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现当代文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当代文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当代文学论文

第1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传统的高职高专院校对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方式,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为此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考前死记硬背,考完之后全部忘光。实际上这种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仅仅考查了学生的基础性的知识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新时期高职高专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优化策略

2.1精选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扩招以前,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课时时间较多,但是随着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的增多,高职高专院校对现当代文学的课时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课时大约缩减了一半。为此在有限的课时之内,教师就应该精选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调整教学内容最主要的就是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之间的关系。针对当代的大学教育多样化的特点,应该有选择的进行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比如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可以是以基础性的以史带论,代表性的作家导读为主;研究性的强调学术性与史实的结合。进入21世纪,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转变,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为此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该以作品为基础,侧重于文本的阅读。通过精选重要作家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的基本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现代的教育理论中注重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但是传统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依然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很被动的局面。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缺少主动阅读作品的动力和勤于思考、质疑以及创新的习惯和能力。但是并不能因为这样就完全的摒弃掉传统的讲授法,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查阅资料和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先讲史学部分,然后为学生设定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最后再进入讨论环节。教师在整个的环节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加上调动了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重视文本阅读的教学

当前很大的一批学生很少阅读文本,不阅读已经成为制约现当代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针对学生不阅读的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作品的方法。可以精读也可以泛读,具体的步骤分为下面三个:第一是直观文本,能够对作品的整体蕴含的情感有一个大至了解;第二是观看影像资料,在直观文本的基础之上辅以影像资料,能够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第三是查看相关的文献或者是教材,能够让学生对作品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理解。

2.4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学生的成长是离不开文化背景的,这种文化背景投射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其实就是一种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现当代文学发展受到商品大潮的冲击,作品逐渐的功利化。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为了避免使学生受到不良的风气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应该构建一种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和追求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广大学生能够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此教师在开始第一堂课时就应该将该门课程的性质和正确的学习方法阐明,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拾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信心。

2.5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针对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以期末考试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陷,新时期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评价方式侧重于将基础性知识和培养发展能力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中闭卷考试依然是必要的手段,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但是考试的成绩只占到学生整体评价的一部分,将学生的课堂发言和讨论以及写作等也纳入到课程的考核中。另外教师对学生的上课笔记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点评,落实到年终的考核项目中。以上这些考核方式的融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方式相比较于单一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考察学生的能力。

3总结

第2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一、话语及话语理论

人同语言处于最亲近、最密切的关系状态。人一开始说话或思考,人则必定进入语言,无语言或离开语言,人之说或人之思则无法甚至不可能展开。人在语言里才能言说,人在说着话,人在言说着语言,实际上,话在说着人,语言在言说着人,话通过人在说着话,语言通过人在言说着语言。人在说话与被说,言说与被言说的时候,感受到了存在、回到了安在之家。“于是,对语言的深思便要求我们深入到语言之说中去,以便在语言那里,也即在语言之说而不是在我们人之说中,取得居留之所。”[2]P983

人在语言里倾听与言说,阅读、思考与写作,音响形象与书写文字是人在语言里展开交流与对话的物质媒介(载体)。在交际中,人们必须面对讲演、课堂、文字物品(书籍、报刊、试卷、信笺、应用性文据、研究报告,……),日常谈话。这些现象被语言学家以术语“话语”名之。“简单、通俗一点说,话语是言语交际单位,是实际语言运用中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内容及形式上的完整性的书面语和口语成品(也有人将口语排除在外)。小至电文、便条,大至长篇多卷巨著,都可理解为‘话语’。”[3]P382

当“话语”概念从语言学领域被引入到其它研究领域(文学、哲学、文化、社会学、……)的时候,“话语”概念本身由于新的意义的被赋予而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模糊,更加晦暗不明了。

米尔斯(Sara Mills)在其专门研究“话语”概念广泛而普通地被使用在诸领域的著作《话语》(Discourse,2004)里开宗明义地写道:“术语‘话语’在诸学科里已经变得一般的通用:批判理论,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社会心理学和许多其它的领域,如此之多以至它常常是不确定的,似乎它的用法完全是一般的知识。它在分析文学的和非文学的文本里被广泛地使用并且它以不明确的而且有时晦涩难懂的方式常常被用来表示一种确定的理论的复杂性。它在文学的和文化的理论里可能有任何术语的可能的词义的最宽的范围并且它在最少被定义的理论的文本里仍然常常是一术语。”[4]P1

于此,必须明白的是:在本文的论域里,“话语”首先是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界域而被理解的,其次是在语言的维面上展开“话语”的探讨工作的,其关系状态体现在 之中,因此,本韦尼斯特(Benveniste)说:“语言中没有任何东西是话语中不曾有过的。”[5]P116

二、文学理论话语及文学理论话语理论

文学理论研究赖以凭依的表达方式,范畴体系则应归在“文学理论话语”之下,而文学理论话语理论则是以文学理论话语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理论范型。关于文学的话语及其理论在话语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由于文学作品及其创作直接同人的存在、精神需求、审美诉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米尔斯说:“在某种程度上,总的说来,作为术语的话语对于允许我们询问关于文学和文本性质的问题是最重要的。”[4]P20

(一)判断文学理论话语状态的标准

面对着任何一种文学理论,首先是被其概念、范畴所包围,我们该如何去通过这些概念、范畴去获取这一文学理论的整体面貌和概要思想呢?无疑,从这一文学理论的话语出发来审视、把握它是切中了问题的关键。于是,先要展开的工作则是要判断、确认这一文学理论话语的状态。那么,判定一种文学理论话语的状态的标准是什么呢?笔者从两个方面陈述、说明:

1、话语范式

对任何一种文学理论的认识与了解,首先是从它的话语范式着手的。所谓话语范式是指话语被结构组织成一种有效的外在表达方式。阅读任何一种文学理论著作,最先全面而直接作用于研究者(阅读者)的则是文学理论的话语范式,这是由于只有先牢牢抓住了文学理论话语范式这一外在的表达方式(形式),方才有了通过这一方式(形式)而把握住文学理论自身的很多东西(内容)的可能。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第一,话语范式首先是一种外在的表达方式,即具有“形式因”的意义;第二,这种外在的表达方式必须具有有效性,即是一种“合法的”表达形式;第三,这种外在的表达形式是由话语组织而成的一种结构表达。因而,文学理论的话语范式成了文学理论内容的外在形式,理解话语范式则是为文学理论勾勒出了一种外部轮廓,由此而能够还原性理解文学理论本身的东西。无疑,这是理解文学理论而不得不做的基础性理论工作。

对话语范式的认识与理解,就必须认识和理解话语范式的媒介形式:语言。任何话语范式都必须借助于某一语言而得以表达、展现出来。语言在话语范式与思想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每一思想需要一特定的话语范式,某一话语范式表达一特定的思想,语言使二者的对应成为可能同时也带来了某些限制。由此知之,对某一文学理论的理解与建设最终是要从文学理论所凭依的语言着手,方才抓住了最根本的原点。

第3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MOOC;翻转课堂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与中国古代文学、世界文学等课程构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课程的核心体系。与其它学科相比,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富有的现代性的品格决定了它在教育改革中理应处于领先的位置,这门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本论文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让MOOC和翻转课堂教学均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二者协同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现当代文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学习潜能。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能否借助MOOC翻转课堂

(一)慕课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结合

近年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MOOC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MOOC以其优质教学资源,带来了数字信息时代新型的教育范式,受到了高等教育改革者的关注。较之传统课堂,MOOC在授课人数、课堂时空、学习动机、学习主体、交互方式、课程设计及评价等环节上都有本质的区别。它本质上“把人的重要性置于教学内容之上”,解构了传统课堂人与人面对面交流体系中的“教与学行为链”,并通过流程再造,重构了基于互联网的交互体系,实现了平台、教师、学习者和学习资源四大元素的联动。这种互动模式是语言学习得以发生的必备条件。相对而言,MOOC比已有的国家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在教学功能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MOOC在大受追捧的同时,也受到了各方质疑。首先,课程完成率成为慕课可持续性发展最突出的障碍。其次是学科适用性问题。MOOC由于其本身的特质难以适应高等教育不同学科课程的具体要求,具有学科局限性。《纽约时报》在提出“MOOC元年”后仅一年,又发表文章指出:“MOOC的初步应用结果令人失望,其教学效果依然不及大学课堂,这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反思MOOC对于高等教育的意义”。这提示我们,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不能简单地模仿MOOC的外表形式,而是要深入挖掘其内涵理念,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开展需求导向,深度改革教学模式,借力MOOC优化基于信息技术的现当代文学教学。而“翻转课堂”正好可以有效弥补MOOC这一缺陷。

(二)翻转课堂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结合

“翻转课堂”又称“反转式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教师录制教学视频,连同文献资料放置在网络上供学生课前学习,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并向教师反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是一种课下学习新知识,课上复习巩固消化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应该包括两个阶段: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翻转课堂中知识传授由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内化则以课中教师的个性化指导与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互学习来实现。

“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教师能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重视,提高教学效果。相对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将有趣的教学讲授放在课下学习,让学生内化学习,而不是简单地预习课本。它重新界定了师生之间的角色,让学生提前带着视频资料学习,带着问题和思考来上课,以便及时解决问题。本论文基于“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思想,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探索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如何应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进而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模式。

(三)“MOOC”是否可以“翻转”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

首先,在相关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上论证MOOC可以翻转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1)个性化需求。网络时代是资源共享的时代,视频学习资源已经广泛兴起并应用了,MOOc教学模式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学习时间和空间更加灵活。(2)情景化学习理论。在抽象的概率下,学习者无法真正理解问题的实质,也无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MOOC视频资源加入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预习效果更佳。(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情景下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主动的从外界进行知识的获取,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4)掌握学习理论。回到课堂,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理论设计目标,利用分组的方式,使学生进行群组学习,通过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对学生的认知进行矫正,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

其次,MOOC可以翻转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哪些方面呢?

美国课程论之父TyIer提出的课程框架四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我们借此着重阐述MOOC可以从哪些方面“翻转”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

(1)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历史的全面把握能力,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和文学评论写作能力,及主要文体诗歌、散文以及实用类文章的写作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讲解课程内容,辅之以学生操练完成教学目标。在MOOC中,教师讲解环节均可以通过视频实现,且比传统课堂具有明显优势,原因有三:MOOC授课微视频一般经过集体反复打磨,语言知识讲解比教师课堂讲授的输入质量更高;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反复观看,适应个性化学习:视频等多模态刺激比单纯看课本学习效果更好。

(2)教学组织层面:中国现当代文学内容包括从民国初期到21世纪的文学史概况和作家作品,包罗万象,而课时只有200学时,课堂时间有限,如果教师还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必然无法详细地让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符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现实需求。课下使用MOOC学习,课堂进一步消化吸收,只有MOOC和课堂学习密切学习,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层面:如何评价MOOC学习效果是一个重要挑战。目前MOOC在线测试主要包括选择和填空题,可以评价语言知识性内容,但无法充分满足语言应用技能(包括文学作品赏析评价及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等)的评价需求。在线写作批改系统可以通过即时批改促进学习动机,但无法满足课堂的个性化教学需求。MOOC教学模式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更加突出语言应用技能的评价功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形成性评价。

因此,只有在教学内容上最大化地发挥MOOC在课后的教学视频的功效,教学形式上借力MOOC翻转课堂,评价模式上基于MOOC发挥课堂的形成性评价功能,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教学效果。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如何借力MOOC翻转课堂

(一)教学模式: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背景下,本课题将研究慕课教学与课堂翻转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提出一种以慕课为载体,以课堂翻转为教学模式,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教学内容的新型课程体系,解决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MOOC翻转课堂模式,具体包括两部分:课前和课内。

(1)课前: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MOOC视频替代模式是指课前学生观看MOOC视频代替任课教师自己制作的视频,通过完成MOOC训练题代替教师自己设计的训练题学习新知识的教学模式。首先,MOOC发起教师将课程信息包括课程概要、课程资源、每周话题、活动通知、教师介绍等通过MOOC中心平台,由课程协调人管理和维护。然后,任课教师根据本课程的特征、教学目标与知识体系的总体要求将本课程划分为若干个知识点,即将课程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围绕碎片化的知识点在MOOC平台上搜寻合适的课程微视频,指导学生课前有选择性地注册、登陆MOOC平台、参加MOOC课程,关注课程信息、课程进度等个性化学习工具浏览、讨论与交流。学生按照任课教师的要求观看MOOC课程并进行简单的训练、测验以完成新知识的预习。任课教师浏览、参与MOOC过程,既是一个担任MOOC视频指导者的角色,又通过了解MOOC预习过程,以便更好地组织课堂学习。

(2)课内:

课内主要是指学生参加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任课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师设计的课堂要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与对话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首先,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前MOOC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讲解相关知识点,并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其次,学生分小组共同探讨相关问题,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有针对性地予以解答或回复。同时,学生也可以针对自己预习中碰到的问题或者自己的对于文学史、文学现象的理解提出自己的创见或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答。这样,几经“翻转”课堂,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反思学习效果,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

(二)教学要求:

理论上说,MOOC和翻转课堂的巧妙结合确实能收到奇妙的教学效果,但实践中却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着力于教学内容文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典范性讲解与课堂讨论的并重,并采用分阶段给成绩的多维考试制度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创新型和谐社会的需要。

(1)教师方面

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模式对教师带来的挑战显而易见,在MOOC开放环境下,本校教师提供的课程不再是学生们独一无二的选择。同时,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模式也给教师带来机遇,老师可充分利用MOOC资源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模式对老师的学科素养要求很高,老师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储备,做到融汇贯通,只有这样才能驾驭知识,引领学生,充当学生的辅导者和引领者。教师的工作包括两方面:MOOC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课堂教学与评价活动设计。MOOC课程设计的核心是视频课程制作。视频内容需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这对于设计视频内容的要求较高,视频中既要做到让学生自学并学会,又要做到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要制作出优秀的授课视频,这需要教师对本专业的热爱和专业的熟悉以及软件的熟练,才能设计出精心独特的视频。因此,单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必须组建教师团队,教师分工合作,大家群策群力才能完成。然后,基于MOOC视频的相关内容,设计出合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活动。

(2)学生方面

慕课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对学习者而言,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它脱离了传统课堂来自老师的“束缚”,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参与学习。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强调“学生为主体”,这个“主体”并不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教师的作用,变成以学生为“主”,而是在“教师为主导。前提下的“学生为主体”。在开放的慕课平台下学习,“教师为主导”一定不能够忽视,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教师要“约束”学生在一定教学目标、教学框架下自由学习,不能任由学生散漫学习。作为学生,应该端正学习态度,从认知、情感及行为三方面去正确面对MOOC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按照课程要求进行MOOC视频资源学习和翻转课堂学习。

(3)其他支持

第4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它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大批既掌握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同时又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职高专必须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模式等方面做出调整和转变。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职高专中文系的重要专业课程,也必须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不断构建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途径和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着力培养具备坚实的文艺理论素养、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的人才,并使之走向社会后能承担公务行政、基础教育、文化产业、出版编辑、文秘策划、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以及其他相关社会领域工作的能力。这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言:“随着大学教育理念的变化,现当代文学这样的基础课的地位也在改变,课时的压缩看来势在必行。不管如何评价这种变化,都必须正视这个现实,这门课的格局和内容、讲法也就必须有所变革。”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进行构想和探讨,希望能够为高职高专有“应用”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准备与实践参照。

一、精选教学内容

高校扩招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课时较多,一般安排为144课时。而在高校扩招后的21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下,所有课程的专业培养计划都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基本素质理论课程,总授课学时几乎缩减一半。有限的授课学时要求教师必须要精选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教本文由收集整理学内容方面,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应对大学教育的多样化,有选择地进行课程教学实践的探索和尝试,比如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学校类型、接受对象,在教学中采取基础型的以史带论,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导读为主;综合型的以史实带史识,突出文学史学科的科学性特征,重文学作品与史料的关系辨析;研究型的以学术性追求带史的简单描述,强化文学史的问题意识。”根据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决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在现当代文学的实际教学中,应以文学史实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基础,侧重于文本细读。如当代文学中的新时期小说,以20个课时计算,3个课时作为文学史的讲授,余下的15个课时分专题来讲,主要讲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每个专题3—4课时不等。每个专题对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文本解读。这样让学生了解了文学发展脉络,同时通过对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基本技能。为以后从事语言文字以及相关领域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将更多地从传授现存知识和培养现有技能转向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将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当前高职高专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中,依然存在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讲授法”。学生对老师依赖性很强,很少主动去阅读文本以及相关理论。学生缺乏勤于思索,勇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但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并不能因为这样的缺点儿完全摒弃掉“讲授法”。因为讲授法重在学生接受前人的知识成果,吸收人类的文化营养,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只有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可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解除讲授法的某些弊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是这样处理的,文学史部分以教师讲授为主,再适度的选一些文本以“讲授法”为主进行细读。除此之外的授课内容我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师生有机互动的教学模式。也就是阅读——查阅资料——讨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先读文本,然后查阅资料,在学生查阅资料之前,教师要设计有思索价值的问题提供给学生,问题不要过大过深,超出学生能力,就提不起学生研讨的兴趣;主题过浅过易,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解决,难以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沈从文的《边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你是如何评价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沈从文的人性情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意义?”,例如的《雷雨》这个作品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忏悔只有虚伪的成分吗?可否从人性的角度进行评述。”“你是如何看待蘩漪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她的爱情悲剧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后,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最后教师再通过引导、提示和讲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重视课程实践课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而是一种

受制于教育目的和要求,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整体素质的一系列教学环节的组合。

具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实践教学方式和环节:

第一:邀请知名作家和学者到学校进行讲座。让他们讲创作体会和研究经验。使学生近距离的感受文学创作和研究,深受他们欢迎。

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举办“诗歌朗诵会”以及各种征文活动,学生的参赛作品多为中国现当代作品。在这些活动中,由指导老师及时点评及排出名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三:由教师担任顾问,或其他课外指导的方式,支持和帮助学生组织文学社团,自办文学刊物,使他们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探索和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和提高诸如组织管理、调查采访,编辑策划、出版发行、等文学或社会工作能力。

第四:观摩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改编的电影并让学生撰写影评、指导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排演剧目:首先让中文系学生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要求学生必须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弄清剧情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把握剧本任务动作、表情、言语等,在此基础上,挑选适合自己演出的人物角色。这就使学生在排演剧目的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把文学理论、小说理论、戏剧理论等抽象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以准确理解。另外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小说,让学生亲自动手改编成适合演出本,这是一次良好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改编实践中,对过去难以理解的戏剧理论,如“戏剧冲突”“三一律”等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切身体会。

四、对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课程评价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的一环,如果一门课程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将是一句空话。长期以来,高校对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这就造成中文系的学生考前拼命记笔记,考完全忘记。这种“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该课程的考核中,要改变传统的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课程评价方式,侧重知识理解性与能力发展性相结合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进行闭卷考试是必要手段,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但是只占整个评价分值的一部分。而学生的课堂发言、小论文的写作则纳入到课程考核的评价体系,同时为了督促学生增加文本阅读量,也要将学生的读书笔记纳入课程考核的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及时进行点评,并且写详细的评语和打分。这些考核方式的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结束时,教师应将以上每一项评价内容与考试成绩一起进行综合评定,这样的评价结果将会比单一的考试评定更全面、更客观。

第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行动导向式教学 综合能力 设计指导 小组合作

时代在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若没有一定的实用技能,没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将来难以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这就决定了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吸收―消化―储存”也必将被新型的教学模式“探讨―转换―创造”所代替[1]。我国近几年从德国引进一种现代教育新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是在课程理论基础指导下,以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范式,其核心意图是对个体行为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实践,培养符合未来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行动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运用,对于促进高校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教师职能,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改变过去教师主讲、“填鸭”式教学,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通过老师设置的“项目导向”指导学生的“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技能;采取“学中做”、做与学相结合方式增强学生实践综合能力。有效地解决学生“高分低能”问题,全面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

(一)激发兴趣,引导认知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导课程教学法设计了《项目设计指导》,即首先规划好每次工作任务,然后让学生按工作过程进行操作,边做边学,边做边讨论,以此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动手能力。由此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二)促成合作,增强实践

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其学会合作。适应时展要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包括专业能力,也包括交际能力、与他人共处共事的社会能力等。为此教师在学生实践训练中,将三五名学生分为一组,形成工作小组,要求他们在学习中就学会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合作,从而更快地适应社会并融入社会。

二.现当代文学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施

现当代文学作为高校中文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精神,更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强化其与职业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中文教育应与中文人才需求相挂钩,有什么样需求就要有什么样的教育。因此,在中文教育部门和中文人才的需求方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使学校的培养目标符合实际需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按照社会发展所需的要求培养高级中文人才。

(一)在教学内容上,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师结合现当代文学自身特点,围绕“整体把握、解读经典、回归审美”为中心进行项目设计来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首先要整体把握文学史,教师拎清一条文学史的线索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把握基本规律,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美学的眼光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利于学生把握教材。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要求学生熟悉作家作品,尤其是对经典作品的细读,坚持阅读本专业优秀学术期刊,如《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等,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自学,培养创新能力。再次,有学者指出“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2]。因此,在整体把握文学史与熟悉作家作品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让文学审美回归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在重基础、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既强调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加重文本分析的分量,又重视思维能力培养。

(二)搞好课堂教学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重视“对话艺术”,将课堂部分时间有效地留给学生;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变“教学”为“导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注重因材施教,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改革讲授方式,把课堂部分时间充分地留给学生,同时注重以问题讨论的方式,教师抛砖引玉式地引导学生研究探讨、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加喜欢文学、喜欢思考、勇于表达。教师培养学生学习文学的感悟,以此唤起学生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有效利用课前二十分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每次课前采用模拟课堂、专题辩论、演讲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应变和思辨能力。师生在对话中愉快地交流,“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创造”[3]。面对面地探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三)注重课堂拓展,增强实践锻炼。学以致用,采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模拟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爱迪生也说:“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生活。”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国家民族、与文化生活关系密切,还在整个文学发展史上负有继往开来的使命。因此,它对青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著名心理学家盖滋说:“学习一项事物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依照将来要用的形式去学习。”他所提倡的“依照将来要用的形式去学习”正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体现。增强实践,教师组织学生模拟教学,可以将部分内容分配给学习小组完成。小组领受任务后,查阅资料、集体研讨再写出讲授内容,推选代表给全班同学讲解。教师现场进行评点,及时总结,这样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丰富学生实践经验,培养其动手能力,高师学生还可提前进入教师角色,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另外,教师还可以拓展、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在读书报告、征文比赛、名作鉴赏、学术报告(课程论文交流)、角色扮演(将现当代文学经典篇目改编并排演)等第二课堂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主动地学知识、用知识,培养学生平等交流、互助合作的能力。“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学生在轻松交流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思想熏陶学、灵魂净化。

此外,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目前各高校虽然已经采用了结构分的考核方式,但这种方式仍使学生注重教师教授的内容,习惯于死记硬背,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应把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与第二课堂的表现相结合评价学生。采用开卷、闭卷、口试、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使考核起到全面客观衡量学生素质的作用,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服务。

自2009年以来,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专业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式教学模式,效果非常好,学生真正地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这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又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总之,“行为导向式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在我校现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注释:

[1]张忠华.回归启发式教学的本真[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21.

[2]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C]龙协涛.鉴赏文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11.

第6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学评论 意义 写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07-01

文学评论是作者对所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文学感悟,是一种美学感知行为。文学评论既可以是对作品的积极的赞许,也可以是对作品的质疑,又可以仅仅只是对作品的欣赏表达。如何表达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完全体现在文学评论的写作水平上,文学写作要求有创造性的审美思维。

1.文学评论的意义

文学评论是一种对美、对艺术的欣赏,对文学读者有着很高的影响力,不仅可以吸引读者品读备受评论的文学,而且可以通过评论进行文学交流,各抒己见,就相拼一瓶好酒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品出文学作品中不一样的味道。例如,现当代文学作品评论中比较有影响力当属“红学”。红学以《红楼梦》和作者曹雪芹为研究和考证对象,红学分为旧红学和新红学,新红学当属现当代的文学评论。新红学以为代表的考证派,考证出作者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红楼梦是其自传。但最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证派的这种观点由原来的被大众普遍接受,到慢慢受人质疑,这种质疑一方面来自红学内部其他派别的指正,一方面则是现当代文学评论的力量。

2.现当代文学评论的忧愁

2.1现当代文学评论出现空洞

文学是一种语言文字艺术,是社会文化的表达方式,文学评论则是监督这种表达方式的有利武器。然而现当代的文学评论则呈现出“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的尴尬局面。这种空洞现象的出现有两方面原因。原因之一文学评论的队伍声势浩大,然而所能评论的文学要么过于集中,要么就是缺乏评论,整体展现出供过于求的现象。原因之二则是文学评论家内部有一部分语言表达力显现出懒散、浮乏的效果,使得文学创作者和作家为主体文学创作团队对文学评论的效果有所质疑。

2.2现当代文学评论缺乏考证

现当代文学评论圈中是一种混论的现象,有一般读者和非文学评论的作家,也有文学评论的专业人士。两大派别对文学的评论有着不一样的遭遇。专业人士热衷于文学评论,但是却并没有受到重视,他们遭受到无人喝彩、乏人问津的凄凉景象。一般读者和非文学评论的作家又对现在文学评论圈中所出现的言不及义、缺乏责任的评论产生厌烦之心。如此而言,现当代文学评论缺乏真实性的考证,考证文学评论的真实性,可靠性,考证文学评论者的责任感。

2.3现当代文学评论存在不对称的现象

不同的文学评论家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对文学所产生的情感则不同,所给与的文学评论也不同。有了不同的文学评论结果,就使得大众对这些不同的文学评论结果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着不同的选择。这就导致现当代文学评论出现分化现象,出现不同的派别,有着不同的竞争,这是文学评论圈中的不对称。同时,文学评论也存在着写作和接受、生产和消费的不对称、不均等现象。就写作和生产而言,文学评论的对象越来越纷繁嘈杂起来。随着历史的积累,可利用的评论理论资源越来越丰富。评论中所针对的问题的方向越来越多向性,有着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理解方向。总之在现当代文学评论写作正在全面的提高和加强中。但是文学评论的生产环节,由于跟不上写作进步的步伐,往往达不到文学评论写作所要求的技术含量,当将文学评论写作作品传播,希望得到大众的认可,希望得到好的回应时, 往往出现横遭冷眼无人买账的尴尬局面。因此,现当代文学评论存在着写作和接受、生产和消费的不对称、不均等现象。

3.提升现当代文学评论的方法

3.1端正文学评论态度,严格按照评论标准进行

现当代文学评论作品中出现的种种陋习,严重影响了现当代文学评论的质量。文学评论是一种严谨的工作,其社会效应不容小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端正的文学评论态度是文学评论者进行评论时首应具备的素质。要保证文学评论不能虚头巴脑,追寻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弄虚作假、言不及义。要确保文学评论作品对文学负责,对大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其次,文学评论者要求掌握评论的标准。文学评论的标准有政治标准、思想标准、历史标准、社会标准、艺术标准、美学标准等。只有熟悉这些标准,评论者才能够在限制的范围内更好的评论文学作品,才能够对大众、对社会负责。

3.2增强文学评论写作能力,改善文学评论的陋习

文学讲究一种底蕴,越是丰富的底蕴,越能够写出好的好的文字艺术。文学评论也是一种文字艺术,也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要将强文学评论的能力,首先应该通过阅读来增强评论者的文化底蕴。阅读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既要点面结合,又要深浅结合。同时,通过阅读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本身的含义,避免品论着不假思索、不找边际、胡乱评论的现象发生。好的文学评论需要有明确的视角,清晰的思路。文学作品歌给与读者不同的感触、不同的疑问。选择哪一方面作为评论的视角是评论者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选定文学评论视角后,就需要明确评论思路、评论范围。这一过程中需要深思熟虑,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评论者细细定夺,需要花大力气、下深功夫,需要读者拥有发散性、创造性思维。

3.3注意文学评论中的细节

文学评论的是一种客观特色,必须客观实在。文学评论应当实事求是,要对作品中所给与的内容进行评论,不得凭空想象添加评论内容,缺乏客观存在性,缺乏考证性。在文学评论写作过程中,要防止述而不议的现象。在确保评论的内容客观存在的基础上,还要保证对所评论的内容有自己深刻的理解,有自己想要标的内容。要避免冗长和枯燥,要适当引述和介绍评论对象。

4.结语

现当代文学评论有着独特的形势,存在着相应的需要解决的陋习,作为具有社会话语责任、社会效益的文学评论应当得到不断的提升。文学评论既要符合实事求是,又要不断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够打破现当代文学评论所出现的不对称现象,加上文学评论者不断的自我提升,才能够使文学评论跟好的发展,发挥文学评论推广文学的作用,发挥文学的社会效益,给与大众文学作品的向导性,使社会整体文学水平不断进步,走向更加繁荣的高层。

参考文献:

[1]李林荣. 文学评论的惶惑和担当[J].粤海风.2009(6):56~58

第7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由于它与现实联系紧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有较大影响。笔者在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十多年的实践中,力求把教书育人的宗旨贯彻其中,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素质,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搭建一个教学的平台。近几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尤其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在此基础上,评述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而作为文学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的作品,其美感特征和审美教育的功能,常常被一些纷繁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所遮蔽和掩盖,并没有充分发挥它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潜在功能。从教学实践看,许多同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的理解,过于依赖文学史教材中的学术定论,而忽略了个体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未能将自身的情感体验、生命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因而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对自身的人格养成和素质培养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加之课时的限制,如当代文学部分在我校是开设一个学期,每周3个课时,却要讲授从1949年到1997年近50年的内容,更使得这种讲授浅尝辄止。为使这种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向素质型的教学发生转变,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对《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做了较大调整,在宏观把握当代文学史发展脉络的前提下,把教学的重心倾斜到了作品方面。绪论部分对当代文学的概念、分期、发展概况、重要的文学史事件进行介绍,通过这部分内容,学生对50年的当代文学史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和印象。正文部分精选能够覆盖当代文学三个发展阶段的十几部作品进行精讲,作品的选择原则是既要考虑审美性,又要兼顾文学史方面的代表性,同时在文体方面兼顾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多种体裁。

与所讲篇目有关的文学史知识会在篇目讲授时再次强化,以区别于一般的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这样在讲授过程中就能进一步把文学史教学具体深入到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去,虽然讲授篇目不多,却能通过引导学生细致深入的阅读和体验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质,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质结合起来,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艺术的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浸润。内容表述方面也作了革新,一改传统表述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刻板的套式,代之以一些富有诗意或哲理的小标题,如“人———诗意的栖居”、“了悟死亡”、“活着,永远的追问”等,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直观上也给予了学生美的感受。

为了弥补讲授篇目有限的不足,我在第一节课就拟定了一份本课程的必读书目,让学生课下阅读,并要求他们制作索引卡片,写出评论摘要和自己的阅读感悟,期末检查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总成绩。每堂课后再为他们提供与本节课有关的阅读文献与参考资料,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资讯,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我还要要求他们充分利用教材。本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学术界公认为本专业和本课程的最好教材之一。教材着重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在编写方法上,注重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在编写内容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做了深入的讲述和评析。配套作品选(四卷)更保证了学生的一定阅读量。与学界其他《现当代文学史》相比,它有着突出的优势,即所触及的内容相当扎实、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尤其注重史和作品相结合,力争多角度、多维度、多侧面地向读者展示现代文学史丰富的内蕴。教材编写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阅读、写作和批判、审美能力。正因为教材具有先进性,因此对教材的研读成为学生必做的功课。这样,课内与课外结合,点与面结合,经典性、人文性与审美性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尝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整堂课基本是教师一个人的自我表演,这种教学方法有其优点,可以条理系统地传授知识,但缺点也很明显,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被动,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无法发挥,因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思想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启发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达到此目的,我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有的内容以老师主讲为主,但重视课堂上师生的交流,经常采用“提问式”教学法,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每次上课开始,都将上次教学中的精华和难点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回顾,加深学生印象,促进学生有重点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有的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前几周就告诉学生要讨论的题目,让学生提前阅读作品,搜集材料,整理思路,写好发言提纲,然后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因为课前学生作了充分准备,所以学生参与积极、讨论热烈,05级本科班的《黑骏马》讨论课,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我再加以点拨引申,对学生不懂处详加阐述,将讨论导向了深入,教学效果相当出色。超级秘书网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是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二是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让师生能够形成思想的碰撞。我还将实践式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如组织学生举行现当代诗歌朗诵会,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表演话剧《雷雨》片段;让学生编制“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表”,平时的教学中就贯穿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撰写学术小论文,将所学内容与思考判断、文字表达训练相结合。这样,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贯彻到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知识和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积累了素材和经验。

第8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一是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在此基础上,评述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而作为文学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的作品,其美感特征和审美教育的功能,常常被一些纷繁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所遮蔽和掩盖,并没有充分发挥它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潜在功能。从教学实践看,许多同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的理解,过于依赖文学史教材中的学术定论,而忽略了个体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未能将自身的情感体验、生命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因而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对自身的人格养成和素质培养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加之课时的限制,如当代文学部分在我校是开设一个学期,每周3个课时,却要讲授从1949年到1997年近50年的内容,更使得这种讲授浅尝辄止。为使这种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向素质型的教学发生转变,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对《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做了较大调整,在宏观把握当代文学史发展脉络的前提下,把教学的重心倾斜到了作品方面。绪论部分对当代文学的概念、分期、发展概况、重要的文学史事件进行介绍,通过这部分内容,学生对50年的当代文学史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和印象。正文部分精选能够覆盖当代文学三个发展阶段的十几部作品进行精讲,作品的选择原则是既要考虑审美性,又要兼顾文学史方面的代表性,同时在文体方面兼顾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多种体裁。

与所讲篇目有关的文学史知识会在篇目讲授时再次强化,以区别于一般的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这样在讲授过程中就能进一步把文学史教学具体深入到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去,虽然讲授篇目不多,却能通过引导学生细致深入的阅读和体验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质,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质结合起来,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艺术的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浸润。内容表述方面也作了革新,一改传统表述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刻板的套式,代之以一些富有诗意或哲理的小标题,如“人———诗意的栖居”、“了悟死亡”、“活着,永远的追问”等,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直观上也给予了学生美的感受。

为了弥补讲授篇目有限的不足,我在第一节课就拟定了一份本课程的必读书目,让学生课下阅读,并要求他们制作索引卡片,写出评论摘要和自己的阅读感悟,期末检查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总成绩。每堂课后再为他们提供与本节课有关的阅读文献与参考资料,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资讯,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我还要要求他们充分利用教材。本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学术界公认为本专业和本课程的最好教材之一。教材着重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在编写方法上,注重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在编写内容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做了深入的讲述和评析。配套作品选(四卷)更保证了学生的一定阅读量。与学界其他《现当代文学史》相比,它有着突出的优势,即所触及的内容相当扎实、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尤其注重史和作品相结合,力争多角度、多维度、多侧面地向读者展示现代文学史丰富的内蕴。教材编写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阅读、写作和批判、审美能力。正因为教材具有先进性,因此对教材的研读成为学生必做的功课。这样,课内与课外结合,点与面结合,经典性、人文性与审美性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尝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整堂课基本是教师一个人的自我表演,这种教学方法有其优点,可以条理系统地传授知识,但缺点也很明显,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被动,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无法发挥,因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思想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启发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达到此目的,我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有的内容以老师主讲为主,但重视课堂上师生的交流,经常采用“提问式”教学法,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每次上课开始,都将上次教学中的精华和难点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回顾,加深学生印象,促进学生有重点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有的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前几周就告诉学生要讨论的题目,让学生提前阅读作品,搜集材料,整理思路,写好发言提纲,然后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因为课前学生作了充分准备,所以学生参与积极、讨论热烈,05级本科班的《黑骏马》讨论课,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我再加以点拨引申,对学生不懂处详加阐述,将讨论导向了深入,教学效果相当出色。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是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二是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让师生能够形成思想的碰撞。我还将实践式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如组织学生举行现当代诗歌朗诵会,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表演话剧《雷雨》片段;让学生编制“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表”,平时的教学中就贯穿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撰写学术小论文,将所学内容与思考判断、文字表达训练相结合。这样,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贯彻到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知识和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积累了素材和经验。

第9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杨洪承,安徽芜湖人,1954年生,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报编委。社会兼职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等。

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专著《王统照评传》是国内学界第一部现代著名作家王统照的学术传记,被同行专家誉为开拓创新之作。2009年主编的《王统照全集》出版,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单位发起在北京举办了全集首发仪式和创作研讨会,产生了较大学术反响。杨洪承教授对鲁迅、郭沫若、茅盾、闻一多、沈从文、臧克家等十余位现代著名作家及作品均有专题研究。80年代中期,先后发表《文学的历史与历史的文学》、《由历史主义走向历史哲学》、《主体变动多样世界眼光──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和编写的思考》等系列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研究论文,这一组文学史学的论文大部分篇什都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993年出版了专著《文学史的沉思》被同行专家评论在将文学史视为一个多元决定的整体的动态系统,为文学史的描述和诠释的框架、文学史编写的个性化等方面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框架或具有前沿学科的有效方法与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侧重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多视角多维度寻找文学社团生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社群内部人与事的复杂关系,突破了现有文学史教科书中对一些社团群体既成定论,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1998年出版专著《文学社群文化形态论》,建构了一种文学社团流派文化分析的研究范式,并以具体个案解剖实践其理论方法。该著是第一次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提出文学社群文学史概念,把现代中国社团流派研究从方法论、本体论与操作实践上提升到一个新层次,具有学术开创性和学术建构性。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的整体文学史文化研究和典型社群个案解析上持续用力,先后发表了系列有影响的论文,主持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和作家群体文化生态研究》,还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文学断代史、文学现象,及作家作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如《近20年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的评述与思考》、《论五四现代小说结构与传统的关系》等论文分别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或《新华文摘》摘编,在同行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

杨洪承教授从上世纪90代中期开始指导研究生。毕业硕士生数十名,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三十多名,很多博士生毕业后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有影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有多位学生的学位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等。

杨洪承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曾获教育部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精品课程、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课程群、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研究生课程等。多次荣获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先后获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社会科学哲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首届刘勰文艺评论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