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范文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第1篇: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terprise, and in the current network environment, a large number of virus frequently attacks the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system, and even cause system cannot deal with the attacks. Therefore,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curity should change passive treatment into active defense, establish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in the information system, rationally use internal resources, and improv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In this paper, the framework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is studied, and the requirements, process and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关键词: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框架探究

Key words: information security;risk management;framework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053-03

0 引言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信息化技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对于企业单位而言,信息资源是保证正常运营的关键因素,企业运营的重要数据、客户资料以及知识产权等信息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一旦泄露或丢失,会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重视自身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的框架的建设,有效防止来自网络的恶意攻击,防止内部重要信息泄露或丢失,保证企业信息安全。

1 企业信息安全实践的需求分析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国的信息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大部分企业没有树立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概念,企业的信息安全无法得到良好的保障。信息安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不能仅凭企业短期内需要就采取某些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信息安全水平。想要做好企业信息安全实践工作,必须事先做好企业对信息安全的需求分析,形成全面的分析报告,并根据报告中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企业信息安全现状。但是,需求分析的具体过程也不是始终不变的,而是会根据企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发生改变的。信息安全风险的独特性必须在框架中体现出来。信息安全风险源于信息,信息本身具有不断发生变化的特性,从其以数据的形势出现开始,直至在各项功能中发挥相关的作用,这个周期内的每个阶段都有相的价值。信息安全管理就是要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保护,避免因这些资源受到损失而对企业的运营造成影响。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框架中,必须能够发现信息资源即将受到的威胁,评估这些威胁会对信息资源造成的后果,以确定应对这些威胁的顺序。在制定风险计划时,需要明确对于风险的应对方式以及合理的控制措施。在风险的监督与改进过程中,需要根据这些风险采取适当的监控手段。总之,在此过程框架每个过程要素的分析中,都必须体现信息安全风险的独特性。

2 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的类型及内容

一般来说,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信息安全系统通常面临以下风险因素:

①因线路故障、停电、网络通信设备损坏等导致网络突然中断。

②网站遭到非法攻击,主页被恶意篡改或者被非法植入煽动国家分裂或抗拒法律法规、歪曲事实、散布谣言的言论,以及破坏社会稳定、损害公司名誉的不当言论等。

③公司内部网络服务器或他服务器被非法入侵,相关网络设置被非法拷贝、修改、删除,发生泄密事件。

④公司内外网终端混用,被国网公司信息管理部门查处,造成公司信息泄露、丢失事件。

信息系统是企业正常开展生产运营工作的基本前提,信息管理系统一旦出现问题,轻则影响企业内部业务项目的正常进行,重则导致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亏损。因此,针对信息安全风险加强管控对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3 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方案

3.1 建立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流程

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可按照图1所示流程逐步展开。

3.2 完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对信息安全风险的管理可以以阶段化的管理模式逐步展开,具体措施如下:

3.2.1 实施准备阶段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实施的准备阶段主要包括管理开端的建立、风险评估以及制定行动方案三个步骤。第一,在管理开端的建立中,首先要获得企业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支持,并且建立完善的管理质素,明确参与到管理过程中的工作人员的职责;第二,在风险评估步骤中,首先,确定风险评估对象的范围,其次,确定评估小组的成员,并且制定评估方案;最后,对评估小组成员进行与评估方案有关的培训。在这些准备工作结束后,评估人员就可以开始通过访谈或调查的形式来确定公司信息资源的具体情况,明确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需求。再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发现企业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风险。第三,在制定行动方案的步骤中,需要完成保护方案的制定以及确定风险处理方式两部分工作。通常情况下,保护方案就是需要企业长期持续执行,能够帮助企业保证自身信息安全的方案,但不足以满足企业在短期内提高信息安全性的需求。因此,企业必须对所有控制措施制定相应的处理方式,在短期内解决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3.2.2 部署与执行阶段

行动的部署与执行阶段主要有计划的部署与安全培训两方面工作组成。第一,行动计划部署。在这个过程中,安全风险管理计划中的所有措施都必须被执行,需要对具体行动方案进行必要的理解并执行。首先,要与企业中的员工进行事先沟通,防止在实施中遇到反对或抵触的情绪。其次,确保被安排到行动计划的员工能够把握这些工作的优先级。此外,必须制定行动执行保障制度,为计划执行准备足够的资源,以保证计划顺利执行。第二,安全培训工作的实施。在企业内部,从事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员工有时会将普通工作人员视为技术人员,显然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并不是企业内的所有员工都了解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企业中大部分员工知识利用信息系统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信息安全的保护是需要专业的信息安全人员进行的。所以,企业必须组织安全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保证他们在信息系统遇到危险时能够采取一些有效的行动,对系统进行适当的保护。

3.2.3 风险监督检查阶段

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团队中,必须组建风险监督小组,在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对其进行监督与检查,小组应由小组负责人与检查人员组成。实施风险监督检查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企业信息安全的实际状态,并且收集信息安全环境变更信息,方便对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风险监督小组在获得这些信息后,必须及时向风险管理团队反馈,确保他们能够掌握企业最近的信息安全状态。

3.2.4 风险改进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制定详细的风险改进措施。风险管理团队需要根据企业的信息安全状态制定详细的风险改进措施。通过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找出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限期完成,检查人员则要负责对具体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在改进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改进措施必须获得最高管理者的批准,特别是关系到整个企业或大多数部门的改进措施。风险监督小组必须随时跟踪纠正措施实施情况,验证改进措施的执行是否符合标准。

3.3 建立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促进信息管理工作不断优化改进

3.3.1 明_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流程

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可以参照图2逐步实行。

3.3.2 信息安全风险的计算及处理措施

企业的风险可以通过多种计算方法得到,但通常资产的风险值可以定义为:风险值=f(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安全事件发生的危害性)=g(资产,威胁,脆弱性,已实施的控制措施)。评估人员根据这样的函数形式,可以采用一种类似5×5形式的矩阵来计算风险,其中行和列分别代表了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发生的危害性等级。当然,评估人员为了细化这些风险可以采用维数更多(更细)的矩阵。

4 结论及建议

企业通过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实施,能够确定长时间的安全风险管理计划,并且可以有效地缓解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风险,提高工作人员对与信息安全风险的认识,建立健康的安全风险管理氛围,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

另外,建议企业在实施信息风险管理的同时,及时建立信息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特别要加强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充分发挥技术支撑、机制保障作用,不断完善预防与抢险相结合,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信息系统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信息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王淳萱.大数据环境下国有企业的信息安全探析[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6(02).

第2篇: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铁路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网络技术普及的时代中,在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强大的同时,铁路运输组织、服务、管理、建设等多方面的发展逐渐依赖于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目前铁路生产与管理已经进入智能化、管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中,因此,信息与网络的安全性对铁路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信息化越来越强烈,存在的风险越来越多,这对铁路发展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下面对控制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提出了几点参考建议。

一、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结构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结构模型主要由技术、管理以及系统生命周期三大要素组成的三维模型。而信息安全是由信息安全技术与信息安全管理共同参与保护工作而实现的,信息安全技术的保护作用在于对信息安全保护采取的有效技术措施,而信息安全管理的作用主要在于对信息安全技术实施与运行过程中进行科学管理,促使信息安全技术发挥最大作用。随着信息安全风险越来越多,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安全技术实施与运行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从政策、法律、技术、人员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为保证信息安全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1、技术要素

在技术要素中主要含有环境、系统、网络、应用四个技术方面。铁路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环境安全是保护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与屏障,对于机房环境安全要求非常严格,从机房建设过程开始就需要对机房地址、周边环境等方面进行考虑,特别是对防火、防雷击、防渗水、防鼠害等多种对机房安全有影响的因素全部考虑在内,同时还要加强对机房维护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考虑。值班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电源管理、机房询问控制以及机房保密等方面中都会存在安全风险,因此需要对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几率,保障信息安全。

系统主要是由硬件、软件以及数据组成,加强系统安全,首先要确保硬件安全、软件安全以及数据安全,一旦发生安全风险,就会使数据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等风险出现,因此,需要加强对其安全保护,保证数据安全、促使系统正常运行。网络是数据传输、分析、处理等方面的重要渠道,要对网络安全加以重视,网络安全是可以保证信息安全的基础,因此,需要对其加强管理,要从结构、访问、审计、设备、代码、病毒等方面进行全面加强防范措施。应用系统是实现信息权限管理的重要技术,具有赋予、变更、撤销等重要信息应用功能,因此,加强应用系统安全管理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要完善专用用户登录识别功能;其次要提高访问控制功能;再次需要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密保管;还要保证数据完整性,加强密码技术功能应用;最后要对资源进行合理控制,限制使用额度。

2、管理要素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效果与铁路内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以及人员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完善的组织结构,相应的管理制度,会使内部管理混乱,进而发生信息安全管理不得当,同时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个人素质等因素都会造成信息泄露、丢失等风险存在。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铁路信息系统的安全要在组织结构方面得到安全保证。铁路信息安全管理应建立由上级领导层、中级管理层、下级执行层三个层面的管理组织机构,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以提高技术人员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质为目的,优化整个信息安全管理部门,促使铁路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得到保证。

3、系统生命周期要素分析

设计阶段的安全风险管理过程应对设计方案中所提供的安全功能符合性进行判断,作为采购过程风险控制的依据。应详细评估设计方案中对系统可能面临威胁的描述,将使用的具体设备、软件等资产及其安全功能需求列表。基于设计阶段的资产列表、安全措施,实施阶段应对规划阶段的安全威胁进行进一步细分,同时评估安全措施的实现程度,从而确定安全措施能否抵御现有威胁、脆弱性的影响。运行维护阶段的风险评估应采取定期和非定期两种方式;当组织的业务流程、系统状况发生重大变更时,也应进行风险评估。

二、采取措施建议

在信息系统规划、设计阶段,应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进行分析,同步规划、设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和保护措施,建立安全环境,从源头上保障信息安全。对已定级的信息系统,应严格按照等保要求进行区域划分、边界防护、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及安全管理。构建一个全路信息系统可视化管理平台,对网络、计算机设备、应用系统部署、操作用户及角色、运维状态等关键信息进行全局监控,提高对系统中安全问题及其隐患的发现、分析和防范能力。建立全路统一的身份认证与授权机制,对各信息系统的用户进行统一管理,确保信息在产生、存储、传输、处理过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抗抵赖性和可用性。

铁路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从加强技术或者管理任意一方面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对信息技术与安全管理相结合,共同完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加强对信息技术内部结构的保护,从硬件、软件、数据、加密手段、权限管理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安全防护,控制系统安全风险发生,同时还需要加强信息外部管理,从建设、人员、操作、管理等方面进行管理,保证铁路网络与信息安全,降低风险发生,为铁路发展提供信息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第3篇: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范文

 

前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项科技技术获得了极大的突破,也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而在现代医院运行管理中,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便是极为明显的可靠实例。通过加强改进医院计算机系统管理与风险控制,改善医疗整体服务质量与业务能力。通过对现代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重要性分析阐述,并对其风险控制方法提出建议。

 

1 医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建立的重要性

 

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对现代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深入渗透。尤其在医院现代化管理中,医院信息网络化管理,资源数据化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也是现代化医院建立的必要条件。借助计算机网络工具,提高服务质量,医疗水平,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通过信息网络管理后,使医院运营得更加规范科学。不仅推动了医院现代化改革,也对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其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

 

传统的医院管理中,由于缺乏网络信息,往往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对进行日常维护。随着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引入,不断地智能化科学化,在很大程度上对医院的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提高了整体的医疗竞争力。而在信息分析处理中,因为计算机的决策整合,使得最终处理结果更加合理精确。例如在对患者病情记录分析中,职员考察考核等等,都可以高速便捷的展开研究。

 

2 计算机软件信息安全维护

 

在医院计算机使用过程中,要做到医院计算机自身终端完全不受干扰破坏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提高免疫防御能力,才能减少被感染可能性。但是由于有的高危病毒,传播速度惊人,破坏力极大,并且顽固复杂,难以彻底清除,在短时间内就能造成大量客户计算机无法工作,对医院日常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应用系统在数据交换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审计,其中记录的事件内容,可能包括客户机地址,具体操作时间,与其他用户结果信息数据。在日常维护处理中,就可以对报告结果导出分析。对于用户私人数据,也应该建立严格的保护机制,安全性,只有通过权限授予才能访问读取相关的信息数据。同时为了保证关联性,可以对用户设置多个角色。系统根据角色类别进行权限操作限制,不仅可以越权操作,还可以设置角色属性限制期的功能,权限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大大保证了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3 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立

 

在安全管理中,可以实施责任制度。例如成立医院信息安全管理组,医院相关负责人,以职能为参考标准,负责安全线的各项工作,定期安排任务与会议总结,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进而深化部署医院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在制度的建立中,可以参考服务器,网络设备,技术人员,数据文档相关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指定人员定期维护,保存记录,做好应急预案与应急措施,做到日志化管理。

 

对于信息安全操作规范,也需要加强管理。指定系统软件,数据操作规范流程,没有授权不能进行文件复制,数据共享,系统的修改增删。定期维护服务器状态检查,分析日志,并且观测数据是否存在问题,及时发现异常点,做好日志记录,保证完整性与可靠性。可以制定培训计划,在整个培训中,目标,流程,结果应该清晰有效,如果信息安全管理小组发生变化可以及时跟进培训配合,建立独立操作局域网,模拟真实的信息系统环境,帮助相关人员快速准确掌握方法。

 

4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控制升级

 

4.1 信息安全细节化设计

 

医院网络安全数字化是一个长期整体的系统工程,主要围绕防护警示,检测检查,修改恢复这一过程循环运行。如果这一程序链中出现错误,某个环节没有按照预定设置完成,将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的处理,并且严格落实,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与措施,监督责任到位,确保整个信息安全系统安全高效,持续稳定的工作。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漏洞与不足暴露得越来越多,对于新应用新技术推广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培训,以满足业务工作需要。

 

就信息网络系统自身而言,采用符合实际操作情况与工作状态的结构系统,安全等级与维护难度都将能够降低难度,易于操作。构建多层次,体系化的设计使用户角色等级,权限操作,优先等级分布到更多层次,更多日志记录。那么后续维护,控制分配也将更加灵敏。结合具体的业务情况,在可用性与安全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在符合安全的大前提下,开拓业务,提升服务质量。

 

4.2 医院计算机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升级

 

在某些医院中,计算机网络防御等级较低,需要通过加强安全性对整个系统进行升级。首先需要确保医院计算机信息网络服务器保持正常。要确定系统的长期安全。注意机房服务供电情况,布线合理,温度湿度,雷电预防等问题。保证医院服务器不间断供电,保持电源线路通畅。同时主要设备与核心设备固定器维护与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与前兆,快速有效处理。保证计算机中心温控与散热条件良好,使得整个服务器中心环境到达理想状态。保持清洁,除尘保洁,重视物理环境的维护,并且确保数据的及时正确备份。

 

另外,对于医院计算机信息主要管理人员的素质,仍然需要加强,明确权力责任,落实到点。这也关系到医院信息安全工作能否安全运行。对于网络用户也应该严格限制管理,分清患者、医务职员、管理人员的角色职能。对用户和密码加强管理,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危险数据与不明软件对服务器的攻击与伤害。

 

同时重视日常计算机系统相关记录数据。在常规服务日志的检测基础上,加以分析预判,进而实施下一步相关措施。例如服务器启动停止,异常运行数等等,都可以有助于信息系统管理者对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全面了解,从而进行评估,得出相关结论。依托数据对系统的安全等级展开定级,制定有效制度措施防范解决问题,确保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和高效,达到风险管理控制的目的。

 

5 结束语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完善制度,对于医院计算机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控制方法不仅仅需要从技术角度入手,自身也需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医院的整体协作与工作效率,还影响所有部门员工统一性。需要全面了解当前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问题,并积极应对。因此在提高技术的同时,依靠建立制度对员工进行规范管理,提高防范意识,确保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

第4篇: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网络审计 历史财务报表审计 信息安全管理 风险评估

一、引言

从审计的角度,风险评估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理念。无论是在历史财务报表审计还是在网络审计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均要求审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过程中应以风险评估为中心,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确定被审计单位的高风险领域,从而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进一步决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的证据,以便更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审计效果及审计效率。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企业风险管理将风险评估作为其基本的要素之一进行规范,要求企业在识别和评估风险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控制风险,降低风险为企业带来损失的概率或缩小损失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尽管如此,风险评估在网络审计、历史财务报表审计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等工作中的运用却不尽相同,本文在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所有特定风险和网络审计风险基本要素的基础上,从风险评估中应关注的风险范围、风险评估的目的、内容、程序及实施流程等内容展开,将网络审计与历史财务报表审计和信息安全管理的风险评估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深化对网络审计风险评估的理解。

二、网络审计与历史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比较

(一)审计风险要素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中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又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其中,固有风险是指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财务报表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财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上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在网络审计中,审计风险仍然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要素,但其具体内容直接受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特定风险的影响。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能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很大的优越性,但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这些新的风险主要表现为:(1)数据与职责过于集中化。由于手工系统中的职责分工、互相牵制等控制措施都被归并到计算机系统自动处理过程中去了,这些集中的数据库技术无疑会增加数据纵和破坏的风险。(2)系统程序易于被非法调用甚至遭到篡改。由于计算机系统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非专业人员难以察觉计算机舞弊的线索,这加大了数据被非法使用的可能性。如经过批准的系统使用人员滥用系统,或者说,企业对接近信息缺乏控制使得重要的数据或程序被盗窃等。(3)错误程序的风险,例如程序中的差错反复和差错级联、数据处理不合逻辑、甚至是程序本身存在错误等。(4)信息系统缺乏应用的审计接口,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难以有效地采集或获取企业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从而无法正常开展审计工作。(5)网络系统在技术和商业上的风险,如计算机信息系统所依赖的硬件设备可能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故障,或者信息系统所依赖的物理工作环境可能对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效能带来影响等。相对应地,网络审计的固有风险主要是指系统环境风险,即财务电算化系统本身所处的环境引起的风险,它可分为硬件环境风险和软件环境风险。控制风险包括系统控制风险和财务数据风险,其中,系统控制风险是指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严密造成的风险,财务数据风险是指电磁性财务数据被篡改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包括审计软件风险和人员操作风险,审计软件风险是指计算机审计软件本身缺陷原因造成的风险,人员操作风险是指计算机审计系统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开发人员等在工作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的风险。

(二)风险评估目的无论在网络审计还是历史财务报表审计中,风险评估只是审计的一项重要程序,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与其他审计程序紧密联系而不是一项独立的活动。尽管如此,两者所关注的风险范围则有所不同。历史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要求审计人员主要关注的是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由于网络审计的审计对象包括被审计单位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和网络财务信息系统两类,因此审计人员关注的风险应是被审计单位经营过程中与该两类审计对象相关的风险。(1)对于与企业网络财务信息系统相关的风险,审计人员应该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和信息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及运行环境两方面出发进行评估。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是指该信息系统从产生到完成乃至进入维护的各个阶段及其活动,无论是在早期的线性开发模型中还是在更为复杂的螺旋式等模型中,一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大都包括规划和启动、设计开发或采购、集成实现、运行和维护、废弃等五个基本阶段。由于信息系统在不同阶段的活动内容不同,企业在不同阶段的控制目标和控制行为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审计人员的风险评估应该贯穿于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指构成该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及数据等,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是指信息系统正常运行使用所依托的物理和管理平台。具体可将其分为五个层面:物理层,即信息系统运行所必备的机房、设备、办公场所、系统线路及相关环境;网络层,即信息系统所需的网络架构的安全情况、网络设备的漏洞情况、网络设备配置的缺陷情况等;系统层,即信息系统本身的漏洞情况、配置的缺陷情况;应用层,即信息系统所使用的应用软件的漏洞情况、安全功能缺陷情况;管理层,即被审计单位在该信息系统的运行使用过程中的组织、策略、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情况。(2)对于与企业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相关的风险,审计人员应着重关注财务信息的重大错报风险和信息的安全风险。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指被审计单位基于网络的相关财务信息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针对企业借助于网络信息系统或网络技术对有关账户、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或披露而言。网络审计中关注的重大错报风险与传统审CtT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当考虑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经营性质、法律及监管环境、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等方面的情况对财务信息错报可能的影响。信息安全风险涉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及敏感性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针对企业利用信息系统或一定的网络平台来存储、传输、披露相关财务信息而言。在审计过程中,审eta员应当主要关注相关财务信息被盗用、非法攻击或篡改及非法使用的可能性。当然,这两类风险并非完全分离的,评估时审计人员应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

(三)风险评估内容 广泛意义的风险评估是指考虑潜在事件对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由于网络审计与历史财务报表审计风险评估的目的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两者在风险评估的内容上也是存在区别的。总的来说,网络审计的风险评估内容比历史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内容更广泛和深入。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

险》,在历史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人员的风险评估应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为内容。为识别和评价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了解的具体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及被审it@位的内部控制等。在网络审计中。为了识别和评估上文所述的两类风险,审计人员除了从以上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外,还应该关注其他相关的潜在事件及其影响,尤其是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及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能面l临的威胁或存在的脆弱点。其中,威胁是指对信息系统及财务信息构成潜在破坏的可能性因素或者事件,它可能是一些如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专业技能不足或恶意篡改等人为因素,也可能是一些如灰尘、火灾或通讯线路故障等环境因素。脆弱点是指信息系统及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它是系统或网络财务信息本身固有的,包括物理环境、组织、过程、人员、管理、配置、硬软件及信息等各方面的弱点。一般来说,脆弱点本身不会带来损失或信息错报,威胁却总是要利用网络、系统的弱点来成功地引起破坏。因此,我们认为网络审计申风险评估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识别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系统及其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能面临的威胁,并分析威胁发生的可能性;(2)识别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系统及其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能存在的脆弱点,并分析脆弱点的严重程度;(3)根据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和脆弱点发生的严重程度,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4)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价风险对财务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能带来的影响;(5)若被审计单位存在风险防范或化解措施,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还应该考虑相应措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四)风险评估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要求,审计人员应当实施询问、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等程序,以获取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进而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这些程序同样适用于网络审计中的风险评估。但在具体运用时网络审计中更加注重了解和分析被审计单位与信息系统及网络技术使用相关的事项。在实施询问程序时,审计人员的询问对象围绕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大致分为管理人员、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或信息编制人员)、系统使用人员(或信息的内部使用人员)、系统或网络技术顾问及其他外部相关人员(如律师)等五类,分别从不同角度了解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可能存在的威胁和脆弱点。在实施分析程序时,除了研究财务数据及与财务信息相关的非财务数据可能的异常趋势外,审计人员应格外关注对信息系统及网络的特性情况,被审计单位对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等内容的分析比较。实施观察和检查时,除执行常规程序外,审计人员应注意观察信息系统的操作使用和检查信息系统文档。除此之外,针对特定系统或网络技术风险的评估,审计人员还需要实施一些特定的程序。技术方面如IOS取样分析、渗透测试、工具扫描、安全策略分析等;管理方面如风险问卷调查、风险顾问访谈、风险策略分析、文档审核等。其中,IDS取样分析是指通过在核心网络采样监听通信数据方式,获取网络中存在的攻击和蠕虫行为,并对通信流量进行分析;渗透测试是指在获取用户授权后,通过真实模拟黑客使用的工具、方法来进行实际漏洞发现和利用的安全测试方法;工具扫描是指通过评估工具软件或专用安全评估系统自动获取评估对象的脆弱性信息,包括主机扫描、网络扫描、数据库扫描等,用于分析系统、应用、网络设备存在的常见漏洞。风险问卷调查与风险顾问访谈要求审计人员分别采用问卷和面谈的方式向有关主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状况,使用时关键是要明确问卷或访谈的对象情况风险策略分析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所设定的风险管理和应对策略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进而评价企业相关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带来的损失;文档审核是一种事前评价方法,属于前置软件测试的一部分,主要包括需求文档测试和设计文档测试。这些特定程序主要是针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在网络安全风险方面进行评价,审计人员在具体使用时应结合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选择合适的程序。

三、网络审计与信息安全管理的风险评估比较

(一)风险评估的目的信息安全管理中的风险评估(即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指根据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对信息系统及由其处理、传输和存储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科学评价的过程。作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的评价方法和决策机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它具有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的基本特征,其主要目的在于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角度,在系统分析和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带来的损失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护和整改措施,将企业面临或遭遇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最大限度地保证组织的信息安全。而网络审计是由独立审计人员向企业提供的一项鉴证服务,其风险评估的目的在于识别和评价潜在事件对被审计单位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网络财务信息系统的合规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影响程度,从而指导进一步审计程序。因此,两者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不一样。从评估所应关注的风险范围来看,两者具有一致性,即都需要考虑与信息系统和信息相关的风险。但是,具体的关注边界则是不一样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要评估企业资产面临的威胁以及威胁利用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并结合安全事件所涉及的资产价值来判断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对组织造成的影响,它要求评估人员关注与企业整个信息系统和所有的信息相关的风险,包括实体安全风险、数据安全风险、软件安全风险、运行安全风险等。网络审计中,审计人员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网络财务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发表意见,因此,风险评估时审计人员主要关注的是与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和基于网络的财务信息相关的风险,而不是与企业的整个信息系统和所有的信息相关的风险。根据评估实施者的不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形式包括自评估和他评估。自评估是由组织自身对所拥有的信息系统进行的风险评估活动;他评估通常是由组织的上级主管机关或业务主管机关发起的,旨在依据已经颁布的法规或标准进行的具有强制意味的检查。自评估和他评估都可以通过风险评估服务机构进行咨询、服务、培训以及风险评估有关工具的提供。因此。对审计人员而言,受托执行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应当归属于管理咨询类,即属于非鉴证业务,与网络审计严格区分开来。

(二)风险评估的内容在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国家标准中,它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基本要素和相关属性,提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应围绕其基本要素展开,并充分考虑与这些基本要素相关的其他属性。其中,风险评估的基本要素包括资产、脆弱性、威胁、风险和安全措施;相关属性包括业务战略、资产价值、安全需求、安全事件、残余风险等。在此基础上的风险计算过程是:(1)对信息资产进行识别,并对资产赋值;(2)对威胁进行分析,并对威

胁发生的可能性赋值;(3)识别信息资产的脆弱性,并对弱点的严重程度赋值;(4)根据威胁和脆弱性计算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5)根据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及安全事件所作用的资产的价值计算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6)根据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安全事件出现后的损失,计算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对组织的影响,即风险值。结合上文网络审计风险评估五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网络审计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在内容上有相近之处,即都需要针对信息系统和信息可能面临的威胁和存在的脆弱点进行识别。但是,信息安全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内部管理,其风险评估工作需要从两个层次展开:一是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二是提出防护或整改措施以控制风险。第一个层次的工作实质上是为第二层次工作服务的,其重点在第二层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提出,企业在确定出风险水平后,应对不可接受的风险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及控制措施,并形成风险处理计划。其中,风险处理的方式包括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接受风险,而控制措施的选择应兼顾管理和技术,考虑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人员素质,并特别关注成本与风险的平衡。网络审计的风险评估工作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层次,即审计人员通过风险评估,为进一步审计中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有效地实施网络审计程序和实现网络审计目标提供重要基础。因此,两者的评估内容是存在区别的。

第5篇: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 医院 信息管理系统 安全风险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开始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现阶段,医院普遍都建立起了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且其正逐渐由单纯的信息管理向其它业务延伸,在医院正常运转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管理人员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应对策略,保障系统的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风险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是指在医院管理以及医疗活动中,进行信息管理和联机操作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同时也是覆盖医院所有业务以及业务所有流程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利用计算机以及通讯设备,为医院各部门提供病人诊疗信息、行政管理信息等,实现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提取以及交换,可以满足授权用户功能需求的平台。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直接影响着医院网络服务的质量,关系着医院的正常运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目前来看,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风险,包括了硬件风险、软件风险、管理风险以及环境风险四个方面的内容,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医院管理人员并没有认识到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将目光更多的放在了系统的实用性而非安全性上,因此并没有投入相应的经费去进行系统安全防护模块的建设及维护,导致系统中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和漏洞,给系统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另一方面,医院病没有制定与信息管理系统密切相关的制度和措施,导致在系统管理方面缺乏严谨性与可靠性,加上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撑,在系统的安全维护方面相对薄弱,影响了系统的运行安全。

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系统安全意识

只有意识到了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的重要性,树立起了相应的系统安全意识,才能够真正确保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落实。因此,对于医院而言,应该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教育,成立相应的安全领导小组,对任务进行分配和落实,确保其都能够认识到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应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对领导小组和管理团队的行为进行约束,确保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强化责任意识。另外,医院财政管理部门应该设置专门的系统安全管理资金,对一些影响系统安全的薄弱环节进行统计,增大设备、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避免由于设备缺陷、技术不足以及管理漏洞影响系统安全管理工作的成效。

(二)构筑风险评估机制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多数安全风险都可能会带来难以估量和弥补的损失,严重时甚至可能会间接导致病患的伤亡。而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其多数都是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发现和排除风险因素。对此,医院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构筑相应的风险评估与检测机制,及时做好系统检测工作,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寻找问题的解决策略。对于一些尚未表现出的问题,应该通过系统的日常维护管理,发现其潜在风险,做好必要的预防和规避措施,尽可能消除其对于医院的影响[2]。从机制的落实层面考虑,应该设置完整的安全检测计划,安排专门的计划执行人员,成立系统安全管理小组,确保其能够在医院各部门的配合下,对安全检测计划进行有效落实,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规范进行。

(三)选择可靠硬件设备

硬件设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系统的运行安全,要想确保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离开了高稳定、高可靠和高性能的硬件设备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对于医院而言,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不能为了缩减资金而使用一些缺乏保障的产品。对于一些关键性设备,如交换机等,不仅需要确保其可靠性,还必须设置备用,确保设备出现突发性故障时可以迅速替换,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应该做好硬件设备的维护管理和检测工作,及时对一些老化的设备和部件进行更换,对设备内部的积尘进行清理,对设备运行的环境进行优化,确保硬件设备的稳定可靠运行。

(四)重视数据备份管理

数据备份在应对系统风险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有效减少数据丢失对于医院运转造成的影响。当前,许多医院在数据备份上往往只能做到定期备份或者针对某个时点的备份,而无法做到实时备份,这样并不能有效规避风险。从目前的技术条件分析,数据库的实时备份包括了硬件同步和软件同步两种,可以在同一时刻将数据写在两个甚至多个不同的位置,从而避免了数据的损坏或者丢失。对于系统管理人员而言,应该对数据库备份策略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模拟机上进行数据恢复试验,以确保备份数据的有效性。

(五)完善网络防护措施

在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面临着病毒、木马以及非法入侵的威胁,必须设置完善的网络防护系统。从目前来看,比较有效的防护措施,一是物理隔离,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的网络独立出来,切断病毒传播的途径;二是防毒软件,减少和预防病毒的传播与扩散;三是端口控制,防止设备非法接入网络,减少网络遭受攻击的机率。

三、结语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关系着医院的信息安全,也关系着医院自身的运行安全,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做好相应的风险评估和检测,及时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风险隐患,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对风险进行规避和处理,保障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宁,李成华,李晖,曾永杰.医院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规避管理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8).

第6篇: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优势;安全风险;评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32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成为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及档案资源的应用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现代化的一大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档案资源实现共享,得到广泛应用的必然要求。

1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在当今档案管理信息量急速增加、种类繁多、信息载体多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相脱节。这必然要求档案管理信息化,在满足时展需要的同时更好地促进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充分实现档案的功能和价值。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是档案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已具备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完善的条件,使其发展成为可能。第一,具备软硬件基础。硬件基础主要体现在各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已具备打印机、复印件以及扫描仪等高新技术设备,另外,对计算机的配置也满足了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需求。第二,规范的管理机制。其标准体现在整理、统计、服务及技术等多个方面。第三,人们的信息化意识逐渐增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的信息化意识逐渐增强,同时人们对信息化相关设备技术的操作能力也已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这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思想环境,并在一定程度证实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2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2.1 利于存储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中,档案管理不再占用巨大空间,且提高了管理效率,档案只需储存在计算机中。同时,也解决了纸质档案在存储期间的自然损害问题,提高了档案资料存储的长期性。经过高新技术进行“原文扫描“后,利于实现“原文”再现。

2.2 便于查询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中,查询资料需档案管理人员自大量的纸质信息中,通过肉眼查找。档案管理信息化彻底改变了这一费时、费力的查询方式,通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即可实现档案资料的即时、准确查询。这大大提高了档案资料的使用质量、精度和效率。

2.3 实现信息共享

档案管理信息化通过信息网络可促进组织、单位内部的信息共享,使档案资源的使用更加快捷,及时满足组织、单位内部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专用的信息技术,可实现档案资料的异地远程管理和使用,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档案的作用。

2.4 实现档案的分级管理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中,可通过相应的网络权限设置,规定使用者的调阅权限,实现档案资料的分级管理,这有利于资料保密。同时,系统查询记录可自动记录调阅情况,以更好地落实责任追究制。

2.5 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以及利用等都需要通过手工劳动实现,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而档案管理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档案资料经微机处理后,实现了按“件”整理归档,其整理、保管及利用等环节均可在电脑上操作。同时,工作人员的工作由以前的集中工作转变为分散工作。另外,系统中按“件”整理的资料,使得文件的插入变得简单,便于文件完善。可见,档案管理信息化在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3 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风险评估

3.1 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且其特点鲜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信息化的管理方法,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与此同时,信息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应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保证信息传输路径的安全,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3.2 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存在的问题

目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信息安全评估不够重视。各组织、单位的管理层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评估的重视程度不能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评估的重要性呈正比,远远达不到现阶段信息安全的需要。第二,评估技术人员匮乏。各组织、单位内部,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评估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安全评估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经验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其工作需求,甚至相关部门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评估形同虚设。第三,工作流程及技术标准有待完善。就目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评估的发展状况而言,需要完善其工作流程及相关的技术标准。其工作流程和技术标准要根据具体环境及情况而制定,以实现流程和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特别是评估中的分析方法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需要进一步完善。第四,评估工具有待更新。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其安全问题也日渐暴漏。原有的评估工具已不能满足现阶段解决相关安全问题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大评估工具的开发和推广力度,切实满足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评估的需求。

4 结 语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档案管理随时展的必然趋势,其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同时,档案管理信息化所具有的信息安全也需引起重视,要积极解决信息化安全评估中的相关问题,促进安全评估,从而在根本上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篇: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范文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设备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单位的主营业务系统开始基于信息设备来构建,鉴于此,信息设备及信息系统是否能持续稳定的运行以及承载在这些信息设备之上的数据是否安全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信息数据的主要载体便是各种类型的信息设备,所以对信息设备的信息安全防护即是对其包含的信息数据的安全防护。随着信息设备所面临的越来越严峻的信息安全威胁,如何做好信息设备的风险管理工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2信息设备风险管理

2.1信息设备的风险概述

参照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等标准来说,信息设备信息安全风险包含三个要素,即脆弱性、威胁和资产,每个要素有各自的属性,资产的属性是资产价值;威胁的属性可以是威胁主体、影响对象、出现频率、动机等;脆弱性的属性是资产弱点的严重程度。信息设备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并非某种单一来源的安全威胁,而是三种要素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某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而信息设备的风险管理本质上讲是对这三种要素造成的安全风险程度的可控管理。

2.2信息设备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信息设备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包括信息设备规划设计阶段、部署阶段、测试阶段、运行阶段和废弃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应能够描述信息系统建成后对现有模式的作用,包括技术、管理等方面,并根据其作用确定系统建设应达到的目标。这个阶段,风险威胁应根据未来系统的应用对象、应用环境、业务状况、操作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部署阶段是根据规划设计阶段分析的威胁和制定的安全措施,在设备部署阶段应进行质量控制。测试阶段是对已经部署完成的信息设备结合前期规划设计方案的要求对采购来的信息设备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基础测试、功能性测试及安全性测试等。运行阶段让信息设备稳定运行并起到其应有的功能。该阶段应做好设备监控、脆弱性发现、设备异常报警、信息设备日志搜集和分析等工作。废弃阶段存在的风险包括未对残留信息进行适当处理、未对系统组件进行合理的丢弃或更换或未关闭相关连接,对于变更的系统,还可能存在新的信息安全风险,因为其可能替换了新的系统组件等。

2.3信息设备风险管理体系

传统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主要依据ISO27001相关标准搭建,ISO27001标准采用基于风险评估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具体采用了PDCA模型过程方法来全面、系统、持续的改进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ISO27001采用的PDCA模型不仅适用于传统信息安全管理,同时也适用于信息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

2.3.1总体思路

信息设备风险管理总体借鉴PDCA管理模型的相关理念,将信息安全设计方案制定、各阶段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实施、各阶段信息安全管理检查、信息安全管理改进,形成一套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防护方法,对信息设备进行不同时间阶段、不同维度、不同重点的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信息安全风险,增强信息安全体系的检测能力、保护能力,为用户开展风险管理提供全方位的管理思路。

2.3.2风险管理模型

融合传统风险管理的PDCA模型,将传统风险管理中动态模型的思路加以延续,增强信息设备状态的动态特性,主要分为四部分: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检查、管理改进。管理规划:决策层要明确政策、目标、策略、计划,形成具体的管理规划,明确组织风险管理的整体目标和方向,确定对信息设备进行风险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状态,从而防止后续制定的风险管理规范和组织与已有的战略决策、制度、规范等相违背而导致不可执行的问题。管理实施:管理层在深入领会和遵照管理规划的指示后深入研究信息设备各阶段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对信息设备各环节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实施规范和标准,以便具体的业务部门、人员等能严格按照管理规划的计划和要求来实施风险管理规范。管理检查:管理检查作为监督信息风险管理实施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需要确保管理检查手段的全面性、科学性、客观性,需要覆盖各个管理阶段,客观而高效的评价风险管理实施效果。管理改进:通过归纳总结前阶段管理检查的工作成果,结合信息设备各阶段在实施信息风险管理中碰到的各类问题,从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检查等各阶段提出信息风险管理改进意见,从而持续的改进信息设备各阶段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2.3.3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根据安全风险的特点、信息安全三个关键要素以及信息设备各阶段的特点,我们应明确安全风险的几个控制手段,然后有计划的加强整个信息设备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才有可能最终有效控制信息安全设备风险。首先,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全面准确的评估安全风险,并根据安全风险的状况结合系统、网络层面的安全防御手段有效抵御各种威胁,最终主动降低安全风险。要实现对安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需要实现完整的风险管理流程,具体为发现安全风险,即通过有效的手段确定安全风险的资产和区域、定位安全风险存在的区域、评估安全风险,准确高效的评估安全风险,了解安全风险的大小和实质、强制措施降低风险,通过管理或强制等安全手段,主动降低安全风险、安全防御通过各类系统、网络安全设备、防御各类安全威胁、安全问题修补,主动修补存在的各类安全漏洞,全面降低安全风险。以上是完整的信息设备安全风险管理流程,对整个信息设备安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这些步骤缺一不可,同时,风险管理流程还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其次,实现信息设备风险管理的详细步骤包括:确定信息安全标准和方针、统计信息设备资产,进行资产识别、检测信息设备资产存在的安全漏洞、了解潜在的威胁、分析存在的安全风险、通过各种手段如安全防护产品来降低已有的安全风险、对信息设备评估安全效果和影响、对已有信息设备安全策略进行对比及改进。最后,实现完善的信息设备安全风险管理,还需要有计划的完善自身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整体安全策略。建立全面的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体系,整合现有的安全设备和手段,形成信息设备成熟完备的动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3结束语

第8篇: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电子商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从事金融业务面临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则加剧了上述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发生之后的破坏程度。2004年以来,我国面临的网络仿冒威胁正在逐渐加大,仿冒对象主要是金融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站。2005年上半年共收到网络安全事件报告65679件,超过2004年全年案件数,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已成为理论与实践中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信息安全管理的策略大体遵循事件驱动(技术和管理脱节)-逐渐标准化(技术和管理逐渐结合)——安全风险管理(引入了风险分析)的发展路径。

(一)以事件驱动的初级阶段时期

19世纪70年代安全主要是指物理设备和环境的安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主要局限在大型计算机上的哑终端,安全问题只涉及能访问终端的少数人。安全管理策略处于初级阶段,由事件驱动,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流程。在此阶段的前期,只重视技术手段。后期开始重视管理手段,但是技术和管理之间脱节。许多组织对信息安全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和制度,但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基本上还处在一种静态、局部、少数人负责、突击式、事后纠正式的管理方式。

(二)标准化时期

企业开始将安全问题作为整体考虑,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安全管理策略,其中包括了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或称运作管理)。几乎所有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安全策略,内容也包括了技术手段、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教育等等,基本上形成体系,技术和管理手段综合统一,但是安全风险分析还存在不足之处。

(三)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时期

随着电子商务安全管理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安全管理策略也演进到安全风险管理阶段。主要特点如下:

1.安全风险管理成为主流趋势;在安全管理策略的演进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手段综合统

一、又融入了风险管理的分析、防范策略,从而安全管理进入了安全风险管理时期。西方商业银行已对安全风险管理形成共识。如安氏公司(is—One),认为信息安全问题最终将归结为风险管理问题,风险管理方法是建立良性的安全技术和管理体系的依据和基础。

2.安全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和各国的规范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国际上关于安全风险管理的标准有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英国标准协会制订的BS7799等。各国也日益重视安全风险管理,制定了许多规范。例如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的《电子银行最终规则》、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电子银行服务的安全风险管理》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也于2006年颁布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对国内企业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给出了指导意见。

3.利用外部专业化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安全性评估已成为大部分国家的选择。电子银行面临的安全和技术风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系统的设计开发水平,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及其供应商的选择等;银行依靠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已很难识别、监测、控制和管理相关风险。同样,监管机构也难以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准确评价和监控。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采用了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加强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

4.在许多国家信息系统审计(IsAudi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服务被广泛提供,许多知名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信息审计服务。业界的IT风险分析师也成为一种职业,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工作,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风险,充分衡量保持安全的代价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寻求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效用,在风险分析中也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薄弱点

(一)系统管理思想缺乏

目前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在全局上缺乏系统论理论的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受到多种多样的安全攻击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安全漏洞,无法形成一张全面有序的安全网络。

实践中被采用的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以及作为指导意见的规则规范,如《信息安全管理实务准则》(IS017799)、《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B/T18336.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尽管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案,层次上也比较清晰,但是还不足以作为一个风险防范系统。实践中,电子商务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组织,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和过程也是个复杂的系统。系统论、控制论的思想在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

(二)风险分析的模型与方法不成熟,定量分析不足

电子商务模式自身的发展历史也不过20几年,在风险分析的定量技术上并不成熟;如BS7799中推荐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实施风险评估时,往往将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定性划分为几个级别,将威胁所造成的影响也定性划分为1~5级,实质上是将一些按照概率发生的事件定义为不连续的几个级别,在操作上易行,但造成了度量的不精确。在进行监控和审计之后,也存在无法量化、对比的问题。

(三)忽视与原有的传统风险管理策略的结合

本质上,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无非是新兴的商业模式对传统的风险的改变,以及产生的在传统风险控制领域暂时无法明晰的新风险;现有管理策略只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或者从偏重技术的角度看待问题,站在金融领域本身来分析研究较少。这种状况导致了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无法立足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忽略了风险的整体性,只进行偏信息和技术的研究,导致了现有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与金融机构原有的传统业务风险管理策略存在差距。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传统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与电子商务的技术风险控制,两个方面存在脱节,同样属于商业银行的风险,存在着不同的管理策略,导致多头管理、资源浪费、机构之间的扯皮,乃至缺位管理。

(四)风险管理策略无法依赖外部的信息安全管理行业

在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审计(IsAudi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服务被广泛提供,许多知名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信息审计服务。IT风险分析师也成为一种职业,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工作。商业银行采用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提高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而国内初步建立了国家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制定和引进了一批重要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法律法规,风险评估工作得到了一定重视,但与发达国家成熟完善的外部信息安全管理行业仍有很大差距。

(五)风险管理策略中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均建立起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但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能、权限与花旗银行等体制较为先进的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风险控制实质上仍然分散在各个子部门;风险的评估、防范与控制实质上完全依靠商业银行的电子交易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审稽核部门实质上无法控制电子商务安全风险。例如,风险管理部门接受了电子交易部的风险控制报告,表面上履行的内控审核的流程,但审核作用有限,无法完成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监控与审计环节。

三、商业银行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改进建议

(一)基于系统的思想构建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框架

利用系统理论作为总体的指导思想,将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本身当作一个开放的自适应系统。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各个环节组成循环上升的系统。

在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控制的流程中,经过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资产识别和选择、实施控制降低风险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然后进行监控和审计;尤其重要的是把监控和审计所得到的内容作为新一轮风险分析输入,从而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各个步骤为动态的循环系统。每完成一个循环,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就上一个台阶,商业银行的安全管理水平变得到了提高。新晨

(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定量分析中的改进思路

商业银行可以借鉴成熟的传统金融风险度量中的一些方法来改变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对资产进行粗略的优先级别排序的方法。实践中,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与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有其相似之处。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内部计量法中规定,商业银行内部估计风险敞口指标、损失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损失,巴塞尔委员会制定资本要求的转换系数;在度量损失的分布时,主要利用统计和精算技术。商业银行应通过数据库将威胁发生的频率、威胁所造成的影响等精确记录下来,利用现有的度量方法进行精确的风险定量分析的尝试。

(三)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纳入商业银行总体风险管理范畴

第9篇: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电子商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从事金融业务面临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则加剧了上述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发生之后的破坏程度。2004年以来,我国面临的网络仿冒威胁正在逐渐加大,仿冒对象主要是金融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站。2005年上半年共收到网络安全事件报告65679件,超过2004年全年案件数,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已成为理论与实践中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信息安全管理的历史演进与现阶段的特点 

信息安全管理的策略大体遵循事件驱动(技术和管理脱节)-逐渐标准化(技术和管理逐渐结合)——安全风险管理(引入了风险分析)的发展路径。 

 

(一)以事件驱动的初级阶段时期 

19世纪70年代安全主要是指物理设备和环境的安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主要局限在大型计算机上的哑终端,安全问题只涉及能访问终端的少数人。安全管理策略处于初级阶段,由事件驱动,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流程。在此阶段的前期,只重视技术手段。后期开始重视管理手段,但是技术和管理之间脱节。许多组织对信息安全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和制度,但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基本上还处在一种静态、局部、少数人负责、突击式、事后纠正式的管理方式。 

 

(二)标准化时期 

企业开始将安全问题作为整体考虑,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安全管理策略,其中包括了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或称运作管理)。几乎所有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安全策略,内容也包括了技术手段、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教育等等,基本上形成体系,技术和管理手段综合统一,但是安全风险分析还存在不足之处。 

 

    (三)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时期 

随着电子商务安全管理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安全管理策略也演进到安全风险管理阶段。主要特点如下: 

1.安全风险管理成为主流趋势;在安全管理策略的演进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手段综合统一、又融入了风险管理的分析、防范策略,从而安全管理进入了安全风险管理时期。西方商业银行已对安全风险管理形成共识。如安氏公司(is—One),认为信息安全问题最终将归结为风险管理问题,风险管理方法是建立良性的安全技术和管理体系的依据和基础。 

2.安全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和各国的规范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国际上关于安全风险管理的标准有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英国标准协会制订的BS7799等。各国也日益重视安全风险管理,制定了许多规范。例如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的《电子银行最终规则》、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电子银行服务的安全风险管理》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也于2006年颁布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对国内企业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给出了指导意见。

3.利用外部专业化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安全性评估已成为大部分国家的选择。电子银行面临的安全和技术风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系统的设计开发水平,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及其供应商的选择等;银行依靠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已很难识别、监测、控制和管理相关风险。同样,监管机构也难以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准确评价和监控。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采用了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加强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 

4.在许多国家信息系统审计(Is Audi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服务被广泛提供,许多知名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信息审计服务。业界的IT风险分析师也成为一种职业,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工作,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风险,充分衡量保持安全的代价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寻求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效用,在风险分析中也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薄弱点 

(一)系统管理思想缺乏 

目前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在全局上缺乏系统论理论的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受到多种多样的安全攻击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安全漏洞,无法形成一张全面有序的安全网络。 

实践中被采用的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以及作为指导意见的规则规范,如《信息安全管理实务准则》(IS017799)、《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B/T18336.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尽管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案,层次上也比较清晰,但是还不足以作为一个风险防范系统。实践中,电子商务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组织,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和过程也是个复杂的系统。系统论、控制论的思想在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 

 

(二)风险分析的模型与方法不成熟,定量分析不足 

电子商务模式自身的发展历史也不过20几年,在风险分析的定量技术上并不成熟;如BS7799中推荐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实施风险评估时,往往将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定性划分为几个级别,将威胁所造成的影响也定性划分为1~5级,实质上是将一些按照概率发生的事件定义为不连续的几个级别,在操作上易行,但造成了度量的不精确。在进行监控和审计之后,也存在无法量化、对比的问题。

(三)忽视与原有的传统风险管理策略的结合 

本质上,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无非是新兴的商业模式对传统的风险的改变,以及产生的在传统风险控制领域暂时无法明晰的新风险;现有管理策略只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或者从偏重技术的角度看待问题,站在金融领域本身来分析研究较少。这种状况导致了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无法立足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忽略了风险的整体性,只进行偏信息和技术的研究,导致了现有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与金融机构原有的传统业务风险管理策略存在差距。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传统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与电子商务的技术风险控制,两个方面存在脱节,同样属于商业银行的风险,存在着不同的管理策略,导致多头管理、资源浪费、机构之间的扯皮,乃至缺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