的不足,不断增强管理机制实施的有效性,严格办事程序,落实内控制度,将员工道德风险的防范细化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上,不留死角,渗透到业务操作全过程,使员工树立健康的道德观。
(二)核清制度死角,把住管理底线。
目前央行职能处于转型接轨关键期,对基层行管理和制度有更新更高的要求。但在工作中有的新业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尚未出台,存在仍然执行旧制度的负面现象,这极容易造成制度执行的不科学,业务人员责任的不明晰。针对此问题隐患,要加强修订完善制度的力度,加强业务制度管理和强化业务制度学习,提高员工不折不扣执行制度规章的自觉性,规范管理流程,规范财权与事权的关系,杜绝制度执行真空现象。
(三)核清操作死角,把住账务底线。
在一线业务操作上必须做到双人双机录入,要求业务人员做到双人接柜,录入与复核同时进行操作,对记账凭证内容完整不漏地进行同步输入,确保不出错,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严禁“一手清”现象,保证联行账务准确真实划转。将各金融机构账户余额管理工作前置,随时掌握各金融机构准备金账户余额情况,防止挪用、透支风险的发生。健全查询查复工作责任制,对查询查复业务进行逐笔审批、逐笔登记,防范联行账务资金风险。
(四)核清监督死角,把住责任底线。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控制度 内控审计
1、内部控制和内控审计的目的和关系
从广义上说,内部控制与内控审计有着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企业的防范风险能力,提高经营的效率与效果,提供可靠的财务报告和为遵循法律法规提供合理保证。内控审计作为审计部门的一项工作,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能够在不影响生产经营的情况下对内控制度的运行与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漏洞和错弊,并对内控系统的薄弱环节、失控性质、失控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将改进意见反馈给管理者,事实上内控审计还是内部控制实施再控制的手段。
从我个人几年来的审计工作有感,企业的内部控制是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的,不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应强调内控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判定制度的实用性、操作性又离不开执行者的实践和内控审计的检查和评价,内控审计在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概要
企业的内部控制基本上分三类,即内部环境类、控制活动类和控制手段类,内部环境类包含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等5个方面,控制活动类包含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等9个方面,控制手段类包含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等4个方面,上述控制内容基本涵盖了企业资金流、实物流、人力流和信息流等各项业务和事项。
3、企业在完善人力资源、采购业务、工程项目内部控制方面的相关探讨
3.1、人力资源控制
人力资源是指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录用的各种人员,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人力资源对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的控制内容有5个方面:
(1)根据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制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计划
(2)根据人力资源能力框架要求,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和工作要求,通过招聘、竞岗等多种方式招录优秀人才
(3)招录人员后,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招录人员进行试用或相关岗前培训,试用或考核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
(4)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进行严格的考核与评价,制定与业绩考核挂钩的薪酬制度
(5)建立健全员工退出机制,明确退出的条件和程序。
3.2、采购业务控制
采购业务是指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和支付款项等到相关活动。采购的内部控制要求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梳理采购业务流程,完善采购业务相关管理制度,统筹安排采购计划,明确请购、审批、购买、验收、付款、采购后评估等环节的职责和审批权限,建立价格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价采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确保物资采购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采购控制的具体内容:
(1)要求企业有采购业务尽量集中,避免多头采购或分散采购,以提高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2)要求企业建立采购申请制度,依据物资或劳务的类型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和审批程序。
(3)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根据市场和采购计划确定合理的采购方式,建立采购物资定价制度,依据确定好的供应商、采购方式、采购价格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退货办法和违约责任。
(4)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制度,依据物资的具体情况确定验收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出据验收报告。
(5)加强采购付款的管理,明确付款审批人的责任和权利,依据采购预算、合同、相关凭证等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合理合规付款。
(6)建立退货管理制度,对退货条件、退货手续、货物出库、退货货款回收等做出明确规定。
3.3、工程项目控制
工程项目是企业自行或委托其他单位所进的建造、安装活动。工程项目一般周期较长、涉及大额资金及物资的流转,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所以要求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必须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评估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规范工程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流程,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做到可行性研究与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审计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资金的安全。
4、关于如何开展内控审计的探讨
内控审计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按内部控制的内容包含企业的内部环境、各类应控制的经营活动及采取的各类控制手段三个方面18种必须进行单项控制的内容。在实施内控审计时要根据被审计对象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抓住重点参照以下程序:
(1)了解企业或部门的内部控制总体情况。采用被审计单位主动上报、访谈等方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组织机构、人员配置、主要业务及流程、已建立并执行的相关管理和考核制度。
(2)初步评价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功能性和健全性评价,如果认为控制系统正常,可对作为实质性测试的依据,对关键的业务环节的控制效果进行测试。
(3)实施符合性测试。深入各业务环节,检查各项制度和流程的设计情况和执行效果。
【关键词】AS5;内控审计指引;区别
一、两者的出台背景
(一)PCAOB审计准则第五号的出台背景
受2001年安然、世通等事件的影响,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日通过了SOX法案。为了保证其有效实施,SEC于2003年11月了《最终规则――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报告及其对定期披露的证明》。为了贯彻SOX法案和SEC的要求,PCAOB(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于2004年了《第2号审计准则――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协同进行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以下简称AS2),用以具体指导审计人员对公司管理层出具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审计。自AS2实施以来,PCAOB的监督结果显示,AS2的部分条款不清晰或者与SEC的要求有差别,也有部分条款规定过细,不利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或不适合小企业审计的要求。因此,2007年PCAOB又了《第5号审计准则――与财务报表审计相结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以下简称AS5),以取代2004年的AS2。
(二)我国2010年审计指引出台背景
美国SOX法案出台以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从行业自律视角于2002年2月15日单独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2008年6月,为了配合《基本规范》的施行,中注协又了《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旨在为注册会计师执行企业内部控制鉴证业务提供专业规范和指导。此征求意见稿将内部控制审计界定在“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虽未能正式出台,但对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建设所起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2010年4月《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的出台,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其中《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简称《审计指引》)第二条规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二、AS5与我国2010年的内控审计指引的区别
(一)关于审计范围
基于注册会计师风险规避和成本效益原则,美国只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我国最初推动内部控制审计发展的是中注协,出于规范审计工作、规避审计风险的考虑,将内部控制审计范围限定在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上。当政府相关部门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证券市场秩序的需要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时,内部控制审计范围被扩展至广义的管理视角下的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与要求企业完整而全面地贯彻实施《基本规范》相一致,《审计指引》规定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范围不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是覆盖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但是,考虑到注册会计师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的风险责任承担能力,该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而对相关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则要求其增加描述段予以披露。
(二)关于审计流程
内控指引认为审计流程包括:计划审计工作、实施审计工作、评价控制缺陷、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记录审计工作。而AS5则认为审计流程是计划审计工作、使用从上至下的方法、测试控制、评估识别的缺陷、总结、内控报告、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内控指引将使用从上至下的方法和控制测试放在实施审计工作中,而AS5单独列出,并详细地将使用从上至下的方法分为:确定公司层面的控制、确定重大项目、确定相关论断、确定主要交易类型和重大流程、选择控制进行测试。将控制测试分为:测试设计有效性、测试执行有效性、确定风险和证据的关系、未来年份审计的特殊考虑。此外,内控指引所说的完成审计工作其实也就包括了AS5在总结中规定:获取书面申明、形成审计意见、通报某些事项。
(三)关于审计方法
1.AS5认为整合审计是一项强制性要求,AS5规定必须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准则明确规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应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两个审计的目标虽然不同,但审计师必须计划并执行审计工作,以实现两个审计的目标。而我国《审计指引》第五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当然,此处所指的“整合”,不包括注册会计师对同一家企业既做咨询又做审计的情形。《内控指引》第十条明确规定,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2.AS5要求审计师重点关注公司内部控制中那些可能会导致财务报告中的重大错报不能被发现或预防的高风险领域。由于从上至下方法对审计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影响,第5号审计准则要求审计师在审计中,包括对重要的公司层面控制进行测试时使用该方法。并要求审计师在每一决策点的风险评估中采用从上至下的方法。对重要账目和相关论断的确定要求审计师应清楚存在的相关风险,以及风险如何影响其决策。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并将方法作为识别风险、选择拟测试控制的基本思路。同时,该指引强调,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可以将企业层面控制和业务层面控制的测试结合进行。
(四)关于审计报告出具
1.标题。指引规定出具审计报告需要有标题、但是AS5强制规定必须包含“独立”一词的标题。
2.公司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内控报告是否合并。如何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是大多数注册会计师所关心的问题。与审计范围相对应,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涉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两大方面。AS5审计师可以选择关于公司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内控的合并报告或单独报告。
3.报告类型。指引提供了四种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参考格式,分别是: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带强调意见段的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而AS5因为公司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内控报告是否合并而不同。
三、总结
本文通过比较了AS5和内控审计指引的区别,发现我国内控审计逐渐国际化,虽然有一些方面还不是完全与国际接轨,但是相比之前的规定,对进一步提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同时也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具有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邓美洁,吴国萍,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税务与经济,2011(4):69-72.
[2]刘玉廷.全面提升企业持续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J].会计研究,2010(5):5-18.
[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2010-4-15.
一、船舶污油水处理管理相关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内容是否合规完善
船舶污油水是指船舶在营运过程中产生的无法杜绝的残留污油及水的混合物。主要包括:船舶在货物操作过程中(船舶洗舱、清舱等)产生的污油水;船舶因修理洗舱、清舱和设备维修保养产生的污油水;船舶机舱、泵舱等舱室产生的舱底污油水等。
开展船舶污油水处理管理的审计首先必须检查企业是否建立了污油水处理的相关管理制度,其次其制度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最新法规要求,对于船舶污油水的收集、排放、接收必须满足《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船舶污染排放标准》《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MARPOL公约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的要求;制度是否涵盖污油水处理整个流程,包括港口污油水处理服务商的选择和评估、污油水处理过程中船舶和岸基的职责分工、处理流程控制和要求、日常管理和信息传递以及监督检查等内容。
笔者在审计中发现企业于2008年即建立了污油水处理管理规定,但由于近年来有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化以及企业在污油水处理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导致原规定中部分条款不能满足国家环保、排污等方面相关法规的更新要求;污油水处理流程中存在岗位不明确、职责不清晰情况;费用结算环节的管控也不明确,经办人员和催收人员不相容岗位未实行分离等制度不完善的问题。通过内控审计,督促责任部门重新修订完善了污油水处理管理的制度。
二、港口污油水接受商是否经过合格供方评审和评估
审计中应检查评估企业是否建立合格污油水接受商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
1.企业采购委员会是否设立污油水接受商专项评估小组,制定船舶污油水处理及清舱服务商评审细则,评审选择各个港口的合格服务商。评估应全面考虑公司各类船舶污油水处理、化工污水处理、清污等需要,综合对接收商的资质、服务质量和接收价格进行评估,在相应港口确定接收单位和合理的接收价格。编制《船舶污油水处理及清舱合格服务商名录》,与各个港口的合格服务商签订污油水处理及清舱年度合作协议,建立合格服务商资料档案。审计人员可通过参加评审会、查看评审资料、审查污油水的处理是否都是在企业合格服务商名录等方式进行审计。
2.专项评估小组是否严格按制度规定,定期组织开展污油水及清舱单位的评估工作。 内审人员应检查企业评估相关记录和会议纪要,审查评估工作是否做到公平公正,统筹兼顾;各船舶经营管理单位是否跟踪了解服务商的服务质量,以及与船舶协调配合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提供给评估小组,企业每年底或年初组织对污油水处理服务商进行一次评估。对年内有不良记录的服务商,如故意造成恶性竞争局面的;使用不当手段,导致公司船舶因污油水处理困难影响运输生产的、恶意拖欠污油水处理费用的,将其从《合格服务商名录》中剔除,并视情在1-3年内不得被评定为合格服务商。
三、污油水处理流程内部控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执行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访谈、检查船舶经营单位的台账资料如协议、处理申请表、审批手续、处理报告等,检查在船舶污油水处理整个流程,企业是否建立了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和审批制度,查看会计凭证和明细账,审核船舶和岸基人员是否按照规范流程执行。
1.审查污油水处理流程中岸基管理人员是否按照规范流程执行。审计人员审查船舶经营管理部门是否建立污油水处理及费用收支台账;并审查船舶提出的污油水处理申请,主管单位的污油水处理经办人员是否报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核;审查服务商的选择,是否在公司评定的合格服务商名录中,是否通过竞质竞价方式拟定服务商及服务价格并报本单位负责人或授权人审批,其审批手续是否齐全;经办人员是否及时统计并将信息传递给商务人员,商务人员是否及时催收处理款项。
2.审查污油水处理实施过程中船舶是否按规定履行职责。审计人员审查船舶污油水处理单和结果报告,船舶污油水总量、含油量进行计量,与接收方签字确认的手续是否齐全;审查船舶与服务商办理污油水处理完工验收手续是否齐全,完工验收资料一并报主管单位经办人员归档。
四、污油水处理款项财务入账是否及时、完整、合规
审计人员通过核对污油水处理及费用收支台账和财务收入明细账,审查合同、会计凭证等方式,审核污油水收入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入账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合规。
1.污油水处理经办人员与对账、催收款项人员及财务人员不相容岗位是否分离,经办人员应及时向财务部门提供处理情况及账务处理资料,并建立定期对账机制,以保证污油水处理收入的及时、准确、完整。
2.处理费用的收支相关审批手续是否齐全。经办人员制定费用结算单,是否报经本单位负责人或授权人审核,交商务和财务办理收支结算,商务人员是否敦促服务商于30日内结清相关费用,是否定期对账,有无违规处理或擅自减免收入款项。
五、污油水处理过程的日常监管机制是否建立并执行
内部审计人员应检查企业是否制定相应措施,船舶经营管理单位是否明确污油水处理的监督管理人员和职责,对船舶污油水产生、存量、统计报表、污油水处理进行全过程监督,建立异常情况检查和通报机制。笔者所在的企业通过专项审计,督促了企业进一步明确了监督岗位:船舶经营管理单位的操作管理人员负责对分管船舶污油水日常存量情况的跟踪管理工作;船舶经营管理单位的海务管理和机务管理人员负责对分管船舶污油水存量情况的现场检查工作。
Abstract:The thesis describes the concept, differe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l auditing and internal contro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lso illustrated.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控管理;关系;存在问题
Key words:internal auditing;internal control;relationship;existing problem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010-01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管理成为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在加入WTO之后,更加快了经济国际化的进程,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各大中型企业都引进了内控管理的概念,内控,顾名思义是从内部进行管控。最先就是运用在财务管理中。这就使我们想起了另一名词――内部审计,这个对于企业来说更加熟悉,那么内控与内审各自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两者又是什么关系呢?
1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审计是相对于外部审计来命名的。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建立在一个企业的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一方面内部审计用于对企业内各财务管理职能的牵制制度的完整性、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可用于对财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准确及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
内控制度是从西方引进外来语,英语为Internal Control System。在西方,内控制度的概念具有历史性,是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在我国现行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通常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在我国内控管理起步不久,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在我国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近几年里,我国财务以至整个管理领域对内控制度的需求日益强烈。
2 内控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区别
内控管理与内部审计有类似之处,比如它们都是设立在企业内部的机构,具有内向性,及相对独立性。但是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内控管理,是一项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从内控管理的概念可以明确,内控制度为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手段,提供了完善、科学的测试环境。利用严密的内控制度体系,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程序可处于最科学、安全、高效的状态;内部审计的内容更侧重于经营过程是否有效、各项财务制度是否得到遵守与执行,它既可用于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又可用于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对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简而言之内审着重从经济业务角度监查,内控着重从流程角度约束,内审着手于事后监督,内控则防范在事前。两者虽是两种行为,但确是具有密切关联。
3 内控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审计是内控管理的对象之一,同时对内控制度的科学、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也是对内控某些要素的再控制,对内控管理的发展与完善起着促进的作用。
在内控管理体系中每个链条都是确保环环相扣,使整体管理框架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而内部审计有其特殊的地位,它独立于各程序之外,看似并非必不可少,实际则是非常重要。无论是单独设立了专门的内审部门还是只在某些部门中设立内审岗位,甚至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只设了兼职的岗位,其职能必然是对与经济相关的政策与执行情况的监管。这样的监管可以检验出内控制度是否合理、完善,内部审计通过评价内部控制某些制度控制点的建立及执行,协助管理层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更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当然内控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一定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内容、方案上的改变。可见内部审计作为一个内控的评价手段,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到了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差错的发现,对财务程序合理性的检验与梳理,对某些控制点实际操作的评价的作用,也同时被内控管理作为其系统的一部分来进行严格的流程设计与监测。
4 我国内审、内控管理的发展还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