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素质教育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分析
在我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对大学语文进行了明确地定位,并且要求高等院校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保证语文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对传统文化教学以及研究基地的建设予以强化,进而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而在社会教育当中,则应该全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活动,全面提升整个民族的人文素养。
一、大学语文价值与人文素质教育内涵概述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蕴含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文化遗产,所以,是十分宝贵的人文读本。而语文教育在对社会综合性人才进行培养方面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民族精神、情感以及文化的传承方面[1]。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同时还能够增强爱国主义的热情,使其形成正确三观,保证学生个人气质更理想,全面塑造出优秀的人格。
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是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一种教育,具体的内涵就是重视人性和人格的培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市场经济影响与作用之下,企业发展的方向转变成产业化与技术化以及资本化,对于从业者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多少十分重视。而高职院校在将就业作为教育目标的情况下,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系统培养予以严重地忽视,因而导致大部分学生的人文素养匮乏。为此,很多教育专家开始呼吁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教育予以重视,并且对学生进行爱国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等方面的培养。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但是却没有远大志向,不仅缺少长远人生规划,而且不具备人文精神。学生将找到好工作作为主要的目标,只要是对就业有利的学科都会认真学习。其中,比较重要的学科就是网络应用,外语学科以及电子商务等,积极考取证书。而与就业不相关的人文科目却严重忽视。与此同时,有很多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严重缺乏,并没有体验并感悟社会与人生。而站在人文角度进行思考的情况也不多,严重缺乏社会担当和责任的意识[2]。
另外,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并不十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对儒家、墨家与道家等多种思想了解不多。而在母语基础知识方面掌握的效果更是不理想,尚且不谈欣赏和品鉴,最基本的阅读与表达能力都相对缺乏。甚至有很多学生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不强,思维十分混乱,经常出现错别字,严重的还会找人替写个人简历,在事情表达和陈述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过于重视,一味地追求操作和实用,因此,使得大学语文等多种人文科目同国家要求严重脱节,进而制约了人文素质教育。
三、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全面培养人文情怀以塑造学生高尚品格
高职院校应该将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核心,站在品格修养模块角度,对学生予以正确地引导,使其阅读并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效地结合中国名人志士对于生命价值与人生价值的感悟,向学生传授民族文化的天人合一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理念,进而更好地还原真实的人文思想[3]。另外,还应该培养学生洁身自好、热爱生活以及自我调适等人文情怀。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入地理解并感悟中国文化,积极地树立起人生价值取向,构建社会责任感,并且开展挫折感与心理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经受挫折与抗击打能力,使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始终坚持不放弃,进而塑造学生坚毅品质与高尚品格。最后,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对崇洋的思想予以全面摒弃,形成自尊自强且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陶冶学生人文情操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高职院校站在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角度开展教育工作,需要与社会的发展形势相互结合,确保人才的人文素养培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积极地开展多元化的课堂内外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更加热爱母语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与动口的机会,全面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能力。与此同时,定期开展文章品鉴或者是诗歌朗诵等活动,进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起创新精神。而以多元化的途径,来充分地体现学生个人语文才华,对其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予以全面地培养[4]。在此基础上,还应该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讲座或者是辩论大赛等多种活动形式相结合,将大学语文作为重要载体,使学生逐渐养素养,培养其人文情操。
(三)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以增强书面表达能力
在选择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都会选择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确保其代表性与典型性特点明显。因为这些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描述十分生动,对于形象的刻画十分细腻,与此同时,在培养人文情操与人性品格方面所传递的正能量对于学生而言都具有积极地影响。另外,大学语文教材在内容设置以及编排方面,对于学生民族自尊心以及自豪感的培养都十分有利。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母语相关知识,并且逐渐形成审美情趣,陶冶思想情操,树立起正确三观,在民族文化弘扬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5]。除此之外,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学习,还能够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使其在人文科目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为此,大学语文教学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当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背景下,要想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需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学这一资源。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引导学生,真实地感悟并体验语文文化中的意蕴,全面培养学生文化精神,使其情感与心灵得到陶冶。文章对大学语文价值以及人文素养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且研究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站在品格修养、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三个角度进行深入地思考,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并积极地推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邓梦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3(32):66-68.
[2] 朱晓荣,冯晓芳.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剖析[J].才智,2015(8):122-122,124.
[3] 赵蜀玉,马丁.大学语文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2015(24):69-70.
着力于夯实语文基础是语文教学要实现的一个目标。语文基础,以前通常指“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其次,还应该包括基本习惯和基本方法,这样语文基础就包含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习惯、基本方法四个方面。
学习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内容,也是提高语文教学素质的关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在加强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向能力迁移,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训练能力。在能力的训练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把知识讲准讲活讲到位,强化知识网络的贯通编织,抓住知识和能力的结合。平时教学,研究每一个能力训练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做辅垫和支撑,能力训练也要注意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坡度。在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别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语文基础的教学,我们又以语言基础知识为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综合运用中学习语言,从纷繁的语文现象中概括出语文的各种规律,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活的语言。其次在文章的阅读教学中突出语言因素,引导学生去了解、体会作者是怎么样运用独特的语言形式来表现他们的意图和思想感情的。我们还注重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系统性,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从微观上具体处理好教材。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良好的习惯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出发点。著名的出发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叶老要求培养的良好习惯,主要指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是从以下七个方面去培养学习习惯。一是课前主动预习,课后自觉复习,课上认真听讲、记录的习惯。二是先复习后作业,课上认真听讲、记录的习惯。二是先复习后作业,作业有错及时自觉订正的习惯。三是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四是上课积极发言,响亮回答的习惯。五是阅读时随时查字、词、曲。边读边思考边摘记的习惯。六是课外阅读出刊和练笔的习惯。七是作业书写工整,规范的习惯。通过严格要求和持之以恒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自觉性、主动性。
学法指导也是我们非常重视的方面。叶老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才是目的,教能力、教方法比教知识更加重要。在这方面,我们从内心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在“导学”上发挥作用,让学生从学会发出,达到会学善学的境界。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局面,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借助在“学法研究”中成功的经验,开始涉足“以问题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其研究数学课堂问题教学法基本模式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在建立新概念或新规律之前,教师要千方百计设计一些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数学学科和知识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渲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中,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感知知识,进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
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也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心奋,能主动地参与,自主地探究。
二、巧妙设置引入问题
学生的学习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环境或背景,它能够提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背景,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进而诱发学生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刺激事件和信息材料,情境同时也是传递信息的载体。
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教师可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节点或易错的地方设疑,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相当的问题,吸引学生走进以其现有知识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中。
当然,问题的情景创设要孕育着新问题,问题要生动有趣,要与新知识密切相关,要设疑布阵,造成悬念,要扣人心弦,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巧妙导入新课,就会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使学生不知不党觉进入新知识的积极探索状态,同时也显得新课导入新颖自然。
如,我在讲“勾股定理”这一课时,开头是这样的,同学们:为了学好这一课,掌握勾股定理的特点,请听一则故事,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我讲到中国古代数学发展情况,讲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商高的勾三股四弦五的故事,同学们想了一会儿后,有的同学说为中国感到骄傲,有的说勾股定理太神奇了。
大家此时争论不休,那么到底勾股定理有什么特点呢?等同学们学完了“勾股定理”一课后,这个问题就不攻自破了,就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带着疑问和悬念积极进入新知识的探索状态。
三、诱导启发,解决问题
诱导启发,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把精力重点放在启发诱导上,不能滔滔不绝的讲,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只能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感知新知,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继学习积蓄更多更大的经验和力量。那么如何去诱导启发呢?
1、要善于运用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的诱导启发方法和形式。概括地讲,诱导启发的方法一般是:指导学生自学、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模型化与具体化、联想与猜想等。具体形式表现为语言启发、直观启发、实验、操作启发、对比、类比启发、设问启发、比喻启发等。
2、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小问题。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现象。寻其根源,往往是所提出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问题难度太大等,要克服类似现象发生,教师就要善于把较为笼统,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子问题,使问题相关,层层递进,这样学生就有能力沿着这些问题台阶而上,最后攻克总问题。
除此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对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索性。即鸡毛蒜皮的问题不要问,它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因此,问题设计的好,教师就应必须吃透教材,学情。所提出的问题应在新旧知识的交接处,提到学生知识发展的临近区,提到理论的转折处,学生的疑难处、朦胧处、关键处,有助于学生感悟问题。二是提问的形式力求新鲜、新奇、幽默。不宜采用机械式的提问。
在课堂中,学生活跃起来,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协作解决问题。他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和老师、同学经历、体验整个活动过程,不时还能提出较有创意的见解。学生的积极、投入的学习启发了我: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并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经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 “ 经历 ―― 体验 ―― 探索 ”。
3、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探索精神。为此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能关爱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时空,允许课堂上有笑声,鼓励学生议论、争论、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彰扬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质疑是好的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标志。
四、运用新知、拓展创新
[论文关键词]信息道德教育;信息素质;信息意识教育
一、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是信息产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名词。一个人具备信息素质,就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具备查寻、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而且这种素质是终身学习的结果。信息素质可以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信息素质是个综合意义的概念,它不仅蕴涵着个体具备的,带有客观性、发掘和利用社会信息源的基本技能,还包括了个体最基本的更具有主观性的认识和判断信息的基本品质。
二、加强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信息素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主导因素,它要求人类具有获取并征服它的能力和意识。作为专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图书馆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较好地开展工作,有效提供信息导航、信息组织、信息开发服务。
2.现代图书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首先文献信息的载体形态从纸质逐渐向电子介质过渡,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一定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图书馆员要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就要深入到不同形态的信息中去判断其价值,决定其取舍。其次,用户的信息消费更趋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图书馆员在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要更多关注用户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心理、习惯、能力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聚地,不仅是文献的汇集、信息的集散而且是信息的加工、创新思维的孕育。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熟练掌握在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用资料,为不同用户的信息消费者提有效服务的能力。
3.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的要求
现代图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对信息的获取、理解、转化并生成新信息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创造信息的方法,才能提高获取与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进行知识的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获得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终身的学习和自我完善。
三、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
1.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思想观点和人的信息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实物、现象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意识表现为个体对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强的人可以自觉产生信息需求,可以在众多的信息中捕捉到有用信息。图书馆员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教育者,他首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才会有自觉利用信息的内在动力,对发现和传递信息才有一种积极的应对态度,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核心。
2.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在信息活动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和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和合理发展信息技术,不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不制造和传播伪劣信息等。对图书馆员进行信息道德教育,要学习、了解信息社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随时以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行动,预防在信息收集、加工、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泄密、信息犯罪等问题。
3.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要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建立和掌握信息源,掌握信息检索的技术、方法、途径;能指导用户使用各种信息源和信息技术找到必要的信息;了解信息分析研究及成果评价的程序、方法,使之成为具有科学价值的新信息并传递、交流。
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培训
对从事技术管理与应用者,开办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与网络维护等培训班,使他们真正能肩负起图书馆的技术管理重任;对中级业务骨干,要对他们开展一些启发式培训,为他们创造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信息利用能力。
2.举办多种形式的文献检索专题讲座
开展文献检索专题系列讲座,使图书馆员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步骤;学习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使图书馆员既能通过传统工具书为用户提供信息,也可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获取信息。
3.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探索图书管理有效办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图书馆员要充分利用每一次信息服务的工作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其中,提高对信息服务的理解度和操作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强化信息收集、加工、传递能力。培养信息意识、改善信息道德、提高信息能力、完善信息素质。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双教材;可持续发展
职业中学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级、中级技术人才,决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因此,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将影响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做人处事。学生通过语文活动,吸收前人创造的人文精华,使自己成长为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人,同时,学生在在交际和思维中学会使用语言,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有助于学生生活、工作的良性发展。
一、职业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
新版职业高中语文教材与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相比,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特别注意理论学习联系实践应用。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教材安排了现代文阅读序列、文言文阅读序列、文学作品欣赏序列、写作训序、口语交际训练序列。教材的体例本身就体现了职业中学语文的实践性特点。教材这样安排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写作应用文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教材的特点就要求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何把语文课变成实践课。语文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传道受业的凭借和依据,又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范本和示范。教材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范本和示范。因此,职中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的有效训练,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能针对性地进行多方面交流,提高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学修养。尤其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当今社会,职业中学教学中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目标有多个,其首要的目标是就业。但就业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不能把就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看得太狭窄。尤其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适应某种职业工作 都需要综合的职业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包括知识技能、态 度,决不仅仅是“一技之长”而已。正因为如此,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不应把职业教育定义为“就业教育”。 尽管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历经多次改革,更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但职教语文教学仍差强人意,改革步履为艰,有时甚至寸步难行。为什么?一般人认为:只有考不上大学、没有出路的人,才上职业学校。这无形之中就降低了职业学校学生的档次。所以,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比普高学生差。除此之外,职中学生不重视语文,我认为还有这样的几种原因:一是重专业轻语文,忽视语文对生活的重要作用。对语文所学知识缺乏认同感,所以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大大降低。二是课外阅读量少,忽视语文学习的生活积累。三是教学内容疏离了学生的生活。语文教学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教语文就是教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大纲要求的所有课文。这样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专业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看不到知识与他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关系,看不到语文在专业中的应用,也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殊不知,语文课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据了解,在大学,高职生专业一般强于普高生,但是文化课及综合素质比不上普高生,而这本身又制约了学生自身专业的进一步的提高、发展。这个问题, 长期困扰着我们,其中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
三、充分利用教材,着眼于教师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素质 高校 图书馆 教育职能
一、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化素质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是当代国家的栋梁之才,那么如何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最优,诚然,大学生在高校期间,在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部分,但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在培养大学生个性特长,还有一条很重要途径,那就是大学图书馆丰富的教育职能。大学图书馆科可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地利用,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充分的发挥出来是必须的。
素质,包括知识和能力,还包括观念意志和一个人的修养,是让的内在的综合品质,并在多个方面得以体现。人的素质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相关的客观因素,还包括一个的受教育程度。但是这是人的主观努力的长期渐进的过程。所以大学生要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素质,出了需要具备相当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外,在洞察力方面需要足够的敏锐,还需要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实践中需要有熟练的动手能力。使管理图书的都有图书馆教育的知识这是关系到中国图书馆前途的事情,也是关系到中国教育前途的事情 曾经指出,必须重视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大学生在校期间,加强自身素养,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提高自身素质为前提,以便今后走向社会承担起国家建设的重任。
二、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高校图书馆发挥重要教育作用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大学校园内,主要途径是课堂专业知识的教学。但这不是唯一的渠道,把教师讲,学生接受知识的课堂教育,与学生自己主动的通过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才是最佳的实现途径。才能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高校的大学生,引进具备很强的自己学习和有选择的阅读的能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学图书馆就是大学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阅读,能够挖掘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潜在能力,这种自己求知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获取的体验,是品味成功的过程,这种自主求知并使字在原有基础上提升的感受,是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这种阅读活动,就需要在大学的学校图书馆来实现。由此可见大学里的图书馆,具有很强的教育职能,是学生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
三、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图书馆教育的水平也是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图书馆教育,是学生实现社会信息化,和学习终身化的重要教育途径和场所。21世纪,是社会信息化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充斥着不同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被时代呼唤出来,并在知识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文献检索方法,具备信息能力,不仅包括对信息的应对性,还包括对信息的主动获取意识,并能对学习实现有效的控制。这就需要文献检索能力,培养现代信息意识,传授信息检索的技术方法,这不是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因为文献检索属于一种技能性的实践能力。课堂传授的是现代信息理论观念和技术方法,多媒体知识拓展了资源获取的空间和信息渠道,对于信息的选择和实践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转化为信息能力。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在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提升中,亟需发挥其应有的实践教育价值。
四、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过程中,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的发挥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非一朝一夕之效,是个综合的长期过程,校园文化的组成就包括大学图书馆,图书馆的建筑场所的规模、设备的现代化程度,藏书量,信息交互范围等这些是我们都能感知到的。同时还有管理人员的水平,规范程度,对大学生的服务质量,来图书馆的读者范围,这些隐含的因素虽然难于感知,但是仍然对于大学生素质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图书馆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与否。
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笔者认为应该着手于提高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受重视程度认识。使之随时展不断创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突出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在经费和人员上给予大力支持。图书馆必须良化藏收,定期进行更新,购置新书需做好选择。建章立制,全程为大学生服务,用一批业务精湛、有责任感、乐于奉献的本领过硬的图书馆管理队伍,潜移默化的感染大学生,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
在开展阅读过程中能对大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定期开设文献检索和咨询服务,专题解答大学生的阅读选题问题,传授他们使用文献的能力和技巧,真正发挥出使图书馆的强大功能。
总之,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健康发展,构建良好的图书馆环境,更能有效地发挥图书馆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精心、敬业和负责,通过帮助学生吸纳图书馆的各种知识,以便将来步入社会,更好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服务于国家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侯京,罗银环.发挥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论坛,2006,5.
[2]吴云芳.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引导.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
关键词:山区冬季高速公路;环境因素;交通特征;施工要点控制;相关问题
一、山区冬季高速公路特定的环境因素与交通特征
(一)环境因素
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条件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原因,使得大多数高速公路为了选取最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案,均依山傍水而修建;在选线时,一般分布于河流岸边、沟谷坡道等处,道路两侧地形极不对等,一面为高山峻岭一面为山涧悬崖,使得道路连续弯道多、弯道曲率较大、长大纵坡频现、道路视距狭小,加之冬季雨雪多发,导致路面抗滑性能降低,安全性显著变差。由于高山属高海拔地区,气候变化频繁,使得沥青路面的粘附性以及附着性急剧下降,严重威胁到行车安全。
(二)交通特征
由于高山区气压偏低、空气密度小,汽车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受影响,导致车辆动力降低,车辆行驶性能极不稳定,道路交通的安全体系非常薄弱。这种特殊的交通特征决定了高山区的交通事故相比于平原地区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有:事故发生率较低,但重特大交通事故所占比例很高,事故形态恶劣,多为坠亡、翻车,多发于陡坡、急弯处;加之当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医疗覆盖率偏低,事故发生后,人员得不到妥善救治,所以事故造成的死亡率非常高。
考虑到这些因素,提高山区高速公路的路用性能,提高路面的稳定性、健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发展山区高速公路的必由之路,当然,要想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建后的完善检测、灾后及时处置以外,在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冬季施工过程的要点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冬季高速公路施工要点控制问题
(一)冬季施工特点及路面选材
针对高山区域的特定环境特征,结合冬季施工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抵抗恶劣环境影响的能力,采用混凝土结构作为高速公路路面。由于冬季施工的环境条件极为不利,是工程质量问题的多发季节;而且,冬季施工质量问题隐蔽性很强,很多时候虽然在冬天开工,但大多问题在春季才会逐渐暴露出来,这样一来给工程后期的维护带来巨大的影响,加之高山地区气候条件复杂,加速了质量问题的恶化,大大降低了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同时,冬季施工难度较大,需要计划和筹备的时间比较长,但迫于工期限制,很多事故都是由于准备工作做得不够,仓促施工造成的。
(二)山区冬季高速公路施工要点控制
1.施工温度的测量与控制
首先要组织专门的温度测量人员,负责温度的测定工作,并在测温前进行玄门的培训工作,落实责任到人。其次是准备测温工具,目前常用的测温工具主要有测温百叶窗和温度计两种,在测温百叶窗的选取时其规格不能小于300mm*300mm*400mm,距路面要在1.2m左右,最重要的是要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为了更加精准的测定实时温度,也可以利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利用自动温度记录仪,自动同步每个时间段的大气和环境的温度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在测量前要做好温度计的校验工作。在工具准备妥当的情况下,接下来需要布置测温孔,测温孔的选取对于温度测定的精确度有很大的影响,在布置前,应先绘制出布置深度平面图,编写相应序号,经过审核部门审核后再具体执行。在铺设道路基层的时候,可以适当选取温度变化较大、容易产生热交换、路基容易冻结的部位安放测温设备,根据测温计检测到的路基温度水平,再决定后续的施工计划。在具体的操作工程中,应该设立一定的间隔时间,在每一段间隔时间完成后,测温员做一次记录,出现问题应及时向工地技术人员汇报,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测温员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负责,确保数据准确无误,避免由于人为疏忽造成的损失。
2.路基路面的具体施工控制
对于路基的冬季施工问题,首先要做好对压实土层的防冻工作,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导致土层冻胀,具体可以在压实过程中配合加入抗冻剂,在压实的土层外覆盖防冻保护膜,禁止冻土填入压实的路基中,尤其在冬天进行路基施工时,要做到开挖、回填、压实一步到位,不能中断施工过程,再整个过程中要严防冻雪的渗入,在路基用土、砂石中不得加入水分,如果工程暂时中断,要将已有路基妥善封存,复工后检查合格后可以继续施工。如果遇到连续十五天以上的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的情况时,应该严格遵守JTJ033- 95中对于冬季路面施工的规定,并申报监理工程师审批。针对于高山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在开挖土方时,要因地制宜,选择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尽量减少环境对土方的影响,一般可以通过翻松地面、覆盖隔热材料防冻、架设防冻棚等措施。在混泥土路面的铺设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受低温影响,强度增长明显减缓,温度低于零下时,混凝土中的水结冰,导致体积膨胀,最终开裂,为了防止这些现象的发生,首先要选取抗冻性强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在控制好水灰比的前提下,尽量增加混凝土中水泥的比例,铺设完毕以后在终凝结束前利用蒸汽养护,对于其他的骨料选取,要保证尽量清洁,不含雪块,级配合理、骨料质地坚硬,其本身的抗冻性要有保证,用于搅拌的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混凝土正常凝结的污水、工业废水及PH值过小、含硫酸盐过高的水,在不影响水胶比的前提下,要适当参入外加剂,譬如、早强、防冻剂等;考虑到高山地区冬季的严寒情况,特别要做好浇筑完毕的保温工作,尤其是完工后一周的保护措施更加重要,在具体的养护阶段,应优先使用蓄热法,加厚混凝土模板,在混凝土上覆盖双层保温草帘,在拆除时,要严格保证路用混凝土达到一定的抗冻强度和抗折强度,对于受冻的混凝土部分,应该坚决返工,防止其在将来影响到完好的混凝土路面。
总而言之,对于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问题,在充分了解了当地的施工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要准确把握好冬季施工中对温度、路基路面等关键领域的施工技术;由于,施工条件特殊,施工人员必须从主观上重视起来,认真落实好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这样,才能将坏境因素对路面施工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实现工程的耐久性、稳定性、可靠性。
三、总结
道路运输历来被称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道路网是否完善,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率,积极修建山区高速公路,使山区一些欠发达地区尽快融入到祖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是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破解城乡二元经济形势的重要途径,加快道路建设在山区的投入,尤其是在冬季等一系列恶劣条件下的施工,不仅利于我国道路建设水平的提升,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还考验了我国道路建设的实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素质教育 能力培养 综合素质 改革 借鉴
随着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制定,我国教育方针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轨道,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机。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探索,我国的教育理念有了较大的改变,认知教育也开始普遍推广,可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客观地来说,目前“应试教育”的主导地位还没有多大的变化,对学生的心灵教育和抗挫折教育等还很欠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身体素质还很差,这些都障碍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与社会对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的素质教育改革还很任重道远。为此,本文主要尝试剖析日本素质教育改革中的一些主要内容,从日本的素质教育实践中汲取经验,为我国搞好素质教育改革进言献策。
一 日本素质教育主要内容及教育改革要点
为了更好地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培养下一代必要的素质和能力,日本文部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开始着手有关教育改革,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措施和内容如下:
1日本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
在日本,最有权威、影响力最大的就是文部省制定的《学习指导纲要》,该纲要内容对全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等的教育方针和课程安排有很强的指导力。
1951年开始,日本正式实施《学习指导纲要》,在该纲要中规定:小学需开设国语、算数、社会、理科、音乐、图画、家庭、体育等八个科目的课;初中需要开设国语、社会、数学、理科、音乐、图画、保健体育、职业和家庭等八门必修课和外语等选修课;高中需要开设国语、社会(包括一般社会、日本史、世界史、人文地理、时事问题)、数学、理科(物理、化学、生物、地学)、保健体育、艺术(音乐、图画、书道、巧工)、外语等八门课程。从课程设置来看,以社会结构和人文地理为内容的社会课和以烹饪、缝纫、保育、家庭账目等为内容的家庭课,无疑是增加学生社会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实际生活能力的课程,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
1961年日本文部省强化课程设置,使之更加系统化。其中在小学和初中新增了道德课,在初中的选修课增加了农业、商业、水产、药学等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将来职业选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在初中和高中增设了教育教学之外教育活动,以增加学生的文体活动或班级小组活动。
1981年日本文部省开始实施宽松教育模式,并着手实施消减上课时间工作。之后,1992年开始提倡新的学力观(学习能力不光指知识的习读,更在于知识的实际应用),教育模式转为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个性,并进一步落实减少授课时间事宜。
2 实施宽松教育和培养生存能力的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曾根内阁成立临时教育审议会,开始着手以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力为内容的教育改革,并于1989年制定宽松式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进而在1997年制定的《教育改革纲要》为落实宽松式教育明确了较具体的内容。其中包括:(1)中明确提出要在宽松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学校的教育方法也从“填鸭式”教学改为“自主学习(自我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实现教育方式的变更。(2)将侧重于学分的高考方式改为以考察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3)强化情操教育,培养正义感强、富有同情心和爱心、关心他人等品德高尚之人。将情操教育纳入课程之中,确保有效实施。(4)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义工活动,提倡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野外锻炼和旅游,培养互助合作精神。(5)加强学校和家庭、地域社会的联系,通过PTA组织(学校家长联谊会)等全社会合力培养素质高尚的人才。(6)加强环境教育,通过实地参观和义工劳动强化学生主动参加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环保的主力军。从上面的改革内容不难看出,此次改革一改过去应试教育的模式,通过社会实践、休学旅行等,将学生培养成动手能力强、视野开阔、勤于思辨、情操高尚的应用型、综合型人才。
为了推进教学课程改革,1998年至1999年日本修订了《学习指导纲要》,进一步提出了新的学力观(学习能力和水平观),明确其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生存和生活能力。同时,为了落实宽松式教育,将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消减了30%,增加了《综合学习时间》这一科目,其具体内容由学校安排。 所谓《综合学习时间》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而开设的课程,一般每周安排2-4个课时。课程内容主要选取国际间理解与交流、信息、环境、社会福利和健康等社会性、综合性主题,按照学生的兴趣进行组织和安排,以培养学生的社会知识和基本素养。
二 日本素质教育的经验和借鉴意义
1 日本素质教育的主要经验
纵观日本素质教育方针和教学课程设置内容,其主要经验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将教育重点从单纯灌输知识调整到培养具有全面生活能力的人这一目标。随着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就大力强化教育,使学校教育走上了正轨。在此后的20多年间,日本社会中广泛蔓延追求高学历高工资之风,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最的教育,考上好的大学,能到大企业就职并得到较高的工资待遇。为了满足家长的这一渴望,教育部门主要抓的就是英才教育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准,而学校的课堂教学也基本是围绕如何提高考试成绩而组织的“应试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把为了参加高考而进行的学习称为“受验战争”(高考战争),致使一部分学生开始厌学逃学,教育本身遇到了严峻的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开始注意到灌输教育的弊端,并着手探讨把教育的重点转变到如何培养活生生的有生活能力的人这一教育原点上来,其中主要方向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并从中培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具体措施而言,其一就是增加到科普基地参观学习和郊游、自然考察等机会,通过实践开阔眼界,磨练意志,更生动形象地学习;其二适当减少授课时间,增加《综合学习时间》这一科目,通过外聘教师来上课,或者到社会上去实际考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判断、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难看出日本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人。
第二,素质教育突出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品德情操培养。人的成长许多情况是由综合素质和品德修养来决定其方向和命运的。就审美而言,它往往无形中影响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是决定一个人修养水准的关键因素。对于审美意识的培养,日本除在小学和初中开设图画课之外,还在高中开设以音乐和美术欣赏、书法、巧工为内容的艺术课,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日本的初高中生还经常组织观赏音乐会和休学旅游,在实践中观摩欣赏音乐美术,达到了“娱乐休闲”和“游山玩水”也是学习的境界。
第三,素质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形成了全社会搞素质教育的局面。首先,许多国家机关和大企业(如日本国会、NHK电视台、本田公司、东芝公司、麒麟啤酒公司等)作为学生的参观基地积极吸纳学生参观考察,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其次,PTA组织参与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资源回收等活动,并选出有一技之长的家长负责《综合学习时间》的部分课程指导,协助组织自然考察和郊游活动,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借鉴日本素质教育的意义
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素质教育改革已经20多年了,也许是由于上热下冷,也许是服务于高考这一指挥棒而使“应试教育”如磐石依然稳固如初,而提高国民素质也几乎成了口号。那么,是什么原因而形成这一尴尬局面,不妨结合日本的经验进行一下冷思考。
首先,关于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内涵需要界定。就素质教育而言,它比较抽象,但笔者认为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教育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懂知识会应用的人,人的培养是竞争的最基本要素,其重要性要优于知识本身;其二,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向。人在社会上生存,最主要的就是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而其能力是以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社会交往等能力为前提。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其三,决定素质的关键因素是文学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素质教育就是要把抽象的东西很好地具体化。对于这三个方面,日本的学术界和教育部门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探讨和争论,极大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关于第一方面,日本在政府有关教育的答辩中就明确了培养人优于传授知识的观点,并“宽松式教育”政策实施中得到了贯彻。关于第二方面,日本通过课堂外教学和学生的亲身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关于第三方面,日本增加古典文学和诗歌的学习,通过组织看录像和观看演出提高学生艺术修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打招呼运动”、参加义工活动、义卖活动等自觉提高道德水准。使之在反观我们的素质教育没有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等进行充分的论证,就赶时机似地推出,最后陷入空洞化的局面也是必然的。同时,现在随着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也达到了空前规模,但就其素质而言较明显的就是实践能力差,距用人单位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这明显是我们素质教育不足所造成的。
其次,素质教育的社会性需要加强。在日本教育事业是全社会最关心、最瞩目的事情,上自国会和政府机关,下到学者、企事业单位、社区、PTA组织及其他群众组织,都主动关心教育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为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很好的群众基础。我国要很好发展素质教育,就要去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风气,本着素质教育人人有责的精神,大家都来关心和支持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得到健康发展。
另外,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日本,家庭内部非常关心学生的礼貌培养和爱心教育,教师和PTA组织非常关心学生的责任感问题、尊重人格问题和欺凌同学问题,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解决,这样有利配合了学校的德育和心灵教育的实施,收到了较好效果。就国内而言,我们的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要么以树形象学典型为主,要么流于说教,其效果不很明显。具体来说,我国的一些企业人事部门非常苦恼招聘来的大学生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踏实等问题,这与我们素质教育不够有很大的关系。从出现的问题来看,可以说素质教育是决定民族素质高低的关键问题,我们对此决不能忽视。
三 结论
当然,日本的素质教育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出现了日本学生因授课时间的较少而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的问题,但日本教育部门很快采取了必要的弥补措施,保障了素质教育健康发展。日本的素质教育改革比我们早10多年,在实施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和失败教训课借鉴,这是我们走捷径的好方法,有必要认真地学习和吸收,以保障我国的素质教育健康发展。关于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方向,总理曾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只要我们本着务实精神,积极借鉴包括日本等先进国家的理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力进取,我们的素质教育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
参考文献
乔锦忠.正确减负科学考核推进素质教育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7,(3)
【关键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途径
我国正出于经济转型时期,迫切需要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专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任务。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总体上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但是在某些方面,高职学生素质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必须找出提高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高职素质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道德、科学技术、创新、身心素质等的人才为重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虽然涵盖了一些素质教育内容,然而现实开展状况仍存在不少问题,以下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1.1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偏向自我意识。由于培养目标不同,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主要以课堂教育等形式进行,然而学生对这种方式并不感兴趣,对于老师的教育,学生不虚心接受,甚至不认同某些观念,从而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难以产生积极效果,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很多学生不能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偏重个人意识;不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缺乏,过于重视个人利益等。1.2高职学校轻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所谓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较高的职业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现实的高职学生教育却偏离了这一目标。高职学校把学生的专业技能放在首位,重点安排课程,严格考试,职业素质教育往往放置不管,趋于形式。1.3高职学校忽视学生身心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即是身体和心理素质,旨在培养具有健康身体、顽强意志和强大心理等优秀品质的高职人才。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条件。但是,在目前来看,高职学生的身心素质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第一很多学生的体格较差,不能适应复杂工作环境的要求;第二高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困难和压力,不能积极自我调节,无法适应学生到社会的过度阶段。
2.关于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对高职学校教师自身素质的管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动者、实施者。在学生健康发展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重要引导人。一位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甘于奉献的老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的提升。另外,教师应该主动加强自身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生课程中去,把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格局。2.2重视学生干部在素质中的表率作用。班级班长、团委、学生会干部在学生群体中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是联系学生和老师的纽带。应着重加强学生干部一下几个方面素质的培养:一培养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为同学考虑、从学生利益出发的精神;二培养学生干部的团结意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三培养他们处理个人和集体、社会与自我利益之间关系的能力;四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总而言之,依靠和信赖学生干部更好的开展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使他们成为学生素质的模范和榜样,发挥他们带动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作用,以局部带整体,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素质。2.3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了解社会,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比如高职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进行调研、“三下乡”“支教”等,以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来适时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等。2.4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企业走入校园。现在的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更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然而在高职教育中学校教育多与社会要求存在偏差,学生职业素质无法适应需要。高职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会的职业就业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比如邀请优秀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开展与就业指导相关的讲座,为学生增加关于就业方面的知识。另外,高职学生应该建立相关实训基地,与一些企业建立实习合作机制,以方便学生实习。一方面学生可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前适应社会;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学习,可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就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2.5加强高职学生身心素质的教育。2.5.1改变教学目标,把提高学生体能、毅力和耐力摆在重要位置。针对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2.5.2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基本素质;2.5.3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关注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校应该多关注他们在自我认知,兴趣、精神品质等方面的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开展心理辅导、心理调查,促进高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是围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而进行的。人的生存和人的发展是高职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而这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专业应用技能、职业素质两个要素。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重视人才质量的培养。高职学校只有抓好素质教育,加大素质教育的培养力度,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才能真正实现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发展,打造适应社会潮流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教育做出贡献。
作者:邹春 刘楚晨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济南阳光100中学
参考文献:
[1]王丽颖.探索适应社会需求下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6):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