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阅读教学创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创新能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作了一些探索。
一、灵活多样地导入新课
新颖别致的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在备课时,我总是精心设计。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导课,使学生身临其竟
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感觉距离自己很遥远的景物、事件,如桂林山水、草原、《鸟的天堂》中榕树。“飞渡泸定桥”等等。教师若是通过空洞的讲解导课,或许只能给学生留下一些浅显的印象,但是如果涉及这些景物、事件的课文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导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会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二)质疑导入新课
质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另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或通过小组合作寻求答案。
(三)用身边的实物导入新课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材的编排有这样一个特点,部分课文内容与季节相吻合。例如《燕子》一课,燕子刚好从南方赶回来,加入春天的盛会。我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燕子的外行特点,他们在空中飞行的样子。他们落在电线上的情形。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学生感到亲切、易懂。此外还有,从解释课题导入新课,从介绍背景导入新课,从点明中心导入新课,从校园、内外突发事件导入新课等。这些方法都是为下一步阅读教学达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潜能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笔者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应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阅读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插上想象翅膀,激活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阅读教学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可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而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一揭示题目,有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为什么课题用‘毁灭’,而课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我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联系自己平时所读、所闻和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接着,我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圆明园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毁灭”的不甘与惋惜,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保护和培养。
二、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疑方能生奇,有奇方能激思,善思方能促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如教学《凡卡》这篇课文时,一生看到文中写着“乡下爷爷收”就产生质疑,提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这个问题,我就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欲望,组织小组讨论,并鼓励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找出依据,讨论了解爷爷有没有收到。这样,学生能逐渐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解决”的习惯,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极大的诱发了他们用求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意识。
三、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的、思维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盲从他人观点,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在表达自己意见和思考问题时,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想象的舞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我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利用结尾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故事的后续:有的说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的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大笨蛋;有的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继续追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乌鸦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吃饭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
这一教学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拓宽创新渠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大胆延伸课文内容,充分展示个性特色,实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了《养花》后,我便带领同学们到园艺场去参观,当学生们发现有的花卉的叶片部分变黄或全部变黄时,便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叶片发黄是缺水了,有的说是太阳光太强,把叶片晒黄了,还有的同学说这是植物衰败的自然规律……在学了《春天》课后,我便带领同学们到田野、果园里去寻找春天;在学了《新型玻璃》一课后,我让同学们开了一个推销玻璃的展销会……通过这寓教于乐的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生感受到自我学习的价值,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创新,人人有创新,人人能创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一直处于被忽视的边缘,教师往往以自己的主观臆断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很少自主阅读,阅读教学被上成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分析式教学。我们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氛围,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增强阅读效果。
一、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要让学生很好地进行阅读,我们应该先让他们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多数是无法明白这些意义的。在进行阅读课程教学之前,应该先进行阅读重要性理念的普及工作,才能在此更好地开展阅读工作。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比较简单,多数浅显易懂,即使一些有难度的文章,经过多次的阅读后也会对其有细致的了解。因此我们要大力支持学生的阅读工作,在阅读过程中不仅限于理解文章,还应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所感悟,有所思考。阅读的展开需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才能把阅读当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样阅读效果会更好,兴趣也将更浓厚,阅读才能更长久地坚持下去,长此以往,语文阅读能力就能不断提高。我们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可以在阅读之前适当提出些问题,使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阅读,这样的效果应该会比较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将始终充满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阅读兴趣。通过诸如这样的措施帮助学生建立对阅读的兴趣,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取得进一步提高。
二、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富有深度的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带着特定的问题展开主动阅读,让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同时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避免无效教学,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提问的方法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帮助学生不断探寻,进而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思维能力。教师的提问要注意以下方面:(1)提问要注意时机。要选在学生思维关键处提问,以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拨云见日,忌不分主次、满堂乱问。(2)提问要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简单的“是不是”的提问并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必须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最好是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3)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自主提问。阅读不仅要回答他人所提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学生自主提问、自我分析与解决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材,敢于挑战,善于质疑,勇敢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将学生的阅读推向,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成效,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讲究口语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论是讲解还是描述,还是复述,其语言都应当活泼新颖,富有情感和魅力。总而言之,应当对学生是一种新异的刺激,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引起学生的模仿和学习。
四、体现学生阅读的独特性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实现所谓的教学目标,而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教材上,让学生按照教师预定的思路以固定的模式进行阅读。学生的阅读体验是标准化,是教师所预想的教参的标准答案。这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体验,无法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为此我们要从预设走向生成,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与感悟。这就需要广大教师首先打破视教材为经典与权威的教学观,具有批判精神,更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挑战,为学生创设情境,还原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更多的独特见解与感受,才能畅所欲言,这样学生才能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更是培养学生基础语文素养及基本理解、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措施与手段。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看,主要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现,成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作为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实现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教育工作者应从小学生天性与年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能力层次及知识构成,对阅读教学的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性,将学生性格中的劣势转化为个性化教学的优势,争取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创造条件,为实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兴梅.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周刊,2015.3.
[2]贾清.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实现个性化阅读.学周刊,2015.1.
一、改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为既重视识字,也关注阅读,体现“读书――识字――读书”的相互作用
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识字,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汉语拼音这一工具后,就开始进行阅读。阅读主要以生动、有趣、精美的注音短文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识字、朗读、背诵和复述能力,加大学生的语言积累。在保证学生识字数量和阅读时间的基础上,创造识字语境,充分运用无意注意引导学生识字,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识字、多识字,并在此基础上,多读书、快阅读、会阅读。
二、改中年级以片段训练为主为既重视片段,也关注全篇,突出“整体――部分――整体”的依存关系
从整体入手,重抓段落以带动全篇,而后连段成篇。在此基础上,再按照写人、记事、状物、绘景等几类文体来重组教材单元,做到读中想、读中悟、读后仿,读后能写、边读边写、读写结合。在训练过程中,将着重进行自然段的阅读、理解、感悟和延伸练习,分清句式关系,搞清段落结构,为整篇的阅读打好基础。同时开始进行默读训练,既重视阅读重点段、重点句,也要联系上下文环顾全篇。
三、改高年级以篇章训练为主为既重视篇章,也关注重点段,强化“篇章――段落――篇章”的品鉴延伸
在高年级段,根据课文编排特点,继续按重组单元进行品读欣赏训练。以教材为主,适当加大阅读总量,自觉地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并充分运用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有效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读写结合能力。鉴赏以文章中的重点段为切入口,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在读中理解、感受,又在理解、体悟的基础上深化和升华阅读。
【摘要】“个性化阅读”就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个体研读”为重点,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目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循着自己的思路,去获得自己独有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在教师评、学生互评、自评等个性化的评价过程中完成的一种阅读实践过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就是一种再创造。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实践中,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让他们的感受成为创造性思维的力量源泉,让课堂不再是呼声一片的“应答场”,而是张扬学生个性的万紫千红的“百花园”。
关键词 个性化;悦读;自读;创意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可见,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活动。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再加上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决定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是多元的。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对文本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
一、细嚼文本,激发学生“悦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语文课堂必须“放飞”学生的心灵,在浓烈的阅读氛围中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他们真切体会文本中山光物态的情趣,想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感人的场面,领悟到人物真、善、美的情怀,领略文章的意境美。一句话“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即‘悦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是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悦读”呢?孩子是比较感性的,情趣对他们而言是排在第一位的。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色彩艳丽,语言生动形象。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教材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或语言描述、或多媒体课件播放、或让学生现场表演,或问题激趣……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从而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求,让学生投入地读,追根究底的问……如教学《穷人》后半部分时我设计了“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可为什么还忐忑不安呢?这难道不矛盾吗?”这一问题的巧设,激起孩子对桑娜内心的探究欲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有了施展的“用武之地”,他们便急于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非这样做不可’和‘忐忑不安’的缘由,通过细读文本,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后,学生的“独特体验”就跃然显现,桑娜‘非这样做不可’和‘忐忑不安’的内心一览无遗,桑娜善良的形象高大起来。
二、领悟文本,鼓励学生“自读”
《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学生品读文本时,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愈能反映学生的个性,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进行阅读引导时,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允许不同见解的同学进行争论。一句话: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自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让学生围绕“现代社会,你想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这个话题来谈谈。为了让学生有感而发,我别出心裁地把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栏目搬进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花生组、苹果组,并实话实说,进行讨论和争辩——
花生组:
“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而苹果外表美,可内心不美。”
“现代社会需要人才,一天到晚都炫耀自己,行吗?”
“华罗庚、童第周出生在一贫如洗的家庭,但他们出国留学后还是回到祖国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是落花生的代表人物。”
苹果组:
“我们苹果有水份,不但外表美,内心也美。而花生一点水份也没有。”
“未来是竞争的时代,不展示自己不行。”
“华罗庚、童第周不表现自己,哪里有人发现他们?总统不表现自己,能当上总统吗?”
“我们各有各的长处,花生内在美,苹果外在美,合在一起不是两全齐美吗?”
……
这是多么精彩的发言!整个辩论中,学生议论纷纷,旁征博引,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呈现出自由而开放的状态,思维的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辩论中,学生与文本对话,大胆想象,用心倾诉,真情流露,心灵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一个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心态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只有这种宽容的心境才能使学生个性之花绽放。因此品读文本,要鼓励学生“自读”,而“自读”就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和交流方式。
三、品味文本,引导学生“创意阅读”
语文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品味,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圈点批注进行有创意的阅读,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对话,发掘和填充文本的“空白”。无论何种情况,我们都应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对他们的独特见解延时评价,鼓励学生以自己充满个性的视角去诠释鲜活的文本,以自己充满个性的心灵去触摸文本,使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广阔空间自由发展。“创意阅读”——激扬个性,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活跃的舞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一种再创造,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评价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激发学生“悦读”,鼓励学生“自读”,引导学生“创意阅读”,为学生提供挥洒个性的栖息地,为他们搭建一个激发智慧、释放思想的舞台,让学生的个性之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百花园”里欣然绽放!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福建教育》
一、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无论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还是在考试中,阅读都颇费时间和精力,这其中涉及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考试成绩和升学的压力下,老师的阅读教学不得不采取最有效率的方法,即直接把解题思路告诉学生。这样让阅读无形中走向了狭隘,学生没有了思考的空间,把能考高分当成了阅读的动力,不利于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培养起来。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老师示范性地读一遍短文,学生再一起跟着读一遍。如此阅读教学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无法保持长时间的集中,只要开个小差就会跟不上。久而久之,这样单调的阅读教学方式不仅无法让小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各种情感,还会使小学生对阅读厌倦并产生反感。
(三)有的老师为了班级的整体成绩,只是让学生把课文和练习册掌握就不做其他要求了,课下很少让学生去拓展阅读。小学生在缺乏自主能力的情况下,只得按照老师的布置去完成作业。缺乏这种广泛性和个性化的阅读,会使小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有效发散,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但有的老师也会走向阅读的另一个极端:完全放任学生去阅读,而不加以引导。这样也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和语文课堂的构建。
二、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开阔自己的视野。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语文教学承担了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的重任,因此,改变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一)多途径培养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则是培养兴趣的重要一环。在做阅读题的过程中,除了题目本身,老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邀请其他同学回答,还可以鼓励学生再去寻找类似题材的文章去阅读,然后写出读后感。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找到阅读的乐趣,又能开阔学生的思维,提升读与问的能力。在课文的讲解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续写故事结尾,也可以让学生以情景剧的方式来展现课文内容,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大胆想象做出肯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辅助工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能化抽象为具体,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文章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从而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按不同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然后组织学生互相分享交流阅读方法和心得,使学生能够共同提高阅读水平。
(二)多方配合营造阅读氛围。学校方面要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持。建立图书角或阅览室为学生阅读提供基础设施;定期举办阅读大赛,评选出阅读能力突出的学生作为榜样,用以激励其他同学;邀请在阅读方面有经验的老师来做讲座,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有条件的可以与校外图书馆或书店联合,定期派老师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读,去感受图书馆的阅读氛围。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
一、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一二年级,就要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交流。
要让学生喜欢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可以说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搞好阅读教学的一个根本。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读书会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富有朝气。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就可以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
孩子的天性都是追求快乐的,只要是符合孩子心理特点、审美情趣的书籍他们都可以从生动、形象、丰富、有趣的娱乐形式中获取愉悦,受到精神上的熏陶,并进而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信心,营造出一种令孩子身心愉快的阅读氛围,诱发孩子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肌肤去触摸,用心灵去探索,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开阔自己的想象能力,提升生命的品质。
二、阅读教学要以语言训练为主线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从小学语言教学要达到的目的看,阅读教学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既然是书面语言,当然要涉及字词句段篇:既是训练,就离不开朗读、听话、说话、练笔等。阅读教学,实际上以阅读文章为主,将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等融为一体的语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是以分项训练的方法进行的,而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综合发展的路子。因此,我们应当全方位地把握阅读教学的训练内容,把语言训练作为阅读课训练的主线,而不应单一地把“读”作为训练的主线。
三、阅读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重视朗读教学,将其贯穿于各个学习阶段;同时根据阅读需要,综合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等阅读方法,有的诗文宜采用诵读方法,让学生熟读成诵。加强阅读,培养学生对各类阅读材料的强烈兴趣,增强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某教师教学《买椟还珠》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说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其中一个学生答:“我懂得了:我们工厂里生产的产品一定要包装得精美些,这样才能吸引人来买。”他对问题是深入思考的:郑国人为什么要买呢?并不是他需要珠宝,而是那只装饰精美的盒子吸引了他。由此,他头脑中便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商品要包装精美,这样才能吸引人买”。这是个多么深刻新颖的答案!它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闪光――他打破了一般人从寓意出发来思考这一思维常规,得到了一个很有创见性、很有价值的答案。
四、阅读教学可使用一些现代教学手段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阅读主体对客体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一、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发展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主要内容弄清条理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周瑜心胸狭窄、忌妒心强,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由于学生已经和文本作了充分的对话,在交流时有的就提出:“鲁肃并不忠厚,也不老实。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周瑜撒谎,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说出来,而且明明知道周瑜在设计陷害诸葛亮,却没有将实情告诉诸葛亮。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试想,如果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感悟,能提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吗?
二、平等的师生关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因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教学中许多学生上课不说、不读、不问,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心理障碍。怕读得不好、说得不好,同学看不起,老师指责批评。对此,要教育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同学可能想错了、说错了,但是,他们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对于后进生,不仅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还肯定他们发言,点滴优点及进步都会给予鼓励。这些做法使得许多学生逐渐消除了心理障碍,就连原来总是不发言的同学也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朗读了。
三、创造性的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应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三句,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性。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们都说狐狸是很狡猾的,专门欺骗其他小动物。可是有个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它能够想办法从乌鸦的嘴里得到肉,我们应该学习它遇事多动脑筋。这位学生打破了定向思维的模式,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这是一种超越,是真正意义的创新思维。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去创新,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四、个性化的阅读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在“三自”原则的指导下,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述。
课堂上,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有位老师教学《黄山奇石》,在赏析课文时就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同学介绍黄山奇石的美。学生兴趣盎然,有的选择有感情地朗诵,解读黄山奇石的美;有的选择当导游,用自己的语言来说黄山奇石;有的则干脆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有创意地画了一幅“黄山奇石图”。
五、评价的多元化
杨老师在讲座中明确了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以及课标中阅读教学的要求,使我们每个教学段的教师都能够清晰地了解到我们的语文课堂该教什么,该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杨老师列举了大量的比赛课例,具体分析了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趋势,使我对语文阅读教学所走过的路程有清晰的了解,更明白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艰巨。
在听了报告后,我深受启发,就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阅读教学中应该从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我对这个观点的理解是:阅读教学中要渗透学法指导。学法指导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情感载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可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学法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学法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而不是老师生硬传授的。第二、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努力上进精神,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第三、学法指导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二、阅读教学要以语言学习为中心。
“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语言学习得好,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强。可是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认识的偏差,出现了人文性过度,工具性不足的倾向。表现为:重感悟,轻训练;重内容,轻语言;重阅读,轻作文等。小学语言训练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语言学习,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
三、语文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关键,语文课要表现语文老师的高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