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工种实训总结范文

建筑工种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种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工种实训总结

第1篇:建筑工种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精品课程 授课方式 课堂与实践

高职装饰专业应注重于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具有 “善设计,识材料、会施工,懂管理”的职业能力的技术型、应用型大专层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才,省内各大职业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与之相关的专业,如工科类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文科类的室内设计专业,而且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凸显我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的特点,就要把我系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的优点充分地展示出来。在依托土木系的大环境下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对于施工技术这块有突出优势,为把这个优势转化成自己的特色,我们对《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这门课程下大力气研究,把它努力做成一门有自身特色的精品课程。《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是实际操作能力很强的课程,而且由于施工现场复杂,构造和施工技术关系紧密,以及这门课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独特性,是强调“职业能力、应用能力”的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装饰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接受知识困难,掌握知识少,课堂上学习积极性差,教师上课困难。而且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与真正从事施工现场有较大差异。为了响应学校“积极开展课改,建立一堂有自身特色的精品课程”的号召,把《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这门课程做有自身特色,与实际工程项目联系紧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的课程,笔者结合教学与实践经验,拟对《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课进行探索、尝试性课堂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设想

课堂教学改革是关键,改革《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现行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实际装修案例做课题,课堂按图施工为教学内容,采取在施工现场先操作、后讲解,边操作、边指导的课堂教学方法。

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才能得来。我系现行教学计划中规定:“在一学期内,先在教室内讲授《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理论知识,后集中3周时间在实习工场进行《工种实习》实践教学。”这种课程教学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几学年的反馈信息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在3周的实践教学中学到的知识点凌乱,是局部施工,且与市场上施工内容脱节,学完后并不能够马上成为施工技术人员,还要在公司进行一段时期的培训才能达到上岗要求,而前面12周的课堂理论教学等于浪费时间,从而造成了本专业特点不突出,毕业生就业优势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现有的两段式教学融合为一个整体,将教室搬在实习工场,实行现场教学,在一学期内按图施工并结合教材知识为教学内容,完成一个实际专修项目为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先实际操作演示并讲解,再让学生操作,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并请装饰公司中的高级工协助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该实际工程。专业教师选择一个一学期能完成的家居装饰工程,在施工实训场按设计图纸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结合装饰施工的先后顺序,对各个阶段进行合理的分配,设计施工进度,并对本阶段的建筑装饰构造和施工理论进行通俗的讲解,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施工示范,接着将学生按实际工作量分组后轮流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专业教师、实习教师和高级工进行施工指导,在完成一道工序后再集中并总结、讲解系统理论知识。用同样方法再进行下一道工序。按“水电工布线、排管――瓦工铺贴――木工制作――油漆工涂裱――水电安装、油漆工修补”的正常施工工艺逻辑顺序进行教学,直至完成该项施工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限定工期进行装饰构造和施工技术技能比武,奖励优秀,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

这种教学可使学生了解各工种之间的搭接与协作的重要性、施工的连贯性等,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到如何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材料施工到基层上,将平面转化为立体;施工后装饰效果的好坏又能很直观地启示学生:材料是体现设计思路的重要环节,而施工工艺的精湛更会为精美的设计锦上添花,让学生真正理解“设计、材料与施工”的有机统一。将《建筑装饰材料》、《室内设计》和《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三门主要课程联系起来,可以实现“技术型、应用型、具有大专层次的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学生更快适用社会做好理论、基本实践的能力准备。

二、教学实施设想

提供足够的教学空间、合适处理实习成果,是《装饰施工》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要很好地实施本计划首先要有足够空间。我系以建筑工程技术为主体的国家级小型项目实训基地已经立项,配套措施已逐步到位,并有实训楼和室外实训场,但做为装饰专业的施工实训有其特殊性。以高职装饰专业08届2个班为例,需要同时提供2套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毛坯房,两室之间不要用砖墙隔开,墙面均为中级抹灰。每套毛坯房可以根据实际适当缩小面积,至少需长8米、宽5米的场地,两套估计需宽16米、10米。考虑连续三届的实践教学,在施工完成后有半年作品展示时间,在这期间可以进行《室内陈设设计》课程实训。在下届学生上课时将所有室内装饰拆除,在空间内重新进行下一轮实训。

教师要求:每个一室一厅实习工地上,除专业主讲师外,还需实习工场配备不同工种指导教师1―2名。目前,师资力量已具备,工种指导教师配合专业教师的安排,完成等分工作量及界面,完成用工分组,完成操作示范、讲解,并指导学生进行施工准备、实施施工,进行验收直至完成每个任务。施工成果处理:施工后的成果,实为教师与学生一学期辛劳所得,应该存留半年。一来可以给学生以成就感,二来可以给来检查及参观学习者以实物展示,三来可以供下届学生学习。直至下一届即可拆除,重新利用原有建筑场地并进行新的一轮实践教学。

我们可以与建筑工程专业、环境艺术专业配合开展实训,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在学期做建筑工程施工时将一室一厅的实训房间砌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对室内、外进行装修,完成后环境艺术专业提供室内设计图纸或周边环境的绿化实训。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建筑工种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双主体育人;三阶段提升

1研究意义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坚持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与合作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招生招工一体化办学,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1.1推行现代学徒制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愿望

随着建筑产业工业化、信息化改造升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加上行业发展和同行竞争推动,高端企业不断保有自主技术和工程管理经验,职业学校只能教授普通技能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这些企业的需要,学生毕业到企业工作,企业仍然需要再培训;加之当前我国人才市场正面临着“技工荒”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为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实用人才,以便在教学中嵌入企业自主技术和工程管理经验,现代学徒制无疑是一种有效方式,既有利于学校解决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培养的人才技能不强、技术不实用,学校教学设备设施更新困难等困惑,也有利于企业解决招工难、录用人才再培训等难题。推行现代学徒制正好克服了当前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困难,并能够使新时期的职业教育释放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

1.2推行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学徒制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弥补学校职业教育的不足。当前,校企合作主要模式是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但随着行业发展、产业升级又遇到了新的“瓶颈”,需要新的办法予以解决,现代学徒制可以有效地把校企合作推向深水区,为改革和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另辟新路。

1.3推行现代学徒制是体现建筑行业特点的有效途径

建筑行业在生产实践中,处于重要地位的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很多属于“人类知识总体中那些无法言传或说不清楚的知识”,即缄默知识,它们很难转化为明晰知识,只能在行动中被展现、被察觉、被意会,历史上建筑工匠都是通过传统“学徒制”传承的。推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师傅”们的言传身教,将晦涩的知识形象化,甚至显性化,使学生尽快掌握。

2构建“双主体育人,三阶段提升”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建筑产品形体庞大、产品多样、建设周期长、工种多、人员多等特点,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在真实的现场进行训练,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此,有必要探讨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学校资源,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构建职业岗位课程。在校内进行单项技能实训,在校外企业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实行“双主体育人、三阶段提升”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1“双主体育人”涵义

“双主体育人”是指学校和企业这两个主体。以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受教者只有学生这一个身份,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是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辅助,企业只是被动地接收学生实习,企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占分量很小,体现不出企业参与的价值。“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受教育者既是学生,也是企业员工,学生每年有近四个月(半学期+暑假)的时间是在企业带薪实践,企业培养的不仅是学生,也是企业未来的员工,彻底改变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辅助地位,把企业放在跟学校同样重要,甚至比学校更重的地位,突出企业的作用,真正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中,实实在在做到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

2.2“三阶段提升”涵义

“三阶段提升”是指学生入校后,从一个对建筑行业企业岗位工种懵懂无知的学生,通过三年校企联合培养,成长为一个与建筑岗位工种零距离衔接的建筑企业员工。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进行的实践教学主要在第二、四、六学期进行,分成识岗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三个阶段,具体为:第二学期的后半学期和暑假这四个月,学生在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进行以识岗为主的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引导下认识工作内容,同时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企业给予适当的补助;第四学期的后半学期和暑假,在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进行以跟岗为主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企业生产实践,企业给予学生不低于同岗正式员工一半的工资;第六学期是在企业工作岗位上顶岗工作,进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在师傅指导下进行企业生产实践和管理经验提升,期间企业给予学生试用期员工工资待遇,学生毕业后自动转为正式员工,享受正式员工待遇。

第3篇:建筑工种实训总结范文

本年度在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按照学校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以服务学生培养目标为宗旨,以“双证制”招录学生客房服务员,餐厅服务员等职业技能鉴定收尾工作为重点,以提高鉴定等级和扩大鉴定专业面为发展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各方面工作,使我校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了新的发展与提高。现对这一学期以来的的工作做如下小结:

一、加强我院职业资格鉴定的基础性工作建设。

加强了职业技能实训、鉴定室建设,协助国际商务学院进行了保育员实训场所的建设、经过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对材料的审核、现场评审等环节,最后批准我校增加保育员初、中、高级鉴定。职业技能实训设备的投入,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协助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申报汽车修理工工种鉴定许可准备相关材料。满足了“课证相融”、“以赛促教、以考促评”的教学实训需要。组织开展了第三届职业教育活动周暨第五届职业技能能手大赛活动。在各学院、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人人赛”、“班班赛”、“决赛”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职业技能大赛精彩纷呈,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大赛中,全校共有35个专业、38个技能项目参赛。同时积极协助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类技能竞赛的网上报名,如全省振兴杯比赛。

二、严格考务管理,不断完善考务制度。

随着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规模的不断扩大,做好考务工作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我们在组织鉴定考试的每一个环节中努力做到:

1、严格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各项政策、标准进行技能鉴定工作。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完成技能鉴定报名、 管理、 查询、 报表、 存档工作, 以及学生技能档案管理、查询、 报表工作。努力营造和谐工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

2、考试前均对监考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明确任务、目标、职责。在选拔监考教师上认真挑选,把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的教师挑选出来承担监考任务。个别失职的监考教师给予通报批评,并在其后的监考中不再安排其担任任何监考工作,在学期测评中记事故。在考生中开展考风考纪教育,使学生端正考试态度。

三、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本学期共组织1134名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其中“双证制”招录学生考试餐厅服务员718人,客房服务员104人。保育员17人、加工中心操作工33人。新职业考试电子商务师90人,育婴师172人.

四、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我们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方面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

1、根据新设专业及国家公布的职业工种,积极申报新的鉴定工种

2、结合新工种的申报需求,进一步加大考评员的培养力度。

3、稳抓基础建设,进一步规范我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档案管理工作。

4、强化我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职能,进一步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

第4篇:建筑工种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手工电弧焊 教学效果 提升

随着建筑行业、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对焊接工人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同时对焊工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职业教育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的特点,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手工电弧焊课程教学效果是作为一名焊工教师必须深刻反思和探讨的课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电焊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职业学校的学生专业的选择多数是以就业为目标的,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好的办法。所以教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要将现实的就业市场环境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好焊接技术的重要性及广阔的就业优势,让他们了解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制造业发展中,焊接技术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加工手段。电焊工是一个机械制造和机械加工的工种,在加工和制造行业是一个很重要的工种,目前我国的加工制造业缺少很多这方面的人才,现在高级蓝领的待遇相比白领还要高。同时向他们讲解优秀毕业生案例,最好是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使他们觉得成功之人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大赛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

每年国家都会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行业内部都会有电焊工技能大赛,此外国际上还有全球员工焊接技术比武,这些各类比赛不仅仅是个人荣誉的象征,更是一个电焊工技术水平和价值的体现。以大赛为契机,在教学中融入大赛的相关比赛项目,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就是“技术能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更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从而学习端正态度。

三、以技能鉴定为手段,创新教学内容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征求意见稿)》,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从事7类特殊工种的工作,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中挑选。1999年国家经贸委13号令《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中明确界定了12种特殊工种,建筑行业的电焊工就包括在内。因此学生毕业后必须持证上岗,这就对我们的焊工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将技能鉴定的项目和内容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在平时的电弧焊实训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避免单纯因为考证而学习,考证是手段,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能力与等级的匹配。这就需要教师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以技能鉴定考核项目为手段,让学生意识到考证的重要性,从而约束自身的行为,争取做到毕业后持证上岗。

四、巧用辅助手段,增强理论课的直观性

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对理论课程不感兴趣,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对焊接理论的学习是教师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直观、有效,教师可在理论教学中通过悬挂图片,展示实物,或者通过多媒体课件能方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所学内容。如下图所示,通过图片可以让学生对手工电弧焊的结构及焊接过程有初步的认识,在上实训课时就能按照头脑中存储的图片记忆一一对照,从而更加快速高效的认识实物。

手工电弧图片 手工电弧焊焊接过程

再比如,教师在讲授电弧焊操作安全要求时,如果只是一味的讲解在操作时要佩戴防触电的安全用具,在焊缝刚刚完成几分钟之后,虽然与周围颜色看起来一致,但千万不能用手及身体的任何部位碰触焊缝,因为这时候焊缝金属和焊渣的温度仍然很高,很容易造成烫伤。学生肯定不以为然,但是如果教师事先准备一块猪皮,将猪皮放到刚焊完的焊缝上,那种滋啦滋啦的烧焦声伴着毛皮特有的烟雾和烧焦昧,一定会让在场的学生记忆深刻。不用过多的语言,在以后的实操技能课中,他们一定会在焊接过程中加以注意,佩戴好安全用具。

五、以任务为驱动,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和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在电弧焊的实训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工作任务,让学生有一种工作目标,在实训课堂上体会做师傅的感觉。

总之,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升,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最终目标,教师必须用心去指导,去设计,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建筑工种实训总结范文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意见》(*政〔20*〕52号)文件精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率,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促进我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目标任务。年龄在16周岁以上,有转移意愿、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培训潜力的农民,均可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期间,全市力争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7万人左右。其中:农业部门实施“阳光工程”培训13万人左右;扶贫部门实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培训10万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培训27万人左右。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培训按有关规定办理,培训人数7万人左右。通过培训,农民转移就业率力争达到85%以上。

二、培训方向和重点。一是职业技能培训。以电焊工、车工、钳工、挡车工、缝纫工等为主的制造业技能;以砌筑工、抹灰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架子工、木工、建筑油漆工等为主的建筑业技能;以保安、家政服务、旅游、信息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技能;以餐饮、汽车(农机)修理、汽车驾驶等为主的传统服务业技能;以计算机、电工电子等为主的新技术产业技能和农业产业化为主的实用技术。按照高起点、差别化、规模化的要求,市级培训方向是纺织服装、机械加工、汽车(农机)修理、计算机、电工电子等。二是引导性培训。主要是维权、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三是用人单位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民,由用工单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岗位技能和职业技能再提高等方面的培训。

三、积极探索多元化培训方式。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和用人单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同时鼓励和支持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市级和县区级培训相结合、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自办与委托培训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政府统筹与社会力量培训相结合等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培训。

四、创新转移培训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分段作业、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一是统一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形成市级指导、县区为主、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办公室负责制定全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意见,分解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培训任务,加强政策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奖惩。二是分工协作。在培训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自主招生、转移输出的基础上,生源的组织由县区政府和农业、教育、扶贫、妇联、统计部门负责;学员的培训由学校和实训基地负责;技能鉴定、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培训学校、实训基地认证,经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共同审核后,由政府挂牌、公布;培训资金的预算、拨付、监管由财政部门负责;培训学校、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争取由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积极探索组建六安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协会,承办具体事务。三是分段作业。培训理论课在学校,实践课在工厂。符合条件的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民办培训学校等培训机构均可参与培训。市政府将商定一批省属、市、县区重点骨干企业和有关驻军单位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义务实训基地。四是各负其责。按照“项目名称不变、实施单位不变、经费渠道不变、工作责任不变”的原则,经费争取、任务落实、工作总结仍由各部门归口负责。

五、用足用好国家、省转移培训补助资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农业部门阳光工程培训补助标准为人均250元;扶贫部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培训补助标准为人均500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一次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初次技能鉴定补贴和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培训补贴标准按有关规定办理。同时,要探索用活各类涉农培训资金使用的方法,在上级培训资金总数和培训学员总数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可按培训工种不同,补助资金不同,适当向高技能工种倾斜,延长学习时间,提升学习质量,切实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率,努力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低技能工种低补助,高技能工种高补助”的工种补助标准,由各县区物价部门会同农委、扶贫、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核定,并在媒体上公布后执行。

六、千方百计筹措配套资金。为了用好国家、省专项培训资金,市、县区政府可从农业发展资金、扶贫培训经费、劳动力培训经费、库区后期扶持培训费用等经费中切块安排,专项用于培训项目配套。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区要积极争取国家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各类扶持项目资金。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

第6篇:建筑工种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管道工实训;项目设计;材料准备;过程的组织和指导;实训总结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实训的背景和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1、从时间上看,实践教学在教学总学时中占到40%以上;2、从形式上看,实践教学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3、从效果上看,实践教学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在我院给排水专业、城市燃气专业、建筑设备等专业的理论课程中学生学习了大量的关于管材的识别、管道的安装、设备的操作等内容,要把这些理论知识很好的掌握应用,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实训。而实行双证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管道工工种操作实训就是在学生学习了专业课程后进行的职业技能岗位培训,通过对学生进行管道及器具的安装实训,使学生全面掌握管道安装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掌握中级管道工应知、应会的技术等级要求,为参加中级管道工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做好准备。

2.实训教学基本程序

管道工实训教学基本程序可分为以下10个步骤:1、制定教学计划;2、编制教学大纲(教学标准);3、准备实践教学资料(实训指导书和其他参考资料);4、准备实训工具;5、准备实训场地;6、实训动员;7、实训指导;8、实训总结;9、实训考核与成绩评定;10、实践教学总结与提高。

3.实训项目的设计

实训项目的设计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标准)的要求来制定确切的实训内容,全面、实用、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实训的投入和效果,应该是有一套严格的评估体系。我国高等职业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作为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实现培养目标最重要环节的实训教学尤其是实训教材建设,实训项目设计,却滞后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目前还很多是由老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自行把握。

具体到管工实训,没有专门的高职实训教材,只能借鉴行业中其它教材,且管工涵盖了很多专业领域,范围很广,如何将其实训项目与我们的专业,还有学校目前的实训场地和设备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能使学生得到相应深度、广度的实训,达到大纲要求和管工考证要求,同时又能使我们的实训器材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使实训费用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具有可操作性,对老师来说,尤其是对这门新开的管工实训课程来说,提出来的要求很高,要做的工作很多。

3.1首先必须熟悉实训室里已有哪些实训器材,了解其功能和运行状态,哪些与管工实训有关联的可以充分利用的,列出其清单。比如说管道螺纹加工是在工地经常用到的项目,也是管工很基本的技能,刚好实训室有电动套丝机,运行状态良好,就可以将其考虑设计进实训项目。

3.2到鉴定站沟通协调考证的相关内容和相关深度,再结合在行业中调查的能力要求,初步设计实训项目。比如说由于条件所限,目前只能开展室内管道实训,室外开槽管道实训无法进行,就适当增加室内管道连接的难度,设置不同管材连接,不同口径连接,不同方式连接,同时增加管道绕障碍物安装的项目,以达到其深度。

3.3到实训场地量测,确定操作工位,绘出实训工种操作图。工位要考虑必须满足所有的操作项目和操作要求,但也不能过大,兼顾实用性和经济型。

3.4再次和鉴定站沟通协商,最后确定实训项目。编写实训指导书,编写实训具体内容和考评标准。

本次管工实训最后确定单人项目和集体项目各一项,单人套丝和两人组装管道,符合管工考证要求。

4.实训材料的准备

确定好实训项目后,就需要准备实训材料,由于管工实训属新开课程,很多材料实训室还没配备需重新购买,就需对着工位,对着设计图纸和操作师傅一一落实材料清单。机器操作材料准备相对简单,只要保证已有的机器能正常运行并配备耗材更新就可以了。而管道连接和安装所需要的材料就非常细小及繁杂,管件也很多,不同管材、不同管径、不同规格的都要一一按照图纸配备,不能漏项,还要考虑平时练习和耗材的数量。最后列出实训所需材料总清单,询问材料单价,统计数量,计算实训费用,以节约够用为度,反复修改,控制在可承受范围,报学院审批。

5.实训过程的学生组织和指导

实训过程指导的基本模式:围绕训练目的,教师针对操作方法、步骤、动作要领、技巧进行示范表演,配合适当解说,针对不容易掌握的难点给予特别重视,根据经验,就学生容易犯的错误给予预先提示和警告;然后学生操作训练: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发现违反操作规程、安全规定和动作要领等错误及时给予纠正;最后集中讲评:除了要进行巡回指导外,教师还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评,判断症结,分析原因,说明道理,纠正错误。

指导老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分阶段及时总结实训内容,巩固实训效果,并做到尽量详细、具体。一天一小结,一天一个小的新的任务,把过程细化,把目标细化,学生更容易对当天要完成的目标明确化,在当天结束实训后就能对照检查自己是否完成任务,达到要求。第二天老师可以点评总结昨天的作品,再布置当天的新任务,这样的过程对我们的高职生尤其是条理性、规划性较差的学生是必要的,他们能做到当天心中有数,就容易引导了,不至于到最后几天才发现自己赶不上进度或达不到要求,就匆匆忙忙的来完成。

6.几次管工实训总结:

6.1经验:

6.1.1实训效果很好,所有学生都熟练掌握了实训内容,并在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优良率达到80%以上。拿到证书的比例为100%,双证书为学生就业增加了筹码。

6.1.2学生到了顶岗实习阶段或工作岗位后普遍反映这个工种操作对工作还是很有帮助的,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6.2不足:

6.2.1由于实训场地和实训器材的所限,实训项目的设计有所限制,室外的大口径管道开挖连接还无法开展,希望能有更多的施工机具和管材参与。仅仅依靠学院的力量难以实现,成本太高,如能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就可以迎刃而解。因为学生就业岗位是多方面的,如以后不直接从事施工方向的同学就无法得到这部分锻炼,而直接从事室外施工岗位的同学如在学院有了这部分的实训机会,在工作中就可以实现无缝对接,在岗位上会做得更好。

6.2.2学生对工种操作易有眼高手低的心理,刚开始很有兴趣,在老师指导下都能一一进行操作。实训了几天后,就有点倦怠心理,大致掌握操作原理就不肯再精益求精的练习了。

6.2.3机器的维护上还不尽完善,实训器材的管理制度还应有所完善,机器的不好用和故障影响了实训的开展,甚至影响考试成绩。

6.2.4指导教师在实训学生组织上还应进一步完善,加强针对性。

6.3改进:

6.3.1有必要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积极推进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

6.3.2实训项目较单一,校内的实训项目也可以适当增加,特别是多类型的管道安装。不应局限于专业,各专业可互补互通,充分利用实训室资源,学生的动手兴趣也会相应增加。

第7篇:建筑工种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能力培养

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要求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用人单位希望人才能直接顶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式,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一般都是采用“理论课+实践课”的形式进行,理论课多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师对建筑设计原理与方法进行演示教学,然后布置设计任务与教学目标,安排学生集中几周完成。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开进行,学生不容易掌握设计进度,在时间安排上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状态,往往临近交图前夕加班赶工,这不仅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是误导,而且交上来的成果也不尽如意。甚至有些课程实践环节与理论脱节较久,更容易导致效率低下,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对“教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既是当前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克服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室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模式,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本文就《建筑施工图设计》课程如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一解析,以期对高职建筑设计类课程实施这一教学模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内涵是教学与生产过程、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把课程内容与实训内容组合成若干个教学项目,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工作后能直接顶岗。“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质是将教室与工作现场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使学生由原来的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在实训场所里面实践、验证理论知识。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得到激发。

二、建筑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解析――以《建筑施工图设计》为例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宜采用单元课的教学安排,将设计所需理论与设计实践过程融为一体,将实践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教学模块,设计理论融到各教学模块中进行讲解,讲练结合。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一)以职业能力目标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

通过调研和交流我们发现:国内有不少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其实就是“小建筑学”的培养模式,即本科院校五年制的建筑学到高职院校就压缩为三年制的“小建筑学”,教学计划安排中对各门课程课时数进行压缩,这种模式势必淡化高职教育的特色与立足之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特色不突出,竞争力不强。

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层次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建筑师的助手,学生通过三年的培养应该具备初步的建筑方案设计能力,能胜任设计公司的辅助设计工作,具备后续学习能力,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建筑图纸,掌握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

在教学执行过程中要求专业内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该熟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只有这样,课程教学才不会因为不同的教师教学导致教学效果偏离较大。

基于以上专业培养目标,《建筑施工图设计》的主要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①建筑方案的完善与深化;②建筑施工图设计的要点与构造设计;③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软件应用;④建筑制图的规范性教学。

(二)以工作过程为向导,组织教学实施

在工作岗位中,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工作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设计任务――施工图设计――图纸绘制――图纸校对――布版成图。在安排课程内容时,与之对应的是:建筑识图、方案完善――建筑施工图设计要点――计算机绘图――设计要点的落实――校对、文本制作。因此,该课程应以设计任务(项目)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估的能力目标。

教学过程分为六阶段进行(表1),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穿行,充分体现能力本位,边学边做,是典型的三明治教学过程,能力培养呈螺旋上升状态。

(三)以教学需要为目标,选取教材资料

建筑设计课程的知识点不可能仅仅局限在某一本教材之上,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及岗位需求,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密切结合专业及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对教材进行必要处理,选取适合学生需要的教材及参考资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工程经验对教材进行提炼,进行通俗化教学,教会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建筑施工图设计》课程目前国内尚没有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编写的教材,这和该课程的教材编写存在一定难度有关。工程案例应该是经典的、有代表性的,能基本反映设计要点;作为教材,图纸绘制必须规范,不能有较明显的差错,而由于设计图纸的著作权关系使得教师编写教材选用案例比较局限。由中国建筑西北院主编的《建筑施工图示例图集》由于其案例经典,成图规范,设计要点表达通俗易懂,与图纸结合紧密,体现了当前设计界的较高水平,可以作为青年建筑师与学生的设计参考。在教学中,我们还精选了深圳著名建筑设计公司的优秀设计作品、任课教师设计作品、专业往届毕业生工作后的设计作品作为图纸参考。这些既可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增强其自信,又能拉近学生与企业岗位的距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根据需要不断补充《中南地区建筑配件标准图集》、建筑设计规范、房屋建筑制图规范、建筑施工图设计深度规定等设计文件作为设计指引,模拟设计公司工作情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引用资料,这一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

(四)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教法一:项目教学法。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详细的设计任务为指引,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让学生参与整个设计过程,学生参与的全过程即教学的全过程。整个过程分解为四个参与的过程:①提供设计条件,唤醒参与;②设置绘图任务,调动参与;③绘图训练,强化参与;④互评总结作品,拓展参与。

教法二:案例分析法。建筑设计教学很强的特点之一在于案例的丰富性,通过遴选案例进行教学讲解,可以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案例的选择应具有多样性:既包括往届学生在校优秀设计成果及工作后的设计作品,也包括任课教师的设计作品,还包括国内知名建筑设计公司的优秀设计作品。学生通过多个案例的比较学习后,就可针对设计任务进行创作。

教法三: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评价体系。课程的考核是手段而不仅仅是目标,设计类课程的成绩评价更应注重平时过程的考核。总评成绩由平时表现(10%)、方案完善阶段成果(10%)、平立剖面设计阶段成果(10%)、详图设计阶段成果(10%)、成图阶段成果(10%)、最终设计成果(50%)几部分组成,细化设计要点考核目标。在评价作品时,采用的是动态评价体系,让学生先独立自评作品,再分组合作互评作品,教师总结作品分析要点,要求学生根据评价要点进行深化作品,以确保设计成果的质量。

2.学法

学法一:学习档案跟踪法。由于采用单元课的授课模式,学习周期拉长,学生课后思考时间增多,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任何疑问或是创新思维都应随时记录在记事本上,这样有利于将问题集中研讨,鼓励同学之间互助学习,老师给予指导。

学法二:学习情境模拟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实训情境,开展体验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模拟设计公司氛围,不仅能从考勤上严格要求学生,而且能强调职业技能培养的必要性,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要求。譬如,讲解设计出现的错误会出现的后果、强调成图规范的必要性、各专业工种配合在设计中的体现、按时按量交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工作中应做到既能肯钻又能吃苦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工作后会碰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就理解到,对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培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以完备的实训场所为保障,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我院经过多方借鉴学习,大胆推进教学改革,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建筑设计实训场所,其中包含两个模拟设计公司氛围的专业机房、建筑构造模型室、建筑模型制作室以及建筑设计师选材库实训室,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补充,实践“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教学

校内实训场所毕竟是模拟的实习环境,与实际的工作环境仍有一定差距。要做到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还得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安排中灵活安排现场实习与顶岗实习,让学生多与企业接触,同时成立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创业工作室,承接真实设计项目,也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具体体现形式。这种做法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教师既讲解理论知识又传授专业技能,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加,更容易获取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的情况,还便于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更好地满足和服务社会。

三、结论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围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将设计工作过程引入课堂,能够有力地指导专业实训室与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对这一模式的几年实践,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

(一)应加强建筑制图规范性教学

高职类学生普遍表现为制图的随意性较强,建筑制图不够规范。很多用人单位都反馈应加强制图规范性教学,这就要求专业任课教师要在相关设计课程中多次重复、强调。

(二)应重构课程体系,关联学生专业知识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知识链脱节,这需要教师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求每个教师都要熟悉本专业各门课程的内容与能力目标,并达成共识。

(三)要杜绝学生课后拷贝

建筑设计课程成果由于使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容易出现复制拷贝现象,为消除这一不良现象,要强行学生使用反拷贝程序,在设计任务案例时要做到每个学生都不同,这样做虽然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却保证了教学质量。

(四)以模块化体系完善专业教材体系编写

目前高职类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很多课程都没有合适的教材,国内有些出版社也出版了一些教材,但是教材编写特色不够明显,内容不简练或是插图说服力不够,这都是当前一些教材存在的通病。今后教材编写应能反映“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特点。可以采用模块-课题-(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的编写思路,结合就业岗位群,简化理论、突出结论,强化实训、实验、实习的作用。

自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明显得到提高,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为了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8篇:建筑工种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2015年以来,建筑艺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根据学院专业建设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强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最终指向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服务。项目课程不是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的做中学,而是以做中学为课程展开的逻辑主线。项目课程能有效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课程模式,它改变了学习形态,实现了学习逻辑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积累的转变。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深入探索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发展新趋势,邀请企业专家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熟悉行业技术新变化,适应职业岗位(群)新标准,研究修订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积极实施新课标,实践项目化教学设计,不断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三年来在项目化课程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1项目化课程建设调研

为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旧理念,从2016年5月开始,本专业老师经过学习相关文件精神,首先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走访了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常州市规划局新北分局、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浩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设计、管理单位以及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充分了解了行业单位对专业发展的意见和人才需求情况,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仔细梳理及分析。专业教研室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老师充分学习了大量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对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知识,并聘请行业专家及专业指导咨询委员会成员于2016年8月召开了工作任务分析会,在会议上运用头脑风暴法,由企业专家对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教学基本思路、课程体系、技能培养目标等进行了基本确定,在此基础上由本专业的教师分工协作,形成了以项目化课程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并于同年底再次邀请各级各部门的行业专家进行了论证,方案得到专家的普遍好评,正式完成《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项目化课程标准》。

2项目化课程建设目标和要求

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先导,以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落脚点,以课程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来驱动,进行项目化教学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各门课程的实施方案,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对内容进行重新组建。对立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着力建设一批优质的项目化课程。通过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徐国庆教授团队项目化课程建设培训的基础上,我分院建筑设计专业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讨,遴选适合的课程进行立项建设并实施教学改革,认真选拔教师,组建课程改革团队,团队成员要分工协作,每个人都参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近两年本教研室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所有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以建筑设计11高职班、建筑设计12高职班和建筑设计13高职班“居住区设计”课程模块教学为试点,积极尝试课程教学改革;以建筑设计13高职班及后续班为新方案施行班全面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每年专家年会以及阶段性市场跟踪调研和相关课程改革方案实施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适时调整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现已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居住区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一批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此外,还完成《三星级绿色建筑施工图识读》、《工种实训》等校本教材的编写,撰写10余篇教学论文,制作多门项目课程教学微课,逐步建立教学资源库,形成多项项目化课程教学成果。

3项目化课程教学实践

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牢固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根本的课程改革理念,针对本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学生特征,从实际、实用和实效出发,大力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逐步形成了“仿真型项目教学”“社会型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探研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样化、富实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在本轮课改中,2012及2013级学生正好处于专业课的学习中,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更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以培训技能为主,在2013级学生中试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注意收集资料,师生互相探讨教学感受并及时调整,为后续的课程教学打好基础。在顶岗实习前的专业课教学中,坚持“真题真做”的教学模式,利用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真实的建筑设计项目中提高能力,通过课程现场参观教学、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与校外实习基地紧密联系,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实践教学体系嵌入职业认证课程内容,融合相应的职业技术和技能,专业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为目标,按照项目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课程,围绕工作过程,开展新型教学项目。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学生在训练中心、项目中心、实训基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充分利用智慧校园教学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课余自主学习需要。

4项目化教学改进措施

第9篇:建筑工种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应用型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141-02

西南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学院秉承西南科技大学“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思路,是以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特色的教学型学院。学院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积极开展教学与科研创新,积极探索特色专科教育模式,努力培养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办学历史最长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具备建筑工程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从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近年来,为适应市场需求,通过优化培养方向、修订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及管理的创新模式

1.1 根据社会需求,适时修订培养方案

经常性地开展学生就业单位及校友回访,及时了解社会对学生的培养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突出实践性”的原则,实时优化课程设置,修订培养方案。比如,对于基础课程,以够用为原则,减少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学时,删减学生相对选修较少的课程,如艺术鉴赏等。

1.2 凸出和强调实践教学

在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改变原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1]。最终形成的教学计划相较于原教学计划,具有基础理论学习相对紧缩,实训实践进一步强化,改变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加强管理能力的培养等特色。

1.3 根据社会需求,优化专业培养方向

根据社会需求,打破原有学科方向结构,构建新的学科方向,将原来的专业方向由施工管理方向和质量安全管理方向改为施工管理方向和工程造价方向。

2 教学模式改革

2.1 教学模式实现过程

改变传统重视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采取课堂教学——课后实验——课程设计——现场实践的教学模式,从而完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过程,实现知识教学的循序渐进效果。

2.2 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方案

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设计与综合练习、课程实训、工种训练及专业顶岗实习)学分达到专业总学分的34.8%。同时在实践教学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考虑建筑工作的特殊性,延长暑期社会实践时间。考虑到建筑工地地点、使用单位固定,不同建筑工程受地区、施工条件的影响,需不同的施工方法、组织方案,相应地开设暑期实践课程[2]。开设时间分别为第一学年暑期和第二学年暑期,实践时间由原来的1周延长为2周。

2)顶岗实习形式多样化,以施工现场实践为主。所谓顶岗实习,就是把学生安排到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从事相关实践工作。顶岗实习安排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在前2.5年学生已经完成相应专业课的学习,对专业有了一定的基本认识,根据自己的兴趣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了很好的统筹规划,因此在顶岗实习的时候就相应地有所偏重。根据近年来学生就业情况统计,每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实习意向有建筑设计单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招投标公司从事造价及招投标工作、监理公司从事监理工作,以及在施工现场从事施工员、资料员等工作,其中每年在施工现场从事施工员工作的学生基本上占当年的80%。

由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应用性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单方传授模式,学生很难对相关专业有相应的理解,因此,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建议。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实施,学生自己参与了工程实践,对建筑工程技术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同时也初步了解了专业知识在相关岗位的应用,顺利完成与就业单位的磨合,对毕业后的就业起到积极作用。

但是这种实践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①由于建筑工程的固定性以及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决定了学生顶岗实习的地点遍布全国各地及不同的施工现场[3],加大了学校的管理难度;②由于学生处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实习单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资待遇等都不相同,会导致部分学生相互攀比,频繁更换实习单位,达不到实习目的。

针对以上情况,可以采取相应措施。①学生辅导员、校内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可广泛应用QQ、飞信、短信、电话等通信方式,经常性地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实习动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经常走访和巡视学生实习单位,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②采取双指导教师模式。采取校内和实习单位各配备一名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的双指导教师模式。校内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报告的指导,加强与实习单位及校外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协调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校外实习单位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技术指导,避免让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3 小结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工程第一线,具有实践性和技术性强的特点,单一的课程授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专业培养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廷拯.建筑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试点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5):552-554.