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地理知识考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必修三的课程地位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主要是认识自然地理现象、地理原理规律,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阐述了人地关系;必修二(人文地理)的内容则是人们如何从环境中获取生产生活所需的资源,因地制宜地改造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主要是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阐述了人地关系。此后,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强调“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要求学生用必修一和必修二所学的概念、原理、规律、观点、方法等系统地理主干知识,联系实际,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
二、必修三的高考地位
由表1可知,选择题涉及区域地理的考点不多,考点动向无明显规律,有些知识点没考到,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命题材料。
由表2可知,必考综合题两题,一中一外,给出文字和图表等材料,让学生进行成因分析、推断影响,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利与弊。区域地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载体,选择题和选考题也常常涉及区域地理。考查的重点是综合分析思维能力,描述、阐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强调地理能力。如描述或推测地形、气候、河流(水文水系)、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特征,概括其空间格局,分析影响因素,描述或推测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人文要素的特征,分析影响因素、区域主要热点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和危害并提出解决措施。
三、必修三的区域组成
由表3可知,必修三涉及的地理区域,没有面面俱到,重点是通过案例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分析相应问题的方法、思路、要点等,学会运用区域有关图文资料,探讨、分析、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现实问题,培养其学习方法,提升其学习能力。
四、必修三的教学建议
1.区域与系统结合
系统地理知识要落实到区域,区域要再现系统地理知识。必修一、必修二系统地理核心主干知识+地理区域(区域地图),是高考常用模式。试题基于图表,基于地理学的两大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将地理问题落实到不同空间尺度的具体区域,考查区域空间定位(位置特征)、区域自然及人文特征判断,注重区域实证、支撑系统地理理论,强调系统地理与地理区域的有机整合。地理必修三的教学,侧重案例教学,必须以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系统地理加以论证支撑,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有效提取相关的地理原理、规律,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例如,《流域的综合开发》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要补充河流水系和水文特征及其成因的相关知识;其次,要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l件,包括流域的地形、气候、水系、水文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等,还有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最后,要分析流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根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结合的原则,探寻该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根据不利条件寻求整改策略。学生只有抽取了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知识点分析地理原理和规律,用动态的观点去分析区域间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就能进一步分析黄河、长江、尼罗河、伏尔加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
2.归纳与比较结合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总结,常常要运用表格归纳与表格比较两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中,要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帮助学生归纳出带规律性的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例如,《荒漠化的防治》一节的教学总结如表4所示。
学生懂得了“荒漠化”分析问题的方法,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同类型的案例。
区域的比较,不仅要横向比较,而且要纵向比较,如表5和表6。
3.课堂与实践结合
课堂教学强调地理空间思维训练,尝试让学生联系时政新闻热点,联系本地实际,做到课堂涉及区域的举一反三,讨论区域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提升学生空间感知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例如,让两位学生分别代表南水北调“调出区”的居民和“调入区”的居民,扮演角色,进行对话,交流看法。又如,让四个学生模拟导游,带领四组同学赴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澳大利亚国家四地的旅行,分别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课外教学强调综合实践,例如,①收看《地理・中国》《文明之旅》《探索》等相关电视节目,关注G20杭州峰会,了解20个成员国和被邀请的嘉宾国的空间分布、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经济实力等,引导学生多了解世界文明;②讨论冠豸山下某地瓜干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③结合冠豸山的城区交通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④调查冠豸山天池历史与现状,开展冠豸山天池终年有水的实践研究,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用电子地图查询莲峰镇和揭乐乡城镇历史、交通变化、旅游发展等信息;⑤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4.教学与应试结合
高考试题往往是围绕区域“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课堂教学可以尝试“课题研究”的方式,用新情境设计出新问题,将考点融入其中,让学生去开展区域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学习。在分析中提高《考试说明》的四项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区域定位:在哪里?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高中低纬或五带位置) 、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从属位置、相邻位置)、大气环流位置、板块位置、交通位置等。
(2)区域特征:怎么样?包括区域的气候、地形、河流(水文水系)、植被、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城市等地理特征,了解该区域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农业问题等)。
(3)原理分析:为什么?分析自然要素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会探讨区域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中考复习
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是指以文字、音乐、视频等创设情境,并立足于学情、考情选择一些切口小、角度新、针对性强的复习主题,依据主题来整合复习内容,甚至可直接打破章节限制,以学习任务来驱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力求解决复习课中的真问题、实问题。在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的背景下,主题式教学设计具有知识点集中、耗时较少;针对性强、时效性高的特点。
一、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1.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本世纪以来,全国推进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新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反映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此外,新课程改革中把“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尤其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突出体现了地理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2.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现代教育理论
构建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源于我们的构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别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通过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构建主义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构建主义重视合作学习,重视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主题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围绕主题分组合作,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
二、如何确定教学主题
在初中地理中考复习背景下,选择怎样的主题,以怎样的角度,解决怎样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也是决定复习效益的关键所在。笔者通过课堂实践,总结出几点建议。
1.针对地理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合理设置主题
地理中考复习要紧扣考纲和考点,因此根据近几年中考题型分析得出,地理主干知识主要有等高线、地形、天气与气候、大洲大洋、河流、农业、交通、资源、区域等。针对这些主干知识,进行细微分割成若干个主题。
2.根据学生薄弱点合理设置主题
复习课除了要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更要关注认知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薄弱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测试中要做有心人,擅于发现并积累这些“问题”,从学情出发,以突破疑点微目标设置主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3.结合学生身边事物合理设置主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地理中考面向生活,解决现实生活的趋势愈加明显,主题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资源。主题式教学设计:以《人地协调》主题复习课为例以系列公益影片——《大自然在说话》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地协调》。整节课分为三个板块,也就是以三个任务的形式展开。任务一:归纳人地关系的知识与原理;任务二:运用人地关系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任务三:提出人地协调的策略。三个任务由易到难,层层相嵌,符合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每个任务中都精准剖析考点,筛选考题,在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在线完成之后进行考题分析,明确考点和考试方向,最后图解知识,指导学生精确掌握。在任务的衔接或最后引出主题《人地关系》,并升华提炼出可持续发展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价值观。
三、如何构建主题式教学设计
1.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
中考命题主要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来确定考查内容。主题的选择要紧扣考纲和课程标准,让考查点和知识点最大限度的吻合,把握中考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使主题有的放矢。
2.学生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课堂是学生探究问题的主阵地,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有效、高效的学习。“主题式教学设计”可以让课堂有一条明显的逻辑主线,让学生开展思维,立体构建。在教学中充分地体现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
3.注意知识与能力形成的整体性
设计“主题式教学”的目的是力求找到一条主线串联零散的知识,因此要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加强知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技能的迁移,可以触类旁通,防止复习的“碎片化”。
4.借助多媒体,促进主题式教学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实践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5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99
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难点就是地理事物的运行规律和地理方位的相关特点。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取粉笔教学的方式,在黑板上进行相关的地理图示和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然而,由于地理事物的规律相对复杂、晦涩,因此成为高中学生最头疼的一门学科。通过微课教学,能够有效协助教师通过视频和动态图画进行地理知识教学,能够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充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规律和零散的知识点,有效提高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下面,笔者针对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策略和意见,希望能够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进步。
一、地理微课的教学特点
进行微课教学,就要积极了解微课的相关特性和优势,从而才能更好使用微课为高中地理进行课程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教学逐渐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从视频设计、动态演示以及相关的音像结合等,给微课教学带了巨大的发展优势。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一)地理微课教学的趣味性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微课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并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地理微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地理课程的学科特性影响,微课教学能够同时通过使用文字、动画、影视、PPT等进行相关的地理规律和事物特性展示,能够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晦涩、复杂的地理知识。与此同时,通过微课的演示功能能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进行具体化的教学,有效传授给学生,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地理课程中有关水循环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能够用动态图画演示的过程将水循环的过程通过微课进行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地理教师能够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在学习到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地理微课教学的生活性
学习地理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学以致用是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课本是地理学习的基础性材料,在课本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要加强地理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将平时在课本上学习的地理知识充分的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生活质量。例如,在地理教学必修一中讲到“河流地貌的发展”章节时,教师要积极联系家乡十年和二十年的道路建设、城区分布以及河道变化,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加以分析,将家乡的实际问题与课本理论相互印证,让学生在感受河流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生活的环境。
(三)地理微课教学的综合性
地理学科教学存在独特的教学学科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课程的重要基本学科特点,因此学好地理教学就要结合这两个特性将理论问题和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高中地理课程设计范围广、学科知识相对宽泛和复杂。所以,地理教师在用微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根据课程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的制作微课,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应用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意义,在微课中尽可能多的体现地理知识重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考点,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地理知识。
二、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生动有趣,有助于地理学习中积极学习兴趣的培养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课程而言,微课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发散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成为微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习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和引导,能够为学生提供中促进学习效率的动力,因而,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趣味性为主的原则,积极选取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图片和词语,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素养和微课优势。
(二)短小精炼,有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
与初中地理课程相比,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容量较大,知识体系复杂,每一堂课都会存在很多难点和重点,这样的课程特点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很大的负担。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具有短小精炼的教学特点,将不同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重点进行合理的浓缩,从而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快速性的复习和重点突破,提高学习效率。正常的微课教学时间为6-10分钟左右,很少存在微课时间超过10分钟。在10分钟之内的微课教学过程中,能够对课程中重点和难点进行合理的讲解和分析,突出学习重点,提高内容的精炼性。
(三)资源多彩,有助于呈现多元化资源融合
微课教学主要依靠“微视频”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并在整合“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等内容进行课程活动的基础上,采取教师合理分析的方法,因此能够营造一个与具体实际活动紧密结合、合理分析的“课程教学资源模式”,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微课中版图、PPT、白板、视频等都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素质教学的发展。
三、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微课教学模式,能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结合实际案例,对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导入预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课程分地理和自然地理两个部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预习,通过微视频以及课程的相互结合,对课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了解,从而对整体知识框架有一个具体的把握。例如,在学习“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要对相关的褶皱、断层等概念进行了解,在把握概念的基础上,对形成过程进行自我分析,为课程学习做好准备。
(二)延伸扩展,帮助不同程度学生需求
对于高中地理而言,由于其特殊性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于地理的掌握程度相对存在差别,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地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微课教学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均衡的设计,通过恰当的问题设计、知识点回顾以及课程复习、预习等帮助不同的学生进行地理学习,促进整个教学的共同进步。
(三)课后知识巩固
在教学之后,学生需要在课下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弥补课堂中学习时的不足,而且能够进一步消化知识,巩固记忆,从而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地理知识比较杂乱,学习起来比较费力,而通过微课的使用,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片将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进行复习与巩固,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总结之前的内容,进行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对于不太熟悉的知识,进行再次的深入学习与总结,进一步进行掌握,把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加深理解。通过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并形成更为牢固的认识。这样的过程能提高教学的质量,提高有效性。
总而言之,微课教学虽然只是一种正在趋于成熟的辅教学手段,但是其根本特点对于课程教学具有很大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高中地理学科而言,通过微课的特点合理的设计地理教学课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地理教学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2] 王晶.研析新课改下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实践与研究[J].文教资料,2014(7):181-182.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区位因素 答题技巧
区位因素的相关问题是高中地理中的重要考点,要解答这类问题,不仅需要学生具有系统性的地理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快速将所学知识同问题相“连接”,因而这种答题技巧的学习成为考查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据此,本文对区位因素相关问题的解答技巧所作出的方法分析,便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关于区域地理的学习现状
在高中地理的课程学习中,面临的现状问题,简要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关高中地理的区位因素知识的学习不得要领,依然沿用初中的学习模式。初中与高中在地理学科的内容和难度设置上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因而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应当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转而探索出适合高中地理的学习模式。具体说来,在其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及具体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广大学生要结合实际完成这些任务。而关于学习目标的设立是有显著区分的,初中地理主要是致力于让学生通过大致的地理介绍,可以增加对我国和世界之间的联系,所以这种学习是不涉及具体地理概况的,对于深层的地理成因与其他特征因素也便不作详细探究,但是在高中地理中,关于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过程、不同环境的情况分析及在地理环境的利用上都有细致的学习要点,因而在高中学习中便需要学生端正学习心态,通过对地理知识结构的总结与归纳,从内在逻辑关系出发,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与运用。
第二,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对于区域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有效的学习与复习。高中地理中需要记忆与掌握的知识量是十分巨大的,由此,增强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系统化学习便成为开展学习中的重中之重。概括来说,这种系统化的学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立足于地理基本知识原理的基础上,学生要运用这些成因、原理、规律等完成类型知识的归纳。其二,高中地理中有关区域地理的详细知识点,需要学生建立起具有整体统一性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生对“洋流”这一章节的知识展开学习时,其不仅应当对本章的知识点有着清晰的了解,同时对于天气系统、气候分布、洋流分布情况、气候环境及洋流的成因与表现形式等都应熟悉掌握。
第三,对于区位因素的相关问题解答存在一定的解题误区。学生在解答高中地理中有关区位因素的具体问题时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其一,无法找准解答问题的正确“入口”,许多学生能够牢牢记住关于地理的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内容,但在具体问题中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适当地迁移到高中地理题型的解决上。其二,部分学生单项记忆多个知识要点,但无法完成不同区域中的地理环境及其他条件的对比和区分,因而这种学习方式也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在回答相关区域因素问题时,难以筛选出准确的有效信息。
二、解答区位因素的相关问题的方法技巧
(一)完成区位因素问题的解答的有效方法
要对高中地理中关于地理因素的问题予以解答,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把握:
第一,重新构建起关于地理知识的空间结构图,并在结构图中关于空间位置及其他因素信息都要尽量详细地予以明确。很多学生在拿到高中地理试卷时,面对有关区位因素的问题无从入手,其关键的原因在于学生关于区域内容的定位不够清楚,不能快速地分辨出题中所给出的究竟为哪一区域的地理环境,当学生可以在脑海中形成整个地图的结构图,那么此类问题便能迎刃而解。在近年高中地理的考查内容分析上可以看出,有关局部政区的图示、有经纬网的地图、包含特殊地理事物或是特别注记(河流、湖泊、山川等因素)的地图、文字或图表说明,以及其他资料等成为考查的主要方式。所以,要保证学生从题干中提取到正确的信息,需要学生快速而准确地对题中的区域进行认定。
举例来说,在对“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地理情况展开学习时,学生们需要利用不同类型的地图,帮助自身建立起关于农业区位选择的基础相关空间结构。其中关于农业地域的主要知识点可以分为区位选择、种植业的地域类型及畜牧业农业地形等。在农业地理区位的选择过程中,关于区位因素又可以划分为自然方面与社会经济两方面的原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所开展的农业活动的区位主导因素的判断,便能够实现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以及相关区位因素问题的解答。在对自然因素展开分析时,需要学生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条件入手,根据“橘生淮南则为橘”、水稻种植主要在季风区域等可以判定这是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从南方酸性的红壤更有利于茶叶的种植可以得出土壤因素对于区位的主导作用;从河西走廊丰富的粮棉生产可以得出水源因素的重要性。另外,关于社会经济的因素则可以包含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机械等内容,譬如公路旁边的园艺业、乳畜业等便是主要受交通及市场因素的决定的。
第二,通过让学生绘制区域地图的方式,完成地理区域因素的结构网络的构建。利用平面的地图让学生强行进行记忆,难免会出现记忆盲点或过程枯燥的情况,因而通过将不同区域的地理空间与二维平面相互连接地绘制描述出来,既可以满足学生的记忆需要,促使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到任何微小的细节,不至遗落某些因素条件。同时在其过程中能够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广袤的地理区域中各式各样的事物,进而使得学生脑海中的地理空间构造能够更具象立体。以我国区域农业的开发为例,这其中会涉及许多关于区域位置的优势与劣势的分析,要详尽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学生们抓住各个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或其他联系。譬如,学生在对关于自然条件中的热量、降水、光照的气候条件及地形起伏、土壤肥力的内容进行记忆时,便可以将多方面的特征标示在地图上。另外,关于市场大小、距离远近、科技机械化程度、劳动力、机械化及政策因素等也都应当成为地理微观解读中的必要内容。通过这种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起更为具详细的区域农业开发条件认识。
第三,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将“差异化”的比较分析方法作为一项重要方法。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许多相似知识点的区分,因而认真把握不同区位之间的细节差异,进而从比较过程中将不同的地理内容严格划分开,成为学生在解答相关问题中所需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以“世界的不同气候类型”为例,要对世界上不同区域的气候类型完成学习与记忆,需要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将这些知识点既相互区分又共同整合起来。比如,在对世界上的干旱地区地貌展开学习时,学生可以就其中较典型的干旱地区进行详细的差异化比较。从我国新疆地区、中亚地区、西亚地区、南美安第斯山脉南端的东坡地区、北非地区,以及其他区域的干旱地区入手进行互相之间的比较,当学生能够对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地区有着基本掌握后,伴随着对不同地理位置的影响结构及气候的形成条件产生具象化的认识后,学生便可以对不同原因下产生的干旱气候有清晰的理解。
(二)在从实例中探寻有关区位因素的地理问题答题方法
针对不同的题型,学生所需要使用的答题技巧是不同的,所以需要从不同的实例中展开分析。
首先,要分析某种区位因素的原因,这种题型需要学生结合题中给出的事物或地理现象,在对成因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各个“组成因子”与地理元素之间的因果联系。这些因素概括起来有自然与人为两个大的方面,关于自然因素的内容可以包括土壤、纬度、地形、气候、地势、洋流、海洋、植被、矿产、地壳运动、水文特征、海陆轮廓等方面。而关于人为因素主要涵盖了人口、工业、农业、历史发展、交通、城市、市场、科技、宗教、军事等内容。在解答具体的问题时,学生便需要结合实际问题,从中挑选出符合条件的内容逐一进行解答。例如,学生在对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所具有的区位条件展开分析时,便需要结合位置优势、自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回答。譬如,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其地址位于西南、东南位置,气候温和、降水适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也十分充足。在社会经济方面,其具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生产方式技术较先进,因而该区位成为世界上的小麦与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
其次,在对不同地理区位的因素内容展开比较分析时,学生们需要牢牢紧扣“异”与“同”两个方面,从联系和差别两个大的方向进行回答。具体来说,这种差异可以是成因的差异、特点的差异等。那么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学生应当首先从题干中提取到主要的信息材料,然后结合记忆中的知识内容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答题。例如,地理高考题中曾经出现过关于长江的洪涝灾害对上、中、下游不同地区的影响,并且结合实际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那么请问这里出现干旱原因有什么异同,而这种气候特点又同东南亚或南亚的季风是否存在不同?通过比较性的学习与差异化的分析,学生便能够从题目中找出有效信息,并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完成问题解答。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不同的要素情况展开描述时,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与特征,规范性地完成答题。比如,在对不同地形展开描述时,学生可以从地形地貌的类型,盆地、高原、山地、高原、丘陵等入手,在对水文进行表述时,要从汛期的长短、时间及次数、降水量等方面进行回答,这种标准化的回答往往能够使学生获得更满意的分数。
三、结语
将这些有关区位因素的地理问题的解答办法灵活、正确地运用到解题实践中,不仅能够保障学生们快速得出答案,而且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地理题解题思路。因此,只有做好解答地理区位因素的学习,才能促使学生关于高中地理的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占成.关于加强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探究[J].学周刊,2013,12:201.
[2]刘晓丽.高中新课标地理高效复习策略探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3,06:104.
[关键词]地理 高考 主干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就中学地理而言,它是一门偏理的文科课,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时必须要有理科的准确性和文科的思想性,要学好它,最基本的要求是吃透教材内容,熟悉地图,适量练题等,但如果要想自己的能力有质的飞跃,则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构建其主干知识体系。
所谓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五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的观念和结论)和重要的地理事物。其中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和生产紧密联系的多为考点。也就是说,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及热点,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来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无论如何,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因此我们必须将主干知识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地理学特有的综合思维方法,才能有效应对高考。下面从三个方面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和见解。
一、紧扣教材,突出主干,形成“思维地图”
将高考要求的高、初中8本教材,进行细化和简化,突出主干知识,形成“思维地图”,是特别适合学习地理的一种思维方式,所谓“思维地图”就是指把主干知识及其关系用图示的方式显性化、可视化,形成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的完整知识体系,便于思考、交流、表达和解题时的重组。其具体做法如下。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复习不仅是回忆,更是旧知识的重新组合,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先自己去读、去想、去悟、去做,自主构建符合学生自身年龄特征和心智水平的知识框架体系,按照知识间内在联系、因果关系、逻辑关系把凌乱的主干知识串联起来,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把教材先变“薄”。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构建主干知识体系实质上是对单元(节)知识的全面梳理和重新整合,由于学生对主干知识缺乏总体把握,对知识的支脉又容易丢三拉四,张冠李戴,因此教师必须潜心琢磨考纲,细心引导学生反复钻研教材,控制好主干知识体系的容量,强化主干知识,强调知识间的纵横交叉联系,重视知识的整合与归纳,进而拓展知识面,把教材再变“厚”。
3.师生互动,形成“思维地图”
一般来说,主干知识体系的构建,单元体系宜略,以突出主干,节的体系宜详,以增大知识容量,把握内在联系;不讲的知识宜详,以便于学生自学,详讲的知识宜略,以减少体系的长度。在把握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参与、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来共同完成主干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学生个性化了的“思维地图”,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教育的永恒价值。
二、抓好地图,落实主干,形成“脑图”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考试中,地图便成为主要的考查对象,因为地理图表能从不同角度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空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因此我们要利用各种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用图能力,在地图上“活化”地理知识。
1.充分利用模式图表,通过读图,落实主干
读图的过程就是落实主干知识的过程,其一般顺序为先读图名,再读图例及图上各种说明,最后读清主图和副图以及各种图表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动态图与静态图的区别。像这样按顺序读图,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使图的内容遗漏少,而且能使学生加强记忆,对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相互关系有一个准确的掌握,如具体读图时可以沿经线、纬线、剖面线或铁路、公路、河流进行读图,也可以按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或顺时针、逆时针方向读图,不管怎样读图,最终的目标都是重在落实主干、提高能力上。
2.认真分析模式图表,通过绘图,再现图表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几乎所有的考题都是以相关图表为背景设置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能认真分析各种模式图表,从图表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归纳综合、明确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等,然后再通过简单的回忆,自己动手绘制图表,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图表在白纸上再现,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落实主干,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3.通过用图,完善图表,形成“脑图”
读图、析图、绘图的最终目的是用图。简单的用图,就是依照地理问题从图表中找出答案或把我们不知道的地理知识从图表中找到。其实这里所说的用图是指将反映同一区域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图表一一找出,进行对照,并将不同图表中的各种要素叠加在同一图表中,来完善白纸上再现的图表,达到心中有幅活地图能够随时调用的要求,然后保存在大脑中,形成“脑图”,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三、精练考题,巩固主干,形成“题集”
古人云:“好记性不如一支烂笔头”。此话不假。精练考题就是巩固主干知识及其体系最好的实践检验,其平台不外乎平时的作业、测验、摸拟及考试等,无论何种形式,我们都能够发现其中的奥妙所在,其中感觉最明显、最喜欢收集的就是优秀题和易错题两种。
1.收集优秀题,进行变式训练,优化思路
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遇到这样的题:自己较难掌握的题、解法有创意并适合自己思维的题、对自己有很大启发的题、甚至很有代表性且让人难以割舍的题,这些题可归为优秀题。如果把它们收集起来并归类,进行变式训练(即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开放答案等),“陈”题新做,创造性重组,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如果经常翻阅,消化吸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收集易错题,查缺补漏,完善体系
在平时的各种训练中,难免出错,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错,如果把出错率较高的题收集起来可捷径查缺补漏,再分析、再研究、寻找错因,分清错误类型(知识型、方法型、能力型、心理型),重新探究审题、解题的思路、技巧、方法和涉及到的主干知识及其体系等,发现不足,立即改进,重组答案,可增强防范意识,减少失误,避免重蹈覆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特性于一身的综合型学科,具有知识性强、趣味性强、综合性明显的特点。因此,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以基础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标准,高中地理教学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特点及原则,创设有利环境和情境,全面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然而,本文作者结合在教学和听课的过程,总结出高中地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对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和激发不够。传统课堂的45分钟,教师授课时间占比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整节课下来,黑板上满满全是板书,教学过程没有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2)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枯燥,死板,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和认知程度较低。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特点,如果授课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注意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和贴近生活,教学质量会大大折扣。
(3)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较差。目前许多学校都配置了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这些设备本来可以大大方便教师授课,然而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许多老师上课时使用的课件制作都较为粗糙,疏于讲解,而且对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往往仅将其当做一个幻灯机使用,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教师对优秀的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较差,现在网上有各种地理教学网站和QQ群等,里面都有大量优秀的地理教学资源,然而教师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能力却较为有限,有待进一步提高。
正是基于以上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我国教育工作者先后引入了微课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地理微课时间短、内容少、资源容量较小、交互性强、使用方便。
微课目前虽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但根本还在于课堂教学的综合把握,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微课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微课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出各种符合地理课堂需求的微课视频,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地理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了实处。一般来说,采用了微课的课堂会更加别开生面,更加让学生以最大的兴致参与到课堂当中,这也为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变革,解决了教学当中枯燥无味以及学生昏昏欲睡的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是以“探究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应用,探索微课应用中的重要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成功的在教材的部分重要知识点中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作为最根本的目的。本课题通过实际教学的案例研究,对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本课题将通过较长时间的细心研究,以微课在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实际案例为突破口,在充分研究影响微课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效果的基础上,对微课在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并积极构建一系列效果较好的微课教学案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地理教育教学过程,改进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有着知识点数量较多且较为琐碎,概念抽象,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低等特点。本文认为合理引入微课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可以整合网络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激发起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得知识点脉络更为清晰,突出重难点和考点。
二、课题研究现状
微课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最初是以 2011 年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和 2012 年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为代表。随着微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以及新课改的推进,关于微课的研究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在知网搜索关键词“微课”可以看到,最近五年来关于“微课”的文献数量都以50%的速度增加,且数量较多,有7575条,如图1。另一方面,无论是知网或者百度学术中关于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文章较少,例如在知网搜索 “微课”+“地理”仅搜索到203条结果,如图2。可见“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丰富。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要实现微课的有效运用,我们课题组的共识是,教材抽象,微课能具体化;教材简略,微课能补全教材缺失的知识环节;教材知识老化,微课能让学生紧跟时代;教材只有文字,微课可以是动态视频加讲解。每个成员至少制作一个微课,自己确定适合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让学生学习,自己判断属于有效运用,再发博文,与其他成员交流。网上有一些地理微课QQ群,每天都制作出新的微课,内容涵盖初中高中地理的各个知识板块,我们要精心挑选适合自己学生的微课来使用,同一节微课,有可能让学生看一次效果不太明显,可以让学生复制下来,多次观看,充分消化吸收,帮助他们攻克教材重点难点。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课题文献学习研究阶段。课题研究是需要理论指导的,在理论指导下的课题研究才会有生命力和高度。因此课题组成员首先抽出一定的教学空余时间,主要采用文献法。认真学习有关“微课” 的相关知识,充分认识“微课”的重要意义;参照黎加厚教授的分类,每一种微课有其优缺点,各课题组成员选择一种模式自己制作一节微课,应用于教学中。还要把在网上下载的微课让学生学习,并观察效果。其次,工作室成员集体听课,判断这节课上,微课的应用效果是否显著。
第二阶段:课题小案例收集、反思、归纳阶段首先,课题组成员,轮流运用微课讲课,其他人听评课,写心得体会。其次,将自己在教学时所用的微课的与其他老师的方法加以比较,写博文总结得失,将自己在“微课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理清自己的问题,探寻有效的实施策略。再次,在分析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对的微课个性化学习进行效果分析。
第三阶段,主要是汇总、整理课题材料,加以科学地分析和提炼,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个案分析等。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研究成果汇总,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博文、随笔、叙事、教学设计、工作室集体活动照片、地理微课等。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作用探究
(1)引导预习――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有很多散乱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系统的记忆地理知识?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这就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重点。微课教学倡导“先学后教”,课前让学生先阅读教材,观看微视频,与下发的导学案相结合,梳理知识,进行全套的预习工作。许多课堂内容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对地球有感官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
(2)解疑释惑―生动描述复杂地理现象
地理中很多知识都是枯燥乏味的,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是不知所以然,模棱两可的,因此如何让枯燥的地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感兴趣?这又是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一大应用。在《地球的运动》讲解中,我采用了动画的形式。通过一张张的动态图片,生动形象地演示出了地球是怎样自转的、怎样公转的以及内部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这让学生对我们的地球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大有裨益。
(3)延伸拓展―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不一样,每个人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导致学生间存在很多差距。但是如果我们放任这种差距只会使差距越来越大,恶性循环,但若照顾后进生的话也会浪费很多学生的时间。所以,这时微课就又派上用场了――制作未学章节的微视频,让对之前知识掌握好的同学观看,预习下一章节,既可以照顾到掌握差的学生,又可以节省好学生的时间。
(4)提炼总结―重现章节知识解决问题
通常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只记得一些计算公式,而对于解题思路和原理已经十分模糊。微课的又一大应用就是帮助学生再现章节重点,回忆所学内容。
(5)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关注点
以前的课堂从“教师主讲、学生主记”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方式是增加课堂的提问数量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有的简单问题还采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这种看是学生主体的课堂其实效率不高。而在微课程背景下,学生在课前需要独立观看,理解视频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课前预习的好坏决定了对微课程视频的理解程度。课堂上,学生则需要将自己的理解,表述给其他学生听,组内研讨。这样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二)利用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1)正确处理多媒体与课堂、微课的关系
多媒体在教学中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不是全部。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程不使用多媒体效果会更好,比如《大气环境》中,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只需要教师讲解一下就可以,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有些内容需要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就像“洋流”的学习,可以给学生们观看洋流的视频,洋流的运动是怎么进行的?洋流对其后的影响?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这些不能接触到的东西,对教学也是益处颇多。
(2)集体备课,加强微课的科学严谨性
“众人拾柴火焰高”,尽量进行集体备课模式,备课组长分发任务,尝试将复杂繁多的微课任务分配到每一个具体教师身上,由具体教师收集资源,总结整理,搜索最新时讯整合制作成微视频。这样把任务分散不仅减轻了单个教师的负担,而且还集各家智慧于一身,最重要的是经过多轮审核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产生,对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3)了解微课和教学实际的内在关系
微课就是教学设计的一种类型,但是微课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有一定的考验。教师在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答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卡壳现象。
六、课题的研究成果
6.1数篇:《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研究―以“昼夜长短的变化”为例》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实践研究》等。
6.2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变
(1)通过微课的应用,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高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2)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学习习惯,并具有一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考试成绩来看,进行微课案例教学的几个班级的平均成绩要明显高于没有进行微课案例教学的班级。
6.3微课应用效果的调查问卷结果
在应用微课之后对上课学生进行集体访谈,访谈对象为100名进行该文科班学生,年级是高一下学期,男生30名,女生各70名。访谈内容包括:微课内容是否吸引学生兴趣,有没有出现知识点错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没有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没有其他建议,通过这些访谈内容来评测微课的效果。
访谈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将微课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辅助学生预习新课,总结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复习知识等,微课视频包含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元素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最主要的是微课时间短,内容精,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掌握起来更容易,如果又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反复观看,而且能准确找到没掌握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林燕.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D].上海:上海大学,2015.
[2]孙研高.微课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城市地理,2013(4):12-17.
关键词: 高三地理教学 教学设计 备考模式 问题
高三地理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更好地领会新课改精神,贯彻高考要求,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摆在高三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而优化教学设计,形成科学的备考模式,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高考命题从传统的知识考查向能力立意转变,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因为“学生所需,即教师所为”。
1.从关注自己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
“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因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要“弯下腰看学生”,充分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需要,由原来的教师“一言堂”向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发展。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知能提升,力求“公平、有效教学”。
2.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转变。
教师要合理创设地理情境,细致设计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索中强化知识掌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从关注课堂的形式向注重课堂实效转变。
一节好课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还应动静相宜,和谐自然,环环相扣,联系实际,因势利导。教师既要有感性认知,又要有理性分析,培养学生良好思考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索,打造生命化的地理课堂。
二、教学计划的落实
高三教学伊始要有高三教学大局观,构建整体复习计划,然后再分阶段制定较为详实的计划并付诸实施。
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复习阶段。一般从开学至次年2月初,用时最长。知识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此阶段以单元复习为框架,系统、准确、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要结合高考要求,制定单元计划,适度进行单元内的知识综合。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阶段。一般从2月初至4月初,应遵循“巩固、完善、深化、提高”的原则,合理划分专题,进行必要的组内分工设计专题复习学案,可适当增加高考真题、经典模拟题,逐步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模式、正确的答题方式、准确的表达形式。
第三轮复习――综合复习阶段。一般从4月初至高考,要处理模拟训练与回扣基础的关系。根据考试说明,紧扣考点,以各地模拟调研试题为基础,细致设计冲刺试题;通过训练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解题方法指导和应试心理疏导;要注意突出重点与查漏补缺相结合,使三轮复习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
三、教学策略的应用
教学策略包括课堂教学策略、备课策略、质量监控策略、分层教学策略等。因为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主阵地,尤为引人关注。课堂教学策略包括:(1)培养情感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营造氛围策略――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3)训练方法策略――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4)掌握知识策略――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课型多以复习课为主,可采用学案化复习,通过考点认识、基础填空、典例分析、好题训练、细致讲评,充分发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打好基础,提高解题、审题、答题能力。
四、教学资源的整合
1.整合教材,准确领会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现在有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4种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编排各有优缺点。在使用时教师需走出两种误区:一是以“本”为本,死守教材,不知变通;二是迷信教辅资料,教材使用边缘化。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优化使用教材,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其主要包括:(1)必要的内容补充;(2)合理的结构调整;(3)准确的概念修订,从而形成完善的符合课标教材知识体系。
2.整合试题,准确处理试题与考试说明的关系。
不少教师认为高三教学应以试题为主,“见多识广”,从而大搞题海战术,使得学生不堪重负,高耗低效。其实教师应结合高考考试说明,充分做好对各地调研、模拟试题的重新整合,严格参照高考样题要求,合理控制试题难度,精心设计试题。只有训练对路,讲析才能到位。
3.整合信息,准确把握课外与课内教学的关系。
信息资源主要有媒体信息和生活信息。媒体信息包括网络、电视、报纸等,生活信息则来自于身边生活实践。许多高考试题命题来源于这些课外信息,更需要在教学中联系实践,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五、教学反思的撰写
1.反思的必要性。
高三教师往往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在备课、设计试题及批改上,而很少反思教学得失。其实如果把自己的教学过程静心重新审视,坚持写好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反思的全面性。
包括:(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4)对教学反馈的反思。教师要更新观念,合理设计,注重过程引导,结合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从而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效果。
3.反思的操作性。
包括:(1)写教学中的成功之处;(2)写教学中的不足之处;(3)写教师的教学机智;(4)写学生发言的闪光点;(5)写二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多在每节课后进行,贵在坚持。
六、教学心态的调整
高三教学非常辛苦,又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巨大成绩压力,许多教师可能心情烦躁、心理失衡,对待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容易走极端,从而大大降低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教师调整好教学心态。
1.对新高考方案变化的心态调整。
近几年江苏高考方案变化较大,地理学科由强调分数(满分150分)转为要求等级(B级及以上)。2008年高考本科划线对两选修科要求为B、B以上,09年高考本科划线对两选修科要求为B、C即可,进一步弱化了地理分数在高考选拔人才中的要求。由此有的地理教师便认为地理学科地位下降,重要性大不如以前,个人教学能力得不到充分认可,个别教师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实际上,这是认识上的误区,高考方案的变化并非针对地理学科,其改革是经过细致探讨调研并得到各方面充分认可的。地理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认真学习新地理课程标准,研究考试说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最大程度地保证上线学生的地理等级要求。
2.对新课程教学学情的心态调整。
许多高一学生的初中基础都极为薄弱,地理知识基础和地理基本技能非常不理想,学习几乎从零开始。进入高二后选修地理科的学生多数是年级中的文化后进生,学习习惯不良,个别学生甚至学习态度都不端正,使得教学难度较大。一些高三学生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往往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一些常识性问题也错得离谱。许多教师便认为付出不会得到相等回报,没有成就感,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不能容忍,乃至大发雷霆。其实教学本身就需要极度耐心,学生的错误实际上正是需要改进的地方。高三一轮复习应该巩固基础,同时特别注意补弱;二轮专题复习应拓宽深化,夯实基础;三轮复习尤其强调答题方法及规范性教育。
3.对新测试教学考情的心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